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M135系列精密集成温度传感器原理与应用

LM135系列精密集成温度传感器原理与应用

一、LM135系列精密集成温度传感器的原理与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刘志伟[1](2021)在《近海底二氧化碳中红外原位探测系统的研制及应用》文中指出本论文选题来源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近海底高精度水合物探测技术》(编号:2016YFC0303900)。海水溶解二氧化碳(CO2)是地球碳循环的主要载体之一,由于时刻同大气进行着交换作用,因此与全球气候、环境状况息息相关;另外,海水中CO2的含量及碳同位素特征分布信息,对于海洋生物和化学过程的探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促进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海底沉积资源勘探等科学领域的快速发展。随着近年来人们对海洋探索的不断深入,基于地球化学手段进行海水溶解气体的原位定量探测,逐步成为海洋科学中一个重点突破方向,相关探测技术需要具有高精度、多分析参量、快速响应、长时间持续测量等特点,并可逐渐适应近海底深水区的应用场景。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Tunable Diode Laser Absorption Spectroscopy,TDLAS)技术是目前发展较为成熟的痕量气体检测方法,相比于现有的海水溶解气体原位探测技术,具有系统结构简单、选择性好、响应速度快等优势,同时采用中红外波段的分子吸收谱线可以达到ppbv(parts per billion in volume,十亿分之一体积分数)量级的超高测量精度。结合高效率气液分离装置,基于TDLAS技术的气体检测仪器有着较大的深海气体原位探测应用潜力。面向近海底CO2气体含量及碳同位素丰度(δ13CO2)的高精度原位测量,本论文研制了高分子脱气膜辅助下的中红外激光波长调制光谱(Wavelength Modulation Spectroscopy,WMS)气体传感系统,研究工作在海洋地球化学分析领域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针对仪器在深海环境下应用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对传感系统进行了详细的技术研究与优化。基于4319 nm附近的CO2同位素分子吸收谱线组,使用带间级联激光器(Interband cascade laser,ICL)作为激光源,结合多次反射型吸收池(Multi-pass cell,MPC),设计了体积最小化的紧凑型自由空间激光光路结构,解决了大气中高浓度的CO2背景吸收的影响,使系统得以小型化集成,且检测过程对外界气体环境的干扰免疫;研制了基于脱气膜装置的水中溶解气体采样分析系统,能够高精度实时控制气体分析环境的温度和压强;针对不同待测气源的气量条件,提出了双模式气体吸收池低压调控机制,提高系统在不同环境下的应用能力;设定吸收池检测压强为40 Torr,从而独立提取不同的分子谱线;基于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研制了小型化、低功耗的系统主控电路,以其为系统控制核心,提出了用于宽动态范围CO2浓度测量和δ13CO2同步分析的多谱线复用光谱信号处理方案;设计了系统在水下的自动工作流程和控制程序,开发了Lab VIEW甲板上位机数据监测及仪器控制平台,并制定了仪器与上位机之间的RS-485远距离通信协议;面向深海实际应用,先后设计并集成了两代传感器样机,通过精密的机械设计,第二代海试样机实现了内部空间的最大利用率,所集成长方体仪器的外形尺寸为836×175×150 mm3。基于多谱线复用方案,所研制传感器的准确CO2浓度测量区间为0~500 ppmv(parts per million in volume,百万分之一体积分数)。在2 s的原始数据输出间隔条件下,其探测下限达到0.72 ppbv,接近TDLAS技术的光谱检测极限精度。在50~400 ppmv的CO2浓度范围内,可进行较为准确的δ13CO2分析,对于不同的样品浓度,δ13CO2的检测灵敏度有所差异,经实验表征,仪器最佳的δ13CO2分析灵敏度在50 s的平均时间条件下为0.769‰。通过对气体采样分析系统参数的优化,动态气流分析模式与脉冲式进样的静态气体分析模式的响应时间均不足1min,分别为30 s、47.5 s。所提出的静态气体分析模式不仅使传感器在气量不充足的情况下仍能正常工作,还可进一步扩大传感器的CO2浓度测量范围,并且测量范围可以通过自主开发的软件程序自动调整。通过科考船拖曳的方式,集成的传感器样机在中国南海神狐海域进行了实地应用试验,试验环境为2000 m深的近海底,主要面向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矿产资源的勘探。传感器在下潜阶段实时测量了海水溶解CO2的浓度及δ13CO2值。在试验的全过程中,传感器工作状态良好并实时上传了测量数据。这也是中红外TDLAS气体传感技术首次在深海原位气体探测上的成功应用。与现有的国外相关商用仪器对比,所研制的CO2传感器在多项重要性能指标上处于先进水平,表明了仪器高精度、快速响应、多分析参量的海洋溶解气体原位探测能力,展示了该项研究不同寻常的发展前景。本论文工作的创新点在于:1、为了减小仪器体积、实现近海底深海探测应用,研制了ICL专用的多自由度精密光学调整架,设计了基于中红外ICL光源的紧凑型直线式光路结构,最大程度地简化了光学系统结构,同时提升了机械稳定性,实现了仪器的小型化集成。2、为了避免空间光路中常压大气高浓度的CO2气体对低压气室内极低浓度CO2样品检测存在的干扰,提出了强大气背景吸收下优化波长调制深度的方法,通过多项式拟合提取并扣除了二次谐波(2f)光谱信号中的背景谐波成分,提高了检测精度。3、针对深海环境不同气液分离效率和溶解气量可能造成的气体样品量不足的问题,提出了双模式气体吸收池低压调控机制,在传统PID(Proportional-Integral-Derivative,比例-积分-微分)动态压力控制模式的基础上,设计了新型脉冲式进样的静态气体分析模式,可以适应微小气量的气源条件;同时,通过引入载气增加了浓度检测范围,扩展了量程。4、研制了用于深海溶解气体原位探测的传感系统,达到ppbv量级的CO2浓度探测下限和小于1‰的δ13CO2分析精度,同国际上现有的海水溶解CO2探测仪器相比,该指标处于先进水平;利用该仪器在中国南海神狐海域开展了2000m深海的应用试验,这是中红外TDLAS气体传感器首次应用于深海原位气体探测。

岳列红[2](2020)在《潜油电泵井多参数检测与信号传输系统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人类对石油开采要求的逐渐提高,潜油电泵在油田上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为了实时监测其工作状况,以提高石油开采效率及系统可靠性,本文通过潜油电泵井地面控制系统及信号传输系统对多参数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处理,及时发现系统故障,以确保整个系统安全可靠运行,并降低其生产及维护成本。本文对潜油电泵井多参数检测与信号传输系统进行详细研究,研制了井下多参数采集电路中基准电流的测量方法,并完成了在地面三相电缆铠皮处对系统泄漏电流的测量;采用基于ARM Cortex-M3内核的微控制器STM32F103VET6改进潜油电泵井地面控制系统;主控板上设计的电源电路由+24V转±12给多参数电流信号的A/V转换电路供电;+24V转+5V电路给TFT-LCD液晶显示屏供电,+5V转+3.3V给MCU及其外围电路供电;系统测量的多参数数据经A/V转换电路处理后将其传输至地面MCU进行一系列的显示、存储、报警等;采用TFT-LCD液晶显示屏用来直观显示所测量的多参数数据;采用SD卡存储大量的多参数历史数据;研制的继电器驱动电路,其小信号继电器提示各参数超过阈值的系统故障,大功率继电器控制井下供电;通过星点等势原理为井下监测系统供电,完成了本系统各个通信部分的技术研究,分别是井下与地面机箱通信:采用基于420mA模拟电流的信号传输;地面机箱与工控机通信:采用基于RS-485总线的信号传输;远程终端通信:采用基于SIM800C的GPRS无线数据传输。通过地面与井下系统接口匹配及联机试验,将系统测量的温度、压力、振动、基准电流以及泄漏电流信号以420mA电流环的方式传输至地面控制系统,经MCU分析处理后能准确的完成各个参数的模拟试验;实现了TFT-LCD液晶屏显示当前的多参数数据;完成了井下滤波电路仿真实现;对系统的故障原因及可靠性进行理论分析,并通过元器件高温筛选和地面控制系统电路板PCB设计进行可靠性处理;在地面控制系统使用基准电流的测量值对多参数测量结果进行校正,提高了多参数数据的精确性及潜油电泵系统的可靠性,使其能够长期稳定的运行。

黄巧峰[3](2020)在《高精度分层温度测量装置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飞行试验过程中,试验舱内侧壁与大底温度数据的测量可以获取表面防热结构不同深度的温度,对热防护工作甚至整个系统试验的安全顺利进行都有着重要意义。考虑到试验舱内复杂的电磁环境,且舱内不同部位的温度变化差异较大,所以对温度测量装置的精度与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研究并设计了一种高精度的分层温度测量装置,测温通道数为4,可根据测温范围选取热电偶或铂电阻进行温度测量,并对温度信号进行变换、调理、采集与编码,上传采样数据给上位机或遥测设备进行分析。本文结合国内外温度采集的研究现状和设备的使用需求,确定了数据的传输模式和采样方式,提出了整体的设计方案。针对不同通道的测温范围,分别选用S型、K型热电偶与铂电阻pt1000作为测温的敏感元件。根据热电偶的测温特点与分度号的区别,对应设计了以AD8495和AD590为核心的两种冷端补偿的硬件电路方案,同时介绍了补偿导线的比对选型,以提高设备对环境温度的适应能力;根据铂电阻的测温原理,通过对其驱动方式的分析,提出并设计了一种高精度的恒流源驱动的四线制测温方式,对关键技术恒流源的设计进行了对比分析和优化设计,可以有效地去除自身线阻的影响和减小自热效应,提高测量精度。为提高设备对复杂电磁环境的抗干扰能力,采用差分的方式进行增益调整并进行滤波设计,包括RF射频滤波、二阶压控低通滤波,来滤除环境中射频干扰以及线路传输过程中的串扰。在采集量化方面,针对温度信号采样频率低、采集精度要求高的特点,选用Σ-Δ型ADC进行模数转换,本文介绍了Σ-Δ型ADC应用的过采样、数字抽取滤波和噪声整形技术,分析其高分辨率和低噪声的采样机理。采用双定时器程序设计优化模拟开关切换、A/D转换和串口通信的时序逻辑,实现均匀采样和统一的数据编帧、转发,并通过分析和验证抽取滤波器的选取与抽取比的大小对采集精度的影响,实现高精度的信号采集。通过搭建测试平台对温度测量装置进行全面测试,并针对装置的可靠性与测量精度展开了分析与总结,验证了设计的可行性。

尹家乐[4](2020)在《基于MEMS扩散硅压阻式压力传感器智能检测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感器技术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微压力传感器是各个领域运用最广泛、影响最深远的一种微传感器。扩散硅压阻式压力传感器具精度高、灵敏度高、动态响应快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各个工业测控领域。但是MEMS扩散硅压阻式压力传感器的精度受到环境温度和电源稳定性影响比较严重。本文深入研究供电电源、零点漂移和温度漂移三个方面的问题,从而设计出高精度的压力传感器智能检测系统。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供电电源的稳定性问题,本文设计一种基于MC1403的高稳定性恒流源供电,有效抑制共模干扰。2、零点漂移问题,不同温度下传感器零点输出不同,采用在惠斯通电桥上并联电阻的方法减小温度随电桥的影响。3、温度漂移问题,进行压力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的二维标定实验,建立果蝇优化算法优化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FOA-LSSVM)的温度补偿模型。温度补偿过后该传感器的零位温度系数和灵敏度温度系数都提高了一个数量级,温度补偿效果明显。4、本文结合STM32F767IGT单片机设计了一套包括系统电源、AD转换、数据处理、WiFi通信、串口通信、LCD显示、报警电路等模块的高精度压力智能检测系统,保证检测系统稳定工作和高精度输出。研究结果表明:用MC1403精密电压基准源制作的恒流源电路能有效地抑制该压力传感器的共模干扰;在惠斯通电桥上并联电阻的方法能有效地减小该压力传感器的零点漂移问题;用果蝇算法优化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对该压力传感器进行温度补偿时,零位温度系数由补偿前的?0(28)5.08?104-/℃提高到补偿后的?’0(28)8.942?105-/℃(提高了一个数量级);灵敏度温度系数由补偿前的?S(28)2.03?10-3/℃提高到补偿后的?’S(28)2.505?10-4/℃(提高了一个数量级),从而达到了提高扩散硅压力传感器的温度稳定性的目的。

赵记彤[5](2020)在《经纬仪光学目标模拟器电控系统的研究》文中提出当今,我国各类有(无)人机、导弹、运载火箭等相关飞行器试验的光学测量任务,主要依靠大口径光电经纬仪来完成,伴随着我国科技事业的迅猛发展,相关试验频率逐年增加,光电经纬仪所承担的任务量与日俱增。因此,对于如何通过电控的方式,实现光电经纬仪专用目标模拟器的多功能、高精度运作,意义重大。本文,主要是对一款光电经纬仪专用光学目标模拟器的电控系统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本文综合光电经纬仪系统工作原理、实际工作环境、光学目标特性等相关因素,在大量阅读、分析了国内外各类相关成熟系统与技术的基础上,给出了此款电控系统的设计方案。为实现模拟器多功能、高精度运作的目标,本文将光电经纬仪目标模拟器电控系统大体分为了三个部分,主控分系统、数据通讯分系统、调光调焦分系统。以此为基础,对相关内容进行了缜密而细致的研究。首先,为了使电控系统易于操作,具备对外输出控制命令的能力,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技术文献的大量阅读与借鉴,本文将主控分系统设计功能定位在借助于数据通讯分系统来指挥调度模拟器调光调焦分系统,使其完成光源切换、光路调焦、镜组伸缩等一系列功能性操作的重要系统。为使其功能具备基本设计基础,硬件部分设计包括主控计算机、显示器、通讯接口卡、网卡等设备;为达到具体设计目的,主控分系统软件部分设计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分别完成数据传输、处理、显示、控制等功能。由硬件与软件之间的结合,来使主控分系统成为模拟器对外输出控制命令的门户。其次,为将模拟器内部以及光电经纬仪各部分经由模拟器电控系统所收发的众多信息加以整合并处理,避免数据混乱,使模拟器电控系统的工作有条不紊进行,增加电控系统稳定性,本文在电控系统内设计了数据通讯分系统。为达到设计目的,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技术资料的细致分析、对市面上各类处理器的大量对比,以及分系统所承担任务实习需求的综合考量。数据通信分系统设计由通讯主控板和对外接口板两块组成。主要功能是接收主控计算机的控制命令和引导数据,并转发控制命令和引导数据;对数据进行加工、甄别、确认信号来源、采集各系统的测量数据和状态信息,并提供给主控计算机、完成对控制台面板上光源切换、调焦等电位计A/D采集等状态信息读取,并将所读取的按键信息和采集的数据信息发送给相关的分系统、通过面板显示各分系统的接收和发送的数据信息。使数据通讯分系统成为模拟器内部信息交流媒介,起到系统内部信息中介的作用。再次,对于模拟器电控分系统设计的最终目的,其实就是使其能够控制模拟器各部分光机组件。因此,对于模拟器调光调焦分系统的设计是整套电控系统的关键。通过对模拟器各部分功能的细致分析、对相关文献资料的细致研究,本文将调光调焦分系统的主要设计功能定位为:接收控制命令与信息;完成光源切换、调焦、变倍、光阑开关等实际工作。在对国内外同类终端受控产品的大量对比与参考之后,本文将分系统内部细化设计为前端以及后端。系统内部和光纤连接的定义为前端,和电机连的定义为后端;前端设计功能为:光转电拿到数字控制命令,通过对市面各类CPU的综合比对以及对模拟器实际工作方向的考量,选择DSP和FPGA作为命令识别核心,辨别出各类具体功能。通过对国内外同类产品资料的大量阅读发现,想达到高精度操控,则电控必须为闭环,因此,对后端的设计,首先通过电机驱动模块与电机相连,与电位计与AD采集接口相连,控制电机运动,电位计反馈运动结果,收到解析后的控制命令对调焦,光圈等进行调节。单向控制无法满足高精度控制,需要通过电位计反馈知道其实时变化,电位计完成模拟量向数字量转换AD,对结果进行包装,转光信号,经数据通讯翻译成串口可识别信号转到主控,至此控制过程完成,模拟器功能达到最终设计目的。最后,通过高低温试验、考机试验对模拟器电控系统的设计工作环境进行了测试,以验证其能否适应各类复杂工作环境;对模拟器相关设计参数进行了众多针对性检测,以验证电控系统实际工作的精度以及稳定性。测试结果表明,电控系统能够达到相关设计要求,可以实现相关设计功能,工作可靠稳定。

谢梅林[6](2019)在《激光主动照明偏振成像及图像融合算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采用了激光主动照明与偏振成像技术相结合的方法以实现复杂气象条件或恶劣环境下的目标图像获取,并研究先进图像融合算法提升图像质量。基于此技术围绕激光束的传输变换及质量评估、激光能量计算、先进偏振图像融合算法等多方面循序渐进的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旨在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与技术基础,加快激光主动照明偏振成像技术的工程化应用进程。首先,本文依据理论计算与数据分析的结果选择了照明用激光波段,提出了光束传输质量评估方法,推导了激光功率的计算方法。其中,激光波段依据大气窗口、目标特性、吸收效应等因素进行选择;光束传输质量评估方法兼顾激光扩束与视轴失配损耗、大气湍流效应对光强分布的影响、光束的漂移与扩展等因素;根据探测器端灵敏度、图像对比度、信噪比等方面详细计算分析了激光功率要求。其次,搭建平台研究烟尘环境下的静态主动式偏振成像技术。使用532nm连续激光器经过准直与扩束后作为照明光源,以金属子弹模型为探测目标,在有机玻璃罩内通过烟雾发生器营造烟尘环境,采用可调节旋转偏振片实现偏振方向旋转,利用LM135相机采集图像,在matlab平台下进行图像处理。根据实验结果对比分析各种环境下的偏振成像效果,在图像信息熵、平均梯度、空间频率、标准差等方面数据量化激光照明及偏振成像技术在烟尘环境及暗弱条件下的成像优势。然后,为进一步提高暗弱环境下的目标图像获取质量,深入研究偏振图像与可见光图像的融合算法。提出了基于特征提取与视觉信息保留的图像融合方法、基于潜在低秩表达的图像融合方法、基于离散余弦变换和局部空间频率的图像融合方法,通过对实验图像的融合比对了算法性能的优劣。最后,为提高融合算法的实时性,根据激光主动照明与偏振成像技术相结合的特殊应用环境,提出了模糊自适应偏振图像融合算法。融合图像较可见光图像的信息熵平均提高了1.75倍,平均梯度提升了6.2倍,该算法简单可靠,实时性高,进一步提升了探测距离与图像对比度、信噪比,扩充了图像的可挖掘信息,尤其对于低能见度条件下的暗弱目标成像优势明显,为该技术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参考与技术铺垫。本文深入研究激光主动照明下的偏振成像技术及其图像融合算法,该技术可抑制背景噪声、提高探测距离、获取目标细节特征、识别目标伪装并区分引诱物。在精确制导、战场侦察、安控、智能交通、医疗等领域具有指导意义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张忆南,朱宪亮,洪斯敏,李雪[7](2018)在《杜瓦及热电致冷封装中的温度传感器》文中认为在对红外光电探测器及焦平面封装结构中常用的三大类若干种温度传感器的特点及关键参数等进行整理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种类传感器的测控精度及误差特点,并对不同温区封装结构中选用温度传感器需要考虑的因素以及使用时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讨论。

吴宇凡[8](2018)在《潜油电泵井下多参数监测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近几年来国际油价持续下跌,整个石油行业的生产效益受到严重打击,因此石油开采朝着更高效、更环保、更可靠的方向发展成为了必然趋势,这其中潜油电泵扮演着重要角色,与之相关的井下多参数监测系统成为了当下国内外的热点研究课题。本文将对潜油电泵井下多参数监测系统展开研究。潜油电泵监测系统由地面数据采集系统和井下多参数监测系统构成,借助于星点等势原理,地面系统利用电缆铠皮通道为井下监测系统提供60V的直流电源电压,三相铠装电缆的金属铠皮同样也作为井下的多参数信号向地面系统回传的物理媒介,这就形成了潜油电泵的供电与信号传输复用体制。整个系统中,井下系统负责将各参数传感器测量得到的信号调理为便于长线传输的420mA电流信号,经多路分时选通电路分时切换后依次传输到地面系统;地面系统接收到井下各参数的电流信号,首先对电流信号进行模数转换,然后以MCU为主控芯片实现数据存储及无线通信等功能,无线通信系统将数据发送至PC机或者手机客户端,用户既能够远程实时监测潜油电泵监测系统的工作状况,又能够实时地向监测系统下发指令。通过理论分析和试验表明,本系统不仅将原有的两参数监测系统扩展为多参数监测系统(包括井下入口温度、电机绕组温度、入口压力、出口压力、电机X轴方向振动、电机Y轴方向振动、电机Z轴方向振动),同时此系统还具有供电方式简单、传输信号稳定、远程实时监控等优势。最终又对潜油电泵整套系统的长期工作可靠性展开探究,使得系统能够节能减排、高效开采、可靠运行,对未来智能井筒技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意义。

聂文龙[9](2017)在《潜油电泵井下测试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潜油电泵因其排量大、扬程高而广泛应用于目前采油生产中,是油田实现高产稳产的重要手段。为优化井下电泵工况,使其能够实现长时间井下高效工作,需要对井下温度、压力等参数进行实时在线监测。本文围绕“潜油电泵井下测试关键技术研究”这一课题,通过分析潜油电泵井下工作特点,开展了井下压力监测技术、信号传输特性以及地面系统等的研究,形成了一套形成了完整的监测系统。地面及井下建立了稳定的温度、压力检测回路,并通过构建星点,与电泵三相机组形成直流通道,无需额外通过电缆构件信号传输通道,同时增加滤波系统,使信号传输更为稳定,且能有效保护监测系统。地面控制系统在对井下检测系统进行供电的同时,对接收的信号可以实时进行模数转换,并对数据进行运算及存储,通过显示系统进行数据输出进而指导完成对井下电泵的参数调整,从而使电泵运行状态最优化。该研究成果对优化电泵参数,实现电泵井的合理生产、延长电泵周期、降低生产成本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井下动态数据的采集分析,也为后期油藏参数调整提供了有利的数据支撑。

李钢[10](2015)在《基于3G无线通信的远程温湿度监测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移动通信技术已步入一个高速稳定的时期,3G高速无线通信技术作为最广泛与稳定的数据通信方式,其业务与应用得到迅猛发展。以往温湿度监测采用有线的方式,系统布线繁琐,架构复杂,现场改动情况较大。本文将采用3G高速无线通信技术,突破传统方式,实现了对温湿度信号采集、传输、监测的远程无线操做。论文首先介绍了我国现有3G技术发展现状,对比了我国目前三大3G技术标准优缺点,给出了基于3G无线通信的远程温湿度监测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先后进行了该方案的可行性论证及方案实现的技术特征。其次根据总体设计方案及系统需要,设计了基于ARM920的3G无线通信远程温湿度监测系统硬件电路,给出了硬件电路核心接口电路及温湿度采集电路,并在ARM硬件电路上移植了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完成了应用软件设计。然后分别对温湿度采集电路、3G无线传输电路及3G无线采集监测系统进行了集成搭建,系统联调后进行了功能与性能测试,测试结果验证了该系统设计的合理性与实用性。

二、LM135系列精密集成温度传感器的原理与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LM135系列精密集成温度传感器的原理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近海底二氧化碳中红外原位探测系统的研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海洋溶解气体原位探测技术概述
        1.2.1 水下拉曼光谱技术
        1.2.2 水下质谱技术
        1.2.3 半导体气敏传感技术
        1.2.4 红外吸收光谱技术
    1.3 红外气体检测精度的提升方法
    1.4 中红外激光气体传感技术的发展现状
        1.4.1 中红外激光光源概述
        1.4.2 中红外TDLAS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目标与工作内容
第2章 海水溶解CO_2的激光探测原理与方案
    2.1 研究整体方案及技术路线
    2.2 气液分离技术原理
        2.2.1 气液平衡理论
        2.2.2 高分子聚合物膜脱气技术
    2.3 红外气体检测及同位素分析原理
        2.3.1 分子红外吸收光谱理论
        2.3.2 TDLAS气体传感原理
        2.3.3 分子谱线展宽机制与低压谱线分离原理
        2.3.4 碳同位素丰度分析方法及其温度依赖性
    2.4 中红外激光CO_2传感系统的整体方案设计
        2.4.1 ~(12)CO_2、~(13)CO_2吸收谱线的选择与分析
        2.4.2 检测方案与传感系统结构设计
    2.5 深海原位探测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深海原位探测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与仪器集成
    3.1 中红外激光光学系统的设计与优化
        3.1.1 光学系统的组成
        3.1.2 光源的特性参数表征
        3.1.3 ICL专用多自由度调整架的研制
        3.1.4 激光光路结构的建立与优化
        3.1.5 强大气背景吸收下的波长调制深度优化
        3.1.6 大气背景吸收的抑制和消除
    3.2 恒温低压气体采样分析系统的研制
        3.2.1 基于脱气膜的气液分离系统
        3.2.2 气体吸收池温度控制系统
        3.2.3 基于精密电控比例阀的吸收池低压控制系统
        3.2.4 基于PID压力控制的动态气流分析模式
        3.2.5 新型脉冲式进样的静态气体分析模式
    3.3 系统自动工作流程的电学控制机制研究
        3.3.1 基于DSP处理器的系统主控电路研制
        3.3.2 多谱线复用的光谱信号处理方案设计
        3.3.3 LabVIEW上位机平台与系统通信协议设计
        3.3.4 系统水下运行流程的设计与优化
        3.3.5 其他电路模块
    3.4 传感器的机械结构设计与集成
        3.4.1 第一代样机的设计与集成
        3.4.2 第二代海试样机的设计与集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传感器的性能测试与分析
    4.1 系统噪声的主要来源分析
    4.2 集成仪器的机械稳定性测试
    4.3 气体采样分析系统的性能测试
        4.3.1 气密性检测
        4.3.2 吸收池动态压力控制精度
        4.3.3 静态气体分析模式的运行流程
    4.4 传感器的标定
        4.4.1 多区间CO_2浓度标定
        4.4.2 δ~(13)CO_2标定
    4.5 主要性能指标测试与表征
        4.5.1 CO_2浓度探测下限
        4.5.2 δ~(13)CO_2分析灵敏度
        4.5.3 动态气流分析模式的响应时间
        4.5.4 静态气体分析模式的响应时间
    4.6 大气环境下的传感器应用试验
        4.6.1 载气流量补偿的动态自来水溶解CO_2检测
        4.6.2 室内空气中CO_2的动态分析
        4.6.3 基于静态模式的自来水溶解CO_2分析
    4.7 传感器与现有商用仪器的性能对比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传感器的深海示范应用
    5.1 面向中国南海可燃冰勘探的海试概况
    5.2 传感器的水下拖曳方案
    5.3 海试测量结果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论文的创新点
    6.3 待优化的问题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2)潜油电泵井多参数检测与信号传输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潜油电泵系统概述
    1.3 国内外潜油电泵技术发展现状
        1.3.1 国外发展现状
        1.3.2 国内发展现状
    1.4 潜油电泵井未来发展方向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6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潜油电泵井多参数检测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2.1 多参数检测系统工作原理
        2.1.1 地面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2.1.2 井下监测系统原理介绍
        2.1.3 远程传输系统工作原理
    2.2 监测系统供电设计
    2.3 系统参数的测量设计
        2.3.1 基准电流的测量
        2.3.2 泄漏电流的测量
    2.4 系统滤波电路优化
        2.4.1 地面滤波电路
        2.4.2 井下滤波电路
    2.5 本章总结
第三章 基于STM32 的地面检测与控制电路研究
    3.1 地面电源电路研制
        3.1.1 +24V转±12V电路研制
        3.1.2 +24V转+5V电路研制
        3.1.3 +5V转+3.3V电路研制
    3.2 地面控制系统电路研制
        3.2.1 基于STM32F103VET6 的最小系统研制
        3.2.2 井下电源与模拟量接口电路研制
        3.2.3 地面A/V转换电路研制
        3.2.4 SD卡接口电路研制
        3.2.5 TFT-LCD接口电路研制
        3.2.6 RS-232 接口电路研制
        3.2.7 USB接口电路研制
        3.2.8 继电器驱动电路研制
    3.3 本章总结
第四章 潜油电泵井监测系统的通信技术研究
    4.1 通信技术的整体结构设计
    4.2 井下与地面机箱通信方式
        4.2.1 信号传输方式的选取
        4.2.2 基于4~20mA模拟电流的信号传输
    4.3 地面机箱与工控机通信方式
        4.3.1 基于RS-485 总线的信号传输
        4.3.2 RS-485 通信电路研制
    4.4 无线传输方式的选定
        4.4.1 几种无线通信技术
        4.4.2 传输方式的选定
    4.5 GPRS通信技术
        4.5.1 SIM800C通信模块
        4.5.2 SIM800C芯片及外围电路
        4.5.3 SIM卡接口电路
    4.6 基于SIM800C的 GPRS无线数据传输
    4.7 本章总结
第五章 系统长期工作可靠性及测量结果的处理与校正
    5.1 系统的可靠性分析
    5.2 系统的可靠性处理
        5.2.1 元器件筛选
        5.2.2 地面控制系统电路板设计
    5.3 系统故障原因分析
    5.4 多参数测量结果的处理与校正
    5.5 本章总结
第六章 地面与井下系统接口匹配及联机试验
    6.1 系统分时传输试验
        6.1.1 温度试验
        6.1.2 压力试验
        6.1.3 振动试验
        6.1.4 基准电流试验
    6.2 泄漏电流试验
    6.3 液晶显示软件实现
    6.4 井下滤波电路仿真实现
    6.5 系统联调试验
    6.6 本章总结
第七章 总结
    7.1 总结
    7.2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3)高精度分层温度测量装置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热电偶与铂电阻传感器研究现状
        1.2.2 温度测量采集技术研究现状
        1.2.3 温度测量采集设备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2 设计思路与方案规划
    2.1 设计需求分析
    2.2 方案设计思路分析
        2.2.1 数据传输模式分析
        2.2.2 数据采样方式选择与分析
        2.2.3 主要器件的选型
    2.3 整体设计方案
    2.4 本章小结
3 信号调理电路的优化设计
    3.1 热电偶冷端补偿方案的设计与分析
        3.1.1 热电偶的工作原理与测量方法
        3.1.2 热电偶的冷端补偿的优化设计
        3.1.3 负温度测量-基准偏置电压源设计
        3.1.4 补偿导线的选用和抗干扰处理
    3.2 铂电阻的驱动方式及优化设计
        3.2.0 铂电阻的测温原理
        3.2.1 铂电阻的驱动方式分析
        3.2.2 恒流源设计分析与优化
    3.3 信号增益调整
    3.4 低频信号滤波电路优化设计
        3.4.1 RFI滤波电路设计
        3.4.2 二阶低通滤波电路设计
    3.5 电源模块设计
    3.6 本章小结
4 采集转发电路设计与关键逻辑分析
    4.1 Σ-Δ型 ADC的工作原理
        4.1.1 过采样技术
        4.1.2 量化噪声整形技术
        4.1.3 数字抽取滤波
    4.2 采样量化电路与422 接口电路设计
        4.2.1 采样量化电路设计
        4.2.2 RS-422 接口电路设计
    4.3 采集转发逻辑设计
        4.3.1 双定时器程序设计优化采集转发时序
        4.3.2 双定时器软件配置
        4.3.3 UART串口通信逻辑设计
        4.3.4 采集转发时序验证
    4.4 抽取滤波器选取及抽取比对采集精度的对比分析
        4.4.1 抽取滤波器与抽取比
        4.4.2 采集精度的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功能测试与验证分析
    5.1 测试平台的搭建
    5.2 数据完整性验证
    5.3 采集精度验证
    5.4 上位机数据波形测试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基于MEMS扩散硅压阻式压力传感器智能检测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压力传感器研究现状
        1.2.1. 压力传感器国内研究现状
        1.2.2. 压力传感器国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意义
        1.3.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3.3. 本文章节安排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MEMS扩散硅压阻式压力传感器原理
    2.1. 引言
    2.2. 相关理论
        2.2.1. 半导体的压阻效应
        2.2.2. 弹性膜片最小绕度理论
    2.3. MEMS扩散硅压阻式压力传感器工作原理
    2.4. MEMS扩散硅压阻式压力传感器电路结构——惠斯通电桥
    2.5. MEMS扩散硅压阻式压力传感器的结构设计
        2.5.1. MEMS扩散硅压阻式压力传感器的内部构造
        2.5.2. 周边固支圆形薄膜应力分布特点分析与电阻变换器布置
    2.6. 实验装置介绍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关键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3.1. 前言
    3.2. 恒流源供电
        3.2.1. 恒流源和恒压源供电对比分析
        3.2.2. 恒流源设计
    3.3. 零点补偿
        3.3.1. 零点温度漂移的原因
        3.3.2. 零点温度补偿方法
    3.4. 温度补偿
        3.4.1. 二维标定实验
        3.4.2.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算法
        3.4.3. 果蝇算法优化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FOA-LSSVM)算法原理
        3.4.4. FOA-LSSVM算法温度补偿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压力传感器智能检测系统硬件设计
    4.1. 引言
    4.2. 硬件电路总体设计
    4.3. 单片机介绍
    4.4. 系统电源电路设计
    4.5. 温度采集模块
    4.6. 放大电路模块
    4.7. A/D转换电路
    4.8. 通信模块
        4.8.1. 串口通信
        4.8.2. WiFi通信模块
    4.9. LCD显示模块
    4.10. 报警模块
    4.11.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压力传感器智能检测系统软件设计
    5.1. 引言
    5.2. 软件系统主程序设计
    5.3. 数据采集程序设计
    5.4. 数据处理程序设计
    5.5. 数据显示程序设计
    5.6. WiFi无线传输模块
    5.7. 系统调试结果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录一
附录二

(5)经纬仪光学目标模拟器电控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目标模拟器基本原理
    1.5 论文章节安排
第2章 主控分系统的设计
    2.1 主控分系统硬件组成与设计
    2.2 主控分系统软件组成
    2.3 主控分系统软件的设计
        2.3.1 主控分系统软件线程的设计
        2.3.2 主控分系统软件设计
    2.4 主控分系统软件主界面的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数据通讯分系统的设计
    3.1 数据通讯分系统的设计要求与技术指标
    3.2 数据通讯分系统硬件组成
        3.2.1 核心板的构成
        3.2.2 底板的设计
        3.2.3 串口扩展板的设计
    3.3 数据通讯分系统软件的设计
        3.3.1 初始化
        3.3.2 主循环
        3.3.3 中断“1”处理
        3.3.4 中断“5”处理
        3.3.5 串口中断处理
        3.3.6 触屏中断处理
    3.4 数据通讯分系统通讯时序控制
    3.5 试验数据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调光调焦分系统的设计
    4.1 调光调焦分系统设计要求与技术指标
    4.2 调光调焦分系统硬件设计
        4.2.1 分系统核心控制板的设计
        4.2.2 分系统温度传感器的设计
        4.2.3 分系统电机驱动器的设计
        4.2.4 分系统核心控制板简介
        4.2.5 分系统驱动电机、电位计的选择
    4.3 调光调焦分系统软件设计
    4.4 调光调焦分系统工作实例
    4.5 试验数据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致谢

(6)激光主动照明偏振成像及图像融合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关键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激光主动照明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2 偏振成像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3 基于偏振的图像融合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技术瓶颈与关键科学问题
    1.4 论文研究内容与工作安排
    1.5 小结
第2章 激光传输质量评估及功率计算
    2.1 激光主动照明系统及关键技术
        2.1.1 连续辐照式激光主动照明系统
        2.1.2 基于距离选通的激光主动照明系统
        2.1.3 激光主动照明系统的关键技术分析
    2.2 激光波段选择
        2.2.1 大气窗口分析
        2.2.2 目标材质与激光波段的响应特性分析
        2.2.3 激光波段选择分析
    2.3 激光在大气中的传输变化及质量评估
        2.3.1 大气吸收效应
        2.3.2 大气湍流效应对光强分布的影响
        2.3.3 大气湍流造成的光束漂移与扩展分析
        2.3.4 激光视轴失配损耗分析
    2.4 激光传输链路模型及激光功率计算
        2.4.1 基于传输链路与探测器灵敏度的激光功率计算
        2.4.2 基于传输链路与图像对比度的激光功率计算
        2.4.3 基于传输链路与图像信噪比的激光功率计算
    2.5 双视场收发一体激光主动照明偏振成像光学系统设计
    2.6 小结
第3章 烟尘环境下的激光主动照明偏振成像效果评估
    3.1 偏振成像理论
        3.1.1 偏振光的数学描述
        3.1.2 偏振光学系统的表征方法
    3.2 主动式偏振成像实验平台
    3.3 类比差别实验及成像效果评估分析
        3.3.1 成像对比分析方法
        3.3.2 无烟雾情况下的成像分析
        3.3.3 有烟雾情况下的成像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基于主动式偏振成像的图像融合算法研究
    4.1 基于偏振成像的图像融合技术
        4.1.1 图像融合层次
        4.1.2 图像融合方法
        4.1.3 图像融合结果的评价标准
    4.2 基于偏振特征提取与视觉信息保留的图像融合方法研究
        4.2.1 偏振特征提取与精炼
        4.2.2 图像融合及参数设置
        4.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 基于潜在低秩表达的图像融合方法研究
        4.3.1 低秩部分与显着部分融合
        4.3.2 加和策略选择与图像重建
        4.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 基于离散余弦变换和局部空间频率的图像融合方法研究
        4.4.1 图像融合方法与策略
        4.4.2 融合算法的步骤和参数设置
        4.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5 小结
第5章 模糊自适应偏振图像融合算法研究
    5.1 模糊自适应理论
    5.2 模糊自适应图像融合方法与策略
    5.3 基于主动式偏振成像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5.4 基于模糊自适应偏振图像融合算法的深入研究
    5.5 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6.3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杜瓦及热电致冷封装中的温度传感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光电探测器封装中常用测温元件的种类、特点及关键参数
    1.1 电阻温度探测器
        1.1.1 铂电阻
        1.1.2 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
    1.2 半导体温度传感器
        1.2.1 二极管温度传感器
        1.2.2 电压型半导体温度传感器
        1.2.3 电流型半导体温度传感器
    1.3 热电偶
2 光电探测器及焦平面封装中温度传感器的选用及使用上的考虑
3 结束语

(8)潜油电泵井下多参数监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潜油电泵系统概述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进展情况
        1.3.2 国内进展情况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潜油电泵井下监测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2.1 井下监测系统工作原理
    2.2 井下监测系统供电与信号传输复用体制
        2.2.1 供电方式间的分析与选择
        2.2.2 星点直流供电的设计
        2.2.3 信号传输方式间的分析与选择
    2.3 抑制共模电压的滤波电路设计
        2.3.1 共模电压的弊端
        2.3.2 滤波电路的设计
        2.3.3 滤波电路的仿真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潜油电泵井下系统研究
    3.1 井下多参数监测装置的位置分布
    3.2 井下多参数监测的测量机理
    3.3 井下供电电路
    3.4 井下采集调理电路
        3.4.1 入口温度
        3.4.2 电机绕组温度
        3.4.3 入口压力与出口压力
        3.4.4 机组振动加速度
    3.5 井下分时工作体制研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潜油电泵地面系统研究
    4.1 下位机电路设计
        4.1.1 地面供电电源
        4.1.2 地面数据采集处理电路
        4.1.3 地面时钟电路
        4.1.4 地面SD卡存储器电路
        4.1.5 地面报警器电路
        4.1.6 数据存储电路
    4.2 地面三相电抗器设计
    4.3 上位机软件设计
        4.3.1 井下动态工况在线监控软件
        4.3.2 历史数据处理软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潜油电泵无线通信技术研究
    5.1 无线通信技术研究背景及意义
    5.2 无线通信系统总体设计
    5.3 XBEE蜂巢总网设计
    5.4 微控制器设计原理
    5.5 GPRS通信模组设计
        5.5.1 GPRS概述
        5.5.2 硬件终端设计
    5.6 操作原理与功能实现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潜油电泵机组的长期工作可靠性研究
    6.1 可靠性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6.2 潜油电泵机组故障的原因分析
    6.3 长期工作可靠性的措施方案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系统调试与试验
    7.1 系统硬件图
    7.2 井下滤波模拟试验
    7.3 井下分时电路试验
    7.4 井下高温试验
    7.5 井下高压试验
    7.6 井下振动试验
    7.7 上位机软件调试试验
    7.8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创新点
    8.1 总结
    8.2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9)潜油电泵井下测试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潜油电泵井下测试技术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潜油电泵井下测试技术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系统供电及信号传输特性研究
    2.1 整体方案设计
    2.2 星点通道模型及特点
    2.3 传输信号选择与分析
第三章 井下压力温度监测系统研究
    3.1 研制原理与设计准则
    3.2 传感器选型
    3.3 信号调理与变送电路
    3.4 井下滤波器研制
        3.4.1 共模电压与差模电压分析
        3.4.2 器件的选择
        3.4.3 滤波器的研制
    3.5 井下机械结构研制
第四章 地面测控系统研究
    4.1 地面三相电抗器
        4.1.1 星点负载
        4.1.2 熔断器
    4.2 组合单元
    4.3 智能仪表
        4.3.1 供电电路的研制
        4.3.2 CPU电路研制
        4.3.3 数据采集电路研制
    4.4 数据与计算机通信电路研制
        4.4.1 RS232 的概述
        4.4.2 电平转换及串口通信实现框图
    4.5 数据显示电路研制
        4.5.1 显示电路研制
        4.5.2 显示程序
    4.6 上位机系统的程序开发
        4.6.1 上位机程序开发环境及方法
        4.6.2 上位机程序总体结构
        4.6.3 上位机程序的开发
        4.6.4 软件实验与调试
    4.7 配电柜
    4.8 SD卡存储部模块
        4.8.1 SD卡整体介绍
        4.8.2 SD卡功能描述
        4.8.3 数据存储格式说明
        4.8.4 模块接口说明
第五章 系统实验及结果分析
    5.1 室内实验
        5.1.1 分部件性能试验
        5.1.2 系统联调试验
        5.1.3 模拟试验
        5.1.4 试验结果分析
    5.2 现场应用实验
        5.2.1 实验过程
        5.2.2 运行情况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基于3G无线通信的远程温湿度监测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主要工作
第二章 基于3G无线通信远程温湿度监测系统的总体设计
    2.1 基于3G无线通信的远程温湿度监测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2.2 基于3G无线通信的远程温湿度监测系统方案论证
第三章 3G无线通信远程温湿度监测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
    3.1 基于ARM920T子系统电路及接口电路设计
        3.1.1 ARM920T内核和S3C2410处理器
        3.1.2 ARM核与存储电路接口设计
        3.1.3 高速网络接口设计
    3.2 温湿度采集电路
        3.2.1 温度传感器论证
        3.2.2 温度传感器电路
        3.2.3 湿度传感器论证
        3.2.4 湿度传感器电路
第四章 3G无线通信远程温湿度监测系统应用软件设计
    4.1 Linux系统在ARM上的移植
    4.2 温度传感器驱动程序开发
    4.3 湿度传感器驱动程序开发
    4.4 3G驱动移植
        4.4.1 内核ppp协议与3G协议的添加
        4.4.2 添加内核驱动对EC122的支持
        4.4.3 3G设备USB接口模式转换移植
        4.4.4 拨号命令pppd和chat生成
        4.4.5 配置3G无线模块
第五章 远程温湿度监测系统联调与测试
    5.1 嵌入式服务器端温湿度监测系统联调
    5.2 远程温湿度监测系统测试
        5.2.1 3G无线传输模块测试
        5.2.2 远程温湿度监测系统测试
    5.3 远程温湿度监测系统性能分析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项目及成果
致谢

四、LM135系列精密集成温度传感器的原理与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近海底二氧化碳中红外原位探测系统的研制及应用[D]. 刘志伟. 吉林大学, 2021(01)
  • [2]潜油电泵井多参数检测与信号传输系统研究[D]. 岳列红.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0)
  • [3]高精度分层温度测量装置的设计与实现[D]. 黄巧峰. 中北大学, 2020(12)
  • [4]基于MEMS扩散硅压阻式压力传感器智能检测系统的研究[D]. 尹家乐. 东华大学, 2020(01)
  • [5]经纬仪光学目标模拟器电控系统的研究[D]. 赵记彤. 吉林大学, 2020(08)
  • [6]激光主动照明偏振成像及图像融合算法研究[D]. 谢梅林.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2019(05)
  • [7]杜瓦及热电致冷封装中的温度传感器[J]. 张忆南,朱宪亮,洪斯敏,李雪. 红外, 2018(10)
  • [8]潜油电泵井下多参数监测系统研究[D]. 吴宇凡. 西安石油大学, 2018(08)
  • [9]潜油电泵井下测试关键技术研究[D]. 聂文龙.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
  • [10]基于3G无线通信的远程温湿度监测系统设计[D]. 李钢. 西北大学, 2015(05)

标签:;  ;  ;  ;  ;  

LM135系列精密集成温度传感器原理与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