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去年经济最差

以色列去年经济最差

一、以色列经济去年最差(论文文献综述)

谢辉[1](2021)在《福建省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分析》文中指出农业上市公司作为农业企业的领头羊,在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现代化发展中起着领飞头雁的作用,其经营绩效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乡村的产业振兴,重要性不言而喻,对其经营绩效进行分析,可以帮助公司管理层全面客观了解公司当下的发展状况,存在的问题,进而采取必要的措施。福建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个省,占据了良好生产条件和原料市场环境,那么福建省农业上市公司,近几年的经营绩效水平如何,在众多农业上市公司中处于何种地位,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是何种原因造成的,为了回答好这些问题,笔者根据中国证监会行业分类法分类,选取样本农业上市公司62家,其中包含福建省6家。从财务报表出发,结合企业相关经营活动和本地实际情况,采用因子分析法、二次相对评价法、K均值聚类法对这62家农业上市公司2017-2019年连续三年的面板数据进行横向的因子分析、对因子分析结果进行二次相对效益评价和K均值聚类分析,此举是为了通过将福建省这6家农业上市公司与全国其他农业上市公司进行对比,找到优势与不足,客观评价其经营效益在全国农业上市公司处于何种位置。但是,众所周知,因子分析所提取的信息,是不到100%的,不能够反应所有的内容,因此本文的第二个核心部分是对这6家福建省的农业上市公司分别进行纵向的财务指标分析,在这里,会采取更加细化的财务指标。从而实现横纵交叉,更加全面地分析福建省农业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在横向因子分析中发现,福建省农业上市公司整体经营绩效在全国而言表现一般,绩效水平差异较大,参差不齐,最好的绿康生化可以多次挺进前十名,最差的福建金森常年处于垫底水平。在聚类分析中看到,仅2018年绿康生化一家挺进过第一类成长高效型农业上市公司,而且其它5家农业上市公司均处于第三类低效型农业上市公司。在其他年度以及3年综合绩效中,福建省全体农业上市公司均处于第三类别。当然,这其中不免有客观基础条件的差异,像绿康生化和圣农发展,这些公司原本基础就好,而天马科技和福建金森底子较差。因此通过二次相对评价DEA模型,去除基础条件影响后发现,在2019年度,福建金森、平潭发展和天马科技一跃而上,这些公司在经营管理上,主观有效努力程度对于绩效水平的贡献值较高,反而超越了原本基础条件较好的绿康生化和圣农发展。在纵向财务指标分析中,结合因子分析的结果,发现了这些公司为什么在因子分析中表现不佳,其中存在的问题是什么。最后,在结论部分,对福建省各农业上市公司的经营优劣势进行了总结,并结合实际情况和优劣势对福建省各家农业上市公司分别提出了相应的针对性的建议。

庞茂迪[2](2020)在《企业家精神对外商直接投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造成的全球经济衰退,各国开始争相吸引外商直接投资(FDI)。为了促进经济增长,各国政府包括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以及新型工业化国家都在通过降低税率等财政政策来吸引外资。值得注意的是,外资在低税率条件下还会注重东道国的法治水平或创业氛围等整体投资环境,这将会成为当前以及未来较长时间内的关键投资因素。也就是说,跨国公司除了关注财税补贴等吸引因素之外,还会关注如何在当地投资环境下实现综合获益,而不仅仅是获得一些成本的降低。在决定经济体竞争优势的众多投资因素中,企业家精神既包括宏观层面又包括微观层面,该因素不仅考虑到经济体的税收成本也考虑到整体投资环境的综合因素。因此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各国竞争加剧的形势下,研究企业家精神因素对一国吸引FDI的作用具有格外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此背景下,本文分析了企业家精神吸引FDI的作用机制,根据企业家精神指标(GEI)建立了企业家精神不同层次和不同角度的指标,包括企业家精神总指标、个体指标和制度指标以及创业态度指标、创业能力指标和创业抱负指标,从不同角度分别研究了企业家精神水平对全球FDI流量和FDI存量的作用。结果显示企业家精神对FDI流量、存量均有促进作用。从宏观层面来看,企业家精神制度指标可以衡量一国经济环境的基本框架,外国资本一般会投向自由开放、制度完善的经济体,因此制度对FDI的吸引作用非常明显。从微观层面来看,企业的成功创办会增强当地市场竞争,促进新产品开发。因此跨国公司会将当地企业家精神视为一种战略资源,随着企业成长,创新能力增强以及人才增多,企业家精神成为吸引FDI的重要拉动力。但是目前在华FDI并不完全由中国的企业家精神拉动,而是那些已经有较高GEI水平的母国国家选择在华利用中国要素投资的结果。综上所述,中国需要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氛围,给予企业家宽松、自由的营商环境,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引领中国企业家精神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和技术驱动方向发展。

曾慧,赖挺挺[3](2020)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营商环境的比较与启示——基于《2020年营商环境报告》》文中研究说明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日益重视与沿线国家的投资合作,因此沿线国家的营商环境也备受关注。本文基于《2020年营商环境报告》分析了沿线国家营商环境的现状、发展趋势与改革成效,探究了我国营商环境的薄弱点,并结合我国投资需求,为改善沿线国家营商环境和促进"一带一路"倡议实施提供了政策建议。

刘艺川[4](2019)在《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测度 ——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国际社会对普惠金融(Inclusive Finance)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普惠金融是指参与各主体在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下,以近乎人人可得情况的低成本,满足社会各阶层和群体的金融服务需求并确保提供这种服务的适当性、有效性。在解决这个问题上,现有的金融体系显示出较多的弊端,发展普惠金融有助于克服现有金融体系的弊端,促进社会公平。如何有效地度量普惠金融的发展水平就成为目前的学术研究重点,因此本文选择普惠金融的视角进行切入,加以“一带一路”国家作为样本对象,去认识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普惠金融的发展程度及区域特征,对普惠金融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首先对普惠金融的内涵进行深入的解释,结合普惠金融相关的文献综述,梳理普惠金融理念和普惠金融有着紧密联系的相关经济学理论;其次,分析了普惠金融天然具有的三个性质,然后分析了普惠金融在中国发展的阶段历程与实践现状,比较分析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普惠金融不同的发展模式;然后,通过相关指标的选取,采用变异系数和欧式距离法,对“一带一路”沿线四十八个国家的普惠金融程度进行度量,使用系统聚类分析来分析各国差异的原因。实证结果表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呈现出普惠金融发展程度较低,分布不均衡,区域差异明显的特点。高收入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的普惠金融程度更高,即使在发展中国家内部不同地区的普惠金融程度也有较大差异。从中国所属的国家分组看,接近“一带一路”沿线样本国家测算的平均水平。高于南亚及中亚国家平均水平以及聚类分析所划分的非均衡服务型和全面落后型国家。与普惠金融发展的比较好的中东欧国家和东南亚国家相比中,在可获得性和服务质量上还有一定差距,在总体普惠金融程度上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最后本文在结合定性分析与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政府明确角色定位,发挥好“有形的手”的力量;3、引导金融创新,建设多层次金融体系;4、践行普惠金融发展理念,强化信用意识与征信体系建设;5、构建普惠金融指数,评价和监测普惠金融状况。

刘欣[5](2019)在《中东地区安全复合体内核结构及其演变(2003-2018)》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选取地区安全复合体理论(RSCT)做指导,研究中东当前的安全问题。本文认为该理论在扬弃的基础上吸收了新现实主义“极”的概念,并将其与温特建构主义关于社会结构的概念相融合,形成了较系统、成熟的理论框架。不仅能够分析中东安全问题,而且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在该理论的指导下,本文将物质力量和观念力量都进行了可操作化处理,从而界定出中东的“极”,即地区大国。并着重分析了中东地区安全复合体在2003-2018年这一时间段内,内核结构演变的状况和趋势,及引发演变的国内、地区、全球三个层面的因素。本文认为在这一阶段内,海湾次级复合体中的大国沙特阿拉伯、伊朗和“非传统隔离行为体”土耳其是引起中东安全态势变化的主角。从2003年至2018年,中东地区安全复合体的内核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在物质结构方面,2003年美国对伊拉克发动战争,推翻萨达姆政权,使伊拉克彻底丧失了极的地位。2010年底开始席卷整个地区的“阿拉伯之春”在埃及带来了两次政权更迭,使其至少暂时失去了大国地位。土耳其虽不是中东的一极,但作为一个强大、积极的中东和欧洲间的隔离行为体,对中东的影响力不亚于任何一个中东地区大国。地区冲突造成不少脆弱国家主权式微,大批拥有武器的次国家、非国家行为体崛起,地区格局碎片化态势明显。在社会结构方面,一方面是沙特、伊朗以逊尼-什叶教派分歧为幌子在地区争夺引发的敌对,并迫使地区其他国家选边站队,土耳其也投身其中。另一方面,逊尼派内部基于伊斯兰发展模式的分歧也引发了敌对和冲突。沙特、阿联酋对卡塔尔发起的封锁、断交危机,造成海合会成员国的认同崩溃,已经建立起的安全机制也处于失效状态。地区大国均奉行私利至上的原则。沙特、土耳其甚至为了争夺地缘政治利益支持包括“伊斯兰国”在内的恐怖主义组织,伊朗则支持各种什叶派民兵组织。叙利亚、也门两场内战引发了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国家主权、战时人道主义等基本规范被践踏。随着俄罗斯借叙利亚危机重返中东,美、俄两个全球大国沿地区已有的冲突、对抗分界线进行渗透的情况再一次出现,进一步加剧了地区的敌对。总之,中东有向霍布斯社会堕落的趋势。就未来演变趋势而言,海湾地区发生了内部变革,虽出现了与非洲之角联系增多的趋势,但近、中期出现外部变革的可能性不大。地中海东部因叙利亚问题政治解决进程推进缓慢、巴以冲突再次升级恐将继续陷入动荡和碎片化。存在非传统“隔离国”是中东地区安全复合体的一个特点。土耳其的执政党正义与发展党在“战略纵深主义”理念的指导下试图挑战隔离行为体的角色,而中东是其实践该战略的重要舞台。在其“零问题”外交1.0阶段,土耳其在引领中东行为体建立以土为核心的合作机制、发展朋友关系上曾发挥了积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为促使整个地区由冲突形态向安全机制迈进曾作出过尝试和贡献。而在“阿拉伯之春”爆发后,土耳其的“零问题”外交进入2.0阶段,以在动荡的阿拉伯国家推行民主、良治为幌子,实则执行的是一种实用主义、教派主义的干涉外交,并且对武力手段依赖逐步严重。这有将地区拖向霍布斯社会的危险。由于库尔德问题的跨界性,土耳其对叙利亚库尔德人的政策可能会令地中海东部次级复合体的物质结构发生改变,并使其与海湾次级复合体的联系增加。土耳其现阶段并不是中东一极,成为欧盟一极的可能性也很小。它恰当的定位是以“地区大国”身份充当隔离国,远期的目标是以“大国”身份充当隔离国,在其追求“全球行为体”的目标中,手段的选择十分重要。

高逢亮[6](2019)在《现代汉语形式动词的原型范畴及其演变机制》文中研究指明形式动词是汉语中较为特殊的一个动词次类。其主要的句法特征是,可以带双音节及物动词作宾语,并且双音节及物动词的受事只能置于形式动词之前,这是形式动词和普通动词以及代动词、泛义动词等其他动词次类的关键区别。形式动词抑制了充当其宾语的动词的部分特征,可以说使其实现了“指称化”,也因此实现了“有界化”。形式动词的宾语动词也因此可以根据表达需求添加多种修饰成分,从而增加了信息量,丰富了表达手段。形式动词意义虚化,但是并不是完全没有词汇义,它们较为抽象的词汇义对它们选择宾语动词有所影响。对于形式动词的范围、分类,学者们采用的多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范式,以语法功能为切入点,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属性,得出的是经典范畴,没有全面反映语言事实。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原型范畴理论重新审视形式动词,描写并解释其成员在典型性方面存在的差异。我们认为形式动词包括30个成员,可以划分为3个次类及8个小类,不同小类的形式动词在语法表现及表达功效方面存在对立和互补关系,丰富了我们的表达手段。不同的形式动词在选择宾语动词方面存在不同的倾向,同时,不同形式动词若携带相同的动词作宾语,往往凸显了同一个动词的不同义面。对于形式动词的来源,多数研究者注意到了“加以”的词汇化和语法化的问题,对于其他成员的演变历程则有所忽视。实际上,大部分形式动词都经历了词汇化或语法化的过程,其中有些尚处在词汇化或语法化过程之中。这些原本是短语、跨层结构或者普通动词的成分能够通过词汇化或语法化演变为形式动词的关键之处在于宾语范围的逐步扩大,能够携带双音节及物动词作宾语是它们实现词汇化、语法化的最终句法环境,其中隐喻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内容分为八章。第一章简要介绍本文的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内容、所运用的理论及对应的问题、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目标和创新之处。我们对形式动词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梳理。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对“进行”“加以”的个案研究,到八十年代开始的系统研究,国内对形式动词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吕叔湘、朱德熙、龚千炎、邢福义等先生都曾对形式动词进行过研究,使形式动词研究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不过,仍然有很多问题值得作进一步研究。主要表现为形式动词的范围、分类和演变机制须进行探讨。第二章讨论了形式动词与相关范畴之间的关系。在这一部分,我们首先对形式动词和准谓宾动词的关系进行梳理,然后,我们将形式动词和代动词、泛义动词进行比较,这些概念和形式动词在内涵和外延方面都有所不同,但目前这些术语的运用存在较为明显的混淆,妨碍了对形式动词的认识。第三章描述了形式动词的理想认知模型。形式动词的理想认知模型是一个集束模型,包括语义特征模型、宾语性质模型、句法分布位置模型、语体特征模型、语篇特征模型,不同研究者在认识形式动词时对这些模型有所侧重,导致对形式动词的认识有所区别。典型的形式动词应同时与这些认知模型匹配。第四、五、六三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第四章讨论了形式动词的范围和分类。当前对形式动词的分类均是采用二分法,一般是分为“进行”类和“加以”类,通过二分法得出的次类是非此即彼的矛盾关系最为理想,但是“进行”类和“加以”类存在纠缠,这种划分有明显的局限性。我们认定了 30个形式动词,并分为三个次类:(])动作类形式动词,这类形式动词主要携带表示动作行为的动词作宾语,根据它们词义及表达功能的区别,我们将动作类形式动词分为“进行”类、“加以”类、“给予”类、“作”类4个小类18个成员;(2)表态类形式动词,主要包括“表示、提出、致以、发出、给出、感到”这6个成员,根据它们的表达功效,我们分为内向表态类和外向表态类两个小类;(3)存现类形式动词,主要包括“有、存在、产生、构成、造成、形成”这6个成员,根据它们的表达功效及添加体标记的情况,可以分为存在类和出现类两个小类。第五章对非典型形式动词进行了论证。它们具有和典型形式动词相似的句法表现,但也存在典型形式动词所不具备的语法特征,因此既是对立的又是互补的。第六章讨论了形式动词的演变机制。本章首先对“V出”类形式动词、“V以”类形式动词、“造成”、“展开”、“给予”等的词汇化情况进行了描写与分析。这些经历词汇化过程的形式动词也同时会经历语法化的过程。另外,我们还对“表示”等动词的语法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第七章探讨了形式动词的表达功效。通过讨论,我们认为形式动词可以增强或转变句子的语体色彩,使句子显得庄重、严肃;同时,形式动词可以凑足句子结构,有完句作用;另外,形式动词可以标记或切换句子焦点。从语言项目(item)的排列(arrangement)角度来说,与SVO语序相比,形式动词使动词和它的受事NP不再处在同一层次,距离变远,这一结构上的差异造成了一定的语义后果,即形式动词结构往往表示间接实施某一行为。第八章是结论部分,对本章最终得出的认识进行了说明。

杨理智[7](2018)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安全风险评价体系和评估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是我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新型合作机制,旨在促进全球经济、贸易发展,加强政治合作,具有重大意义。然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时间长、范围广,涉及海域广泛、国家众多,其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均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面临重大的安全挑战。因此,本文针对“海丝路”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风险评估、海上战略支点和港口基地优选决策等重大战略问题和前沿技术开展了创新探索和系统研究,构建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提出了自然要素强度-频率的风险分级标准,发展了基于定性语言描述的知识提取和基于不完备样本的评估建模技术。文章开展了在信息不完备、知识不确定条件下的评估建模研究,并针对定性语言描述的专家经验开展了特征提取和量化表达等创新性研究探索,定义了语义测度、构建了相应的语义云测度函数,并将人工智能领域的方法如贝叶斯网络、云模型理论引入了风险评估领域,创新发展了云模型-贝叶斯网络模型及犹豫云模型。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包括:(一)系统分析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特征,并提出了语义测度定义、构建了语义云测度函数,运用K均值聚类算法,对“海丝路”国家的人文环境互联互通情况及海域的非传统安全问题进行了量化聚类分析。(二)提出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安全风险定义、分类,开展了“海丝路”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风险影响因子分析及风险辨识研究,构建了“海丝路”安全风险概念模型。(三)研究构建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风险指标体系,给出了指标的详细定义,研究了指标的风险机制,总结了指标的数据来源。(四)开展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自然环境风险量化评估,构建了同时考虑自然要素强度和发生频率的风险分级方法,并引入不同未来气候情景,研究了气候变化对“海丝路”自然环境风险的影响。(五)开展了信息不完备、知识不确定条件下评估建模研究,提出了犹豫云模型理论、云模型-贝叶斯网络模型理论,对信息不完备、知识不确定的“海丝路”人文环境风险进行了量化评估。(六)开展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港口优选决策建模研究,基于“海丝路”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引入DEA模型的思想,选用超效率区间DEA模型,实现“海丝路”沿线港口优选。

周欢欢[8](2018)在《《2017年全球性别差距报告》(第一部分节选)翻译项目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是一篇英译中翻译项目报告。翻译原文为《2017年全球性别差距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第一部分的节选内容。这份《报告》依据权威机构最新数据,从“经济参与与机遇”、“受教育程度”、“健康与生存”、“政治赋权”这四个主题维度,详述了全球144个国家性别平等的发展进程。《报告》中所列的性别平等方面的排名为各国进行政策调整提供了依据。该《报告》由世界经济论坛发布,权威度不言而喻,但至今为止没有正式的汉译本。笔者希望这次的翻译实践能够为中文读者,尤其是女性读者提供了解性别平等现状的机会,进而促进他们为加快性别平等进程做出有益贡献。在翻译过程中,笔者发现以卡塔琳娜·赖斯和彼特·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论为指导可以解决很多难题。翻译方法应随文本类型的变化而变化。报告属于信息型文本,文本结构集中在语义和句法层面,文学技巧居次要地位,因而翻译时应注重内容而非形式的传达。据此,笔者在翻译过程中使用了以分译和转换为主的翻译技巧。笔者通过此次的翻译实践,就报告的翻译得出以下两点经验:第一,语义的传达要力求简洁、准确且体现报告所属行业的特色。这一点主要体现在普通名词的专业用法,一词多译以及数字的表达上。第二,采用分译和转换等翻译技巧对句子结构进行适当调整是成功处理长难句的重中之重。报告是以传达信息为主要目的的正式文体,在某些场合可能会以口头形式呈现,因而要更加注重分句与分句之间的语义连贯、紧密而外显的逻辑关系。

王丹[9](2017)在《目的论指导下日语新闻的汉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球化的今天,国与国之间的信息交流变得愈发重要,中日两国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有着悠久的交流史。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广泛领域的交流定会愈发的紧密。通过各类交流活动我们可以获取日本的各类信息,可以说在获取日本的近况与信息时,没有比新闻更快的方式了,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翻译日本的新闻,将日本的情况介绍给中国,促进中日之间的友好与中日各领域的合作。另外,对于日语学习者来说,可以通过日语新闻来有效提高日语水平。通过日语新闻,可以间接地与日本社会相接触,能够了解到日本各方面的近况,同时,与传统的学习方式不同,从新闻中获取了最新的词汇,了解到更广阔的知识领域,这些都是课本上没有的,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本论文是一篇日语新闻的汉译实践报告书,以日本的报道新闻为研究对象,在口译专业8名同学的协助下,采取交替传译的形式进行了日语新闻汉译的交替实验。结合目的论与口译标准对口译实验过程中同学们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寻找日语新闻汉译的方法与策略。在本次口译实验过程中,同学们的主要问题有:数字翻译错误,专有名词翻译错误,长句子的漏译与误译,常用表达的翻译问题,口音及个人表达习惯导致的问题,背景知识不充分导致的问题,口译笔记导致的问题。通过简单分析以上问题,以及参考相关资料,笔者总结了以下的解决方法,来应对口译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提高语言能力,补充背景知识,提高对新闻内容的预见性,摸索适合自己的口译笔记方法。

王金娜[10](2017)在《教育改革偏好与中产阶层母亲的教育卷入》文中指出再生产理论主要研究统治阶层与劳工阶层再生产,认为家庭阶层背景与学校教育能“自动符应”,强调阶层结构而非行动者的力量,没有考虑到阶层内部个体的差异性。本文梳理了建国以来的教育政策,对中产阶层子女为主的白云小学和劳工阶层子女为主的蓝天小学进行田野调查,对20位母亲、4位父亲及其他相关人员进行深度访谈;利用场域、权力、符码理论探究中产阶层再生产如何在“国家支配教育实践”和中产阶层母亲“适应”教育实践的过程中进行;提出国家与中产阶层母亲同时发挥作用,兼具教育优势和教育风险,包含阶层惯习再生产和学业成就再生产的中国中产阶层再生产理论,即“新再生产”理论。通过分析访谈资料发现,中产阶层母亲的教育卷入主要包括密集教育干预、教育选择、教育应对和教育参与。这四种教育卷入分别与国家素质教育政策的“精致型符码”偏好、义务教育类政策的“分流”偏好、减负政策的“弱化学校功能”偏好、家校合作政策的“家长责任”偏好相关。其中,前两种政策偏好具有明显的中产阶层性,契合中产阶层母亲的阶层惯习,给其子女带来潜在教育优势;“弱化学校功能”偏好对中产阶层和劳工阶层母亲均有利与弊,不具有中产阶层性;“家长责任”偏好反映某些中产阶层母亲的利益诉求,具有不完全的中产阶层性。田野调查发现,尽管两所个案小学的教育实践存在差异,但总体来说,教育改革政策支配下的教育实践具有弱国家、强市场、强家长的“家长主义”偏好。弱国家功能体现在两所小学的“教育功能”弱化、X市小学教育系统的“选拔功能”弱化;强市场功能体现在X市公办学校的就近入学制度、民办学校制度、课外补习场域的兴起与白云小学的“半精致型教育符码”;强家长责任体现在两所小学的家校合作制度。“家长主义”偏好的教育实践不仅要求家长“占有”资本,而且要求发挥个人能动性“有效激活”资本“适应”实践,才能实现阶层再生产。这使得教育获得主要依赖父母的资本和主体性,而不是学生的能力和努力,因而存在教育风险。面对“家长主义”偏好的教育实践,大多数中产阶层母亲能“有效适应”。她们在情感资本的推动下,激活惯习、发挥主体性,采用各种策略激活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成为新再生产的行动者。情感资本包括教育责任感、高教育期望、教育焦虑和教育操心,由女性的性别结构、中间层的社会地位、教育场域共同作用而成,主要被中产阶层母亲所占有,是她们成为新再生产行动者的根本动因。除此之外,惯习、场域和主体性都是中产阶层母亲教育卷入的动力因素。我国中产阶层再生产有先后进行的两条路径。第一,小学中年级以前以阶层惯习再生产为主。其机制是:中产阶层母亲在“教育责任感”的推动下,激活中等趣味、个性化性情、科学育儿偏好,继而发挥主体性激活各种资本实施密集教育干预,培养孩子具有主体性且知识素养、兴趣特长、文化品位等全面发展;再选择表意性秩序相对开放的实施素质教育的小学。家、校共同形塑孩子形成“博放惯习”。劳工阶层母亲实施粗放教育干预,让孩子就读表意性秩序封闭的小学,家、校共同形塑孩子形成“大众惯习”。第二,小学中、高年级以后以学业成就再生产为主。其机制是:中产阶层母亲在较高“教育期望”的推动下,受被建构的中小学场域、母亲所在的“体制内工作”场域、“热知识”等影响,激活“苦行”性情、“非学校化”性情、风险意识,继而发挥主体性激活各种资本,通过选择优质而精致的补习班、“团课”等策略实施精约式教育应对;在“教育焦虑”的推动下,受地方性知识影响,激活“追求教育优势”性情、“阶层惯习排斥”性情,继而发挥主体性激活各种资本,通过以房择校、证书择班、考试择班进行教育选择;在“教育操心”的推动下,发挥主体性,激活各种资本,以个人活动的形式参与学校教育,并使用与教师保持平等的不平等关系的策略进行教育参与。中产阶层母亲的教育卷入有利于孩子学业成就再生产,但也给孩子带来沉重的学习负担。劳动阶层母亲因资本、惯习的影响,给孩子报低质或不报课外补习班、无力教育选择、消极教育参与,不利于孩子学业成就的获得,但学习负担得以减轻。受我国升学制度的影响,阶层惯习与学业成就关联性不大,阶层惯习对中产阶层再生产具有独立价值。然而,阶层内部存在差异性,并不是所有中产阶层母亲都能适应“家长主义”偏好的教育实践。时间资本匮乏和居住位置偏远阻碍密集教育干预;“新型读书无用论”、教育学类知识、反思性实践知识阻碍“精约式教育应对”;教师的专断权力,以家委会、信任为表现形式的集体社会资本的匮乏抑制参与学校教育;教育学类知识抑制参与家庭教育;孩子中等以下的学业资本量,母亲坚守师德惯习、重视知识惯习、毕业于名牌大学的优越惯习阻碍与教师互动。其中,教育学类知识、反思性实践知识使母亲成为反思性行动者、抵抗者。另外,激活资本未必产生教育利润,错过最佳时间、与教师保持绝对平等关系的激活资本方式不利于孩子的教育获得。这使得中产阶层再生产具有多样性和风险性。因而,有必要增强学校教育功能、规范课外补习机构、弱化教育“分流”机制、改变家校合作的“家长责任”偏好,通过增加“国家责任”改变教育实践的“家长主义”偏好,以破解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阶层间义务教育不公平日益凸显、中产阶层子女学业负担日益沉重的难题。

二、以色列经济去年最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以色列经济去年最差(论文提纲范文)

(1)福建省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文献述评
    1.4 研究方案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研究特色及创新之处
    1.6 研究不足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目标管理理论
        2.1.2 利益相关者理论
        2.1.3 成本效益原则
    2.2 相关概念界定
        2.2.1 杜邦分析法
        2.2.2 财务杠杆效应
        2.2.3 产品差异化战略
        2.2.4 多元化经营战略
        2.2.5 精细化管理
第3章 福建省农业上市公司发展现状
    3.1 公司基本情况
        3.1.1 平潭发展基本情况
        3.1.2 圣农发展基本情况
        3.1.3 福建金森基本情况
        3.1.4 绿康生化基本情况
        3.1.5 傲农生物基本情况
        3.1.6 天马科技基本情况
    3.2 资产规模情况
    3.3 收益水平情况
第4章 与其他农业上市公司横向对比分析
    4.1 研究样本及数据来源
    4.2 横向因子分析概念
        4.2.1 传统因子分析法
        4.2.2 面板数据的因子分析
    4.3 横向因子分析指标的选取
    4.4 横向因子分析步骤
        4.4.1 指标正向化处理
        4.4.2 KMO和巴特利特检验
        4.4.3 公因子方差提取情况
        4.4.4 提取公因子
        4.4.5 因子旋转与命名
        4.4.6 因子得分系数矩阵
        4.4.7 三年综合绩效对比分析
        4.4.8 2017 年经营绩效对比分析
        4.4.9 2018 年经营绩效对比分析
        4.4.10 2019 年经营绩效对比分析
        4.4.11 连续三年绩效动态分析
    4.5 二次相对绩效评价
        4.5.1 二次相对绩效评价DEA模型
        4.5.2 二次相对绩效评价过程
    4.6 K-means聚类分析
        4.6.1 K-means聚类算法
        4.6.2 K-means聚类分析过程
第5章 福建省农业上市公司纵向财务指标分析
    5.1 纵向财务指标选取
    5.2 福建省农业上市公司纵向指标计算与结果分析
        5.2.1 天马科技
        5.2.2 傲农生物
        5.2.3 绿康生化
        5.2.4 福建金森
        5.2.5 圣农发展
        5.2.6 平潭发展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福建省农业上市公司优劣势总结
    6.2 提升福建省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建议
        6.2.1 天马科技
        6.2.2 傲农生物
        6.2.3 绿康生化
        6.2.4 福建金森
        6.2.5 圣农发展
        6.2.6 平潭发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2)企业家精神对外商直接投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企业家精神概念的提出
        1.2.2 企业家精神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2.3 企业家精神与FDI的联系
    1.3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1.3.1 研究思路
        1.3.2 论文结构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之处
        1.4.3 不足之处
第2章 企业家精神指标的介绍
    2.1 企业家精神指标概述
        2.1.1 企业家精神指标的背景
        2.1.2 全球创业观察(GEM)与企业家精神指标的介绍
    2.2 企业家精神指标(GEI)的介绍
        2.2.1 GEI的定义与构建
        2.2.2 GEI的测算方法介绍
    2.3 本文指标构建及其与GEI的关系
        2.3.1 本文指标的构建
        2.3.2 本文指标的测算方法
第3章 全球企业家精神指标(GEI)分析
    3.1 全球企业家精神指标(GEI)的分析
        3.1.1 全球企业家精神指标(GEI)整体水平分析
        3.1.2 全球企业家精神指标(GEI)区域水平分析
        3.1.3 全球企业家精神指标(GEI)总指标水平分析
        3.1.4 全球企业家精神指标(GEI)分指标水平分析
    3.2 中国企业家精神指标(GEI)的分析
        3.2.1 中国企业家精神指标(GEI)总指标分析
        3.2.2 中国企业家精神指标(GEI)分指标分析
第4章 全球FDI现状分析
    4.1 全球FDI现状与趋势特征
        4.1.1 全球FDI现状分析
        4.1.2 全球FDI趋势特征
    4.2 FDI与企业家精神的关联分析
        4.2.1 影响FDI分布的主要因素
        4.2.2 影响FDI分布的企业家精神因素
第5章 企业家精神对FDI影响的实证研究
    5.1 实证模型的建立和方法介绍
    5.2 数据来源
    5.3 实证结果分析
        5.3.1 企业家精神对 FDI 影响的结果分析
        5.3.2 企业家精神对在华FDI影响的结果分析
第6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结论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3)“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营商环境的比较与启示——基于《2020年营商环境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营商环境评价概述
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营商环境的评价与比较
    (一)营商总体环境
    (二)营商子环境
    (三)营商环境分维度的评价与比较
    (四)营商环境的发展趋势
    (五)营商环境的改革成效
四、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一)研究结论
    (二)政策启示

(4)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测度 ——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普惠金融基本理论的研究
        1.2.2 关于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测度和指数构建的研究
        1.2.3 关于普惠金融的影响因素的研究
        1.2.4 关于普惠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
        1.2.5 关于数字普惠金融的研究
        1.2.6 关于普惠金融在“一带一路”中的研究
        1.2.7 文献评述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2 技术路线
        1.3.3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1.4.1 本文可能的创新
        1.4.2 本文存在的不足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普惠金融的特征
        2.1.1 公平性
        2.1.2 商业可持续性
        2.1.3 包容性
    2.2 金融约束理论
    2.3 包容性增长理论
    2.4 其他相关理论
        2.4.1 金融结构理论
        2.4.2 长尾理论
第3章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普惠金融实践
    3.1 中国普惠金融发展历程
        3.1.1 公益性小额信贷阶段
        3.1.2 发展性微型金融阶段
    3.2 中国普惠金融实践
        3.2.1 中国普惠金融服务的提供者
        3.2.2 中国普惠金融的进展状况
    3.3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普惠金融主要实践模式
        3.3.1 非政府组织主导模式——孟加拉
        3.3.2 政府主导模式——印度尼西亚
        3.3.3 互助组织+金融机构模式——印度
第4章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普惠金融指标体系构建
    4.1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选取
    4.2 普惠金融的相关国际组织及评价指标体系
        4.2.1 普惠金融联盟
        4.2.2 普惠金融专家组和全球普惠金融合作伙伴
        4.2.3 其他普惠金融指标体系
    4.3 本文构建的普惠金融指标体系
第5章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普惠金融水平测度
    5.1 数据来源
    5.2 计算方法
    5.3 权重的确定
    5.4 IFI测算结果与分析
    5.5 聚类分析
第6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普惠金融发展政策建议
        6.2.1 政府明确角色定位,发挥好“有形的手”的力量
        6.2.2 利用数字技术构建“一带一路”普惠金融合作协调机制
        6.2.3 引导金融创新,建设多层次金融体系
        6.2.4 践行普惠金融发展理念,强化信用意识与征信体系建设
        6.2.5 构建普惠金融指数,评价和监测普惠金融状况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中东地区安全复合体内核结构及其演变(2003-2018)(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地区安全复合体理论及其对中东的适用性
    第一节 地区安全复合体的理论坐标与演变脉络
        一、地区安全复合体理论在国际安全研究谱系中的坐标
        二、安全复合体理论的演变脉络
    第二节 地区安全复合体的内核结构
        一、RSCT中的物质结构(权力结构)—极(polarity):对新现实主义的扬弃
        二、RSCT中的社会结构(观念结构)—友好、敌对模式:对温特建构主义的借鉴
        三、地区安全复合体理论:物质理论与观念理论的融合
    第三节 地区安全复合体的演变
        一、演变的类型与方向
        二、演变的多层次动力
    第四节 地区安全复合体理论对中东地区的适用性
        一、中东安全复合体具备存在的前提
        二、地区安全复合体理论对中东安全事务有较强的解释力
        三、安全化、话语安全对中东安全复合体的适用性问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地区安全复合体理论在中东的应用
    第一节 中东地区安全复合体的内涵及其内核结构概览
        一、地区安全复合体理论对“中东”的界定
        二、中东地区安全复合体内核结构概览
    第二节 中东地区安全复合体内核结构演变概览
        一、中东地区安全复合体内核结构演变概览(1990-2002)
        二、中东地区安全复合体内核结构演变概览(2003-2018)
    第三节 中东地区安全复合体的特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海湾次级复合体内核结构的演变(2003-2018)
    第一节 物质结构演变:从不稳定的三极到脆弱的两极
        一、沙特阿拉伯影响力上升及其脆弱性
        二、伊朗与“什叶派新月”影响力上升及其脆弱性
        三、沙特与伊朗在整个地区的争夺
        四、伊拉克彻底丧失海湾一极的地位
    第二节 社会结构演变:堕入霍布斯社会的趋势
        一、教派矛盾激化与沙特—伊朗间虚幻“敌人意象”的互塑
        二、“卡塔尔危机”与中东地区安全复合体社会结构的急剧恶化
    第三节 海湾次级复合体结构演变的多层次动力与趋势
        一、国内因素
        二、地区因素
        三、全球因素
        四、海湾次级复合体演变的类型与趋势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非传统隔离国与中东安全复合体(2003-2018)
    第一节 土耳其向非传统隔离国转变过程中的中东政策
    第二节 “战略纵深主义”指导下的土耳其外交与中东
        一、战略纵深主义指导下的“零问题”外交与中东
        二、“零问题”外交1.0及对中东地区安全复合体的积极作用
        三、“零问题”外交2.0及对中东地区安全复合体的消极作用
        四、“后达武特奥卢时代”外交政策与中东地区安全复合体
    第三节 土耳其中东政策演变的多层次动力与“隔离国”身份演变的现状与趋势
        一、国内因素
        二、地区因素
        三、全球因素
        四、土耳其“隔离国”身份演变的现状与趋势:“大国隔离行为体”还是“地区大国隔离行为体”?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6)现代汉语形式动词的原型范畴及其演变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内容与选题来源
    1.2 本文的理论基础及主要解决的问题
    1.3 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和基本观点
    1.4 形式动词的研究成果综述及目前的研究所存在的问题
        1.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2 当前研究所存在的问题
    1.5 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形式动词与相关范畴之间的关系
    2.1 形式动词和准谓宾动词的关系
        2.1.1 “给予”“给以”和“得到”“得以”的共性
        2.1.2 “给予”“得到”和“给以”“得以”在语法层面的对立
        2.1.3 “给予”“得到”和“给以”“得以”主动、被动的对立
        2.1.4 从语篇分布情况看“给予”“给以”和“得到”“得以”的不同
        2.1.5 小结
    2.2 形式动词、代动词和泛义动词的关系
        2.2.1 三类词在语义、句法上的共性和差异
        2.2.2 小结
    2.3 本章结论
第三章 形式动词的理想认知模型
    3.1 《现代汉语八百词》对形式动词的界定和描写
        3.1.1 形式动词和普通动词的区别
        3.1.2 形式动词宾语的性质
        3.1.3 《八百词》所讨论的形式动词的范围
        3.1.4 小结
    3.2 形式动词与宾语的互动关系
        3.2.1 形式动词对宾语的作用
        3.2.2 形式动词宾语“指称化”的机制
    3.3 形式动词的分布情况及其典型“位置”
        3.3.1 形式动词“加以”的分布情况
        3.3.2 形式动词的典型分布框架
        3.3.3 形式动词句的深层结构
    3.4 形式动词的语言特征模型和言语特征模型
        3.4.1 形式动词的语言特征模型
        3.4.2 形式动词的言语特征模型
    3.5 本章结论
第四章 形式动词的范围和三个次类
    4.1 传统的“二分”法
    4.2 形式动词的三个次类
        4.2.1 三十个形式动词及其分类
        4.2.2 动作类形式动词
        4.2.3 表态类形式动词
        4.2.4 存现类形式动词
        4.2.5 形式动词典型性的差异
    4.3 形式动词的单音节变体形式
    4.4 本章结论
第五章 非典型形式动词的论证
    5.1 “展开”和“开展”的对比
        5.1.1 “展开”和“开展”的共性
        5.1.2 “展开”的入句表现
        5.1.3 “开展”的入句表现及与“展开”的比较
        5.1.4 小结
    5.2 “感到”和“觉得”的对比
        5.2.1 “感到”和“觉得”的共性和差异
        5.2.2 “感到”和“表示”的对比
    5.3 出现类形式动词
        5.3.1 出现类形式动词的总体特征
        5.3.2 “产生”的语法特征
        5.3.3 “形成”的语法特征
        5.3.4 “构成”的语法特征
        5.3.5 “造成”的语法特征
        5.3.6 小结
    5.4 “发动”和“发起”
    5.5 形式动词“提供”
    5.6 “表示”和“提出”
    5.7 形式动词“施加”
    5.8 “实行”“施行”和“实施”
        5.8.1 三者的共性
        5.8.2 “实行”的特征
        5.8.3 “实施”的特征
        5.8.4 “施行”的特征
    5.9 形式动词“有”
        5.9.1 “有”的形式动词属性
        5.9.2 “有+VP”的整体意义
        5.9.3 “有+VP”中“有”的复杂化
    5.10 “V出”类形式动词的4个成员
        5.10.1 “V出”的研究现状
        5.10.2 “V出”的形式动词用法
    5.11 本章结论
第六章 形式动词的词汇化和语法化
    6.1 “V出”类形式动词的词汇化
        6.1.1 “V出”类形式动词词汇化的历程
        6.1.2 “V出”类形式动词的非典型性
        6.1.3 小结
    6.2 “V以”类形式动词的词汇化
        6.2.1 “V以”类形式动词的5个成员
        6.2.2 “致以”和“施以”的形式动词属性
        6.2.3 “V以”类形式动词词汇化的路径和动因
        6.2.4 “V+NP1+以+NP2”演变为“V以”类形式动词的条件
        6.2.5 小结
    6.3 形式动词“造成”的词汇化
        6.3.1 “造成”具备形式动词的句法功能
        6.3.2 形式动词“造成”的语义特征
        6.3.3 形式动词“造成”的词汇化
        6.3.4 小结
    6.4 “展开”和“开展”在汉语史上的混用及分化
        6.4.1 “展开”和“开展”的混用
        6.4.2 “开”和“展”两种组合在历史上的混用现象
        6.4.3 “展开”和“开展”的分化
        6.4.4 小结
    6.5 “给予”“给以”“予以”的词汇化情况
    6.6 “表示”的语法化——从言说动词到形式动词
        6.6.1 关于“表示”的研究现状
        6.6.2 “表示”宾语的类型
        6.6.3 “表示”和“进行”的共性及区别
        6.6.4 “表示+O”的构式压制分析
        6.6.5 小结
    6.7 “提出”“造成”的语法化以及“形成”的词汇化和语法化
        6.7.1 “提出”的语法化
        6.7.2 “造成”的语法化
        6.7.3 “形成”的词汇化和语法化
    6.8 本章结论
第七章 形式动词的表达功效
    7.1 形式动词在语体方面的作用
    7.2 形式动词凑足结构的作用
    7.3 形式动词调整语义的作用
    7.4 形式动词标记焦点的作用
    7.5 “给予”“给以”“予以”表达功效的同异
        7.5.1 “给予”“给以”“予以”的共性
        7.5.2 “给以”“给予”“予以”的虚化程度
        7.5.3 “给予”类形式动词的语势差异
        7.5.4 小结
    7.6 本章结论
第八章 结语
    8.1 本文的结论
    8.2 本文的创新之处
    8.3 后续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安全风险评价体系和评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1.1.1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017 发展总态势
        1.1.2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带来新的机遇
        1.1.3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面临的挑战
        1.1.4 开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安全风险研究的必要性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问题与不足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技术
第二章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自然环境分析
    2.1 地形地貌
    2.2 风场
    2.3 海浪
    2.4 海温
    2.5 海平面高度
    2.6 海流
    2.7 热带气旋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人文环境分析及区划
    3.1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人文环境分析
    3.2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人文环境互联互通现状
    3.3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人文环境聚类模型
        3.3.1 云模型理论的基本概念
        3.3.2 语义云距离测度
        3.3.3 基于语义云距离测度的K均值聚类模型
    3.4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互联互通指数区划
        3.4.1 指标体系
        3.4.2 仿真实验及聚类结果
    3.5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非传统安全问题聚类分析
        3.5.1 数据分析及处理
        3.5.2 基于语义云、直觉模糊数距离测度的K均值聚类模型
        3.5.3 聚类结果及海盗分布特点分析
    3.6 本章小节
第四章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安全风险概念模型
    4.1 风险定义及形成机制
    4.2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安全风险定义及分类
    4.3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安全风险影响因子分析
        4.3.1 自然环境影响因子分析
        4.3.2 人文环境影响因子分析
    4.4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安全风险辨识
    4.5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安全风险概念模型
    4.6 本章小节
第五章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安全风险指标体系
    5.1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自然环境风险指标体系
    5.2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人文环境风险指标体系
        5.2.1 传统安全风险指标体系
        5.2.2 非传统安全风险指标体系
    5.3 本章小节
第六章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自然环境风险评估
    6.1 数据来源及处理
    6.2 自然环境要素风险等级划分
    6.3“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气候态自然环境风险评估实验
    6.4 气候变化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自然环境风险的影响评估
        6.4.1 RCP2.6 情景下自然环境风险预估
        6.4.2 RCP8.5 情景下自然环境风险预估
        6.4.3 气候变化对自然环境风险的影响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人文环境风险评估
    7.1 数据资料与特征分析
    7.2 人文环境风险评估模型构建
        7.2.1 犹豫云模型理论
        7.2.2 云模型-贝叶斯网络模型
    7.3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政治环境风险评估
        7.3.1仿真实验
        7.3.2 风险区划及结果分析
    7.4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环境风险评估
        7.4.1仿真实验
        7.4.2 风险区划及结果分析
    7.5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社会环境风险评估
        7.5.1 仿真实验
        7.5.2 风险区划及结果分析
    7.6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盗及恐怖主义风险评估
        7.6.1 海盗风险理论体系
        7.6.2仿真实验
    7.7 本章小结
第八章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港口优选决策
    8.1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港口战略支点价值评估
        8.1.2 仿真实验
    8.2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港口优选决策模型
        8.2.1 传统DEA模型
        8.2.2 区间DEA模型
        8.2.3 超效率区间DEA模型
    8.3“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港口优选决策仿真实验
        8.3.1 基于超效率区间DEA的效率值计算
        8.3.2 港口效率值排序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9.1 主要研究内容
        9.1.1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特征分析
        9.1.2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安全风险概念模型及评估指标体系
        9.1.3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自然环境风险评估
        9.1.4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人文环境风险评估
        9.1.5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港口决策优选
    9.2 特色与创新点
    9.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A IMO报告南海海域部分海盗袭击事件(2010 年)海盗特征信息提取
附录B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政治环境风险指标数据资料与来源
附录C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经济环境风险指标数据资料及来源
附录D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社会环境风险指标数据资料及来源
附录E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政治环境风险云图
附录F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经济环境风险云图
附录G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社会环境风险云图
附录H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港口支点价值指标数据

(8)《2017年全球性别差距报告》(第一部分节选)翻译项目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项目介绍
    1.1 项目来源
    1.2 项目意义
    1.3 项目分析
    1.4 项目结构
第二章 项目描述
    2.1 译前准备
    2.2 翻译过程
    2.3 译后处理
第三章 质量控制
    3.1 翻译重难点与问题
    3.2 翻译理论简述
    3.3 翻译理论运用与重难点问题的解决
        3.3.1 一词多译
        3.3.2 专有名词和术语的处理
        3.3.3 长难句的处理
第四章 总结
    4.1 翻译启示
    4.2 翻译教训
    4.3 待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原文
附录二 译文
致谢

(9)目的论指导下日语新闻的汉译(论文提纲范文)

要旨
摘要
第1章 序论
    1.1 通訳実験の背景
    1.2 実験材料
    1.3 通訳実験の実施
        1.3.1 通訳実験の参加者
        1.3.2 通訳実験の道具
        1.3.3 通訳実験の过程
    1.4 録音の文字化と分析
第2章 スコポス理论と通訳基准
    2.1 スコポス理论について
    2.2 通訳の基准
第3章 通訳プロセスにおける问题点
    3.1 数字の间违い
    3.2 固有名词の间违い
    3.3 长文の漏訳と误訳
    3.4 常用表现方式の通訳ミス
    3.5 讹り、个人の表现问题による失败
    3.6 背景知识の不足による失败
    3.7 メモ取りの问题
第4章 结论
    4.1 语学力を高めること
    4.2 背景知识の补充
    4.3 予测性を高めること
    4.4 自分に合うメモ取り
参考文献
付録
    付録Ⅰ 実験で使われる日本语ニュースの原文
    付録Ⅱ 文字化した被験者の訳文
    付録Ⅲ 実験で使われる日本语ニュースの参考訳文
感谢の言叶

(10)教育改革偏好与中产阶层母亲的教育卷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问题
    二、研究意义
        (一) 个人意义
        (二) 理论意义
        (三) 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 中产阶层的相关研究
        (二) 父母教育卷入的相关研究
    四、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现场的选择
        (二) 访谈对象的选择
        (三) 资料收集的方法
        (四) 资料整理与分析的方法
    五、基本概念与分析框架
        (一) 基本概念
        (二) 分析框架
第一章 阶层再生产的理论视野
    一、家庭背景的阶层再生产机制
        (一) 首属效应:家庭资本与教育分层
        (二) 次属效应:家庭选择与教育分层
    二、学校的再生产机制
        (一) 经济再生产机制
        (二) 文化再生产机制
    三、家长教育卷入的再生产机制
    四、未来的路径:“国家支配-母亲教育适应”的再生产机制
第二章 素质教育的“精致型符码”偏好与母亲的教育干预
    第一节 素质教育的“精致型符码”偏好与高资本化
        一、精致型符码的概念
        二、素质教育政策的“精致型符码”偏好
        三、新课程改革的“精致型符码”偏好
        四、素质教育的“高资本化”
    第二节 个案学校的素质教育实践
        一、白云小学表意性秩序的相对开放性
        二、白云小学工具性秩序的封闭性
    第三节 中产阶层母亲的密集教育干预
        一、中产阶层母亲作为密集教育干预的主导者与教育责任感
        二、密集教育干预的符码类型与特征
        三、密集教育干预的过程
        四、密集教育干预的动因
        五、密集教育干预的阻碍因素
        六、密集教育干预的结果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减负的“弱化学校功能”偏好与母亲的教育应对
    第一节 减负的“弱化学校功能”偏好
        一、减负政策的“弱化学校功能”偏好
        二、个案学校的“弱化学校功能”偏好与小学教育选拔功能的弱化
    第二节 课外补习场域的形成与阶层再生产
        一、课外补习机构的崛起与监管缺失
        二、课外补习机构作为阶层再生产的新工具
    第三节 中产阶层母亲的精约式教育应对
        一、中产阶层母亲作为精约式教育应对的主体与高教育期望
        二、精约式教育应对的过程
        三、精约式教育应对的动因
        四、精约式教育应对的阻碍因素
        五、精约式教育应对的结果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义务教育的“分流”偏好与母亲的教育选择
    第一节 义务教育类政策的“分流”偏好与教育不公平
        一、重点学校政策与“就近入学”的教育不公平
        二、民办教育政策与民办学校的阶层排斥
        三、重点班制度的教育不公平
    第二节 教育实践的“分流”偏好:X市重点学校场域与“王牌”资本
        一、重点高中场域与高升学率
        二、重点初中场域与特权、重点校制度
        三、重点小学场域与中上阶层家长
    第三节 中产阶层母亲的教育选择
        一、中产阶层母亲作为教育选择的主体与教育焦虑
        二、中产阶层母亲的教育选择标准
        三、中产阶层母亲的教育选择动机
        四、中产阶层母亲的教育选择过程
        五、中产阶层母亲教育选择的动因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家校合作的“家长责任”偏好与母亲的教育参与
    第一节 家校合作政策的教育责任转移:由“教师责任”到“家长责任”
        一、建国后到20世纪末之前教师作为家校合作的主要责任者
        二、21世纪初家长作为家校合作的主要责任者
    第二节 家校合作实践的“家长责任”偏好:个案学校的家校合作制度
        一、个案学校的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制度
        二、个案学校的家长参与家庭教育制度
        三、两所个案学校家校合作制度的异同
    第三节 中产阶层母亲的教育参与
        一、中产阶层母亲作为教育参与的主体
        二、主动参与:中产阶层母亲参与学校教育与集体社会资本
        三、半主动参与:中产阶层母亲参与家庭教育与个人社会资本
        四、中产阶层母亲与教师的互动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再生产:国家支配与母亲的教育适应
    第一节 国家支配下中产阶层再生产的教育优势与教育风险
        一、教育优势:教育改革政策偏好的中产阶层性
        二、教育风险:教育实践的“家长主义”偏好
    第二节 中产阶层母亲的教育适应:新再生产的行动者及两条路径
        一、中产阶层母亲作为新再生产的行动者
        二、阶层惯习再生产
        三、学业成就再生产
    第三节 破解教育改革难题的路径:从“家长主义”偏好到“国家责任”
        一、增强学校教育功能
        二、弱化教育“分流”机制
        三、规范课外补习机构
        四、改变家校合作的“家长责任”偏好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四、以色列经济去年最差(论文参考文献)

  • [1]福建省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分析[D]. 谢辉. 吉林大学, 2021(01)
  • [2]企业家精神对外商直接投资影响研究[D]. 庞茂迪. 天津财经大学, 2020(07)
  • [3]“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营商环境的比较与启示——基于《2020年营商环境报告》[J]. 曾慧,赖挺挺. 统计学报, 2020(01)
  • [4]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测度 ——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例[D]. 刘艺川.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1)
  • [5]中东地区安全复合体内核结构及其演变(2003-2018)[D]. 刘欣.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 [6]现代汉语形式动词的原型范畴及其演变机制[D]. 高逢亮.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6)
  • [7]“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安全风险评价体系和评估技术研究[D]. 杨理智.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2)
  • [8]《2017年全球性别差距报告》(第一部分节选)翻译项目报告[D]. 周欢欢. 安徽大学, 2018(11)
  • [9]目的论指导下日语新闻的汉译[D]. 王丹. 西安外国语大学, 2017(12)
  • [10]教育改革偏好与中产阶层母亲的教育卷入[D]. 王金娜. 南京师范大学, 2017(12)

标签:;  ;  ;  ;  ;  

以色列去年经济最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