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大豆根腐病病原菌及防治技术初报

新疆大豆根腐病病原菌及防治技术初报

一、新疆大豆根腐病病原及防治技术初报(论文文献综述)

陈爽[1](2021)在《大豆根腐病生防菌的筛选鉴定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大豆根腐病是一种引起大豆根部腐烂的世界性土传病害,危害大豆生产的整个生命周期,造成大豆产量严重降低。对大豆根腐病生防菌的筛选与研究可为菌剂研发与生防机制的研究奠定基础。本研究从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民主示范区采集大豆根际土壤,以大豆根腐病致病菌禾谷镰刀菌(F.graminearum)为靶标菌,进行大豆根腐病生防菌的筛选鉴定及生防机制探究。其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平板对峙法筛选得到3株生防菌株,经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实验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WC3-3是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抑菌率可达64.6%;MM2-24及MY4-25是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抑菌率分别为52.1%、51.56%。(2)对WC3-3、MM2-24、MY4-25的生长特性研究表明:在LB培养基中,菌株从生长初期迅速进入对数生长期,28 h后生长趋于平缓,48 h后进入稳定期;WC3-3与MM2-24在108 h、MY4-25在84 h进入衰亡期。单因素实验结果表明,3株菌株分别在25℃、25℃、30℃,p H 7.0,转数150 r/min菌株活性较强、长势良好。正交试验结果表明,WC3-3最适拮抗条件为温度为30℃,p H 7.0,转数120 r/min;菌株MM2-24与MY4-25最适拮抗条件为温度为30℃,p H 8.0,转数120 r/min。(3)通过培养基检测法与防御酶活性变化研究生防机制,结果表明:WC3-3、MM2-24、MY4-25均具有溶菌作用,可分泌蛋白酶、纤维素酶及嗜铁素;对于PPO(多酚氧化酶)、POD(过氧化物酶)、SOD(超氧化物歧化酶)、CAT(过氧化氢酶)酶活性检测,生防菌处理及生防菌加致病菌处理可使4种酶活性显着变化。(4)室内盆栽实验,结果显示:用WC3-3、MM2-24、MY4-25处理24 h后接种致病菌离体防效分别为83.33%、58.33%、66.67%;盆栽防效分别为48.28%、34.78%、30.30%;与对照相比,加入3株生防菌均可以提高大豆株高、鲜重、干重、茎粗及叶绿素含量,具有较明显的促生作用。

田慧[2](2021)在《紫花苜蓿根腐病菌立枯丝核菌遗传多样性和进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简称苜蓿)是目前我国乃至全世界种植面积最广的优质多年生豆科牧草。根腐病(Root rot)是苜蓿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引起草地衰败,严重影响牧草产量和品质进而降低其饲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是苜蓿根腐病的重要病原真菌之一,因其土壤习居特性可在土壤和植物残体中长期存活,且种内遗传变异丰富,导致该病菌引起的根腐病防治困难。但目前关于苜蓿根腐病相关的立枯丝核菌遗传多样性和进化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对采自我国西北地区不同省份苜蓿种植地的根腐病植株样品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通过土壤伤根接种法对其进行了致病性评价,并进行遗传多样性和进化关系分析。以期揭示立枯丝核菌致病性及遗传多样性,进而为苜蓿立枯丝核菌根腐病的有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根部组织分离法,对西北五省/自治区(甘肃、陕西、宁夏、新疆和青海)21个苜蓿种植地采集的苜蓿根腐病植株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共分离得到162株立枯丝核菌,占分离总菌株数的4.9%。自宁夏分离到的立枯丝核菌分离频率最高(9.0%),其次为新疆(6.6%),青海和甘肃较低(均<3.0%);陕西未分离出立枯丝核菌。61株立枯丝核菌代表性菌株在PDA培养基上培养,3 d后按照菌落直径可分为缓慢生长(38%)、中等生长(54%)和快速生长(8%)三类;14 d后按照是否形成菌核分为两类,形成菌核的19株根据菌核的分布形式分为3类(分散型、外围型和中心型),不形成菌核的42株根据菌落形态及颜色分为4类(G1-4)。2.通过土壤伤根接种法,测定地上部和根病情指数、株高和根长、地上和地下生物量6个指标,评价61株立枯丝核菌代表性菌株对陇东苜蓿幼苗的致病性。结果表明,不同菌株的致病性存在显着差异(P<0.05)。地上部和根病情指数分别在6.3-73.8和1.3-67.5之间,株高和地上生物量相对降低值分别在3.8%-82.8%和15.7%-96.4%之间,根长和地下生物量相对降低值分别在78.1%和95.7%以内。其中XJR1的致病性最强,NXR16致病性最弱。不同省/自治区的菌株之间致病性也存在一定差异。致病力较强的8株菌株为宁夏3株、新疆5株;致病力中等的31株为宁夏14株、新疆13株、青海4株;致病力较弱的22株为宁夏13株、新疆9株。3.通过对宁夏、新疆和青海的62株立枯丝核菌的ITS因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研究其遗传进化关系。结果表明:62株菌株分布在两大遗传分支下的5个亚分支中,经与其它植物立枯丝核菌参考菌株ITS基因序列结合进行遗传进化分析,鉴定5个分支分别属于AG2、AG4、AG5、AG-A和AG-K融合群,其中AG-K出现频率最高(41.9%),其次为AG-A、AG4和AG5,AG2出现频率最低(1.6%)。不同AG群的菌株与其地理来源、致病性和形态分类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属于AG-A的菌株在地理来源上均来自宁夏;AG5的菌株在地理来源和致病性上只包含青海和中等致病力的菌株;AG4的菌株在形态分类中整体都来自中等和快速生长类的菌株,且均产生菌核菌核分布形式为外围和分散型);同一AG群内菌株间亲缘关系较近,在不同寄主植物和地理来源间没有明显分化。

杜宜新,石妞妞,阮宏椿,连金番,甘林,陈福如[3](2021)在《银川大豆根腐病病原鉴定及种衣剂对其防治效果》文中研究说明为明确宁夏银川地区大豆根腐病病原及种衣剂对其防治效果,于2018—2019年从宁夏银川贺兰、兴庆和永宁地区大豆产区采集大豆根腐病病样,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通过形态学鉴定并结合ITS和TEF序列分析确定病原菌的分类地位;通过田间试验明确6种种衣剂对大豆根腐病的防治效果。分离纯化获得126株镰刀菌,属于4个种,分别为茄病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木贼镰刀菌(F. equiseti)和短肥镰刀菌(F. brachygibbosum),占比分别为51.59%、24.60%、13.49%和10.32%。4种镰刀菌对大豆均有致病作用,造成根腐病症状。供试6种种衣剂在播种后20天的防治效果均在65%以上,60天后防治效果均在60%以下。造成宁夏银川地区大豆根腐病的病原菌为茄病镰刀菌、尖孢镰刀菌、木贼镰刀菌和短肥镰刀菌。供试种衣剂对大豆根腐病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但在大豆成株期防治效果下降。

代玥[4](2020)在《大豆镰孢菌根腐病病原研究及多重PCR检测》文中提出大豆镰孢菌根腐病是在大豆生产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病害之一,大豆植株一旦发病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病害严重时甚至可能颗粒无收。为明确辽宁地区引起大豆镰孢菌根腐病的病原菌种类,并为防治镰孢菌引起病害提供理论基础,本实验室2017年-2020年对我国辽宁省大豆产区的大豆根腐病害进行了调查并进行病原菌的分离。本试验研究结合形态学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两个方面,鉴定了分离自大豆镰孢菌根腐病植株根部的病原菌,研究了该病菌的生物学特性,评价了不同大豆品种对该根腐病镰孢菌的抗感差异,此外还研发了一种大豆镰孢菌根腐病原菌多重PCR快速检测技术。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组织分离法和单孢分离法,观察了该病原菌菌落形态、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形态,以及验证致病性,扩增ITS、翻译延伸因子序列,测序并结合系统发育分析,鉴定为锐顶镰孢菌(Fusarium acuminatum)。2.通过不同环境条件下对此镰孢菌菌丝生长、孢子产生以及孢子萌发的影响研究发现,该菌在25℃,酸碱度pH为8,并以蔗糖为碳源、硝酸钠为氮源的黑暗条件下,最适宜生长发育。3.根据该镰孢菌对不同种大豆的致病力研究发现:其中有一种抗病品种是铁丰29,野生大豆与William82大豆属于高感品种,辽15大豆与沈豆为中感品种。4.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抑制菌丝生长速率法,另一种是抑制孢子萌发法,测定了常用16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的毒力。结果综合表明,98%咯菌腈毒力最强,98%氟啶胺、95%百菌清、95%乙唑醇、95%咪鲜胺、97.2%三唑酮毒力较好、98%多菌灵、98%嘧霉胺、96%甲霜灵、98%肟菌脂、97.2%腈菌唑、98%嘧菌酯、99%啶酰菌胺、98%恶霉灵毒力一般、90.1%烯唑醇、99%腐霉利毒力较差。5.基于2015年O’Donnellet等人的研究,应用更适用于鉴别镰孢菌的EF-1α基因,通过对比基因序列,选择有差异的种间片段,设计每种镰孢菌的特异性引物及一条共用反向引物,建立了多重PCR反应体系和反应程序。多重PCR反应程序:95℃预变性3min,95℃变性30s;54℃退火30s;72℃延伸50s;30个循环;72℃延伸10min。使用该方法能够通过扩增片段的大小区分锐顶镰孢菌、尖孢镰刀菌、茄病镰孢菌和禾谷镰孢菌。灵敏度检测试验表明,最低检测基因组DNA浓度可达1×10-4ng/μl;模拟侵染样本试验表明,使用镰孢菌和大豆基因组混合样本作为模板,仍能准确检测出目的条带。综上所述,以翻译延伸因子序列为靶标建立的多重PCR技术,能够灵敏、特异性的检测出四种镰孢菌。

骆丹[5](2020)在《立枯丝核菌对紫花苜蓿的致病性及品种抗病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是我国和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广最优质的豆科牧草。立枯丝核菌根腐病(Rhizoctonia solani root rot)是苜蓿生产上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严重影响苜蓿的产量和品质,导致草地衰败。立枯丝核菌是苜蓿根腐病的重要致病菌之一,可在土壤和病株中长期存活,导致苜蓿根腐病的防治比较困难。目前,立枯丝核菌的致病性及苜蓿品种对该病菌的抗性方面的研究比较薄弱。本研究首先对采自甘肃不同地点苜蓿种植地的根腐病植株根部样品进行病原菌分离,然后通过土壤接种法对立枯丝核菌代表性菌株进行了致病性评价,最后研究了国内外不同苜蓿品种对立枯丝核菌根腐病的抗感病性,旨在为苜蓿立枯丝核菌根腐病的有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根部组织分离法,对2017年和2018年采自定西市安定区、定西市临洮县、庆阳市黄土高原草地农业系统试验站、庆阳市环县、金昌市永昌县、张掖市民乐县、张掖市临泽县和武威市凉州区苜蓿种植地的116份根腐病植株进行病原菌分离,经形态学和分子鉴定,共分离立枯丝核菌菌株188株,占总分离菌株数的18.99%,其中,武威凉州区分离的立枯丝核菌占该地点分离总菌株数的32.88%,其次为张掖民乐县和金昌永昌县,占各自地点分离总菌株数的25.97%和18.60%,庆阳环县的立枯丝核菌分离频率较低,为11.88%,临泽县未分离出立枯丝核菌。2.采用土壤接种法,将17株立枯丝核菌代表性菌株接种于2个苜蓿品种后,测定根冠部和根部病情指数、株高和根长、地上和地下生物量6个指标,评价不同立枯丝核菌菌株对苜蓿的致病性强弱。结果表明,17株立枯丝核菌对苜蓿的致病性强弱有显着差异(P<0.05)。陇东3号接种不同菌株后的根冠和根病情指数均在10.00100.00之间,株高和根长相对降低值分别在25.42%100.00%和0.14%100.00%之间,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相对降低值分别在11.43%100.00%和11.01%100.00%之间。中苜1号接种不同菌株后的根冠和根病情指数分别在6.0088.00和6.0085.00之间,株高和根长相对降低值分别在4.53%82.52%和13.45%84.24%之间,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相对降低值分别在10.64%85.37%和27.30%88.95%之间。同一菌株接种于不同苜蓿品种后其致病性也有一定差异。综上,致病力较强的立枯丝核菌菌株有R4、R5、R6、R15和R18,致病力较弱的有R14、R16、R19、R20和R21。3.采用土壤接种法,将中度致病力立枯丝核菌菌株R10接种于77个苜蓿品种后,测定根部病情指数、株高和根长、地上和地下生物量这5个指标,评价不同苜蓿品种对立枯丝核菌根腐病的抗病性强弱。结果表明:不同苜蓿品种在接种同一立枯丝核菌后其抗性具有一定差异。综合5个指标对苜蓿品种进行聚类分析,77个品种可分为3类,对应感病(S)、中抗(MR)和抗病(R)3种抗性表现。感病品种有43个,占总供试品种的56%,如极光、"030"、甘农6号、保定苜蓿、普通苜蓿和WL366HQ等;中抗品种有27个,占总供试品种的35%,如甘农9号、淮扬4号、"020"、耐盐之星、中苜1号和维多利亚;抗病品种有7个,占总供试品种的9%,分别为甘农7号、Hunter Field、Arc、UC-1465、WL316、4020和4030。抗病品种的株高、根长、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的降幅均明显低于感病品种。

骆丹,田慧,张彩霞,方香玲[6](2020)在《植物立枯丝核菌根腐病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是一类重要的土传病原真菌。该病菌可侵染大量具有重要价值的植物如大豆、紫花苜蓿、小麦、棉花和甜菜等引起根腐病,严重影响植株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由于立枯丝核菌能在土壤中长期存活,且种群结构和致病性复杂,导致其引起植物根腐病的防治尤为困难。本文从立枯丝核菌的形态特征及为害情况、遗传多样性及其研究方法、融合群类型及致病性、发病规律及影响因素和防治方法等方面,阐述国内外立枯丝核菌根腐病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植物立枯丝核菌根腐病的后续研究及其防治新方法的开发利用奠定理论基础。

许艳丽,魏巍[7](2020)在《镰孢菌与大豆根腐病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大豆根腐病是一种分布广、危害重、难防治的世界性土传真菌病害。大豆根腐病病原复杂,镰孢菌属(Fusarium)真菌是根腐病重要病原。根据多年来国内外大豆根腐病、根腐病病原和镰孢菌研究成果,综述了镰孢菌与大豆根腐病相关研究进展,主要包括镰孢菌分类、分布和危害、大豆根腐病病原菌、大豆根腐病优势病原菌、我国大豆根腐病镰孢菌种分布、国外大豆根腐病镰孢菌种分布、镰孢菌对大豆根部致病性及大豆根腐病防治措施,并展望了今后研究方向。

汪孝璊[8](2019)在《黄淮海地区大豆根部病原的检测及大豆种质对疫霉根腐病的抗性鉴定》文中研究表明在大豆的生产过程中,有多种因素会降低大豆的产量和品质,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大豆病害,而大豆根部病害影响最为严重。该病害病原体复杂,发病症状相似,防治困难。作为我国主要的大豆产区,近年来黄淮海地区该病害的发生越来越重,其中由大豆疫霉(Phytophthora sojae)引起的疫霉根腐病是该地区大豆上主要的根部病害之一,而抗、耐病品种的选育和利用是防治该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为了解造成黄淮海地区大豆根部病害发生的病原菌情况,本研究对2018年从安徽省、山东省、江苏省和河南省采集的91份大豆根部病害样品利用一套本实验室前人研发的可特异性检测尖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木贼镰孢菌(F.equiseti)、藤仓镰孢菌(F.fujikuroi)黄色镰孢菌(F.culmorum)、禾谷镰孢菌(F.graminearum)、茄腐镰孢菌(F solani)、轮枝镰孢菌(F.verticillioides)、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ani)、大豆疫霉菌(Phytophthora sojae)、菜豆壳球孢菌(Macrophomina phaseolina)、冬青丽赤壳菌(Calonectria ilicicola)、平头炭疽菌(Colletotrichum truncatum)、胶孢炭疽菌(C.gloeosporioide)、大豆拟茎点种腐病菌(Phomopsislongicolla)、大豆南方茎溃疡病菌(Diaporthe phaseolorum meridionalis)及大豆北方茎溃疡病菌(Diaporthe phaseolorum caulivora)在内的16种主要大豆根部病原菌的LAMP检测体系进行了病害诊断。检测结果显示,有65份样品检测到上述病原菌,其中大豆拟茎点种腐、木贼镰孢、藤仓镰孢和大豆疫霉为引起该地区大豆根部病害优势种,检出率依次为40.63%、35.42%、35.42%和22.92%,并且在四个省份都检测到了大豆疫霉、藤仓镰孢和木贼镰孢。与此同时,病原菌复合侵染现象在黄淮海地区普遍存在,检出率高达69.23%,最多一个样品中可检测到8种病原菌。同时对采集的大豆发病植株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共计分离到208株分离物,18种真菌。其中大豆拟茎点种腐病菌的分离率最高(16.5%),其次是木贼镰孢、大豆炭腐病菌、层出镰孢等。将这些病原菌接种到大豆品种合丰47上以明确其致病性,发现镰刀菌类病原菌普遍能够在大豆上致病,其中层出镰孢的致病力较强。在第一章的研究基础上,本实验选用8个不同毒力类型的大豆疫霉菌株对2018年来自于黄淮海地区的186份大豆种质进行了抗性鉴定,结果显示186个大豆品种对PsRace1、PsRace3、PsRace5这3个弱毒力菌株抗性水平最高;对中等毒力菌株PsRace4、Ps41-1、PsMC1抗性次之;而对PsUSAR2和PsJS2菌株这2个强毒力菌株的抗性水平最低,并且对于鉴定的每个大豆品种都可同时抗2-8个大豆疫霉菌株。186个大豆品种对这8个大豆疫霉菌株共产生21个不同的反应型,通过抗病基因推导,发现有42个品种可能含有抗病基因Rps1b,有51个品种可能含有抗病基因Rps3a,有1个大豆品种可能含有抗病基因Rps1d。总体表明黄淮海地区大豆种质资源对大豆疫霉的抗性水平丰富多样,有抗病品种可以作为育种资源利用推广。本研究利用LAMP检测体系对黄淮海地区大豆根部病原进行了快速准确的检测,有助于该地区大豆根部病害的及时诊断和防治。此外,筛选出的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种质资源,为该地区抗性品种的选育和合理布局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王立楠[9](2018)在《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镰孢菌根腐病的抗病性评价及QTL分析》文中指出大豆镰孢菌根腐病是大豆[Glycine max(L.)Merr.]主要病害之一,在我国发生范围逐渐扩大,危害日益严重。在生产中选育和利用抗性品种是一种最经济有效的抗病害方式。而由于大豆镰孢菌根腐病是一种复杂的受多种因素影响的病害,目前对其抗性基因资源的挖掘和利用不足,对其病害机理认识还不深入。本研究以大豆品种南豆12(高抗)×九月黄(中感)的200个自交系为材料,人工接种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诱发病害,评价供试材料的抗病性,比较自交系群体在接种尖孢镰孢菌(FO)和对照(CK)对照条件下幼苗生长相关性状的差异,并对其进行QTL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200个重组自交系的病情指数及病级指数存在极显着的差异。群体平均病情指数为49.18,变异系数为34.22%。25个自交系病情指数为029.9,达到高抗,76个自交系介于3049.9,属于中抗类型。其中,10个自交系小于南豆12(19.29),25个自交系的病情指数超过了九月黄(65.48)。200个重组自交系的病级指数平均值为1.98,变异系数为33.93%。86(43%)个自交系病级指数在1-2级间,79(39.5%)个在2-3级间,大多数自交系的病级属于中间类型。2.9个幼苗生长性状在家系间和处理间均存在极显着差异,各性状在接种尖孢镰孢菌(FO)后的变异系数均高于对照(CK)。性状接种效应值(EVI)表明,接种尖孢镰孢菌后,根鲜重降低39.80%、茎叶鲜重降低30.05%、根冠比下降10.79%、株高降低21.29%、总根长降低47.39%、总根系表面积下降40.34%、根系直径降低10.21%、总根系体积下降38.04%、根尖数降低41.84%。接种尖孢镰孢菌后,对群体性状负向影响的降低幅度在10%50%之间,其中,总根长、总根系表面积和根尖数降低最明显。3.对20个性状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有81对性状间极显着相关,12对性状显着相关。对照(CK)下,病情指数与根鲜重极显着正相关,与根冠比显着正相关。接种尖孢镰孢菌(FO)后,病情指数与根鲜重、茎叶鲜重、根冠比、总根长、总根系表面积、总根系体积均呈极显着负相关,表明根鲜重和根冠比较高的材料,其病情指数也较高。4.利用已构建的高密度遗传图谱,总共在9条染色体上定位了10个QTL,在对照(CK)下检测到5个QTL,可以解释表型变异的4.34%12.85%;在接种尖孢镰孢菌(FO)后,检测到5个QTL,可以解释表型变异的2.71%11.91%。其中,qSFWC-Ch3-2、qRADC-Ch4和qTRLF-Ch20位点对表型的贡献率均大于10%,均为主效QTL。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前2个主效位点区间分别含有88和8个候选基因,其中位点qRADC-Ch4的2个候选基因编码具有LOB结构域的蛋白,可能与器官发育和形成有关。

刘佳[10](2016)在《河北廊坊大豆枯萎病病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文中提出由镰刀菌多种病原真菌引起的大豆枯萎病是世界性的土传真菌病害,分布广泛,危害严重,防治困难。在中国大豆主产区发生严重,尤其在大豆孢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发生地区,与镰刀菌共同为害大豆植株,对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损失。鉴定大豆枯萎病致病真菌,有利于提前预防、有针对性防治病原真菌,减少对大豆植株的危害,提高大豆产量。在河北廊坊大豆孢囊线虫病圃地里采集罹病大豆植株,从大豆根部或茎基部的维管束分离病原真菌共338株,在PDA培养基上培养并观察其培养性状,了解病原真菌的特性,通过特异性引物分子手段鉴定出8种病原真菌,186株(55.0%)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l.)、67株(19.8%)茄腐镰刀菌(Fusarium solani)、16株(4.7%)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1株(0.3%)燕麦镰刀菌(Fusarium avenaceum)、1株(0.3%)层出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um)和2株(0.6%)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此外,还鉴定出了1株(0.3%)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erum)和2株(0.6%)黄萎菌(Verticillium dahliae)。分离频率结果表明尖孢镰刀菌是大豆枯萎病的优势病原真菌。尖孢镰刀菌有大型分生孢子和小型分生孢子。尖孢镰刀菌小型分生孢子对大豆PI437654、齐黄34、菏豆12、皖豆28、泛豆11、石豆5号、十月青、赣豆5号、中黄43、沧豆10号、冀豆12、中黄42、WM82和中黄51等14个品种进行蘸根接种实验,结果表明:除了WM82以外,其他13个大豆品种均有不同程度的为害症状,侵染17 d后,齐黄34的茎部维管束出现褐化现象;注射接种菏豆12,维管束出现褐化现象。这些试验结果表明小型分生孢子致病力弱,发病慢。尖孢镰刀菌的大型分生孢子对敏感品种合丰47接种蘸根,接种24 h,大豆植株出现明显的萎蔫现象。接种48 h,大豆植株枯萎死亡,大豆茎下部和根部出现软化、腐烂的现象。结合上面的小型分生孢子不适合用于回接显症试验,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尖孢镰刀菌致病力强,发病严重。

二、新疆大豆根腐病病原及防治技术初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疆大豆根腐病病原及防治技术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大豆根腐病生防菌的筛选鉴定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大豆根腐病研究进展
        1.1.1 大豆根腐病的特征
        1.1.2 大豆根腐病致病菌
        1.1.3 大豆根腐病发病因素
    1.2 大豆根腐病的防治概况
        1.2.1 农业防治
        1.2.2 化学防治
        1.2.3 生物防治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大豆根腐病生防菌的筛选及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主要实验试剂
        2.1.2 主要实验仪器
        2.1.3 生防菌的分离、筛选及保存
        2.1.4 生防菌的初筛
        2.1.5 生防菌的复筛
        2.1.6 生防菌株的鉴定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生防菌初筛、复筛
        2.2.2 生防菌的生防效果测定
        2.2.3 菌株的形态特征及生理生化特征
        2.2.4 菌株的 16 SrRNA鉴定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生防菌生长特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主要实验试剂
        3.1.2 主要实验仪器
        3.1.3 生防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3.1.4 温度对生防菌株的影响
        3.1.5 pH对生防菌株的影响
        3.1.6 转数对生防菌株的影响
        3.1.7 最适拮抗条件确定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生防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3.2.2 温度对生防菌株的影响
        3.2.3 pH值对生防菌株生长影响
        3.2.4 转数对菌株生长影响
        3.2.5 最适拮抗条件确定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大豆根腐病生防机制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主要实验试剂
        4.1.2 主要实验仪器
        4.1.3 生防菌溶菌作用检测
        4.1.4 生防菌防御酶的检测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生防菌溶菌作用检测
        4.2.2 生防菌防御酶的检测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生防菌对大豆根腐病的防治效果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主要实验试剂
        5.1.2 主要实验仪器
        5.1.3 生防菌对离体叶片防效测定
        5.1.4 生防菌对大豆促生能力的测定
        5.1.5 盆栽防效测定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生防菌对离体叶片防效测定
        5.2.2 生防菌对大豆促生能力的测定
        5.2.3 盆栽防效测定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菌株 16S rRNA的PCR扩增结果
附录 2:驯化菌株 16S rRNA序列测序结果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紫花苜蓿根腐病菌立枯丝核菌遗传多样性和进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紫花苜蓿根腐病
        2.1.1 根腐病的危害
        2.1.2 国内外发生情况
        2.1.3 病原种类
    2.2 立枯丝核菌
        2.2.1 形态特征和分类
        2.2.2 寄主范围和危害
        2.2.3 侵染循环和致病因素
    2.3 立枯丝核菌遗传多样性和进化关系
        2.3.1 立枯丝核菌的遗传多样性
        2.3.2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2.4 病害防治
        2.4.1 选育抗病品种
        2.4.2 农业防治
        2.4.3 化学防治
        2.4.4 生物防治
第三章 立枯丝核菌的分离鉴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样品采集
        3.1.2 病原菌的分离和形态鉴定
        3.1.3 立枯丝核菌的分离频率
        3.1.4 立枯丝核菌的形态分类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3.2.2 病原菌分离频率
        3.2.3 立枯丝核菌的菌落及菌核分类
    3.3 讨论
第四章 立枯丝核菌不同菌株对苜蓿的致病性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1.3 指标测定及方法
        4.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立枯丝核菌菌株对苜蓿的致病性
        4.2.2 不同立枯丝核菌菌株对苜蓿株高与根长的影响
        4.2.3 不同立枯丝核菌菌株对苜蓿地上、地下生物量的影响
    4.3 讨论
第五章 立枯丝核菌的遗传进化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方法
        5.1.3 ITS基因序列比对及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苜蓿立枯丝核菌遗传与进化分析
        5.2.2 不同地区、致病力和类别立枯丝核菌菌株的遗传与进化分析
        5.2.3 不同寄主立枯丝核菌菌株的遗传与进化分析
    5.3 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银川大豆根腐病病原鉴定及种衣剂对其防治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大豆根腐病病样的采集
    1.2 大豆根腐病病原菌的分离
    1.3 大豆根腐病病原菌的形态学鉴定
    1.4 大豆根腐病病原菌的分子鉴定
    1.5 致病性测定
    1.6 种衣剂对大豆根腐病的防治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原菌分离及形态学鉴定
    2.2 序列比对分析
    2.3 镰刀菌的致病性
    2.4 种衣剂对大豆根腐病的防治效果
3 结论与讨论

(4)大豆镰孢菌根腐病病原研究及多重PCR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大豆根腐病的研究概况
        1.1.1 大豆根腐病的发生与危害
        1.1.2 大豆根腐病的主要病原菌及其发病症状
        1.1.3 大豆根腐病的防治策略
    1.2 大豆镰孢菌根腐病研究概况
        1.2.1 引起大豆根腐病的主要镰孢菌种类及其形态特征
        1.2.2 大豆镰孢菌根腐病病原菌的检测鉴定方法
第二章 大豆镰孢菌根腐病病原菌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2.1 实验材料
        2.1.1 病样的采集
        2.1.2 供试培养基与实验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大豆镰孢菌根腐病病原菌的分离、纯化
        2.2.2 病原镰孢菌对大豆致病性测定
        2.2.3 病原镰孢菌形态学鉴定
        2.2.4 病原镰孢菌分子生物学鉴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大豆镰孢菌根腐病病原菌的分离、纯化结果
        2.3.2 病原镰孢菌对大豆致病性测定结果
        2.3.3 病原镰孢菌形态学鉴定结果
        2.3.4 病原镰孢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锐顶镰孢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供试菌株
        3.1.2 供试培养基与实验试剂
        3.1.3 主要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锐顶镰孢菌菌丝生长条件因素的研究
        3.2.2 锐顶镰孢菌产孢条件因素的研究
        3.2.3 锐顶镰孢菌孢子萌发条件因素的研究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锐顶镰孢菌菌丝生长条件因素研究的结果
        3.3.2 锐顶镰孢菌产孢条件因素的研究结果
        3.3.3 锐顶镰孢菌孢子萌发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大豆品种对锐顶镰孢菌的抗性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供试菌株与大豆品种
        4.1.2 供试培养基
    4.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锐顶镰孢菌对野生大豆致病性研究结果
        4.3.2 锐顶镰孢菌对辽15 大豆致病性研究结果
        4.3.3 锐顶镰孢菌对William82 大豆致病性研究结果
        4.3.4 锐顶镰孢菌对沈豆致病性研究结果
        4.3.5 锐顶镰孢菌对铁丰29 大豆致病性研究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常用杀菌剂对锐顶镰孢菌的毒力测定研究
    5.1 实验材料
        5.1.1 供试菌株
        5.1.2 供试培养基与试验药剂
        5.1.3 仪器设备
    5.2 实验方法
        5.2.1 常用杀菌剂不同浓度的配制
        5.2.2 常用杀菌剂对锐顶镰孢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研究
        5.2.3 常用杀菌剂对锐顶镰孢菌孢子萌发的影响研究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常用杀菌剂不同浓度的配制结果
        5.3.2 常用杀菌剂对锐顶镰孢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
        5.3.3 常用杀菌剂对锐顶镰孢菌孢子萌发的影响研究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PCR技术检测4 种大豆镰孢菌根腐病病原的研究
    6.1 实验材料
        6.1.1 供试菌株及大豆品种
        6.1.2 供试培养基及实验试剂
        6.1.3 仪器设备
    6.2 实验方法
        6.2.1 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
        6.2.2 EF-1α引物设计和PCR扩增
        6.2.3 建立多重PCR反应体系
        6.2.4 多重PCR反应体系的优化
        6.2.5 多重PCR反应灵敏度检测
        6.2.6 多重PCR反应检测模拟侵染样本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基因组DNA的提取结果
        6.3.2 EF-1α引物设计和PCR扩增结果
        6.3.3 建立多重PCR反应体系结果
        6.3.4 多重PCR体系的优化结果
        6.3.5 多重PCR的灵敏度检测结果
        6.3.6 多重PCR反应检测模拟侵染样本结果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立枯丝核菌对紫花苜蓿的致病性及品种抗病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紫花苜蓿概述
    2.2 紫花苜蓿根腐病的研究概况
        2.2.1 国外病害概况
        2.2.2 国内病害概况
        2.2.3 病原种类
    2.3 立枯丝核菌的研究概况
        2.3.1 立枯丝核菌的形态特征
        2.3.2 立枯丝核菌的分类
        2.3.3 立枯丝核菌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2.3.4 立枯丝核菌菌丝融合群的类型及致病性
    2.4 发病规律及影响因素
        2.4.1 发病规律
        2.4.2 影响因素
    2.5 植物根腐病的防治方法
        2.5.1 合理选育抗病品种
        2.5.2 加强田间管理
        2.5.3 化学防治
        2.5.4 生物防治
第三章 紫花苜蓿根腐病病原立枯丝核菌的分离鉴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供试培养基
        3.1.3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
        3.1.4 形态学及分子鉴定
        3.1.5 菌株分离频率
        3.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形态学及分子鉴定
        3.2.2 菌株分离频率
    3.3 讨论
第四章 不同立枯丝核菌菌株对紫花苜蓿的致病性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1.3 指标测定方法
        4.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紫花苜蓿品种接种立枯丝核菌后的病情指数
        4.2.2 紫花苜蓿品种接种立枯丝核菌后的株高及根长
        4.2.3 紫花苜蓿品种接种立枯丝核菌后的生物量变化
    4.3 讨论
第五章 不同苜蓿品种对立枯丝核菌的抗病性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方法
        5.1.3 指标测定方法
        5.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苜蓿品种接种立枯丝核菌后的病情指数
        5.2.2 苜蓿品种接种立枯丝核菌后的株高及根长
        5.2.3 苜蓿品种接种立枯丝核菌后的生物量变化
        5.2.4 苜蓿品种抗病性聚类分析
    5.3 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植物立枯丝核菌根腐病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立枯丝核菌的形态特征和为害
    1.1 形态特征
    1.2 为害
2 立枯丝核菌的遗传多样性及其研究方法
    2.1 菌丝融合法
    2.2 同工酶分析法
    2.3 rDNA-ITS法
3 融合群类型及致病性
4 发病规律及影响因素
    4.1 发病规律
    4.2 影响因素
        4.2.1 温度
        4.2.2 湿度
        4.2.3 其他因素
5 防治方法
    5.1 合理选育抗病品种
    5.2 加强田间管理
    5.3 化学防治
    5.4 生物防治
6 展望

(7)镰孢菌与大豆根腐病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镰孢菌分类、分布和危害
2 大豆根腐病
    2.1 大豆根腐病病原菌
    2.2 大豆根腐病优势病原菌
3 镰孢菌大豆根腐病
    3.1 我国大豆根腐病镰孢菌种及分布
    3.2 国外大豆根腐病镰孢菌种及分布
4 镰孢菌对大豆根部致病性
5 大豆根腐病防治
6 展望

(8)黄淮海地区大豆根部病原的检测及大豆种质对疫霉根腐病的抗性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上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大豆根部病害及病原检测研究进展
        1 大豆根部病害的发生与为害
        2 常见的大豆根部病害
        2.1 大豆根腐病
        2.2 大豆立枯病
        2.3 大豆红冠腐病
        2.4 大豆炭腐病
        3 大豆根部病害病原菌的检测和诊断方法
        3.1 传统形态学检测技术
        3.2 血清学检测技术
        3.3 分子生物学技术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大豆对大豆疫霉根腐病的抗性研究
        1 大豆疫霉根腐病的研究现状
        1.1 大豆疫霉根腐病的发生与发展
        1.2 大豆疫霉根腐病的病原物研究
        1.3 大豆疫霉根腐病的为害症状
        1.4 大豆疫霉根腐病的防治方法
        2 大豆对大豆疫霉根腐病的抗性研究
        2.1 大豆对疫霉根腐病的抗性类型
        2.2 大豆疫霉根腐病的抗性鉴定方法
        2.3 大豆疫霉根腐病的抗性基因鉴定
        2.4 大豆疫霉根腐病抗病种质资源筛选
        参考文献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下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黄淮海地区大豆根部病害病原菌的检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剂与供试样品
        1.2 检测的目标病原菌
        1.3 大豆病株样本基因组的提取
        1.4 病组织中携带的病原菌的LAMP检测
        1.5 病组织中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1.6 分离物的致病性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田间大豆根部病害发生情况调查和病株样品采集
        2.2 黄淮海地区大豆根部病害重要病原菌的LAMP检测结果
        2.3 安徽宿州、山东济宁、江苏南京、江苏徐州和河南商丘地区16种大豆主要根部病原的检出率分析
        2.4 黄淮海地区大豆根部病害病原菌复合侵染情况分析
        2.5 大豆病组织中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2.6 分离物的致病性测定
        3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黄淮海地区大豆种质对疫霉根腐病的抗性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供试菌株
        1.3 供试培养基
        1.4 大豆种质对大豆疫病的抗性鉴定及评价
        2 结果与分析
        2.1 186个大豆品种(系)对8个大豆疫霉菌株的抗性结果测定
        2.2 大豆品种(系)对8个不同毒力类型的疫霉菌株抗性结果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基金项目
致谢

(9)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镰孢菌根腐病的抗病性评价及QTL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大豆根腐病的病原物
    1.2 大豆镰孢菌根腐病研究进展
        1.2.1 致病菌种类
        1.2.2 大豆镰孢菌根腐病的危害
        1.2.3 大豆镰孢菌根腐病生理生化特性
        1.2.4 大豆镰孢菌根腐病发病影响因素
        1.2.5 大豆镰孢菌根腐病的病原物鉴定
        1.2.6 致病性鉴定方法
        1.2.7 大豆镰孢菌根腐病抗源筛选
    1.3 大豆抗根腐病QTL分析
        1.3.1 数量性状位点(QTL)的定位
        1.3.2 遗传连锁图谱和遗传群体
        1.3.3 DNA分子标记类型
        1.3.4 QTL定位方法
        1.3.5 大豆根腐病抗性基因定位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接种鉴定
    2.3 病情调查
    2.4 幼苗性状考察
    2.5 数据统计分析
    2.6 性状的QTL定位
3 结果与分析
    3.1 抗病性分析
    3.2 重组自交系群体根鲜重(RFW)分析
    3.3 群体茎叶鲜重(SFW)分析
    3.4 群体根冠比(RSR)分析
    3.5 群体株高(PH)的分析
    3.6 群体总根长(TRL)分析
    3.7 群体总根系表面积(TRS)分析
    3.8 群体根系直径(RAD)分析
    3.9 群体总根系体积(TRV)分析
    3.10 群体根尖数(RTN)的分析
    3.11 性状间的简单相关分析
    3.12 性状的QTL分析
    3.13 QTL位点的候选基因分析
4 讨论
    4.1 重组自交系的抗性表现
    4.2 尖孢镰孢菌对重组自交系性状的影响
    4.3 性状间的相互关系
    4.4 性状的QTL位点
参考文献
致谢

(10)河北廊坊大豆枯萎病病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大豆枯萎病的研究概况
        1.1.1 大豆枯萎病的病原与危害
        1.1.2 大豆枯萎病的症状
        1.1.3 镰刀菌的生活史
        1.1.4 大豆枯萎病的防治技术
    1.2 病原真菌的生物学特性
    1.3 大豆枯萎病病原菌的鉴定
        1.3.1 镰刀菌形态学的鉴定
        1.3.2 分子生物学的鉴定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大豆枯萎病的分离与分子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病株的采集
    2.2 病原真菌的分离
        2.2.1 分离的方法
        2.2.2 病原菌的菌丝的培养
        2.2.3 基因组DNA的小量提取
    2.3 病原菌真菌的分子鉴定
        2.3.1 引物及特异性片段
        2.3.2 反应体系
        2.3.3 反应程序
        2.3.4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DNA
        2.3.5 产物回收
        2.3.6 样品的连接转化和测序
    2.4 病原真菌生长特征观察
        2.4.1 病原真菌菌落的培养与观察
        2.4.2 病原真菌分生孢子的观察
    2.5 结果
        2.5.1 病原菌的鉴定及分离频率
        2.5.2 通用引物的分子鉴定
        2.5.3 特异性引物的分子鉴定
        2.5.4 大豆枯萎病病原真菌培养性状
第三章 尖孢镰刀菌致病性测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培养基
    3.2 尖孢镰刀菌小型分生孢子液的制备
    3.3 尖孢镰刀菌大型分生孢子的制备
    3.4 尖孢镰刀菌致病性测定
        3.4.1 小型尖孢镰刀菌致病性测定
        3.4.2 大型分生孢子致病性测定
    3.5 结果
        3.5.1 尖孢镰刀菌小型分生孢子回接验证
        3.5.2 尖孢镰刀菌大型分生孢子的回接验证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1 尖孢镰刀菌序列BLAST比对
    2 层出镰刀菌序列BLAST比对
    3 木贼镰刀菌序列BLAST比对
    4 禾谷镰刀菌序列BLAST比对
    5 腐皮镰刀菌序列BLAST比对
    6 黄萎菌序列BLAST比对
致谢

四、新疆大豆根腐病病原及防治技术初报(论文参考文献)

  • [1]大豆根腐病生防菌的筛选鉴定及机制研究[D]. 陈爽.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8)
  • [2]紫花苜蓿根腐病菌立枯丝核菌遗传多样性和进化研究[D]. 田慧. 兰州大学, 2021(09)
  • [3]银川大豆根腐病病原鉴定及种衣剂对其防治效果[J]. 杜宜新,石妞妞,阮宏椿,连金番,甘林,陈福如. 中国农学通报, 2021(08)
  • [4]大豆镰孢菌根腐病病原研究及多重PCR检测[D]. 代玥.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5]立枯丝核菌对紫花苜蓿的致病性及品种抗病性研究[D]. 骆丹. 兰州大学, 2020(12)
  • [6]植物立枯丝核菌根腐病研究进展[J]. 骆丹,田慧,张彩霞,方香玲. 中国植保导刊, 2020(03)
  • [7]镰孢菌与大豆根腐病研究进展[J]. 许艳丽,魏巍.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20(03)
  • [8]黄淮海地区大豆根部病原的检测及大豆种质对疫霉根腐病的抗性鉴定[D]. 汪孝璊. 南京农业大学, 2019
  • [9]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镰孢菌根腐病的抗病性评价及QTL分析[D]. 王立楠.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2)
  • [10]河北廊坊大豆枯萎病病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D]. 刘佳.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16(05)

标签:;  ;  ;  ;  ;  

新疆大豆根腐病病原菌及防治技术初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