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历史频道”引进中国

美国“历史频道”引进中国

一、美国“历史频道”被引进中国(论文文献综述)

刘一辰[1](2020)在《美剧在中国传播的历程与策略:一项文化史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美剧是美国电视行业在全球范围内传播范围最广、影响力最大的节目类型,其在中国的传播已有近40年的历史。美剧在中国的传播历程经历了4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美剧的引进与电视传播、20世纪90年代消费文明驱动下的美剧传播、新世纪伊始美剧的隐匿传播、多元美剧网络正版传播时代。美剧在中国的传播是一种典型的类型化、差异化传播,其效果取决于观众群体的文化需求。在社会变迁的不同历史主题与观众群体多元化的接受动机下,以情景喜剧、科幻片、动作片为代表的美剧主流类型成为在中国最受欢迎的品类,其以独特的方式介入对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建构。此外,从制播、营销、价值三个维度来看,美剧在中国呈现出如下传播经验:美剧类型的繁多不仅要求其本身在制播过程中严格规范,也要求其必须进行以利润效益为追求的商业营销活动。与此同时,包裹在不同类型外衣之下的美剧更致力于覆盖尽可能多的社会群体的共同话题,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最大的价值认同,不断寻求跨文化、跨区域传播的本质诉求。

张馨玮[2](2019)在《中国电视节目模式引进历史与策略研究》文中指出电视节目模式的研发与销售,不仅推动了电视产业的发展,也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传播交流。本文对中国电视节目模式引进的整体状况展开研究,主要包括:Ⅰ.对中国电视节目模式引进进行分期性的梳理,并在中国电视史的视域下,归纳中国电视节目模式引进各时期的特征,总结中国电视节目模式引进的影响因素。Ⅱ.梳理中国电视节目引进模式的三大主要类别,结合引进数量变化、收视趋势和典型案例,对不同类别节目播出后的收视现象进行究因,并归纳中国电视节目模式引进中的三个主要问题。Ⅲ.综合上述研究,结合当下媒介环境,分析中国电视节目模式引进的三大困境,并提出对策与思考。

俞灵灵[3](2018)在《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司法裁判研究 ——以中国裁判文书网59份判决书为样本》文中提出移动电商领域竞争模式的升级、一般条款的抽象性和立法者认识能力的局限性,使得法官在裁判时难以沿用传统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裁判方式,难以用现有的具体规则去处理这些不正当竞争行为,实践中往往出现同案不同判的情形。因此,站在移动电商的大背景下,从判决书本身出发对上述司法难点进行甄别考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中国裁判文书网涉及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59份判决书为样本,从宏观视角对样本进行实证分析,从微观视角对裁判的现状进行探究,发现法官难以厘清知识产权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之间的关系,对竞争关系认定态度模糊,对竞争行为的正当性判定存在疑问。而对竞争行为正当性判定存疑又具体表现为三点,一般条款适用泛道德化、说理论证两级分化及同等情形不同对待。在此基础上,本文探析了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法官对法律的适用理论存在误读,一般条款本身的抽象性及道德性影响了法官理性审判,司法论证及配套机制的缺乏导致了法官难以寻得正义。经由剖析,本文分别从条文本身、法官本身及配套措施出发提出了针对性建议,即细化一般条款以遏制泛道德化现象;严格法律的适用程序和加强说理论证以约束法官审慎裁判;提升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审判级别、优化电子证据机制和建立案例族谱以弥补配套措施的缺失。我国新《反不正当竞争法》于2017年11月4日颁布,而本文的研究是建立在新法颁布前,法官对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审判是依托旧法来实现的。新法的颁布完善了旧法在新商业时代所暴露出的弊端。而本文通过判决分析提出针对性建议也与新法部分所修之处契合。

韩岩[4](2016)在《大陆电视综艺节目在台湾大学生中的传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娱乐”是大众传媒最主要的功能之一。电视综艺节目因其放松娱乐的观赏体验而备受观众青睐。近几年,大陆的电视综艺节目异军突起,不仅火爆了大陆荧屏,在台湾也掀起了收视热潮,呈现出热播热议的状态。电视综艺节目作为一种纯粹的娱乐和观赏性的节目,本身排除了政治、宗教、新闻、意识形态等严肃性的话题,却在“大陆娱乐业一不小心统一了台湾”的讨论中却上升到两岸政治层面。大陆的电视综艺在台湾民众中的风靡程度可见一斑。本文以台湾大学生受众为研究的切入点,详细系统的探究大陆的电视综艺节目在台湾的传播情况。绪论部分阐述了研究的动机和意义,并对目前研究的现状进行了分类梳理,简要概述了现阶段学者针对相近问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第一章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两岸的媒介产品交流进行了梳理和回顾,重点总结了文艺出版、新闻媒体、电影电视等方面的情况。第二章从宏观层面呈现大陆电视综艺节目在台湾整体的传播情况,并在传播内容和传播渠道方面进行了重点分析。第三章,结合访谈和问卷调查所得到的文本和数据,对样本接触大陆电视综艺的情况进行了客观真实的呈现。第四章,根据前两章的分析结论,对大陆电视综艺节目对台湾大学生的传播效果进行集中探讨,并从认知层面、心理态度层面、行动层面总结大陆的电视综艺节目对台湾地区大学生产生的影响。第五章对大陆电视综艺节目在台湾大学生传播中呈现出来的现象及原因进行了归纳性的总结分析。最后总结出,大陆的电视综艺在台湾大学生中的传播共呈现出五大特点:总体数量多,有影响的少;引进限制多,观看渠道少;观众人数多,观看粘性小;播出延迟多,节目时效差;受众评价高,言行转化少。

程绚[5](2015)在《日本动漫对外传播研究》文中指出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动漫相关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主要分支,逐渐成为各个国家关注和发展的重点。以出口动漫电影和电视动画片的方式打入西方市场之后,在过去的20年中,全球播出的动画片,超过60%均由日本制作。在全球媒体市场上,日本动漫及其相关产品占总收入的三分之一,并翻译成为超过30种语言在全世界广泛传播,漫迷们的动漫俱乐部也遍及世界各地。其传播现象极具跨文化传播典型性,日本政府给予了大力扶植并从中获得可观收益。研究日本动漫的对外传播发展模式对我国本土动漫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对外文化传播和对外文化输出已成为目前亟需研究的课题。本研究旨在深入了解日本动漫产业对外传播的本质规律,以求对处于转型和拓展中的中国动漫产业提供借鉴。本文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日本动漫的全球化策略,从其历史沿革切入,对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国际化文化策略进行深入探讨,结合对日本动漫在美国、中国和法国、意大利、德国等欧洲国家的渗透和传播,分析归纳日本动漫针对不同国家的不同全球化市场策略与经验教训,探析其对受众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动漫的传播力,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遴选影响其传播力的因素,构建日本动漫对外传播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为制定动漫产业提升策略奠定基础。基于日本动漫对外传播启示,提出动漫产业的四大发展策略,以期对我国本土动漫文化产业起到一定推动作用。本研究首先主要对日本动漫产业的发展进行了梳理,对日本动漫的海外传播进行了述评。论文采用更有针对性的年代分割法将其划分为六个阶段:在战争影响下的日本动漫萌芽期(20世纪60年代前)、科学时代的日本机器人动漫(20世纪60年代)、机器人动漫发展演变期(20世纪70年代)、动漫成为独立流派(20世纪80年代)、机器人动漫的回归与新动漫流派的热潮期(20世纪90年代),以及虚幻与真实交错的日本动漫(21世纪初至今)。然后探讨日本动漫的文化内涵和国际化文化可能性。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按照霍夫斯泰德的四个文化维度理论,剖析日本动漫的文化内涵,指出日本是一个权力差距比较大、集体主义、倾向于阳性社会、不确定规避非常高的国家。这些因素也体现在日本动漫中。第二部分探讨了日本动漫全球化所包含的多种文化可能性,主要从日本对动漫产品采取不受政府主义束缚的国际化策略、日本动漫中的西方主义论述特点、自我东方论述的国际化策略等三个方面来分析,借鉴了萨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和伊恩布鲁马的西方主义理论,辨析隐藏在日本动漫实现全球化背后的“日本特性”。第二章探析日本动漫在美国的成功渗透。分别以《科学小飞侠》、《战神金刚》、《太空堡垒》和《宠物小精灵》为例,评述日本动漫在美国的传播所经历的简单传播、本土化转化与融合等阶段以及日本动漫试图贴近甚至植根美国市场。日漫承载的“酷”文化成为美国大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文化消费的重要组成。其对美传播过程客观上促进了美国文化产品的革新,同时又对美国大众群体产生影响。随后从产业角度解析了日本动漫在美国兴盛的原因,并详细介绍日本动漫在美国兴盛所带来的文化产品革新。然后对日本动画、漫画在美国市场发展现状及走势进行了分析。第三章着重介绍了日本动漫产业在欧洲市场的发展,主要以其在法国、意大利以及德国等国家的推广为例。以战败者姿态出现的日本动漫业,欧洲明显处于优势地位,欧洲各国忽视来自亚洲的日本文化价值形态对本土的影响。加之特定时期对于动漫作品的需求增加,物美价廉的日本动漫作品自然成为首选。当下,欧洲已成为日本动漫的第一大海外消费市场。日本动漫在法国的发展,体现了漫画与动画相互促进的动漫工业发展体系,也彰显了日本动漫的低成本市场拓展和可持续发展策略。时至今日,日本漫画在意大利市场拥有具足轻重的地位。以历史发展为切入点讲述了日本动漫在意大利市场的发展状况以及对民众的影响。日本动漫在意大利市场的逐步推广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当地的法规条文。最后简单介绍了日本动漫在德国和其它欧洲国家如西班牙、俄罗斯市场的传播发展。第四章剖析了日本动漫在我国的发展及影响。本文主要从日本动画和漫画在中国传播的不同方式着眼,将日本动漫在中国的传播历史分为五个阶段,详细介绍了日本动漫在中国二十五年的传播轨迹。近年来,日本动漫企业在中国市场面临多重困境,日本动漫公司也别出心裁地通过其他途径拓展市场。其中一个新途径,就是拥有更高级别管理权限的日本电视台和中国国内中小型动漫制作公司联合开发。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日本流行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渗透不断加快。尤其是日本动漫,深受我国年轻一族的追捧。这种现象,可以说是继80年代中国大陆引进日本动漫、90年代出现较为极端的“哈日族”之后的一种后续性现象。总体来看,从对日本动漫的热衷程度以及动漫消费边界切入,可以区分出“哈日族”和“日本动漫迷”两个群体。两者对日本动漫及文化的态度并不尽相同。第五章则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遴选影响其传播力的因素,如动漫产业占GDP总量比重、动漫产业增加值增长率、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构建日本动漫对外传播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综合运用网络分析法和超级决策软件赋予各指标权重,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对日本动漫的对外传播力进行评价,锁定主要影响因素,为制定动漫产业提升策略奠定基础。第六章基于日本动漫对外传播启示,提出了动漫产业的四大提升策略:(1)“传承、创新”:呼应式动漫文化创意构建;(2)“培养、孵化”:全程式动漫产业产业链设计;(3)“品牌、营销”:联动式动漫产业市场开拓;(4)“人才、资金”:无缝式保障体系搭建。结合此思路,随后对中国动漫产业发展历史沿革、进入21世纪的动漫产业体系变革以及动漫产业“五位一体”发展路径进行了详细探析。力求通过政策推动和对原创的支持,打造成熟的动漫产业链: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创造一批具有中国风格和国际影响的动漫品牌。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提升文化品位,努力让既有自主价值取向、又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原创、健康向上的动漫产品占据国内市场主导地位,并不断扩大国际市场份额,走出一条动漫产业健康发展的中国特色道路。结语部分全面分析了日本动漫全球化策略,长期不遗余力地市场开拓和因地因时制宜是日本动漫对外传播的王道所在。日本动漫对外传播的成功得益于其动漫文化的“混血”特质。日本动漫在国际化的伪装下加入了本国的民族文化并在全世界得到快速传播。综述日本动漫对外传播的历程之后对日本动漫产业的海内外市场进行了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笔者总结了日本动漫海外传播的关键要素(内容取材广泛、受众年龄不拘;欧洲各国对美国文化产品持抵制态度,日本动漫“趁虚而入”;“入乡随俗”式的利用和改造外来资源)。随后评论了我国动漫产业发展滞后的原因。最后总结道:充分挖掘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重塑中国动漫产业风格,创造传统文化与全球化文化融合呈现的全新动漫,兼顾民族文化传播与受众市场需求,让文化通过动漫进行分享,让动漫受众通过动漫交流学习,让中国动漫产业在竞争中走向壮大。

周占武[6](2015)在《中国新闻类电视谈话节目研究》文中提出从1996年《实话实说》起,谈话节目开始活跃于中国内地电视荧屏。经过近20年的发展,电视谈话节目经历了从遍地开花、喧嚣一时到纷纷关停、此生彼亡再到平淡无奇、苦苦坚守的过程。整体来说,《实话实说》为电视谈话节目树立了样板,但也成为谈话节目无法超越的“经典”。随着电视谈话节目的出现和演变,相关的研究越来越多,产生了一批有见地的研究成果。但由于没有对概念做细致、严谨的界定,特别是没有对谈话节目和专题节目、访谈节目、演讲节目等做出明确的区分,导致大部分研究概念混乱、所指模糊、各说各话。概念的混乱对电视业务发展和学术研究都十分不利。本文更多着眼于电视业务,坚持问题导向,即从电视谈话节目现实存在的问题出发,作出分析并试图给出解决办法。第一章绪论,交代研究背景及意义,进行文献综述,列举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第二章是理论基础部分。从电视谈话节目的定义切入,明确了谈话节目与专题节目、访谈节目、演讲节目的区别,并在此基础上,分别以内容和形式作为标准,划分了电视谈话节目的类型。从内容上,电视谈话节目包括四类:新闻类电视谈话节目、社教类电视谈话节目、娱乐类电视谈话节目和服务类电视谈话节目;从形式上,电视谈话节目包括座谈式谈话节目和辩论式谈话节目两类。本文重点研究新闻类电视谈话节目。《实话实说》作为内地最有影响的电视谈话节目,属于半新闻类电视谈话节目,因此,也是本文研究的对象。论述中国的电视谈话节目和脱口秀(Talk show)不是相等关系,也不是包含关系,而是交叉关系。在西方国家,电视谈话节目已成为电视节目的主体样式之一,占整个西方电视节目总量的60%—70%。为什么电视谈话节目有如此地位?因为它更接近电视的本质。当前,我国电视谈话节目为什么遭遇瓶颈?尝试提出了新闻类电视谈话节目好看与否的四个标准:新闻性、真实性、趣味性、启发性。第三到第六章聚焦于新闻类电视谈话节目的几大元素:话题、主持人、嘉宾、谈话现场和后期剪辑包装。话题方面,当前新闻类电视谈话节目存在话题偏软、新闻性缺失等问题,主题先行也是新闻类电视谈话节目不受欢迎的决定性因素,它无异于电视的“自杀性”行为。主持人是电视谈话节目的灵魂,因此电视谈话节目也可以称作主持人节目。当前中国新闻类谈话节目主持人还普遍存在只当“传声筒”,浅表性介入,发现能力、表达能力不足,个性和魅力缺乏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主持人选拔机制的创新以及电视机构领导层观念的转变。谁来谈并且谈得好,这是电视谈话节目成功与否的关键。某种意义上说,谈话节目也是嘉宾节目。当前的电视谈话节目存在嘉宾构成单一、代表性不足以及嘉宾资源结构性匮乏等问题。本文分析了造成嘉宾困境的原因并试图给出解决办法和路径。现场空间及布置、现场观众、道具、大屏幕、连线电话,现场乐队等共同构成谈话节目的现场。这些元素哪些属于必备元素,哪些属于非必备元素?它们各自发挥什么作用?应该避免哪些误区?文章都试图给出回答。后期剪辑包装是电视谈话节目生产流程的最后一环,它解决的是视觉和收看效果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同样给谈话节目带来损害甚至是致命性的伤害。因此,这个环节同样不能忽视。调整顺序、断章取义、过度包装等等都不可取。综观2002年以后中国内地的新闻类电视谈话节目,一方面乏善可陈,另一方面仅存的一部分节目生存艰难、平淡无奇。中国新闻类谈话节目真正的标杆出现在凤凰卫视,因此,研究中国电视谈话节目,不能不甚至要浓墨重彩地提及凤凰卫视的几档节目。《哥伦比亚新闻评论》中文版首届传媒行业“中国标杆品牌”颁奖授予《一虎一席谈》“现场PK类”2008年传媒行业中国标杆品牌称号;《锵锵三人行》获得了“清谈类栏目”2008年传媒行业中国标杆品牌称号。“现场PK类”和“清谈类”分别对应的是辩论式谈话节目和座谈式谈话节目。凤凰卫视以上两档谈话节目不仅获得了国际认可,在中国大陆,这两档节目也是公认的标杆,一说到辩论,人们自然会想到和提到《一虎一席谈》;一说到座谈(或者聊天),《锵锵三人行》也是有口皆碑。鉴于此,笔者在论述过程中较多地关注了这两个栏目。

王昭钧[7](2015)在《中国文化益智类电视节目的本土化创新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3年7月以来,《汉字英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中国文化益智类电视节目的热播收获了收视率与良好口碑的双丰收,掀起了新一波益智类节目的高潮。在歌舞类、相亲类、真人秀等娱乐节目充斥荧屏之时,这类娱乐性并不强的节目却凭借其深厚的文化内涵迅速走红,该类节目的文化价值和热播原因也因此受到学界的关注。笔者认为该类节目走红的主要原因是其成功的本土化创新策略,因此本文将对中国文化益智类电视节目的基本节目模式进行梳理和论证,分析该类节目进行本土化创新所处的环境,在此基础上研究该类节目的本土化创新策略及其前景展望,以期能为业界其他电视节目提供一种可借鉴的本土化创新经验。本文旨在运用文献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进行研究,通过对前人学者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整合,并结合《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中国成语大会》等具体节目对该类节目的模式特征、产生背景、本土化创新环境、本土化创新策略、前景展望等进行归纳总结。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梳理业界学者对电视节目形态、节目模式以及电视节目本土化改造的研究成果,同时结合当前学者对中国文化益智类电视节目的相关研究,为本文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思维模式。第二部分主要探讨该类节目的概况,主要包括其基本节目模式、基本特征以及该类节目诞生的背景分析。第三部分分析该类节目进行本土化创新所处的环境背景,介绍当前中国电视节目的克隆现状、本土化改造的必要性、益智类节目在本土化改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本土化创新与本土化改造的差异。第四部分以《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为个案,通过分析该节目的本土化创新策略进而探索中国文化益智类节目在本土化创新过程中采取的普遍策略。笔者认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在节目主旨、内容和模式三方面都作了本土化创新,总结起来该类节目的本土化策略主要有发掘电视市场空白、发展本土文化、提升节目品质和利用新媒体造势四个方面。第五部分是对中国文化益智类节目的前景展望,主要从把握文化本质、灵活变更益智形式和用娱乐化表达文化内涵三个方面来探讨节目的进一步创新。通过对中国文化益智类电视节目本土化创新的研究,笔者总结出几点本土化创新的策略。首先,中国的电视节目应该秉承原创的精神,尽量在电视节目的内容中体现中国元素;其次,中国电视节目制作人应该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努力探寻原创的节目模式;再次,在电视市场中要学会差异化竞争,规避同质化节目,寻找市场空白,给受众新鲜的视觉享受;此外,提升电视节目品质、利用新媒体宣传节目等也是电视节目进行本土化创新的有效途径。具体到益智类节目中,该类节目还应该把握益智类节目的文化本质、灵活变更益智形式、运用娱乐化表达文化内涵。笔者认为,在竞争激烈的电视市场中,一档节目要想获得成功就需要进行适当的本土化创新,而本文总结的本土化创新策略将对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赵月枝,吴畅畅[8](2014)在《大众娱乐中的国家、市场与阶级——中国电视剧的政治经济分析》文中认为199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剧产业的政治经济结构经历了历史性的转型。随着扶持国产电视剧政策环境的形成和资金来源与生产方式的变革,该产业的发行与播出体制以及受众市场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宣传部门的意识形态导向、不断调节的政府监控体制、资本的利润诉求、电视剧制作与播出者的能动性以及转型社会中活跃的电视观众,共同创造了一种动态的、高度复杂与多面向的电视大众文化,使电视剧成了当下中国最活跃的媒体产业形态与意义生产场域。从《渴望》到《蜗居》,电视剧市场积极参与了中国社会阶级与阶层关系重构和意识形态整合,并呈现出日趋明显的中产阶级文化优先取向和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偏颇。在此语境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底色与基础、电视剧中的"人民大众"立场到底属于什么等问题已显得尤为关键。

张俊楠[9](2013)在《安徽电视台纪录片的发展历程与现状研究》文中提出自2011年1月1日央视纪录频道开播,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令业界人看到希望。自《舌尖上的中国》引发收视热潮,中国电视纪录片令老百姓喜闻乐道。如今,以电视剧跻身全国排名前位的安徽电视台正在与央视纪录频道拍摄制作高清人文纪录片《大黄山》。提起安徽电视台,首先想到的是其电视剧的发展,为大家所不熟知的是安徽电视台有着良好的纪录片创作传统。安徽电视台1960年9月30日实验开播,至今已有53年的历史,对于安徽电视台纪录片发展来说,它是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历程中的一个分支,为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并且安徽电视台纪录片的发展受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影响并且二者密不可分。从《无梦到徽州》、《远在北京的家》到《淮军》,再到如今的高清纪录片《大黄山》;从办台之初,安徽电视台纪录片的政治宣传意味浓厚,到90年代个人意愿的表达,再到后来故事化的叙述。安徽电视台纪录片的发展反映着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历程。本文较详细的梳理了安徽电视台1960年建台后至今的纪录片发展历程,根据安徽电视台电视纪录片发展的几个结点,分五个阶段进行分析每个阶段的特征和变化。在进行纵向梳理之后,从横向和央视纪录频道进行比较,并且对安徽电视台的相关纪录片创作人员进行访谈,在分析中发现问题并给出建议。见微知着,希望在历时性的梳理中发现安徽电视台纪录片发展存在的问题,在具体的分析中预示今后的发展方向。

段劲楠[10](2012)在《译着:《流散诉求:亚裔/华裔美国的音乐、跨国主义与文化政治》及书评》文中研究表明郑苏(Su Zheng)的《流散诉求:亚裔/华裔美国的音乐、跨国主义与文化政治》(Claiming Diaspora-Music, Transnationalism and Cultural Politics in Asian/Chinese America)一书属于“美国音乐领域”(American Musicspheres)系列中的九部着作之一,该系列由马克·斯洛宾(Mark Slobin)担任主编。郑苏的这本着作以美籍华人音乐生活为核心,提供了当今文化全球化语境下流散写作的一个独具特色的案例,同时也为国内音乐和相关学术研究补充了许多宝贵的历史资料。全书正文共分八章。第一、二章以历史叙事的方式引入着作讨论主题,并深入对研究涉及的各理论进行了全面而详细的阐述;第三章记录了现存最早的、与美国华人经历相关的音乐材料,并且分析了各类音乐创造与华人多样化的移民经历之间的关系;第四章全面概述了当前纽约市美籍华人逐渐形成的广泛的音乐体裁;第五章引入了美籍华人音乐创造的空间旅行;第六章通过族裔媒体产品、流行音乐、以及跨国族裔媒体网络的视角,观察了美籍华人流散音乐的世界;第七章通过7位移民音乐家个人的故事探索流散经历对个体音乐创造和音乐表达所造成的影响,并试图从微观上审视广泛的社会模式和人类个体能动作用之间的辩证关系;第八章讨论了跨越民族国家边界(该边界用于界定美籍华人音乐世界的范畴)的个体、音乐团体、文化机构之间的多重联系、互动、以及多向交流。书评名为“后殖民主义语境下的音乐流散写作——从后殖民主义视角评《流散诉求》”,其一方面从后殖民主义语境下结合萨义德、斯皮瓦克和霍米巴巴理论中独具特色的方面对郑苏所做的流散研究案例进行分析,另一方面则对后殖民主义语境下的翻译实践谈及了自己的观点。

二、美国“历史频道”被引进中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国“历史频道”被引进中国(论文提纲范文)

(1)美剧在中国传播的历程与策略:一项文化史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概念辨析与文献回顾
三、美剧在中国的类型传播历程
    (一)初涉中国的局部经验:20世纪80年代美剧的引进与电视传播
    (二)产业化与国际化构想:20世纪90年代消费文明驱动下的美剧传播
    (三)暗潮涌动的“地下”经验:新世纪伊始美剧的隐匿传播
    (四)错综复杂的多元传播网络:美剧网络正版传播时代的来临
四、美剧在华传播策略及规律
    (一)作为艺术品的美剧:制播策略
    (二)作为商品的美剧:营销策略
    (三)作为文化制品的美剧:价值策略
五、结语

(2)中国电视节目模式引进历史与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文献综述
        (一) 关于电视节目模式概念的相关文献
        (二) 关于电视节目模式流通的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一) 文献梳理
        (二) 定量研究法
        (三) 深度访谈
        (四) 参与式观察
    四、研究思路
第一章 中国电视节目模式引进分期与特征
    第一节 探索期(19982009)
        一、卫视格局基本形成,明星选秀初露头角
        二、行业发展的主动行为,卫视竞争的策略选择
    第二节 爆发期(20102013)
        一、卫视竞争白热化,引进与制作专业化程度提高
        二、节目成为竞争砝码,引进规避市场风险
    第三节 收缩期(20142018)
        一、电视地位迅速下滑,引进模式全面“韩化”
        二、模式引进日益谨慎,行业未来不甚明晰
第二章 中国电视节目引进模式类别分析与问题探究
    第一节 中国电视节目引进模式类别分析
        一、选秀类歌舞魅力的视听传达
        二、户外类人情社会的荧屏呈现
        三、益智类求知好奇的天性驱动
    第二节 中国电视节目引进模式中的几个问题
        一、明星化问题合理性不等于唯一性
        二、本土化问题中国元素不等于文化心理
        三、专业化问题专业化不能仅限于制作环节
第三章 中国电视节目模式引进的困境与对策
    第一节 互联网背景下的困境与突围
        一、互联网的巨大冲击
        二、互联网时代下的“智慧引进”
    第二节 政策紧缩下的转身与破局
        一、广电政策的全面收紧
        二、政策引导下的原创力释放
    第三节 全球化语境下的抵抗与选择
        一、全球化带来的文化趋同
        二、“乐高化”替代“麦当劳化”的模式升级
结论
附录1 中国1998-2018年期间央视与上星卫视引进节目模式信息表
附录2 上海文广总编室模式引进团队访谈笔录
附录3 The Wit创始人Virginia Mouseler访谈笔录
附录4 五岸传播有限公司模式发行负责人访谈记录摘要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致谢

(3)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司法裁判研究 ——以中国裁判文书网59份判决书为样本(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问题的缘起
2 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异质化探析
    2.1 异于传统电商之移动电商新特征
        2.1.1 不再囿于时空
        2.1.2 集个性化数据
        2.1.3 具有聚合效应
    2.2 衍生的竞争行为较传统之不同点
        2.2.1 表现形式迥异
        2.2.2 对用户行为选择的更多限制
        2.2.3 对证据机制的更艰挑战
        2.2.4 对法官技艺的更高要求
3 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司法裁判分析
    3.1 宏观视角:所采样本的实证分析
        3.1.1 以时间和地域为参数
        3.1.2 以案由为参数
        3.1.3 以被诉行为所涉的模块为参数
        3.1.4 以判决依据为参数
        3.1.5 以原告胜诉率为参数
    3.2 微观考察:判决依据及理由的运用歧义
        3.2.1 法法之间关系的歧义
        3.2.2 竞争关系考察之歧义
        3.2.3 竞争行为正当性判断之歧义
4 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裁判困境的理论溯源
    4.1 知识产权法及反不正当竞争法之关系剖析
        4.1.1 规范层面:法条竞合或想象竞合
        4.1.2 责任层面:竞合或独立
    4.2 竞争关系判定之理论廓清
        4.2.1 是否为前提
        4.2.2 标准之厘定
    4.3 不正当性的判断存疑之原因考察
        4.3.1 一般条款本身具抽象性及伦理性
        4.3.2 法官陷入适用困境和论证困境
        4.3.3 司法配套机制不完善
5 完善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裁判制度之建议
    5.1 细化一般条款以遏制泛道德化现象
        5.1.1 填补一般条款
        5.1.2 明晰认定标准
    5.2 审慎法官裁判以走出现实困境
        5.2.1 严格适用程序
        5.2.2 加强说理论证
    5.3 升级配套机制以弥补缺失
        5.3.1 提升审判级别
        5.3.2 优化电子证据机制
        5.3.3 建立案例族谱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目次
作者简介

(4)大陆电视综艺节目在台湾大学生中的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相关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内容
六、研究难点和创新
七、理论依据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两岸媒介产品的交流历程
第一节 隔绝对峙期(1949-1979)
第二节 破冰传播期(1979-1987)
第三节 回暖发展期(1987-1993)
第四节 曲折前进期 (1994-2008)
第五节 交融共存期 (2008至今) 第二章 大陆电视综艺节目对台传播的现状
第一节 大陆电视综艺节目概述
    一、电视综艺节目的定义
    二、大陆地区电视综艺节目发展
    三、台湾电视综艺节目对大陆的影响
第二节 大陆电视综艺节目对台的交流互动情况
    一、传播内容分析
    二、传播途径分析 第三章 大陆电视综艺节目的台湾大学生中的受众分析
第一节 样本人口学特征
第二节 样本收视行为分析
第三节 对大陆电视综艺节目的接触情况分析
    一、收视动机
    二、收视行为
    三、内容偏好 第四章 大陆电视综艺节目在台湾大学生中的传播效果分析
第一节 台湾大学生对大陆电视综艺的评价和反馈
第二节 大陆的电视综艺对台湾大学生的影响
    一、认知层面——浅层次的传播效果
    二、心理和态度层面——中层次的传播效果
    三、行动层面——深层次的传播效果 第五章 大陆电视综艺节目在台湾大学生中的现象分析
第一节 肯定大陆电视综艺节目的成功
第二节 对大陆电视综艺节目的认同感依旧较低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受访者名单 附录 2:访谈提纲 附录 3:大陆电视综艺节目在台湾大学生中的传播情况调查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日本动漫对外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节 研究意义与目的
    第二节 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一、主要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内文献综述
        二、国外文献综述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之处以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日本动漫产业沿革
    第一节 日本动漫产业发展概述
        一、日本动漫萌芽期(20世纪60年代以前)
        二、萌芽期的日本机器人动漫(20世纪60年代)
        三、机器人动漫发展演变期(20世纪70年代)
        四、动漫成为独立流派(20世纪80年代)
        五、机器人动漫回归与新动漫流派兴起(20世纪90年代)
        六、虚幻与真实交错的日本动漫(21世纪以来)
    第二节 日本动漫的海内外市场开拓
        一、日本动漫全球化的渊源及概况
        二、日本动漫的日本本土市场
        三、日本动漫海外市场分析
    第三节 从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解读日本动漫的文化内涵
        一、四个文化维度划分
        二、日本动漫文化内涵分析
    第四节 日本动漫应对文化差异的策略
        一、日本动漫中的国际化元素
        二、国际化的三种文化可能性
第二章 日本动漫在美国的成功渗透
    第一节 日本动漫在美国的传播历程
        一、首部登陆美国市场的科幻动画片--《科学小飞侠》
        二、机械装甲动漫在美国引起的轰动--以《战神金刚》与《太空堡垒》为例
        三、《宠物小精灵》对美国社会的影响以及遭受的批评
    第二节 日本动漫在美国盛行所造成的影响
        一、日本动漫在美国的渗透及美国本土化的三个阶段
        二、从产业角度看日本动漫在美国兴盛的原因
        三、日本动漫兴盛所带来的文化产品革新
    第三节 日本动漫美国市场调查分析
        一、日本动画在美国的市场规模
        二、日本漫画在美国市场的走势分析
第三章 日本动漫产业的欧洲市场
    第一节 日本动漫在法国的发展
        一、日本动漫在法国传播的历程
        二、日本动漫的低成本与可持续性发展策略
        三、法国观众喜欢日本动漫的心理成因
    第二节 日本动漫的意大利市场
        一、日本动画片在意大利发展概述
        二、日本漫画在意大利的活跃
        三、日本漫画在意大利出版市场的现状
        四、日本动漫对意大利业界的影响:意大利面式漫画的出现
    第三节 日本动漫在欧洲其他国家的发展
        一、日本动漫在德国的发展
        二、日本动漫在欧洲其他国家的发展
第四章 日本动漫在中国的传播及影响
    第一节 日本动漫在中国25年的传播历程
        一、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大量引进日本动漫
        二、20世纪90年代:日本漫画的黄金时期以及其引发的盗版问题
        三、新千年:日本动漫的稳固发展与线上动漫兴起
    第二节 “禁播令”政策下日本动漫的市场应对措施
        一、“禁播令”政策影响下国产动漫的大幅增长
        二、日本动漫产业在“禁播令”的影响下所采取的策略
        三、日本动漫公司进军中国市场的新方式
第五章 日本动漫对外传播力评价体系构建
    第一节 动漫产业对外传播力评价体系分析框架
        一、动漫产业对外传播力评价体系构建的作用
        二、动漫产业对外传播力评价体系研究框架
    第二节 动漫产业对外传播力影响因素筛选
        一、调查问卷指标设计
        二、调查样本的选取
        三、调查问卷的实施和统计结果
        四、信度分析及影响因素确定
    第三节 基于ANP的动漫对外传播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指标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
        二、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三、动漫对外传播力评价指标
        四、聚类分析建立指标体系
    第四节 动漫对外传播力评价指标权重的赋予
        一、ANP方法的引入
        二、基于ANP的动漫对外传播力力评价指标权重的赋予
        三、评价指标解析
    第五节 日本动漫产业对外传播力评价实证分析
        一、日本动漫对外传播力有效性评价模型
        二、日本动漫对外传播力实证分析
        三、日本动漫对外传播力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四、主要研究结论
第六章 动漫对外传播的启示
    第一节 “传承、创新”:呼应式动漫文化创意展现
        一、突出民族特色,传承传统文化
        二、多元文化融合,增强作品原创力
    第二节 “培养、孵化”:全程式动漫产业链设计
        一、发展产业集群,提高动漫关联产业发展水平
        二、转变政府职能,改善动漫产业发展政策环境
        三、加强外部交流合作,延长动漫产业链
    第三节 “品牌、营销”:联动式动漫产业市场开拓
        一、动漫品牌塑造
        二、市场化营销路径设计
    第四节 “人才、资金”:无缝式保障体系搭建
        一、创新型动漫人才队伍建设
        二、多元化资金注入整合
    第五节 我国动漫产业对外传播路径探析
        一、中国动漫的历史沿革
        二、21世纪中国动漫体系变革
        三、我国动漫产业发展新模式和新方向
        四、中国动漫产业“五位一体”发展路径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中国新闻类电视谈话节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一、关于电视谈话节目发展历程和现状、产生背景和兴起的原因以及境内外比较的研究
        二、关于电视谈话节目概念和特点的研究
        三、关于电视谈话节目类型的研究
        四、关于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话题、嘉宾等各元素的研究
        五、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思考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思路方法
        一、主要内容与结构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三、研究难点及创新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
    第一节 电视谈话节目
        一、电视谈话节目的定义
        二、电视谈话节目的要件
        三、电视谈话节目的基本元素
        四、电视谈话节目与脱口秀(Talk show)之辨
        五、电视谈话节目的类型
    第二节 谈话节目体现电视本质的回归
        一、电视谈话节目与电视的本质
        二、谈话节目困境与突围
    第三节 新闻类电视谈话节目的应有品质
        一、反思《实话实说》
        二、新闻类谈话节目的新闻性、真实性、趣味性、启发性
        三、公共话语空间的构建
第三章 新闻类电视谈话节目话题的偏离和纠正
    第一节 走偏的话题
        一、话题雷同
        二、话题摇摆
    第二节 主题先行对新闻类谈话节目的危害
        一、何谓“主题先行”
        二、主题先行的危害
        三、民生话题主题先行的泛滥
    第三节 轻松背后的严肃——《锵锵三人行》的启示
        一、轻松的外表 严肃的内里
        二、栏目定位与话题选取
        三、轻松和严肃的统一
第四章 新闻类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灵魂作用的发挥
    第一节 谈话节目是主持人节目
        一、谈话节目离不开主持人
        二、Anchor、Host与News reader
    第二节 新闻类谈话节目主持人的素质和能力
        一、主持人的发现能力
        二、主持人的表达能力
        三、主持人的个性和魅力
    第三节 主持人与谈话场
        一、真诚平等的谈话场
        二、轻松活泼的谈话场
        三、讲导向的谈话场
第五章 新闻类电视谈话节目的嘉宾困境与对策
    第一节 新闻类电视谈话节目需要什么样的嘉宾
        一、嘉宾类别与嘉宾结构
        二、嘉宾的代表性
    第二节 新闻类电视谈话节目的嘉宾困境及对策
        一、何谓嘉宾困境
        二、如何破解嘉宾困境
    第三节 新闻类电视谈话节目与专家公信力
        一、“专家”、“公知”污名化
        二、“专家”、“公知”因何被污名
        三、怀疑权威又离不开权威的悖论
第六章 新闻类电视谈话节目现场和后期应避免的误区
    第一节 谈话现场各元素作用的最大化
        一、场地空间布置与谈话氛围的营造
        二、现场观众不是旁观者
        三、道具为谈话服务
    第二节 后期剪辑包装应避免的误区
        一、后期剪辑的原则
        二、包装应避免的误区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7)中国文化益智类电视节目的本土化创新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电视节目形态和节目模式研究
        二、中国文化益智类电视节目研究
        三、中国电视节目的本土化研究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意义
        一、现实意义
        二、理论意义
第一章 中国文化益智类电视节目概述
    第一节 中国文化益智类电视节目的基本模式
    第二节 中国文化益智类电视节目的基本特征
        一、传统益智类节目的定义及特点
        二、中国文化益智类节目的特点
    第三节 中国文化益智类电视节目的诞生背景
        一、中国益智类电视节目创新发展的改革
        二、引进境外节目模式呈“井喷”态势
        三、中国电视节目“泛娱乐化”现象严重
第二章 中国文化益智类节目的本土化创新环境
    第一节 背景:中国益智节目克隆和同质化现象严重
    第二节 原因:中西方差异决定本土化改造的必要性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渊源
        二、中西方民族性格差异
        三、中西方意识形态差异
        四、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差异
    第三节 困境:益智节目在本土化改造过程中问题颇多
        一、盲目增添博彩成分
        二、用选手出丑博取看点
        三、忽视受众审美习惯
    第四节 出路:本土化创新替代本土化改造是必然趋势
        一、简单克隆
        二、购买版权
        三、引进思路
第三章 中国文化益智类节目的本土化创新策略
    第一节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案例分析
        一、《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概况(以第一届为例)
        二、《National Spelling Bee》概况
    第二节 文化益智类节目进行本土化创新的普遍策略
        一、发掘中国电视市场空白
        二、以本土文化为节目主题
        三、打造原创的高品质节目
        四、利用新媒体为节目造势
第四章 中国文化益智类电视节目的前景展望
    第一节 始终把握节目的文化本质
    第二节 灵活变更节目的益智形式
    第三节 运用娱乐化表达文化内涵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大众娱乐中的国家、市场与阶级——中国电视剧的政治经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990年代以后中国电视剧的政治经济转型
电视剧审查与许可制度
红色经典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先河意义
从《流星花园》到《蜗居》:重构社会关系与阶级权力
结语:新现象还是老问题

(9)安徽电视台纪录片的发展历程与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 研究的缘起
    二、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三、 文献综述
        1、对电视纪录片的研究
        2、对央视纪录频道的研究
        3、对安徽电视台纪录片的研究
    四、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安徽电视台纪录片的发展历程
    一、 安徽电视台纪录片的起步
    二、 安徽电视台纪录片向栏目化发展
    三、 安徽电视台纪录片崭露头角
    四、 安徽电视台纪录片由栏目到频道的准备
    五、 安徽电视台建立纪录片专业频道的积极尝试
第三章 安徽电视台纪录片的现状
    第一节 与央视纪录频道纪录片的比较
        一、 从频道层面
        二、 从纪录片栏目层面
        三、 从纪录片节目层面
    第二节 安徽电视台纪录片的发展困境
        一、 题材单一、宣传意味浓
        二、 融资渠道单一
        三、 缺乏收视观众
        四、 重复播出次数低
第四章 安徽电视台纪录片的发展建议
    一、 立足本土,进行多元选材
    二、 节目创新,创造合作机会
    三、 整合资源,扩大营销渠道
    四、 内容为王,实施精品战略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成果

(10)译着:《流散诉求:亚裔/华裔美国的音乐、跨国主义与文化政治》及书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致谢
技术注释
译着技术注释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矛盾丛生的“流散音乐文化”的构成
第三章 纽约与跨太平洋之旅:美籍华人种族化历史经历当中的音乐
第四章 此时此地的音乐:一个国际化城市中的流散声音景观
第五章 多元文化主义由私有领域向公共展示的转变:绘制音乐生产、消费和(再)呈现的地方地理文化进程
第六章 “我们的目标是与世界其他地方同步”:跨国媒体文化与流行音乐
第七章 移位的诗学与政治:七位移民音乐家小传
第八章 美国亚裔/华裔音乐语境当中文化政治的模糊性
注释
索引
图例注解
表格注解
谱例注解
书评:后殖民主义语境下的音乐流散写作——从后殖民主义视角评《流散诉求》
    一、引言
    二、理论背景
    三、《流散诉求》中后殖民语境下的流散写作
    四、践:后殖民主义语境下的流散翻译(代译后记)
参考文献
问题汇总表
译名问题表
注释译名问题表

四、美国“历史频道”被引进中国(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剧在中国传播的历程与策略:一项文化史分析[J]. 刘一辰.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02)
  • [2]中国电视节目模式引进历史与策略研究[D]. 张馨玮. 上海大学, 2019(02)
  • [3]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司法裁判研究 ——以中国裁判文书网59份判决书为样本[D]. 俞灵灵. 中国计量大学, 2018(02)
  • [4]大陆电视综艺节目在台湾大学生中的传播研究[D]. 韩岩. 兰州大学, 2016(11)
  • [5]日本动漫对外传播研究[D]. 程绚. 山东大学, 2015(04)
  • [6]中国新闻类电视谈话节目研究[D]. 周占武. 暨南大学, 2015(03)
  • [7]中国文化益智类电视节目的本土化创新策略研究[D]. 王昭钧. 山东大学, 2015(02)
  • [8]大众娱乐中的国家、市场与阶级——中国电视剧的政治经济分析[J]. 赵月枝,吴畅畅.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1)
  • [9]安徽电视台纪录片的发展历程与现状研究[D]. 张俊楠. 安徽大学, 2013(S2)
  • [10]译着:《流散诉求:亚裔/华裔美国的音乐、跨国主义与文化政治》及书评[D]. 段劲楠. 上海音乐学院, 2012(02)

标签:;  ;  ;  ;  ;  

美国“历史频道”引进中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