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选举团制度分析

美国总统选举团制度分析

一、美国总统选举人团制度评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玮[1](2021)在《美国选举制度变迁与选民议题演进》文中研究说明美国总统选举采用的是独特的选举人团体制。该制度是以州为单位的制度安排,是为满足美国早期政治需要而设立的。该制度凸显了选举人意见的重要性,而降低了选民意见的重要性。在早期美国政治框架下,该制度得以维系并保持运转。但是,随着人口分布的不平衡发展,选举人团出现了结构性的变化。南北战争前夕,北方取得了选举人团的压倒性优势,从而能够在不寻求南方支持的情况下赢得总统选举。这让选举人团的宗旨受到了挑战,也让内嵌的地区制衡机制失效了。美国内战后的制度重建回应了这一问题。通过重申各州的权力地位,联邦政府与南方各州形成和解。联邦的妥协助长了南方各州对黑人权利的系统性侵犯。这一实践又在各地受到仿效,从而造成弱势群体权利长期受压制的局面。这种系统性的选民压制,对选举博弈的结构和进程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李鸿博[2](2021)在《特朗普政府移民政策动因分析 ——基于选举政治视角》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对特朗普政府的主要移民政策进行梳理,并与冷战后历届美国政府的移民政策进行对比,从而明确特朗普政府在移民问题上呈现全面紧缩的特点。本文从选举政治这一视角出发,试图对“特朗普政府为何大幅收紧移民政策”这一问题进行解答。综合多种研究方法,本文论证思路如下:首先,2016年大选中特朗普的支持者主要是美国中下层白人和蓝领工人,在这其中位于铁锈地带和美国南部的“摇摆州”选民则给予了特朗普最关键的支持;其次,由于外来移民在安全、经济及文化方面对上述选民群体造成了威胁,因而在移民问题上使其持坚定的反对态度,从而促使他们在这一议题上更倾向于支持特朗普,间接帮助了特朗普赢得大选;最后,在美国民主政治体制下,一方面总统需要兑现选举承诺、对选民负责,另一方面特朗普也需要继续依靠上述选民获得连任。故在上述因素的作用下,最终推动了特朗普政府以全面紧缩为特点的保守移民政策的出台。

刁大明[3](2020)在《2020年大选与美国政治的未来走向》文中指出2020年美国大选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特殊背景下进行的一场"非开放式"选举,疫情以及与之相关的经济因素成为关键议题。谋求连任的唐纳德·特朗普在防控疫情上的失败致使其在关键州的关键选民群体中失去了关键性支持,直接导致其连任失败。作为"任务型候选人"的约瑟夫·拜登有效地迎合了选民对特朗普政府的不满情绪,较为成功地管控了自身短板,最终当选。即便受疫情影响,拜登与特朗普也分别得到了创纪录的普选票,且拜登优势不如预期,这凸显了当前美国政治态势的深度极化。当选后的拜登将要面对极化撕裂的民意与舆论、无法彻底控制的国会参议院以及党内派系分歧等压力,其防控疫情、复苏经济、调整对外政策等竞选承诺或难以快速兑现。由于疫情等因素,2020年大选并未验证2016年大选所开启的政治周期。选后两党将继续围绕理念与议程展开调整,强调白人与少数族裔差异的身份政治与党争"部落化"趋势并未彻底改变。

陈欢欢[4](2020)在《论冷战后政治极化对美国外交政策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美国政治极化问题颇受关注,面对美国内政问题一些人似乎认为其对中国有积极影响,但这可能恰恰相反,一直以来美国常因国内问题频发而刻意寻求“敌人”,因此抓住外交政策这一关键点探讨美国政治极化影响有着重要意义。而根据美国宪法,外交政策的制定分权于美国国会与美国总统。当然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因素还包括利益集团、精英阶层、智库机构等诸多因素,然而这些因素都需要通过国会与总统施加影响,因此本文抓住国会与总统这两个关键影响因素探讨政治极化对外交政策的影响。本文主要以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国会和总统角度探讨政治极化与美国外交政策之间的关系。导论部分提出研究问题并对国内外学术界在美国政治极化和外交政策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简略概括。论文正文分为五章:第一章界定了政治极化的定义、表现、历史和形成原因。第二章和第三章分析冷战后政治极化与美国国会制定外交政策关系以及冷战后政治极化与美国总统制定外交政策关系。第四章以伊拉克战争政策制定的案例探讨政治极化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最后总结政治极化对美国外交政策影响规则并提出政策建议。文章结论认为,美国的政治极化可能对于他国而言并非是一种福音,因为政治极化更可能让国会制定外交政策呈现“一致对外”的情况。然而,这种“一致对外”也会因为外交政策客体是否为盟友国、外交政策是否与实际利益相关、制定外交政策主体力量对比强弱以及政党党派交替异同相关。另外,美国政治极化也是美国国会和总统制定伊拉克战争政策的重要原因,对此,相关国家也应引起重视,不能让历史重演。文章仅仅探讨了冷战后政治极化对外交政策的影响,同时本文认为相对于总统对外交政策的影响,国会这一影响机制相对稳定且较为冷门,因此偏重探讨。另外鉴于亚洲发展问题的复杂性,文章探讨的案例都选自亚洲国家。如果日后能整体研究政治极化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研究时间覆盖整个美国历史,研究的地理位置覆盖全部区域,那么政治极化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则会更具多样性与复杂性。

张晓雅[5](2019)在《美国选举人团制度研究》文中指出美国总统选举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总统选举程序和制度,它以选举人团制度为核心,在饱含争议的社会大环境下仍在美国实际的政治生活中运行了上百年。本文以围绕着选举人团制的美国总统选举制度的民主性分析为思考的重心,以美洲大陆开辟始美国式民主的诞生和选举人团制的演变和发展为历史背景,选取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的实时数据为论证依据,探寻美国式民主理念的政治与选举表现背后的制度架构,以及该制度深层逻辑运行下社会反馈所体现出的制度与现实的失衡。全文顺应一条逻辑线,即在民主背景的影响下,先梳理清美国设立了怎样的选举制度和民主目标,再通过微观层面分析2016年总统大选的现实反馈,从中探寻出其背后制度框架的运行逻辑,最后以较为宏观的角度从中提炼出制度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差异及其原因。通过对目标与现实之间的比较分析,本文在从不同维度得出美国民主选举制度与现实民主脱轨结论的同时,更期望在理论上深化我们对民主的认识,在制度设计和文化层面形成一座与美国式民主研究进行有益对话的桥梁,进而更加全面理解美国的政治生态,也为其他有关民主、自由和平等政治形式的研究提供思考。

莫盛凯[6](2018)在《“特朗普冲击”与2016年美国大选:基于民调的回溯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反建制言论迅速崛起并取得共和党总统候选人资格的政治"素人"特朗普,出乎意料地以较大优势赢得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被称为对美国乃至世界的"特朗普冲击"。主流学界在震惊之余展开的许多反思性研究跳过了技术分析环节,而直接上升到了对民粹主义、美国选举—政治制度乃至世界秩序的讨论。本文致力于通过对大选结果及伴随其过程的民调数据的系统性回溯分析填补这一技术空白,为相关研究夯实基础。研究发现,备受打击的大选民调并没有严重失焦,民调出错的地方集中在"铁锈带"的密歇根、威斯康星和宾夕法尼亚3个州。特朗普的胜利是在美国特殊的选举人团制度下凭借3个州分别不及百分之一的微弱优势造就的。在对多种解释"特朗普冲击"的归因进行合并后,本文集中考察了4种主要的竞争性解释,即"铁锈带"蓝领工人的关键作用、白人选民的关键作用、选举资格政策突变以及时任联邦调查局长选前一周重启希拉里"邮件门"调查的影响,发现四种解释均能得到数据支持,且相互间并非简单互斥关系,大选结果更可能是诸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特朗普胜选的原因虽然深刻,但未必必然。

张明丹[7](2018)在《互联网在民主选举中的作用 ——以美国总统选举为主的实证考查》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对互联网介入美国总统选举之前候选人对传统媒体的运用与互联网介入美国总统选举之后对新媒体的运用进行比较分析,以论证互联网的介入对传统选举模式的动摇和颠覆,同时得出互联网介入美国的选举政治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两个重要影响,即在经济上对候选人而言降低了竞选成本,增加了募集资金的渠道和丰富了政治营销的方式;对选民而言拓宽了政治参与的渠道并促进了网络政治动员,同时从经济学原理出发分析互联网介入选举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搭便车”问题。在政治上主要是对民主模式的影响,包括对政党政治的影响和对民主效果的影响,即互联网的介入弱化了政党的作用,并让间接民主转变为直接民主成为可能。最后评价了互联网介入选举的两面性并得出结论,即互联网等新媒体已经对传统的选举政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逐步推动了传统选举模式的变迁,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发展;同时启示我国可以借鉴美国利用互联网发展民主政治的经验,发挥互联网对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作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信息化。

魏蜀一[8](2018)在《美国总统“选举人团”制度评析》文中研究指明1787年的费城制宪会议上,在仔细考量了众多的总统选举方案后,美国的制宪者创立了“选举人团”制度作为美国的总统选举制度,将其写入了宪法。就其制度创立而言,传统文化和思想对制宪者选择“选举人团”制度作为美国总统选举的方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英国普通法传统是“选举人团”制度一个重要的思想来源,清教思想和启蒙运动思想也为“选举人团”的确立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在随后的政治实践中,美国的总统选举制度发生了较大的演变。宪法第十二条修正案弥补了宪法“‘选举人团’投票时不区分总统和副总统”规定的漏洞,各州逐渐大规模地采用“胜者全得”模式作为产生州内总统选举人的方式。就“选举人团”制度本身而言,其特征非常明显。它最独特的一点是由各州总统选举人构成“选举人团”来选举总统,而选举以州为单位进行和间接选举总统也都是“选举人团”制度显着的特征。不仅特征显着,这一独特的选举制度在设计上的优劣也非常明显。“选举人团”制度在设计上的优点体现在:平衡了联邦和地方的权力,维护了美国的联邦主义制度;确保了美国两党轮流执政,保持了政治的稳定;保护了少数群体的利益,维护了“共和”精神。而它在设计上的缺陷体现在:选举带有国会选举总统之嫌,每一选票所体现的价值不等,选民票与选举人票的割裂。从“选举人团”制度的运行角度而言,其在美国的政治实践中暴露出了更多的问题,其中最显着的是由“胜者全得”模式引发的一系列问题。“胜者全得”模式导致了美国联邦和州内选举规则的不同,总统选举人自主性的丧失,“失信选举人”问题,选票的浪费和投票率的抑制,大小州地位的不平等,摇摆州与非摇摆州地位的不平等以及潜在的换票问题。除此之外,美国总统选举制度在运行中的缺陷还体现在各党地位的不平等,“金钱政治”以及票数统计不精确和联邦最高法院对总统选举的干涉。基于如此的缺陷,很多人要求改革美国现存的总统选举制度,并提出了总统选举的替代方案。但从目前来看,实行这些替代方案的可能性非常渺小。

谢涵[9](2017)在《女性主义视角下美国政治生态中女性的上升困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联合国指出“性别平等不仅是一项基本人权,也是和平,繁荣和可持续的世界必不可少的基石”,政治上的性别平等是实现性别平等最根本和最终途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政治上的性别平等远未实现,探求女性在追寻政治平等和政治上升过程中的发展与困境,阻力与优势,美国政治生态中女性的现状和性别差异现象,无疑是个极好的范本。本文选取美国政治生态顶层,议员和总统这两个生态位。其中,以总统选举为重点,选取希拉里的第二次总统竞选作为研究范例,以女性选民,女候选人的双重视角研究“性别刻板印象”和性别差异的交互影响。通过“生理性别”“社会性别”“性别刻板印象”“性别图示理论”等性别政治中的核心概念和理论,分析美国大选投票中性别差异的现象和原因;并以此探讨美国大选中,选民在投票行为上的偏好以及性别因素对这种偏好性行为的影响;同时,通过探讨女性总统候选人在大选中面临的来自选民和媒体的性别偏见,探讨性别因素与美国政治生态顶层女性的上升困境之间的联系。研究发现,美国政治生态中性别不平等现象仍然存在,主要表现为女性的上升困境:在美国政治生态的顶层,女性尤其弱势,至今尚无女性成功挑战总统之位。政治女性的上升困境,不仅表现为女性的代表性不够,还表现为女性长期屈居于美国政治生态的下游。尽管民调显示大部分美国人认可女性的领导能力,然而,女性在选举中仍然面临“性别刻板印象”的制约,受到来自选民和媒体的双重偏见。除了“性别刻板印象”的制约外,女性普遍缺乏政治抱负导致女性参选率不够,也是制约美国政治生态顶层女性上升的重要原因。美国大选中的性别差异,指的是大选中男性和女性选民在投票行为和投票偏好的性别差异性,一方面表现为女性更支持女性,特别是民主党女性,男性则倾向于支持共和党候选人;另一方面,性别认同并未超越党派认同,因此,女性候选人在“性别刻板印象”效应上损失的选票,并不足以通过性别差异得到补充。

刁大明[10](2016)在《美国总统候选人提名制度的演进及争论》文中指出美国总统候选人提名制度决定着未来总统的人选。经历了从国会党团到政党全国代表大会再到如今初选制主导的复杂而曲折的制度变迁,现行的美国总统候选人提名制度可被视为是由各州、各政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多次渐进改革成果叠加而成的产物。在联邦与各州的分权、政党精英与普通民众的平衡等因素的交互影响下,美国总统候选人的提名制度仍旧存在着各州初选差异性、各州初选"前置"竞争,以及"超级代表"等争议议题。可以预见,美国总统候选人提名制度将继续处于调整与改革之中。

二、美国总统选举人团制度评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国总统选举人团制度评析(论文提纲范文)

(1)美国选举制度变迁与选民议题演进(论文提纲范文)

一、争论中的美国总统选举制度
二、以州为选举单位的制度安排
三、地方主导的选举政治
四、联邦扩大与选举人团变迁
五、重申“州权至上”原则
六、选民压制与变革前景
七、结论

(2)特朗普政府移民政策动因分析 ——基于选举政治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说明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创新点及难点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点
        三、研究难点
第二章 特朗普政府移民政策的主要内容、特点、性质
    第一节 冷战后历届美国政府移民政策
    第二节 特朗普政府移民政策主要内容
        一、针对非法移民
        二、针对希望合法移居的外国国民
    第三节 特朗普移民政策的特点与性质
第三章 特朗普主要选民的构成及特点
    第一节 特朗普主要选民构成分析
    第二节 特朗普主要选民的现状及诉求
第四章 选举政治下的移民问题
    第一节 外来移民对特朗普主要选民的威胁
        一、安全威胁:南部各州之惧
        二、经济威胁:锈带工人之怒
        三、文化威胁:中下层白人之忧
    第二节 大选时期:移民议题的竞选主张及影响
    第三节 上台后:兑现承诺与争取连任
    第四节 总结与反思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4)论冷战后政治极化对美国外交政策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选题的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论文的创新点和难点
        一、选题的创新点
        二、选题的难点
        三、预期目标与研究成果
第一章 美国政治极化界定与美国外交政策回顾
    第一节 美国政治极化内涵与外延
        一、美国政治极化的定义
        二、美国政治极化的当前表现
        三、美国政治极化的历史回顾
        四、美国政治极化形成的社会心理学过程
    第二节 冷战后美国外交政策回顾
        一、冷战结束前美国外交政策背景
        二、克林顿政府时期美国外交政策
        三、小布什政府时期美国外交政策
        四、奥巴马政府时期美国外交政策
        五、特朗普政府时期美国外交政策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美国政治极化对国会制定外交政策的影响
    第一节 美国政治极化对国会制定外交政策影响机制
        一、美国政治极化美国外交政策影响的路径
        二、美国政治极化对国会制定外交政策的影响
    第二节 冷战后政治极化与美国国会制定外交政策关系
        一、美国国会提案和国会立法过程
        二、冷战后美国国会相关情况及案例选取
    第三节 美国国会中国人民币汇率提案的政治极化分析
        一、第111 届和112 届国会与人民币汇率相关提案分析
        二、人民币汇率问题中的美国国会的极化因素分析
    第四节 美国国会以色列相关问题提案的政治极化分析
        一、巴以冲突与美国对以色列态度
        二、美国第115 届和116 届国会以色列相关提案总体分析
        三、第115 届和116 届美国国会以色列问题具体提案分析
    第五节 美国国会伊朗问题相关提案的政治极化分析
        一、伊朗核问题与美国的态度
        二、美国第113 届至116 届国会伊朗相关提案总体分析
        三、第113 届-116 届美国国会以色列问题具体提案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美国政治极化对总统制定外交政策的影响
    第一节 美国政治极化对总统制定外交政策的影响路径
        一、美国政治极化对总统制定外交政策影响的路径图
        二、美国政治极化对总统制定外交政策的影响
    第二节 冷战后美国总统制定外交政策的政治极化因素分析
        一、府会分歧与美国总统在对外事务中的权力
        二、影响美国总统制定外交政策的因素探析
    第三节 政治极化与美国总统对重返亚太政策的影响
        一、奥巴马政府时期美国政治极化的表现
        二、政治极化程度与总统对外政策强度成正比
    第四节 政治极化与美国总统对气候变化政策的影响
        一、特朗普政府退出巴黎协定的背景
        二、美国关于气候变化政策的政治极化表现
        三、特朗普“积极主动决策”型性格弱化政治极化对外交政策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政治极化对美国外交政策影响案例研究
    第一节 案例选取与伊拉克战争
        一、案例选取
        二、伊拉克战争
    第二节 政治极化对国会制定伊拉克战争政策的影响
        一、美国第107 届-111 届国会政治极化与相关提案情况分析
        二、美国第107-111 届国会关于伊拉克战争的相关提案统计分析
        三、美国第107-111 届国会伊拉克战争重要提案具体内容分析
    第三节 政治极化对总统制定伊拉克战争政策的影响
        一、美国总统制定伊拉克政策是政治极化的产物
        二、政治极化是总统制定伊拉克战争政策的内在动力
    本章小结
结语
    第一节 研究的结论
        一、政治极化对美国外交政策影响的关键结论
        二、相关政策建议
    第二节 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一、研究不足
        二、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5)美国选举人团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立论依据
        1. 选题背景
        2. 研究意义
    (二) 研究综述及评析
        1. 历史演变与内容的描述性研究
        2. 利弊比较与观点的评价性研究
        3. 制度改革与完善的方案性研究
    (三)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 研究方法
        2. 创新点
一、选举人团制的动态演进过程
    (一) 制宪会议
    (二) 选举人团制的规定
    (三) 选举人团制的修订
    (四) “选举人”的选择
    (五) 现代机制
二、选举人团制特点与设计的宏观分析
    (一) 美国的民主理念传统
    (二) 总统选举制度与类型
        1. 选举人团
        2. 赢者通吃
    (三) 制度中的民主式设计
        1. 目标式民主——民选总统
        2. 程序式民主——直接与间接选举的结合
        3. 监督式民主——舆论多样
三、选举人团制运行结果的微观审视——以特朗普大选为例
    (一) 2016总统选举流程与内容
    (二) 实际运行效果分析
        1. 参与和弃权动机
        2. 少数票总统——代表问题
        3. 众议院特殊决定权
        4. 地域性与票力价值不等
        5. 阶层收入与分配不均
    (三) 制度稳定与延续存在实际变量
        1. 制度因素塑造行为策略
        2. 权力关系影响制度形态
        3. 外部条件冲击制度变迁
        4. 路径依赖强化行为效应
四、总统选举制度与现实的失衡
    (一) 公民自由与权利的不完整性
    (二) 民主程序与执行保障的缺陷
        1. 引导民主的目标偏差
        2. 规范民主的执行漏洞
        3. 净化民主的组织散乱
    (三) 理论前提的缺失
    (四) 零和结果的实践僵局
    (五) 博弈规则优化的困境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互联网在民主选举中的作用 ——以美国总统选举为主的实证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民主的形式与美国总统选举
    第一节 民主的形式
        一、直接民主
        二、间接民主
    第二节 美国的总统选举制度
        一、有关美国总统选举制度简介
        二、本文研究的美国总统选举
第二章 互联网对选举媒介技术的影响
    第一节 互联网介入之前传统媒介对选举媒介技术的影响
        一、传统媒介的类型与特点
        二、传统媒介对总统选举媒介技术的影响
    第二节 互联网介入之后新媒体对选举媒介技术的影响
        一、新媒体的类型与特点
        二、新媒体对总统选举媒介技术的影响
第三章 互联网的介入对选举方式和成本的影响
    第一节 互联网介入之前选举的方式与成本问题
    第二节 互联网介入之后对选举方式和成本的影响
        一、对于候选人的选举方式与成本的影响
        二、对于选民的选举方式与成本的影响
    第三节 互联网的介入对选举中“搭便车”问题的影响
        一、选举中的“搭便车”问题
        二、互联网的介入对选举中“搭便车”问题的影响
第四章 互联网的介入对民主模式的影响
    第一节 互联网的介入对政党政治的影响
        一、互联网介入之前政党的地位和作用
        二、互联网介入之后弱化了政党的作用
    第二节 互联网的介入对民主政治的影响
        一、互联网介入之前选民对政治参与的态度
        二、互联网介入之后让间接民主变成直接民主成为可能
第五章 启示
    第一节 互联网介入民主选举的利弊
        一、互联网介入美国民主选举的积极意义
        二、互联网介入美国民主选举的消极意义
    第二节 顺应趋势借鉴经验
        一、发挥互联网在民主政治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二、克服互联网给民主建设进程带来的消极影响
        三、发展民主政治信息化
致谢
参考文献

(8)美国总统“选举人团”制度评析(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美国总统“选举人团”制度的创立及演变
    (一)美国总统“选举人团”制度的创立
    (二)美国总统选举制度的演变
二、美国总统“选举人团”制度的主要特点
    (一)由各州选举人构成“选举人团”选举总统
    (二)选举以州为单位进行
    (三)间接选举总统
三、美国总统“选举人团”制度设计上的优劣
    (一)“选举人团”制度设计上的优点
    (二)“选举人团”制度设计上的缺陷
四、“选举人团”制度运行中的缺陷
    (一)“胜者全得”模式的缺陷
    (二)各党地位的不平等
    (三)票数统计不精确和联邦最高法院对总统选举的干涉
    (四)“金钱”政治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9)女性主义视角下美国政治生态中女性的上升困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选题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文献
        (二)国外文献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难点与不足
第二章 性别政治研究的基础概念和理论
    一、性别政治研究
        (一)性别政治研究的特点
        (二)女性主义理论的性别政治研究
        (三)性别政治研究的目标
        (四)性别政治研究的制约因素
    二、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
        (一)生理性别
        (二)生理性别观的理论渊源
        (三)社会性别
    三、性别刻板印象和性别差异
        (一)性别刻板印象
        (二)性别差异
    四、性别图示理论
        (一)性别图示理论的性别观
        (二)性别图示理论与选举
第三章 美国政治生态中的女性
    一、美国女权运动
        (一)萌芽期(独立战争前后)
        (二)发展期(18 世纪中叶-1848)
        (三)兴盛期(1848-20 世纪中叶)
        (四)第二次女权浪潮:(1966-1982)
        (五)女性政治团体的繁荣:(1982 年至今)
    二、美国政治生态顶层的女性
        (一)女性议员
        (二)女性总统候选人
    三、大选中的女性选民
        (一)党派倾向
        (二)性别差异现象
第四章 案例分析:希拉里的第二次总统竞选
    一、公众形象:两极分化
        (一)媒体形象:越活跃,越消极
        (二)选民心中的形象
    二、选举日之前的乐观情势
        (一)民调:希拉里会赢
        (二)博彩市场和学界:希拉里会赢
    三、选举结果分析
        (一)大数据失败
        (二)选民:分裂而悲观
        (三)性别差异分析:历史峰值
第五章 性别与美国政治生态顶层的女性上升困境
    一、性别刻板印象的消极作用
        (一)领袖气质:男性化
        (二)气质二分法:分化选民
        (三)能力评价:预设立场
        (四)评价次序:性别符号先于政策主张
        (五)保守主义:共生关系
    二、政治抱负的性别差异
        (一)女性普遍缺乏政治抱负
        (二)政治社会化的性别模式制约女性的政治抱负
    三、选民投票行为的性别差异
        (一)男性选民更倾向于男性
        (二)女性选民并非铁板一块
        (三)党派忠诚度胜于性别认同
    四、媒体的性别偏见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美国总统候选人提名制度的演进及争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历史演进
    (一)从国会党团到政党全国代表大会(1796年至19世纪末)
    (二)初选提名制的兴起与初步发展(19世纪末至20世纪60年代)
    (三)初选提名制的主导及其改革(20世纪60年代至今)
二现实争论
    (一)初选提名制在实施中的差异性
        1. 为何保留“党团会议”?
        2.“关门初选”还是“开门初选”?
        3.“胜者全得”还是“比例分配”?
    (二)关于“前置”的争论
    (三)关于“超级代表”的争论
结语

四、美国总统选举人团制度评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选举制度变迁与选民议题演进[J]. 王玮. 美国问题研究, 2021(02)
  • [2]特朗普政府移民政策动因分析 ——基于选举政治视角[D]. 李鸿博. 外交学院, 2021
  • [3]2020年大选与美国政治的未来走向[J]. 刁大明. 美国研究, 2020(06)
  • [4]论冷战后政治极化对美国外交政策影响[D]. 陈欢欢. 外交学院, 2020(08)
  • [5]美国选举人团制度研究[D]. 张晓雅. 云南大学, 2019(03)
  • [6]“特朗普冲击”与2016年美国大选:基于民调的回溯性分析[J]. 莫盛凯. 国际政治科学, 2018(03)
  • [7]互联网在民主选举中的作用 ——以美国总统选举为主的实证考查[D]. 张明丹. 东南大学, 2018(05)
  • [8]美国总统“选举人团”制度评析[D]. 魏蜀一. 西南政法大学, 2018(07)
  • [9]女性主义视角下美国政治生态中女性的上升困境研究[D]. 谢涵. 西华师范大学, 2017(02)
  • [10]美国总统候选人提名制度的演进及争论[J]. 刁大明. 美国研究, 2016(02)

标签:;  ;  ;  ;  ;  

美国总统选举团制度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