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系统和应用的雷达和系统

各种系统和应用的雷达和系统

一、各种体制与用途的雷达及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李婧[1](2021)在《车载雷达高分辨测角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发展迅猛,而高可靠性驾驶行为决策依赖于高精度、大视野、远距离的车载雷达。毫米波雷达适应性强,可以全天候工作,有频带宽、波束窄的特点,并且方向性好,空间分辨力较高,在驾驶辅助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广泛应用于驾驶预警、辅助控制、视野改善等场景。然而因受成本和算法性能限制,雷达角分辨力不够高,制约了驾驶辅助系统的行为决策。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采用锯齿形调频连续波信号,建立回波模型,重点研究了MIMO雷达虚拟孔径测角算法,并基于AWR2243对测角算法进行了可行性验证。毫米波MIMO雷达通常采用锯齿形调频连续波信号,将回波信号与发射的线性调频信号进行混频,经过低通滤波后,得到差拍基带信号。本文建立了阵列回波模型。多通道基带回波信号采样后形成一个三维数据结构,对其处理可估计目标的距离、速度、角度信息。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压缩感知的超分辨测角算法。该压缩感知测角算法是通过对可探测区域的网格划分构造感知矩阵,采取高斯随机矩阵对回波信号进行采样和压缩形成输出信号,而实现信号的稀疏重构。仿真表明,相比于传统方法,该算法能够提高角分辨力,并有效抑制传统方法带来的高副瓣和栅瓣,降低虚警概率。由于该方法的运算复杂度较高,进一步提出了基于MWC的压缩感知测角方法。此方法将压缩感知理论和MWC进行结合,利用MWC对信号进行采样和压缩,则输出信号在空域上等效于空域分段后各段的加权求和,通过OMPMMV算法对信号进行重构从而估计目标信息。相较于传统方法提高了角分辨力。采用多收多发虚拟稀疏面阵阵型提高方位和俯仰角度分辨力是当前的一种主流实现方案。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基于分块-空间平滑的虚拟变换测角方法以进一步提高角度分辨力。将面阵分块后作空间平滑处理,然后采用内插法将非均匀面阵转化为孔径更大的均匀面阵,从而实现角度的高分辨测量,仿真表明相比于传统方法,角分辨力提高到2-3倍,主副瓣比改善了约11d B。最后,基于AWR2243评估板,将雷达接收的数据传输至计算机,通过数据处理实现了对压缩感知测角算法和分块-空间平滑的虚拟变换测角方法这两种测角算法的可行性验证。

刘洋[2](2021)在《雷达导引头迎头转尾追空中目标跟踪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机动目标跟踪是雷达信号处理领域研究中的热点课题之一,随着各类目标的机动性不断增强,对目标进行实时有效的跟踪变得越来越困难。“迎头转尾追”是防空导弹作战过程中敌方目标典型的一种逃逸方式,导致导引头无法连续稳定跟踪目标。本论文针对线性调频脉冲体制雷达导引头,对迎头转尾追空中目标开展回波建模仿真与跟踪方法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1、雷达基本原理和信号处理方法。从雷达的分类、组成以及常用测量参数等方面阐述了雷达系统的主要功能;分析了简单脉冲、LFM线性调频、步进频、调频步进等雷达系统常用信号的时域特性、频域特性,以及匹配滤波、脉冲压缩、相干积累、目标检测等信号处理方法,完成了信号仿真;2、“迎头转尾追”空中目标回波仿真。结合某课题数据获取实际场景,建立了空中迎头转尾追目标的运动轨迹模型;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线性调频信号雷达回波模型;分别针对雷达上视、雷达下视两种场景,完成了迎头转尾追空中目标的雷达回波仿真;3、“迎头转尾追”目标跟踪算法研究。在机动目标运动状态建模方面,基于CV/CA模型、CTRV模型完成了“迎头转尾追”目标运动模型构建;在最优估计滤波方面,分析了卡尔曼滤波、扩展卡尔曼滤波(EKF)、不敏卡尔曼滤波(UKF)、交互多模型滤波(IMM)算法,基于α-β滤波、不敏卡尔曼滤波、交互多模型滤波算法完成了仿真实验。

唐晗呈[3](2021)在《小型化目标反射信息探测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现代雷达所面临的日益复杂的电磁环境以及对全天候、多用途以及智能化等需求不断提高,传统的雷达开发方式已面临瓶颈。上世纪90年代出现了将软件无线电技术引入军用雷达领域的尝试,随着软件无线电技术的日益成熟,软件化雷达已经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同传统的雷达开发方式相比,软件化雷达具有多用途、硬件复用、可重配置等能力,以及集成化程度高、可靠性强、小型化等应用特性。本文基于通用的软件无线电平台,开展将软件无线电技术应用于FMCW雷达的关键技术研究。本文以AD9361射频前端和Zynq片上系统构成的硬件平台为基础,以可移植、模块化以及标准化为原则,通过软硬件协同设计方法设计了系统的软硬件总体架构、可编程逻辑以及上位机和嵌入式软件,最后对系统进行了实测分析。具体工作内容包含:1、设计了一种基于Zynq片上系统和AD9361射频前端的软件化雷达架构。详细分析了快斜坡FMCW雷达信号处理各流程并按其特点使用软硬件协同设计方法将算法分配到各软硬件子系统。该架构解决了其他研究方案中存在的对数据吞吐量需求过高、不具备实时性潜力以及收发通道间相干性等工程性难题。2、以模块化、标准化、可移植为原则,设计了层次化的系统软件总体架构并且实现了包括嵌入式底层驱动到用户空间程序在内各层软件。Zynq片上系统软件以移植的Linux操作系统为运行环境,采用内核iio子系统的为底层驱动框架,以libiio运行时库为上位机和Zynq片上系统的通信桥梁,实现了对射频前端的控制、高速数据传输以及与上位机的通信。上位机则以libiio运行时库为通信基础,实现了包括距离多普勒成像、目标检测以及测角等后续算法。3、设计了可编程逻辑的总体架构并且具有可移植、模块化等特点。Zynq中的可编程逻辑主要运行高速的数字处理算法,以AXI和AXI-Lite标准总线协议为核心构建了总体框架,并实现了包括发射链路的FMCW信号发生器,以及接收链路用于产生降采样差频信号的数字下变频在内的自定义IP核。4、在本文实现的软件化FMCW雷达基础上,设计了一系列室内外实验,通过实测分析并验证了本文所设计的软件化雷达的可行性。

张居圆[4](2021)在《基于机器学习的雷达工作模式识别的研究和应用》文中认为为了满足空中威胁和任务需求的多样性,传统常规雷达逐渐减少,具有多功能、多用途的新体制雷达大量部署,其中以采用电扫描体制和多任务管理系统的多功能相控阵雷达为典型代表。由于多功能雷达在不同工作模式下对空中目标的威胁差异极大,利用截获的雷达信号识别其工作模式是威胁预警和评估的关键问题,也是实施电子干扰策略选择、干扰资源分配的基础。因此,准确识别雷达工作模式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和价值。由于传统的模板匹配法已经无法满足复杂电磁环境下的工作模式识别要求,本文将机器学习方法应用于工作模式识别中,分别研究了无先验信息条件下、大样本数据库和小样本数据库条件下,基于机器学习的雷达工作模式识别方法,并通过仿真实验进行了算法验证。本文提出的雷达工作模式识别方法,对其他电子侦察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借鉴意义。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本文在无先验信息条件下,实现了基于聚类分析的未知雷达工作模式识别。利用K-均值算法、ISODATA算法、模糊C均值算法及模糊ISODATA算法,开展基于脉冲描述字参数的雷达工作模式识别仿真实验。实验证明验证了聚类分析算法的有效性,并且证明模糊ISODATA算法相对于其他三种算法具有更高的准确率。本文在已知先验信息条件下,实现了基于神经网络的雷达工作模式识别。首先将BP神经网络算法应用于大样本识别中。其次,本文提出了基于卷积网络的孪生神经网络算法,并将该算法应用于小样本识别中。本文分别对两种算法进行了仿真实验,实验表明两种算法均能取得较好的识别效果,平均分类精度均在87%以上。且两种算法的准确率都高于对应仿真场景下的聚类分析算法,充分证明了基于神经网络的雷达工作模式识别算法能够获得比聚类分析算法更好的识别效果。

汤永浩,干鹏,张斌,顾阳阳,马益路[5](2020)在《雷达目标回波模拟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文中提出雷达目标回波模拟技术因其在雷达和电子对抗2个方面广泛的应用潜力而受到重视。主要分析了雷达目标回波模拟技术的体制分类及其技术特点,简要介绍了国内外雷达目标模拟设备的发展现状,并对其所涉及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剖析,最后对该技术未来发展的趋势提出了设想。

杜海龙[6](2020)在《国际比较视野中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类文明进入生态文明,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也进入崭新阶段。伴随着世界城镇化发展,城市人口需求面临的挑战不断增加,绿色生态化成为全球城镇化发展趋势。中国的城镇化是一场引领全球的规模最大、速度飞快的城镇化,当前中国的城镇化已经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这项运动不仅决定着中国的历史进程,更深刻影响着21世纪人类的发展。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秩序迎来历史转折,全球治理体系正发生深刻变革,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全球首要挑战之一,绿色生态城市成为全球城镇化发展的理想目标。建立绿色生态城市的标准体系,为全球城市绿色生态化发展提供中国范式和标准引领,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事关人类共同命运。本文系统梳理了绿色生态城市的相关概念,辨析了绿色生态城市的内涵,论述了绿色生态城市的基本特征,完善了绿色生态城市的理论体系,并初步构建了“绿色生态城市系统模型”。基于绿色生态城市系统模型设计了ESMF比较矩阵,依托矩阵对英国、美国、德国、日本及中国的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开展了全面系统化的比较,寻求借鉴与启示。通过总结我国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现状及现存问题,结合我国城市发展新变化、新城新区新需求、城市更新领域等多方面的新挑战,明确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的优化方向。在完善理论工具、全面比较借鉴和充分发掘问题三项基础工作之后,集合生态学、城市学和系统学的工具模型建立了绿色生态城区“钻石”评价模型,对我国现有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在价值导向、体系结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四方面进行了优化,并通过典型案例验证了相关评价模型和评价体系优化的适用性。全文共七章,内容介绍如下:第一章:结合人类文明发展,中国及全球城镇化发展阶段,当今世界格局巨变等现实需求,论述了开展绿色生态城市标准体系建设的必要性。综述了国内外绿色生态城市及其评价标准的研究现状,明确了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技术路线。第二章:对绿色生态城市相关概念进行梳理,就绿色生态城市的内涵与基本特征进行辨析,论述了绿色生态城市的理论基础,应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论从目标准则、结构组织、运行机制三个维度构建了“绿色生态城市系统模型”。第三章:在“绿色生态城市系统模型”的基础上,从层次分析出发设计构造了ESMF比较矩阵,从宏观环境、评价体系、机制保障和模式特征四个维度对英国BREEAM Communities,美国LEED-ND、LEED-Cities and Communities,德国DGNB UD,日本CASBEE UD、CASBEE Cities,中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GBT51255-2017展开全面系统化对比,通过比较研究寻求启示与借鉴,用于指导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的优化。第四章:全面总结我国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现状及现存问题,结合我国城市发展的主体、模式和逻辑变化的时代背景,深入剖析我国新城新区建设和城市更新领域对绿色生态城区发展提出的新挑战,以问题和挑战为导向明确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的优化方向。第五章:提出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的优化原则和优化目标,建立了绿色生态城区“钻石”评价模型。在现有国家评价体系基础上,补充完善了“城区治理”、“生活质量”、“创新智能”和“过程管理”四方面评价内容;在评价方法上细化城区类别与指标权重;在评价结果的表达上,提供了直观的得分罗盘图、钻石模型雷达图。第六章:以中新天津生态城等城区为实例,验证以上评价内容的补充完善、评价方法的优化提升和“钻石”评价模型的适用性。第七章:总结了本文的主要工作,并展望绿色生态城区建设及评价标准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杨彦[7](2020)在《阵列雷达基带回波模拟系统软件设计》文中认为在雷达系统的开发过程中,需要测试大量雷达性能指标,以发现雷达系统中的问题和不足,并及时进行改进。现场测试需要试飞,并且测试效率低下,灵活性不足,测试结果的准确性也会因外部环境因素的干扰而产生明显的影响,调试难度较高。与之不同的是,雷达回波模拟器是雷达技术与数字模拟技术的产物,不仅能够实时模拟雷达回波信号,还能够让雷达系统的测试信号与真实信号非常接近,使雷达系统的开发与测试更加高效便捷。将雷达信号模拟器作为雷达系统的验证工具是今后雷达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首先,对阵列雷达基带回波模拟系统按照不同功能需求、性能需求进行了分析,进而依照阵列雷达的特点以及实际需求,提出了阵列雷达仿真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设计了总体流程。系统先根据用户在软件界面输入的参数模拟出目标的回波信号,再根据天线面的不同增益模拟回波,并分别加入地杂波、气象杂波、干扰信号和噪声等构成基准的回波数据,然后与方向加权系数相乘后得到各阵元的回波数据,其中需要计算的参数有目标的空间位置、相对雷达的径向速度对应的多普勒频率、距离延时、通道接收机输出功率、角度引起的各通道相位差等。为了减少计算量和提高实时性,可根据输入参数在程序初始化阶段产生基准干扰、杂波、噪声数据。接着设计了阵列雷达兼容相扫与机扫的波位表,开发了回波模拟系统中图形用户界面(GUI)主控界面和各个功能模块。波位表中存储了N个波位的波束中心指向和各波位雷达发射信号波形信息,可与目标航路结合起来用于判断目标与波束的交汇。功能模块包括噪声模块、发射信号模块、天线模块、干扰模块、杂波模块、目标模块。(1)噪声模块可生成指定噪声功率的高斯、随机分布的噪声信号;(2)发射信号模块可生成指定时宽带宽的线性调频或非线性调频信号;(3)天线模块可设置阵型、阵列结构、发射波束宽度及天线扫描方式,并生成导向矢量、发射天线方向图;(4)干扰模块可产生多个匀速直线运动的干扰信号,其中包括射频噪声干扰信号、点频干扰信号、脉冲干扰信号、密集假目标干扰信号;(5)杂波模块可生成最多两个匀速直线运动的杂波信号,杂波分布统计特性包括瑞利分布、对数正态分布、韦布尔分布、K分布;(6)目标模块可生成多目标理想直线、圆形及八字形运动轨迹的回波。最后针对典型参数设计了测试用例,将生成的模拟数据按照相参处理的方式进行信号处理,通过脉冲压缩(PC)、动目标检测(MTD)、恒虚警率(CFAR)处理和点迹凝聚等处理过程,获得回波中目标的位置及多普勒信息,并与理论设定值进行对比分析,模拟结果的距离误差在一个距离门内,角度误差在0.2°以内,验证了模拟数据的正确性。阵列雷达基带回波模拟系统具有实时性强、灵活性高、处理结果准确、操作简单和人机交互友好等优点,对实际阵列雷达系统的测试及完善具有一定的工程参考意义。

魏祥渊[8](2020)在《船用智能感知雷达系统指标分析与论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智能化是船舶发展的主要方向,船舶智能化的核心目标之一是航行安全。船舶碰撞危险的准确预警是船舶安全航行的重要保证,也是船舶有效避让的前提。预警的准确性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科学合理的碰撞危险评判模型,二是精确可靠的传感器数据。这两个方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船用雷达系统作为船舶避碰的主要数据来源,2004年国际海事组织颁布了MSC.192(72)决议,对船用雷达性能提出要求,但该性能要求并不适用于危险评判精确性要求较高的水域。因此论证满足复杂水域危险预警要求的船用雷达系统主要性能指标,作为雷达设备设计、生产、检验的依据,具有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依托导师团队承接的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发起的“船舶航行态势智能感知系统研制”项目(编号:MC-201920-X01),针对目前对于航行态势感知设备指标论证研究较少的问题,也为了能给今后其他设备或多设备融合的指标论证提供指导,以船用雷达系统为例,开展感知设备指标论证研究。主要完成以下的研究工作:(1)研究船用雷达系统的误差对船舶碰撞危险预警性能的影响。通过分析雷达目标碰撞参数计算的原理和船舶碰撞危险判断的原理,建立船用雷达系统的误差传递公式,运用误差分析理论,分析船用雷达系统的误差对船舶碰撞危险预警性能的影响。(2)提出基于船舶碰撞危险预警模型的雷达系统主要性能指标的论证方法,并对论证方法进行了验证。基于船舶碰撞危险预警模型,从模型的功能需求出发对船用雷达系统的重要指标进行初步分析论证,重要指标包括探测距离、数据处理延时、跟踪精度等。探测距离理想情况下不得低于一般危险临界距离、最低限度要求不得低于船舶紧迫局面的临界距离;数据处理延时指标需要考虑船舶会遇时不同阶段对时间的要求;跟踪精度的指标需要满足船舶避碰预警的可靠性。以镇扬汽渡渡轮航行避碰预警系统为例,对提出的论证方法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此方法计算得到的需求指标具有合理性,可作为雷达研制使用性能指标的参考依据。(3)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起的项目为载体,提供仿真研究环境下,试验船在全海域航行自动预警对船用雷达系统主要性能指标的要求。设计了典型会遇态势识别模型,融合到船舶碰撞危险预警模型,实现了碰撞危险阈值模型的精细化处理,并以算法的形式集成到我校自主研发的船舶智能操控(Ship Intelligent Handle and Control,简称SIHC)仿真研究平台,通过设计典型会遇态势的仿真实验方案,最终仿真获得试验船实现全海域航行自动预警对雷达系统主要性能的需求指标。

郑重阳[9](2020)在《空管二次雷达专用ASIC芯片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当今在全球范围内,空中交通运行日益繁忙,为真正在空中飞行器监视管理上取得技术突破,把新兴的基于S模式的ADS-B技术应用在空管系统中成为了当下空管领域迫切的要求。ADS-B是一种先进的自动相关监视技术,通过广播的形式工作,具有精度高、成本低、安全性好、效率高等特点,已为多国民航组织所采用。因此对基于ADS-B的空管雷达系统的研究对我国空管技术的进步和民航事业的发展,以及打破当前我国对国外雷达专用芯片的进口依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针对二次雷达系统中的地面应答接收机部分,完成了应用于此场景下的空管二次雷达专用ASIC芯片的设计。重点介绍了对此ASIC芯片中ADS-B信号处理通道的功能在FPGA平台上完成各种功能算法的原型验证,并在原型验证通过后进行了基于标准单元的半定制ASIC设计的全过程。将ADS-B接收机的信号收发功能通过专用集成电路芯片来实现,相比通用的集成电路它在包括功耗、体积、可靠性、安全等级、性能等方面都有显着的优势,而且一旦实现量产还会有更低的成本。本课题针对主要研究目标,分别完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根据空中交通管制在国内外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探讨当下先进的二次雷达的工作体制和空管监视的技术手段,分析当前空管专用的二次雷达ASIC芯片的具体应用场景和研究的可行性与必要性。2.ASIC芯片的FPGA功能原型验证工作。将拟开发的ASIC中的ADS-B信号处理通道作为研究的重点,选用ZYNQ-7000系列XC7Z010-1CLG400C型号的ZYNQ开发板,结合以AD7606芯片为核心的数据采集卡,分别完成了A/D采样,包括数字混频、低通滤波、NCO本振信号产生等功能的数字解调系统设计,UART转SPI完成基于串并转换算法的参数配置,利用CRC和暴力纠错相结合算法完成数据检错纠错等ADS-B接收机主要功能的算法实现。3.专用集成电路芯片的设计。在企业级Linux(红帽)的环境下,主要使用Synopsys提供的设计套件,依次完成以RTL设计和综合为主的前端设计、各个层次级别的仿真验证和时序分析、布局布线等版图生成和后仿真的后端设计,生成GDS版图后,采用0.13μm工艺和QFP封装技术得到经生产测试后的ASIC芯片。

王伟光[10](2020)在《基于优化方法的雷达辅助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雷达作为目标探测与感知设备,在国防与民用领域有着重要地位。特别近年来随着自动驾驶和无人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低成本安防雷达、小型化车载雷达和低慢小目标探测雷达等需求与日俱增。雷达逐渐从最初用于军事探测,更广泛地应用于民用领域。但是由于雷达系统复杂多样,具有丰富经验的雷达设计专家极度稀缺,设计领域存在少数的专家与大量的设计任务之间的矛盾。本文主要研究了雷达系统辅助设计问题,雷达的系统设计包括雷达总体体制选择、分系统选型与各子系统性能参数的设计等方面。本文基于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的混合优化方法,实现了对雷达方案的辅助设计,采用设计实例进行了测试验证,主要工作如下:(1)对雷达系统模型进行分析,总结系统指标间的设计约束,并选择合适的适应度评价特征,提出了一种基于雷达性能、成本和技术难度等标签的系统设计适应度评估方法。针对缺乏充足信息的非线性映射关系难以描述和建模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神经网络与遗传算法的混合优化方法,尝试使用卷积神经网络对代价评估中的设计规律进行表达。根据已知约束关系构建数据集,对表达空间特征映射关系的神经网络模型进行训练,完成了子系统向总体系统的非线性设计映射。最终基于多目标混合优化算法完成了子系统选型和系统参数的优化设计。(2)为验证设计系统在设计实例中的效果,根据输入要求,借助雷达辅助设计系统进行某型低慢小雷达的系统设计。详细说明设计过程,分析了设计合理性,对比多种算法在设计实例中的应用效果,完成了系统参数与子系统选型。基于雷达威力方程,以雷达威力图的形式仿真验证了设计参数的合理性,并使用雷达数字仿真模型实验验证了信号处理流程,完成了系统设计结果的初步验证。最后对所实现雷达系统进行了简要说明。(3)为最终验证设计系统结果是否满足用户需求,设计了雷达的测试验证方案和相应信号处理和数据分析软件,完成雷达全流程测试软件界面与功能开发。针对数据分析中点迹数据提取难点,提出了一种基于支持向量机的目标点迹提取方法,并在实测中对方法进行了验证。针对优化结果进行用户设计需求的逐项验证,提出了各项性能指标的实际工程测试方法,并采集实测雷达数据进行说明。最终雷达性能指标满足设计指标,验证了上述雷达辅助设计系统的功能效果。

二、各种体制与用途的雷达及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各种体制与用途的雷达及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车载雷达高分辨测角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毫米波雷达研究现状
        1.2.2 DOA估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LFMCW体制下MIMO雷达理论基础
    2.1 引言
    2.2 LFMCW体制介绍
        2.2.1 三角形调频连续波的测距测速方法
        2.2.2 脉冲调频波
        2.2.3 锯齿形调制连续波
    2.3 MIMO雷达接收信号处理流程
        2.3.1 回波模型
        2.3.2 测距测速方法
        2.3.3 测角方法
        2.3.4 算法仿真
    2.4 目标分辨力及视场的介绍
        2.4.1 最大可测距离和距离分辨力
        2.4.2 最大可测速度和速度分辨力
        2.4.3 最大可测角度和角度分辨力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压缩感知的测角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压缩感知理论及重构算法
        3.2.1 多测量重构问题
        3.2.2 压缩感知理论
        3.2.3 重构算法介绍
    3.3 基于压缩感知的目标距离、速度、角度估计方法
        3.3.1 基本原理
        3.3.2 算法仿真
    3.4 基于MWC的压缩感知测角方法
        3.4.1 MWC框架
        3.4.2 基本原理
        3.4.3 仿真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内插法的稀疏面阵雷达测角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内插法基本原理
    4.3 基于内插法的稀疏线阵雷达测角方法研究
    4.4 虚拟稀疏面阵阵型排布
    4.5 基于内插法的稀疏面阵雷达测角方法研究
    4.6 分块-空间平滑的虚拟变换测角方法研究
        4.6.1 基本原理
        4.6.2 仿真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AWR2243的车载雷达测角算法的可行性验证
    5.1 引言
    5.2 开发平台与实验环境
    5.3 信号处理流程
    5.4 调试和实现过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2)雷达导引头迎头转尾追空中目标跟踪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1.2.1 机动目标雷达回波建模仿真研究现状
        1.2.2 机动目标跟踪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雷达信号处理原理
    2.1 雷达基本原理
        2.1.1 雷达分类和组成
        2.1.2 雷达目标参数测量原理
    2.2 信号处理
        2.2.1 几种常见的发射信号模型
        2.2.2 回波信号处理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迎头转尾追空中目标回波仿真
    3.1 迎头转尾追空中目标建模
        3.1.1 迎头转尾追上视目标
        3.1.2 迎头转尾追下视目标
    3.2 回波仿真
        3.2.1 LFM信号目标回波建模仿真
        3.2.2 雷达噪声建模仿真
        3.2.3 杂波建模仿真
    3.3 迎头转尾追空中目标回波仿真
        3.3.1 迎头转尾追空中上视目标回波仿真
        3.3.2 迎头转尾追空中下视目标回波仿真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迎头转尾追空中目标跟踪
    4.1 目标跟踪的原理
    4.2 目标运动模型
        4.2.1 CV和CA运动模型
        4.2.2 CTRV运动模型
        4.2.3 迎头转尾追目标模型
    4.3 滤波算法
        4.3.1 卡尔曼滤波
        4.3.2 扩展卡尔曼滤波
        4.3.3 不敏卡尔曼滤波
        4.3.4 多模型滤波
    4.4 仿真验证
        4.4.1 目标跟踪仿真实验一
        4.4.2 目标跟踪仿真实验二
        4.4.3 目标跟踪仿真实验三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小型化目标反射信息探测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1.2.1 软件无线电技术的发展现状
        1.2.2 软件化雷达的发展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结构安排
第二章 FMCW雷达理论与天线设计
    2.1 引言
    2.2 FMCW雷达的基本结构
    2.3 FMCW信号模型
        2.3.1 三角波调制FMCW信号模型
        2.3.2 慢斜坡模式FMCW信号模型
        2.3.3 快斜坡模式FMCW信号模型
    2.4 快斜坡模式FMCW信号处理
        2.4.1 二维FFT差频信号处理
        2.4.2 二维FFT的分辨率
        2.4.3 二维恒虚警目标检测
        2.4.4 快斜坡模式FMCW仿真分析
    2.5 FMCW雷达测角方法
        2.5.1 振幅法测角
        2.5.2 双天线相位法测角
    2.6 FMCW雷达天线设计
        2.6.1 微带天线单元结构
        2.6.2 串联馈电微带阵列天线结构
        2.6.3 微带阵列天线设计与仿真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软件化FMCW雷达的实现
    3.1 软件无线电技术分析
        3.1.1 软件无线电的系统架构
        3.1.2 软件无线电的关键技术
    3.2 无线电硬件平台介绍
        3.2.1 射频前端
        3.2.2 数字处理平台
    3.3 系统总体架构
    3.4 系统软件设计
        3.4.1 软件总体架构
        3.4.2 基于iio子系统的底层驱动
        3.4.3 Libiio运行时库
    3.5 可编程逻辑设计
        3.5.1 可编程逻辑总体架构
        3.5.2 发射链路逻辑设计
        3.5.3 接收链路逻辑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实测与分析
    4.1 测试平台介绍
    4.2 系统模块测试
        4.2.1 发射链路测试
        4.2.2 接收链路测试
        4.2.3 天线测试
    4.3 系统总体测试
        4.3.1 实验室静态测试
        4.3.2 单目标外场测试
        4.3.3 多目标外场测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4)基于机器学习的雷达工作模式识别的研究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子侦察技术研究发展现状
        1.2.2 基于机器学习的电子侦察技术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1.3.1 研究内容
        1.3.2 结构安排
第二章 多功能雷达工作模式及信号特征分析
    2.1 引言
    2.2 多功能雷达设计使用原理
        2.2.1 多功能雷达设计原则
        2.2.2 多功能雷达的工作过程
    2.3 多功能雷达空间探测原理
        2.3.1 多功能雷达探测信号形式
        2.3.2 多功能雷达工作时序
        2.3.3 多功能雷达空间扫描方式
    2.4 雷达工作模式识别特征参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聚类分析的雷达工作模式识别
    3.1 引言
    3.2 聚类算法分析
        3.2.1 K-均值聚类算法
        3.2.2 ISODATA算法
        3.2.3 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
        3.2.4 模糊ISODATA算法
    3.3 实验与分析
        3.3.1 实验一
        3.3.2 实验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神经网络的雷达工作模式识别
    4.1 引言
    4.2 神经网络算法分析
        4.2.1 BP神经网络
        4.2.2 卷积神经网络
        4.2.3 孪生神经网络
    4.3 实验与分析
        4.3.1 实验一
        4.3.2 实验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工作总结
    5.2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雷达目标回波模拟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技术发展及特点
2 国内外发展现状
    2.1 国外技术与装备发展情况
    2.2 国内技术与装备发展情况
3 涉及的关键技术
    3.1 模拟目标RCS特性获取技术
    3.2 模拟目标回波建模技术
    3.3 模拟目标回波实时重构技术
    3.4 模拟逼真度评价体系技术
4 发展趋势
5 结束语

(6)国际比较视野中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现状
    1.4 名词界定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7 本文创新
第2章 绿色生态城市理论研究及系统模型
    2.1 概念梳理
    2.2 内涵辨析
    2.3 特征论述
    2.4 理论基础
    2.5 系统模型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国际比较研究
    3.1 ESMF比较矩阵
    3.2 英国BREEAM Communities
    3.3 美国LEED ND、LEED Cities and Communities
    3.4 德国DGNB UD
    3.5 日本CASBEE UD、CASBEE Cities
    3.6 中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
    3.7 宏观环境与评价体系的比较小结
    3.8 机制保障比较
    3.9 模式特征比较
    3.10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现状与挑战
    4.1 我国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现状
    4.2 我国绿色生态城区现存问题
    4.3 我国绿色生态城区现实挑战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优化
    5.1 评价体系现存问题
    5.2 评价体系优化思路
    5.3 钻石评价模型
    5.4 评价体系结构
    5.5 评价内容优化
    5.6 评价方法优化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评价体系优化实证
    6.1 中新天津生态城案例验证
    6.2 其他比较案例验证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创新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中新天津生态城国标(GBT51255-2017)评价验证
后记
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工作

(7)阵列雷达基带回波模拟系统软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系统需求分析
        2.1.1 系统的研究目的与用途
        2.1.2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2.1.3 系统性能需求分析
    2.2 系统方案设计
        2.2.1 回波模拟子系统总体设计
        2.2.2 回波模拟子系统软件的总体流程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雷达回波基本理论与仿真
    3.1 基本雷达方程
    3.2 经典雷达信号原理
        3.2.1 线性调频脉冲信号
        3.2.2 非线性调频脉冲信号
    3.3 雷达天线方向图
        3.3.1 线阵天线的方向图函数
        3.3.2 平面天线的方向图函数
    3.4 波位表
    3.5 雷达回波信号模型
    3.6 噪声信号建模与仿真
        3.6.1 高斯分布噪声
        3.6.2 随机分布噪声
    3.7 干扰建模与仿真
        3.7.1 射频噪声干扰
        3.7.2 点频干扰
        3.7.3 脉冲干扰
        3.7.4 密集假目标干扰
    3.8 杂波建模与仿真
        3.8.1 瑞利分布杂波
        3.8.2 对数正态分布杂波
        3.8.3 韦布尔分布杂波
        3.8.4 K分布杂波
    3.9 目标运动轨迹建模与仿真
        3.9.1 雷达坐标系
        3.9.2 目标直线运动轨迹模型及模拟
        3.9.3 目标圆形运动轨迹模型及模拟
        3.9.4 目标八字形运动轨迹模型及模拟
    3.10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阵列雷达回波模拟系统的软件设计与实现
    4.1 雷达参数及噪声模块设计与实现
    4.2 发射信号模块设计与实现
    4.3 天线模块设计与实现
    4.4 干扰模块设计与实现
    4.5 杂波模块设计与实现
    4.6 目标模块设计与实现
    4.7 主控界面设计与实现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测试与结果验证
    5.1 测试方法
    5.2 阵列雷达回波模拟系统产生数据正确性验证
        5.2.1 相扫模式下系统测试
        5.2.2 机扫模式下系统测试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船用智能感知雷达系统指标分析与论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船舶碰撞危险度的研究现状
        1.2.2 船用雷达研究现状
        1.2.3 雷达系统指标分析与论证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工作
第2章 船用雷达的精度对预警性能的影响
    2.1 船用雷达系统概述
    2.2 船用雷达系统性能指标
    2.3 船用雷达系统的基本原理
        2.3.1 计算目标船的碰撞参数原理
        2.3.2 船用雷达系统进行船舶避碰的原理
    2.4 船用雷达系统精度对预警性能的影响
        2.4.1 DCPA误差传递公式
        2.4.2 船用雷达精度影响危险报警的判定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船用雷达系统主要需求指标的论证
    3.1 船舶碰撞危险预警模型简介
        3.1.1 安全会遇距离边界模型
        3.1.2 船舶碰撞危险度阈值模型
        3.1.3 碰撞危险预警评判模型
    3.2 船舶避碰时雷达系统主要指标分析
    3.3 雷达系统主要指标需求的论证方法
        3.3.1 论证方法
        3.3.2 论证方法验证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船用雷达系统主要性能指标的实例仿真
    4.1 船舶智能操控仿真平台简介
    4.2 试验船全海域航行的危险评判阈值精细化处理
        4.2.1 水域特征划分
        4.2.2 典型会遇局面划分
        4.2.3 目标船尺度划分
        4.2.4 安全富余量SM的确定方法
    4.3 试验船航行船舶碰撞危险预警算法流程设计
    4.4 试验船的雷达系统需求指标论证
        4.4.1 计算探测距离需求指标
        4.4.2 计算数据处理延时需求指标
        4.4.3 计算跟踪精度需求指标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论文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空管二次雷达专用ASIC芯片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1.3 本人的主要工作与创新成果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二次雷达系统及信号收发相关的通信理论
    2.1 空中交通管制及ADS-B技术概述
        2.1.1 空中交通管制的方法与分类
        2.1.2 ADS-B系统简介及其主要工作模式
    2.2 二次雷达及其询问/应答的基本理论
        2.2.1 空管二次雷达介绍及选用标准
        2.2.2 询问/应答的工作原理及其信号格式说明
    2.3 单脉冲体制雷达及其尺度测量方式
    2.4 S模式的优势及其应用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基础
    3.1 ASIC芯片的分类
    3.2 基于标准单元的ASIC设计
        3.2.1 基于标准单元方法设计的ASIC特性
        3.2.2 ASIC设计的流程
    3.3 应用于二次雷达系统的ASIC芯片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芯片功能的FPGA原型验证
    4.1 FPGA的选型及其开发环境介绍
        4.1.1 FPGA芯片及开发板的选型
        4.1.2 原型验证的软件设计和硬件开发环境介绍
    4.2 对ASIC功能进行原型验证的意义及方法
    4.3 ADS-B接收机算法的逻辑设计及实现
        4.3.1 A/D采样的算法及硬件实现
        4.3.2 数字混频及低通滤波的算法及逻辑设计
        4.3.3 UART转 SPI的关键算法及参数配置模块的逻辑设计
        4.3.4 CRC数据校验及纠错算法的设计实现
    4.4 针对关键算法的仿真分析与FPGA上板测试的结果
        4.4.1 UART数据收发模块的功能仿真及资源消耗分析
        4.4.2 CRC数据校验及纠错功能仿真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专用集成电路芯片的设计
    5.1 前端设计
    5.2 仿真验证及时序分析
    5.3 后端设计
    5.4 流片及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10)基于优化方法的雷达辅助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雷达发展
        1.1.2 雷达种类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雷达设计研究现状
        1.2.2 优化方法研究现状
        1.2.3 优化技术用于雷达辅助设计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雷达辅助设计系统
    2.1 引言
    2.2 设计问题
    2.3 系统分析与仿真模型
        2.3.1 子系统类型
        2.3.2 雷达系统仿真模型
        2.3.3 雷达系统约束
    2.4 基于标签的代价评估方法
    2.5 混合优化设计方法
        2.5.1 混合优化设计模型
        2.5.2 神经网络模型验证
        2.5.3 混合优化设计流程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雷达设计实例与仿真
    3.1 引言
    3.2 用户需求
    3.3 系统设计过程与仿真
    3.4 信号处理原理与仿真
    3.5 所设计系统的实现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雷达性能分析
    4.1 引言
    4.2 测试概述
    4.3 目标点迹提取
        4.3.1 点迹提取难点
        4.3.2 人工点迹提取
        4.3.3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目标点迹提取
    4.4 测试软件设计
        4.4.1 功能与界面设计
        4.4.2 接口设计
    4.5 所设计雷达性能分析
        4.5.1 数据率分析
        4.5.2 分辨力分析
        4.5.3 实测性能分析
    4.6 测试结果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各种体制与用途的雷达及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车载雷达高分辨测角技术研究[D]. 李婧.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2]雷达导引头迎头转尾追空中目标跟踪方法研究[D]. 刘洋.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3]小型化目标反射信息探测系统设计与实现[D]. 唐晗呈.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4]基于机器学习的雷达工作模式识别的研究和应用[D]. 张居圆.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5]雷达目标回波模拟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J]. 汤永浩,干鹏,张斌,顾阳阳,马益路. 航天电子对抗, 2020(06)
  • [6]国际比较视野中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优化研究[D]. 杜海龙. 山东建筑大学, 2020(04)
  • [7]阵列雷达基带回波模拟系统软件设计[D]. 杨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8]船用智能感知雷达系统指标分析与论证[D]. 魏祥渊. 集美大学, 2020(08)
  • [9]空管二次雷达专用ASIC芯片设计[D]. 郑重阳.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10]基于优化方法的雷达辅助设计[D]. 王伟光.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各种系统和应用的雷达和系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