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法人”实施后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建设的探讨

“一级法人”实施后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建设的探讨

一、对实施“一级法人”后农信社内控建设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陈啸[1](2013)在《农村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研究》文中指出农村中小企业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体,也是实施“以工补农、以城补乡”战略部署的重要载体。自2002年以来,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农村信用社改革、邮政储蓄银行成立、村镇银行和商业性小额贷款公司等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的建立,对缓解农村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农村中小企业融资难仍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制约瓶颈之一。本文通过分析金融资源配置、农村金融市场对资金供求状况以及农村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的融资意愿以及融资行为选择,从政府、社会、企业等视角出发提出解决农村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措施,以期实现农村金融资源的均衡配置,从而为企业、金融机构、政府的决策行为提供理论指导和相关建议。本文以经济学及管理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来研究农村中小企业的融资行为。采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比较分析与历史分析,实地调研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等方法进行研究。本文在对国内外已有的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和评述的基础上,分析了金融资源配置与农村中小企业融资理论,从农村金融理论的两个系统观,即以金融为出发点的局部到整体的系统观和以社会为出发点的整体到局部的系统观出发,分析了农村中小企业、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农村中小企业金融供求行为的分析,找出了农村金融供求矛盾的深层次原因,在此基础上运用SCP范式分析了金融机构与农村中小企业之间的借贷行为。在对农村中小企业融资现状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农村中小企业金融需求的特性,并构建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村中小企业的融资意愿。通过农村中小企业融资的个案研究,表明关系型借贷可以有效缓解农村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小银行优势”的假说,进一步论述了“小银行优势”与关系型借贷之间的关系,然后通过银企关系型借贷的动态博弈,得出农村金融市场中借贷双方之间的“囚徒困境”的现实问题是广泛存在的,提出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以弥补关系型借贷的不足。基于前面的分析,提出重构农村金融体系的设想。首先从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推动农村城镇化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几方面分析了重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必要性,然后提出重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目标,并主要从农村合作性金融体系、新型农村金融体系等方面提出重构农村金融体系的思路。最后,提出解决农村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建议:一是从政府角度出发,加大政策倾斜力度,改善农村中小企业融资环境。二是从社会的角度出发,强化金融的社会责任。三是从中小企业自身出发,加快农村中小企业自身建设步伐。四是加快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史璇[2](2012)在《我国小额贷款公司规范发展问题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面向贫困人群的金融创新工具小额贷款逐渐成为发展中国家应对农村金融市场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有力武器。小额贷款不仅是对传统贷款方式的一种创新,也解决了社会弱势群体的融资瓶颈问题,降低了弱势群体的融资门槛。我国从05年开始试点小额贷款公司,08年在全国开始推广,小额贷款公司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截至2011年12月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4282家,贷款余额3915亿元,全年累计新增贷款1935亿元。小额贷款公司在融资领域正发挥作用,但在这疯狂增长的数字背后隐藏着的是整个小贷行业,乃至全国的金融风险。因此,本文开展小额贷款公司规范发展问题研究有着实际的现实价值。国内传统的小额贷款研究往往偏重于小额贷款的基本原理和社会意义分析,已有文献大多停留在对小额贷款公司加强政府扶持及向民营银行发展的初步阶段。本文的重点是研究小额贷款公司的规范发展问题,从创新的角度出发,澄清小额贷款发展中的重要概念和原则。首先运用系统分析法分析我国小额贷款公司的来由,准确掌握小额贷款公司的最新情况,并分析市场上类似小额贷款机构的现状;其次将小额贷款公司分别与地下钱庄和国外小额贷款机构进行比较分析,指出我国小额贷款公司存在的问题,而且通过数据、图表形象分析了这一问题。通过分析比较,当前我国小额贷款公司主要面临五大问题,一是任何小额贷款都不可避免的经济学困境;二是小额贷款的资金来源及其可持续发展;三是小额贷款公司的放贷利率;四是小额贷款公司的内部经营管理;五是小额贷款公司面临政策环境的约束。产生这些问题的来源可能是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缺乏足够的资金来源渠道、缺乏完善的法律框架和成熟的监管体系、没有合适的市场化利率、贷前贷后的风险控制难度大以及一个良好的外部金融发展环境。针对上述的问题及原因,本文提出了六点对策。首先要从政府监管入手,对小额贷款公司要疏堵结合,引导小额贷款公司健康有序发展;其次政府应该明确小额贷款公司的法律地位,让小额贷款公司享受真正的金融组织待遇;第三是要拓宽小额贷款公司的融资渠道,提高小额贷款公司的融资比例和资本金规模,简化小额贷款公司的融资手续;第四是加大对小额贷款公司的扶持力度,在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方面给予适当扶持,降低其运营成本,提升盈利水平;第五是从小额贷款公司出发,加强自身的规范操作,建立健全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第六是提高信贷员的业务素质、培养他们敬业精神以及艰苦的工作作风。

吴业男[3](2011)在《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异化及其法律保障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农村金融体制作为农村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的资本要素配置制度,它对破解“三农”问题发挥着十分关键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是农村弱势群体为满足自身的金融需求而做出的自我探索。在农村金融市场,农村信用社作为支农主力军作用独木难支,农村信用社的合作金融制度的特征与功能基本丧失,培育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势在必行。探索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未来发展的路径,需要遵循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发展规律。笔者认同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异化是“合作金融适应政治、经济环境,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顺应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必然”的观点,提出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发展规律应当是:旧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不断向商业性金融组织演变,而新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又不断产生,最终取代旧有组织在农村金融市场的地位的过程。依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的思想,笔者认为,在这一制度变迁的过程中,法律所扮演的角色应该是在保障旧有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商业化改革的同时,为新型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产生与发展保驾护航。文章将在总结法律保障我国原有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农村信用社)发展方面的不足的基础上,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提出在未来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发展过程中,法律如何发挥其应有的保障作用的具体建议。文章共分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序言。考察国内外相关研究的主要成果,提出在考察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异化表现的基础上,分析和研究异化的原因及本质,对于我们认清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规律,进而理清未来农村地区合作金融组织的发展思路,以及在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法律保障作用的意义。第二部分通过考察农村合作金融的一般组织原则、现实表现、厘定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异化的概念,辨析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异化的主体是“农村合作金融组织”而非“农村合作金融”。第三部分从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异化的具体表现入手,分析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异化的一般原因,并针对我国农村合作金融实践的特殊性,分析造成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异化的特殊原因,为认清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异化的本质及发展规律服务。第四部分考察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改革的争议、现实选择与启示:首先,分析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改革中存在的争议,认清异化背景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发展所面临的困惑;其次,面对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改革存在的争议,考察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改革中的现实选择,为认清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异化的本质及未来发展思路提供现实支持;第三,以前述内容为启示,提出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异化的本质、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及未来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基本思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法律对于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发展的保障作用。第五部分分析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立法在立法理念、产权确定、政府行为规制等方面存在的不足。第六部分提出法律保障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发展的建议:合作金融组织的发展规律决定着调整其运行的法律的发展方向。在厘清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发展规律的前提下,以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未来的发展思路为基础,宏观上提出明确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法律地位、转变农村合作金融立法理念、调整农村合作金融立法重点,微观上提出明确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服务对象和经营范围、构建和完善农村合作金融内部产权制度、组织管理制度,风险控制制度、政府干预农村合作金融的约束制度等具体的对策建议。第七部分为全文的总结。回顾和总结了文章的主要观点,总结和明确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发展过程中法律发挥作用的主要途径,并提出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陈琦,吴锵[4](2010)在《农信社内控制度有效性分析及建议——以广东省潮州地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有效的内部控制是银行业金融机构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基础和关键。近几年来,各地农村信用合作社(以下简称农信社)在加强内控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其内部控制依然存在着很多方面的问题,应当给予高度重视。笔者现以广东省潮州辖

宋磊[5](2009)在《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与运行成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现代农业及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资金,除依靠国家财政进一步加大投入外,很大部分应来自于农村金融机构(主要是农村信用社)和社会资金的支持。农村信用社(以下简称“农信社”)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系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资本要素配置机构,在支持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建国以来,历经半个世纪的制度变迁,特别是自国发【2003】15号文件《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的颁布实施,揭开了新一轮农信社试点改革的序幕,产权制度改革是此轮改革的重点与难点。迄今,农信社产权制度改革历时5年有余,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但实践运行中也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基于此,深入研究此轮农信社产权制度的改革进程,全面反映和客观评价其试点改革的运行成效,旨在巩固改革成果,纠正实践运行中的偏差与不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改革与深化农信社产权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实力的政策性建议。这对于促进我国农信社改革成为产权明晰、经营有特色的现代农村金融企业,全力支持现代农业及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本研究以合作经济理论、产权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农业经济学、金融学、博弈论等相关学科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实证调研(发放调查问卷与实地走访座谈相结合)、数量经济研究、定性规范分析(系统分析、对比分析、图析分析、因果分析和归纳演绎)等方法,以农信社产权制度改革与运行成效为研究主线,阐述了我国农信社产权制度变迁的规律性及其特征;总结、归纳了自2003年以来新一轮农信社产权制度试点改革的运行状况,依据国发15号文件的政策目标,自行设计了一套针对“农信社产权制度改革与运行成效”评价的共计8个层面30余项指标体系,以山东、江苏、上海等地农信社的改革与运行状况作为实证分析依据,对此轮农信社试点改革中不同产权制度及其组织形式的实践状况与运行成效作出了较为全面客观的反映和系统评价。肯定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同时,对其间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和原因探讨;在借鉴国外农村合作金融产权制度、发展模式及运行机制建设等方面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系统提出了以深化农信社股权改革,明晰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创新内控制度,全面提升运行成效为重点的基本理论框架与对策体系。本研究的主体框架与内容:第一、选题背景、目的与意义。阐明本研究的方法、技术路线、结构安排与主体框架等内容;并对研究对象的范围予以界定和说明。第二、对合作金融、产权制度等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的阐述。第三、按照历史演进的逻辑,回顾了我国农信社产权制度的变迁。第四、对农信社产权制度与组织形式改革的现状及其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重点阐释了股份合作制这一中国特色的产权制度在我国的制度适应性和必要性问题。第五、以山东、江苏、上海等地农信社产权制度改革的实地调研资料为依据,着重对2003年新一轮试点改革以来,农信社产权制度改革现状与运行成效作出了实证分析。第六、基于前述研究的相关结论,对农信社产权制度改革趋势与组织体系架构等问题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新见解。第七、在归纳借鉴国外农村合作金融产权制度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改革与建设我国农信社产权制度的相关政策性建议。第八、对本研究的主要结论予以梳理,并指出了尚待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问题。主要研究结论与观点:1、农村经济决定农村金融,农村金融反作用于农村经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决定了农信社应当且只能采取不同类型的产权制度及其组织形式,这是符合农村客观经济规律及现实国情的必然选择。需要指出的是:在当前我国由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股份合作制产权制度有其特殊的制度必要性和适应性,是适于我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的产权制度,因而得以在大多数农信社中推广适用;并经实践证明,对于促进我国农信社的改革和发展,推动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2、农信社产权制度改革应坚持“因地、因社”制宜的原则,多种产权制度及其组织形式并存。本研究通过对合作制、股份合作制、股份制三种产权制度及其组织形式(县一级法人体制、县乡二级法人体制<极少>、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的制度现状、特征、运行成效等方面的理论分析、比较和实证研究;得出了如下结论:合作制适宜于我国目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农信社;股份合作制适宜于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的农信社;股份制适宜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农信社。其中,尤以股份合作制这一中国特色的产权制度在农信社实施的制度背景和运行成效作为本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之一。3、农信社产权制度改革的成效显着,但问题仍存。本研究通过对全国首轮试点改革省份:山东、江苏、上海等地农信社产权制度改革状况的实地调研、资料搜集、统计汇总、计量检验和实证研究,得出:一方面,总体上讲,此轮农信社产权制度改革,取得了毋庸置疑的成绩。另一方面,改革中亦存在诸多问题与矛盾:股权设置仍存“禁锢”,法人治理结构及其功能发挥的“形式重于实质”;经营效益提升的政策依赖度偏高;贷款质量改善的成本过大;行业管理体制不顺;内控与激励-约束机制的落实程度尚待进一步提升等。于此基础上,对新一轮农信社产权制度改革状况和运行成效作出了客观反映与系统评价。构成了本研究的重点和创新点。4、结合实证研究的结论,对农信社产权制度改革趋势与组织体系架构进行了探讨:(1)近阶段,农信社应稳定现存的产权制度及其组织形式,苦练“内功”,利用有利时机,扩充资本实力,提升综合竞争力。长远而论,个别地区,可以实施规范的合作制金融组织形式;农信社股份合作制及其组织形式是我国体制转型时期的产权过渡,最终将向组织形式多样、经营特色明显的股份制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发展。(2)提出了“三级”农信社整体组织体系架构的设想。并对各级农信社系统构成及其职能定位进行了论证和阐释,力图妥善解决目前农信社行业管理体制中的制度安排困境,健全与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及其功能发挥,实现可持续发展。(3)农信社产权制度建设的监管体制创新。从内部监管和外部监管二个层面对农信社产权制度改革与建设中的若干问题提出了几点设想。构成了本研究的创新点。5、农信社产权制度改革与建设的政策性建议。首先归纳和借鉴了国外农村合作金融产权制度的先进经验与启示,结合前述章节对农信社产权制度改革的实证研究和相关结论,提出了建设与完善农信社产权制度的政策性建议:(1)从规范股权设置、发挥“三会一层”功能实质,健全农信社“职工大会民主管理制”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农信社产权制度及其法人治理结构。(2)健全与完善农信社产权制度改革的政策机制。根据农信社信贷业务的不同性质,分别在财政贴补息、利率优惠、货币政策与银行业监管等多方面给予农信社不同的扶持和保障。(3)建立健全农村信用社制度运行法规。

张志勇[6](2009)在《我国转型期农村信用社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金融控制理论的分析框架》文中研究表明在改革开放的30多年里,我国农村信用社在服务“三农”的同时,其制度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本文将从我国整体制度变迁与金融制度变迁的关系入手,分析和研究农村信用社制度变迁。从我国整体制度变迁的角度看,国有企业改革是我国经济转轨的核心和难点,为了保证经济转轨的平稳推进,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政府金融控制之下向国有企业提供了大量金融资源,从而促进了我国渐进经济转轨的成功。这是我国金融制度变迁的大背景,也由此决定了我国金融制度变迁的特点:政府金融控制之下的制度变迁。农村信用社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金融控制对其制度变迁产生重要影响,不同阶段金融控制的目的不同导致农村信用社呈现出相应的制度特点,从而推动其制度变迁的展开,金融控制成为分析农村信用社制度变迁的关键因素。首先,对制度、制度变迁、金融制度变迁以及合作金融等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阐述,这是本文的理论基础。新制度经济学将制度作为研究对象,认为制度影响甚至决定着经济发展的绩效。制度变迁依据主体不同可分为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并在制度变迁过程中会产生路径依赖。国外金融制度变迁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银行功能的收缩和扩展,二是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的互动关系。国内学术界则主要着眼于中国金融制度变迁。由于我国金融制度变迁的初始条件是计划经济,政府在资源配置和改革过程中居于绝对的主导地位,由此决定了我国金融制度变迁是政府主导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并表现出渐进性、滞后性和路径依赖。合作金融是以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的一种资金融通形式,体现的是“以人的结合为主,资本的结合为辅”。合作金融产权最大的特点是均等的初始所有权,入股社员拥有平等的参与管理权和收益权,由此决定了其股权结构分散、内部监督成本高,容易产生“内部人控制”。其次,在总结已有研究和文献的基础上,全面而系统的阐述本文的核心理论——金融控制理论,并对国家金融控制效用函数进行说明。金融控制是指在经济运行中,政府通过制定金融政策、加强行业管理和控制人事任免等手段加强对金融行业的控制以达到政府的特定目标,具体包括控制资源和控制风险两个方面。本文还建立了政府金融控制的效用函数,对一些影响变量进行了讨论和分析,指出金融控制可以通过利益补偿、产业扶持和防范金融风险促进社会稳定。在我国制度变迁的过程中,政府始终保持着对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的控制,在“弱财政、强金融”情况下,政府通过金融控制能够得到大量低成本的金融资源,用以替代财政资金支持国有企业改革,这是我国经济转轨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政府为有效实施金融控制必然会对金融机构提出相应的制度性要求或约束,从而对其制度变迁产生重要影响,因此,金融控制成为本文分析金融制度变迁的重要理论工具。再次,运用金融控制理论具体分析我国转型期(1978年至今)农村信用社的制度变迁。在简要介绍我国建国后至1978年农村信用社的历史沿革后,根据金融控制的目的不同,将转型期农村信用社制度变迁分成三个阶段,并具体分析了各阶段农村信用社产权、行业管理等制度的具体内容和演化过程。1978年-1996年农村信用社制度变迁主要围绕支持国企改革展开。我国经济转轨过程中,维持体制内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对整个制度变迁至关重要,在“弱财政、强金融”情况下,政府通过金融控制从国有银行(包括农村信用社)获得大量的金融资源用于支持国有企业改革。这是这一时期影响金融制度变迁最重要的因素,对农村信用社而言,政府保持农业银行管理农村信用社的体制,能够最大限度的获取农村储蓄份额,并将积聚的金融资源用于支持国有企业改革。1996年-2003年农村信用社制度变迁主要目标是防范金融风险。由于1996年以前政府将大量金融资源转移用于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国有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积累了大量的不良资产,随着股市成为支持国企改革的另一重要途径,缓解了银行压力,并为银行化解自身风险提供了契机。加之1997年严峻的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为有效防范农村信用社支付风险、减少清理合作基金会造成的不良影响,政府采取了审慎经营的措施,使农业银行与农村信用社“脱钩”,由人民银行代为管理,重点做好防范金融风险。2003年以后农村信用社制度变迁主要目标是服务“三农”。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差距不断扩大,为了稳定农村经济和社会形势,中央政府2003年开始了对农村信用社的新一轮改革,在向农村信用社提供资金支持的同时,提高其法人治理效率,改善经营绩效。此次改革清晰界定了农村信用社的所有权,但为了实施金融控制,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将农村信用社的控制权由省政府掌管,使其法人治理结构存在缺陷。最后,在对合作金融和农村金融体系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农村信用社和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不足,并对构建我国现代农村金融体系进行设想,对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提出建议。在国际比较研究中,选择了有代表性的美国、法国、日本和印度四个国家的合作金融和农村金融体系进行比较分析,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指出我国农村信用社存在产权不清和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等不足,农村金融体系方面存在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市场风险较高、涉农金融机构减少、农业保险日益萎缩等问题。为了促进这些问题的解决,本文提出了构建现代农村金融体系的基本框架:运用适度金融控制,遵循市场化原则,构建以农村信用社为基本网络,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保险机构等多种机构并存的金融体系,达到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和安全高效的基本要求,以推动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在此框架下,提出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政策建议:完善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促进合作金融的良性发展和改进省联社的管理。本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将农村信用社制度变迁放到我国经济转轨的大背景中进行研究,并将我国金融制度变迁与整体制度变迁相结合进行分析,更合理和更符合国情的解释了我国农村信用社制度变迁。(2)比较系统和完整地阐述金融控制理论。由于金融行业的特殊性,政府通过金融控制可以调控金融资源配置,防范金融风险,从而为我国经济转轨创造条件。同时由于政府实施金融控制,将会对包括农村信用社在内的金融机构提出相应的制度性要求或约束,因而金融控制成为分析我国金融制度变迁的重要理论工具。(3)运用金融控制理论对我国农村信用社制度变迁进行分析。本文将转型期农村信用社制度变迁分成三个阶段:1978年-1996年期间,政府实施金融控制,通过农业银行将农村信用社聚集的金融资源以转存款等方式调出,以支持国有企业改革;1996年-2003年期间,为应对严峻的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政府加强对农村信用社的控制,由中央银行代管农村信用社,有效防范金融风险;2003年以后,城乡差距扩大,“三农”问题突出,为促进社会稳定,政府实施新一轮改革,在提供资金支持的同时,为防范金融风险,在所有权界定清晰的情况下,仍通过省联社加强对农村信用社的管理和控制。整个分析框架逻辑一致,加深了对农村信用社制度变迁的理解,为分析我国金融制度提供了新的视角。(4)在分析农村信用社制度变迁过程中,本文还比较系统地分析了每个阶段的产权、行业管理以及合作金融性质体现等方面特点,并对农村信用社制度变迁的具体表现和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全面总结,使对农村信用社制度变迁研究更加充实和饱满。(5)对农村信用社2003年改革是否实现目标提出自己的见解。2003改革的目标之一是“产权清晰”,但从实际情况看,此次改革实现了所有权的清晰界定,但农村信用社的实际控制权却由省政府掌控,造成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从而使得所有权只是名义上的所有权,从这个角度看,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并不清晰,没有完全达到改革的目标。(6)运用金融控制理论,提出了以市场化为导向、适度金融控制为核心的构建现代农村金融体系的设想,并在此框架下,对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提出政策建议。

薛哲峰[7](2008)在《农村信用社改革及其绩效评价 ——基于浙江省的检验》文中指出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自成立以来,经历了一个艰难而曲折的发展历史,至今仍然处于困境之中。产权结构不合理、管理体制不完善、行政干预明显、历史包袱沉重等问题极大地制约了其进一步的发展。截止到2002年底,我国的农信社总体上已经处于十分严重的危机之中,表现为高不良贷款率、高负债率以及全行业连续十年的亏损状态。2003年6月,我国开始了新一轮农信社改革,着重从产权制度、管理体制两个方面解决其发展的困境。虽然,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改革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功,但改革一直伴随着争论,包括产权制度、法人治理结构、管理体制、历史包袱、多元目标、改革成效、深化改革的方向等。实际上,新一轮改革并没有取得预想中的成功。本文认为,新一轮的农信社改革仍旧是由政府主导的,制约农信社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其经营目标的多元性冲突。由于政策性和盈利性目标的存在,引致了农信社在产权结构、管理体制设置上不可避免地带有行政性干预。同时,由于政府干预,导致农信社的日常决策行为偏离最优选择,并最终导致经营效率的低下。因此,要实现农信社的进一步发展,就必须将政策性与盈利性目标进行剥离,消除行政干预。为了验证上述判断,本文以浙江省为背景,建立农信社改革绩效评价体系,并选取鄞州农村合作银行、杭州联合农村合作银行和平阳联社作为样本,对新一轮农信社改革的绩效进行评价。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农信社的经营仍旧离不开央行专项票据、税收减免等政府补贴政策。改革并没有实现经营机制的真正转变。基于上述结论,本文认为我国农信社的进一步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展开:深化管理体制的改革、消除政府干预,适时对政策性与盈利性业务进行剥离,允许股权的适当集中,适当保留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重新定位政策性金融机构、发挥其支农主力军作用,创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等。本文共7章,4部分。第1、2章主要交代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主要框架,并从合作金融的理论出发,介绍了我国农信社的发展;第3、4章根据新一轮农信社改革的争论做出本文的基本判断,然后从理论与实践上进行分析;第5、6章从改革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出发,以浙江省为例对本文的观点进行实证检验;最后一部分是本文的结论与政策建议。

涂艳[8](2008)在《广东省农村信用社支付结算操作风险研究》文中提出农村信用合作社是为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农信社的发展十分迅猛,广东省农信社的发展尤为突出。但是,农信社的风险管理水平和能力却与其业务发展、经营规模不相适应。作为农信社重点拓展的支付结算业务,其操作风险日益凸现,成为阻碍农信社健康发展的一道桎梏,强化支付结算操作风险的研究和管理已经刻不容缓。广东省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农信社及其支付结算业务发展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以广东省农信社支付结算操作风险为研究对象,对其各种表现形式及其成因进行理论以及实证分析,具有标本意义。笔者因长期从事农信社支付结算实务工作,对其中的风险有较多的感性认识,并积累了一些资料,希望在此基础上综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采用比较分析、案例分析、定性及定量分析相结合等研究方法,对支付结算操作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与控制方法进行一定的理论探讨,提出广东省农信社支付结算操作风险管理的策略及政策建议,指出农信社应从风险管理架构的构建、数据大集中系统建设、内控体系的完善、人力资源的科学管理、提高外部监管效能等方面对支付结算操作风险进行管理,以助于农信社提高支付结算风险管理水平,实现发展目标。

朱全开[9](2008)在《全面质量管理与基层商业银行操作性风险内部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基层商业银行是构成商业银行的基本单位,为数众多,具有从业人员复杂、区域和业务范围广、风险环节多等特点;近年来基层商业银行一系列由于操作风险所导致的案件震惊金融界,这对基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操作风险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本文结合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管理的最新做法,以某基层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利用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深入剖析当前我国基层商业银行内部操作风险控制现状,重点对基层商业银行内部操作风险的控制进行研究,找出我国现阶段基层商业银行内部操作风险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各种因素,找出主要因素,针对影响内部操作风险控制的主要因素制订措施;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提出基层商业银行内部操作风险控制必须从建立内控体系着手,以创建充满活力的组织,通过建立预警机制和自我完善机制达到内部控制能力的不断提高,进一步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内控机制,提高商业银行内控管理水平。

陈黎[10](2006)在《我国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问题研究》文中指出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我国农村信用社正式成立,它是中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和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金融纽带。随着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信用社长期积累起来的问题越来越充分地暴露出来,出现了自身难以克服的矛盾。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出现,与农村信用社产权问题密切相连,因此,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必须对信用社进行改革,建立起合理的产权制度,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促使信用社迅速发展。 本文在吸收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以前我国信用社产权改革失败的因素,分析了我国信用社产权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的具体方案。 首先。应该按照股权结构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原则,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情况,实事求是地选择合适的产权模式。比如说,经济发达地区建议采用股份制,经济落后地区建议采用合作制,其它大部分地区采用股份合作制。 其次,在产权改革具体实施方面,重新设置股权结构,明晰产权关系是最重要的一环。在此基础上还要注意理清历年积累资产的产权,明晰信用社自有资金的产权关系,实施金股设置政策,解决历史包袱等一系列问题。 最后,提出了为了保证产权改革顺利进行必须落实的三大配套措施。

二、对实施“一级法人”后农信社内控建设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实施“一级法人”后农信社内控建设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农村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1.3.4 创新之处
2 国内外文献评述
    2.1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
        2.1.1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2.1.2 金融发展理论在农村金融领域的应用研究
    2.2 金融资源理论的提出
    2.3 农村金融市场的分割与金融模式研究
        2.3.1 农村金融市场的分割
        2.3.2 农村金融发展模式
    2.4 农村中小企业融资结构与融资行为理论
    2.5 农村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因及解决对策
        2.5.1 农村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因
        2.5.2 解困农村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研究
    2.6 研究述评
3 金融资源配置与农村中小企业融资的理论分析
    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3.1.1 金融资源配置的界定
        3.1.2 农村金融资源的界定
        3.1.3 农村中小企业的界定
    3.2 农村中小企业融资与金融资源配置分析
        3.2.1 农村金融资源的特性
        3.2.2 农村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金融资源配置分析
    3.3 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关系分析
        3.3.1 中小企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
        3.3.2 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
        3.3.3 农村金融与农村中小企业发展的关系分析
4 农村中小企业金融供求行为分析
    4.1 农村中小企业金融需求分析
        4.1.1 不同发展阶段资金需求特征
        4.1.2 融资渠道特征分析
    4.2 农村中小企业的金融供给分析
        4.2.1 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主体分析
        4.2.2 我国农村金融供给的现状
        4.2.3 民间资本向正规资本转化的可能性与主要障碍分析
    4.3 农村金融供求矛盾的深层次原因分析
        4.3.1 农村中小企业的借款短板
        4.3.2 农村金融机构放贷中“趋炎附势”的原委
        4.3.3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缺陷
    4.4 农村中小企业融资行为选择分析
        4.4.1 金融组织的贷款行为选择
        4.4.2 农村中小企业的借贷行为选择
5 农村中小企业融资意愿分析
    5.1 农村中小企业融资意愿统计分析
        5.1.1 调查问卷回收情况
        5.1.2 样本企业区域分布
        5.1.3 样本企业所处类型
        5.1.4 样本企业的基本情况
        5.1.5 样本企业的财务状况
    5.2 农村中小企业融资意愿的影响因素
        5.2.1 影响融资意愿的内部因素
        5.2.2 影响融资意愿的宏观因素
    5.3 农村中小企业融资意愿的计量检验
        5.3.1 数据来源与变量设定
        5.3.2 Logit决策模型运算
        5.3.3 实证结果及分析
6 农村中小企业融资的个案研究——关系型借贷
    6.1 关系型借贷:缓解农村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技术选择
        6.1.1 关系型借贷的内涵
        6.1.2 关系型借贷是缓解农村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技术选择
    6.2 “小银行优势”假说与农村中小企业关系型借贷
        6.2.1 “小银行优势”分析
        6.2.2 小银行在运用关系型借贷上的优势
    6.3 关系型借贷与农村中小企业融资的博弈分析
        6.3.1 银企关系型借贷的动态博弈
        6.3.2 农村民间金融关系型借贷行为的博弈
    6.4 关系型借贷在中国的实践
7 重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基本设想
    7.1 重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必要性
        7.1.1 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农村金融体系的支持
        7.1.2 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农村金融体系的支持
        7.1.3 推动农村城镇化需要农村金融体系的支持
        7.1.4 新农村建设需要农村金融体系的支持
    7.2 重构农村金融体系的目标
    7.3 重构农村金融体系的思路
        7.3.1 农村政策性金融体系的重构
        7.3.2 农村商业性金融体系的重构
        7.3.3 农村合作性金融体系的重构
        7.3.4 农村民间金融体系的重构
        7.3.5 新型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
8 解决农村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政策建议
    8.1 加大政策倾斜力度,改善农村中小企业融资环境
    8.2 强化金融的社会责任
    8.3 加快农村中小企业自身建设步伐
    8.4 加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8.4.1 建立健全农村信贷担保体系
        8.4.2 完善农业保险机制
        8.4.3 加强对农村金融的监管
9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我国小额贷款公司规范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概述
        1.2.2 国内研究概述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创新与不足
        1.4.1 本文创新之处
        1.4.2 本文不足之处
2. 我国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的历程
    2.1 我国小额贷款公司存在的必要性
        2.1.1 我国小额贷款公司的特点与市场定位
        2.1.2 我国小额贷款公司存在的必要性
        2.1.3 我国小额贷款公司与地下钱庄关系辨析
    2.2 我国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的历程
        2.2.1 萌芽阶段
        2.2.2 特殊使命阶段
        2.2.3 正规发展阶段
        2.2.4 大力发展阶段
3. 我国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商业性的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现状
        3.1.1 试点小额贷款公司的运行
        3.1.2 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
    3.2 其他小额贷款机构发展的现状
        3.2.1 正规金融机构的小额贷款
        3.2.2 非政府小额贷款
        3.2.3 政策性小额贷款
    3.3 我国小额贷款公司存在的主要问题
        3.3.1 小额贷款的经济学困境
        3.3.2 资金来源和可持续发展
        3.3.3 利率问题
        3.3.4 内部经营管理问题
        3.3.5 政策环境约束问题
    3.4 问题的主要原因
4. 国外小额贷款机构的发展与规范借鉴
    4.1 国外小额贷款机构概述
        4.1.1 非政府组织
        4.1.2 小额信贷银行
        4.1.3 开发性金融机构
        4.1.4 商业银行
    4.2 国外小额贷款机构的发展历程
    4.3 国外小额贷款机构的发展现状
    4.4 国外小额贷款机构的发展与规范借鉴
5. 规范与发展我国小额贷款公司的对策建议
    5.1 政府监管要做到疏堵结合
    5.2 明确小额贷款公司的法律地位
    5.3 拓宽筹资渠道
    5.4 加强信贷员队伍建设
    5.5 加大对小额贷款公司的扶持力度
    5.6 建立健全贷款风险补偿机制
参考文献
致谢

(3)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异化及其法律保障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言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评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状况
        1.2.2 国内相关研究状况
        1.2.3 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文章框架
2 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及其异化
    2.1 合作金融的一般组织原则
        2.1.1 合作制原则的形成与发展
        2.1.2 合作金融的一般组织原则
    2.2 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异化
        2.2.1 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异化主体的辨析
        2.2.2 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异化的表现
3 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异化的原因分析
    3.1 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异化的一般原因
        3.1.1 经济发展是合作金融组织异化的根本原因
        3.1.2 忽视合作金融组织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建设
        3.1.3 忽视农业比较利益偏低的问题
    3.2 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异化的特殊原因
        3.2.1 政府的强制性干预是合作金融制度性变迁的主要原因
        3.2.2 各利益主体的博弈是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异化的深层次原因
        3.2.3 管理体制的路径依赖是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异化的重要原因
        3.2.4 对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定位不明确
        3.2.5 缺少对农民的引导是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异化的另一原因
4 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改革的争议、现实选择与启示
    4.1 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改革中合作制与商业化之争
    4.2 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改革的现实选择
    4.3 异化背景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改革的启示
        4.3.1 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异化的本质
        4.3.2 新旧更替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发展规律
        4.3.3 改革与培育并举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发展的思路
        4.3.4 法律对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发展的保障作用
5 法律保障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发展的不足
    5.1 缺乏明确的立法指导思想
    5.2 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法律定位不明确
    5.3 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产权制度不明晰
    5.4 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治理结构无效
    5.5 农村合作金融组织设立、变更和退出机制缺失
    5.6 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内控机制不健全
    5.7 忽视对政府干预行为的规制
6 法律保障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发展的建议
    6.1 宏观上的引导与促进
        6.1.1 转变立法理念:以市场为导向
        6.1.2 明确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法律地位
        6.1.3 调整立法的重点
        6.1.4 健全法律体系,加强部门法律之间的协调
        6.1.5 明确国家对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扶持政策
    6.2 微观上的规范和管理
        6.2.1 明确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服务对象和经营范围
        6.2.2 确定合理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产权制度
        6.2.3 建立切实可行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内部管理制度
        6.2.4 健全农村合作金融组织设立、变更和退出机制
        6.2.5 构建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监管和风险防范机制
        6.2.6 完善政府干预农村合作金融的约束制度
7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目录
后记

(5)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与运行成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简要评述
    1.3 研究的基本目标、逻辑思路、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 本研究内容的结构安排与主要创新点
    1.5 研究对象的范围界定与说明
2 农村信用合作社产权制度的相关理论基础
    2.1 信用合作与合作金融的相关理论
    2.2 产权的概念及相关理论
    2.3 制度的概念及相关理论
    2.4 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的相关理论
3 我国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的变迁
    3.1 农村信用社试办、推广与调整阶段(建国初期到1958 年“大跃进”前夕)
    3.2 农村信用社在曲折中前进的阶段(1958 年至1979 年)
    3.3 农村信用社在改革调整中发展的阶段(1980-1996 年8 月)
    3.4 农村信用社的独立发展阶段(1996 年8 月至2003 年6 月)
    3.5 农村信用社新一轮试点改革与深化发展阶段(自2003 年6 月至今)
    3.6 本章小结
4 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及其组织形式的特征比较分析
    4.1 合作制及其产权组织形式的特征分析
    4.2 股份合作制及其产权组织形式的特征分析
    4.3 股份制及其产权组织形式的特征分析
    4.4 三种产权制度及其组织形式的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及其组织形式改革与运行成效的实证分析
    5.1 合作制及其产权组织形式改革与运行成效的实证分析——落后地区农信社为例
    5.2 股份合作制及其产权组织形式改革与运行成效的实证分析——山东省农信社为例
    5.3 股份制及其产权组织形式改革与运行成效的实证分析——江苏、上海农村商业银行为例
    5.4 本章小结
6 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趋势与发展模式创新研究
    6.1 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与发展趋势探索
    6.2 农信社产权制度及其组织体系整体架构的设想
    6.3 农村信用社监管体制的创新
    6.4 本章小结
7 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与建设的政策性建议
    7.1 国外农村合作金融产权制度建设经验的借鉴及启示
    7.2 进一步完善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及其法人治理结构
    7.3 科学构建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的政策扶持体系
    7.4 建立健全农村信用社运行法规
    7.5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8.1 研究结论概要
    8.2 尚待进一步研究的几个问题
9 附录
    9.1 2006-2008 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状况的调研问卷摘要
    9.2 山东省社科《山东省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试点改革研究》课题报告摘要
    9.3 农村信用社重点课题《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课题报告摘要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6)我国转型期农村信用社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金融控制理论的分析框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依据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对已有研究成果的述评
        1.3.1 国外合作金融研究现状
        1.3.2 国内对合作金融的研究
    1.4 本文的核心概念和理论工具
    1.5 主要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
        1.5.1 主要研究方法
        1.5.2 主要内容和结构
    1.6 创新与不足
        1.6.1 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1.6.2 不足之处
2. 制度、制度变迁及金融制度变迁有关文献综述
    2.1 关于制度的阐述
        2.1.1 制度的界定及构成
        2.1.2 影响制度选择的因素
    2.2 制度变迁理论综述
        2.2.1 供需视角的制度变迁理论
        2.2.2 制度变迁的模式
        2.2.3 制度变迁的均衡
        2.2.4 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
    2.3 金融制度及金融制度变迁理论
        2.3.1 金融制度的界定
        2.3.2 国内外金融制度变迁理论综述
3. 合作组织及合作金融的一般解释
    3.1 合作经济与合作金融理论
        3.1.1 合作经济的涵义及原则
        3.1.2 合作金融的基本涵义与原则
    3.2 合作金融制度的分析
        3.2.1 合作金融产权制度分析
        3.2.2 合作金融的法人治理结构
    3.3 合作金融发展的异化及原因分析
        3.3.1 合作金融异化的表现
        3.3.2 合作金融原则异化的原因分析
4. 金融控制和我国金融制度变迁
    4.1 金融控制理论的提出
    4.2 金融控制的概念及方式
        4.2.1 金融控制的概念
        4.2.2 金融控制的方式
        4.2.3 金融控制是分析中国金融制度变迁的主线
    4.3 政府金融控制的效用函数
        4.3.1 国家理性假定
        4.3.2 金融控制的效用函数
        4.3.3 国家理性目标之间的冲突与低效均衡
    4.4 政府通过金融控制实现社会稳定的方式
        4.4.1 通过利益补偿实现社会稳定
        4.4.2 通过金融风险防范促进社会稳定
    4.5 对实施金融控制的简要评析
5. 金融控制下的农村信用社制度变迁分析
    5.1 改革开放前农村信用社历史沿革(1949 年-1978 年)
    5.2 支持国企改革背景下的制度变迁(1978 年-1996 年)
        5.2.1 1978 年—1984 年:行社关系的确定和放松搞活
        5.2.2 1985 年—1996 年:在波折起伏中恢复合作金融性质
        5.2.3 该阶段制度变迁特点分析
    5.3 防范金融风险为目标的制度变迁(1996 年-2003 年)
        5.3.1 背景介绍
        5.3.2 1996 年—2003 年主要改革措施
        5.3.3 1996 年—2003 年制度变迁特点分析
    5.4 服务“三农”条件下的制度变迁(2003 年以后)
        5.4.1 背景介绍
        5.4.2 2003 年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主要措施
        5.4.3 2003 年改革成效
        5.4.4 2003 年以来制度变迁的特点分析
6. 合作金融组织与农村金融体系 国际比较及启示
    6.1 国外合作金融组织和农村金融体系的制度安排与特点
        6.1.1 美国模式:需求功能型
        6.1.2 法国模式:国家控制型
        6.1.3 日本模式:政府扶持模式
        6.1.4 印度模式:政府参与型
    6.2 国外合作金融和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的经验
        6.2.1 国外合作金融组织发展的经验
        6.2.2 国外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的经验
    6.3 我国合作金融和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不足
        6.3.1 我国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情况
        6.3.2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不足
7. 构建现代农村金融体系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
    7.1 现代农村金融体系的基本框架和原则
        7.1.1 现代农村金融体系的核心内涵:适度的金融控制
        7.1.2 构建现代农村金融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7.1.3 现代农村金融体系基本要求
    7.2 构建现代农村金融体系的政策建议
        7.2.1 实施适度金融控制,扶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7.2.2 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
        7.2.3 改善金融控制方式
8. 研究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7)农村信用社改革及其绩效评价 ——基于浙江省的检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本文的框架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一、本文的创新点
        二、本文的不足
第二章 农业发展与我国农信社的改革
    第一节 农业发展与政府支持
        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二、农业的特殊性
        三、农业发展与政府保护
    第二节 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
        一、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
        二、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分析
    第三节 我国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农村信用合作社
        一、合作金融理论简述
        二、我国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农信社
        三、我国农信社的发展历程
    第四节 新一轮的农信社改革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二、主要内容
        三、阶段性成果
第三章 新一轮农信社改革的争议
    第一节 新一轮改革的争议
        一、产权制度
        二、法人治理结构
        三、管理体制
        四、多元目标冲突
        五、改革的成效
        六、深化改革的方向
    第二节 本文的基本判断
        一、有关改革的争议
        二、最主要的问题:多元目标冲突
第四章 问题的关键:政策性与盈利性的冲突
    第一节 我国农信社的多元目标
        一、政策性目标:服务于"三农经济"
        二、盈利性目标:实现商业化经营
    第二节 多元目标的冲突
        一、冲突的现状
        二、冲突的原因
    第三节 本文的基本观点
        一、政策性与盈利性:必须剥离
        二、深化改革的方向:因地制宜、消除政府干预
第五章 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以浙江省为例
    第一节 新一轮的浙江省农信社改革
        一、改革的基本状况
        二、改革绩效的初步评价
        三、对初步评价的质疑
    第二节 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从质疑出发
        一、改革绩效的初步评价
        二、对利润总额的调整
        三、风险评价与预警指标体系
        四、可持续性指标(SDI)
    第三节 样本信用社的选择
        一、样本选择的标准
        二、样本信用社的基本状况
第六章 农信社改革的绩效评价:基于浙江省的分析
    第一节 鄞州农村合作银行的改革与评价
        一、改革现状
        二、改革绩效的初步评价
        三、对利润总额的调整
        四、风险评价和预警指标体系
        五、可持续性指标(SDI)
        六、小结
    第二节 杭州联合农村合作银行的改革与评价
        一、改革现状
        二、改革绩效的初步评价
        三、对利润总额的调整
        四、风险评价和预警指标体系
        五、可持续性指标(SDI)
        六、小结
    第三节 平阳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的改革与评价
        一、改革现状
        二、改革绩效的初步评价
        三、对利润总额的调整
        四、风险评价与预警指标体系
        五、可持续性指标(SDI)
        六、小结
    第四节 本章结论
第七章 本文结论与政策思路
    第一节 本文结论
    第二节 深化改革的政策思路
参考文献
致谢

(8)广东省农村信用社支付结算操作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的目的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3.1 本文的研究思路
        1.3.2 本文的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1.4.1 本文的创新
        1.4.2 本文的不足之处
2 支付结算操作风险概述
    2.1 广东省农信社支付结算业务发展现状
        2.1.1 支付结算的定义
        2.1.2 广东省支付清算系统建设历程
        2.1.3 支付清算系统的结构
        2.1.4 支付清算系统包括的主要业务系统
        2.1.5 现有的支付结算工具和结算方式
    2.2 支付结算风险的定义与表现形式
        2.2.1 支付结算风险的定义
        2.2.2 支付结算风险的表现形式
    2.3 支付结算风险与操作风险的关系
        2.3.1 支付结算风险主要表现为操作风险
        2.3.2 支付结算中操作风险发生的一般原因
3 广东省农信社支付结算操作风险分析
    3.1 广东省农信社支付结算业务与其他商业银行的差距
        3.1.1 支付清算系统模式比较
        3.1.2 支付结算渠道与结算工具的比较
        3.1.3 支付结算管理体制的比较
        3.1.4 支付结算业务政策环境的比较
        3.1.5 风险管理机构设置的比较
        3.1.6 支付结算业务风险案例的比较
    3.2 广东省农信社支付结算业务所面临的主要操作风险
        3.2.1 系统错误和经营中断风险
        3.2.2 内部欺诈风险
        3.2.3 外部欺诈风险
    3.3 广东省农信社支付结算业务所面临的操作风险成因分析
        3.3.1 管理层对支付结算业务的认识有偏差
        3.3.2 员工队伍素质偏低,风险意识淡漠
        3.3.3 规章制度不完善,贯彻落实不到位
        3.3.4 业务流程不严密,风险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
        3.3.5 风险管理手段不完善,信息技术运用滞后
        3.3.6 稽核审计薄弱,自我纠错能力不强
        3.3.7 缺乏科学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
        3.3.8 形成支付结算操作风险的外部因素
4 广东省农信社支付结算操作风险管理流程探讨
    4.1 支付结算操作风险的识别与分析
        4.1.1 支付结算操作风险的识别
        4.1.2 支付结算操作风险的分析
    4.2 支付结算操作风险的计量与资本配置
        4.2.1 支付结算操作风险的计量
        4.2.2 三种操作风险计量方法的比较
    4.3 支付结算操作风险的监测与控制
        4.3.1 对风险诱因的监测
        4.3.2 对关键风险指标进行统计与分析
        4.3.3 风险报告
5 广东省农信社支付结算操作风险管理策略
    5.1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和国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架构的借鉴意义
        5.1.1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操作风险管理的论述
        5.1.2 西方商业银行典型的风险管理架构
        5.1.3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和国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架构的启示
    5.2 广东省农信社支付结算操作风险管理策略
        5.2.1 构建科学合理的广东省农信社操作风险管理架构
        5.2.2 加快全省农信社数据库大集中建设进程
        5.2.3 逐步完善农信社法人治理结构
        5.2.4 培育健康向上的风险管理文化和理念
        5.2.5 完善内部控制机制
        5.2.6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建立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
        5.2.7 为支付结算操作风险配置相应的资本金
    5.3 创造有利于支付结算操作风险管理的外部环境
        5.3.1 转变监管思路,提高监管效能
        5.3.2 逐步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9)全面质量管理与基层商业银行操作性风险内部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相关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 论文结构
2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与商业银行内部控制
    2.1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2.2 全面质量管理和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
3 商业银行的内控体系
    3.1 银行内部会计控制
    3.2 银行内部管理控制
    3.3 内部稽核
4 ZGYHDT支行操作性风险分析
    4.1 ZGYHDT支行概况
    4.2 ZGYHDT支行操作性问题采集和分析
    4.3 内部操作性问题分类
    4.4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5 ZGYHDT支行操作性问题分析结果归纳
5 ZGYHDT支行内部操作性风险控制
    5.1 ZGYHDT支行内控体系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5.2 ZGYHDT支行操作性问题内部控制的重点
    5.3 完善ZGYHDT支行内部控制的对策和工作措施
    5.4 维持良好的内控工作状态
    5.5 落实责任制,不断完善提高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0)我国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的背景
    2 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的意义
        2.1 产权改革有利于增强信用社服务“三农”的能力
        2.2 产权改革有利于农村信用社真正形成产权激励和约束,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2.3 产权改革有利于农村信用社的风险防范和控制,帮助信用社从根本上清除历史积弊
        2.4 产权改革是深化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适应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3 国内外研究动态
        3.1 国内研究动态
        3.2 国外研究动态
第一章 我国信用社产权改革的进展及产权的现状
    1 我国信用社产权变迁的历程
        1.1 我国农村信用社产权变迁的历程
        1.2 当前信用社产权改革的情况
    2 我国农村信用社产权现状
        2.1 农村信用社的利益主体
        2.2 我国农村信用社产权现状的具体表现
第二章 我国信用社产权改革带来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 各个利益主体存在的问题
    2 所有权主体缺位
    3 利益主体越位
    4 组织制度不完善,管理水平低下
    5 资本金不足和稳定性差
    6 商业化倾向明显
第三章 我国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的目标模式和选择
    1 我国信用社产权改革必须达到的三个基本目标
    2 改革模式的具体选择
        2.1 选择改革模式必须因地制宜
        2.2 具体改革模式的选择
第四章 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应考虑的问题
    1 明确公有资产的出资人,改变责、权、利不清的局面
    2 构建多元投资主体
    3 对农民股金的重新安排
    4 避免产权改革中出现“内部人控制”和相关人员“道德风险”
    5 权衡历史包袱和现实可能
第五章 我国信用社产权改革的具体措施
    1 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的具体措施
        1.1 重新设置股权结构,明晰产权关系
        1.2 完善法人治理、落实管理责任的组织架构
        1.3 量化历年积累产权,明晰信用社自有资金的产权关系
        1.4 实施金股设置政策,增加国家和地方政府股权成份,解决历史包袱等一系列问题
    2 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的配套措施
        2.1 加大金融监管力度,强化对产权制度改革的保证措施
        2.2 落实各项政策,为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创造宽松的环境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四、对实施“一级法人”后农信社内控建设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农村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研究[D]. 陈啸. 山西财经大学, 2013(08)
  • [2]我国小额贷款公司规范发展问题研究[D]. 史璇. 江西财经大学, 2012(10)
  • [3]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异化及其法律保障机制研究[D]. 吴业男. 兰州商学院, 2011(05)
  • [4]农信社内控制度有效性分析及建议——以广东省潮州地区为例[J]. 陈琦,吴锵. 中国农村金融, 2010(04)
  • [5]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与运行成效研究[D]. 宋磊. 山东农业大学, 2009(03)
  • [6]我国转型期农村信用社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金融控制理论的分析框架[D]. 张志勇. 西南财经大学, 2009(06)
  • [7]农村信用社改革及其绩效评价 ——基于浙江省的检验[D]. 薛哲峰. 浙江工商大学, 2008(03)
  • [8]广东省农村信用社支付结算操作风险研究[D]. 涂艳. 暨南大学, 2008(10)
  • [9]全面质量管理与基层商业银行操作性风险内部控制研究[D]. 朱全开. 南京理工大学, 2008(01)
  • [10]我国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问题研究[D]. 陈黎. 湖南农业大学, 2006(12)

标签:;  ;  ;  ;  ;  

“一级法人”实施后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建设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