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三角贝塞尔曲面的修整

复合三角贝塞尔曲面的修整

一、复合三角Bèzier曲面的裁剪(论文文献综述)

张玺[1](2021)在《复杂剪裁CAD模型的一步逆等几何冲压成形初始解算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汽车覆盖件是一种特殊且重要的冲压零件,随着有限元基础理论方法的不断成熟,金属板材数值模拟技术被广泛应用在汽车覆盖件冲压成形分析中,为汽车行业的高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板材冲压成形的一步逆方法因其输入简单、计算效率高而广泛应用于冲压件的初期设计阶段,目前一步逆等几何分析方法已经成功的应用在几何形状简单的板料成形中,然而实际工业生产中的冲压件通常包含大量裁剪NURBS曲面。板料成形是一个集几何、材料和接触等多重非线性问题,通常采用Newton-Raphson迭代法求解。获得一个良好的初始解,对于非线性方程的求解至关重要,初始解的质量直接影响塑性迭代的计算,本文采用基于能量理论的初始解预示算法,求解复杂剪裁模型的一步逆等几何初始解。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本文采用剪裁曲面分析方法处理被剪裁的NURBS曲面,对剪裁曲面的数据结构处理、剪裁曲面的数值积分等关键问题进行了详细研究,利用剪裁前完整曲面的数据信息求得交点坐标,将剪裁单元分解成若干三角形积分域,从而计算剪裁单元的刚度矩阵。对于非协调耦合问题的常用处理方法有罚函数法、拉格朗日乘子法和Nitsche方法,本文使用Nitsche方法处理非协调曲面的耦合,根据平衡方程推导Nitsche方法中耦合矩阵的求解公式,并将Nitsche方法与剪裁曲面分析方法相结合,介绍了沿着剪裁曲线积分时积分区间的选取原则,并将其应用在基于能量法的初始解预示算法中,通过方盒、S梁和B柱上接头三个数值算例,求解复杂剪裁模型的初始解轮廓,并将结果与对应单片模型的初始解或通过有限元分析方法得到的初始解进行对比,证明了该方法在处理复杂剪裁模型板料成形分析时的有效性。

卢灏[2](2021)在《基于路表纹理的胎/路接触状态有限元模拟与实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道路交通安全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除驾驶人员的人为因素外,沥青路面的抗滑性能不足是导致交通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而沥青路面的抗滑性能与路表纹理及胎/路接触状态密切相关。因此,论文开展基于路表纹理的胎/路接触状态有限元模拟与实测研究,对明确路表抗滑机理,以及从路面材料设计的角度提高路面的抗滑性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从路表三维纹理出发,对不同类型、不同级配组成的混合料试件进行了研究,采用了压敏胶片获取了胎/路接触印记,根据剖面投影面积确定了不同类型试件凹凸构造的大小,分析了胎/路接触应力分布规律。提出了基于图像配准,通过接触印记与路表纹理确定胎/路接触深度的方法。随后,基于真实沥青路面纹理与轮胎花纹纹理建立有限元模型,研究了接触深度对胎/路接触应力贡献的影响。使用胎/路接触应力分布、胎/路接触应力深度、胎/路接触应力大小等实测数据与有限元模拟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最后,设计了运动车辆胎/路接触印记获取试验,研究了车速、路表纹理对胎/路接触印记的影响。基于现场实测路面优化了有限元动力学中的路面模型,对不同车速下,车辆在不同路面结构上滑动时的摩擦力与接触面积进行了模拟分析。提出了拥有较好抗滑性能路面的路面特征。本文对胎/路接触模型建立的方法进行梳理,建立了精细化的胎/路接触有限元模型,提出了新的评价模型可靠性的方法;研究了不同路面与车辆的接触深度,为以后通过路表纹理指标建立摩擦模型提供指导;提出拥有较好抗滑性能路面的路面特征,为道路工程中检测、维护和验收环节提供良好的借鉴。

毛小红[3](2020)在《过测地线网的曲面优化设计》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研究了过测地线网的多项式Bézier曲面和拟Coons插值曲面优化设计.在过围绕一点测地线网的曲面设计中,根据曲线网成为一般曲面上测地线网的三类约束条件(副法矢约束、相交测地线约束和顶点围绕约束).给出了组合双三次多项式Bézier曲面插值该曲线网为曲面上测地线网的分步构造优化设计方法.即插值曲面控制顶点分两步确定:第一步由测地线插值条件确定曲面公共边界和邻接公共边界的控制顶点,第二步由极小化曲面薄板样条能量泛函得到曲面其他控制顶点.同时本文还给出了插值曲面的拟Coons优化设计方法,并对两种方法构造的曲面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了两种方法的有效性.在过任意拓扑结构测地线网的曲面设计中,首先分析了满足插值曲面存在性约束条件的对Bézier曲线网最低次数要求,为五次.分析了插值曲面存在性条件对五次Bézier曲线网控制顶点的具体约束.在此基础之上,优化设计组合双七次Bézier曲面插值该曲线网为曲面上测地线网,插值曲面的顶点均可显示计算得到.同时也给出过该测地线网的拟Coons插值曲面构造方法,所构造的曲面也为双七次.最后给出了实例.本文提出了两种过测地线网的曲面构造方法:基于分步策略的曲面优化设计方法和拟Coons曲面优化设计方法.基于分步策略构造曲面使得曲面控制顶点可以分块线性计算得出,符合测地线的局部性质,同时结合优化方法,使得曲面具有最优性质,有较好的物理性能和形状易控制,方便交互操作等特点.拟Coons插值曲面构造方法简单直观易理解.但曲面形状由测地线插值条件完全确定,生成的曲面形状较难控制,交互操作不方便.优化方法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该方法的固有缺陷.

孙昕[4](2020)在《基于用户需求的住宅厨房产品设计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人们生活模式的不断演变和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不断发展,用户对赖以生存的住宅产品设计提出了越来越多的需求。厨房产品作为住宅产品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开发与设计已经成为整个住宅产品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本文以系统工程方法论的思想为主导,以满足不同用户群体之间的需求差异为目的,以系统设施布置、智能优化算法、参数化设计为技术手段,提出了面向不同用户需求的住宅厨房产品设计策略。论文主要完成了以下研究工作:(1)提出了依据用户对产品的价值观需求因子来细分用户的模式,并针对典型用户群体的行为模式进行精细化拆分,深入挖掘了不同用户对住宅厨房产品的需求差异,尤其是潜在的隐性需求差异,并映射在厨房产品设计中。(2)提出了以系统工程方法论的思想贯穿整个住宅厨房产品设计过程的理念,以及系统化设计的具体步骤。从系统化整合设计角度出发统筹考虑厨房产品系统和住宅空间的关系,分析了厨房产品系统的构件特征、各产品模块在室内空间中布局的特征,依据用户需求将这些产品系统模块进行匹配组合,并科学合理地布置在室内空间中,强调了用户、住宅产品和室内空间之间的协调一致性。(3)提出了用户需求模型构建与需求权重计算的方法。具体以社交便利型用户和感官品味型用户群体为例,进行用户需求获取分析,构建了设计需求模型层次结构分类表和用户需求权重矩阵,并利用AHP层次分析法计算检验,得到了用户对于厨房产品的核心需求元。(4)研究了系统设施布置理论(SLP)和改进粒子群算法(IPSO)在住宅厨房产品布局优化设计中的应用。通过应用SLP理论对厨房产品模块之间的综合强度分析,得出面向社交便利型用户的厨房产品初步布置方案,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产品布局模式的数学模型,并应用IPSO理论对目标函数进行计算求解与寻优选择,得到了相对最优的布局设计方案。(5)在最优方案的基础上构建了面向社交便利型用户的住宅厨房产品精细化设计方案,利用VR虚拟现实平台进行全景漫游展示,并利用沉浸式虚拟体验与模糊综合评价对设计效果进行测评,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6)提出了一种基于三次T-Bezier曲线的住宅厨房产品造型参数化设计方法。以感官品味型用户群体为例,使用带局部形状参数的三次T-Bézier模型对厨柜产品的轮廓曲线进行设计,利用控制顶点对T-Bézier曲线进行整体形状控制,同时利用形状参数对局部形状进行细微调整,即可快速有效地完成厨柜产品的参数化建模,并生成多种设计方案,最后通过实例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基于上述理论和方法,论文中采用了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AUTOCAD、科学计算语言MATLAB、统计分析软件SPSSAU以及虚拟现实软件VR-Platform进行分析与计算,为面向用户差异化需求的住宅厨房产品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研究成果将工程技术、智能算法与产品造型艺术进行融合创新,促进了住宅产品数字化、参数化及多元化的发展,符合国家两化融合及创新驱动的指导方针,对住宅产品的设计、分析、评价及指导企业的产品开发与生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金佳培[5](2018)在《基于插值的曲线逼近方法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曲线/曲面逼近问题在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方面有着较广泛的应用,而大多数的逼近问题最终都可以归结为一组非线性方程的求根问题。本文研究了基于插值的曲线逼近方法及应用,主要内容包括如下三点:(1)研究了G1约束下基于三次内点插值方法的等距曲线逼近方法。插值法无需给定曲线具有的相关控制多边形信息,可以适用于非多项式曲线的等距曲线逼近问题。当给定的等距曲线给出了插值三点三切向的三次Bézier曲线求解公式,可转化为一元三次方程的求解;同时讨论了插值曲线的存在性。它具有理论上最优的6次逼近阶,可望获取更好的逼近效果。多段插值Bézier曲线自动具有G1连续性,也可进一步合并成C2连续的三次B样条曲线。该方法具有良好的局部性,在误差不满足的部分,可事先估算对应参数区间的划分段数,其余的逼近曲线段可以不用重新计算。数值实例也说明了该方法具有更好的逼近效果。(2)研究了基于插值的三角函数逼近新方法。三角函数逼近方法也有很多,如最小二乘、最佳平方逼近、FFT(快速Fourier变换)等。本文提出了一种逼近三角函数的新方法,可以应用于包括Wilker-CusaHuygens不等式在内的多种逼近问题。与Mortic的误差估算方法相比,本文的方法可以重构Mortic方法的结果,同时还提供了一种新的改进。数值实例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具有更好的逼近效果和更高的计算效率。(3)研究了结合插值和重新参数化技术的非线性方程裁剪求根方法。对于非多项式的方程,求解包围多项式过程的计算复杂度不亚于相应的求根计算。因此,现有基于包围盒技术的方法难以推广到非多项式方程的求根计算中。本文研究了结合插值和重新参数化技术的非线性方程裁剪求根方法,可以应用于非多项式方程的求根。首先求解出插值四点的三次多项式;然后寻找重新参数化函数,使得复合的插值多项式也插值对应的导数,从而提升对应的逼近阶和收敛阶。与已有的三次裁剪方法相比,该方法能达到9次或更高的收敛阶。在区间内单根且有理三次裁剪方法需要计算包围多项式的某些情形下,该方法可以直接包住对应的实根。实例表明,在某些Newton方法失效的情形下,该方法仍可以收敛到相应的实根。

侯晓琳[6](2017)在《三维地质界面曲面建模关键算法》文中认为采用露头,钻孔以及地震等数据进行三维复杂地质界面建模,关键问题包括三维地质界面模型确定方法、地质界面接触关系处理方法。根据区块地质数据建立地质界面三角网格模型,处理地质界面之间复杂位置关系,为三维地质体建模提供约束面,清晰地描述并恢复地下构造。就三维复杂地质界面建模中的关键问题,提出基于几何拓扑关系的地质界面三角网格模型生成算法、地质界面空间位置判断算法。在算法中引入几何拓扑关系,降低算法实现的复杂性,增加算法实现效率。

王伟,杜孝孝,张阳,柏硌,赵罡[7](2017)在《CAD/CAE/OPT一体化软件ARCHYTAS》文中认为等几何分析采用CAD领域中的基函数作为CAE计算中的形函数,从而避开了传统CAE中时间耗费很大的网格划分环节。等几何分析使CAD与CAE两个独立发展的产业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实现深度融合,也将使基于分析计算的优化设计工作具备深化应用的基础。本文介绍了实验室正在研发的CAD/CAE/OPT一体化软件ARCHYTAS的发展状况。ARCHYTAS在底层全面的几何算法库支持下,实现了CAD几何模型构建和交互设计的功能,并融入了对T样条的支持。基于良好的几何适应能力,研发了板壳单元的等几何计算和拓扑优化功能,初步实现了在同一平台内完整的从产品建模,到性能分析,再到设计优化的整个过程。本文将对ARCHYTAS系统的详细架构技术、关键数据结构、核心算法实现等做一全面和详细的介绍。

赵吉[8](2017)在《三维可视化数据获取方法研究 ——以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和倾斜摄影测量技术为例》文中指出测绘领域在近些年的发展中出现了很多适应时代的新技术,这众多的新技术中有一些已经被人们广泛利用,比如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倾斜摄影测量技术等,这些技术已经成为现在测绘学科所重点研究的问题之一。传统测绘方法获取的二维测绘成果在表现力上较为匮乏,成果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关于生产生活等方面的需求。建筑学中使用的三维模型可以直观的反映建筑物的真实样貌,再结合GIS平台,就可以精准的表现模型的空间属性信息等。那么,将测绘学和建筑学进行有机结合可以更好的完成数据的三维可视化。以往的建筑学建模工作中,设计人员对于模型的大小和尺寸较为随意,模型建立的尺寸精度和真实模型差距较大。为了合理地利用测绘方法解决这一问题,本论文综合比较了一些高新技术的优缺点,最终选取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和倾斜摄影测量技术为代表结合案例进行介绍。在奇台半截沟镇镇大门模型建立的案例中,本人就点云数据的预处理过程进行详细介绍。包括使用交互式的方法对点云数量进行删减,使用等间距扩大法对点云数据量进行压缩等。最后比较镇大门模型的尺寸与真实建筑物尺寸的差异,分析误差原因,对误差较大的部分进行修正,得到精确的点云模型。实验结果验证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适用于近距离小范围内的单体建筑或者少量建筑的细部高精度建模工作。在吐鲁番老城历史特色街区的案例中应用了倾斜摄影测量技术,使用无人机外业航飞获取影像,软件自动化完成模型的基本建立。使用City maker软件将模型和坐标数据进行复合,得到真实的三维场景。这种三维环境的真实展现在城市规划等方面起着重要的参考作用,并且其测量精度也完全符合测绘方面的要求。作为案例技术的两种新技术在各自领域的优势得到了验证,期望在未来的测绘工作中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和倾斜摄影测量技术有机结合,得到更加高效便捷的测绘方法及更加真实精准的测绘成果。

李刚[9](2017)在《准双曲面齿轮啮合机理与复杂动力学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准双曲面齿轮广泛应用于汽车、航空航天及工程机械等领域,存在制造周期长、动态性能不稳定、可靠性差等问题。目前,我国准双曲面齿轮技术发展进程中核心技术问题在于其动态性能分析方法的改进。目前其动态性能分析方法仍停留在以理论齿面模型为基础的分析模型,难以有效反映齿面误差、安装误差等因素的影响。虽然近几年以CAD/CAE技术及动力学分析技术为代表的齿轮动态性能分析技术发展迅速,但在齿面啮合特性评估及误差敏感性分析方面仍需改进,而且缺少齿轮动态性能评价体系。为此,提出准双曲面齿轮数字化复合齿面模型,该数字化复合齿面模型能够反映齿面误差及安装误差情况。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其在轻载和加载情况下的啮合特性及齿面接触斑点情况,并针对其安装误差的误差敏感性和动力学分析方法问题展开深入研究。旨在从齿轮系统动态性能角度出发,提出一种针对准双曲面齿轮的设计计算、检测及动态性能分析方法。主要内容及研究成果如下:(1)以准双曲面齿轮Face-hobbing加工原理以及齿轮啮合原理为基础,构建其全共轭基准齿面模型,并基于其接触线划分齿面网格。结合三坐标测量仪(Coordinate Measuring Machine,CMM)获取实际加工齿面误差数据,通过齿面坐标转换,建立数字化真实齿面模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考虑到安装误差、齿面误差、齿面变形、节距误差等误差因素,提出数字化复合齿面的概念。(2)提出了一种基于非特征分块插值技术(Non-Geometric-Feature Segmentation,NGFS)的数字化齿面重构方法,该方法能够反映数字化复合齿面模型上的齿面误差及安装误差情况。通过NGFS方法对CMM获得的离散齿面测量数据进行非几何特征识别。并运用三角Bézier曲面模型和改进三维数字化齿面插值算法对齿面模型局部误差区域进行齿面网格细化。同时,提出一种三角Bézier曲面模型光顺性改进算法提高数字化复合齿面模型的光顺性。(3)分析准双曲面齿轮数字化复合齿面模型的二阶及三阶接触特性参数,并推导显式表达的计算公式。根据上述数字化复合齿面高阶接触特性计算公式,提出一种数字化复合齿面接触分析方法,该方法能够有效仿真含齿面误差及安装误差情况下的齿面接触斑点位置。(4)基于数字化复合齿面模型,结合最小势能原理,构建轮齿连续载荷分配模型,得到数字化复合齿面载荷分配关系。由于该载荷分配模型能够反映瞬时啮合点的位置以及接触线长度变化的影响,利用该载荷分配模型,提出了针对数字化复合齿面的时变啮合刚度的计算方法,并最终提出了一种数字化复合齿面加载接触分析方法。(5)从工程实际角度出发,引入齿面接触位置敏感性矩阵和二阶接触特性敏感性矩阵分析安装误差对齿面啮合性能的影响。齿面接触位置敏感性矩阵能够反映数字化复合齿面接触点在不同安装误差作用下的偏移程度。而二阶接触特性敏感性矩阵能够反映安装误差对而齿面接触轨迹、瞬时接触区域形状以及传动误差的影响程度。(6)构建准双曲面齿轮副弯-扭-轴耦合的14自由度动力学模型。采用增量谐波平衡法求解动力学方程,从而得到数字化复合齿面模型的振动响应和动态特性。为分析考虑齿面误差及安装误差情况下的准双曲面齿轮动力学性能提供了依据,为提高其设计质量提供了有效工具。

何俊飞[10](2015)在《复合自由曲面模型自适应精度评价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据统计我国近几十年来,发展和引进的技术中有65%是来自于应用逆向工程技术消化吸收的,而具有复合自由曲面特征零件的高精度逆向又是该领域的难点。本文为实现高效高精逆向,将曲面模型精度评价实时融入到传统逆向中,促使逆向中各个环节信息动态交互形成一个闭环过程。在深入研究现有测量技术的基础上,为得到高精度的测量数据,利用三坐标测量机(Coordinate Measuring Machine,CMM)作为数据采集工具自适应测量具有复合自由曲面特征的零件。对被测零件进行合理的测量规划,包括复合自由曲面的边界划分和自由曲面片间测量次序规划,实现CMM有指导地自动测量复合自由曲面。对每个自由曲面片提出双参数向自适应测量法,U参数向均匀初测几点后,不断拟合测点为高次B样条曲线,由曲线末端曲率自适应预测下一测点的位置;V参数向在均匀测得几条扫描线后利用B样条曲面拟合已测扫描线点云,根据拟合曲面V向边界最大曲率自适应确定下一扫描线的跨距,重复这一过程直至曲面测量完毕。使测点可随被测曲面自身曲率变化特性而疏密分布,在曲率变化大的重要特征区域分布密集,曲率变化小的非重要区域分布稀疏,即保证了重要特征点不会遗漏又避免了数据冗余,理论曲线和马鞍面模拟自适应测量实验结果表明该法测量精度可达μm级,多种零件实例应用验证了方法可行性。根据自适应测量结果点云疏密分布的特点,应用基于节点插入的非均匀B样条曲面插值法重构曲面模型,通过马鞍面多种自适应测点数据重构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法重构的曲面模型与其数学模型间最大偏差小于6μm,平均偏差约为1-2μm。根据重构算法编程实现由自适应测量点云自动重构模型,通过两个实例对比Imageware手动重构,本法重构时间大幅度缩短,有效的提高了逆向过程效率。为即时判断重构的模型与实物之间差异,克服传统逆向将模型制造出来再比对实物的缺陷,提出实时自适应精度评价的方法,根据重构曲面控制网格实时确定一些列特征点作为评测点,合理规划评测点测量路径直接输出DMIS程序,指导CMM自动去测评测点在实物上的对应点,计算评测点与评测对应点距离差作为模型误差,评判模型是否合格。当不合格时,将评测对应点加入之前测点中进行再次重构和再次精度评价,逐步提高模型精度直至满足要求为止,精度评价的次数由模型自身误差自适应确定。在上述所提方法和算法基础上,借助VC++、Open GL、LK-DMIS、CMM等软硬件设备开发了闭环逆向系统,包含自适应测量、模型重构和自适应精度评价等模块,通过大量实例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确实可以很好的弥补传统逆向过程中的一些缺陷,且有效的避免了传统逆向过程中各种人为因素的干扰,缩减了逆向周期和成本。

二、复合三角Bèzier曲面的裁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复合三角Bèzier曲面的裁剪(论文提纲范文)

(1)复杂剪裁CAD模型的一步逆等几何冲压成形初始解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非协调模型等几何分析研究现状
    1.3 剪裁模型等几何分析研究现状
    1.4 一步逆成形方法研究现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样条理论与等几何分析
    2.1 引言
    2.2 B样条理论
        2.2.1 B样条基函数
        2.2.2 B样条曲线
        2.2.3 B样条曲面
    2.3 NURBS方法
        2.3.1 NURBS基函数
        2.3.2 NURBS曲线、曲面
    2.4 等几何分析方法
        2.4.1 等几何分析的空间映射
        2.4.2 等几何分析的基本流程
    2.5 本章小结
3 非协调剪裁模型的等几何分析
    3.1 引言
    3.2 问题描述
    3.3 非协调NURBS曲面模型的等几何分析
        3.3.1 控制方程
        3.3.2 Nitsche方法弱形式
        3.3.3 Nitsche离散方程
        3.3.4 程序实现
    3.4 剪裁NURBS曲面模型的等几何分析
        3.4.1 剪裁曲面的数据处理
        3.4.2 剪裁单元的数值积分
    3.5 本章小结
4 一步逆成形方法
    4.1 引言
    4.2 一步逆成形方法的基本理论
        4.2.1 一步逆成形方法的几何关系
        4.2.2 一步逆成形方法的本构关系
        4.2.3 一步逆成形方法中的虚功原理
    4.3 一步逆成形初始解预示算法
        4.3.1 坐标转换矩阵
        4.3.2 单元刚度矩阵
        4.3.3 单元节点内力
        4.3.4 迭代格式及收敛准则
    4.4 本章小结
5 复杂剪裁模型的一步逆等几何冲压初始解
    5.1 引言
    5.2 复杂剪裁模型刚度矩阵的构建
    5.3 数值算例
        5.3.1 方盒
        5.3.2 S梁
        5.3.3 B柱上接头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基于路表纹理的胎/路接触状态有限元模拟与实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胎/路摩擦机理
        1.2.2 路面抗滑性能的影响因素
        1.2.3 路表纹理的表征及模型建立方法
        1.2.4 胎/路接触界面研究
        1.2.5 胎/路接触有限元方法研究
        1.2.6 胎/路接触有限元方法目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路面材料设计与测试方法
    2.1 试验材料与级配设计
        2.1.1 试验材料
        2.1.2 级配设计
    2.2 测试方法与测试设备
        2.2.1 路表纹理获取方法
        2.2.2 精确应力测试方法
        2.2.3 测试设备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压敏胶片的胎/路静态接触状态试验研究
    3.1 胎/路接触测试方法
        3.1.1 试验方法对比以及确定
        3.1.2 试验流程介绍
    3.2 基于压敏胶片试验结果的应力分析
        3.2.1 路表纹理分析
        3.2.2 压敏胶片分析
    3.3 胎/路接触深度确定
        3.3.1 胎/路接触深度范围确定
        3.3.2 基于图像配准方法的胎/路接触深度确定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有限元的胎/路静力接触模型建立与验证分析
    4.1 有限元简介
    4.2 轮胎路面纹理逆向重构
        4.2.1 建立路面模型
        4.2.2 建立轮胎模型
    4.3 基于真实胎/路纹理的有限元静力接触模型
        4.3.1 可变形体与刚体之间的有限滑动相互作用的理论
        4.3.2 胎/路接触方式的确定
        4.3.3 工况及分析步的设置
        4.3.4 模拟下不同胎压和荷载对胎/路接触的影响
    4.4 模型的验证与对比
        4.4.1 胎/路接触应力分布对比
        4.4.2 胎/路接触应力范围分布对比
        4.4.3 胎/路接触压入深度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有限元模拟车辆运动时的胎/路接触状态分析
    5.1 试验材料与测试方法比选
        5.1.1 涂料法
        5.1.2 复写纸法
        5.1.3 填料法
        5.1.4 薄板法
        5.1.5 小结
    5.2 车辆运动时的胎/路接触状态测试分析
        5.2.1 现场试验
        5.2.2 不同车速状态下胎/路接触状态分析
    5.3 基于有限元的胎/路接触模型建立
        5.3.1 动力学中路面模型的优化
        5.3.2 不同路面与不同速度轮胎接触的结果
    5.4 基于接触深度的有限元模型验证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 主要研究结论
    2 主要创新点
    3 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过测地线网的曲面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自由曲面造型技术
    1.2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4 本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预备知识
    2.1 曲线曲面及测地线的相关知识
    2.2 Bézier曲线曲面概念及相关性质
    2.3 Coons曲面及其性质
    2.4 曲线曲面的能量泛函
第三章 过围绕一点测地线网的曲面优化设计
    3.1 过围绕一点测地线网的插值曲面存在性条件
        3.1.1 预备知识
        3.1.2 过围绕一点的三次Bézier测地线网插值曲面存在性条件
    3.2 基于分步策略的过围绕一点测地线网插值曲面构造
    3.3 过围绕一点测地线网的拟Coons插值曲面构造
    3.4 计算实例
    3.5 小结
第四章 过任意拓扑结构Bézier测地线网的曲面优化设计
    4.1 过任意拓扑结构Bézier测地线网的插值曲面存在性条件
        4.1.1 过任意拓扑结构Bézier测地线网的次数分析
        4.1.2 过任意拓扑结构的五次Bézier测地线网插值曲面存在性条件
    4.2 基于分步策略的过任意拓扑结构测地线网插值曲面构造
    4.3 过任意拓扑结构测地线网的拟Coons插值曲面构造
    4.4 计算实例
    4.5 小结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5.1 本文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基于用户需求的住宅厨房产品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相关研究与应用现状
        1.2.1 系统工程方法及其应用
        1.2.2 用户需求及其获取识别研究
        1.2.3 用户需求模型构建与权重排序研究
        1.2.4 产品布局优化设计研究
        1.2.5 产品造型设计参数化研究
        1.2.6 研究现状总结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框架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组织框架
2 用户群体细分及其与设计的关系
    2.1 用户精细化细分的类型
        2.1.1 按照年龄及性别划分
        2.1.2 按照购房置业方式划分
        2.1.3 按照家庭结构划分
        2.1.4 按照用户对产品的关注要素划分
        2.1.5 按照用户的价值观需求因子进行划分
    2.2 典型用户行为模式精细化拆分
    2.3 本章小结
3 住宅厨房产品系统化设计分析
    3.1 系统工程方法论的思想及应用
    3.2 住宅产品系统
    3.3 厨房产品系统及特征
        3.3.1 厨房产品系统组成
        3.3.2 厨房产品系统布局特征
    3.4 住宅厨房产品系统化设计思路
        3.4.1 厨房产品与空间的系统化设计
        3.4.2 根据住宅空间制订厨房产品模数系统
        3.4.3 系统化设计步骤
    3.5 本章小结
4 用户需求模型构建与应用
    4.1 用户需求及特征
        4.1.1 用户需求的含义和特征
        4.1.2 显性需求和隐性需求
    4.2 用户需求开发及与设计的匹配
        4.2.1 识别用户需求
        4.2.2 用户需求知识的转化传递及与设计的匹配
    4.3 用户需求模型构建与权重排序
        4.3.1 需求结构模型与DRMQ分类
        4.3.2 引入用户需求元分析树模型
        4.3.3 构建用户需求权重矩阵
    4.4 以社交便利型用户群体为例构建用户需求模型
        4.4.1 社交便利型用户饮食生活调研
        4.4.2 社交便利型用户需求获取
        4.4.3 需求元权重排序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SLP和 IPSO的住宅厨房产品布局优化设计方法
    5.1 SLP理论的应用
        5.1.1 住宅厨房产品的布局问题
        5.1.2 SLP方法的基本要素
        5.1.3 SLP方法的工作程序
        5.1.4 基于SLP方法的综合强度分析
    5.2 面向社交便利型用户群体的住宅厨房产品初步方案
        5.2.1 确定待布物
        5.2.2 平面布置初步方案设计
    5.3 住宅厨房产品布局模式的数学模型构建
        5.3.1 选择设计变量
        5.3.2 确定约束条件
        5.3.3 建立目标函数
    5.4 基于IPSO的住宅厨房产品布局优化求解
        5.4.1 PSO的应用
        5.4.2 IPSO的应用
    5.5 求解结果与方案评价
        5.5.1 求解结果
        5.5.2 方案评价
    5.6 面向社交便利型用户的住宅厨房产品精细化设计及展示
        5.6.1 厨房物品位置状态解析
        5.6.2 以“水槽”整合设计形成核心区域
        5.6.3 VR设计方案展示
        5.6.4 用户沉浸式虚拟体验与模糊综合评价
    5.7 本章小结
6 基于三次T-Bézier曲线的住宅厨房产品造型参数化设计
    6.1 感官品味型用户群体对于厨房产品的需求元确定
    6.2 基于三次T-Bézier曲线的参数化设计方法
        6.2.1 厨柜产品造型特征与参数化方法
        6.2.2 三次T-Bézier曲线基函数定义
        6.2.3 三次T-Bézier曲线定义
        6.2.4 三次T-Bézier曲线的光滑拼接技术
    6.3 基于三次T-Bézier曲线的厨柜台面轮廓造型设计
        6.3.1 厨柜台面轮廓闭曲线造型流程
        6.3.2 形状可调G~1连续的厨柜轮廓闭曲线
        6.3.3 形状可调G~2连续的厨柜轮廓闭曲线
        6.3.4 用三次T-Bézier曲线精确表示椭圆弧
        6.3.5 三次T-Bézier曲线的形状优化
    6.4 厨柜产品造型设计方案的生成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工作与创新性成果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工作
附录C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专利
附录D 用户对厨房产品的需求调查表
附录E 用户对目前市场上厨柜产品的满意度调查问卷
附录F 用户佩戴VR眼镜虚拟体验结果调查问卷
附录G 社交便利型用户住宅厨房产品精细化设计方案

(5)基于插值的曲线逼近方法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逼近的产生和发展
    1.2 逼近的方法及应用
        1.2.1 有理多项式逼近
        1.2.2 多项式降阶逼近方法
        1.2.3 构造性逼近方法
        1.2.4 逼近方法的应用
    1.3 本章主要工作及其篇章结构安排
第2章 G~1约束下基于三次内点插值方法的等距曲线逼近
    2.1 曲线逼近问题的研究现状
    2.2 G~1约束下基于三次内点插值的曲线逼近方法描述
        2.2.1 三次Bézier曲线的插值问题
        2.2.2 内点参数u*的启发式发式设置方法
        2.2.3 Hausdorff距离的近似计算及误差的逼近阶分析
        2.2.4 生成C~2-连续逼近B样条曲线
    2.3 数值实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插值的三角函数逼近新方法
    3.1 三角函数逼近的研究现状概述
    3.2 基于插值的三角函数逼近新方法的描述
        3.2.1 主要成果
        3.2.2 定理3.1证明
        3.2.3 定理3.2证明
    3.3 数值实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结合插值和重新参数化技术的非线性方程裁剪求根方法
    4.1 非线性方程裁剪求根方法的基础理论
    4.2 非线性方程求根问题的研究现状
    4.3 结合插值和重新参数化的非线性方程裁剪求根方法描述
        4.3.1 求解三次插值多项式
        4.3.2 求解对应的重新参数化函数φ_1(t)和φ_2(t)
        4.3.3 求解包围小区域
    4.4 数值实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工作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详细摘要

(6)三维地质界面曲面建模关键算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关键问题
2 地质界面曲面重构
    2.1 地质界面三角网格模型数据结构
    2.2 地质界面三角网模型重构算法
        2.2.1 确定映射平面
        2.2.2 基于拓扑关系确定空洞边界
        2.2.3 基于拓扑关系边约束恢复
3 地质界面接触关系处理
4 总结与讨论

(8)三维可视化数据获取方法研究 ——以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和倾斜摄影测量技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研究现状
        1.3.2 倾斜摄影测量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1 论文主要工作
        1.4.2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测绘技术的介绍
    2.1 传统测绘技术
        2.1.1 水准测量
        2.1.2 导线测量
        2.1.3 全站仪数字测图
    2.2 新技术
        2.2.1 GPS-RTK技术
        2.2.2 遥感技术
        2.2.3 移动车载测量技术
        2.2.4 航空摄影测量
        2.2.5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
        2.2.6 倾斜摄影测量技术
第三章 案例技术测量过程
    3.1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测量过程
        3.1.1 点云数据获取
        3.1.2 点云数据的处理
    3.2 倾斜摄影测量技术测量过程
        3.2.1 无人机航飞
        3.2.2 数据处理
    3.3 案例技术优势
        3.3.1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优势:
        3.3.2 倾斜摄影测量技术优势
第四章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案例
    4.1 测区概况
    4.2 点云数据处理
    4.3 点云数据的三维建模过程
        4.3.1 点云数据格式
        4.3.2 点云数据导入
        4.3.3 模型三维实体重建
    4.4 精度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倾斜摄影测量技术案例
    5.1 测区概况
    5.2 无人机航飞
    5.3 成果展示
        5.3.1 测区三维模型
        5.3.2 模型导入City Maker软件
    5.4 精度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取的专利
致谢

(9)准双曲面齿轮啮合机理与复杂动力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准双曲面齿轮技术
        1.2.1 研究概述
        1.2.2 准双曲面齿轮研究现状
    1.3 数字化齿面重构技术
        1.3.1 研究概述
        1.3.2 数字化齿面重构技术研究现状
    1.4 齿轮动态特性相关研究
        1.4.1 研究概述
        1.4.2 齿轮动态特性相关研究现状
    1.5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准双曲面齿轮数字化复合齿面构建
    2.1 引言
    2.2 数字化复合齿面构建方法
    2.3 基准齿面模型
        2.3.1 Face-hobbing刀具方程
        2.3.2 假想产形轮方程
        2.3.3 大轮基准齿面方程
        2.3.4 小轮基准齿面方程
    2.4 准双曲面齿轮数字化真实齿面模型
    2.5 准双曲面齿轮数字化复合齿面模型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数字化复合齿面曲面处理技术
    3.1 引言
    3.2 基于三角Bézier曲面的数字化复合齿面模型
        3.2.1 基于三角Bézier模型的曲面定义
        3.2.2 基于三角Bézier曲面的反算方法
        3.2.3 基于三角Bézier曲面的正算方法
    3.3 基于B-Spline的齿面接触线拟合
        3.3.1 三阶B-Spline插值函数
        3.3.2 三阶B-Spline插值函数表达式
        3.3.3 基于三阶B-Spline模型的齿面接触线拟合步骤
    3.4 数字化复合齿面离散数据分块技术
        3.4.1 离散数据的Delaunay三角剖分
        3.4.2 曲面上任意点法向矢量计算
        3.4.3 基于非特征离散数据分块技术
    3.5 数字化复合齿面局部插值改进算法
    3.6 数字化复合齿面离散数据点光顺算法
    3.7 实例比较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字化复合齿面啮合特性分析
    4.1 引言
    4.2 数字化复合齿面接触坐标系
    4.3 齿面二阶接触特性分析
    4.4 齿面三阶接触特性分析
    4.5 数字化复合齿面接触区形状分析
        4.5.1 数字化复合齿面接触轨迹方向
        4.5.2 数字化复合齿面接触斑点
        4.5.3 齿面接触斑点的数值处理
    4.6 实例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数字化复合齿面加载接触分析方法
    5.1 引言
    5.2 齿面时变接触线载荷分配
    5.3 考虑齿面误差的时变啮合刚度
    5.4 数字化复合齿面承载接触分析方法
    5.5 实例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数字化复合齿面模型的误差敏感性分析
    6.1 引言
    6.2 准双曲面齿轮副安装误差定义
    6.3 数字化复合齿面误差接触点位置敏感性分析
    6.4 接触点位置误差敏感性矩阵
        6.4.1 接触点位置误差敏感性各分量计算
        6.4.2 啮合轨迹的误差敏感度
    6.5 齿面二阶接触特性的误差敏感性分析
    6.6 齿面二阶接触特性的误差敏感性矩阵
    6.7 实例分析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数字化复合齿面动力学分析方法
    7.1 引言
    7.2 数字化复合齿面动力学模型
        7.2.1 时变啮合刚度激励
        7.2.2 齿轮副弯-扭-轴耦合动力学模型
    7.3 准双曲面齿轮动力学模型的IHB求解方法
        7.3.1 Newton-Raphson法参数增量过程
        7.3.2 Galerkin法的谐波平衡法求解过程
    7.4 系统稳态解的稳定性
    7.5 实例分析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论文主要结论
    8.2 论文特色
    8.3 论文展望
符号表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准双曲面齿轮加工参数
    附录二 主要程序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承担科研项目及取得成果
致谢

(10)复合自由曲面模型自适应精度评价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逆向工程
        1.1.1 简介
        1.1.2 逆向工程应用及关键技术
        1.1.3 逆向工程发展面临的挑战
    1.2 复合自由曲面逆向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自由曲面CMM测量的研究现状
        1.2.2 自由曲面模型重构的研究现状
        1.2.3 自由曲面模型精度评价的研究现状
        1.2.4 逆向软件的应用现状
    1.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1.3.1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3.2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第二章 复合自由曲面的CMM双参数向自适应测量
    2.1 复合自由曲面测量规划
        2.1.1 CMM测量方法
        2.1.2 复合自由曲面测量分解和边界确定
        2.1.3 复合自由曲面测量次序规划
        2.1.4 测量矢量对测量精度的影响
    2.2 现有自适应测量方法
        2.2.1 圆弧插值法
        2.2.2 多项式法
        2.2.3 五次Bézier曲线曲率连续自适应法
        2.2.4 三种自适应方法测量误差对比
    2.3 U参数向高次B样条曲线曲率连续自适应测量
        2.3.1 B样条曲线定义与导数
        2.3.2 不同类型B样条曲线拟合对比
        2.3.3 U向初始点集的确定
        2.3.4 基于插值法的已测点B样条曲线拟合
        2.3.5 插值曲线的末端曲率
        2.3.6 预测点的自适应确定
        2.3.7 B样条阶次对自适应测量精度的影响
    2.4 V参数向自适应确定扫描线跨距
        2.4.1 V向等参数线
        2.4.2 V向等参数线末端曲率
        2.4.3 扫描线跨距自适应确定
        2.4.4 自适应跨距与均匀跨距对比
        2.4.5 V向测量阶次对测点分布结果的影响
    2.5 基于CMM的曲面双参数向自适应测量实例验证
        2.5.1 基于CMM的自由曲面测量
        2.5.2 基于CMM的复合自由曲面测量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复合自由曲面模型重构
    3.1 B样条曲面
        3.1.1 B样条曲面定义与性质
        3.1.2 B样条曲面分类
        3.1.3 B样条曲面的偏导数
        3.1.4 B样条曲面的升阶
    3.2 基于节点插入法非均匀B样条曲面重构
        3.2.1 节点插入法补充点
        3.2.2 自由曲面模型节点矢量确定
        3.2.3 反算控制顶点集
        3.2.4 自由曲面模型重构流程
        3.2.5 自由曲面模型重构算法验证
    3.3 复合自由曲面模型拼接
        3.3.1 复合自由曲面模型拼接算法
        3.3.2 复合自由曲面模型拼接案例
    3.4 复合自由曲面的模型重构实例验证
        3.4.1 自由曲面模型重构
        3.4.2 复合自由曲面模型重构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复合自由曲面模型实时自适应精度评价
    4.1 复合自由曲面模型精度评价指标
        4.1.1 曲面模型误差来源
        4.1.2 曲面模型精度评价量化指标
    4.2 复合自由曲面模型评测点自适应确定
        4.2.1 基于曲面控制网格的评测点采样策略
        4.2.2 曲面模型评测点坐标计算
        4.2.3 曲面模型评测点测量矢量确定
    4.3 复合自由曲面模型实时精度评价测量路径规划
        4.3.1 单向测量路径规划
        4.3.2 往复测量路径规划
        4.3.3 基于最小邻近法的最短测量路径规划
        4.3.4 多种路径规划方法实例对比
        4.3.5 精度评价测量的碰撞检查与规避
        4.3.6 实时精度评价测量坐标系的选择
    4.4 复合自由曲面模型自适应精度评价
        4.4.1 复合自由曲面模型精度评价依据
        4.4.2 复合自由曲面模型自适应精度评价策略
        4.4.3 曲面模型精度阈值的确定
        4.4.4 自由曲面模型自适应精度评价实现流程
    4.5 复合自由曲面模型自适应精度评价实例验证
        4.5.1 自由曲面模型精度评价
        4.5.2 复合自由曲面模型精度评价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复合自由曲面测量重构与精度评价系统的开发
    5.1 集成测量重构与精度评价的闭环逆向
    5.2 闭环逆向系统设计
        5.2.1 基于VC++和OpenGL的开发工具
        5.2.2 闭环逆向系统的整体设计
        5.2.3 闭环逆向系统的功能
    5.3 闭环逆向系统的应用
    5.4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复合三角Bèzier曲面的裁剪(论文参考文献)

  • [1]复杂剪裁CAD模型的一步逆等几何冲压成形初始解算法研究[D]. 张玺.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基于路表纹理的胎/路接触状态有限元模拟与实测研究[D]. 卢灏. 长安大学, 2021
  • [3]过测地线网的曲面优化设计[D]. 毛小红. 江西理工大学, 2020(01)
  • [4]基于用户需求的住宅厨房产品设计方法研究[D]. 孙昕. 西安理工大学, 2020
  • [5]基于插值的曲线逼近方法及应用研究[D]. 金佳培.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8(01)
  • [6]三维地质界面曲面建模关键算法[J]. 侯晓琳.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7(26)
  • [7]CAD/CAE/OPT一体化软件ARCHYTAS[A]. 王伟,杜孝孝,张阳,柏硌,赵罡. 中国力学大会-2017暨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60周年大会论文集(C), 2017
  • [8]三维可视化数据获取方法研究 ——以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和倾斜摄影测量技术为例[D]. 赵吉. 新疆大学, 2017(01)
  • [9]准双曲面齿轮啮合机理与复杂动力学特性研究[D]. 李刚. 上海理工大学, 2017(06)
  • [10]复合自由曲面模型自适应精度评价的研究[D]. 何俊飞. 江南大学, 2015(12)

标签:;  ;  ;  ;  ;  

复合三角贝塞尔曲面的修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