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生物学方法推断年龄的研究进展

分子生物学方法推断年龄的研究进展

一、分子生物学方法推断年龄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孙晓萌[1](2021)在《基于血液DNA甲基化的年龄推断模型验证与优化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旨在对前期基于中国汉族平原男性人群建立的9个CpG位点年龄推断模型在不同海拔地域、民族和不同性别人群中年龄推断的适用性进行验证及优化,以提升年龄推断的准确性和应用范围;分析检测体系的灵敏度,为实际案件检验提供数据支撑;比较Epi TYPER技术平台和焦磷酸测序检测DNA甲基化差异,探讨跨平台年龄推断模型计算方法研究。方法:1.将模型建立时选取的517份汉族男性样本分15~24岁、25~34岁、35~44岁、45~54岁、55~64岁、65~75岁六个年龄段,评估各年龄段预测差异及性能。2.采集367份不同海拔地域、民族、性别个体的血液样本,使用Epi TYPER技术平台检测9个CpG位点的甲基化值,利用年龄推断模型预测样本供者的年龄,综合评估年龄预测的准确性。3.将平原区与高原低氧区作为变量,利用AIC方法重新拟合模型,对比前后两个模型之间的年龄预测差异。4.将100%DNA甲基化标准品设置为1000ng、500ng、250ng、125ng、63ng转化梯度,研究体系灵敏度。5.应用Epi TYPER技术平台和焦磷酸测序测定65份外周血样本的9个CpG位点的甲基化值,评估模型年龄预测差异;对比z-score转化前后基于两种平台的年龄预测差异。结果:1.所有测试样本均获得相对准确的年龄预测值(N=367,MAD=4.0岁,R2=0.83)。2.65~75岁模型预测偏差与其他年龄组有显着性差异,预测偏差增高。3.9个CpG位点甲基化程度在青海汉族、藏族、回族间无显着性差异,且模型预测偏差在各个民族间无显着性差异。4.TRIM59、CCDC102B上的DNA甲基化值分布在男性与女性间有显着性差异,但年龄预测模型在男性和女性样本间预测偏差无显着差异(MAD男=3.39岁,R2=0.83,;MAD女=3.63岁,R2=0.88),将性别作为变量纳入模型,预测性能未发生明显变化(训练集MAD=3.39岁,R2=0.82;测试集MAD=3.25岁,R2=0.88)。5.9个CpG位点年龄预测模型应用于高原低氧区男性样本和平原区男性样本,其中平原区男性样本(N=123)MAD=3.42岁,R2=0.83;高原低氧区男性样本(N=204)MAD=4.42岁,R2=0.86。年龄预测偏差(︱预测年龄-真实年龄︱)在高原与平原间有显着差异,高原地区预测偏差整体高于平原。chr10:22334463/65、PDE4C上的DNA甲基化位点在平原与高原样本间表现出显着差异。6.加入平原与高原变量,新建立了8个CpG位点的年龄推断模型,MAD=2.90岁,R2=0.86(验证集MAD=3.31岁,R2=0.83)。新建立的模型提高了高原地区样本年龄预测准确性。7.灵敏度分析中转化前最低DNA用量为250ng(转化后最低DNA用量约为8ng)可获得9个位点完整甲基化信息。8.65份血液样本应用9个CpG位点年龄推断模型,基于Epi TYPER技术平台检测MAD=2.49岁,R2=0.95,z-score转换后MAD=2.44岁,R2=0.94;基于焦磷酸测序平台检测MAD=4.20岁,R2=0.93,z-score转换后MAD=2.79岁,R2=0.94。结论:本研究证明了9个CpG位点年龄推断模型预测精度在不同性别间及同一地区汉族、藏族、回族间无显着差异。同一模型应该考虑高原低氧区和平原区人群血液样本DNA甲基化差异。加入平原与高原变量,新建立8CpG年龄推断模型可提高高原地区人群年龄预测准确性。z-score转化方法能够有效的消除不同平台间DNA甲基化值之间的系统性批次效应。

张佳怡,徐倩南,陈丽琴,赵珍敏,刘希玲[2](2021)在《RNA在法医遗传学中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DNA遗传标记在法医遗传学的应用及研究中一直占主导地位,随着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的发展,DNA甲基化和RNA等越来越多类型的遗传标记被应用于法医遗传学研究中。RNA作为个体遗传信息表达必不可少的重要桥梁,由于其本身具有组织特异性和时序性等多种特性,使其拥有独特的应用价值。近年来,众多学者尝试将其应用于法医学研究的诸多领域中,如死亡时间、死亡原因、创口形成时间、斑痕形成时间的推测以及体液来源和年龄推断等。为了更加详尽的探讨RNA在法医遗传学中的应用价值,通过对RNA在法医遗传学中的近期研究和应用进行了综述,以其在研究法医学领域中提供参考价值。

教育部[3](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张明贺[4](2020)在《鲤通过远缘杂交演变为金鱼的分子生物学证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远缘杂交是指种间、属间乃至亲缘关系更远的物种之间的杂交。远缘杂交可以使基因组从一个物种转移到另一个物种,从而导致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和基因型都发生改变。本实验室利用锦鲤(Cyprinus carpio haematopteus,KOC,2n=100,♀)和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BSB,2n=48,♂)杂交,在F1代获得了两性可育的湘军锦鲫(Red crucian carp-like homodiploid fish,RCC-L,2n=100),并通过其自交获得了湘军金鱼(Goldfish-like homodiploid fish,GF-L,2n=100)。目前湘军金鱼已经稳定繁殖到F4代。在此基础上,本论文通过对湘军金鱼的遗传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初步探索锦鲤通过远缘杂交演变为金鱼的证据,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在表型特征方面,湘军金鱼与锦鲤的体色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湘军金鱼的双尾与锦鲤、团头鲂和湘军锦鲫单尾有明显不同。在外形的可数性状和可量性状上,湘军金鱼和父母本(锦鲤和团头鲂)显着差异(P<0.05),而与普通金鱼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2.在倍性水平方面,通过对血细胞、染色体及流式细胞分析发现,湘军金鱼的血细胞中无明显的哑铃型的细胞,染色体数为100条,DNA含量为100。结合三者分析,表明湘军金鱼是一种二倍体鱼(2n=100)。3.在遗传特性方面,通过比对分析湘军金鱼和湘军锦鲫中及其父母本中5S rDNA和45S rDNA中的ITS区核苷酸序列,结果表明:湘军锦鲫和湘军金鱼存在基因序列的差异性;湘军金鱼与普通金鱼的序列的相似性高于其与锦鲤、团头鲂间的相似性;湘军金鱼和湘军锦鲫的5S rDNA序列对比到鲤鱼基因组中的平均相似度显着高于其对比到团头鲂基因组的相似度,说明湘军金鱼的遗传物质主要来源于锦鲤,同时存在父本团头鲂部分遗传物质的插入。ChordinA序列分析表明,在湘军金鱼的ChordinA序列与湘军锦鲫的ChordinA序列进行比较,发现碱基序列出现一种G、T突变现象。通过研究发现湘军金鱼双尾的发生与单尾湘军锦鲫Chordin A基因的碱基G突变到双尾湘军金鱼的ChordinA基因T有关。这些结果从遗传上提供了锦鲤演变为金鱼的分子生物学证据。4.在繁殖特性方面,湘军金鱼的存活率甚至高达76.3%比亲本湘军锦鲫的存活率高两倍还要多。性腺切片结果显示,湘军金鱼的卵巢中发现成熟的卵母细胞以及精巢中发现成熟的精细胞,由此可以推断在鲤通过远缘杂交中演变成金鱼的过程中,后代湘军金鱼具有两性可育的特性,且已经稳定繁殖到F4代。本研究证明了锦鲤与团头鲂远缘杂交是获得金鱼的一种途径,在进化生物学和遗传育种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姜梦贞[5](2020)在《基于差异网络的乳腺癌研究》文中指出恶性肿瘤穿过健康的身体组织并摧毁它们,严重威胁了人类的生命。乳腺癌是由乳腺细胞发展而来的恶性肿瘤,也是世界上几乎所有地区的女性中最常见的癌症,占癌症诊断的三分之一。对于以乳腺癌为例的复杂疾病,通过巨大努力去获取不同条件的数据并构建用于解释不同的基因调控机制的静态网络是必要的。然而,鉴于基因的调控网络具有动态性且特定于环境,因此分析网络的拓扑变化并构建基于差异网络的乳腺癌基因分析模型应作为研究乳腺癌的重要工作。本文研究的数据来自GEO和TCGA两数据库,TCGA中的数据是研究的主要数据。首先,对GEO中的数据进行基因差异表达分析和PPI分析,其中GO_BP和KEGG通路分析寻找差异基因在哪些生物学过程与通路中高富集,PPI分析获得相互作用强的蛋白质。其次,对TCGA中的mi RNA、clinical数据和TCGA-BRCA项目中brca的突变数据进行生存与突变分析。在生存分析中:edge R方法寻找差异基因,KM方法估计各时间的生存率并画出生存曲线,Cox回归模型研究影响生存的因素(包括其大小和方向)并建模。乳腺癌基因的突变分析用maftools工具,其中Fisher精确检验方法分析突变基因的互斥性、共现性,Co MEt检验找出包含两个以上互斥基因的基因集。最后,用DINGO和i DINGO分析模型研究包含乳腺癌组织和相邻的正常样本的653个样本,其中GLasso方法通过最大化惩罚对数似然率来得到对精度矩阵的稀疏估计,Greg.em函数拟合精度回归模型,Sigmax函数从两分析模型的参数中获得群特异性协方差矩阵,bootstrap算法求基因间的差异分数,plot Network函数绘制DINGO和i DINGO标识的差异网络。本文中,PPI分析得出AKR1C3与AKR1C1间的相互作用最强,生存分析得出年龄对乳腺癌病人生存率的影响最显着,突变分析得出基因TP53、GATA3、CDH1互斥,DINGO分析得出GSK3蛋白在差异网络中被鉴定为枢纽蛋白,DINGO和i DINGO分析均得出MIR214基因的边缘值最高。这些基因、蛋白与乳腺癌的发生有关,因此上面各种分析方法有利于乳腺癌的研究。

张佳怡[6](2020)在《外周血RNA预处理方法的比较及其在法医学年龄推断中的潜在应用评估》文中认为目的:1、探究不同外周血样本预处理方法对所提RNA质量的影响并筛选出较好的预处理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RNA质量是否会受储存时间影响,并评估所用预处理方法在法医学应用中的价值。2、构建在不同组织间具有高保守性并与年龄显着相关的m RNA、mi RNA标记物数据库。方法:1、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除目前常用的直接冻存法和经过研究验证的TRIzol TM、RNAlater TM和PAXgene RNA采血管储存样本的方法外,另选取了DNA/RNA Shield TM储存样本的方法,因此共有外周血加DNA/RNA Shield TM等八种预处理方法。随后对抽提得到的RNA产量、纯度和完整性方面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2、外周血加DNA/RNA Shield TM预处理后低温保存,保存时间设置为0天、5天、10天、15天、30天和60天。对所得RNA产量、纯度和完整性方面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3、筛查外周血和脑组织中与年龄具有显着相关的m RNA和mi RNA标记物。再对不同组织间标记物进行比较分析,筛选出不同组织间随着年龄变化一致的标记物,并构建此类m RNA和mi RNA标记物数据库。结果:1.八种预处理方法均成功提取RNA。外周血加DNA/RNA Shield TM方法所提RNA纯度为1.837±0.020,产量为3.035±0.298μg/m L,RIN为8.467±0.038。外周血加TRIzol TM方法RNA纯度为1.893±0.030,产量为1.977±0.085μg/m L,RIN为8.167±0.195。外周血加RNAlater TM方法RNA纯度为1.863±0.150,产量为2.251±0.172μg/m L,RIN为8.033±0.158。血细胞加DNA/RNA Shield TM方法RNA纯度为1.900±0.011,产量为3.847±0.170μg/m L,RIN为8.200±0.129。白细胞加TRIzol TM方法RNA纯度为1.814±0.016,产量为2.468±0.060μg/m L,RIN为8.200±0.120。白细胞加RNAlater TM方法RNA纯度为1.621±0.046,产量为2.468±0.060μg/m L,RIN为8.133±0.135。外周血直接冻存方法RNA纯度为1.125±0.044,产量为1.728±0.287μg/m L,RIN为5.583±0.132。PAXgene Blood RNA Tube方法RNA纯度为2.030±0.002,产量为2.457±0.123μg/m L,RIN为9.433±0.154。经配对t检验对八种预处理方法所得RNA的质量进行组间差异比较分析。RNA纯度方面,白细胞加RNAlaterTM方法和直接冻存方法最差,其余六种方法纯度较好且无统计学差异。RNA产量方面,血细胞加DNA/RNA ShieldTM方法产量最高,外周血加TRIzolTM组、白细胞加RNAlaterTM组和直接冻存组产量相对较低,其中直接冻存组与其余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NA完整性方面,PAXgene Blood RNA Tube方法最好,直接冻存方法最差。除保存液为DNA/RNA ShieldTM的2个方法外,均与PAXgene Blood RNA Tube方法存在统计学差异。2、六个储存时长RNA纯度均在1.815-1.952之间,随储存时间延长,RNA产量从4.516下降至1.039,RNA完整性在由8.533下降至7.150。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六个储存时长所得的RNA产量、纯度及完整性进行统计学分析后发现,随着RNA储存时间的延长,RNA的产量和完整性均下降且存在统计学意义。3、经过对年龄相关数据的分析及处理,在外周血中筛选出2194个与年龄相关的m RNA标记物和319个与年龄相关的mi RNA标记物,在脑组织中筛选出556个与年龄相关的m RNA标记物和127个与年龄相关的mi RNA标记物。通过不同组织间的比较分析,最终构建了包含320个m RNAs和28个mi RNAs的年龄相关标记物数据库。结论:1、经过对本研究中八种预处理方法所得RNA在纯度、产量和完整性方面差异的分析,推荐外周血加DNA/RNA ShieldTM的方法作为外地采样时样本的预处理方法,其质量也能满足高通量测序等实验对RNA质量的要求。2、经过外周血加DNA/RNA ShieldTM处理的样本在低温条件下最多可存放60天,其质量可满足高通量测序等下游实验的要求。3、通过不同组织的比较分析,共筛选并构建出包含320个m RNA和28个mi RNA的标记物数据库,这些RNA标记物同时具有与年龄高度相关并在组织间高度保守的特性,体现出了RNA在法医学年龄推断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高如阳[7](2020)在《循环microRNA-29在大鼠骨折后的表达量变化与损伤时间的关系》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大鼠股骨骨折后不同时间内的组织形态学改变,研究不同时间段内循环microRNA-29表达量与损伤时间的相关关系,及其在骨折损伤时间推断中的应用性。方法:将45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5只)、手术组(20只)和假手术组(20只)。假手术组和手术组随机均分为伤后1d组、4 d组、7 d组、14 d组,每组5只。手术组采用开放性截骨术,致左侧股骨中段横行骨折;假手术组仅暴露股骨组织,后进行切口缝合、消毒。取大鼠的股骨组织置于10%福尔马林固定液内,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腹主动脉采血4.5 mL,提取血浆microRNA。BestKeeper软件进行内参基因的筛选,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技术对microRNA-29的表达量进行检测,所测得的循环阈值(cyclic threshold,Ct)进行2-ΔΔct转换,用SPSS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Ct值进行曲线回归分析。结果:1.大鼠股骨组织HE染色镜下结果:骨折后1d可见骨膜肿胀、出血及炎症细胞浸润;4 d可见大量新生的毛细血管、纤维组织增生;7 d可见透明软骨细胞形成并开始骨化;14 d可见纤维性骨痂逐渐被骨性骨痂取代。短期内大鼠骨折的修复,经历了血肿形成、纤维性骨痂形成、骨性骨痂形成三个阶段。2.选择血浆组织中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SD)和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均最小的U6作为本实验的最适内参基因。3.循环microRNA-29a、microRNA-29b、microRNA-29c的相对表达量在大鼠骨折后1 d到14 d内呈现递减趋势,且1-7 d内的下降幅度较大,后逐渐变缓(P<0.05)。4.以骨折损伤时间为自变量 x、循环 microRNA-29a、microRNA-29b、microRNA-29c 的 ΔCt 值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均为三次回归方程的系数最大(回归方程依次为:(?)microRNA-29a=0.0278x3+0.1224x2+0.1721x+2.322,R2=0.454,P<0.05;(?)microRNA-29b=0.0009x3-0.0249x2+0.242x+3.0335,R2=0.750,P<0.05;(?)microRNA-29c=0.0059x3-0.0733x2+0.407x+2.0668,R2=0.557,P<0.05)。结论:1.循环 microRNA-29a、microRNA-29b、microRNA-29c 的相对表达量与大鼠股骨骨折损伤时间存在相关性,且在短期内随着时间的增加呈递减趋势(P<0.05)。2.检测血浆组织中 microRNA-29a、microRNA-29b、microRNA-29c的相对表达量可以用于骨折损伤时间的推断,对7d内的骨折时间推断价值较大。

侯琨[8](2020)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天体生物学的起源、发展与建制化》文中指出天体生物学是一门伴随着生命起源研究和航天实践而兴起的交叉学科,自20世纪50年代莱德伯格提出地外生物学的概念以来距今已有六十多年的历史过程。在天体生物学的发展过程中,它广泛吸收了不同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从陨石学、无线电通讯、嗜极生命、遗传学等诸多研究中汲取养分,拓宽了自身的学科范畴。从技术性视角来看,天体生物学的学科发展始终与航天、生命领域的技术进展相一致,它的发展反映出时代的进步。自从美国在20世纪末完成了天体生物学的学科建制化以来,世界各国各地区纷纷成立了隶属本国的专门研究机构来推动学科进展,但我国尚没有这一学科的专门研究机构。本篇博士论文通过回顾天体生物学半个世纪的发展历史,希望能够理清其学术脉络,对于我国学界正确认识该学科、推动本土研究进展有所裨益。第一章主要研究了天体生物学在20世纪50年代得以起源的历史条件,即米勒实验的突破性成果推动了生命起源研究从思辨到实证的转变,第一届国际生命起源大会的召开促进了生命起源研究的制度化、专业化进展。生命起源领域的进展为地外生物学的出现提供了思想基础和人才储备,在莱德伯格的推动下,地外生物学概念被提出,美国国家航天局在科技竞赛的支配思想下也开始投资支持生命起源和地外生物学研究。第二章则考察了生命起源研究之外天体生物学得以成立的另一种学术研究传统——火星生命争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火星运河争论促进了美国国内火星科幻的繁荣,对在20世纪中叶成长起来的一批天文学家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天文学界对太阳系内行星认知的逐渐加深,火星在学理上和文化上都成为了地外生命探测最重要的目标天体。20世纪60-70年代,借着美苏航天竞赛的东风,美国国内地外生物学研究群体参与到了一系列火星探测活动的仪器研发、成果解读中,这一时期也是地外生物学实践的高潮期。但随着海盗号登陆火星表面对与火星生命说的否定性结果,地外生物学逐渐进入低谷。第三章分析了美航局航天实测之外的多学科参与的地外生物学研究,它们的成果为学科复兴埋下了种子。默奇逊陨石中氨基酸以及星际空间中有机分子的发现为业已沉寂的胚种说提供了新的证据;嗜极生命的新的研究进展则加深了学界对于极端环境中生命的认识水平;SETI理论的提出和相关搜索计划的启动则推动了对于地外文明的探测热潮;新的生命起源理论也在遗传学发展的大背景下斩获新生。这些分散的研究成果和发现为地外生物学拓宽了学科边界,成为了天体生物学学科知识的重要来源。第四章总结了20世纪90年代天体生物学完成建制化的过程。ALH84001火星陨石的发现以及激进的解读(即在陨石中存在火星生命遗迹)使得火星生命再次成为全球舆论关注的焦点,政治性力量的站台也为天体生物学复兴奠定了基础。随着美航局天体生物学研究所的成立、专业性学术杂志的发行以及学术教材的编排出版,天体生物学逐步完成了建制化,相较于以往的地外生物学研究,天体生物学不但拓宽了视野,也更加注重下一代学者的培养。第五章关注到新世纪以来天体生物学最重要的研究对象拓展,系外行星的发现和宜居带概念的提出使得科学界对于太阳系之外的行星系统加深了认识,同时对于适合生命产生的环境条件有了新的理解;而太阳系内巨行星卫星系统中,木卫二与土卫六因冰层与大气的存在成为了天体生物学最为关注的新的目标天体。这股向内与向外的目标天体延伸成为了新世纪天体生物学发展的重要标志性成果。第六章针对我国民国时期对于生命起源理论的接受与21世纪以来天体生物学相关知识在中国的传播现状进行了梳理,以试图解释天体生物学在我国的缺位原因,这其中意识形态上认知的差异是关键性因素。可喜的是,进入新世纪,我国学术研究者在《天体生物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成果,逐步进入到该研究领域中,我国进行天体生物学建制化的契机也逐步形成。通过这些分析和讨论,可以看出天体生物学在当代科技史上的重要地位,它始终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相结合,并且在理论和实践层面推动了当代科技的进步,天体生物学的科学实践还对于人类重新思考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起到了重要作用。天体生物学在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等诸多方面都展示出其深刻的影响。随着新一轮火星探测的热潮,世界各主要大国都出台了各自的航天规划,天体生物学因航天而起,也因航天而兴,我国的航天事业终将建立自己的天体生物学研究体系。本文希望通过对于天体生物学历史的梳理,为天体生物学学科在我国的发展做出贡献。

王郡颜[9](2020)在《外周血年龄相关性circRNAs分子标志物的筛选及法医学个体年龄推断模型的构建》文中提出目的:年龄推断是法医学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如推断高度腐败甚至白骨化无名尸的年龄,可为尸源的查找提供侦查范围和线索;若现场遗留生物物证DNA与数据库无比对结果时,推断年龄将具有重要价值。目前,个体年龄推断主要运用骨骼、牙齿等形态学指标,但误差较大,易受主观因素和检材种类影响,不适用于血液等常见法医生物检材。近来一些研究报道利用端粒长度、mi RNA、DNA甲基化等分子标志物进行血液等生物检材的年龄推断,但年龄推断的精度仍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些标志物的检验方法对检材质量也具有较高的要求,限制了其在法医实践中的应用。因此,寻找新的稳定的年龄分子标志物用来构建高精度年龄推断模型是当前法医年龄推断所面临的难题。最近研究发现某些环状RNA分子随年龄增长而逐渐累积,且文献报道环状RNA分子结构较稳定,能够抵抗RNA核酸外切酶的降解,更适合法医陈旧降解检材,有望成为新兴生物学标记用于法医常见检材的年龄推断。本研究将探索circ RNA随年龄变化的规律,通过RNA-seq方法筛选与年龄有高度相关性的circ RNA,构建法医血液样本的年龄推断模型,为法医年龄推断方面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方案。方法:1.二代测序方法筛选年龄相关性circ RNAs:采集年龄在20—62岁13名健康无关个体外周静脉血10ml,采用环状RNA测序技术检测不同年龄样本外周血中的circ RNA表达谱,对所有鉴定出的circ RNA进行统计分析(包括线性相关分析、lasso变量稀疏、支持向量机特征筛选)和特征降维以筛选随年龄变化趋势明显的circ RNA作为候选生物标志物用于后续分析。2.RT-q PCR方法验证随年龄显着变化的候选circ RNAs:采集年龄在19-72岁的50名无关个体外周静脉血2ml,针对测序结果筛选出的circ RNAs,分别在环化位点两侧设计反向(divergent)引物,或在结点处设计跨结点引物。通过RT-q PCR方法,检测候选circ RNAs在50人样本人群中的表达水平,以ΔCT值(CT目的基因–CT内参基因)表示circ RNA的表达量。3.血液年龄推断模型的构建:通过RT-q PCR检测获得的候选circ RNA分子50样本人群表达量数据,其中80%样本作为训练集(training set),20%作为验证集(testing set)。通过多元逐步回归法、Lasso回归和随机森林回归(Random Forest Regression,RFR)三种方法构建模型。采用十折交叉验证法(10-fold cross validation)调整参数以确定最优模型。模型评价指标有拟合度R2,均方根误差(Root-mean Square Error,RMSE)以及平均绝对误差(Mean Absolute Error,MAE)。结果:1.RNA-seq方法在13名无关个体中共检测到45697种circ RNAs,其中新发现的有32380种。Spearman双变量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13名无关个体中,随年龄增长呈现趋势变化,相关性绝对值大于等于0.6(?rho?≥0.6)的circ RNAs共有197种,这197种circ RNAs中,经过FDR校正后取q-value值小于0.01的14种circ RNAs以及经lasso回归变量稀疏后的6种circ RNAs作为候选circ RNAs。另外,根据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进行特征筛选后得到的9种circ RNAs也被作为候选分子用于后续实验分析。2.针对采用三种方法筛选出的共28种年龄相关性circ RNAs分子分别设计包含结点或跨结点的反向引物,RT-q PCR引物特异性实验验证的所有circ RNAs熔解曲线均为单一的高尖峰,扩增产物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均显示单一条带。Sanger测序结果显示,所有候选circ RNAs分子结点处序列均与二代测序junction reads序列一致。3.RT-q PCR实验验证了28种circ RNAs在50例年龄为19~72岁健康无关个体中表达量变化趋势。对每一种circ RNA分别与年龄作线性相关分析发现,只有7种circ RNAs分子表达量随年龄增长呈现表达量变化趋势,其中除了hsa_circ_0000524表达与年龄增长呈负相关,其他均与年龄增长呈正相关。相关性最高的是hsa_circ_0000666(rho=-0.704,P<0.000)。4.三种方法被用于个体年龄推断模型的构建,分别是多元逐步回归分析、Lasso回归和随机森林回归,三种模型评价指标中模型拟合度R2值分别为0.69、0.84、0.87,RMSE分别为10.1岁、8.0岁和5.7岁,MAE分别为8.7岁、6.9岁和4.4岁。结论:本研究首次利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了不同年龄个体外周血circ RNAs差异表达谱,采用经典统计学方法结合机器学习方法进行特征降维,筛选出了7种随年龄增长呈现显着变化趋势的circ RNAs。首次以circ RNAs作为血液生物分子标记物,构建其表达量与年龄之间的数学模型。随机森林法比多元逐步回归法和Lasso回归法预测准确性更高,RFR的平均绝对误差为4.38岁,表明circ RNA可以作为外周血年龄推断的候选标记物,为法医学年龄推断筛选新的分子标志物提供了理论依据。

高惠[10](2020)在《阿拉善马鹿(Cervus elaphus alashanicus)种群遗传学及遗传分化驱动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全球范围内,由自然或人为因素造成的野生动物生境破碎化日益加剧。破碎化景观会对物种的遗传分化模式产生影响,阻碍种群的基因流动,而基因流是决定和维持遗传多样性的关键因素,对物种的适合度,特别是对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生存至关重要。马鹿阿拉善亚种(Cervus elaphus alashanicus),简称阿拉善马鹿,目前仅分布于贺兰山地区,是我国所有马鹿亚种中数量最少且分布范围最狭窄的一个孤立种群,研究表明位于“大陆岛”的高山有蹄类比分布在连续景观中的种群表现出更显着的遗传分化,目前关于该亚种的遗传多样性缺乏全面分析,且种群内部的遗传分化研究尚属空白,这对该濒危亚种的可持续管理和科学保护造成严重制约。本研究于2016年的7~8月至2017年2~4月,采用样线法和实体观测法对贺兰山地区有阿拉善马鹿分布的区域进行新鲜粪便样本采集,利用母系遗传的线粒体标记和双亲遗传的微卫星标记,以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阿拉善马鹿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研究,评估该亚种的遗传分化现状。此外,运用分子生态学手段对阿拉善马鹿的扩散模式进行分析,并利用景观遗传学方法探寻对其基因流造成阻碍的环境变量,从物种自身和外界环境两方面探讨造成该亚种遗传分化的原因,为阿拉善马鹿的有效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表明:采集的413份粪便样品中,共鉴定出329只阿拉善马鹿个体,雌、雄性比为1.69:1。215只个体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 b)序列共得到16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与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150和0.00019。153只个体的控制区序列共得到28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与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318和0.00047。110个Cyt b与控制区的联合序列共得到28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与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476和0.00036。利用11对较高多态性的微卫星位点对329只个体进行检测,得到的平均等位基因数为4.689,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596,平均观测杂合度为0.792。所有标记均表明阿拉善马鹿的遗传多样性在我国所有马鹿亚种野生种群中处于较低水平。种群的近交系数(Fis)为负值,说明目前该种群尚无近亲交配风险。2.种群遗传结构研究表明:对12个地理群的微卫星数据进行STRUCTURE和Geneland两种贝叶斯聚类分析,得到的最佳分组数均为3,个体邻接树、主成分判别分析(DAPC)、线粒体DNA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及单倍型网络图均表明阿拉善马鹿并没有形成显着的系统地理格局。相比线粒体标记,微卫星检测到更多的种群遗传结构。所有标记的分子方差分析(AMOVA)均表明大部分遗传分化来自于地理群内部,但不同标记的分析结果有所差异。线粒体DNA标记的AMOVA均显示内蒙和宁夏两个群组间的遗传分化达到显着水平(P<0.05),而微卫星标记显示地理群内和群间的遗传分化均达到极显着水平(P=0.000),但群组间的遗传分化不显着(P=0.363),推测可能是由偏雄性扩散导致两种标记检测结果的差异性。遗传分化(Fst)值计算表明,相较线粒体DNA,微卫星标记检测到更多(74.2%)地理群间存在极显着的遗传分化(P<0.001),表明阿拉善马鹿经历了逐步分化的过程。3.种群历史动态分析表明:基于微卫星数据检测发现,阿拉善马鹿可能出现过瓶颈效应。基于线粒体序列的中性检验表明,种群的Fu and Li’s D和Tajima’s D均为显着负值,错配分布图为单峰,均表明该亚种曾经发生过种群扩张。4.扩散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核标记与标准化线粒体标记的Fst值比较发现,大部分地理群间的两值相差不大,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偏性扩散模式。亲缘关系分析中,多数地理群内雌性的亲缘关系(R)值(均值为0.158)大于雄性(均值为0.115),呈偏雄性扩散特征。两性Fst值比较中,雌性地理群间的遗传分化水平显着高于雄性(雌性Fst=0.072,雄性Fst=0.048,P<0.01),也表现出偏雄性扩散特征。分配检验得到雌性校正过的平均分配系数(AIc)为正值(0.375),雄性为负值(-0.663),且居于长尾位置的个体大部分为雄性,支持偏雄性扩散。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雌性在0~3 000 m距离内呈显着正相关,存在明显的空间遗传结构,而雄性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空间自相关。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与邻近的4只个体呈显着正相关的马鹿共38只,其中32只为雌性,6只为雄性,表明相较雄性,雌性更偏向于“留居”。单独对雌性和雄性个体进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雌性和雄性的平均相关系数(lr)分别为-1.6和-1.9,表明雌性阿拉善马鹿也可能存在扩散现象,但扩散比例低于雄性,雌性群体并不符合“玫瑰花瓣模型”中的空间利用排他性。近期扩散检测共发现10只个体发生了扩散,其中9只为雄性,占所有雄性比例的8.0%,只有1只为雌性,占雌性比例的0.52%。雄性扩散距离从3.33~37.88 km不等,雌性为0.89 km,雄性的扩散比例和距离明显大于雌性。综合分析表明阿拉善马鹿整体表现为偏雄性扩散,符合一般哺乳动物的扩散模式。5.景观遗传学分析表明:阿拉善马鹿的遗传分化符合距离隔离(IBD)模式,在3000 m范围内,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呈显着正相关。Reciprocal causal modelling分析表明地形复杂度是造成阿拉善马鹿遗传分化最重要的环境变量,由于植被分布和积雪等因素,阳坡对马鹿扩散阻力最低。线性混合模型(Linear mixed models)分析发现地形复杂度、坡向、海拔和坡度4种变量的组合,共同影响了阿拉善马鹿遗传变异的空间分布格局。阿拉善马鹿的电流图表明苏峪口和插旗口这两条沟道对宁夏和内蒙群组间的基因流连通非常重要,在保护规划中,应重点对这些区域进行保护,减少由人为因素导致的遗传分化加剧。

二、分子生物学方法推断年龄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分子生物学方法推断年龄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血液DNA甲基化的年龄推断模型验证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剂与仪器
    1.2 DNA甲基化位点信息
    1.3 样本信息及样本制备
    1.4 血液样本DNA提取
    1.5 纱布血斑样本DNA提取
    1.6 双链及单链DNA定量
    1.7 引物设计及测试
    1.8 灵敏度测试
    1.9 EpiTYPER平台重亚硫酸盐转化DNA
    1.10 EpiTYPER平台DNA甲基化检测
    1.11 焦磷酸测序平台DNA甲基化转化
    1.12 焦磷酸测序检测DNA甲基化
    1.13 引物测试重复性试验
    1.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互补CpG位点甲基化值测试研究
    2.2 年龄预测体系的灵敏度研究
    2.3 多年龄段人群样本年龄预测研究
    2.4 多民族样本人群年龄预测研究
    2.5 不同性别人群样本年龄预测研究
    2.6 高原低氧区与平原地区人群样本的年龄预测研究
    2.7 适用于不同海拔的年龄推断模型研究
    2.8 年龄推断方法跨平台应用研究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DNA甲基化年龄推断应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2)RNA在法医遗传学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RNA分类
2 RNA组织特异性及其在体液识别方面的应用
    2.1 m RNA在体液鉴别方面的应用
    2.2 mi RNA在体液鉴别方面的应用
    2.3 circ RNA在体液鉴别的应用
3 RNA的时序性及其在年龄推断中的应用
    3.1 概述
    3.2 m RNA用于年龄推断
    3.3 mi RNA用于年龄推断
    3.4 circ RNA用于年龄推断
4 展望

(4)鲤通过远缘杂交演变为金鱼的分子生物学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远缘杂交的研究概述
        1.1.1 鱼类远缘杂交育种概况
        1.1.2 鱼类远缘杂交形成新物种的研究概述
    1.2 5S rDNA、45S rDNA以及Chordin A基因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湘军金鱼及亲本间的外形特征比较分析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统计
        2.3.1 可数性状
        2.3.2 可量性状
    2.4 讨论
第三章 湘军金鱼血细胞鉴定,染色体计数,DNA含量测定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2.1 血细胞制片与鉴定
        3.2.2 肾脏染色体的制备步骤
    3.3 实验结果
    3.4 讨论
第四章 湘军金鱼5S rDNA和45S rDNA序列分析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2.1 DNA提取
        4.2.2 RNA提取
        4.2.3 5S rDNA和45 S rDNA克隆
    4.3 实验结果
        4.3.1 5 SrDNA扩增序列结果分析
        4.3.2 RCC-L和GF-L的5S rDNA 序列与相关物种的基因组比对
        4.3.3 45SrDNA序列分析
    4.4 讨论
第五章 湘军金鱼ChordinA基因分析
    5.1 实验材料
    5.2 实验方法
        5.2.1 ChordinA基因序列的PCR扩增、克隆及测序
    5.3 实验结果
        5.3.1 ChordinA基因序列分析
    5.4 讨论
第六章 湘军金鱼繁殖特性研究
    6.1 实验材料
    6.2 实验方法
        6.2.1 实验样本鱼繁殖力的计算方法
        6.2.2 石蜡组织切片及电镜观察
    6.3 实验结果
        6.3.1 繁殖力
        6.3.2 石蜡切片及电镜观察结果
    6.4 讨论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5)基于差异网络的乳腺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本文研究内容与结构
第一章 癌症知识与相关研究
    第一节 恶性肿瘤介绍
    第二节 乳腺癌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差异网络综述
    第一节 差异网络
    第二节 基于差异网络的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差异网络的乳腺癌基因的分析模型
    第一节 方法介绍
    第二节 具体实现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验结果分析
    第一节 基因与PPI分析的结果
    第二节 生存与突变分析的结果
    第三节 DINGO和 iDINGO的分析结果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外周血RNA预处理方法的比较及其在法医学年龄推断中的潜在应用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外周血不同预处理方法及储存时间对RNA质量的影响
    一.外周血不同预处理方法对RNA质量的影响
        1.材料
        2.方法
        3.结果
        4.讨论
    二.外周血样本不同储存时间对RNA质量的影响
        1.材料
        2.方法
        3.结果
        4.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基于高通量数据筛选外周血年龄特异性RNA标记物
    1.材料
    2.方法
    3.结果
    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RNA 及其在法医遗传学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表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7)循环microRNA-29在大鼠骨折后的表达量变化与损伤时间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课题设计思路图
第1章 引言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实验设备
        2.1.3 实验试剂
        2.1.4 试剂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动物处理
        2.2.2 样本采集
        2.2.3 HE染色
        2.2.4 microRNA提取及检测
        2.2.5 引物合成
        2.2.6 cDNA合成
        2.2.7 qPCR检测
    2.3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组织形态学结果
    3.2 内参基因筛选结果
    3.3 qPCR扩增结果
    3.4 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3.5 回归分析结果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小结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综述 循环microRNA在骨折损伤中的研究进展及法医学应用
    参考文献

(8)20世纪50年代以来天体生物学的起源、发展与建制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问题缘起与选题意义
    前人研究综述
    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创新点与基本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 地外生物学的兴起——20 世纪50 年代的科学变革
    1.1 米勒实验与生命起源理论的范式转变
        1.1.1 米勒实验的历史过程
        1.1.2 米勒实验引发的科学争议
        1.1.3 米勒实验的社会影响
        1.1.4 米勒实验的意义探讨
    1.2 国际生命起源大会与生命起源研究的组织更新
        1.2.1 国际生命起源大会的历史背景
        1.2.2 首届国际生命起源大会概况
        1.2.3 生命起源大会的制度化与学科发展
    1.3 地外生物学——航天竞赛与行星免疫
        1.3.1 人造地球卫星1 号带来的冲击
        1.3.2 莱德伯格关于太空探测的思考:行星免疫学
        1.3.3 地外生物学的提出及内涵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美国火星生命探测——20 世纪60-70 年代的地外生物学实践
    2.1 火星生命的历史渊源
        2.1.1 月亮骗局
        2.1.2 火星运河与火星科幻
        2.1.3 新技术与新证据
    2.2 水手4 号——火星生命探测争论及影响
        2.2.1 火星生命探测的历史背景
        2.2.2 三次研讨会与逐步推进的火星生命探测计划
        2.2.3 学术争议:科学界的反对方
        2.2.4 水手4 号探测结果与争议
    2.3 海盗计划与地外生物学的沉寂
        2.3.1 地外生命探测仪器的研制
        2.3.2 海盗计划的实施与生物实验结果
        2.3.3 生物解释与化学解释的争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航天实测之外的地外生物学研究——20 世纪60-80 年代的多学科参与
    3.1 默奇逊陨石与星际分子——地外有机物与天地统一性
        3.1.1 默奇逊陨石的发现与解读
        3.1.2 星际有机分子的确认
    3.2 嗜极生命——原始生命研究的突破性进展
        3.2.1 沃尔夫阱与南极生物
        3.2.2 海底热液喷口的古细菌
    3.3 搜寻地外文明计划——理论与实践
        3.3.1 SETI的理论基础
        3.3.2 SETI的初期实践
    3.4 类蛋白质微球到RNA世界——代谢优先到遗传优先
        3.4.1 福克斯的类蛋白质微球学说
        3.4.2 RNA世界假说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天体生物学的复兴与建制化——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的学科建设
    4.1 陨石背后的科学与政治
        4.1.1 火星陨石的发现和确认
        4.1.2 ALH84001 的解读与争议
        4.1.3 火星政策转向——陨石解读背后的政治因素
    4.2 美航局天体生物学研究所的创立与发展
        4.2.1 天体生物学的名称来源与学科范畴
        4.2.2 美航局天体生物学研究所的创立
        4.2.3 天体生物学研究所的发展与成果
    4.3 学术刊物与学科教材——科研与教育的主阵地
        4.3.1 《天体生物学》的10 年计量分析(2001-2010)
        4.3.2 天体生物学学科教材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外行星与系内新目标——21 世纪新研究动向
    5.1 系外行星与宜居带——宇宙微观结构再认识
        5.1.1 系外行星的发现
        5.1.2 系外行星的搜寻及特征
        5.1.3 宜居带的定义与意义
    5.2 欧罗巴与泰坦——巨行星卫星的宜居性
        5.2.1 先驱者号、旅行者号与外太阳系探测
        5.2.2 欧罗巴与泰坦的宜居性——新证据与新方向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天体生物学相关知识在中国的传播
    6.1 20 世纪上半叶生命起源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6.1.1 随《字林西报》传入中国的生命起源知识
        6.1.2 中国学者主动翻译、引进的生命起源学说
        6.1.3 生命起源传播影响——以罗广庭事件和奥巴林学说为例
    6.2 天体生物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
        6.2.1 新媒体中的天体生物学
        6.2.2 通过翻译引入的学术与科普作品
        6.2.3 本土天体生物学研究与航天战略演变
第七章 结语
    天体生物学兴起的两股历史传统
    天体生物学发展的历史脉络
    天体生物学的发展逻辑
    天体生物学的意义探讨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词

(9)外周血年龄相关性circRNAs分子标志物的筛选及法医学个体年龄推断模型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1 年龄推断的法医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2 环状RNA在法医学中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阿拉善马鹿(Cervus elaphus alashanicus)种群遗传学及遗传分化驱动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马鹿种群遗传学研究
        1.2.1 种群遗传学研究内容
        1.2.2 非损伤性采样技术在种群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
        1.2.3 国外马鹿种群遗传学研究
        1.2.4 国内马鹿种群遗传学研究
    1.3 扩散研究进展
        1.3.1 扩散的种类和原因
        1.3.2 偏性扩散研究方法
        1.3.3 马鹿偏性扩散研究进展
    1.4 景观遗传学研究进展
        1.4.1 概念和研究内容
        1.4.2 景观阻力模型介绍
    1.5 阿拉善马鹿研究现状
        1.5.1 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研究
        1.5.2 种群数量研究
        1.5.3 生境选择及评价研究
    1.6 研究目的及创新点
        1.6.1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1.6.2 科学问题及创新点
2 研究地区自然概况
    2.1 地理范围
    2.2 地形地貌
    2.3 气候特征
    2.4 水文及土壤
    2.5 植被
    2.6 野生动植物资源
3 阿拉善马鹿种群遗传学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样品采集
        3.2.2 粪便DNA提取
        3.2.3 线粒体及核标记扩增引物设计和筛选
        3.2.4 目的片段扩增、测序
        3.2.5 数据分析
    3.3 研究结果
        3.3.1 样本扩增结果
        3.3.2 个体识别及性别判定
        3.3.3 基于线粒体序列的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3.3.4 基于微卫星的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3.3.5 基于线粒体序列的种群遗传结构分析
        3.3.6 基于微卫星数据的种群遗传结构分析
        3.3.7 种群历史动态分析
    3.4 讨论
        3.4.1 样本采集及扩增信息分析
        3.4.2 阿拉善马鹿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3.4.3 阿拉善马鹿种群遗传结构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阿拉善马鹿扩散模式研究
    4.1 引言
    4.2 研究方法
        4.2.1 样本采集及遗传数据获取
        4.2.2 数据分析
    4.3 研究结果
        4.3.1 线粒体及微卫星Fst比较
        4.3.2 亲缘关系分析
        4.3.3 两性Fst比较
        4.3.4 分配检验
        4.3.5 空间自相关分析
        4.3.6 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4.3.7 近期扩散检测
    4.4 讨论
        4.4.1 阿拉善马鹿扩散模式
        4.4.2 偏性扩散检测方法及结果分析
        4.4.3 扩散原因探讨
    4.5 本章小结
5 阿拉善马鹿景观遗传学研究
    5.1 引言
    5.2 研究方法
        5.2.1 样本采集及遗传数据获取
        5.2.2 距离隔离(IBD)分析
        5.2.3 环境隔离(IBE)分析
        5.2.4 基因流评估
    5.3 研究结果
        5.3.1 IBD分析
        5.3.2 IBE分析
        5.3.3 基因流评估
    5.4 讨论
        5.4.1 研究方法的选择
        5.4.2 距离隔离(IBD)效应
        5.4.3 环境隔离(IBE)效应
        5.4.4 保护建议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分子生物学方法推断年龄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血液DNA甲基化的年龄推断模型验证与优化研究[D]. 孙晓萌.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2]RNA在法医遗传学中的研究进展[J]. 张佳怡,徐倩南,陈丽琴,赵珍敏,刘希玲. 中国司法鉴定, 2021(03)
  • [3]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4]鲤通过远缘杂交演变为金鱼的分子生物学证据[D]. 张明贺.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基于差异网络的乳腺癌研究[D]. 姜梦贞.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6]外周血RNA预处理方法的比较及其在法医学年龄推断中的潜在应用评估[D]. 张佳怡.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7]循环microRNA-29在大鼠骨折后的表达量变化与损伤时间的关系[D]. 高如阳. 青海大学, 2020(02)
  • [8]20世纪50年代以来天体生物学的起源、发展与建制化[D]. 侯琨.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9]外周血年龄相关性circRNAs分子标志物的筛选及法医学个体年龄推断模型的构建[D]. 王郡颜.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10]阿拉善马鹿(Cervus elaphus alashanicus)种群遗传学及遗传分化驱动因素研究[D]. 高惠.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1)

标签:;  ;  ;  

分子生物学方法推断年龄的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