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托石在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中的应用

累托石在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中的应用

一、累托石在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陈一鸣[1](2021)在《各向异性纳米纤维素气凝胶的结构调控及其性能影响机制研究》文中认为作为继无机气凝胶和聚合物气凝胶之后的第三代生物质气凝胶,纳米纤维素气凝胶兼具了传统多孔气凝胶(轻质、多孔)及纳米纤维素自身(易于改性、生物相容性良好)的优良特性,已在诸多领域有了广泛的应用(如吸附、能源和生物医药等)。然而,目前的纳米纤维素气凝胶,由于材料功能上的单一性和结构上的无序和不可控性,难以对电、热和磁等进行快速地定向传输,另外其复杂的传送路径也限制了材料的应用范围。本论文受天然木材启发,基于定向冷冻干燥技术构筑具有各向异性结构和多功能的纳米纤维素气凝胶。首先,通过对定向冷冻的过程进行合理控制,根据需求实现对气凝胶微观结构的调控。在此基础上引入不同的功能纳米材料制备纳米纤维素复合气凝胶,探索纳米填料在气凝胶内部各向异性分布的渗流行为和电磁干扰(EMI)屏蔽机制,赋予其特殊的电、热和磁等多样化的功能应用。进一步地,基于冰晶的生长规律,提出一种制备超长均匀取向气凝胶的新思路,通过负载吸附材料,研究复合气凝胶对有机染料的高效吸附和快速传输能力并揭示其吸附机理。主要内容和研究结果如下:(1)以温度可调的低温乙醇(-30℃)为定向冷源,以2,2,6,6-四甲基哌啶-1-氧自由基(TEMPO)氧化的纳米纤维素(CNFs)为原料,构筑了具有各向异性结构的CNF气凝胶。其在横向方向上呈现致密的蜂窝状多孔结构,而纵向方向上由于冰晶的定向诱导生长则形成排列规整有序的取向孔道,表现为结构上的各向异性。该气凝胶具有超低的密度(~7mg/cm3)、高的孔隙率(>99.5%)和水吸附能力(>120 g/g)。由于定向结构的引入,它在纵向方向上还展现出了能承受超过自身重量4000倍外力的承载能力,以及快速的定向溶剂传输能力,远优于横向方向或其他类型(常规冰箱冷冻、液氮定向和非定向冷冻)的气凝胶,实现了性能上的各向异性。(2)为了丰富CNF气凝胶的性能和实现功能化应用,以高电导率和高长径比(>200)的银纳米线(Ag NWs)为功能填料,通过定向冷冻干燥技术得到了各向异性的CNF/Ag NW复合气凝胶。由于在纵向方向上Ag NWs彼此之间具有更好的接触和连通性,复合气凝胶在该方向上获得了低的渗流阈值(0.1 vol.%)、高的电导率(1.52 S/cm)和热扩散率(1.39mm2/s),以及优异的抗压性能(24.5 k Pa),优于横向方向,实现性能上的各向异性。基于这一特征,该复合气凝胶还展现出了多领域的应用潜力。(3)为了进一步提高CNF气凝胶的EMI屏蔽性能,先通过化学共沉淀法在Ag NWs上生长磁性的Fe3O4纳米颗粒,成功制备了Ag NW@Fe3O4复合纳米材料。然后再将其引入CNF体系,采用定向冷冻干燥技术构筑了具有各向异性多孔结构的CNF/Ag NW@Fe3O4复合气凝胶。该复合气凝胶展现出低的密度(16.76 mg/cm3)、良好的饱和磁化强度(4.21emu/g)和电导率(0.02 S/cm)以及各向异性的EMI屏蔽性能。这归因于定向结构的引入和以吸收损耗为主导的复合气凝胶能够通过介电损耗和磁损耗的共同作用实现对电磁波的有效吸收和耗散。而磁性Fe3O4的添加也可以降低反射损耗占总屏蔽效能的比重(7.2%),有效缓解二次电磁污染。(4)基于冰晶的生长规律,在现有定向冷冻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提出了一种简单、高效的制备超长均匀取向CNF气凝胶的方法,以解决现有的技术在构筑长程取向气凝胶时会形成底部小孔而顶部大孔的不均匀孔道结构的问题。通过施加一个与冰晶生长方向相斥的0.04 mm/s的外界速度以制衡冰晶的生长驱动力,可以成功调控冰晶的长程均匀取向生长,实现由短程定向到长程取向的转变。此外,该长程取向结构还使得气凝胶具有快速的远距离溶剂定向传输能力,50 s内就可以将乙醇自下而上地传输40 mm。(5)在长程有序的CNF气凝胶中引入具有良好阳离子交换特性的累托石,所得的复合气凝胶在达到吸附平衡时的亚甲基蓝吸附量和移除率分别为120.0 mg/g和96.1%,优于纯的CNF气凝胶和累托石粉末。这得益于三维高度多孔的复合气凝胶中CNFs与染料之间的强静电作用以及累托石良好的阳离子交换吸附能力。复合气凝胶吸附亚甲基蓝的过程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吸附等温线模型,受边界层扩散和粒子内扩散的共同影响,且在均匀的吸附剂表面上发生的是单分子层吸附。通过吸附热力学的研究,发现它是一个自发的放热过程。此外,该复合气凝胶还展现出了染料的长程高效吸附和选择性吸附的能力,能够实现对染料的实时净化处理。

管鲲[2](2020)在《累托石/污泥复合生物炭材料制备及其吸附/催化性能与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黏土矿物及碳材料在催化、环境治理等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其中,累托石与生物炭因其优异的性能,被看作是负载金属/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的理想载体。一方面,累托石较大的比表面积可以增加所负载纳米颗粒的分散性和稳定性,累托石与金属氧化物之间的协同作用提供了复合材料的良好性能。另一方面,生活污水污泥作为废弃物,如果做不到合理且有效的利用,会引起众多环境问题。以生活污水污泥为生物质原料制备生物炭(SDBC)用作高效吸附剂或催化剂的载体并应用于去除污染废水是目前的研究热点。本论文以以累托石和污泥为廉价原料制备累托石/污泥复合生物炭材料(RSDBC),在此基础上负载多种功能性材料,提高其性能并拓宽其应用领域,成功合成了制备一系列新型复合材料并用多种技术手段对其进行表征。考察了复合材料对印染废水的催化降解性能及对水体中金属的吸附性能。具体研究结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制备并表征累托石/污泥复合生物炭材料(RSDBC),探讨了复合材料在水体中吸附Pb(Ⅱ)和Cd(II)的性能。结果表明:RSDBC对Pb(Ⅱ)和Cd(II)的吸附性能优于单一的累托石和污泥生物炭。RSDBC对Pb(Ⅱ)和Cd(II)的吸附过程可以由伪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线模型拟合。RSDBC对Pb(Ⅱ)和Cd(II)的最大吸附容量分别为30.91mg/g和15.86mg/g。(2)制备并表征二氧化锰负载累托石/污泥复合生物炭材料(MnO2@RSDBC),探讨了复合材料在水体中吸附Pb(Ⅱ)和Cd(II)的性能。结果表明:MnO2@RSDBC对Pb(Ⅱ)和Cd(II)的吸附可以由伪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线模型拟合,吸附过程受p H影响较大。对吸附过程进行了热力学,结果表明MnO2@RSDBC对Pb(Ⅱ)和Cd(II)的吸附过程是自发的吸热过程。MnO2@RSDBC对Pb(Ⅱ)和Cd(II)的最大吸附容量分别为111.41mg/g和46.21mg/g。负载MnO2大幅提升了RSDBC对Pb(Ⅱ)和Cd(II)的吸附性能。(3)制备并表征了尖晶石铁酸铜负载累托石/污泥复合生物炭纳米材料(CuFe2O4@RSDBC),探讨了复合材料活化过硫酸盐(PS)降解酸性橙7(AO7)的性能。结果表明:CuFe2O4@RSDBC对AO7的降解分段符合伪一级动力学模型。复合材料活化过硫酸盐体系降解AO7的降解效率接近94%。检测到了多种中间产物,并绘制出对应得降解路线图。硫酸根自由基在降解AO7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4)制备并表征了氧化锌负载累托石/污泥复合生物炭纳米材料(ZnO@RSDBC),探讨了复合材料光催化及活化PS降解AO7的性能。结果表明:ZnO@RSDBC纳米复合材料降解AO7的动力学行为符合Langmuir-Hinshelwood动力学模型,ZnO@RSDBC光催化/活化过硫酸盐体系降解AO7效率达96%。自由基竞争结果表明,空穴是造成反应体系中的主要活性物质。(5)探讨了累托石/污泥复合生物炭材料、二氧化锰负载累托石/污泥复合生物炭材料、铁酸铜负载累托石/污泥复合生物炭纳米材料、氧化锌负载累托石/污泥复合生物炭材料应用于纺织工业废水中有机染料脱色处理,并比较了其处理性能和效果。结果表明,氧化锌负载累托石/污泥复合生物炭材料对纺织工业废水中有机染料脱色具有最佳效果,脱色效氧化锌负载累托石/污泥复合生物炭材料率达到95%。同时发现复合材料处理纺织工业废水中有机染料的动力学行为符合Langmuir-Hinshelwood动力学模型。进一步深入分析鉴定了纺织工业废水的主要成分及反应前后变化。结果表明,氧化锌负载累托石/污泥复合生物炭材料处理纺织工业废水主要有机染料成分均具有良好效果,尤其是处理结构简单、分子量低的有机染料效率更为显着。

徐瑶雷[3](2020)在《累托石负载聚吡咯对重金属/有机物复合污染的去除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越来越多的重金属以及有机污染物进入环境,对复合污染的修复治理刻不容缓。累托石(REC)具有性质稳定、廉价、无二次污染等优点,已被广泛运用于环境污染治理。将功能材料负载在REC表面,可以使其具备同时去除重金属和有机物的能力。本研究将导电聚合物聚吡咯(PPy)负载在累托石(REC)上,实现双向去除水体中重金属/有机物复合污染的目标。主要的研究如下:通过原位氧化聚合法合成得到了聚吡咯/钙基累托石复合材料(PPy/Ca-REC复合材料),研究结果表明,PPy/Ca-REC复合材料对Cr(Ⅵ)的吸附具有较强的pH依赖性,PPy/Ca-REC复合材料对Cr(Ⅵ)的去除效率高于单独的PPy。吸附动力学复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在30-180 min内达到吸附平衡;吸附等温线数据符合Langmuir等温线模型,在25-45℃时,最大吸附量为714.29-833.33 mg/g。PPy/Ca-REC复合材料可以重复使用3个连续的吸附-解吸过程。此外,在共存离子的二元吸附体系中证实了PPy/Ca-REC复合材料对Cr(Ⅵ)的吸附不受共存离子影响。从XPS结果可以推测,Cr(Ⅵ)的去除机理包括静电吸附、离子交换以及Cr(Ⅵ)的还原过程。PPy/Ca-REC复合材料在酸性和碱性下具有不同表面电荷性质,以六价铬[Cr(Ⅵ)]和罗丹明B(Rh B)为模型污染物,研究了PPy/Ca-REC复合材料的吸附性能。PPy/CaREC复合材料对水中的阴离子[Cr(Ⅵ)]和阳离子(Rh B)污染物都表现出优异的吸附能力,在25-45℃时对Cr(Ⅵ)和Rh B的最大吸附容量分别为232.56-256.41 mg/g和38.17-42.92 mg/g。两种吸附行为均可用准二级吸附模型很好地描述,Cr(Ⅵ)的Langmuir等温线拟合和Rh B的Freundlich等温线拟合可以很好的验证吸附机理。本研究还提出了一种在Cr(Ⅵ)/Rh B二元体系中交替再生的方法,与单一污染物体系相比,该方法表现出更好的再生性能。Cr(Ⅵ)和Rh B的去除机理在吸附动力学、XPS、等温线和FTIR的分析中得到了完整的论述。对比粉末材料和成型小球材料的吸附效果,设计了一种基于粉末材料免活化处理水中复合污染的循环吸附装置,将PPy/Ca-REC复合粉末材料应用在此吸附装置中,已实现对阳离子污染物(亚甲蓝、中性红和孔雀石绿)和阴离子污染物(甲基橙和活性红X-B)的吸附处理。此外,为论证本实验所用粘土矿物累托石的成本和应用价值,另外采用蒙脱土、膨润土、高岭土等常见粘土为模板合成了PPy/粘土复合材料,将PPy/Ca-REC复合材料的成本和效果与之对比,证实了PPy/Ca-REC复合材料在应用中成本较低。通过本论文研究结果,明晰了PPy/Ca-REC复合材料对水体中不同类型污染物去除机理,为此类材料去除水体中各类污染物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设计了一种基于粉末材料免活化处理水中复合污染的循环吸附装置,并将PPy/Ca-REC复合材料实际应用于此动态小试装置,为PPy/Ca-REC复合材料在实际水污染治理中应用提供了参考。

罗贤盛[4](2020)在《锂硫电池正极制备工艺的优化及空间作用调控》文中指出在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的要求中对化工工艺基础的掌握非常重视,因为任何化工工艺的好坏都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生产结果的优劣。近年来,我国能源结构侧改革不断推进,环保新能源逐步取代石油能源供给成为市场的生力军。像电动汽车、人工智能机器人、无线网络通讯基站等新兴产品走向舞台,而这些产品能够健康运行依靠的动力装置就是新能源技术中的一种---锂离子电池。经过研究者们对电池工艺的不断优化探索发现,在锂离子电池中锂硫电池的理论比容量和能量密度都远远大于传统的锂离子电池。所以,为了降低环境的污染、提高电池的比容量和循环稳定性能,获得更迅速的电能转化,实现其轻便化和成本的缩减。本文以累托石为研究对象,运用热处理碳化工艺、等浸渍催化工艺、自清洁包覆工艺制备了碳硫复合材料应用于锂硫电池的正极。实验中利用XRD、BET、SEM、TG等多种方法研究了碳硫复合材料的表面形貌和结构组成,研究探讨了其导电性、吸附性和活性物质利用率的原因。结合电化学测试,研究了该碳硫复合材料在电池充放电过程中的电化学性能影响;利用控制变量法,优化了不同工艺影响的最佳条件。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实验结果如下:(1)以酸洗累托石为研究对象,选取蔗糖的热处理碳化工艺对酸洗累托石进行包覆,对碳包覆的碳量、碳化温度、碳化时间分别作梯度考察。通过表面形貌和组织结构的现象,研究了不同工艺条件下覆碳的厚薄度、均匀性和完整性效果。并利用电化学测试数据分析,不同工艺条件变化对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覆碳过程中,工艺条件优化为碳源同累托石质量比例为3:1,650℃下焙烧3h时的样品,覆碳完整,载硫样品表面均匀无堆积现象;从电化学性能来说,该条件下样品在倍率性能、循环性能、循环伏安性能、交流阻抗四个方面均是最好的,在0.1C倍率条件下循环充放电中初始放电比容量为722.7mAh/g,200圈后放电比容量为361.0mAh/g;这从空间调控角度来说是因为材料内部的电子和离子的空间传导增强的结果。(2)以酸洗累托石为研究对象,选取过渡金属硫化物的等量浸渍催化工艺对酸洗累托石进行浸渍,并加以覆碳处理,对硫化物的种类、比例分别作梯度考察。通过表面形貌、组织结构及等时吸附的现象,研究了不同工艺条件下硫化物负载的紧致性、分散性和充分性效果。并利用电化学测试数据分析,不同工艺条件变化对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覆碳的最佳工艺优化条件,在累托石的表面负载一层金属硫化物时,该过程工艺条件优化为负载硫化钴后碳包覆效果最好的,对多硫化锂的吸附作用最强,覆碳完整,载硫均匀。在0.1C倍率条件下0.004M/g硫化钴负载复合材料的初始稳定放电比容量为834.8mAh/g,200次充放电循环后仍保持373.4mAh/g的放电比容量。这从空间调控角度来说是因为材料内部的物质对空间锚定作用增强的结果。(3)以负载硫化钴覆碳累托石为研究对象,选取氟化铝的自清洁包覆工艺对研究对象进行整体包覆,对氟化铝的比例、硫含量分别作梯度考察。通过表面形貌和组织结构的现象,研究了不同工艺条件下氟化铝包覆的厚薄度、均匀性和完整性效果。结果表明:当包覆工艺优化为0.003M/g比例氟化铝、60%硫含量时,氟化铝对研究对象的包覆最完全,硫达到极致容纳量。在0.1C倍率条件下的复合材料初始稳定比容量达到1228.2mAh/g,循环200圈后放电比容量为461.0mAh/g,整个循环过程中的库伦效率维持在95%以上。这从空间调控角度来说是因为材料内部的物质对空间利用效率增强的结果。

李晓云[5](2018)在《壳聚糖基二维杂化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二维纳米材料(two-dimensional nanomaterials,2D nanomaterials)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纳米产品之一,因其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而在吸附、生物医学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二维纳米材料在使用时存在易团聚的缺点,影响了其性能的发挥。目前最常用的解决办法是使用稳定剂改善二维纳米材料的分散性,然而常用的稳定剂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体或环境有危害,且会降低二维纳米材料的性能,这限制了二维纳米材料的加工成型与应用。因此,寻找绿色环保的稳定剂,开发简便、高效的二维纳米材料制备方法是二维纳米材料工业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针对这一问题,同时扩展二维纳米材料的应用范围,制备二维杂化材料成为了研究热点。天然高分子壳聚糖的分子链中富含羟基和氨基,可以为二维纳米材料提供还原稳定作用。且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外力驱动下可以插层或剥离二维纳米材料,通过相互作用形成微观组合的杂化材料。同时,壳聚糖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为壳聚糖基二维杂化材料在生物医学的应用提供了可能。本论文采用离子交换、静电自组装等方法制备了壳聚糖/石墨烯、壳聚糖/层状硅酸盐和石墨烯/壳聚糖/层状硅酸盐纳米复合材料,开发以二维纳米材料为掺杂的壳聚糖基功能材料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不同于现有的壳聚糖基二维杂化材料的应用,本论文更着重于扩展其作为吸附海绵、基因载体、聚电解质水凝胶等生物医用材料的应用。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甲壳素/石墨烯复合止血海绵的构建及性能壳聚糖中的乙酰氨基可以吸附在碳材料表面帮助碳材料稳定,因此本研究利用具有高乙酰氨基含量的甲壳素(chitin)分子中乙酰氨基与石墨片层的强结合力,并在球磨的条件下物理剪切剥离鳞片石墨,将得到的混合物分散在NaOH/尿素溶剂体系中,经过离心去除未剥离的石墨后,得到甲壳素/石墨烯复合物(chitin/graphene nanocomposite)。利用环氧氯丙烷化学交联后进行冷冻干燥,得到甲壳素/石墨烯复合海绵(chitin/graphene nanocomposite sponge,CG)。体外止血实验证明,甲壳素海绵可以用于体表快速止血。添加石墨烯后不仅可以提高甲壳素海绵的机械稳定性,还可以快速吸收血浆,促进血液凝固,显着提高止血效果,凝血指数为11.2± 1.6,优于商品化医用聚乙烯醇海绵PVF(?)。2.壳聚糖/多孔石墨烯的制备及其用于反向基因转染的研究本研究同样利用壳聚糖分子中的乙酰氨基与石墨片层的强结合力,在超声条件下一步法剥离鳞片石墨得到石墨烯,同时在剥离的石墨烯片层上造孔得到稳定的壳聚糖/多孔石墨烯分散液,将石墨烯片层造孔后掉落的部分收集得到石墨烯量子点。结果表明,多孔石墨烯片层的横向尺寸较大(>30 μm),同时石墨化程度较高。通过改变超声的时间可以调节石墨烯片层上的纳米孔直径(40nm-300nm)。且多孔石墨烯对双链DNA有优异的负载和保护能力,大片层的多孔石墨烯基底可以用于反向基因转染,显示了与传统方法相媲美的转染效率。收集得到的石墨烯量子点可以用于细胞成像,为多孔石墨烯制备过程中的副产物的高值化利用提供了有效的途径。3.壳聚糖/累托石仿生粘性材料用于体表止血的研究综合以上两个研究发现天然高分子壳聚糖可以同时作为石墨烯的剥离剂及稳定剂,而天然粘土(累托石)具有与石墨烯相同的二维片层结构,因此本研究尝试利用层状硅酸盐层间的阳离子可交换特性,将不同羧甲基和季铵基取代度的羧甲基壳聚糖季铵盐(quaternized carboxymethyl chitosan,QCMC)插层进入层状硅酸盐有机累托石(organic rectorite,OREC)的层间,得到不同插层效果的羧甲基壳聚糖季铵盐/有机累托石纳米复合材料(quaternized carboxymethyl chitosan/organic rectorite,QCOR),并将该复合材料制备成麦芽糖状仿生的粘性材料。由于累托石的止血特性,粘性的纳米复合材料将体外的凝血时间降低了 43%。体外猪皮模型证明了这种粘性的纳米复合材料可以稳定地附着在皮肤上。另外,在微观结构中,壳聚糖分子链与累托石片层相互交联,形成了物理交联网络,不仅赋予复合材料一定的注射性能,而且大大减少了累托石从纳米结构中的释放及在血液中的泄露。细胞毒性实验表明,这种纳米复合材料在皮肤创伤止血中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因此,该粘性的羧甲基壳聚糖季铵盐/有机累托石纳米复合材料可以作为一种温和且方便的皮肤止血材料。同时也再次证明了天然高分子壳聚糖具有作为二维纳米材料的剥离剂和稳定剂的能力。4.石墨烯/壳聚糖季铵盐/层状硅酸盐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对双链DNA的吸附在以壳聚糖为基底建立二维纳米复合材料的体系中,发现石墨烯或层状硅酸盐纳米材料具有极佳的吸附生物分子的能力,这启发可以结合两者在吸附方面的优势及壳聚糖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建立石墨烯/壳聚糖/层状硅酸盐纳米复合材料体系。因此本研究使用水溶性壳聚糖季铵盐(quaternized chitosan,QCS)和层状硅酸盐有机累托石作为绿色还原剂和稳定剂,一步法将氧化石墨烯还原并稳定,得到石墨烯/壳聚糖/层状硅酸盐复合材料。首先,混合壳聚糖季铵盐和还原氧化石墨烯得到带正电的石墨烯/壳聚糖季铵盐复合物,然后通过阳离子交换插层进入有机累托石的层间,静电自组装得到石墨烯/壳聚糖/层状硅酸盐复合材料(reduced graphene oxide/quanternized chitosan/organic rectorite,rGO/QCS/OREC)。该复合材料的zeta电位为+38.5mV,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且对双链DNA(dsDNA)具有高负载能力(425 μg/mg)。本研究提供了一个利用静电自组装制备二维片层纳米复合材料的新方法,为同时复合多种二维纳米片层提供了新的思路。5.载药石墨烯/壳聚糖/层状硅酸盐可注射水凝胶用于介入化疗栓塞治疗本研究借鉴上述静电自组装的新思路,利用带正电的壳聚糖季铵盐和负电的纳米层状硅酸盐锂皂石静电结合制备聚电解质水凝胶,然后加入载药的多孔氧化石墨烯,得到载药可注射水凝胶,用于化疗栓塞术中的载药栓塞剂。以期帮助改善常用的明胶海绵、碘油及微球等在化疗栓塞中目标血管堵塞不完全、栓塞材料难以注射的问题。流变和注射的实验证实了通过静电结合的壳聚糖季铵盐和锂皂石制备的聚电解质水凝胶具有优异的剪切变稀性能,可以通过医用的导管和针头进行注射。体外栓塞实验的结果也表明,在模拟血管最大收缩压的情况下,该水凝胶在栓塞处没有出现破裂或者发生位移。体外细胞实验证明,载药凝胶通过阻塞血管限制了细胞的营养供应,限制细胞增殖,同时释放的抗癌药物使其进入癌细胞发挥作用,有效地毒杀癌细胞。本研究为载药可注射水凝胶的制备及应用可行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贾猛[6](2017)在《适用于沥青基体的有机累托石的制备及其改性沥青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沥青是一种重要的路用建筑材料。但是,普通沥青在高温时易软化,低温时易脆裂,难以满足现代交通的要求,必须对其进行改性以提高其使用性能。目前最常用的改性剂为聚合物类改性剂,但其与沥青之间的相容性较差,形成的聚合物改性沥青(PMA)是一种不稳定体系,热储存稳定性较差。累托石/沥青纳米复合材料近年来得到充分发展,并以其一系列优异的性能展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如具有较好的高温稳定性、储存稳定性和抗老化等性能。本文参照相关文献,分别选用十二烷基三甲基氯化铵(1231)、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1227)和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1831)三种有机化试剂对钠基累托石(Na-REC)进行有机化处理,制备出有机化累托石(OREC1、OREC2、OREC3)。借助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和亲油性试验,对有机化工艺进行优化。通过对不同有机化工艺条件得到的OREC进行分析,确定了最佳的有机化反应温度,并以此作为制备OREC的最佳温度。用制备的三种OREC对90号基质沥青进行改性,得到三种OREC改性沥青体系。通过改性沥青体系的三大指标试验、粘度、离析、短期老化和DSR试验研究了OREC种类和掺量对沥青常规物理性能、储存稳定性、施工温度、抗老化和流变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累托石的加入改善了沥青的高温稳定性、感温性、储存稳定性和抗老化性能,OREC3对沥青性能的改善作用最好。Na-REC的最佳掺量有可能大于5%,而OREC1、OREC2和OREC3的最佳掺量均为3%。通过XRD、DSC、TG、荧光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试验探讨累托石种类对沥青的改性机理和微观结构影响。结果显示,OREC3/沥青复合体系形成剥离型结构,而其它复合体系均为插层型结构。OREC在沥青中的相容性优于Na-REC.

王颖[7](2017)在《紫外光固化环氧丙烯酸酯纳米复合涂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紫外光固化涂料与传统涂料相比具有快速固化、环境友好、节约能源、节约成本等优势,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通过向有机涂料中添加纳米粒子制备纳米复合涂层能够提高有机涂层的热稳定性、机械性能等各项性能。因此,将纳米粒子引入紫外光固化涂料中制备光固化纳米复合涂层能够结合紫外光固化技术和纳米复合材料的优点,使紫外光固化涂料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本研究以环氧丙烯酸酯(EA)作为低聚物,分别使用笼型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POSS)和有机累托石(OREC)作为纳米粒子,制备了一系列紫外光固化纳米复合涂层,系统地研究了纳米复合涂层的结构、分散形态、光固化过程以及性能。分别将八乙烯基笼型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Ov-POSS)、环氧丙基笼型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G-POSS)、甲基丙烯酰氧基笼型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M-POSS)三种带不同官能团的POSS加入环氧丙烯酸酯光固化体系,制备了紫外光固化EA/POSS纳米复合涂层。FTIR结果表明,三种POSS均与聚合物基体之间形成了一定的交联作用,M-POSS中的丙烯酰氧基与光固化体系中的碳碳双键能够发生自由基聚合反应。通过SEM观察纳米复合涂层表面形貌发现,由于具有非常高的比表面积和表面能,三种POSS单体在聚合物基体中均发生了团聚,与Ov-POSS相比,G-POSS和M-POSS在复合涂层中的分散性较好。TEM结果显示,M-POSS团聚体的直径均小于1OOnm。三种POSS的加入均提高了体系在光固化初期的光固化速率,G-POSS和M-POSS还提高了体系的最终双键转化率。对EA/POSS纳米复合涂层的热性能、光学性能、耐腐蚀性以及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涂层的玻璃转变温度(Tg)进行研究发现,Ov-POSS的加入使纳米复合涂层的Tg有所下降;G-POSS的加入提高了纳米复合涂层的Tg,且当G-POSS含量为Iwt%时,Tg最高,随着G-POSS含量的继续增加,Tg逐渐减小;由于M-POSS与聚合物基体间能够产生稳固的化学键连接,增加了体系的交联密度,因而EA/M-POSS纳米复合涂层的Tg有很大的提高,并且当M-POSS含量为5wt%时,EA/M-POSS纳米复合涂层具有最高的Tg。热重分析结果表明,POSS的加入降低了复合材料在热分解过程后期的热分解速率。紫外可见光谱结果表明,POSS的加入基本没有影响涂层在可见光区的透明度,Ov-POSS和G-POSS的加入使涂层对紫外光的吸收有所提高。通过电化学阻抗对涂层的耐腐蚀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OSS的加入增强了涂层对电解质溶液的屏蔽作用,提高了涂层的耐腐蚀性能。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G-POSS和M-POSS的加入未对纳米复合涂层的硬度产生不利影响;涂层的耐冲击性和柔韧性均随着G-POSS含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强;M-POSS增强了涂层的耐冲击性,但使柔韧性大幅下降。分别采用传统的长链季铵盐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OTAC)和带有反应性官能团的季铵盐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MAOTMA)对累托石(REC)进行表面改性,并制备了紫外光固化环氧丙烯酸酯/有机累托石(OREC)纳米复合涂层。FTIR和XRD分析表明OTAC和MAOTMA均与累托石发生离子交换进入累托石片层,但是由于MAOTMA中烷基链的碳原子数较少,因而MAOTMA-REC的层间距小于OTAC-REC。EA/OTAC-REC和EA/MAOTMA-REC两种纳米复合涂层均形成了插层的结构,其中EA/OTAC-REC具有较好的插层效果,并且OTAC-REC在聚合物基体中的分散性好于MAOTMA-REC。OTAC-REC和MAOTMA-REC的加入均降低了纳米复合涂层的光固化速率和最终双键转化率,但当OREC含量达到10wt%时,复合涂层的最终双键转化率仍高于80%。对EA/OREC纳米复合涂层的热性能、光学性能、耐腐蚀性和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OTAC-REC和MAOTMA-REC的加入均提高了纳米复合涂层的Tg,并且EA/OTAC-REC纳米复合涂层的Tg高于EA/MAOTMA-REC。随着OTAC-REC含量的增加,EA/OTAC-REC纳米复合涂层的Tg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Tg在添加量为3wt%时达到最大值。OTAC-REC和MAOTMA-REC的加入均增强了纳米复合涂层的热稳定性,由于MAOTMA-REC能与丙烯酸树脂发生聚合反应,使其与聚合物基体间存在较强的键合作用,因此EA/MAOTMA-REC纳米复合涂层的热稳定性要好于EA/OTAC-REC。紫外可见光谱结果表明,OREC的加入使纳米复合涂层的透明性下降。电化学阻抗结果表明,OTAC-REC的加入有效增强了涂层的耐腐蚀性,并且当OTAC-REC含量为3wt%和5wt%时,纳米复合涂层具有较高的抗渗透性和涂层电阻;MAOTMA-REC的加入使纳米复合涂层的抗渗透性能有所提高,但其对电解质溶液的阻挡性能远低于OTAC-REC。力学性能研究表明,OTAC-REC和MAOTMA-REC的加入并未对涂层的硬度产生不利影响,随着OREC含量的增加,涂层的划格试验等级有所下降,柔韧性则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通过高能球磨对各种填料进行了细化,并将细化后的填料加入紫外光固化环氧丙烯酸酯体系,制备了光固化有机-无机耐热绝缘复合涂层。利用SEM和动态光散射系统对填料在球磨前后的粒度进行了表征。耐热绝缘复合涂层表面的扫描电镜图表明,填料均匀地分散于聚合物基体中,未出现团聚等微观缺陷。耐热绝缘涂层具有良好的附着性、柔韧性、硬度、划格试验等级以及耐冲击性。在绝缘性方面,5μm厚度的涂层单面绝缘电阻为142Ω·mm2,2 μm厚度的涂层单面绝缘电阻为955Ω·mm2。耐热绝缘复合涂层经600℃和750℃退火后表面均匀平整,无明显缺陷,对退火后涂层的单面绝缘电阻和附着性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该涂层具备了良好的耐热性。

张祥洲[8](2014)在《POSS插层累托石/橡胶复合材料结构及性能的研究》文中指出以异丁胺基多面齐聚倍半硅氧烷(Aminopropyllsobutyl POSS,简称POSS-NH2)作为插层剂,采用溶液法对累托石(Rectorite,REC)进行有机改性制备POSS插层累托石(POSS-REC)。通过对POSS-REC元素分析考察了工艺条件对累托石有机改性的影响,采用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热重分析(TG)对POSS-REC进行了表征。分别选用与POSS-REC具有不同亲和性的三元乙丙橡胶(EPDM)、天然橡胶(NR)、乙烯醋酸乙烯酯(EVA)作为基体,采用机械共混法制备POSS插层累托石/三元乙丙橡胶(POSS-REC/EPDM)复合材料、POSS插层累托石/天然橡胶(POSS-REC/NR)复合材料和POSS插层累托石/乙烯醋酸乙烯酯(POSS-REC/EVA)复合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热重分析仪(TGA)、万能拉伸试验机,分别对三种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力学性能和热学性能进行了研究,采用流变仪研究了POSS-REC与橡胶共混物的流变特性,以期对高性能POSS改性粘土/橡胶复合材料的制备提供理论指导。以上研究表明:(1)采用溶液插层法制备POSS-REC最佳工艺条件为:POSS与REC原料配比(摩尔比)为2.5:1,盐酸与POSS-NH2配比(摩尔比)为1.5:1,制浆浓度为5%,搅拌反应时间为24h。改性后累托石的层间距由2.25nm增大至4.5nm,POSS-REC热分解温度达400℃左右;(2)XRD和TEM表明,POSS-REC/EPDM复合材料、POSS-REC/NR复合材料和POSS-REC/EVA复合材料分别形成插层型、插层-剥离型和剥离型的微观结构。力学性能测试表明,POSS-REC/EPDM复合材料、POSS-REC/NR复合材料和POSS-REC/EVA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较纯硫化橡胶分别提高了245.5%、191.7%和233.7%,断裂伸长率分别提高了113.3%、82.2%和113.2%。热学性能测试表明,POSS-REC/EPDM复合材料、POSS-REC/NR复合材料和POSS-REC/EVA复合材料的热分解温度较纯硫化橡胶分别提高了7.7℃、5.9℃和27.1℃,玻璃化转变温度基本不变;(3)流变性能测试表明,在相应的测试温度下,橡胶及其与POSS-REC共混物是典型的假塑型流体。添加POSS-REC使EPDM和NR体系复数粘度和模量均有所下降,EVA体系复数粘度和模量基本不变。

马志敏,张弛[9](2012)在《累托石/大豆蛋白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文中提出利用累托石制备累托石/大豆蛋白纳米复合材料,并对材料的结构和性能进行测试和表征,结果表明,累托石/大豆蛋白复合材料在保持韧性的同时,其力学性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一定量的累托石与大豆蛋白通过溶液插层复合形成了剥离/插层结构。

王小英,刘博,汤玉峰,苏韩杰,韩洋,孙润仓[10](2012)在《累托石/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新进展》文中认为累托石是我国湖北省盛产的铝硅酸盐矿物,其与蒙脱土极为相似,但又具有它独特的结构特点,近年来广泛用于聚合物/层状硅酸盐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本文介绍了累托石的结构特性、表面修饰和累托石/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及制备方法,总结了累托石/壳聚糖基纳米复合材料及其作为抗菌剂、吸附剂、药物控释材料和基因载体等功能化应用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并提出了累托石/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未来的研究方向.

二、累托石在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累托石在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各向异性纳米纤维素气凝胶的结构调控及其性能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纳米纤维素气凝胶
        1.2.1 纳米纤维素气凝胶的制备
        1.2.2 纳米纤维素气凝胶的功能化
        1.2.3 纳米纤维素气凝胶的应用
    1.3 定向冷冻干燥技术
        1.3.1 定向冷冻干燥技术的原理
        1.3.2 定向冷冻干燥技术的影响因素
        1.3.3 定向冷冻干燥技术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意义和目的
    1.5 研究内容
    1.6 创新点
第二章 各向异性纳米纤维素气凝胶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设备
        2.2.3 纳米纤维素的制备
        2.2.4 纳米纤维素气凝胶的制备
        2.2.5 测试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形貌和结构
        2.3.2 密度和孔隙率
        2.3.3 水吸附性能
        2.3.4 水中稳定性
        2.3.5 力学性能
        2.3.6 定向溶剂传输性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各向异性纳米纤维素/银纳米线多功能复合气凝胶及其应用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设备
        3.2.3 纳米纤维素的制备
        3.2.4 银纳米线的制备
        3.2.5 CNF/AgNW复合气凝胶的制备
        3.2.6 测试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形貌和结构
        3.3.2 电学性能
        3.3.3 力学性能
        3.3.4 电磁干扰屏蔽性能
        3.3.5 热扩散性能
        3.3.6 压力传感称重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各向异性纳米纤维素/银纳米线@四氧化三铁复合气凝胶及其电磁屏蔽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设备
        4.2.3 纳米纤维素的制备
        4.2.4 银纳米线的制备
        4.2.5 银纳米线@四氧化三铁复合材料的制备
        4.2.6 CNF/AgNW@Fe_3O_4复合气凝胶的制备
        4.2.7 测试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形貌和结构
        4.3.2 磁和电学性能
        4.3.3 力学性能
        4.3.4 电磁干扰屏蔽性能
        4.3.5 电磁干扰屏蔽机理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长程取向纳米纤维素气凝胶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设备
        5.2.3 纳米纤维素的制备
        5.2.4 长程取向CNF/PAE气凝胶的制备
        5.2.5 测试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长程取向结构的调控
        5.3.2 形貌和结构
        5.3.3 力学性能
        5.3.4 定向溶剂传输性能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长程有序纳米纤维素/累托石复合气凝胶的制备及其染料吸附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仪器设备
        6.2.3 纳米纤维素的制备
        6.2.4 长程有序CNF/PAE/累托石复合气凝胶的制备
        6.2.5 测试表征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形貌和结构
        6.3.2 静置条件下的染料吸附性能
        6.3.3 振荡条件下的染料吸附性能
        6.3.4 吸附动力学研究
        6.3.5 吸附等温线研究
        6.3.6 吸附热力学研究
        6.3.7 循环利用和选择吸附性能
        6.3.8 长程染料吸附应用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2)累托石/污泥复合生物炭材料制备及其吸附/催化性能与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累托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应用
        1.1.1 累托石的特性
        1.1.2 累托石的改性
        1.1.3 累托石复合材料的制备
        1.1.4 累托石复合材料的应用
    1.2 污泥生物炭及其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1.2.1 污泥生物炭的特性
        1.2.2 污泥生物炭的制备及应用
        1.2.3 污泥生物炭复合材料的制备
        1.2.4 污泥生物炭复合材料的应用
    1.3 过硫酸盐体系及其催化/活化研究进展
        1.3.1 过硫酸盐体系概述
        1.3.2 催化/活化过硫酸盐体系概述
        1.3.3 催化/活化过硫酸盐体系的应用
    1.4 本论文研究设计思路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累托石/污泥复合生物炭材料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仪器和试剂
        2.1.2 复合材料的制备
        2.1.3 复合材料的表征
        2.1.4 吸附实验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复合材料的表面形貌分析
        2.2.2 复合材料的比表面积和孔径分析
        2.2.3 复合材料的晶型分析
        2.2.4 复合材料的表面官能团分析
        2.2.5 不同比例累托石/污泥复合生物炭材料的优化实验
        2.2.6 初始溶液pH值对Pb(Ⅱ)和Cd(II)吸附量的影响
        2.2.7 吸附等温线
        2.2.8 吸附热力学
        2.2.9 吸附动力学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二氧化锰负载累托石/污泥复合生物炭材料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仪器和试剂
        3.1.2 复合材料的制备
        3.1.3 复合材料的表征
        3.1.4 吸附实验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复合材料制备工艺条件优化
        3.2.2 复合材料的表面形貌分析
        3.2.3 复合材料的比表面积和孔径分析
        3.2.4 复合材料的晶型分析
        3.2.5 复合材料的表面官能团分析
        3.2.6 MnO_2负载前后累托石/污泥复合生物炭材料吸附效果比较
        3.2.7 初始溶液pH值对Pb(Ⅱ)和Cd(II)吸附量的影响
        3.2.8 吸附等温线
        3.2.9 吸附热力学
        3.2.10 吸附动力学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铁酸铜负载累托石/污泥复合生物炭材料的制备及催化过硫酸盐降解水中酸性橙7 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仪器和试剂
        4.1.2 复合材料的制备
        4.1.3 复合材料的表征
        4.1.4 活化过硫酸盐降解酸性橙7 实验
    4.2 结果与讨论
        4.2.1 CuFe_2O_4负载累托石/污泥复合生物炭材料的形貌分析
        4.2.2 复合材料的比表面积和孔径分析
        4.2.3 复合材料的晶型分析
        4.2.4 复合材料的表面官能团分析
        4.2.5 复合材料活化过硫酸盐降解酸性橙7 的影响因素分析
        4.2.6 自由基淬灭实验
        4.2.7 复合材料活化过硫酸盐降解酸性橙7 的动力学研究
        4.2.8 复合材料活化过硫酸盐降解酸性橙7 的降解机理研究
        4.2.9 复合材料的重复利用率研究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氧化锌负载累托石/污泥复合生物炭材料的制备及光催化/活化过硫酸盐降解水中酸性橙7 研究
    5.1 实验部分
        5.1.1 实验仪器和试剂
        5.1.2 复合材料的制备
        5.1.3 复合材料的表征
        5.1.4 光催化/活化过硫酸盐降解酸性橙7 实验
    5.2 结果与讨论
        5.2.1 ZnO负载累托石/污泥复合生物炭材料的形貌分析
        5.2.2 复合材料的比表面积和孔径分析
        5.2.3 复合材料的晶型分析
        5.2.4 复合材料的表面官能团分析
        5.2.5 复合材料的光学带隙分析
        5.2.6 复合材料光催化/活化过硫酸盐降解酸性橙7 影响因素分析
        5.2.7 自由基淬灭实验
        5.2.8 复合材料降解水中酸性橙7 的动力学研究
        5.2.9 复合材料光催化/活化过硫酸盐降解酸性橙7 降解机理研究
        5.2.10 复合材料的重复利用率研究
        5.2.11 各种吸附剂/催化剂去除水中酸性橙7 效率的比较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累托石/污泥复合生物炭材料处理纺织工业废水有机染料研究
    6.1 实验部分
        6.1.1 实验仪器和试剂
        6.1.2 纺织工业废水的预处理
        6.1.3 光催化/活化过硫酸盐处理纺织工业废水有机染料实验
    6.2 结果与讨论
        6.2.1 累托石/污泥复合生物炭材料处理纺织工业废水有机染料效果比较
        6.2.2 复合材料投加量的影响
        6.2.3 过硫酸盐浓度的影响
        6.2.4 溶液初始p H值的影响
        6.2.5 温度的影响
        6.2.6 溶液初始色度的影响
        6.2.7 累托石/污泥复合生物炭材料处理纺织工业废水有机染料动力学研究
        6.2.8 累托石/污泥复合生物炭材料处理纺织工业废水有机染料选择性研究
        6.2.9 累托石/污泥复合生物炭材料处理纺织工业废水有机染料机理研究
    6.3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3)累托石负载聚吡咯对重金属/有机物复合污染的去除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水污染危害及治理
        1.1.1 概述
        1.1.2 水污染治理技术
    1.2 聚吡咯基材料研究现状
        1.2.1 碳基材料/PPy复合材料研究现状
        1.2.2 PPy/生物质复合材料研究现状
        1.2.3 其他材料
    1.3 粘土材料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1.3.1 粘土材料结构及性质
        1.3.2 粘土材料改性方法及应用
        1.3.3 累托石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和创新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创新点
第2章 PPy/Ca-REC复合材料的合成与表征
    2.1 仪器与试剂
    2.2 PPy/Ca-REC复合材料的合成
    2.3 PPy/Ca-REC复合材料的表征
        2.3.1 XRD分析
        2.3.2 SEM分析
        2.3.3 FT-IR分析
        2.3.4 TG分析
        2.3.5 XPS分析
        2.3.6 Zeta电位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PPy/Ca-REC复合材料对水中Cr(Ⅵ)的去除研究
    3.1 实验方法
        3.1.1 Cr(Ⅵ)标准曲线的绘制
        3.1.2 吸附动力学实验
        3.1.3 制备质量比、投加量以及pH的影响
        3.1.4 吸附等温线
        3.1.5 共存离子的干扰
        3.1.6 再生实验
    3.2 结果讨论
        3.2.1 REC种类的影响
        3.2.2 复合材料制备质量比对Cr(Ⅵ)去除效果的影响
        3.2.3 复合材料投加量对Cr(Ⅵ)去除效果的影响
        3.2.4 初始pH对Cr(Ⅵ)去除的影响
        3.2.5 吸附动力学
        3.2.6 吸附等温线
        3.2.7 热力学拟合
        3.2.8 共存离子的影响
        3.2.9 再生性能研究
    3.3 Cr(Ⅵ)去除机理的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PPy/Ca-REC复合材料对水中重金属/有机物的双向去除
    4.1 实验方法
        4.1.1 初始溶液pH的影响
        4.1.2 吸附动力学研究
        4.1.3 吸附等温线
        4.1.4 再生实验研究
    4.2 结果讨论
        4.2.1 pH值的影响
        4.2.2 吸附动力学研究
        4.2.3 吸附等温线
        4.2.4 单一系统和交替系统中的再生实验
    4.3 Cr(Ⅵ)和RhB去除机理的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PPy/Ca-REC复合材料的实际应用探究
    5.1 壳聚糖-三聚磷酸钠-PPy/Ca-REC小球的制备及应用
        5.1.1 实验方法
        5.1.2 PPy/Ca-REC复合材料添加量的影响
        5.1.3 动力学分析
    5.2 一种基于粉末材料免活化处理水中复合污染的循环吸附装置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动态模拟实验及成本分析
    6.1 实验方法
        6.1.1 PPy/Ca-REC复合材料对各类污染物的吸附等温线
        6.1.2 PPy/粘土矿物复合材料的制备
        6.1.3 PPy/粘土矿物复合材料对Cr(Ⅵ)的吸附等温线
    6.2 PPy/Ca-REC复合材料对各类污染物的实际去除性能研究
    6.3 粘土矿物负载PPy对水体中Cr(Ⅵ)的去除性能比较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专利
致谢

(4)锂硫电池正极制备工艺的优化及空间作用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锂硫电池的概述
        1.2.1 锂硫电池的工作原理
        1.2.2 锂硫电池存在的问题
    1.3 锂硫电池正极工艺优化的研究进展
        1.3.1 碳/硫正极优化
        1.3.2 聚合物-硫复合优化
        1.3.3 无机金属化合物复合优化
    1.4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1.4.1 选题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与实验设备
        2.1.1 实验药品
        2.1.2 实验设备
    2.2 制备工艺
    2.3 工艺优化材料的表征方法
        2.3.1 X-射线衍射分析
        2.3.2 场发射扫描电镜(SEM)
        2.3.3 比表面及孔径分析(BET)
        2.3.4 热重分析(TG)
    2.4 工艺优化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2.4.1 电池正极片的制备
        2.4.2 电池的组装
        2.4.3 电池充放电性能测试
        2.4.4 电池交流阻抗测试
        2.4.5 电池循环伏安测试(CV)
第3章 热处理碳化工艺的优化和空间传导调控
    3.1 热处理碳化工艺优化材料的XRD表征
    3.2 热处理碳化工艺优化材料的组织结构分析
    3.3 热处理碳化工艺优化材料的SEM表征
    3.4 热处理碳化工艺优化材料的TG分析
    3.5 热处理碳化工艺优化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3.5.1 倍率性能测试
        3.5.2 循环性能测试
        3.5.3 循环伏安测试
        3.5.4 交流阻抗测试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等浸渍催化工艺的优化和空间锚定调控
    4.1 等浸渍催化工艺优化材料的XRD表征
    4.2 等浸渍催化工艺优化材料的组织结构分析
    4.3 等浸渍催化工艺优化材料的SEM表征
    4.4 等浸渍催化工艺优化材料的EDS能谱分析
    4.5 等浸渍催化工艺优化材料的可视化吸附分析
    4.6 等浸渍催化工艺优化材料的TG分析
    4.7 等浸渍催化工艺优化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4.7.1 倍率性能测试
        4.7.2 循环性能测试
        4.7.3 循环伏安测试
        4.7.4 交流阻抗测试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自清洁包覆工艺的优化和空间利用调控
    5.1 自清洁包覆工艺优化材料的XRD表征
    5.2 自清洁包覆工艺优化材料的组织结构分析
    5.3 自清洁包覆工艺优化材料的SEM表征
    5.4 自清洁包覆工艺优化材料的TG分析
    5.5 自清洁包覆工艺优化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5.5.1 倍率性能测试
        5.5.2 循环性能测试
        5.5.3 循环伏安测试
        5.5.4 交流阻抗测试
    5.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5)壳聚糖基二维杂化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壳聚糖
        1.1.1 壳聚糖及甲壳素
        1.1.2 壳聚糖衍生物
        1.1.2.1 壳聚糖季铵盐
        1.1.2.2 羧甲基壳聚糖季铵盐
        1.1.3 壳聚糖的性能
        1.1.3.1 还原稳定性
        1.1.3.2 聚电解质特性
    1.2 二维纳米材料
        1.2.1 层状硅酸盐
        1.2.1.1 累托石
        1.2.1.2 锂皂石
        1.2.2 石墨烯
        1.2.2.1 石墨烯
        1.2.2.2 多孔石墨烯
    1.3 壳聚糖基二维杂化材料
        1.3.1 壳聚糖基层状硅酸盐杂化材料
        1.3.1.1 壳聚糖基层状硅酸盐杂化材料的制备
        1.3.1.2 壳聚糖基层状硅酸盐杂化材料的应用
        1.3.2 壳聚糖基石墨烯杂化材料
        1.3.2.1 壳聚糖基石墨烯杂化材料的制备
        1.3.2.2 壳聚糖基石墨烯杂化材料的应用
    1.4 本课题的目的与主要研究内容
        1.4.1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甲壳素/石墨烯复合止血海绵的构建及性能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2.3 表征方法
        2.2.3.1 甲壳素/石墨烯复合材料的物理表征
        2.2.3.2 复合海绵的孔结构表征
        2.2.3.3 海绵的润胀性能
        2.2.3.4 海绵对全血的止血实验
        2.2.3.5 海绵的细胞毒性
        2.2.3.6 海绵的体外降解实验
        2.2.3.7 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甲壳素/石墨烯复合材料
        2.3.2 甲壳素海绵的结构及止血效果
        2.3.3 甲壳素/石墨烯复合海绵的结构
        2.3.4 复合海绵的止血效果
        2.3.5 复合海绵的体外降解性能
        2.3.6 复合海绵的细胞毒性
    2.4 小结
第三章 壳聚糖/多孔石墨烯的制备及其用于反向基因转染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3.2.2 实验方法
        3.2.2.1 不同脱乙酰度壳聚糖的制备
        3.2.2.2 壳聚糖/多孔石墨烯的液相制备
        3.2.3 表征方法
        3.2.3.1 双内标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壳聚糖的脱乙酰度
        3.2.3.2 多孔石墨烯的形貌与结构表征
        3.2.3.3 多孔石墨烯对DNA的吸附和保护作用
        3.2.3.4 多孔石墨烯用于反向基因转染
        3.2.3.5 多孔石墨烯的细胞毒性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多层石墨制备多孔石墨烯
        3.3.1.1 多层石墨的造孔
        3.3.1.2 多层石墨的剥离
        3.3.2 多孔石墨烯的形成机理
        3.3.3 石墨烯的应用
        3.3.3.1 多孔石墨烯用于反向基因转染
        3.3.3.2 石墨烯量子点用于细胞成像
    3.4 小结
第四章 壳聚糖/累托石仿生粘性材料用于体表止血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2 复合材料的制备
        4.2.3 表征方法
        4.2.3.1 复合材料的物理表征
        4.2.3.2 复合材料的流变分析
        4.2.3.3 复合材料的细胞毒性
        4.2.3.4 体外凝血实验
        4.2.3.5 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复合材料的结构分析
        4.3.2 复合材料的流变分析
        4.3.3 复合材料用于体外止血
    4.4 小结
第五章 石墨烯/壳聚糖季铵盐/层状硅酸盐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对双链DNA吸附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方法
        5.2.3 表征方法
        5.2.3.1 复合材料的物理表征
        5.2.3.2 复合材料对双链DNA的吸附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壳聚糖季铵盐对氧化石墨烯的还原
        5.3.2 层状硅酸盐负载在石墨烯片层
        5.3.3 还原氧化石墨烯/壳聚糖季铵盐/层状硅酸盐复合材料的制备机理
        5.3.4 复合材料的热重分析
        5.3.5 复合材料的对双链DNA的吸附
    5.4 小结
第六章 载药石墨烯/壳聚糖/层状硅酸盐可注射水凝胶用于介入化疗栓塞治疗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与方法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方法
        6.2.2.1 可注射水凝胶的制备
        6.2.2.2 载药可注射水凝胶的制备
        6.2.3 表征方法
        6.2.3.1 水凝胶的注射性能测试
        6.2.3.2 水凝胶的流变性能
        6.2.3.3 水凝胶的栓塞效果
        6.2.3.4 载药水凝胶对肿瘤细胞的作用
        6.2.3.5 载药水凝胶对三维肿瘤器官模型的作用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可注射水凝胶的流变和注射性能
        6.3.2 可注射水凝胶的栓塞效果
        6.3.3 多孔氧化石墨烯药物释放对癌细胞的影响
        6.3.4 载药可注射水凝胶对癌细胞的作用
    6.4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适用于沥青基体的有机累托石的制备及其改性沥青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聚合物/层状硅酸盐纳米复合材料
        1.2.2 层状硅酸盐改性沥青
    1.3 研究现状分析与评价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部分
    2.1 原材料
        2.1.1 基质沥青
        2.1.2 钠基累托石
        2.1.3 有机化试剂
    2.2 OREC的制备
        2.2.1 制备方法
        2.2.2 制备结果
    2.3 OREC改性沥青的制备
    2.4 试验方法
        2.4.1 OREC制备工艺研究与结构表征方法
        2.4.2 OREC改性沥青性能测试方法
    2.5 小结
第三章 OREC制备工艺研究与结构表征
    3.1 XRD分析
    3.2 FTIR分析
    3.3 SEM分析
    3.4 亲油性分析
    3.5 OREC最佳制备工艺确定
    3.6 小结
第四章 OREC改性沥青物理性能研究
    4.1 OREC改性沥青物理性能测试结果
    4.2 OREC对沥青常规物理性能的影响
        4.2.1 OREC对沥青高温性能的影响
        4.2.2 OREC对沥青感温性能的影响
        4.2.3 OREC对沥青低温性能的影响
        4.2.4 常规物理性能综合分析
    4.3 OREC对沥青粘度的影响
        4.3.1 OREC对沥青动力粘度的影响
        4.3.2 OREC对沥青施工温度的影响
    4.4 OREC对沥青储存稳定性的影响
    4.5 小结
第五章 OREC改性沥青短期老化研究
    5.1 短期老化性能评价指标
    5.2 OREC对沥青短期老化后常规性能的影响
        5.2.1 残留针入度比
        5.2.2 软化点增值
        5.2.3 延度保留率
        5.2.4 粘度老化指数
        5.2.5 分析与结论
    5.3 小结
第六章 OREC改性沥青的流变性能研究
    6.1 温度扫描试验
        6.1.1 储存弹性模量和损失弹性模量分析
        6.1.2 复数剪切模量和相位角分析
        6.1.3 车辙因子分析
        6.1.4 失效温度分析
    6.2 频率扫描试验
        6.2.1 储存弹性模量和损失弹性模量分析
        6.2.2 复数模量和相位角分析
    6.3 小结
第七章 OREC改性沥青的微观机理研究
    7.1 XRD分析
    7.2 DSC分析
    7.3 TG分析
    7.4 荧光显微镜分析
    7.5 原子力显微镜分析
    7.6 小结
结论与建议
    主要结论
    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紫外光固化环氧丙烯酸酯纳米复合涂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紫外光固化涂料
        1.1.1 紫外光固化涂料的特点
        1.1.2 紫外光固化原理
        1.1.3 紫外光固化涂料的组成
    1.2 紫外光固化纳米复合材料
        1.2.1 紫外光固化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1.2.2 紫外光固化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研究概况
        1.2.3 紫外光固化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及应用
    1.3 课题的提出及主要研究内容
        1.3.1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EA/POSS纳米复合涂层的制备与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2.2.2 EA/POSS纳米复合涂层的制备
        2.2.3 测试及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EA/POSS纳米复合涂层的FTIR分析
        2.3.2 EA/POSS纳米复合涂层的XRD分析
        2.3.3 EA/POSS纳米复合涂层的分散形态
        2.3.4 EA/POSS纳米复合涂层的光固化过程研究
    2.4 小结
第3章 EA/POSS纳米复合涂层的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3.2.2 纳米复合涂层的制备
        3.2.3 测试及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EA/POSS纳米复合涂层的玻璃转变温度
        3.3.2 EA/POSS纳米复合涂层的热稳定性
        3.3.3 EA/POSS纳米复合涂层的光学性能
        3.3.4 EA/POSS纳米复合涂层的EIS特征
        3.3.5 EA/POSS纳米复合涂层的力学性能
    3.4 小结
第4章 EA/有机累托石纳米复合涂层的制备与表征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4.2.2 OREC的制备
        4.2.3 EA/OREC纳米复合涂层的制备
        4.2.4 测试及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OREC的制备与表征
        4.3.2 EA/OREC纳米复合涂层的FTIR分析
        4.3.3 EA/OREC纳米复合涂层的XRD分析
        4.3.4 EA/OREC纳米复合涂层的分散形态
        4.3.5 EA/OREC纳米复合涂层的光固化过程研究
    4.4 小结
第5章 EA/有机累托石纳米复合涂层的性能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5.2.2 EA/OREC纳米复合涂层的制备
        5.2.3 测试及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EA/OREC纳米复合涂层的玻璃转变温度
        5.3.2 EA/OREC纳米复合涂层的热稳定性
        5.3.3 EA/OREC纳米复合涂层的光学性能
        5.3.4 EA/OREC纳米复合涂层的EIS特征
        5.3.5 EA/OREC纳米复合涂层的力学性能
    5.4 小结
第6章 紫外光固化耐热绝缘复合涂层的制备及性能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6.2.2 耐热绝缘复合涂层的制备
        6.2.3 测试及表征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填料的粒度分析
        6.3.2 耐热绝缘复合涂层的表面形貌
        6.3.3 耐热绝缘复合涂层的性能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作者简介

(8)POSS插层累托石/橡胶复合材料结构及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层状硅酸盐粘土及其有机改性
        1.1.1 层状硅酸盐粘土简介
        1.1.2 层状硅酸盐粘土有机改性
    1.2 POSS 简介
    1.3 POSS 改性层状硅酸盐粘土/高分子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1.3.1 POSS 改性层状硅酸盐粘土/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制备
        1.3.2 POSS 改性层状硅酸盐粘土/高分子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
    1.4 本文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4.1 本文研究的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2 实验部分
    2.1 原料及主要实验仪器
        2.1.1 原材料及试剂
        2.1.2 主要实验仪器
    2.2 POSS-NH_2插层累托石样品的制备
        2.2.1 POSS-NH_2插层累托石的制备原理
        2.2.2 POSS-NH_2插层累托石的制备流程
        2.2.3 POSS-NH_2插层累托石的表征
    2.3 POSS-REC/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2.3.1 POSS-REC/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原理
        2.3.2 POSS-REC/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步骤
        2.3.3 POSS-REC/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硫化配方及工艺
        2.3.4 POSS-REC/橡胶纳米复合材料复合材料的表征
3 POSS-REC 的表征及改性最佳工艺探讨
    3.1 引言
    3.2 实验结果
        3.2.1 红外光谱分析
        3.2.2 X 射线衍射分析
        3.2.3 热失重分析
    3.3 POSS-NH_2改性 REC 最佳工艺探讨
        3.3.1 POSS-NH_2与 REC 配比对有机改性的影响
        3.3.2 制浆浓度对有机改性的影响
        3.3.3 搅拌反应时间对有机改性的影响
        3.3.4 盐酸浓度对有机改性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POSS-REC/EPDM 橡胶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
    4.1 引言
    4.2 POSS-REC/EPDM 橡胶复合材料结构
        4.2.1 X 射线衍射分析
        4.2.2 透射电镜分析
        4.2.3 扫描电镜分析
    4.3 POSS-REC/EPDM 橡胶复合材料性能
        4.3.1 POSS-REC/EPDM 橡胶复合材料正硫化时间
        4.3.2 POSS-REC/EPDM 橡胶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4.3.3 POSS-REC/EPDM 橡胶复合材料热学性能
    4.4 本章小结
5 POSS-REC/NR 橡胶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
    5.1 引言
    5.2 POSS-REC/NR 橡胶复合材料结构
        5.2.1 X 射线衍射分析
        5.2.2 透射电镜分析
        5.2.3 扫描电镜分析
    5.3 POSS-REC/NR 橡胶复合材料的性能
        5.3.1 POSS-REC/NR 橡胶复合材料正硫化时间
        5.3.2 POSS-REC/NR 橡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5.3.3 POSS-REC/NR 橡胶复合材料的热学性能
    5.4 本章小结
6 POSS-REC/EVA 橡胶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
    6.1 引言
    6.2 POSS-REC/EVA 橡胶复合材料的结构
        6.2.1 X 射线衍射分析
        6.2.2 透射电镜分析
        6.2.3 扫描电镜分析
    6.3 POSS-REC/EVA 橡胶复合材料的性能
        6.3.1 POSS-REC/EVA 橡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6.3.2 POSS-REC/EVA 橡胶复合材料的热学性能
    6.4 本章小结
7 POSS-REC/橡胶复合材料的流变特性
    7.1 引言
    7.2 POSS/REC 橡胶复合材料的流变特性分析
        7.2.1 POSS/REC 橡胶共混物复数黏度分析
        7.2.2 POSS/REC 橡胶共混物模量分析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9)累托石/大豆蛋白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与仪器
    1.2 实验过程
2 结果与讨论
    2.1 累托石/大豆蛋白纳米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2.2 累托石/大豆蛋白复合材料的红外光谱分析
    2.3 累托石在大豆蛋白复合材料的插层和剥离
    2.4 累托石/大豆蛋白复合材料的断面结构
3 结论

(10)累托石/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累托石的结构特性及表面修饰
2 累托石/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
3 累托石/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3.1 原位聚合法
    3.2 乳液插层法
    3.3 熔融插层法
    3.4 溶液插层法
4 累托石/壳聚糖基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4.1 累托石/壳聚糖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4.2 累托石/壳聚糖基纳米复合材料抗菌性及抗菌机理的探讨
    4.3 累托石/壳聚糖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吸附性能研究
    4.4 多种形态的累托石/壳聚糖基纳米复合材料的药物控释性能与多功能化应用研究
    4.5 壳聚糖基累托石纳米复合材料的基因转染研究
5 总结与展望

四、累托石在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各向异性纳米纤维素气凝胶的结构调控及其性能影响机制研究[D]. 陈一鸣. 南京林业大学, 2021(02)
  • [2]累托石/污泥复合生物炭材料制备及其吸附/催化性能与机理研究[D]. 管鲲. 武汉大学, 2020
  • [3]累托石负载聚吡咯对重金属/有机物复合污染的去除性能研究[D]. 徐瑶雷. 武汉工程大学, 2020(01)
  • [4]锂硫电池正极制备工艺的优化及空间作用调控[D]. 罗贤盛. 江汉大学, 2020(01)
  • [5]壳聚糖基二维杂化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李晓云. 华南理工大学, 2018(12)
  • [6]适用于沥青基体的有机累托石的制备及其改性沥青性能研究[D]. 贾猛. 长安大学, 2017(02)
  • [7]紫外光固化环氧丙烯酸酯纳米复合涂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王颖. 东北大学, 2017(08)
  • [8]POSS插层累托石/橡胶复合材料结构及性能的研究[D]. 张祥洲. 宁波大学, 2014(03)
  • [9]累托石/大豆蛋白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J]. 马志敏,张弛. 化工新型材料, 2012(09)
  • [10]累托石/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新进展[J]. 王小英,刘博,汤玉峰,苏韩杰,韩洋,孙润仓. 无机材料学报, 2012(02)

标签:;  ;  ;  ;  ;  

累托石在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