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疮性肾炎患者肺功能损害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

狼疮性肾炎患者肺功能损害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

一、狼疮性肾炎患者肺功能损害特征及其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郭明[1](2020)在《狼疮肾炎患者血清铁蛋白水平与疾病活动度及病理改变的关系研究》文中指出背景及目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us,SLE)是一种免疫耐受破坏、自身抗体产生、多器官系统免疫学损害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肾脏受累在SLE患者中很常见,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是SLE总体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的主要危险因素。LN的发病机制复杂,患者在病程长短及治疗反应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性,给LN的诊治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寻找便捷、有助于疾病诊断和提示病情活动的生物标记物是当今科研的方向之一。国内外已有多篇研究报道了血清铁蛋白与SLE疾病活动度的关系,提示血清铁蛋白是诊断SLE的有价值的血清学标记物之一。但目前关于血清铁蛋白与LN疾病活动的关系国内仍未见相关报道。本研究通过分析LN组与SLE非肾炎组和健康对照组、LN活动组与LN稳定组及不同病理类型之间血清铁蛋白的水平差异,以及高铁蛋白LN组与低铁蛋白LN组之间临床及病理特征的差异,探讨LN患者血清铁蛋白水平与疾病活动度及病理改变的相关性,为LN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思路。对象与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内科住院的LN患者159例,从风湿免疫科选取无肾损害的SLE患者43例作为病例对照组,另从门诊体检中心招募63例健康成人作为健康对照组。其中在LN患者中,根据SLE疾病活动性指数(SLE disease activity index,SLEDAI)评分分为LN活动组和LN稳定组;根据血清铁蛋白分为低铁蛋白LN组和高铁蛋白LN组。应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学分析,比较各组间血清铁蛋白水平差异,并比较低铁蛋白LN组与高铁蛋白LN组间一般资料、临床及病理指标等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及多重线性回归方程分析LN患者血清铁蛋白水平与疾病活动及病理指标的关系。结果1.与健康对照组相比,SLE非肾炎组及LN组血清铁蛋白水平均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N组血清铁蛋白水平显着高于SLE非肾炎组(P<0.05)。与LN稳定组相比,LN活动组血清铁蛋白水平显着升高(P<0.05)。2.Ⅳ型LN的血清铁蛋白水平显着高于V型LN组及Ⅳ+Ⅴ型LN组(均P<0.05),其他各病理类型间血清铁蛋白水平比较无差异(均P>0.05)。3.与低铁蛋白LN组相比,高铁蛋白LN组SLEDAI评分、血肌酐、血尿酸、血尿素氮、24小时尿蛋白量、急性活动指数(acute activity index,AI)及慢性活动指数(chronic activity index,CI)均显着升高(均P<0.05);补体C3、补体C4、血红蛋白及血浆白蛋白均显着降低(均P<0.05);两组间年龄、病程、C反应蛋白、血沉及抗双链DNA抗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间肾组织免疫荧光检查是否“满堂亮”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血清铁蛋白与抗双链DNA抗体、SLEDAI评分、血肌酐、血尿酸、血尿素氮、AI及CI呈正相关(均P<0.05);与补体C3、补体C4、血浆白蛋白及血红蛋白呈负相关(均P<0.05);与C反应蛋白、血沉、24小时尿蛋白量无相关性(均 P>0.05)。5.以血清铁蛋白为因变量,以性别、SLEDAI评分、抗双链DNA抗体、补体C3、补体C4、血肌酐、血尿酸、血尿素氮、血红蛋白、血浆白蛋白、24小时尿蛋白量、AI及CI为自变量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示:性别、SLEDAI评分、抗双链DNA抗体、血红蛋白、AI是血清铁蛋白的独立影响因素(R2=0.553,F=12.928,P<0.05)。结论血清铁蛋白可以反映LN疾病活动和肾脏病理损害情况。

黄栓[2](2020)在《昆仙胶囊治疗肾小球肾炎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肾小球肾炎(glomerulonephritis,GN)是导致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的常见病因,近年来随着对肾小球肾炎病理机制的逐步深入,肾小球肾炎的治疗方法日趋靶向化、具体化。现已形成了以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和靶向药物为主的治疗体系,其中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对于GN患者的病情恢复大有裨益。但考虑到多数肾小球肾炎患者患病日久,需长期服药,而大量使用免疫抑制剂可引发药物不良反应、药物毒性作用,并进一步抑制机体免疫机能,诱发其他疾患,且目前临床上应用的免疫抑制剂多价格昂贵,故临床上开始积极探索经济效益高、毒副作用小且治疗收益较高的免疫抑制类药物。中医药是祖国传统医学的代表,部分中药材被证实具有免疫抑制的作用。大量临床研究已指出以雷公藤多苷为代表的中药免疫抑制剂在治疗肾小球肾炎,缓解临床症状,改善相关指标和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突出作用。有研究发现昆明山海棠可抑制机体炎症反应,减轻炎症免疫作用,减少尿蛋白。但上述药物多具有性腺毒性、消化道毒性、肾毒性、骨髓抑制,可影响患者的生育能力,引发消化道不适,损害肾功能,这些毒副作用使部分患者难以忍受。昆仙胶囊是中医科研攻关项目的成果,主要含有昆明山海棠、淫羊藿、枸杞子及菟丝子。淫羊藿主要提取物为淫羊藿苷,具有抗骨质疏松、抗炎、提高造血功能、激素样作用;枸杞子主要提取物为甜菜碱,具有促进造血、保护肝脏的作用;莵丝子主要提取物为黄酮类,具有雌激素样作用,能提高生殖功能,且有护肝、促进成骨细胞活性作用。昆仙胶囊经组方配伍理论上可拮抗昆明山海棠的性腺毒性而不影响其抗炎和免疫抑制效果,故广泛应用于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等免疫相关性疾病的治疗。但目前关于昆仙胶囊治疗肾小球肾炎相关研究相对局限,随访调查研究相对较少。研究目的探究基础治疗方案联合昆仙胶囊治疗肾小球肾炎的短期疗效和安全性。研究方法采用干预措施下的同组研究设计,病例来源于2019年2月至2019年7月期间就诊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肾内科门诊患者。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共61例,在基础治疗上加用昆仙胶囊治疗,门诊随访2个月,每月复查尿常规、尿蛋白肌酐比值(UACR)、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血清白蛋白、血白细胞(WBC)、血小板(PLT)等指标,观察疗效,记录不良反应,并根据血肌酐、年龄、性别进行亚分组研究,从上述角度分析昆仙胶囊治疗肾小球肾炎的短期疗效。研究结果1.给予基础治疗上加用昆仙胶囊的61例肾小球肾炎患者,治疗1个月后,临床控制者4例,显效者8例,有效者10例,无效者39例,治疗总有效率达36.07%;治疗2个月后,临床控制者6例,显效者12例,有效者18例,无效者25例,治疗总有效率达59.02%。2.治疗前、治疗1个月、治疗2个月时的Scr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前与治疗1个月的BUN相比较无显着差异(P=0.143),治疗前与治疗2个月的BUN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1),治疗1个月与治疗2个月的BUN相比较无显着差异(P=0.270);治疗后UACR明显下降,治疗前与治疗1个月的UACR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1),治疗前与治疗2个月的UACR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1),治疗1个月与治疗2个月的UACR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2)。3.以Scr是否正常分为血肌酐正常组与异常组。正常组、异常组患者进行组内对比,治疗前、治疗1个月、治疗2个月的BUN均无显着差异(P>0.05);正常组患者治疗后UACR下降,治疗前与治疗1个月的UACR相比较无显着差异(P=0.085),治疗前与治疗2个月的UACR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3),治疗1个月与治疗2个月的尿UACR相比较无显着差异(P=0.165);异常组患者治疗后UACR明显下降,治疗前与治疗1个月的UACR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1),治疗前与治疗2个月的UACR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1),治疗1个月与治疗2个月的UACR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7);两组患者进行组间对比,治疗前BUN、UACR均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1个月与治疗前的BUN的差值和UACR的差值均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2个月与治疗前的BUN的差值和UACR的差值均无显着差异(P>0.05)。4.以60岁为分界将患者分为了高龄组和低龄组。低龄组、高龄组患者进行组内对比,治疗前、治疗1个月、治疗2个月的Scr、BUN均无显着差异(P>0.05);低龄组患者治疗后UACR明显下降,治疗前与治疗1个月的UACR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1),治疗前与治疗2个月的UACR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1),治疗1个月与治疗2个月的UACR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22);高龄组患者治疗后UACR下降,治疗前与治疗1个月的UACR相比较无显着差异(P=0.490),治疗前与治疗2个月的UACR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8),治疗1个月与治疗2个月的UACR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40);两组患者进行组间对比,治疗前Scr、BUN、UACR均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1个月与治疗前的Scr的差值、BUN的差值、UACR的差值均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2个月与治疗前的Scr的差值、BUN的差值、UACR的差值均无显着差异。5.按性别将患者分为男性组和女性组。男性组患者进行组内比较,治疗前、治疗1个月、治疗2个月的Scr、BUN均无显着差异(P>0.05);女性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个月、治疗2个月的Scr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前与治疗1个月的BUN相比较无显着差异(P=0.114),治疗前与治疗2个月的BUN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9),治疗1个月与治疗2个月的BUN相比较无显着差异(P=0.289);男性组患者治疗后UACR明显下降,治疗前与治疗1个月的UACR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21),治疗前与治疗2个月的UACR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1),治疗1个月与治疗2个月的UACR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1);女性组患者治疗后UACR明显下降,治疗前与治疗1个月的UACR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3),治疗前与治疗2个月的UACR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1),治疗1个月与治疗2个月的UACR相比较无显着差异(P=0.439);两组患者治疗前Scr、BUN、UACR均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1个月与治疗前的Scr的差值、BUN的差值、UACR的差值均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2个月与治疗前的Scr的差值、BUN的差值、UACR的差值均无显着差异。6.临床指标分析显示治疗后尿红细胞明显减少,治疗前与治疗1个月的尿红细胞计数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1),治疗前与治疗2个月的尿红细胞计数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1),治疗1个月与治疗2个月的尿红细胞计数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45);治疗后血清白蛋白水平上升,治疗前与治疗1个月的血清白蛋白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1),治疗前与治疗2个月的血清白蛋白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1),治疗1个月与治疗2个月的血清白蛋白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1);治疗后第1、2个月外周血白细胞较治疗前分别有所下降,但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未低于生理水平下限。7.治疗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1.昆仙胶囊治疗肾小球肾炎的效果较理想,在改善尿蛋白方面的疗效显着。2.昆仙胶囊在短期内对肾小球肾炎患者的血肌酐无明显影响。3.性别及年龄不是昆仙胶囊治疗肾小球肾炎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4.昆仙胶囊短期治疗肾小球肾炎的安全性较高,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葛嘉欢[3](2020)在《内生肌酐清除率的降低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预后生存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肾脏受累非常常见。多年来,有许多研究得出结论,肾脏损伤(通过综合量表判断,如SLICC/ACR-SDI或BILAG)会缩短SLE患者的生存期限。临床医师平时出于快速便捷的考虑,更多的是直接使用内生肌酐清除率(Ccr)或肾小球滤过滤(eGFR)评价患者的肾功能,但着眼于此的研究较少。在本研究中,我们想探讨Ccr与患者的预后生存情况是否存在联系,并与eGFR进行比较。方法:我们回顾性收集了1999-2009年间江苏省内26家医院首次住院的SLE患者的资料,并于2010年及2015年进行两次随访。将患者依据Ccr(ml/min)分为正常组(Ccr≥70)和下降组(Ccr<70)。采用卡方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等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研究相关因素与SLE患者生存情况间的关系,同时做出ROC曲线得出AUCs,比较Ccr、eGFR-MDRD、eGFR-CKD-EPI三种指标在预测SLE患者预后生存情况时的差异。结果:在共计1990例样本中,有Ccr达正常标准者1553例(78.0%),Ccr降至轻度肾功能受损范围者237例(11.9%),降至中度肾功能受损范围者136例(6.8%),降至重度肾功能受损范围者64例(3.2%)。我们的研究发现,与Ccr正常组相比,Ccr下降组有更高的死亡风险,HR(95%CI)为2.19(1.58-3.04)。且与两种不同方程计算的eGFR相似,Ccr评估的肾功能恶化的程度与SLE患者的死亡风险存在显着的剂量反应关系(趋势P值<0.001),且三个指标的AUC值差异不大。在大部分的分层亚组中,死亡率与降低的Ccr之间也存在与总人群中同样的联系,如SLEDAI<15分,无主要合并症及一些常用实验室指标正常的亚组人群。感染是这些SLE患者的最主要死亡原因,且出现感染或肾功能衰竭时,Ccr下降组的死亡风险较Ccr正常组更高,HR(95%CI)分别为1.80(1.02-3.19),6.59(2.91-14.92)。结论:Ccr的降低与SLE死亡风险的增加之间存在显着的相关性。由于SLE患者常累及肾脏,应加强对Ccr指标的动态监测,以达到早期发现和治疗,改善患者预后的目的。

魏骐骄[4](2020)在《儿童狼疮性肾炎的临床及药物基因组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北京协和医院儿科近5年儿童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的临床特点,并探讨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药物代谢酶相关基因的基因型和单倍型与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关系,进一步根据患儿CTX药物基因检测结果调整治疗,评估药物基因组学(Pharmacogenomics,PGx)指导对治疗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为LN患儿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采用横断面调查法,查阅并收集62例LN患儿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4年及5年的临床资料,描述患儿的临床特点。2.采用非随机对照试验方法,选择Ⅲ型或Ⅳ型LN患儿共33例,根据家长意愿入CTX诱导治疗3个月组(A组,n=12)和6个月组(B组,n=21),比较两组患儿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3.回顾性分析79例以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NS)起病的LN患儿(n=31)及非NS起病LN患儿(n=48)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治疗转归。4.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99例LN患儿早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5.检测46例LN患儿的CTX代谢酶相关基因CYP2B6、CYP2C19和GSTP1,用PHASE 2.1软件对其进行单倍型分析,并分析与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关系。6.根据20例LN患儿CTX药物基因检测结果对其治疗进行调整,与20例未行药物基因检测的患儿进行疗效和不良反应的比较,评估PGx指导对治疗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结果:1.本中心LN患儿经规范治疗后疗效良好。但在长期治疗过程中应关注药物不良反应,如激素相关性高血压、高眼压,还应特别关注羟氯喹导致视野缺损,以避免不良后果。2.CTX诱导缓解治疗3个月或6个月后序贯吗替麦考酚酯(Mycophenolate mofetil,MMF)对于患儿预后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着影响。3.以NS起病的患儿肾损害更严重,达到临床缓解所需要的时间更长。4.口腔溃疡、24小时尿蛋白(24 hour-urine protein,24h-UP)增高、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降低是LN早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5.CYP2C19*2(rs4244285)和GSTP1(rs1659)位点变异可使疗效降低,无效组的 1011101 单倍型 CYP2B6(rs4802101 多态型、rs8192709 野生型、rs3745274野生型、rs2279343 野生型),GSTP1(rs1695 野生型),CYP2C19(rs4986893 野生型、rs4244285多态型)频率高于有效组。6.CTX药物基因指导与否对LN患儿疗效及不良反应无明显影响。结论:本研究分析了 LN患儿临床特点,并发现了 CYP2B6、CYP2C19和GSTP1基因型及单倍型与CTX治疗儿童LN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关系。但CTX药物基因指导对LN患儿疗效及不良反应无明显影响。

田园[5](2019)在《补肾活血法治疗狼疮性肾炎(LN)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血液高凝状态的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补肾活血中药对LN患者的炎症及免疫指标、血液高凝状态的改善情况,探究其对LN临床疗效的治疗意义,寻求LN患者理想的临床中医药治疗方案,为后续进一步研究中医药预防LN患者血栓性事件的发生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采取随机对照试验(RCT),选自2016年8月至2018年7月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风湿科住院和门诊就诊的LN患者72例,随机分为中药组及对照组,每组36例,对照组予基础西药治疗,中药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补肾活血类中药,观察期6个月。观察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的症状、体征,记录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SLEDAI;检测治疗前后的D-Di、FIB、24小时尿蛋白定量、TG、TC、ESR、CRP、C3、C4、Ig G、HCY、全血粘度值、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最后对记录的数据及不良反应进行比较,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治疗后在24h尿蛋白定量、ESR、Ig G、FIB、D-Di方面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中药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在SLEDAI、CRP方面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但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C、TG、全血粘度值及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方面,中药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但对照组无明显改善(P>0.05)。两组治疗后C3、C4、HCY水平均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P>0.05)。中药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总有效率为94.2%,对照组为71.8%,中药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中药组患者有效29人,无效6人,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2.9%;对照组患者有效23人,无效9人,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71.9%,但中药组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补肾活血法可明显改善LN患者的炎症状态和高免疫球蛋白血症,调节血脂代谢水平,改善血液高凝倾向和肾脏的病变情况,最终降低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提高临床疗效。补肾活血的治疗方法符合狼疮性肾炎患者的病机特点,可以作为中药治疗LN患者的基本思路,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蒋佳伟[6](2019)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研究》文中指出背景:慢性肾脏病(CKD)是由各种原发性或继发性肾脏疾病所致的以代谢紊乱、肾脏分泌功能失调为特征的一类临床综合征。随着疾病的进展,患者表现为肾功能逐渐减退,最终进展为终末期肾脏疾病(ESRD),并合并各种心脑血管事件。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是治疗ESRD的有效方法之一,但仍有一部分患者死于心脑血管并发症。因此探讨MHD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对改善ESRD患者的生存质量及预后尤为重要。目的:探讨MHD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以改善ESRD患者的生存质量及预后。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8年03月在宜兴市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行MHD的285例ESRD患者做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心脑血管事件分为发生组(n=137)和未发生组(n=148)。收集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主要包括性别、年龄、血压、病因、文化程度、透析频率及方式、家庭收入、透析龄、并发症等信息。并分析2组在一般人口学特征(包括性别、年龄、血压、文化程度、家庭收入、透析频率及方式、透析龄等)、原发性疾病(主要有慢性肾小球肾炎(CGN)、高血压肾病(HTN)、糖尿病肾病(DN)、多囊肾(PKD)等)、心脑血管事件(包括充血性心力衰竭、缺血性心脏病、恶性心律失常、脑血管意外、猝死等)、实验室指标(包括血生化、血常规、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血磷、血钙、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全段甲状旁腺素(iPTH)等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对上述因素进行相关单因素分析,分析导致MHD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结果:1本次研究共收录了 300例行MHD的患者,除去失访15人,共纳入285例患者的病历资料,所有纳入患者均接受MHD,其中发生心脑血管事件者有137例(ESRD患者如心脑血管疾病发生2次及2次以上者,以首次为算),发病率为48.07%,未发生心脑血管意外事件者有148例。2 285例MHD患者原发性疾病主要有CGN 133例(46.67%),HTN 56例(19.65%),DN78 例(19.37%),PKD 3 例(1.05%),间质性肾病 6 例(2.11%),梗阻性肾病7例(2.46%),狼疮性肾炎2例(0.70%)。发生组中,CGN 39例(28.47%),HTN 39 例(28.47%),DN 37 例(38.69%),PKD 3 例(2.19%),间质性肾病 3例(2.19%)。未发生组中,CGN94 例(63.51%),HTN 17 例(11.48%),DN25例(16.89%),间质性肾病3例(2.03%),梗阻性肾病7例(4.73%),狼疮性肾炎2例(1.35%)。发生组以DN为主,而未发生组以CGN为主,2组CGN、HTN、DN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发生组137例患者中发生心脑血管意外事件的构成为:充血性心力衰竭27例(19.71%),缺血性心脏病45例(32.85%),恶性心律失常5例(3.65%),脑血管意外 37 例(27.01%),猝死 23 例(15.65%)。4通过对比2组行MHD的ESRD患者基本信息可见,2组患者在年龄、收缩压、透析龄、动脉粥样硬化方面有差异显着(P<0.05),而2组在性别、舒张压、文化程度、家庭收入、医疗保险情况、就业情况方面无显着差异(P>0.05)。5对比2组行MHD的ESRD患者实验室指标可见,2组在Scr、血磷、hs-CRP、TG水平方面有差异显着(P<0.05),而2组在Hb、ALB、BUN、血钙、HDL-C、LDL-C、iPTH方面无显着差异(P>0.05)。6影响ESRD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岁(B=0.423,P=0.031,95%CI 为 1.058-3.056)、透析龄≥12 个月(B=0.849,P=0.013,95%CI为1.227-3.792)、发生动脉粥样硬化(B=0.584,P=0.038,95%CI为 1.129-4.021)、高血压(B=0.231,P=0.027,95%CI为 1.342-9.247)、DN(B=0.359,P=0.041,95%CI为 1.187-8.271)、hs-CRP 升高(B=0.832,P=0.004,95%CI为 1.116-3.894)、高血磷(B=0.910,P=0.007,95%CI为 1.538-10563)、TG 升高(B=0.497,P=0.012,95%CI为1.079-5.572)是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MHD患者可合并各种心脑血管事件,其中年龄≥50岁、透析龄≥12个月、发生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DN、hs-CRP升高、高血磷、TG升高是导致MHD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罗辉[7](2019)在《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医体质和疾病相关性(简称“体病相关”)是中医体质学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2009年4月《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简称“《标准》”)的发布,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提供了科学、公认的标准化测量工具。因此,近10年来采用该标准开展临床研究所发表的文献从无到有,迅速增长,积累了大量的临床证据,对于认识体质和疾病的关系,促进体质在中医治未病和疾病诊疗中的应用,均具有重要的价值。但目前尚未见到对于现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以及临床研究方法学的全面系统研究。现有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特征如何?研究的重点病种和体质有哪些?各研究在体质和疾病的相关性方面有哪些发现?现有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如何?如何深度挖掘和有效利用现有文献对临床实践的价值?如何开展高质量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等等,对于这些问题,目前尚未见到相关论文发表。因此,本研究综合采用文献计量分析、系统评价、理论研究等方法尝试对上述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1研究目的(1)通过对《标准》发布以来的所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分析和评价,总结现有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特征、体病关系结果、研究质量等,以期为读者了解体病相关研究领域的历程、现状以及各中医体质类型和疾病的相关性,提供较为全面的信息。(2)采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方法,选择一个特定的病种(代谢综合征),检索、纳入所有研究该疾病与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献,通过对文献中相关数据的meta分析,研究该疾病人群的体质分布特征、体质与疾病发生的相关性,以获得基于更大人群的体病关系结果,从而为疾病防治提供更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并为今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及时总结和应用提供示范。(3)分析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殊性和面临的方法学挑战,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实施和报告提出具体的建议和对策,以期为今后开展高质量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提供方法学指导,并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实施和报告相关标准规范的制定提供参考,从而推动更多高质量临床证据的产生和应用。2研究方法文献计量研究(研究一):全面系统地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PubMed和Embase数据,检索期限从2009年4月1日(《标准》的颁布日期)至2018年12月31日。纳入所有研究中医体质与疾病关联性的文献(包括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从各文献中提取文献计量学特征、内容、结果、方法学要点等内容。采用横断面研究AHRQ标准、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的NOS量表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所有数据均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系统评价研究(研究二):以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为例,采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研究方法开展对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深度研究,分析MS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及其与性别和年龄的关系、与MS发病有关的危险体质因素。文献的检索数据库、研究类型、质量评价方法同研究一。采用R 3.5.2软件对各研究报告的MS患者人群中主要体质比例数据进行meta分析;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iewer Manager 5.3软件比较MS患者和一般人群中各体质的分布差异,并用倒漏斗图评价发表偏倚。方法学研究(研究三):在研究一、二的基础上,综合采用文献和理论研究、访谈循证医学和中医体质学专家等方式,应用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思路分析中医体质研究的特殊性,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实施、质量评价和报告方面提出提高研究质量的相关建议。3研究结果研究一:共纳入1441篇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样本量总数达858271例。研究地域覆盖中国大陆29个省区、台湾、香港以及马来西亚、韩国、新加坡、泰国、法国。研究病种313个,覆盖了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的19个疾病类别,研究较多的病种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失眠、痛经、乳腺癌、乙肝、脂肪肝、骨质疏松症等。研究类型以横断面研究最多,共1300篇(90.2%),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分别有81篇和60篇。各体质的疾病谱分布:(1)气虚质在糖尿病、脑梗死、艾滋病、慢阻肺、冠心病、亚健康、失眠、慢性疲劳综合征、乙肝、乳腺癌等疾病中分布较高。(2)阳虚质在不孕症、骨质疏松症、肠易激综合征、膝骨关节炎、痛经、多囊卵巢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复发性流产等疾病中分布较高。(3)阴虚质在高血压、糖尿病、便秘、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症、干眼症、肺癌、复发性脑卒中、失眠等疾病中分布较高。(4)痰湿质在高血压、脂肪肝、糖尿病、代谢综合征、脑卒中/梗死、冠心病、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多囊卵巢综合征、肥胖/超重、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等疾病中分布较高。(5)湿热质在痤疮、高尿酸血症、慢性胃炎、少弱畸形精子症、湿疹、乙肝、便秘、胆石症、高血压、痛风等疾病中分布较高。(6)气郁质在乳腺增生、乳腺癌、失眠、抑郁症、卵巢早衰、偏头痛、青光眼、不孕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结节、子宫腺肌病等疾病中分布较高。(7)血瘀质在冠心病、子宫内膜异位症、脑卒中等疾病中分布较高。(8)特禀质在哮喘、变应性鼻炎等疾病中分布较高。各体质发病风险较高的疾病:(1)气虚质发生肥胖、糖尿病、慢性疲劳综合征、焦虑症等的风险较高。(2)阳虚质发生骨质疏松症、肥胖、颈椎病、慢性疲劳综合征等的风险较高。(3)阴虚质发生高血压、骨质疏松症、糖尿病等的风险较高。(4)痰湿质发生脑梗死、高血压、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的风险较高。(5)湿热质发生便秘、高血压等的风险较高。(6)气郁质发生亚健康、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症、焦虑、乳腺癌、乳腺增生、痛经等的风险较高。(7)血瘀质发生骨质疏松症、脑卒中、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的风险较高。(8)特禀质发生哮喘的风险较高。方法学质量:横断面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4.6%、90.8%和4.6%;病例对照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27.2%、51.9%和21.0%;队列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28.3%、58.3%和13.3%。各研究在体质测量的质量控制、控制混杂因素、应答率等条目的报告较差。研究二:共纳入23项研究代谢综合征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献,总样本量21239例,其中MS患者13393例,对照组人群7846例。按研究设计分类,病例对照研究3项,横断面研究20项,无队列研究。MS患者体质类型比例最高的3种依次为痰湿质[30%(22%-39%)]、气虚质[20%(15%-26%)]和湿热质[14%(11%-18%)]。痰湿质发生MS风险的OR值为1.75(95%CI:1.17-2.62),校正混杂因素后的OR值为3.46(95%CI:2.14-5.59)。气虚质发生MS风险的OR值为1.39(95%CI:1.04-1.85)。男性患者的痰湿质、湿热质比例分别是女性患者的1.19和2.10倍,女性患者的气虚质比例是男性的1.32倍。45岁以下MS患者痰湿质、气虚质和湿热质的比例在各年龄组人群中均为最高。2项横断面研究属于高质量文献;20项横断面研究均属于中等质量文献。倒漏斗图分析显示:各文献向周围分散,呈现明显的不对称,提示发表偏倚和研究异质性的存在。研究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属于一种特殊的观察性研究,开展高质量研究面临各种方法学挑战:一是观察性研究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较少,临床方法学研究滞后;二是体病关系的研究受多种混杂因素的影响,且体质对疾病的影响贯穿从发病到预后的全过程;三是体质自身存在的特殊性,包括体质的主观性对量表调查质量提出更高要求,体质的动态可变性不利于长周期研究的开展。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中各有其应用范围和作用,对揭示体质和疾病的关联或因果关系的论证强度也有差异,应根据研究目的和条件选择设计类型。研究实施阶段,受试者纳入尽可能选择典型体质的新发病例,并报告样本量估算依据;基线资料信息的采集做到全面、定量;体质测量应高度重视质量控制,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数据统计分析应采用多元分析方法,控制混杂因素对结果的影响;谨慎客观地作出体病关系的结论。观察性研究国际公认的现有标准和规范具有普适性,大部分条目适用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评价和报告。本研究根据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点,尝试在现有标准和规范的基础上对相关条目进行完善,为制定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实施和报告规范提供参考。4研究结论《标准》发布10年来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充分验证体病相关理论的科学性,发现各体质类型与相关疾病存在的密切关联,为体质辨识在中医临床和公共卫生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方法有助于对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深度分析,提供体病关系的更高级别证据,并为辨体-辨证-辨病诊疗模式提供参考。开展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在遵循临床研究的基本原则和相关标准规范的前提下,需充分考虑体质研究的特殊性,根据研究目的选择适当的设计类型,研究实施全过程均应重视质量控制,降低偏倚,研究的报告应遵循相关的报告规范,并体现中医体质的特色。最后,本文提出了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和报告规范的修改和完善建议,以期为高质量研究的开展和发表提供指导,从而促进中医体质在疾病治疗和治未病中的应用。

欧阳瑶[8](2019)在《维持血液透析并发肺部感染中医证候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维持性血液透析(MHD)肺部感染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分析中医证候规律,总结其病因病机特点,为MHD肺部感染的中医中药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17年1月—2018年12月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病科收治的维持血液透析肺部感染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资料包括:一般情况、透析龄、透析频率、原发病等;发病季节、中医临床症状、舌脉象。肺部感染入院时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血肌酐(Scr)、尿素(BUN)、血红蛋白(HGB)、白蛋白(ALB)。根据患者中医症状,填写《维持性血液透析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及中医证候资料收集表》(附录1)。由主治或主治职称上医师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进行统计分析,探讨MHD肺部感染中医证候规律。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整理。结果:对维持性血液透析肺部感染患者的基础资料以及实验室指标进行统计,发现不同原发病MHD患者发生肺部感染时WBC计数、PCT、CRP、ALB、BUN、CRE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糖尿病肾病WBC高于其他组,原发病不详的患者PCT高于其他患者,高血压肾病患者CRP高于其他原发病患者。狼疮性肾炎WBC、PCT、CRP、ALB低于其他原发病患者。透析频率为每周3次患者HGB以及ALB较每周2次患者高。MHD患者并发肺部感染时其透析龄越长,NEU%值越低,HGB、ALB值越高。对比生存组与死亡组不同原发病比率、不同透析频率、透析龄、住院日之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对157例患者进行辩证,均表现为虚实夹杂证,其中虚证主要表现为气虚、阳虚。不同原发病患者本虚表现不同。糖尿病肾病患者以阳虚为主,高血压肾病、多囊肾、狼疮性肾炎以气虚证最多。而实证以痰湿、痰热、血瘀为主。最多的证候组合为气虚痰湿,其次为阳虚痰湿、阳虚血瘀、阴虚痰热。结论:维持血液透析肺部感染患者中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患者最多,而原发病为狼疮性肾炎患者发病时具有较低的炎症指标以及ALB水平。透析龄长以及透析频率为3次/周患者具有较高的HGB和ALB水平。维持血液透析肺部感染患者均表现为虚实夹杂证,气虚、阳虚、痰湿、痰热、血瘀为其主要证候要素,最多的证候组合为气虚痰湿,其次为阳虚痰湿、阳虚血瘀、阴虚痰热。

范丽花[9](2018)在《狼疮性肾炎肾小管间质病变的中医辨证分型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 hematosus,SLE)最常见也最严重的并发症,肾小管间质病变(tubulointerstitial l esions,TIL)在LN中不仅高发,而且对治疗和预后也影响颇深。探讨LN中TIL与临床指标、病理指标及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从中筛选出影响肾小管间质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于我院住院并行肾穿刺活检术的145例LN患者,提取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实验室检查和病理资料。并对TIL(包括间质炎细胞浸润、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肾小管萎缩及间质纤维化)进行半定量评分。比较不同病理类型TIL的特点,Spearman相关分析TIL与临床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及其与LN辨证分型的相关性,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TIL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纳入LN患者145例,男/女为19:126;肾穿刺活检时的平均年龄30.4±13.16岁(1170),TIL的发生率为91.1%。2.入组病例LN病理类型分布:I型0例(0.0%),II型5例(3.4%),III型25例(17.2%),IV型58例(40.0%),V型16例(11.1%),VI型0例(0.0%)。III+V型17例(11.7%),IV+V型24例(16.6%)。LN不同病理类型中,IV型、III+V、IV+V的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最重,以上三种病理类型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IV型较III型的肾小管间质病变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I型与V型的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较轻。3.在本组病例中高血压分级和CKD分期在不同TIL分布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血压升高TIL程度加重,随着肾功能减退,发生肾小管间质病变的比例增加,其程度也加重。性别、年龄、尿蛋白情况在不同TIL中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4.分析间质炎细胞浸润、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与临床及病理资料的相关性得出其与血压、β2微球蛋白、补体C4、细胞性新月体、球性硬化、纤维性新月体、血管内皮增厚、透明样变呈正相关(P﹤0.05),与血红蛋白、eGFR呈负相关(P﹤0.05)。5.病理指标中,球性硬化、纤维新月体、血管内皮增厚是影响LN肾小管间质病变轻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指标中,eGFR下降、贫血、高甘油三脂血症、低补体C3是影响LN肾小管间质病变轻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6.本证包括气阴两虚证32例(22.07%),热毒炽盛证16例(11.03%),风湿内扰证18例(12.41%),脾肾气虚证50例(34.48%),脾肾阳虚证18例(12.41%),肝肾阴虚证11例(7.59%);兼证包括血瘀证90例(62.07%),湿热证51例(35.17%)。各中医证型在LN病理分型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本证及兼证之间的TI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狼疮性肾炎中TIL发生率高,高血压及肾功能减退时TIL程度加重。病理类型中IV型、III+V、IV+V的肾小管间质病变重于III型、II型和V型患者。球性硬化、纤维新月体、血管内皮增厚、eGFR下降、贫血、高甘油三脂血症、低补体C3为影响肾小管间质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中医症候之间TIL程度无明显差异。

马潇[10](2018)在《弥漫增生性狼疮性肾炎进展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弥漫增生性狼疮性肾炎(DPLN)患者进展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08年3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肾内科就诊的弥漫增生性狼疮性肾炎即IV型狼疮性肾炎(LN)患者肾活检时的社会人口学资料、临床指标、免疫学指标、组织病理学指标、治疗方案及转归资料。在随访过程中根据有无肾病进展(血肌酐倍增、进展为ESRD或者死亡),分为肾病进展组与非肾病进展组。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法分析影响IV型LN患者肾病进展的危险因素。结果(1)共122例IV型LN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女性113例(92.6%),男性9例(7.4%);平均年龄(26.63±8.83)岁;平均随访时间(51.45±38.57)个月(中位时间为36个月)。在随访过程中肾病进展组8例,其中女性7例(87.5%);血肌酐倍增6例、进展至ESRD 1例、死亡1例;血肌酐倍增平均时间为(37.13±34.24)个月(中位时间为24.5个月)。(2)两组间进行临床指标对比,发现肾病进展组血小板减少发生率高于非肾病进展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间进行免疫学指标的对比,发现两组间自身抗体(ANA、Sm、RNP、SSA、SSB、ACL)及补体(C3、C4)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肾病进展组抗ds-DNA抗体阳性率高于非肾病进展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间进行了病理学指标的对比,发现活动性指数(AI)≥10分、慢性指数(CI)≥3、白金耳改变、袢血栓改变、袢坏死及病理类型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肾病进展组肾血管病变发生率高于非肾病进展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间进行了治疗方案的对比,发现诱导治疗及维持治疗方案的选择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肾病进展组诱导治疗缓解率低于非肾病进展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6)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血小板减少及存在肾血管病变是IV型LN患者肾病进展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小板减少(OR 32.90,95%CI:1.2150.99)及肾血管病变(0R 7.86,95%CI:4.42245.14)是IV型LN肾病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小板减少及肾血管病变是IV型LN患者肾病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对这类患者应该加强管理。

二、狼疮性肾炎患者肺功能损害特征及其相关因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狼疮性肾炎患者肺功能损害特征及其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狼疮肾炎患者血清铁蛋白水平与疾病活动度及病理改变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1 引言
2 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狼疮肾炎的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与硕士就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2)昆仙胶囊治疗肾小球肾炎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第三章 结果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肾小球肾炎的病理机制及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内生肌酐清除率的降低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预后生存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狼疮性肾炎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4)儿童狼疮性肾炎的临床及药物基因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 研究假说及目的
        1.3.1 儿童狼疮性肾炎的临床分析
        1.3.1.1 5年随访的单中心队列研究
        1.3.1.2 Ⅲ型或Ⅳ型狼疮性肾炎患儿环磷酰胺诱导治疗3和6个月后序贯吗替麦考酚酯的非随机对照试验
        1.3.1.3 以肾病综合征起病的儿童狼疮性肾炎的临床分析
        1.3.1.4 儿童狼疮性肾炎早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分析
        1.3.2 药物代谢酶基因型及单倍型与环磷酰胺治疗儿童狼疮性肾炎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关系探讨
        1.3.3 环磷酰胺药物基因组学指导儿童狼疮性肾炎个体化用药的初步探讨
    1.4 文献综述—儿童风湿性疾病相关药物的药物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1.4.1 药物基因组学
        1.4.2 常用药物的药物基因组学研究
        1.4.2.1 糖皮质激素
        1.4.2.2 非甾体抗炎药
        1.4.2.3 免疫抑制剂
        1.4.2.3.1 甲氨喋呤
        1.4.2.3.2 环磷酰胺
        1.4.2.3.3 吗替麦考酚酯
        1.4.2.3.4 环孢素
        1.4.2.3.5 他克莫司
        1.4.2.3.6 羟氯喹
        1.4.2.3.7 其他免疫抑制剂
        1.4.2.4 生物制剂
        1.4.2.4.1 TNF-α拮抗剂
        1.4.2.4.2 IL受体拮抗剂
        1.4.2.4.3 T细胞协同刺激阻断剂与B细胞抑制剂
        1.4.3 小结
    1.5 研究方法及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儿童狼疮性肾炎的临床分析
    2.1 儿童狼疮性肾炎的5年随访的单中心队列研究
        2.1.1 资料与方法
        2.1.1.1 研究对象
        2.1.1.2 资料收集
        2.1.1.3 相关定义
        2.1.1.4 统计学方法
        2.1.2 结果
        2.1.2.1 LN患儿起病时人口学特征及临床特点
        2.1.2.2 肾活检病理类型分析
        2.1.2.3 实验室检查结果
        2.1.2.4 药物治疗
        2.1.2.5 治疗结局
        2.1.2.6 药物不良反应
        2.1.3 讨论
    2.2 Ⅲ型或Ⅳ型狼疮性肾炎患儿环磷酰胺诱导治疗3和6个月后序贯吗替麦考酚酯的非随机对照试验
        2.2.1 资料与方法
        2.2.1.1 研究设计
        2.2.1.2 治疗方案
        2.2.1.3 纳排标准
        2.2.1.4 结局指标
        2.2.1.5 统计学方法
        2.2.2 结果
        2.2.2.1 一般情况
        2.2.2.2 不同时间点指标比较
        2.2.2.3 A、B两组疗效比较
        2.2.2.4 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2.2.2.5 完全缓解患儿的分组分析
        2.2.2.6 未完全缓解患儿的分组分析
        2.2.3 讨论
    2.3 以肾病综合征起病的儿童狼疮性肾炎的临床分析
        2.3.1 资料与方法
        2.3.1.1 研究对象
        2.3.1.2 研究方法
        2.3.1.3 统计学方法
        2.3.2 结果
        2.3.2.1 一般情况比较
        2.3.2.2 实验室指标比较
        2.3.2.3 肾损害及狼疮活动指标的比较
        2.3.2.4 治疗方案及治疗有效率的比较
        2.3.3 讨论
    2.4 儿童狼疮性肾炎早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分析
        2.4.1 资料与方法
        2.4.1.1 研究对象及纳排标准
        2.4.1.2 资料收集
        2.4.1.3 分组标准
        2.4.1.4 统计学方法
        2.4.2 结果
        2.4.2.1 一般资料及起病时实验室检查比较
        2.4.2.2 Logistic回归分析
        2.4.3 讨论
第三章 药物代谢酶基因型及单倍型与环磷酰胺治疗儿童狼疮性肾炎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关系探讨
    3.1 资料与方法
        3.1.1 研究设计
        3.1.2 资料收集
        3.1.3 药物治疗方案
        3.1.4 基因检测
        3.1.5 数据分析
    3.2 结果
        3.2.1 入组患儿的人口学特征
        3.2.2 入组患儿不同SNP的基因型与等位基因频率
        3.2.3 患儿疗效分组及临床资料
        3.2.4 患儿不良反应分组及临床资料
        3.2.5 不同分组间基因型与基因频率的比较
        3.2.6 基因单倍型分析
        3.2.7 不同分组间单倍型分布频率的比较
        3.2.8 临床病例回顾
    3.3 讨论
第四章 环磷酰胺药物基因组学指导儿童狼疮性肾炎个体化用药的初步探讨
    4.1 资料与方法
        4.1.1 研究对象
        4.1.2 研究结局指标
        4.1.3 研究具体流程
        4.1.4 药物治疗方案
        4.1.5 数据分析
    4.2 结果
        4.2.1 两组患儿的一般情况
        4.2.2 不同时间点两组患儿实验室指标的比较
        4.2.3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比较
        4.2.4 两组患儿治疗疗效的比较
    4.3 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电话问卷
    附件2 SLEDIA评分表
    附件3 CTX常见不良反应事件评价标准
    附件4 不同分组间ABCB1基因型与基因频率的比较
    附件5 知情同意书
    附件6 环磷酰胺药物基因组学指导狼疮性肾炎患儿个体化用药的研究的CRF表
个人简历
致谢

(5)补肾活血法治疗狼疮性肾炎(LN)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血液高凝状态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1.5 病例剔除标准
        1.6 病例中止标准
        1.7 病例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算
        2.2 设计方案及分组
        2.3 临床研究方法
        2.4 观察疗程
    3 观察指标及技术路线图
        3.1 一般项目
        3.2 安全性指标
        3.3 疗效评价指标
        3.4 不良反应
        3.5 技术路线图
    4 疗效判定标准
        4.1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4.2 疾病疗效评价标准
    5 统计方法
    6 结果
        6.1 病例完成情况
        6.2 受试者基线数据情况
        6.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尿常规、尿沉渣及24h尿蛋白定量比较
        6.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LEDAI评分比较
        6.5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评价
        6.6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
        6.7 临床疗效评价
        6.8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比较
        6.9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代谢、血黏度比较
        6.10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比较
        6.1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症指标比较
        6.1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免疫指标比较
        6.13 不良反应比较
第二部分 讨论
    1 西医学认识
        1.1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与血液高凝状态
        1.2 狼疮性肾炎血液高凝状态的发病机理
        1.3 血液高凝状态的干预意义及治疗现状
        1.4 血液高凝状态检测指标
    2 中医学认识
        2.1 中医学归属
        2.2 中医学病因病机的认识
        2.3 狼疮性肾炎的辨证分期治疗
        2.4 补肾活血法干预狼疮性肾炎的中医理论基础
        2.5 补肾活血法干预狼疮性肾炎的临床研究
        2.6 选方依据
        2.7 方药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3 试验结果分析
        3.1 一般情况分析
        3.2 补肾活血法有助于改善 LN 炎症及免疫指标
        3.3 补肾活血法有助于改善 LN 血液高凝倾向
        3.4 补肾活血法可以改善肾脏病变情况,降低 LN 疾病活动度
        3.5 补肾活血法可以改善 LN 中医证候积分,提高临床疗效
        3.6 补肾活血法有助于减少 LN 西医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
    4 中止及脱落病例分析
    5 不足之处
    6 展望
第三部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文献综述 狼疮性肾炎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2 2009 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修订的SLE分类标准
    附录3 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评分标准(SLEDAI)
    附录4 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症状评分标准
    附录5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附录6 伦理审查批件

(6)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语
6 参考文献
综述部分: MHD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语说明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7)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理论综述
        1 体病相关理论的渊源
        2 体病相关理论的内涵
    综述二 体病相关理论的临床研究进展
        1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开展的背景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文献综述
    综述三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及方法学质量评价
        1 适用于研究体病相关的临床研究方法概述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设计的质量评价和报告规范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现状
前言
第二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系统研究与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排除标准
        1.2 文献检索和筛选
        1.3 资料筛选与提取
        1.4 数据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检索结果与流程
        2.2 文献计量学特征
        2.3 研究设计基本信息
        2.4 各体质类型的疾病谱分布
        2.5 各体质类型发病风险较高的疾病
        2.6 各体质类型发病风险较低的疾病
        2.7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2.8 纳入研究的体质测量方法信息
    3 讨论
        3.1 近10 年来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学术成就和贡献
        3.2 各体质与疾病的关联性及其对临床和公共卫生的意义
        3.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分析
        3.4 与其他同类研究结果的比较
        3.5 对今后体病相关研究和应用的启示
        3.6 本研究的局限性
    4 结论
第三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meta分析:以代谢综合征为例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排除标准
        1.2 检索策略
        1.3 资料筛选与提取
        1.4 方法学质量评价
        1.5 数据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检索结果与流程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3 中医体质分布的meta分析
        2.4 代谢综合征患者与一般人群体质类型比较的meta分析
        2.5 中医体质在不同性别、年龄的分布比较
        2.6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2.7 倒漏斗图分析
    3 讨论
        3.1 代谢综合征与体质的关联性分析
        3.2 纳入研究存在的方法学问题
        3.3 对临床和科研的启示
        3.4 本研究的局限性
    4 结论
第四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方法学研究
    1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殊性
        1.1 中医药领域观察性研究应用和方法学的相对滞后
        1.2 体病关系的全过程均易受到混杂因素影响
        1.3 体质自身的特殊性对体病关系研究的影响
        1.4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相对其他观察性研究的优势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和实施
        2.1 研究设计类型的选择与比较
        2.2 受试者纳入和基线资料采集
        2.3 体质测量中的质量控制措施
        2.4 研究数据的处理和统计分析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
        3.1 现有标准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质量评价中的适用性分析
        3.2 根据现有标准制定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质量评价标准的建议
    4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报告规范
        4.1 现有报告规范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论文报告的适用性分析
        4.2 在STROBE声明基础上完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报告质量的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8)维持血液透析并发肺部感染中医证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西医研究概况
        一、血液透析
        二、血液透析合并感染
        三、血液透析合并肺部感染
    第二节 中医研究概况
        一、中医对终末期肾病的认识
        二、现代中医对于血透患者辨证
        三、中医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治疗
        四、中医对肺部感染的认识
        五、中医对肺部感染辩证论治
        六、中医对血液透析肺部感染患者认识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
    第二节 诊断标准
        一、西医诊断标准
        二、中医证候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第三节 观察指标
    第四节 统计分析
第三章 研究结果
    第一节 基本情况
    第二节 维持血液透析肺感染患者一般情况与实验室指标的关系
    第三节 维持血液透析肺部感染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统计
    第四节 维持血液透析肺部感染患者中医证候一般情况分析
第四章 讨论
    第一节 维持血液透析肺部感染患者一般情况分析
    第二节 维持血液透析肺部感染患者实验室指标分析
    第三节 维持血液透析肺部感染中医证候分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9)狼疮性肾炎肾小管间质病变的中医辨证分型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狼疮性肾炎肾小管间质病变的研究进展
        一、狼疮性肾炎流行病学
        二、狼疮性肾炎中肾小管间质病变情况
        三、狼疮性肾炎肾小管间质病变病理机制
        四、狼疮性肾炎肾小管间质损伤的生物学标志物
    第二节 狼疮性肾炎中医辨证分型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方法
        三、标准
        四、统计学方法
    第二节 结果
        一、本组LN病例临床及病理一般情况
        二、LN不同病理类型与肾小管间质病变
        三、不同分组LN患者TIL程度的比较
        四、LN患者TIL与一般情况、实验室检查、病理资料的相关性分析
        五、LN患者TIL危险因素分析
        六、LN肾小管间质病变与中医证型关系
第三部分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10)弥漫增生性狼疮性肾炎进展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方法
    2.4 研究路线
第三章 结果
    3.1 基线资料
    3.2 临床指标与进展的相关性
    3.3 免疫学指标与进展的相关性
    3.4 组织病理学指标与进展的相关性
    3.5 治疗方案与转归与进展的相关性
    3.6 影响进展的危险因素
第四章 讨论
    4.1 社会人口学资料与LN肾病进展的关系
    4.2 临床指标与LN肾病进展的关系
    4.3 免疫因素与 LN 肾病进展关系
    4.4 组织病理学指标与LN肾病进展的关系
    4.5 治疗策略与LN肾病进展的关系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狼疮性肾炎患者肺功能损害特征及其相关因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狼疮肾炎患者血清铁蛋白水平与疾病活动度及病理改变的关系研究[D]. 郭明. 郑州大学, 2020(02)
  • [2]昆仙胶囊治疗肾小球肾炎的疗效观察[D]. 黄栓. 山东大学, 2020(02)
  • [3]内生肌酐清除率的降低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预后生存的关系研究[D]. 葛嘉欢. 南京医科大学, 2020(07)
  • [4]儿童狼疮性肾炎的临床及药物基因组学研究[D]. 魏骐骄.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
  • [5]补肾活血法治疗狼疮性肾炎(LN)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血液高凝状态的干预研究[D]. 田园.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6]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研究[D]. 蒋佳伟. 苏州大学, 2019(04)
  • [7]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D]. 罗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8]维持血液透析并发肺部感染中医证候研究[D]. 欧阳瑶.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9]狼疮性肾炎肾小管间质病变的中医辨证分型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D]. 范丽花.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2)
  • [10]弥漫增生性狼疮性肾炎进展的危险因素分析[D]. 马潇. 兰州大学, 2018(10)

标签:;  ;  ;  ;  ;  

狼疮性肾炎患者肺功能损害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