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战略与高等教育

品牌战略与高等教育

一、品牌战略与高等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公钦正[1](2021)在《新加坡高等教育与自由贸易港协同发展研究》文中指出新加坡自由贸易港发展演变的四个阶段,是对自身产业类型的转型升级和发展定位的不断调整,高等教育所肩负的培养人力资源和研究创生知识的双重使命在此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最终成为新加坡自由贸易港得以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新加坡高等教育采取国际化和品牌化的建设方式,为自贸港培养汇聚并吸引留住了大批技术技能型和拔尖创新型人才;采取治理现代化和成果产业化的建设方式,为促进成果产出、加快成果转化应用,推动自贸港向技术、知识密集型的产业结构转型做好充足准备。基于新加坡经验,海南高等教育应当通过政策激励与财政投入以提高国际化水平,通过提高国际教育市场声誉以打造世界级品牌,通过推进治理现代化以激发学术活力,通过构建与产业的良性互动以促进成果产业化。

刘欣[2](2021)在《应用型大学的高质量发展:类型逻辑与生态走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应用型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构成的一种主要类型,随着我国走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和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的到来,应用型大学如何破除"同质化"发展困境,以高质量发展形塑教育类型特色,在服务和融入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走出新路子?文章认为,"高质量发展"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系统升级和高水平发展的根本属性,应用型大学应遵从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的类型逻辑,寻求"共性+个性"高质量发展生态优化特有路径,呈现"内生发展、外生发展、共生发展"相统一的多样化发展生态,实现高质量发展"理念-价值-目标-路径-质量"的高度统一,进而形塑具有"应用型"特质的新型大学。

公钦正,张海生[3](2021)在《高等教育国家品牌如何形塑?——基于信号理论的新加坡个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家品牌建设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新要求。根据信号理论,被观察到的高等教育质量是在实际质量基础上进行品牌建设的结果。对新加坡高等教育国家品牌形塑的个案分析发现,新加坡通过努力提升高等教育实际质量、主动制造和传递有效信息,最终成功塑造具有国际声誉的高等教育国家品牌。中国实施高等教育品牌战略,应当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不断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树立和提高品牌意识,大力实施高等教育品牌战略;主动制造和传递信息,与其他市场主体建构积极正向的关系网络。

王伟康[4](2021)在《山东YC学院品牌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蔡雪玲[5](2021)在《美国营利性高校发展定位研究 ——以战略教育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高等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第三阶段教育,在人才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自2016年12月30日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民办学校分类登记实施细则》通知以来,民办高校面临重要选择,营利性民办高校成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新类型。以此为契机,梳理美国营利性高校发展定位的历史演进,并总结其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对我国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定位至关重要。为进一步说明美国营利性高校发展现状和定位,选取战略教育公司作为案例并从政府、市场和非正式制度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对营利性高校的政策、认证机构对案例公司的整体认证和专业认证是其所处的外部环境。战略教育公司参与利基市场的行为及其管理模式带有典型的企业特征。该公司关注社会责任、重视内部文化建设和外部形象塑造又发挥出非正式制度的效用。可见,战略教育公司在发展过程中的定位受多种因素影响。对比而言,我国民办高校处于分类登记过渡期,是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的起步阶段。通过对所选案例公司的分析发现其所处政策环境、所秉持的市场取向、所崇尚的非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的缄默性使其容易被忽略,而美国营利性高校对内崇尚公司使命、塑造员工认同感,对外重视宣传公益属性,正是对非正式制度的具体运用。如何结合政策环境、发挥市场作用、依托非正式制度来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的营利性民办高校,实现准确定位,是本文论述的重要问题。通过研究,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和教训。具体经验包括:政府引领营利性民办高校起步,推进制定连续配套的政策,做到科学监管;营利性民办高校自身优化资源配置,发掘并对准利基市场;重视非正式制度功效,寻求未来长远发展。同时,美国营利性高校发展过程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需引以为戒:即防止政府监管陷入“一抓就死、一松就乱”的怪圈;警惕市场调节的盲目性,避免唯利是从的发展路径。

张玉娴[6](2021)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辩证:美国IB项目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教育在世界各地愈加受欢迎,尤其是作为“国际教育领跑者”的国际文凭(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简称IB)教育在全球不断扩展,但也在很多民族国家引发了质疑和争议,表现出一种全球化与本土化的持续张力。美国是全球IB学校最多的国家,IB项目在美国的本土化发展经历了什么样的演变?美国联邦政府、州政府以及高校在IB的本土化进程中提供了什么样的政策支持?IB项目在美国的本土化实施效果究竟如何?IB课程在美国遭受了什么样的争议,以及如何看待这种争议所体现出来的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张力?针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本文分为九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包括研究缘起、研究问题和意义、核心概念界定、文献综述、研究框架和方法、创新与不足。第二章对IB在美国的本土化进程进行了梳理,指出IB课程在美国经历了引进、增长、加速三个阶段,IB在美国快速扩展的同时也从精英走向了大众,而美国政府是主要的幕后推手。第二章还考察了IB在美国本土化的一个典型现象,即IB美洲区域办公室(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Americas,简称IBA)主动提出IB课程要与美国《州立共同核心标准》(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简称CCSS)相匹配和融合。第三章和第四章聚焦于IB在美国本土化的三个重要行动者,包括联邦政府、州和高校,它们推行的政策为IB的发展提供了支持。在联邦层面,多个教育政策文件都将IB作为一种高学术标准予以支持,尤其是在财政拨款上;在州层面,各州政府对IB的支持力度有很大差异,形式也非常多样,这也是IB在美国各州间分布不均衡的重要原因;在高校层面,IB在美国高校中的认可度非常高,并且提供了学分转换、奖学金等政策,吸引越来越多学生选择IB。第五章和第六章关注的是IB在美国本土化所带来的影响和实施效果。其中,第五章通过对相关的统计数据和实践报告的分析,从宏观上指出IB对美国教育带来了四个积极影响:包括提升学业成就、促进公平、推动公立学校走向国际化以及提升教师质量。第六章基于学区层面、高校层面和学校层面的案例研究,进一步从侧面佐证上述的实施效果。第七章和第八章关注的是IB在美国引起的争议,以及从IB自身全球化的角度去看待这种争议。尽管IB为美国教育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但随着IB学校规模的迅速壮大,IB在美国社会各界也引发了各种争议。针对IB进行批判的主要是保守派,他们质疑IB所倡导的价值观和国际视野,担心影响本国公民的归属感。那么IB又是如何回应这种全球化与地方化的张力呢?第八章从IBO自身的总体理念或使命、课程设计和运营策略三个维度对这一种张力进行了分析,并且指出IBO正是在这样一种张力之下逐渐实现其“全球梦想”,把IB打造成有全球影响力的K-12国际课程,并且致力于实现更大的良善与公平。基于以上分析,第九章做出了总结,IB为美国带来了更高的教育质量、教育公平、国际化水平以及全球竞争力;另一方面,IB造成全球化与地方化的张力在全球具有普遍性。因此,中国应该以一种开放且谨慎的态度去对待IB之类的国际教育。最后,结合IB课程在我国的发展,提出针对我国国际教育治理的若干启示。

吴欣达[7](2021)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辽宁省高校为例》文中提出随着世界各国国际化的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趋势。2013年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为中俄两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使中俄两国高等教育的对外开放迎来了新的格局。中俄两国通过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为双方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且辽宁省作为与俄罗斯合作具有地缘优势的省份之一,研究辽宁省与俄罗斯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中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进行研究,特别是对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合作做了重点的研究。通过研究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合作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和科学研究三个维度的现状,研究发现在人才培养合作方面存在学生交流数量偏少、学生交流的学科分布不均、普遍存在语言障碍、合作办学层次低,数量少、境外办学合作匮乏、对外汉语推广和文化传播有待加强等问题。在教师国际交流方面引进俄罗斯专家和教师数量偏少、教师出国交流数量偏少、教师出国选派的学科分布不均衡、教师联合开发课程较少等问题。在科研合作中存在科研保障体系建设不够完善、缺少有影响力的合作平台,科研合作项目偏少、科研团队建设缺乏自主创新、教师科研意识和积极性不高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对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合作提出了优化的对策如下:首先,在人才培养上需要加强学生交流,增加俄罗斯学生来华留学的吸引力、打破留学生以文学学科为主的选择,使学科分布更加合理、加大中小学开设俄语课,提高学生俄语基础能力、提高辽宁省中俄合作办学层次,增加办学数量、对接“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开展与俄罗斯的境外办学、发挥孔子学院的带动作用,加强对外汉语的推广和文化传播等对策建议。其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加强辽宁省引智工作、加大国家公派教师留学力度、鼓励多学科教师出国留学、增加教师联合开发课程,加强国际化课程建设等对策。最后,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科学研究合作需要加强科研保障体系建设、建立高水平国际联合实验室或研究中心、加强科研创新,提高教师科研意识和积极性等对策进一步推进辽宁省高校与俄罗斯高校的国际合作。为今后进一步加强中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提供一定借鉴和参照。

于腾腾[8](2021)在《山东省高等教育对新旧动能转换贡献作用研究》文中指出2018年1月1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印发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方案的通知》,并印发了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这是十九大以后我国首个区域性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新旧动能转换为主题的发展战略。山东省贯彻实施新旧动能转换发展战略,主要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区域经济要实现创新发展需要提供高端人才和科技支撑,归根结底需要高等教育提供这类资源。深刻分析当前山东省高等教育对新旧动能转化的贡献,对山东省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本文对山东省近年来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主要涉及到山东省经济总量、产业结构、新旧动能转换发展趋势等方面,以便对山东省经济发展情况有详细的了解。其次,对山东省高等教育发展情况进行详细介绍。主要涉及到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办学条件、学科专业结构、人才科技支撑等方面,以便于对山东省高等教育现状有清晰的认识。再次,制定山东省高等教育对新旧动能转换贡献作用评价指标体系。主要运用了典型相关分析、通径分析,最终确定了6个高等教育指标和3个新旧动能转换指标作为本研究的最终评价指标。最后,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测度高等教育对新旧动能转换的贡献率。主要结论如下:第一,技术市场成交额占GDP比Y1与自变量高校R&D人员X9关系最密切。回归方程为:Y1=-0.821+0.415X9。高校R&D人员对技术市场成交额占GDP比主要发挥直接作用,直接作用系数为0.95;从决策系数上来看,R2(X9)=0.95,说明高校R&D人员对技术市场成交额占GDP比起到正向决定作用。第二,互联网普及率Y7与自变量每十万人口平均在校学生数X6、高校R&D经费X10关系最密切。回归方程为:Y7=-29.270+203.518X6+.794X10。从直接作用上来看,高校R&D经费直接作用系数为0.69大于每十万人口平均在校学生数直接作用系数0.32。从间接作用上来看,每十万人口平均在校学生数间接作用系数为0.63大于高校R&D经费间接作用系数0.30。从决策系数上来看R2(X6)=0.51;R2(X10)=0.89,都对互联网普及率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其中R2(X10)>R2(X6),表明高校R&D经费对互联网普及率的提高起决定作用。第三,人均GDPY13与高级教师占教职工人数比X1、专任教师数X2关系密切。回归方程为:Y13=-14.083+.562X1+.412X2。从直接作用上来看,高级教师占教职工人数比直接作用系数为0.66大于专任教师数直接作用系数0.35。从间接作用上来看,专任教师数的间接作用系数为0.63大于高级教师占教职工人数比间接作用系数0.33。R2(X1)=0.87;R2(X6)=0.55,都对人均GDP增加起到促进作用,其中R2(X1)>R2(X6),表明高级教师占教职工人数比对人均GDP的增加起决定作用。结合各变量决策系数总体上来看,山东省高等教育对新旧动能转换的贡献作用大小依次为:高校R&D人员>高校R&D经费>高级教师占教职工人数比>专任教师数>每十万人口平均在校学生数。第四,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自2018年山东省实施新旧动能转换以来,高等教育对实际GDP年均增长率的贡献率为6.66%,低于全国7.71%的平均水平;从整体教育上来看,山东省教育对实际GDP增长率的贡献率为8.55%,低于全国13.31%的平均水平。根据以上研究结论发现,目前山东省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还不能很好的满足新旧动能转换提出的新要求。为更好的发挥山东省高等教育对新旧动能转换的贡献作用,本研究提出以下路径选择包括:合理定位高等教育发展层次,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以新旧动能转换为导向,优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扩大高层次教师队伍,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加大财政性经费投入,激发高等教育发展活力。

王帅[9](2021)在《W学院品牌管理提升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民办教育进入了长足发展的快车道,新版《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和随后一系列的教育新政出台后,民办教育面临一系列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思变,是每所民办学校共同面临的命运,也是民办学校顶层设计的重要规划,我国是高等教育大国,优秀高校数不胜数,而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为需要获得教育的人提供了更多选择的学习平台,增加了人们的受教育程度,提高了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另一方面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人才保证,相比公办高校,还存在其自身的弱点和缺陷,尤其在品牌知名度上远远低于公办高校,使其在市场上难以有一个比较稳定的立足之地。这就需要民办院校重视品牌管理,进行品牌提升,在竞争激烈的教育领域,开拓自己独特的管理方式,打开高校市场的大门。本文归纳总结了国内外民办高校品牌管理相关文献,以W学院为案例研究对象,结合现有的教育形势和民办院校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着眼于民办院校品牌管理,运用SWOT分析法和问卷调查对W学院进行系统的概况分析,提出了W学院品牌管理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同时借鉴省内优秀民办院校河北传媒学院品牌建设的优势,提出适应自身特点的有利于其品牌发展的提升对策和保障措施。通过研究W学院案例发现,W学院在省内民办院校中综合实力相对靠后,校园环境、师资力量、学科专业等相对较弱,学院名气较低,品牌定位不明确,品牌传播不到位,品牌维护方式陈旧,品牌管理成为W学院发展的重要方面,创建高校品牌管理模式尤为重要。针对以上问题,对W学院品牌的未来规划发展进行展望,具体提升策略为以下几个方面:(1)以师生需求为依托,精准办学理念和高校品牌定位;(2)提高办学条件,打造特色专业,塑造品牌形象;(3)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拓展多种品牌传播渠道;(4)了解师生动态,构建公关体系,加强品牌维护。同时从人力、制度、资金等方面进行保障,建立科学的品牌管理维护体系。通过多方面多角度的优化整合,帮助W学院收获品牌管理经验教训,进行高校品牌建设,提升高校品牌名气,加强核心竞争力,推动W民办院校迈向新的发展阶段,同时为其他民办高校进行品牌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实践依据,最终带动整个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宋艳如[10](2021)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一流专业建设研究 ——以Y工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2019年4月,教育部出台《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提出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地方高校名额分列,向地方高校倾斜。这一政策的出台对于没有入选“双一流”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一次机遇,无疑有助于提升其办学水平,促进其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同时也是一次挑战,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进行一流专业建设过程中,必然也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也需积极采取措施,以保证一流专业建设顺利进行并取得应有成效。因此,研究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一流专业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以Y工学院为例,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以“高等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理论和“知识生产模式转型”为理论基础,结合教育部关于一流专业建设的相关文件精神,通过对Y工学院一流专业建设的实践进行分析与研究,总结Y工学院一流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提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一流专业建设的相应对策建议,以期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一流专业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针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一流专业建设的对策建议:首先是政府层面要完善市场需求调研机制,完善政策保障制度,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引导大众拥有正确的认知;其次是学校层面要更新专业发展理念、精准专业培养目标,落实导向型课程体系、加强一流课程建设,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积极引进领军人才、打造双师双能教师,加强校企深入合作、建立行业产业学院;再次是企业层面要积极参与学校一流专业建设;最后是社会层面要明确社会评估的重要性,加强社会评估机构建设。

二、品牌战略与高等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品牌战略与高等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新加坡高等教育与自由贸易港协同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背景
二、产业升级与定位调整:新加坡自由贸易港的发展历程
    (一)第一阶段:转口贸易型完全自由贸易港(1819—1959年)
    (二)第二阶段:生产加工型有限自由贸易港(1959—1969年)
    (三)第三阶段:综合型自由贸易港(1970—1990年)
    (四)第四阶段:跨区域综合型自由贸易港(1990年至今)
    (五)小结
三、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新加坡高等教育对自由贸易港的支撑路径
    (一)人才立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品牌化
        1.培养汇聚人才:实施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
        2.吸引留住人才:实施高等教育品牌化策略
        3.小结
    (二)科技为本:治理现代化和成果产业化
        1.成果产出:通过治理现代化激发学术活力
        2.成果转化:通过成果产业化实现技术应用
        3.小结
四、讨论与启示
    (一)提高海南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关键在于政策激励与财政投入
    (二)打造海南高等教育世界级品牌,关键在于提高国际教育市场声誉
    (三)推进海南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关键在于激活高等教育学术活力
    (四)促进海南高等教育成果产业化,关键在于构建与产业的良性互动

(2)应用型大学的高质量发展:类型逻辑与生态走向(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学理辨析
    1.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与高质量发展:质量内涵的四个维度
    2. 高等教育高水平发展与高质量发展:发展水平的四类样态
    3.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走向:发展方式的四种向度
二、应用型大学高质量发展的类型逻辑
    1. 应用型大学的类型取向:从知识生产逻辑到知识应用逻辑
    2. 应用型大学的类型特性:从大学共性逻辑到特定类型逻辑
三、应用型大学高质量发展的生态走向
    1. 内生走向与样态:形塑应用型品牌大学
    2. 外生走向与样态:创建应用型创业大学
    3. 共生走向与样态:走向多样化新型大学

(3)高等教育国家品牌如何形塑?——基于信号理论的新加坡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提出
二、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一)信号理论及其适用性
    (二)分析框架
三、新加坡高等教育国家品牌的战略选择
    (一)努力提升高等教育实际质量
        第一,品牌战略的提出:高等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
        第二,目标手段相统一:质量与品牌的良性互动。
    (二)主动制造和传递有效信息
        第一,财政投入与战略规划:与政府建立紧密稳定的关系。
        第二,生源质量与就业去向:与优质消费者建立合作关系。
        第三,模仿与合作:与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发生关联。
        第四,世界大学排名:与第三方机构积极良性互动。
四、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第一,国家品牌建设的前提是不断提升高等教育的实际质量。
        第二,主动制造和传递有效信息是建构高等教育国家品牌的关键要素。
    (二)政策建议
        第一,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不断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第二,树立和提高品牌意识,大力实施高等教育品牌战略。
        第三,主动制造和传递信息,与其他市场主体建构积极正向的关系网络。
五、结 语

(5)美国营利性高校发展定位研究 ——以战略教育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理论基础
        (一)定位理论
        (二)利基营销理论
        (三)非正式制度理论
    四、核心概念
        (一)营利性民办高校
        (二)营利性高校
    五、文献综述
        (一)国内相关研究
        (二)国外相关研究
        (三)研究述评
    六、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比较研究法
        (三)案例分析法
    七、创新之处
第二章 美国营利性高校发展定位的历史演进
    一、20 世纪中叶之前:私营商学院
        (一)以家族式经营
        (二)填补空白市场
    二、20 世纪中叶到2010 年: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一)寻求机构认证,获取联邦资助
        (二)关注教学质量,提高办学层次
        (三)立足教育市场,拓宽专业领域
    三、2010 年之后:公益性公司
        (一)政府政策规约,办学资金牵制
        (二)定位公益公司,避免直接竞争
        (三)借非正式制度,宣传公益属性
第三章 战略教育公司的发展定位分析
    一、适应外部监管
        (一)政府监管
        (二)认证约束
    二、参与利基市场
        (一)公司型管理
        (二)竞争性环境
    三、借力非正式制度
        (一)关注社会责任
        (二)建设内部文化
        (三)重塑外部形象
第四章 美国营利性高校发展定位的经验和教训
    一、美国营利性高校发展定位的经验
        (一)政府科学监管,推进政策制定
        (二)对接利基市场,优化资源配置
        (三)以非正式制度,寻求未来发展
    二、美国营利性高校发展定位的教训
        (一)警惕政府监管陷入“怪圈”
        (二)避免唯利是从的发展取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辩证:美国IB项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国际文凭项目是什么
        二、为什么要研究IB项目
        三、为什么要研究IB项目在美国的发展
    第二节 研究问题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国际文凭项目
        二、全球化
        三、本土化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IB项目的起源与发展的相关研究
        二、IB项目结构与特征的相关研究
        三、IB项目的实施情况的相关研究
        四、IB项目价值意义的相关研究
        五、IB项目本土化的相关研究
        六、综述小结
    第五节 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第六节 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IB项目在美国的本土发展
    第一节 IB在美国的本土发展
        一、引进阶段(1971-1979)
        二、增长阶段(1980-1989)
        三、加速阶段(1990 至今)
    第二节 IB与本土课程标准互融互补
        一、总体目标的匹配
        二、阅读标准
        三、IB课程与共同核心标准的融合
        四、IB课程对共同核心标准的弥补
第三章 IB在美国发展的联邦层面法律政策因素
    第一节 提升教育质量:《中小学教育法》、TITLE I学校与IB
    第二节 问责文化的形成:《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和IB
    第三节 提升竞争力的相关政策与IB
    第四节 国际教育战略作为IB课程发展的催化剂
    第五节 对基础教育的新反思——ESSA法案与IB
第四章 美国州和高校层面对IB的政策支持
    第一节 州层面对IB的政策支持
        一、政策支持的维度
        二、支持政策的实践转化:以佛罗里达州为例
        三、各州的政策创新与实践
    第二节 高校对IB的政策推动作用
        一、美国高校对IB的认可
        二、高校出台优惠政策吸引IB学生
第五章 IB学校在美国的实施及其效果
    第一节 IB能够提高学生学业表现
        一、PYP学生的表现
        二、MYP学生的表现
        三、DP学生的表现
    第二节 IB能够促进教育公平
        一、提高低收入家庭学生参与IB项目的机会率
        二、改善低收入家庭学生的学业表现
        三、增加低收入DP学生进入高等院校的机会
    第三节 IB项目对教师发挥的影响
        一、对小学教师的影响
        二、对中学教师的影响
    第四节 IB项目能够帮助美国学校走向国际化
第六章 案例研究
    第一节 学区层面的案例:芝加哥公立学校(学区)
        一、CPS引进IB项目之前的状况
        二、CPS采取的措施
        三、引入IB项目的效果
    第二节 高校层面的案例:洛约拉大学中的IB教师培训项目
        一、IB教师培训的三个阶段
        二、IB教师需要掌握的知识指标和技能指标
        三、IB教师专业课程
    第三节 学校层面的案例
        案例一:皮斯小学
        案例二:科罗拉多学校
        案例三:美国L国际学校
第七章 IB项目在美国受到争议
    第一节 争议的进程
        一、导火索:IB项目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合作
        二、矛盾激化:联邦政府的支持
        三、批判的高峰阶段:匹兹堡事件
    第二节 争议的重点
        一、“世界公民”和“美国公民”之争
        二、侵犯地方教育权
        三、质疑IB项目的效果并将其视为社会主义阴谋
    第三节 来自不同阵营的声音
第八章 全球化与地方化张力下IB的回应
    第一节 理想主义的使命:IB的初创期(1962-1973)
        一、秘而不宣的“国际使命”
        二、全人教育与学术标准的平衡
        三、精英主义或欧洲中心的现实
    第二节 理想主义的衰退:发展与稳定期(1974-1989)
        一、国际使命的衰退
        二、将全球议题和跨学科方法引入课程
        三、不均衡的全球拓展
    第三节 重申全球梦想:扩张与多元化时期(1990-2003)
        一、从国际理解到世界公民
        二、开发PYP与 MYP
        三、转向行善与公平
    第四节 迈向大众:品牌化时期
        一、培养国际情怀与全球公民
        二、打造K-12 的国际课程品牌
        三、从精英走向大众
    第五节 三重张力下的美国IB项目发展
第九章 全球化与地方化的辩证:IB项目发展的结论和启示
    第一节 IB项目为美国教育带来了好处
        一、IB项目能够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国际化
        二、IB项目能够促进教育公平
        三、IB项目能够为美国带来全球竞争力
    第二节 IB项目的全球扩展就是其不断的全球本土化的过程
        一、IB项目在英国
        二、IB项目在澳大利亚
        三、IB项目在日本
    第三节 中国教育如何应对IB教育
        一、可以大胆引进国际先进的教育资源
        二、有必要对国际项目进行本土化改造
        三、可以借鉴美国IB项目的本土化经验
        四、用更加开放的心态面对教育国际化
参考文献
    一 中文文献
        (一)中文着作或译作
        (二)中文期刊
        (三)中文学位论文、网络文献及其他
    二、英文文献
        (一)英文着作及官方文件
        (二)英文期刊
        (三)英文学位论文、报告及网络文献
附录:
    附录一:访谈提纲
    附录二:访谈记录
    附录三:美国各州IB学校数量统计图
后记

(7)“一带一路”倡议下中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辽宁省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
        (二)高等教育国际合作
    四、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比较研究法
        (三)问卷调查法
        (四)访谈法
第二章 中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理论基础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理论
    二、推拉理论
    三、知识流理论
第三章 中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政策与实践
    一、提升人才培养的国际竞争力
        (一)扩大中国学生赴俄罗斯留学规模
        (二)扩大俄罗斯学生来华留学规模
        (三)加大中外合作办学改革力度
        (四)推进联合培养项目
        (五)推进境外办学
        (六)优化汉语国际传播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
        (二)选派教师出国交流
    三、加强科学研究合作
        (一)建立联合研究中心或实验室
        (二)联合推进科学研究项目
        (三)成立中俄高校联盟
        (四)鼓励承办国际学术会议
第四章 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国际合作的现状
    一、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国际合作的概述
        (一)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学生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概述
        (二)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教师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概述
        (三)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科研合作的概述
    二、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校际合作现状调查研究
        (一)调查的目的
        (二)调查对象的选择
        (三)调查的设计
        (四)调查的实施
        (五)调查数据的统计方法
        (六)调查结果与分析
第五章 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国际合作的问题
    一、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学生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问题
        (一)学生交流数量偏少,人数增长不稳定
        (二)学生交流的学科分布不均衡
        (三)学生交流普遍存在语言障碍
        (四)中俄合作办学层次低,数量少
        (五)境外办学合作匮乏
        (六)对外汉语推广和文化传播有待加强
    二、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教师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问题
        (一)引进俄罗斯专家和教师数量偏少
        (二)教师出国交流数量偏少
        (三)教师出国选派的学科分布不均衡
        (四)教师联合开发课程较少
    三、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科研合作的问题
        (一)科研保障体系建设不够完善
        (二)两国缺少有影响力的合作平台,科研合作项目偏少
        (三)科研团队建设缺乏自主创新,教师科研意识和积极性不高
第六章 优化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国际合作的对策
    一、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学生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对策
        (一)加强学生交流,增加俄罗斯学生来华留学的吸引力
        (二)打破留学生以文学学科为主的选择,使学科分布更加合理
        (三)加大中小学开设俄语课,提高学生俄语基础能力
        (四)提高辽宁省中俄合作办学层次,增加办学数量
        (五)对接“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开展与俄罗斯的境外办学
        (六)发挥孔子学院的带动作用,加强对外汉语的推广和文化传播
    二、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教师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对策
        (一)加强辽宁省引智工作
        (二)加大国家公派教师留学力度
        (三)打破以文学学科为主的教师选派,鼓励多学科教师出国留学
        (四)增加教师联合开发课程,加强国际化课程建设
    三、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科研合作的对策
        (一)加强科研保障体系建设
        (二)建立高水平国际联合实验室或研究中心
        (三)加强科研创新,提高教师科研意识和积极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调查问卷(教师卷)
附录二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调查问卷(学生卷)
附录三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访谈提纲
附录四
个人简历
致谢

(8)山东省高等教育对新旧动能转换贡献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外关于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
        1.3.2 国内外关于新旧动能转换的研究
        1.3.3 文献述评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及技术路线
        1.5.1 创新点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高等教育
        2.1.2 新旧动能转换
    2.2 理论基础
        2.2.1 人力资本理论
        2.2.2 新经济增长理论
    2.3 小结
第3章 山东省经济发展现状与新旧动能发展趋势分析
    3.1 山东省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3.1.1 山东省经济基础概述
        3.1.2 山东省产业结构发展概况
    3.2 山东省新旧动能发展趋势分析
        3.2.1 以“四新”促“四化”
        3.2.2 新旧动能转换产业结构发展趋势
        3.2.3 新旧动能转换的区域布局发展趋势
    3.3 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3.3.1 新旧动能转换对创新型人才的新要求
        3.3.2 新旧动能转换对科技创新的新要求
    3.4 小结
第4章 山东省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4.1 山东省高等教育办学规模
    4.2 山东省高等教育办学条件
    4.3 山东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情况
        4.3.1 山东省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现状分析
        4.3.2 山东省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及就业结构现状分析
    4.4 山东省高等教育科研创新情况
        4.4.1 山东省高校科研水平基本情况
        4.4.2 山东省高校科研成果及转化
    4.5 小结
第5章 山东省高等教育对新旧动能转换贡献作用实证研究
    5.1 山东省高等教育对新旧动能转换贡献作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1.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5.1.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1.3 评价指标的选取与说明
    5.2 山东省高等教育对新旧动能转换贡献作用典型相关分析
        5.2.1 典型相关分析原理概述
        5.2.2 典型相关分析应用步骤
        5.2.3 山东省高等教育与新旧动能转换典型相关结果分析
    5.3 山东省高等教育对新旧动能转换贡献作用通径分析
        5.3.1 通径分析原理概述
        5.3.2 通径分析的应用
        5.3.3 通径结果分析
    5.4 山东省高等教育对新旧动能转换贡献率测度
        5.4.1 计量模型、方法、数据介绍
        5.4.2 实证分析
    5.5 小结
第6章 提升山东省高等教育对新旧动能转换贡献作用的路径
    6.1 合理定位高等教育发展层次,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6.1.1 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6.1.2 坚持以本为本,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6.1.3 扩大高技能型人才队伍,打造山东省“金蓝领”培训品牌
    6.2 以新旧动能转换为导向,优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
        6.2.1 加大高校学科专业调整力度
        6.2.2 提高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匹配性
    6.3 提升高校师资队伍水平,提高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
        6.3.1 吸引高层次人才,扩大高校教师队伍
        6.3.2 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
    6.4 加大财政性经费投入,激发高等教育发展活力
        6.4.1 优化资金分配方式,激发高校竞争活力
        6.4.2 加大政府教育经费投入力度,提高生均经费基准
        6.4.3 拓宽教育经费筹集渠道,加快教育资源整合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不足之处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9)W学院品牌管理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发展趋势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民办高校定义
        2.1.2 高校品牌定义
        2.1.3 民办高校品牌与公办高校品牌的区别
    2.2 品牌及品牌管理理论
        2.2.1 品牌定义
        2.2.2 品牌管理定义
        2.2.3 品牌管理过程
3 W学院品牌管理现状分析及问题归纳
    3.1 W学院品牌管理现状分析
        3.1.1 学院概况
        3.1.2 SWOT分析
    3.2 W学院品牌管理问题问卷调研
        3.2.1 调研目的
        3.2.2 问卷设计
        3.2.3 问卷发放及数据处理
    3.3 W学院品牌管理问题归纳
        3.3.1 学院品牌定位不准确
        3.3.2 忽视高校品牌的内涵和本质
        3.3.3 高校品牌推广传播不到位
        3.3.4 忽视高校品牌的维护
4 河北传媒学院品牌管理经验借鉴
    4.1 学院简介
    4.2 河北传媒学院品牌管理现状分析
        4.2.1 品牌定位精准
        4.2.2 优美的校园环境
        4.2.3 师资力量亟待提高
        4.2.4 品牌传播力度较强
    4.3 品牌管理可借鉴的优势
        4.3.1 打造准确高校品牌定位
        4.3.2 塑造品牌形象
        4.3.3 加强品牌传播
5 W学院品牌管理的提升对策
    5.1 准确的高校品牌定位
        5.1.1 以社会需求为依托
        5.1.2 精准办学理念
        5.1.3 确定品牌定位方向
    5.2 塑造特色品牌形象
        5.2.1 打造特色专业
        5.2.2 提高办学条件
        5.2.3 宣传优秀师生形象
    5.3 促进特色品牌传播
        5.3.1 开拓多种传播渠道
        5.3.2 组织师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5.4 加强学院品牌维护
        5.4.1 构建公关体系及时化解品牌危机
        5.4.2 了解师生动态,适时调整学院政策
6 W学院品牌管理的保障措施
    6.1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6.2 加强制度建设
    6.3 建立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6.4 进行战略规划,建立品牌管理维护体系
7 结论
    7.1 研究结论
    7.2 文章不足及研究展望
        7.2.1 文章不足
        7.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Ⅰ
附录 Ⅱ
附录 Ⅲ
作者简历
致谢

(10)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一流专业建设研究 ——以Y工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由
        (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一流专业建设的政策背景
        (二)一流专业建设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自身发展需要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国外的研究
        (二)国内的研究
        (三)研究述评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
        (二)专业建设
        (三)一流专业
    五、理论基础
        (一)高等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
        (二)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理论
        (三)知识生产模式转型
    六、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一流专业建设的历史溯源与建设标准分析
    一、一流专业建设的历史溯源
        (一)一流专业建设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二)一流专业建设的内涵演变
        (三)总结与启示
    二、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一流专业建设标准分析
        (一)专业定位与目标
        (二)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
        (三)教学改革与建设
        (四)师资队伍
        (五)教学条件
        (六)质量保障与专业特色
第二章 Y工学院一流专业建设的案例研究
    一、总体概况
        (一)Y工学院一流专业建设的基本历程
        (二)Y工学院一流专业建设的理念与思路
        (三)Y工学院一流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二、调查分析
        (一)调查问卷与访谈提纲的设计
        (二)调查对象与访谈对象的确定及调查实施
        (三)数据整理及结果分析
    三、主要建设成效
        (一)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比较契合
        (二)人才培养定位已经明确
        (三)课程之间衔接性安排比较合理
        (四)课堂教学改革等方面已见成效
        (五)师资队伍建设较为重视
        (六)教学条件日益改善
        (七)质量保障与专业特色表现较好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专业培养目标不能更好贴近需求
        (二)课程建设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实践教学等方面改革不深入
        (四)领军人才与“双师双能”型教师数量较少
        (五)教学条件对创新性需求难以满足
第三章 Y工学院一流专业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层面
        (一)政府总体规划与调控执行不到位
        (二)政府出台的政策保障制度不完善
        (三)政府提供的资金保障不充足
    二、学校层面
        (一)专业发展理念不清晰
        (二)制度体系建设不完善
        (三)资源投入保障不充足
    三、企业层面
    四、社会层面
        (一)公民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有偏见
        (二)社会评估机构少且权威性不足
第四章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一流专业建设实施策略
    一、政府层面
        (一)完善市场需求调研机制
        (二)完善政策保障制度
        (三)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四)引导大众拥有正确的认知
    二、高校层面
        (一)更新专业发展理念,精准专业培养目标
        (二)落实导向型课程体系,加强一流课程建设
        (三)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四)积极引进领军人才,打造双师双能教师
        (五)加强校企深入合作,建立行业产业学院
    三、企业层面
    四、社会层面
        (一)明确社会评估的重要性
        (二)加强社会评估机构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一流专业建设研究调查问卷
附录二:访谈提纲
致谢
研究成果

四、品牌战略与高等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加坡高等教育与自由贸易港协同发展研究[J]. 公钦正.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2021(03)
  • [2]应用型大学的高质量发展:类型逻辑与生态走向[J]. 刘欣.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1(09)
  • [3]高等教育国家品牌如何形塑?——基于信号理论的新加坡个案研究[J]. 公钦正,张海生. 现代大学教育, 2021(04)
  • [4]山东YC学院品牌战略研究[D]. 王伟康. 昆明理工大学, 2021
  • [5]美国营利性高校发展定位研究 ——以战略教育公司为例[D]. 蔡雪玲.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1)
  • [6]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辩证:美国IB项目研究[D]. 张玉娴. 华东师范大学, 2021(08)
  • [7]“一带一路”倡议下中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辽宁省高校为例[D]. 吴欣达. 沈阳师范大学, 2021(12)
  • [8]山东省高等教育对新旧动能转换贡献作用研究[D]. 于腾腾.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9]W学院品牌管理提升策略研究[D]. 王帅. 河北经贸大学, 2021(12)
  • [10]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一流专业建设研究 ——以Y工学院为例[D]. 宋艳如. 青海师范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品牌战略与高等教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