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北方低发病区鼻咽癌发病特点

我国北方低发病区鼻咽癌发病特点

一、我国北方低发区鼻咽癌的发病特点(论文文献综述)

马双双[1](2021)在《Ⅲ-ⅣB期非角化性鼻咽癌预后多因素分析》文中指出背景: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是指发生于鼻咽及其侧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占我国头颈部肿瘤的首位。鼻咽癌有三种病理亚型:角化性鳞状细胞癌、非角化性鳞状细胞癌和基底样鳞状细胞癌,非角化性鳞状细胞癌又分为分化癌和未分化癌。鼻咽癌具有发病部位隐匿,易发生转移和复发的特点,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是局部晚期。因此,5年生存率相对较低,预后差。流行病学研究发现,鼻咽癌的发病情况与地域、种族有一定的相关性,影响其预后的因素相对复杂,且Ⅲ-ⅣB期非角化性鼻咽癌的影响因素鲜有相关报道,因此研究影响Ⅲ-ⅣB期非角化性鼻咽癌的预后因素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Ⅲ-ⅣB期非角化性鼻咽癌患者的相关预后因素,建立有效的疗效预测及预后模型,以达到降低鼻咽癌的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的生存时间的目的,同时为临床实践提供新的循证医学证据。方法:本研究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至2021年3月在中日友好医院收治入院的67例Ⅲ-ⅣB期非角化性鼻咽癌患者,通过对病例资料进行筛选,最终入组53例患者。通过分析患者的基本信息及临床资料,并对纳入本研究的患者进行随访,建立详细的临床研究数据库。应用SPSS 25.0软件进行分析,用Kaplan-Meire法计算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应用Cox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缺失值的处理采用序列平均值填补。结果:本研究共纳入53例Ⅲ-ⅣB期非角化性鼻咽癌患者。所有患者1年、3年、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83.30%、59.90%、47.60%;总生存率分别为93.90%、64.40%、50.2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饮酒史(P=0.014)、远处转移(M分期,P=0.044)、中性粒细胞(P<0.001)、血小板(P=0.012)、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P=0.041)、是否放疗(P<0.001)、同步放化疗是否联合靶向治疗(P=0.036)与鼻咽癌患者PFS有相关性。临床分期(P=0.040)、远处转移(M分期,P=0.011)、白细胞(P=0.008)、中性粒细胞(P=0.001)、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P=0.040)、是否放疗(P<0.001)、中医药治疗时间(P=0.014)与鼻咽癌患者OS有相关性。非角化性分化型和非角化性未分化型与本组患者PFS和OS无统计学显着意义(PFS:P=0.291;OS:P=0.193),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对本组复发、无法切除或转移性非角化性鼻咽癌的患者未产生生存获益(P=0.644),考虑与本组样本量少有关。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临床分期(P=0.005)、血小板(P=0.011)、同步放化疗是否联合靶向治疗(P=0.004)是影响Ⅲ-ⅣB期非角化型鼻咽癌患者PFS的独立预后因素;临床分期(P=0.002)、白细胞(P=0.015)、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P=0.030)、同步放化疗是否联合靶向治疗(P=0.004)、中医药治疗时间(P=0.002)是影响Ⅲ-ⅣB期非角化型鼻咽癌患者的O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临床分期、血小板水平、炎症状态均是Ⅲ-ⅣB期非角化性鼻咽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换言之,临床分期越晚,血小板水平及炎症状态越高,鼻咽癌患者的预后越差。饮酒也是影响Ⅲ-ⅣB期非角化性鼻咽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分化程度并不能成为影响非角化性鼻咽癌的预后因素。以放化疗为基础的综合治疗是本研究中Ⅲ-ⅣB期非角化性鼻咽癌患者的主要治疗模式,同步放化疗联合靶向治疗是鼻咽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可显着提高患者PFS,考虑同步放化疗联合以尼妥珠单抗为代表的靶向治疗对鼻咽癌患者产生生存获益。免疫治疗对本组复发、无法切除或转移性非角化性鼻咽癌的患者未产生生存获益。中医药治疗高暴露(≥4M)是鼻咽癌患者OS的独立保护因素,配合中药治疗时间延长,可降低患者的死亡风险,提高患者的远期生存率,同时也为Ⅲ-ⅣB期非角化性鼻咽癌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策略。

樊冰雨[2](2019)在《高、低发区食管鳞癌相关多原发癌的临床特点分析及p53在两组患者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1.研究背景与目的多原发癌(multiple primary malignancies,MPMs)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现象,指同一个体的单个或多个器官、组织,同时或者先后发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原发恶性肿瘤。其中,诊断时间间隔6个月以内者称为同时性多原发癌(synchronous multiple primary malignancies,SMPMs),超过6个月者称为异时性多原发癌(metachronous multiple primary malignancies,MMPMs)。由于基因突变、多态性、细胞周期失调、有害环境因素与生活方式,原发恶性肿瘤患者对肿瘤性疾病更具有易感性,再发新的恶性肿瘤的风险要明显高于普通人群。近年来,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和肿瘤规范化诊疗的广泛实施,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时间有所延长,MPMs的发病率也逐渐升高。食管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中国是ESCC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地区。显着的地域性分布差异,是中国人食管癌突出的流行病学特征,高低发区食管癌发病率相差悬殊。食管鳞癌并发多原发癌的现象也很常见,国内外学者很早就对此进行了报道,但是由于资料收集的难度较大,缺乏大样本的研究以全面而系统的了解食管鳞癌相关多原发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ssociated MPMs,ESCC-MPMs),而且高、低发区食管癌发病率有很大差异,ESCC-MPMs的发病率和临床特点是否受地域差异的影响并不明确,了解这些临床特点有助于ESCC-MPMs的早期诊断和治疗,预防ESCC-MPMs的发生为未来食管鳞癌防治领域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尽管国内外学者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目前我们对多原发癌的了解还非常有限,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研究表明,p53表达与乳腺癌、膀胱癌相关多原发癌的发生密切相关。但是,p53表达与ESCC-MPMs发生的关系很少见诸报道。本研究通过对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省食管癌重点开放实验室50万例食管及贲门癌临床信息数据库收录的ESCC-MPMs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探讨高、低发区ESCC-MPMs的临床特点与p53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为ESCC-MPMs的防治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2.材料与方法2.1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省食管癌重点开放实验室50万例食管及贲门癌临床信息数据库中136,279例食管鳞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确诊时间在1970年1月至2017年5月之间,其中男性85,881例,年龄2195(60±9)岁;女性50,398例,年龄2099(61±9)岁;男女比例1.70:1。2.2临床诊疗和病理信息收集、核查与补充所有患者的临床诊疗信息均通过医院采集、入户调查、电话随访等方式进行收集,相关信息完整包括基本信息、详细家庭地址、联系人、联系方式、病理诊断等内容,并由实验室研究生到相应的治疗医院对患者的临床诊疗信息和病理信息进行核查与补充,确保各项信息准确无误。2.3方法(1)分别对来自高发区的88614例和低发区的47665例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内容主要包括高、低发区食管鳞癌患者ESCC-MPMs的发病情况、发生部位、间隔时间、发生时序、年龄分布等。(2)选取81例ESCC-MPMs患者的食管鳞癌组织,并分别对高、低发区两组样本按性别、年龄、病理分期选取81例ESCC标本与ESCC-MPMs患者的食管鳞癌标本进行1:1匹配,利用免疫组化学方法检测p53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ESCC-MPMs和单纯ESCC患者食管鳞癌组织中p53蛋白表达阳性率的差异,进一步探讨其临床意义。(3)应用Stata15.0进行数据分析。高低发区、男女之间ESCC-MPMs患病情况和p53表达情况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必要时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高低发区之间MMPMs与ESCC确诊间隔时间的比较、同一发病区域不同MMPMs与ES-CC确诊间隔时间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检验水准a=0.05。3.结果3.1 ESCC-MPMs的肿瘤发病情况ESCC共136279例,其中ESCC-MPMs 2050例,发生率1.5%。高发区1466例,发生率1.7%,低发区584例,发生率1.2%,高低发区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525,P<0.001)。高发区男性1048例,发生率2.0%,女性418例,发生率1.2%,高发区男女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224,P<0.001);低发区男性443例,发生率1.4%,女性141例,发生率0.9%,低发区男女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238,P<0.001)。3.2 ESCC-MPMs的发生部位分布2056处病变中,高发区1470处,低发区586处。高发区常见的ESCC-MPMs依次为贲门癌、胃癌、肺癌、肝癌和乳腺癌等。其中贲门癌均为SMPMs,231/238处胃癌、189/190处肺癌、107/111处肝癌和12/14处乳腺癌均为晚于ESCC的MMPMs。低发区常见的ESCC-MPMs依次为贲门癌、肺癌、胃癌、肝癌和恶性骨肿瘤;其中贲门癌均为SMPMs,92/95处胃癌和其他部位肿瘤均为晚于ESCC的MMPMs。3.3 MMPMs与ESCC的间隔时间高发区几种发生率较高的MMPMs(晚于ESCC)与第一次诊断ESCC的中位间隔时间分别是胃癌2.0年、肺癌2.4年、肝癌1.9年,低发区相应的中位间隔时间分别是胃癌2.4年、肺癌2.3年、肝癌2.0年。3.4 ESCC-MPMs的发生时序ESCC-MPMs中,SMPMs 1116处比例最大,其次为晚于ESCC的MMPMs,早于ESCC的MMPMs很少见。高发区SMPMs最常见,低发区则晚于ESCC的MMPMs最常见。3.5 ESCC诊断年龄分布在本研究全部ESCC-MPMs患者中,按ESCC诊断年龄分组,高、低发区均以60<70岁者比例最大,分别占43.2%和44.5%。3.6 p53在高、低发区ESCC-MPMs患者与ESCC中的表达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的高、低发区两组样本ESCC与ESCC-MPMs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理分期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高发区ESCC-MPMs患者p53阳性表达者50例,其中镶嵌型2例,局灶型6例,弥漫型42例,阳性表达率92.6%,ESCC患者p53阳性表达者31例,其中镶嵌型2例,局灶型4例,弥漫型25例,阳性表达率57.4,ESCC-MPMs组p53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ESCC组(χ2=17.827,P<0.001);低发区ESCC-MPMs患者p53阳性表达者24例,其中镶嵌型1例,局灶型2例,弥漫型21例,阳性表达率88.9%,ESCC患者p53阳性表达者14例,其中镶嵌型1例,局灶型3例,弥漫型10例,阳性表达率51.9%,ESCC-MPMs组p53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ESCC组(χ2=8.882,P=0.003)。4.结论(1)高、低发区ESCC-MPMs的临床特点相似;(2)p53是ESCC-MPMs的重要相关蛋白。需要进一步对ESCC-MPMs进行前瞻性、多中心、大样本、多指标的系统研究才能得到较为全面和准确的评价标准。

伍思翰[3](2017)在《福建省胃癌及萎缩性胃炎筛查的血清学指标临界值及胃癌低、高发区居民胃癌相关因素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在胃部不同疾病状态时血清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和幽门螺杆菌IgG抗体(Helicobacter pylori IgG antibodies,H.pylori-IgG)水平的变化规律,分析H.pylori感染与血清PG水平之间的关系,初步确定福建省血清PG联合H.pylori-Ig G抗体用于胃癌及萎缩性胃炎筛查的最佳临界值;以提高福建省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早期检出率、诊断率和生存率。分析胃癌低发区福安市和高发区长乐市居民的基本健康状况、饮食习惯、生活方式、H.pylori感染和胃癌血清学指标胃蛋白酶原Ⅰ(pepsinogen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epsinogenⅡ,PGⅡ)、PGⅠ/PGⅡ比值(PGⅠ/PGⅡratio,PGR)及胃泌素-17(gastrin-17,G-17)水平分布现状,发现导致低发区和高发区胃癌发病差异的原因,观察低发区和高发区随访对象八年前后胃癌血清学指标变化情况,探讨血清学指标变化的可能原因。为进一步开展胃癌的Ⅰ、Ⅱ级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福建省胃癌及萎缩性胃炎筛查血清学指标临界值的研究。收集2014年7月至2016年5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福建省立医院就诊的新发胃癌以及癌前病变患者,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学体检中心体检的人群,共750人。根据胃镜检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将受检者分为正常对照组,萎缩性胃炎组,胃溃疡组,胃癌组。采集所有研究对象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血清标志物,分析各组PGⅠ、PGⅡ、PGR、H.pylori感染率间的差异,以及H.pylori感染与血清PG水平之间的关系;按1:1配对开展病例对照研究,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确定PGⅠ、PGR用于筛查胃癌及萎缩性胃炎的最佳临界值,并分别计算各个临界值的灵敏度、特异度。2、胃癌低、高发区居民胃癌相关因素的研究。优先抽取福安市赛岐镇和长乐市江田镇2008年被调查过的人群,而后在两个镇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抽取30岁以上,在当地居住满10年的居民,使两市调查人数均达到所需最低样本量。对调查对象开展问卷调查和测定血清学指标PGⅠ、PGⅡ、G-17及H.pylori抗体,并计算PGR。比较两地居民基本健康状况、饮食习惯、生活方式、血清学指标的差异和两地随访对象血清学指标八年前后变化情况。结果:1、正常对照组、胃溃疡组、萎缩性胃炎组、胃癌组间血清的PGⅠ、PGⅡ、PGR水平的差异均有显着性(均有P<0.001)。血清PGⅠ水平胃癌组低于胃溃疡组、正常对照组和萎缩性胃炎组,萎缩性胃炎组低于胃溃疡组和正常对照组,正常对照组低于胃溃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血清PGⅡ水平胃癌组和胃溃疡组高于正常对照组,萎缩性胃炎组低于胃溃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血清PGR水平胃癌组低于正常对照组、胃溃疡组和萎缩性胃炎组,萎缩性胃炎组和胃溃疡组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进展期胃癌患者血清PGⅠ和PGR水平明显低于早期胃癌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ylori感染总阳性率58.1%,其中胃溃疡组阳性率最高(73.8%),正常对照组阳性率最低(52.3%);H.pylori感染阳性者血清的PGⅠ、PGⅡ水平均高于H.pylori感染阴性者,而PGR水平低于后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01);血清PGⅠ诊断萎缩性胃炎和胃癌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109.08和93.64μg/L;PGR诊断萎缩性胃炎和胃癌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8.80和8.13。2、低发区福安市调查200人,其中男94人(47.0%),女106人(53.0%),平均年龄53.9±11.0岁;高发区长乐市调查200人,其中男93人(46.5%),女107人(53.5%),平均年龄53.6±10.1岁。高发区长乐市调查对象的劳动强度,饮茶量,水果、姜、瘦肉、肥肉、豆制品摄入量及血清PGR水平均低于低发区福安市调查对象,其比值比(odds ratio,OR)分别为0.523、0.537、0.542、0.602、0.355、0.467、0.394、0.866;而所从事职业为工人和企事业单位的人数比例、有上消化道肿瘤家族史、慢性胃炎家族史的比例、酸菜摄入量、鱼露摄入量、吸烟率、H.pylori感染阳性率及血清PGⅠ、PGⅡ水平均高于低发区福安市调查对象,其OR值分别为5.483、6.712、22.222、4.098、10.558、1.613、3.413、3.706、1.014、1.079;福安市在原213人中调查到157人,随访率为73.7%;2016年随访对象的血清PGⅠ、PGⅡ、G-17水平均高于八年前,而PGR低于八年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长乐市在原224人中调查到114人,随访率为50.9%;随访对象2016年的血清PGⅠ、PGⅡ、G-17水平和H.pylori感染率均高于八年前,而PGR低于八年前,但只有PGⅡ和G-17水平与八年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各组血清的PGⅠ、PGⅡ、PGR水平间差异均有显着性。PGⅠ和PGR水平下降对胃癌和萎缩性胃炎的诊断有参考价值,可用于开展胃癌和萎缩性胃炎的筛查。2、H.pylori感染会影响血清PG水平,因此用血清PG开展胃癌和萎缩性胃炎筛查时,应考虑H.pylori感染对血清PG水平的影响。3、福建省萎缩性胃炎筛查的最佳临界值PGⅠ为109.08μg/L(灵敏度80.8%,特异度68.3%),PGR为8.80(灵敏度65.3%,特异度73.1%);胃癌筛查的最佳临界值PGⅠ为93.64μg/L(灵敏度85.7%,特异度76.6%),PGR为8.13(灵敏度90.5%,特异度67.5%)。4、职业为工人和企事业单位、有慢性胃炎家族史和上消化道肿瘤家族史,酸菜、鱼露摄入量多,吸烟等是长乐市胃癌高发的危险因素,而劳动强度大,水果、茶、姜、瘦肉、肥肉、豆制品等的摄入量高是福安市胃癌低发的保护因素。5、低发区福安市的G-17水平低于高发区长乐市,血清G-17水平与胃癌发病水平有一定关系。高发区长乐市的H.pylori感染率明显高于低发区福安市,H.pylori高感染率是长乐市胃癌高发的原因之一。6、在低发区和高发区,PGⅠ、PGⅡ水平均随着年龄增高而逐渐升高,因此在用血清PG开展胃癌筛查时要考虑年龄因素的影响。

陈佩婷[4](2016)在《切脉针灸对鼻咽癌放化疗患者血清VEGF表达水平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NPC)是我国常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之一,鼻咽癌原发病灶的生长扩散依赖于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是目前已知的作用最强,特异性最高的促血管生长因子,能够诱导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我国初诊的NPC患者中多半属于中晚期,大都已伴有淋巴结转移。放化综合治疗虽然提高了完全缓解率和2/3年生存率,但也加重了毒副反应,导致患者生存质量的下降,根据鼻咽癌低分化、高转移的特征,多数中晚期患者预后不佳。本研究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对治疗前后鼻咽癌放化疗患者外周血清VEGF表达水平进行定量分析,同时采用头颈部癌症治疗功能评估调查问卷FACT-H&N(V4.0)来评价放疗前后鼻咽癌患者的生存质量,旨在了解切脉针灸对NPC患者血清VEGF表达水平和生存质量影响。血清VEGF水平能否作为评价切脉针灸改善鼻咽癌患者预后方面的一项生物学指标也是本研究的一个要点。方法:初次经病理确诊为鼻咽癌,UICC(2010)临床分期为Ⅲ期、Ⅳa期,年龄在18~70周岁,入组前无远处转移,未进行放化疗的研究者3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15例,对照组15例,试验组用新辅助化疗+同期放化疗+切脉针灸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新辅助化疗+同期放化疗。所有患者均于住院未治疗前、二程化疗结束后的第二天、放疗结束后一个月采集外周静脉血2ml,分离血清,低温保存待测备用。在放疗前及放疗结束后1个月分别填写头颈肿瘤患者生存质量量表FACT-H&N(V4.0).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用t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秩和检验、Spearman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VEGF变化情况和生存质量改善情况。结果:1.试验组放疗后一个月血清VEGF水平较治疗前和化疗后的VEGF水平明显下降,两两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放疗后1个月比治疗前VEGF水平差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放疗后1个月比化疗后VEGF水平下降(263.63±290.558)ng/L,对照组放疗后1个月比化疗后水平下降(58.13±324.355)ng/L,两者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对照组患者在放疗前后FACT-H&N量表各模块得分和总评分明显下降,放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疗后,试验组患者在身体状况(PWB)、社会家庭情况(SWB)、情感状况(EWB)、功能状况(FWB)、头颈模块以及生存质量总评分方面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放疗前后生存质量评分差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对照组患者放疗后生存质量较试验组明显下降。3.试验组放疗前后的VEGF水平差值和生存质量总评分差值之间呈负相关。结论:1.切脉针灸联合放化疗可降低鼻咽癌患者外周血清VEGF水平,比单纯放化疗下降的幅度更大。2.切脉针灸联合放化疗治疗鼻咽癌时,治疗前后VEGF下降的程度越高,生存质量变化的越小,生存质量越好。可能通过下调VEGF水平可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改善预后。

桂勋[5](2014)在《鼻咽癌早期诊断和治疗新型标志物的探索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鼻咽癌是我国南部地区及东南亚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给人类健康及经济稳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由于鼻咽癌发生部位的解剖结构较复杂,不易于手术治疗,而且对化学药物不敏感,因此,当前鼻咽癌的治疗主要依赖放射治疗。目前的临床放射治疗对早期鼻咽癌治愈效果可达90%以上,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大部分鼻咽癌患者被确诊时都接近中、晚期,错过了放射治疗的最佳时机,导致了患者五年生存率的大大降低。因此,寻找适合鼻咽癌早期诊断的血清学诊断标志物已成为目前鼻咽癌临床与基础研究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此外,经初次放射治疗后的鼻咽癌患者,部分容易出现复发,部分容易出现远端转移,且对放射治疗不再敏感,此类复发或转移患者的预后生存率极低,因此,寻找适合易复发或易转移鼻咽癌患者个性化诊断的血清学标志物并探索适合鼻咽癌治疗的生物治疗靶标也日渐成为重要的鼻咽癌研究方向。为此,本研究针对鼻咽癌的早期诊断、个性化诊断以及治疗性抗体药物研发等三部分进行有意义的前期探索。本论文的第一部分旨在寻找高特异性的鼻咽癌诊断标志物,建立鼻咽癌的血清学早期诊断方法及组织学特异性检测工具。鼻咽癌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与EB病毒的感染密切相关,EB病毒相关标志物已被用于开发鼻咽癌临床诊断试剂,如EBNA1/IgA、VCA/IgA等,此类标志物对鼻咽癌的早期筛查有很好的检测灵敏度,但特异性尚达不到临床检测的要求。鉴于EB病毒主要以II型潜伏态的形式存在于鼻咽癌细胞中,本研究拟以EB病毒II型潜伏态特异性表达蛋白LMP1、LMP2A及BARF1为研究对象,探索此类标志物应用于鼻咽癌早期筛查的可能性。首先,利用原核表达的方式制备了 LMP1、LMP2A不同亲水区基因及BARF1全长基因的重组蛋白,并分别用于检测鼻咽癌患者及健康人血清中针对上述三种抗原的IgA及IgG抗体水平,结果发现,仅鼻咽癌患者血清中抗LMP1第3个胞外区(LMP1-EX3)的IgA抗体和抗LMP2A第5个胞外区(LMP2A-EX5)的IgA抗体水平显着高于健康人,提示LMP1-EX3/IgA和LMP2A-EX5/IgA有望成为鼻咽癌特异诊断的标志物;其次,利用LMP1羧基端重组蛋白(rLMP1-C.ter,aa187-aa386)及LMP2A氨基端重组蛋白(rLMP2A-N.ter,aal-aa119)免疫BALB/c小鼠,分别制备了抗LMP1-C.ter单抗25株和抗LMP2A-N.ter单抗16株,Western blot及免疫荧光的鉴定结果显示,抗LMP1-C.ter单抗14B6和5H8对过表达LMP1的293T细胞有反应,抗LMP2A-N.ter单抗13A12和12A 2对过表达LMP2A的293T细胞有反应,提示这些单抗能识别天然构象的EB病毒表达抗原,有望成为鼻咽癌检测的研究工具;最后,选取抗LMP1-C.ter单抗代表株14B6和抗LMP2A-N.ter单抗代表株13A12,分别测试它们在免疫组化实验中对临床鼻咽癌患者组织切片的检测效果,结果显示,上述两个单抗对鼻咽癌组织切片有良好的免疫组化活性和特异性,有望成为鼻咽癌临床组织学诊断工具。综上,本研究发现EB病毒的潜伏期膜蛋白LMP1和LMP2A是两个重要的鼻咽癌特异性诊断标志物,其一是证明LMP1-EX3/IgA及LMP2A-EX5/IgA可用于建立适合鼻咽癌血清学特异筛查的免疫诊断试剂,其二是证明LMPI单抗14B6及LMP2A单抗13A12可用于建立适合鼻咽癌组织学特异诊断的免疫组化检测试剂,这些发现为研究EB病毒潜伏期膜蛋白在鼻咽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和临床诊断意义奠定良好的工作基础。本研究的第二部分旨在寻找适合鼻咽癌个性化诊断的标志物,探索研制易复发或易转移性鼻咽癌的早期诊断试剂的可能性。尽管当前放射治疗对原发性鼻咽癌已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但仍有15-58%的患者预后容易复发或转移,并产生放疗抗性,此类病人的再次治疗的预后很差,成为鼻咽癌临床治疗中的一个难点。因此,研究适合复发性鼻咽癌早期诊断用的诊断标志物,有助于高度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定,对提高复发性鼻咽癌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文献报道EB病毒II型潜伏态BARTs区的转录产物与鼻咽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能与鼻咽癌预后发展有关。为此,本研究拟以EB病毒II型潜伏态BARTs区的转录产物A73为研究对象,探索其作为鼻咽癌个性化诊断标志物的可能性。首先,利用原核表达方式制备了高纯度的A73重组蛋白rGST-A73-NP9,并用于检测鼻咽癌患者血清中抗A73的IgA及IgG抗体水平,结果发现,A73/IgA的检测值可以将鼻咽癌患者分成两类,提示A73/IgA是一个不同类型鼻咽癌的分类诊断靶标;其次,利用rGST-A73-NP9免疫BALB/c小鼠,制备了抗A73的特异性单抗18株,并采用Western blot及免疫荧光方法证明A73单抗6A2对过表达A73的293T细胞有良好反应,提示A73单抗能识别自然状态下的A73抗原,为利用A73单抗研究A73表达产物提供了有用的研究工具;然后,利用单抗6A2分别对EB病毒感染的淋巴细胞系B95-8及上皮细胞系C666-1进行了 Western blot及免疫荧光的检测,结果显示,在这两种传代细胞系中均未检测到A73蛋白的表达,但在部分鼻咽癌组织中检测到A73蛋白的存在,提示A73蛋白有可能作为一个鼻咽癌分类诊断用的免疫组化检测靶标;最后,通过分离鼻咽癌细胞系C666-1细胞培养上清及鼻咽癌患者血清中的外泌体,用RT-PCR检测方法首次在外泌体中发现了 A73 mRNA的存在,提示鼻咽癌细胞中高表达的A73 mRNA很可能通过外泌体的方式转运至胞外,而此种转运方式和鼻咽癌患者血清中A73 mRNA的水平可能与鼻咽癌的复发和转移有关。综上,可能存在A73高表达和低表达两种鼻咽癌类型,而此两种鼻咽癌的转归结果是否存在差异还需要进一步鉴定。本研究的第三部分是研究LMP1和LMP2A抗体治疗鼻咽癌的效果探索LMP1及LMP2A作为鼻咽癌抗体治疗靶标的可行性。抗体药物由于具有毒副作用小及特异性强等特性,在肿瘤的治疗上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LMP1及LMP2A是EB病毒在鼻咽癌细胞中表达的膜蛋白,具有很强的肿瘤组织表达特异性,而且在肿瘤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拟通过实验证明其作为鼻咽癌抗体治疗靶标的潜在可能性。首先,基于鼻咽癌细胞系CNE-2Z构建了同时表达虫荧光素酶的LMP1及LMP2A稳定表达细胞株CNE-2Z-Luc-LMP1及CNE-2Z-Luc-LMP2A;其次,通过以白喉毒素为载体的展示肽免疫BALB/c小鼠,分别制备了抗LMP1-EX3特异性单抗25株及抗LMP2A-EX5特异性单抗6株,并用Western blot及免疫荧光检测方法证明抗LMPI-EX3单抗14H5和12AI与过表达LMP1的293T细胞有反应,抗LMP2A-EX5单抗5E9和7H3与过表达LMP2A的293T细胞有反应,在此基础上鉴定出LMP2A-EX5单抗所识别的线性B细胞表位382SLSSTEFIP390;最后,用肿瘤细胞体外生长抑制实验评估了抗LMP1-EX3单抗及抗LMP2A-EX5单抗对鼻咽癌细胞系CNE-2Z-Luc-LMPI及CNE-2Z-Luc-LMP2A的生长抑制效果,结果显示抗LMP1-EX3单抗2B8、5D4及7G9,抗LMP2A单抗5E9及7H3在体外对鼻咽癌细胞系有很好的生长抑制活性,从而初步证明LMP1-EX3及LMP2A-EX5作为鼻咽癌抗体治疗靶标的可行性。总之,本论文针对EB病毒II型潜伏态的基因转录产物进行鼻咽癌诊断靶标及治疗靶标的的探索研究,发现LMP1-EX3及LMP2A-EX5是很好的鼻咽癌诊断及治疗靶标,还发现A73是一个潜在的鼻咽癌个性化诊断靶标,为研制鼻咽癌特异性早期诊断试剂和鼻咽癌治疗性抗体药物奠定了基础。

陈兴栋[6](2012)在《基于TZL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食管癌及动脉粥样硬化》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慢性病患病、死亡呈现持续、快速增长趋势,其中恶性肿瘤和心血管疾病成为我国居民的主要死因之一。由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泰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单位的科学家发起和参与的“泰州人群健康跟踪调查”项目(TZL)是以泰州市全市城镇居民为目标人群进行中国人群慢性病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该研究通过建立泰州20万人的健康队列,进行长期跟踪调查,期望探索中国经济转型期重大慢性疾病(各种常见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等)分子流行病学队列研究需要解决的共性关键问题,阐明若干环境和遗传因素与重大疾病发生发展、治疗和转归的关系,为国人慢性病防治工作做出贡献。本论文在TZL建设的基础上,整合现有队列资源和医院资源,分两部分就慢性病中两大主要疾病——恶性肿瘤(食管癌为代表)和心脑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为代表)展开研究。第一部分为食管癌的环境病因学研究,此部分在一个严格、科学设计的人群为基础病例对照研究基础上,系统的评价各种行为相关因素和环境微生物(主要为口腔菌群)与食管癌发生的关系;第二部分为动脉粥样硬化相关表型的遗传易感性研究,此部分在泰州队列的基础上结合医院收集的丰富病例资源,运用多种分子生物学手段,探索遗传易感性对心脑血管疾病的贡献。第一部分中,我们首先分析了泰州市下辖泰兴市近年的食管癌发病情况,发现2003~2010年食管癌的发病粗率为60.67/10万,0-74岁累积发病率为4.62%;8年中新发病例数5810例,男性多于女性,男性发病年龄高于女性,每年发病的绝对人数基本保持平稳;发病趋势分析发现女性发病率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平均每年下降3.07%,男性和男女合并未见显着的变化趋势。其次,通过对583例食管鳞癌病例和774例对照人群的生活方式评估中也鉴定出一些食管癌的危险因素,我们证实了饮酒可能是食管鳞癌的独立风险因子,OR值为2.21(1.68~2.90),随着饮酒年限和饮酒频率的增加,患食管鳞癌的风险也在增加。另外,自来水饮用年限的增加,对食管鳞癌的发生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当饮用年限超过5年时OR值为0.56(0.35-0.88)。我们还分析了食物保存方式对食管癌的影响,不使用冰箱和不使用密闭容器均与高的食管癌危险度有关,OR值分别为2.33(1.72~3.14)和2.99(2.10~4.25)。每天刷牙少于一次或者不刷牙者,OR值为2.02(1.56~2.62)。最后本部分还应用barcoded454测序技术在中国人群的食管鳞癌样本中,首次进行了口腔菌群的宏基因组学研究,共获得451,187条高质量序列,展现了该人群中特有的口腔菌群多样性组成。发现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为该人群中优势的细菌门。在门的水平上并未鉴定出年龄组和性别之间的明显差异。p多样性分析显示在100例食管鳞癌病例中存在明显的亚组,但并未找到这种亚组分组的原因。综上所述,我们通过一项严格设计的人群为基础病例对照研究,系统的分析了食管癌的环境病因学,鉴定出一些同泰兴市食管癌高发有关的环境危险因素,包括饮酒、饮水、口腔卫生状况和口腔菌群等。第二部分中,我们选取动脉粥样硬化相关表型研究心脑血管疾病的遗传易感性。由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心脑血管疾病称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如冠心病、脑卒中等,此类疾病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最主要的致死和致残的原因。近期,已有多个GWAS对冠心病、心肌梗死以及与动脉粥样硬化紧密相关的一些性状如血脂浓度的相关基因和位点进行了研究和报道。但在这些不同研究中,尽管每个研究小组尽量采用相同的研究策略和类似的技术手段,却仅有少量的基因和位点是能够在不同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项目中得以相互的重复验证。由此,我们认为在西方人群中发现的一些GWAS阳性位点,有必要在中国人群中进行验证。首先,我们进行了一项两阶段的关联研究。第一阶段包括451例缺血性脑卒中病例和462例正常对照,在这些样本中验证92个GWAS发现的阳性位点是否同中国人群的动脉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ASCVD)相关,其中79个是脂代谢相关GWAS-SNP,13个是冠心病相关GWAS-SNP。第二阶段包括一组缺血性脑卒中病例对照(779病例和836对照)和一组心肌梗死病例对照(824病例和737对照)。研究中我们发现:位于KLF14基因上游的rs4731702-T等位基因可显着的降低心肌梗死的风险性(OR=0.72,P<3.85×10-3); rs4731702-T等位基因也可显着降低ASCVD发病的风险(OR=0.78,P<5.43×10-4);我们还发现位于KLF14基因外显子上的非同义突变rs111400400(Ser58Pro)同心肌梗死相关。本部分中另外一个重要的发现是KCNQ1基因上的基因多态性首次被发现同血脂水平相关,而血脂是动脉粥样硬化关系最为紧密的独立危险因素。近年来的GWAS研究曾多次报道KCNQ1基因与二型糖尿病及胰岛素代谢相关,本部分中我们在一组小样本维吾尔族人群中(N=478)和一组TZL汉族人群中(N=2485)研究KCNQ1基因的基因多态性是否同包括脂类指标在内的代谢性表型相关。我们发现:rs2237892-T等位基因可以显着的降低血浆甘油三酯(TG)水平(P=0.001); rs12720449的G等位基因也可以显着降低血浆TG水平,而且此等位基因的频率在高加索人群和东亚人群差异很大(分别为0.2%和14%);此外,rs1057128-A等位基因也显着的降低血浆TG水平。综上所述,我们发现KLF14基因内和附近的遗传变异和动脉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相关;而且我们也首次报道了KCNQ1基因上的非同义突变rs12720449和血浆甘油三酯水平相关。TZL队列平台作为一个基于中国人群健康研究的大型队列,已经逐渐显示其在病因学研究中的作用。我们通过队列基础上的横断面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初步探索重大慢性疾病(如食管癌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本论文结合最新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分析方法对食管癌和动脉粥样硬化相关表型的分子流行病学做了探索尝试并发现了一些研究结果,期望可以为后续的研究和慢性病的防治工作提供有用的线索。

任景丽[7](2011)在《中国汉族人群贲门癌遗传倾向(家族史)及遗传易感性》文中研究表明1.研究背景贲门腺癌(Gastric cardia adenocarcinoma, GCA)是我国北方特别是河南林州、安阳等地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GCA患者5年生存率可高达90%,中晚期患者5年生存率仅10%左右。但临床80%以上就诊的GCA患者均为中晚期。导致GCA预后极差。贲门腺癌的病因不明,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在贲门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仍不清楚。也是导致其死亡率多年无明显改善的主要原因之一。尽管国内外学者多年来对贲门腺癌易感基因进行大量的研究,但因为缺乏高通量检测技术,故仍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GWAS)技术的问世,正好解决这一技术难题。GWAS是利用高通量基因分型技术分析数以万计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以及这些SNPs与临床表现和可测性状的相关性,对大样本资料进行检测分析,旨在寻找与疾病相关性密切的一组基因。利用GWAS搜寻复杂疾病的易感基因,是学术界公认的目前最有效的方法。自2005年以来,国际上利用GWAS对百余种常见疾病进行研究,包括恶性肿瘤,如前列腺癌、肺癌等以及糖尿病、肥胖、精神疾病进行易感基因的筛选研究,取得一定成绩。在GWAS责门癌方面的研究仅见我们团队自己的报道。本研究通过贲门癌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中国汉族人群GCA遗传倾向(家族史)的分布特征和规律。并利用GWAS技术寻找验证贲门癌易感基因,在分子水平探讨中国汉族人群发生GCA的基因多态性改变,并分析吸烟、饮酒、体重指数(BMI)、幽门螺杆菌(Hp)等因素对中国人群GCA发病的影响,为筛选贲门癌变关键候选基因和蛋白、建立高危人群预警和个体化预防的分子指标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2.材料及方法2.1 GCA遗传倾向(家族史)研究2.1.1研究对象共调查贲门癌患者16470例。其中,男性12804例,平均61±9岁;女性3666例,平均61±9岁。所有资料来自河南安阳、林州、新乡等省内30余家医院,河北、广东、四川、云南等省外15余家医院确诊贲门癌的住院病人。2.1.2研究方法采取问卷调查方式,所有结果采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录入。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α=0.05)。2.2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2.2.1研究对象共收集贲门癌及健康对照血标本13779例(男7782例,女5997例),其中病例组2766例(男2144例,女622例,平均年龄61±9岁),对照组11013例(男5638例,女5375例,平均年龄48±14岁)。研究对象来源同本研究第一部分,病例组均经组织学证实,所有患者均未进行过放疗和化疗。对照组来源同上,经胃镜检查排除早期癌。2.2.2研究方法用德国QIAGEN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提取血液样本基因组DNA,准确测定每份待标化样本DNA的浓度,浓度要求15ng-20ng/μl, OD值在1.7-2.0之间。选择Sequenom iPLEX芯片验证。计算样本得率、SNP得率、最小等位基因频率(minor allele frequency, MAF)、哈迪·温伯格(Hardy-Weinberg; HWE)平衡律。对质控后的数据用Plinkl.03软件分析并输出结果,用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计算P值、优势比(Odds ratio,OR)和95%可信区间(95% confidence interval,95%CI)。吸烟、饮酒、BMI等亚组分析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处理,进行χ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α=0.05)。2.3免疫组织化学研究2.3.1研究对象取贲门癌组织50例,癌旁不典型增生17例,正常对照组织13例,经常规85%酒精固定、石蜡包埋、切片厚4μm 2张,分别做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一抗为美国Sigma公司提供的兔抗人磷脂酶CE1(PLCE1)多克隆抗体,ABC试剂盒为Vector公司产品。每批实验都设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2.3.2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处理,组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α=0.05)。3.结果3.1贲门腺癌遗传倾向(家族史)调查结果3.1.1不同性别GCA肿瘤家族史特征贲门癌家族史阳性(FH+)占22%(3669/16470),其中,男性FH+占22%(2870/12804),女性FH+占22%(799/3666),统计学分析性别间无显着差别(P>0.05)。3.1.2高、低发区GCA患者发病年龄与肿瘤家族史特征高发区贲门癌患者发病年龄均数显着小于低发区患者(60.12±9.03 vs.61.12±9.63,P<0.01);男性GCA患者发病年龄均数比较,高发区亦显着小于低发区(60.16±8.99 vs.61.33±9.63,P<0.01);女性GCA患者中,两组相比无显着差异(59.97±9.16 vs.60.28±10.34,P>0.05)。小于60岁(包括60岁)GCA患者高发区所占比例显着高于60岁以上组(77.8%,6592/8475 vs.74.5%,5956/7995,P<0.01);男性GCA患者中,小于60岁高发区患者所占比例显着高于60岁以上组(77.4%,5074/6558 vs.73.5%,4589/6246,P<0.01);女性GCA患者中,两组相比无显着差异(79.2%,1518/1917 vs.78.2%,1367/1749,P>0.01)。高发区患者FH+明显高于低发区(28%,3095/11187 vs.16%,574/3608),统计学分析有显着差别(P<0.01)。3.1.3发病年龄与GCA肿瘤家族史关系分析家族史阳性贲门癌患者发病年龄均数显着小于家族史阴性患者(59.28±8.87vs.60.38±9.28,P<0.01);男性GCA患者发病年龄均数比较,家族史阳性者亦显着小于家族史阴性者(59.28±8.89 vs.60.52±9.19,P<0.01);女性GCA患者中,两组相比无显着差异(59.32±8.81 vs.59.90±9.60,P>0.05)。小于50岁(包括50岁)GCA患者中FH+者所占比例显着高于50岁以上组(27.0%,599/2215 vs.24.4%,3070/12580,P<0.01);男性GCA患者中,小于50岁(包括50岁)FH+者所占比例显着高于50岁以上组(27.8%,471/1693 vs.24.4%,2399/9843,P<0.01);女性GCA患者中,两组相比无显着差异(24.5%,128/522 vs.24.5%,671/2737,P>0.01)。3.2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中国汉族人群13779例样本(2766例病例和11013例对照)中,经GWAS高通量重复验证,筛选出2个新的易感位点:rs2274223和rs13042395。经一系列比对分析后,将rs2274223定位于10q23的phospholipase C epsilon 1 (PLCE1)基因,rs13042395定位于20p13的chromosome 20 opening reading frame 54(C20orf54)基因。3.2.1亚组分层分析:基因多态性和吸烟/不吸烟、饮酒/不饮酒关系分析PLCE1基因rs2274223位点基因型频率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χ2检验发现:分布差异非常显着。对基因型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后发现:吸烟/不吸烟、饮酒/不饮酒人群,GG、GA基因型与GCA均具有显着相关。经多因素调整后,吸烟人群和不饮酒人群仍存在显着相关:不吸烟人群和饮酒人群GG基因型仍存在显着相关,GA基因型无显着相关。3.2.2亚组分层分析:基因多态性和BMI关系分析PLCE1基因rs2274223位点基因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的Ⅰ级/Ⅱ级BMI人群中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后发现:GG、GA基因型与GCA均显着相关。Ⅲ级BMI人群Logistic回归分析后发现:GG、GA基因型与GCA均无显着相关。3.2.3亚组分层分析:基因多态性和Hp感染关系分析PLCE1基因rs2274223位点基因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的Hp感染阳性/阴性人群中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后发现:GG、GA基因型与GCA均显着相关;多因素调整后结果显示:Hp感染阴性人群中GG、GA基因型与GCA的患病风险显着相关;Hp感染阳性人群中GG基因型与GCA发病风险相关,而GA基因型无显着统计学差异。3.2.4 PLCE1基因rs2274223位点基因型与家族史、性别、高低发区、不同年龄人群中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后发现:GG、GA基因型与GCA均显着相关。经多因素调整后,亦有一定的相关性。3.2.5 C20orf54基因多态性rs13042395位点基因型频率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χ2检验发现,其基因型分布有显着性差异。在吸烟/非吸烟、饮酒/非饮酒等人群中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该位点基因型与GCA无显着相关。3.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正常贲门组织已出现明显PLCE1蛋白表达,但不典型增生(DYS)(88%,15/17)和GCA组织(72%,36/50)中PLCE1蛋白表达阳性率显着高于正常组织(23%,3/13)。PLCE1蛋白阳性表达率与临床病理特征如TNM分期、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等关系不明显。4.结论4.1通过大样本的GWAS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与中国汉族人GCA发病风险显着相关的2个重要SNP易感位点rs2274223、rs13042395,并分别定位于10q23的PLCE1基因和20p13的C20orf54基因上。4.2中国汉族人群PLCE1基因多态性位点rs2274223基因型为GG、GA者发生GCA的风险较AA型高,其中GG基因型是风险因素,GA基因型是条件风险因素。吸烟、不饮酒、Ⅰ级/Ⅱ级BMI、无Hp感染等因素均可能增加GA基因型人群患GCA的风险。4.3Ⅲ级BMI可能是GCA的保护因素。4.4中国汉族人群C20orf54基因多态性位点rs13042395与GCA发病风险有关,但与吸烟、饮酒、BMI等因素之间无相互作用。4.5 PLCE1免疫组化结果提示,PLCE1在贲门癌变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4.6贲门癌具有明显家庭聚集现象,家族史阳性贲门癌患者平均发病年龄明显小于家族史阴性患者,提示遗传因素在贲门癌发生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彭解人,李响[8](2008)在《老年鼻咽癌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文中认为

钟庭彬,黄明燕,徐浩文[9](2007)在《龙岩市鼻咽癌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调查福建省龙岩市鼻咽癌高发病率相关的非病毒性危险因素,为分析本地鼻咽癌的病因特点,并确定合适的防治措施研究思路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129例于2002年6月~2006年6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鼻咽癌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调查内容包括居住环境、职业、文化因素、饮食习惯、既往疾病史、鼻咽癌家族史等项目。结果调查结果显示,龙岩市鼻咽癌发病相关危险因素包括接触有害物质等职业因素、住房的东西朝向、使用煤或柴草燃料、日吸烟量、食用腌制食品与否、有无鼻咽癌家族史。结论除遗传因素外,福建省龙岩市鼻咽癌高发病率还与职业、环境因素和生活饮食习惯等有关。

艾毓[10](2006)在《HLA Ⅰ类分子和Ⅱ类分子与鼻咽癌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 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是我国南方常见的恶性肿瘤,从流行病学特征来看,其发病具有显着的人种、地区差异和家族聚集特征。我国是世界各大洲中鼻咽癌的最高发地区之一,以珠江三角洲地区最为突出,广东省部分地区年发病率高达25-30/10万。在2000年,全球共有64,798例新发病例,其中有超过80%是由中国、东南亚和一些亚洲国家所报道,在北美和其他西方国家,鼻咽癌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低于10万分之一。 NPC有三个主要的发病因素:外界因素、EBV感染和遗传因素。依据统计分析广东人移民到其他地区包括美国和澳洲仍保持较高发病率。这说明NPC有一定的遗传倾向。连锁分析证明HLA是NPC的遗传易感基因,大多数的NPC的发生与该基因相关。HLA基因有着高度的多态性,其编码的HLA分子对于免疫系统呈递外界抗原是必要的,这其中包括病毒肽。HLAI类分子(如:HLA-A和HLA-B)在所有的有核细胞中都有表达,其参与呈递外界抗原给CD8+T细胞,识别并溶解被感染细胞。HLAⅡ类分子(如:HLA-DR,HLA-DQ和HLA-DP)只在少数细胞表达,这些细胞主要包括免疫系统中呈递抗原给T辅助细胞的少数细胞,其参与了调解抗体和T细胞毒性免疫反应。同时,HLA基因又可作为一种较好的遗传标记,用于有遗传倾向性疾病的关联研究,目前已发现一些病毒诱导的癌症亦与HLA相关,如宫颈癌和肝癌。但是对于HLA与NPC的关系,学术界还存有争论。但是大部分研究表明中国人群中HLA-A2和HLA-BW46可增加NPC的发病风险。2002年Hildesheim等通过高分辨率基因

二、我国北方低发区鼻咽癌的发病特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北方低发区鼻咽癌的发病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Ⅲ-ⅣB期非角化性鼻咽癌预后多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鼻咽癌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1 病因病机认识
        2 中医诊断
        3 中医治疗
        4 预后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鼻咽癌的西医诊疗研究进展
        1 流行病学特点
        2 鼻咽癌主要病因
        3 诊断方法
        4 治疗方案
        5 预后因素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研究对象
        1 病例来源
        2 纳入标准
        3 排除标准
    二、研究内容
        1 临床病例资料
        2 治疗相关数据
        3 生存数据
    三、研究方法
        1 临床资料的采集
        2 随访
        3 统计学方法
第三部分 结果
    一、临床病例资料
        1 基本信息
        2 临床表现
        3 实验室检查
        4 治疗方案
        5 生存资料分析
    二、影响Ⅲ-ⅣB期非角化性鼻咽癌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1 影响Ⅲ-ⅣB期非角化性鼻咽癌患者PFS的单因素分析
        2 影响Ⅲ-ⅣB期非角化性鼻咽癌患者PFS的多因素分析
    三、Ⅲ-ⅣB期非角化性鼻咽癌患者总生存期(OS)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1 影响Ⅲ-ⅣB期非角化性鼻咽癌患者OS的单因素分析
        2 影响Ⅲ-ⅣB期非角化性鼻咽癌患者OS的多因素分析
第四部分 讨论
    一、生活习惯对NPC患者预后的影响
    二、临床分期对NPC患者预后的影响
    三、实验室检查指标对NPC预后的影响
        1 炎症因子
        2 血小板
    四、治疗方式对NPC预后的影响
        1 手术治疗
        2 同步放化疗联合靶向治疗
        3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
        4 中医药治疗时间
第五部分 结论
    一、小结
    二、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高、低发区食管鳞癌相关多原发癌的临床特点分析及p53在两组患者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研究背景和目的
2.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临床诊疗和病理信息收集、核查与补充
    2.3 相关标准
        2.3.1 ESCC纳入排除标准:
        2.3.2 ESCC-MPMs纳入标准
        2.3.3 高、低发区划分标准
        2.3.4 TNM分期
    2.4 免疫组化方法
        2.4.1 临床资料
        2.4.2 实验器材与试剂
        2.4.3 实验方法
        2.4.4 结果判定
    2.5 统计分析
3.结果
    3.1 ESCC-MPMs的肿瘤发病情况
    3.2 ESCC-MPMs的发生部位分布
    3.3 MMPMs与ESCC的间隔时间
    3.4 ESCC-MPMs的发生时序
    3.5 ESCC诊断年龄分布
    3.6 p53在高、低发区ESCC-MPMs患者与ESCC中的表达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图
综述
    综述1 食管癌的病因学、诊治研究现状
        1.引言
        2.食管癌的危险因素
        2.1.环境因素
        2.1.1.吸烟
        2.1.2.饮酒
        2.1.3.饮食
        2.1.4.肥胖与运动
        2.1.5.化学因素
        2.1.6.生物学因素
        2.2.遗传因素
        2.2.1.癌基因与抑癌基因
        2.2.2.细胞周期调控基因
        2.2.3.细胞增殖与凋亡基因
        2.2.4.叶酸代谢基因多态
        3.食管癌的诊断
        3.1.食管癌易感人群的筛查
        3.2.钡餐透视、造影和食管拉网细胞学检查
        3.3.内镜检查
        3.4.影像学检查
        3.5.分子生物学检查
        4.食管癌的治疗
        4.1.外科治疗
        4.2.放化疗
        4.3.生物治疗
        4.4.对症治疗
        5.展望
    综述2 食管癌与其他疾病
        1.引言
        2.食管癌与良性疾病
        2.1.食管癌与高血压
        2.2.食管癌与糖尿病
        2.3.食管癌与贫血
        2.4.食管癌与肾病综合征
        3.食管癌与良性肿瘤
        4.食管癌与恶性肿瘤
        4.1.食管癌与贲门癌
        4.2.食管癌与胃癌
        4.3.食管癌与肺癌
        4.4.食管癌与肝癌
        4.5.食管癌与宫颈癌
        5.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食管癌高发区分布详情
个人简历
研究生期间参与发表的学术论文、科研项目及学术会议
致谢

(3)福建省胃癌及萎缩性胃炎筛查的血清学指标临界值及胃癌低、高发区居民胃癌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福建省胃癌及萎缩性胃炎筛查血清学指标临界值的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资料收集
        1.3 血清标本收集
        1.4 血清PGⅠ、PGⅡ和H.pylori抗体检测
        1.5 实验室检测质量控制
        1.6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资料
        2.2 各组血清PGⅠ、PGⅡ及PGR水平比较
        2.3 胃癌不同临床分期血清PGⅠ、PGⅡ及PGR水平比较
        2.4 各组H.pylori感染情况
        2.5 H.pylori感染阳性者和H.pylori感染阴性者血清PGⅠ、PGⅡ及PGR水平比较
        2.6 血清PGⅠ、PGR筛查萎缩性胃炎的最佳临界值
        2.7 血清PGⅠ、PGR筛查胃癌的最佳临界值
        2.8 血清PGⅠ、PGR单独及联合检测对胃癌和萎缩性胃炎筛查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的影响
    3 讨论
        3.1 血清PG
        3.2 H.pylori感染
        3.3 临界值
    4 小结
第二部分 胃癌低、高发区居民胃癌相关因素的研究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调查问卷
        1.3 问卷调查的质量控制
        1.4 变量定义及判断标准
        1.5 血清标本收集
        1.6 血清PGⅠ、PGⅡ、G-17 和H.pylori抗体检测
        1.7 实验室检测质量控制
        1.8 数据录入与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福安、长乐两市基本人口信息及均衡性检验
        2.2 福安、长乐两市消化道肿瘤及消化道疾病家族史
        2.3 福安、长乐两市近一个月消化系统自觉症状
        2.4 福安、长乐两市饮食与卫生习惯情况
        2.5 2016 福安市和长乐市血清学指标现况分析
        2.6 影响胃癌发病水平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7 福安市随访对象八年前后血清学指标变化情况
        2.8 长乐市随访对象八年前后血清学指标变化情况
        2.9 福安和长乐市随访对象的血清学指标八年前后变化幅度的分析
        2.10 不同H.pylori感染状况随访对象的血清学指标八年前后变化幅度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创新性与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件

(4)切脉针灸对鼻咽癌放化疗患者血清VEGF表达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流行病学
        一、鼻咽癌的发病
        二、鼻咽癌病因
    第二节 相关治疗
        一、新辅助化疗加同期放化疗
        二、新辅助化疗作用
        三、同期放化疗作用
    第三节 鼻咽癌患者生存质量评估
        一、FACT-HN
        二、SQOL-NPC
    第四节 VEGF与鼻咽癌
        一、VEGF的生物学功能
        二、VEGF与鼻咽癌
    第五节 中医诊疗
        一、针灸
        二、切脉针灸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目的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实验方法及步骤
第三章 研究结果
    第一节 患者基本资料
    第二节 患者血清VEGF水平评价
        一、两组患者治疗前、化疗后、放疗后一个月血清VEGF水平
        二、试验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VEGF水平两两之间比较
        三、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VEGF水平两两之间比较
        四、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VEGF水平之间的差值两两比较
    第三节 患者生存质量评价
        一、试验组患者放疗前后生存质量
        二、对照组患者放疗前后生存质量
        三、两组患者放疗前生存质量
        四、两组患者放疗后一个月生存质量
        五、两组患者放疗前后生存质量差值
    第四节 患者生存质量与血清VEGF水平的相关性
        一、试验组患者血清VEGF水平与生存质量的关系
        二、对照组患者血清VEGF水平与生存质量的关系
    第五节 脱落病例
第四章 讨论
    一、NPC患者治疗前后VEGF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一) VEGF与鼻咽癌的预后
        (二) VEGF与切脉针灸
        (三) 切脉针灸影响血清VEGF表达水平的作用机理
    二、NPC患者生存质量与VEGF
结语
    一、结论
    二、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鼻咽癌UICC2010分期标准
    附录2:FACT-H&N(V4.0)生活质量问卷
    附录3:实验具体操作步骤
    附录4:英文缩略语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5)鼻咽癌早期诊断和治疗新型标志物的探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前言
    1.1 鼻咽癌概述
        1.1.1 鼻咽癌的流行病学
        1.1.2 鼻咽癌的致病因子
        1.1.3 鼻咽癌的临床特征
        1.1.4 鼻咽癌的诊断
        1.1.5 鼻咽癌的治疗
    1.2 EB病毒概述
        1.2.1 EB病毒的发现
        1.2.2 EB病毒的分类
        1.2.3 EB病毒的形态学和生物学特征
        1.2.4 EB病毒的生活周期
        1.2.5 EB病毒的流行病学
        1.2.6 EB病毒的治疗
        1.2.7 EB病毒潜伏态的主要转录产物
        1.2.8 EB病毒相关肿瘤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思路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仪器
    2.2 主要耗材
    2.3 主要试剂及实验动物
        2.3.1 E.coli菌株
        2.3.2 质粒
        2.3.3 细胞株
        2.3.4 实验动物
        2.3.5 分子及细胞生物学实验用常规试剂
        2.3.6 其他常规试剂
        2.3.7 临床标本
    2.4 实验用溶液及培养基配制
        2.4.1 常规分子生物学实验溶液的配制
        2.4.2 细胞培养/转染用溶液的配制
        2.4.3 病毒抗原及抗体检测用溶液的配置
    2.5 实验方法
        2.5.1 常规分子克隆实验方法
        2.5.2 常规细胞生物学实验方法
        2.5.3 稳定细胞株的构建
        2.5.4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纯化
        2.5.5 肿瘤细胞的生长抑制实验
        2.5.6 免疫学相关实验方法
        2.5.7 本研究中用到的其他实验方法
    2.6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第一部分: 鼻咽癌特异性诊断试剂的研发探索
        3.1 三种鼻咽癌血清诊断试剂的研发探索
        3.1.1 鼻咽癌LMP1/IgA检测试剂雏形的初步建立
        3.1.2 鼻咽癌LMP2A/IgA检测试剂雏形的初步建立
        3.1.3 鼻咽癌BARFI/IgA及BARF1/IgG检测试剂的研发探索
        3.2 鼻咽癌免疫组化检测试剂的建立
        3.2.1 LMP1免疫组化检测试剂的初步建立
        3.2.2 LMP2A免疫组化检测试剂的初步建立
        3.3 第一部分小结
    第二部分: 鼻咽癌个性化诊断靶标的探索
        3.4 A73蛋白的鉴定及其作为鼻咽癌个性化诊断靶标的探索
        3.4.1 血清中抗A73的抗体作为鼻咽癌个性诊断靶标的评估
        3.4.2 细胞或组织中A73蛋白作为鼻咽癌个性诊断靶标的评估
        3.4.3 血清中A73 mRNA作为鼻咽癌个性诊断靶标的探索
        3.5 第二部分小结
    第三部分: 鼻咽癌免疫治疗靶标的探索
        3.6 基于EB病毒蛋白靶标的治疗性抗体探索
        3.6.1 以LMPI为靶标的鼻咽癌治疗性抗体研发探索
        3.6.2 以LMP2A为靶标的鼻咽癌治疗性抗体研发探索
        3.7 第三部分小结
第四章 讨论
    4.1 鼻咽癌的血清学早期诊断极为重要
    4.2 EB病毒II型潜伏态的基因转录产物为鼻咽癌提供了很好的早期诊断靶标
    4.3 鼻咽癌个性化诊断试剂研发的必要性
    4.4 抗体药物治疗是鼻咽癌治疗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6)基于TZL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食管癌及动脉粥样硬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汇
前言
第一部分 食管癌的环境病因学研究
    引言
    第一章 食管癌流行病学及病因学研究现状
        第一节 食管癌的流行趋势
        第二节 食管癌的环境病因学
        第三节 食管癌的遗传易感性
        第四节 第一部分研究思路
        参考文献
    第二章 2003~2010泰兴市食管癌发病趋势分析
        研究背景
        材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泰兴市食管鳞癌环境危险因素研究
        研究背景
        材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泰兴市食管鳞癌病例口腔菌群分析
        研究背景
        材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动脉粥样硬化相关表型的遗传易感性研究
    第一章 复杂疾病遗传易感性探索
        第一节 复杂疾病易感基因(染色体区段)定位研究
        第二节 关联分析涉及的问题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阳性位点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疾病的关联分析
        研究背景
        材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KCNQ1基因多态性与中国人群血脂水平的关联分析
        研究背景
        材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结束语
    第一节 研究总结
    第二节 研究展望
附录一 大型队列研究调研报告
附录三 QIIME命令
附录四 Taqman MGB基因分型
发表的学术文章及参加科研项目情况
致谢

(7)中国汉族人群贲门癌遗传倾向(家族史)及遗传易感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第一部分 中国汉族人贲门癌高、低发区贲门癌遗传倾向(家族史)研究
    1.1 研究背景
    1.2 材料与方法
        1.2.1 研究对象
        1.2.2 贲门癌FH+/-标准
        1.2.3 GCA高、低发区划分
        1.2.4 调查数据来源
        1.2.5 流行病学调查
        1.2.6 质量控制
        1.2.7 调查相关信息的电子计算机录入
        1.2.8 统计学分析
    1.3 结果
        1.3.1 高、低发区GCA肿瘤家族史特征
        1.3.2 不同性别贲门癌肿瘤家族史特征
        1.3.3 不同年龄段GCA肿瘤家族史特征
    1.4 讨论
    1.5 小结
    1.6 参考文献
2 第二部分 中国汉族人贲门癌易感基因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入组标准
        2.2.3 吸烟、饮酒分级标准
        2.2.4 体重指数的计算及分级(WHO)
        2.2.5 实验试剂
        2.2.5.1 DNA提取试剂
        2.2.5.2 电泳试剂
        2.2.5.3 DNA标准化试剂
        2.2.5.4 基因分型试剂
        2.2.6 实验仪器
        2.2.6.1 DNA提取器材
        2.2.6.2 电泳仪器
        2.2.6.3 DNA标准化仪器
        2.2.6.4 基因分型仪器
        2.2.7 分析软件和电子数据库查询信息
        2.2.8 实验方法和步骤
        2.2.8.1 基因组DNA制备
        2.2.8.2 基因分型
        2.2.8.3 统计学分析
    2.3 结果
        2.3.1 基因定位
        2.3.2 病例组与对照组2个位点基因型频率比较
        2.3.3 相关因素亚组分层分析
    2.4 讨论
        2.4.1 PLCE1与肿瘤关系研究
        2.4.2 PLCE1与GCA易感性相关因素分析
        2.4.3 C20orf54(核黄素转运基因)与肿瘤关系研究
    2.5 小结
    2.6 参考文献
3 第三部分 贲门癌易感基因PLCE1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组织处理
        3.2.3 主要试剂
        3.2.4 主要仪器和设备
        3.2.5 实验步骤
        3.2.6 对照
        3.2.7 免疫组化结果判定
        3.2.8 统计学分析
    3.3 结果
        3.3.1 PLCE1在不同性别中的表达差异
        3.3.2 PLCE1在不同年龄中的表达差异
        3.3.3 PLCE1在高、低发区的表达差异
        3.3.4 PLCE1在高、中、低不同分化程度间的表达差异
        3.3.5 PLCE1在有、无淋巴结转移间的表达差异
        3.3.6 PLCE1在不同TNM分期间的表达差异
    3.4 讨论
    3.5 小结
    3.6 参考文献
综述 贲门癌生物学特性及分子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发表的文章及参加的国际会议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8)老年鼻咽癌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 流行病学特征
    1.1 地区聚集性
    1.2 种族易感性
    1.3 家族聚集性
    1.4 发病趋势相对稳定
    1.5 性别及年龄分布
2 临床症状及特点
    2.1 颈部肿块
    2.2 鼻部症状
    2.3 耳部症状
    2.4 头痛
    2.5 脑神经受累
    2.6 病程
    2.7 临床分期与分型

(10)HLA Ⅰ类分子和Ⅱ类分子与鼻咽癌发生发展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我国北方低发区鼻咽癌的发病特点(论文参考文献)

  • [1]Ⅲ-ⅣB期非角化性鼻咽癌预后多因素分析[D]. 马双双.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高、低发区食管鳞癌相关多原发癌的临床特点分析及p53在两组患者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D]. 樊冰雨. 郑州大学, 2019(08)
  • [3]福建省胃癌及萎缩性胃炎筛查的血清学指标临界值及胃癌低、高发区居民胃癌相关因素研究[D]. 伍思翰. 福建医科大学, 2017(07)
  • [4]切脉针灸对鼻咽癌放化疗患者血清VEGF表达水平的影响[D]. 陈佩婷.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01)
  • [5]鼻咽癌早期诊断和治疗新型标志物的探索研究[D]. 桂勋. 厦门大学, 2014(04)
  • [6]基于TZL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食管癌及动脉粥样硬化[D]. 陈兴栋. 复旦大学, 2012(02)
  • [7]中国汉族人群贲门癌遗传倾向(家族史)及遗传易感性[D]. 任景丽. 郑州大学, 2011(12)
  • [8]老年鼻咽癌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J]. 彭解人,李响. 实用老年医学, 2008(02)
  • [9]龙岩市鼻咽癌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J]. 钟庭彬,黄明燕,徐浩文. 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7(06)
  • [10]HLA Ⅰ类分子和Ⅱ类分子与鼻咽癌发生发展的相关性[D]. 艾毓. 山东大学, 2006(12)

标签:;  ;  ;  ;  ;  

我国北方低发病区鼻咽癌发病特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