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理论新探索》出版

《新闻学理论新探索》出版

一、《新闻理论新探》出版(论文文献综述)

邓绍根[1](2021)在《正本清源:“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概念的生成与发展》文中提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中国特色的政治术语和核心概念。"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一词首先出现于1978年1月出版的《广播电视宣传概论》一书中。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运动中,该词不断被新闻界使用,概念初步确定。在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体系建设过程中,该词逐渐被推广,概念正式生成。1999年兴起的历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活动,不仅推动该词在全国普及,而且随着其学术研究和理论建设的展开,其概念内涵在理论、历史和现实等层面深化发展,外延不断扩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经历了一个从新名词到学术关键词再到政治术语的演变过程,现已成为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的核心概念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卓[2](2020)在《从推动职业进步到新闻抗战 ——1931-1936的左翼记者群体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风云际会的1930年代,中国新闻界诞生了一支新力量——左翼新闻记者群体。在新闻史的书写中,左翼新闻记者群体从不缺席,但他们只占篇幅的寥寥数语,以至于只见其骨架,不见其躯干,关于这一群体如何界定,他们为何走上左翼的道路,从事了什么活动,讨论了什么议题,为何解散等问题,目前学术界的回答重复度高、细节不详。本文以中国新闻学研究会、记者座谈会、中国左翼新闻记者联盟三个左翼新闻记者群体为研究对象,紧扣1931-1936之间左翼新闻记者群体的活动转型,试图厘清这一群体的历史面目,为抗战背景下自由知识分子思想转型提供新案例。全文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介绍研究的背景、意义、方法、思路,以及划定了左翼新闻记者群体的范围,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第二部分研究了历史上第一个左翼新闻记者群体,以及他们的社团:中国新闻学研究会,和活动平台:《文艺新闻》,纵观这一群体的活动,可以看出最初的左翼新闻记者关心的议题在新闻学术方面,他们立志在新闻界做新的创造,推动中国新闻业进步。第三部分围绕记者座谈会的活动转型展开,起先,记者座谈会倡导建立新的新闻学、批判报刊的商业化、提倡记者自省和自我教育,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随着日本侵华步伐的加快,国难之下的左翼新闻记者群体暂时搁置了推动职业进步的目标,而踏上了新闻抗战的道路,理解这一转型有助于厘清左翼新闻记者群体的真实历史面貌,另外,他们的活动还推动了民族抗战话语体系在新闻界取代“报纸独立”、“新闻至上”等新闻专业主义话语体系。第四部分聚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左翼新闻记者联盟,这一群体在成立初期与中国新闻学研究会有诸多理念上的重合,堪称从中国新闻学研究会手里接过了无产阶级新闻学研究的旗帜,但随着战争的迫近和共产党文化路线的改变,他们接受了新闻为政治服务的观点,转入地下工作,为对抗国民党的新闻封锁、争取党和广大爱国组织的联合做出了贡献。最后一部分总结了左翼新闻记者群体的活动转型是由推动新闻职业进步到从事新闻抗战,通过分析转变的历史原因,展现这一群体更深层次的历史面貌,进一步诠释进步自由知识分子在国难当头的理想和守望。

丁柏铨[3](2019)在《简论新中国70年来新闻理论研究主题的演变》文中研究说明新中国70年来中国新闻理论研究具有如下特点:其一,新闻理论研究较之新闻史研究,在感应时代变化方面反应灵敏。其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关于新闻舆论的论述,作为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顺应时代的发展,不仅对新中国建立以来的新闻实践有着引领和指导作用,而且成为新闻理论研究中具有重大意义的理论命题。其三,新闻理论研究的主题,发生了巨大变化,呈现出历史性变迁。主题演变主要表现在:一是话题变化,研究命题因时代变化而更新,随着时间的推移,新起了许多原先所无的话题;二是同题深化,对同样主题,处于时间序列后端的研究比之处于时间序列前端的研究有所深化。

何阳[4](2019)在《新闻职业理念的塑造和内化 ——以某校“新闻学概论”课堂为例》文中提出当下,世界范围内的媒介融合进程已经进入到了深度融合阶段,媒介权力的下放和新闻生产、传播模式的改变,对新闻职业理念从操作方式、评判标准,到职业道德伦理等几个方面进行着消解与重构。在新闻教育领域,新闻教育者和在校大学生同样面临着媒介环境,专业技能、专业理念变更所带来的挑战,这些挑战对新闻学生的职业认同、专业性培养都产生了影响。另一方面,中国新闻学生的职业理念塑造主要依靠的是新闻院校内的新闻理论课堂。虽然为了应对媒介环境和行业要求的变化,国内各大新闻院校都开设了与媒介融合、新媒体、大数据等相关的理论、实务课程,但是新闻理论传统的课堂设置、教学模式并没有很大的创新,新闻理论课堂与实践之间的界限并没有很大的突破,新闻学生吸取课堂知识的效果也没有明显地提高。理论课堂落后的教学模式以及与实践脱节的课堂使全媒体时代新闻学生的专业性培养出现了滞后性本文以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一次改革后的《新闻学概论》课堂中的44名学生为访谈样本,采取深度访谈的质性研究方法,以扎根理论的编码程序对这些访谈资料进行编码和归纳。样本的选择采取的是定额抽样和立意抽样的方式。本文的核心框架是新闻理论课堂和新闻编辑室课堂有机结合的背景之下,新闻学生职业理念塑造和内化的过程,认为新闻理论课堂是新闻学生职业理念塑造的基础,新闻编辑室课堂是新闻学生职业理念内化的关键。基于此,从操作手段、价值观、传统变更三个维度,分析在校的新闻学生职业理念塑造和内化的程度,并调查在这个过程之中,学生对于改革后的理论课堂的感受以及对全媒体时代新闻工作者专业素养要求的感知,探讨新闻理论课堂改革的合理性和方向。本文研究发现,当前各大新闻院校的课程改革并没有在学生职业理念培养这一方面起到很突出的作用,理论课堂的传统教学模式不被学生认可,而经过了课堂设置和教学模式改革后的新闻理论课堂受到了新闻学生的欢迎。传统的新闻理论已不足以解释当下的传播实境,传统的新闻理论课堂教师灌输式的教学已不符合当下大学生接收知识的习惯。理论课堂与实践之间的“脱节”,是困扰着新闻教学者和新闻学生的一大难题,这不仅是新闻院校期望解决的问题,也是新闻业界对于新闻教学最大的不满之处。从上述的问题之中,本文结合学生的视角,首先从“理论——实践”的维度分析发现,改革后的新闻理论课堂,理论结合实践的课堂设置以及跨学科互动式的教学模式激发了新闻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堂上学生们新闻价值观的塑造有了初步的雏形。其次,从“实践——理论”的维度分析发现,新闻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之中清晰感知到了专业媒体在操作手段上的要求,以及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价值观的挣扎,也可以说是学生思维与职场思维、学界职业理念与行业职业理念的碰撞。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之中,媒介发展的态势深刻地影响了新闻学生的所思所想,他们眼见主流媒体在转型之中对于传统的突破,感知到了本土传媒在当下与商业资本之间的关系。

刘居星[5](2017)在《毛泽东“政治家办报”思想新探》文中提出政治家办报具有实践性和观念性的双重维度,是政府、政党、政治家等主体以办报来为其政治活动服务的实践及其思想的总和。政治家办报在我国肇端于康梁的“乙未三报”,发展于国共两党成立后的政党机关报,并逐渐在实践中深化着报刊与政治的共生关系,形成了办报联系政治、服务于政治的办报传统。吊诡的是,作为这一传统资深实践者的中共党报负责人邓拓,却在1957年被中共领袖毛泽东批评为不是“政治家办报”。这引发本文去探讨毛泽东“政治家办报”思想的独特内涵。本文首先研究了毛泽东“政治家办报”的提出,分析其语境与相关政治修辞。1956年苏共二十大的召开和波匈事件的爆发,暴露出苏联模式的种种弊端,批判“个人崇拜”间接导致了毛泽东在党内个人权威的下降,加之在国内建设中,毛泽东的个人政见与其他领导人存在着较大分歧,他的多次讲话没被最高党报《人民日报》充分报道,为此毛泽东将矛头对准《人民日报》负责人邓拓,对其进行严厉地批评,旨在重申毛泽东中共最高领导人和最高党报领导角色的合法性,暗示邓拓没有“跟紧”、服从最高领袖。进而对毛泽东的“政治家办报”思想进行深度解读。毛泽东政治观的特色是政治的“泛化”与斗争哲学,以此为基础,形成了毛泽东“工具主义”的新闻观,新闻宣传成为辅助政治的工具,弱化了新闻媒体(尤其是党报)及其负责人的主体性。在毛泽东使用的政治词汇中,“政治家”和“书生”也有其独特意涵,从“书生”的角度分析得出,“政治家办报”要摒弃“书生”的自由主义、与“迂”、“直”的习气,能自觉服从领袖意志,跟紧领袖领导,通俗地讲即“听话”;从“政治家”的角度可以看出毛泽东对于“政治家办报”的具体素质要求,总的来说,就是能有助于最高领袖的意志高效地执行,反映了毛泽东看待报纸和报社编辑的工具性视角;最后将毛泽东的“政治家办报”思想追溯至延安《解放日报》的改版,认为改版是毛泽东“政治家办报”思想的先期实践,其中提出的“完全党报”思想与后来的“政治家办报”具有高度一致性。总的来说,政治家办报反映的是报刊与政治的关系,毛泽东的“政治家办报”更反映了党报与党的关系,以及党报负责人与党的领袖的关系。如何处理好这些关系,是党报实践中经常面临的困境,也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童兵[6](2016)在《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坚守与创新》文中研究指明在当今世界,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无疑是最有指导价值和影响力的新闻理论。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发展,应该从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高度,从新闻学学科建设的高度,切实抓好理论教材和学术话语建设。这样,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坚守和创新就有了明确的方向、清晰的路子,就一定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果。

杨立川[7](2015)在《论宁树藩“信息论”的新闻观》文中研究表明从1984年至1998年,宁树藩先生先后发表了数篇论文阐述其"信息论"的新闻观,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推动了我国新闻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其观点表现出自己鲜明的特点:力图从哲学高度探讨新闻的本质问题;把"新闻"和"新闻报道""新闻作品"严格区分开来;强调"新闻"的特性在于信息,把新闻从本质上归结为信息,强调新闻之作为信息具有"客观性"。进一步分析,宁树藩的论述亦有可进一步商榷处,其核心即如何看新闻的信息本质及其客观性问题。

李嘉鹏[8](2015)在《萨空了新闻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萨空了是20世纪中国着名的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学家,他1927年进入新闻界,而后在《世界日报》、《立报》、《光明报》、《华商报》、《光明日报》等多家着名报纸参加过办报活动,期间担任过记者、编辑、经理、总编辑和总经理等多种职务,是中国新闻史上一位杰出的多面手和新闻工作的全才。受历史环境和当时报业现状的影响,萨空了在新闻实践中极为注重对新闻理论的研究,希望以此来指导新闻从业者的新闻实践。他从唯物主义角度出发,分析了“新闻起源”问题,把“新闻起源”和“人类”紧密联系起来,认为“新闻起源于人类生存的需要”,并在此基础上对新闻定义和新闻价值进行了理论辨析,强调“报纸要有益于人类”。长期的新闻实践,也使萨空了对新闻业务和报业经营管理有了自己独特的认识。在新闻和社论的写作上,萨空了主张新闻报道应含有记者的“主观性”,强调评论的时效性和现实性,认为报纸的评论,特别是社论,应成为读者“行动的直接指导”;在报纸编辑上,他倡导“精编主义”的编辑理念,注重与读者交流,主张报纸编辑应有“读者”意识。在报业经营管理方面,萨空了主张报社应引进一般大企业的科学管理方法,注重报社的经济效益,同时他又反对报社“以纯营利为目的”,强调报纸的社会责任,此外,他对新闻从业人员的道德和专业素养也提出了要求,认为新闻从业人员要有为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和进步敢于牺牲自己的殉道精神。萨空了的新闻思想受到西方自由主义新闻理论和马列主义思想的双重影响,同时也与当时中国的历史情境息息相关,这些影响因素的存在,使萨空了的新闻思想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萨空了独具特色的新闻思想,是中国新闻思想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许多观点极富远见卓识,对当今的新闻工作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安克娴[9](2014)在《媒体道德责任研究》文中指出记者和媒体是否应该就自己的职业行为承担一定的道德责任?答案无疑是肯定的。可能许多记者认为他们的工作职责就是报道事实真相,满足公众的知情权,除此之外他们不应承担更多的责任。亚里士多德说,精心叙述的故事始终包含着道德的意图。不可否认,媒体及其从业人员同时也是价值的传播者,媒体传播信息的行为对社会存在善恶的影响,这说明,传播者的传播行为中存在着道德选择的客观可能性,所以媒体应该对社会、对公众承担一定的道德责任。在我们当前这个时代,虽然传媒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但是关于媒体道德指责也越来越多。媒体的虚假报道频频出现、低俗之风愈演愈烈,记者经常为利益所左右,报道对象经常因媒体的报道而受到伤害,而且随着网络媒体的出现,媒体道德责任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网络推手、网络水军别有用心地误导公众,网络暴力时常存在。媒体的喧嚣和浮躁现状使传媒的公信力急速下降,也使媒体道德责任的研究显得越来越急迫而重要。本论文试图完成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方面从伦理哲学的层面构建媒体道德责任理论的基本框架,媒体道德责任的概念、类型、构成要素与基本特点。另一方面基于当前媒体道德责任危机的现实状况,探讨媒体应该承担的道德责任和媒体道德责任的实现路径。道德责任作为伦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主体在意志自由的前提下,基于自身所处的社会角色在道德上应该做的事情,在一定的社会中表现为以道德准则的形式明确的个人对社会、他人的一种道德行为要求。媒体拥有新闻自由前提下广泛的传播权利,其社会角色又极为特殊,既是为社会提供服务的社会公共机构,又是舆论宣传工具,所以,媒体对社会担负着多重的道德责任。媒体道德责任是传播主体(媒介组织和个体传播者)在新闻自由的前提下,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者的角色时,在道德上为其传播行为的善恶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简单说来,媒体道德责任就是传播者在传播活动中所做的分内应做之事,既是对传播行为善的肯定,也是对传播行为恶的追究。当前媒体正面临着种种道德危机,表现出诸多失责行为:记者的撒谎与欺骗、采访报道中的话语霸权反映出媒体对新闻自由的滥用;媒体组织在传播方针上对广告商利益的倾斜,传播内容的低俗化、娱乐化和媒体从业人员的权力寻租行为都折射出媒体追逐经济利益的功利主义;媒体暴力、新闻采访中的二次伤害和新闻歧视反映出媒体的道德冷漠,对报道对象缺乏人文关怀。新闻传播中存在的道德冲突则反映了当下媒体面临的道德困惑,论文从知情权与隐私权、媒体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敬业精神还是人文关怀精神三个方面做了细致的分析。当前媒体的种种失责行为表明,媒体职业道德的现状堪忧,媒体道德责任的承担任重道远。媒体道德责任是媒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也是媒体的职责所在。由于当前媒体在市场化的生存环境中承担着多种社会角色,面临多重利益冲突,导致媒体及其从业人员只重视自己媒体的经济利益,对媒体道德责任并没有形成清醒的认识。所以媒体应该明确自己必须承担的道德责任,论文从环境监视、社会关系协调者、舆论引导者、舆论监督者、文化守望者五个方面具体分析了媒体的社会角色和应该担负的道德职责。论文认为,我国媒体要想更好地担负起媒体道德责任,应该坚持党性原则、公共利益原则、以人为本原则和真实、客观、公正的新闻专业主义基本原则。在媒体道德责任实现的控制机制方面,论文分别分析了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这两种控制机制的作用,在媒体道德责任的具体实施方面,论文最后从媒体组织和传播者个体两个方面探讨了媒体负责任行为的具体实施方法。媒体传播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社会互动过程,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隶属于社会总体系统,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各方面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因此,媒体的道德责任承担,既要强化媒体道德自律,又需要外部控制系统提供必要的支持和约束,构建一个媒体承担责任的有利环境。

王豪[10](2012)在《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中国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从诞生之日起就与无产阶级政党的历史使命紧密相连。从马克思首次阐述新闻思想至今,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经过了继承、创新和发展,在无产阶级政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其作用和重要性有目共睹,且越发突出。本文从史学和公共管理学的视角对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进行分析研究,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自由思想、党报思想、舆论监督思想,新闻批评思想以及在实践中的功能和作用进行梳理分析,其侧重点放在了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过程中的作用上。无产阶级政党历来就是非常重视理论指导的政党。毛泽东曾经说理论是党的灵魂和旗帜,党只有坚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才能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凝聚全党全国人民为崇高的理想和目标而奋斗。美国学者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中,对文化全球化有过这样的描述,文化全球化有利于科技、信息等其他先进文化成果在全球快速传播,有利于不同的文明、民族、国家之间加强交流和合作,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充分借鉴、吸收和利用发达国家先进的科技文化成果加快自身的发展。但文化全球化也会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进霸权主义的重要途径,全球文化中的各种糟粕、反动的内容也会通过全球化在全球扩展,会对民族文化的存在和发展产生巨大冲击和威胁。笔者认为,不仅国际文化环境如此,国内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出现,文化生态和媒介生态也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新闻媒体作为文化载体的一部分,从国际交往方面看,新闻媒体应该积极维护世界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融,相互借鉴而不是相互排斥,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形象,使人类更加和睦幸福。从国内看,新闻媒体要在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引导下,引导舆论,凝心聚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提供舆论环境和智力支持。这也是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当代价值的关键所在。本文第一章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的研读,探究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历史真貌,分析了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中体现人类主流文明价值和无产阶级政党新闻特色的精髓。第二章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现实出发分析了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中国化的实践,分别研究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及新中国成立前期,改革开放初期,现代化建设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探析了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中国化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第三章论述了科学发展观语境下,随着时代变迁和媒体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如何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第四章从党的建设出发,研究了新时期党报的主流媒体建设以及党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第五章从变化了的媒介生态,以及快速变化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中国化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探求政治文明视野下,如何更好地继承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创新新闻思想,牢牢把握舆论主导权,话语权,为在政治文明建设中提供舆论支持,动力支持和智力支持。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历史已经证明,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在无产阶级政党取得政权后的作用更加突出。所以,与时俱进地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更好地指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新闻理论新探》出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闻理论新探》出版(论文提纲范文)

(1)正本清源:“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概念的生成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词出现
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概念萌发
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概念生成
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概念的普及与深化
结论

(2)从推动职业进步到新闻抗战 ——1931-1936的左翼记者群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问题缘起
    (二)研究对象的界定:左翼新闻记者群体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意义与价值
    (五)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六)研究方法
    (七)创新点
二.左翼记者群体的发轫
    (一)《文艺新闻》:国民党文化统制政策的幸免者
    (二)交融、同化:左翼文艺思潮和袁殊新闻理念的碰撞
    (三)召集群体的初次实践:中国新闻学研究会
    (四)左翼记者群体最初的目标:倡导新的新闻学以推动新闻业进步
三.左翼记者群体在党派外的发展:记者座谈会和《记者座谈》
    (一)记者座谈会的发起背景及发起缘由
    (二)《记者座谈》在健全职业方面的努力
    (三)由健全职业转向新闻抗战:左翼记者群体在国难面前的责任担当
    (四)《记者座谈》之休刊
    (五)记者座谈的转型体现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大势所趋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记者群体:中国左翼新闻记者联盟
    (一)接过新研会的旗帜:建立无产阶级新闻业
    (二)面目模糊:以组织为单位开展工作
    (三)左记联的指南针:新闻为政治服务
    (四)左记联解散再探讨
    (五)“青记”的成立标志着左翼记者群体在历史十字路口做出最终抉择
五.结语
    (一)历史上三个左翼记者群体的关系概述
    (二)左翼记者群体最初的理想:革新中国新闻业的面貌
    (三)抗战语境下左翼记者群体的转型:将职业期待与抗战潮流紧密相融
注释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清单
附录 可考的左翼记者群体人员构成、人物背景及后续职业、政治选择
致谢

(3)简论新中国70年来新闻理论研究主题的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上篇:新闻理论同题研究的拓展和深化
    一、对新闻和新闻学的研究:通过论争探寻真理性认知
    二、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新闻观研究:从非常态到常态
    三、新闻产品具有商品的属性:命题从被否定到被肯定
    四、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研究:理论探讨的前行轨迹
    五、舆论:从“既一律又不一律”到舆论引导再到举旗引领导向
    六、新闻改革研究:与新闻改革实践同行
下篇:因时而生的新闻理论重大研究主题
    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新闻媒体在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
    二、新媒体及传播高科技:新闻理论研究中持续的重点和热点
    三、作为国家战略的媒体融合:近年来业界学界共同关注的重大命题
    四、新闻法治研究:始终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
    五、新闻传播规律研究:日益受到重视的一项研究

(4)新闻职业理念的塑造和内化 ——以某校“新闻学概论”课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和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二)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 案例分析法
        (二) 访谈法
第一章 国内外新闻理论教学现状
    第一节 国外的新闻理论教学现状
    第二节 国内的新闻理论教学现状
第二章 研究案例——“双课堂”新闻理论教学建构
    第一节 新闻理论课堂建构
        一 课堂设置
        二 教学模式
        三 教学内容
    第二节 新闻实践课堂的建构
        一 实践平台
        二 实践模式
        三 实践内容
第三章 学生视角: 新闻职业理念养成分析
    第一节 微观层面——理论课堂中的新闻职业理念塑造
        一 打破与重塑: 新闻理论课堂再出发
        二 多样与创新: 理论课堂中的价值观塑造
    第二节 中观层面——专业实践中的新闻职业理念内化
        一 观察与反思: 职场中的操作手段学习
        二 延续与碰撞: 职场中的新闻价值观挣扎
    第三节 宏观层面——社会环境中的新闻职业理念养成
        一 传统与突破: 媒介发展态势中的深思
        二 媒介客观性: 新闻职业理念再思
第四章 在校大学生的新闻职业理念塑造策略
    第一节 学校层面
    第二节 社会层面
    第三节 学生层面
参考文献
附录: 访谈提纲
致谢

(5)毛泽东“政治家办报”思想新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问题及意义
    1.2 文献回顾
        1.2.1 对毛泽东新闻思想的研究
        1.2.2 对政治家办报的研究
        1.2.3 对邓拓的研究
    1.3 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2 政治家办报的观念及其实践
    2.1 政治家办报的界定
        2.1.1 基本内涵
        2.1.2 特点及要求
    2.2 政治家办报的早期实践
        2.2.1 清末“乙未三报”:中国政治家办报的开端
        2.2.2 民国政党机关报:中国政治家办报的发展
3 毛泽东“政治家办报”的提出
    3.1 提出的背景
        3.1.1 政治形势
        3.1.2 新闻工作
    3.2 “政治家办报”的提出
        3.2.1 首次提出的谈话及分析
        3.2.2 后续相关谈话
4 毛泽东“政治家办报”思想的解读
    4.1 毛泽东思想观念的特色
        4.1.1 政治观
        4.1.2 新闻观
    4.2 毛泽东政治词汇的特殊性
        4.2.1 “政治家”
        4.2.2 “书生”
    4.3 毛泽东“政治家办报”思想的特殊内涵
        4.3.1 对“书生办报”的否定
        4.3.2 对“政治家”报人的素质要求
        4.3.3 “完全党报”的另一种表达
5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6)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坚守与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一、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渊源
二、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四、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坚守和创新
五、在学科体系构建中推进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建设

(7)论宁树藩“信息论”的新闻观(论文提纲范文)

一、宁树藩先生信息论新闻观的提出
二、学术界如何看待宁树藩先生信息论新闻观
三、宁树藩先生信息论新闻观的特点
四、宁树藩先生信息论新闻观辨析

(8)萨空了新闻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萨空了对新闻基础理论的研究
    第一节 新闻起源于“人类生存的需要”
    第二节 新闻定义辨析
    第三节 新闻价值的理论分析
        一、“有关人类生存”
        二、“新”:“以人类的已知水准为标准”
        三、强调新闻的“真”
第二章 萨空了对新闻业务的探讨
    第一节 新闻与社论的写作
        一、新闻报道的“主观性”
        二、社论:读者“行动的直接指导”
    第二节 报纸编辑思想
        一、倡导“精编主义”的编辑理念
        二、副刊:“社会科学的实验室”
        三、报纸编辑实践中的“读者”意识
第三章 萨空了对报业经营管理的主张
    第一节 重营业、更重事业的经营管理理念
        一、反对“以纯营利为目的”
        二、倡导企业化管理
    第二节 发行与广告:报纸的经济命脉
        一、发行:争取直接订阅读者
        二、保持刊登广告的主动权
    第三节 媒介人才:报业竞争的关键
        一、品德坚贞为第一条件
        二、媒介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
第四章 萨空了新闻思想的特色和现实启示
    第一节 萨空了新闻思想的特色
        一、把新闻事业当成一种社会服务事业
        二、带有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色彩
        三、倡导报纸大众化,坚持“读者本位”
    第二节 现实启示
        一、媒体应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致
        二、与受众交流,注重受众的反馈
        三、对新闻进行精编,方便读者阅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媒体道德责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呼唤媒体道德的自我守望
    第一节 选题缘起:喧嚣的媒体——媒体道德责任的落寞
    第二节 媒体角色与媒体道德责任
    第三节 中西方媒体道德责任研究综述
        一、我国媒体道德责任研究的发展历程
        二、西方媒体道德责任研究的发展历程
        三、中西方媒体道德责任的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媒体道德责任的概念与特性
    第一节 道德责任
        一、道德责任的历史探源
        二、对道德责任界定的几种思路
    第二节 媒体道德责任
        一、媒体道德责任存在的前提
        二、媒体道德责任的界定
        三、媒体道德责任的表现形式
        四、媒体负责任行为的构成要素
    第三节 媒体道德责任的特性
        一、媒体道德责任客体的广泛性
        二、媒体道德责任动机的无私性
        三、媒体道德责任形式的契约性
        四、媒体道德责任实现的自觉性
    小结
第三章 媒体道德责任的危机
    第一节 新闻自由的滥用
        一、媒体的撒谎与欺骗
        二、媒体话语霸权侵犯了报道对象的权益
    第二节 媒体功利主义,缺乏责任担当
        一、媒体功利主义的涵义
        二、媒体组织的功利主义
        三、媒体从业人员的权力寻租行为
    第三节 媒体的道德冷漠
        一、媒体暴力
        二、新闻采访中的二次伤害
        三、新闻歧视,把社会苦难作为一种消费品
    第四节 媒体道德责任的困惑
        一、保障公众的知晓权还是保护报道对象的隐私权
        二、保障媒体自身利益还是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三、是坚持敬业精神还是坚持人文关怀精神
    小结
第四章 媒体应该承担的道德责任
    第一节 媒体传播的社会功能
        一、西方传播学研究对大众传播功能的认识
        二、我国媒体的传播功能
    第二节 媒体的角色定位及其道德责任
        一、作为环境监视者的责任
        二、作为社会关系协调者的责任
        三、作为舆论引导者的责任
        四、作为舆论监督者的责任
        五、作为文化守望者的责任
    小结
第五章 媒体道德责任实现的路径探索
    第一节 媒体道德责任实现的原则
        一、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二、坚持真实、客观、公正
        三、坚持公共利益
        四、坚持以人为本
    第二节 媒体道德责任的实现机制
        一、媒体道德责任实现的内部控制机制
        二、媒体道德责任实现的外部控制机制
    第三节 媒体负责任行为的具体实施
        一、个体传播者的负责任行为
        二、媒体组织负责任的管理
    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后记

(10)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中国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源起
    二、理论背景与研究现状
    三、研究创新和框架结构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精髓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新闻自由思想
        一、新闻自由是人类精神特权而非个别人特权
        二、自由报刊等于人民报刊
        三、人民信任是自由报刊生存的条件
        四、自由报刊要作为“第三要素”存在
        五、党取得合法地位后,应允许“多种声音”存在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新闻批判和舆论监督思想
        一、革命时期的报刊要教育工人,揭露敌人
        二、无产阶级报刊应当重视批评和自我批评
        三、党报党刊要成为党内批评的强大武器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的党报思想
        一、报刊具有党派性和阶级性
        二、党报需要智慧的政论家
        三、无产阶级报刊应成为党的旗帜和阵地
        四、在党发展的不同阶段,党报肩负不同的历史使命
        五、党报要保持同工人阶级的联系,不做金钱的奴隶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新闻舆论引导思想
        一、在原则问题上,党报要起到舆论引导的作用
        二、报纸是社会扞卫者和无处不在的耳目喉
        三、报纸的态度也是政治、报纸与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
    第五节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精髓的价值评析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中国化实践与成果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及建国前期的继承和探索
        一、强调党性原则,提出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思想
        二、重视报纸批评,提出“开、管、好”方针
        三、坚持为读者服务,提出注重宣传效果的观点
        四、探索开放办报纸,提出新闻竞争的观点
    第二节 改革开放初期对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一、党报党刊要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中心
        二、批评的武器不能丢,批评要讲究方法、把握分寸
        三、新闻宣传要以社会效益为第一准则
        四、把新闻作为信息资源来开发
    第三节 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对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继承和创新
        一、强调舆论引导,提出“祸”“福”论的观点
        二、提出批评和监督要促进问题解决、社会稳定观点
        三、强调要争夺舆论制高点、以世界眼光办新闻
        四、强调政治家办报,提出党报要以社会效益为重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中国化的历史评价
第三章 科学发展观语境下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中国化实践
    第一节 新闻宣传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一、坚持党性原则,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二、坚持以人为本,提出“三贴近”原则
        三、坚持舆论引导,提出和谐发展理念
    第二节 新闻宣传要尊重新闻规律
        一、突发事件报道得到空前重视
        二、群众多样性需求得到尊重
        三、新闻报道的视野不断拓展
    第三节 舆论监督的内涵和形式不断丰富
        一、普遍设立新闻发言人制度
        二、主流媒体与新媒体建设得到加强
        三、加强舆论监督,网络民意得到积极回应
第四章 党报思想与党报阵地建设
    第一节 党报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
        一、党报的历史变迁和现状
        二、国际话语权的竞争
        三、受众信息意识的竞争
    第二节 执政党需要自己的舆论阵地
        一、牢固树立舆论阵地意识
        二、主流媒体要当好意见领袖
        三、主流媒体要与网络媒体积极互动
    第三节 党报阵地建设的重要环节
        一、党报要作议程设置的高手
        二、党报要做舆论引导的旗手
        三、党报要成为培养人才的能手
第五章 新媒介生态下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中国化的挑战和机遇
    第一节 放大了的舆论空间
        一、网络和网民激增
        二、网络民意汹涌
        三、网络舆论下的不适应症
    第二节 新媒介生态考验执政党智慧
        一、正确认识新媒体的力量
        二、正确对待网络监督和网络民意
        三、大力加强新媒体人才建设
    第三节 新媒介生态对政治文明建设的推动
        一、政治文明建设的突破口
        二、公众参与公共决策的新渠道
        三、主流舆论与民间声音互动的平台
结语:真理的光辉照亮未来之路
附:参考文献
后记

四、《新闻理论新探》出版(论文参考文献)

  • [1]正本清源:“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概念的生成与发展[J]. 邓绍根.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1(02)
  • [2]从推动职业进步到新闻抗战 ——1931-1936的左翼记者群体研究[D]. 唐卓. 暨南大学, 2020(05)
  • [3]简论新中国70年来新闻理论研究主题的演变[J]. 丁柏铨. 新闻大学, 2019(10)
  • [4]新闻职业理念的塑造和内化 ——以某校“新闻学概论”课堂为例[D]. 何阳.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5]毛泽东“政治家办报”思想新探[D]. 刘居星. 武汉大学, 2017(06)
  • [6]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坚守与创新[J]. 童兵. 新闻爱好者, 2016(10)
  • [7]论宁树藩“信息论”的新闻观[J]. 杨立川.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4)
  • [8]萨空了新闻思想研究[D]. 李嘉鹏. 湖南师范大学, 2015(08)
  • [9]媒体道德责任研究[D]. 安克娴. 南京大学, 2014(05)
  • [10]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中国化研究[D]. 王豪. 苏州大学, 2012(06)

标签:;  ;  ;  ;  ;  

《新闻学理论新探索》出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