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河灌区海岛滴灌对棉田土壤微生物活性变化的初步研究

塔里木河灌区海岛滴灌对棉田土壤微生物活性变化的初步研究

一、塔里木河灌区滴灌海岛棉田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变化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王亚妮,胡宜刚,王增如,李昌盛[1](2021)在《开垦对阿拉尔绿洲盐渍化荒漠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以对天然荒漠进行开垦和耕作为标志的人类活动加速了中国西北干旱荒漠区的绿洲化进程,但这种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对干旱荒漠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及其机理尚不清楚。本研究利用qPCR和Illumina Miseq高通量扩增子测序技术对新疆阿拉尔绿洲开垦5年的棉花田(FS)和毗邻的天然荒漠(ND)的土壤细菌、古菌和真菌群落的生物量、多样性和群落结构进行了对比研究,揭示了驱动荒漠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演变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1)荒漠开垦为农田后,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的生物量显着增加,而古菌群落生物量显着降低;细菌群落多样性明显提高,古菌群落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显着降低,而真菌群落多样性没有显着变化。(2)盐渍化荒漠具有不同于其他干旱荒漠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开垦显着改变了其土壤细菌、古菌和真菌的群落结构。其中,放线菌门、绿弯菌门、酸杆菌门、螺旋体菌门和浮霉菌门细菌、乌斯古菌门和芽枝霉门真菌的相对丰度显着增加,而盐纳古菌门的相对丰度则显着降低。(3)土壤电导率(EC)、总有机碳(TOC)、全氮(TN)、全磷(TP)是影响细菌群落结构的关键因子;古菌群落结构的主要影响因子为植被盖度、地上生物量和丰富度、TP和AP;EC是影响真菌群落结构的关键因子。综上所述,盐渍化荒漠开垦后由于其原生植被群落、化学肥料的使用和土壤属性(EC、TP和AP)的改变不同程度地改变了荒漠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相对而言,细菌群落对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响应最为敏感,而古菌和真菌群落的多样性和结构则保持相对稳定。

刘美艳[2](2021)在《冬种绿肥与秸秆还田对连作棉田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

刘云山[3](2021)在《微咸水滴灌对土壤环境及萄萄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土壤属于滨海盐碱土,是由河流搬运以及海水顶托等因素长期共同作用形成的浅海沉积物,盐碱化严重,区域内地下水位较高,受海水盐分以及蒸发的影响,地下水矿化度较高。在传统的盐碱地改良中,常采用“以水压盐”的方式,即大水漫灌淋洗土壤盐分,但这种粗放型的灌溉方式耗水量较大,与当地淡水资源相对短缺的现状不相适应。大量研究表明,微咸水能淋洗土壤盐分,黄河三角洲地区微咸水资源丰富,易于开采,因此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前景。本研究以鲜食葡萄“夏黑”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试验与室内模拟入渗试验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设置不同矿化度微咸水、不同咸淡水交替灌溉方式,研究微咸水灌溉对土壤水盐运移规律、葡萄根际土壤环境及果实品质的影响,取得如下结论:(1)微咸水滴灌主要影响上层土壤水盐分布;低矿化度微咸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土壤盐分,但是随着微咸水灌溉次数的增加,低矿化度微咸水也会造成土壤积盐;随着微咸水矿化度的增加,土壤积盐程度随之增强;采用先咸后淡的灌水组合能减小土壤积盐程度。(2)微咸水入渗下,土壤入渗性能随微咸水矿化度的增加呈现先提高后降低的趋势,在矿化度为3g/L时达到最高;在土壤水分未达到饱和时,入渗速率与入渗时间呈幂函数减小关系;土壤脱盐深度与微咸水矿化度呈线性减小关系;对于初始盐分较高的土壤,微咸水也能起到淋洗作用,淋洗效果随微咸水矿化度的增加而降低。(3)累积入渗量对土壤盐分的淋洗作用有显着影响,累积入渗量越大,淋洗越充分;淋洗效率与累积入渗量呈幂函数降低趋势;微咸水对土壤盐分的淋洗作用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微咸水对上层土壤的淋洗作用大于下层土壤,差异性随着淋洗水量的增加而减小。(4)咸淡水交替入渗下,先灌水质影响深层土壤盐分分布,后灌水质影响上层土壤盐分分布;先淡后咸的入渗方式提高了上层土壤盐分含量;先咸后淡的入渗方式降低了上层土壤盐分含量,上层土壤盐分分布规律与淡水直接入渗相似;两种入渗方式对土壤整体盐分的淋洗作用没有明显差异,区别仅限于盐分在土壤中的分布。(5)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数量与微咸水矿化度呈负相关关系,土壤酶活性与微生物数量呈正相关关系;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数量主要受微咸水矿化度的短期影响;咸淡水交替灌溉方式对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数量无明显影响;2g/L微咸水对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数量无显着影响(P>0.05),3.5g/L、5g/L矿化度微咸水灌溉显着降低了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数量(P<0.05),土壤酶活性降低了3.24%~19.72%,微生物数量减小了12.99%~45.77%。(6)咸淡水交替灌溉次序及微咸水矿化度均会影响果实品质。前期灌溉水质对果实品质影响显着,后期灌溉水质对果实品质无显着影响;(咸-淡-咸2g/L)处理下果实品质无明显变化;(咸-咸-淡2g/L)处理下,果实可溶性糖含量提高了2.14%,糖酸比提高了5.2%;5g/L微咸水显着降低了果实品质(P<0.05);(咸-咸-淡3.5g/L)处理下果实可溶性糖含量降低了5.99%,糖酸比降低了5.55%,降低了果实品质;(咸-淡-咸3.5g/L)处理下果实可溶性糖含量提高了11.71%,糖酸比提高了34.94%,果实品质最高。在农业生产应用中,5g/L微咸水会造成土壤积盐、降低土壤肥力、降低果实品质,应尽量避免使用;2g/L微咸水不会造成严重的土壤积盐,也不会降低果实品质,但淡水消耗量相对较大,不建议采用此灌溉模式;3.5g/L微咸水“咸-淡-咸”交替灌溉方式下果实品质最高,虽然会在短期内造成一定程度的土壤积盐,但是通过次年灌水以及降水可以实现盐分的年动态平衡,可以考虑使用。

吴雨晴[4](2021)在《咸水灌溉对农田土壤环境及夏玉米产量的影响》文中认为华北平原淡水资源匮乏,但浅层地下咸水储量丰富,开展农田咸水安全灌溉技术研究,对合理开发利用浅层地下咸水、缓解区域淡水资源紧缺和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长期定位咸水灌溉试验(始于2006年)的基础上,设计1、2、4、6、8 g/L共5个灌水矿化度处理,探究了不同矿化度咸水连续灌溉第13~14年夏玉米田土壤盐分(EC1:5)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阐释了咸水灌溉对农田耕层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力的影响,探明了夏玉米产量及其构成性状对咸水灌溉的响应特征,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筛选出最小数据集,计算了土壤质量指数(SQI),进而对咸水灌溉农田耕层土壤质量进行评价,确定了夏玉米咸水灌溉的矿化度阈值。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探明了咸水灌溉夏玉米田土壤盐分变化规律。同一玉米生长季,土壤盐分随灌溉水矿化度的增加而增大、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波动幅度减小、随夏玉米生育进程的推进先增大后减小。不同时期土壤剖面盐分分布特征呈现较大差异,拔节期各灌水处理土壤盐分含量高、处理间差异较大;灌浆期各处理土壤盐分含量下降、处理间差异减小,盐分峰值下移;成熟期各处理0-100 cm土层平均盐分与灌浆期差异相对较小,但表层0-20 cm土壤盐分含量较高。年际间,各处理土壤盐分存在较大差异,2019年玉米生长季降雨较少、灌水2次,所有处理夏玉米生长期间的土壤盐分均高于2018年同期值。与当季夏玉米播种前相比,2018年和2019年玉米收获时各处理0-100 cm土层平均土壤盐分均有所降低。(2)揭示了咸水灌溉对夏玉米田耕层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力的影响效应。同一年份,夏玉米田耕层土壤EC1:5、p H和钠吸附比(SAR)随灌溉水矿化度的增加而增大,土壤有机碳(SOC)含量随灌溉水矿化度的增加呈降低趋势;咸水灌溉会破坏耕层土壤结构,随着灌溉水矿化度的增加,土壤容重(ρb)增大,孔隙度和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降低;同时,高矿化度咸水灌溉有抑制耕层土壤过氧化氢酶(S-CAT)、脲酶(S-UE)和碱性磷酸酶(S-ALP)活力的效应。年际间,与2018年相比,2019年夏玉米生长期间干旱少雨且多灌一次水、土壤盐分含量更高,致使农田土壤环境受到的负面影响更大。综合两年数据,灌溉水矿化度>4 g/L时,土壤各项理化指标较CK处理明显恶化。(3)明确了夏玉米产量及其构成性状对不同矿化度咸水灌溉的响应特征。同一年份,与淡水灌溉处理相比,适当矿化度的咸水灌溉(2 g/L)对夏玉米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穗粒数、百粒重及籽粒产量影响不显着,但当灌水矿化度≥4 g/L时,夏玉米籽粒产量及其构成性状指标显着降低。年际间,与2018年相比,2019年各处理玉米的籽粒产量明显下降,其中,CK、T1、T2、T3和T4处理的籽粒产量依次降低14.2%、14.1%、15.5%、49.8%和55.2%。(4)探讨了咸水灌溉农田土壤质量评价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将夏玉米产量作为管理目标,最终确定本研究中最小数据集包括EC1:5、SOC、S-ALP和ρb4个指标。基于最小数据集计算出土壤质量指数,结果表明咸水灌溉会降低土壤质量,T1、T2、T3、T4处理基于最小数据集的土壤质量指数较CK分别降低4.9%、19.7%、27.6%、37.3%。(5)综合考虑土壤盐分变化、土壤理化指标、夏玉米产量、土壤质量指数等因素,≤2 g/L微咸水可直接用于研究区夏玉米灌溉;≥4 g/L咸水灌溉导致农田土壤盐分明显增加、土壤质量指数明显下降,显着降低了夏玉米籽粒产量,不建议用作夏玉米咸水灌溉。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在本研究灌溉制度下,推荐研究区夏玉米咸水灌溉的矿化度阈值为2 g/L。

马丽娜[5](2020)在《东北苏打盐碱地种稻改良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响应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全球粮食危机的背景下,盐碱地作为粮食生产的重要土地储备资源,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而,盐碱地的改良和利用已成为农业发展及环境治理所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种稻改良是东北松嫩平原实现苏打盐碱地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途径,兼具恢复地区生态和发展经济的双重作用。目前,有关种稻改良苏打盐碱地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水稻种植对盐碱土理化性质和酶活的影响方面,而对土壤微生物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土壤微生物作为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对盐碱地改良效果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因此,本研究在种稻改良背景下,以不同水稻种植年限(0年,2年,5年,6年,10年,15年和20年)和施用不同用量生物炭(0,33.75t/hm2,67.50t/hm2和101.25t/hm2)3年后的苏打盐碱土为研究对象,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盐碱地细菌和真菌群落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旨在解析种稻改良背景下土壤微生物组对盐碱地改良的响应,为盐碱地改良提供理论指导。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水稻种植年限显着增加了盐碱地土壤中厚壁菌门(Firmicutes)、绿弯菌门(Chloroflexi)和接合菌门(Zygomycota)相对含量,而显着降低了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相对含量。水稻根系分泌物和植物残体的分解招募了更多的微生物,增加了微生物的丰富度和细菌多样性。同时,种稻改良引起盐碱地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明显变化,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土壤p H、电导率(EC)、土壤有机碳(SOC)、全磷(TP)、速效磷(AP)和矿质氮(MN)含量显着相关。2.不同水稻种植年限影响了盐碱地中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和变化特征,种植水稻增强了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且随着水稻种植年限的增加,部分功能冗余微生物类群逐渐消失,土壤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强度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3.种稻改良条件下,施用不同用量生物炭3年后盐碱地细菌和真菌群落组成和相对丰度发生变化。在对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方面,生物炭的添加对盐碱地细菌多样性的影响不显着,而对真菌的多样性具有降低的趋势。同时,不同生物炭施用量改变了盐碱地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结构,并且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结构均与土壤矿质氮(MN)显着相关。4.种稻改良条件下,不同用量生物炭施用3年后改变了盐碱地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结构以及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其中,生物炭施用量为33.75t/hm2时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较强,且用量较少,更适合用于盐碱地的改良。

张万银[6](2020)在《石河子垦区盐碱地食叶草根系分布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口的迅速增长、工农业用地的增加导致土壤资源短缺。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环境的发展,致使土壤资源更加紧张。盐碱地作为一种重要的土地资源,进入人们的视线,改良和利用盐碱地成为缓解土地资源紧张的有效手段。生物改良措施是改良盐碱地重要方法之一。食叶草作为新型蓼科植物,具备抗盐碱特性。为研究盐碱地食叶草根系分布特征,本研究利用原位监测法和剖面采样法对食叶草根系进行观测采集,研究不同观测方法盐碱地食叶草根系相互关系,盐碱地不同时期食叶草根系剖面分布特征,盐碱地不同时期食叶草生物量变化特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原位法与剖面法测得食叶草根长、根体积变化趋势一致,呈现正相关性,且两种方法在020cm土层测得根长、根体积都是最大。剖面法测得的根长、根体积高于原位法测得的。剖面法与原位法测得的根长、根体积呈现显着的线性关系,R2分别为0.354和0.941。2.随着月份的增加,食叶草根系逐渐向下生长。食叶草根系6月份分布在050 cm,9月份增至70 cm,11月份增至80 cm。食叶草根长、平均根直径、根体积都变化表现为: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垂直方向上,6月、9月、11月份食叶草根长、平均根直径、根体积主要分布在030 cm。从不同土层来看,6月、9月、11月份根长、平均根直径、根体积都表现为表层(030 cm)>底层(3080 cm)。3.食叶草根系的生物量主要分布在030 cm土层中,食叶草根系生物量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小,随月份的增加呈现增长的趋势。随着月份的增加,食叶草生物量是逐渐增加的。食叶草根系生物量的表层土壤(030 cm)中占很大比例。原位法与剖面法测得的食叶草根长、根体积变化趋势一致,呈现正相关,且在020 cm土层测得的根长、根体积都是最大。食叶草根系分布区域随着月份的增加逐渐增加。根系主要分布在030 cm土层。根长、平均根直径、根体积随着月份的增加,呈递增趋势,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食叶草地上部生物量与根系生物量都随月份的增加逐渐增加。

刘慧[7](2020)在《油菜绿肥还田对盐碱土壤有机碳及酶活性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疆是盐碱土分布类型最多、分布面积最为广泛、积盐情况最为严重的地区。新疆灌区土壤盐渍化已达37.72%,严重阻碍了新疆绿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土壤盐碱化会影响土壤养分供给,导致作物生长发育不良,产量降低,品质下降。为减少新疆盐碱化土壤面积的扩增,探究有效可靠的盐碱改良措施来缓解土壤盐碱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研究以新疆北疆中度盐碱土壤为基点,设置油菜绿肥还田的不同年限处理:无油菜绿肥还田(CK)、油菜绿肥还田1年(T1)、油菜绿肥还田2年(T2),研究油菜绿肥还田不同年限对盐碱土壤理化性状、有机碳组分、酶活性的影响,以揭示油菜绿肥还田对盐碱土壤的降碱排盐效应,为新疆绿洲干旱区盐碱土壤改良提供理论支撑。主要得出以下研究结果:1.油菜绿肥还田能使棉田020 cm、2040 cm、4060 cm土层土壤中pH值、EC值显着降低且随着油菜绿肥还田年限的增加,pH值、EC值降低越明显;油菜绿肥还田处理均提高020 cm、2040 cm、4060 cm土层的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含量,且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油菜绿肥还田1年和2年处理各土层碱性阳离子与碱性阴离子含量均显着降低,盐碱土壤中离子变化趋势为Ca2+、K+、Mg2+、SO42-积聚在表层土壤中,Na+、Cl-、CO32-、HCO3-向深层土壤中积累,油菜绿肥还田可以显着降低盐碱地0-60 cm耕层土壤盐碱土中可溶性Na+、Ca2+、Mg2+、K+以及CO32-、HCO3-、Cl-、SO42-的离子含量,并随着绿肥还田年限的增加效果更加明显。2.油菜绿肥还田能提高盐碱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与无油菜绿肥还田相比较,油菜绿肥还田后,在棉田020 cm、2040 cm、4060 cm土层中SOC、SLOC、SDOC、SMBC含量大致呈现随着还田年限的增加而增加,且随着盐碱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土壤碳组分含量降低的趋势,油菜绿肥还田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的提升效果的综合表现为:T2>T1>CK。油菜绿肥还田2年土壤中SOC、SLOC、SDOC、SMBC含量显着高于无油菜绿肥还田。3.油菜绿肥还田处理可促进盐碱土壤酶活性的提升。盐碱土壤中蔗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在油菜绿肥还田后呈现明显的提升效果,且以油菜绿肥还田2年的提升效果最优,油菜绿肥还田对盐碱土壤酶活性的提升效果为:T2>T1>CK。盐碱土壤酶的活性受土壤深度影响较为明显,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过氧化氢酶活性增加,蔗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呈现下降的趋势。

方丽章[8](2019)在《艾比湖山前平原绿洲土壤温室气体排放通量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艾比湖山前平原绿洲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平衡直接影响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可持续发展,然而关于研究区温室气体“源”、“汇”情况鲜见报道。该研究使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于2016-2017年的1、6、8月测定了山前绿洲区、城镇绿洲区、绿洲-荒漠湿地过渡带土壤温室气体日变化(每天采集4次)、月变化,同时分析了空间变化,结合水热因子、土壤理化因子、土壤酶探讨了研究区土壤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从日变化看,除1、6月早晚9:00时间段表现为土壤CO2碳汇的现象外,其余时间段均为碳源的现象。整体来看土壤CH4排放通量日变化呈碳汇的现象。土壤N2O排放通量的日变化除1月早晚9:00时间段表现为碳汇的现象外,其余时间段均为碳源的现象。1月土壤温室气体日变化小于6、8月。(2)从月变化看,山前绿洲区、城镇绿洲区6、8月为土壤CO2的排放“源”,1月为土壤CO2的吸收“汇”;绿洲-荒漠湿地过渡带各月均为土壤CO2的排放“源”。山前绿洲区各月均为土壤CH4的吸收“汇”;城镇绿洲区1、8月为土壤CH4的吸收“汇”,6月为土壤CH4的排放“源”;绿洲-荒漠湿地过渡带1、6月为土壤CH4的排放“源”,8月为CH4的吸收“汇”。研究区各月均为土壤N2O的排放“源”。(3)从空间变化看,1月土壤温室气体通量均呈现条状分布,6、8月呈现斑块状分布。城镇绿洲、山前绿洲在1、6月均为CO2和CH4的“汇”,8月为土壤CO2、N2O的“源”。绿洲-荒漠湿地过渡带各月均为土壤温室气体的“源”。(4)半方差分析表明,1月艾比湖山前平原绿洲区空间变化主要是结构性因素影响,6、8月山前绿洲区与绿洲-荒漠湿地过渡区空间主要是结构性因素影响,城镇绿洲区是结构性与随机性因素共同影响。相关性及回归分析发现,土壤温室气体日变化主要是土壤温湿度及空气温湿度影响,不同区域土壤温室气体月变化主要受土壤酶及土壤盐分、养分影响。(5)通过与国内外其他生态系统土壤CO2、CH4、N2O排放通量的比较,发现艾比湖山前平原绿洲土壤CO2、CH4、N2O排放通量相对较小,其增温效应偏低。

谭帅[9](2018)在《微咸水膜下滴灌土壤盐调控与棉花生长特征研究》文中提出将微咸水灌溉与膜下滴灌技术相结合在缓解干旱地区农业灌溉中淡水资源缺乏和提高微咸水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膜下滴灌棉田为研究对象,于2012-2016年开展了微咸水膜下滴灌大田试验,结合水量平衡、盐量平衡及作物模型,研究了多年微咸水膜下滴灌和不同土壤水盐调控模式(膜间调控和灌溉调控)对棉花生育期内土壤水盐变化和棉花生长的影响。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1)多年膜下滴灌生育期内土壤水盐分布和棉花生长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在土壤水盐分布方面,生育期内根层土壤水分和盐分大小在膜间最大,宽行其次,窄行最小;生育期内根层土壤水分随时间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但土壤盐分无显着差异(p<0.05)。在收获期,主根层土壤积盐量占根层土壤总积盐量的57.3%以上,且盐分主要集中在膜间;年际间根层土壤盐分随灌水年份增加呈线性增长的趋势,以土壤饱和浸提液的电导率(ECe)来表征土壤盐分,其年增长速率为0.707dS/m。在棉花生长方面,生育阶段的ET比例大小依次为铃期>花期>蕾期>苗期>吐絮期。株高和LAI随时间的变化分别可用Logsitic模型和修正的Logistic模型描述。最大扎根深度随时间增加而增加,且有效根系多集中于窄行,其比例为57.2-70.3%,且棉花根系在空间上分布可用Vrugt模型表示。基于Maas模型,建立了该地区的棉花产量与根层土壤盐分间的响应关系。(2)量化了膜间调控措施对土壤水盐热和棉花生长的影响效果。膜间调控具有稳定土壤温度的效果。与对照相比,膜间调控使土壤蒸发和根层积盐量分别减小34.6-96.2%和20.2-92.8%,使棉花水分利用效率(WUE)提高1.1-12.2%。覆砂处理下的产量和WUE最高,较其他处理措施更为有效。(3)确定了微咸水灌溉定额与棉花ET、根层渗漏量、盐分淋洗量、最大LAI、产量及相关生产力的关系。随微咸水灌溉定额增加,ET、根层渗漏量、盐分淋洗量和最大LAI大体呈递增趋势。当相对灌溉定额(Irel)<100%,产量随灌溉定额增加大体呈增加的趋势,而灌水利用效率(IWUE)和收获指数呈减小的趋势,WUE变化不明显。综合比较土壤水盐和作物指标,当灌溉定额为80%<Irel<90%能获得较高的产量、WUE和IWUE。(4)构建了微咸水膜下滴灌条件下的棉花生长模型。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棉花生育期根层土壤水分和棉花生长动态变化,其中r2>0.74,d>0.92。但在Irel>80%时,模拟的根层土壤盐分偏低。另外,模型模拟产量也有所偏低。通过不同的情景模拟,提出了研究区中粉砂壤土和砂质壤土下适宜棉花生长的微咸水灌溉定额分别为358-457mm和406-462mm,并建立了棉花水盐生产函数,即 1-Ya/Ym= 1.062(1-ETa/ETm),(n=180,r2=0.952)。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揭示了多年生育期内微咸水膜下滴灌土壤水盐分布和棉花生长规律;确定了棉花产量与土壤盐分的响应关系;筛选了适宜干旱地区棉花生长的水盐调控模式;阐明了微咸水灌溉定额和根层水分下渗量、盐分淋洗量及棉花生长指标间的数量关系;并构建了膜下滴灌条件下的棉花生长模型。为干旱区微咸水的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并为优化土壤水盐调控方式和微咸水棉花灌溉制度提供指导意义。

明广辉[10](2018)在《绿洲膜下滴灌农田水热盐碳通量研究》文中认为西北干旱区绿洲是我国重要的粮棉产区,但面临水资源缺乏和生态退化的威胁,对以膜下滴灌为代表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有强烈需求。近20年大面积推广的膜下滴灌及其导致的地下水位下降对绿洲农田和区域下垫面及水热盐碳循环过程产生了重要影响,但相关观测和研究缺乏,制约灌区水土资源的科学管理,亦导致陆面模式参数化的不确定性。依托清华大学库尔勒绿洲生态水文试验站,于20122016年利用涡度、气室、取样等定点观测方法对绿洲典型膜下滴灌农田水热盐碳通量进行综合观测,分析通量时空变化特征及控制因素,通过碳通量分解获得碳平衡各要素,并探讨了膜下滴灌对农田固碳潜力和碳水耦合的影响。覆膜将农田分为膜下和膜间,增加了下垫面和各通量的空间变异性。覆膜增大了下垫面反射率,降低了土壤热通量,是能量不闭合的重要原因。覆膜减少了棵间蒸发,使得灌溉和降水量的近70%消耗于蒸散发,提高了田间水利用系数。通过闭合农田水量平衡得到深层水分交换量,随着地下水位下降苗期和收获期深层水分交换量减弱,土壤含盐量逐渐减小,在地下水位埋深3.5 m时,膜下滴灌结合冬春灌既可以抑制盐分升高又不对自然植被需水造成危害。覆膜和不覆膜滴灌农田土壤呼吸对比试验表明,膜间、播种孔和薄膜都是土壤中CO2排放的重要路径;土壤水分是土壤呼吸的主要控制因素;覆膜促进还是抑制土壤呼吸受到生育期内降水量的影响,在干旱区促进而在湿润区抑制土壤呼吸。通过对土壤和冠层净碳通量分解,获得了农田碳平衡收支情况,当考虑作物收获时净生物圈生产力NBP为67.12 g C m-2,表明该农田为较弱的碳源,是因为膜下滴灌促进了呼吸作用,使得生态系统呼吸Reco占到总初级生产力GPP的93%,导致固碳潜力减弱,土壤有机碳含量下降。叶片、植株和冠层尺度碳水耦合特征表明,叶片尺度和冠层尺度水分利用效率均小于不覆膜农田,是因为膜下滴灌提高了农田的蒸散发量。总的来说,膜下滴灌提高了土壤温湿度条件,抑制了土壤蒸发返盐,增加了干物质量;但增强了土壤呼吸、减弱了固碳潜力;提高了蒸散发量,降低了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本研究弥补了绿洲典型膜下滴灌农田通量综合观测和系统分析的不足,揭示了膜下滴灌农田水热盐碳通量时空变化规律、固碳潜力和碳水耦合特征,以上研究成果对于气候变化条件下陆面模式参数化以及农田水和碳管理有重要参考价值。

二、塔里木河灌区滴灌海岛棉田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变化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塔里木河灌区滴灌海岛棉田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变化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开垦对阿拉尔绿洲盐渍化荒漠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采样方法
    1.3 土壤样品分析
    1.4 DNA提取和q PCR
    1.5 PCR扩增和Illumina Mi Seq测序
    1.6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植被群落和土壤属性
    2.2 微生物生物量和多样性
    2.3 微生物群落结构
3 讨论
    3.1 开垦与土壤和植被属性
    3.2 开垦与微生物生物量及其多样性
    3.3 开垦与微生物群落结构
4 结论

(3)微咸水滴灌对土壤环境及萄萄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微咸水滴灌研究现状
        1.2.2 微咸水灌溉下土壤水盐运移特征研究现状
        1.2.3 土壤环境对微咸水灌溉响应特征研究
        1.2.4 微咸水灌溉对作物品质影响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1 田间试验
        2.3.2 室内模拟入渗试验
    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微咸水灌溉下土壤水盐运移特征研究
        3.1.1 田间试验
        3.1.2 室内模拟入渗试验
    3.2 微咸水灌溉对葡萄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2.1 微咸水灌溉对脲酶活性的影响
        3.2.2 微咸水灌溉对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3.3 微咸水灌溉对葡萄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3.3.1 微咸水灌溉对土壤细菌数量的影响
        3.3.2 微咸水灌溉对土壤真菌数量的影响
        3.3.3 微咸水灌溉对土壤放线菌数量的影响
    3.4 微咸水灌溉对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
        3.4.1 微咸水灌溉对葡萄果实糖分的影响
        3.4.2 微咸水灌溉对葡萄果实可溶性酸的影响
        3.4.3 微咸水灌溉对葡萄果实糖酸比的影响
4 讨论
    4.1 微咸水灌溉对土壤水盐分布的影响
    4.2 微咸水灌溉对葡萄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4.3 微咸水灌溉对葡萄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4.4 微咸水灌溉对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7 致谢
8 附录

(4)咸水灌溉对农田土壤环境及夏玉米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咸水利用技术研究进展
        1.2.2 咸水灌溉农田土壤盐分运移规律研究进展
        1.2.3 咸水灌溉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进展
        1.2.4 咸水灌溉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进展
        1.2.5 土壤质量安全性评价研究进展
    1.3 技术路线
    1.4 研究内容
    1.5 创新点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试验测定项目与方法
        2.3.1 土壤盐分
        2.3.2 土壤化学指标
        2.3.3 土壤物理学指标
        2.3.4 土壤酶活力
        2.3.5 玉米产量
        2.3.6 土壤质量评价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咸水灌溉夏玉米田土壤盐分分布特征与变化规律
        3.1.1 玉米生育期间不同土层土壤盐分变化规律
        3.1.2 夏玉米关键生育期土壤剖面盐分分布特征
    3.2 咸水灌溉对夏玉米田耕层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3.2.1 土壤盐分
        3.2.2 土壤p H
        3.2.3 土壤SAR
        3.2.4 土壤有机碳含量
        3.2.5 咸水灌溉夏玉米田耕层土壤化学指标间的相关关系
    3.3 咸水灌溉对夏玉米田耕层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3.3.1 土壤容重和孔隙度
        3.3.2 土壤水稳性团聚体
        3.3.3 咸水灌溉夏玉米田耕层土壤理化指标间相关关系
    3.4 咸水灌溉对夏玉米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4.1 土壤过氧化氢酶活力
        3.4.2 土壤脲酶活力
        3.4.3 土壤碱性磷酸酶活力
        3.4.4 咸水灌溉夏玉米田耕层土壤酶活力与理化指标间相关关系
    3.5 咸水灌溉对夏玉米产量的影响
        3.5.1 夏玉米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性状
        3.5.2 夏玉米籽粒产量与产量性状指标间相关关系
        3.5.3 夏玉米籽粒产量与灌溉水矿化度间的拟合关系
    3.6 咸水灌溉夏玉米田耕层土壤质量综合评价
        3.6.1 土壤质量评价目标及指标体系
        3.6.2 土壤质量指标最小数据集的确定
        3.6.3 土壤质量指数的计算与分析
        3.6.4 最小数据集可靠性和合理性验证
4 讨论
    4.1 咸水灌溉对农田土壤盐分的影响
    4.2 咸水灌溉对农田耕层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4.3 咸水灌溉对农田耕层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4.4 咸水灌溉对农田耕层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4.5 夏玉米产量对咸水灌溉的响应特征
    4.6 咸水灌溉对土壤质量影响的综合评价
    4.7 展望
5 结论
6 主要参考文献
7 致谢
8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5)东北苏打盐碱地种稻改良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响应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盐碱地改良措施概述
        1.2.2 盐碱地种稻改良研究
        1.2.3 盐碱地的生物炭改良
    1.3 研究内容、研究特色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以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3 研究特色及创新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可行性分析、难点分析及解决办法
        1.4.1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2 可行性分析
        1.4.3 难点分析及解决办法
第2章 不同水稻种植年限对苏打盐碱地细菌和真菌群落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试验设计
        2.1.3 土壤样品采集
        2.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2.1.5 数据处理
    2.2 结果分析
        2.2.1 不同水稻种植年限对苏打盐碱地细菌的影响
        2.2.2 不同水稻种植年限对苏打盐碱地真菌的影响
    2.3 讨论
        2.3.1 不同水稻种植年限影响盐碱地微生物相对丰度
        2.3.2 不同水稻种植年限影响盐碱地微生物多样性
        2.3.3 不同水稻种植年限影响盐碱地微生物群落结构
    2.4 小结
第3章 不同水稻种植年限对苏打盐碱地微生物共变化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点描述
        3.1.2 试验设计
        3.1.3 土壤样品采集
        3.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3.1.5 数据处理
    3.2 结果分析
        3.2.1 不同水稻种植年限细菌和真菌群落的类间分析
        3.2.2 不同水稻种植年限盐碱地细菌和真菌的协惯量分析
        3.2.3 不同水稻种植年限盐碱地细菌和真菌共变化网络分析
    3.3 讨论
        3.3.1 不同水稻种植年限影响盐碱地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结构
        3.3.2 不同水稻种植影响盐碱地细菌和真菌的共变化
    3.4 小结
第4章 不同生物炭施用量对苏打盐碱地细菌和真菌群落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概况
        4.1.2 试验设计
        4.1.3 土壤样品采集
        4.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4.1.5 数据处理
    4.2 结果分析
        4.2.1 不同生物炭施用量对苏打盐碱地细菌的影响
        4.2.2 不同生物炭施用量对苏打盐碱地真菌的影响
    4.3 讨论
        4.3.1 不同生物炭施用量影响盐碱地微生物相对丰度
        4.3.2 不同生物炭施用量影响盐碱地微生物多样性
        4.3.3 不同生物炭施用量影响盐碱地微生物群落结构
    4.4 小结
第5章 不同生物炭施用量对苏打盐碱地微生物共变化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地点描述
        5.1.2 试验设计
        5.1.3 土壤样品采集
        5.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5.1.5 数据处理
    5.2 结果分析
        5.2.1 不同生物炭施用量盐碱地细菌和真菌类间分析
        5.2.2 不同生物炭施用量盐碱地细菌和真菌协惯量分析
        5.2.3 不同生物炭施用量盐碱地细菌和真菌共变化网络分析
    5.3 讨论
        5.3.1 不同生物炭施用量影响盐碱地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结构
        5.3.2 不同生物炭施用量影响盐碱地细菌和真菌的共变化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石河子垦区盐碱地食叶草根系分布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研究背景
    1.1 盐碱地改良研究进展
    1.2 食叶草研究进展
    1.3 根系形态结构研究进展
第二章 研究思路与方法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内容
    2.3 试验区概况
    2.4 试验方案
    2.5 测定方法
    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2.7 技术路线
第三章 两种方法监测食叶草根系根长和根体积相互关系
    3.1 原位监测法和剖面采样法监测食叶草根长相互关系
    3.2 原位监测法和剖面采样法监测食叶草根体积相互关系
第四章 剖面法监测盐碱地食叶草根系剖面分布特征
    4.1 剖面法监测盐碱地食叶草根长剖面分布变化特征
    4.2 剖面法监测盐碱地食叶草平均根直径剖面变化特征
    4.3 剖面法监测盐碱地食叶草根体积剖面变化特征
    4.4 剖面法监测盐碱地食叶草根系变化特征
第五章 盐碱地食叶草生物量变化特征
    5.1 盐碱地食叶草地上部生物量变化特征
    5.2 盐碱地食叶草根系生物量剖面变化特征
    5.3 盐碱地食叶草根系生物量变化特征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6.1 讨论
    6.2 结论
第七章 创新与完善
    7.1 本论文的创新点
    7.2 论文的不足之处与完善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7)油菜绿肥还田对盐碱土壤有机碳及酶活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盐碱地改良研究进展
        1.2.2 绿肥还田对盐碱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1.2.3 绿肥还田对盐碱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1.2.4 绿肥还田对盐碱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区概况
        2.1.2 试验设计
    2.2 试验方法
        2.2.1 土样的采集
        2.2.2 土壤理化性状的测定
        2.2.3 土壤有机碳组分测定
        2.2.4 土壤酶活测定
        2.2.5 数据分析处理
第三章 油菜绿肥还田对盐碱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3.1 油菜绿肥还田对盐碱土壤pH值的影响
    3.2 油菜绿肥还田对盐碱土壤EC值的影响
    3.3 油菜绿肥还田对盐碱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3.4 油菜绿肥还田对盐碱土壤养分的影响
    3.5 油菜绿肥还田对盐碱土壤离子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油菜绿肥还田对盐碱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4.1 油菜绿肥还田对盐碱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4.2 油菜绿肥还田对盐碱土壤易氧化有机碳的影响
    4.3 油菜绿肥还田对盐碱土壤可溶性有机碳的影响
    4.4 油菜绿肥还田对盐碱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油菜绿肥还田对盐碱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5.1 油菜绿肥还田对盐碱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
    5.2 油菜绿肥还田对盐碱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5.3 油菜绿肥还田对盐碱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5.4 油菜绿肥还田对盐碱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讨论
        6.1.1 油菜绿肥还田对盐碱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6.1.2 油菜绿肥还田对盐碱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6.1.3 油菜绿肥还田对盐碱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6.2 结论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8)艾比湖山前平原绿洲土壤温室气体排放通量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土壤温室气体研究进展
        1.2.1 国外土壤温室气体研究进展
        1.2.2 国内土壤温室气体研究进展
    1.3 研究意义与目的
2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温室气体采集与测定
        2.2.2 土壤样品采集
        2.2.3 环境因子的测定
        2.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3 技术路线
3 艾比湖山前平原绿洲土壤温室气体时空变化
    3.1 山前平原绿洲土壤温室气体通量日变化
        3.1.1 不同区域土壤CO_2排放通量日变化
        3.1.2 不同区域土壤CH_4排放通量日变化
        3.1.3 不同区域土壤N_2O排放通量日变化
    3.2 山前平原绿洲土壤温室气体通量月变化
        3.2.1 不同区域土壤CO_2排放通量的月变化
        3.2.2 不同区域土壤CH_4排放通量的月变化
        3.2.3 不同区域土壤N_2O排放通量的月变化
    3.3 山前平原绿洲土壤温室气体空间变化
4 艾比湖山前平原绿洲土壤温室气体与影响因素的关系
    4.1 水热因子对土壤温室气体的影响
        4.1.1 空气温湿度与土壤温室气体的关系
        4.1.2 土壤水热因子与土壤温室气体的关系
    4.2 土壤盐分与pH值对土壤温室气体的影响
        4.2.1 土壤盐分-pH值月变化特征
        4.2.2 土壤盐分-pH值与土壤温室气体的关系
    4.3 土壤酶活性对土壤温室气体的影响
        4.3.1 土壤酶活性月变化特征
        4.3.2 土壤酶活性与土壤温室气体的关系
    4.4 土壤养分对土壤温室气体的影响
        4.4.1 土壤养分月变化特征
        4.4.2 土壤养分含量与土壤温室气体的关系
    4.5 艾比湖山前平原绿洲与其他生态系统的温室气体通量的对比
5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1.1 水热因子对土壤CO_2、CH_4、N_2O通量的影响
        5.1.2 盐分对土壤CO_2、CH_4、N_2O通量的影响
        5.1.3 土壤酶及养分对土壤CO_2、CH_4、N_2O通量的影响
    5.2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后记

(9)微咸水膜下滴灌土壤盐调控与棉花生长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微咸水灌溉对土壤环境和作物生长的影响研究进展
        1.2.2 滴灌土壤水盐运移研究进展
        1.2.3 作物对水分和盐分的响应研究
        1.2.4 灌溉及膜间调控对土壤水盐分布及作物生长的影响
    1.3 存在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试验设计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棉花种植和滴灌系统布设
    2.3 棉田调查及大田试验设计
        2.3.1 田间调查试验
        2.3.2 大田试验设计
    2.4 试验测定指标和相关计算
        2.4.1 气象数据测定和计算
        2.4.2 土壤水分和盐分的测定和相关计算
        2.4.3 作物指标测定和计算及相关数学模型
    2.5 AquaCrop模型介绍
    2.6 数据分析
3 多年微咸水膜下滴灌土壤水盐时空分布及棉花生长特征研究
    3.1 土壤水分时空分布特征
        3.1.1 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特征
        3.1.2 土壤水分时间分布及棉花耗水特征
    3.2 多年微咸水膜下滴灌土壤盐分时空分布特征
        3.2.1 土壤盐分空间分布特征
        3.2.2 土壤盐分时间分布特征
    3.3 微咸水膜下滴灌棉花生长特征及相关数学模型
        3.3.1 棉花株高生长特征
        3.3.2 棉花叶面积指数变化特征
        3.3.3 棉花根系分布特征及其分布模型
        3.3.4 棉花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累积与分配
        3.3.5 棉花产量及其生产力
        3.3.6 年际间棉花生长指标间的相关性
        3.3.7 生育期内棉花产量对盐分的响应
    3.4 小结
4 膜间调控措施对土壤水盐热分布及棉花产量的影响
    4.1 膜间土壤温度变化特征
    4.2 膜间土壤蒸发变化特征
    4.3 土壤储水量变化
    4.4 土壤盐分累积特征
    4.5 棉花产量变化特征
    4.6 讨论
        4.6.1 膜间调控措施对土壤物理指标和棉花生产力的影响
        4.6.2 4种膜间调控方式的应用与可持续性
    4.7 小结
5 微咸水灌溉调控对土壤水盐变化及棉花生长的影响
    5.1 微咸水灌溉调控下生育期内土壤水分和盐分变化特征
        5.1.1 生育期内土壤水分变化特征
        5.1.2 生育期内土壤盐分变化特征
    5.2 微咸水灌溉调控措施对生育期内根区水量与盐量平衡的影响
        5.2.1 灌溉调控措施对生育期内根区水量平衡的影响
        5.2.2 生育期内土壤盐分累积特征
    5.3 微咸水灌溉调控措施对棉花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5.3.1 微咸水灌溉调控措施对棉花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5.3.2 微咸水灌溉调控措施对棉花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5.3.3 微咸水灌溉调控措施对棉花产量及相关指标的影响
        5.3.4 棉花耗水量、产量与灌溉定额间关系
    5.4 小结
6 微咸水膜下滴灌棉花生长模型的建立与模拟分析
    6.1 微咸水膜下滴棉花生长模型参数的确定
    6.2 模型验证
        6.2.1 棉花冠层覆盖度(CC)模拟效果分析
        6.2.2 土壤储水量(SWS)模拟效果分析
        6.2.3 土壤盐分(ECe)模拟效果分析
        6.2.4 棉花地上生物量和产量模拟效果分析
    6.3 微咸水膜下滴灌下的棉花适宜灌溉定额和水分生产函数的确定
        6.3.1 棉花生长对灌溉定额的响应及适宜灌溉定额的确定
        6.3.2 棉花水盐生产函数的建立
    6.4 小结
7 主要结论、创新点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一、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二、在校期间获奖情况

(10)绿洲膜下滴灌农田水热盐碳通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陆地生态系统水热碳通量研究方法
        1.2.2 覆膜和滴灌农田水热盐动态研究
        1.2.3 土壤呼吸的观测和模拟
        1.2.4 农田碳收支及固碳潜力
        1.2.5 碳水耦合与水分利用效率
        1.2.6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论文研究目标、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第2章 绿洲典型膜下滴灌农田水热盐碳通量综合观测
    2.1 研究区域及试验站概况
    2.2 观测仪器及数据采集
        2.2.1 涡度相关系统观测
        2.2.2 土壤呼吸观测
        2.2.3 叶片光合和植株茎流观测
    2.3 数据处理、质量控制与插补
        2.3.1 原始数据计算和质量控制
        2.3.2 通量印痕(Footprint)分析
        2.3.3 u*过滤和数据的插补
    2.4 覆膜对滴灌农田能量闭合度的影响
        2.4.1 试验设计与分析方法
        2.4.2 覆膜对地表温度和热通量的影响
        2.4.3 显热和潜热通量特征
        2.4.4 能量收支及能量闭合度
    2.5 小结
第3章 地下水埋深对膜下滴灌农田水盐动态的影响
    3.1 试验设计与分析方法
        3.1.1 土壤水盐取样
        3.1.2 深层水分交换量计算
        3.1.3 参考作物蒸散发和作物系数
    3.2 农田水量平衡与深层水分交换量
        3.2.1 膜下滴灌农田水量平衡特征
        3.2.2 覆膜对农田水文循环过程的影响
        3.2.3 深层水分交换量
    3.3 地下水埋深对土壤水盐动态的影响
        3.3.1 土壤水盐剖面特征
        3.3.2 不同生育阶段土壤水盐变化
        3.3.3 地下水埋深对土壤水盐动态的影响
        3.3.4 考虑生态需水的地下水埋深阈值
    3.4 小结
第4章 覆膜对滴灌农田土壤呼吸的影响
    4.1 试验设计与分析方法
    4.2 土壤呼吸日内和季节变化特征
        4.2.1 土壤呼吸日内变化特征
        4.2.2 土壤呼吸季节变化特征
    4.3 覆膜农田土壤呼吸排放路径
    4.4 土壤呼吸影响因素分析
        4.4.1 土壤温度对土壤呼吸的影响
        4.4.2 灌溉和降水对土壤呼吸的影响
        4.4.3 膜下滴灌农田土壤呼吸的模拟
        4.4.4 光合作用对土壤呼吸的影响
    4.5 覆膜对土壤呼吸的影响
        4.5.1 覆膜对生育期内土壤呼吸的影响
        4.5.2 覆膜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4.6 小结
第5章 膜下滴灌农田碳收支与固碳潜力
    5.1 试验设计与分析方法
    5.2 碳平衡分量的划分及变化特征
        5.2.1 自养与异养呼吸的划分
        5.2.2 NEE、GPP和 Reco时间变化和控制因素
        5.2.3 u*过滤以及夜间和日间分解方法对NEE分解的影响
    5.3 植物采样和碳通量计算NPP的对比
    5.4 固碳潜力分析
        5.4.1 膜下滴灌农田NEP、NBP与碳收支情况
        5.4.2 与其他农田生态系统的对比
    5.5 小结
第6章 膜下滴灌农田碳水耦合特征
    6.1 试验设计与分析方法
    6.2 叶片尺度碳水耦合特征
        6.2.1 叶片尺度光合、蒸腾和水分利用效率
        6.2.2 气孔导度控制因素分析
    6.3 植株蒸腾变化特征及控制因素
        6.3.1 植株蒸腾的变化规律
        6.3.2 植株蒸腾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6.3.3 植株蒸腾与涡度观测蒸散发的对比
    6.4 冠层尺度碳水耦合与光能利用率
        6.4.1 冠层导度与Priestley-Taylor系数
        6.4.2 冠层尺度水分利用效率
        6.4.3 光能利用率和收获指数
    6.5 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成果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塔里木河灌区滴灌海岛棉田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变化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开垦对阿拉尔绿洲盐渍化荒漠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J]. 王亚妮,胡宜刚,王增如,李昌盛. 中国沙漠, 2021
  • [2]冬种绿肥与秸秆还田对连作棉田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的影响[D]. 刘美艳. 河北工程大学, 2021
  • [3]微咸水滴灌对土壤环境及萄萄品质的影响[D]. 刘云山.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4]咸水灌溉对农田土壤环境及夏玉米产量的影响[D]. 吴雨晴. 山东农业大学, 2021
  • [5]东北苏打盐碱地种稻改良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响应特征研究[D]. 马丽娜.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20(05)
  • [6]石河子垦区盐碱地食叶草根系分布特征研究[D]. 张万银.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7]油菜绿肥还田对盐碱土壤有机碳及酶活性的影响[D]. 刘慧.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8]艾比湖山前平原绿洲土壤温室气体排放通量及影响因素研究[D]. 方丽章. 新疆师范大学, 2019(05)
  • [9]微咸水膜下滴灌土壤盐调控与棉花生长特征研究[D]. 谭帅. 西安理工大学, 2018(11)
  • [10]绿洲膜下滴灌农田水热盐碳通量研究[D]. 明广辉. 清华大学, 2018(04)

标签:;  ;  ;  ;  ;  

塔里木河灌区海岛滴灌对棉田土壤微生物活性变化的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