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陕西林业科技总目录

2001年陕西林业科技总目录

一、陕西林业科技2001年总目次(论文文献综述)

田书荣[1](2019)在《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分布特征与适应性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称壶瓶山保护区)地处湖南省石门县,与湖北五峰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接壤。地理位置在北纬29°50’~30°09’和东经110°29’~110°59’之间。总面积66568公顷,其中97%为集体林。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包括金钱豹(Panthera pardus)、云豹(Neofelis nebulosa)、林麝(Moschus berezovski)、中华秋沙鸭(Mergus squamatus)、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红豆杉(Taxus chinensis)等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境以及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由于保护区内97%的森林属于集体所有,因此,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社区发展之间的矛盾长期存在。长期以来,保护区管理机构和地方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缓和矛盾,但是,保护管理成效缺乏系统评估,双赢机制的建立尚未实现。保护与发展矛盾的长期存在成为我国南方集体林自然保护区普遍面临的问题。本研究针对不同类型野生动物的特点,建立了统一的数据收集方法,在保护区工作人员的协助下系统收集了壶瓶山保护区日常工作中的野外巡护、监测数据,分析壶瓶山保护区的野生动物分布特征,进而对壶瓶山保护区的威胁因素、保护对策进行探讨,提出适应性管理方案,期望有益于提高保护管理水平,缓和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并为其他同类型保护地提供借鉴。主要研究结果与结论如下:1、本研究开展了野外巡护线路直接活动调查数据收集和基于120台红外线相机照片的动物的多样性调查,利用生境和分布之间关系从兽类、鸟类和两栖爬行类动物三个类别进行了分布格局分析。通过对保护区巡护监测线路采集到的野生动物数据的分析,共记录兽类动物25种,鸟类202种,两栖、爬行动物62种。核心区监测站点生物多样性指数高于核心区外监测站点,表明核心区内生境质量较高。红外线相机监测到兽类21种,鸟类34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包括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黑熊(Ursus thi Betanus)、猕猴(Macaca mulatta)等11种。其多样性和丰富度与功能区划有一定差异。其中位于核心区外的剩头、八峰山两处样地物种多样性指数在6个样地中分别列第2、4位,说明核心区外部分区域具有高保护价值。2、按照对主要保护对象的影响程度,壶瓶山保护区面临的威胁从高到低依次为森林火灾,薪柴采集,非法猎捕,道路建设,非法采伐林木,旅游,非法采集,放牧。通过分析主要威胁的空间分布格局,壶瓶山保护区受到人类活动严重干扰的面积达到28%。从自然保护区的不同功能分区来看,缓冲区耕地面积和经济林面积占比达到14.73%,在三个功能区中占比最大。相应地,缓冲区也是受威胁比例最大的区域,受威胁比例达到35.9%。3、根据野生动物的分布特征,叠加人为活动和现有功能区划,表明自然保护区的范围和功能区划需要优化。范围和功能区优化后,核心区从相互分离的5块调整为集中连片的4块;维管束植物物种数量增加记录244种,脊椎动物物种数量增加记录133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增加了2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增加了5种。优化方案大幅度降低了核心区和缓冲区内的人为干扰,其中核心区人口由6726人减少至3207人,对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的有效管理具有积极作用。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一是系统地收集本底资源信息,通过野生动物分布特征分析和适应性调整等方式应用于提升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管理有效性,有利于促进关键物种和关键生态系统的保护。二是应用空间分析方法精细化地分析保护区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在促进自然保护区的科学化管理方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王宁[2](2018)在《陕西省中国鸟类特有种分布格局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陕西省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南北狭长,占据了多种气候和地貌类型,具有较高的物种丰富度和鸟类多样性。特有种鸟类的丰富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当地的物种多样性,因此,鸟类特有种分布格局和丰富度的研究对确定生物多样性热点和鸟类保护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研究主要针对陕西省的中国鸟类特有种。通过查阅历史文献记录和补充调查,统计整理其在陕西省内的分布情况,利用地理信息系统ArcGIS 10.2软件作图,分析陕西省中国鸟类特有种的地理分布特点、分布变化规律和丰富度状况。希望对陕西省鸟类保护工作提供参考,为进一步开展相关保护研究奠定基础。研究结果如下:1.陕西省拥有37种中国鸟类特有种,隶属于4目16科30属。其中有34种被列入国家保护动物、三有保护动物等保护名录,占91.9%。从居留型上看,留鸟30种,夏候鸟5种,冬候鸟2种。从区系成分上看,古北种17种,东洋种20种。说明陕西省秦岭山地处于南北动物区系交汇的过渡地带。2.35种中国鸟类特有种繁殖鸟在陕西省的分布归为4种类型,其中5种为广泛连续分布、9种为广泛间断分布、9种为狭窄连续分布、12种为狭窄间断分布。3.陕西省的中国鸟类特有种的分布及其变化具有一定的特点。他们集中分布于高海拔的陕南秦巴山地,大多数鸟类占据了秦岭南北坡两侧,东洋界和古北界鸟类区系成分相互渗透,形成一条广泛的过渡带。少数分布狭窄的鸟类的分布范围未发生明显的改变。大多数鸟类在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分布发生或多或少的改变。原来记载仅分布于秦岭北坡或南坡的鸟类现已跨越秦岭在两坡均有分布。多数鸟类有向北或向东扩散或向高海拔地区退缩的趋势。4.陕西省七个地理单元所拥有的中国鸟类特有种物种组成和丰富度不同。多数鸟类仅占据3~5个地理单元,分布局限性大。在物种丰富度上,秦岭北坡最高,其次为秦岭南坡,再次是关中平原、大巴山地和汉江盆地,而黄土高原和风沙区最少。从地貌类型上看,物种丰富度山地>平原>盆地>高原>风沙地貌。中国鸟类特有种丰富度由北向南大致呈逐渐增高的趋势。从区系成分上看,七个地理单元由北向南中国鸟类特有种古北种占比逐渐减少,东洋种占比逐渐增多。但每个地理单元中东洋界种类的数量多于古北界种类。5.在陕西省各县区中,周至县、太白县、佛坪县和眉县拥有中国鸟类特有种25种以上,是丰富度最高的县区。其次,洋县、宁陕县、长安区、镇坪县、留坝县、凤县、西乡县和平利县等也拥有较多的中国鸟类特有种。这些县区多集中于高海拔、高坡度的陕西南部山地。从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10年代,随着物种的扩散和调查的深入,陕西各县区中国鸟类特有种丰富度均有所提高,但仍集中位于陕西南部高海拔山区。结合陕西省中国鸟类特有种的分布特征,讨论分析影响其分布及变化的因素,主要有生境选择上对特定栖息地海拔、植被、坡度等的要求和人类活动影响下产生的气候变化、城市化等,以及秦岭山脉对东洋界和古北界鸟类分布扩散的阻限作用。陕西省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工作比较重视,但仍存在一些保护管理和保护空缺的问题。建议在特有种丰富度较高的区域加强保护。

陈全[3](2014)在《湖州市城市绿化园林树种调查与树种保护规划》文中指出近年来,湖州市大力推进“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但是由于对城市绿化的内涵缺乏深入理解,对本地方园林绿地系统缺乏深入调查和分析,没有进行科学的树种规划,使得湖州城市绿化还存在不少问题。科学的园林绿化树种规划可以增强园林植物的观赏美感,创造美观、长久的园林景致,增加社会和经济的综合效益,体现人文艺术气息,更好地适应湖州市园林绿化的需求。本文在结合国内外对于城市园林绿化树种调查与规划的研究基础上,以湖州市的实际条件、规划树种的选择范围、基调树种和骨干树种以及普查结果作为依据,对湖州市城市园林绿地应用的乔木、灌木、藤本、木本地被等的树种种类、生长表现、应用形式和效果等进行实地调研,继而对湖州市城市园林绿化树种的应用状况进行了分析与评价,提出了湖州市城市园林绿化树种在保护和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相应的对策。本文得出以下结论与建议:(1)公园绿地:植被良莠不齐,优良树种的成长空间被压缩,水生植物在冬季全部枯萎,影响整体美观。建议适当去除生长欠佳的树木,调节树木的生长空间,引进一些秋冬季水生植物,合理增加一些珍稀树种的栽培。(2)居住绿地、单位绿地:植物选材上存在类同性,缺乏特色,以高大的乔木为主,灌木植物较少,对草皮的养护不足。建议适当增加灌木(特别是低矮灌木)和地被植物的数量,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3)道路绿地:全市行道树品种过于单一,多以英国梧桐与香樟为主。建议在今后的城市建设中重点考虑行道树品种多样化的问题,丰富行道树的种类。(4)生产绿地:湖州市的生产绿地基本保证供用,并能为城市各项绿化工程提供不同规格、不同树木的苗木。建议在今后的发展中,园林局应指导企业作好引种培育工作,做到科学育苗,形成本地特色。(5)防护绿地:湖州市防护绿地绿化景观层次感强、效果明显,但从全市整体来看,还存在着植物品种选择过于单一、没有形成大环境的防护林带等问题。建议今后在防护绿地的规划时重视树种的多样性,形成立体型的绿化防护带。

赵丽娜[4](2012)在《石家庄市综合性公园绿地乡土树种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市公园绿化是人们日常生活接触最频繁的绿化形式,是一个城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体现。乡土植物作为城市绿化中的重要素材,更担当着主体作用,不仅具有适应性强、性能价格比高、管理便利等优点,而且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能够反映当地的植被特色,对于创建城市生态园林和人文园林有着重要的意义。综合性公园是城市中最重要和最具代表性的园林绿地,所以为了提高城市的形象主要从城市公园景观入手,提倡乡土树种在城市园林绿化中的应用,营造乡土景观,体现城市的独特个性与地方特色。本文针对乡土树种在城市园林绿化中的功能和近年来城市公园绿地中乡土树种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对石家庄市综合性公园绿地中乡土树种的应用现状进行实地调查,对其结构和植物景观进行了分析,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乡土树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从观赏性能、抗逆性能、生长性能和净化功能四个方面石家庄市综合性公园绿地中的乡土树种进行了综合评价,进而归纳总结出公园绿地中乡土树种应用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石家庄市绿化现状、文化等,提出了解决对策,对乡土树种进行了合理选择和规划,为石家庄市综合性公园绿化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依据和参考。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有:(1)树种结构:石家庄市综合性公园绿地中应用的乡土树种有41科,76属,107种,占所调查树种总数的53.5%,占调查总株数的75.7%。其中乔木有62种,灌木41种,藤本4种,乡土树种和外来树种的种类、数量比例分别为1:0.87,1:0.32,乔木与灌木、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的比例分别为1:0.73,1:3.71。通过对公园绿地中应用的乡土树种的科、属组成分析显示:蔷薇科、豆科、忍冬科、松科、木犀科这5个科的树种占总调查乡土树种的48.8%,应用乡土种类最多的是蔷薇科,占到总种数的24.5%,由此蔷薇科在石家庄市综合性公园绿地中利用的乡土树种中占有绝对优势。(2)乡土树种的多样性分析,乔木类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都大于灌木类,而优势度则相反,说明在石家庄市综合性公园绿地中,乡土树种乔木的应用种类大于灌木类,但大部分灌木类的应用频率大于乔木类。(3)乡土树种综合评价:石家庄市综合性公园绿地中乡土树种综合评价包括观赏性能、抗逆性能、生长性能和净化性能四个方面,综合指数最高的是沙枣,从单项评价指标来看,观赏性最高的是柿树,抗逆性最强的是垂柳,生长性能最强的是泡桐,净化性最强的是刺槐。(4)乡土树种景观分析:石家庄市综合性公园中乡土植物景观效果总体表现较为突出,但是植物景观缺乏层次感,配置方式较少缺乏变化,色彩搭配单一,缺乏季相变化,城市的文化特色方面表现的不够突出。(5)通过调查与评价总结出石家庄市综合性公园绿地中应用乡土树种存在如下问题:乡土树种种类不够丰富;垂直结构单调,部分树种应用频率较低,乡土景观的特色不够突出。(6)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增加乡土树种种类,优化树种结构;加强乡土树种应用频率,提高群落丰富度;丰富乡土景观,凸显地方特色。

姚立新[5](2010)在《不同产地冬枣对比试验及冬枣标准化栽培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冬枣(Zizyphus jujuba Mill. cv. Dongzao)是我国特有的优良晚熟、鲜食枣品种。在冬枣产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不同产地争当“第一”、盲目引种、果实品质下降等问题。本研究针对以上问题,在山东沾化、河北黄骅和沧县三地设立产地对比试验园,将选自不同产地(沾化、黄骅、庆云、沧县和乐陵)的冬枣在同一立地条件下栽培,对冬枣果实和果核表型、果实营养组成、感官评价、抗寒性和光合生理指标等进行了连续4年的测定分析,探讨了冬枣产生差异及品质下降的真正原因;本文还进行了冬枣cDNA文库构建、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了冬枣主要病虫害的无公害防治措施并探索了冬枣杂交育种技术。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多点、多年观测结果表明,在同一年份、同一试验园内,不同产地冬枣在果实和果核表型、果实营养组成和感官评价等方面没有明显差异;而在不同年份、不同试验园之间,冬枣果实表型和品质各项指标差异显着。说明影响冬枣果实表型和品质的主要因素是环境条件和栽培管理措施,而不是产地来源。就冬枣群体而言,在长期栽培过程中,由于芽变和人工选择,仍存在着个别单株的差异。所以,冬枣改良的方向不是产地选择,而是单株选择。2.冬枣叶片N/P变化范围为11.11~13.54,属于N含量制约的植物类型。冬枣叶片N、P、K元素含量在7月~9月初比较稳定,这段时间是上述3种元素最佳营养诊断采样期。3.冬枣的光合性状受环境的影响变化较大,测定结果与测定时间、地点甚至部位等均有很大关系。沧州地区不同产地冬枣叶片Pn的日变化呈较为明显的不对称双峰曲线,年变化呈单峰曲线,冬枣为中午光合速率降低型植物。4.温度的骤变是可能引起冬枣冻害的一个重要原因,应当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注意防护;冬枣在适生区栽植也要防止个别年份出现极端低温时遭受冻害;温度条件不适合的地区不可盲目引种,进行栽培时应采取保护措施。5个不同产地冬枣抗寒力有一定差别,但在不同指标间表现不一致。不同产地冬枣在沧州地区均能正常生长,无冻害发生。5.利用3种不同发育时期的冬枣果实构建混合cDNA文库,从该cDNA文库中随机挑取单克隆进行5’端单向测序,得到1060条EST序列,经过cross-match和CAP3软件处理后共获得628条Unigene。在Uniprot数据库中比较发现有534条Unigene与已知基因具有同源序列,占Unigene总数的85%。利用ESTPiper在线分析软件对Unigene进行GO功能基因分类,发现273条可以在“分子功能”、“生物学过程”、“细胞内组分”得到分类。鉴定出MYB转录因子、肉桂醇脱氢酶、甘露糖转运等与果实品质形成相关功能基因以及ACC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热激蛋白等与冬枣果实后熟相关功能基因。利用PERL程序对628条Unigene进行EST-SSR分析,结果表明在116条EST序列中包含有147个SSR,以二核苷酸和三核苷酸为主要重复类型。6.在调查已有栽培技术和自己试验的基础上,本研究总结课题组多年工作,结合生产实践,制定了《绿色食品(AA级)冬枣栽培技术规程(草案)》,为实施冬枣无公害栽培提供了依据和工作细则。7.冬枣人工杂交育种困难,本研究中杂交试验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冬枣坐果率低、种仁率低、胚败育,而且杂交时授粉时期晚、部分品种花期不遇,并遭遇绿盲蝽象危害等,应开拓枣树育种的新思路。

杜雷军[6](2009)在《陕西省黄柏塬自然保护区鸟类动物资源与区系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陕西黄柏塬自然保护区鸟类动物资源与区系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省黄柏塬自然保护区内共有鸟类217种,隶属10目31科。占秦岭鸟类总种数(435种)的49.9%,占陕西省鸟类总种数(456种)的47.6%。在这些鸟类中,有中国特有鸟类26种,占中国鸟类特有种总数(218种)的11.8%。有国家重点保护鸟类26种。其中,国家I级保护鸟类1种,国家II级保护鸟类25种。根据对保护鸟类动物的地理区系成分分析,本区鸟类动物区系有以下几个特征:1.科的地理成分是以东洋界类型为主的,具有明显的亚热带性质。保护区鸟类动物各科包括以下几种地理成分:①主要分布于全北界的鳾科、旋木雀科等;②主要分布于古北界的麻雀科、岩鹨科等;③主要分布于东洋界的黄鹂科、卷尾科、椋鸟科、啄木鸟科等;④以环球热带为中心分布的如佛法僧科;⑤主要分布于旧世界热带—亚热带的如太阳鸟科,绣眼鸟科,鹎科等;④东洋界特有的鸟类如啄木鸟科、太阳鸟科,基本上均为秦岭南坡和保护区特有分布科,其分布北限只达到秦岭南坡。由此可见,黄柏塬自然保护区鸟类区系的主要特点是南北方耐湿鸟类在区内相互渗透,但显示明显的亚热带性质。2.种的地理成分复杂多样,是多种区系成分的汇集地黄柏塬自然保护区地处我国北亚热带气候北缘,海拔1 280m~3 120m。该区鸟类区系的地理成分是华中区,华北区,西南区,华南区,蒙新区,青藏区等多个区成分混存并相互参透,主要区系成分有:①北方型:繁殖区向南延伸涵盖保护区的种类。有普通鳾 Sitta europaea sinensis、戴菊Reulus reulus yunnanensis、暗绿柳莺Phylloscopus T.trochiloides、极北柳莺Phylloscopus borealis borealis、红胁蓝尾鸲Tarsiger c. cyanurus等。②东北型:仅有少数种类经过华北区向西南延伸至此。主要为鶲科鸟类,如蓝喉歌鸲Luscinia svecica saturator等。③高地型:青藏区成分向东北延伸至此的种类,依其繁殖区的大小科再分为2类:一类是繁殖区限于或主要在喜马拉雅—横断山脉高山地区的种类,代表性种类有棕胸岩鹨Prunella strophiata strophiata,黑喉即鸟Saxicola torquataste jnegeri等。另一类是繁殖区向外延伸比较广泛的种类,代表性种有黑喉红尾鸲Phoenicurus hodgsoni等。以上代表性种类均属于耐高寒的种类,多分布于保护区的高海拔地区,反映了青藏高原鸟类对本区鸟类区系的影响。④东南亚洲热带—亚热带型:属于东洋界,是华南区的主要成分,有些种类仅由居留区扩展至保护区如画眉亚科的多数种类。另一些种类则由繁殖区亦扩展至保护区,夏季来保护区繁殖如三宝鸟Eurystomus orientalis calonyx。⑤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型:属东洋界,是西南区的主要成分,主要为山地森林栖居者。代表性的种类有莺科的各种噪鹛等。⑥南中国型:为我国东洋界所特有或主要分布种,是华中型的主要成分。代表性种有棕腹柳莺Phylloscopus subaffinis、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等。⑦保护区尚分布有一些特有或主要属于我国,分布比较广泛,跨越古北、东洋两大界的种类。如血雉Ithaginis cruentus sinensis、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山鹡鸰Dendronanthus indicus等。

刘文兰[7](2009)在《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观资源综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景观资源的定义、分类及评价目的入手,总结了前人所作的研究工作,包括景观资源评价的角度、方法、内容及模型。在此基础上,根据所收集的资料和实地调查数据,通过吸收、借鉴、运用旅游资源学、旅游心理学、森林生态学、景观美学等多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层次分析原理与方法,从景观资源质量、环境条件、资源开发建设条件3方面分别选取了22个因素和17个因素作为参评因子,建立了保护区景观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对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观资源分别从整体、沟系二个不同层次进行综合评价,得到如下结果:(1)在整体评价层面上,根据得出的保护区景观资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层次排序结果,子目标层中景观资源质量的权重最大,其次是环境条件,资源开发建设条件的权重值稍低于环境条件;根据得出的保护区景观资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层次总排序结果,在选取的22个基层评价指标中,森林植被权重最大,它是保护区的精华;山体的权重略次之,山体与森林植被共同构成景观资源的基本框架;水体的权重位居第三;电讯、供电供水和地方产品对景观资源综合评价的贡献最小。(2)保护区景观资源综合定量评价结果表明,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观资源综合评价等次为二等,说明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观资源总体水平较高,开发潜力较大。保护区景观资源的优势条件在于森林植被、山体、水体、生态环境条件优越、区位优势明显和外部交通条件较为方便;不足之处在于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滞后、社会知名度低、人文景观相对较少。(3)在沟系景观资源评价层面上,根据各沟系景观资源综合评价结果,15个沟系中吐鲁沟得分最高为7.5197,依次为岗子沟6.7789、水磨沟5.9940、竹林沟5.8534、上细沟5.7492、小岗子沟5.7450、铁城沟5.0565、指南北沟4.9929、尕达寺沟4.5474、小杏儿沟4.5554、景至沟3.9719、下细沟3.8917、棚子沟3.6570、曲红土沟3.6486、苏都沟3.2128。(4)适宜开展生态旅游的沟系有吐鲁沟、岗子沟、小岗子沟、指南北沟、尕达寺沟,其他沟系因处在核心区或缓冲区不宜开展。

陈文贵,罗磊,刘小军,田宁朝,杨实海[8](2009)在《陕西皇冠山保护区鸟兽区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位于秦岭中段南坡的皇冠山自然保护区的鸟兽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初步调查。在保护区内发现有160种鸟类和71种兽类。其中,中国特有种有17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35种,16种鸟兽具有灭绝风险。157种繁殖鸟中,东洋种57种,古北种35种,广布种65种;兽类区系组成中,东洋种35种,古北种23种,广布种13种。鸟兽区系组成成份中,南方动物区系成份占有优势,但鸟类的过渡性特征更明显。根据海拔和植被划分出三个垂直分布带,从低到高三个垂直分布带鸟类种数之比为1:0.9:0.4,兽类的为1:0.7:0.4。基于对鸟兽物种多样性的评价,结果表明皇冠山保护区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

田苗[9](2008)在《我国紫薇新品种DUS测试指南及已知品种数据库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 L.)隶属于千屈菜科[Lythraceae]紫薇属,它盛夏开花,花期长,花色艳丽且种类繁多,是我国夏季重要的观赏花木,在我国南部及西南主要城市应用广泛。目前,我国的紫薇品种繁多名称混乱,虽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但尚未完成品种资源清查,也没有制定测定新品种的测试指南和已知品种数据库,用以规范紫薇品种资源。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对紫薇品种进行实地调查,并利用数量分类学和分子系统学对紫薇品种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适合我国紫薇品种的DUS测试指南和已知品种数据库。主要结论如下:1、用两年时间对北京、郑州、南京、杭州、武汉、成都、重庆、鄢陵及其周边地区的紫薇栽培品种进行资源调查,共调查得到53个品种,其中首次调查到的品种有30个。2、以形态性状为基础,利用39个性状对其中的51个紫薇品种和南紫薇、福建紫薇进行数量分类学研究,得到的聚类分析结果与紫薇品种分类原则基本相同。3、建立紫薇的AFLP银染反应体系,完成紫薇DNA提取、酶切连接、预扩增、选择性扩增等实验过程,得到了5对引物组合清晰的指纹图谱,并利用AFLP技术对37个紫薇品种和南紫薇、福建紫薇进行聚类分析,揭示了各品种之间的亲缘关系,所得结果与数量分类学中相对应的聚类结果基本一致。4、在品种调查基础上,通过数量分类学和分子系统学研究,参考UPOV相关文件,构建适合我国紫薇品种的紫薇新品种DUS测试指南和已知品种数据库。测试指南和已知品种数据库的建立为紫薇新品种选育、规范我国紫薇品种、紫薇品种资源圃的建立、新品种保护等方面奠定了理论基础。

刘军辉[10](2006)在《中林-46杨胶合板用材林施肥与营养诊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河北省廊坊市主栽杨树品种中林-46杨为试验材料,进行了复合肥和氮磷钾配方施肥研究,并对配方施肥处理在生长季节进行定期的叶营养诊断及土壤肥力的测定,探讨了氮磷钾配方施肥对生长量的影响及土壤肥力、叶片矿质营养与生长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对中林46杨的施肥管理及施肥理论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该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 (1) 从林木生长效果看,采用不同的N、P、K配比施肥的效果比复合肥效果好。 (2) 4年生中林-46杨不同配方施肥处理间差异显着,从肥效看N>P>K,通过连续两年施肥得出最佳施肥量组合为施尿素0.2-0.3Lg/株,过磷酸钙0.3Kg/株,硫酸钾0.05-0.1Kg/株;5年生中林-46杨连续两年施肥效果与4年生杨树相同肥效顺序为N>P>K最佳施肥量组合为尿素0.3Kg/株,过磷酸钙0.3Kg/株,硫酸钾0.05-0.2Kg/株。通过调查两试验地生长量得出,树高与胸径的最佳施肥量组合都有所不同。 (3) 对叶片的营养诊断研究表明:施肥后能提高叶片矿质营养的浓度,其浓度与生长量的增加成正比,从年变化看,全氮、全磷、全钾浓度从4月底到9月底呈逐渐下降趋势,全钙浓度一直呈上升趋势,全镁浓度在4月底到8月中旬先升高随后又呈下降趋势。 (4) 通过向量分析得出,全氮适宜值范围为2.0-2.07%、全磷适宜值范围为0.18-0.19%、全钾适宜值范围为1.26-1.29%、全钙适宜值范围为0.82-0.86%、全镁适宜值范围为0.14-0.15%、N/P适宜值范围为11.05-11.19、N/K适宜值范围为1.61-1.64、N/Ca适宜值范围为2.4-2.5、N/Mg适宜值范围为14.34-14.66、P/K适宜值为0.14-0.15。 (5)建立了土壤肥力、叶片矿质营养与生长指标之间的回归方程,可作为指导林地施肥的参考依据。

二、陕西林业科技2001年总目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陕西林业科技2001年总目次(论文提纲范文)

(1)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分布特征与适应性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集体林自然保护区管理研究现状
        1.2.2 保护空缺分析与系统保护规划的应用现状
        1.2.3 红外线相机在自然保护区监测中的应用进展
        1.2.4 野外巡护监测在自然保护区管理中的应用进展
        1.2.5 参与式的威胁因素分析方法应用进展
        1.2.6 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研究进展
        1.2.7 自然保护区适应性管理研究进展
    1.3 研究区域概况
        1.3.1 壶瓶山保护区基本情况
        1.3.2 社区人口统计数据
        1.3.3 管理目标
    1.4 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4.3 研究内容
        1.4.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壶瓶山保护区兽类动物分布特征分析
    2.1 数据收集方法
        2.1.1 监测点与野外巡护监测路线
        2.1.2 巡护监测方案与数据采集
    2.2 数据处理方法
        2.2.1 物种相对丰富度分析
        2.2.2 Alpha多样性指数分析
        2.2.3 Beta多样性指数分析
        2.2.4 监测站点间物种组成的差异分析
    2.3 研究结果
        2.3.1 兽类动物分布特征
        2.3.2 兽类动物区系组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壶瓶山保护区鸟类分布特征分析
    3.1 数据收集方法
        3.1.1 数据收集区域
        3.1.2 样线设置
        3.1.3 数据采集
    3.2 数据处理方法
        3.2.1 鸟类种类多样性分析
        3.2.2 均匀度指数分析
        3.2.3 遇见频次
    3.3 研究结果
        3.3.1 物种组成及优势状况
        3.3.2 多样性、优势度和均匀度季节性差异
        3.3.3 优势种分析
        3.3.4 重要物种监测结果
        3.3.5 不同季节的鸟类群落组成
        3.3.6 区系特征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壶瓶山保护区两栖、爬行类动物分布特征分析
    4.1 数据收集方法
        4.1.1 监测点与野外巡护监测路线
        4.1.2 巡护监测方案与数据数据采集
    4.2 数据处理方法
        4.2.1 物种相对丰富度分析
        4.2.2 Alpha多样性指数分析
        4.2.3 Beta多样性指数分析
        4.2.4 监测站点间物种组成的差异分析
    4.3 研究结果
        4.3.1 两栖爬行动物分布特征
        4.3.2 两栖爬行动物区系组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红外线相机监测的鸟兽分布特征分析
    5.1 数据收集方法
        5.1.1 监测点的选择
        5.1.2 红外线相机的安装与维护
    5.2 数据处理方法
        5.2.1 照片整理与统计
        5.2.2 多样性指数分析
        5.2.3 相对丰富度分析
    5.3 研究结果
        5.3.1 物种多样性
        5.3.2 相对丰富度
        5.3.3 各监测样点差异性比较
        5.3.4 野生动物日活动节律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壶瓶山保护区威胁因素分析
    6.1 研究方法
        6.1.1 威胁因素收集与排序
        6.1.2 威胁影响范围分析
        6.1.3 管理对策分析
    6.2 研究结果
        6.2.1 威胁因素清单
        6.2.2 威胁因素排序结果
        6.2.3 威胁因素的综合分析
    6.3 保护管理趋势与对策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壶瓶山保护区范围与功能区优化研究
    7.1 分析方法
        7.1.1 保护优先区确定方法
        7.1.2 人为干扰程度分析
        7.1.3 功能区优化方法
    7.2 研究结果
        7.2.1 保护优先区与人为干扰区
        7.2.2 优化方案
        7.2.3 效果检验
    7.3 本章小结
        7.3.1 原有范围与功能区划的局限
        7.3.2 范围与功能区优化后的影响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2)陕西省中国鸟类特有种分布格局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综述
    1.1 鸟类分布研究
        1.1.1 概述
        1.1.2 陕西省鸟类学研究
    1.2 中国鸟类特有种分布研究
        1.2.1 概况
        1.2.2 中国鸟类特有种
        1.2.3 鸟类特有种研究意义
        1.2.4 鸟类特有种研究历史与现状
    1.3 中国动物地理区划
    1.4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研究地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形地貌
    2.3 气候
    2.4 水文
    2.5 土壤植被
    2.6 动物地理区划和鸟类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及数据来源
    3.2 研究区域
    3.3 数据处理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4.1 陕西省中国鸟类特有种物种组成、居留型及区系特征
        4.1.1 陕西省中国鸟类特有种物种组成
        4.1.2 陕西省中国鸟类特有种中的重点保护鸟类
        4.1.3 陕西省中国鸟类特有种的居留型
        4.1.4 陕西省中国鸟类特有种分布型及区系组成分析
    4.2 陕西省中国鸟类特有种分布格局
        4.2.1 陕西省中国鸟类特有种分布类型
        4.2.2 陕西省中国鸟类特有种分布特点及变化规律
        4.2.3 部分中国鸟类特有种在陕西省内分布格局的变化
    4.3 陕西各地理单元中国鸟类特有种分布状况
        4.3.1 陕西各地理单元中国鸟类特有种组成及丰富度
        4.3.2 陕西省各地理单元中国鸟类特有种区系成分对比
    4.4 陕西各县区中国鸟类特有种丰富度及其变化
        4.4.1 陕西各县区中国鸟类特有种丰富度变化
        4.4.2 陕西各县区中国鸟类特有种当前丰富度
第五章 讨论
    5.1 陕西省中国鸟类特有种分布格局分析
    5.2 影响陕西省中国鸟类特有种分布格局及其变化的因素
        5.2.1 鸟类本身的生物学特性
        5.2.2 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
        5.2.3 秦岭的阻限作用
    5.3 陕西省鸟类特有种优先保护区
    5.4 针对陕西省中国鸟类特有种的保护建议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3)湖州市城市绿化园林树种调查与树种保护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次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2 湖州市城市概况综述
    2.1 湖州市自然条件概况
        2.1.1 历史沿革
        2.1.2 气候气象
        2.1.3 水文水系
        2.1.4 地质
        2.1.5 地势地貌
        2.1.6 土壤类型
        2.1.7 自然资源
        2.1.8 生物资源
    2.2 湖州市社会与经济概况
3 湖州市城市园林绿化树种调查
    3.1 调查内容
    3.2 调查方法
        3.2.1 调查范围
        3.2.2 调查时间
        3.2.3 调查方法
    3.3 调查结果
4 湖州市城市园林绿化树种现状调查及评估
    4.1 湖州市绿地现状概述
    4.2 公园绿地现状调查及评估
    4.3 附属绿地现状调查及评估
        4.3.1 居住区绿地现状及评估
        4.3.2 单位绿地现状及评估
        4.3.3 道路交通绿地现状及评估
    4.4 生产绿地现状调查及评估
    4.5 防护绿地现状调查及评估
    4.6 综合评估
        4.6.1 物种的丰富度
        4.6.2 植被类型的丰富度
        4.6.3 古树名木与珍稀濒危植物
        4.6.4 外来物种
5 湖州市园林绿化树种的保护及规划
    5.1 古树名木的保护
        5.1.1 名木古树的概念
        5.1.2 湖州市名木古树的现状
        5.1.3 保护及规划
    5.2 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
        5.2.1 珍稀濒危植物的现状
        5.2.2 保护及规划
    5.3 特有植被景观的保护及规划
        5.3.1 银杏
        5.3.2 竹林竹海
        5.3.3 芦苇沼泽
6 结论与建议
    6.1 普查分析的结果
    6.2 湖州市园林绿化树种栽培规划的建议
        6.2.1 丰富园林植物的种类
        6.2.2 优化园林植物生态群落结构
        6.2.3 丰富城市绿地的色彩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4)石家庄市综合性公园绿地乡土树种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乡土树种研究概述
        1.2.1 国外乡土树种研究概况
        1.2.2 国内乡土树种研究概况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2 乡土树种概述
    2.1 乡土树种概念
    2.2 乡土树种的特点
    2.3 乡土树种的作用
    2.4 乡土树种的文化内涵
3 石家庄市综合性公园绿地乡土树种应用调查与评价
    3.1 调查地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自然条件
    3.2 调查对象与内容
        3.2.1 调查对象
        3.2.2 调查内容
    3.3 调查与评价方法
        3.3.1 调查方法
        3.3.2 评价方法
    3.4 调查结果与评价
        3.4.1 石家庄市综合性公园绿地乡土树种组成分析
        3.4.2 石家庄市综合性公园绿地乡土树种多样性分析
        3.4.3 石家庄市综合性公园绿地乡土树种应用频率分析
        3.4.4 石家庄市综合性公园绿地乡土树种综合评价
        3.4.5 石家庄市综合性公园绿地乡土树种景观分析
4 石家庄市综合性公园绿地乡土树种应用存在问题与优化对策
    4.1 存在问题
        4.1.1 乡土树种结构不合理
        4.1.2 部分乡土树种应用频率较低
        4.1.3 乡土树种景观特色不明显
    4.2 优化对策
        4.2.1 增加乡土树种种类优化树种结构
        4.2.2 加强乡土树种的应用频率提高群落物种丰富度
        4.2.3 丰富乡土树种景观凸显地方特色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附件

(5)不同产地冬枣对比试验及冬枣标准化栽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研究现状和立题依据
    1.1 冬枣的品种特性
        1.1.1 食用和营养价值
        1.1.2 经济价值
        1.1.3 生态价值
        1.1.4 育种价值
    1.2 冬枣的引种栽培与适应性研究
    1.3 果树矿质营养分析研究概况
    1.4 果树光合生理研究概况
        1.4.1 主要研究方向
        1.4.2 影响果树光合生理的环境因素
    1.5 植物抗寒性研究概述
        1.5.1 植物抗寒性鉴定
        1.5.2 低温胁迫与植物生理生化机能变化
    1.6 cDNA文库构建与EST-SSR分析研究概述
        1.6.1 cDNA文库的构建与应用
        1.6.2 EST-SSR及其在果树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1.7 冬枣无公害防治和标准化栽培研究进展
        1.7.1 无公害栽培、无公害果品的含义
        1.7.2 无公害冬枣生产技术
        1.7.3 植物源农药研究进展
        1.7.4 果实裂果影响因素研究概况
    1.8 果树杂交育种研究概述
    1.9 立题依据和技术路线
        1.9.1 立题依据
        1.9.2 研究意义
        1.9.3 技术路线
2 不同产地冬枣果实表型和品质差异研究
    2.1 不同产地冬枣果核与果实表型差异研究
        2.1.1 材料与方法
        2.1.2 结果与分析
    2.2 不同产地冬枣果实品质差异研究
        2.2.1 材料与方法
        2.2.2 结果与分析
    2.3 小结
3 不同产地冬枣矿质营养对比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试验园土壤矿质营养对比分析
        3.2.2 不同产地冬枣叶片矿质营养含量对比分析
        3.2.3 不同产地冬枣果实矿质营养含量对比分析
        3.2.4 不同试验园土壤、叶片、果实矿质元素和果实品质对比分析
    3.3 小结
4 不同产地冬枣光合特性对比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基地情况
        4.1.2 试验方法
        4.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产地冬枣叶绿素含量对比分析
        4.2.2 不同产地冬枣净光合速率-光响应规律对比分析
        4.2.3 不同产地冬枣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对比分析
        4.2.4 不同产地冬枣净光合速率年变化分析
        4.2.5 不同试验园冬枣净光合速率对比分析
        4.2.6 不同产地冬枣荧光特性对比分析
    4.3 小结
5 不同产地冬枣抗寒性对比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相对电导率测定
        5.1.2 发芽率测定(生长恢复法)
        5.1.3 枝条失水率测定
        5.1.4 枝条水分饱和亏缺测定
        5.1.5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含量测定
        5.1.6 田间调查
        5.1.7 数据统计与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相对电导率
        5.2.2 发芽率测定(生长恢复法)
        5.2.3 枝条失水率与水分饱和亏缺
        5.2.4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
        5.2.5 田间调查
    5.3 小结
6 冬枣果实cDNA文库的构建、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6.1 冬枣果实cDNA文库构建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方法
        6.1.3 结果与分析
    6.2 冬枣果实EST生物信息学分析
        6.2.1 材料与方法
        6.2.2 结果与分析
    6.3 讨论
        6.3.1 冬枣果实总RNA的提取
        6.3.2 cDNA文库的构建
        6.3.3 EST-SSR分子标记的开发
7 冬枣无公害标准化栽培研究
    7.1 冬枣绿盲蝽象植物源农药防治研究
        7.1.1 材料与方法
        7.1.2 结果与分析
    7.2 冬枣裂果病防治研究
        7.2.1 材料与方法
        7.2.2 结果与分析
    7.3 冬枣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调查
        7.3.1 主要虫害及防治措施
        7.3.2 主要病害及防治措施
    7.4 绿色食品冬枣栽培技术规程
    7.5 小结
8 冬枣杂交育种初探
    8.1 材料与方法
        8.1.1 试验材料
        8.1.2 试验方法
    8.2 结果与分析
    8.3 小结
9 结论与讨论
    9.1 结论
    9.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清单
致谢

(6)陕西省黄柏塬自然保护区鸟类动物资源与区系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目前研究现状
        1.1.1 鸟类研究概况
        1.1.2 鱼类研究简况
        1.1.3 兽类研究简况
    1.2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研究区自然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自然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
        2.1.3 气候
        2.1.4 水文
        2.1.5 土壤
        2.1.6 森林植被
        2.1.7 野生动物
    2.2 研究方法
第三章 鸟类动物组成
    3.1 鸟类动物种类
    3.2 鸟类动物组成
        3.2.1 目、科组成
        3.2.2 科内属的组成
        3.2.3 科内种的组成
第四章 鸟类动物区系分析与分布
    4.1 鸟类动物区系分析
    4.2 居留类型
    4.3 旅鸟
    4.4 地理分布类型
    4.5 生态分布
        4.5.1 水平分布特点
        4.5.2 垂直分布特点
        4.5.3 当地繁殖鸟生态分布特点
第五章 珍稀鸟类和保护
    5.1 特有鸟类
    5.2 保护鸟类
    5.3 与邻近保护区的比较
    5.4 资源鸟类
        5.4.1 观赏鸟类
        5.4.2 药用鸟类
        5.4.3 虫鼠害——天敌鸟类
    5.5 重要物种描述
        5.5.1 金雕Aquila chrysaetos daphanea Menzbier
        5.5.2 血雉Ithaginis cruentus sinensis David
        5.5.3 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 (J. E. Gray)
        5.5.4 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 (Linnaeus)
        5.5.5 长耳鸮Asio otus (Linneaus)
        5.5.6 雕鸮(普通雕鸮)Bubo bubo Reichinow
    5.6 保护对策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观资源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前言
1 研究意义
2 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景观的概念
        2.1.2 风景资源、景观资源、旅游资源的关系
    2.2 景观资源评价研究概况
        2.2.1 景观资源分类
        2.2.2 景观资源评价研究
3 研究区概况
    3.1 保护区性质
    3.2 自然地理概况
        3.2.1 地理位置
        3.2.2 地质地貌
        3.2.3 气候条件
        3.2.4 水文条件
        3.2.5 土壤条件
    3.3 社会经济概况
        3.3.1 社区人口
        3.3.2 经济状况
    3.4 景观资源概况
        3.4.1 自然景观资源
        3.4.2 人文景观资源
    3.5 各沟系概况
4 研究方法与手段
    4.1 景观资源调查研究方法
        4.1.1 确定调查线路
        4.1.2 选定调查对象
    4.2 景观资源评价方法
        4.2.1 评价角度
        4.2.2 评价范围
        4.2.3 评价模式
        4.2.4 评价方法
5 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景观资源定量评价
    5.1 指标体系的构建
        5.1.1 指标选取原则
        5.1.2 指标体系的构建
    5.2 确定权重
        5.2.1 确定权重的依据
        5.2.2 权重的计算
        5.2.3 各指标权重分析
    5.3 评价指标评分标准的制定
    5.4 获取评价因子的评分
    5.5 景观资源综合评价值的确定
    5.6 景观资源综合评价值的分级标准
6 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各主要沟系景观资源评价
    6.1 指标体系的建立
    6.2 确定权重
    6.3 指标层次总排序
    6.4 各沟系景观资源评价结果分析
    6.5 各沟系景观资源综合评价值及排序
7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9)我国紫薇新品种DUS测试指南及已知品种数据库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紫薇研究进展
    1.2 国外紫薇研究进展
    1.3 急待解决的问题
    1.4 植物新品种保护与 DUS 测试指南的研究进展
        1.4.1 国外新品种保护与 DUS 测试技术
        1.4.2 国内新品种保护与 DUS 测试技术
        1.4.3 建立紫薇 DUS 测试指南及已知品种数据库的意义
    1.5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我国紫薇品种调查研究
    2.1 调查时间和地点
    2.2 调查方法
    2.3 调查结果
    2.4 讨论
第三章 紫薇品种数量分类学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性状选取及编码方法
        3.1.3 数据处理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第四章 紫薇品种分子系统学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取样方法
        4.1.3 实验仪器及试剂
        4.1.4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紫薇叶片DNA 的提取
        4.2.2 酶切连接
        4.2.3 预扩增
        4.2.4 选择性扩增
        4.2.5 聚类分析及结果
    4.3 讨论
第五章 我国紫薇新品种 DUS 测试指南及已知品种数据库的建立
    5.1 我国紫薇新品种DUS 测试指南的制定
        5.1.1 制定方法
        5.1.2 测试指南的主要内容
        5.1.3 我国紫薇新品种DUS 测试指南
    5.2 我国紫薇已知品种数据库的构建
        5.2.1 制定方法
        5.2.2 已知品种数据库在 DUS 测试中的应用
        5.2.3 我国紫薇已知品种数据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Ⅰ
附录Ⅱ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10)中林-46杨胶合板用材林施肥与营养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1.1 林木施肥研究进展
        1.1.1 国外林木施肥研究进展
        1.1.2 国内林木施肥研究进展
    1.2 林木营养诊断研究进展
        1.2.1 国外林木营养诊断研究进展
        1.2.2 国内林木营养诊断研究进展
    1.3 立题依据、目的及意义
2 试验设计与测定方法
    2.1 试验设计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试验材料
        2.1.3 施肥试验设计
    2.2 测定方法
        2.2.1 叶样的采集、处理与测定
        2.2.2 土样的采集、处理与测定
        2.2.3 生长指标的测定
    2.3 数据整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施肥处理对生长指标的影响
        3.1.1 不同施肥处理对4年生中林-46杨胸径的影响
        3.1.2 不同施肥处理对4年生中林-46杨树高的影响
        3.1.3 不同施肥处理对5年生中林-46杨胸径的影响
        3.1.4 不同施肥处理对5年生中林-46杨树高的影响
        3.1.5 不同施肥处理施肥材积的影响
    3.2 氮磷钾配方施肥处理对矿质元素及叶绿素浓度的影响
        3.2.1 对全氮浓度的影响
        3.2.2 对全磷浓度的影响
        3.2.3 对全钾浓度的影响
        3.2.4 对全钙浓度的影响
        3.2.5 对全镁浓度的影响
        3.2.6 施肥因素与叶片矿质营养的关系
        3.2.7 叶片矿质营养向量分析
        3.2.8 对叶绿素浓度的影响
    3.3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中营养元素的影响
        3.3.1 土壤中速效养分和有机质的动态变化
        3.3.2 施肥后土壤中养分的年变化
    3.4 土壤肥力、叶片矿质营养浓度与生长量之间的关系
        3.4.1 土壤肥力与生长量之间的关系
        3.4.2 生长量与叶片营养元素之间的关系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四、陕西林业科技2001年总目次(论文参考文献)

  • [1]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分布特征与适应性管理研究[D]. 田书荣.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9(02)
  • [2]陕西省中国鸟类特有种分布格局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王宁. 陕西师范大学, 2018(01)
  • [3]湖州市城市绿化园林树种调查与树种保护规划[D]. 陈全. 浙江大学, 2014(03)
  • [4]石家庄市综合性公园绿地乡土树种应用研究[D]. 赵丽娜. 河北农业大学, 2012(08)
  • [5]不同产地冬枣对比试验及冬枣标准化栽培研究[D]. 姚立新. 北京林业大学, 2010(09)
  • [6]陕西省黄柏塬自然保护区鸟类动物资源与区系特征分析[D]. 杜雷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S2)
  • [7]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观资源综合评价研究[D]. 刘文兰. 甘肃农业大学, 2009(03)
  • [8]陕西皇冠山保护区鸟兽区系研究[J]. 陈文贵,罗磊,刘小军,田宁朝,杨实海. 陕西林业科技, 2009(02)
  • [9]我国紫薇新品种DUS测试指南及已知品种数据库的研究[D]. 田苗. 北京林业大学, 2008(01)
  • [10]中林-46杨胶合板用材林施肥与营养诊断研究[D]. 刘军辉. 河北农业大学, 2006(09)

标签:;  ;  ;  ;  ;  

2001年陕西林业科技总目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