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性能QY9511双马树脂及其复合应用

高性能QY9511双马树脂及其复合应用

一、高性能QY9511双马树脂及其复合材料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孙国华,张信,武德珍,侯连龙[1](2021)在《高性能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综述了国内外高性能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以双马来酰亚胺树脂、反应型聚酰亚胺(PMR型聚酰亚胺)树脂及乙炔基封端聚酰亚胺树脂作为基体材料的复合材料,也包括以聚酰亚胺纤维作为增强体的复合材料,针对结构与性能的关系以及材料的性能优化进行了介绍,并对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赵云峰,潘玲英[2](2021)在《航天先进结构复合材料及制造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航天装备的发展,对轻质的树脂基结构复合材料技术提出了新的发展需求,推动了结构复合材料及其制造技术的新发展。本文重点从结构复合材料材料体系、制造方法及应用等方面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航天先进结构复合材料研究与应用新进展,并结合航天飞行器发展需求,对未来航天结构复合材料研究与应用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李树茂[3](2021)在《耐湿热复合材料加筋壳体整体成型及其结构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一代大空域、跨速域飞行器具有大尺寸、高精度、轻量化的特点,这要求作为主承力结构的复合材料加筋壳体在湿热条件下具有高尺寸稳定性。改善树脂基体的耐湿热能力和降低成型过程中的残余应力是提高复合材料结构件耐湿热性能的有效方法。本文将吸水率低的氰酸酯树脂基复合材料与耐湿热性的双马来酰亚胺(双马)树脂基复合材料组合使用,通过共固化技术整体设计并制备了外径Φ500mm、高500 mm的复合材料加筋壳体。构建了双马树脂体系和氰酸酯树脂体系并实现了二者的共固化。通过DielsAlder双稀加成反应(D-A反应),将双马单体与液态二烯丙基双酚A(DBA)共聚,利用多官能团环氧树脂调整共聚物的粘度和粘性得到双马树脂体系(TBMI)。TBMI树脂室温下为半固态、120℃时粘度小于2 Pa.s,适用于热熔预浸工艺制备高性能预浸料,240℃固化后树脂的断裂延伸率为1.90%,吸水率为1.13%。采用双酚A型氰酸酯(BACY)与热塑性聚酰胺-酰亚胺(PAI)共聚得到预浸料用氰酸酯树脂体系(BCE)。BCE树脂室温下为半固态、100℃时粘度小于1Pa.s,对纤维的浸润性好,固化后树脂的断裂延伸率为2.92%,吸水率0.25%。通过DBA与酚醛型氰酸酯(PT-15)共混得到低粘度的氰酸酯树脂体系(PCE),DBA上的-OH催化PT-15上的-OCN,使树脂固化温度降低到250℃,断裂韧性得到提高。改性后的三种树脂都具有固化温度低、吸水率低和断裂韧性高的特点,有利于提高复合材料的耐湿热性能。TBMI与BCE,TBMI与PCE可以共固化,为实现复合材料加筋壳体的共固化成型创造条件。通过热熔预浸工艺将BCE、TBMI分别与T800碳纤维(T800CF)复合,制备了T800CF/BCE预浸料和T800CF/TBMI预浸料,预浸料的铺覆性、随形性、粘附性适合复杂形面的铺放。T800CF/BCE和T800CF/TBMI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和耐湿热性能。共固化形成的界面层T800CF/BCE-TBMI清晰可见,无明显缺陷。界面层的剪切强度、90?拉伸强度高于T800CF/BCE和T800CF/TBMI的强度。通过应力环开口尺寸分析发现T800CF/BCE-T800CF/TBMI结构的残余应力降低,湿热下的稳定特性提高。以T800CF/BCE为加强筋、T800CF/TBMI为蒙皮,通过模压成型工艺制备了S-HT-壳体。T800CF/BCE-TBMI作为过渡层协调了蒙皮与加强筋之间强度和模量上的差异,提高壳体的抗轴压能力和湿热条件下的尺寸稳定性。与T800CF/BCE壳体和T800CF/TBMI壳体相比,S-HT-壳体的尺寸稳定性介于两者之间,抗轴压能力最高,达到344 k N。提出的Preg-CRTM成型工艺结合了预浸料铺放与C-RTM成型工艺的优势,可用于制备外形复杂的结构功能一体化产品,取代传统的“分体加工、二次装配”工艺。以T800CF/TBMI为加强筋和内蒙皮,以T800CF/PCE为外蒙皮,通过一次固化制备A-HT-壳体。分析Preg-CRTM工艺中真空度、注射压力和腔内压力三种参数对复合材料内部质量的影响。A-HT-壳体的成型工艺参数设置为:腔内真空度-0,06 MPa,注射压力1 MPa,模腔内压力3 MPa。壳体内部质量均匀,未发现明显的分层、空隙等缺陷,轴压试验的抗压强度高于计算值达到293 k N,破坏形式为失稳破坏,与仿真结果一致,说明Preg-CRTM工艺在制备复合材料加筋壳体时可以充分发挥出材料性能及特点。

郑长升[4](2021)在《共固化阻尼膜夹嵌复合材料研制及界面结合机理》文中研究说明纤维增强树脂基共固化阻尼复合材料具有比模量大、比强度高及阻尼损耗性能优越的特性,近年来在卫星导航设备、运载火箭及高速列车等领域表现出极大的应用前景。传统的共固化阻尼复合材料使用已硫化的橡胶片作为阻尼薄膜材料,然后通过胶粘剂使之与复合材料粘结固化成型。由于该制备工艺没有考虑阻尼薄膜的硫化特性、耐老化性以及树脂基体的固化机理,阻尼材料与树脂基体未能实现共固化,在高温高压作用下易导致阻尼薄膜力学性能变弱且老化失效,使整个结构失去承载能力。但随着对其力学性能及振动与噪声控制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共固化阻尼复合材料已不能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共固化阻尼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强度及阻尼性能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针对现有共固化阻尼复合材料的缺陷,根据高分子聚合反应原理及正交试验准则设计了粘弹性阻尼材料的组分,重点研究了低温(80℃)、中温(140℃及165℃)及高温(230℃)共固化阻尼膜夹嵌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表征了阻尼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揭示了酚醛、环氧及双马树脂基共固化阻尼膜夹嵌复合材料中阻尼薄膜材料与树脂基体间的界面微观结合机理。论文主要工作及创新点如下:(1)完善了共固化阻尼复合材料的工艺体系,将高分子成型原理与复合材料共固化工艺相结合,开发了酚醛、环氧和双马树脂基共固化阻尼膜夹嵌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及设计方法,研制了不同温度、不同种类树脂基共固化阻尼膜夹嵌复合材料,对共固化阻尼膜夹嵌复合材料大规模、批量化的生产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基于高分子理论和共固化工艺设计了与树脂基体相匹配的粘弹性阻尼材料,探索从化学分子键的角度去解决共固化阻尼膜夹嵌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问题,将力学方法和化学表征手段相结合揭示共固化阻尼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机理,最终结果证实酚醛树脂与丁腈橡胶、环氧树脂与溴化丁基橡胶及双马树脂与氟橡胶间的官能团发生了化学交联,粘弹性阻尼材料通过化学分子键与复合材料层合板实现了紧密结合,大大提升了共固化阻尼膜夹嵌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强度。(3)针对低温及高温环境下粘弹性材料不易硫化、使用寿命短的特点,根据树脂基体的固化工艺调整阻尼薄膜的硫化参数,提出使用半有效硫化体系及过氧化物硫化体系改善粘弹性材料的硫化特性,探索使用炭黑和白炭黑并用及甲基丙烯酸锌提升粘弹性材料的力学性能及耐高低温老化性能,完善了高低温共固化阻尼复合材料的共固化理论,实现了树脂基体与粘弹性材料界面间的化学结合,研究了共固化阻尼膜夹嵌复合材料阻尼性能及界面结合性能随材料参数的变化规律。(4)针对高分子材料在使用环境温度下损耗因子低、有效阻尼温域窄的特点,将正交试验法和高分子材料设计原理相结合,提出使用大粒径、高表面活性的添加剂作为粘弹性材料的补强体系,探索促进剂、硫化助剂及树脂硫化剂对粘弹性材料阻尼性能的影响规律,最终研制了高阻尼损耗峰值、宽有效阻尼温域的粘弹性阻尼材料,搭建了共固化阻尼膜夹嵌复合材料的自由振动衰减测试及模态测试模块,将测试结果与传统的阻尼复合材料进行对比,共固化阻尼膜夹嵌复合材料的阻尼性能得到了大幅度地提升。

姚婷婷[5](2021)在《功能化碳纳米管/双马树脂复合材料的界面改性》文中指出双马来酰亚胺树脂是一种高性能热固性聚合物,具有优异的高比强度、高比模量、耐高温、耐辐射、耐腐蚀和易加工等优异的特性,已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机械、电子等领域。近年来,碳纳米管以良好的力学、导电、热学性能等引起研究人员的极大关注,将其添加到高分子树脂中可以形成性能更为优异的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然而,纯碳纳米管与聚合物基体之间主要通过微弱的范德华力作用,界面作用力较弱,难以形成有效的载荷传递。因此,碳纳米管的表面常进行功能化修饰以提高其与树脂间的界面结合强度,并改善分散性,使碳纳米管/聚合物复合材料展现出更优异的力学性质。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界面尺度较小且官能团与基体分子的作用涉及化学反应过程,该类材料增强机理的认识面临较大困难,而数值模拟方法成为了解决相关问题的有力工具。本工作分别建立了纯碳纳米管、官能团化碳纳米管(CNT-OH、CNT-COOH)和表面聚合物化碳纳米管(CNT-BDM/DABPA,表面官能团与双马基体分子共价交联)增强4,4’-二苯甲烷双马来酰亚胺(BDM)/二烯丙基双酚A(DABPA,固化剂)树脂的分子尺度模型,考虑了包括双马树脂分子之间以及碳纳米管表面官能团与双马基体分子之间的交联反应,通过数值模拟实现了与实验基本一致的交联反应过程。基于分子动力学方法,揭示了由纯碳纳米管、官能团化碳纳米管、表面聚合物化碳纳米管作为增强相的BDM/DABPA树脂材料的力学性质以及碳纳米管与基体共价交联引起的界面强化规律。结果表明与纯碳纳米管作为增强相相比,两种方法(官能团化、表面聚合物化)功能化的碳纳米管/双马树脂复合材料更具有更优异的力学性能,且碳纳米管上活性官能团与双马树脂基分子的共价交联能进一步增强树脂材料的力学性能。碳纳米管的增强效果为CNT-BDM/DABPA>CNT-COOH>CNT-OH>CNT,碳纳米管与基体间的界面相互作用能由547.98 kcal/mol提升到1373.97 kcal/mol,增强幅值为150.73%。因此,表面聚合物化碳纳米管作为增强相时,其通过界面交联改善了碳纳米管与双马树脂之间界面结合强度差的问题,从而有效提高了界面载荷的传递效率。基于分子动力学方法,揭示了体积分数分别为1.09%、1.82%、3.65%、4.63%的碳纳米管作为增强相时对双马来酰亚胺树脂力学性质的影响规律。计算结果表明随着碳纳米管体积分数的增加,纯碳纳米管、功能化碳纳米管/双马树脂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质均有所增强。此外,分析了功能化程度分别为0.71%、1.29%、2.47%、3.17%、3.64%的碳纳米管对双马树脂复合材料增强效果,结果表明双马树脂材料的力学性质随碳纳米管功能化程度的增加而增加。这主要归因于随着碳纳米管功能化程度的增加,增强相与基体之间的界面相互作用能由1712.74 kcal/mol增加到4954.79 kcal/mol,增强幅值为189.29%,极大提高了外界载荷在基体相与增强相界面之间的传递效率。本文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实现了碳纳米管表面官能团与双马基体分子的交联反应,从而使碳纳米管表面可以通过接枝长的聚合物分子链(BDM/DABPA)以增强与树脂间的界面结合。基于此,揭示了碳纳米管体积分数、功能化程度对双马树脂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增强机理。研究工作提供了先进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分子层次的数值分析技术,为相关材料的设计与制备提供技术支撑,并对其在航空航天、精密制造等科技领域中的应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李莹新[6](2021)在《耐200℃缠绕成型聚三唑复合材料应用基础研究》文中认为壳体是固体火箭发动机的一个关键构件,在工作中承受力、热等复杂载荷的作用,同时壳体应具有较小的重量。先进树脂基复合材料具有高比强度、高比刚度、可设计性、耐疲劳、抗冲击等优点,缠绕成型的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能够满足固体火箭发动机壳体高强度、轻量化的需求,已在高性能火箭发动机上得到广泛应用。但环氧树脂的耐热性较低,难以满足新型发动机壳体耐高温的使用需求。常见的耐热型基体树脂如氰酸酯树脂、双马来酰亚胺树脂等通常需要较高的固化温度,限制了其在缠绕工艺中的应用。针对固体火箭发动机壳体对耐高温缠绕复合材料的需求,本文开展了先进耐高温树脂PTA5型聚三唑树脂及其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探索了缠绕成型PTA5型聚三唑树脂复合材料在200 oC温度应用的可行性。本文首先进行了PTA5型聚三唑树脂的结构表征和特性分析。利用分子量测试结合红外光谱分析表征了PTA5型聚三唑树脂的组成结构;将流变测试、DSC测试及二维红外光谱测试结合起来探究了PTA5型聚三唑树脂的固化机理;通过PTA5型聚三唑树脂固化物的TG分析,研究了其耐热性;初步确定了树脂的固化制度。其次进行了碳纤维/聚三唑树脂复合材料成型工艺优化。通过接触角测试表征了碳纤维与聚三唑树脂的浸润性,并利用碳纤维上浆剂的红外光谱进行分析说明;制备了T800/PTA5预浸带及T300碳布/PTA5预浸料并进行性能测试;采用T800/PTA5复合材料层压板以及T300碳布/PTA5复合材料层压板,研究了固化工艺对复合材料玻璃化转变温度Tg、热物理常数、层间剪切强度、弯曲强度等性能的影响,探究聚三唑树脂基复合材料的高温性能与固化温度的相关性,优化了固化工艺。最后制备了T800/PTA5复合材料NOL环及Φ150mm容器,测试了缠绕成型构件的性能。结果表明:PTA5型聚三唑树脂数均分子量为501,分子量较小,结构中含有叠氮基和炔基两种活性基团,分子链中含有苯环以及硅原子,有助于提升树脂耐热性能。PTA5型聚三唑树脂固化反应分为两步,第一步反应在40~130 oC,主要是端炔基与叠氮基进行1,3-偶极环加成反应;第二步反应在180~230 oC,主要是分子链中内炔基与叠氮基的1,3-偶极环加成反应以及过量内炔基的自聚反应。在固化温度为200 oC时,树脂固化物的Td5为333 oC,表现出良好的耐热性。碳纤维与聚三唑树脂的浸润性良好,其原因是碳纤维上浆剂中含有活性基团—OH以及C=C,能够与PTA5型聚三唑树脂形成良好的界面层。PTA5型聚三唑树脂与T800碳纤维制备的预浸带,断裂强度为5250 MPa,符合缠绕工艺要求。缠绕成型的T800/PTA5复合材料单向层压板,层间剪切强度高温性能随固化温度升高增大,在固化温度为200 oC时,Tg达到282.4 oC,复合材料的热性能和力学性能均处在较高水平。铺层成型的T300碳布/PTA5复合材料层压板,层间剪切性能随固化温度提高而增大,但弯曲强度无明显提高。最高固化温度为200 oC的T300碳布/PTA5复合材料层压板,在200 oC温度的导热系数为0.577 W·m-1·K-1,隔热性能良好,且综合力学性能较好。最高固化温度为200 oC的T800/PTA5复合材料NOL环,在200 oC温度的拉伸强度为2010 MPa,层间剪切强度为29.8 MPa,200 oC下的高温性能保留率达到70%以上,耐热性能较好。制备的T800/PTA5复合材料Φ150mm容器爆破压强达到46.67 MPa,容器特性系数PV/W达到53.4 km,性能优异。

包建文,钟翔屿,张代军,彭公秋,李伟东,石峰晖,李晔,姚锋,常海峰[7](2020)在《国产高强中模碳纤维及其增强高韧性树脂基复合材料研究进展》文中指出高强中模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是当前及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主要的航空结构复合材料。借鉴国外高强中模碳纤维及其高韧性复合材料发展经验,在国内高强型碳纤维复合材料成熟经验的基础上,实现了高强中模T800级碳纤维规模化生产,系统分析了与国产高强中模碳纤维匹配的树脂基体、预浸料及其复合材料技术现状。国产T800H级碳纤维增强高韧性环氧树脂基和双马树脂基复合材料抗冲击性能达到国外同类复合材料的水平,高韧性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耐湿热性能优于国外同等韧性的复合材料。国产T800H级碳纤维增强高韧性复合材料预浸料具有优异的工艺性能,可同时满足手工铺贴、自动铺带和自动铺丝3种铺放工艺要求。在T800级复合材料成熟应用的基础上,未来主要发展高压缩强度、高模量和基于BVID的高冲击韧性高强中模碳纤维复合材料。

张萌萌[8](2020)在《高性能酚醛树脂在子午线轮胎橡胶配方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酚醛树脂作为最早的合成树脂之一,多与其他材料复合使用,其高性能化涉及树脂本身性能的提高及作为复合材料应用时的性能研究。本文在此基础上,选用两种高性能酚醛树脂,即无氨补强树脂RT2304和双马改性增粘树脂,研究了树脂本身性能的改善,以及在子午线轮胎橡胶配方中的应用。通过非等温固化研究了RT2304树脂的固化行为,采用n级模型拟合法和非模型拟合法对固化反应阶段进行分析,确定固化工艺。研究表明,RT2304树脂的反应活化能E=99.1kJ/mol,A=4.1×1010 s-1,n=0.94;固化反应过程分为凝胶化、交联和扩散三个阶段;Flynn-Wall-Ozawa,Kissinger-Akahira-Sunose两种方法计算的反应活化能与固化度的关系曲线一致,对固化行为的描述较为准确。通过对加工特性、物理机械性能和动态力学性能的分析,探讨RT2304树脂在子午线轮胎三角胶中的应用。通过热分析对双马改性增粘树脂和烷基酚-乙炔树脂进行耐热性及热解动力学的表征。研究表明,双马改性增粘树脂引入双马来酰亚胺基团,提高耐热性;双马改性增粘树脂热分解E=225.4 kJ/mol,A=1.3×1017 s-1,n=0.998。增粘树脂的用量会对增粘效果产生影响,将不同种类和用量的增粘树脂加入到NR/SBR中,研究不同存放条件对并用橡胶自粘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加入增粘树脂后可明显改善NR/SBR并用胶的自粘性,在热氧老化条件下,自粘力下降,双马改性增粘树脂的耐热氧老化性优异。

李晨浩[9](2019)在《湿热老化对碳/HT280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文中认为随着航空航天技术的快速发展,树脂基复合材料在飞行器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长期处于湿热环境下,复合材料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老化、损伤甚至是破坏,进而影响飞行器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本文以T700/HT280复合材料和HT280树脂为研究对象,对材料进行模拟湿热环境处理。利用红外光谱、动态力学热分析、扫描电镜和超声C扫描等表征手段分析湿热处理前后材料的老化机理,并分别研究了湿热老化对T700/HT280复合材料及其基体树脂拉伸性能、蠕变性能、拉-拉疲劳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随着湿热老化时间的增加,树脂和复合材料的吸湿率均呈先快速增长后缓慢增长最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规律,符合Fick第二定律。树脂的饱和吸湿率约为3%,复合材料的饱和吸湿率约为1%。长期湿热处理使树脂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湿热物理老化。随着湿热老化时间的延长,在吸湿和湿热热应力作用下,T700/HT280复合材料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界面脱粘。随着湿热老化时间的增加,树脂的拉伸强度和蠕变后拉伸强度曲线变化规律一致,均呈先增加后下降的变化规律。经历湿热老化前后的树脂归一化蠕变应变-时间曲线均呈速率衰减变化趋势。通过模型拟合与实验对比发现:三参数时间硬化模型的蠕变拟合效果最好;Poynting-Thomson模型次之;Kevin模型拟合精度较差。三参数时间硬化模型能够较好的预测出HT280树脂的归一化蠕变应变-时间曲线,对长时间树脂蠕变行为的研究有一定的帮助。随湿热老化时间的增加,T700/HT280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先上升后下降,层剪强度呈单调下降趋势。湿热老化前后材料的拉伸强度均高于800MPa,材料耐湿热性能较好。层剪强度的变化规律表明,在吸湿和湿热热应力的共同作用下,界面的脱粘程度逐渐增大。60%和65%应力水平的刚度退化曲线均遵循“快-慢-快”的走势,呈现出完整的三个刚度退化阶段。归一化刚度退化模型可以对拉-拉疲劳试验后T700/HT280复合材料的刚度退化规律进行验证和预测。刚度退化曲线的第Ⅲ阶段和迟滞回能曲线的面积可以有效地表征出湿热环境因素诱导的材料环境损伤效应。

李健芳,郭鸿俊,高杨,张东霞,李桂洋[10](2019)在《MT300/802双马树脂基复合材料固化工艺及高温力学性能》文中指出采用热分析方法研究高活性802双马树脂的固化反应动力学特征,分析树脂固化度与固化温度、固化时间的关系,确定树脂固化制度150℃/1 h+180℃/2 h+200℃/4 h,制得MT300/802复合材料200℃固化Tg达到325℃,而相同固化温度XU292双马树脂Tg仅为234℃。进一步考察MT300/802复合材料室温、230、280及300℃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复合材料单向板280℃弯曲强度保持率达到了57%,300℃弯曲强度仍达到1 094 MPa,室温及高温层间剪切强度及面内剪切强度也表现出较高的性能水平,高活性802双马树脂及其复合材料固化温度相对较低而使用温度较高,能够满足航天领域耐高温主承力结构的应用要求。

二、高性能QY9511双马树脂及其复合材料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性能QY9511双马树脂及其复合材料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高性能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聚酰亚胺树脂结构改性
    1.1 分子链改性
        1.1.1 引入柔性基团
        1.1.2 引入大的侧取代基
        1.1.3 引入扭曲和非共面结构
    1.2 共聚改性
    1.3 交联改性
2 聚酰亚胺树脂基复合材料
    2.1 双马来酰亚胺树脂基复合材料
        2.1.1 烯丙基化合物改性双马来酰亚胺
        2.1.2 二元胺扩链改性双马来酰亚胺
        2.1.3 热塑/固性树脂改性双马来酰亚胺
        2.1.4 其他改性方法
    2.2 PMR型聚酰亚胺树脂基复合材料
        2.2.1 第一代聚酰亚胺复合材料
        2.2.2 第二代聚酰亚胺复合材料
        2.2.3 第三代聚酰亚胺复合材料
    2.3 乙炔基封端聚酰亚胺树脂基复合材料
3 聚酰亚胺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3.1 聚酰亚胺短切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3.2 聚酰亚胺长纤增强复合材料
    3.3 聚酰亚胺纤维织物增强复合材料
4 结语

(2)航天先进结构复合材料及制造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航天先进结构复合材料体系研究进展
    1.1 国外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体系
        1.1.1 高性能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1.1.2 高性能双马树脂基复合材料
        1.1.3 高性能聚酰亚胺树脂基复合材料
    1.2 国内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体系
        1.2.1 高性能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1.2.2 高性能双马树脂基复合材料
        1.2.3 高性能聚酰亚胺树脂基复合材料
2 航天先进结构复合材料制造技术研究进展
    2.1 国外先进结构复合材料制造技术
        2.1.1 液体成型技术
        2.1.2 自动化成型技术
        2.1.3 复合材料加工及其结构装配技术
    2.2 国内先进结构复合材料制造技术
        2.2.1 液体成型技术
        2.2.2 自动化成型技术
        2.2.3 复合材料加工及其结构装配技术
3 航天结构复合材料发展展望

(3)耐湿热复合材料加筋壳体整体成型及其结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航天飞行器用复合材料加筋壳体
        1.2.1 复合材料加筋壳体的结构与理论分析
        1.2.2 复合材料加筋壳体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
        1.2.3 复合材料加筋壳体需要解决的问题
    1.3 复合材料加筋壳体的成型工艺
        1.3.1 缠绕成型工艺
        1.3.2 RTM成型工艺
        1.3.3 成型工艺的发展方向
    1.4 航天飞行器用树脂基体的研究
        1.4.1 耐高温复合材料用双马树脂的研究
        1.4.2 氰酸酯树脂及其应用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和设备
        2.1.1 主要实验试剂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2 实验样品的制备方法
        2.2.1 树脂体系的制备
        2.2.2 预浸料的制备
        2.2.3 树脂浇铸体的制备
        2.2.4 复合材料板的制备
        2.2.5 测试样件的制备
        2.2.6 复合材料加筋壳体的制备
    2.3 分析测试方法
        2.3.1 树脂性能测试
        2.3.2 复合材料性能测试
        2.3.3 复合材料应力环测试
        2.3.4 复合材料壳体性能的测试
第3章 耐湿热复合材料加筋壳体树脂体系的构建
    3.1 引言
    3.2 TBMI树脂体系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2.1 树脂体系的设计
        3.2.2 树脂体系的制备
        3.2.3 树脂固化物的性能研究
    3.3 BCE树脂体系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3.3.1 树脂体系的设计
        3.3.2 工艺性能优化研究
        3.3.3 固化物的性能研究
    3.4 PCE树脂体系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3.4.1 树脂体系的制备
        3.4.2 固化物性能研究
    3.5 TBMI体系与氰酸酯树脂体系的共固化技术研究
        3.5.1 TBMI与 BCE的共固化研究
        3.5.2 TBMI与 PCE的共固化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S-HT-壳体的一体化制备与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4.2.1 预浸料性能分析
        4.2.2 T800CF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4.2.3 T800CF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
    4.3 T800CF/BCE-T800CF/TBMI结构性能分析
        4.3.1 力学性能分析
        4.3.2 尺寸稳定性分析
    4.4 S-HT-壳体的稳定性研究
        4.4.1 工艺质量稳定性研究
        4.4.2 壳体湿热下的尺寸稳定性研究
    4.5 壳体的力学性能分析
        4.5.1 壳体参数化建模分析
        4.5.2 轴压性能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A-HT-壳体的一体化制备及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Preg-CRTM工艺研究
        5.2.1 Preg-CRTM工艺原理
        5.2.2 腔内真空度对产品稳定性的影响
        5.2.3 注射压力对产品稳定性的影响
        5.2.4 腔内压力对产品稳定性的影响
    5.3 T800CF/PCE-T800CF/TBMI共固化分析
        5.3.1 力学性能分析
        5.3.2 DMA分析
    5.4 A-HT-壳体的性能研究
        5.4.1 壳体的成型质量分析
        5.4.2 轴压性能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共固化阻尼膜夹嵌复合材料研制及界面结合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共固化复合材料工艺及其性能表征
        1.2.2 共固化复合材料阻尼薄膜的研究现状
        1.2.3 共固化复合材料树脂的研究现状
        1.2.4 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研究现状
        1.2.5 解决关键问题
    1.3 技术路线及章节安排
        1.3.1 技术路线
        1.3.2章节安排
第2章 酚醛树脂基80℃低温共固化阻尼复合材料的研制与阻尼性能
    2.1 粘弹性阻尼材料的组分设计
        2.1.1 共固化机理
        2.1.2 硫化体系
        2.1.3 正交试验法设计粘弹性材料组分
    2.2 粘弹性材料的加工工艺
    2.3 粘弹性材料的性能表征
        2.3.1 粘弹性材料的硫化特性
        2.3.2 粘弹性材料的邵氏硬度
        2.3.3 粘弹性材料的阻尼性能
    2.4 低温共固化阻尼复合材料的制备
        2.4.1 粘弹性材料的溶解
        2.4.2 复合材料的成型
    2.5 低温共固化阻尼复合材料的性能表征
        2.5.1 复合材料的阻尼性能
        2.5.2 复合材料的动力学性能
        2.5.3 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性能
    2.6 低温共固化阻尼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机理表征
        2.6.1 微观结构表征
        2.6.2 热力学相容性表征
        2.6.3 X射线光电子能谱表征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氨酚醛树脂基165℃中温共固化阻尼复合材料的研制与界面结合机理
    3.1 丁腈橡胶的组分设计原理
    3.2 丁腈橡胶的加工工艺
    3.3 丁腈橡胶的性能表征
        3.3.1 丁腈橡胶的硫化特性
        3.3.2 丁腈橡胶的拉伸性能
        3.3.3 丁腈橡胶的阻尼性能
    3.4 氨酚醛树脂基中温共固化阻尼复合材料的制备
        3.4.1 丁腈橡胶的溶解
        3.4.2 复合材料的成型
    3.5 氨酚醛树脂基中温共固化阻尼复合材料的性能表征
        3.5.1 复合材料的静态力学性能
        3.5.2 复合材料的阻尼性能
        3.5.3 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性能
    3.6 氨酚醛树脂基中温共固化阻尼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机理表征
        3.6.1 表面粗糙度分析
        3.6.2 热力学相容性分析
        3.6.3 光学显微镜分析
        3.6.4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3.6.5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环氧树脂基140℃中温共固化阻尼复合材料的研制与性能研究
    4.1 溴化丁基橡胶的组分设计
        4.1.1 共固化机理
        4.1.2 硫化体系
        4.1.3 正交试验法设计溴化丁基橡胶组分
    4.2 溴化丁基橡胶的加工工艺
    4.3 溴化丁基橡胶的性能表征
        4.3.1 溴化丁基橡胶的硫化特性
        4.3.2 溴化丁基橡胶的拉伸性能
        4.3.3 溴化丁基橡胶的撕裂性能
        4.3.4 溴化丁基橡胶的阻尼性能
    4.4 环氧树脂基中温共固化阻尼复合材料的制备
        4.4.1 溴化丁基橡胶的溶解
        4.4.2 复合材料的成型
    4.5 环氧树脂基中温共固化阻尼复合材料的性能表征
        4.5.1 复合材料的阻尼性能
        4.5.2 复合材料的隔声性能
        4.5.3 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性能
    4.6 环氧树脂基中温共固化阻尼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机理表征
        4.6.1 热力学相容性分析
        4.6.2 微观结构分析
        4.6.3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4.6.4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双马树脂基230℃高温共固化阻尼复合材料的研制及力学性能研究
    5.1 氟橡胶的组分设计
        5.1.1 共固化机理
        5.1.2 硫化体系
        5.1.3 正交试验法设计氟橡胶组分
    5.2 氟橡胶的加工工艺
    5.3 氟橡胶的性能表征
        5.3.1 氟橡胶的硫化特性
        5.3.2 氟橡胶的邵氏硬度
        5.3.3 氟橡胶的耐老化性能
        5.3.4 氟橡胶的阻尼性能
        5.3.5 氟橡胶的Payne效应
        5.3.6 氟橡胶的热稳定性
    5.4 双马树脂基高温共固化阻尼复合材料的制备
        5.4.1 氟橡胶的溶解
        5.4.2 复合材料的成型
    5.5 双马树脂基高温共固化阻尼复合材料的性能表征
        5.5.1 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5.5.2 复合材料的阻尼性能
        5.5.3 复合材料的模态性能
        5.5.4 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性能
    5.6 双马树脂基高温共固化阻尼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机理表征
        5.6.1 微观结构分析
        5.6.2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5.6.3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致谢

(5)功能化碳纳米管/双马树脂复合材料的界面改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碳纳米管简介及功能化改性
        1.2.1 碳纳米管的结构与性能
        1.2.2 碳纳米管的表面功能化
    1.3 双马来酰亚胺树脂
        1.3.1 双马来酰亚胺概况
        1.3.2 双马来酰亚胺改性
    1.4 碳纳米管/聚合物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研究现状
    1.5 本文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2 分子动力学模拟基本理论
    2.1 分子动力学方法
        2.1.1 周期性边界条件
        2.1.2 能量最小化方法
        2.1.3 系综
        2.1.4 力场
        2.1.5 力学性质的计算
        2.1.6 能量计算
    2.2 交联机理
    2.3 Materials Studio软件模拟过程
    2.4 本章小结
3 官能团化碳纳米管/双马树脂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3.1 引言
    3.2 数值模型及模拟
        3.2.1 交联双马树脂分子建模
        3.2.2 碳纳米管、官能团化碳纳米管/双马树脂建模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力学性质计算
        3.3.2 界面相互作用能
    3.4 本章小结
4 表面聚合物化碳纳米管/双马树脂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4.1 引言
    4.2 表面聚合物化碳纳米管/双马树脂力学性能
        4.2.1 模型构建
        4.2.2 力学性质计算
    4.3 碳纳米管体积分数对双马树脂力学性能的影响
    4.4 碳纳米管功能化程度对双马树脂力学性能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6)耐200℃缠绕成型聚三唑复合材料应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固体火箭发动机壳体复合材料基体树脂研究概述
        1.2.1 环氧树脂
        1.2.2 氰酸酯树脂
        1.2.3 双马来酰亚胺树脂
        1.2.4 聚酰亚胺树脂
    1.3 聚三唑树脂概述
        1.3.1 聚三唑树脂简介
        1.3.2 基于分子结构的耐热性改进研究
        1.3.3 聚三唑树脂的纳米填料改性研究
        1.3.4 聚三唑树脂的固化反应特性研究
        1.3.5 碳纤维/聚三唑树脂基复合材料研究
        1.3.6 聚三唑树脂基复合材料应用前景
    1.4 研究目的与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思路
2 实验
    2.1 主要实验原料
    2.2 仪器与设备
    2.3 试样制备
        2.3.1 预浸料制备
        2.3.2 复合材料层压板制备
        2.3.3 复合材料NOL环制备
        2.3.4 复合材料Φ150 mm容器制备
    2.4 测试项目与方法
        2.4.1 聚三唑树脂的性能表征
        2.4.2 碳纤维/聚三唑树脂预浸带性能测试
        2.4.3 碳纤维/聚三唑树脂复合材料层压板性能测试
        2.4.4 碳纤维/聚三唑树脂复合材料缠绕成型构件性能
3 PTA5 型聚三唑树脂表征与特性分析
    3.1 PTA5 型聚三唑树脂表征
        3.1.1 PTA5 型聚三唑树脂物理特性
        3.1.2 PTA5 型聚三唑树脂化学结构
    3.2 PTA5 型聚三唑树脂特性分析
        3.2.1 PTA5 型聚三唑树脂流变特性
        3.2.2 PTA5 型聚三唑树脂固化特性
        3.2.3 PTA5 型聚三唑树脂活性基团反应分析
        3.2.4 PTA5 型聚三唑树脂固化反应机理分析
        3.2.5 PTA5 型聚三唑树脂固化工艺
    3.3 PTA5 型聚三唑树脂热稳定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碳纤维/聚三唑树脂复合材料成型工艺优化
    4.1 碳纤维/聚三唑树脂预浸料制备技术
        4.1.1 T800 碳纤维与PTA5 型聚三唑树脂浸润性
        4.1.2 T800/PTA5 预浸带
        4.1.3 T300 碳布/PTA5 预浸料
    4.2 碳纤维/聚三唑树脂复合材料固化工艺优化
        4.2.1 缠绕成型T800/PTA5 复合材料性能
        4.2.2 T300 碳布/PTA5 复合材料性能
        4.2.3 碳纤维/聚三唑树脂复合材料固化工艺参数优化
    4.3 本章小结
5 碳纤维/聚三唑树脂复合材料构件缠绕成型及性能验证
    5.1 T800/PTA5 复合材料NOL环研究
        5.1.1 T800/PTA5 复合材料NOL环参数设计
        5.1.2 T800/PTA5 复合材料NOL环性能
    5.2 T800/PTA5 复合材料Φ150 mm容器
        5.2.1 T800/PTA5 复合材料Φ150 mm容器缠绕工艺参数设计
        5.2.2 T800/PTA5 复合材料Φ150 mm容器性能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与贡献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7)国产高强中模碳纤维及其增强高韧性树脂基复合材料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国产高强中模碳纤维进展
2 国产高强中模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进展
    2.1 国外高强中模碳纤维增强高韧性热压罐复合材料现状
    2.2 国产高强中模碳纤维增强高韧性树脂基复合材料技术现状
    2.3 国产高强中模碳纤维增强液体成型复合材料技术
3 国产高强中模碳纤维增强高韧性树脂基复合材料自动化工艺适应性
4 高强中模碳纤维增强高韧性结构复合材料发展趋势
5 结束语

(8)高性能酚醛树脂在子午线轮胎橡胶配方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子午线轮胎
        1.1.1 轮胎结构
        1.1.2 橡胶配方
    1.2 高性能酚醛树脂
        1.2.1 酚醛树脂的合成
        1.2.2 酚醛树脂的高性能化研究
    1.3 增粘树脂
        1.3.1 增粘树脂分类
        1.3.2 胶料的自粘性
    1.4 补强树脂
        1.4.1 补强树脂的分类
        1.4.2 树脂补强机理及影响因素
        1.4.3 固化动力学研究
    1.5 选题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与配方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配方
    2.2 实验设备
    2.3 混炼胶的制备
        2.3.1 补强树脂用混炼胶的制备
        2.3.2 增粘树脂用混炼胶的制备
    2.4 硫化胶的制备
        2.4.1 补强树脂硫化胶的制备
        2.4.2 增粘树脂硫化胶的制备
    2.5 性能测试
        2.5.1 门尼粘度
        2.5.2 硫化特性
        2.5.3 动态力学性能测试
        2.5.4 物理机械性能
        2.5.5 微观结构分析
        2.5.6 分子量及其分布
        2.5.7 热性能
        2.5.8 非等温固化反应实验
        2.5.9 自粘性能测试
        2.5.10 耐老化性能测试
第三章 补强树脂的固化行为及在橡胶中的应用
    3.1 引言
    3.2 固化反应过程分析
        3.2.1 固化反应理论基础
        3.2.2 固化反应过程分析
    3.3 模型拟合法研究固化行为
        3.3.1 模型拟合的理论基础
        3.3.2 模型拟合法的固化行为研究
    3.4 非模型拟合法研究固化行为
        3.4.1 非模型拟合的理论基础
        3.4.2 非模型拟合法固化行为研究
    3.5 固化工艺的研究
    3.6 补强树脂对胶料性能的影响
        3.6.1 胶料的制备及性能测试
        3.6.2 微观结构分析
        3.6.3 加工特性的分析
        3.6.4 物理机械性能及老化性能的分析
        3.6.5 屈挠性能的分析
        3.6.6 磨耗性能的分析
        3.6.7 动态力学性能分析
第四章 增粘树脂的热性能及在橡胶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增粘树脂的理化性质
    4.3 增粘树脂的耐热性及热解动力学研究
        4.3.1 增粘树脂的耐热性
        4.3.2 增粘树脂的热解动力学
    4.4 增粘树脂对胶料性能的影响
        4.4.1 胶料的制备及性能测试
        4.4.2 加工性能的分析
        4.4.3 物理机械性能及老化性能的分析
        4.4.4 压缩生热性能的分析
        4.4.5 屈挠性能的分析
        4.4.6 动态力学性能的分析
        4.4.7 自粘性能的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湿热老化对碳/HT280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碳纤维增强双马来酰亚胺树脂复合材料
        1.2.1 纤维增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1.2.2 双马来酰亚胺树脂
        1.2.3 碳纤维/双马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应用
    1.3 环境因素下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研究现状
        1.3.1 湿热老化效应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1.3.2 高温老化效应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1.3.3 低温老化效应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1.3.4 热循环老化效应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1.4 树脂蠕变性能的研究现状
        1.4.1 蠕变性能试验方法
        1.4.2 蠕变性能的分析研究方法
    1.5 复合材料疲劳性能的研究现状
        1.5.1 疲劳性能试验方法
        1.5.2 疲劳性能的分析研究方法
    1.6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2.1 实验设备
    2.2 实验材料
    2.3 试样尺寸及制备
    2.4 湿热环境模拟实验
    2.5 测试及分析方法
        2.5.1 吸湿增重测试
        2.5.2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2.5.3 动态力学热分析
        2.5.4 层间剪切性能测试
        2.5.5 拉伸性能测试
        2.5.6 拉伸蠕变性能测试
        2.5.7 拉-拉疲劳性能测试
        2.5.8 超声C扫描测试
        2.5.9 扫描电镜测试
第3章 湿热老化前后T700/HT280复合材料及其基体树脂的理化分析
    3.1 吸湿率分析
    3.2 红外光谱分析
    3.3 动态力学热分析
        3.3.1 HT280树脂的动态力学热分析
        3.3.2 T700/HT280复合材料的动态力学热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湿热老化对HT280树脂蠕变性能的影响
    4.1 树脂拉伸性能
    4.2 树脂蠕变性能
    4.3 树脂蠕变后拉伸性能
    4.4 蠕变模型分析
        4.4.1 时间硬化模型
        4.4.2 Kelvin蠕变模型
        4.4.3 Poynting-Thomson模型
        4.4.4 模型与实验结果对比
        4.4.5 蠕变性能预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湿热老化对T700/HT280复合材料疲劳性能的影响
    5.1 复合材料拉伸性能
    5.2 复合材料层间剪切性能
    5.3 复合材料疲劳性能
    5.4 刚度退化模型
        5.4.1 归一化刚度退化模型
        5.4.2 模型与实验结果对比
    5.5 迟滞回能分析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含录用)的学术论文

(10)MT300/802双马树脂基复合材料固化工艺及高温力学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实验
    1.1 材料
    1.2 测试
2 结果与讨论
3 结论

四、高性能QY9511双马树脂及其复合材料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性能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J]. 孙国华,张信,武德珍,侯连龙. 中国塑料, 2021(09)
  • [2]航天先进结构复合材料及制造技术研究进展[J]. 赵云峰,潘玲英. 宇航材料工艺, 2021(04)
  • [3]耐湿热复合材料加筋壳体整体成型及其结构性能研究[D]. 李树茂.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2)
  • [4]共固化阻尼膜夹嵌复合材料研制及界面结合机理[D]. 郑长升. 青岛理工大学, 2021
  • [5]功能化碳纳米管/双马树脂复合材料的界面改性[D]. 姚婷婷.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6]耐200℃缠绕成型聚三唑复合材料应用基础研究[D]. 李莹新. 航天动力技术研究院, 2021(01)
  • [7]国产高强中模碳纤维及其增强高韧性树脂基复合材料研究进展[J]. 包建文,钟翔屿,张代军,彭公秋,李伟东,石峰晖,李晔,姚锋,常海峰. 材料工程, 2020(08)
  • [8]高性能酚醛树脂在子午线轮胎橡胶配方中的应用研究[D]. 张萌萌.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9]湿热老化对碳/HT280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D]. 李晨浩.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2019(04)
  • [10]MT300/802双马树脂基复合材料固化工艺及高温力学性能[J]. 李健芳,郭鸿俊,高杨,张东霞,李桂洋. 宇航材料工艺, 2019(04)

标签:;  ;  ;  ;  ;  

高性能QY9511双马树脂及其复合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