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小学素质教育

浅谈中小学素质教育

一、简论中小学素质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张安然,张卫平,陈艳,胡巧玲,李颖,朱卫丰[1](2021)在《中医药文化融入中小学素质教育的路径及策略研究》文中指出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丰富的育人价值和独特的应用价值。将中医药文化融入中小学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实践教育和劳动教育,有利于帮助中小学生提升人文素养、改善身心健康,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胡鑫[2](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教师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郑小凤[3](2021)在《制度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西部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欠发达地区,影响了整个区域的教育,包括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发展高等教育,当以人才为本。体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理应重视体育人才。以往对于高校体育人才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体育教师应该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如今转换一下视角,研究国家和学校能为西部高校体育教师提供什么样的环境,提供什么样的条件,激励体育教师潜心教学、科学研究,激发教师主动性和敬业精神,真正实现“以教师为本”。而制度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高度相关,制度是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方向标”,引导教师价值和行为选择。正是基于此,从制度视角研究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以体育学科发展的角度,考虑体育教师的职业要求和工作性质,制定有利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职称晋升制度、绩效考核制度、薪酬分配制度、激励制度、培训制度等,以期为西部地区高校制度更新和改进提供借鉴。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比较研究法、数理统计法对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包括:(1)梳理建国后国家及各省颁布的影响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宏观制度。根据制度对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产生的影响,结合建国后我国政治环境变化、经济社会发展、教育战略调整等,将制度的演变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了解每一个阶段的主要制度,掌握当下的政策热点,预测未来的制度走向,为西部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提供政策依据。(2)通过问卷调查对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进行实证研究,获得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现实状况,呈现的主要特点以及与职业发展有关的潜在联系。具体运用因子分析、方差分析以及结构方程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对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进行验证,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建议。(3)通过访谈法获得西部地区13所高校的学校制度以及专家观点,具体详细了解每所学校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制度,制度实行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研究结论如下:(1)新中国成立以后,学校重视体育教学,课程内容设置以运动项目为主,大学体育教师的培养注重“运动专项化”。制度高度统一化,初步建立了对所有教师一视同仁的培训进修、任职制度、考核制度、晋升制度、薪酬制度等。文革结束以后,各体育院系、师范院校采取各种手段,培养体育人才;考核制度进入量化考核阶段;职称晋升制度得到恢复;薪酬制度进行了多次改革;推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20世纪90年代,高校体育教师进修培训网络体系基本建成;薪酬制度不断完善;考核制度进入分类探索时期;职称评审权下放,制度改革进入新的时期。(2)通过问卷调查,获得描述性统计结果。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发现,人口特征变量性别、年龄、学历、年收入、执教时间,以及学校特征变量学校地理位置、省份、招生体育专业研究生、分类考核、分类职称评定在职业发展某个或某些维度存在显着性差异。通过回归分析发现,某些变量和维度对教学发展、科研发展、职称职务提升、薪资增长产生正向直接影响。探索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学校制度对职业发展的解释力度达到0.346,并探索建立调节效应模型。(3)通过微观研究发现部分高校存在评职称难的问题,各高校职称晋升制度有差别,评定方式也各有特色。通过对13所高校的对比分析发现,职称评审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制定评定职称必备条件和任选条件;另一类是量化打分。在职称评定中,多数高校已经进行分类评定,有的高校将学历作为限制条件,影响体育教师评职称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是否将比赛成绩纳入其中,而各高校的规定各不相同,没有突出体育教师的特殊性。绩效考核突出量化标准,每所学校的年度考核制度不太一样,但都是侧重教学、科研的考核,教学占的比重更大。学校进修与培训制度明确,考核制度不太全面,教学、竞赛训练方面的奖励不足,薪酬制度满意度较低。根据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国家政策引领是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根本路径;高校制度是促进西部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有效保障;提高自身认识是促进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内部动力。

李静[4](2021)在《高校美育实践、困境及改进策略研究 ——基于两所大学的比较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美育对于促进学生全面综合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是塑造大学生完美人格的重要途径。但是,目前高校美育现状不容乐观,与德智体相比,仍处于弱势地位。基于此,本研究对两所高校美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比较分析,利用相关理论与政策提出建议,旨在进一步落实高校美育工作,彰显高校美育价值。本研究共五章。第一章绪论:表明研究价值与意义,梳理相关文献,阐明理论基础。第二章现状调查:对两所大学的美育进行实际调研,指出存在的问题。第三章困境分析:通过问题的存在反映出高校美育实践的困境。第四章反思与建议:利用席勒与蔡元培的美育理论以及相关美育政策对高校美育的发展提出建议。第五章结论与展望,阐述本研究结论,表明后续研究方向。通过调查与分析,本研究认为两所大学美育实践各不相同。在组织机构上,A大学围绕美育学校开展美育,B大学以艺术教育中心开展美育;在运行机制上,A大学结合校团委成立专家委员会和学生委员会,B大学以艺术教育中心为核心建立常态工作联系机制与专项工作小组协调机制。两所大学在美育组织运行上都存在美育工作实施较为被动,美育资源保障较为缺乏的问题。在开展途径上,两所大学都以课内美育和课外美育的方式进行。在课内美育上,存在美育内容认同感低,评价体系未健全、美育方式智育化,育人目标有偏差、美育主体单一化,资源未有效整合的问题;在课外美育上,存在重少数轻全体的现象以及美育活动形式化的问题。在美育活动开展成效中得知,学生在审美意识、审美情感、审美能力与审美素养的提升上还表现的不够充分,还未对学生产生真正的审美熏陶。由以上问题反映出高校美育目前面临的困境有:国家顶层设计与高校美育惯性模式之间的矛盾、“大美育”体系建构与高校美育评价指标之间的矛盾、高校美育实践的迫切需要与专业师资缺乏之间的矛盾。在此基础上,为使美育工作得到落实,本研究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建议,分别为在美育理念上:落实美育引领办学,强化美育组织管理,营造校园美育氛围;在课程设置上:构建统整式美育课程体系,注重内容的全面性与层次性,注重形式的互动性和多样性;在教学安排上:挖掘教学美育元素,建立专业师资队伍,完善美育评价考核;在活动开展上:立足优秀文化传统,组织审美教育活动,促进审美实践创新。由此,在各方面的努力下,进一步加强与改进高校美育工作,使美育成为全面发展教育的中坚力量。

张建盼[5](2021)在《新时代初中劳动教育开展的现状及改进对策研究 ——基于成都市T中学的调查》文中指出劳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范畴,一种教育实践,曾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无论对于国家的发展还是个人的成长,劳动教育都是不可缺少的。一段时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劳动教育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在学校或被完全忽视,或被“束之高阁”。进入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等有关部门逐渐提高了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并提出一系列要求和指示。在此背景下,学术界和各级各类学校掀起了一股劳动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热潮,吹响了劳动教育回归的号角。那么,现实中劳动教育的开展情况究竟如何,是否满足了政策要求,是否实现了应有的育人价值,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应该如何解决。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立足实践,通过实证调查了解当下初中劳动教育开展的现状,发现问题,并在分析问题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本研究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劳动学说为理论基础,采用自编的《初中学校劳动教育开展情况调查问卷》,以成都市T中学7-9年级共计个6个班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对该校劳动教育整体开展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然后根据自编的访谈提纲,对该校副校长、德育负责人、劳动教育老师、其它科任老师、学生以及学生家长进行了深入访谈,此外,通过观察法直观了解了该校的劳动教育设备设施以及上课过程。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发现:学校劳动教育整体情况并没有想象的那么悲观,对于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逐渐得到了大多数教育主体的认可,劳动教育相关实践活动也在不断探索推进中。但与此同时,劳动教育开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诸如对劳动教育价值的认识不够深入、课程地位不高,课程体系不完善、过程缺乏教育引导、保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也不容忽视。在对上述问题进行针对性分析后,本研究提出了如下对策:深化劳动教育价值认识;加强课程管理,优化课程设计;注重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教育引导;健全劳动教育保障体系,以期提升劳动教育开展成效。

董京[6](2021)在《中学生武术微课的设计与开发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在微传播时代背景下,微博、微信、微视频的出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学习方式、交流方式及生活方式。微课作为信息化时代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正逐渐被广泛应用于学校教育之中。微课资源日渐成熟,以精致化、系统化、形象化,便携性强,易操作的优势极大满足了学生们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因此,通过对中学生武术微课的设计与开发研究弥补和完善传统武术教学中的不足,从而实现学校武术的可持续性发展。本研究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系统设计法、专家评定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依据现实问题总结适用于中学武术教学的微课解决方案。结合微课特点按设计步骤选定并制作《功夫青春》第一节和第二节微课案例,通过专家评定法对微课案例的内容设计与技术设计进行权威评定,再将评定修改后的微课案例传送给随机抽取的100名中学生进行观看学习,将学习后所反馈的问卷数据进行收集、整理与分析,使微课案例更加具有科学性、客观性和实用性。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武术微课在微传播时代背景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补充和改善中学武术教学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如:专项教师紧缺、教学时间空间受限、教辅资源分散滞后,以及教学形式单一等问题。(2)微课案例通过对运动技能、文化认知和功能价值三个不同层面的挖掘、扩展与延伸,使中学生武术微课在教学要素的展示和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中具有一定优势。学生运用听、视觉感知器官,可以轻松做到同步模仿,并根据自身的掌握情况进行重复性的回放与暂停。为学生个性化的技能学习提供了学习便捷性。(3)微课案例的设计步骤包含内容选取、目标设定、环节设计、视频脚本四方面内容,遵循微课设计的理论依据和基本原则,具备完整与合理的应用形式,能够为后续的武术微课应用研究提供较为科学的设计范例与经验基础。(4)经专家与学习者两个维度的评价,微课案例在内容上具有合理性,设计上具有创新性,结构上具有实用性。在交互性方面仍需补充与完善。

钟飞燕[7](2021)在《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其超越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既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也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但其主要实践载体——学校劳动教育,却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下进行的。步入新时代,劳动教育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新角色,担负新使命,也必然遇到新问题。当前,处于起步阶段的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面临诸多挑战,其轰轰烈烈开展的背后是各种形式化、空心化、碎片化现象,形成高投入与低实效之间的巨大反差。因此,对其进行积极的理论和现实回应,是促进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本研究立足新时代劳动新形态和学生新特点,参照“泰勒原理”,即“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的教育活动科学化程序,从学校劳动教育目标、学校劳动教育内容、学校劳动教育实施、学校劳动教育评价等方面对学校劳动教育进行整体性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探讨,以推进学校劳动教育的科学化、常态化、规范化。对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进行理论和现实回应,界定其内涵和本质是前提。学校劳动教育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以“劳动”为核心进行的教育实践活动。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纯粹知识性或通识性教育活动,学校劳动教育是国家进行国民教育的专门化教育实践。其具有明确的意识形态指向,即传播和培育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在理论回应层面,本文对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进行整体性理论建构,系统分析了学校劳动教育目标、学校劳动教育内容、学校劳动教育实施及学校劳动教育评价等构成要素。其一,学校劳动教育的主要目标在于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劳动观。学校劳动教育曾被异化为政治运动的工具、窄化为学习生产技能的载体、虚化为教育惩戒的手段、泛化为综合社会实践的方式,这些都被历史证明是违背劳动教育客观规律的。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应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在突出位置,从物质性的、技术性的功利追求回归到育人本质中来,引导学生理解“为何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认同“何人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主体观;领悟“如何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过程观;理解“何以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权益观。其二,学校劳动教育内容的构建应超越“工具”取向,回归“人本”取向,立足新时代学生的劳动素养。学校劳动教育的内容包含劳动与人类历史、劳动与人生、劳动与社会、劳动与伦理等主题,并通过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等组织起来。为了提高教育实效性,应进一步优化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内容,使其既与自然融通,与生活对话,又与社会联结,与职业相嵌;既与传统接轨,又与未来同向。其三,学校劳动教育实施是一个整体性的过程,其具有很强的动态性。为了提高学校劳动教育实施的实效性,要挖掘其困境症结,提出科学有效的对策,完善各项保障制度,推进评价体系的创新。在现实回应层面,本文针对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出现的问题,既从长远角度做出宏观的战略思考,又从具体操作层面提出规范的措施。面对复杂的形势,学校劳动教育在实践中出现许多问题,如重“劳动形式”轻“教育意义”、重“脑力劳动”轻“体力劳动”、重“个人实践”轻“集体劳动”、重“苦干盲干”轻“特色发展”、重“高调前进”轻“整体规划”等,导致其陷入形式化、片面化、工具化、空心化、碎片化的困境中。为此,学校应建立课程标准,优化劳动教育课程结构;适应劳动新形态,拓展劳动教育平台;立足学生新特点,创新劳动教育方法。此外,还应通过构建家校社多方协同的运行机制、大中小一体化发展的劳育机制,以及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来保障学校劳动教育的规范化和常态化发展。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是相互的。为了提高实效性,应以科学的劳动教育理论指导学校劳动教育实践的发展。与此同时,学校劳动教育实践的发展将进一步推动学校劳动教育理论的丰富和完善。因此,对学校劳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需要立足时代之需,在长期的互动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黄荣钦[8](2021)在《集约型中小学院落式校园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以合肥市某小学设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城市从“增量发展”向“存量发展”,未来新型中小学发展同样从增“量”向提升“质”的过程转变,精致化的设计成为必然。以往的中小学由于过度的功能分区和理性的形式秩序破环校园的完整性,忽略儿童对空间的感知和需求,导致校园整体布局单板、单一化特色以及校园风格趋同的倾向;早期普遍的粗放式建设对土地的浪费不利于未来学校的发展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需要重新审视中小学校园空间,在内向需求的导向下,倾向更高效紧凑的集约化模式。因此,文章通过运用教育学、行为学、建筑计划学,同时结合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探索集约型院落式校园空间的多元化设计方法与原则。在写作过程中,网络收集大量的优秀实践案例(附表A、B),梳理中小学院落式校园空间的现状,找寻以学生为本的集约化院落式校园发展的动因,进一步梳理院落与院落式校园的理论和校园案例作为研究基础,旨在探索现代化新型中小学校园空间设计的新思路。文章将集约型院落式校园空间理念的构建与设计策略作为研究对象,主要从空间组织、功能复合、院落布局、交通体系四点出发阐述,研究集约化理念推动下的校园空间的创新设计,为未来新型校园的建设提供指导性建议。院落式校园集约化空间组织策略主要探讨空间规划、空间结构以及构成策略三个方面,合理的规划设计是集约化的必要条件,通过不同的气候、规模适应、土地利用强度以及空间组织下的空间形态来激发空间活力和设计方法。集约化功能复合策略是营造社区共享、增加交流互动、提高活动空间使用率的重要组织方法,探讨多义、同质功能空间复合的设计策略。集约化院落布局策略通过对四种院落布局形态,从空间秩序化、学生集聚性、隐匿性、个性化提出针对性的布局形态策略。集约化交通体系策略通过分析当前校园交通的矛盾,寻找交通规划原则、组织策略以及车行和步行交通的设计策略。最后以实践项目来论述集约型院落式校园空间设计策略的实践应用。集约型院落式校园空间设计是界定于中小学范围内在功能空间的有效组织与复合以及土地资源利用的两个层次,但集约并不是节约,不能只局限于对土地高强度的利用、建筑层数的堆叠来增加容积率,而是需要用集约化内涵的发展模式,形成合理、紧凑、高效、有序的校园空间形态并最大限度提高有限的土地资源以营造亲近自然、尺度适宜的校园空间环境。通过探索在集约型校园植入院落空间,希望能够为未来校园建设提供集约型院落式校园空间的设计思路。

周芮[9](2021)在《农村小学图书资源配置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重庆市W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随着图书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国家发起了“推进全民阅读,构建书香社会”的号召,阅读被提升到影响国民综合素质的高度。“书香校园”也是“书香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由于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农村小学长期处于教育资源配置的弱势地位,农村小学图书室建设情况更加值得关注。本研究旨在立足于客观现实,发现农村小学图书资源配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农村小学图书资源合理配置的对策,以满足农村小学师生的使用需求、提高学校的育人实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首先,采用调查研究法、实地观察法,通过对重庆市W区教育局和I、J、O三个农村小学进行访谈、问卷调查、现场观察以及相关实证资料搜集,对农村小学图书资源配置情况进行仔细分析,发现存在以下几点问题:生均图书不达标,图书更新太缓慢;馆舍面积太狭小,基础设施未配齐;图书内容不适切,需求匹配不到位;运行模式不科学,开放时间被压缩;图管员素养偏低,服务质量待提高;信息化建设滞后,电子阅读推广难。其次,结合访谈文本和实证材料探析农村小学图书资源配置存在问题的原因,从政府层面发现:图书配置单向化,忽略使用者需求;教育资金投入不足,影响图书硬件配置;阅读推广后续乏力,书香校园难以建成。学校层面发现:过度依赖上级部门,主体责任意识不足;传统教育观念束缚,图书室地位边缘化;习惯和技术双重限制,信息化发展受阻;管理制度不健全,人员缺乏培训与约束。社会层面发现:城镇化进程加快,教育资源配置滞后;农村文化氛围不浓,阅读习惯趋于保守;休闲方式泛娱乐化,学生阅读行为弱化。最后,针对农村小学图书资源配置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从四个方面提出促进农村小学图书资源合理配置的对策:其一,地方政府加大对农村小学图书资源的投入与指导,具体要增加财政投入力度,激发图书室发展动能;完善图书配置机制,精准匹配阅读需求;加强统一指导与监督,保障图书室高效运行。其二,农村小学发挥图书资源完善和优化配置的主体作用,具体要自主购买部分资源,及时填补阅读缺口;完善图书室管理制度,规范图书室运行状态;加强图管人员培养,促进图书室服务升级;积极开展相关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完善阅读空间建设,促进图书功能发挥。其三,农村社区配合农村小学营造良好的图书阅读和利用环境,具体要大力推广图书功能,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加快建设农家书屋,引领农村阅读风尚;社区教育同步展开,爱心关怀留守儿童。其四,社会组织给予农村小学力所能及的物质支持和爱心帮扶,具体要切实关注农村教育,积极开展社会捐赠;开展进校志愿服务,共同推动阅读建设。

史子禾[10](2021)在《杨贤江体育思想研究》文中认为杨贤江作为我国早期优秀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杰出的青年运动领导人,在长期的教育与革命实践中,形成了个人卓越的体育思想,不但是中国近代体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的中国体育指明了发展的方向,也为我国当前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积极的理论参考。本研究以杨贤江的体育思想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历史研究法、逻辑分析法、综合归纳法等研究方法,对杨贤江的原始着述、体育实践活动以及当代研究论着进行全面而客观地梳理、归纳和总结。研究发现:杨贤江以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小原国芳的全人教育思想以及蔡元培的五育并举教育思想为理论养料,结合个人丰富的教育和革命实践,形成了其内容丰富的体育思想。杨贤江的体育思想可主要概括、归纳为四个方面:(1)进行体育本体论研究,对体育的起源、目的、构成要素等方面的探索,是中国体育史上一场认识论的重大革命;(2)在学校体育方面,主张三育并重,首倡“健康第一”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以运动、卫生和游戏为学校体育的内容,提倡科学、规律的体育方法,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态度,强调和重视课外体育锻炼,批判的继承民族传统体育,并呼吁学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重视运动会的举办;(3)从学校教育、人生发展和当时的国情出发,看到了进行休闲体育的重要性,主张利用大自然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休闲体育活动和教育;(4)提出健康生活指导思想,主要包括体育锻炼和卫生健康两个方面,帮助青年解决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和各种实际问题。研究认为,杨贤江的体育思想在体育主体上具有广泛性与终身性的特征,在体育实践上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特征,在体育目的上具有教育性和革命性的特征,而体育思想在整体上具时代性与民族性的特征。在当时,杨贤江的体育思想对鼓励青年进行体育锻炼、倡导健康生活、增强学生体质方面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在影响了我国早期共产党人树立以“革命人生观”为核心的体育观的同时,为我国体育元理论研究提供了有益参考,也丰富了我国比较体育与体育史的研究。然而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杨贤江体育思想发现其存在对竞技体育认识不够全面的历史局限。在新时代,杨贤江的体育思想历久弥新,依旧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价值。通过杨贤江的体育思想和实践,可以得到以下四方面的启示:(1)当代体育学科建设要重视对体育的本体以及基础理论的研究,并在学科建设过程中拒接“拿来主义”;(2)将健康教育纳入全民教育体系,坚持“健康第一”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还要进一步发掘和发挥新时代下体育的德育功能,同时可以通过课外体育解决中小学课后“三点半”问题。(3)我国全民健身的实现要整合资源,充分利用单位组织、街道社区等群众体育实施载体,因地制宜、扬长补短的,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群众性体育娱乐活动。(4)从教育引领和政府扶持的层面出发,在全社会形成终身体育共识,助力建设“健康中国”。

二、简论中小学素质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简论中小学素质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3)制度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宏观制度相继出台
        1.1.2 西部大开发重新受到重视
        1.1.3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不可或缺
        1.1.4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需要成长
        1.1.5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新旧问题叠加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1.6 论文的创新点
    1.7 论文的局限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研究
        2.1.1 高校教师职业发展阶段划分
        2.1.2 有关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研究
    2.2 国内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
        2.2.1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2.2 有关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研究
    2.3 职业发展及其相关变量测量的研究综述
    2.4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调查法
        3.2.3 比较研究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3 基本理论与研究假设
        3.3.1 基本概念
        3.3.2 基本理论
        3.3.3 研究假设
    3.4 相关量表的修订与测量
        3.4.1 量表修订
        3.4.2 变量测量
        3.4.3 量表评价
4 建国后基于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宏观制度梳理
    4.1 初创与曲折发展阶段(1949—1977 年)
        4.1.1 初创阶段
        4.1.2 曲折发展阶段
    4.2 恢复发展阶段(1978—1991)
        4.2.1 进修培训制度
        4.2.2 考核制度
        4.2.3 职称晋升制度
        4.2.4 薪酬制度
        4.2.5 聘任制度
    4.3 探索改革阶段(1992—2019)
        4.3.1 宏观制度分析
        4.3.2 影响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4.3.3 有关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4.4 结果分析
        4.4.1 前两个阶段制度呈现的特点
        4.4.2 有关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4.4.3 影响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5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现状与模型构建
    5.1 数据质量评价
        5.1.1 正式问卷量表的信度分析
        5.1.2 验证性因子分析
    5.2 描述性统计分析
    5.3 人口特征的差异性分析
    5.4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相关分析
    5.5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模型构建
    5.6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假设验证
    5.7 调节效应模型构建
    5.8 分析讨论
        5.8.1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整体情况
        5.8.2 西部地区高校制度执行情况分析
        5.8.3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称结构分析
        5.8.4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工作量统计分析
        5.8.5 人口特征变量对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和学校制度的评价
        5.8.6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和学校制度的关系验证
        5.8.7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6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微观探析
    6.1 职称晋升制度比较
        6.1.1 职称情况
        6.1.2 学术成果
        6.1.3 职称晋升人数比较
        6.1.4 职称晋升方式比较
    6.2 绩效考核制度比较
    6.3 培训与进修制度比较
    6.4 奖励制度比较
    6.5 薪酬制度比较
    6.6 结果分析
        6.6.1 职称晋升制度各不相同
        6.6.2 职称晋升受限
        6.6.3 绩效考核方式多样化
        6.6.4 体育教师工作量量化不足
        6.6.5 高校支持进修与培训
        6.6.6 明确的奖励制度
        6.6.7 奖励“一刀切”
        6.6.8 薪酬偏低
7 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7.1 国家政策引领是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根本路径
        7.1.1 国家给与西部地区政策支持
        7.1.2 国家制度突出“以教师为本”
        7.1.3 国家进行有效的监督
    7.2 学校制度是西部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有效保障
        7.2.1 激励高校制度创新
        7.2.2 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7.2.3 制定合理的晋升制度
        7.2.4 合理运用激励制度
        7.2.5 完善薪酬制度
        7.2.6 突出体育学科的学科差异
        7.2.7 注重制度公平
    7.3 提高自身认识是促进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内部动力
        7.3.1 正视体育教学与科研的问题
        7.3.2 积极引导体育教师树立正确的发展意识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初始量表
附录2:调查问卷
附录3:正式量表
附录4:访谈提纲
附录5:项目分析
附录6:H大学职称评审分值表
附录7:博士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4)高校美育实践、困境及改进策略研究 ——基于两所大学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美育
        1.2.2 高校美育
        1.2.3 高校美育实践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关于美育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1.3.2 关于美育实践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理论基础
        1.5.1 席勒的美育理论
        1.5.2 蔡元培的美育理论
2 高校美育实践及问题分析
    2.1 高校美育实践现状调研
        2.1.1 所选案例学校的概况及选取原因
        2.1.2 所选案例学校美育的实践模式
        2.1.3 所选案例学校美育的实际调研
    2.2 美育组织机构及运行机制的对比分析
        2.2.1 A大学美育组织机构及运行机制
        2.2.2 B大学美育组织机构及运行机制
        2.2.3 A大学与B大学美育组织及运行的分析
    2.3 美育开展途径的对比分析
        2.3.1 课内美育的对比分析
        2.3.1.1 A大学美育课程设置
        2.3.1.2 B大学美育课程设置
        2.3.1.3 A大学与B大学课内美育存在的问题
        2.3.2 课外美育的对比分析
        2.3.2.1 A大学美育活动
        2.3.2.2 B大学美育活动
        2.3.2.3 A大学与B大学课外美育存在的问题
    2.4 美育活动开展成效的对比分析
        2.4.1 学生对A大学开展审美活动的感受
        2.4.2 学生对B大学开展审美活动的感受
        2.4.3 A大学与B大学美育活动开展成效的分析
3 当前高校美育实践的现实困境
    3.1 国家顶层设计与高校美育惯性模式之间的矛盾
        3.1.1 在以美育人的理念下,高校美育存在智育化倾向
        3.1.2 在顶层设计的要求下,高校美育机制需健全完善
    3.2 “大美育”体系建构与高校美育评价指标之间的矛盾
        3.2.1 美育体系需要得到构建,但缺少美育渗透的途径和方法
        3.2.2 美育资源需要得到整合,但缺少多元化的美育评价方式
    3.3 高校美育发展的迫切需要与专业师资缺乏之间的矛盾
        3.3.1 高校希望推进美育活动,但缺少专业的美育师资
        3.3.2 美育教师需要得到培训,但美育开展需要多方面的支持
4 高校美育实践的反思与改进
    4.1 深化高校美育理念,克服边缘化倾向
        4.1.1 落实美育引领办学
        4.1.2 强化美育组织管理
        4.1.3 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4.2 优化美育课程体系,克服狭窄化倾向
        4.2.1 构建统整式美育课程体系
        4.2.2 注重内容全面性与层次性
        4.2.3 注重形式互动性和多样性
    4.3 深化美育教学改革,克服智育化倾向
        4.3.1 挖掘教学美育元素
        4.3.2 建立专业师资队伍
        4.3.3 完善美育评价考核
    4.4 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克服形式化倾向
        4.4.1 立足优秀文化传统,开展特色活动
        4.4.2 组织审美教育活动,增强服务能力
        4.4.3 扩大美育国际视野,促进实践创新
5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新时代初中劳动教育开展的现状及改进对策研究 ——基于成都市T中学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劳动
        1.4.2 劳动教育
    1.5 文献综述
        1.5.1 对劳动教育政策的相关研究
        1.5.2 对劳动教育价值的相关研究
        1.5.3 劳动教育课程设置的相关研究
        1.5.4 劳动教育实施的相关研究
        1.5.5 劳动教育效果评价的相关研究
        1.5.6 相关研究评论
    1.6 理论基础
        1.6.1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1.6.2 马克思关于劳动的有关学说
    1.7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7.1 研究思路
        1.7.2 研究方法
2 T中学劳动教育开展现状的调查
    2.1 调查设计与实施
        2.1.1 调查问卷与访谈提纲设计
        2.1.2 问卷发放与回收
        2.1.3 访谈情况说明
    2.2 调查结果分析
        2.2.1 对劳动教育认识情况的调查
        2.2.2 对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情况的调查
        2.2.3 劳动教育实施情况的调查
        2.2.4 对劳动教育保障机制的调查
        2.2.5 对劳动教育实施效果的调查
3 T中学劳动教育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对劳动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认识不到位
    3.2 课程总体地位不高,内容设计不科学
    3.3 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缺乏教育引导
    3.4 缺乏必要的劳动教育保障
4 提升初中劳动教育开展成效的对策
    4.1 深化劳动教育价值认识
    4.2 加强课程管理,优化课程设计
    4.3 注重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教育引导
    4.4 健全劳动教育保障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中学生武术微课的设计与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互联网教学趋势的兴起
        1.1.2 微课在武术教学中具有应用价值
        1.1.3 中学生武术教学改革的需要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任务
    1.4 文献综述
        1.4.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4.2 国外微课研究现状
        1.4.3 国内微课研究现状
        1.4.4 微课设计的理论依据和基本原则
        1.4.5 关于学校武术的相关研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访谈法
        2.2.3 系统设计法
        2.2.4 专家评定法
        2.2.5 问卷调查法
        2.2.6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中学生武术教学现状分析与微课解决方案
        3.1.1 中学生武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3.1.2 中学生武术教学的微课解决方案
    3.2 中学生武术微课的教学案例设计
        3.2.1 主体内容的选取
        3.2.2 微课的目标设定
        3.2.3 微课的环节设计
        3.2.4 微课视频脚本设计
    3.3 中学生武术微课教学案例的开发
        3.3.1 武术微课教学案例的制作
        3.3.2 武术微课案例的应用过程
        3.3.3 中学生武术微课案例的评价结果与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件1 访谈提纲
    附件2
    附件3 《功夫青春》第一节、第二节示范动作拍摄脚本
    附件4 《功夫青春》微课案例专家评价表
    附件5 中学生武术微课案例教学反馈问卷
    附件6 专家效度检验

(7)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历史必然: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时代培育
        1.1.2 理论应然:推进学校劳动教育理论的科学化建构
        1.1.3 实践使然:促进学校劳动教育实践的常态化发展
    1.2 研究现状与分析
        1.2.1 关于学校劳动教育内涵的研究
        1.2.2 关于学校劳动教育历史的研究
        1.2.3 关于学校劳动教育目标与内容的研究
        1.2.4 关于学校劳动教育实施与评价的研究
    1.3 研究问题与思路
        1.3.1 问题确立: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1.3.2 背景鸟瞰: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科学化趋势
        1.3.3 切入视角:新时代劳动新形态及学生新特点
        1.3.4 分析框架:基于泰勒原理分析学校劳动教育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学校劳动教育研究的方法
        1.4.2 学校劳动教育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学校劳动教育基本概述
    2.1 学校劳动教育的内涵
        2.1.1 劳动
        2.1.2 劳动教育
        2.1.3 学校劳动教育
    2.2 学校劳动教育的功能
        2.2.1 个体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2.2 社会功能:弘扬劳动幸福的社会风尚
        2.2.3 教育功能:完善新时代学校育人体系
    2.3 学校劳动教育的特殊性
        2.3.1 学校“劳”育与家庭“劳”育、社会“劳”育的比较
        2.3.2 学校劳动教育与综合技术教育的比较
        2.3.3 学校劳动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比较
        2.3.4 学校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比较
第3章 学校劳动教育的理论资源
    3.1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耕读文化与工匠精神
        3.1.1 “劳力”与“劳心”之辩
        3.1.2 “耕读文化”
        3.1.3 “工匠精神”
    3.2 前苏联教育思想的基础奠基:劳动集体与劳动教育
        3.2.1 克鲁普斯卡娅的劳动教育思想
        3.2.2 马卡连柯的劳动教育思想
        3.2.3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
    3.3 西方教育理论的有益补充:自然主义与实用主义
        3.3.1 自然主义教育理论
        3.3.2 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3.4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贡献:“教劳结合”思想
        3.4.1 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
        3.4.2 列宁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
        3.4.3 毛泽东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
        3.4.4 邓小平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
        3.4.5 习近平关于劳动和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
第4章 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的目标阐释
    4.1 学校劳动教育目标的畸变表征
        4.1.1 异化为政治运动的工具
        4.1.2 窄化为学习生产技能的载体
        4.1.3 虚化为教育惩戒的手段
        4.1.4 泛化为社会实践的方式
    4.2 学校劳动教育目标的理论审视
        4.2.1 劳动教育目标的生成逻辑:劳动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4.2.2 劳动教育目标的内在矛盾:“劳动”与“闲暇”
        4.2.3 劳动教育目标的意识形态指向:培育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4.3 学校劳动教育目标的时代定位
        4.3.1 理解“为何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4.3.2 认同“何人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主体观
        4.3.3 践行“如何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过程观
        4.3.4 感悟“何以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权益观
第5章 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的内容构建
    5.1 学校劳动教育内容的选择
        5.1.1 劳动教育内容选择的取向:“工具”取向与“人本”取向
        5.1.2 劳动教育内容选择的原则: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有机统一
        5.1.3 劳动教育内容选择的主题:立足新时代学生的劳动素养
    5.2 学校劳动教育内容的组织
        5.2.1 在日常生活劳动中组织劳动教育
        5.2.2 在生产劳动中组织劳动教育
        5.2.3 在服务性劳动中组织劳动教育
    5.3 学校劳动教育内容的优化
        5.3.1 与自然融通,与生活对话
        5.3.2 与社会联结,与职业相嵌
        5.3.3 与传统接轨,与未来同向
第6章 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的实施与评价
    6.1 学校劳动教育实施的困境症结
        6.1.1 形式化:重“劳动形式”轻“教育意义”
        6.1.2 片面化:重“脑力劳动”轻“体力劳动”
        6.1.3 空心化:重“个人实践”轻“集体劳动”
        6.1.4 工具化:重“苦干盲干”轻“特色发展”
        6.1.5 碎片化:重“高调前进”轻“整体规划”
    6.2 学校劳动教育实施的对策思考
        6.2.1 建立课程标准,优化劳动教育课程结构
        6.2.2 适应劳动新形态,拓展学校劳动教育平台
        6.2.3 立足学生新特点,创新学校劳动教育方法
    6.3 学校劳动教育实施的制度保障
        6.3.1 加强组织领导,优化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
        6.3.2 整合劳育资源,构建多方协同的运行机制
        6.3.3 融通“大中小”,建立一体化的育人机制
    6.4 学校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
        6.4.1 评价理念:突出发展导向,重在劳动观养成
        6.4.2 评价内容:基于劳动素养,完善评价指标
        6.4.3 评价方法:质性评价为主,量化评价为辅
        6.4.4 评价操作:记录劳动过程,建立劳动档案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于劳动教育的政策方针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8)集约型中小学院落式校园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以合肥市某小学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适应集约化建设的土地策略
        1.1.2 适应中小学发展建设的需求
        1.1.3 适应中小学校园模式的转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3.3 拟解决的问题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集约理念下院落式校园的概述
    2.1 集约理念的基础研究
        2.1.1 集约化理念的内涵
        2.1.2 集约化发展的动因
        2.1.3 集约化发展的意义
    2.2 院落式校园空间
        2.2.1 院落与院落式校园
        2.2.2 院落空间的特征
    2.3 集约理念与院落空间
        2.3.1 集约与院落的联系
        2.3.2 集约院落与传统院落的区别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集约型院落空间构成及要素分析
    3.1 院落空间构成与形态
        3.1.1 院落空间的构成
        3.1.2 校园空间形态
    3.2 院落空间组合类型
        3.2.1 线型院落组合
        3.2.2 向心型院落组合
        3.2.3 散点型院落组合
        3.2.4 簇群型院落组合
    3.3 集约型院落式校园设计要素
        3.3.1 自然要素
        3.3.2 建筑要素
        3.3.3 设计范畴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集约型院落式校园空间设计策略
    4.1 空间组织策略
        4.1.1 院落式校园集约化的规划布局
        4.1.2 院落式校园集约化的空间结构
        4.1.3 院落式校园集约化的构成策略
    4.2 功能复合策略
        4.2.1 院落式校园集约化的功能复合原则
        4.2.2 院落式校园集约化的功能复合策略
    4.3 院落布局策略
        4.3.1 满足空间秩序化的线型院落组合
        4.3.2 适应学生集聚的向心型院落组合
        4.3.3 适宜学生隐匿的散点型院落组合
        4.3.4 激发学生个性的骨架型院落组合
    4.4 交通组织策略
        4.4.1 院落式校园集约化的交通组织形式
        4.4.2 院落式校园集约化的交通流线疏导
        4.4.3 院落式校园集约化的停车布局复合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集约型院落式校园空间设计—以合肥市某小学为例
    5.1 项目概况
        5.1.1 项目背景
        5.1.2 基地调研
        5.1.3 设计理念
    5.2 空间组织策略
        5.2.1 规划布局策略
        5.2.2 空间结构生成
    5.3 功能分区策略
    5.4 院落布局策略
        5.4.1 多点布局策略
        5.4.2 垂直机制策略
        5.4.3 尺度适宜策略
    5.5 交通合理高效的规划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问题与不足
    6.3 后期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调研优秀案例信息汇总表
附录 B 调研优秀案例分析汇总表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9)农村小学图书资源配置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重庆市W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1.图书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
        2.农村小学处于教育资源配置的弱势地位
        3.国家提出“全民阅读”建设的号召
    (二)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五)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1.概念界定
        2.理论基础
一、农村小学图书资源合理配置的必要性与基本要求
    (一)农村小学图书资源合理配置的必要性
        1.发挥图书教育功能、促进师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2.完善学校资源配置、提高学校育人实力的需要
        3.改善农村教育条件、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
    (二)农村小学图书资源合理配置的基本要求
        1.符合国家制定的图书馆建设标准
        2.符合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3.发挥隐性课程的积极作用
        4.满足农村小学师生的使用需求
二、农村小学图书资源配置的主要问题
    (一)生均图书不达标,图书更新太缓慢
    (二)馆舍面积太狭小,基础设施未配齐
    (三)图书内容不适切,需求匹配不到位
    (四)运行模式不科学,开放时间被压缩
    (五)图管员素养偏低,服务质量待提高
    (六)信息化建设滞后,电子阅读推广难
三、农村小学图书资源配置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析
    (一)政府层面
        1.图书配置单向化,忽略使用者需求
        2.教育资金投入不足,影响图书硬件配置
        3.全民阅读推广乏力,书香校园难以建成
    (二)学校层面
        1.过度依赖上级部门,主体责任意识不足
        2.传统教育观念束缚,图书室地位边缘化
        3.习惯技术双重限制,信息化发展受阻
        4.管理制度不健全,人员缺乏培训与约束
    (三)社会层面
        1.城镇化进程加快、教育资源配置滞后
        2.农村文化氛围不浓、阅读习惯趋于保守
        3.娱乐消遣方式泛滥,学生阅读行为弱化
四、促进农村小学图书资源合理配置的对策建议
    (一)地方政府加大对农村小学图书资源配置的投入与指导
        1.增加财政投入力度,激发图书室发展动能
        2.完善图书配置机制,精准匹配阅读需求
        3.加强统一指导与监督,保障图书室高效运行
    (二)农村小学发挥图书资源完善和优化配置的主体作用
        1.自主购买部分资源,及时填补阅读缺口
        2.完善图书室管理制度,规范图书室运行状态
        3.加强图管人员培养,促进图书室服务升级
        4.积极组织相关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5.完善阅读空间建设,促进图书功能发挥
    (三)农村社区配合农村小学营造良好的图书阅读及利用环境
        1.大力宣传图书功能,改变传统教育观念
        2.加快建设农家书屋,引领农村阅读风尚
        3.社区教育同步展开,爱心关怀留守儿童
    (四)社会组织给予农村小学力所能及的物质支持与爱心帮扶
        1.切实关注农村教育,积极开展社会捐赠
        2.开展进校志愿服务,共同推动阅读建设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1: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2: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3:教育局领导访谈提纲
附录4:校领导访谈提纲
附录5:图书室管理员访谈提纲
附录6:W区教育局工作文件
致谢

(10)杨贤江体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一)选题缘由
        1.杨贤江的个人魅力
        2.对杨贤江体育思想研究的缺憾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2)历史研究法
        (3)逻辑分析法
        (4)综合归纳法
    (四)研究思路
    (五)文献评述
        1.基本概念阐述
        (1)体育
        (2)思想
        (3)体育思想
        2.文献综述
        (1)原始文献综述
        (2)当代研究综述
        3.述评小结
二、杨贤江体育思想的形成
    (一)杨贤江体育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二)杨贤江体育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
        2.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3.小原国芳的全人教育思想
        4.蔡元培的五育并举教育思想
    (三)杨贤江体育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1.杨贤江的教育实践
        (1)编辑和教学生涯
        (2)译介与着述教育
        2.杨贤江的革命实践
        (1)杨贤江与国家主义派的斗争
        (2)杨贤江的马克思主义革命生涯
三、杨贤江体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杨贤江的体育本体论思想
        1.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分析体育的起源和发展
        2.围绕培养“完人”论述体育的目的与功能
        (1)体育的目的
        (2)体育的功能
        3.体育的构成
        (1)体格:身体的外在表现
        (2)体质:身体的内在表现
        (3)体力:“绝对力量”和“利用力量”
        (4)气力:体育的结果
    (二)杨贤江的学校体育思想
        1.“德智体”三育并重的教育思想
        2.首倡“健康第一”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
        3.明确学校体育的内容与方法
        (1)学校体育的内容应包括运动、卫生和游戏三个方面
        (2)提倡科学、规律的体育方法
        4.体育是区别新旧学生的重要标志,强调和重视课外体育
        (1)对待体育的态度是区别新旧学生的重要标志
        (2)强调和重视课外体育
        5.关于举办运动会和民族传统体育的认识
        (1)肯定运动会的价值,警惕培养出“不守规则的运动家”
        (2)批判的继承民族传统体育
    (三)杨贤江的休闲体育思想
        1.重视体育的自然属性
        2.提倡休闲体育
        (1)如何进行休闲体育
        (2)休闲体育的重要性
    (四)杨贤江的“健康生活”指导思想
        1.“全人生指导”思想的基本内容
        (1)“全人生指导”的基本内涵
        (2)“全人生指导”思想的具体内容
        2.“健康生活”指导思想的内容
        (1)体育锻炼的指导
        (2)卫生健康的指导
四、杨贤江体育思想评析
    (一)杨贤江体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1.体育主体的广泛性与终身性
        2.体育实践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3.体育目的的教育性和革命性
        4.体育思想的时代性与民族性
    (二)杨贤江体育思想的历史作用与局限
        1.杨贤江体育思想的历史作用
        (1)鼓励青年进行体育锻炼,倡导健康生活,增强学生体质
        (2)影响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体育观的形成
        (3)为我国体育元理论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4)丰富了我国比较体育与体育史的研究
        2.杨贤江体育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三)杨贤江体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1.杨贤江体育本体论思想对当代体育学科建设的启示
        (1)重视对体育的本体及基础理论的研究
        (2)拒绝学科建设中的“拿来主义”
        2.杨贤江学校体育思想对当代体育教育的启示
        (1)坚持“健康第一”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将健康教育纳入全民教育体系
        (2)进一步挖掘和发挥体育的德育功能
        (3)通过课外体育,解决中小学课后“三点半”问题
        3.杨贤江休闲体育思想对我国全民健身的启示
        4.杨贤江“健康生活”指导思想对当代终身体育的启示
五、结语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二)论文、论文集类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四、简论中小学素质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药文化融入中小学素质教育的路径及策略研究[J]. 张安然,张卫平,陈艳,胡巧玲,李颖,朱卫丰.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05)
  • [2]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教师观研究[D]. 胡鑫.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3]制度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D]. 郑小凤.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4]高校美育实践、困境及改进策略研究 ——基于两所大学的比较分析[D]. 李静.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5]新时代初中劳动教育开展的现状及改进对策研究 ——基于成都市T中学的调查[D]. 张建盼.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6]中学生武术微课的设计与开发研究[D]. 董京. 首都体育学院, 2021(12)
  • [7]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研究[D]. 钟飞燕. 吉林大学, 2021(01)
  • [8]集约型中小学院落式校园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以合肥市某小学设计为例[D]. 黄荣钦.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8)
  • [9]农村小学图书资源配置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重庆市W区为例[D]. 周芮.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10]杨贤江体育思想研究[D]. 史子禾.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标签:;  ;  ;  ;  ;  

浅谈中小学素质教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