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岭-靖宇古隆起中段花岗岩成因类型及其与金矿的关系

铁岭-靖宇古隆起中段花岗岩成因类型及其与金矿的关系

一、铁岭—靖宇古隆起中段花岗岩成因类型及与金矿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李远超[1](2020)在《辽宁省清原县王家大沟金矿床成因及区域找矿远景》文中提出王家大沟金矿床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北地台北部、辽东地块、铁岭-靖宇古隆起与抚顺-新宾隆起相衔接部位的中段的三级构造单元范围内,是我国太古代花岗-绿岩带的典型分布区。金矿床产于浑河断裂与苏子河断裂交汇部位的锐角范围内。该区出露的地层主要为新太古界鞍山群石棚子组、红透山组。岩浆岩主要有太古代-元古代紫苏辉石花岗岩和片麻状花岗岩、晚侏罗纪花岗岩和中酸性脉岩类以及晚白垩纪基性-超基性岩脉。脉岩较为发育,主要为霏细岩、煌斑岩、黑云二长斑岩、辉绿岩等。矿区围岩蚀变比较发育,主要分布在含矿破碎带内及其附近,主要蚀变有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绢英岩化、钾化、绿泥石化和碳酸盐化。王家大沟金矿体严格受北西向剪切断裂构造所控制,金矿体均赋存在含矿断裂带内或其上、下盘,产状与含矿断裂产状基本一致,沿走向、倾向呈舒缓波状。矿体形态主要为脉状、薄脉状,其次为扁豆状,延长、延深常具有膨胀收缩、尖灭再现特点。矿石结构以半自形粒状结构为主,其次为碎裂结构,还见有交代熔蚀结构,乳滴状结构,包含结构等。矿石构造主要为细粒浸染状构造,其次为角砾状构造,还见条带状构造、细脉浸染状构造。矿石中矿物组成比较简单,金属矿物主要以黄铁矿为主,其次是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及微量的银金矿等。脉石矿物以石英为主,其次是碳酸盐、绢云母及少量的白云母、绿泥石等。主要载金矿物为黄铁矿、石英。其次为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等。本区矿石自然类型主要为含金石英脉型、含金蚀变岩型、含金角砾岩型。本区金、银矿物主要为银金矿和少量的金银矿,偶见有自然金,其形态有粒状、麦粒状、叶片状、针状-脉状。金矿物的赋存状态主要有裂隙金、晶隙金和包裹金三种形式。金矿床主要受NW向压性构造控制,在构造带产状变缓部位矿化厚度变大,矿化较好。一组NW向矿脉矿化富集存在横向对应,可互为找矿标志。近矿围岩蚀变主要为硅化和绢英岩化,细粒它形黄铁矿为主要的载金矿物。经过测试得到成矿流体主要为气液两相包裹体,成矿Ⅰ阶段:均一温度为283.1℃~294.2℃,盐度为18.96~19.71 wt%Na Cl,密度为0.92~0.94 g/cm3。Ⅱ阶段:均一温度为224.2℃~252.1℃,盐度为18.19~21.13 wt%Na Cl,密度为0.97~1.00g/cm3。Ⅲ阶段:均一温度为181.9℃~219.2℃,盐度为17.10~22.59 wt%Na Cl,密度为0.99~1.03 g/cm3。Ⅳ阶段:均一温度为148.6℃~169.4℃,盐度为18.45~19.05wt%Na Cl,密度为1.04~1.05 g/cm3。总体上,随着温度降低,流体盐度有降低的趋势,密度明显增大,主要与流体沸腾、气相逸失有关。估算成矿压力为22.91~29.83MPa,相应的成矿深度为2.29~2.96km,属于浅成成矿。根据钾-氩年龄测定,区内金的成矿作用晚于印支期,从王家大沟金矿与南口前花岗岩体的空间分布及成因联系上,其成矿作用的最后定位应属于燕山期。黄铁矿硫同位素组成多接近陨石硫,分析认为矿质主要来源于深源岩浆硫矿质。根据矿区石英脉中的石英氧同位素样品分析结果,认为其成矿热液主要来源于岩浆水,有大气水的加入。矿床类型为中(低)温热液脉型金矿。清原地区是太古界花岗-绿岩地体的典型分布区,蕴含着丰富的与绿岩带有关的金、铜、铁矿等资源,成矿条件优越,区域找矿前景较好。通过对王家大沟金矿床区域地质背景、矿区地质特征、矿体地质特征、成矿地质条件、成矿富集规律以及矿床成因的详细研究,对清原地区金、铜矿床的分布规律和成矿规律做出了简要的归纳总结,提出了详细的找矿标志,划分了成矿远景区,为今后矿产勘查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意义。

夏冬[2](2020)在《东天山石炭-三叠纪构造-岩浆演化与成矿的关系 ——以阿奇山铅锌(铜)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东天山石炭-三叠纪构造-岩浆演化与成矿的关系的认识一定程度上缺乏系统性、全面性的研究方法及相对统一的综合性结论。本文以透岩浆流体成矿理论视角,系统地收集、整理东天山及邻区已发表的锆石U-Pb单点年龄大数据及7类主要矿产时空结构规律的研究成果,总结了主要构造-岩浆演化序列、成矿规律及构造-岩浆演化与流体耦合成矿机理,并探讨了地球动力学机制。阿奇山铅锌(铜)矿床在东天山石炭-三叠纪构造-岩浆演化序列及成矿特征方面具有一定代表性,但其成因、控矿因素等的研究尚薄弱,为此开展了野外地质学,小东山火山机构岩石组合、构造控矿、流体运移特征及年代学等工作。我国地表找矿存在找矿难、找矿慢的问题突出,找矿理论创新是解决该问题的途径之一。本文主要取得了以下创新性认识:(1)东天山经历了晚奥陶世-早泥盆世(俯冲)→早石炭纪(碰撞+准噶尔亚幔柱?)→晚石炭纪(板片断离-岩石圈拆沉+准噶尔亚幔柱?)→早-中二叠世(塔里木亚幔柱)→晚二叠世-早中三叠世(板内演化)的地球动力学机制。(2)东天山绝大部分矿产的主成矿期处于石炭-三叠纪构造-岩浆活动间歇期,耦合着大量流体作用,具有岩浆期后成矿特点。与板块构造有关的早石炭世斑岩型铜矿、火山岩型铁矿、晚二叠-早三叠世韧性剪切带型金矿、早-中三叠世斑岩型钼钨矿为板块熔融产生的透岩浆流体成矿系统中熔体与流体发生耦合或解耦的产物;板片拆离-岩石圈拆沉作用触发的深部含矿流体向上运移与晚石炭世火山岩型铜多金属矿、火山-次火山热液型铜多金属矿床、早二叠世火山岩型铁矿、火山热液型或火山岩型银多金属矿成矿密切相关;塔里木二叠纪地幔柱与早-中二叠晚期基性-超基性岩型铜镍矿具有成生关系。(3)阿奇山铅锌(铜)矿床成矿分为早期硅酸岩热液和晚期碳酸盐流体成矿阶段。花岗斑岩对成矿的主要贡献:岩体自身及其岩浆成矿系统解耦有关的透岩浆流体形成的早期矽卡岩化带对后期小东山火山机构有关的含矿流体的遮挡作用,仅提供了部分热及矿质,正长斑岩等次火山岩有关的含矿流体以非顺层、高角度呈发散性产于断裂、破碎带及岩石微裂隙等构造有利部位充填-交代形成主要富矿体。主成矿期约束在292.0~320.0±1.6Ma,成矿流体具低温-中盐度,硫同位素具幔源、火山热液特征,成矿期构造背景处于挤压向拉张转换期,地球动力学机制主要为岩石圈拆沉。(4)含矿火山流体的充填交代为主要成矿作用,成因为火山热液型铅锌(铜)矿床,并建立了成矿模式。针对当前我国找矿勘查客观条件下存在的找矿难、找矿慢问题,适时提出中观“热岩-枝找矿理论”,并阐述了运用该理论发现新矿床的过程。

孟栋材[3](2020)在《河南熊耳山地区构造变形及演化历史分析》文中提出熊耳山地区位于华北板块的南缘,地处秦岭-大别造山带与华北板块的结合部位。该地区暴露了太华群变质基底及以熊耳群为代表的盖层岩石,并发育有大量中生代岩体。熊耳山地区自元古宙以来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历史,不同时代的岩石记录了关键构造阶段的构造变形过程。尽管该地区因金成矿而成为热点研究地区,与成矿相关的构造特征也开展过一定程度的研究。但该地区已有的构造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关于熊耳裂谷系的讨论,另一方面则是关于晚中生代伸展构造变形的研究,相关研究还缺乏系统性。虽然区域上曾发生过古元古代造山与随后的伸展事件已经形成共识,熊耳山地区也被认为显着卷入早中生代造山事件,但对于元古宙以来的关键构造变形序列及其各阶段变形特征还缺乏系统的厘定,对关键构造期的变形方式、变形时代等均缺乏应有的研究。此外,尽管前人对晚中生代伸展变形已经开展了较为详细的构造分析,但其变形特征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有关构造变形的时代还缺乏有效的年代学约束。本次研究在大量野外工作基础上,结合室内显微构造、同位素年代学等综合研究,厘定了熊耳山地区自元古宙以来的4期关键构造变形。包括古元古代造山事件、古元古代伸展事件、早中生代造山事件和晚中生代伸展事件。熊耳山地区的太华群变质岩中,普遍发育上盘向NWW运动的挤压变形,该期变形常常被后期构造所叠加或置换,具有相对稳定的线理方位和多变的面理产状。该期构造发育于古元古代华北东部陆块与西部陆块碰撞造山过程中,代表了早期华北克拉通完成克拉通化的块体拼贴产物。切穿该期构造的变形岩脉与未变形岩脉的锆石U-Pb年代学指示,构造变形发生于19651840Ma之间,代表了古元古代同造山挤压变形发生的时间,是挤压造山过程中的基底拆离产物。太华群中还广泛发育有近SN向的伸展变形,该期构造以发育缓倾的面理和SN向的线理为特征。其变形组构往往叠加于早期NWW向挤压组构之上,置换或部分置换早期组构。该期构造变形发育于熊耳裂谷系形成过程中,与熊耳群大规模火山活动同期,是裂谷期强烈伸展活动的产物。对穿过该期变形的变形和未变形岩脉的锆石年代学研究发现,该期伸展变形发育于17881724Ma之间。区域上发育的面理NNE倾向、线理方向近倾向的韧性剪切带,代表了晚三叠世时期造山带前缘的韧性拆离变形。该期变形发育于太华群中,其线理倾伏向在SN向-NNE向之间,具有上盘向SSW方向运动的特征,为典型的印支期同造山挤压构造。出露层次更浅的熊耳山北缘发育有同期挤压褶皱,该套褶皱轴迹走向为NWW向,卷入地层为熊耳群-上三叠统。两者分别代表了印支期华南与华北板块碰撞造山过程中造山带北缘的地壳深部和浅部的挤压变形组构。熊耳群与太华群接触带附近还发育有NE走向的韧性剪切带,线理方向为NW-SE向。与该韧性剪切带走向方位一致的是大量的同向的正断层,两者代表了早白垩世时期的伸展构造变形。其伸展方位与中国东部普遍发育的以变质核杂岩为代表的同期伸展构造方位一致,指示中国东部晚中生代伸展事件至少可向西延伸到熊耳山一带仍具有强烈的活动。同期发育的大规模中酸性岩浆活动,岩体边缘可见同构造变形现象。同变形岩体的锆石年代学指示,该期伸展构造发育于131Ma左右。本次工作表明,熊耳山地区在古元古代碰撞造山中,形成了近EW向的拆离型挤压构造;随后在后造山伸展背景下的裂谷活动中,发育了近SN向的伸展构造;在经历了漫长的构造平静期后,于晚三叠世时期在华北与华南碰撞造山中,形成以NNE向的基底拆离和盖层中轴迹NWW-SEE向的褶皱为代表的挤压构造;并在早白垩世时期的区域伸展事件中,发育了以变质核杂岩为代表的NW-SE向伸展变形。

马塬皓[4](2020)在《河北迁西金厂峪金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构造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金厂峪金矿床位于华北陆块北缘,是我国大型金矿床之一。多年来,前人对金厂峪金矿的地质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然而对于区内控矿构造特征的研究还相对较为薄弱。本文通过野外实地调查研究,总结前人的成果资料基础上,结合矿床地质特征解析,研究了金厂峪金矿区的控矿构造特征,加强对金厂峪矿区构造变形特征的正确认识。研究主要取得如下认识:(1)对金厂峪金矿的主要控矿因素进行分析,金矿床虽主要存在于韧性剪切带中,但通过控矿构造的研究发现,认为金厂峪金矿床并不是属于典型韧性剪切带型金矿。(2)金厂峪金矿矿脉产出主要受后期叠加于韧性剪切带的构造片理化带构造控制。构造片理化带为其控矿构造。(3)识别出四期构造变形:第一期构造主要是以北东向构造为特征的韧性变形构造,主要是围岩绿岩发生韧性变形。第二期变形为脆性变形,形成北东、北西、近南北及缓倾构造。第三期为北东向继承性构造,脆性片理化特征明显,同时矿石矿物碎裂结构发育。第四期为脆性断层,同样具有泥化,断层面未充填,为最晚期的脆性构造,均为晚期北东向脆性断层,未充填,断层中见断层泥。(4)野外地质特征观察结果显示,本区蚀变分带特征明显,早期为绿泥石化,其后依次是钠化、钾化、硅化及绢英岩化、碳酸盐化。(5)矿床产自韧性剪切带之后的构造片理化带中,矿区作为矿源层的斜长角闪岩在早期褶皱形成的构造薄弱带、经韧性剪切改造的作用下进行了金的预富集,随后在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的影响下,初期预富集的含金地质体重新活化,金发生再次富集就位,形成矿床。

于宗延,李丁丁[5](2019)在《吉林省梅河口市爱林金矿田成矿背景与资源潜力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爱林金矿田位于吉林省梅河口市水道镇爱林村附近。金矿田主要由香炉碗子和烟囱桥子金矿床组成,它们分布于烟囱桥子—龙头东西向脆—韧性剪切带内,相距约3.5km,是同一个成矿带中的两个金矿床。爱林金矿田南西距清原金矿田约60km,北东距夹皮沟金矿田约210km,东南距离安口镇金矿约24km。区域成矿地质背景与上述3个矿田基本一致。通过近年来专家学者对韧性剪切带的研究认识和与区域上邻近金矿田类比分析,认为爱林金矿田深部资源潜力很大。

李远超[6](2018)在《马家堡金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条件分析》文中认为马家堡金矿位于辽宁省清原县夏家堡镇马家堡村,受中生代印支期沙河韧性剪切带、燕山期砬子山花岗岩体侵位以及多期次的断裂构造活动影响,金矿成因类型为岩浆热液型。通过对夏家堡地区金矿成矿地质条件的分析,结合地质、物化探等综合信息,认为该地区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化信息丰富,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

刘文玉[7](2018)在《华北克拉通胶-辽-吉古元古代造山带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研究》文中认为华北克拉通内部发育孔兹岩系、中部造山带和胶-辽-吉造山带三个古元古代拼接带,造山带内保存着较为完好的岩石记录、构造行迹,并蕴含丰富的矿产资源,是研究前寒武纪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的重要窗口。本文以造山成矿理论为基础,结合构造地质学、岩石学、矿物学、矿床学、地球物理学等多学科,系统研究了胶-辽-吉古元古代造山带沉积环境、浅部构造行迹、深部地质结构、控矿因素、成矿规律、成矿模式及找矿标志,并对胶-辽-吉古元古代造山带构造边界、开启极性、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了以下主要结论与认识;1、根据胶-辽-吉造山带古元古界中发育的面理(片理、片麻理),线理、褶皱以及韧性变形的交切和叠加关系,该时代存在三期变质变形作用:第一期SN向顺层伸展构造形迹表现为透入性片麻理和长英质条带形成,为塑性剪切机制,产状近SN走向,伴生有伟晶岩脉的顺层侵入;第二期近SN向挤压构造形迹表现为长英质条带与片麻理同时发生褶皱,并伴有构造置换现象,形成新的片麻理、钩状褶皱、无根褶皱等。其中大理岩发生硅化和透闪石化的变形作用更加明显,褶皱轴面走向近EW向;第三期NE-SW向挤压构造形迹表现为早期形成的长英质条带与片麻理同时发生褶皱,形成新的NE-SW向宽缓褶皱。同时,地球物理方法所揭示出草河口复向斜和虎皮峪复背斜深部地质结构同样具有强烈褶皱的构造特征,指示了古元古代时期深与浅部构造行迹具有一致性和协调性。2、根据与矿床形成有关的地质构造条件、变质作用、岩浆作用、沉积作用和矿床本身的特征,将胶-辽吉-古元古代造山带的矿床主要划分为2个成矿系列,一是与古元古代沉积变质有关的硼、菱镁矿、滑石、磷、石墨成矿系列。成矿模式为吕梁期海底喷流、水热作用与成矿期和变质变形及后期叠加改造成矿期。二是与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有关的Pb、Zn、Au、Ag、Cu、Mo成矿系列。成矿模式为吕梁期海底喷流-水热作用期与成矿、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叠加改造成矿期。3、胶-辽-吉造山带北部构造边界为什司县-弓长岭南部-连山关-草河城-八里甸子镇-古城镇-二道白河镇一线,向东进入朝鲜境内。南部构造边界在陈屯-荷花山-红旗一线。同时,胶-辽-吉活动带内古元古界、花岗岩和基性岩墙及中生代侵入体等地质体记录了古元古代时期辽-吉造山/活动带复杂的陆块运动与结构状态,指示了胶-辽-吉活动带开启极性可能为自北向南。4、胶-辽-吉古元古代造山带动力学过程与成矿作用可分为伸展期、挤压造山期和非造山期三期。伸展期沉积作用、火山作用、水热作用等提供了丰富的成矿物质与良好的成矿环境,是矿源层的形成期。挤压造山期形成许多褶皱、断裂构造,控制了非金属矿源层的分布格局,为金属矿液提供了导矿、储矿空间,深部岩浆活动提供了成矿物质的动力来源,促进了矿体的形成与富集。非造山期构造运动对原生矿床进一步改造,同期岩浆活动再次促使矿体进一步富集。

尤欣慰[8](2015)在《红透山铜矿床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红透山铜矿床产自清原-花岗绿岩体中,是东北最大的铜矿床之一,矿床类型为太古代海底火山喷发型块状硫化物矿床。本次研究利用矿床地球化学原理,通过野外调研采样、岩矿石综合鉴定、岩石地球化学、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和流体包裹体研究等方法,对红透山铜矿床的大地构造背景和地球化学特征展开详细研究,取得了如下成果:1)红透山铜矿床中Fe等金属元素明显在矿石中富集,在岩石中贫化,而Si、A1等元素则相反在岩石中富集。原岩分析表明红透山组原岩为一套碱性至亚碱性系列火山岩。红透山含矿岩系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为活动大陆边缘岛弧且靠近大陆的弧后盆地。2)红透山铜矿床的岩石与矿石分馏作用不明显的轻稀土富集型分配模式,显示出一致的物质来源,后期漫长的变形变质作用使得个别元素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亏损和富集。红透山岩矿石样品离散程度不大均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表明红透山岩矿石属于同一成岩成矿系统。3)铅、硫同位素分析结果得出,矿石中的硫铅同位素有地幔物质的特征,铅同位素的研究中可直接得出成矿物质来自于地幔和上地壳,结合铅同位素的计算年龄可得出,红透山铜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与矿区含矿变质岩系相一致,均来自太古代火山喷发的地幔物质,并在喷发过程中受到下地壳物质的混染。4)红透山铜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显示,显示矿石均一温度为174~274℃,峰值落在210~220℃。矿石中流体包裹体的的盐度值为15.35~33.65wt%NaCl,峰值落在22~25%之间。矿石的密度范围是1.02~1.15g/cm3,反映出了高盐度、中密度的特征。5)氢氧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红透山铜矿床的成矿流体主要为大气水和岩浆水的混合热液。综合流体包裹体分析数据结果,显示成矿热液具有弱酸性、富含H2S、中盐度和低密度的特点,且成分上具有前寒武纪大洋的特征。故成矿热液可能为岩浆水、大气水和海水的混合溶液。6)综合研究得出红透山式块状硫化物矿床的成矿模式为:火山喷发所形成的流体与海水共同构成了硫化物堆积成矿过程中最主要的两种流体来源,流体混合作用对金属硫化物的沉积和堆积成矿发挥着重要作用,成矿流体为高盐度、中密度并富含还原介质的含矿流体,它在酸性火山岩喷发的间隙期,通过海底火山喷发作用进入海底,并与海水混合后,通过火山口或断裂体系下渗循环对流,在适宜的海底洼地中沉积而形成了以层状和似层状以及透镜状为主的矿体,由于从火山口喷溢的热液流体的温度、盐度、化学组成的差异性及海水的动荡程度不同,而形成了块状硫化物矿床的矿体构成及化学成分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变质变形的过程中,矿床的形态和成矿物质的分布被改造而产生成矿物质的局部富集和贫化。

鞠传奇,肖政龙[9](2018)在《辽宁娟厂沟区地质特征与找矿标志》文中指出辽宁省清原地区金、铜、铁多金属矿产资源丰富,娟厂沟区金矿化体产出于太古代花岗绿岩地体中。该区成矿地质背景较好,结合物化探异常信息及少量探矿工程,对该区的地质矿化体特征及控矿因素等进行了分析探讨。认为金矿(化)体与土壤异常吻合度较高,矿化信息丰富,找矿标志明显。

温升福[10](2017)在《松辽盆地南部上古生界石油地质特征与综合评价》文中研究指明早古生代末期,松辽地区各地块(额尔古纳地块、兴安-松嫩地块、佳木斯地块)完成拼合,形成统一的佳蒙地块,从晚古生代开始进入盖层演化阶段。松辽盆地南部涉及佳蒙地块南缘和华北板块北缘两大构造单元,其晚古生代的沉积具有典型的大陆边缘沉积特征。通过野外观察及松南地区钻井研究,建立了松南地区华北北缘晚古生代地层序列。华北北缘石炭-二叠系发育齐全,以滨海相沉积为主,部分地区过渡为海陆交互相沉积。来自地层发育与沉积特征的对比、岩性展布、地层年代学、重磁电资料、区域地震资料解释等几方面的证据,基本确定了长岭地区基本无大面积深变质结晶基底,推测属于佳蒙地块:梨树地区基底性质属于华北板块北缘,也基本厘定了西拉木伦河缝合带即华北板块北缘边界在松南盆覆区的位置。古生界构造变形复杂,表现为一系列叠瓦逆冲推覆构造特征,具造山带特点,但后期剥蚀改造严重,以发育大型逆冲推覆构造为主,其底部统一于深部的拆离面之上。地震资料解释和钻井资料分析表明,松南地区上古生界地层的分布明显呈“南北分带、东西分块”的特征:以西拉木伦河缝合带和赤峰-开源断裂带为界可将区内上古生界划分为北、中、南三个带。其中中带(华北板块北缘、西拉木伦河缝合带与赤峰-开源断裂带之间)晚古生代石炭系、二叠系及古生代地层主要分布在区带西部,中上元古界及岩浆岩集中分布在东部梨树地区。南带(华北板块板内、赤峰-开源断裂带以南)主要为太古代及元古代基岩分布区,东部部分地区分布有古生代地层。研究区石炭—二叠系发育了多套烃源岩,特别是中、上二叠统泥质烃源岩,其平面分布以西拉木伦河缝合带为界总体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块的特点。有机质丰富较高,在热演化程度较低地区具有较大的生烃潜力。泥质烃源岩具有有机质丰度较高,热演化程度高,有机质类型以Ⅲ型干酪根为主,混有部分Ⅱ型干酪根的特点。利用上古生界烃源岩厚度数据、有机碳丰度数据和有机质成熟度数据,通过生烃模拟实验,综合计算上古生界生烃总量为328万亿方(气),选取合理的排聚系数,计算出资源量为0.984万亿方(气)。根据石炭-二叠系砂岩、碳酸盐岩储集条件和以泥质岩为主的盖层条件等总结认为松南上古生界存在有自生自储型、下生上储型和古生新储型等主要生、储、盖组合形式。综合依据上古生界地层厚度大,烃源岩发育;顶面埋深较浅,有机质成熟度适中,具备一定生烃潜力;构造相对稳定,保存较为完整;后期深埋藏,发育多类型的有利储盖组合等条件进行定性评价。综合优选出两个上古生界有利勘探区带:茫汉凹陷和昌图-梨树凹陷。

二、铁岭—靖宇古隆起中段花岗岩成因类型及与金矿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铁岭—靖宇古隆起中段花岗岩成因类型及与金矿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辽宁省清原县王家大沟金矿床成因及区域找矿远景(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内容及意义
    1.2 矿区自然地理及经济状况
        1.2.1 位置、交通
        1.2.2 自然地理状况
        1.2.3 经济状况
        1.2.4 地震
    1.3 勘查研究现状
        1.3.1 清原花岗-绿岩地体含矿性研究
        1.3.2 王家大沟金矿床国内研究现状
        1.3.3 王家大沟金矿床矿产勘查工作现状
        1.3.4 以往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论文研究方法及主要工作量
        1.4.1 研究方法
        1.4.2 主要工作量
第2章 区域成矿背景
    2.1 区域地质背景
        2.1.1 地层
        2.1.2 构造
        2.1.3 岩浆岩
        2.1.4 变质作用
    2.2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2.1 区域重力异常特征
        2.2.2 区域航磁异常特征
    2.3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2.4 区内主要矿产及区域成矿地质条件
        2.4.1 区内主要矿产
        2.4.2 区域成矿地质条件
第3章 矿区地质特征
    3.1 地层
    3.2 构造
    3.3 岩浆岩
    3.4 变质作用和围岩蚀变
        3.4.1 变质作用
        3.4.2 围岩蚀变
    3.5 矿区地球化学特征
    3.6 矿区地球物理特征
第4章 矿床地质特征
    4.1 矿体地质特征
    4.2 矿石质量特征
        4.2.1 矿石结构、构造
        4.2.2 矿石成分
    4.3 矿石类型
    4.4 金矿物特征
        4.4.1 金矿物的物理性质
        4.4.2 金矿物的赋存状态
        4.4.3 金矿物的化学成分
    4.5 矿物生成顺序及成矿阶段
    4.6 围岩蚀变
第5章 矿床成因
    5.1 成矿地质条件
        5.1.1 成矿地层条件
        5.1.2 成矿构造条件
        5.1.3 成矿岩浆岩条件
    5.2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
        5.2.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5.2.2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5.2.3 成矿压力和成矿深度的估算
    5.3 成矿物质来源
    5.4 成矿流体来源
    5.5 矿床成因
第6章 矿化富集规律
    6.1 成矿富集规律
    6.2 找矿标志
    6.3 区域矿产分布特征
第7章 成矿预测
    7.1 综合预测要素
    7.2 区域成矿远景分析
    7.3 区域成矿远景区划分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东天山石炭-三叠纪构造-岩浆演化与成矿的关系 ——以阿奇山铅锌(铜)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现状
    2 选题依据
    3 科学问题与研究内容
    4 研究方法与工作量
    5 基本论点及主要创新性认识
第一章 构造-岩浆演化序列及地球动力学机制
    1.1 区域地质背景
        1.1.1 区域地层
        1.1.2 区域构造
        1.1.3 区域岩浆岩
        1.1.4 数据应用情况
    1.2 构造-岩浆演化序列
        1.2.1 晚奥陶世-早泥盆世构造-岩浆演化序列
        1.2.2 石炭纪构造-岩浆演化序列
        1.2.3 早-中二叠世构造-岩浆演化序列
        1.2.4 晚二叠世-早中三叠世构造岩浆演化序列
    1.3 地球动力学机制探讨
        1.3.1 晚奥陶世-早泥盆世(406~466Ma)
        1.3.2 石炭纪(299~359Ma)
        1.3.3 早-中二叠世(272~299Ma)
        1.3.4 晚二叠世-早中三叠世(220~265Ma)
    1.4 小结
第二章 成矿规律及耦合成矿机理
    2.1 主要矿种时空结构
        2.1.1 铜矿
        2.1.2 金矿
        2.1.3 铜镍矿
        2.1.4 铁矿
        2.1.5 钼钨矿
        2.1.6 银多金属矿及铅锌矿
        2.1.7 成矿规律
    2.2 构造-岩浆活动与流体的耦合机理
        2.2.1 成矿流体来源及一般习性
        2.2.2 构造-岩浆活动与流体的耦合机理
    2.3 小结
第三章 热岩-枝找矿理论及找矿实践
    3.1 我国当前找矿勘查存在的问题
    3.2 可能的解决办法
    3.3 热岩-枝组矿模型
    3.4 热岩-枝宏观找矿概念
    3.5 中观地质异常找矿方法
    3.6 热岩-枝找矿理论优缺点及找矿实践
    3.7 小结
第四章 阿奇山铅锌(铜)矿地质特征
    4.1 区域地质矿产简介
    4.2 矿区地质特征
        4.2.1 地层
        4.2.2 构造
        4.2.3 岩浆岩
        4.2.4 围岩蚀变
        4.2.5 矽卡岩
        4.2.6 地球物理特征
        4.2.7 地球化学特征
    4.3 矿体地质特征
        4.3.1 矿体特征
        4.3.2 矿石特征
        4.3.3 成矿阶段划分
第五章 矿床控矿因素及富集规律
    5.1 雅满苏组火山岩
    5.2 小东山火山机构
        5.2.1 小东山火山机构位置的确定及火山口特征
        5.2.2 岩石组合及岩相学特征
        5.2.3 断裂构造控矿及流体运移特征
    5.3 成矿流体
        5.3.1 流体包裹体
        5.3.2 硫同位素
    5.4 主成矿时代约束
        5.4.1 雅满苏组火山岩年代学
        5.4.2 锆石U-Pb同位素
    5.5 矿化富集规律
    5.6 结论和讨论
第六章 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6.1 矿床成因
        6.1.1 海底喷流沉积型矿床
        6.1.2 矽卡岩型矿床
        6.1.3 火山热液型矿床
    6.2 成矿模式及找矿潜力
        6.2.1 成矿模式
        6.2.2 找矿潜力分析
第七章 结论及存在的问题
    7.1 结论
    7.2 存在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图版
附录 -补充材料
附录 -作者简介
    一.个人简介
    二.学术论文发表情况
    三.在读期间参与的科研和勘查项目
    四.在读期间学术交流
    五.获奖情况

(3)河南熊耳山地区构造变形及演化历史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技术路线及内容
        1.3.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3.2 研究内容
    1.4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区域地质背景
    2.1 熊耳山地质概况
        2.1.1 研究区范围
        2.1.2 熊耳山基本概况
    2.2 研究区周围盆山断裂概况
        2.2.1 小秦岭―崤山地区
        2.2.2 马超营断裂
        2.2.3 嵩县―潭头盆地
    2.3 地层概况
    2.4 构造概况
第三章:古元古代挤压变形
    3.1 变形特征
    3.2 构造变形年代学特征
        3.2.1 样品特征及分析方法
        3.2.2 锆石U-Pb定年结果
    3.3 碰撞造山期变形规律和时限
第四章:古元古代伸展变形
    4.1 伸展构造特征
    4.2 锆石U-Pb年代学分析
    4.3 古元古代伸展构造与岩浆活动
第五章:早中生代挤压构造
    5.1 总体特征
    5.2 熊耳山南部构造特征
    5.3 熊耳山北部构造特征
    5.4 熊耳山以北构造特征
第六章:晚中生代伸展构造
    6.1 几何学特征
    6.2 运动学分析
    6.3 年代学分析
        6.3.1 样品处理及分析方法
        6.3.2 锆石U-Pb年代学
        6.3.3 锆石年代学意义
    6.4 伸展变形模式
第七章: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情况
附录

(4)河北迁西金厂峪金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构造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区域位置与地区经济概况
    1.3 研究现状
        1.3.1 研究区地质工作
        1.3.2 研究区科研工作
    1.4 存在的问题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6 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构造
    2.4 区域岩浆岩
        2.4.1 太古代岩浆岩
        2.4.2 中生代岩浆岩
    2.5 区域矿产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层
    3.2 矿区构造
    3.3 矿区岩浆岩
    3.4 矿体特征
        3.4.1 矿脉产出形态
        3.4.2 主要工业矿脉
    3.5 矿石特征
        3.5.1 矿石矿物组成
        3.5.2 矿石结构构造
    3.6 围岩蚀变
    3.7 成矿作用期次划分
第四章 构造变形特征
    4.1 褶皱特征
        4.1.1 一级褶皱-金厂峪复式向斜
        4.1.2 二级褶皱-金厂峪复背斜
        4.1.3 三级褶皱
    4.2 剪切带特征
    4.3 片理化带特征
    4.4 脆性断裂特征
    4.5 构造形迹划分
第五章 控矿构造解析
    5.1 控矿因素分析
        5.1.1 地层与成矿的关系
        5.1.2 岩浆岩与成矿的关系
        5.1.3 构造与成矿的关系
    5.2 控矿构造解析
    5.3 区域构造演化与成矿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5)吉林省梅河口市爱林金矿田成矿背景与资源潜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成矿区域大地构造
2 金矿田地质
    2.1 矿田地层
    2.2 矿田岩浆岩
    2.3 矿田构造
    2.4 矿体特征
3 区域含矿背景
4 区域成矿背景
5 矿田成矿机制
6 资源潜力分析
7 资源潜力估计
8 结语

(6)马家堡金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条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区域地质背景
    1.1地层
    1.2构造
    1.3岩浆岩
    1.4变质岩
    1.5区域地球物理场特征
        (1) 区域重力异常特征
        (2) 区域航磁异常特征
    1.6区域地球化学场特征
    1.7区域矿产分布特征
2矿区地质特征
    2.1地层
    2.2构造
    2.3岩浆岩
    2.4矿床围岩蚀变
        (1) 硅化
        (2) 绿泥石化
        (3) 绢云母化
        (4) 碳酸盐化
        (5) 高岭土化
3矿化体地质特征
    3.1矿化体特征
    3.2矿石质量
        (1) 矿石矿物组合
        (2) 矿石结构构造
        (3) 矿物赋存状态
    3.3矿石类型和品级
4成矿条件分析
    (1) 太古宙花岗绿岩地体为金银多金属矿床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地质条件
    (2) 燕山期岩浆活动为矿床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热源条件
    (3) 多期次的构造活动为金及多金属矿床形成提供了有利控矿构造与赋矿空间条件
    (4) 多期次、多样式、漫长的成矿过程, 提供了形成综合型矿床的地质条件
    (5) 物、化探综合异常显示该区具有形成中-大型金银多金属矿床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条件

(7)华北克拉通胶-辽-吉古元古代造山带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主要实物工作量
第2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格局
    2.2 控矿地质条件
        2.1.1 太古宇
        2.1.2 古元古宙
    2.3 区域岩浆岩
        2.3.1 太古代岩浆岩
        2.3.2 元古代岩浆岩
        2.3.3 中生代岩浆岩
    2.4 区域构造特征
    2.5 区域矿产特点
        2.5.1 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
        2.5.2 矿床的储矿层位规律
第3章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3.1 岩石物性特征
        3.1.1 地层物性特征
        3.1.2 侵入体岩石物性特征
    3.2 胶-辽-吉地区重力场特征
    3.3 胶-辽-吉地区磁性特征
    3.4 胶-辽-吉地区电性结构特征
        3.4.1 草河口复背斜深部电性结构特征
        3.4.2 青城子矿集区深部电性结构特征
第4章 古元古代岩石学特征及沉积环境分析
    4.1 古元古代变质岩岩石学特征
        4.1.1 片岩类
        4.1.2 板岩类
        4.1.3 千枚岩类
        4.1.4 石英岩类
        4.1.5 变粒岩类
        4.1.6 大理岩类
        4.1.7 片麻岩类
    4.2 古元古代岩浆岩岩石学特征
        4.2.1 花岗质岩类
        4.2.2 镁铁质岩类
    4.3 古元古代变质岩原岩及成因环境分析
        4.3.1 板岩、千枚岩及片岩类
        4.3.2 片麻岩类
        4.3.3 长英质粒岩类
        4.3.4 斜长角闪岩
        4.3.5 钙硅酸岩
        4.3.6 大理岩
第5章 胶-辽-吉造山带浅部构造变形与深部地质结构
    5.1 浅部构造变形
        5.1.1 第一期SN向顺层伸展构造形迹
        5.1.2 第二期近SN向挤压构造形迹
        5.1.3 第三期NE-SW向挤压构造形迹
    5.2 深部地质结构
        5.2.1 深部构造格架
        5.2.2 草河口复背斜
        5.2.3 虎皮峪复向斜
第6章 胶-辽-吉造山带成矿系列、成矿模式及找矿标志
    6.1 硼矿、菱镁矿等沉积-变质型矿成矿系列
        6.1.1 矿床地质特征与成矿规律
        6.1.2 成矿模式
        6.1.3 找矿标志
    6.2 铅锌、金银等沉积-改造型成矿系列
        6.2.1 矿床地质特征与成矿规律
        6.2.2 成矿模式
        6.2.3 找矿标志
第7章 胶-辽-吉造山带动力学过程与成矿作用
    7.1 胶-辽-吉造山带构造边界
        7.1.1 胶-辽-吉造山带北部构造边界
        7.1.2 胶-辽-吉造山带南部构造边界
    7.2 胶-辽-吉造山带开启极性
    7.3 胶-辽-吉造山带动力学过程与成矿作用
        7.3.1 伸展期-矿源层形成
        7.3.2 挤压造山期-储矿、导矿构造形成
        7.3.4 非造山期-矿体富集与叠加改造成矿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红透山铜矿床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区概况
    1.2 选题依据与背景
    1.3 块状硫化物矿床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及内容
    1.5 主要工作量
第2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1.1 石棚子组(Ars)
        2.1.2 通什村组(Art)
    2.2 区域构造
        2.2.1 穹窿构造
        2.2.3 断裂构造
        2.3.4 褶皱构造
    2.3 区域岩浆岩
        2.3.1 太古宙侵入岩
        2.3.2 晚古生代侵入岩
        2.3.3 三叠纪侵入岩
        2.3.4 燕山期侵入岩
    2.4 太古宙地质演化
    2.5 区域矿产类型与分布
        2.5.1 硅铁建造型石英磁铁矿矿床
        2.5.2 金矿床
        2.5.3 块状硫化物铜-锌矿床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层
    3.2 矿区构造
        3.2.1 矿区褶皱构造
        3.2.2 断层构造
        3.2.2.1 东西向断裂构造
        3.2.2.2 北东向构造
        3.2.2.3 北西向构造
    3.3 矿体特征
    3.4 矿石特征
        3.4.1 矿物组合
        3.4.2 矿石结构
        3.4.2.1 斑状结构
        3.4.2.2 固溶体分离结构
        3.4.2.3 交代溶蚀结构
        3.4.2.4 碎裂结构
        3.4.3 矿石构造
        3.4.4 近矿围岩蚀变特征
        3.4.5 矿床的分带特征
        3.4.5.1 矿石结构构造分带
        3.4.5.2 矿物垂直分带
第4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4.1 岩石地球化学
        4.1.1 主量元素分析
        4.1.2 变质原岩恢复与构造环境分析
    4.2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3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3.1 稀土元素分配特征
        4.3.2 稀土元素参数相关性分析
    4.4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
        4.4.1 S同位素地球化学
        4.4.2 氢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4.4.3 铅同位素
    4.5 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
        4.5.1 流体包裹体成分分析
        4.5.2 均一法测温
        4.5.3 盐度和密度
        4.5.4 成矿压力
第5章 成矿作用研究
    5.1 区域成矿作用
    5.2 成矿物质来源
    5.3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
    5.4 矿床成矿模式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辽宁娟厂沟区地质特征与找矿标志(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成矿背景
2 娟厂沟区地质特征
    2.1 地层
    2.2 构造
    2.3 岩浆岩
    2.4 岩脉
    2.5 围岩蚀变
    2.6 地球化学特征
    2.7 地球物理特征
3 矿化体特征
4 找矿标志
5 控矿因素探讨
6 结论

(10)松辽盆地南部上古生界石油地质特征与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区以往石油地质工作程度与存在的问题
        1.2.1 研究区以往石油地质工作程度
        1.2.2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完成的工作量
        1.4.1 资料收集与整理
        1.4.2 野外地质调查
        1.4.3 钻井岩心观察
        1.4.4 地震资料整理与解释
        1.4.5 样品分析测试
    1.5 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地理及构造位置
    2.2 前人研究成果概述
        2.2.1 松辽盆地南部区域构造背景
        2.2.2 松辽盆地南部石油地质特征
    2.3 佳蒙地块南部边界在松辽盆地南部位置的厘定
        2.3.1 西拉木伦河断裂带的地质、地球物理特征
        2.3.2 MT资料解释及对缝合带位置的确定
        2.3.3 区域地震资料解释
        2.3.4 钻井岩心年代学特征
        2.3.5 前中生代岩相展布特征
第3章 松辽盆地南部上古生界序列及前中生界岩性特征
    3.1 华北北缘晚古生代地层序列
        3.1.1 华北克拉通内部地层序列
        3.1.2 华北板块北缘地层序列
    3.2 佳蒙地块南缘晚古生代地层序列
        3.2.1 磐石地区晚古生代地层序列
        3.2.2 林西地区晚古生代地层序列
    3.3 松南地区晚古生代地层对比
    3.4 松南地区前中生界岩性特征
第4章 松辽盆地南部上古生界发育及沉积特征
    4.1 松辽盆地南部地震资料解释
        4.1.1 前中生界地震相划分
        4.1.2 地震剖面解释
    4.2 松辽盆地南部区域构造地震剖面解释
        4.2.1 茫汉断陷基底结构与构造的地震剖面解释
        4.2.2 昌图断陷基底结构与构造的地震剖面解释
        4.2.3 梨树断陷基底结构与构造的地震剖面解释
        4.2.4 长岭断陷基底结构与构造的地震剖面解释
    4.3 松辽盆地南部上古生界展布特征
        4.3.1 图件编制
        4.3.2 上古生界及基岩分布特征
        4.3.3 基岩岩性分析
    4.4 松辽盆地南部上古生界沉积特征
        4.4.1 早石炭世沉积相特征
        4.4.2 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沉积特征
        4.4.3 中二叠世沉积相特征
        4.4.4 晚二叠世沉积相特征
第5章 上古生界烃源岩特征
    5.1 烃源岩沉积环境及岩性特征
        5.1.1 泥质炭类烃源岩
        5.1.2 碳酸盐岩类烃源岩
    5.2 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5.2.1 有机质丰度
        5.2.2 有机质类型
        5.2.3 有机质成熟度
        5.2.4 生物标志物特征
第6章 烃源岩生烃潜力分析
    6.1 烃源岩赋存特征
        6.1.1 烃源岩纵向发育特征
        6.1.2 烃源岩平面展布特征
        6.1.3 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平面展布特征
        6.1.4 烃源岩现今成熟度平面展布特征
        6.1.5 烃源岩综合评价
    6.2 资源量计算
        6.2.1 生烃模拟实验
        6.2.2 资源量计算
第7章 储盖条件分析
    7.1 储集层岩性特征
        7.1.1 石炭系
        7.1.2 二叠系
    7.2 储集层物性特征
        7.2.1 石炭系储集物性特征
        7.2.2 二叠系储集物性特征
    7.3 盖层发育情况
    7.4 储、盖组合
第8章 有利区带综合评价
    8.1 区带评价与优选
    8.2 有利区带评述
    8.3 勘探部署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简介
致谢

四、铁岭—靖宇古隆起中段花岗岩成因类型及与金矿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辽宁省清原县王家大沟金矿床成因及区域找矿远景[D]. 李远超. 吉林大学, 2020(03)
  • [2]东天山石炭-三叠纪构造-岩浆演化与成矿的关系 ——以阿奇山铅锌(铜)矿为例[D]. 夏冬.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
  • [3]河南熊耳山地区构造变形及演化历史分析[D]. 孟栋材.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4]河北迁西金厂峪金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构造特征研究[D]. 马塬皓. 长安大学, 2020(06)
  • [5]吉林省梅河口市爱林金矿田成矿背景与资源潜力分析[J]. 于宗延,李丁丁.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1)
  • [6]马家堡金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条件分析[J]. 李远超. 有色矿冶, 2018(05)
  • [7]华北克拉通胶-辽-吉古元古代造山带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研究[D]. 刘文玉.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2018(01)
  • [8]红透山铜矿床地球化学特征研究[D]. 尤欣慰. 东北大学, 2015(01)
  • [9]辽宁娟厂沟区地质特征与找矿标志[J]. 鞠传奇,肖政龙. 有色矿冶, 2018(01)
  • [10]松辽盆地南部上古生界石油地质特征与综合评价[D]. 温升福. 吉林大学, 2017(05)

标签:;  ;  ;  ;  ;  

铁岭-靖宇古隆起中段花岗岩成因类型及其与金矿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