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运动对大学生生活习惯的影响

体育运动对大学生生活习惯的影响

一、体育对大专生生活习惯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秦栋[1](2021)在《家庭因素对幼儿体育行为的影响及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幼儿健康是全民健康的基石,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全生命、全历程的终身健康观,对幼儿体育发展提供了更高要求。幼儿作为祖国的未来,既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每个家庭的希望,如何保证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一直是国家、社会和家长共同关注的焦点。幼儿体育不但能促进幼儿生长发育、增强体质,还有助于培养幼儿顽强、团结的精神以及果敢、豁达的性格,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家庭既为幼儿成长提供健康的生活环境,也是幼儿教育的第一课堂,对幼儿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本研究以曲阜市9所幼儿园5-6岁幼儿为研究对象及幼儿家长作为调查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了解幼儿家庭因素和幼儿体育行为特征,分析家庭因素对幼儿体育行为的影响机理,探索家庭因素促进幼儿体育行为发展的策略,为促进体育强国建设,助力健康中国提供借鉴。研究结果表明:(1)5-6岁幼儿性别差异对幼儿体育行为的影响程度较小,在身心发展上的差异性并不显着。性别差异与幼儿参与体育活动时间之间具有相关性(P<0.05);与幼儿参与体育活动频率、喜欢程度之间没有相关性(P>0.05)。(2)家庭月收入是影响幼儿体育行为的重要因素,家庭月收入与幼儿参与体育活动时间、频率、喜欢程度之间具有相关性(P<0.05)。家庭经济收入可为幼儿体育器械、服饰装备、户外亲子活动等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3)家庭结构类型是影响幼儿体育行为的重要因素,家庭结构类型与幼儿参与体育活动时间、频率、喜欢程度之间具有相关性(P<0.05)。不同结构类型的家庭人员组成存在差异,从而导致幼儿的家庭教育观念不同,直接影响了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频率。(4)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体育行为存在影响,家庭教养方式与幼儿参与体育活动频率之间具有相关性(P<0.05);与幼儿参与体育活动时间、喜欢程度之间没有相关性(P>0.05)。(5)父母文化程度是影响幼儿体育行为的重要因素,父母文化程度与幼儿参与体育活动时间、频率、喜欢程度之间具有相关性(P<0.05)。父母文化程度越高,对幼儿全面健康发展观越重视,对幼儿体育活动的价值观越牢固。(6)父母职业类型对幼儿体育行为存在影响,父母职业类型与幼儿参与体育活动喜欢程度之间具有相关性(P<0.05);与幼儿参与体育活动时间、频率之间没有相关性(P>0.05)。(7)家庭体育物理环境是影响幼儿体育行为的重要因素,球类器械、小型健身器材、户外运动场地、户外运动器材与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频率、喜欢程度之间具有正相关性,且达到显着水平,其相关系数在0.209~0.291之间。家庭体育设施可以满足幼儿体育活动的需求,户外体育设施及场地为幼儿参与户外体育活动提供便利。(8)家庭体育行为环境是影响幼儿体育行为的重要因素,父母支持鼓励、身体活动榜样与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频率、喜欢程度之间具有正相关性,且达到显着水平,其相关系数在0.185~0.271之间。父母支持鼓励、屏幕限制、身体活动榜样有利于家庭体育环境的建设,从而影响幼儿体育行为。(9)家庭体育心理环境是影响幼儿体育行为的重要因素,工作价值和能力期望与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频率、喜欢程度之间具有正相关性,且达到显着水平,其相关系数在0.208~0.246之间。父母的体育价值观决定了对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支持程度,从而影响幼儿体育行为。

刘春慧,梁乾琳,秦华[2](2020)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助产大专生自我导向学习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调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下助产大专生自我导向学习能力现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促进学生自我导向学习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以四川省某高等职业学院407名助产大专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问卷和中文版自我导向学习能力评定量表(SRSSDL),以问卷星方式进行调查。结果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助产大专生自我导向学习能力总分(224.14±32.81)分,各维度条目得分均值由高到低依次为:在家保持在校读书时的生活节律、在家至少锻炼0.5 h以上、线上教学满意度、学习习惯与方法、家庭网络是否流畅、学习目标、目前身体健康状况,进入自我导向学习能力回归方程,P<0.05。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助产大专生自我导向学习能力为高等水平,学生保持正常的生活节律、加强体育锻炼、保持身体健康、设置学习目标、培养学习策略、维持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方法、教师进行优质教学、保障网络畅通是促进学生自我导向学习的重要保障。

陈恺琦[3](2020)在《体育学类本科生学习投入现状研究 ——以S大学体育学院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S大学体育学院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针对该群体的特点、专业培养要求及其学习情况的特殊性,采用定量研究和质性研究互相印证的方法,使用《体育学类本科生学习投入调查问卷》与相关的访谈内容作为调查工具,主要从学业挑战度、主动合作学习水平、生师互动水平、教育经验丰富度以及校园环境支持度五个方面进行调查,探究S大学体育学院本科生学习投入的现状,对该群体的学习投入水平做出较为全面的评价,并提出相应的合理化建议。研究结论如下:1、S大学体育学院本科生学习投入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其中学业挑战水平、教育经历丰富度和校园环境支持度均超过中值水平,校园环境支持度得分最高;主动合作学习水平和生师互动水平相对较低。2、不同性别的S大学体育学院本科生在学习投入总体水平上的差异不显着。就其各维度而言,女生的学业挑战水平显着高于男生,男生的生师互动水平和教育经历丰富度显着高于女生。主动合作学习水平和校园环境支持度上的性别差异不显着。3、S大学体育学院本科生学习投入总体水平及其各维度在专业上均存在显着差异。具体来说,运动康复专业的本科生学习投入总体水平及其主动合作学习水平、生师互动水平、教育经历丰富度均显着低于体育教育、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训练专业的本科生。然而,运动康复专业的本科生学业挑战水平却显着高于其他三个专业的本科生。另外,运动训练专业的本科生校园环境支持度显着高于其他三个专业的本科生。4、S大学体育学院本科生学习投入总体水平在年级上存在显着差异。总体呈现出学习投入水平随着年级增高而降低的趋势。5、不同生源的S大学体育学院本科生的学习投入总体水平差异显着。来自地方体校的本科生学习投入度最低。6、不同学业自评的S大学体育学院本科生在学习投入总体水平其及各维度上均呈现出了显着的差异。总的来说,学业自评越高的本科生学习越投入。

肖蓉[4](2020)在《中国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测评及其相关因素研究》文中认为一、研究意义与目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使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然而目前人们较多关注物质生活质量的提高与评价,而对于精神生活质量,却缺乏客观的衡量和评价方法。大学生的精神生活质量备受关注,由于缺乏有效的测量工具,目前少有对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及其相关因素的实证研究。因此,本研究拟编制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量表,量化评价我国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水平和特点,深入考察其相关因素,为探索中国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的提升策略,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与依据。二、方法:1.通过对开放式调查的质性研究获取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的评价指标,综合文献法、访谈法、专家小组讨论等多种方法形成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量表的条目池。以专家评价法评价其内容效度并对条目进行删减和修改,形成量表的预测版。2.对1573名大学生进行预测试,通过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进一步筛选条目并确定量表结构,经过验证性因素分析、信效度检验后确定量表的正式版本并制定量表的结果解释标准。3.使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量表正式版(QOSLS-CS)、13条目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简表(WHOQOL-BREF13)、生活满意度量表(SWLS)、生命意义感量表(MLM)、简式心理健康连续体量表(MHC-SF)、患者健康问卷抑郁9条目(PHQ-9)及体育活动等级量表(PARS-3)等对来自全国11省8494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中国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的人口社会学表现特点,与生活质量、心理、行为等身心健康变量的关系,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初步探索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三、结果:1.质性研究显示:精神生活对满足大学生的精神和心理需求极为重要,可表现为学习求知、精神追求、课外实践、人际和谐与休闲娱乐的五维结构,并可细分为13个亚维度。积极良好的精神生活是健康的重要组成。2.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量表正式版(QOSLS-CS)及其测量学性能:(1)QOSLS-CS共有32题,包括2个领域,10个因子。其中精神追求、精神信仰、精神成长、精神乐观、人生态度属于内隐性精神生活领域;学习进取、阅读求知、休闲实践、亲密关系、人际关系属于外显性精神生活领域。(2)结构效度:探索性因素分析显示10个因子可解释总量表变异的72.73%。验证性因素分析显示一阶与二阶模型拟合良好。χ2/df<3,RMSEA值<0.05,GFI、NFI、RFI、CFI值均大小0.9。各项参数值均达到统计学要求。10个因子间的相关在0.399~0.713之间,因子与总量表的相关在0.684~0.829,量表的内部结构效度良好。(3)效标效度:量表总分、内隐及外显性精神生活与生活满意度、生命意义感及幸福感的相关在0.600~0.797之间,呈高度相关;量表总分与抑郁的相关为-0.356。具有良好的效标效度。(4)信度: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分别为0.950、0.907。10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737~0.854之间;分半信度在0.630~0.832之间。285名被试在间隔2周后的测得总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879,各维度的重测信度在0.707~0.841之间,量表的各项信度指标均达到理想水平。(5)采用心理测量学中的标准参照分数进行QOSLS-CS的结果解释,将原始分进行百分制转换,得分<50分为很低水平,50~59.99分之间为较低水平,60~69.99分之间为中等水平,70~79.99分为较高水平,≥80分为很高水平。五级划分标准合理,具有良好的实证效度。3.中国大学生精神生活状况表现特点:中国大学生总体精神生活质量得分为(66.22±13.67),各维度中亲密关系得分最高(74.88± 18.28),休闲实践维度得分最低(59.33±18.60)。精神生活质量水平很低者占10.9%,较低者占19.1%,中等者占29.4%,较高者占25.5%,很高者占15.1%。4.中国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的人口、社会学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1)除年级以外,中国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存在多方面的人口社会学差异,东部地区、女生、本科生、文科生和/或医科生、城市生源、是独生子女、汉族、有理想信念、有人生座右铭、有敬仰或崇拜对象、恋爱一次者及正在谈恋爱的大学生以及家庭经济状况好,父、母亲文化水平更高的大学生的总体精神生活质量更好(P<0.01)。(2)“有无人生座右铭”对中国大学生精神生活的影响面最为广泛。此外“有无理想信念”、“家庭经济状况”、“地区”等因素的影响也较为广泛。人口社会学因素可解释中国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方差变异的9.8%。5.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与心理、行为因素的关系。(1)与健康及积极心理因素的关系。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总分与WHO生活质量、生命意义感、生活满意度、幸福感总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47、0.650、0.433、0.622。(2)与消极心理因素的关系。①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总分与抑郁得分的相关系数为-0.305。无抑郁者的精神生活质量总分(69.93±12.76)及其各维度得分均显着高于有抑郁者(61.13±13.23),精神生活质量越低者的抑郁筛查阳性率越高(72%VS 59.4%VS 42.2%VS 29.3%VS 20.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24.273,P<0.001)。②有自伤自杀意念者的精神生活质量(61.62±14.13)显着低于无自伤自杀意念者(68.46±12.86)。精神生活质量越低者的自伤自杀意念筛查阳性率越高(56.3%VS 43.7%VS 30.6%VS 25.0%VS 19.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80.927,P<0.001)。(3)与健康相关行为因素的关系。①运动频率越高者,在总体精神生活质量及各维度的表现越好(P<0.001);中、大运动量者在精神生活质量表现上均优于小运动量者(P<0.001)。高精神生活质量的大学生更多为中、大运动量者(χ2=155.276,P<0.001)。②每天网络使用时间少的大学生(0-3小时)的总体精神生活质量及各维度得分更高。网络使用时间很多者(8小时及以上)的精神生活质量较其它人更低(P<0.001)。(4)心理行为因素较人口社会学因素对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及各维度表现的影响更大,其解释大学生总体精神生活质量的方差变异高达53.7%。四、结论:1.中国大学生精神生活具有独特性,复杂性和多维性的特点。良好的精神生活质量是大学生健康的重要元素。2.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量表具有良好的心理测量学性能和应用价值。3.中国大学生总体精神生活质量呈负偏态分布,40.6%的中国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处于良好以上水平。大学生在亲密关系、人生态度、精神追求上的满足度较高,在学习进取与休闲实践活动上的满足度较低。4.中国大学生精神生活受到多种人口社会学因素的影响,东部地区、女生、本科生、文科生和/或医科生、城市生源、独生子女、汉族、有理想信念、有人生座右铭、有敬仰或崇拜对象、恋爱一次及正在谈恋爱的大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更好,父、母亲文化水平更高的的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更高。人口社会学因素总体上对中国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的影响较低。5.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与个体身心健康具有密切的关系。高精神生活质量的大学生的总体生活质量更高,在生理、心理、社会领域上的表现上更好;他们有更高的生命意义感、幸福感、生活满意度;更少的抑郁情绪,更低的抑郁障碍阳性率;更少的自伤自杀意念;更多的体育运动行为;更少的网络使用。健康相关的心理与行为变量对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具有高度的影响。

王科[5](2018)在《甘肃省大学生排球运动员赛前认知焦虑的调查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当前,中国排球运动竞赛水平的不断发展,促使大学生校园排球运动水平日益提高,运动员身体技能等方面差距也越来越近。在竞技水平不相上下的情况下,心理素质的高低,对于队伍的发展和成绩的取得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赛前心理状态的积极调节,对于能否战胜对手,发挥自己平时训练水平,显得尤为重要,诸多运动心理学研究者提出,运动焦虑和运动成绩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我国,体育竞赛和排球训练中,对运动焦虑的研究和探讨已经成为了当前学者们的热议话题,恩德勒的观点,是目前学者们在运动焦虑影响因素方面主要采用的观点,他的观点主要有以下五种:消极社会评价的恐惧、对失败的恐惧、对受伤的恐惧、对竞赛水平发挥的恐惧以及对对手实力的恐惧,这些因素都会导致运动员赛前焦虑的升高,所以,如果想不断提高我们的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水平,就必须要正确的认识赛前焦虑,正确的进行控制,才能不断提高甘肃省大学生的运动水平。排球运动是一项集体、技、战、心和智等多种因素于一体的隔网对抗性运动。近几年,排球运动在高校开展普及率已经非常高了,此次列入甘肃省运会项目,每年都会有各级别的排球比赛。随着大学生排球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比赛的激烈性,排球运动员赛前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被重视,因此,对于运动员赛前心理焦虑维度的研究,对我们培养优秀运动员、提高运动水平和促进甘肃省排球竞技训练方法的提高和发展有着决定性作用。本论文以排球运动为研究载体,以运动心理学的运动焦虑概念为研究视角,通过搜集相关运动心理学和运动焦虑等相关理论知识,以运动认知焦虑量表为测量工具,运用文献资料法、量表测量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参加本次全省大学生排球联赛的240名参赛运动员对赛前认知焦虑的6个维度进行研究分析。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大学生排球运动员在社会评价焦虑维度,性别、是否主力、一级运动员、二级运动与无等级运动员皆存在显着性差异,学历无明显差异。男性运动员高于女性运动员、主力队员高于替补队员、训练年限短的高于训练年限长的队员。2.大学生排球运动员在比赛准备焦虑维度,训练年限、本科和硕士、硕士和大专运动员差异性极其显着,性别、一级运动员与无等级运动员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是否主力无显着性差异。男性运动员高于女性运动员、训练年限短的高于训练年限长的队员。3.大学生排球运动员在竞技水平发挥焦虑维度,是否主力差异性极其显着,性别、训练年限显着性差异,运动等级和学历均无显着性差异。男性运动员高于女性运动员、主力队员高于替补队员。4.大学生排球运动员在失败焦虑维度,性别、是否主力、训练年限均存在显着性差异,运动员等级和运动员学历均无明显差异。5.大学生排球运动员在对方实力焦虑维度,训练年限,一级运动员、二级运动员和无等级运动员显着性差异,性别、是否主力和学历均无显着性差异。6.大学生排球运动员对受伤焦虑维度,是否主力显着性差异;性别、训练年限、运动等级及学历均无显着性差异。主力队员高于替补队员。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几条建议:1.根据大学生排球运动员的社会评价焦虑数据来看,性别上的差异,男性运动员更需要有区别针对性的开展集中注意力训练,对运动状态焦虑的调节要因人而宜。训练大学生排球运动员的自信心,多增加鼓励式训练。2.根据大学生排球运动员的比赛准备焦虑数据来看,应增加比赛模拟训练,让大学生运动员适应比赛。增加比赛经验,以及加强比赛中遇到的突发情况处理。3.根据大学生排球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发挥焦虑数据来看,加强培养运动员良好的个性品质。赛前应做自我心理暗示,相信自己是最棒的。4.根据大学生排球运动员的失败焦虑数据来看,加强运动员思想文化、比赛动机和比赛归因的心理学教育,改善认知水平和结构,以降低他们的自我否定的意识。5.根据大学生排球运动员的对方实力焦虑数据来看,运动员不应做过高期望值,正面面对对手实力,教练应组织学生多看国际比赛,灌输女排精神。6.根据大学生排球运动员的受伤焦虑数据来看,应加强大学生排球运动员的素质训练,提高自身素质是能够减少受伤的办法。

赵癸萍[6](2017)在《大学生学风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学风是学习、治学和研究过程中形成的风气和氛围,包括学习风气、治学风气和学术风气。学风的内核是蕴藏在学习中的价值观念与价值追求,学风的外显是人们学习的精神风貌、行为规范和群体氛围。学风弥漫于大学生学习全过程,对大学生个体和群体的行为方式、思想认识和精神面貌都有重要作用。开展大学生学风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增强大学德育实效、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优化当前社会风气的共同需要,具有丰富的理论意义和迫切的现实意义。学风产生于学习过程之中,与教师的教风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组成学校校风的两大核心构成。大学生学风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学风建设的交叉与融合,与学风建设在思维取向、实施主体和衡量方法方面存在差异,可适度区分。探究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本质,须沿着学习、大学生学风和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思维脉络,层层深入、多维探查。学习的本质观呈现知识习得、意义建构、社会融入和全面发展四个方面。大学生学风的本质,从不同角度归结为学习的氛围、学术的文化和学习的价值三层本质。从不同视角看,大学生学风教育在行为层面是学习行为的规范,在环境层面是学习氛围的营造,在学术层面是学术文化的传承,在精神层面是学习价值的引领,呈现出多维本质,具有导向性、建构性、自主性、互动性、养成性、潜隐性和群体性特征。大学生学风教育具备深厚的思想资源。中国古代学风教育思想讲求自强不息、勤勉治学、学思结合、诚信笃实和学以致用风气,从传统文化脉络框定了学风教育的部分核心内容,也铸就了我国古代崇尚学习者勤奋刻苦、克服一切困难的主导旨趣,对学习兴趣的启发、学习热情的培养关注不太多。现代西方的学风教育理论中,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以学生为中心,讲求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推动学习者的自我实现;社会学习教育理论秉持交互决定论思想,高度强调观察学习和自我效能感培养,并探讨学习道德的自我开脱;终身学习教育理论将学习作为生存的基本手段,倡导终身学习思想和建设学习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关注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和社会文化环境,提倡协作式学习、情境化学习,都极大扩充了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教育理念、内容和方法,弥补了我国古代学风教育思想的部分缺陷。马克思主义学风教育理论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事求是和注重解放思想,奠定了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核心原则,构成了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支柱性理论。从本研究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大学生学风呈现主流积极向上,但局部问题较为严重的现状。从积极方面看,大学生群体确立了较高远的学习目标,具备较正确的学习认知,对学习诚信遵守较好,具有较端正的学习态度,总体状况积极良好。从消极方面看,部分大学生学习目的功利性明显,学习价值观尚存在偏差,对学习诚信的立场偏轨,学习行为的自律匮乏。总体而言,大学生学风呈现自发性、分化性、失范性和从众性的特征。针对大学生学风的现实状况,各高校积极开展学风教育活动,呈现积极成果与消极问题共存局面。高校不同教育主体高度重视学风教育,但学工队伍、教务管理队伍、教师队伍等不同系统间力量缺乏整合。各高校的大学生学风教育体制机制在逐步建立,但长效机制建设严重不足,制度的执行力不强。学风教育的活动较为丰富,学生总体感受与评价中等偏上,但缺乏对大学生学习内在价值的引领,教育方法难脱呆板陈旧的嫌疑。从内容构成角度看,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思想内涵极其丰富。依据大学生学风教育的现实状况和全国131所高校学风内容的语义归纳,本研究将大学生学风教育的主要内容,归结为培养大学生的进取之风、诚信之风、严谨之风和创新之风。理想信念教育、社会责任教育、科学发展教育和竞争态势教育是进取学风的主要教育内容。诚信价值教育、诚信品质教育、诚信法制教育和诚信实践教育是诚信学风的主要内容。求是精神教育、科学态度教育和严谨风格教育构成了严谨学风的主要内容。开拓意识教育、创造精神教育和质疑精神教育构成了创新学风的主要内容。大学生进取之风、诚信之风、严谨之风和创新之风的广阔思想内涵,凸显了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属性。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有效推进,主要解决五个方面的问题。从途径拓展看,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和教学相长的主体互动,实现对大学生学习价值的外在启发与内在反思;发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协同一致,实现教育者的力量整合,改善教育力量分散的不良教育现状;通过文化育人、制度育人和实践育人的结合,扩展教育形式和覆盖面;通过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结合,避免学校孤军作战的不良局面。从机制创新看,要建立和健全学业指导机制、学业评价机制、学业激励机制、学业预警机制和学业淘汰机制,建立大学生学风教育的长效机制,增强教育制度的执行力。从教育方法看,可以采用启迪法、示范法、规范法、竞争法和渗透法等多种方法,削弱大学生的抗拒心理,丰富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方法运用。从环境优化看,大学生学风教育要重点优化宿舍、班级、校园和社会四大区域,提升学风教育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相关性和融入度,阻断不良学习思想对大学生的影响,构建良性的学习外部环境。

金焰[7](2016)在《输入理论在运动员大专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互联网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及全球化的逐渐深入,学生的英语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运动员作为一个经常去英语国家训练和比赛的群体,如何提高他们的英语能力成为了一个迫在眉睫的课题。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将阐述克拉申的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理论,并以实证研究为基础,探讨如何将其运用到运动员大专生的英语阅读教学中去。本文首先通过文献资料法阐述了输入理论和情感过滤理论,以及国内外对于输入理论的研究现状。文献综述中还包括了专家对于输入理论应用于阅读中的一些看法。笔者分析了运动员大专生的英语阅读教学现状,其中包括他们的优势以及面对的种种困难。之后为了从实践上证明输入理论对运动员大专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具有提升作用,笔者进行了为期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在教学实验前笔者先使用了问卷调查法,以了解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自身英语阅读能力及现有英语课堂情况的一些看法;再有针对性的根据输入理论改变实验班的教学方法,对照班则采用原来的教学方法;最后通过两套难度相当的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级的阅读部分进行前测和后测,通过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改变教学方法的实验班英的语阅读成绩高于对照班。最后本文根据实验结果提出了一些对运动员大专生英语阅读教学的建议和意见,即进行适当的可理解性输入、创造和谐舒适的课堂氛围,以学生为中心、丰富课内外阅读材料和推广多媒体微课教学。同时最后也谈到了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以及今后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骆颖贤[8](2015)在《香港大专学生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首先,对国内外先进的体育运动锻炼方式进行介绍,总结出适应香港学生的体育运动方式;提高人们对健康生活习惯的重视,以及从事运动的积极性。其次,通过对香港专业教育学院学生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以不同方向总结归纳出香港大专生的参与体育活动行为的特点,以及参与和选择体育运动的影响因素。此研究进行了调查问卷的设计,以及问卷内容的信效度的检验,数据收集了香港大专生1012人网上调查结果,并对研究数据处理,进而分析讨论,写成论文。本研究表明:第一、香港大专生较为缺乏参与体育运动的习惯,参与体育运动的次数和时间均较少。他们有相对较弱的意志,不太愿意参与任何体育运动。第二、对于他们参与体育运动的地点、方式和运动项目的调查表明,较为喜欢公共场所和集体锻炼,参与的体育运动项目可以有多种选择,但不喜欢参与比赛。第三、香港大专生倾向于同意参与体育运动对健康益处,体重管理,压力管理和个人喜好影响因素是有益的。第四、在影响香港大专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因素分析中,对性别因素进一步分析对比,发现在男性和女性之间的个人喜好因素有差异。进一步分析定期体育运动习惯偏好中,五个因素均透露显着差异。第五、运用詹姆斯·斯卡理论解释了香港大专学生的体育行为特点,人们不会从一个阶段进入到另外一个阶段,是一步一步的方式到达的。第六参与体育运动是对健康有益,并能带给他们有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本调查可为新型的香港体育产业市场作为一定的参考。

张亮[9](2014)在《福州高校体育教师及体育工作者AQ分析研究》文中提出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与机会的社会,而竞争与挑战所带来的“逆境”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增多。越来越多的压力时刻伴随在人们周围。紧张的工作、残酷的淘汰、陌生的环境、快速的节奏和激烈的竞争,使人们面对巨大的生存和竞争的压力及挑战。核心问题是面对同样的客观环境,为什么有少数人可以获得成就,相反,很多人却难以应对。在这样的背景下,AQ逆境商的研究应势而生。本文以一名从事体育工作者的角度,探讨了逆境商的基本原理、构成要素及理论来源,通过对福州部分高校体育教师以及体育工作者的逆境商数调查,探求如何提高体育教师的逆境商教育能力并且运用到实际当中去。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法、数理统计法等科研方法对调查结果进行的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福州高校体育教师对逆境商有着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对AQ“非常了解”的教师有8人占总人数的10.9%,选择“了解”和“听说过”的教师分别为39人和22人,分别占教师总数的53.4%和30.1%。(2)现今福州高校体育教师逆境商水平处于中等偏上,但起因和责任归属(02)水平较低,因此在福州各高校推行逆境商的教育培训是有必要的。(3)福州高校体育教师逆境商的特点,在控制力、逆境影响力和持续力方面有较好的表现,这说明福州高校体育教师具有一定的逆境商数,能够合理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并缩小其影响程度,但是作为一名教师还稍稍欠缺责任感和自豪感。(4)教育机制问题导致体育教师责任感和自豪感的缺乏。由于长期以来学校教育重智育轻体育的教学理念,降低了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失去了前进的动力。(5)整个社会的大环境所造成的问题引发出了一系列危机,家长对学校的要求、教师的付出和收获不平衡、不断更新的教育方式以及间接影响体育教师工作的问题等因素相交织在一起,导致部分体育教师对工作目的产生了偏差,阻碍了其继续发展的道路。

刘丹丹[10](2014)在《重庆市大专生社会技能、社会支持现状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文中提出社会技能(Social skill)也称社会交往技能,是个体介入、适应、发展、协调和处置社会关系的本领,也是个人影响和操纵他人的一种本领。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某种社会关系之中。社会技能对个体的社会支持、心身健康、工作效率等有着重要影响[1]。有研究表明,社会技能的匮乏可能导致较低的社会技能,从而使心理健康产生问题。本文旨在了解重庆市大专学生社会技能、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三者的基本概况,以及性别、专业、民族、年级等因素对大学专科学生社会技能、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尝试研究社会技能、社会支持的关系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本研究采用问卷测量法,考虑到大专学生与大学本科学生年龄接近,所受教育程度相似,采用毛新华的《大学生社会技能的量表》、肖水源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于欣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并运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果:(1)重庆市大专男生的社会技能得分高于女生,且在关系主义上差异十分显着;汉族学生在对方的面子、利他行为和总分上平均分皆低于少数民族学生,且在对方面子因素上差异十分显着;独生子女在对方的面子、社交性、利他行为、关系主义和总分上平均分皆高于非独生子女,且差异十分显着;来自城镇的大专生的社会技能各个因素和总分平均分均高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但是均不存显着性差;学生干部的社会技能各项得分皆高于非学生干部,且差异十分显着;文科生社会技能均分低于理科学生,且在对方面子、关系主义和总分上存在显着差异;总体看来,大一年级大专生得分最低,而大二年级明显高于大一年级,大三年级则增长不明显,得分只略高于大二年级。其中利他行为在三个年级上无明显差异,其余各因子均表现出显着的差异。(2)重庆市大专生的社会支持水平不存在男女差异,男生的社会支持程度与女生基本持平;汉族学生除了对社会关系的利用度这一维度,其余均略低于少数民族学生,总体持平;来自城镇的大专生的社会支持各个维度上,均高于来自乡村的大专生,且在主观支持和总分平均分上呈现出较为显着的差异;独生子女的社会支持在所有的三个维度和总分上均分皆高于非独生子女,且具有显着差异;学生干部在社会支持的各个维度和总分平均分皆高于非学生干部,且差异非常显着;文科生的社会支持在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总分平均分略低于理科学生,但都未达显着差异;社会支持总分大一最低,从大一到大二有一个明显的增长过程,而大三分值最高。大二学生在社会支持各个纬度上平均分皆高于大一学生,而大三学生在社会支持各个纬度上平均分皆高于大二学生,社会支持的各个维度在三个年级上均表现出明显差异。(3)大学生社会技能和社会支持呈显着正相关,社会技能、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总分呈显着的负相关。(4)大学生社会技能和社会支持构成的回归方程呈显着性,对心理健康有显着的预测作用。(5)社会技能通过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社会支持中介效应显着。

二、体育对大专生生活习惯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体育对大专生生活习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家庭因素对幼儿体育行为的影响及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幼儿健康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1.1.2 幼儿体育对身心健康影响得到关注
        1.1.3 家庭对幼儿体育行为影响得到重视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
2 文献综述
    2.1 幼儿体育行为相关理论研究
    2.2 幼儿体育行为对身心发展影响的相关研究
    2.3 家庭因素对幼儿体育行为影响的相关研究
3 相关概念界定
    3.1 家庭因素
    3.2 幼儿
    3.3 幼儿体育
    3.4 幼儿体育行为
4 研究对象与方法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方法
        4.2.1 文献资料法
        4.2.2 访谈法
        4.2.3 问卷调查法
        4.2.4 数理统计法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幼儿体育行为的调查现状
        5.1.1 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
        5.1.2 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频率
        5.1.3 幼儿对参与体育活动的喜欢程度
        5.1.4 影响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
    5.2 家庭基本情况
        5.2.1 家庭月收入
        5.2.2 家庭结构类型
        5.2.3 家庭教养方式
        5.2.4 父母文化程度
        5.2.5 父母职业类型
    5.3 家庭体育环境
        5.3.1 家庭体育物理环境
        5.3.2 家庭体育行为环境
        5.3.3 家庭体育心理环境
    5.4 家庭因素对幼儿体育行为的影响分析
        5.4.1 性别差异对幼儿体育行为的影响分析
        5.4.2 家庭月收入对幼儿体育行为的影响分析
        5.4.3 家庭结构类型对幼儿体育行为的影响分析
        5.4.4 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体育行为的影响分析
        5.4.5 父母文化程度对幼儿体育行为的影响分析
        5.4.6 父母职业类型对幼儿体育行为的影响分析
        5.4.7 家庭体育物理环境对幼儿体育行为的影响分析
        5.4.8 家庭体育行为环境对幼儿体育行为的影响分析
        5.4.9 家庭体育心理环境对幼儿体育行为的影响分析
    5.5 家庭因素促进幼儿体育行为的策略
        5.5.1 循循善诱,培养幼儿的体育参与热情
        5.5.2 激发引导,激励幼儿的体育参与心理
        5.5.3 丰富知识,拓展幼儿的体育参与认知
        5.5.4 以身作则,调动幼儿的体育参与兴趣
        5.5.5 设施保障,完备幼儿的体育参与设施
        5.5.6 高度重视,避免幼儿的体育参与伤害
6 研究结论
7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7.1 研究不足
    7.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家庭基本情况及幼儿参加体育活动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2 家庭体育物理环境问卷
附录3 家庭体育行为环境问卷
附录4 家庭体育心理环境问卷
附录5 幼儿家长访谈提纲
致谢

(2)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助产大专生自我导向学习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1.2.2 调查方法
        1.2.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助产大专生自我导向学习能力现状
    2.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助产大专生自我导向学习能力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3)体育学类本科生学习投入现状研究 ——以S大学体育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的
    1.4 概念界定
        1.4.1 体育学类本科生
        1.4.2 学习投入
    1.5 理论基础
第二章 我国大学生学习投入的实证研究综述
    2.1 大学生学习投入的概念界定
    2.2 大学生学习投入的量化研究
        2.2.1 横断研究
        2.2.2 纵向研究
    2.3 大学生学习投入的质性研究
    2.4 大学生学习投入的现状
    2.5 大学生学习投入的影响因素
        2.5.1 社会因素
        2.5.2 学校因素
        2.5.3 个人因素
    2.6 与体育学类大学生学习投入相关的研究
    2.7 文献述评
第三章 S大学体育学院本科生学习投入的量化研究
    3.1 研究思路
    3.2 研究工具
    3.3 抽样及正式施测过程
    3.4 数据分析
        3.4.1 S大学体育学院本科生学习投入的描述性分析
        3.4.2 不同性别的S大学体育学院本科生学习投入的差异性分析
        3.4.3 不同专业的S大学体育学院本科生学习投入的差异性分析
        3.4.4 不同年级的S大学体育学院本科生学习投入的差异性分析
        3.4.5 不同生源的S大学体育学院本科生学习投入的差异性分析
        3.4.6 不同学业自评的S大学体育学院本科生学习投入的差异性分析
第四章 S大学体育学院本科生学习投入的质性研究
    4.1 研究思路
    4.2 研究工具
    4.3 抽样及正式访谈过程
    4.4 访谈资料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讨论
        5.1.1 S大学体育学院本科生学习投入的现状
        5.1.2 S大学体育学院本科生学习投入的性别差异
        5.1.3 S大学体育学院本科生学习投入的专业差异
        5.1.4 S大学体育学院本科生学习投入的年级差异
        5.1.5 S大学体育学院本科生学习投入的生源差异
        5.1.6 S大学体育学院本科生学习投入的成绩差异
    5.2 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中国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测评及其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 客观认识和提升民众的精神生活质量是当前社会发展和建设的重要目标
        (2)社会经济的发展给民众的精神生活也带来巨大的挑战
        (3)大学生空心病与精神空虚现象是时代和社会发展变迁下的普遍问题。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之间的不平衡发展所导致的后果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对精神生活的相关认识与研究
        1.2.2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状况的研究
        1.2.3 国外对精神生活的认识及相关的测评工具
        1.2.4 生活质量的研究
    1.3 问题的提出
    1.4 研究设想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4.3 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二章 大学生精神生活状况表现的质性研究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研究方法
    2.3 结果分析
    2.4 讨论
第三章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量表预测版的编制
    3.1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量表编制的原则与方法
        3.1.1 量表编制的原则
        3.1.2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量表的编制方法
    3.2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量表初始条目池的建立
        3.2.1 研究目的
        3.2.2 研究方法
        3.2.3 结果分析
    3.3 对初始条目池的内容效度评价
        3.3.1 研究目的
        3.3.2 研究对象
        3.3.3 研究方法
        3.3.4 研究结果
        3.3.5 讨论
第四章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量表正式版的编制与评价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对象
    4.3 研究方法
        4.3.1 研究工具
        4.3.2 统计方法
    4.4 研究结果
        4.4.1 项目分析
        4.4.2 探索性因子分析
        4.4.3 验证性因子分析
        4.4.4 信度分析
        4.4.5 结构效度分析
        4.4.6 效标效度分析
        4.4.7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的结果解释
    4.5 讨论
第五章 中国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状况及表现特点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对象
        5.2.1 样本量的确定
    5.3 研究工具
    5.4 研究方法
        5.4.1 调查方法
        5.4.2 统计方法
    5.5 结果
        5.5.1 中国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状况的条目应答分析
        5.5.2 中国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状况得分
        5.5.3 中国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的单因素分析
        5.5.4 中国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的人口社会学影响因素分析
    5.6 讨论
第六章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与心身健康的关系研究
    6.1 研究目的
    6.2 研究对象
    6.3 研究方法
        6.3.1 研究工具
        6.3.2 统计方法
    6.4 研究结果
        6.4.1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与生活质量的关系
        6.4.2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与生命意义感的关系
        6.4.3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与生活满意度、幸福感的关系
        6.4.4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与抑郁的关系
        6.4.5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与自伤自杀意念的关系
        6.4.6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与体育运动的关系
        6.4.7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与网络使用的关系
        6.4.8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的心理与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6.5 讨论
        6.5.1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与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
        6.5.2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与积极心理健康变量之间的关系
        6.5.3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与消极心理健康变量之间的关系
        6.5.4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与健康相关行为因素之间的关系
全文总结
    一、主要结论
    二、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三、研究不足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测评的相关资料
    附录1: Delphi咨询专家名单
    附录2: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专家咨询表
    附录3: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量表(QOSLS-CS)及其使用说明
    附录4: QOSLS-CS的原始分数与百分制标准分转换对照表
    附录5: 调查所使用的部分量表
附录二: WHO生活质量测评工具
    附录1: 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简表(WHOQOL-BREF)的修订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结果
        1.5 讨论
    附录2: 修订的13条目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简表(WHOQOL-BREF13)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5)甘肃省大学生排球运动员赛前认知焦虑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选题依据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2.2.1 理论意义
        2.2.2 实践意义
3 文献综述
    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3.1.1 焦虑概念的界定
        3.1.2 运动焦虑概念的界定
        3.1.3 认知状态焦虑概念的界定
        3.1.4 心理技能概念的界定
        3.1.5 心理技能训练概念的界定
    3.2 国内外运动焦虑相关研究
        3.2.1 国外运动焦虑相关研究
        3.2.2 国内运动焦虑相关研究
4 研究对象与方法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方法
        4.2.1 文献资料法
        4.2.2 量表测量法
        4.2.3 数理统计法
        4.2.4 逻辑分析法
        4.2.5 对比分析法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甘肃省大学生排球运动员基本情况调查
        5.1.1 甘肃省大学生排球运动员年龄情况统计
        5.1.2 甘肃省大学生排球运动员学历情况统计
        5.1.3 甘肃省大学生排球运动员运动等级情况统计
        5.1.4 甘肃省大学生排球运动员场上位置情况统计
    5.2 运动员赛前认知焦虑分析研究
        5.2.1 社会评价焦虑维度的影响
        5.2.2 比赛准备焦虑维度的影响
        5.2.3 竞技水平发挥焦虑维度的影响
        5.2.4 失败焦虑维度的影响
        5.2.5 对方实力焦虑维度的影响
        5.2.6 受伤焦虑维度的影响
        5.2.7 影响甘肃省大学生运动员赛前焦虑心理学因素分析
    5.3 甘肃大学生排球运动员认知焦虑调控措施和训练方法
        5.3.1 甘肃省大学生排球运动员认知焦虑的调控措施
        5.3.2 甘肃省大学生排球运动员认知焦虑的训练方法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6)大学生学风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大学生学风教育的研究意义
        (一)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现实需要
        (二) 增强大学德育实效的内在需要
        (三)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迫切需要
        (四) 优化当前社会风气的客观需要
    二、大学生学风教育的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大学生学风教育的研究路径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重点
        (三)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本质特征
    一、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概念体系
        (一) 学习与学风
        (二) 学风与教风
        (三) 学风与校风
        (四) 大学生学风教育
    二、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本质体系
        (一) 学习的本质
        (二) 大学生学风的本质
        (三) 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本质
    三、大学生学风教育的基本特征
        (一) 导向性
        (二) 建构性
        (三) 自主性
        (四) 互动性
        (五) 养成性
        (六) 潜隐性
        (七) 群体性
第二章 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思想资源
    一、中国古代学风教育思想
        (一) 自强不息
        (二) 勤勉治学
        (三) 学思结合
        (四) 诚信笃实
        (五) 学以致用
    二、现代西方学风教育理论
        (一)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二) 社会学习教育理论
        (三) 终身学习教育理论
        (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学风教育理论
        (一) 理论联系实际
        (二) 坚持实事求是
        (三) 注重解放思想
第三章 大学生学风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学风教育的实证调查
        (一) 大学生学风教育的问卷设计
        (二) 大学生学风教育的调查实施
    二、大学生学风的现状和特点
        (一) 大学生学风的现状
        (二) 大学生学风的特点
    三、大学生学风教育的现状和成因
        (一) 大学生学风教育的实施现状
        (二) 大学生学风教育的问题成因
第四章 大学生学风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进取之风教育
        (一) 理想信念教育
        (二) 社会责任教育
        (三) 科学发展教育
        (四) 竞争态势教育
    二、诚信之风教育
        (一) 诚信价值教育
        (二) 诚信品质教育
        (三) 诚信法制教育
        (四) 诚信实践教育
    三、严谨之风教育
        (一) 求是精神教育
        (二) 科学态度教育
        (三) 严谨风格教育
    四、创新之风教育
        (一) 开拓意识教育
        (二) 创造精神教育
        (三) 质疑精神教育
第五章 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有效推进
    一、大学生学风教育的途径拓展
        (一) 教师教育、自我教育和互动教育相结合
        (二) 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相结合
        (三) 文化育人、制度育人和实践育人相结合
        (四) 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
    二、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机制创新
        (一) 建立学业指导机制
        (二) 完善学业评价机制
        (三) 改进学业激励机制
        (四) 运用学业预警机制
        (五) 引进学业淘汰机制
    三、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方法探索
        (一) 启迪法
        (二) 示范法
        (三) 规范法
        (四) 竞争法
        (五) 渗透法
    四、大学生学风教育的环境优化
        (一) 优化宿舍环境
        (二) 优化班级环境
        (三) 优化校园环境
        (四) 优化社会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论文写作的故事
攻博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附录一: 全国高校学风汇总
附录二: 大学生学风教育调查问卷

(7)输入理论在运动员大专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
    1.3 论文结构
2. 文献综述
    2.1 克拉申的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理论
        2.1.1 输入假说
        2.1.2 情感过滤假说
        2.1.3 输入理论的不足之处
    2.2 国外对于输入理论的研究
    2.3 国内对于输入理论的研究
3. 运动员大专生英语阅读教学现状
    3.1 运动员大专生在英语阅读中存在的困难
        3.1.1 英语阅读水平过低
        3.1.2 阅读教学方法陈旧
        3.1.3 教材适用性差
    3.2 运动员大专生在英语阅读中存在的优势
        3.2.1 运动员大专生的性格优势
        3.2.2 运动员大专生的情商优势
4. 实证研究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工具
    4.3 研究过程
        4.3.1 设计问卷
        4.3.2 教学实验
    4.4 数据分析
        4.4.1 问卷调查研究结果分析
        4.4.2 教学实验结果分析
    4.5 比较分析后的启示和反思
        4.5.1 进行适当的可理解性输入
        4.5.2 创造和谐舒适的课堂氛围
        4.5.3 丰富课内外阅读教材
        4.5.4 推广多媒体微课教学
5. 结论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录 2
附录 3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香港大专学生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选题依据
    1.1 研究香港大专学生体育活动的特点是十分必要的
    1.2 了解香港大专学生体育活动的特点有利于理解体育市场的变化
    1.3 本研究希望能够了解香港大学生的体育学科和文化特点
    1.4 本调查研究的局限性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健康生活方式和理念在香港人群中普及的现状研究
    2.2 介绍体育运动与健康关系的研究
    2.3 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差异的研究
    2.4 参与体育运动的对人们身心健康影响的研究
    2.5 参与体育运动所产生的社会影响的研究
    2.6 参与体育运动所带来的社会效益的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4 调查结果与分析
    4.1 人口和背景资料分析
    4.2 香港大专生的体育运动的参与及习惯分析
        4.2.1 香港大专生是否具有体育运动习惯分析
        4.2.2 香港大专生参与体育运动次数的分析
        4.2.3 香港大专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时间分析
        4.2.4 香港大专生最喜欢的体育运动地点分析
        4.2.5 香港大专生最喜欢的体育运动参与形式分析
        4.2.6 香港大专生最常参与的体育运动项目分析
        4.2.7 香港大专生体育运动信息的来源分析
        4.2.8 香港大专生是否会推荐体育运动给他人分析
    4.3 香港大专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动机及影响因素分析
        4.3.1 香港大专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健康好处因素的排序
        4.3.2 香港大专生参与体育运动的体重管理因素的排序
        4.3.3 香港大专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压力管理因素的排序
        4.3.4 香港大专生参与体育运动的个人喜好因素的排序
        4.3.5 香港大专生参与体育运动因素的平均值分析
        4.3.6 香港大专生参与体育运动因素的不同性别分析
        4.3.7 香港大专生参与体育运动因素的不同体育习惯分析
    4.4 香港大专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动机及因素的讨论
5 结论及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福州高校体育教师及体育工作者AQ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意义
        2.1 理论意义
        2.2 实际意义
    3 文献综述
        3.1 概念界定
        3.2 国内研究现状
        3.3 国外研究现状
        3.4 AQ理论的四个维度
        3.5 研究AQ对体育教师的作用
第1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1.2.2 访谈法
        1.2.3 问卷调查法
        1.2.4 逻辑法
        1.2.5 数理统计法
第2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对体育教师AQ的四个维度的分析
        2.1.1 C:控制
        2.1.2 O2:起因和责任归属
        2.1.3 R:逆境认知力
        2.1.4 W:逆境后果顺应力
    2.2 对福州市高校体育教师及体育工作者对AQ的了解状况
    2.3 AQ的测量及研究结果
        2.3.1 AQ的测量
        2.3.2 AQ的分析
    2.4 缺失AQ四要素对体育教师及体育工作者的影响
        2.4.1 缺失C的影响
        2.4.2 缺失O-O的影响
        2.4.3 缺失R的影响
        2.4.4 缺失E的影响
    2.5 体育教师提升逆商四个维度的对策
        2.5.1 控制力(C)提升
        2.5.2 逆境认知力和顺应力(O-0)训练
        2.5.3 逆境影响力(R)训练
        2.5.4 逆境持久力(E)训练
第3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2 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重庆市大专生社会技能、社会支持现状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选题背景
2 文献综述
    2.1 社会技能
        2.1.1 社会技能的界定
        2.1.2 社会技能的结构
        2.1.3 社会技能的影响因素
        2.1.4 社会技能的价值
        2.1.5 社会技能的测量
        2.1.6 关于社会技能已有的研究成果
    2.2 社会支持
        2.2.1 社会支持的界定
        2.2.2 社会支持的分类
        2.2.3 社会支持的影响因素
        2.2.4 社会支持的测量
        2.2.5 关于社会支持已有的研究成果
    2.3 心理健康
        2.3.1 心理健康的界定
        2.3.2 心理健康的测量
        2.3.3 关于心理健康已有的研究成果
    2.4 以往研究的不足及本研究的意义
        2.4.1 以往研究的不足
        2.4.2 本研究的意义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假设
    3.3 研究对象
    3.4 研究工具
        3.4.1 大学生社会技能量表(ChUSSI)
        3.4.2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
        3.4.3 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The College Student Mental Health Scale)
    3.5 研究方法
        3.5.1 文献法
        3.5.2 问卷调查法
    3.6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大学生社会技能、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况
        4.1.1 大学生社会技能总体分布情况
        4.1.2 大学生社会支持总体分布情况
        4.1.3 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分布情况
    4.2 大专生社会技能的群体差异
        4.2.1 性别层面上大专生社会技能的比较
        4.2.2 不同民族大专生社会技能的比较
        4.2.3 是否独生子女的大专生社会技能的比较
        4.2.4 生源地层面上大专生社会技能的比较
        4.2.5 学生干部与非学生干部大专生社会技能的比较
        4.2.6 专业层面上大专生社会技能的比较
        4.2.7 不同年级大专生社会技能的比较
    4.3 大专生社会支持的群体差异
        4.3.1 性别层面上大专生社会支持的比较
        4.3.2 不同民族大专生社会支持的比较
        4.3.3 是否独生子女大专生社会支持的比较
        4.3.4 生源地层面上大专生社会支持的比较
        4.3.5 学生干部与非学生干部大专生社会支持的比较
        4.3.6 专业层面上大专生社会支持的比较
        4.3.7 不同年级大专生社会支持的比较
    4.4 大专生社会技能、社会支持、心理健康三者的相关性
        4.4.1 大专生社会技能和社会支持的相关性
        4.4.2 大专生社会技能和心理健康的相关性
        4.4.3 大专生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的相关性
        4.4.4 回归分析
        4.4.5 社会支持的中介效应检验
5 总的讨论与结论
    5.1 重庆市大专生社会技能发展状况分析
        5.1.1 不同性别大专生的社会技能差异分析
        5.1.2 不同民族大专生的社会技能差异分析
        5.1.3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专生的社会技能差异分析
        5.1.4 城镇与乡村大专生社会技能的差异分析
        5.1.5 学生干部与非学生干部大专生社会技能的差异分析
        5.1.6 不同专业大专生社会技能的差异分析
        5.1.7 不同年级大专生社会技能的差异分析
    5.2 重庆市大专生社会支持发展状况分析
        5.2.1 不同性别大专生的社会支持差异分析
        5.2.2 不同民族大专生社会支持的差异比较
        5.2.3 城镇与乡村大专生社会支持的比较
        5.2.4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专生社会支持的差异比较
        5.2.5 学生干部与非学生干部大专生社会支持的比较
        5.2.6 不同专业大专生社会支持的差异研究
        5.2.7 不同年级大专生社会支持的差异研究
    5.3 大专学生社会技能、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关系分析
    5.4 结论
6 本研究的局限和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体育对大专生生活习惯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家庭因素对幼儿体育行为的影响及策略研究[D]. 秦栋. 曲阜师范大学, 2021
  • [2]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助产大专生自我导向学习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 刘春慧,梁乾琳,秦华. 智慧健康, 2020(25)
  • [3]体育学类本科生学习投入现状研究 ——以S大学体育学院为例[D]. 陈恺琦. 苏州大学, 2020(03)
  • [4]中国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测评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 肖蓉.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5]甘肃省大学生排球运动员赛前认知焦虑的调查分析[D]. 王科. 西北师范大学, 2018(06)
  • [6]大学生学风教育研究[D]. 赵癸萍. 武汉大学, 2017(06)
  • [7]输入理论在运动员大专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金焰. 上海师范大学, 2016(02)
  • [8]香港大专学生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研究[D]. 骆颖贤. 北京体育大学, 2015(12)
  • [9]福州高校体育教师及体育工作者AQ分析研究[D]. 张亮. 福建师范大学, 2014(05)
  • [10]重庆市大专生社会技能、社会支持现状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D]. 刘丹丹. 西南大学, 2014(01)

标签:;  ;  ;  ;  ;  

体育运动对大学生生活习惯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