酵母菌富铬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

酵母菌富铬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

一、酵母的富铬效果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万浩宏[1](2021)在《富硒酵母提取物对小鼠乳腺肿瘤细胞生长抑制作用及肿瘤细胞硒蛋白mRNA表达调控的研究》文中提出

李丽杰[2](2020)在《酵母菌对重金属Pb2+的吸附特性、机理及抗性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重金属铅通过空气、水、土壤的污染残存于食品、饲料中,并对人类、动物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仍是难以解决的问题。应用于食品、饲料、人体、动物体的重金属生物吸附剂研究较少,并且大多集中于乳酸菌。酵母菌和乳酸菌可以进行混菌发酵,补充单一乳酸菌发酵应用的不足,很大程度的解决重金属污染对食品、人类、动物造成的危害。本文以前期分离自内蒙古重金属污染区的6株高吸附铅、不同铅抗性的酵母菌为研究对象,首先对6株酵母菌进行抗不良环境威胁迫能力和抗氧化能力的测定,对筛选到的优秀菌株探究其吸附特性和吸附机制,通过转录组学技术对其抗高浓度铅的机制进行解析,最后通过动物模型验证其缓解铅中毒的效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首先以酸碱、NaCl耐受能力、模拟胃肠道环境下的生存能力以及抗氧化能力为评价指标对6株菌有益特性进行筛选,发现6株菌对酸碱具有较高的抗性,均能通过胃肠道的pH值环境,在pH值6时W.anomalus QF11的长势最好;5株菌对小于6%NaCl具有耐受能力,W.anomalus QF11和W.anomalus QD28耐受能力最强;对5株菌模拟胃肠液的存活率研究发现,W.anomalus QF11、M.chrysoperlae QK15、M.chrysoperlae QE112 3株菌在模拟胃液和肠液中的存活率均较高,模拟肠液8h后,活性最高的W.anomalus QF11存活率为75.42%;对3株菌进行DPPH·清除率、羟自由基清除率、超氧阴离子清除率以及抗脂质过氧化能力的测定表明,3株菌均表现出一定的清除DPPH.、羟基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抑制脂质过氧化的能力,尤其是抑制脂质过氧化能力远高于Vc(100mg/mL)。选择2个菌属且对铅抗性能力不同的W.anomalus QF11和M.chrysoperlae QK15进行后续试验。以吸附量为评价指标,通过考察环境因素对W.anomalus QF11和M.chrysoperlae QK15吸附铅的影响,解析2株菌体外吸附铅离子的特性。结果表明,pH值、Pb2+液质量浓度、吸附时间对2株菌的影响趋势相同,菌体质量浓度对2株菌的影响不完全相同。利用响应面优化法,对2株菌株吸附铅的特性进行优化。Wanomalus QF11对铅最优吸附参数为菌体浓度10.64g/L,铅浓度81.63mg/L,pH值5.42,此时预测值为7.81mg/g。M.chrysoperlae QK15对铅最优吸附参数为菌体浓度12.46g/L,铅浓度110.32mg/L,pH值5.51,此时吸附量预测值为5.80mg/g。通过化学试剂处理试验、吸附稳定性试验、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结合能谱试验以及基团掩蔽、傅里叶红外光谱试验阐明2株菌对铅的吸附机制。结果发现,2株菌吸附的铅绝大部分都会被解析下来,证明2株菌对铅的吸附机理主要是表面吸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结合能谱可直观证明2株菌确实存在对铅的吸附,并且主要是菌体表面吸附,只有一少部分胞内积累;菌体吸附重金属的主要部位在细胞壁上,且菌体表面氨基、羧基、磷酸基在吸附铅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参与吸附铅的基团有细胞壁上蛋白质酰胺I带、胺基中的-C-N-、-OH、-NH、磷酸基团(P=O、P-OH、PO43-)、细胞壁上的多糖成分、细胞膜上的-CH2基团等。采用转录组学技术对Wanomalus QF11抗铅机制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对照组和铅处理组之间差异显着表达的基因共有3638个,其中显着上调的为1724个,显着下调的为1914个。3638个差异基因显着富集在29条GO term上(Padjust<0.05)。差异基因主要涉及ncRNA代谢过程(223个)、胞质部分(1172个)、非膜结合细胞器(347个)、核糖核蛋白复合体(342个)等。KEGG pathway显着富集分析结果为,3638个差异基因参与2条代谢通路,分别是翻译通路(Translation)和能量代谢通路(Energy metabolism)(Padjust<0.05)。此外,海藻糖生物合成、对细胞损伤进行修复的热激蛋白、抗氧化酶、以及谷胱甘肽代谢通路的大量基因表达上调,编码转运蛋白的一些基因表达既有上调又有下调,W.anomalus QF11耐铅机制涉及诸多代谢过程和生物合成过程。通过测定铅暴露模型组及W.anomalus QF11干预组大鼠粪便、组织、血液中铅含量以及肝脏中的氧化应激相关指标,并对大鼠组织切片进行病理观察,评价W.anomalus QF11对铅中毒的缓解效果。结果发现,与空白组比较,铅模型组大鼠已达到中度铅中毒和重度铅中毒,建模成功;与铅模型组比较,干预组大鼠血液、肝脏、肾脏、脑中的铅含量均在一定程度降低,与此同时粪便中铅含量提高,对于中度铅中毒的干预效果高于重度铅中毒;菌对照组及空白组大鼠肝、肾及脑组织完整正常,模型组大鼠出现肝水肿、狄氏腔显现,肾小管上皮细胞淡染,颗粒变性,部分上皮细胞脱落,脑出血灶面积大,数量多,并且出现脑水肿。

汪志明[3](2020)在《酿酒酵母产番茄红素的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番茄红素是一种重要的类胡萝卜素,具有抗氧化、防癌抗癌、防老抗衰和预防心血管疾病等功效,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当前番茄红素的大规模应用仍面临产能、资源、环境、技术和成本等诸多限制,高效绿色番茄红素产业化技术的研究成为突破番茄红素市场应用瓶颈关键所在。本研究以实验室前期构建的番茄红素生产菌种酿酒酵母Sy BESc14D14为基础,通过发酵过程操作变量、状态变量及代谢调控的关联研究,成功将番茄红素在50L发酵罐上的产量从2.57g/L提升到7.01g/L,并开发了番茄红素提取精制及水和菌渣资源的循环利用技术,最终在12m3发酵罐上成功实现产业化,制备得到纯度为96.94%的番茄红素产品并完成产品的应用研究。通过对发酵过程中氧供应、接种比例、pH、碳氮源补加策略、多级发酵等操作过程变量与细胞生理变量的相关分析,确定了最优溶氧控制、pH控制和碳氮源的补加调控等关键调控因素,并依此开发发酵罐培养策略,在50L发酵罐上番茄红素产量从2.57g/L提高到5.20g/L。结合发酵过程控制、代谢及产量变化分析,发现甘氨酸、谷氨酸、柠檬酸、乙酸对番茄红素产量影响显着,以此为基础开发复合添加策略,将番茄红素产量提高至7.01g/L。同时,本文还完成了菌体预处理和提取技术工艺的开发。首先通过喷雾干燥获得富含番茄红素的干菌体产品。然后基于菌体中番茄红素残留率,综合比较了多种破壁方式的效果,结果表明研磨法与酶解法对酵母细胞破壁效果最佳。番茄红素最佳萃取溶剂用量为细胞干重的50倍,在以上破壁和提取工艺条件下,番茄红素萃取收率达90.7%。番茄红素结晶纯化最佳工艺为:结晶温度4℃、在50℃乙醇洗涤3次,结晶纯化收率达95.42%。番茄红素晶体纯度为96.94%,总收率达86.5%。在酶解法破壁基础上开发了番茄红素发酵自循环绿色生产技术,通过离心技术在线分离番茄红素及破壁菌体,并将发酵水资源和破壁菌体循环利用于下一阶段的发酵生产,结合基料补偿策略,在70L发酵罐上完成连续3次自循环生产,番茄红素平均产量达到5.88g/L,比起始批次高22.25%。基于实验室工艺进行经济性分析发现,自循环到第4次时,单位产品成本下降幅度最大,比起始批次下降了29.6%,此时化学需氧量排放量降低了64.0%。该技术为未来绿色生产提供了技术基础。最终,该发酵工艺在12m3发酵规模上实现了成功放大,番茄红素最终产量稳定达到5.2 g/L。利用菌体喷雾干燥工艺,制得粒径均匀的番茄红素微胶囊菌粉产品。这些菌粉产品在蛋鸡上进行了产品应用验证,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150mg/kg番茄红素微胶囊菌粉对于鸡蛋的着色和品质改善具有较好的效果。

钱睿创[4](2020)在《杨树木屑废弃物酶解液发酵制备饲料添加剂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养殖业发展速度十分迅猛,年饲料消耗总量达到2亿t,进口依赖度接近80%。饲料添加剂是饲料工业的核心,开辟新型饲料原料及饲料添加剂不仅能够缓解国内供需矛盾,降低对外依赖性,而且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使我国整个畜牧养殖产业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酿酒酵母和产酸丙酸杆菌是常用的饲料添加剂生产菌株,两种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需要大量的碳源,目前主要以淀粉及黄豆粕等粮食作物为主,在人口增长、粮食供应紧张的背景下,本文以杨树木屑酶解液作为碳源替代粮食作物,研究了酿酒酵母及产酸丙酸杆菌利用酶解液的可行性,优化了发酵过程,以期为饲料添加剂的原料来源及生产工艺提供新的思路。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采用5%稀醋酸,在固液比1:5,170℃保温30 min的条件下对杨树木屑进行预处理,以预处理后的固体剩余物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水洗体积、固液比、酶添加量、pH和酶解时间对酶解效果的影响,确定最佳酶解条件为:固液比1:6,酶添加量22.5 FPU/g底物,pH4.8,酶解时间48h,得到含葡萄糖55 g/L的酶解液。2、酿酒酵母GSH2是本实验室保存的耐富硒性能最强的菌株之一。考察GSH2利用杨树木屑酶解液的可行性,在已有的发酵培养模式下,探究了 Na2SeO3的添加量及添加时期。合适的硒添加量是5.3 mg/g酵母干重,分别在菌株GSH2的对数生长初期、中期、后期将亚硒酸钠添加到浓缩酶解液中,培养结束以后,酵母生物量分别比脉冲添加的方式提高了38.1%、55.9%和65.1%。初期添加亚硒酸钠的单位酵母硒含量最高,达4006 μg/g酵母干重,后期添加的生物量最高,为28.57 g/L,中期和后期的总硒含量相差不大,由于后期生物量更高,因此选择对数生长后期,即发酵23 h加入亚硒酸钠。3、考察了产酸丙酸杆菌利用杨树木屑酶解液的可行性,选用初始葡萄糖浓度为25 g/L、50g/L、75 g/L的酶解液培养丙酸杆菌,探究丙酸杆菌发酵产丙酸的最佳培养模式。结果表明,葡萄糖浓度在25-50 g/L时,菌体比生长速率与产物比合成速率较高,丙酸生产强度高于0.2 g·L-1·h-1,为了兼顾生产效率,选择初始糖浓为50 g/L。恒速补料的方式只能维持菌体的基本生长,其糖酸转化率只有24%;脉冲补料的方式提高了糖酸转化率,分两次脉冲补料至发酵液糖浓至25 g/L,培养结束后丙酸的浓度达34-36 g/L,相比恒速补料提高了大约51.9%。

孙朝阳[5](2020)在《富硒酵母的诱变筛选及其富硒条件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富硒酵母是一种应用广泛的食品添加剂,是一种重要的人体有机硒补充剂,它来源于外源无机硒在生长过程中转化有机硒的酵母菌体,筛选出高水平将无机硒转化为有机硒的酵母菌株对富硒酵母的生产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硒蛋白是富硒酵母中有机硒存在的一种主要形式,其含量不仅是衡量富硒酵母质量的重要指标,并且反映了酵母可以将无机硒转化为有机硒的能力。研究表明,硒代磷酸是硒蛋白合成的活性硒供体,由硒磷酸合酶(SPS)催化生成,该酶是硒蛋白合成的限速酶。鉴于SPS活性对H2O2的不耐受性,本论文将以H2O2为选择压力进行富硒酵母菌株的诱变筛选,并对诱变菌株的富硒培养条件进行分析。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酿酒酵母为起始菌株,叠氮化钠为诱变剂,H2O2为选择压力,经诱变、初筛、复筛,获得两株富硒水平高的菌株HXS-01和HXS-02。菌株HXS-01和HXS-02,经过48 h摇瓶富硒培养后,它们的总硒和产率分别比出发菌株高3.4?3.7倍和2.9?3.2倍,有机硒含量及产率分别比出发菌株高3.7?4.0倍和3.1?3.5倍,且以菌株HXS-02的富硒能力更高,其总硒含量和产率分别为2303.97μg/g和7 945.19μg/L,有机硒占总硒的百分比超过97%。(2)富硒菌株具有稳定的高富硒能力、高SPS活性和高硒蛋白含量。菌株HXS-01和HXS-02经连续6次传代后它们的总硒含量、有机硒含量、总硒产率、有机硒产率为出发菌株的3.9?5.2倍,表现出稳定的的富富硒和高转化有机硒的能力,且它们的硒磷酸合成酶活性和蛋白硒含量均显着高于出发菌株,SPS活性是出发菌株的1.7?2.1倍,菌体蛋白硒含量分别是出发菌株的1.9倍和2.1倍。(3)初步确定了富硒菌株的富硒条件。在培养温度为28℃、转速为180r/min、接种量为10%、装液量为50 m L/250m L的条件下,亚硒酸钠的最佳添加时间和浓度为8 h和62.5μg/m L,最佳富硒培养时间为24 h;果糖、还原性谷胱甘肽、还原型辅酶Ⅱ对菌株HXS-02的总硒含量及产率、有机硒硒含量及产率有促进作用,三者适合的浓度分别是6 g/L、26 mmol/L和0.20 mmol/L。综上所述,以H2O2为选择压力可以有效筛选出富集有机硒能力高的酵母菌株,获得的富硒菌株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可以高水平将无机硒转化为有机硒。SPS活性分析和硒蛋白含量测定表明,耐H2O2的菌株具有高的SPS活性,而高SPS活性的菌株可能赋予了菌株具有高水平富集、转化无机硒为有机硒的能力。

娄兴丹[6](2018)在《高富硒酵母的筛选与富硒过程强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多种慢性疾病如癌症和心脏病与缺乏硒有关,为了降低这些疾病的风险,补充硒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由于富硒酵母生物利用度高且有较高的食品安全性,硒酵母在医药和保健行业有着重要的应用。但是酵母富硒研究中仍然存在富硒能力不稳定、富硒量与生物量不适配等问题,已成为制约富硒产品发展的瓶颈。为了提高酵母对硒的富集能力,本研究以新疆富硒土壤为样品来源,筛选富硒能力与耐受性较优的富硒酵母菌株,探究酵母富硒和生长的最佳工艺条件,期望提出一种高生物量和高富硒量的平衡培养方法,研究结果如下:从新疆天山北坡沙湾县境内采集富硒土壤样品50份,通过马丁培养基的初筛和富硒能力复筛,获得了一株富硒量和生物量相对较高的酵母菌株,富硒量为790μg/g DCW,生物量为4.64 g/L。利用18S rDNA序列分析和菌株形态学鉴定,确定该酵母菌株为粘红酵母Rhodotorula glutinis,命名为X-20,保藏到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号为CCTCCM2017225。优化了R.glutinis X-20菌株的培养基和发酵条件,最后确定富硒酵母的培养条件为:温度30℃,初始pH=7,接种量1%,装液量50 mL/250 m L,培养时间60 h。利用2%甘油作为碳源时,可显着提高酵母中硒的累积,培养12 h时添加50μg/mL的亚硒酸钠能够保证酵母具有较高的硒累积量和生物量,添加0.4 mM的磷酸盐可以有效地促进硒的转运和累积,使R.glutinis X-20富硒量达到3909μg/g,生物量达4.23 g/L。并利用甘油补料发酵方式,使得粘红酵母的富硒产量比补料前提高了17.2%。研究了酵母生长和富硒能力的平衡培养方法,发现将异源磷酸盐转运蛋白Pho84转入R.glutinis X-20中调节细胞内硒的转运,可有效地增加硒的累积,使酵母富硒量达到5000μg/g,生物量提高了11.2%。通过甘油与葡萄糖(比例为3:7)这种简单的混合碳源培养方法,使生物量和富硒量分别达到5.3 g/L和5349.6μg/g,实现了生长和富硒的平衡。

赵井雅[7](2018)在《固定化酵母乙醇发酵工艺技术改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酒精是可再生资源,是当今世界生物技术产品中产量最大、用途最多的产品。使用酒精替代部分石油意义重大,不仅能够减少购买石油所需的外汇支出,还能够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我国已经成为酒精生产大国,但酒精生产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发酵强度低、生产成本高、能耗大等诸多问题,需要不断的优化生产工艺、利用低价值资源,从而提高经济效益。目前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出固定化技术、高浓度发酵技术等用于提高酒精生产效率,在此基础,结合天冠集团生产实际条件,开展了固定化酵母发酵产酒精的工艺研究。本研究结论如下:1.使用摇瓶发酵,通过优化不同固定化工艺,使用最佳固定化工艺与传统工艺对比,结果发现,吸附法固定化酵母发酵终了酒精含量分别比包埋法、传统工艺高1.3%、2.8%,选取吸附法制备固定化酵母做9批次连续发酵试验,平均淀粉利用率89.269%、平均生酸为2.244、平均酒精含量为13.453%、平均残糖为1.008%,发酵结果理想。2.使用600 L发酵罐开展了固定化酵母连续发酵,经过试验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为初始糖浓度20%、发酵温度35℃、pH4.5、发酵时间84 h、载体装填量8 g/L、循环量2 BV。在此条件下淀粉利用率为85.078%、粮耗为2.985 t/t、酒精含量为14.31%。在进一步的研究中,研究了硝酸替代硫酸、空载时间、载体重复利用对发酵的影响,以及载体稳定性。结果发现使用硝酸代替硫酸、短时间空载、载体重复利用均对发酵结果没有太大的影响,而且固定化材料经久耐用,适合大生产长期使用。3.在600 L罐上开展经济效益评价,经过计算,采用固定化酵母酒精发酵吨酒精可节约生产成本222.7元,从而可产生盈利248元/吨。另外,使用固定化酵母发酵,每年因单罐淀粉利用率提升和发酵批次增多可额外为酒精生产企业额外创造2.65万元的经济效益,为酒精生产企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经济效益明显。4.本研究摸索出固定化酵母制备工艺,在此基础上开展了600 L连续发酵试验,探明了固定化酵母最佳发酵工艺以及生产成本,证明了固定化酵母能够为酒精生产企业增加经济效益。本研究为酒精生产企业减少种子培养强度、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经济效益提供了参考。

徐洲,朱文优,魏琴,黎维,张超[8](2017)在《红发夫酵母有机硒最佳转化条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优化红发夫酵母(Phaffia rhodozyma)有机硒转化条件。[方法]通过正交试验研究硒添加量、培养时间和装液量对红发夫酵母富硒的影响。[结果]红发夫酵母富硒的最适培养基为PDA培养基,亚硒酸钠的添加方式为分2次添加,在硒添加量20 mg/L、培养时间30 h、装液量80 m L/500 m L的条件下,红发夫酵母的生物量达10.62 g/L,有机硒转化率达63.2%。[结论]研究结果为红发夫酵母富硒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参考。

李小红[9](2016)在《微量元素对酵母活性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酒精大规模生产工艺需要有大量的酵母细胞,能够用于酒精生产的酵母菌应具备:较高的发酵能力,能够快速地将可发酵性糖转化成酒精;繁殖速度快,比生长速度较高;具有较高的耐酒精能力;抗杂菌的能力较强;具有较强的耐高温和干物浓度的能力。酵母在生长和繁殖过程中需要碳源、氮源、能源、生长因子、无机盐和水等营养物质,微量元素属于无机盐范畴,这些营养物质可以为酵母的正常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结构物质、生理环境和代谢调节物。在酒精生产工艺中为达到较好的酒精发酵效果,既能保证较高的乙醇产量,又能够抑制杂菌,酵母的活性在整个工艺过程中尤为重要。本文主要针对通过添加微量元素来提高酵母的活性,进而达到提高乙醇产量的目的。首先建立液相分析醪液组分的方法,找到最适合的分析参数条件,为后续实验做好基础;其次在预发酵醪中添加三种微量元素A、B、C,通过对发酵过程的酵母细胞数、酵母出芽率、酵母死亡率、发酵醪液组成、发酵失重及残总糖分析,筛选出能够提高酵母活性的微量元素B,之后探讨了在主发酵4小时、主发酵12小时、主发酵18小时和主发酵30小时分别添加三种微量元素B,通过对发酵过程的酵母细胞数、酵母出芽率、酵母死亡率、发酵醪液组成、发酵失重及残总糖分析,来判断微量元素的最佳添加时间为主发酵12小时;最后将筛选出的微量元素做不同添加量的比对,通过对发酵结束时的酵母细胞数、酵母出芽率、酵母死亡率、发酵醪液组成及残总糖分析,来确定最适微量元素的添加量。通过实验最终得出如下结论:添加微量元素B能够有效地提高酵母细胞的活性,最适添加时间为主发酵12小时,且最适添加量为5ppm。

孔凡华,周志江,张书文,芦晶,崔文明,王莹,李红娟,薛海晓,赵丽丽,刘鹭,吕加平[10](2014)在《高产葡萄糖耐量因子(GTF)酵母菌株的筛选及中试工艺》文中提出为研究高产葡萄耐量因子醇母菌在生产过程中富铬性能的变化,本文通过铬耐量试验和富铬能力筛选试验,从9株供试啤酒酵母菌中获得1株富铬能力强,遗传性能稳定,综合指标高的耐铬性菌株。利用摇瓶发酵工艺,通过15L和50L逐级放大中试生产工艺对筛选菌株富铬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过50L发酵罐发酵工艺,菌株(YSI-3.7)有机铬含量为1 234μg·g-1,总铬含量为1 502μg·g-1,有机铬百分含量为82%,干菌体生物量为0.96g·100mL-1发酵液,湿菌体生物量为6.00g·100mL-1发酵液。菌株在中试生产过程中保持较高的富铬性能,其富铬能力是市售富铬酵母产品的25倍。该研究表明菌株YSI-3.7可作为GTF产业化生产供试菌株,为GTF产业化生产提供研究基础。

二、酵母的富铬效果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酵母的富铬效果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酵母菌对重金属Pb2+的吸附特性、机理及抗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重金属铅的概述
        1.1.1 食品中重金属铅污染来源
        1.1.2 食品中重金属铅的污染现状
        1.1.3 重金属铅代谢及对人体的危害
        1.1.4 各类介质中重金属铅脱除技术
    1.2 酵母菌
        1.2.1 酵母菌对重金属的吸附与抗性
        1.2.2 酵母菌对重金属的吸附机制
        1.2.3 酵母菌对重金属的抗性机理
        1.2.4 酵母菌对重金属的吸附与抗性关系
        1.2.5 酵母菌益生潜力
    1.3 转录组学在酵母菌研究中的应用
    1.4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1.5 论文的研究内容
2 高吸附铅酵母菌抗胁迫特性及抗氧化能力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材料与设备
        2.2.1 试验菌株
        2.2.2 试验试剂
        2.2.3 仪器与设备
        2.2.4 培养基配制
        2.2.5 主要试剂配制
    2.3 试验方法
        2.3.1 酵母菌抗胁迫特性研究
        2.3.2 酵母菌抗氧化性的研究
        2.3.3 数据处理
    2.4 结果与分析
        2.4.1 酵母菌胁迫特性结果
        2.4.2 酵母菌抗氧化结果
    2.5 小结
3 酵母菌对重金属Pb~(2+)的吸附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材料与设备
        3.2.1 菌种
        3.2.2 试验试剂
        3.2.3 试验仪器与设备
    3.3 试验方法
        3.3.1 酵母菌活化及供试菌液的制备
        3.3.2 酵母菌对Pb2+的吸附能力测定
        3.3.3 环境因素对酵母菌吸附Pb~(2+)的影响
        3.3.4 响应面优化试验
        3.3.5 酵母菌对Pb~(2+)吸附率和吸附量的计算
        3.3.6 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分析
        3.4.1 环境因素对酵母菌吸附Pb~(2+)的影响
        3.4.2 响应面法优化酵母菌吸附Pb~(2+)的最佳条件
    3.5 小结
4 酵母菌对重金属Pb~(2+)的吸附机制研究
    4.1 引言
    4.2 试验材料与设备
        4.2.1 菌种
        4.2.2 试验试剂
        4.2.3 试验仪器与设备
    4.3 试验方法
        4.3.1 表面基团掩蔽对酵母菌吸附Pb~(2+)的影响
        4.3.2 化学试剂处理对酵母菌吸附Pb~(2+)的影响
        4.3.3 酵母菌对Pb~(2+)吸附稳定性研究
        4.3.4 酵母菌吸附Pb~(2+)前后的扫描电镜观察
        4.3.5 酵母菌吸附Pb~(2+)前后傅里叶红外光谱观察
        4.3.6 酵母菌吸附Pb~(2+)前后的透射电镜观察和能谱扫描
    4.4 结果与分析
        4.4.1 菌体表面基团对Pb~(2+)吸附能力的影响
        4.4.2 化学试剂处理对酵母菌吸附Pb~(2+)的影响
        4.4.3 酵母菌对Pb~(2+)吸附稳定性研究
        4.4.4 酵母菌吸附Pb~(2+)前后的扫描电镜结果
        4.4.5 酵母菌吸附Pb~(2+)前后的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4.4.6 酵母菌吸附Pb~(2+)前后的透射电镜观察和能谱扫描
    4.5 小结
5 W.anomalus QF11受铅胁迫的转录组学研究
    5.1 引言
    5.2 试验材料与设备
        5.2.1 菌种
        5.2.2 材料和试剂
    5.3 试验方法
        5.3.1 W.anomalus QF11活化及处理
        5.3.2 W.anomalus QF11 RNA提取
        5.3.3 文库建立和测序
        5.3.4 转录组数据分析
    5.4 结果与分析
        5.4.1 RNA提取质量检测
        5.4.2 数据的质量评估及序列拼接组装结果分析
        5.4.3 RNA-Seq生物学重复性分析
        5.4.4 不同样品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5.4.5 不同数据库功能注释与富集分析
    5.5 小结
6 W.anomalus QF11体内缓解铅中毒的效果研究
    6.1 引言
    6.2 试验材料与设备
        6.2.1 试验动物
        6.2.2 试验菌株
        6.2.3 培养基配制
        6.2.4 试验试剂
        6.2.5 仪器与设备
    6.3 试验方法
        6.3.1 W.anomalus QF11菌粉的制备
        6.3.2 试验动物分组及处理
        6.3.3 动物处理及样本的采集
        6.3.4 检测方法及检测指标
        6.3.5 数据统计分析
    6.4 结果与分析
        6.4.1 大鼠临床观察结果
        6.4.2 W.anomalus QF11对铅暴露大鼠体质量和肝脏、肾脏、脑指数的影响
        6.4.3 W.anomalus QF11对大鼠血液铅含量的影响
        6.4.4 W.anomalus QF11对大鼠粪便铅含量影响
        6.4.5 W.anomalus QF11对大鼠肝脏、肾脏、脑中铅含量影响
        6.4.6 W.anomalus QF11对铅中毒大鼠肝脏、肾脏、脑组织病理学影响
        6.4.7 W.anomalus QF11对铅中毒大鼠组织氧化指标影响
        6.4.8 W.anomalus QF11对铅中毒大鼠肝脏ALT和AST的影响
    6.5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酿酒酵母产番茄红素的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番茄红素简介
        1.1.1 类胡萝卜素
        1.1.2 番茄红素
        1.1.3 番茄红素的生理功能
    1.2 番茄红素生产方法
        1.2.1 番茄红素现有生产方法
        1.2.2 番茄红素生产未来技术发展趋势
    1.3 番茄红素商业化概述
        1.3.1 市场情况
        1.3.2 中试放大研究进展
        1.3.3 法规情况
        1.3.4 专利分析
    1.4 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2章 酿酒酵母产番茄红素的发酵工艺构建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菌株
        2.2.2 主要实验仪器
        2.2.3 主要实验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摇瓶培养
        2.3.2 发酵罐培养
        2.3.3 检测分析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氧供应对酿酒酵母合成番茄红素的影响
        2.4.2 接种比例对酿酒酵母合成番茄红素的影响
        2.4.3 pH对酿酒酵母合成番茄红素的影响
        2.4.4 不同氮源对酿酒酵母合成番茄红素的影响
        2.4.5 葡萄糖补加策略对酿酒酵母合成番茄红素的影响
        2.4.6 葡萄糖和氮源组合添加对酿酒酵母合成番茄红素的影响
        2.4.7 多级发酵对酿酒酵母合成番茄红素的影响
        2.4.8 发酵工艺在50L罐上的验证
        2.4.9 发酵培养基优化
    2.5 小结
第3章 酿酒酵母产番茄红素代谢组学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菌株
        3.2.2 代谢样品选择
        3.2.3 主要实验仪器
        3.2.4 主要实验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试剂准备
        3.3.2 反复冻融法
        3.3.3 玻璃匀浆器处理
        3.3.4 快速研磨仪处理
        3.3.5 代谢物衍生化及检测方法
        3.3.6 数据分析方法
        3.3.7 发酵罐培养
    3.4 结果与讨论
        3.4.1 胞外代谢物去除方法比较研究
        3.4.2 代谢物鉴定分析及不同预处理方法提取效果
        3.4.3 不同溶解氧对酵母代谢水平的影响
        3.4.4 不同溶解氧对酵母代谢的PCA分析
        3.4.5 关键代谢物在酿酒酵母生产番茄红素中的作用研究
    3.5 小结
第4章 番茄红素提取工艺构建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主要实验仪器
        4.2.2 主要实验试剂
    4.3 实验方法
        4.3.1 菌粉制备研究
        4.3.2 菌体破壁技术研究
        4.3.3 番茄红素提取
        4.3.4 番茄红素结晶纯化
    4.4 结果与讨论
        4.4.1 菌粉制备工艺研究
        4.4.2 细胞破壁技术研究
        4.4.3 提取工艺研究
        4.4.4 结晶工艺研究
    4.5 小结
第5章 番茄红素循环生产体系构建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
        5.2.1 菌株
        5.2.2 主要实验仪器
        5.2.3 主要实验试剂
    5.3 实验方法
        5.3.1 种子及摇瓶培养
        5.3.2 发酵罐培养
        5.3.3 酶解及资源回收方法
        5.3.4 实验设计
        5.3.5 检测分析方法
    5.4 结果与讨论
        5.4.1 番茄红素后处理过程产生的废弃物及产品
        5.4.2 不同比例发酵上清液替代对番茄红素生产的影响
        5.4.3 尿嘧啶、D-半乳糖添加量对番茄红素生产的影响
        5.4.4 不同来源的菌渣及发酵上清液替代对番茄红素生产的影响
        5.4.5 发酵上清液循环次数及D-半乳糖补加对番茄红素产量的影响
        5.4.6 全循环体系设计
    5.5 小结
第6章 番茄红素产业化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
        6.2.1 菌株
        6.2.2 主要实验仪器
        6.2.3 主要实验试剂
    6.3 实验方法
        6.3.1 中试方法
        6.3.2 番茄红素应用研究
    6.4 结果与讨论
        6.4.1 番茄红素发酵产业化研究
        6.4.2 番茄红素应用研究
    6.5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杨树木屑废弃物酶解液发酵制备饲料添加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1.1 饲料添加剂的基本介绍
        1.1.2 我国饲料添加剂的产业概况
        1.1.3 人工林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1.2 微生物发酵技术
        1.2.1 发酵过程的类型
        1.2.2 发酵培养基
        1.2.3 发酵过程基质代谢及控制
    1.3 富硒酵母
    1.4 丙酸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杨树木屑酶解液的制备及醋酸回收初探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主要试剂与主要仪器设备
        2.2.2 杨树木屑的预处理及脱毒
        2.2.3 杨树木屑的酶解及条件优化
        2.2.4 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预处理前后杨树木屑组分
        2.3.2 水洗体积
        2.3.3 固液比
        2.3.4 纤维素酶添加量
        2.3.5 pH
        2.3.6 酶解时间
        2.3.7 醋酸催化剂回收初探
    2.4 小结
第三章 利用杨树木屑酶解液制备富硒酵母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菌种
        3.2.2 培养基
        3.2.3 主要试剂与仪器设备
        3.2.4 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菌种
        3.3.2 酵母GSH2以杨树木屑酶解液作为碳源的可行性探究
        3.3.3 酿酒酵母GSH2发酵培养基优化
        3.3.4 酿酒酵母GSH25 L发酵罐实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利用杨树木屑酶解液发酵生产丙酸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菌种
        4.2.2 培养基
        4.2.3 试剂和仪器
        4.2.4 实验方法
        4.2.5 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杨木屑酶解液生产丙酸的可行性探讨
        4.3.2 培养模式对丙酸产量的影响
        4.3.3 喷雾干燥法提取发酵液中的丙酸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及导师简介
附件

(5)富硒酵母的诱变筛选及其富硒条件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简表
一 文献综述
    1.1 硒及其分布
    1.2 硒与人体健康
    1.3 富硒酵母的筛选
    1.4 富硒酵母的发酵生产
    1.5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与研究内容
二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主要试剂和培养基
    2.3 主要仪器
    2.4 实验方法
        2.4.1 酵母菌诱变与筛选方法
        2.4.2 富硒酵母的生物量及硒含量测定方法
        2.4.3 酵母的硒磷酸合成酶活性测定方法
        2.4.4 酵母硒蛋白的制备方法
        2.4.5 酵母菌富硒发酵条件的分析
        2.4.6 统计分析方法
三 结果与分析
    3.1 菌种的诱变筛选
        3.1.1 出发菌株的生长曲线确定
        3.1.2 叠氮化钠和过氧化氢处理条件的确定
        3.1.3 菌株筛选及耐受性
    3.2 菌种的特性
        3.2.1 菌株性质
        3.2.2 菌株富硒能力稳定性研究
        3.2.3 富硒酵母菌株的硒磷酸合成酶活性分析
    3.3 诱变菌种的富硒条件分析
        3.3.1 诱变菌种生长和富硒的的时间动态
        3.3.2 硒添加时间对诱变菌株生长和富硒的影响
        3.3.3 硒添加浓度对诱变菌株生长和富硒的影响
        3.3.4 添加62.5μg/mL亚硒酸钠时诱变菌株生长与富硒的时间动态
        3.3.5 还原型谷胱甘肽对诱变菌株生长和富硒的影响
        3.3.6 还原型辅酶Ⅱ对诱变菌株生长和富硒的影响
        3.3.7 果糖对诱变菌株生长和富硒的影响
四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6)高富硒酵母的筛选与富硒过程强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硒的概述
        1.1.1 硒元素的发现
        1.1.2 硒的分布及存在形式
        1.1.3 硒的生化功能
        1.1.4 人体及动物对硒的需求
        1.1.5 生物体补硒的方式
        1.1.6 开发有机硒食品的必要性
    1.2 富硒酵母的研究进展
        1.2.1 酵母对硒富集的主要途径
        1.2.2 富硒酵母的生物活性功能
        1.2.3 富硒酵母的种类及研究现状
        1.2.4 粘红酵母的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1.3.1 研究的意义
        1.3.2 研究内容
第2章 高生物量与高富硒量酵母菌株的筛选
    2.1 材料
        2.1.1 药品及试剂
        2.1.2 仪器
        2.1.3 培养基
    2.2 方法
        2.2.1 样品的采集
        2.2.2 富硒酵母的筛选
        2.2.3 菌体生物量的测定
        2.2.4 酵母中硒含量的测定
        2.2.5 硒标准曲线的配制
        2.2.6 酵母中脂肪酸的测定
        2.2.7 酵母菌株的鉴定
        2.2.8 基因表达分析
        2.2.9 引物信息表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富硒酵母的初筛
        2.3.2 富硒酵母的复筛
        2.3.3 酵母菌株的鉴定
        2.3.4 粘红酵母高富硒原因的初步分析
    2.4 小结
第3章 富硒酵母的发酵工艺研究
    3.1 材料
        3.1.1 菌种
        3.1.2 药品及试剂
        3.1.3 仪器
        3.1.4 培养基
    3.2 方法
        3.2.1 种子液的制备
        3.2.2 培养基的优化
        3.2.3 发酵条件的优化
        3.2.4 酵母中硒含量的测定
        3.2.5 甘油含量的测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发酵温度和pH值对菌体生物量和硒含量的影响
        3.3.2 不同碳源对菌体生物量和硒含量的影响
        3.3.3 不同氮源对菌体生物量和硒含量的影响
        3.3.4 亚硒酸钠的不同添加时间对菌体生物量和硒含量的影响
        3.3.5 亚硒酸钠添加量对菌体生物量和硒含量的影响
        3.3.6 培养时间对菌体生物量和硒含量的影响
        3.3.7 接种量对菌体生物量和硒含量的影响
        3.3.8 溶氧量对菌体生物量和硒含量的影响
        3.3.9 磷元素对菌体生长和硒富集的影响
        3.3.10 甘油补料发酵
    3.4 小结
第4章 基于硒转运或混合碳培养的酵母生长与富硒优化研究
    4.1 材料
        4.1.1 菌株
        4.1.2 药品及试剂
        4.1.3 仪器
        4.1.4 培养基
    4.2 方法
        4.2.1 分子生物学操作方法
        4.2.2 菌体生物量的测定
        4.2.3 酵母中硒含量的测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转运蛋白对酵母富硒能力的影响
        4.3.2 混合碳源对酵母生长和富硒效果的影响
    4.4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7)固定化酵母乙醇发酵工艺技术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细胞固定化技术研究概况
        1.1.1 细胞固定化原理
        1.1.2 固定化细胞制备方法
        1.1.3 细胞固定化反应器
    1.2 酵母细胞固定化技术在酒精生产中的应用
        1.2.1 优势
        1.2.2 应用现状
        1.2.3 存在问题
        1.2.4 前景
    1.3 本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酵母固定技术条件优化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包埋法固定酵母条件优化
        2.2.2 吸附法固定酵母条件优化
        2.2.3 酒精发酵工艺比较分析
        2.2.4 吸附法固定酵母连续发酵评价
    2.3 小结
第三章 吸附法固定酵母酒精发酵中试条件优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初始糖浓度对酒精发酵的影响
        3.2.2 发酵温度对酒精发酵的影响
        3.2.3 pH对酒精发酵的影响
        3.2.4 发酵时间对酒精发酵的影响
        3.2.5 载体装填量对酒精发酵的影响
        3.2.6 循环量对酒精发酵的影响
        3.2.7 硝酸替代对酒精发酵的影响
        3.2.8 空载时间对酒精发酵的影响
        3.2.9 重复利用对酒精发酵的影响
        3.2.10 固定化材料稳定性
    3.3 小结
第四章 吸附法固定酵母酒精发酵中试经济效益分析
    4.1 成本分析
    4.2 经济效益分析
        4.2.1 原材料成本
        4.2.2 发酵收益
        4.2.3 酒精含量提高带来的单罐发酵发酵收益提升
    4.3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5.2.1 影响包埋固定酵母的因素
        5.2.2 影响吸附固定酵母的因素
        5.2.3 影响中试试验的因素
    5.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红发夫酵母有机硒最佳转化条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菌种活化。
        1.2.2 富硒酵母初筛。
        1.2.3 富硒工艺优化。
        1.2.3. 1 不同培养时间的影响。
        1.2.3. 2 不同装液量的影响。
        1.2.3. 3 不同硒浓度的影响。
        1.2.3. 4 不同硒添加方式的研究。
        1.2.3. 5 正交试验优化。
        1.2.4 检测方法。
        1.2.4. 1 生物量的测定。
        1.2.4. 2 总硒含量的测定。
        1.2.4. 3 硒转化率的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红发夫酵母富硒培养基的筛选
    2.2 不同培养时间对酵母的影响
    2.3 装液量对酵母富硒的影响
    2.4 硒浓度对酵母富硒的影响
    2.5 不同添加方式对酵母富硒的影响
    2.6 正交试验优化
3 结论

(9)微量元素对酵母活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课题研究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本课题相关研究领域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情况分析
        1.1.2.1 提高酵母活性研究历史
        1.1.2.2 提高酵母活性研究的现状
        1.1.2.3 提高酵母活性发展情况分析
        1.1.3 酵母生产所需营养物质
        1.1.3.1 碳源
        1.1.3.2 氮源
        1.1.3.3 能源
        1.1.3.4 生长因子
        1.1.3.5 无机盐
        1.1.3.6 水
        1.1.4 高效液相色谱法概述
        1.1.5 研究微量元素对酵母活性影响的意义
    1.2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重点
    1.3 本课题研究方案
        1.3.1 建立醪液液相分析方法
        1.3.2 微量元素筛选实验
        1.3.3 微量元素添加量实验
第二章 发酵醪液组分液相分析方法的建立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剂
        2.1.2 仪器设备
    2.2 醪液组分液相分析方法的建立
        2.2.1 液相色谱条件参数
        2.2.1.1 流动相
        2.2.1.2 流速
        2.2.1.3 色谱柱及柱温
        2.2.1.4 检测器
        2.2.1.5 样品进样量
        2.2.1.6 运行时间
        2.2.2 醪液各组分定性
        2.2.3 标准曲线绘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微量元素添加筛选实验
    3.1 材料
        3.1.1 实验材料
        3.1.2 试剂
        3.1.3 仪器设备
    3.2 实验过程及数据
        3.2.1 原料的制备
        3.2.2 预发酵醪酵母细胞数分析
        3.2.3 微量元素溶液的配制
        3.2.4 微量元素添加实验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微量元素添加量实验
    4.1 材料
        4.1.1 实验材料
        4.1.2 试剂
        4.1.3 仪器设备
    4.2 实验过程及数据
        4.2.1 原料的制备
        4.2.2 微量元素溶液的配制
        4.2.3 微量元素添加量优化实验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建议
    5.1 全文总结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北京化工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10)高产葡萄糖耐量因子(GTF)酵母菌株的筛选及中试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
    1.2 仪器与试剂
    1.3 菌株筛选
    1.4 遗传稳定性
    1.5 中试规模发酵
        1.5.115L发酵罐发酵
        1.5.2 50L发酵罐发酵
    1.6 市售产品测定
    1.7 指标测定
        1.7.1 生物量测定
        1.7.2 有机铬测定
        1.7.3 总铬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菌株的筛选
    2.2 菌株遗传稳定性
    2.3 发酵试验
3 讨论
4 结论

四、酵母的富铬效果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富硒酵母提取物对小鼠乳腺肿瘤细胞生长抑制作用及肿瘤细胞硒蛋白mRNA表达调控的研究[D]. 万浩宏. 西南民族大学, 2021
  • [2]酵母菌对重金属Pb2+的吸附特性、机理及抗性机制研究[D]. 李丽杰.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6)
  • [3]酿酒酵母产番茄红素的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D]. 汪志明. 天津大学, 2020(01)
  • [4]杨树木屑废弃物酶解液发酵制备饲料添加剂的研究[D]. 钱睿创.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5]富硒酵母的诱变筛选及其富硒条件的分析[D]. 孙朝阳.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6]高富硒酵母的筛选与富硒过程强化研究[D]. 娄兴丹. 石河子大学, 2018(12)
  • [7]固定化酵母乙醇发酵工艺技术改进[D]. 赵井雅. 南阳师范学院, 2018(09)
  • [8]红发夫酵母有机硒最佳转化条件的研究[J]. 徐洲,朱文优,魏琴,黎维,张超. 安徽农业科学, 2017(27)
  • [9]微量元素对酵母活性的影响[D]. 李小红. 北京化工大学, 2016(03)
  • [10]高产葡萄糖耐量因子(GTF)酵母菌株的筛选及中试工艺[J]. 孔凡华,周志江,张书文,芦晶,崔文明,王莹,李红娟,薛海晓,赵丽丽,刘鹭,吕加平. 核农学报, 2014(08)

标签:;  ;  ;  ;  ;  

酵母菌富铬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