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肠外营养 (TPN) 的维生素问题

全肠外营养 (TPN) 的维生素问题

一、完全静脉营养(TPN)的维生素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柳波[1](2021)在《肠外营养处方审核模型的构建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依据循证医学的方法,全方位收集完成国内外肠外营养安全性及合理性的评价指标,汇总形成肠外营养指标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完成肠外营养处方审核模型系统,为临床开发和应用肠外营养处方审核系统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支持。方法:通过Pub Med、Cochrane图书馆、CNKI、万方数据库等检索关于肠外营养处方安全性及合理性评价指标,整理汇总形成肠外营养处方安全性与合理性评价指标知识库,利用信息技术将上述知识库开发形成肠外营养处方审核模型系统。通过该系统对我院的100份TPN处方进行安全性及合理性的综合测评,了解我院TPN的使用情况。结果:(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建立了肠外营养安全性评价知识库,包括TNA电解质相容性指标体系表和TNA使用人群和疾病用药的配伍禁忌。(2)结合建立的肠外营养合理性评价知识库,本课题创建了TNA合理组方计算步骤流程。(3)将知识库开发形成肠外营养处方审核模型系统,依托该系统实现自动化、全方面的肠外营养处方审核。(4)应用该系统可实现对TPN处方进行快速审核,结果表明该系统的应用确实能快速准确地发现TPN处方所存在的缺陷及不足。结果显示100份TPN处方使用存在不合理现象,药师应持续加强TPN组分和配比、电解质浓度等指标的审核,同时医生要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在审核系统的辅助下制定个体化的TPN给药方案。结论:评价指标知识库的建立是开发信息化肠外营养处方审核模型系统的基础,架构完善的PN信息系统可促进临床肠外营养精准化合理治疗,提高工作效率。

徐帆[2](2020)在《ICU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情况及护理现状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通过调查ICU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和护理现状了解临床医护人员对营养支持最新指南的执行情况,找出目前ICU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和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分析原因,提出改进的建议,为改进ICU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实施及护理策略提供临床依据和理论参考。研究方法:通过文献调研、专家咨询的方法,参照国内外发布的相关研究和ESPEN最新发布的《ESPEN重症监护病房临床营养指南》,建立问卷调查内容,设计了患者一般资料调查表、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实施和护理情况调查表及患者入ICU/EICU后营养实施情况调查表。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9年7月-2019年12月收治的ICU/EICU危重症患者进行调查研究,收集患者一般资料,APACHE-Ⅱ评分,营养评估工具及营养评估结果,急性胃肠损伤分级,患者住ICU/EICU期间营养支持和护理实施情况,胃肠道耐受情况,实验室检查结果,28d临床转归。调查工具为患者一般资料调查表、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实施和护理情况调查表、患者入ICU/EICU后营养实施情况调查表。研究结果:1.ICU/EICU收治的患者以60岁以上的老年男性为主,婚姻状况以已婚为主,文化程度大多是初中及以下,住院时间以短期住院为主,APACHE-Ⅱ评分<20分者22例(14.5%),20-30分者75例(49.3%),>30分者55例(36.2%),整体病情中等偏重。2.本次研究纳入的152例患者,均进行了营养风险评估,评估工具均为mNUTRIC评分。86例(56.7%)为高营养风险(5-9分)患者,66例(43.4%)为低营养风险(0-4分)患者。高营养风险患者中,71例(46.7%)获得了营养支持,低营养风险患者中,46例(30.3%)获得了营养支持。3.152例患者中,141例(93%)患者进行了胃肠功能评估,正常(AGI0级)47例(33%),轻度损害(AGIⅠ级)67例(48%),中-重度损害(AGIⅡ-Ⅲ级)18例(13%),衰竭(AGIⅣ级)9例(6%)。4.获得营养支持的患者为117例,营养支持率为77%。其中,EN+PN联合支持的患者有67(44%)例,TEN支持的患者有37(24%)例,TPN支持的患者有13(9%)例,无营养支持患者有35(23%)例。5.117例获得营养支持的患者中,患者在开始EN支持后的72h内(含72h)达标者为47例(40.2%),72h后营养支持达标的患者为41例(35.0%),未达标患者29例(24.8%)。6.104例接受EN支持的患者中,EN开始时间≤48h者合计73例(70.2%),EN开始时间>48h者有31例(29.8%),患者在开始EN支持后的72h内(含72h)达标者有38例(36.6%),开始EN支持后的72h后达标者有25例(24.0%),未达标患者41例(39.4%)。7.EN主要喂养途径上,通过胃内喂养途径、幽门后喂养途径、空肠造口管、PEG/J途径的患者分别为96例(92.3%)、1例(0.9%)、7例(6.7%)、0例(0%)。EN输注方式上,选择分次给予、连续输注、重力输注方式的患者分别为3例(2.9%)、101例(97.1%)、0例(0%)。8.104例EN支持患者中,均在喂养前判断胃管的位置,均在EN喂养过程中抬高床头,86例(83%)患者在EN支持过程中抬高床头的度数为30°-45°,与指南推荐一致。喂养中断频率最高的原因为医护操作,共256次(62%),其次为EN不耐受,共154次(37%),最后为其他原因,共6次(1%)。9.117例营养支持的患者中,仅15例(13%)患者使用肠外微量营养素和/或抗氧化剂,32例(27%)患者使用肠内/肠外GLN,仅10例(9%)患者使用额外维生素D。10.TEN、TPN、EN+PN和无营养支持的患者入院24h内(营养支持前)的HB、TP、ALB、TF、PA、TLC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EN、TPN、EN+PN和无营养支持的患者入院第7天(营养支持后)的HB、TP、TLC、ALB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A、TF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有统计学意义的项目使用LSD法进行事后分析,得到两两比较的结果,接受TEN支持的患者TF水平高于其他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TEN、EN+PN支持的患者PA均高于无营养支持的患者,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1.有营养支持的患者感染发生率为40.2%,无营养支持患者感染发生率为62.9%;有营养支持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40.2%,无营养支持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57.1%。有营养支持患者28d病死率为26.7%,无营养支持患者28d病死率45.7%。有营养支持的患者与无营养支持的患者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无显着差异(p>0.05);有营养支持的患者28d病死率和感染发生率均低于无营养支持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目前ICU危重症患者绝大多数都接受了营养支持,其基本营养支持策略与指南一致,但在具体实施上与指南存在差距:(1)营养评估应用不足。(2)部分患者存在延迟EN的情况。(3)约四分之一的患者存在营养支持不达标的情况。这可能与患者胃肠不耐受、喂养频繁中断有关。(4)存在胃肠功能障碍的患者在应用PN支持时未进行个性化评估,指征过松。因此提出以下建议:(1)及时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营养风险复评,特别是对于高营养风险的患者,可适当增加复评的频率,对于病情急剧下降的患者也应该及时复评。(2)建议组成多学科营养支持小组,对营养支持的时机、途径、管理方案等进行临床决策,对医护人员进行定期教育和培训。(3)建议形成营养支持操作流程检查单,营养泵采用专科专人负责的集中管理模式,对于早期EN不耐受、胃肠功能障碍、其他并发症等形成一套规范化评估和处理流程,并定期组织科室教育和培训,保证在营养支持过程中做到早期发现、正确处理。必要时,需要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营养策略和规范化的营养护理流程,同时加强对临床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营养支持的效率。

杜佩瑜[3](2019)在《结直肠肿瘤患者肠外营养液处方分析与营养液的稳定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我院临床结直肠肿瘤患者的肠外营养处方进行调查分析;考察一价电解质浓度对“全合一”营养液稳定性的影响;对肠外营养液的p H值进行模拟分析,构建统计学模型,对其稳定性进行预判,为规范临床营养支持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第一部分 结直肠肿瘤患者的肠外营养处方分析回顾性调查某三甲医院2016年4月-2017年4月结直肠肿瘤患者的全肠外营养液处方,对使用肠外营养患者的年龄情况、肠外营养制剂的种类和肠外营养处方涉及的热氮比、糖脂比、物质组成等指标进行分析和评价。第二部分 一价阳离子对“全合一”营养液稳定性影响设计7组不同一价阳离子浓度的TPN处方,按照无菌操作规程配制后,在室温(25℃)下,分别考察其在0、8、24h三个时间点的外观、p H值、脂肪乳平均粒径和粒径分布情况,探讨影响“全合一”营养液稳定性的因素。第三部分肠外营养液p H值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构建随机选取99张临床使用的肠外营养液处方,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构建统计模型,预测肠外营养液的稳定性,采用残差分析和相对误差对方程进行检验。结果:第一部分 结直肠肿瘤患者的肠外营养处方分析本次分析共收集肠外营养液766张处方,肠外营养液使用存在不合理现象:糖脂比12:1处方232张,占30.3%,热氮比100200:1处方275张,占35.9%,一价阳离子浓度超过150mmol/L,占1.2%,因此肠外营养液的合理使用亟需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肠外营养不合理处方的干预需要临床药师的参与,确保TPN处方用药合理、安全和有效。第二部分 一价阳离子对“全合一”营养液稳定性影响7组“全合一”营养液的稳定性指标结果如下,在0、8、24h时,肉眼观察外观无颜色变化,无分层、絮凝、挂壁等现象;在24h内p H波动于(5.58±0.01)5.95±0.02;平均粒径MDS大小波动于(280.2±5.3)316.0±13.8nm;多分散指数PDI波动于(0.020±0.003)0.099±0.044;当一价阳离子浓度>150mmol/L时,5μm粒径有明显下降。第三部分 肠外营养液pH值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构建通过对肠外营养液中各物质浓度的分析,发现葡萄糖、钾离子、氯离子、钙离子,镁离子浓度对p H有影响,p H随钾离子浓度的增大而增大,随其他物质的浓度增大而减小;p H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预测误差在1.3%以内,总体上精度较为合理。结论:临床医师应加强肠外营养知识学习,根据患者的营养状况制定合理的个体化给药方案;临床药师应以静配中心为依托,加强TPN处方审查,重点筛查电解质对TPN的稳定性影响,确保TPN的配伍与应用安全。

龚堃[4](2019)在《胃癌根治术后应用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应用早期肠内营养对患者术后营养情况、器官功能快速恢复、术后应激水平及术后并发症的结果分析。[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胃肠外科接受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性切除的60名患者,根据不同的营养支持方式及肠内营养开始时间,把这些患者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EEN组,n=20)、晚期肠内营养组(n=20)、全肠外营养组(TPN组,n=20)。早期肠内营养组患者于术后24小时内经空肠营养管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晚期肠内营养组在术后第4天开始给予肠内营养;全肠外营养组在术后24小时后经深静脉通道给予全肠外营养;三组患者术后营养支持均为7天。所有患者在术前、术后第4天、术后第7天静脉采血检测:1.营养指标:总蛋白(TP)、白蛋白(ALB)和前白蛋白(PA);2.器官系统损伤指标(肝功、胆红素、肌酐等);3.应激反应情况(白细胞及淋巴细胞计数、急性感染三项);4.记录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总住院天数及住院总费用;5.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热时间及抗生素使用情况。[结果]1.血清蛋白水平可较直观的反映机体的营养状况,术前三组营养状况相当,在术后第4天,EEN组营养指标最优,三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1)。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能改善术后病人的身体营养状况。2.从肝肾功能指标来判断治疗安全性差异,术前三组肝肾功能指标相当(P>0.05);术后4天和7天,EEN组的肝肾功能优于晚期肠内营养组和TPN组(P<0.05);术后晚期肠内营养组和全肠外营养组的肝肾功能相当(P>0.05)。提示早期肠内营养与常规术后的晚期肠内营养和全肠外营养具有相同的安全性。3.三组患者术后PCT、IL-6、CRP等均高于正常值,总淋巴细胞减少;术后第4天、第7天EEN组炎症应激指标明显低于晚期肠内营养组和TPN组(P<0.05),早期肠内营养一定程度上可减轻机体的应激反应水平,促进术后恢复。4.三组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EEN组和晚期肠内营养组的发热持续时间及抗生素使用时间明显短于TPN组(P<0.05),EEN组的发热持续时间及抗生素使用时间也明显少于晚期肠内营养组(P<0.05)。EEN组比TPN组和晚期肠内营养组肠功能恢复的时间显着缩短(P<0.001),住院费用更低(P<0.001)。EEN组和晚期肠内营养组的住院时间也明显短于TPN组(P<0.001),但EEN组和晚期肠内营养组之间没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胃癌根治术后应用早期肠内营养可明显改善术后的营养状况;促进了组织器官的早期恢复;降低应激水平,减少抗生素的使用,改善患者的早期预后;降低住院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总住院费用。

邹琛[5](2018)在《腓骨肌皮瓣重建下颌骨缺损术后营养支持效果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传统的颌面部恶性肿瘤根治手术后会造成患者颌面部结构及组织大面积缺失,导致患者基本的进食能力受损,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及心理健康。由此,腓骨肌皮瓣重建下颌骨缺损术应运而生,它是目前比较理想的手术方法,但是术后给予的营养支持治疗方法依旧停留在传统的肠内营养-鼻饲。本研究通过比较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肠外联合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全肠外营养支持治疗三种治疗方法效果的差异,为规范和寻找最适宜的腓骨肌皮瓣重建下颌骨缺损术后营养支持方式提供依据,从而改进颌面部恶性肿瘤术后患者传统的营养方式。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12月在天津市口腔医院颌面外科收治的72名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通常术式为“颌骨及肿瘤扩大切除术+颈淋巴清扫术+腓骨肌皮瓣制备术+腓骨肌皮瓣转移修复术”。三种营养支持治疗方法:(1)A组(PN+EN),即肠外肠内联合营养:通常在腓骨肌皮瓣移植术后要求头部绝对制动期(1-3d)。因此术后1-3d给予PN,此后4d给予(PN+EN),逐渐降低PN比例增加EN比例至TEN。给予PN:(16-20)kal/(kg·d),糖脂比例为6∶4或5∶5,热氮比为(120-150)∶1,根据患者需要来补充多种微量元素及电解质,动态调整胰岛素比例,通常葡萄糖(g):胰岛素(U)=(8-10)∶1,糖尿病患者葡萄糖(g):胰岛素(U)=(4-5)∶1。给予EN:按(20-25)kcal/(kg·d)标准,经鼻饲管持续滴注,开始滴速为50ml/h,若无返流、腹泻、腹胀等胃肠道不良反应,2-3d后则按100ml/h的滴速持续注入。(2)B组(TEN),即全肠内营养:术后整个病程采用全力高能营养素合剂(1 k c a l/m l,荷兰纽迪希亚公司)。(3)C组(TPN),即全肠外营养:术后1-7d均给予PN,以后根据患者情况逐渐增加热量。对三组患者术前、术后1d、术后7d、术后13d的各阶段生化指标:淋巴细胞数(LYM)、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钾(K)、钠(NA)、氯(CL);住院时间、营养状态、心理状态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三组患者术前生化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三组患者生化指标除电解质CL外均有下降,三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PN+EN)生化指标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两组,除外血清钠和血清钾。三组患者住院时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PN+EN)住院时间最短,且术后营养状况优于其他两组。C组(TPN)术后心理状态优于其他两组。结论腓骨肌皮瓣移植术后,采用肠外营养联合肠内营养(PN+EN),有助于皮瓣成活,且缩短住院时间,有效改善预后。针对我院腓骨肌皮瓣移植术后的病人,综合考虑,最好的营养支持方式为肠外肠内联合营养支持(PN+EN),即术后1-3d先给予补充性肠外营养(SPN),然后加入肠内营养(EN),逐渐减少肠外营养(PN)、增加肠内营养(EN),最终过渡到全肠内营养(TEN)、经口进食,做到安全有效地缩短病程。

张秋枫,夏雷,刘丽[6](2017)在《有关早产儿早期临床营养支持的探讨》文中研究表明肠外营养是早产儿营养支持的重要途径,对于早产儿的生存和生长具有重要意义。但相关指南对早产儿静脉营养的推荐量与临床实际使用的氨基酸、维生素、多种微量元素注射剂各组分用量存在差异。本文通过对比和文献综述,发现《中国新生儿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指南》的缺陷,旨在为相关指南的修订和本领域的其他研究提供参考。

甘朝晖[7](2017)在《重度颅脑损伤营养支持的风险评价与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重度颅脑损伤的患者由于急性应激导致一系列的机体代谢反应,主要表现为高分解代谢、能量消耗增加、高血糖、大量肌肉组织消耗、胃肠道功能改变,机体抵抗力下降等为主要病理生理改变,这与机体的病情与全身和局部的炎症反应程度相关,一般情况下病情越重,炎症反应相应越严重。另外,炎症反应的介质(如细胞因子等)往往导致继发性神经功能损害和累及机体器官,导致功能障碍。受脑损伤后的意识障碍,吞咽困难等因素影响,患者不能自我进食,需要营养支持。急性脑损伤早期,以往认为患者因胃轻瘫,进食困难以及意识障碍等问题难以实施经口胃肠营养方法,曾经有相当一段时间,主张早期实施“完全静脉(胃肠外)营养(TPN)”。近年,由于对胃肠营养理论的认识,胃肠营养方法的改进,尤其是提出了肠源性感染,以及如高血糖等代谢并发症,静脉营养带来的导管感染等,胃肠道营养尤其是早期胃肠道营养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重症急性脑损伤,特别是临床常见重症脑损伤术后能够生存下来的患者,早期胃肠营养的研究还缺乏系统的对代谢,尤其是糖代谢近期以及远期对患者影响资料。本研究结合营养风险评估前瞻性地研究了早期胃肠道营养对于重症脑损伤术后预后改善。探讨了早期胃肠道营养在脑损术后造成的糖代谢变化与机理,以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资料。方法重症脑损伤住院患者244例。女48例,男196例,GCS 68评分,患者在1650岁之间。入院后6小时内均进行手术,随机分为早期完全胃肠外营养组(营养3组,TPN组)和早期胃肠道营养组(营养2组,EEN组)以及传统鼻饲营养组(营养1组,EN组)。三组平均身高、年龄、体重、GCS评分、治疗措施及损伤类型无明显差异,并使用营养风险复合指标的筛查工具评估。三组患者营养支持均开始于术后48小时,TPN组静滴肠外营养液;EN组每间隔每4小时一次管饲要素饮食,伤后2周逐渐更改饮食为为匀浆饮食;EEN组患者接受经鼻胃管24小时持续滴注美国雅培公司生产的安素(ENSURE)。研究截止时间为术后28天,随防时间自出院起到伤后15年。结果传统鼻饲喂养组胃内容物返流发生率,吸入性肺炎发生率,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高于其它两组。GCS评分6-8分的三组在伤后2周内均为负氮平衡,伤后1周,EEN组氮平衡-2.19±2.36优于EN组-6.86±2.82与TPN组-7.20±3.33(P=0.0112)。三组在伤后4周均达到正氮平衡,EEN正氮平衡4.82±2.03优于EN组1.77±1.06与TPN组2.37±2.12(P=0.0304)。血清白蛋白术后表现为持续低,研究期间三组患者之间无显着差别。肌酐身高指数(ICr)呈现的趋势为下降,但EEN组患者在术后14、28天仍明显优于其它两组患者(P<0.05)。多数营养指标EEN组患者显着优于其它两组患者(P<0.05),GCS评分显着高于TPN组和传统鼻饲喂养组患者(P<0.05)。术后3个月,三组早晨空腹血糖水平均在正常范围,在伤后第1年,GCS评分6-8分的三组患者的早晨空腹血糖水平高于7.8 mmol/L的病例,三组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第5年,早晨空腹血糖水平高于7.8 mmol/L的病例比较,TPN组30.0%(12/40)高血糖发生率显着高于EN组9.86%(6/61)与EEN组10.41%(5/48)。生存率三组之间并没有统计学的差异。三组病例采用多指标的营养评估工具来评定重症颅脑损伤后的营养不良风险性,均显示高风险三组之间没有差异。NRI预测伤后的营养不良的发生,早期胃肠营养支持2.45±0.43与TPN2.25±0.65的病例的营养不良的风险数值少于传统鼻饲营养的病例2.05±0.98(P=0.043)。医务人员对重度颅脑损伤的营养支持途径与方法实施的风险性等评价结果显示,对参与研究病例的诊疗工作,临床医护人员访谈显示EEN的方法,在方便操作、劳动量、日常工作影响最小、对患者有利方面得分最高,EN在费用方面评价是最好,但认为会增加护士的负担与工作量。对于TPN,医护人员认为费用明显增加,对病人不是有利的。结论重症脑损伤术后早期胃肠道营养支持不仅能够避免TPN患者高血糖等代谢并发症,还能维护胃肠道结构和功能,降低术后高分解代谢,减轻肠道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减少机体肌肉组织组织分解,降低伤后应激反应,不但对改善重症脑损伤后神经功能的恢复和全身营养状态大有裨益,同时,胃肠道营养早期应用可能有利于维持机体糖代谢功能,减少远期患者糖尿病的风险。严重颅脑损伤的患者营养不良的风险评估,可以采用复合营养风险工具进行评估,其中营养风险指数(NRI)与NRS2002是由临床医护人员、营养师以决定是否需要制定和实施肠外或肠内营养支持计划;另外,在临床营养具体实施过程中临床症状观察、营养相关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对有一定临床指导意义。

马影[8](2017)在《1533份全肠外营养处方分析及营养液稳定性考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2015年住院患者全肠外营养液(TPN)处方的全面分析,深入了解TPN的处方合理性和临床应用情况,为规范肠外营养合理使用提供可靠依据。并根据TPN处方分析中发现的问题开展实验研究,对胰岛素在装有不同营养液成分的PVC输液袋中的吸附情况及典型全肠外营养液的稳定性进行考察,为TPN的安全有效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1533份TPN处方进行整理,记录并分析患者基本信息(性别、年龄、体重、诊断结果、营养状况等)及TPN用药情况(药物种类、用量及用药天数)。以糖脂比、热氮比、液体量、营养组分组成、电解质浓度及用药天数为主要评价指标对TPN处方进行全面分析。模拟临床使用状态,将胰岛素与葡萄糖注射液、氯化钠注射液及TPN溶液分别置于PVC袋中混合,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时间取样时胰岛素的浓度变化情况,计算PVC袋对胰岛素的吸附率。选择四组临床常用的典型TPN处方,按标准操作规范配制肠外营养液,测定肠外营养液的渗透压、pH值及在不同时间脂肪乳粒径的变化情况,考察肠外营养液的稳定性。结果:调查显示1533份TPN处方的使用主要分布在普通外科、消化内科、心胸外科和肝胆外科等科室,以老年患者为主。TPN处方构成和临床使用比较规范,但缺少针对具体病人情况的个体化用药方案,糖脂比、热氮比、液体量等指标上仍有不合理现象存在。为控制血糖平稳,其中有65.6%的TPN处方加入了胰岛素。研究发现胰岛素在装有不同液体的PVC袋中10h内未发生明显变化,装有葡萄糖注射液或氯化钠注射液的PVC袋对胰岛素的吸附率低于5%,装有全肠外营养液的PVC袋对胰岛素吸附率低于6%,与文献报道不太一致。临床常用四组不同处方的TPN溶液pH值在5.7-5.9之间,渗透压在9001100mOsm/L之间,加入不同电解质的TPN溶液中脂肪乳的粒径随时间延长有增大的趋势,但24h内均小于250nm,表明营养液性质稳定,符合临床配制及使用要求。结论:1 1533份TPN处方使用基本合理、规范,药师应持续加强糖脂比、热氮比、液体量和用药时间等指标的审核,同时要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方案。2本研究使用的静脉营养输液袋(PVC袋)对胰岛素存在一定程度的吸附,但是吸附程度比以往报道明显偏低,不影响胰岛素的降糖作用,将胰岛素加入到TPN中的给药方式既方便快捷也安全有效。3四组临床使用的TPN溶液的渗透压、pH值及脂肪乳粒径均在安全使用范围内,稳定性良好,临床可安全使用。本研究为TPN的安全使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金玲芬[9](2017)在《静脉营养医嘱软件在早产儿营养管理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估计算机静脉营养医嘱软件(NICU-TPN)在早产儿营养管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和价值。方法:随机选择人工计算静脉营养医嘱阶段(2011年-2012年)极低出生体重儿40例(对照组)及计算机辅助静脉营养医嘱阶段(2013年-2015年6月)极低出生体重儿60例(观察组),回顾性查阅两组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早产儿在生后1周内三大营养素和能量摄入量、住院时间、以及临床结局是否存在差异。结果:生后1周内,观察组各天龄的脂肪摄入量均较对照组增高,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葡萄糖摄入量略有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各天龄的氨基酸及能量摄入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早产儿的住院时间、静脉营养支持时间、日均体重增长速率、血糖紊乱、败血症、宫外生长迟缓发生率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胆汁淤积症、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计算机静脉营养医嘱软件能完全取代早产儿静脉营养的手工计算和医嘱录入,能大大提高临床工作效率和医嘱录入的安全性,且能为早产儿提供更合理的营养比例,具有广泛的临床推广价值。两组早产儿在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胆汁淤积症、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生率存在差异,是否与静脉营养医嘱有关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费菲,王琳,赵海,曲莉莉[10](2016)在《裴保香:精准推进静脉营养制剂的配制、审核和质量控制》文中研究说明在2015年底举办的高危药品与用药安全评价研讨会暨医疗机构高警示药品管理标准示范项目启动仪式上,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高危药品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解放军总医院药品保障中心副主任药师裴保香在讲座中指出,医院静脉营养制剂配置工作中集中了很多高危药品,在药房和病房的流转过程中需要精心管理和精准的计算。

二、完全静脉营养(TPN)的维生素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完全静脉营养(TPN)的维生素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肠外营养处方审核模型的构建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肠外营养处方安全性评价知识库的建立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检索策略
        1.2 文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1.3 评价方式
    2 结果
        2.1 纳入研究概况
        2.2 文献质量等级和指标认可度
        2.3 电解质浓度
    3 结论
第二章 肠外营养处方合理性评价知识库的建立
    前言
    1 知识采集方案
        1.1 知识采集的途径
        1.2 知识采集的标准
        1.3 知识采集的结果
    2 TNA合理组方计算步骤流程设计
        2.1 TNA合理组方计算步骤流程设计的过程
        2.2 TNA合理组方计算步骤流程设计的结果
    3 应用肠外营养处方合理性评价指标集进行病例分析和组方计算
第三章 肠外营养处方审核模型的构建与实现
    前言
    1 肠外营养处方审核要点
    2 信息化肠外营养处方审核逻辑
    3 肠外营养处方审核功能模块设计
        3.1 采用B/S(Browser/Server)架构设计模式
        3.2 系统框架设计
        3.3 系统功能模块
第四章 肠外营养处方审核模型的应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3.1 我院临床TPN使用的基本情况
        3.2 典型不合理TPN处方案例分析
    4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肠外营养混合液水相相容性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ICU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情况及护理现状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营养支持的发展历程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相关名词解释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2 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样本量计算
    2.2 调查内容
    2.3 研究工具
        2.3.1 患者一般资料调查表(详见附录一)
        2.3.2 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实施和护理情况调查表(详见附录二)
        2.3.3 患者入ICU/EICU后营养实施情况调查表(详见附录三)
    2.4 资料收集方法
        2.4.1 资料收集
        2.4.2 质量控制
    2.5 统计学处理
    2.6 技术路线图
3.结果
    3.1 人口学特征
    3.2 营养风险评估情况
    3.3 胃肠功能评估情况
    3.4 营养实施情况
    3.5 EN开始时间和达标情况
    3.6 总营养摄入达标情况
    3.7 营养支持能量供给
    3.8 胃动力药的应用
    3.9 营养支持护理
        3.9.1 床头抬高的应用
        3.9.2 喂养前判断喂养管的位置
        3.9.3 喂养中断情况
    3.10 营养支持辅助治疗
        3.10.1 肠外微量营养素和/或抗氧化剂的使用
        3.10.2 肠内/肠外谷氨酰胺的使用
        3.10.3 额外维生素D的使用
    3.11 营养支持效果及临床结局
        3.11.1 营养支持效果
        3.11.2 临床结局
4 讨论
    4.1 营养风险评估情况
    4.2 营养实施情况
    4.3 营养支持开始时间和达标情况
    4.4 营养支持能量供给
    4.5 胃动力药的应用
    4.6 营养支持护理
        4.6.1 床头抬高的应用
        4.6.2 喂养前判断喂养管的位置
        4.6.3 喂养中断情况
    4.7 营养支持辅助治疗
    4.8 营养支持效果及临床结局
    4.9 问题与建议
        4.9.1 营养评估应用不足
        4.9.2 EN与PN的应用时机和比例与指南存在差距
        4.9.3 营养支持中断频繁
    4.10 不足与展望
5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3)结直肠肿瘤患者肠外营养液处方分析与营养液的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结直肠肿瘤患者的肠外营养处方分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3.1 患者的基本情况
        3.2 TPN处方品种组成和使用频率
        3.3 TPN处方能量分布情况
        3.4 TPN处方中物质比例
        3.4.1 葡萄糖和氨基酸
        3.4.2 丙氨酰谷氨酰胺
        3.4.3 胰岛素
        3.4.4 电解质浓度
    4 讨论
        4.1 能量供应
        4.1.1 糖脂比
        4.1.2 热氮比
        4.2 物质组成
        4.2.1 葡萄糖和氨基酸浓度
        4.2.2 胰岛素
        4.2.3 电解质
        4.2.4 谷氨酰胺
第二部分 一价阳离子对“全合一”营养液稳定性影响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主要仪器和试剂
        2.1.1 主要仪器
        2.1.2 主要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处方
        2.2.2 调配方法
        2.2.3 试验步骤
    3 结果
        3.1 外观与苏丹红检测
        3.2 pH值测定
        3.3 平均粒径MDS和粒度分布PDI的测定
        3.4 大粒径脂肪乳的测定
    4 讨论
第三部分 肠外营养液pH值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构建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材料
        2.2 实验方法
    3 结果
        3.1 因变量正态检验
        3.2 pH值与营养液中各物质浓度的单因素分析
        3.3 肠外营养液pH值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3.4 统计学检验
        3.4.1 残差分析
        3.4.2 相对误差分析
    4 讨论
全文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胃癌根治术后应用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腓骨肌皮瓣重建下颌骨缺损术后营养支持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资料与方法
    1 颌面部恶性肿瘤及手术方法
        1.1 颌面部恶性肿瘤特点
        1.2 传统手术及术后导致的问题
    2 腓骨肌重建下颌骨修复术
        2.1 手术过程
        2.2 术后特点
        2.2.1 术后重点关注及注意事项
        2.2.2 术后易发生营养不良及其原因
        2.2.3 目前术后患者传统营养支持方式
    3 腓骨肌重建下颌骨修复术术后营养筛查
        3.1 营养筛查的方法
        3.1.1 NRS2002
        3.1.2 PG-SGA
        3.2 口腔颌面恶性肿瘤患者容易发生营养不良
        3.2.1 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营养不良特点
        3.2.2 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易发生营养不良的原因
    4 对象和方法
        4.1 研究对象
        4.1.1 样本选择
        4.1.2 纳入标准
        4.1.3 排除标准
        4.1.4 伦理原则
        4.1.5 自愿原则
        4.1.6 保密原则
        4.2 研究方法
        4.2.1 研究设计
        4.2.2 干预内容和方式
        4.2.3 测评指标
        4.2.4 统计学方法
二、结果
    1 研究对象的纳入与失访
    2 研究对象各指标的基线调查结果
        2.1 研究对象术前营养评估结果
        2.2 研究对象术后营养评估结果
        2.2.1 生化指标、住院天数比较结果
        2.2.2 营养风险状态评估及住院患者心理状态评估对比结果
        2.2.3 三组患者围手术期各项指标对比
三、讨论
    1 腓骨肌皮瓣重建下颌骨缺损术患者相关情况
        1.1 腓骨肌皮瓣重建下颌骨缺损术
        1.2 手术特点
    2 腓骨肌皮瓣重建下颌骨缺损术后易发生营养不良
        2.1 营养不良的表现
        2.2 营养不良对疾病治疗的影响
    3 营养风险筛查的选择及其重要性
    4 腓骨肌皮瓣重建下颌骨缺损术后营养支持治疗方式的探讨
        4.1 术后放置胃管的弊端
        4.2 腓骨肌皮瓣重建下颌骨缺损术后患者全肠内营养在临床中的实施,尤其是术后 3d(头部严格制动期)的可行性较差
        4.3 三组患者营养支持方式的结果讨论
        4.3.1 三组患者术前各基线调查结果比对及生化指标评估结果分析
        4.3.2 三组患者术后生化指标及住院时间对比分析
        4.3.3 三组患者术后营养状态及心理状态分析比较
        4.3.4 三组患者围手术期各个生化指标变化趋势分析
        4.4 腓骨肌皮瓣重建下颌骨缺损术后营养支持时机和方式
        4.4.1 腓骨肌皮瓣术后营养支持时机
        4.4.2 腓骨肌皮瓣术后营养支持方式
四、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有关早产儿早期临床营养支持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胃肠外营养用于早产儿的研究
2 氨基酸胃肠外营养支持用于早产儿的研究
3 多种微量元素胃肠外营养支持用于早产儿的研究
4 水乐维他和注射用脂溶性维生素 (Ⅰ) 胃肠外营养支持用于早产儿的研究
5 中/长链脂肪乳胃肠外营养支持用于早产儿的营养学研究
6 小结和展望

(7)重度颅脑损伤营养支持的风险评价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一、病例资料
    二、研究方法
    三、预后观察
    四、营养支持的并发症记录与风险分析
    五、营养风险筛查方法与评价方法
    六、统计学处理方法
实验结果
    一、重度颅脑损伤后营养支持临床效果评价
    二、重度颅脑损伤后营养评估之人体测量法的变化
    三、重度颅脑损伤后营养评估之氮平衡变化
    四、重度颅脑损伤后营养评估之血液生化指标变化
    六、医务人员对重度颅脑损伤后营养风险评估指标与工具评价
讨论
    一、严重颅脑损伤后后早期营养支持的风险性评价与处置
    二、严重颅脑损伤后后早期营养支持的并发症风险性与对策
    三、严重颅脑损伤后营养风险预测与营养指标的评价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8)1533份全肠外营养处方分析及营养液稳定性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1533份全肠外营养处方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肠外营养液中胰岛素的稳定性考察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全肠外营养液的稳定性考察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全肠外营养液在肠衰竭治疗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静脉营养医嘱软件在早产儿营养管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研究资料与方法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四、完全静脉营养(TPN)的维生素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肠外营养处方审核模型的构建与应用[D]. 柳波. 大理大学, 2021(09)
  • [2]ICU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情况及护理现状的调查研究[D]. 徐帆. 湖州师范学院, 2020(12)
  • [3]结直肠肿瘤患者肠外营养液处方分析与营养液的稳定性研究[D]. 杜佩瑜. 中国医科大学, 2019(02)
  • [4]胃癌根治术后应用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疗效分析[D]. 龚堃.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
  • [5]腓骨肌皮瓣重建下颌骨缺损术后营养支持效果的研究[D]. 邹琛. 天津医科大学, 2018(02)
  • [6]有关早产儿早期临床营养支持的探讨[J]. 张秋枫,夏雷,刘丽. 中南药学, 2017(08)
  • [7]重度颅脑损伤营养支持的风险评价与对策[D]. 甘朝晖. 广州医科大学, 2017(05)
  • [8]1533份全肠外营养处方分析及营养液稳定性考察[D]. 马影. 河北医科大学, 2017(01)
  • [9]静脉营养医嘱软件在早产儿营养管理中的应用[D]. 金玲芬. 浙江大学, 2017(02)
  • [10]裴保香:精准推进静脉营养制剂的配制、审核和质量控制[J]. 费菲,王琳,赵海,曲莉莉. 中国医药科学, 2016(06)

标签:;  ;  ;  ;  ;  

全肠外营养 (TPN) 的维生素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