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奇观:鸣沙山月牙泉

沙漠奇观:鸣沙山月牙泉

一、沙漠奇观:鸣沙山与月牙泉(论文文献综述)

陈雅鑫,李成[1](2021)在《沙漠奇观——鸣沙山月牙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鸣沙山月牙泉是国家级重点旅游风景名胜区,位于敦煌城南五公里,沙泉共处,妙造天成,古往今来以"沙漠奇观"着称于世。初识鸣沙山鸣沙山因沙动有声而得名,古称"沙角山""神沙山"。山由流沙积聚而成,东西长约40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最高海拔1715米。其山沙垄相衔,峰如刀刃,沙峰起伏,金光灿灿,

韦健华[2](2021)在《万里黄沙一弯“月”》文中指出在敦煌市西南方向5公里处的鸣沙山骑了骆驼后,我便迫不急待地从那黄沙中的水泥路往月牙泉景区走,在"晴空万里蔚蓝天"中"美绝人寰月牙泉,银山四面沙环抱,一池清水绿漪涟"的月牙泉,早就让我急不可待了。走着,我加快了步伐。还没到月牙泉,就在那水泥路边先见到了许多芦苇,这是我没想到的。芦苇多生长在河岸、溪边、沟渠旁、

月与日[3](2018)在《沙漠中的泉鸣》文中研究说明这种奇观罕见,大沙漠中卧着一弯清泉,澄明,甘甜,味美,几千年的卧姿、睡梦都没改变,娴静,古韵依然。按说,泉水多发于山谷、丘陵、沟壑、断层带等地带,所以有"泉壑"一词,而平原少见泉水,沙漠地带更不用说了。比如,蝴蝶泉,居于云南之西的苍云山下;含羞泉,居于四川广元龙门山之上;中泠泉,居于江苏镇江石弹山之下;虎跑泉,居于杭州虎跑山之下。济南泉多,名泉就有七十二,黑虎泉、趵突泉、珍珠

韩菲[4](2017)在《中国北方沙漠鸣沙特征对比及其成因研究》文中提出鸣沙是普遍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但其发声机制尚未被经过科学地解释。中国的鸣沙主要分布在北方弧形沙漠地区,但目前缺乏不同地区鸣沙和哑沙的相对系统的对比研究。本文选取了中国西部和北部地区的内蒙古翁牛特勃隆克玉龙沙湖响沙、鄂尔多斯银肯响沙、阿拉善巴丹吉林巴润宝日陶勒盖鸣沙、甘肃敦煌鸣沙山及新疆库姆塔格沙漠和敦煌鸣沙山东北部的哑沙沙漠作为研究区。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实验室内粒度组分分析、矿物分析(XRD)、电镜扫描(SEM)和X射线能谱仪(EDS)的方法,对采样区鸣沙和哑沙的地貌地形条件、机械组成、砂粒表面微特征及其他外部影响因素进行对比分析,以期探讨鸣沙鸣响的成因。鸣沙也会发育在迎风坡,如翁牛特勃隆克玉龙沙湖响沙的样品就采自迎风坡上。这与马玉明(2000)提出的“共鸣箱”理论中的“响沙都发育在背风坡向阳面”不一致。所有采集的鸣沙沙样发育的沙丘都紧邻湖泊或泉水,而两处哑沙样品附近没有水源。巴润宝日陶勒盖鸣沙的砂粒粒度成分最粗,中砂和粗砂含量最高,达到了93%以上;而鄂尔多斯银肯响沙沙样的粒度成分最细,极细砂和细砂总含量达到了77%以上。鸣沙大致都为正偏,哑沙全部为负偏。敦煌鸣沙山沙样的分选性最好,<0.4,分选性最差的是敦煌鸣沙山东北部哑沙沙样,>0.55。所有鸣沙和哑沙样品的峰态值都在0.95左右,而巴丹吉林巴润宝日陶勒盖鸣沙样品的峰态值略低。所有鸣沙样品和哑沙样品都主要由石英和长石构成,达到了70%和95%以上,但鸣沙和哑沙的主要差别在于所含的次要矿物不同,哑沙都不含有高岭石、钠长石、微斜长石和方解石这些次要矿物,而鸣沙中都含有这些次要矿物,含量范围在1%-10%之间。鸣沙和哑沙样品的球度值、圆度值和标准差都相差不大。鸣沙和哑沙样品表面都会有孔洞(坑)出现,但是出现频率很低,所以孔洞(坑状)结构不是鸣沙的特殊特征,而鸣沙沙样样品颗粒表面上发育了比哑沙更多的鳞状翻卷解理薄片、硅质鳞片和裂隙,最高含量分别达到了55%、35%和40%,而翻卷解理薄片并不主要由Si O2构成,而主要是石英和一定量的长石构成。以上这些因素可能是造成鸣沙鸣响的原因,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和证实。

安志山,张克存,牛清河,谭立海,庞营军,吴开东[5](2016)在《敦煌鸣沙山月牙泉景区高大沙丘短期动态变化特征》文中认为鸣沙山月牙泉以其独特的"沙丘抱泉,泉映沙丘"景观享誉中外,其形成与保存备受关注。通过野外气象站定位监测与全站仪测量等手段,对鸣沙山月牙泉景区短期沙山变化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年内还是整年监测期,月牙泉周边高大沙丘变化趋势与多年航片解析下的南侧线性沙垄北移和北沙山南移形成的合围之势有所不同。首先,沙丘脊线来回摆动,并非一直朝单一方向移动。其次,沙丘坡面表现风蚀或风积,蚀积量与风况、沙源供给、下垫面以及周边障碍物等密切相关。并且,整年监测期内沙丘迎风坡面风蚀,背风坡面风积。此项研究揭示了月牙泉短期高大沙丘的移动规律,可为月牙泉保护提供新思路。

秦锦丽,王义德,马雪丽,王林[6](2016)在《“一带一路”上的一颗璀璨绿宝石——走进敦煌世界地质公园》文中指出敦煌世界地质公园位于甘肃省敦煌市,由雅丹景区、鸣沙山-月牙泉景区以及自然景观游览区和文化遗址游览区组成,面积2 067.2平方千米。特殊的地质背景和极端干旱的气候条件形成的地貌景观,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古丝绸之路形成的文化遗址在这里浑然成为一体。令人称奇的雅丹地貌、山泉相映的鸣沙山-月牙泉,以及广袤壮阔的沙漠、戈壁和西湖湿地,它们是大自然的杰作;举世闻名的莫高窟、古丝绸之路文化遗址阳关、玉门关以及古军事遗址汉长城、河仓城等则是敦煌历史文化的见证。

王鑫[7](2015)在《沙洲琥珀 大梦敦煌》文中研究指明丝绸之路的繁华,佛国净土的神圣,边关冷月的凄清,大漠孤烟的悲怆,起伏波澜的沧桑,沙漠蜃景的缥缈,鸣沙山与月牙泉世代厮守的相望……位于千里丝绸之路上的古城敦煌,已经不仅仅只是一处地名,更成为了中国人心中的一处文化高地、一座精神地标,成为了一种世代相传的文化基因,在这片西北戈壁的漫漫黄沙之中,成为丝路信徒们永恒的信仰。

周焕,田禾,屈建军,牛清河,张祎[8](2015)在《气象要素对敦煌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区风沙输移的影响》文中提出利用月牙泉及其周边架设的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结合WRF-LES模式模拟月牙泉内山谷风,对该区域风场和输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敦煌地区盛行西北风、东北风和南风,3种风向相互抵消,使得敦煌的沙丘格局基本稳定。2月牙泉的风沙运动春夏季较强而秋冬季较弱,外围区域较中心活跃,在流经月牙泉的过程中,起沙风作用时间损失30%40%,由于能量的分散及地形的阻碍,风向偏折且风速降低,挟沙风中的一部分沙粒被留在了泉内。3 WRF-LES模拟结果显示,月牙泉和它南北两侧的鸣沙山间可产生日夜相反的山谷风,水体和沙漠的比热容差异导致边界层形成高低压的交错分布,从而驱使空气流动形成山谷风。白天的温差更大,谷风的影响大于山风。山谷风的平均风速约为0.767 m·s-1,由月牙泉吹向南北两侧。此外,山谷风能加强泉内挟沙风的风速,使总输沙量增加了8.48%。

蒲利利[9](2015)在《文化生态视角下的敦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提出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咽喉锁钥”,独具特色的文化成为其旅游发展的典型文化吸引物。外部政策的支持和敦煌自身发展的需求,敦煌旅游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契机,吸引大量游客的同时对敦煌文化生态的承载力和存续力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传统敦煌文化的保护是从相对孤立的文化单体进行保护,敦煌文化在面临环境承载力和存续力挑战之际,需要对敦煌文化依存的整体文化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实现对敦煌文化的活态传承。文章从文化部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概念、建设意义等方面出发,对敦煌文化进行系统性和整体性的保护研究。首先通过分析敦煌文化生态系统,提出敦煌文化生态脆弱性、价值性、多样性、传承性和延续性的特点;其次分析旅游是文化活态传承的实现方式,通过敦煌旅游实现敦煌文化的活态传承和历史魅力的再现;再次对敦煌文化生态保护“四共”——文化生态与文化原真性“共融”、文化生态与博物馆数字化“共通”、文化生态与本土居民“共赢”、文化生态与文化传承载体“共现”的路径选择进行了研究;进而提出敦煌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的研究,即充分发挥敦煌旅游可持续发展这一传承创新发展的手段实现敦煌文化活态传承和敦煌文化生态的优化和提升,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鸣沙山·月牙泉文化生态优化、莫高窟文化生态优化等工程提升核心景区的文化内涵;通过玉门关——阳关遗址、雅丹国家地质公园、悬泉置遗址的文化生态提升工程实现敦煌文化生态系统的保护;最终实现敦煌文化的活态传承和历史魅力的再现,促进敦煌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传统丝绸之路上人流、物流、信息流“三流”合流发展中形成独具魅力的敦煌文化,新时代下随着丝绸之路上出现了人流、物流、信息流“三流”分流发展,对传统的敦煌文化和其生存的环境提出了考验。旅游做为人流、物流、信息流合流发展的时代承担者和主要载体,成为敦煌文化活态传承实现的重要方式,敦煌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能够实现敦煌文化的活态传承及其生存环境的稳定发展。

熊敏[10](2014)在《月牙泉渡尽劫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鸣沙山月牙泉是甘肃省敦煌的一处旅游胜地,当年田震的一曲《月牙泉》,让我对月牙泉有了向往,期盼有一天能亲临月牙泉,一睹她迷人的风采。正是秋季好时节,我来到了神往已久的鸣沙山月牙泉。鸣沙山月牙泉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南郊七公里处。鸣沙山古代称神沙山、沙角山。

二、沙漠奇观:鸣沙山与月牙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沙漠奇观:鸣沙山与月牙泉(论文提纲范文)

(4)中国北方沙漠鸣沙特征对比及其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内外鸣沙研究进展
        1.2.2 关于鸣沙发声机制的假说
        1.2.3 目前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区域概况
    2.1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2.2 地貌与水文
        2.2.1 鸣沙及哑沙研究区地貌及周围地貌景观
        2.2.2 鸣沙及哑沙研究区气候和水文特点
    2.3 各研究区地质背景
        2.3.1 构造
        2.3.2 区域地层
    2.4 研究区样品分布
    2.5 中国鸣沙的分布及发育的地貌特征
        2.5.1 中国鸣沙的分布
        2.5.2 鸣沙发育的地貌特征
3 研究区鸣沙和哑沙的物质特征
    3.1 粒度参数
        3.1.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2 粒度分析
    3.2 粒度参数
    3.3 矿物成分
    3.4 形状和圆度
        3.4.1 球度计算
        3.4.2 圆度统计
    3.5 砂粒的微表面形态
4 鸣沙的鸣响机制
    4.1 粒度参数与鸣沙鸣响
    4.2 石英颗粒表面的沉积风化形貌及形成原因
    4.3 滑塌管道与鸣沙鸣响
        4.3.1 滑塌管道
        4.3.2 粗糙颗粒间的空气捕获
    4.4 沙山的滑塌和鸣响
        4.4.1 沙山的高度和鸣响
        4.4.2 砂粒的膨胀与滑塌
        4.4.3 风选作用与鸣沙鸣响
        4.4.4 气压变化对鸣沙鸣响的影响
    4.5 鸣沙的生态环境与鸣沙机制
5 世界鸣沙对比
    5.1 世界鸣沙的分布
        5.1.1 亚洲的鸣沙
        5.1.2 美洲的鸣沙
        5.1.3 非洲的鸣沙
    5.2 中国北部地区鸣沙和其他地区鸣沙对比
        5.2.1 鸣沙对比研究现状
        5.2.2 鸣沙的地形地貌特征、机械组成及砂粒微表面特征对比
6 结论
    6.1 主要结论和认识
    6.2 存在的问题
    6.3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敦煌鸣沙山月牙泉景区高大沙丘短期动态变化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2 沙丘脊线移动特征
3 沙丘坡面蚀积变化
4 断面线蚀积特征
5 结论

(6)“一带一路”上的一颗璀璨绿宝石——走进敦煌世界地质公园(论文提纲范文)

雅丹——我国西部名副其实的“魔鬼城”
鸣沙山-月牙泉——千古绝唱世界奇观
西湖湿地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莫高窟——千年艺术宫殿
玉门关、阳关——汉朝最早的海关

(8)气象要素对敦煌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区风沙输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研究区域及研究方法
    1.1研究区域
    1.2数据获取
2结果与分析
    2.1起沙风统计
    2.2输沙分析
    2.3月牙泉内风场数值模拟
4结论

(9)文化生态视角下的敦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文化生态学概念及研究现状
        (二)敦煌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
    三、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一)理论基础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敦煌文化生态的特征分析
    一、脆弱性
    二、价值性
    三、多样性
    四、传承性
    五、延续性
第二章 旅游驱动敦煌文化生态的优化和提升
    一、敦煌文化与敦煌旅游的融合发展
        (一)敦煌文化是敦煌旅游的灵魂
        (二)敦煌旅游是敦煌文化活态传承的实现方式
    二、敦煌文化生态优化和提升的需求
        (一)敦煌文化生态优化的需求
        (二)敦煌文化生态提升的需求
    三、敦煌文化生态优化和提升的实现
        (一)商贸——传统敦煌文化传播的载体
        (二)旅游——现代敦煌文化传播的载体
第三章 文化生态促进敦煌旅游的转型升级
    一、文化生态与文化原真性“共融”的路径选择
        (一)原真性的发展
        (二)文化内涵的提升
        (三)空间布局的优化
    二、文化生态与博物馆数字化“共通”的路径选择
        (一)深度挖掘文化元素与合理利用融合的发展
        (二)博物馆外观设计与内容设计相匹配的发展
    三、文化生态与本土居民“共赢”的路径选择
        (一)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二)“本土培育”手段的应用
        (三)社区居民参与的发展
    四、文化生态与文化传承载体“共现”的路径选择
        (一)“驿站文化”主题元素应用
        (二)“新载体”传承手段使用
第四章 敦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一、敦煌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旅游市场主体的转变
        (二)核心景区(点)旅游人数过度集中
        (三)其它景区(点)吸引力有待提高
        (四)生态文明建设吸引力不断提高
    二、优化空间布局,保障敦煌旅游可持续发展
        (一)发展思路
        (二)优化空间布局
    三、文化内涵呈现,优化提升敦煌文化生态
        (一)提升核心景区文化内涵的项目策划
        (二)优化敦煌文化生态的旅游项目策划
第五章 活态传承——再现敦煌历史文化魅力
    一、旅游实现敦煌文化的活态传承
    二、科技实现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体验
    三、丝路实现商业文化的延续与体验
    四、动静实现边塞文化的传承与体验
    五、融合实现绿洲文化的活化与体验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沙漠奇观:鸣沙山与月牙泉(论文参考文献)

  • [1]沙漠奇观——鸣沙山月牙泉[J]. 陈雅鑫,李成. 中老年保健, 2021(05)
  • [2]万里黄沙一弯“月”[J]. 韦健华. 环境经济, 2021(Z1)
  • [3]沙漠中的泉鸣[J]. 月与日. 幸福, 2018(23)
  • [4]中国北方沙漠鸣沙特征对比及其成因研究[D]. 韩菲.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06)
  • [5]敦煌鸣沙山月牙泉景区高大沙丘短期动态变化特征[J]. 安志山,张克存,牛清河,谭立海,庞营军,吴开东. 干旱区研究, 2016(05)
  • [6]“一带一路”上的一颗璀璨绿宝石——走进敦煌世界地质公园[J]. 秦锦丽,王义德,马雪丽,王林. 国土资源科普与文化, 2016(03)
  • [7]沙洲琥珀 大梦敦煌[J]. 王鑫. 中国西部, 2015(32)
  • [8]气象要素对敦煌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区风沙输移的影响[J]. 周焕,田禾,屈建军,牛清河,张祎. 干旱区研究, 2015(05)
  • [9]文化生态视角下的敦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 蒲利利. 西北师范大学, 2015(07)
  • [10]月牙泉渡尽劫波[J]. 熊敏. 中国生态文明, 2014(03)

标签:;  ;  ;  ;  ;  

沙漠奇观:鸣沙山月牙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