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英语(二)课程学习手册

综合英语(二)课程学习手册

一、综合英语(二)课程学习手册(论文文献综述)

景琦琦[1](2021)在《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核心课程与拓展课程调查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云南师范大学是全国首批招收和培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24所试点高校之一,是中国支持周边国家汉语教学的重点大学,通过积极发挥地缘优势,构建面向东南亚国家汉语教师的课程体系,致力于培养具有熟练的以汉语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和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多种教学任务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然而从实习和就业情况来看,真正能达到这一人才培养标准的学生数量非常少,说明在培养过程中出现了问题,而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就是课程及其教学,尤其是课程设置具有非常重要地位,课程设置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特别是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主干课程的学位核心课程和拓展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因此选择云南师范大学为案例来研究汉语国际教育课程。本文以课程评价理论、CIPP课程评价模式、课堂教学评价理论、有效教学理论来作为理论依据,采用定量与定性结合的研究方法,具体包含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课堂观察法和案例分析法,在对问卷量表进行信效度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后,对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核心课程和拓展课程进行总体评价和每门课程的详细评价,以发现课程存在问题,并结合师生访谈和课堂观察情况,选取典型课程进行案例分析,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课程改进的建议和策略。希望通过以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核心课程和拓展课程为研究案例的分析,一方面能够树立起示范,学习其长处和优点;另一方面达到警策作用,能从中总结出经验和教训,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程的改进提高提供参考和借鉴。本研究分为六部分:第一章文献综述、第二章课程评价理论依据、第三章课程总体评价调查分析、第四章核心课程与拓展课程各门课程评价调查分析、第五章课程案例分析、第六章课程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经调查分析目前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着以下问题:教师未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缺失来教学,导致课程内容重复;课程结构不合理,教学类课程偏多,汉语本体类课程偏少,对研究方法类课程重视不足;课程开设顺序不够合理;生源专业背景多样,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缺乏国别和区域特色课程;缺乏与课程相匹配的针对性教材。基于以上问题,提出课程改进建议:一、调整课程比例,增加汉语本体知识类课程;二、优化课程结构,适当增加研究方法类课程课时;三、合理安排课程开设顺序;四、立足学校特色,增加国别和区域特色课程;五、鼓励专家或教师编写适应性教材。本研究将为各培养院校提供改进课程的经验、借鉴和参考;有利于改进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将对提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助力于培养更多能够满足海外汉语教学需求的高质量国际汉语教师,产生重要意义。

向慧[2](2020)在《“三型”劳动者培养目标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我国社会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因此,“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以下简称“三型”)是当前党和国家对劳动者素质的精准研判,也是职业教育应对社会发展的具体回应。综合来看,劳动者素质发展从经验到技能、再到经验与技能相结合、技能与知识结合,最终集知识、技能、创新为一体,同时教育内容上也经历了“应会”、“应知应会”并重到三型合一的发展过程,从而职业教育政策、理论也形成了自身的发展逻辑。商务英语专业人才是当前我国对外经贸急需的高级专门人才,亟需按照“三型”劳动者素质要求进行培养,按照“三型”的能力要求优化课程体系,是落实新时期职业教育理念的必然选择。首先,按照目的性抽样原则并结合区域分布和培养方案结构,确定11份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培养方案作为研究样本,对发布时间、整体结构以及具体的培养目标定位、专业课程结构与学时安排、专业课程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培养方案更新调整具有滞后性、较少院校认识到商务实践的重要性,且存在培养目标偏向趋同化,“三型”特征不明显,课程结构欠合理,商务、英语“两张皮”,重理论轻实践和缺乏创新类课程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专业教学标准缺失而课程导向偏离,“三型”劳动者培养要求新而课程适应滞后,专业建设历史短而无课程模板借鉴。然后,通过网络爬虫技术抓取17494条有效数据,按照大数据分析理念,企业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诉求体现为对相关英语等级证书、英语口语和写作能力要求较高,且需要具有扎实的外贸业务运作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基于此,当前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对接不够精准,学生能力体系与社会需求不契合,人才供需脱节,而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高职院校在设置课程时对企业的需求调研不充分、课程设置中企业角色不到位。因此,优化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尤为迫切。基于能力本位理论,按照职业性、系统性、针对性、发展性原则,以企业需求、工作过程系统化要求、个性发展需求和终身学习的自觉为依据进行课程设置优化。提出以“三型”培养要求为基本架构优化课程目标,对标企业岗位所需的基础知识、职业技能、创新能力和三者有机统一;以岗位职业能力对接“三型”培养要求,促进课程设置从学科体系中心向岗位任务中心转化,根据岗位任务确定典型工作任务,优化课程内容,包括增设与企业需求对接的创新类课程、商务实际操作技能课程、补充中西方商务文化等。围绕“三型”劳动者培养目标,以“岗位任务”为主线,以典型岗位任务架构主题模块,呈现“串行-相连”的知识结构,形成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对接的“米”字型课程样态。与此同时,为保证这一课程设置顺利实现“三型”目标,还需要健全专业课评估措施,形成专兼职教师协同发展机制,加强实训基地管理以及夯实校企合作等一系列质量保证机制。

张琳[3](2019)在《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2017版最新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颁布,基础教育进入了核心素养导向的新阶段,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人类也随着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进行了信息时代的新阶段——智能时代。信息技术具有潜力支持教育教学变革,改变目前基础教育阶段以知识传递为主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对于信息技术,作为数字原住民的师范生比作为数字移民的大部分在职教师有更强烈的认同感。若师范大学能有效地促进师范生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当代师范生便能成为未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推动者与催化剂。本论文主要研究了五大问题:(1)为了促进未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师范生需要相应地具备什么样的信息化教学能力?(2)目前师范大学培养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有哪些模式?在不同的培养模式下,师范生信息化教学的能力培养成效如何,是否能够胜任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化教学?(3)在师范大学不同的培养模式下,哪些因素促进了师范生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又有哪些阻碍因素?(4)在顶层设计、中层管理与课程实施中哪些策略发生了作用?哪些策略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5)如何综合各个层面利益主体的力量,系统性地实现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常态化发展?本研究在研制面向核心素养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产出结构的基础上,指向2017新课标的核心素养内涵,结合国内外已有的标准,制定了面向核心素养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目标框架;以面向核心素养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结构为框架,从复杂系统的视角出发对基于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培养模式、基于教师信息化教学示范模式与多方协同的综合培养模式三种不同培养模式的三所师范大学做了个案研究,以量化与质化的方法对三所师范大学的政策文本进行分析,以深度访谈各方利益主体、多元数据相互佐证的方法,对于三个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系统的现状做了研究,分析了各个系统内各方利益主体的信息化教学意愿、行为与影响因素,剖析了三种模式下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影响源,总结了三种模式的合理性、局限性及其适用的情境。在此基础上,对于三个案例进行比较分析,总结了在三个案例中各个层面被证明有效的培养策略,从而形成了师范大学面向核心素养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系统性培养策略。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面向核心素养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未来教师通过信息化教学促进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能力,其能力结构需要突出核心素养的指向。本研究在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产出结构中融于了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核心素养,突出了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目标的核心素养导向;在整合学科知识的教学法(TPACK)框架中融入了核心素养因子,形成了整合技术的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法(TPACCK)框架,作为面向核心素养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结构,突出了面向核心素养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与课程的相关性,为师范大学设置培养路径指明方向。第二、个案研究中的三所师范大学的三种培养模式都有其合理性与局限性,其有效性有赖于师范大学系统内部具体的情境。自上而下基于通用信息化课程的培养模式在课程授课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行为符合师范生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目标时,能够促进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反之就会失效;自下而上基于教师信息化教学示范的培养模式有赖于学科专业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示范,如果学科专业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实践意愿不强、能力欠缺,那么这种模式也就失去了动力源;多方协同综合培养的模式因其多元的动力源而相对存在一定的优势,如果动力源均产生预期的效果,那么这种模式便兼具前两种模式的优势,使得师范生既能在课程学习中获得系统性的信息化教学知识,又能在教师示范与实践活动中获得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但是这种模式依然存在教师信息化教学实施与示范均不符合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目标而导致模式失效的风险。第三、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有赖于师范大学系统内各方利益主体在顶层设计、中层管理、课程实施三个层面采用合适的培养策略共同推进。顶层设计的整体策略是设置师范生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多元化培养路径,并通过各种措施促进多元化发展路径中的利益主体形成共同愿景,为各方利益主体促进师范生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提供支持与保障。院系管理层面要发挥其中层的变革领导,通过人员支持、文化支持、设备支持等保障措施来加强学科信息化教学课程建设,从而为师范生提供优质的学科信息化教学课程;支持学科专业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从而为师范生提供丰富优质的信息化教学体验。信息化教学课程教师在课程目标定位上要注重技术支持教学的导向以及核心素养的指向,重点发展师范生在信息技术支持下解决教学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学科信息化教学课程教师还应注重课程与学科以及学科信息技术的紧密结合。在系统中多方利益主体协同推动之下,师范生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才能获得常态化发展。

郭姣龙[4](2019)在《云南省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研究生培养现状及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日趋凸显,职业教育在教育领域中占有“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地位。从学历层面上来看,我国早在多年就已经开设了职业技术教育学的硕士点和博士点,为职业教育培养了大批研究型人才。并开始招收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为职教师资的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培养模式的弊端越来越明显.2015年7月28日,国务院委员会下发通知,45所院校开始了职业技术教育领域教育硕士的培养试点工作。截至到现在,国内共有四十九所学校参与到培养工作中,云南省仅有两所,一所为综合性大学,一所为师范院校。截至到目前为止,这两所学校已经迎来三届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职业技术教育领域)(以下简称职教专硕)研究生,而XX综合大学首届研究生也于2018年6月份毕业。本研究共调查XX综合大学和XX师范大学职教专硕研究生共72人,校内外导师共12人,领导4人。采用文献分析法、对比分析法、个别访谈法以及实物分析法等方法进行研究。本研究一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研究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和方法、文献综述、概念界定、理论基础。第二章为现状调查,主要介绍了XX综合大学和XX师范大学职教专硕在生源情况、课程与教学、专业实践、师资情况、学位论文、就业信息等方面的培养现状。第三章为对比分析,通过对XX综合大学和XX师范大学、三种培养模式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各自的特色、不足以及在培养过程中的亟待解决的共同问题。第四章为制度分析,对现有的云南省职教专硕培养制度进行分析,发现制度实施效益与目标的差距。第五章为原因分析,以制度主体、制度客体和制度环境为维度分析产生制度实施效益与目标差距的原因。第六章为建议部分,在前几章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完善云南省职教专硕培养制度的建议。

杨永林,张文茹,朱波,柴湛涵,黄立鹤,魏耀章,焦丹,余素青,张玉双,王霞,刘江,张慧玉,许环光,杨一铎,林克难,顾静[5](2018)在《多视角看新时代英语专业发展方向》文中研究指明虽然蔡基刚已就外语教育规划提出洋洋洒洒的若干建议,但是本系列专家学者立足教学实践和时代需求,直抒胸臆,也从多视角探讨了新时代英语专业发展方向。或聚焦综合英语类课程的不必要性,提出英语专业改革应该为真正的专业化而不是蔡基刚提及的工具化;或结合自身学校办学特色,指出应加强专业教师、学生、国际机构和用人单位的互动,以托起英语专业的"腰";英语专业改革和教学团队建设双管齐下,不仅着眼英语专业的出路问题,提出英语专业改革走学科型、通专融合型和复合交叉型道路,要适当扩展与其他专业相结合的应用性课程的比例;教学团队还应形成"英语+专业"的模式,鼓励跨学科课程建设。有专家认为,对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由于学科跨度太大,目前阶段还很难推广;而就英语专业毕业生不从事相关专业相关职业的现状,专家学者有自己的现实考量,认为语言专业毕业生就业范围广泛不是我国特例,也不能说明是语言专业人才培养的失败,且培养新工科复合型人才不一定是英语专业的发展方向,提出应该专注学科本位。

王天予[6](2018)在《基于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的本科翻译专业教学模式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翻译教学与研究的飞速发展,本科翻译教学模式也处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社会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关注学习者的社会性互动和人文成长,符合译者能力形成规律,本研究旨在构建基于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的本科翻译专业教学模式(SCTM),包括分析其构成要素,设计模式框架,以及具体模式应用形式。主要研究问题涉及该专业的整体教学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及评价体系等方面,为本科翻译专业提供宏观教学设计。本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定性研究主要通过访谈法和文献分析法完成,旨在探析当前我国本科翻译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高等教育诉求以及在教学目标、课程体系、教学以及评价体系等方面的实际情况,为模式建构提供背景数据和维度参考。定量分析主要包括问卷数据和文献数据的定量分析,旨在提供学习者需求分析和课程设计分析。本研究认为SCTM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要遵循“一致性建构”原则,即教学目标、课程、教学及教学评价设计要有内在一致性。SCTM教学目标以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为依据,以培养学生语言知识与能力、翻译知识与能力、(与翻译相关)通识知识与能力、职业知识与能力以及专业知识与能力为维度,根据本科生的不同学习阶段设计具体教学目标。SCTM的课程体系依据教学目标共包含上述知识与能力培养的五个课程模块,旨在实现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建构。SCTM的主要教学理念是运用社会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设计从简到难的不同教学活动,使其最终能够完成完整的翻译项目。SCTM的评价体系包括宏观教学管理评价和微观译文质量评价。宏观教学管理评价旨在引导学生管理自身学习过程,应包括多种评价方式。微观译文质量评价旨在培养学生对自己翻译作品的评价能力,如译文的准确性、专业性与翻译任务的契合度等。本研究为本科翻译专业教学设计理念的转变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教学模式,为教学实践设计提供蓝本,可供开设本科翻译专业的院校参考。通过实践社会建构主义理念的教学设计可以审视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在我国当前社会文化环境中本土化的可行性,为社会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提供修正或补充的维度和观测点。

李胜利[7](2018)在《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世界经济转型发展的飓风席卷全球之时,思变创新、转型跨越成为时代主题词。语言作为时代发展的活化石,始于实践,终于应用。今天的英语教学正处于转型的十字路口,为支撑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培养适销对路的高端应用型英语人才,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时代新使命。本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首先选取国内10所应用型本科院校为调查对象,以英语类专业教师教学体验、学生学习体验为调查内容,结合麦可思提供的中国英语类专业本科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的相关定制化数据,分析我国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的现状与问题。其次,选取公办应用型本科、民办应用型本科以及混合所有制应用型本科共3所作为质性研究样本,通过解读不同属性院校英语类专业教学在转型制度供给、教师制度认同、教师行动选择与教学组织再造四个维度上的不同表现,评估诊断教学转型的制约瓶颈,反思剖析转型困难的深刻根源,探索总结推进转型的实践策略。为增强研究的科学性与逻辑严密性,本研究在对新制度主义理论进行借鉴与适切性改造的基础上,尝试为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建构了一个融“制度供给——制度认同——行动选择——组织再造”为一体的动态“四维立体”螺旋式理论框架。该教学转型框架宏微共现,中观拓展。首先,在大学组织视域下探讨教学转型多元利益相关者的制度反应。在这个教学制度形成与变迁的多重博弈中,检视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之间的适配状况。其次,利用宏观层面的制度环境与技术环境,对教学转型的正式制度供给进行合法性与合理性的论证。技术环境与制度环境之间交叉关系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组合情况,各种情况为教学组织提供不同的制度供给选择。再次,本研究建构的“四维立体”整合分析框架,通过促成教学转型制度环境的宏观框架、学院及教学组织的中观框架及教师教学转型认同与行动的微观框架之间的互动与耦合,深描出了一个“鲜活真实的教学转型全景世界”。教师对教学制度的认同程度和行动选择状况构成教学转型制度分析的微观基础。基于学校、院系(部)组织及教师的转型行动反馈,本研究聚焦中观教学组织再造。本研究围绕应用型本科组织场域中,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为何迟迟难以推进这个核心问题,综合运用混合研究方法,整合量化调查与质性深访的结果,在借鉴与改造新制度主义理论框架的基础上,以公办应用型本科、民办应用型本科和混合所有制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实践为主线,对我国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路径进行探索。论文主体分为三部分:第一,通过构建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动态“四维立体”螺旋模型,分析转型内外环境,探究教学转型在四个维度上的作用机制及相互关系;第二,通过问卷调查和量化分析对我国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现状进行整体扫描、问题凝练及瓶颈聚焦;第三,通过对不同属性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跟踪调查及对教师的深度访谈,深描教师教学转型的情感挣扎,探索教学组织再造的创新实践,重构教学转型理论,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转型策略。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本研究所建构的动态“四维立体”螺旋模型为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打造了环环相扣的行动链(Action Chain)。教学转型在四大因素(教学制度供给、教师制度认同、教师转型行动选择和教学组织再造)和三大机制(合作机制、心理机制和反馈机制)共同作用下螺旋上升演进。第二、在应用祛魅——理性附魅——创新返魅的教学转型逻辑指引下,不同属性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的教学转型,可能需要经历从学术型英语教学向应用型英语教学的“一次转型”和从传统通用英语(EGP)教学向“通用英语(EGP)+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的“二次转型”。与此同时,推动与之相匹配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教学管理、教师发展等方面也做出配套的应用型转型。院校属性、生源状况以及教学基础不同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其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和特殊性特征。本研究针对英语类专业教学提出以下转型建议:第一,在提升教学转型制度供给力方面,以需求为导向,使教学转型制度供需匹配;查缺补漏,使教学转型制度供给不留空白;强化升级,使教学转型制度供给与时俱进;坚守底线,使教学转型制度有令必行;沟通协调,使教学转型制度供给多元完善。第二,在强化教学转型制度认同方面,激发教学转型原动力,满足转型教师的利益诉求及心理动机;把握教学转型继发力,深化转型教师的制度认知;锁定教学转型趋向力,激发教师教学转型的参与动机;明辨教学转型指示力,转变教师的转型参与态度。第三,在促进转型行动理性高效方面,导航定向,明确教学转型路向何方;绘就蓝图,规划教师职业生涯转型发展;取舍有度,突出教学转型重难点。第四,在教学组织再造提质增效方面,再造流程,环节入手;以生为本,能力导向;创新教学,强化应用;技术支撑,补齐短板;管理转型,共治共享。

丰海利[8](2018)在《基于微课和手机APP的综合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文中提出基于微课和手机APP的综合英语混合式教学实证研究表明,线上学习+线下课堂的混合式教学能够将网络学习和传统课堂有机融合,为学生学习提供优质资源、便利条件和互动空间,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有效促进教学效果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是符合信息时代发展、学生学习需求和英语教学改革趋势的重要探索和实践。

蒋学清,丁研,左映娟[9](2018)在《北京交通大学基于OBE理念的大学英语教学方案》文中提出为响应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号召,融入以OBE理念为主导的国际高等工程教育,提高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2015年起北京交通大学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OBE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改革。应学校要求,大学英语部在原有教学方案基础上,重新制定了基于OBE教育理念的大学英语教学方案,包括大学英语学科培养方案以及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等。新方案以OBE理念为理论基础,以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大学英语教学指南(送审稿)》、北京交通大学人才培养方案为顶层设计依据,以学习成果逆推原则和教学结构对应原则为构建准则,在教学目标、课程体系、评价体系等方面显现出鲜明特征,有效推进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聂红,罗建芳,杨君[10](2017)在《英语专业《综合英语》教学改革实践探析——以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调查结果显示《综合英语》教学改革实践研究探索的实施激发了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和热情,学生学习目的明确,自信心增强,英语听说读写译各项技能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培养和提高,团结协作精神、自主学习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得以提高,为后续系列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综合英语(二)课程学习手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综合英语(二)课程学习手册(论文提纲范文)

(1)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核心课程与拓展课程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二章 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核心课程与拓展课程各门课程评价的理论依据
    第一节 课程评价理论
        一、课程评价的含义和主体
        二、课程评价的功能和目的
        三、课程评价的方法和过程
        四、课程评价的模式
        (一)目标评价模式
        (二)差距评价模式
        (三)CIPP评价模式
        (四)回应性评价模式
        (五)本研究选择 CIPP 模式进行评价的原因
    第二节 课堂教学评价理论
        一、课堂教学评价的含义和目的
        二、课堂教学评价的主体和方法
    第三节 有效教学理论
        一、有效教学的含义
        二、有效教学的特征
        三、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
    小结
第三章 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核心课程与拓展课程总体课程评价调查分析
    第一节 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课程设置概况
    第二节 调查问卷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问卷设计
        二、调查对象与问卷发放回收
    第三节 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总体课程评价调查分析
        一、问卷信效度判断标准
        二、量表信度分析
        三、量表效度分析
        四、影响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课程设置的因素分析
    小结
第四章 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核心课程与拓展课程各门课程评价调查分析
    第一节 调查问卷设计与实施
        一、单门课程评价量表信度与效度分析
        二、学位核心课程和拓展课程各门课程评价情况分析
        (一)第二语习得
        (二)跨文化交际
        (三)汉语语言分析
        (四)汉语课堂设计
        (五)汉语课堂教学法
        (六)国外汉语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七)语言要素及其教学
        (八)汉语教学资源及其利用
        (九)国外中小学教育专题
        (十)中华文化与传播
        (十一)外语教育心理学
        (十二)教学调查与分析
    第二节 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各门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比分析
    小结
第五章 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程案例分析
    一、跨文化交际(研一)
    二、教学调查与分析
    三、国外中小学教育专题(研一)
    四、汉语课堂教学法
    五、小结
第六章 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程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
    第一节 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未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教学,导致课程内容重复
        二、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教学类课程偏多
        三、忽视汉语本体类课程
        四、研究方法类课程重视程度不够
        五、课程开设顺序不合理
        六、生源专业背景多样,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
        七、缺乏国别和区域特色课程
        八、缺乏与课程相匹配的针对性教材
    第二节 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程改进建议
        一、调整课程比例,增加汉语本体知识类课程
        二、优化课程结构,适当增加研究方法类课程课时
        三、合理安排课程开设顺序
        四、立足学校特色,增加国别和区域特色课程
        五、鼓励专家或教师编写适应性教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2)“三型”劳动者培养目标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1.国家意志之导向:高职“三型”劳动者培养的政策要求
        2.现实困境之诉求: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优化的实际需要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1.国内文献综述
        2.国外文献综述
        3.文献述评与启示
    (四)核心概念界定
        1.“三型”劳动者
        2.高职商务英语专业
        3.课程设置
    (五)研究内容与框架
        1.研究内容
        2.研究框架
    (六)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3.研究方法
    (七)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1.研究重点
        2.研究难点
        3.创新点
一、“三型”劳动者培养目标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理论分析
    (一)专业课程设置的理论基础
        1.能力本位教育理论
        2.需求分析理论
    (二)培养“三型”劳动者的逻辑分析
        1.培养“三型”劳动者是历史的必然
        2.培养“三型”劳动者是逻辑的必然
    (三)“三型”劳动者培养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要求
        1.“三型”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知识要求
        2.“三型”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技能要求
        3.“三型”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创新要求
        4.“三型”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综合要求
二、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基于专业培养方案的文本分析
    (一)样本提取
        1.样本总体
        2.研究样本
    (二)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1.培养目标定位
        2.专业课程结构与学时安排的现状分析
        3.专业课程内容的现状分析
    (三)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问题透视
        1.培养目标趋同化,“三型”特征不明显
        2.课程结构欠合理,商务、英语“两张皮”
        3.技能培训不充分,理论、实践“脱钩”
        4.职业发展难支撑,创新课程匮乏
    (四)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1.专业教学标准缺位,课程导向偏离
        2.“三型”目标新,课程适应滞后
        3.专业建设历史短,无课程模板借鉴
三、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优化的需求:基于企业招聘数据的分析
    (一)数据采集
        1.数据信息源及工具
        2.数据采集目的
        3.数据采集分析过程
    (二)数据分析
        1.数据编码
        2.企业需求现状分析
    (三)结果讨论
        1.结论:企业岗位要求与“三型”劳动者素质要求吻合
        2.问题:既定培养目标与企业“三型”需求对接不精准
        3.原因:课程设置中的企业角色不到位
四、“三型”劳动者培养目标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优化设计
    (一)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优化的原则和依据
        1.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优化的原则
        2.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优化的依据
    (二)优化课程目标:以“三型”培养要求为基本架构
        1.基础知识目标
        2.职业技能目标
        3.创新能力目标
        4.“三型”目标的有机统一
    (三)优化课程内容:以岗位职业能力对接“三型”培养要求
        1.从学科体系中心到岗位任务中心
        2.根据岗位任务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3.根据典型工作任务优化课程内容
    (四)优化课程结构:以“三型”目标牵引岗位任务主题模块
        1.建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结构的基本要求
        2.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结构样态
五、“三型”劳动者培养目标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实施的质量保证
    (一)健全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评估措施
    (二)形成专兼职教师协同发展机制
    (三)加强实训基地管理体系建设
    (四)夯实校企合作基础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3)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时代迭替:指向核心素养的育人导向
        二、顺势而为:智能时代教师角色的转型
        三、信息技术:教育变革的天使还是魔鬼
        四、培养窘境:师范教育亟需振兴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国内相关研究
        二、国外相关研究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研究路径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结构与发展目标
    第一节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的国际经验
        一、美国《ISTE教育者标准》2017版
        二、欧盟《教育者数字能力的欧洲框架》
        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信息通信技术能力框架》
        四、三大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的比较与启示
    第二节 我国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的启示
        一、《2014 标准》的制定目的
        二、《2014 标准》的能力维度
        三、《2014 标准》的能力层级
    第三节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结构
        一、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结构研制依据
        二、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产出结构
        三、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结构
    第四节 面向核心素养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目标
        一、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目标与层级研制路径
        二、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目标
        三、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层级
第三章 基于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的培养模式
    第一节 顶层设计
        一、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定位
        二、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课程设置
        三、信息化教学的保障措施
    第二节 课程实施
        一、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
        二、学科专业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意愿与行为
    第三节 培养成效
        一、通过信息化教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意愿整体较低
        二、实习时促进核心素养发展的信息化教学行为基本缺失
        三、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结构各因子中信息技术能力识最强
        四、主动发展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在动机不足
    第四节 培养成效的归因分析
        一、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实施技术取向的负面影响
        二、学科专业教师的优质信息化教学示范缺失
        三、部分实习学校的负面体验
        四、信息化教学技术支持的缺乏
        五、信息化教学能力评价机制的缺位
    第五节 主要动力源的影响因素
        一、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未及预期的归因分析
        二、保障措施未及预期的归因分析
    第六节 基于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培养模式的启示
        一、基于信息化教学课程培养模式的合理性
        二、基于信息化教学课程培养模式的局限性
第四章 基于教师信息化教学示范的培养模式
    第一节 顶层设计
        一、培养定位未强调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
        二、课程设置尚未形成系统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课程体系
        三、教师专业发展未强调信息化教学能力
    第二节 培养成效
        一、通过信息化教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意愿整体中等
        二、实习时信息化教学行为以促进知识传递为主
        三、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结构各因子中信息技术能力最强
        四、发展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意愿整体较高
    第三节 培养成效的归因分析
        一、学科专业教师的优质信息化教学示范
        二、选修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的正面影响
        三、实习学校经历的综合影响
        四、师范生丰富的校外教学与学习经历的正面影响
        五、课程设置不利于系统性的信息化教学知识学习
    第四节 主要动力源的影响因素
        一、学科专业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行为及影响因素
        二、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行为及影响因素
    第五节 基于教师信息化教学示范模式的启示
        一、基于教师信息化教学示范模式的优势
        二、基于教师信息化教学示范模式的局限性
第五章 多方协同的综合培养模式
    第一节 顶层设计
        一、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定位
        二、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多元路径建设
        三、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保障措施
    第二节 培养成效
        一、通过信息化教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意愿整体中等
        二、实习时的信息化教学行为以多媒体教学为主
        三、信息化教学能力在四年中获得较大提升
        四、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结构各因子中信息技术能力最强
        五、发展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意愿整体内在动机充分
    第三节 培养成效的归因分析
        一、学科专业教师丰富的信息化教学示范
        二、各类信息化教学活动与比赛的正面影响
        三、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技术取向的负面影响
        四、学科信息化教学课程设置问题的负面影响
        五、实习学校经历的综合影响
        六、师范生信息化学习经历的正面影响
    第四节 主要动力源的影响因素
        一、学科信息化教学课程教师的教学行为及影响因素
        二、学科专业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行为及影响因素
    第五节 多方协同综合培养模式的启示
        一、多方协同综合培养模式的优势
        二、多方协同综合培养模式的局限性
第六章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系统性培养策略
    第一节 三种模式下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启示
        一、成效差异启示: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化教学三要素
        二、动力源差异启示:多元化的培养路径
        三、治理权力分布差异启示:激发中层的联动作用
    第二节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顶层设计策略
        一、形成培养目标的共同愿景
        二、明确变革领导核心机构
        三、设置多元化的培养路径
        四、重视院系的变革推动力
        五、评价机制支持创新与多样性
        六、设施建设重视教师的需求
    第三节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中层变革策略
        一、支持学科专业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
        二、加强学科信息化教学课程建设与师资发展
        三、配置专职人员提供技术支持
        四、营造鼓励创新的组织文化
        五、重视学科信息化教学设施建设
        六、加强实习期间对师范生的支持
    第四节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一、显性信息化教学课程的教学策略
        二、隐性信息化教学课程的教学策略
结语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创新与价值
    第三节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4)云南省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研究生培养现状及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 职教师资培养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职业教育的需求
        (二) 职教教师学历提升需要拓展新的培养渠道
        (三) 职教专硕培养需要理论的指导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文献综述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 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五、概念界定
        (一)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技术教育领域)
        (二) 制度
        (三) 研究生培养制度
        (四)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培养制度
    六、相关理论基础
        (一) 制度要素理论
        (二) 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
第二章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研究生培养现状
    一、生源情况
        (一) XX综合大学生源情况
        (二) XX师范大学生源情况
    二、课程与教学
        (一) XX综合大学课程与教学情况
        (二) XX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情况
    三、专业实践
        (一) XX综合大学实习情况
        (二) XX师范大学实习情况
    四、导师情况
        (一) XX综合大学导师情况
        (二) XX师范大学导师情况
    五、学位论文
        (一) 划分标准
        (二) 论文选题分析
    六、就业信息
第三章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研究生培养对比分析..
    一、生源情况
        (一) 生源数量
        (二) 生源所在地分布
        (三) 生源的前置专业与研究生方向
        (四) 应届本科毕业生所占比例
    二、课程与教学
        (一) 课程内容设置
        (二) 课程时间安排
        (三) 课程教学
    三、专业实践
        (一) 培养院校的管理
        (二) 校外实习单位
        (三) 实践内容
    四、导师情况
        (一) 校内导师
        (二) 校外导师
    五、学位论文
        (一) 选题的范围
        (二) 选题的类目
        (三) 选题的类型
        (四) 论文撰写
    六、就业信息
第四章 云南省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研究生培养制度分析
    一、云南省职教专硕招生制度分析
        (一) 招生制度的意义与目的
        (二) 招生制度文本分析
        (三) 招生制度实施效益与目标的差距
    二、课程与教学制度
        (一) 课程与教学制度的意义与目的
        (二) 课程与教学制度文本分析
        (三) 课程与教学制度实施效益与目标的差距
    三、专业实践制度
        (一) 专业实践制度的意义与目的
        (二) 专业实践制度文本分析
        (三) 专业实践制度实施效益与目标的差距
    四、导师制度
        (一) 导师制度的意义与目的
        (二) 导师制度文本分析
        (三) 导师制度实施效益与目标的差距
    五、学位论文制度
        (一) 学位论文制度的意义与目的
        (二) 学位论文制度文本分析
        (三) 学位论文制度实施效益与目标的差距
    六、就业制度
        (一) 就业制度的意义与目的
        (二) 就业制度文本分析
        (三) 就业制度实施效益与目标的差距
第五章 云南省职教专硕研究生培养制度实施效益与目标差距原因分析
    一、制度主体
        (一) 培养院校对职教专硕的培养缺乏经验和可借鉴的模式
        (二) 职教专硕培养配套制度建设后滞
    二、制度客体
        (一) 就业目标与培养目标不一致
        (二) 对培养制度的实施效益信心不足
    三、制度环境
        (一) 社会价值观念对职业教育的偏见
        (二) 教育主管部门主导体制的影响
        (三) 社会对职教专硕认知度不高
第六章 完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研究生培养制度的建议
    一、凸显创新精神的职教专硕研究生培养制度内核
    二、招生制度
        (一) 明确招生标准
        (二) 完善招生方式
        (三) 合理制定招生计划
        (四) 增加考试科目
        (五) 加大政策宣传
    三、课程与教学制度
        (一) 鼓励多元主体的参与
        (二) 适当延长学制,完善课程体系
    四、专业实践制度
        (一) 寻求双方利益结合点,提高实习单位主体意识
        (二) 加强过程管理,做好过程监控
        (三) 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奖励和惩罚并行
    五、导师制度
        (一) 加强对导师的培训
        (二) 激发校外导师的积极性
        (三) 明晰校内外导师的职责
        (四) 建立和完善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沟通的平台
        (五) 健全双导师考核评价机制
    六、学位论文制度
        (一) 设立灵活多样的学位论文标准,鼓励创新
        (二) 加强对学位论文的引导,提高论文质量
    七、就业制度
        (一) 制定相关政策,鼓励职教专硕在中职学校和企业的双向流动
        (二) 明确职教专硕在学历学位证书中的专业方向
结论
附录1
    关于“云南省职教专硕研究生培养”的访谈提纲(学生版)
    关于“云南省职教专硕研究生培养”的访谈提纲(导师版)
    关于“云南省职教专硕研究生培养”的访谈提纲(管理者版)
附录2
    满意度调查表
附录3
    论文概览表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5)多视角看新时代英语专业发展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改革开放40年, 英语专业怎么办?
论综合英语类课程的不必要性
英语专业如何挺直腰?———以民航英语为例
英语专业转型是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
以通专融合为导向的新时代英语专业发展之路:同济大学英语系的创新实践
“新工科”背景下, “老工科”高校英语专业的转型与发展路在何方?
涉外法商方向英语专业及学科建设
英语专业的改革出路在于大类招生
也议“英语专业病得不轻”
把握国情, 放眼世界, 搞好本科英语专业建设
英语专业是否符合国家和社会所需?
外文学院的“半吊子”现象
应找准英语专业的病根再开药方
关键还是要先学好常用英语
培养“新工科复合型人才”是否是英语专业的发展方向?

(6)基于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的本科翻译专业教学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术语界定
    三、研究目的
    四、研究意义与创新
    五、研究方法
    六、论文结构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社会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一、建构主义的哲学基础与心理学渊源
        二、当代建构主义思想流派
        三、社会建构主义教学研究
    第二节 社会建构主义视域下翻译教学模式研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理论框架
    第一节 社会建构主义翻译教学理论
        一、多现实和多角度
        二、协作学习
        三、改造
        四、真实任务
        五、支架式教学
        六、社会认知学徒
    第二节 一致性建构理论
        一、概念及核心思想
        二、要素分析及实施步骤
        三、可测学习成效结构分类法
    第三节 翻译能力体系
        一、国内外翻译能力模型研究
        二、翻译能力框架
    第四节 SCTM教学模式理论框架
        一、模式建构原则
        二、理论基础
    本章小结
第三章 SCTM教学模式建构数据分析
    第一节 研究方法
        一、定性研究
        二、定量研究
    第二节 教学模式建构数据分析
        一、模式构成要素数据分析
        二、学习者需求数据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SCTM教学模式建构
    第一节 SCTM教学模式构成要素及互动分析
        一、教学目标要素分析
        二、课程要素分析
        三、教学要素分析
        四、评价要素分析
    第二节 SCTM教学模式框架
    第三节 SCTM教学模式构建流程
        一、教学目标设计
        二、课程设计
        三、教学设计
        四、评价设计
    第四节 SCTM教学模式评价
        一、定性评价分析
        二、定量评价分析
    本章小结
结论
    一、研究成果
    二、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已有研究述评
    第三节 问题聚焦与思路框架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第一节 新制度主义路向分析与应用局限
    第二节 新制度主义分析框架的借鉴与修正
    第三节 “四维立体”整合分析框架的构建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方法
    第二节 研究设计
    第三节 研究可靠性、伦理、自反性和限制
第四章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现状调查
    第一节 调查问卷设计与实施依据
    第二节 问卷的效度与信度检验
    第三节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与学的现状与问题
    第四节 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的现状与问题
第五章 “双一流”卓越梦的辗转:公办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
    第一节 L大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供给
    第二节 L大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认同
    第三节 L大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行动选择
    第四节 L大英语类专业教学组织再造
第六章 “二等公民”的涅盘:民办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
    第一节 F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供给
    第二节 F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认同
    第三节 F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行动选择
    第四节 F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组织再造
第七章 “第三部门”的蹊径:混合所有制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
    第一节 W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供给
    第二节 W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认同
    第三节 W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行动选择
    第四节 W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组织再造
第八章 讨论与检思
    第一节 差异与趋同:教学转型案例比较
    第二节 检思与重构:教学转型理论框架完善
    第三节 策略与实践:教学转型的行动方略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三、结语:尚在征程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访谈邀约信
    附录2: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访谈提纲(院长)
    附录3: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访谈提纲(教学院长)
    附录4: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访谈提纲(教研室主任)
    附录5: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访谈提纲(教师及教辅)
    附录6: 访谈摘要单
    附录7: 课堂观察表
    附录8: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9: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学生学习需求调查问卷
    附录10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8)基于微课和手机APP的综合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二) 教学资源
    (三) 教学形式
    (四) 教学安排
    (五) 评价方式
三、教学实施
    (一) 课前准备
    (二) 教学实施
四、教学效果
    (一) 问卷调查
    (二) 深度访谈
    (三) 调查结果
五、结语

(9)北京交通大学基于OBE理念的大学英语教学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一、课程基本信息
    1. 课程编号:62L288T
    2. 课程体系/类别:公共基础课程
    3. 课程性质:限选
    4. 学时/学分:80学时/4学分
    5. 先修课程:高级综合英语
    6. 适用专业:非英语专业本科生
二、课程教学目标
三、预期学习成效
四、课程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五、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
六、课程教学方法
七、课程考核
八、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九、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10)英语专业《综合英语》教学改革实践探析——以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调查目的与方法
二、调查结果分析与讨论
     (一) 课程教学改革措施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 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
     (二) 合作学习小组的建立增强了学生学习自信心, 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
     (三) 学习手册的编制提供了方法和策略指导, 使学习目标明确、有的放矢
     (四) 提高了跨文化交际能力, 为语言技能和专业课程的学习夯实了基础
     (五) 通过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困惑与反思
     (一) 继续夯实语法知识
     (二) 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历久弥新
     (三) 全面提升教师素质、能力和水平

四、综合英语(二)课程学习手册(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核心课程与拓展课程调查分析[D]. 景琦琦.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2]“三型”劳动者培养目标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 向慧. 西南大学, 2020(01)
  • [3]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研究[D]. 张琳.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 [4]云南省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研究生培养现状及制度研究[D]. 郭姣龙. 云南大学, 2019(03)
  • [5]多视角看新时代英语专业发展方向[J]. 杨永林,张文茹,朱波,柴湛涵,黄立鹤,魏耀章,焦丹,余素青,张玉双,王霞,刘江,张慧玉,许环光,杨一铎,林克难,顾静. 当代外语研究, 2018(06)
  • [6]基于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的本科翻译专业教学模式研究[D]. 王天予. 黑龙江大学, 2018(12)
  • [7]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D]. 李胜利. 厦门大学, 2018(07)
  • [8]基于微课和手机APP的综合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 丰海利.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8(03)
  • [9]北京交通大学基于OBE理念的大学英语教学方案[J]. 蒋学清,丁研,左映娟. 大学外语教学研究, 2018(00)
  • [10]英语专业《综合英语》教学改革实践探析——以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聂红,罗建芳,杨君.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7(03)

标签:;  ;  ;  ;  ;  

综合英语(二)课程学习手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