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褐飞虱和稻虱的化学生态学概述

水稻、褐飞虱和稻虱的化学生态学概述

一、水稻,褐飞虱,稻虱缨小蜂的化学生态研究概述(论文文献综述)

孙泽[1](2020)在《水稻纹枯病对水稻与褐飞虱及其天敌互作关系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面临着包括植物病原微生物和植食性昆虫在内的各种威胁,且二者往往同时发生,严重危害了植物的生长和繁殖。以往的研究集中于植物病原微生物或植食性昆虫单独危害,及两者在特定的时间共同危害对植物防御的影响。植物抵抗病原菌侵染时会产生诱导防御,而其在过度防御之后往往会严重影响植物适合度,因此植物的诱导防御在启动一段时间之后,往往会出现明显的下降,植物体内次生代谢产物的含量也会随之改变。因此,通过时间维度系统研究植物病原菌危害不同时间后对植食性昆虫的影响,有利于我们更加科学合理地探究植物病原菌危害植物后对植食性昆虫影响的全貌。同时,现有的研究表明,植物在防御植物病原菌和植食性昆虫危害时,由于植物自身的能量是有限的,往往会权衡在自身生长发育和对外界病虫害入侵的抗性的能量分配,从而确保植物自身在复杂的自然界正常生长,而植物病原菌侵染的发展也会不断对植物防御植食性昆虫危害时的资源分配产生影响。因此,研究植物病原菌侵染对植物权衡策略的变化,也将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探究植物病原菌和植食性昆虫互作关系随时间维度的变化。水稻纹枯病(病原菌为Rhizoctonia solani)作为我国稻米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其发病条件和我国水稻上最重要的害虫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l))具有广泛的相似性。二者在我国广大的稻区尤其是长江中下游稻区经常一起发生,对水稻种植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已有研究报道,褐飞虱的发生会影响纹枯病的发生,但纹枯病的发生是否会导致水稻与褐飞虱及其天敌之间的关系及稻田主要昆虫群落发生变化,目前并不清晰。为此,本实验通过一系列的室内和田间实验,对纹枯病侵染之后水稻代谢和生长速率等在时间维度上的改变及其对褐飞虱的影响进行了探究,以期为阐明复杂生态系统下水稻与褐飞虱及其天敌的互作机制提供基础。主要结果如下:(1)水稻纹枯病侵染水稻植株影响了褐飞虱的产卵量和取食行为。褐飞虱在感纹枯病水稻植株上的产卵量显着高于未感病水稻上的产卵量;而褐飞虱卵的孵化率、发育历期及存活率在感病与未感病水稻植株之间均无显着差异,但在感病水稻上发育的成虫有偏向长翅的趋势。刺吸电位技术(EPG)测定的结果表明,水稻纹枯病侵染水稻植株后,影响了褐飞虱的取食行为,但这种效应与纹枯病侵染的时间相关。与未感病水稻相比,褐飞虱在感病5d水稻植株上寻找取食位点(np)的时间显着延长,韧皮部的取食波(N4b)持续总时间显着降低,表明感病导致水稻植株的表面和维管束对褐飞虱取食产生明显抗性;褐飞虱在感病20d水稻上取食时,韧皮部的取食波(N4b)持续总时间显着高于对照未感病水稻,木质部取食波(N5)和刺探波形(ph)的持续总时间均显着低于未感病水稻,表明感病导致水稻植株韧皮部、薄壁细胞和维管束鞘中对褐飞虱取食的抗性显着下降。(2)纹枯病侵染导致水稻植株的生理生化代谢发生变化。水稻纹枯病侵染导致水稻韧皮部汁液里面的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减低,其中感病5d和10d水稻植株韧皮部汁液中多种游离氨基酸的含量显着低于健康水稻。纹枯病侵染导致水稻植株对褐飞虱取食的响应能力降低,相比于未感病水稻植株,感病15d和20d水稻植株受褐飞虱取食后,其植株中水杨酸(SA)和茉莉酸(JA)的含量明显下降;纹枯病侵染水稻20d时,由于纹枯病后期造成的水稻植株大量细胞死亡,其样品中的水杨酸和茉莉酸浓度低于仪器检测下限。纹枯病侵染也导致水稻中被报道的对褐飞虱取食有明显抗性的物质草酸的含量发生变化,草酸含量在纹枯病侵染5d的水稻叶鞘中显着高于未感病水稻,而在纹枯病侵染20d水稻中的含量显着低于对照未感病水稻植株。而纹枯病侵染水稻植株之后水稻抗褐飞虱能力和自身营养状况的综合变化,最终影响了褐飞虱在感染纹枯病水稻上生长发育的变化。(3)水稻纹枯病侵染水稻植株影响了褐飞虱及其天敌的寄主偏好性。H型嗅觉仪和半田间行为测定的结果均表明,与未感病水稻植株相比,褐飞虱对水稻纹枯病侵染5d以后的水稻植株表现出了明显的寄主偏好性;同时,褐飞虱的主要天敌之一稻虱缨小蜂Anagrus nilaparvatae对褐飞虱取食纹枯病侵染5d和10d后的水稻植株表现出明显的寄主偏好性。(4)水稻纹枯病侵染导致水稻植株的挥发性化合物发生变化。水稻挥发物变化是引起褐飞虱及其天敌寄主偏好性改变的主要因素。利用GC/MS技术共检测出水稻挥发性化合物共30种,与未感病水稻植株相比,水稻纹枯病侵染并未导致水稻植株挥发性化合物的种类发生变化,但导致挥发性化合物释放量发生改变,且差异挥发性化合物的种类在不同感病天数水稻植株中表现不同;PLS-DA和Per MANOVA分析的结果表明,5d,10d,15d,20d感病和未感病水稻植株的挥发物之间呈现出显着的差异,其中莰烯、β蒎烯、α蒎烯、十六烷、壬醛、2-乙基己醇、癸醛、三环萜、对伞花烃、十八烷、樟脑等化合物,是导致挥发物总体差异的主要物质。褐飞虱取食诱导的水稻植株虫害挥发物检测出挥发物30种,也未出现化合物种类的变化,差异主要由挥发物各物质的含量比例变化组成。与相对应时期的未感病水稻植株相比,仅有感病15d水稻植株中的莰烯和柠檬烯的释放量显着性升高;PLS-DA和Per MANOVA分析结果表明,5d,10d,15d,20d感病和未感病水稻植株挥发物之间并未呈现明显的差异。(5)纹枯病侵染导致水稻植株叶片和叶鞘的表面蜡质组分发生变化。利用GC/MS技术共检测出水稻表面蜡质组分23种,水稻叶片和叶鞘的蜡质构成具有明显的差异;与未感病水稻植株相比,纹枯病侵染未导致水稻植株叶片和叶鞘的蜡质种类发生改变,但显着影响了感病10d,15d和20d水稻叶片和叶鞘的表面蜡质组分的含量;PLS-DA和Per MANOVA分析结果表明,感病显着影响了蜡质组成,尤其感病10d(10、15、20d)之后的水稻植株与对应的未感病水稻植株叶片和叶鞘中蜡质组成均呈现出明显分离现象,其中十七酸、二十八酸、二十九酸、三十酸、三十二酸、三十三酸、三十一烷、三十三烷、三十醛、三十二醛、三十四醛、二十九醇和三十二醇等物质,是导致纹枯病侵染和未侵染水稻中叶片表面蜡质的总体差异主要组分;十六酸、十七酸、二十九酸、三十酸、三十二酸、三十四酸、三十三醛、二十八醇、二十九醇和三十四醇等物质是导致水稻叶鞘蜡质差异的主要组分。(6)水稻纹枯病侵染影响了水稻的生长发育规律。水稻植株干物质含量积累速率在感病前期(10d及以前)与未感病水稻植株类似,在感病15d时出现明显下降,并在感病第20d时显着低于未感病水稻植株;水稻植株SPAD值在纹枯病侵染水稻植株后表现出一定的上升,如感病5d水稻植株的SPAD值显着高于对照,可能是由于水稻正常的生长发育以及在面对逆境胁迫时,需要提高光合速率,来获得更多的光合同化物以应对逆境。(7)纹枯病侵染对稻田节肢动物群落也产生一定影响。野外实验共选择了30种常见种进行分析。在两年的野外实验中,大多数常见物种的种群数量在接菌和未接菌田块中并未表现出显着的差异,除了水稻重要害虫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发生量在感病田块有下降趋势外,2015年度调查中只有中黄剑芒杆蝇(Chloropidae sp.)在接菌10d,叶蝉在接菌15d后水稻田块中的数量显着低于未接菌田块,青翅蚁形隐翅虫(Paederus fuscipes Curtis)在接菌20d后水稻田块中的数量显着多于未接菌田块;2016年度调查中只有黑尾黑卵蜂(Scelionidae sp.1)在接菌5d后水稻田块中的数量显着多于对照未接菌田块,重要褐飞虱及其天敌稻虱缨小蜂的数量在各个调查时间点在接菌和未接菌田块中也均无显着差异。2015年度利用PLS-DA和Per MANOVA分析节肢动物群落的组成差异结果表明,接菌田块和未接菌田块中的节肢动物群落组成虽然整体上并未出现显着性差异,但是群落组成依然出现一定的差异,其中节肢动物群落组成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黑青小蜂(Dibrachys xavus),稻绿摇蚊(Chironomidae sp.3),华丽肖蛸(Tetragnatha nitens),稻黑摇蚊(Chironomidae sp.1),长柄黑卵蜂(Scelionidae sp.2),缟蝇(Lauxaniidae sp.),稻虱寡索赤眼蜂(Oligosita sp.),稻黄摇蚊(Chironomidae sp.2),黑尾黑卵蜂,赤带扁股小蜂(Elasmus sp.),稻虱红螯蜂(Haplogonatopus japonicus)和青翅蚁形隐翅虫等物种的种群变化;2016年度PLS-DA和Per MANOVA分析节肢动物群落的组成差异结果表明,接菌和未接菌稻田中节肢动物群落组成也并未出现显着性差异,但是群落组成也依然出现一定的差异,其中节肢动物群落组成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绒茧金小蜂(Trichomalopsis apanteloctenus),黑尾黑卵蜂,蚤蝇(Phoridae sp.),稻虱红螯蜂,沟渠豹蛛(Pardosa laura),八斑鞘腹蛛(Coleosoma octomaculatum),拟水狼蛛(Pirata subpiraticus),稻黄摇蚊,叶蝉,稻黑摇蚊,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草间小黑蛛(Hylyphantes graminicola)和黑肩绿盲蝽(Cyrtorhinus lividipennis)等物种的种群变化。(8)纹枯病侵染导致水稻植株响应褐飞虱取食的相关基因表达发生变化。不同时间维度下,纹枯病与褐飞虱诱导的水稻有参比较转录组分析发现,感染纹枯病的5d和15d水稻在褐飞虱取食前后的差异表达基因的数目分别为3619和2269条,5d和15d感病及褐飞虱取食诱导的共同差异基因数目分别为26条和6条;两条蜡质合成蛋白基因(Os MH_07G0349200和Os MH_04G0179000),1条水杨酸结合蛋白2基因(SABP2;Os MH_01G0556300),13种WRKY(WRKY Transcription Factor)转录因子在褐飞虱诱导取食纹枯病侵染和未侵染水稻植株不同的时间维度下,表达有明显差异,表明上述基因可能与水稻植株生长、抗虫和抗病的权衡响应有关。综上所述,本课题通过对水稻纹枯病和褐飞虱及其天敌稻虱缨小蜂的互作关系在时间维度的研究,明确了在时间维度上水稻纹枯病侵染的病程发展过程中和褐飞虱互作关系的变化,证实了水稻植株在面对水稻纹枯病和褐飞虱危害时,通过自身资源的分配导致的抗性和自身生长的变化影响了其与褐飞虱及其天敌稻虱缨小蜂的互作关系。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明植物在生态系统中响应有害生物的策略及分子机制,并为最终实现对水稻病虫害的科学防控提供理论基础。

李翰鹏[2](2020)在《二化螟和褐飞虱为害诱导型水稻启动子的克隆及功能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植物与植食性昆虫长期协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多种复杂但极精巧的防御反应,用以抵御昆虫的为害。其中茉莉酸(jasmonic acid,JA)信号途径和绿叶挥发性物质途径(green leaf volatiles,GLVs)是植物防御反应的核心。丙二烯氧化物合酶(allene oxide synthase,AOS)与脂氢过氧化物裂解酶(hydroperoxide lyase,HPL)可以催化相同底物分别生成JA与GLVs,AOS与HPL应对不同昆虫为害表现出很高的特异性,影响JA与GLVs的生成量,进而决定植物防御反应的特异性。但目前,有关AOS与HPL基因对害虫为害应答机制的研究还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拟克隆水稻AOS及HPL基因的启动子,探究两种启动子对刺吸式口器昆虫褐飞虱与咀嚼式口器昆虫二化螟的应答模式,利用启动子5’端渐次缺失、GUS活性测定、GUS组织化学染色、启动子抗虫活性测定等方法,鉴定AOS及HPL启动子中对褐飞虱与二化螟为害产生应答的功能区域。从启动子结构层面解析AOS及HPL基因对害虫为害的应答机制,揭示水稻对不同口器害虫做出特异防御反应的内在原因。在此基础上,用克隆的启动子功能片段驱动抗虫基因,探索这些启动子在抗虫育种上的应用潜能。本研究取得了以下研究结果:1.OsHPL2受二化螟为害诱导高表达,机械损伤、稻飞虱为害和激素(茉莉酸、水杨酸、脱落酸)处理不能诱导其表达;分离克隆的Os HPL2全长启动子位于Os HPL2翻译起始位点ATG(+1)至上游2009 bp;用全长启动子驱动GUS报告基因并克隆到表达载体DX2181上(PHPL2)转化中花11,用GUS活性定量测定、GUS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和q RT-PCR检测启动子诱导表达活性,结果表明:PHPL2受二化螟为害后,在叶鞘表达活性升高,但是不受褐飞虱为害、机械损伤诱导表达;为了鉴定PHPL2中的二化螟为害应答元件,将PHPL2从5’端渐次缺失,并转化中花11,缺失突变体的GUS活性分析结果证明:-1452至-1213、-903至-624和-376至-176区域存在二化螟为害诱导正调控元件,其中-903至-624区域活性最高;将这3个正调控区域融合并连接min 35S(P2R123-min 35S),1个-903至-624拷贝加min 35S(P2R2-min 35S)、2个-903至-624拷贝加min 35S(P2DR2-min 35S)、3个-903至-624拷贝加min 35S(P2TR2-min 35S),全长启动子(P2)和上述4种启动子分别驱动cry1C表达,并转化中花11,发现P2、P2R123-min 35S和P2TR2-min 35S转基因植株中的Cry1C诱导表达能力最强、二化螟初孵幼虫死亡率最高;农艺性状分析结果显示:P2、P2R123-min 35S和P2TR2-min 35S的种子结实率和单株产量与野生型中花11没有显着差异。2.OsAOS1受褐飞虱为害诱导高表达,机械损伤、二化螟为害和激素(茉莉酸、水杨酸、脱落酸)处理不能诱导其表达;分离克隆的Os AOS1全长启动子位于Os AOS1翻译起始位点ATG(+1)至上游1889 bp;用全长启动子驱动GUS报告基因并克隆到表达载体DX2181上(PAOS1)转化中花11,用GUS活性定量测定、GUS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和q RT-PCR检测启动子诱导表达活性,结果表明:PAOS1受褐飞虱取为害后,在叶鞘表达活性升高,但是不受二化螟为害、机械损伤诱导表达;为了鉴定PAOS1中的褐飞虱为害应答元件,将PAOS1从5’端渐次缺失,并转化中花11,缺失突变体的GUS活性分析结果证明:-1573至-1312、-979至-647和-426至-181区域存在褐飞虱为害诱导正调控元件,其中-1573至-1312区域活性最高;酵母单杂交、双荧光素酶实验证明-800至-758区域可与LOC_Os01g1227蛋白结合,-274至-181区域可与LOC_Os03g62790蛋白结合,因此,LOC_Os01g1227和LOC_Os03g62790两个蛋白可能参与褐飞虱为害诱导Os AOS1的表达调控。小结:1.Os HPL2基因启动子具有二化螟为害诱导表达特性,内部含有3个二化螟为害正调控功能区域;当二化螟为害后,Os HPL2全长启动子及其正调控区域驱动cry1C的转基因植株,能够被诱导产生高杀虫活性,并且不影响种子结实率和单株产量。因此,Os HPL2全长启动子及其正调控区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2.Os AOS1基因启动子具有褐飞虱为害诱导表达特性含有3个褐飞虱为害诱导正调控功能区域;已鉴定出两个与正调控区域结合的蛋白。Os AOS1基因启动子的3个正调控区域的应用潜能有待进一步验证,正调控区域与蛋白的互作及调控机制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时敏,唐璞,王知知,黄健华,陈学新[3](2020)在《中国寄生蜂研究及其在害虫生物防治中的应用》文中认为寄生蜂是一类重要的寄生性天敌昆虫,种类繁多、习性复杂,在害虫生物防治和综合治理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产卵时,寄生蜂携带的毒液、多DNA病毒等寄生因子就会随之进入寄主体内,发挥调控寄主生长、发育、免疫、代谢、行为的作用,从而保障了寄生蜂后代的发育。本文主要针对我国寄生蜂的系统分类、资源普查、生物学、生态学、寄主调控、人工繁殖、释放应用、田间保护和助增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和应用进行了概述和整理。

郭德帆[4](2019)在《绿色防控技术对水稻两迁害虫及其天敌田间种群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是我国水稻上重要的迁飞性害虫,对水稻生产造成严重的威胁。绿色防控是指以促进农作物安全生产、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为目标,采取生态控制、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以及科学、合理、安全使用农药的技术等来控制有害生物的行为。本文研究了宜兴市西渚镇、仪征市陈集镇和淮安市施河镇3个地区绿色防控技术对水稻两迁害虫及其天敌田间种群数量的影响;同时,研究了吡蚜酮和呋虫胺复配对褐飞虱的毒力,以研发复配剂在褐飞虱爆发时应急防控害虫。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宜兴市西渚镇、仪征市陈集镇和淮安市施河镇3个地区建立水稻两迁害虫绿色防控实验点,以LED灯光诱杀稻飞虱,以性信息素诱芯+新型稻纵卷叶螟颗粒体病毒杀虫剂防治稻纵卷叶螟,并在虫害爆发时辅以适量的选择性高效化学农药。以农户常规化学防治田为对照,调查绿色防控技术对水稻两迁害虫及对其天敌田间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发现3个试验点,绿色防控田稻纵卷叶螟的幼虫量、卷叶率、蛾量总体低于对照田;稻飞虱的数量表现为试验田高于对照田,但仍在经济阚值范围内。绿色防控试验田的蜘蛛数量总体高于对照田,黑肩绿盲蝽的数量与对照相似。测产结果显示3个地区试验田水稻的每亩穗数、每穗粒数、实粒数均高于对照田,且每亩实际测产试验田高于对照田2.42%-3.63%。我们的研究表明在两迁害虫中等及以下发生程度,绿色防控技术对水稻两迁害虫有很好的控制作用,且对稻田蜘蛛有保护作用。(2)将吡蚜酮与呋虫胺溶于N-N二甲基酰胺中并定容,按照1:1、1:2、1:4、4:1、2:1等5种比例进行复配。使用浸渍法得到各种复配药剂的毒力曲线,并评价了复配药剂的共毒系数水平,其共毒系数分别为1162.21、1543.07、997.74、1430.78、2813.04,结果表明,不同配比的复配剂对稻飞虱防效均优于等剂量单剂防效。其中,吡蚜酮:呋虫胺=2:1时,共毒系数为2813.04,增效最明显,增效倍数为27.13。

胡晓云[5](2019)在《褐飞虱偏爱二化螟为害稻株的生态机制》文中指出在复杂的植物与昆虫互作关系中,虫害诱导植物挥发物(herbivore-induced plant volatiles,HIPVs)发挥着关键作用。它不仅能被天敌昆虫利用来搜索和定位猎物或寄主,也可被植食性昆虫利用寻找合适的寄主植物,避免植物诱导防御反应。同时,一些寡食性昆虫还可利用HIPVs聚集在一起协同克服宿主的防御屏障。我们前期研究结果表明,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对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为害稻株具有显着的趋性行为,然而产生这种现象的生态学机制尚不清楚。本文围绕水稻介导的二化螟-褐飞虱-稻虱缨小蜂(Anagrus nilaparvatae)三重营养关系,开展了一系列生态学试验和生物化学试验,发现了褐飞虱可利用二化螟诱导水稻挥发物规避寄生蜂的生态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生物化学试验阐明了褐飞虱偏爱二化螟为害稻株的生态机制。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褐飞虱寄主选择试验表明:无论是栽培稻还是野生稻,褐飞虱均偏爱在二化螟为害的稻株上取食和产卵。明确了褐飞虱偏爱在二化螟为害稻株上取食和产卵是普遍的生态现象。2)Y型嗅觉仪试验结果显示:褐飞虱为害稻株对稻虱缨小蜂具有吸引作用,而二化螟为害稻株对稻虱缨小蜂具有驱避作用。相对于稻飞虱单独为害,二化螟与褐飞虱共同为害稻株对稻虱缨小蜂的吸引作用显着降低,甚至逆转为排斥作用。寄生蜂对二化螟和褐飞虱混合为害稻株的趋性反应行为取决于二者的虫口密度。3)稻虱缨小蜂寄生率试验表明:温室试验中,褐飞虱在人为控制下分别在健康和二化螟为害稻株上产卵,其产卵量在两处理稻株上无显着差异;在此情况下,稻虱缨小蜂对二化螟为害稻株上褐飞虱卵的寄生率显着低于对健康稻株上飞虱卵的寄生率;田间试验中,褐飞虱可在两处理稻株上自由选择产卵,源于褐飞虱对二化螟危害稻株的偏爱性,导致二化螟为害稻株上的产卵量显着高于健康稻株;结果同样显示,稻虱缨小蜂对二化螟为害稻株上褐飞虱卵的寄生率显着低于没有被二化螟为害的稻株。4)水稻挥发物分析及关键成分功能验证试验显示:不同处理的水稻挥发物之间存在显着的差异。根据GC-MS分析的结果,筛选了20种有显着差异的化合物,通过Y型嗅觉仪试验发现有5种挥发物对稻虱缨小蜂有吸引作用,7种挥发物对其有排斥作用。将这12种有反应的化合物按照不同虫害处理稻株实际挥发物释放浓度比配置成的混合物,与相应不同处理稻株对寄生蜂趋性行为的调控作用高度一致。总之,二化螟为害稻株为褐飞虱提供了躲避天敌的庇护所,这驱使褐飞虱偏爱在二化螟为害稻株上取食和产卵。本文结论进一步揭示HIPVs在植物-害虫-天敌协同进化中发挥关键作用,为深入理解三重营养关系的生态进化方向和机制提供参考,同时在应用上可为水稻抗虫性研究及稻田害虫综合防控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王璐[6](2019)在《OsRCI-1基因调控水稻生理及褐飞虱防御分析》文中指出植物脂氧合酶(LOXs,linoleate:oxygen oxidoreducatase,EC1.13.11.12)是脂氧合素(Oxylipins)途径中第一个关键合成酶,该途径参与调节植物抵御生物或者非生物胁迫的防御反应。水稻(Oryza sativa)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而植食性害虫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l)以刺吸水稻韧皮部汁液为食,严重危害水稻作物的安全。本文在实验室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反向遗传的方法,探究脂氧合酶基因OsRCI-1对水稻生理、生化的调控作用,明确该基因在水稻生长发育、水稻-褐飞虱-稻虱缨小蜂(Anagrus nilaparvatae)三级营养关系中的功能和作用。结果如下:(1)水稻脂氧合酶基因OsRCI-1参与调控水稻生长发育。过量表达OsRCI-1基因水稻品系促进水稻早期幼苗的生长发育,但不利于水稻的产量;与之相反,反义抑制OsRCI-1水稻抑制水稻根系的生长及植株高度,却提高了水稻的产量。(2)OsRCI-1基因正调控水稻对褐飞虱的直接防御。褐飞虱取食后的过量表达OsRCI-1基因水稻内源过氧化氢酶显着上升。外施LOX抑制剂抑制过量OsRCI-1基因水稻LOX活性,有利于褐飞虱的取食和产卵行为,降低过量表达OsRCI-1水稻对褐飞虱的抗性。(3)过量表达OsRCI-1基因水稻对褐飞虱的驱避性增加与绿叶性气味等挥发物含量增加有关。外施不同浓度茉莉酸甲酯(MeJA)、顺-3-己烯醇(cis-3-hexen-1-ol)、顺-3-己烯醛(cis-3-hexenal)、及其Mix混合物以及挥发物2-庚酮(2-heptanone)、2-庚醇(2-heptanol)处理水稻,其中顺-3-己烯醇、Mix混合物处理增加水稻对褐飞虱雌成虫取食和产卵驱避性;同时挥发物(2-庚酮、2-庚醇)处理水稻后也表现出对褐飞虱雌成虫产卵具有驱避性。(4)OsRCI-1基因正调控水稻对褐飞虱的间接防御。室内实验表明,过量表达OsRCI-1水稻提高了稻虱缨小蜂的寄生率;外源SHAM能降低突变体水稻上褐飞虱卵的寄生率,外源cis-3-Hexenal、2-heptanone、Mix混合物处理野生型水稻能显着增加褐飞虱卵被稻虱缨小蜂寄生率。田间试验表明,不同浓度单一化合物处理,仅cis-3-Hexenal、2-heptanone对寄生蜂具有极显着的引诱作用。综上,OsRCI-1基因在水稻抗虫防御反应中起重要作用,正调控水稻对褐飞虱的抗性。OsRCI-1调控的抗性增加至少与水稻绿叶性气味等挥发物增加有关。

茆国锋,蒋娜娜,莫建初[7](2018)在《六种植物精油对褐飞虱和稻虱缨小蜂行为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为研发基于植物精油的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驱避剂和稻虱缨小蜂Anagrus nilaparvatae引诱剂,利用嗅觉仪测试了6种植物精油在不同浓度下对褐飞虱和稻虱缨小蜂的行为反应。结果表明,6种植物精油对褐飞虱和稻虱缨小蜂行为的影响具有种类差异性,不同植物精油对昆虫的行为影响有较大差异。此外,褐飞虱和稻虱缨小蜂对植物精油的嗅觉反应还与精油浓度有关,精油浓度范围在100~5 000 mg/L时,山楂油、白木香油、金银花油、肉桂油和鱼腥草油对褐飞虱雌成虫表现出明显的趋避效果,其中山楂油和金银花油的驱避效果最好,二者在100、500、1 000和5 000 mg/L这4个浓度下均能显着驱避褐飞虱。0.1 mg/L和1 mg/L浓度的山楂油、0.1 mg/L浓度的白木香油和1 mg/L浓度的丁香花蕾油对稻虱缨小蜂雌成虫有较强的吸引力。较高浓度10 mg/L的鱼腥草油对稻虱缨小蜂有明显的驱避性。表明植物精油可以明显地影响褐飞虱和稻虱缨小蜂的行为,可作为行为调控物在"推-拉"策略中防控褐飞虱。

苏晓云[8](2018)在《不同施氮量条件下白叶枯病发生对水稻—褐飞虱—稻虱缨小蜂互作的影响》文中指出在稻田生态系统中,水稻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会受到来自植食性昆虫和植物致病病原的侵害,这二者的发生往往不是独立的,已有研究表明,水稻病害的发生会对水稻与植食性害虫及其天敌互作产生影响。我们前期的研究也发现,水稻感染白叶枯病(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后会对褐飞虱及其天敌黑肩绿盲蝽Cyrtorhinus lividipennis的行为产生了影响。但病害与植物及昆虫之间的互作又会受到复杂生态系统中其它非生物因素或生物因素的影响。氮肥作为一种重要的非生物因素,对作物病害或虫害的发生具有显着的影响。但对于氮肥是否会影响病害、植物及昆虫之间的互作并不是很清晰。为此,本课题以水稻重要病害白叶枯病、水稻重要害虫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l)及其天敌稻虱缨小蜂Anagrus nilaparvatae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施氮量水平(低氮:不施氮肥;中氮:90kg纯氮/公顷;高氮:180kg纯氮/公顷)对水稻感染白叶枯病与水稻、褐飞虱及稻虱缨小蜂互作关系的影响,以期为探明复杂生态系统中水稻与褐飞虱及其天敌互作的化学生态学机制奠定理论基础。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在不同施氮量条件下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随着感病时间的增加,白叶枯病斑相对面积增大;对感病水稻的剑叶观察后发现,在感病3d时,低氮的水稻可出现水渍状病斑及叶缘发黄等典型病征,感病10d时整叶焦枯,卷叶发黄;中氮的水稻感病3d时开始发病,5d后发病显着,出现暗绿色斑点,叶尖和叶缘发黄;高氮的水稻发病较慢,感病3d与健叶无差异,5d后发病显着,10d时出现叶片发黄卷曲等病征。感病后水稻的株高与根长无显着差异,但出现了叶片叶绿素含量降低,植株含氮量积累降低等一系列不利于水稻生长的现象。2.不同施氮量水稻白叶枯病发生对褐飞虱产卵和发育历期的影响不同施氮量条件下,褐飞虱在感病5d水稻与健康水稻上的产卵量、孵化率及若虫的发育历期无显着差异。不同施氮量条件下,白叶枯病的发生对水稻韧皮部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影响的效应不同,低氮水稻在感病10d时,甘氨酸(Gly)和天冬氨酸(Asp)的含量显着低于健康水稻;中氮水稻在感病3d时,天冬氨酸(Asp)的含量显着高于健康水稻,感病10d时,苯丙氨酸(Phe)的含量显着低于健康水稻;高氮水稻在感病5d时,亮氨酸(Leu)的含量显着高于健康水稻,感病10d时,苯丙氨酸(Phe)的含量显着低于健康水稻。3.不同施氮量水稻白叶枯病发生对褐飞虱寄主选择行为的影响褐飞虱H-型嗅觉仪实验表明,不同施氮量条件下,褐飞虱对感染白叶枯病不同时间的水稻的行为选择影响效应不同。在低氮条件下,感病3d时,褐飞虱趋向选择感病水稻,感病5d和10d时,褐飞虱趋向选择健康水稻;在中氮和高氮条件下,水稻感病5d和10d时,褐飞虱显着地趋向选择感病水稻。通过GC-MS分离鉴定了不同施氮量条件下,白叶枯病侵染后水稻与同期健康水稻的挥发性物质组分。在感病与健康水稻间,有6种挥发物的含量有显着差异,主要为萜烯类物质和烷烃类化合物。其中,α-蒎烯(α-Pinene)和莰烯(Camphene)的含量在感病水稻中显着升高,呈现出较强的规律性。在中氮和高氮条件下,感病10d时,感病水稻中α-蒎烯(α-Pinene)、莰烯(Camphene)、十三烷(Tridecane)和十六烷(Hexadecane)等挥发物的含量显着高于健康水稻。4.不同施氮量水稻白叶枯病发生对稻虱缨小蜂寄主选择行为的影响不同施氮量与白叶枯病的发生时间,对褐飞虱的天敌稻虱缨小蜂的行为选择产生影响。在中氮和高氮条件下,水稻感病5d和感病10d时,稻虱缨小蜂趋向选择褐飞虱诱导后感病的水稻。通过GC-MS分离鉴定了褐飞虱诱导后的49种水稻挥发性物质。其中α-蒎烯(α-Pinene)、单萜烯(Monterpene)、异丁酸香叶酯(Propanoic acid,2-methyl-)、β-柏木烯(β-Cedrene)、十七烷(Heptadecane)。其中,在中氮条件下,水稻感病5d和10d时,α-蒎烯(α-Pinene)、单萜烯(Monterpene)、异丁酸香叶酯(Propanoic acid,2-methyl-)、β-柏木烯(β-Cedrene)和十七烷(Heptadecane)在感病水稻中含量显着高于健康水稻;在高氮条件下,水稻感病5d和10d时,α-蒎烯(α-Pinene)、单萜烯(Monterpene)和β-柏木烯(β-Cedrene)在感病水稻中的含量显着高于健康水稻。

李婷[9](2018)在《多种水稻挥发物及气味物质对稻虱缨小蜂的引诱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化学生态学的发展,植物挥发性信息化合物调控害虫与天敌的行为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利用以信息化合物为基础的生物防治方法调控天敌以达到控制害虫的目的成为研究的重点。稻虱缨小蜂是稻飞虱卵期主要寄生性天敌,其种群数量大、繁殖能力强、生态位宽,对控制稻田中飞虱的数量有非常明显的效果。本文以稻虱缨小蜂为研究对象,选取多种水稻挥发物及气味物质对其进行引诱效果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选取1-辛烯-3-醇、正壬醇、2-庚醇、叶醇、6-甲基-5-庚烯-2-酮、β-紫罗兰酮、2-辛酮、香叶基丙酮、β-石竹烯、罗勒烯、甲基丁香酚、异丁香酚、吲哚、1-辛醛和乙酸叶醇酯共15种水稻单一挥发物,采用Y型嗅觉仪对稻虱缨小蜂雌蜂进行室内行为测定。研究结果表明,醇类水稻挥发物正壬醇(10mg/L)和2-庚醇(1 mg/L)、酮类水稻挥发物香叶基丙酮(0.1 mg/L)、烯类水稻挥发物β-石竹烯(0.01 mg/L)对稻虱缨小蜂雌蜂具有显着的引诱效果。(2)在水稻单一挥发物的基础上将4种效果较好的化合物按照最优浓度进行混配后,将得到的11种混合物对稻虱缨小蜂雌蜂进行生物测定。结果表明混合物No.1(香叶基丙酮+2-庚醇)、混合物No.3(香叶基丙酮+β-石竹烯)混合物No.4(2-庚醇+10 mg/L正壬醇)及混合物No.10(2-庚醇+正壬醇+β-石竹烯)对稻虱缨小蜂具有显着的引诱效果。(3)选取黄鹌菜、一年蓬、酢浆草、苦荬菜、小叶女贞、火棘、油菜花和金鸡菊共8种显花植物,测试其盛花期时以花作为味源对稻虱缨小蜂行为的影响。根据生测结果,稻虱缨小蜂对杂草类植物一年蓬、灌木类植物小叶女贞和观赏类植物金鸡菊表现出显着的偏好性。(4)选取椴树蜜、洋槐蜜、紫云英蜜、枣花蜜、荆花蜜、龙眼蜜、党参蜜和雪脂莲蜜共8种我国主要蜜源蜂蜜用于稻虱缨小蜂的嗅觉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浓度为1%的洋槐蜜、10%的紫云英蜜和浓度为0.1%、1%的雪脂莲蜜对稻虱缨小蜂的行为产生了较为显着的影响。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寄主植物水稻、显花植物和蜂蜜所释放的挥发性信息化合物中存在对稻虱缨小蜂具有引诱作用的组分,利用这些组分可以研制引诱剂以诱集天敌对害虫进行生物防治,为信息化合物的田间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蒋娜娜[10](2018)在《调控黑肩绿盲蝽嗅觉行为反应的水稻挥发性化合物筛选及田间试验》文中研究指明植物挥发性化合物是植物化学防御中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植物-害虫-天敌之间的三级营养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可以为植食性昆虫的栖境选择及天敌的寄主搜寻定位提供一定的信息。研究植物挥发性化合物对植食性昆虫及其天敌的行为调控机制,有利于发掘植物挥发性化合物的生态治虫功能。本论文通过室内嗅觉行为试验筛选了对黑肩绿盲蝽具有引诱作用的单一和混配水稻挥发性化合物,并进行了田间试验。具体试验内容如下:1.对黑肩绿盲蝽具有引诱作用的挥发性化合物的筛选室内利用T形管测试黑肩绿盲蝽雌成虫对10种单一水稻挥发性化合物(α-蒎烯、芳樟醇、反-2-己烯醛、叶醇、罗勒烯、水杨酸甲酯、橙花叔醇、β-石竹烯、苯乙醛和2-庚酮)在4种测试浓度(100、10、1、0.1 mg?L-1)下的嗅觉行为反应。筛选出对黑肩绿盲蝽雌成虫具有引诱作用的单一水稻挥发物6种(α-蒎烯、芳樟醇、反-2-己烯醛、叶醇、罗勒烯和水杨酸甲酯),各挥发物的作用活性浓度分别为叶醇0.1 mg?L-1、罗勒烯1 mg?L-1、、芳樟醇1mg?L-1、水杨酸甲酯10 mg?L-1,、α-蒎烯100 mg?L-1,而反-2-己烯醛在4种测试浓度下均具有引诱作用,并且在0.1 mg?L-1下引诱效果最显着。然后将筛选出的对黑肩绿盲蝽雌成虫具有引诱作用的单一水稻挥发物按照最佳引诱效果浓度混配,得到57种混配物,然后测试黑肩绿盲蝽雌成虫对混配挥发物的嗅觉行为反应,最终筛选出对黑肩绿盲蝽雌成虫具有引诱作用的混配物5种:分别是混配物7(水杨酸甲酯10mg/l+罗勒烯1mg/l+芳樟醇1mg/l+反-2-己烯醛0.1mg/l+叶醇0.1mg/l)、混配物28(α-蒎烯100mg/l+罗勒烯1mg/l+反-2-己烯醛0.1mg/l)、混配物38(水杨酸甲酯10mg/l+反-2-己烯醛0.1mg/l+叶醇0.1mg/l)、混配物41(罗勒烯1mg/l+反-2-己烯醛0.1mg/l+叶醇0.1mg/l)和混配物45(α-蒎烯100mg/l+芳樟醇1mg/l)。2.混配物的配比优化和田间试验2.1混配物的效果比较将筛选出的对黑肩绿盲蝽雌成虫具有引诱作用的混合水稻挥发物进行引诱效果比较,选出一种引诱效果最好的混配物28(α-蒎烯100mg/l+罗勒烯1mg/l+反-2-己烯醛0.1mg/l)。2.2混配物配比优化将筛选出的混配物28中各单一挥发物组分浓度进行微调,最终得到一种配比优化化合物为混配物28-1(α-蒎烯150mg/l+罗勒烯1.5mg/l+反-2-己烯醛0.1mg/l)。2.3田间试验将筛选出的混配物28及其所含的各单一组分挥发物进行田间诱捕试验,最后总共诱捕到18科昆虫,其中益虫4科(缨小蜂科、赤眼蜂科、姬小蜂科、蚜小蜂科),均为寄生蜂类;害虫5科,包括蓟马科、飞虱科、叶蝉科、螟蛾科、卷蛾科;其他9种为中性昆虫,且在数量上占绝大部分。本试验通过室内嗅觉行为选择和田间诱捕测试了几种单一和混配水稻挥发性化合物对黑肩绿盲蝽的影响,发现水稻挥发性化合物中存在对黑肩绿盲蝽嗅觉行为选择产生影响的活性组分,试验结果为进一步开发黑肩绿盲蝽的植物源活性引诱剂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二、水稻,褐飞虱,稻虱缨小蜂的化学生态研究概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稻,褐飞虱,稻虱缨小蜂的化学生态研究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水稻纹枯病对水稻与褐飞虱及其天敌互作关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植物致病微生物侵染对植食性害虫的影响
        1.1 植物病原菌侵染对植食性昆虫生长发育和寄主偏好性的影响
    2 植物病原菌侵染对植食性昆虫影响的机制
        2.1 植物对自身生长和抗性的权衡影响植物对病虫害的抗性
        2.2 植物对自身生长和抗性的权衡机制
    3 褐飞虱及水稻纹枯病概述
    4 研究目的和意义
    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纹枯病侵染水稻植株对褐飞虱生长发育及取食行为的影响
    1 前言
    2.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主要实验仪器与试剂
        2.3 纹枯病侵染水稻植株对褐飞虱生长发育的影响
        2.4 纹枯病侵染水稻植株对褐飞虱取食行为的影响
        2.5 水稻感纹枯病对水稻游离氨基酸的影响
        2.6 纹枯病侵染水稻植株对褐飞虱取食诱导的水稻JA和SA含量影响
        2.7 水稻感纹枯病对水稻草酸含量的影响
        2.8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纹枯病侵染水稻植株对褐飞虱生长发育的影响
        3.2 纹枯病侵染水稻植株对褐飞虱取食行为的影响
        3.3 水稻感纹枯病对水稻植株游离氨基酸的影响
        3.4 水稻感纹枯病对褐飞虱取食水稻防御激素响应的影响
        3.5 水稻感纹枯病对水稻草酸含量的影响
    4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纹枯病侵染水稻植株对褐飞虱、稻虱缨小蜂寄主偏好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主要实验仪器与试剂
        2.3 纹枯病侵染水稻植株对褐飞虱及天敌的寄主偏好性的影响
        2.4 水稻挥发物分离鉴定
        2.5 纹枯病侵染对水稻植株蜡质组成的影响
        2.6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褐飞虱和天敌的寄主偏好性
        3.2 纹枯病侵染对水稻植株挥发物的影响
        3.3 褐飞虱取食诱导的感病水稻挥发物
        3.4 水稻感纹枯病对水稻植株蜡质组成的影响
    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纹枯病侵染对水稻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主要实验仪器
        2.3 水稻感纹枯病对水稻干物质含量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 结果与分析
        3.1 对水稻地上部地下部干物质含量变化的影响
        3.2 对水稻叶片SPAD值的影响
    4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水稻感纹枯病对稻田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基地概况
        2.2 实验材料
        2.3 实验设计
        2.4 调查工具
        2.5 调查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感染纹枯病及褐飞虱为害对水稻植株基因转录表达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供试水稻样品采集
        2.2 RNA提取
        2.3 有参考基因组转录组建库分析
        2.4 表达差异分析
        2.5 差异表达基因功能富集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建库质量
        3.2 褐飞虱取食诱导前后水稻植株基因表达差异分析
        3.3 水稻营养与抗性权衡的关键基因
    4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1.主要结果
    2.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2)二化螟和褐飞虱为害诱导型水稻启动子的克隆及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前言
        1.1 植物对昆虫防御反应的研究进展
        1.1.1 植物对昆虫防御反应的类型
        1.1.2 引起植物抗虫反应的激发子
        1.1.3 植物对咀嚼式口器昆虫防御反应的机理
        1.1.4 植物对刺吸式口器昆虫防御反应的机理
        1.1.5 植物针对咀嚼式与刺吸式口器昆虫防御反应的差异
        1.2 水稻对昆虫防御反应的研究进展
        1.2.1 水稻主要害虫及其为害
        1.2.2 二化螟简介
        1.2.3 褐飞虱简介
        1.2.4 水稻对二化螟及褐飞虱防御反应的研究进展
        1.3 丙二烯氧化物合酶及脂氢过氧化物裂解酶的研究进展
        1.3.1 植物丙二烯氧化物合酶的研究进展
        1.3.2 水稻丙二烯氧化物合酶的研究进展
        1.3.3 植物脂氢过氧化物裂解酶的研究进展
        1.3.4 水稻脂氢过氧化物裂解酶的研究进展
        1.4 启动子的概述
        1.4.1 原核生物启动子的结构与功能
        1.4.2 真核生物启动子的结构与功能
        1.5 植物启动子的类型
        1.5.1 诱导型启动子
        1.5.2 组成型启动子
        1.5.3 组织特异型启动子
        1.5.4 人工合成启动子
        1.6 启动子研究常用方法与技术
        1.6.1 启动子生物信息学分析
        1.6.2 候选基因表达模式检测
        1.6.3 启动子的分离
        1.6.4 启动子表达强度的定量及定性分析
        1.6.5 启动子顺式元件及反式作用因子鉴定分析
        1.7 诱导型启动子分析在植物抗虫机理研究中的作用
        1.8 诱导型启动子分析在植物抗虫应用研究中的作用
    2 目的意义及创新点
        2.1 目的意义
        2.2 本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水稻中昆虫诱导型启动子克隆及功能分析
    1 试验材料
        1.1 水稻材料
        1.2 供试昆虫
        1.3 菌株及质粒
        1.4 酶及化学试剂
        1.5 主要常用仪器
        1.6 序列分析
        1.7 候选基因信息
        1.7.1 OsHPL2候选基因信息
        1.7.2 OsAOS1候选基因信息
    2 试验方法
        2.1 验证候选基因
        2.1.1 水稻接虫及激素处理
        2.1.2 水稻叶鞘组织RNA抽提及反转录
        2.1.3 Os HPL2及Os AOS1 候选基因表达量检测
        2.2 启动子的克隆、载体构建及遗传转化
        2.2.1 启动子序列分析
        2.2.2 全长及系列5’端缺失启动子的克隆及载体构建
        2.2.3 农杆菌介导的水稻遗传转化
        2.3 转基因植株检测
        2.3.1 转基因植株阳性检测
        2.3.2 转基因植株拷贝数检测
        2.3.3 转基因植株纯合家系检测
        2.4 GUS组织化学染色
        2.5 GUS活性定量测定
        2.5.1 所用试剂配制
        2.5.2 总蛋白的抽提
        2.5.3 总蛋白浓度测定
        2.5.4 GUS活性测定
        2.6 二化螟为害正调控序列驱动cry1C基因功能验证
        2.6.1 二化螟为害正调控序列启动子载体构建
        2.6.2 Cry1C的 ELISA检测
        2.6.3 二化螟初孵幼虫死亡率检测
        2.7 P2、P2R123-min35S、P2TR2-min35S转基因植株农艺性状考查
        2.8 褐飞虱为害正调控序列缺失突变体启动子构建
        2.9 酵母单杂交筛选互作蛋白
        2.10 互作蛋白EGY48酵母菌株“点对点”验证
        2.11 水稻原生质体瞬时转化
        2.12 双荧光素酶激活实验
        2.13 P_(AOS1)中与正调控序列互作蛋白的表达模式
    3 结果与分析
        3.1 水稻中二化螟为害诱导启动子P_(HPL2)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3.1.1 二化螟为害诱导候选基因的表达检测
        3.1.2 激素和机械损伤处理下OsHPL2表达检测
        3.1.3 P_(HPL2)转基因植株拷贝数及纯合家系检测
        3.1.4 P_(HPL2) 启动子驱动下,GUS的表达特性
        3.1.5 P_(HPL2)系列缺失启动子转基因植株拷贝数及纯合家系检测
        3.1.6 P_(HPL2)系列缺失启动子组织化学染色分析
        3.1.7 P_(HPL2)及其系列缺失启动子GUS活性定量测定
        3.1.8 P-1452、P-903和P-376对褐飞虱为害的反应
        3.1.9 二化螟为害诱导正调控序列中潜在顺式元件分析
        3.1.10 二化螟幼虫为害不同启动子驱动cry1C转基因水稻的死亡率
        3.1.11 二化螟幼虫为害后,不同启动子驱动cry1C转基因水稻中Cry1C蛋白含量ELISA检测
        3.1.12 不同启动子驱动cry1C转基因水稻对激素和机械损伤的反应
        3.1.13 转基因植株田间农艺性状考查
        3.2 水稻中褐飞虱为害诱导启动子P_(AOS1)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3.2.1 褐飞虱为害诱导候选基因的表达检测
        3.2.2 激素和机械损伤处理下OsAOS1表达检测
        3.2.3 P_(AOS1)转基因植株拷贝数及纯合家系检测
        3.2.4 P_(AOS1)启动子驱动下,GUS的表达特性
        3.2.5 P_(AOS1)系列缺失启动子转基因植株拷贝数及纯合家系检测
        3.2.6 P_(AOS1)系列缺失启动子组织化学染色分析
        3.2.7 P_(AOS1)及其系列缺失启动子GUS活性定量测定
        3.2.8 P-1573、P-979和P-426对二化螟为害的反应
        3.2.9 褐飞虱为害诱导正调控序列中潜在顺式元件分析
        3.2.10 正调控序列缺失突变体启动子GUS活性定量测定
        3.2.11 筛选与褐飞虱为害诱导正调控序列互作的蛋白
        3.2.12 酵母单杂交验证候选蛋白
        3.2.13 互作蛋白的双荧光素酶激活验证
        3.2.14 互作蛋白受褐飞虱与二化螟为害后表达检测
    4 讨论
        4.1 二化螟与褐飞虱接虫实验方法探讨
        4.2 二化螟为害诱导正调控区域用于转基因抗虫水稻的潜力
        4.3 P_(HPL2)和P_(AOS1)可能的诱导表达模式
        4.4 P_(HPL2)和P_(AOS1)中顺式元件分析
        4.5 P_(AOS1)启动子上的结合蛋白
        4.6 昆虫为害诱导型启动子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Ⅰ:部分实验操作步骤
    附录 Ⅱ:部分实验图
    附录 Ⅲ:核苷酸序列
    附录 Ⅳ:水稻受二化螟与褐飞虱为害的转录组分析
    附录 Ⅴ:作者简介
致谢

(3)中国寄生蜂研究及其在害虫生物防治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寄生蜂的分类和资源发掘
    1.1 寄生蜂的分类研究
    1.2 寄生蜂的资源发掘
2 寄生蜂的生物学
    2.1 幼蜂发育
    2.2 寄主选择
    2.3 寄主适合度
    2.4 寄生效率
    2.5 行为学特性
        2.5.1 母代雌蜂的照料行为
        2.5.2母蜂的学习经历
        2.5.3 雄性蜂的争斗行为
        2.5.4 寄生蜂的视觉和嗅觉
    2.6 飞行和扩散
3 寄生蜂的生态学
    3.1 生物因素
        3.1.1 种间竞争
        3.1.2植物次生代谢物质与挥发物
        3.1.3 微生物
        3.1.4中性昆虫
        3.1.5转Bt基因抗虫作物
    3.2 非生物因素
        3.2.1 温湿度
        3.2.2 光照和颜色
        3.2.3 化学农药
        3.2.4 其他因素
4 寄生蜂对寄主生理、发育、生殖、行为的调控
    4.1 寄生因子及功能
        4.1.1 毒液
        4.1.2 多DNA病毒
        4.1.3 畸形细胞
        4.1.4 其他因子
    4.2 寄生蜂对寄主免疫、代谢、发育、生殖、行为的影响
        4.2.1 对寄主免疫的影响
        4.2.2 对寄主营养代谢的影响
        4.2.3 对寄主内分泌和生长发育的影响
        4.2.4 对寄主生殖的影响
        4.2.5 对寄主抗逆性的影响
        4.2.6 对寄主行为的影响
5 寄生蜂的人工繁殖
    5.1 替代寄主
    5.2 补充营养
    5.3 低温贮藏
    5.4 滞育调控
    5.5 其他因素
6 生物防治技术与策略
    6.1 寄生蜂的人工释放
        6.1.1 单种天敌释放
        6.1.2 多种天敌联合释放
    6.2 寄生蜂的保护和助增
        6.2.1 作物间作
        6.2.2 种植蜜源植物
        6.2.3 植物支持系统和生态调控
7 总结和展望

(4)绿色防控技术对水稻两迁害虫及其天敌田间种群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水稻两迁害虫的化学防治及其问题
        1.1 水稻两迁害虫危害
        1.2 水稻两迁害虫的化学防治
        1.3 水稻两迁害虫化学防治存在的问题
        1.3.1 对人畜的安全性问题
        1.3.2 害虫抗药性
        1.3.3 害虫再猖獗
        1.3.4 农药残留
    2 绿色防控
        2.1 绿色防控的特点
        2.1.1 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2.1.2 生态效益及环境效益
        2.2 绿色防控的具体措施
        2.2.1 农业防治
        2.2.1.1 轮作、套作、间作、低茬收获、耕沤灭蛹
        2.2.1.2 选用抗(耐)病、虫的品种
        2.2.1.3 调整作物播种时间
        2.2.1.4 合理施肥
        2.2.1.5 搞好田园卫生、及时储藏等
        2.2.2 物理防治
        2.2.2.1 灭虫灯
        2.2.2.2 其他类光防治
        2.2.2.3 性信息素
        2.2.3 生物防治
        2.2.3.1 生物农药
        2.2.3.2 天敌生物
        2.2.3.3 稻鱼稻蛙共作、稻鸭共作
        2.3 绿色防控的具体应用及前景
    3 农药复配
        3.1 农药复配的评价方法及其优势
        3.2 农药复配及其应用情况
        3.2.1 同类农药间的复配
        3.2.2 与生物农药间的复配
        3.2.3 与昆虫生长调节剂间的复配
    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第二章 绿色防控技术对水稻两迁害虫及稻田天敌田间种群数量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试验地点
        2.2.2 试验田绿色防控技术及施药方案
        2.2.3 两迁害虫调查方法
        2.2.3.1 稻飞虱
        2.2.3.2 稻纵卷叶螟
        2.2.4 稻田蜘蛛调查方法
        2.2.5 黑肩绿盲蝽调查方法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分析
        3.1 绿色防控技术对水稻两迁害虫的影响
        3.1.1 对稻纵卷叶螟的影响
        3.1.1.1 宜兴市西渚镇
        3.1.1.2 仪征市陈集镇
        3.1.1.3 淮安市施河镇
        3.1.2 对稻飞虱的影响
        3.1.2.1 宜兴市西渚镇
        3.1.2.2 仪征市陈集镇
        3.1.2.3 淮安市施河镇
        3.2 绿色防控技术对天敌的影响
        3.3 三地绿色防控技术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4 讨论
第三章 防治褐飞虱吡蚜酮与呋虫胺复配剂筛选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供试昆虫
        2.1.2 供试水稻
        2.1.3 供试试剂
        2.1.4 供试装置
        2.2 试验方法
        2.2.1 实验用母液及浸苗用药液的配制
        2.2.2 农药生物测定
        2.2.3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4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褐飞虱偏爱二化螟为害稻株的生态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虫害诱导植物挥发物
    1.2 虫害诱导植物挥发物对昆虫寄主选择行为的影响
        1.2.1 虫害诱导植物挥发物对植食性昆虫种内行为调控
        1.2.2 虫害诱导植物挥发物对植食性昆虫种间行为调控
        1.2.3 虫害诱导植物挥发物对植食性昆虫天敌的行为调控
    1.3 虫害诱导植物挥发物对邻近植株的影响
    1.4 虫害诱导植物挥发物在田间的应用和尝试
        1.4.1 缓释或喷施调控技术
        1.4.2 品种繁殖与改良技术
        1.4.3 “PUSH-PULL”调控策略
        1.4.4 气味传感器监测技术
    1.5 研究思路
第二章 褐飞虱偏爱二化螟为害稻株的行为学机制
    2.1 材料
        2.1.1 供试水稻
        2.1.2 供试昆虫
    2.2 方法
        2.2.1 褐飞虱对不同处理稻株的趋性反应试验
        2.2.2 稻虱缨小蜂对不同处理稻株的趋性反应试验
        2.2.3 稻虱缨小蜂对不同处理稻株上褐飞虱卵的寄生能力试验
        2.2.4 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褐飞虱对不同处理稻株的趋性行为反应
        2.3.2 稻虱缨小蜂对虫害诱导水稻挥发物的行为反应
        2.3.3 稻虱缨小蜂对不同处理水稻上褐飞虱卵的寄生率试验
        2.3.4 讨论
第三章 虫害诱导水稻挥发物分析与功能鉴定
    3.1 材料
        3.1.1 供试水稻
        3.1.2 供试昆虫
        3.1.3 供试试剂
    3.2 方法
        3.2.1 不同处理水稻挥发物的收集与分析
        3.2.2 单一挥发物对稻虱缨小蜂行为选择的影响
        3.2.3 混合挥发物对稻虱缨小蜂行为选择的影响
        3.2.4 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虫害诱导的水稻挥发物的组成相与相对含量
        3.3.2 稻虱缨小蜂对单一挥发物的行为反应
        3.3.3 稻虱缨小蜂对混合挥发物的行为反应
        3.3.4 讨论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OsRCI-1基因调控水稻生理及褐飞虱防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植物诱导抗虫防御信号途径
        1.1.1 MAPK级联途径
        1.1.2 乙烯信号途径
        1.1.3 茉莉酸(JA)信号途径
    1.2 脂氧合酶研究进展
        1.2.1 脂氧合酶途径
        1.2.2 脂氧合酶下游信号
        1.2.3 脂氧合酶的功能
        1.2.3.1 脂氧合酶与非生物逆境胁迫关系
        1.2.3.2 脂氧合酶与生物胁迫关系
        1.2.4 水稻脂氧合酶研究进展
    1.3 植物挥发物的功能
        1.3.1 植物挥发物介导的植食性昆虫行为调控
        1.3.2 植物挥发物介导的寄生天敌行为调控
        1.3.3 植物挥发物对邻近植物的影响
    1.4 本研究的意义
2 OsRCI-1 影响水稻农艺性状及对褐飞虱的抗性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水稻和实验试虫
        2.1.2 水稻农艺性状测定
        2.1.3 过氧化氢CAT酶活测定
        2.1.3.1 水稻处理
        2.1.3.2 水稻茎秆中CAT酶的提取
        2.1.3.3 蛋白浓度测定
        2.1.3.4 酶活测定
        2.1.4 过氧化物酶POD酶活测定
        2.1.4.1 水稻处理
        2.1.4.2 水稻茎秆中POD酶的提取
        2.1.4.3 酶活测定
        2.1.5 褐飞虱取食和产卵选择
        2.1.5.1 SHAM处理
        2.1.6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过量表达OsRCI-1 水稻农艺性状
        2.2.2 反义抑制OsRCI-1 水稻农艺性状
        2.2.3 OsRCI-1 调控水稻CAT及 POD酶活性影响
        2.2.3.1 OsRCI-1 影响虫害诱导的CAT酶的活性
        2.2.3.2 OsRCI-1 影响虫害诱导的POD酶的活性
        2.2.4 OsRCI-1 基因增强水稻对BPH的抗性
    2.3 讨论
3 OsRCI-1 调控褐飞虱取食与产卵的机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供水稻和实验试虫
        3.1.2 褐飞虱行为选择
        3.1.2.1 GLV回补
        3.1.2.2 MeJA回补
        3.1.2.3 Mix回补
        3.1.2.4 挥发物回补
        3.1.3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外源GLV和 MeJA对 BPH选择行为分析
        3.2.2 外源Mix混合物对BPH选择行为分析
        3.2.3 外源GLV、MeJA及 Mix混合物对BPH产卵行为分析
        3.2.4 外源两种挥发物对BPH取食与产卵行为分析
    3.3 讨论
4 OsRCI-1 对水稻间接防御反应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供水稻和实验试虫
        4.1.2 稻虱缨小蜂室内的生物测定
        4.1.2.1 室内寄生率
        4.1.2.2 室内化合物处理
        4.1.3 稻虱缨小蜂田间的生物测定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OsRCI-1 对稻虱缨小蜂寄生行为的影响
        4.2.2 外源化合物对稻虱缨小蜂寄生行为的影响
        4.2.3 外源化合物对田间稻虱缨小蜂寄生行为的影响
    4.3 讨论
5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创新之处
    5.3 下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7)六种植物精油对褐飞虱和稻虱缨小蜂行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2方法
        1.2.1植物精油对褐飞虱的驱避试验
        1.2.2植物精油对稻虱缨小蜂的引诱试验
    1.3数据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六种植物精油对褐飞虱雌成虫的驱避作用
    2.2六种植物精油对稻虱缨小蜂选择行为的影响
3讨论

(8)不同施氮量条件下白叶枯病发生对水稻—褐飞虱—稻虱缨小蜂互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氮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2 氮素对植物抗性的影响
    1.3 氮素对植食性昆虫的影响
    1.4 氮素对寄生性天敌行为的影响
    1.5 水稻白叶枯病和褐飞虱的概述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1.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不同施氮量条件下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
    2.1 材料和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感染白叶枯病后水稻的发病情况
        2.2.2 不同施氮量水平下水稻白叶枯病斑的发生
        2.2.3 不同施氮量白叶枯病发生对水稻株高和根长的影响
        2.2.4 不同施氮量白叶枯病发生对水稻顶1-3叶SPAD值的影响
        2.2.5 不同施氮量白叶枯病发生对水稻植株氮素积累的影响
    2.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不同施氮量水稻白叶枯病发生对褐飞虱产卵和发育历期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试剂与仪器
        3.1.3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施氮量水稻白叶枯病发生对褐飞虱产卵量的影响
        3.2.2 不同施氮量的水稻白叶枯病发生对褐飞虱若虫发育历期的影响.
        3.2.3 白叶枯病发生对不同施氮量的水稻韧皮部游离氨基酸的影响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不同施氮量水稻白叶枯病发生对褐飞虱寄主选择行为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试剂与仪器
        4.1.3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褐飞虱H-型嗅觉仪选择结果
        4.2.2 褐飞虱模拟大田选择结果
        4.2.3 不同施氮量的感染白叶枯病后水稻挥发物的分离鉴定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不同施氮量水稻白叶枯病发生对稻虱缨小蜂寄主选择行为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仪器
        5.1.3 实验方法
        5.1.4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稻虱缨小蜂Y-型嗅觉仪选择实验结果
        5.2.2 不同施氮量的褐飞虱诱导后水稻挥发物测定分析结果
    5.3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结语
    6.1 主要结果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多种水稻挥发物及气味物质对稻虱缨小蜂的引诱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水稻害虫稻飞虱及其天敌稻虱缨小蜂
        1.1.1 水稻害虫稻飞虱
        1.1.2 稻飞虱卵期寄生性天敌稻虱缨小蜂
    1.2 植物挥发性信息化合物在生物防治中的作用
        1.2.1 植物挥发性信息化合物
        1.2.2 植物挥发性信息化合物对昆虫行为的影响
        1.2.3 植物挥发性信息化合物在调控天敌中的应用
    1.3 显花植物对害虫天敌的影响
        1.3.1 显花植物与农田生态系统
        1.3.2 显花植物对植食性昆虫天敌的作用
        1.3.3 显花植物在田间的应用
    1.4 蜜源蜂蜜的分析及应用
        1.4.1 蜂蜜的挥发性成分
        1.4.2 蜂蜜对昆虫的作用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水稻单一挥发物对稻虱缨小蜂的引诱效果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虫饲养与繁殖
        2.1.2 供试水稻单一挥发物
        2.1.3 试验装置
        2.1.4 试验方法
        2.1.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稻虱缨小蜂对二甲基亚砜和OP-10溶液的行为反应
        2.2.2 稻虱缨小蜂对水稻单一挥发物的行为反应
    2.3 讨论
3 水稻混合挥发物对稻虱缨小蜂的引诱效果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虫源
        3.1.2 供试水稻混合挥发物
        3.1.3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4 显花植物对稻虱缨小蜂的引诱效果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昆虫
        4.1.2 供试植物
        4.1.3 试验装置
        4.1.4 试验方法
        4.1.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稻虱缨小蜂对4种杂草类显花植物的行为反应
        4.2.2 稻虱缨小蜂对2种灌木类显花植物的行为反应
        4.2.3 稻虱缨小蜂对2种观赏类显花植物的行为反应
    4.3 讨论
5 不同蜜源蜂蜜对稻虱缨小蜂的引诱效果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昆虫
        5.1.2 供试蜜源蜂蜜
        5.1.3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3 讨论
6 研究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10)调控黑肩绿盲蝽嗅觉行为反应的水稻挥发性化合物筛选及田间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植物的化学防御
        1.1.1 植物对植食性昆虫的化学防御类型
        1.1.2 植物化学防御物质
        1.1.3 植物化学防御的驱动因子
        1.1.4 植物化学防御的生态功能
    1.2 植物挥发性化合物
        1.2.1 植物挥发性化合物的种类
        1.2.2 植物挥发性化合物的性质
        1.2.3 植物挥发性化合物的作用方式
        1.2.4 植物挥发性化合物释放的影响因素
        1.2.5 植物挥发性化合物对昆虫行为的调控
        1.2.6 植物挥发性化合物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
    1.3 .黑肩绿盲蝽
        1.3.1 形态特征
        1.3.2 生物学特性
        1.3.3 影响其存活和生长发育的因素
        1.3.4 黑肩绿盲蝽对稻飞虱的控制作用
        1.3.5 黑肩绿盲蝽对水稻的嗅觉行为反应
    1.4 水稻挥发物
        1.4.1 不同处理水稻挥发物
        1.4.2 水稻挥发性化合物对稻田昆虫行为选择的影响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调控黑肩绿盲蝽嗅觉行为反应的水稻挥发物组分筛选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装置
        2.1.3 试验方法
        2.1.4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单一水稻挥发物筛选结果
        2.2.2 混合水稻挥发物筛选结果
    2.3 讨论
        2.3.1 单一水稻挥发物筛选
        2.3.2 混合水稻挥发物筛选
3 混合挥发物配比优化和田间试验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混合挥发物比较
        3.1.2 混合挥发物配比优化
        3.1.3 田间试验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混合挥发物比较
        3.2.2 混合挥发物配比优化
        3.2.3 田间试验
    3.3 讨论
4 总结与讨论
    4.1 论文小结
    4.2 创新之处
    4.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四、水稻,褐飞虱,稻虱缨小蜂的化学生态研究概述(论文参考文献)

  • [1]水稻纹枯病对水稻与褐飞虱及其天敌互作关系的影响[D]. 孙泽.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1)
  • [2]二化螟和褐飞虱为害诱导型水稻启动子的克隆及功能分析[D]. 李翰鹏. 华中农业大学, 2020
  • [3]中国寄生蜂研究及其在害虫生物防治中的应用[J]. 时敏,唐璞,王知知,黄健华,陈学新. 应用昆虫学报, 2020(03)
  • [4]绿色防控技术对水稻两迁害虫及其天敌田间种群的影响研究[D]. 郭德帆. 扬州大学, 2019(02)
  • [5]褐飞虱偏爱二化螟为害稻株的生态机制[D]. 胡晓云.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9(08)
  • [6]OsRCI-1基因调控水稻生理及褐飞虱防御分析[D]. 王璐. 浙江农林大学, 2019(01)
  • [7]六种植物精油对褐飞虱和稻虱缨小蜂行为的影响[J]. 茆国锋,蒋娜娜,莫建初. 植物保护学报, 2018(05)
  • [8]不同施氮量条件下白叶枯病发生对水稻—褐飞虱—稻虱缨小蜂互作的影响[D]. 苏晓云. 华中农业大学, 2018(01)
  • [9]多种水稻挥发物及气味物质对稻虱缨小蜂的引诱效果研究[D]. 李婷. 浙江大学, 2018(05)
  • [10]调控黑肩绿盲蝽嗅觉行为反应的水稻挥发性化合物筛选及田间试验[D]. 蒋娜娜. 浙江大学, 2018(05)

标签:;  ;  ;  ;  ;  

水稻、褐飞虱和稻虱的化学生态学概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