福建禅宗传播及其法门

福建禅宗传播及其法门

一、禅宗在福建的传衍及其法派(论文文献综述)

赵雪莹[1](2020)在《仰山慧寂禅法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仰山慧寂禅师是中国佛教禅宗沩仰宗的重要开创者之一,其师沩山灵佑住持潭州大沩山(在今湖南省宁乡县西),慧寂则住持袁州仰山(在今江西省宜春县南),师徒唱和,相互默契,故后世举此一家之宗风,称其为沩仰宗。沩仰宗创立于中唐时期(公元828年),系禅宗“一花五叶”(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五家分灯”时期)最先开宗、也是最早衰微的一支。沩仰宗强调“不假语言思维、自心顿悟”之禅风,在接引学人时倡导“不可说、不说破”的原则,重视“方圆默契”的禅法教授理念,因而参学者需要具备至高的根基和智慧,很难为一般参学者所接受和继承,故其法脉仅传五世即止。尽管如此,慧寂禅师的独特的禅修风格、精到的禅法思想,及其授受方式等内容都对后世禅宗的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沩仰宗作为禅宗极具特色的流派之一,对其祖师之研究有助于为当今国内外禅宗研究提供更进一步的线索,也可为当代禅宗禅修方式的现代化转型提供更多的素材,为禅宗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并指导时人的精神生活等课题提供丰富的借鉴意义。本文在利用文献学、思想史和田野考查等研究方法,通过梳理现存与仰山慧寂禅师相关的禅宗语录、传灯录等一手资料及正史类文献,在参考现当代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着作和学术论文等研究成果基础上,对仰山慧寂禅师的生平事迹、法脉传承等内容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和整理,并对其禅法思想、传禅方式及其禅学内涵的特色等内容进行了挖掘和总结。

吴华[2](2019)在《家风·祖庭·圣地——论雪峰义存与中国佛教的制度化》文中指出本文通过家风、祖庭、圣地三个关键词,梳理了雪峰义存禅师开辟雪峰禅,培养雪峰法系,创设雪峰规制的弘法轨迹。在佛教的中国化中,义存禅师继承了祖师大德的优良传统,将禅门的日常行动纳入中国佛教制度化轨道,以明确的制度形式规范宗门的信仰行为,并将之落实于禅者的生活方式之中。文中认为,雪峰义存以严谨有序的家风构筑禅宗祖庭,进而将祖庭缔造为中国化的佛门圣地,成为中国禅宗史上的重要典范。

朱四海[3](2017)在《“一带一路”建设中闽都文化先行战略研究》文中认为建设"一带一路",文化要先行。国家赋予福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发展定位,闽都文化由于拥有海岛、海洋、大陆民族文化基因和国都、邦都、都会地理文化基因,并通过下西洋、下南洋、去东洋、过台湾的文化扩散融合形成了东南亚海洋文化圈、东北亚儒家文化圈和南中国禅宗文化圈,具备文化先行的发展条件。怎么先行?一方面,按照文化基因、文化源地、文化扩散、文化圈的理论发展路线,完善和发展闽都文化的思想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另一方面,按照优化供给、引导需求、双向调节的实践发展路线,实施闽都文化"双十工程",推进闽都文化现代化。

王智兰[4](2016)在《闽台佛教关系探讨》文中研究说明闽台隔海相望,闽人移民入台早已有之,明郑治台前,福建的佛教信仰应已随移民带入台湾。明郑治台后,福建传统寺院佛教、以观音信仰为主的民俗佛教、居士佛教等随着明郑官兵、文人、民众迁移入台而传入台湾。明郑清代,福建赴台僧人在树立佛教僧人形象、讲经说法、传承法脉、培养僧徒、创建寺院等方面为正统佛教在台湾传衍和发展奠定基础并作贡献。同时,福建移民在台湾构建起与原乡类似的民俗佛教信仰,而民俗佛教的佛教性在台湾被淡化、民俗性被强化。台湾与福建一样存在僧人入住并住持宫庙现象,他们为满足民间民众的需求开展忏经等活动,还利用宫庙培养僧徒、传衍法脉、弘扬佛法。在台湾,民俗佛教比正统寺院佛教更盛。日据时期,闽台佛教关系不因日据台湾而疏远,反而继续维系与延续,台湾僧人前往福建受戒成为台湾佛教界的传统和僧人取得崇高社会地位的象征,台湾佛教丛林清规仍以传承福建佛教丛林清规为传统。福建佛教界的革新思潮与运动也成为台湾佛教界汲取革新思想、接受新式僧伽教育的重要来源,有理想有抱负的台湾佛学青年前来福建闽南佛学院等处学习、考察,接受福建新式僧伽教育和佛教革新思想洗礼,返回台湾后成为其佛教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日据时期闽台佛教界的交流成了闽台佛教对日本化佛教的抗争。

童丽娟[5](2015)在《福建佛寺园林艺术初探》文中提出福建佛寺园林,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之一,不仅具有寺庙园林的共性,又呈现出典型福建地域特色的个性。本文从省域的角度出发,对福建的佛寺进行整理、归纳、对比、分析、总结,可对福建佛寺园林有个整体宏观的把控,不仅可以丰富和充实古典园林的内容和案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可为福建地区的佛寺园林的规划设计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思路,具有一定的实践应用价值。在大量收集和阅读有关佛教、寺庙、福建民居、福建佛教史、福建寺庙、福建各地史志等书籍、期刊文献的基础上,本文构建起的典型寺庙选择标准,客观选取了福建9个地级市的典型佛寺,选取案例数量众多,类型丰富,覆盖面广,具有福建强烈的地方代表性。在走访的37所寺庙中,有26所为重点佛寺,对其进行实地考察调研,通过测绘、拍照、问询等手段,在收集大量一手资料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其中的15所寺庙,并结合收集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基于前人对于福州和泉州寺庙园林的相关研究,本文补充研究福建其余七个地市的佛寺,对整个福建地区的佛寺园林得出如下结论:福建佛寺园林由于受到丰富多元闽文化的深刻影响,呈现出地域性特点,这种地域分布大体与民居和方言的分布区域一致,并以佛寺的建筑特色为主导要素,将福建的佛寺分为闽东(包括福州和宁德)、闽南(包括泉州、漳州和厦门)、莆仙(仅莆田一市)、闽西(仅龙岩一市)、闽北(仅南平一市)和闽中(仅三明一市)六大区域,以闽东、闽南、莆仙和闽北四地的佛寺特色表现最为突出,闽中和闽西地区佛寺建筑所反映的民居主体特色则不明显。同时,整个福建地区,不同的地域的佛寺园林在造园理法上又具有共性,主要表现在山水环境的选址,佛寺的布局,植物造景,借景手法,意境营造和理微等。因此,福建的佛寺园林不仅既具有地方个性,而且具有整体共性,地方个性使其表现出异彩纷呈的多面性,整体共性又使其统一于福建这个整体大环境中。

林正锋[6](2009)在《五代闽国佛教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选题最大之目的,即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诸多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比勘分析,对闽国佛教问题中至今还被相对忽视的部分内容予以补充论述,使之系统完整。问题式的研究方法不仅可以避免重复性的工作,而且对于佛教研究的深入与细致多有裨益。为了避免行文之中失之琐碎,文章组织以人为线索一以贯之,涉及自上而下各个阶层,于细微之处阐发新意。本文以唐宋变革为背景,重点考察闽王氏信佛之渊源,对其时其地士人、武将与佛教之关系作了详细的探讨,综合比较二者信仰的差异。再以雪峰僧团作为本地佛教社会的典型,重点考察僧团对内对外的组织活动状况。同时对闽国时期的寺院经济作了初步的探讨,并着重对寺田进行考察,提出新的见解。

张大响[7](2008)在《佛教与宋代闽东社会生活》文中提出宋代是闽东地区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佛教寺院在此基础上也发展繁荣,反过来也对闽东地区的经济和风俗习惯产生了影响。在经济上,佛教寺院能够集中大量物质和人力,移山填海造田,开垦大量荒地,并上交大量财赋给政府,同时还帮助地方政府进行基础设施等方面建设;在社会慈善事业上,佛教寺院既广施医药、建立义冢来帮助贫穷民众,又广建桥梁,水库和道路,以福利芸芸众生。而其中具有闽东地区特色慈善事业,主要是修建水库和掌管温泉,这都促进了闽东地区经济的发展。在习俗方面,佛教既影响了闽东地区的节日习俗,又对百姓日常生活习俗产生了影响,佛教的许多习俗,经过千余年的演变,至今还影响到闽东民众的生活方式,如佛教对闽东地区丧葬习俗的影响。佛教对闽东的文化影响更为深刻。宋代许多文人士大夫都与寺院关系密切,既有理学名家朱熹、林光朝等人,又有朝廷重臣李纲、李弥逊等人。这些名人达士,或居住寺院讲学作着,或集中寺院吟诗唱赋,留下众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文赋。而其中有闽东地区代表性的“荔枝会”和“茶汤会”,都成为文人和寺院僧人之间相互唱畴的重要表现形式。佛教寺院对宋代闽学在闽东地区的传播和发展也有影响,如朱熹高徒黄斡,就曾长期寄住在寺院传播闽学。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宋代闽东地区佛教寺院也有其自身存在的缺陷,对闽东地区经济、文化和习俗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对当今国家对寺院的政策也提供了借鉴之处。

黎晓铃[8](2008)在《福建密教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通过大量的文献和田野调查资料,系统论述了密教在福建的传播、发展以及演变。重点通过史料的对比和考证,以会咒术密法的僧人为线索,将有大致时间可考的密僧及密教信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梳理,探讨密教在福建的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对密教传入福建的主要途径也作了初步的探讨。此外,还对福建各地的民间信仰进行相关的田野调查,发现密教在福建的民间化形式——瑜伽教的存在和兴盛。史料及田野调查的结果表明,瑜伽教是民间对密教的继承和改造,是密教在福建发展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形式。最后,本文还对福建密教及密教的异化形式瑜伽教的分布作了相关整理,总结出密教在福建各地、各个时期的分布特点。

王荣国[9](2000)在《禅宗在福建的传衍及其法派》文中研究表明

二、禅宗在福建的传衍及其法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禅宗在福建的传衍及其法派(论文提纲范文)

(1)仰山慧寂禅法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先行研究
    三、研究架构与方法
        (一)研究架构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问题与创新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创新
第一章 仰山慧寂禅师生平
    第一节 社会背景
        (一)时代特色
        (二)思想背景
    第二节 仰山慧寂禅师生平述略
        (一)初见耽源、已悟玄旨
        (二)后参沩山、遂升堂奥
        (三)传禅弘法
第二章 仰山慧寂禅师禅法思想溯源
    第一节 中华禅宗思想源流
        (一)慧寂思想渊源
        (二)悟离自性
    第二节 如来禅和祖师禅
    第三节 慧寂禅师的禅法思想
        (一)父慈子孝、方圆默契
        (二)体用双彰
        (三)境智及三种生
        (四)无为无事的道人活计
第三章 仰山慧寂禅师的禅法实践
    第一节 仰山禅法的“门庭施设”接引方式
        (一)真金铺与杂货铺
        (二)更有入处
    第二节 禅法特色
        (一)仰山圆相
        (二)农禅家风
第四章 慧寂禅师法脉及影响
    第一节 见录弟子
    第二节 法脉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家风·祖庭·圣地——论雪峰义存与中国佛教的制度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 学术史回顾与问题意识
二 家风
    (一) 身世背景
    (二) 社会阅历
    (三) 个人思想
三 祖庭
    (一) 开山祖师, 威震四方
    (二) 良好家风, 真修实证
    (三) 子孙有为, 法脉绵延
四 圣地
五 启迪

(3)“一带一路”建设中闽都文化先行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闽都文化再认识
    (一) 闽族人
    (二) 闽越族人
    (三) 汉族人
    (四) 闽越国
    (五) 闽国
    (六) 福建省
二、闽都文化的现代使命
    (一) 国际合作
    (二) 国内合作
    (三) 路带合作
    (四) 南中国禅宗文化圈
    (五) 东北亚儒家文化圈
    (六) 东南亚海洋文化圈
三、闽都文化的现代化
    (一) 研究阐发
    (二) 保护传承
    (三) 创新发展
    (四) 教育普及
    (五) 交流互鉴
    (六) 服务民生
四、结论与讨论

(4)闽台佛教关系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本选题的确立
    二、本论题相关研究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四、资料来源
第二章 闽台佛教关系历史脉络
    一、明郑时期福建佛教传入台湾
    二、清领时期台湾佛教的发展与福建佛教
    三、日据时期台湾佛教对福建佛教传统的传承及闽台佛教的革新
第三章 明郑清代闽台寺院佛教关系
    一、台南开元寺与福建佛教的关系
    二、赤山龙湖岩、大仙寺、碧云寺与福建佛教的关系
    三、台湾其它主要寺院与福建僧人的关系
第四章 明郑清代闽台民俗佛教关系
    一、明郑清代台湾民俗佛教总体状况
    二、以清水祖师信仰为例,考察闽台民俗佛教关系
    三、以僧人住妈祖庙为例,考察闽台民俗佛教关系
第五章 日据时期闽台佛教对日本化的抗争(上)
    一、日据时期闽台佛教关系背景
    二、日据时期台湾佛教对福建佛教传统的继承
第五章 日据时期闽台佛教对日本化的抗争(下)
    一、福建佛化新青年运动传入台湾
    二、闽南佛学院对台湾佛教人才的培养及其影响
    三、闽台佛教改革的共鸣——以慧云法师为个案
第六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福建佛寺园林艺术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福建佛寺园林的发展现状
        1.2.1 关于佛寺园林的研究概述
        1.2.2 关于福建佛寺的相关研究总述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创新点、难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1.4.3 难点
    1.5 相关概念
        1.5.1 寺庙、寺、庙、寺院、佛寺
        1.5.2 佛寺园林
        1.5.3 园林艺术
2 福建佛教及佛寺发展概况
    2.1 福建佛教发展概况
        2.1.1 佛教入闽概况
        2.1.2 佛教在福建的历史沿革
    2.2 福建佛寺发展沿革
        2.2.1 福建佛寺历史发展概况
        2.2.2 福建佛寺现状概况
    2.3 福建佛寺地域分布概况
        2.3.1 福建地理人文概述
        2.3.2 福建佛寺地域分布
        2.3.3 福建佛寺分布现状原因
    2.4 福建佛教和佛寺的地位
3 福建典型佛寺的园林艺术案例分析
    3.1 闽东地区典型佛寺的园林艺术案例分析
        3.1.1 福州地区典型佛寺的园林艺术案例分析
        3.1.2 宁德地区典型佛寺的园林艺术案例分析
    3.2 闽南地区典型佛寺的园林艺术案例分析
        3.2.1 泉州地区典型佛寺的园林艺术案例分析
        3.2.2 漳州地区典型佛寺的园林艺术案例分析
        3.2.3 厦门地区典型佛寺的园林艺术案例分析
    3.3 莆仙地区典型佛寺的园林艺术案例分析
    3.4 闽西地区典型佛寺的园林艺术案例分析
    3.5 闽北地区典型佛寺的园林艺术案例分析
    3.6 闽中地区典型佛寺的园林艺术案例分析
4 福建佛寺的园林艺术总特征
    4.1 相地
        4.1.1 山林寺
        4.1.2 平地寺
        4.1.3 海岛寺
        4.1.4 岩寺
    4.2 总体布局
        4.2.1 平面布局
        4.2.2 竖向布局
    4.3 建筑
        4.3.1 闽东民居影响下的佛寺建筑
        4.3.2 闽南民居影响下的佛寺建筑
        4.3.3 莆仙民居影响下的佛寺建筑
        4.3.4 闽北民居影响下的佛寺建筑
        4.3.5 闽西客家民居影响下的佛寺建筑
        4.3.6 闽中民居影响下的佛寺建筑
        4.3.7 塔
    4.4 植物
        4.4.1 植物种类
        4.4.2 种植形式
        4.4.3 古树名木
    4.5 借景
    4.6 意境营造
        4.6.1 禅境营造
        4.6.2 城市景观
    4.7 理微
        4.7.1 牌坊
        4.7.2 摩崖石刻
        4.7.3 放生池
        4.7.4 石灯笼
        4.7.5 经幢
        4.7.6 楹联牌匾
        4.7.7 假山
        4.7.8 雕刻
5 福建佛寺园林的反思与对策
    5.1 存在问题
        5.1.1 寺庙本体环境存在问题
        5.1.2 寺庙周边环境存在问题
    5.2 改进对策
6 总结
    6.1 结论
    6.2 未尽事宜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6)五代闽国佛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二、相关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方法及资料来源
第一章 王氏佛教信仰渊源略论
    第一节 王氏佛教信仰之始
    第二节 佛教与闽国的政治
    第三节 佛道之纷争
第二章 士人及武将与佛教的因缘
    第一节 士与五代闽国的佛教
    第二节 武将与闽国的佛教
第三章 雪峰僧团初探
    第一节 僧团之规模
    第二节 僧团的组织生活
    第三节 晚唐五代闽籍僧人游方考
第四章 闽国寺院经济
    第一节 寺院财产的构成
    第二节 寺院田产的获得与经营
    第三节 闽国分田事件片论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佛教与宋代闽东社会生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宋代闽东佛教与社会概况
    第一节 宋代闽东社会的发展
    第二节 宋代闽东佛教的兴盛
    第三节 闽东佛教与周围地区佛教相互影响
第二章 佛教与闽东社会经济
    第一节 闽东佛寺经济概况
    第二节 宋代闽东寺院的土地占有
    第三节 佛教与地方公益事业
    第四节 佛寺与地方经济
第三章 佛教与闽东习俗、文化
    第一节 佛教与闽东社会习俗
    第二节 佛教与闽东文化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8)福建密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相关学术史回顾
    1.3 研究方法及资料来源
第2章 福建密教之传入及发展状况
    2.1 福建密教传入之背景
    2.2 密教传入福建的时间及状况
    2.3 密教传入福建的主要途径
第3章 多元文化互动背景下的福建密宗
    3.1 前言
    3.2 与佛教禅宗的关系
    3.3 密教的民间化形式——的福建特色的瑜珈教
第4章 福建密教的分布特点
    4.1 前言
    4.2 福建密僧的分布特点
    4.3 与密教有关的异人之分布特点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禅宗在福建的传衍及其法派(论文参考文献)

  • [1]仰山慧寂禅法思想研究[D]. 赵雪莹.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2]家风·祖庭·圣地——论雪峰义存与中国佛教的制度化[J]. 吴华. 中国佛学, 2019(01)
  • [3]“一带一路”建设中闽都文化先行战略研究[J]. 朱四海. 发展研究, 2017(12)
  • [4]闽台佛教关系探讨[D]. 王智兰. 厦门大学, 2016(07)
  • [5]福建佛寺园林艺术初探[D]. 童丽娟. 北京林业大学, 2015(10)
  • [6]五代闽国佛教研究[D]. 林正锋. 福建师范大学, 2009(S1)
  • [7]佛教与宋代闽东社会生活[D]. 张大响. 河北大学, 2008(S1)
  • [8]福建密教研究[D]. 黎晓铃. 福建师范大学, 2008(01)
  • [9]禅宗在福建的传衍及其法派[J]. 王荣国. 法音, 2000(01)

标签:;  ;  ;  ;  ;  

福建禅宗传播及其法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