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在造纸工业纤维分析中的应用第1部分:木纤维的基础理论与分析

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在造纸工业纤维分析中的应用第1部分:木纤维的基础理论与分析

一、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在造纸工业纤维分析中的应用 第一部分:基本理论和木质纤维的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永健[1](2021)在《微波辅助木质纤维生物质溶剂精炼及微波作用机理研究》文中认为木质纤维生物质被认为是最有潜力替代化石资源的绿色可再生资源之一,其高效地开发利用对于缓解能源危机及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木质纤维生物质固有的顽固性和异质性造成其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利用效率低下。微波加热具有快速加热、整体加热及选择性加热等特点,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生物质热化学转化。本论文探究了微波辅助木质纤维生物质溶剂精炼条件,提出了高生物质利用率的生物质精炼方法;研究了精炼过程中混合反应体系介电性质的动态变化规律;对微波辅助生物质精炼过程进行了中试研究,并对中试规模微波反应釜加热复杂反应体系的过程进行了仿真研究。为开发规模化、高效率、低能耗的生物质精炼方法提供了技术和基础理论支持。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探究了影响微波辅助木质纤维生物质溶剂精炼的因素,包括溶剂体系、反应温度、时间及酸催化剂用量。结果表明,与常规生物质溶剂精炼中用到的低沸点有机溶剂水溶液相比,以乙二醇/二氧六环、甲醇/二氧六环混合物以及乙二醇水溶液为溶剂获得更高的木质素去除率;反应温度过高不但会造成纤维素的大量降解,而且会导致回收的木质素产品缩合结构及假木质素含量增加;酸催化剂的使用是破坏木质纤维生物质顽固结构,实现三大素高效分离的关键因素。以乙二醇/二氧六环(1/2,v/v)为溶剂,在微波加热条件下的最优反应条件为:温度120℃,硫酸1.5%,反应时间10 min。所得木质素产品具有分子量小、缩合结构少、在常规溶剂中溶解性好等优点;半纤维素降解溶液中富含羟基,可用做生物多元醇;粗纤维素产品的木质素含量只有1.2%。以乙二醇水溶液为溶剂,在相同精炼条件下处理杨木和竹材,二者的木质素去除率均在90%以上,而竹材纤维素保留率和木质素回收率均高于杨木;以竹材为原料纤维素保留率与木质素回收率分别为86.7%和71.5%,以杨木为原料二者分别为78.5%和56.1%。(2)在前述研究的基础上以甲醇/二氧六环为溶剂对杨木进行了精炼实验,优化了甲醇和二氧六环的混合比例,并对比研究了微波与油浴加热下组分分离效率。结果表明,甲醇/二氧六环混合比为3/1(v/v)时,木质素去除率达到88.3%,同时得到70%半纤维素去除率和84.7%的纤维素保留率。通过对甲醇/二氧六环体系的木质素溶解能力、溶解度参数及氢键结合能力等性质的分析,进一步证实了溶剂对木质素的溶解能力是提高生物质精炼过程中木质素去除率的关键因素。此外,溶剂体系在微波辐照下的热响应能力也是促进三大素有效分离的另一重要因素。在最优混合比例下,所得木质素产品缩聚结构少,分子量小且分布均匀;粗纤维素在常规酶解条件下能够获得99%以上的糖化率;半纤维素降解溶液中主要的生物质降解产物是单糖和糖苷。综上,以杨木为原料制备葡萄糖溶液、糖苷及有机溶剂木质素的精炼模式,其对杨木原料的总利用率达到74.2%。(3)对微波在复杂体系反应过程中的作用机理的研究,主要是对复杂体系反应过程中介电性质变化规律的研究。本文以乙二醇水溶液、固体生物质颗粒及硫酸的混合物为模型物,研究了生物质溶剂精炼过程中多相混合反应体系介电性质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混合反应体系介电性质与体系中固体生物质颗粒及水分含量均线性相关,而与反应过程中生物质颗粒降解产物无关;由于微波场中离子传导机制的作用,催化剂(硫酸)的存在使反应体系介电损耗显着增加,但对反应体系的介电常数无明显影响;温度主要通过影响反应体系中偶极子和离子在微波场中的弛豫过程来影响混合反应体系的介电性质。微波频率为915 MHz时,反应体系中同时存在偶极子(水分子、乙二醇分子)极化和离子(H+、SO42-)传导所产生的介电损耗,其与温度呈复杂的非线性关系。生物质溶剂精炼混合反应体系介电性质的动态变化可近似简化为仅与温度相关的函数。基于实验数据及相关理论,提出了描述该反应体系介电性质随温度变化的数学表达式。(4)在前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中试规模微波辅助木质纤维生物质溶剂精炼方案并进行了实验研究。为适用工业化生产规模,设计了一款有效反应容积为1 m3的微波反应釜。该微波反应釜使用特制陶瓷板做为微波馈口,确保微波能够很好的馈入反应釜腔体的同时满足承压要求。此外,该微波反应釜采用了微波加热结合对流换热的加热方式,以克服微波穿透深度不足的问题,并确保加热的均匀性。实验结果表明,微波反应釜加热过程中上、下层反应物温差不超过4℃,反射的微波功率小于5%。利用该中试微波生物质精炼系统处理竹粉原料能够得到93.2%的木质素及84.7%的半纤维素去除率,同时保留接近90%的纤维素,组分分离效率优于相同条件下实验室规模的微波和油浴设备。所得木质素产品与实验室条件下得到的性质相近,无硫、低灰、分子量小。半纤维素降解溶液中富含木糖、葡萄糖、甲酸、乙酸、糠醛等高附加值化合物,对竹粉原料的利用率可达81.5%。(5)基于对生物质溶剂精炼混合反应体系等效介电性质变化规律的研究,本文建立了中试微波反应釜加热该混合体系的数学模型并进行了仿真研究。结果表明:中试微波反应釜的搅拌系统能迅速使混合反应物形成沿搅拌轴向上,沿反应釜壁面向下的循环流场。电磁场在物料中的分布以及该微波反应釜运行过程中的微波反射率均与反应釜装料系数相关。装料系数在0.91~0.93范围内时,微波反射功率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低于10%)。整个加热过程中反应釜内的绝大部分物料始终保持较好的温度均匀性(上、下测温点物料温差为7℃)。同时釜内存在少量“热点”区域(“热点”温度高于反应物平均温度50℃),且主要集中在物料上表面搅拌轴周围,该区域也是物料内电场强度集中区。加热过程的仿真结果与实验数据基本吻合,说明本文提出的数学模型能够揭示该中试微波反应釜加热复杂反应体系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对用于生物质溶剂精炼的规模化微波加热设备的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鲁红霞[2](2020)在《基于生物质精炼的氧弱碱盐清洁分离工艺及乙酸法原浆造纸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制浆造纸产业与生物质精炼产业的良性结合,是制浆造纸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也是生物质精炼产业做大做强的重要支撑和产业依托。基于上述背景,本论文开展了两方面的研究工作:一是针对毛竹的致密结构提出了蒸汽爆破预处理联合氧弱碱盐蒸煮的协同处理方法,旨在对毛竹组分进行清洁高效分离,以达到制备乙酰丙酸的初步要求,为探索植物纤维原料新的清洁分离工艺提供科学依据。其二是通过现有检测手段对竹片等五种乙酸法生物质炼制过程产品(原浆)进行纤维特性分析,并评价其用于造纸的可行性,为造纸原料的替代提供了新的途径和科学依据;研究还指出了制约乙酸法原浆成纸强度的成因,为乙酸法生物质炼制企业进一步优化工艺明确了思路。在第一部分研究工作中,本文采用蒸汽爆破工艺对毛竹加工碎屑进行了预处理,结果显示在蒸汽爆破处理条件为2.5 MPa、10 min时,半纤维素溶出率为60.94%;纤维束被撕裂,纤维表面出现蜂窝状结构;纤维比表面积由0.81 m2/g增加至1.95 m2/g。在蒸汽爆破联合氧弱碱盐蒸煮的协同处理过程中,得到的最佳组合条件为:蒸汽爆破预处理条件为2.5 MPa、10 min,氧弱碱盐蒸煮后处理条件为用碱量20%,氧压2 MPa,最高温度180℃,保温时间1.5 h。在最佳组合件下,纤维表面出现更多沟壑和凹陷;比表面积增至原料纤维的1.33倍;并获得了纤维素含量较高(72.88%)而木素含量较低(7.87%)的富纤维素组分,达到了制备乙酰丙酸原料的初步要求(木素含量低于8%)。另外,在最佳组合条件下,蒸煮废液的BOD5、COD及BOD5/COD值分别为17265 mg/L、57537 mg/L和0.3,表明了氧弱碱盐蒸煮工艺的清洁性。在第二部分研究工作中,本文以Y公司生产的五种乙酸法生物质炼制原浆(芦苇原浆、竹片原浆、桉木原浆、玉米秸秆原浆、蔗渣原浆)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其纤维特性,发现相比较于阔叶木KP浆中的纤维素(81.27%)、半纤维素(16.62%)及木素(2.32%),五种原浆中的纤维素含量(73.60-87.83%)与阔叶木KP浆相似,而木素含量(4.63-7.91%)较高、半纤维素含量(5.24-10.82%)较低,具有对纸页强度不利的化学组成;XPS结果显示五种原浆纤维表面的木素含量(20.83-25.35%)均高于其浆料总体的木素含量;另外,五种原浆纤维在乙酸法生物质炼制过程中受损严重,存在较多断裂、孔洞等破损点,使得纤维强度较硫酸盐浆低8.45-37.12%。综合上述各性能指标对五种原浆性能进行对比,发现芦苇原浆性能表现最佳,竹片原浆、桉木原浆和玉米秸秆原浆性能一般,蔗渣原浆性能较差。本文从纸页的抗张、耐破、撕裂、耐折、环压和挺度六个方面综合比较了五种原浆的成纸强度性能,从优到劣排序为:芦苇原浆、竹片原浆、桉木原浆、玉米秸秆原浆、蔗渣原浆。其中芦苇原浆和竹片原浆的抗张、环压和挺度分别为63.47和53.58 N·m/g、7.22和7.78 N·m/g、0.82和0.92 m N·m2/g,均较美废浆高,能够替代美废浆用于瓦楞原纸等包装用纸的抄造。蔗渣原浆成纸性能较差,但通过将其与长纤维浆料配抄也能达到抄造瓦楞原纸等包装用纸的基本要求。通过研究浆内添加木聚糖对桉木原浆纸页强度的影响,发现2-5%的木聚糖添加量使得桉木原浆的抗张、耐破、撕裂和耐折强度分别增加了16.17-20.42%、46.61-52.12%、12.22-14.48%、166.67-211.11%,纸页强度提升效果显着,验证了半纤维素对乙酸法生物质炼制原浆的成纸强度具有较大贡献的推断。据此向Y公司建议:适当调整生物质炼制工艺条件,从而使桉木原浆中多保留2-5%的半纤维素含量,可能会对桉木原浆的成纸强度性能有较大的提升。

陈天影[3](2020)在《基于生物炼制木质素新型分离方法构建及其结构解析》文中提出化石基产品的过度使用日益加剧了环境污染,因此生产和利用生物基产品替代石油基产品已经成为全球研究的热点。来源丰富且可再生的木质纤维素,是极具潜力的前体原料,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木质纤维生物质中的主要组成成分木质素,因其具有天然的芳环结构,在替代石油资源生产生物基酚类化工产品方面有很大的应用前景。然而,细胞壁结构的“天然复杂性”使生物炼制过程存在许多障碍,而木质素结构的复杂性及其与多糖分子间键合机制的不明确性是阻碍生物炼制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构建木质素大分子的新型分离方法,探索原本木质素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特征,并对分离木质素的结构进行全面解析是解决该障碍的重要手段。本研究系统地构建了木质素的新型分离方法并对分离得到的木质素大分子结构进行解析,为生物质高值化利用奠定理论基础。(1)采用二甲基亚砜/1-乙基-3-甲基咪唑醋酸盐(DMSO/[Emim]OAc)溶剂润胀和低浓度二氧六环分离相结合的工艺,在温和条件下分离得到高得率、结构完整的木质素组分,并对润胀前后木质素的结构变化进行了研究。在DMSO/[Emim]OAc体系下植物细胞壁中的组分发生重排,打破其致密结构,使基质的酶水解效率达到88.7%,促进后续木质素的分离。在80%二氧六环水溶液下提取得到的木质素得率可高达85.3%,且木质素结构受溶解再生过程的影响较小,其结构具有代表性。(2)创建了双重球磨酶水解分离木质素的方法。该方法简单,所得木质素得率较高,可用来解析不同生长年龄杨木中木质素的结构特点。经两次球磨处理,可以增加纤维素酶的可及性,从而除去大部分的碳水化合物,得到的木质素具有优异的溶解性能,展示了植物细胞壁中不同区域木质素大分子的结构特征,与传统的酶解木质素相比,除对羟基苯甲酸酯(PB)和S/G值外,结构上无明显差异。此外,除1年生杨木PB含量较高外,1-5年生杨木中木质素的结构无明显变化。(3)利用低成本且环保的水热预处理协同各种化学处理工艺实现竹材和南荻原料中木质素的高效分离,并通过对其结构研究明确各方法对木质素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热预处理过程可以脱除大部分的半纤维素,且水热预处理的效果与原料自身致密性结构有关。水热预处理协同化学预处理可以实现木质素高效分离,其中,有机碱-正丙胺及蒽醌(AQ)辅助的木质素分离过程,可以有效保护木质素结构。为后续差异化利用木质素奠定理论基础。(4)采用氯化锌和乳酸络合的溶剂体系,在温和条件下一步实现木质素组分的高效分离,而乳酸可由残渣高效催化转化而得,溶剂体系的循环再利用实现了整个过程的闭环循环。结果表明,这一溶剂体系对细胞壁有很好的润胀效果,在90°C下木质素脱除效果可达79.7%,脱木质素后的纤维素组分可高效转化为乳酸(得率84.6%),木质素结构受处理温度的影响较大,可根据处理条件得到特定结构的木质素,而溶剂在整个体系中的循环效果稳定,形成闭合循环。(5)生物质组分分离过程中添加甲醛/乙醛溶剂辅助分离得到高得率、高β-O-4含量的木质素组分,并对其降解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甲醛辅助可得到高β-O-4含量的木质素,但残渣经酸水解后的酶解糖化效率仅有30.38%。乙醛辅助分离的木质素得率可高达85.1%,残渣的直接酶解效率高达75.12%,且木质素降解所得单体产物的选择性可高达46.61%。

马千里[4](2019)在《非木材纤维纳米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指出纳米材料是指在三维空间中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尺寸级别的材料,以其独特的尺寸特点产生的包括体积效应、表面效应、量子尺寸、介电限域和量子隧道效应在内的多种效应而有广泛应用。植物纤维原料是一种来源十分广泛的生物质能源,具有绿色环保,可循环再生等诸多优点。目前关于植物纤维纳米纤维素的研究已经十分广泛,对于自然产量仅次于纤维素材料的木素,其纳米化研究还需深入探讨。本文选取了两种代表性非木材纤维原料——柳枝稷和小麦秸秆,前者属于美国大量种植的经济作物,后者属于国内主要的农林废弃物之一。利用可回收固体有机酸——对甲基苯磺酸对其进行处理,分别从滤液和滤渣中制备得到纳米木素和纳米木素-纤维素材料,实现非木材纤维材料的全组分利用。并利用纳米木素-纤维素材料制备得到纳米木素-纤维素膜。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创造性的使用对甲基苯磺酸酸解两种非木材纤维原料,通过研究其反应历程和结果,了解对甲基苯磺酸对非木材纤维原料的作用机理,并构建对甲基苯磺酸处理两种非木材纤维原料的脱木素和脱木糖数学模型如下:a.酸解柳枝稷的脱木素和脱木糖反应历程如下:残余木糖XR=(1-0.68-0.254)e-CHF+0.68·e-0 0014·CHF+0.254;木糖水解因子CHF=exp(25.82-70000/8.314T+0.16C)C·t;残余木素LR=(1-0.43-0.468)e-CDF+0.43·e-6.93×10-6·CDF+0.468;木素水解因子CDF=exp(34.7-953800/8.314T+2.1C)C·t.b.酸解小麦秸秆的脱木素和脱木糖反应历程如下:残余木糖XR=(1-0.42-0.1899)e-CHF+0.42·e-0.0663·CHF+0.1899;木糖水解因子 CHF=exp(21.09-70000/RT+0.1786C)C·t;残余木素LR=(1-0.40-0.35)e-CDF+0.40·e-0.0096·CDF+0.35;木素水解因子CDF=exp(29.95-95800/RT+0.81C)C·t.利用该数学模型可以很好地描述不同处理条件下样品的木素和木糖的含量,更好地对原料进行靶向性处理。2.两种非木材纤维原料在对甲基苯磺酸处理作用下制备得到纳米木素材料,并研究该纳米木素材料的性质。纳米木素材料在对甲基苯磺酸溶液中呈现为均一的扁球状或者圆盘状,直径50-200 nm,厚度最低不足10 nm。酸解条件,稀释速率及离心方式都会影响纳米木素的形成,其中酸解条件的强弱是影响纳米木素粒子尺寸大小,尺寸分布和Zeta电位的重要因素。3.对甲基苯磺酸处理过的两种非木材纤维原料滤渣进行机械处理,得到纳米木素-纤维素材料。研究发现,在制备过程中,酸解反应的处理条件和细纤维化程度是影响纳米木素-纤维素材料尺寸的两个主要因素。其中酸解反应的处理条件是主要原因,细纤维化程度的过程是次要因素。对甲基苯磺酸溶液浓度越高,处理得到的纳米木素-纤维素材料尺寸越小,尺寸分布越集中,分散性能越好,后期进行细纤维化时所需要的能耗也越低。4.为便于表述和讨论,各实验样品统一按照PxxTyytzzANa进行标记,P表示对甲基苯磺酸浓度,T表示反应所需要的温度,t表示反应时间,A表示样品种类,本实验中为柳枝稷(S)或者小麦秸秆(W),N表示细纤维化段数。如PxxTyytzzSNa表示柳枝稷原料在yy℃下在质量浓度为xx%的对甲基苯磺酸溶液中酸解反应zz min,过滤后再进行a段的细纤维化处理。柳枝稷和小麦秸秆两种原料制备形成的不同纳米木素-纤维素膜分析结果显示,柳枝稷样品的最高抗张指数是P15T90t120SN4样品的159.63N·m/g,小麦秸秆样品的最高抗张指数是P35T90t120N8的140.78 N·m/g。并且随着对甲基苯磺酸处理程度的增加,柳枝稷制备得到的纳米木素-纤维素膜的强度下降,而小麦秸秆膜强度会继续上升。通过推导计算,构建了纳米木素-纤维素膜比模量的计算模型。该数学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测试样品的比模量数值,从而能够更为全面地反映样品的弹性和刚性。该数学模型具体描述如下:试样伸长率s=1/10;实际比应力T=F/(g × lw)× 1000;理论比应力T’=C1 × tanh(C2 ×(s-C3));理论和实际差值的平方E=(T-T’)2;比模量M=C1C2 ×(1-tanh2(C2 ×(s-C3)))。5.利用构建的比模量数学模型对纳米木素-纤维素膜进行分析,本实验所涉及的反应条件下,小麦秸秆制备的膜样品比模量相当稳定,约为5 MN·m/kg,低于由漂白的桉木浆制成的纳米纤丝薄膜,拉伸应变高达2.5%。可能是由于酸处理所产生的纳米木素颗粒有利于提高膜的柔韧性,高应变和比拉伸强度等。柳枝稷样品制备得到的膜样品最高能达到7 MN·m/kg,具有更为出色的应变与拉伸强度。

刘磊[5](2019)在《T公司技术创新战略研究》文中提出技术创新决定了企业的行业竞争地位和发展潜力,根据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综合分析选择合适的技术创新战略模式,有助于确立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目标并做出相应的战略部署。因此有必要以技术创新战略为研究课题,探讨新的竞争形势下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如何进行战略选择和实施。论文以T公司技术创新战略为研究对象,将技术创新理论和技术创新战略相关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依据。在理论研究部分分别对技术创新理论、技术创新战略相关理论的概念、特征和内容框架进行概述,基于技术创新的分类、模式和技术创新一般战略模式及特点,以及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及技术创新能力理论,运用PEST、五力模型方法分析T公司技术创新外部环境,解析T公司内部优劣条件,通过SWOT分析,将T公司技术创新战略划分为增长战略、转移战略、多样化战略和防御战略等四个方向,并利用产品开发通用分析方法量化其主要产品的行业吸引力和产品竞争地位。在此基础上,按T公司各个战略选择方向进行了创新模式匹配分析。最后,从创新生态系统构建、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过程管理及技术资源配置、知识产权战略管理体系建设和品牌管理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战略实施保障措施。研究结论对T公司构建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提升技术创新战略管理水平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为企业经营和发展战略规划提供了新的思路。

王春俭[6](2019)在《OCC二次淀粉溶解特性研究及其资源化利用》文中认为瓦楞原纸与箱板纸生产原料几乎100%来自于回收的废旧纸箱(OCC),为克服OCC废纸纤维劣质化,提升纸和纸板的强度性能,淀粉表面增强剂成为了瓦楞原纸及箱纸板制造企业生产线标配。然而,在OCC制浆过程中淀粉又将从纸浆纤维表面溶解进入水中成为二次淀粉,因其非离子特性,既没有吸附功能,也没有被吸附的官能团,只能送污水处理,这不仅是对宝贵淀粉资源的巨大浪费,也会在废物处理过程消耗大量财政资源。因此,掌握废纸纸浆纤维表面淀粉膜的溶解行为及其特点,有助于实现在生产过程中二次淀粉的资源化利用,为清洁造纸生产提供理论基础与方法参考。通过模拟废纸淀粉表面施胶流程,剥离纤维表面的硬化淀粉膜,模拟废纸制浆中的二次淀粉。在此基础上利用响应曲面分析等手段,研究二次淀粉在不同淀粉施胶量、处理时间、体系温度、剪切力、合成表面施胶剂作用下的溶解特性,了解与掌握淀粉膜在水相与浆水体系中的溶解历程。总结二次淀粉溶解特点,并优化实验及验证实际生产工艺中OCC二次淀粉的溶解情况。在此基础上,通过过氧化氢离子化改性技术对二次淀粉进行离子化改性,检测改性前后二次淀粉理化特性的区别,以及不同条件下二次淀粉的留着效果及对资源化应用的可能性。实验结果表明:二次淀粉在水相体系中,初始阶段淀粉由于其亲水特性,趋向于润胀,当溶解温度提高,溶解时间变长,水分子运动加剧,水分子能轻易进入淀粉内部,当润胀达到临界点,二次淀粉间的氢键连接断裂,二次淀粉颗粒解离,实现真正溶解,而在高二次淀粉施胶量时,由于水相中淀粉溶解度达到饱和,溶解温度和溶解时间对其作用不再明显,其溶解度在该条件情下较低。当二次淀粉在浆水体系时,由于其自身特性以及氢键作用,二次淀粉紧密的黏附在纤维表面,二次淀粉随纸料于水中碎解,当温度低于60°C,二次淀粉的亲水特性使其润胀,而润胀的淀粉颗粒通过纤维之间的相互摩擦,脱离纤维表面,但是由于温度无法使淀粉充分润胀,其溶解度较低。当温度高于75°C,二次淀粉易润胀破裂,并且浆水体系中纤维的存在,使得润胀的二次淀粉易被纤维与纤维之间的搓揉作用加快解离,溶解速度加快。而对于淀粉与烷基烯酮二聚体(AKD)类合成表面施胶剂复配后形成的二次淀粉,由于AKD的作用,二次淀粉物化特性发生变化,二次淀粉亲水性下降,无法快速润胀,二次淀粉溶解率进一步降低。将上述二次淀粉溶解特性代入实际OCC生产工艺,研究结果表明,在生产过程中超过90%的二次淀粉能够完全溶解,这种溶解淀粉具有非离子成分而成为污染物。同时对二次淀粉留着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阳离子聚丙烯酰胺(CPAM)/羧甲基纤维素(CMC)体系中CMC的存在一定程度抑制了纸料的湿部性能,导致二次淀粉留着情况不佳,而凹凸棒土在CPAM/凹凸棒土、CMC/CPAM/凹凸棒土的助留体系中通过其表面的负电荷与阳离子助剂链尾发生桥联,对二次淀粉的留着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在CMC/CPAM/凹凸棒土前端加入一定量阳离子电荷的聚合氯化铝可以改善CMC的过阴离子化对二次淀粉控制产生的负面影响。最后,对二次淀粉进行离子化改性后,离子化程度的增加能够进一步提高二次淀粉的留着,纸料滤水速度及Zeta电位提高,并且离子化改性的二次淀粉经固着后能提高纸料的物理性能,达到资源化回用的目的。

赵清泉[7](2019)在《偏肿革裥菌在木质环境下转录组分析与关键基因挖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木质素是一种复杂致密、非常稳定的网状结构物质,也是非常难降解的天然芳香族聚合物,是地球上继植物多糖纤维素后第二大丰富的生物可再生资源,木质素的降解不仅关乎到造纸等行业的发展,同时也影响着可再生性能源利用的发展。白腐菌因其特有的细胞外降解酶系,是迄今为止最有效、最主要的木质素降解微生物,可彻底降解木质素成为CO2和水,白腐菌对木质纤维基质的降解在自然界的碳素循环中起着关键作用,可为其他微生物类群提供大量易于吸收的植物多糖类物质,同时白腐菌对木质素的降解也是以绿色、无污染的方式进行。偏肿革裥菌(Lenzitesgibbosa)是我国东北林区常见的一种多孔菌科(Polyporaceae)白腐菌,生长在多种阔叶树的倒木、枯立木或活立木上,引起木材海绵状白色腐朽,也是一种生长速度较快、对木材和木质素分解能力较强的白腐菌,为了在分子层面上深入探索L.gibbosa降解木材和木质素的机理,本文利用H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在木质和非木质条件下5个时间点的L.gibosa菌体样本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对差异表达的基因进行了功能注释与富集分析,对降解木质素的关键酶基因和关键通路进行了挖掘,并利用荧光定量PCR对重要的关键基因进行了表达量验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在杨树木屑、水稻稻草、玉米秸秆3种不同木质纤维基质下的L.gibbo木质素降解酶系统进行了酶活检测,结果表明3种不同木质纤维基质均能使L.gibbosa的漆酶(laccase)和锰过氧化物酶(MnP)活性提高,其中木屑对2种酶活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稻草次之、秸秆最差,这与3者成分中木质素含量排序一致(木质素含量杨树木屑最高、水稻稻草次之、秸秆最低)。在30d的检测时间内,木屑组的2种酶活始终保持增长,而秸秆组和稻草组的酶活在试验后期出现波动甚至降低。以上数据揭示了L.gibbosa降解不同类型木质基质时酶的活性变化规律,为后续结合转录组测序数据联合分析找到木质素降解酶关键基因奠定了基础。2、利用H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L.gibbosa在木质和非木质条件处理下的菌丝体进行了转录组测序与分析,从转录水平分析了L.gibbosa对木材与木质素降解的相关生物过程与代谢途径,结果表明 L.gibbosa对木材与木质素的分解代谢与氧化还原反应过程密切相关、与木质素分解等生物过程密切相关,与碳代谢、芳香化合物降解等通路密切相关。本研究得到一条与木质素降解有关的COG分类关键类目Q类(Secondary metabolites biosynthesis,transport and catabolism),一条木质素降解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关键类目(term):G00046274(Lignin catabolic process),一条木质素降解关键通路ko01220(Degradation of aromatic compounds);通过表达量差异分析、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注释与分析,进一步得到一系列与木质素降解有关的关键酶及基因:NAD-P 结合结构域蛋白酶、NADP-dependent alcohol dehydrogenase 6(含 GroES2 域)、CYP450、Alcohol dehydrogenase(含 GroES1 域)、MnP2、MnP3、Versatile peroxidase VPL1(VP,MnP10s)、MrP1、Laccase D、Laccasel、LiP9、LiP2 等,为最终筛选L.gibbosa降解木质素的关键酶基因缩小了范围,为后续开展功能基因研究奠定了基础。3、结合转录组测序与酶活检测数据,进行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构建与分析,得到与漆酶和MnP相关的2个基因模块,即turquoise模块和blue模块。利用统计学方法得到 blue模块的82个关键基因(hub gene),turquoise模块的261个hub genes,在这些hub genes中,利用COG、GO、KEGG注释分析,进一步缩小关键基因范围,结合转录组差异分析,确定了最终的11个关键基因:gene 14284、gene 11466、gene1 1537、gene 3902、gene 5357、gene6568、gene713、gene7760、gene 7855、gene 7857、gene 8611。4、对筛选到的11个L.gibbosa木质素降解关键酶基因进行qPCR检测,选择木屑、稻草、秸秆3种底物处理,结果表明木屑组的基因表达差异最为显着,秸秆与稻草组次之,这些基因在不同类型的纤维基质中都差异表达,表明它们都为L.gibbosa降解木质素的关键基因。5、通过RT-PCR技术克隆了 L gibbosa三条基因即mnpl0s(VP)、laccase D、cyp450,分析得到mnp10s(VP)基因CDS全长1089bp,编码362个氨基酸,含有“ligninase”保守结构域,属于plant peroxidase超家族蛋白;laccase D基因CDS全长1608bp,编码 535 个氨基酸,含有“CouRO 1 Tv-LCC like”和“CouRO 3 Tv-LCC like”两个保守结构域,属于Cupredoxin超家族蛋白;cyp450-up1基因CDS全长2001bp,编码666个氨基酸,属于P450超家族蛋白。以上研究为完整揭示偏肿革裥菌降解木材与木质素的机理奠定了重要的分子基础。

李波[8](2016)在《基于超循环理论的草浆造纸水循环经济模式与技术体系研究》文中提出中国是一个制浆造纸和纸张消费的大国,以稻草、秸秆、芦苇等禾草类为原料的草浆造纸虽然在造纸行业中的比重只占15%,但COD排放量却占造纸行业总排放量的80%以上。以辽宁为例,辽河流域共有草浆造纸厂200多家,其草浆造纸废水COD排放量占工业废水COD总排放量40%,已经成为辽河流域的主要污染源,急待解决。本研究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辽河流域重化工业节水减排清洁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工程—造纸行业节水减排及清洁生产关键技术与示范”(2009ZX07208-002-003)研究课题资助下,运用自组织超循环理论,研究草浆造纸产业的水循环经济超循环模式和技术支撑体系,实现草浆造纸行业的节水减排和污染治理,为改善辽河流域水环境质量,摘掉辽河重污染的帽子,提供决策依据。主要研究丙容和结果如下:(1)论文运用超循环理论分析了草浆造纸水循环经济系统的超循环驱动力的“内外催化剂”,提出了产业政策和法规标准为“外部催化剂”;清洁生产与可持续废水处理技术为草浆造纸水循环经济超循环模式驱动力的“内部催化剂”。通过对辽宁省各个行业污染贡献率分析,发现造纸行业是辽宁产业结构性污染的主要因素。通过修订辽宁省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促使辽河流域淘汰落后产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提升造纸企业清洁生产与节水减排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发挥结构减排和管理减排的重要功能。(2)应用超循环理论构建草浆造纸工业水循环经济的超循环模式。从反应循环层面通过开展清洁生产,使造纸企业实现源头减量化,在取水-用水-排水环节中提升用水效率,实现节水减排;从催化循环的层面通过开展造纸废水处理与回用技术、造纸用水网络优化的方式大幅提升水的循环利用效率,节约新鲜水资源;从超循环的层面构建芦苇湿地-造纸一体化超循环复合生态系统,通过芦苇湿地深度处理实现造纸废水良性二元水循环。(3)构建了超循环模式的技术支撑体系。从清洁生产源头减量化方面,开展了碱性过氧化氢低温蒸煮清洁制浆法的研究,结果表明NaOH/H2O2清洁制浆的最佳工艺条件为NaOH用量为10~11%,H202用量为15~18%,二者投料间隔时间为1 h,总蒸煮时间为2.5 h;采用NaOH/H2O2清洁制浆工艺较传统烧碱制浆工艺降低草浆造纸黑液的COD浓度和排放负荷,生产的纸浆性能和质量也得以大副提升。对制浆黑液资源化方面,开展了黑液合成木质素磺酸钙粘合剂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黑液合成木质素磺酸钙粘合剂的适宜反应条件为:原液浓缩后,在反应釜中首先加入固形物含量5%的甲醛,加热至60℃反应1 h,然后加入固形物含量10%的亚硫酸钙,升温至130℃反应2 h,木质素制备活性炭载体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磷料比为3.5:1,活化温度500℃,活化时间60 mmin,粘合剂性能符合产品质量标准要求。从水循环经济过程方面,开展了梯形平板膜SMBR技术优化研究。通过对Vries建立的气泡与竖直平板相互作用模型的分解、演算,重新建立新的数学模型描述气泡与梯型平板膜的相互作用,从而对SMBR中梯型平板膜组件进行优化设计,实现同等条件下提高曝气冲刷利用率的目的,结果表明:对于半径较小的小气泡(0.5-1.51mm)最佳的梯形膜倾斜角度为8.1°,对于半径较大的气泡(1.5~2.5mm)最佳的梯形膜倾斜角度为6.8°,用梯形膜组件的SMBR工艺处理造纸废水,COD.SS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0.5%、95.1%,梯形膜组件比平板膜组件具备更好的抗污染性能;多级串联湿地系统深度处理造纸废水等草浆造纸水循环技术研究。寒冷地区多级串联湿地系统对草浆造纸废水表现出较好的造纸污染物去除效果,该系统中各污染物的脱除效果受进水负荷影响显着,受温度影响较小,采用“混凝—氧化沟—气浮—氧化塘—苇田湿地”三级组合工艺处理造纸废水,出水水质较稳定在COD 20~50 mg/L、SS 10~20 mg/L,达到了《辽宁省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排放限值要求;造纸废水生化处理后经氧化塘处理后进入苇田深度灌溉芦苇湿地对其土壤和地下水的环境质量影响较小,有机质含量有所提高,对芦苇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4)对芦苇制浆企业用水网络进行了优化研究。采用物质流分析的方法建立了草浆造纸企业的用水网络优化模型与节水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该模型可以识别草浆造纸企业用水系统存在的问题,并且能够有效的对制浆造纸企业用水系统进行分析与优化。利用草浆造纸企业的用水网络模型,对辽宁某大型苇浆造纸企业A进行用水网络优化,节水效果显着:吨纸水消耗量减少了49 m3/t,吨纸新鲜水消耗减少98 m3/t,吨纸废水排放量降低到0 m3/t,水资源效率提升268.1%,水环境效率提升+∞,水循环率提升了24.2%。

姚志明[9](2016)在《纸张表面孔隙分析方法的建立及应用》文中指出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纸张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对纸张的性能要求也同样严格。纸张多孔性、网状孔隙结构决定纸张的许多性能,如油墨的吸收性、印刷性能及过滤性能等,同时纸张的孔隙结构对于不同种类纸张的使用性能具有重大影响。目前对于纸张表面孔隙的检测绝大部分停留在传统的人工测试方法,耗时长,仅有少数使用孔隙自动检测分析仪,但该设备价格昂贵。因此研究与建立一种快速简单且低成本的纸张表面孔隙分析方法对纸张结构和性能的科学评价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基于图像处理技术建立一种快速简单低成本的纸张表面孔隙分析方法。利用IPP(Image-Pro Plus)图像软件对纸张表面SEM图像进行分析与预处理,结合Matlab创建的图形用户界面对预处理图像进行分析测试,将图形用户界面测试的结果与IPP测试值相比验证该方法的可靠性并使其优化,最终获得表征纸张表面孔隙特性的参数。结果表明IPP图像软件提取孔隙面积近似真实值时,分割选项中的最佳颜色强度为90;预处理图像时,亮度、对比度以及伽马校正的最佳设置区间分别为45%-50%、50%-55%、0.9-1.0,同时滤镜处理中采用形态学中的开运算效果相对最佳。针对纸张表面孔隙参数定义,利用Matlab创建图形用户界面,用来分析纸张表面孔隙。将预处理图像导入该图形用户界面中,分析得到最佳阈值为80,此时孔隙率测定结果与IPP相比误差仅为0.8%,可靠度高。通过大量图像处理分析统计测得孔隙率的相对标准偏差为3.48%,孔隙数目及面积的平均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73%、3.58%,精密度高,可以近似代表纸张的孔隙特性参数。基于建立的方法研究了涂布纸涂层表面的孔隙特性及印刷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纸样涂层表面的孔隙数目及面积频率分布均以1-20μm孔径区间的小孔隙为主,提高涂布原纸的紧度能够降低涂层表面孔隙率,增加孔隙个数,提高孔隙规整度并降低孔径分布范围。当涂层表面孔隙率介于10%-12%且孔隙孔径分布范围较宽(1-50μm)时,纸样印刷表面强度较低,色差很接近;当孔隙率小于10%且孔隙孔径分布在1-30μm时,纸样印刷表面强度基本不变,但其印刷色差会随着涂层表面孔隙率的增大而变大。同时研究了不同滤纸表面的孔隙特性及过滤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与涂布纸相反,滤纸孔隙数目分布以1-20μm孔径区间的孔隙为主,孔隙面积分布以大于20μm孔径区间的孔隙为主。实验室手抄片滤纸的透气度高达88320ml/min,表面孔隙率高达32.27%,最大孔隙的孔径接近90μm。提高滤纸紧度会使孔隙率减小并降低孔径分布范围,透气度也会明显降低;并且滤纸的过滤效率不仅与其孔隙率有关,还受孔隙孔径区间及不同区间的孔隙数目分布的影响,滤纸孔隙率的降低及孔径分布区间的减小能够明显提高滤纸的过滤效率。

何宁[10](2014)在《浅析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在我们的生活中,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在各个方面都有着很广泛的应用,极大的方便了我们的生活。本文对这项技术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二、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在造纸工业纤维分析中的应用 第一部分:基本理论和木质纤维的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在造纸工业纤维分析中的应用 第一部分:基本理论和木质纤维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微波辅助木质纤维生物质溶剂精炼及微波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生物质精炼
        1.2.1 生物质精炼的概念
        1.2.2 国内外生物质精炼发展现状
        1.2.3 生物质精炼方法
    1.3 微波加热在生物质利用技术中的应用
        1.3.1 微波简介
        1.3.2 微波加热在生物质转化中的利用现状
        1.3.3 微波应用于生物质转化过程所面临的挑战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1.5 经费支持与项目来源
第二章 微波辅助生物质溶剂精炼条件探索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原料与试剂
        2.2.2 实验设备
        2.2.3 生物质组分分离方法
        2.2.4 分析及表征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溶剂筛选
        2.3.2 组分分离条件优化
        2.3.3 分离产物表征
        2.3.4 溶剂回收
        2.3.5 竹材与杨木组分分离对比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甲醇/二氧六环体系的杨木精炼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原料与试剂
        3.2.2 实验设备
        3.2.3 组分分离及酶解方法
        3.2.4 分析及表征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溶剂性质与组分分离效率的关系
        3.3.2 微波/油浴组分分离对比
        3.3.3 分离产物表征
        3.3.4 粗纤维素酶解制备还原糖溶液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相混合反应体系等效介电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原料与试剂
        4.2.2 实验设备
        4.2.3 介电性质测定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混合反应体系介电性质动态变化
        4.3.2 主要组分对多相混合体系介电性质的影响
        4.3.3 混合反应体系介电性质变化规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试规模微波辅助生物质精炼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原料
    5.3 中试规模微波辅助生物质精炼系统
    5.4 中试微波生物质组分分离系统及实验方法
        5.4.1 中试微波生物质精炼装置工作流程
        5.4.2 实验室规模组分分离方法
    5.5 分离效率及产物表征
        5.5.1 中试微波反应釜加热效率分析
        5.5.2 产物分离效率分析
        5.5.3 粗纤维素表征
        5.5.4 木质素表征
        5.5.5 半纤维素降解溶液表征
    5.6 结果与讨论
        5.6.1 中试微波反应釜加热效率
        5.6.2 中试微波反应釜组分分离实验中的运行状态
        5.6.3 分离产物表征
        5.6.4 质量平衡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试微波反应釜加热生物质精炼混合物仿真研究
    6.1 引言
    6.2 模拟背景和思路
    6.3 中试微波反应釜加热数学模型
        6.3.1 假设条件
        6.3.2 控制方程
        6.3.3 边界条件
        6.3.4 模型的数值求解
    6.4 结果与讨论
        6.4.1 中试微波反应釜腔体电场分布
        6.4.2 物料中电场分布
        6.4.3 微波功率反射
        6.4.4 反应物流场变化
        6.4.5 反应物温度场变化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7.1 本文主要结论
    7.2 本文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2)基于生物质精炼的氧弱碱盐清洁分离工艺及乙酸法原浆造纸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1.1 生物质的定义
        1.1.2 木质纤维素生物质
        1.1.3 生物质精炼的概念
    1.2 木质纤维素生物质分离的目的及意义
    1.3 木质纤维素生物质预处理分离方法
        1.3.1 物理法
        1.3.2 化学法
        1.3.3 物理-化学法
        1.3.4 生物法
    1.4 弱碱盐法预处理
    1.5 生物质精炼产业与制浆造纸产业的结合发展
        1.5.1 我国生物质精炼产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1.5.2 我国制浆造纸产业的废纸原料短缺问题
        1.5.3 生物质精炼产业与制浆造纸产业的结合是双赢发展的有效途径
    1.6 生物质精炼过程产品—“原浆”与造纸用浆的兼容性
    1.7 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1.7.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7.2 本论文的构架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蒸汽爆破协同氧弱碱盐处理对毛竹组分的清洁分离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及药品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方法
    2.3 测试方法与性能表征
        2.3.1 化学组分含量的测定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
        2.3.3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3.4 红外光谱分析(FTIR)
        2.3.5 比表面积分析
        2.3.6 废液中BOD5和COD含量的测定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毛竹原料的化学组分分析
        2.4.2 蒸汽爆破协同氧弱碱盐处理对毛竹化学组分的影响
        2.4.3 蒸汽爆破协同氧弱碱盐处理对毛竹理化特性的影响
        2.4.4 蒸汽爆破协同氧弱碱盐处理对纤维形貌及比表面积的影响
        2.4.5 富纤维素组分作为制备乙酰丙酸原料的潜在价值评估
        2.4.6 氧弱碱盐蒸煮废液的污染负荷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乙酸法生物质炼制原浆的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药品
        3.2.3 实验仪器
        3.2.4 实验方法
    3.3 测试方法与性能表征
        3.3.1 化学组分含量的测定
        3.3.2 X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3.3.3 原子力显微镜分析(AFM)
        3.3.4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
        3.3.5 纤维形态分析
        3.3.6 浆料打浆度的测定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原浆化学组分分析
        3.4.2 XPS对原浆纤维表面化学特性分析
        3.4.3 原子力显微镜(AFM)对纤维表面分析
        3.4.4 纤维形貌分析
        3.4.5 纤维形态分析
        3.4.6 纤维强度性能分析
        3.4.7 打浆性能分析
        3.4.8 打浆度对原浆纤维形态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乙酸法生物质炼制原浆的成纸特性分析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方法
    4.3 测试方法与性能表征
        4.3.1 纤维形态分析
        4.3.2 Zata电位的测定
        4.3.3 纸页物理强度的测定
    4.4 结果与讨论
        4.4.1 五种原浆的成纸性能分析
        4.4.2 蔗渣原浆的成纸强度性能优化
        4.4.3 半纤维素含量对成纸强度性能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基于生物炼制木质素新型分离方法构建及其结构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木质纤维生物质
        1.2.1 纤维素
        1.2.2 半纤维素
        1.2.3 木质素
    1.3 木质纤维生物质预处理
        1.3.1 理方法
        1.3.2 化学法
        1.3.3 物理化学法
        1.3.4 生物法
    1.4 木质素的分离与表征
        1.4.1 木质素分离方法及原理
        1.4.2 木质素的表征
    1.5 木质素的高值化利用
        1.5.1 木质素的降解转化
        1.5.2 木质素的改性及应用
    1.6 选题的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2 细胞壁润胀辅助木质素分离及其结构特性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原料和方法
        2.2.1 原料
        2.2.2 原料的溶解和再生过程
        2.2.3 木质素的分离
        2.2.4 杨木溶解再生过程表征
        2.2.5 木质素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杨木溶解再生过程分析
        2.3.2 木质素得率及其碳水化合物含量分析
        2.3.3 木质素分子量分布
        2.3.4 木质素2D-HSQC NMR分析
        2.3.5 木质素~(31)P-NMR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双重球磨酶解方法对不同树龄原料木质素的结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原料和方法
        3.2.1 原料
        3.2.2 不同生长年龄的杨木中木质素的分布
        3.2.3 木质素的制备
        3.2.4 不同生长年龄杨木原料表征
        3.2.5 木质素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不同生长年龄杨木细胞壁分析
        3.3.2 不同木质素分离方法的对比
        3.3.3 木质素得率及其碳水化合物含量分析
        3.3.4 木质素分子量
        3.3.5 木质素2D-HSQC谱图分析
        3.3.6 木质素~(31)P-NMR谱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水热协同酸性/碱性有机溶剂处理木质素分离及其结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原料和方法
        4.2.1 原料
        4.2.2 水热预处理
        4.2.3 木质素的分离
        4.2.4 原料处理前后样品的成分分析
        4.2.5 木质素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水热预处理的影响
        4.3.2 酸性/碱性有机溶剂对木质素脱除的影响
        4.3.3 酸性/碱性有机溶剂处理木质素分子量分析
        4.3.4 酸性/碱性有机溶剂处理木质素化学结构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熔融盐辅助的木质素解离体系的构建及其闭环循环
    5.1 引言
    5.2 实验原料和方法
        5.2.1 原料
        5.2.2 溶剂的制备
        5.2.3 木质素的分离
        5.2.4 富含纤维素的残渣转化
        5.2.5 Zn Cl_2/Lac处理过程表征
        5.2.6 木质素表征
        5.2.7 ErCl_3催化转化产物测定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植物细胞壁的微观变化
        5.3.2 化学组分变化及得率
        5.3.3 结晶结构分析
        5.3.4 残渣的高值转化
        5.3.5 木质素分子量分析
        5.3.6 木质素2D-HSQC谱图分析
        5.3.7 溶剂循环利用
    5.4 本章小结
6 醛辅助木质素组分的分离和降解
    6.1 引言
    6.2 实验原料和方法
        6.2.1 原料
        6.2.2 木质纤维生物质的分离
        6.2.3 木质素解聚制备单体
        6.2.4 富含纤维素残渣的酶水解
        6.2.5 富含纤维素残渣表征
        6.2.6 木质素结构表征
        6.2.7 木质素单体分析
    6.3 结果与讨论
        6.3.1 醛辅助的木质素分离过程中原料的变化
        6.3.2 木质素得率
        6.3.3 木质素化学结构分析
        6.3.4 木质素解聚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本论文主要结论
    7.2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
    7.3 对今后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4)非木材纤维纳米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非木材纤维原料
        1.2.1 非木材纤维原料的分类
        1.2.2 非木材纤维原料的组成
        1.2.3 非木材纤维原料的应用及现状
    1.3 生物质基纳米材料
        1.3.1 纳米木素
        1.3.2 纳米木素-纤维素
    1.4 对甲基苯磺酸
        1.4.1 概述
        1.4.2 对甲基苯磺酸的应用现状
    1.5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及意义
第二章 对甲基苯磺酸预处理柳枝稷及脱木糖和脱木素反应历程
    2.1 前言
    2.2 实验原料及设备
        2.2.1 实验原料和试剂
        2.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3 对甲基苯磺酸预处理柳枝稷
        2.3.1 原料处理
        2.3.2 酸解反应
        2.3.3 组分测定
    2.4 柳枝稷酸解结果分析
    2.5 柳枝稷酸解反应机理
    2.6 脱木糖及脱木素反应历程的研究及验证
        2.6.1 脱木糖及脱木素反应历程研究的意义
        2.6.2 脱木糖模型及脱木素反应历程的研究
        2.6.3 脱木糖模型及脱木素模型的验证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对甲基苯磺酸预处理小麦秸秆及脱木糖和脱木素反应历程
    3.1 前言
    3.2 实验原料及设备
        3.2.1 实验原料和试剂
        3.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3.3 对甲基苯磺酸预处理小麦秸秆
        3.3.1 原料处理
        3.3.2 酸解反应
        3.3.3 组分测定
    3.4 小麦秸秆酸解结果分析
    3.5 小麦秸秆酸解反应机理
    3.6 脱木糖模型及脱木素反应历程的研究
        3.6.1 脱木糖及脱木素反应历程研究的意义
        3.6.2 脱木糖模型及脱木素反应历程的研究
        3.6.3 脱木糖模型及脱木素模型的验证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纳米木素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原料及设备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4.3 非木材纤维纳米木素材料的制备与对甲基苯磺酸的回收
        4.3.1 非木材纤维纳米木素材料的制备
        4.3.2 对甲基苯磺酸的回收
    4.4 纳米木素材料的表征方法
        4.4.1 光学显微镜
        4.4.2 原子力显微镜(AFM)
        4.4.3 动态光散射(DLS)
        4.4.4 Zeta电位
        4.4.5 酸浓度对纳米木素颗粒的影响
        4.4.6 离心实验
        4.4.7 盐离子对纳米木素颗粒的影响
    4.5 纳米木素材料的性能分析
        4.5.1 形态分析
        4.5.2 性能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纳米木素-纤维素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原料及设备
        5.2.1 实验原料
        5.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5.3 非木材纤维原料纳米木素-纤维素材料的制备
    5.4 纳米木素-纤维素材料的表征方法
        5.4.1 光学显微镜检测
        5.4.2 原子力显微镜检测
        5.4.3 热重分析仪测试
    5.5 纳米木素-纤维素材料的性能分析
        5.5.1 样品表面形态分析
        5.5.2 不同制备工艺条件下纳米木素纤维素的能耗分析
        5.5.3 样品热稳定性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纳米木素-纤维素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的研究
    6.1 前言
    6.2 实验原料及设备
    6.3 纳米木素-纤维素膜的制备
    6.4 纳米木素-纤维素膜的表征
        6.4.1 强度测试
        6.4.2 表面接触角测试
        6.4.3 官能团变化测试
        6.4.4 热重分析仪测试
    6.5 纳米木素-纤维素膜性能分析
        6.5.1 纳米木素-纤维素膜的抗张强度
        6.5.2 纳米木素-纤维素膜的比模量
        6.5.3 纳米木素-纤维素膜的亲水性能
        6.5.4 纳米木素-纤维素膜的官能团变化结果
        6.5.5 纳米木素-纤维素膜热稳定性分析
    6.6 本章小结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T公司技术创新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技术创新战略相关理论
    2.1 技术创新相关概念及其理论发展综述
        2.1.1 技术创新概念及内涵
        2.1.2 技术创新体系概念
        2.1.3 技术创新分类及创新模式
        2.1.4 技术创新理论发展综述
    2.2 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管理相关理论
        2.2.1 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概念
        2.2.2 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分类及特点
        2.2.3 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特征
        2.2.4 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内容框架
        2.2.5 企业技术创新一般战略模式、匹配及特点
    2.3 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相关理论
    2.4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相关理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T公司技术创新环境分析
    3.1 T公司概况
    3.2 技术创新外部环境SWOT分析
        3.2.1 机遇分析
        3.2.2 威胁分析
    3.3 技术创新内部环境SWOT分析
        3.3.1 优势分析
        3.3.2 劣势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T公司技术创新战略选择
    4.1 T公司发展战略及技术创新战略目标
        4.1.1 行业领先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概述
        4.1.2 阶段性战略目标
        4.1.3 长期战略目标
    4.2 技术创新战略分析
        4.2.1 SWOT分析
        4.2.2 产品开发通用矩阵分析
    4.3 T公司技术创新战略模式选择分析
        4.3.1 SO增长战略选择:技术领先、低成本、集成创新、开放创新、自主创新模式
        4.3.2 WO转型战略选择:开放创新、集成创新模式
        4.3.3 ST多样化战略选择:自主创新、技术领先、差异化低成本、集成创新和开放创新模式
        4.3.4 WT防御战略选择:跟随、差异化、开放、集成创新模式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T公司技术创新战略保障措施
    5.1 构建T公司创新生态系统
        5.1.1 完善创新主体创新机制建设,为技术创新提供源动力
        5.1.2 提高创新资源保障能力,为技术创新提供发展动力
        5.1.3 营造技术创新氛围,改善技术创新生态环境
    5.2 提高T公司技术创新能力
        5.2.1 T公司技术学习模式
        5.2.2 T公司通过技术积累提升技术创新能力路径
        5.2.3 把握机遇,及时进行技术轨道转辙
    5.3 优化技术创新过程管理及技术资源配置
    5.4 构建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体系
    5.5 创新品牌管理模式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6)OCC二次淀粉溶解特性研究及其资源化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课题来源
第一章 绪论
    1.1 包装纸行业发展现状
    1.2 包装纸存在的问题与危机
    1.3 OCC废纸浆淀粉污染问题
    1.4 淀粉污染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1.5 拟使用的研究方法
    1.6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二次淀粉在水相中溶解特性探究
    2.1 前言
    2.2 实验原料、仪器及实验方法
        2.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2.2.2 实验方法
        2.2.2.1 酶解淀粉制备
        2.2.2.2 模拟二次淀粉的制备
        2.2.2.3 溶解特性试验设计
        2.2.2.4 淀粉含量的测定方法
        2.2.2.5 水体系中二次淀粉溶解率的测定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单因素分析结果
        2.3.1.1 温度对二次淀粉溶解特性的影响
        2.3.1.2 溶解时间对二次淀粉溶解特性的影响
        2.3.1.3 溶质质量对二次淀粉溶解特性的影响
        2.3.2 水体系下二次淀粉溶解特性研究
        2.3.2.1 二次淀粉溶解特性试验结果及模型确定
        2.3.2.2 二次淀粉溶解特性回归方程建立和分析
        2.3.2.3 水体系中二次淀粉溶解的影响因素交互分析
        2.3.2.4 二次淀粉在水相中溶解特性历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OCC二次淀粉溶解历程及机理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原料、仪器及实验方法
        3.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3.2.2 实验方法
        3.2.2.1 浆料的制备
        3.2.2.2 抄纸及表面施胶
        3.2.2.3 试验设计
        3.2.2.4 浆水体系中二次淀粉溶解率和溶出率的测定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浆水体系中二次淀粉在不同温度及时间其溶解变化
        3.3.2 浆水体系中二次淀粉溶解特性研究
        3.3.2.1 二次淀粉溶解率和溶出率试验结果
        3.3.2.2 二次淀粉溶解率和溶出率模型的建立和方差分析
        3.3.2.3 浆水体系下二次淀粉溶解率和溶出率的影响因素交互分析
        3.3.3 浆水体系中二次淀粉(AKD)溶解特性研究
        3.3.3.1 二次淀粉(AKD)溶解率试验结果
        3.3.3.2 二次淀粉(AKD)溶解率模型建立和方差分析
        3.3.3.3 浆水体系中二次淀粉(AKD)溶解率影响因素交互分析
        3.3.4 优化及验证试验
        3.3.5 应用数学模型计算实际工艺中二次淀粉溶解特性
        3.3.6 二次淀粉溶解特性历程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二次淀粉留着性能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原料、仪器及方法
        4.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4.2.2 实验方法
        4.2.2.1 二次淀粉的制备
        4.2.2.2 纸料的制备
        4.2.2.3 凹凸棒土分散处理
        4.2.2.4 动态滤水实验[102]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动态滤水实验(CPAM/CMC)
        4.3.2 动态滤水实验(CPAM/凹凸棒土)
        4.3.3 动态滤水实验(CMC/CPAM/凹凸棒土)
        4.3.4 动态滤水实验(PAC/CMC/CPAM/凹凸棒土)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二次淀粉离子改性及其特性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原料、仪器及方法
        5.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5.2.2 实验方法
        5.2.2.1 OCC废水中淀粉含量的测定
        5.2.2.2 模拟二次淀粉的制备
        5.2.2.3 化学改性模拟二次淀粉
        5.2.2.4 动态滤水实验
        5.2.2.5 二次淀粉资源化回用
    5.3 结果与讨论
        5.3.1 OCC二次废水中淀粉含量的测定
        5.3.2 二次淀粉及改性淀粉的理化特性
        5.3.3 化学控制对湿部特性的影响
        5.3.4 二次淀粉的资源化回用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结论
    6.2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7)偏肿革裥菌在木质环境下转录组分析与关键基因挖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木质素的组成及生物降解
        1.2.1 木质素的组成
        1.2.2 木质素的生物降解
    1.3 木材白腐菌
        1.3.1 白腐菌的生物学背景
        1.3.2 白腐菌应用与研究现状
        1.3.3 偏肿革裥菌(Lenzites gibbosa)及其研究现状
    1.4 白腐菌降解木质素酶系统
        1.4.1 漆酶及其降解机制
        1.4.2 LiPs及其降解机制
        1.4.3 MnPs及其降解机制
        1.4.4 其他木质素降解酶
    1.5 高通量测序及生物信息学
        1.5.1 转录组学
        1.5.2 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
    1.6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偏肿革裥菌在不同木质纤维基质下木质素降解酶的活性规律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菌种
        2.1.2 供试木质纤维基质
        2.1.3 主要试剂与仪器
        2.1.4 培养基
    2.2 试验方法
        2.2.1 培养方法
        2.2.2 MnP酶活测定方法
        2.2.3 漆酶活性测定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三种木质纤维基质对MnP活性的影响
        2.3.2 三种木质纤维基质对漆酶活性的影响
    2.4 小结与讨论
3 木质和非木质条件下偏肿革裥菌转录组构建与分析
    3.1 试验材料
        3.1.1 供试菌株及木屑
        3.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3.1.3 培养基
    3.2 试验方法
        3.2.1 菌丝培养及处理
        3.2.2 偏肿革裥菌总RNA提取及其质量鉴定
        3.2.3 文库构建及上机测序
        3.2.4 生物信息学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总RNA提取与质量检测
        3.3.2 原始测序数据及其质量控制
        3.3.3 转录组数据与参考基因组序列比对
        3.3.4 转录组文库质量评估
        3.3.5 SNP/InDel分析
        3.3.6 可变剪接事件预测
        3.3.7 基因结构优化分析
        3.3.8 新基因分析
        3.3.9 基因表达量分析
        3.3.10 差异表达分析
        3.3.11 差异表达基因功能注释和富集分析
    3.4 小结与讨论
4 基因共表达网络和模块构建及核心基因筛选
    4.1 数据来源
    4.2 分析方法
        4.2.1 检测离群样本及基因
        4.2.2 WGCNA方法构建共表达网络
        4.2.3 WGCNA模块的检测和识别
        4.2.4 基因表达量与外部性状关联分析
        4.2.5 目标模块中枢纽基因筛选
        4.2.6 枢纽基因的富集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数据稳定性检测及关键参数确定
        4.3.2 WGCNA网络构建和基因共表达模块聚类
        4.3.3 WGCNA网络模块的关联度
        4.3.4 与酶活数据联合分析与识别关键模块
        4.3.5 hub genes的筛选
    4.4 小结与讨论
5 偏肿革裥菌降解木质素关键基因表达特性分析
    5.1 试验材料
        5.1.1 供试菌种
        5.1.2 供试木质纤维基质
        5.1.3 主要试剂与仪器
        5.1.4 培养基
    5.2 试验方法
        5.2.1 培养方法
        5.2.2 总RNA提取及检测
        5.2.3 反转录合成第一链cDNA
        5.2.4 引物设计
        5.2.5 荧光定量PCR检测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总RNA检测
        5.3.2 qPCR扩增效率及引物特异性检测
        5.3.3 木屑处理对11个木质素降解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5.3.4 秸秆和稻草处理对11个木质素降解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5.4 小结与讨论
6 偏肿革裥菌降解木质素关键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6.1 试验材料
        6.1.1 供试菌种
        6.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6.2 试验方法
        6.2.1 菌丝获取
        6.2.2 总RNA提取
        6.2.3 第一链cDNA合成
        6.2.4 目的基因CDS克隆
        6.2.5 PCR产物胶回收
        6.2.6 PCR产物连接、转化
        6.2.7 菌落PCR鉴定
        6.2.8 克隆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RNA质量检测
        6.3.2 基因mnp10s(VP), laccase D, cyp450的CDS克隆结果
        6.3.3 mnp10s(VP)、laccase D、cyp450-up1基因分析
    6.4 小结与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基于超循环理论的草浆造纸水循环经济模式与技术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草浆造纸行业水污染分析
    1.3 草浆造纸废水污染防治对策研究进展
        1.3.1 草浆造纸废水处理技术研究概述
        1.3.2 草浆造纸清洁制浆技术研究现状
        1.3.3 制浆造纸循环经济的研究进展
    1.4 循环经济的超循环理论及研究进展
        1.4.1 超循环理论概述
        1.4.2 循环经济系统的驱动力
        1.4.3 实现循环经济“催化剂”的途径
        1.4.4 超循环理论应用进展
        1.4.5 超循环理论研究的意义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2 草浆造纸水循环经济的超循环结构与模型构建研究
    2.1 前言
    2.2 草浆造纸大系统的结构和边界条件
    2.3 草浆造纸水循环经济系统研究
        2.3.1 水循环经济原理及运作模式
        2.3.2 草浆造纸用水排水及水循环系统分析
    2.4 草浆造纸水循环经济超循环模式构建
        2.4.1 循环经济中的超循环运行机制
        2.4.2 草浆造纸水循环经济-反应循环
        2.4.3 草浆造纸水循环经济-催化循环
        2.4.4 草浆造纸水循环经济-超循环
    2.5 小结
3 草浆造纸水循环经济的超循环驱动力及对策研究
    3.1 前言
    3.2 循环经济的超循环驱动力分析
    3.3 草浆造纸水循环经济超循环驱动力“外部催化剂”
        3.3.1 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驱动力
        3.3.2 排放标准驱动力
    3.4 草浆造纸水循环经济“内部催化剂”
        3.4.1 规划选址驱动力
        3.4.2 建立可持续废物处理技术体系,提高废水处理循环化的经济性
        3.4.3 开发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技术,构建禾草纤维素-纸浆一体化生态循环模式
    3.5 小结
4 草浆造纸水循环关键技术—黑液减量化、资源化研究
    4.1 前言
    4.2 草浆造纸黑液减量化-清洁制浆技术研究
        4.2.1 清洁制浆工艺流程
        4.2.2 试验检测方法
        4.2.3 清洁制浆影响因素实验研究
        4.2.4 清洁制浆工艺实际运行效果
        4.2.5 结果分析与小结
    4.3 黑液资源化技术研究
        4.3.1 黑液合成木质素磺酸钙粘合剂技术
        4.3.2 黑液制备活性炭技术
    4.4 本章小结
5 草浆造纸超水循环技术及水网络优化研究
    5.1 前言
    5.2 浸没式膜生物反应器技术优化研究
        5.2.1 浸没式膜生物反应器技术
        5.2.2 梯型平板膜组件
        5.2.3 曝气气泡与梯型平板膜相互作用模型
        5.2.4 模型计算结果与讨论
        5.2.5 梯型平板膜SMBR处理草浆造纸废水实验效果
    5.3 草浆造纸废水湿地处理技术研究与应用
        5.3.1 湿地概况
        5.3.2 多级串联人工湿地系统深度处理实验及结果分析
        5.3.3 工程背景
        5.3.4 多级串联湿地系统对造纸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深度处理实际运行结果及分析
        5.3.5 造纸废水对苇田湿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估
    5.4 草浆造纸造纸厂用水网络优化研究
        5.4.1 物质流分析
        5.4.2 草浆造纸企业水循环系统构成
        5.4.3 草浆造纸企业水循环系统优化模型
        5.4.4 用水指标
    5.5 案例分析
        5.5.1 辽宁省某草浆造纸企业A
        5.5.2 草浆造纸企业A用水网络优化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9)纸张表面孔隙分析方法的建立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2 多孔材料的孔隙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1.3 纸张图像处理分析技术发展现状
    1.4 纸张表面孔隙分析技术发展现状
    1.5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纸张表面SEM图像IPP分析及预处理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2.2.2 实验方法
        2.2.3 实验步骤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纸张表面定性观察及其孔结构参数的定义
        2.3.2 纸张表面SEM图像孔隙的IPP定量分析
        2.3.3 纸张表面SEM图像的IPP预处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MATLAB技术的纸张表面孔隙分析方法的建立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3.2.2 实验方法
        3.2.3 Matlab图形用户界面简介
        3.2.4 实验步骤
    3.3 结果与讨论
        3.3.1 Matlab图形用户界面的创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涂布纸涂层表面的孔隙特性及印刷性能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材料及仪器
        4.1.2 涂布纸样的透气度测定
        4.1.3 涂布纸样孔隙参数的测定
        4.1.4 涂布纸样的印刷表面强度及色差测定
    4.2 结果与讨论
        4.2.1 涂布纸样的定性观察及透气度测定
        4.2.2 涂布纸样涂层表面孔隙的分析
        4.2.3 涂布纸样涂层表面孔隙特性与纸样印刷表面强度及色差的关系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滤纸表面的孔隙特性及过滤性能研究
    5.1 实验部分
        5.1.1 实验材料及仪器
        5.1.2 图形用户界面对滤纸表面孔隙特性的测定
        5.1.3 滤纸的透气度测定
        5.1.4 滤纸过滤效率测定
    5.2 结果与讨论
        5.2.1 不同滤纸的定性观察
        5.2.2 滤纸表面孔隙的分析
        5.2.3 滤纸表面孔隙特性与透气度及过滤效率的关系
    5.3 本章小结
结论
本论文创新与特色
本论文的不足及对下一步研究工作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浅析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技术及图像处理技术的内容
2 计算机分图像处理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
    2.1 农产品加工中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
    2.2 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2.3 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在交通方面的应用。
    2.4 遥感技术中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
    2.5 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在图纸读取方面的应用。
3 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4 结束语

四、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在造纸工业纤维分析中的应用 第一部分:基本理论和木质纤维的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微波辅助木质纤维生物质溶剂精炼及微波作用机理研究[D]. 张永健. 南京林业大学, 2021
  • [2]基于生物质精炼的氧弱碱盐清洁分离工艺及乙酸法原浆造纸特性研究[D]. 鲁红霞.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3]基于生物炼制木质素新型分离方法构建及其结构解析[D]. 陈天影.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3)
  • [4]非木材纤维纳米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马千里.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5]T公司技术创新战略研究[D]. 刘磊.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6]OCC二次淀粉溶解特性研究及其资源化利用[D]. 王春俭. 南京林业大学, 2019(05)
  • [7]偏肿革裥菌在木质环境下转录组分析与关键基因挖掘[D]. 赵清泉. 东北林业大学, 2019(01)
  • [8]基于超循环理论的草浆造纸水循环经济模式与技术体系研究[D]. 李波. 大连理工大学, 2016(06)
  • [9]纸张表面孔隙分析方法的建立及应用[D]. 姚志明. 华南理工大学, 2016(02)
  • [10]浅析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J]. 何宁. 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4(21)

标签:;  ;  ;  ;  ;  

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在造纸工业纤维分析中的应用第1部分:木纤维的基础理论与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