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枝状大分子在染料行业的应用

树枝状大分子在染料行业的应用

一、树状大分子在染料工业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雅兴[1](2020)在《接枝淀粉树脂的制备及其对染料废水处理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以淀粉为原料,通过不同的方法制备了三种不同的染料吸附材料:一种用于替代001×7离子交换树脂的不可降解的GSR和两种全降解接枝淀粉CS-βCD和CS-γCD。并优化了三种吸附材料合成的最佳条件,研究了其理化性能、对染料的吸附性能及其降解性能。GSR是以苯乙烯、甲基丙烯磺酸钠为单体,经过接枝共聚制备出的一种带有强酸型离子交换基团(磺酸基)的接枝淀粉树脂。GSR树脂具有良好的吸附与再生性能,在动态吸附中,其对亚甲基蓝、藏红T、孔雀石绿及罗丹明B组成的高浓度混合废水的首次脱色率高达99.85%,经三次再生循环后,脱色率仍为92.36%,不低于首次吸附的92.51%,在结构表征及耐酸碱酶性测试结果表明,GSR结构稳定难于降解,使得其在动态(柱床)连续化操作中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CS-βCD与CS-γCD是以两种不同的交联剂合成的、新型的、全降解的环糊精接枝淀粉,柠檬酸为交联剂将β-环糊精接枝到淀粉大分子上,制备出一种新型的、全降解的β-环糊精接枝淀粉。CS-βCD对亚甲基蓝、甲基紫及碱性品红组成的混合废水的脱色率高达远90%,高于天然淀粉、硅藻土和沸石,不仅如此,CS-βCD的酶解率远低于CS及β-CD,可在较长时间内抵抗微生物分解,保持分子结构稳定,提高应用性能,是一种环保有效的染料废水处理剂。CS-γCD是以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将γ-环糊精接枝到淀粉大分子上,制备出一种降解性能良好的高吸附性材料γ-环糊精接枝淀粉。γ-CD拥有比β-CD更大的空腔,对不同染料的包络性更强,增加了吸附的广谱性。CS-γCD对亚甲基蓝、甲基紫和刚果红组成的高浓度混合染料废水的脱色率可达87.15%,对不同种类染料的吸附性能较其它吸附材料显着改善,尤其对分子尺寸较大的阴离子染料刚果红的吸附量增加最为明显,GPC结果表明CS-γCD的分子量增加、结构呈网络状更加复杂,降解性能研究表明CS-γCD的酶解率远低于CS及γ-CD,分子不易于遭到破坏,但是可降解,是一种环保有效的废水处理剂。

孔新[2](2017)在《基于树状支化分子的PVC复合纳滤膜研究》文中提出纳滤是介于反渗透和超滤之间的一种压力驱动膜分离过程,一般认为,纳滤膜的孔径在1nm左右,可对纳米尺度的组分进行有效分离。利用界面聚合法制备的复合纳滤膜虽然是目前市场的主流产品,但依然存在着制备成本偏高、膜的渗透通量和选择性能仍有待提高等制约纳滤技术发展和应用的现实问题。本论文以价格低廉的PVC中空纤维膜为支撑基膜,通过界面聚合法将具有分子内空穴的近球状端羟基树状支化分子引入到聚酰胺分离层中,成功制备了一系列具有高渗透选择性能的PVC复合纳滤膜。首先在通过湿法纺丝得到的不同PVC中空纤维膜内表面进行界面聚合反应制备了三种复合纳滤膜,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基膜的物理化学性质,特别是孔径大小和孔隙率能够显着影响复合纳滤膜的渗透选择性能。选择UF-PVC10中空纤维膜作为后续纳滤膜制备的支撑基膜,以它为基膜制备的NF-PVC10复合纳滤膜在0.4 MPa下对MgSO4的截留为98.0%,渗透通量为28L/m2h。其次通过界面聚合法将第四代端羟基HPE引入到聚酰胺基质中,成功制备了一系列HPE/PIP复合纳滤膜。制备的HPE/PIP膜具有聚哌嗪酰胺类复合纳滤膜的表面形貌,膜表面荷负电,但表面的粗糙度差异很大。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当HPE在水相组成中的含量不超过30 wt%时,纳滤膜对MgSO4的截留和渗透通量同时提高;但随着HPE含量的持续增加,聚酰胺交联结构的改变造成膜渗透通量的增加、截留性能逐渐下降。由HPE/PIP共混比例为3:2制备的NF6纳滤膜在0.4MPa下对MgSO4的截留为98.1%,渗透通量高达45.6 L/m2 h,能够在混合盐溶液中保持极高的单价/二价离子选择性。再将三种端羟基HPE引入到相应的聚哌嗪聚酰胺基质中,研究HPE代数对制备的不同HPE/PIP复合纳滤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化学组成分析表明,HPE在分离层表面存在梯度分布,可以嵌入到整个分离层厚度内,不同代数的HPE在相应HPE/PIP分离层中的组成含量存在差异。结合性能测试结果提出了形成的HPE/PIP聚酰胺分离层的假设分子结构:分子结构不是刚性的HPE通过在三维空间内收缩自身体积能够有效嵌入到聚酰胺基质中的聚集孔、甚至是网状孔中;嵌入到聚集孔中的H40HPE通过扩大聚集孔的尺寸和增加聚酰胺基质的亲水性增加膜的渗透通量,同时其具有的近球状结构和分子内空穴还可以增加盐离子的穿过阻力,提高了截留性能。制备的H40/PIP纳滤膜在0.4 MPa下对Na2SO4的截留为99.1%,渗透通量高达62.2 L/m2 h,在对一系列染料/盐混合溶液的分离过程中表现出较好的渗透选择性能。最后通过界面聚合法将不同代数的端羟基PAMAM引入到相应的聚酰胺基质中,按照与HPE/PIP相同的共混比例制备了三种PAMAM-OH/PIP复合纳滤膜。由性能测试结果中表现出的共性可知:嵌入到聚酰胺基质中具有和H40 HPE相似的近球状结构和分子内空穴的G3-OH,同样能够有效提高复合纳滤膜的渗透选择性能,验证了前面提出的假设分子结构和相关机理解释的合理性及普适性。最后利用端氨基PAMAM作为PIP的共混反应单体,通过界面聚合法制备了一系列PAMAM-NH2/PIP复合纳滤膜。末端带有大量伯胺基团的G3-NH2可以和PIP单体一起参与聚酰胺分离层的形成,单体组成中的G3-NH2浓度对分离层的交联程度和表面荷电性具有显着影响。对比NF6纳滤膜,由相同共混比例制备的PAM-1.2膜的渗透通量很低,表明端基活性较高的树状支化分子无法在界面聚合过程中保持其独立的近球状结构,不能有效嵌入到聚酰胺基质中的聚集孔中,进而发挥提高膜渗透选择性能的作用,从侧面证明了端羟基树状支化分子在聚酰胺分离层中保持结构完整的必要性及对复合纳滤膜渗透选择性能提高方面的有效性。

丁颖[3](2016)在《木棉纤维的改性及染色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木棉纤维是天然的具有中空与薄壁结构的非棉纤维素纤维,具有保健、保暖、超轻等特性。长期以来,木棉纤维主要应用于絮填料(如被褥、枕头、棉衣等)、隔热和吸声材料、浮力材料(如救生衣等水上救生用品)等,在服装、服饰等方面的应用却鲜有报道,是没有在服装、服饰行业得以广泛应用的天然纤维素纤维之一。究其原因,一是可纺性较差,二是染色性能差(上染率极低)。近年来,木棉纤维可纺性差的缺陷得到了有效的解决,但木棉纤维染色性能差的原因以及改善的方法很少见报道。本论文探讨了采用阳离子改性、超支化聚合物改性、等离子体表面处理及稀土改性等方法对木棉纤维预处理,以实现活性染料在木棉纤维上的染色的可行性。主要研究内容涉及如下方面:(一)木棉纤维的稀土改性与活性染料染色性能研究了稀土对木棉纤维的改性,以及活性染料NOVACRON RED FN-R在改性后木棉纤维上的染色性能。研究内容包括:稀土种类的筛选、稀土改性方式以及稀土媒染剂的配制等。结果表明:在活性染料NOVACRON RED FN-R对木棉纤维的稀土改性媒染工艺中,相对于稀土铈和钕,稀土镧的改性效果较好;同浴媒染处理效果较好;柠檬酸作为络合剂与氯化镧形成媒染剂的配比为1:1较合适;媒染剂用量0.8%(o.w.f.)、染料用量1%(o.w.f.)、氯化钠浓度1020g/L、浴比1:50、60℃入染30min后,加碱剂10g/L固色60min。与未改性木棉纤维相比,媒染改性后,染料NOVACRON RED FN-R的上染率由38%提高到70%;固色率由29%提高到68%;皂洗牢度由4级提高到45级;染色K/S值基本无变化。(二)木棉纤维的阳离子改性及活性染料染色工艺以自制的阳离子改性剂对木棉纤维进行改性,以红外光谱和小角X衍射仪对阳离子改性前后木棉纤维的分子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粒度与电位分析仪对改性前后木棉纤维的表面电势进行了分析。阳离子改性工艺为:改性剂的用量10%(o.w.f.);改性液的p H值1012;改性液温度75℃;改性时间45min。改性后用活性染料NOVACRON RED FN-R进行染色,染料0.51.0%(o.w.f.)、温度40℃、Na Cl 20g/L、染色30min后加入10g/L的Na2CO3碱固色90min,染料在木棉纤维上的上染率可达90%以上。红外光谱测试表明:阳离子改性后的木棉纤维上,归属于C-O的伸缩振动(C-Ost)及-OH的面内弯曲或面内剪切振动(O-Hδ)的15101245cm-1区域的吸收峰变小或消失,表明改性剂中的长链脂肪烃-(CH 2)11-CH 3接枝到了木棉纤维分子上而限制了O-H的面内弯曲或剪切振动;Segal经验法分析表明:对纤维改性前后的晶粒尺寸、相对结晶度进行计算,发现改性前后的木棉纤维的微结构基本无变化;粒度与电位分析仪的分析表明:随阳离子改性剂浓度的增加,改性后木棉纤维在水溶液中的Zeta电位逐渐增加。(三)超支化聚合物的合成及其在木棉纤维活性染料染色中的应用以官能团活性不等的丙烯酸甲酯和二乙烯三胺为单体,采用不等活性双组份单体对法,甲醇做溶剂,合成了水性端氨基超支化聚合物(HBP-NH2),并将其与自制的阳离子改性剂接枝,合成了季铵盐化超支化聚合物(HBP-HDC)。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红外分光光度计、核磁共振仪及乌氏粘度计对产品进行了表征。红外及紫外光谱分析确证了HBP-NH2的制备成功;核磁共振谱图确证了HBP-NH2与阳离子改性剂接枝成功,得到了季铵盐化的超支化聚合物HBP-HDC;HBP-NH2与HBP-HDC的最大吸收波长在245和295nm处;在强极性溶剂(如:水、乙醇等)中,HBP-NH2与HBP-HDC具有较好的溶解性能,在非极性溶剂(如:丙酮、氯仿等)中溶解性较差;HBP-NH2特性粘度[η]=4.313ml/g。木棉纤维经HBP-NH2改性后,表面富含活性氨基,活性染料NOVACRON RED FN-R在改性后木棉纤维上的上染率由38%提高至75%左右,固色率与K/S值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为提高HBP-NH2在木棉纤维上的结合牢度,对木棉纤维进行了半氧化改性,红外光谱分析发现改性后有新吸收峰出现,位置在1729 cm-1附近,经与标准谱图对比,归属于醛基中C=O伸缩振动,产生了醛基,半氧化改性成功。活性染料NOVACRON RED FN-R在HBP-NH2改性的半氧化木棉纤维上的上染率为85%,固色率为65%,K/S值约为6,水洗牢度为4级。经HBP-HDC改性后,活性染料在木棉纤维上的上染率可达近100%,固色率为77%,K/S值和耐水洗牢度均有进一步的提高。(四)等离子体处理对木棉纤维染色性能的影响及木棉纤维疏水原因探究NOVACRON RED FN-R在经过常压空气等离子体处理后的木棉纤维上的上染率为84%,固色率65%,水洗牢度4-5级,K/S值6.3;在氧气等离子体处理后的木棉纤维上的上染率为80%,固色率62%,水洗牢度4-5级,K/S值6.7;在氮气等离子体处理后的木棉纤维上的上染率为76%,固色率57%,水洗牢度4级,K/S值5.4。SEM观察表明:等离子体处理后木棉纤维的表面产生明显刻蚀,刻蚀的程度与等离子体处理的气体环境有关,在空气、氧气和氮气环境中产生了多或深的刻蚀;动态接触角观察表明:木棉纤维经过氧气等离子体处理后,与水的接触角由原来的119.19°减小到94.6°。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测试结果表明:经空气、氮气与氧气环境的等离子体处理后,木棉纤维表面C-C基团含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C-O基团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甚至出现了C=O基团。说明经不同气体环境的等离子体处理后,木棉纤维表面C-C等疏水基团的含量降低,C-O与C=O等亲水基团含量有所增加,纤维的亲水性有提高。经氧气与空气环境中等离子体处理后,木棉纤维表面-OH基团含量分别增加了50%与80%,氮气环境中处理,-OH基团含量减少了53%;-C=O含量有所增加,-O-C=O基团含量减少。说明在空气及氧气环境中用等离子体对木棉纤维进行处理,处理后纤维表面亲水性极强的-OH含量有了极大的提高,纤维的亲水性得以提高。(五)木棉纤维染色性能差原因分析木棉纤维染色性能差的原因除了与纤维素含量低以外,还与其表面的形态特征及表面元素含量有关,木棉纤维的外壁非常光滑,使得木棉纤维具有疏水亲油的特性,导致染液无法在其上铺展及润湿纤维,染料不易上染。再者,纤维表面-C-C基团、-C=O与-C-C=O等亲水性较差的基团含量较高,也是造成纤维疏水的原因之一,同样使得染液无法在其上铺展及润湿纤维,染料不易上染。因此,木棉纤维染色性能差的原因是因其纤维素含量低、表面光滑、疏水亲油以及纤维中亲水性基团少的特点而导致染液无法在其上润湿、铺展。

李泽木[4](2016)在《石墨烯/树状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认为石墨烯的比表面积极大,是替代硅的理想材料,已经成为新型材料的研究热点。氧化石墨烯(GO)表面富含羟基,环氧基和羧基官能团,GO易在水和其他有机溶剂中分散,是目前功能化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中最热点的方向。针对日益加剧的染料废水污染问题,本文制备了以下几种石墨烯/树状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并对吸附和催化性能进行了研究。本文通过化学还原法制备了以石墨烯为核树状大分子包覆Co纳米复合材料。利用FTIR、TG、XRD和TEM对所制备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考察了p H、吸附时间和温度等条件下,以石墨烯为核第三代数树状大分子纳米复合材料(G3.0-PAMAM/Co)对刚果红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G3.0-PAMAM/Co对刚果红是强有力的磁性吸附剂;吸附动力学表明,更符合Lagergren的准二级吸附模型,对刚果红主要为化学吸附;而吸附热力学表明,较好符合Langmuir的等温吸附模型,且最大吸附量达到161.49 mg/g。采用grafting from方法,并以丙烯酸甲酯、乙二胺为主要原料,通过进行迈克尔加成反应合成第三代数的以石墨烯为核树状大分子的复合材料(G3.0-PAMAM),然后,以G3.0-PAMAM为模板,通过化学还原成功获得以G3.0-PAMAM/Ag纳米复合材料。利用FTIR、XRD和TG等对所制备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结果发现形成的Ag纳米粒子尺寸大小均匀,具有良好的分散性。采用循环伏安法对G3.0-PAMAM/Ag纳米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测试,实验表明,G3.0-PAMAM/Ag纳米复合材料被修饰到电极表面时峰电流值相比裸电极有所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复合材料的电化学导电性。另外,电催化还原4-硝基苯胺实验的测定,结果发现G3.0-PAMAM/Ag纳米复合材料银电极对4-硝基苯胺的还原具有很高的催化活性。另外,以Hummers法合成氧化石墨,并制备羧基化石墨烯(GO-COOH)。采用grafting to方法将先合成的第四代数的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接枝GO-COOH,然后,以改性的功能化石墨烯为模板,通过化学还原制备了PAMAM/GO-COOH/Co纳米复合材料。利用FTIR、XRD、TEM和TG等对所制备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结果发现形成的Co纳米粒子尺寸大小均匀,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另外,通过对4-硝基苯胺的水溶液催化降解实验,4-硝基苯胺的水溶液催化分解可用紫外-可见光谱仪连续测定,结果发现PAMAM/GO-COOH/Co纳米复合材料在不加其他还原剂的情况下常温室内对4-硝基苯胺的水溶液降解具有高的催化性能。本文通过制备G3.0-PAMAM/Co,G3.0-PAMAMs/Ag和PAMAM/GO-COOH/Co三种功能化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研究了其对染料废水中对有机物的吸附和催化性能,为染料废水的处理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

公衍涛[5](2016)在《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树状大分子是一类结构特殊的新型化高分子,具有高度支化、结构规整、单分散性等独特的结构。这种高分子是由小分子通过重复的反应来合成的,并且它的分子量、分子尺寸、形状和表面官能团等都是可以控制的。这些特点使得树状大分子在诸多领域有很大的应用前景,成为诸多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以乙二胺和丙烯酸甲酯为原料合成出了PAMAM树状大分子,并对其应用进行了研究。主要工作分为以下五部分:第一章:对树状大分子的发展历史、结构特点、合成方法等作了简单的介绍,并重点介绍了树状大分子的应用研究进展。第二章:以乙二胺和丙烯酸甲酯为原料,通过发散合成法合成出了低代数的PAMAM树状大分子,并对其合成条件进行了单因素试验,确定了最佳合成工艺。通过红外光谱(IR)和核磁共振氢谱(1H-NMR)对产物进行了表征,证明了其结构。第三章:用2,3-环氧丙基三甲基氯化铵对合成的G1.0 PAMAM树状大分子的表面氨基进行修饰,制备得到了树状季铵盐,对其合成条件进行了单因素试验,确定了最佳合成工艺,通过红外光谱(IR)对产物结构进行了表征,最后考察了其最小抑菌浓度。第四章:以双氧水氧化二氧化硫脲制备得到三氧化硫脲,用合成出的G1.0PAMAM树状大分子和三氧化硫脲反应得到了一种树状单胍盐,应用红外光谱(IR)对产物结构进行了表征。对合成出的树状单胍盐进行了抑菌性能研究。第五章:以G2.0 PAMAM树状大分子为分散剂,硝酸银为银源,硼氢化钠为还原剂,采用化学还原法制备得到了纳米银颗粒。UV-Vis光谱显示制备的纳米银在410 nm左右有一个强吸收峰,表明形成了纳米银,以G2.0 PAMAM树状大分子为分散制备的纳米银在280 nm处还有一个树状大分子的吸收峰。制备的纳米银颗粒粒径分布在35 nm左右。最后对纳米银的抑菌性能进行了研究。

李颖,朱平,隋淑英,董朝红,张林,刘杰[6](2015)在《纯棉织物的环氧氯丙烷改性PAMAM抗皱整理》文中指出以自制的第二代聚酰胺-胺树枝状大分子(PAMAM)和环氧氯丙烷为原料,合成了新型的改性PAMAM无甲醛抗皱整理剂,并将其应用于棉织物的抗皱整理。考察了整理剂质量浓度、催化剂质量浓度和焙烘温度对棉织物性能的影响,并探讨了棉织物抗皱整理的耐久性。优化的整理工艺为:整理剂10 g/L,氢氧化钠40 g/L,在130℃焙烘75 s。与未整理的织物相比,整理织物的回复角提高了17.5%,白度可达85.1%,强力保留率可达90%以上,且具有较好的耐久性。

陈荣圻[7](2013)在《树枝状聚合物及其在染颜料工业中的应用初探》文中研究指明以希腊字树和枝"Dendron"命名的树枝状聚合物"Dendrimer",不同于线状均聚物,是近20多年成功合成的一种新型大分子聚合物.树枝状聚合物是由初始引发核的多个反应点与支化单体重复反应组成内腔,以及与支化单体相连接的无数特殊官能团作为端基的外层表面所组成的高度几何对称的三维球形结构.树枝状聚合物具有优良的流变性,独特的粘度,良好的溶解度,低表面张力和玻璃化温度(Tg),容易成膜,不易结晶等物化性质,是线状聚合物不可比拟的.它的应用还处于萌芽状态,作为药物缓释载体、高效催化剂、纳米材料、分离膜已得到初步应用,但在染料、颜料及其下游工业领域的应用报道甚少,本文根据文献资料提供一些信息,以期将来在这些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颜峰[8](2013)在《超支化聚酰胺—胺的合成及其在导电涤纶织物制备中的应用》文中认为超支化聚合物是一类具有三维立体结构的高度支化的新型聚合物,分子表面具有大量官能团,分子内部含有空穴结构,同时具有高溶解度、低粘度等性能特点;目前,该类聚合物已经成为高分子领域的研究热点。超支化聚酰胺-胺是一种用途广泛的超支化聚合物,因为其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性能,使得它在纳米器件、液晶材料、分子自组装以及涂料等领域显示出诱人的应用前景。然而,超支化聚酰胺-胺聚合物(HBP-NH2)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基础理论的完善、未知性能的挖掘以及应用范围的拓展等。本文在前人有关HBP-NH2的工作基础上,对超支化聚酰胺-胺的合成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在纺织品功能整理方面的应用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本文以丙烯酸甲酯(MA)、二乙烯三胺(DTA)为原料,甲醇为溶剂,采用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测量甲醇产出量以及乌氏粘度计法等分析测试仪器和方法对合成过程进行跟踪,得到不同温度下的最佳的合成HBP-NH2的条件;并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波谱、热重分析、紫外-可见光谱等分析测试仪器和方法对最佳合成条件下的产物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试验成功地合成了HBP-NH2;产物的热分解温度大约都为275℃,产物的优良性能符合其在纺织品应用上要求。本文采用分光光度法探讨了HBP-NH2与Ag+的配位机理,研究了时间、配位体系的温度、配位体系的pH值以及HBP-NH2与Ag+配位质量比对配位作用的影响。研究表明:HBP-NH+2与Ag的络合物在可见光部分的吸收是由Ag+的d d*跃迁引起的;HBP-NH2与Ag+的络合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温度、pH值等因素对配位体系都有显着的影响;试验还得到了不同温度下合成的HBP-NH2对硝酸银的最大吸附量。本文在HBP-NH2与Ag+配位作用的研究基础上,利用HBP-NH2的高络合性和易成膜性能,将制备得到的HBP-NH+2与Ag的配位化合物作为活化液浸轧到涤纶织物的表面,使其表面具有催化活性,从而成功地在织物表面引发化学镀铜反应。该方法省去了传统工艺中繁琐的粗化、敏化等工序;更重要的是,与其它相似方法相比,该方法省去了织物活化后的还原过程。本文对以HBP-NH2/Ag+为活化液的导电涤纶织物制备工艺进行了研究,通过正交试验得到了其化学镀铜的最佳工艺条件,研究了化学镀液中各组分以及工艺条件对化学镀铜的效果的影响,并对化学镀铜反应的热力学和动力学进行了分析,计算得到其化学镀铜的动力学方程为:v=2.94+[Cu+2]0.4501[HCHO]-0.2432[OH-]1.4740[Ni2+]-0.2033[NaC4H4O6]-0.5987exp {19.32{T-308/T}}超支化聚酰胺-胺合成方法简单,工业应用优势明显;将超支化聚酰胺-胺聚合物作为贵金属催化剂银的载体,应用到导电织物化学镀前活化的方法,大大缩短了导电织物的制备流程、节约了能源、避免了工业废水的产生,可制备得到了导电性能和服用性能优良的导电涤纶织物,在实际生产中具有重要意义。

盖芸瑚[9](2012)在《HSDA-HTC的制备及其对棉织物的抗菌整理》文中研究表明天然棉纤维,因具有手感柔软、可再生性、生物可降解性和吸湿性能优异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纺织领域,但在服用过程中极易附着微生物,甚至造成疾病的传播,影响人体的健康。因此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制备一种水溶性超支化聚合季铵盐HSDA-HTC,并将其应用于棉纤维的功能化改性,以提高棉纤维的抗菌性能。以丙烯酸甲酯、四乙烯五胺、十二酸/十四酸/十八酸和缩水甘油三甲基氯化铵(EPTAC)为原料,制备了HSDA-HTC,采用FTIR和1HNMR对产物结构进行分析,并讨论了HSDA-HTC的溶解性、酸碱度、热性能及抗菌性能。HSDA-HTC溶液的最小抑菌浓度约为50mg/l;随着HSDA-HTC上接枝链段长度的增加,HSDA-HTC溶液的抑菌性能有增强的趋势,但当HSDA-HTC上接枝链段长度增加至十四烷基及以上时,溶液的抑菌性能趋于稳定。HSDA-HTC抗菌整理棉织物的较优工艺为:HSDA-HTC浓度2g/l,浸轧液温度80℃,轧余率100%,焙烘温度110℃。整理棉织物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现出优异的抗菌性和耐久性。整理后棉织物的结构、力学性能和白度基本不变,活性染料无盐染色能力提高,吸湿性、吸水性和紫外线防护能力略有提高。

白林翠[10](2011)在《以PAMAM为活化载体的化学镀电磁屏蔽织物的制备》文中认为随着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生产和生活中使用的电子产品和设备越来越多,各种电子器件都不同程度的产生电磁波辐射,电磁波辐射不仅造成电子产品之间的相互干扰,而且还污染人类生存的空间,危害人类的健康。许多国家都制定了严格的电磁辐射防护标准和规定。由于优良的导电性和特殊的结构,表面镀覆铜和镍的导电织物可用来屏蔽电磁波辐射和干扰。目前,在织物上镀覆金属铜和镍要经过敏化活化过程,工艺复杂,过程不易控制,且铜的自催化活性很小,以次亚磷酸钠为还原剂的化学镀铜难以实现,这就要求金属钯的浓度达到足够的高度,而羧甲基壳聚糖-钯活化法存在催化剂钯量难以提高的问题。且钯属于贵金属,传统的活化敏化方法会浪费大量金属钯。本文提出一种新的高性能络合剂——树形大分子。该种高聚物的分子大小、形状和功能基团可以在分子水平进行设计,并且含有较多的氨基、亚氨基基团,这些优点让定量络合钯催化剂成为可能。本文合成制备了结构独特的聚酰胺胺(PAMAM)树状大分子,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图谱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并研究在不同n(Pd2+)/n(PAMAM)、不同溶液pH值、不同的大分子代数下PAMAM对催化剂钯的络合情况,通过紫外光谱表征得出了PAMAM对Pd2+的饱和吸附量。本文以PAMAM对Pd2+的络合吸附为基础,提出了一项新的化学镀导电织物制备的活化工序,采用高效催化剂——PAMAM-Pd络合物,对织物进行前处理。由于树形大分子的高络合性及易溶易成膜性,贵金属钯被牢牢地固定在待镀织物上,成功引发织物表面的化学镀铜反应,省去了传统制备中繁琐复杂的敏化过程。本文系统研究了以PAMAM为Pd载体的化学镀铜导电织物的制备工艺,通过正交试验和单因素实验得出了PAMAM-Pd活化方法下化学镀铜的最佳工艺,研究分析了该过程中各镀液组分对导电织物表面方阻及表观形貌的影响,制备得到电磁屏蔽性能和服用性能良好的导电织物。本文以树状大分子作为钯活化载体来制备化学镀导电织物的方法具有易操作、环保、节能、成本低廉的优点,易实现产业化生产,且制备的导电织物镀层均匀有光泽,具有较好的导电能力和服用性能。

二、树状大分子在染料工业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树状大分子在染料工业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接枝淀粉树脂的制备及其对染料废水处理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纺织染料废水污染的现状
    1.2 纺织染料废水污染的治理方法
        1.2.1 中和法
        1.2.2 絮凝/混凝处理法
        1.2.3 氧化脱色法
        1.2.4 电解法
        1.2.5 吸附法
    1.3 吸附剂种类
        1.3.1 无机吸附剂
        1.3.2 有机合成高分子吸附剂
        1.3.3 天然高分子吸附剂
    1.4 淀粉基吸附剂
        1.4.1 淀粉简介
        1.4.2 淀粉衍生物
        1.4.3 接枝共聚淀粉
        1.4.3.1 引发体系的研究
        1.4.3.2 接枝共聚淀粉的分类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6 本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第二章 接枝淀粉的制备
    2.1 原料与试剂
    2.2 仪器与设备
    2.3 接枝淀粉的制备
        2.3.1 GSR的制备
        2.3.2 CS-βCD的制备
        2.3.3 CS-γCD的制备
    2.4 分析方法
        2.4.1 GSR的磺酸基含量测定
        2.4.2 CS-βCD的接枝率的测定
        2.4.3 CS-βCD羧酸基含量(CC)的测定
        2.4.4 CS-γCD的接枝率的测定
    2.5 结果与分析
        2.5.1 GSR的合成原理及单因素实验结果分析
        2.5.1.1 合成原理
        2.5.1.2 引发剂浓度对GSR磺酸基含量及对亚甲基蓝吸附量的影响
        2.5.1.3 温度对GSR磺酸基含量及对亚甲基蓝吸附量的影响
        2.5.1.4 单体添加量对GSR磺酸基含量及对亚甲基蓝吸附量的影响
        2.5.2 CS-βCD的合成原理及单因素实验结果分析
        2.5.2.1 合成原理
        2.5.2.2 反应温度对接枝率的影响
        2.5.2.3 反应时间对接枝率的影响
        2.5.2.4 CA添加量对接枝率的影响
        2.5.2.5 反应物添加量对接枝率和羧基含量的影响
        2.5.3 CS-γCD的合成原理及单因素实验结果分析
        2.5.3.1 合成原理
        2.5.3.2 p H对接枝率的影响
        2.5.3.3 温度对接枝率的影响
        2.5.3.4 时间对接枝率的影响
    2.6 结论
第三章 接枝淀粉的表征及理化性能研究
    3.1 原料与试剂
    3.2 仪器与设备
    3.3 测试方法
        3.3.1 ~(13)C-NMR分析
        3.3.2 IR/RAM分析
        3.3.3 SEM及 XRD分析
        3.3.4 GPC分析
        3.3.5 耐酸碱酶性能的测试
        3.3.6 粒径分析
        3.3.7 孔径分析
        3.3.8 溶解度测定
    3.4 结果与分析
        3.4.1 GSR的表征
        3.4.1.1 GSR的~(13)C-NMR分析
        3.4.1.2 GSR的 IR/RAM分析
        3.4.1.3 GSR的 SEM及 XRD分析
        3.4.1.4 GSR的 GPC分析
        3.4.1.5 CS、GSR在酸碱酶溶液中的稳定性
        3.4.1.6 CS、GSR失重率对比
        3.4.1.7 GSR粒径分布分析
        3.4.1.8 GSR孔径分布分析
        3.4.2 CS-βCD的表征
        3.4.2.1 CS-βCD的~(13)C-NMR分析
        3.4.2.2 CS-βCD的 FT-IR分析
        3.4.2.3 CS-βCD的 SEM和 XRD分析
        3.4.2.4 CS-βCD的 GPC分析
        3.4.2.5 CS-βCD的水溶性分析
        3.4.3 CS-γCD的表征
        3.4.3.1 CS-γCD的~(13)C-NMR光谱分析
        3.4.3.2 CS-γCD的 IR/RAM光谱分析
        3.4.3.3 CS-γCD的 SEM与 XRD分析
        3.4.3.4 CS-γCD的 GPC分析
    3.5 结论
第四章 接枝淀粉的吸附性能
    4.1 原料与试剂
    4.2 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接枝淀粉对不同染料的吸附性能
        4.3.2 接枝淀粉的吸附动力学模型
        4.3.3 接枝淀粉的吸附热力学模型
        4.3.4 接枝淀粉对混合废水染料的吸附性能
        4.3.5 接枝淀粉对混合废水染料的再生性能
        4.3.6 不同规格的GSR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性能
        4.3.7 GSR在不同p H下对染料的吸附性能
        4.3.8 GSR的动态实验方法
        4.3.9 GSR吸附后混合废水的色度
        4.3.10 GSR吸附后混合废水的COD
        4.3.11 GSR吸附后混合废水的BOD
        4.3.12 GSR对混合废水的再生性能
    4.4 结果与分析
        4.4.1 GSR的吸附性能
        4.4.1.1 不同规格的GSR对亚甲基蓝的吸附
        4.4.1.2 GSR对不同染料的吸附
        4.4.1.3 GSR在不同p H下对染料的吸附
        4.4.1.4 GSR的吸附动力学模型
        4.4.1.5 GSR的吸附热力学模型
        4.4.1.6 GSR对混合废水的吸附性能
        4.4.1.7 GSR对混合废水的再生性能
        4.4.1.8 GSR对混合废水的脱色率与色度
        4.4.1.9 GSR吸附后混合废水的BOD、COD去除率
        4.4.1.10 GSR对混合废水的再生性能
        4.4.2 CS-βCD的吸附性能
        4.4.2.1 CS-βCD对三种不同染料吸附性能
        4.4.2.2 CS-βCD吸附动力学
        4.4.2.3 CS-βCD的吸附等温曲线
        4.4.2.4 CS-βCD在染料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4.4.2.5 CS-βCD的再生吸附性能
        4.4.3 CS-γCD的吸附性能
        4.4.3.1 CS-γCD对三种不同染料的吸附性能
        4.4.3.2 CS-γCD的吸附热力学模型
        4.4.3.3 CS-γCD对混合染料废水的脱色性能
        4.4.3.4 β-CD、γ-CD、CS、CS-βCD、CS-γCD 及 GSR 的降解性能分析
    4.5 结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本论文的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2)基于树状支化分子的PVC复合纳滤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膜与膜分离技术
        1.1.1 膜与膜分离技术概述
        1.1.2 膜过程与膜组件分类
    1.2 纳滤膜分离技术
        1.2.1 纳滤及纳滤膜概述
        1.2.2 纳滤膜分离机理及模型
        1.2.3 纳滤膜的制备方法
        1.2.4 纳滤膜分离技术的应用
    1.3 界面聚合法用于纳滤膜制备的研究
        1.3.1 基膜
        1.3.2 反应单体
        1.3.3 添加剂
    1.4 树状支化分子
        1.4.1 树状支化分子概述
        1.4.2 树状支化分子在分离膜中的应用
第2章 课题的提出、研究思路与内容
    2.1 课题的提出和意义
    2.2 研究思路和方案
    2.3 研究内容
        2.3.1 PVC/PIP/TMC中空纤维纳滤膜的制备与表征
        2.3.2 PVC/HPE/PIP/TMC纳滤膜的制备及性能
        2.3.3 HPE代数对PVC/HPE/PIP/TMC纳滤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2.3.4 PVC/PAMAM-OH/PIP/TMC纳滤膜的制备及性能
        2.3.5 PVC/PAMAM-NH_2/PIP/TMC纳滤膜的制备及性能
第3章 PVC/PIP/TMC中空纤维纳滤膜的制备与表征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原料与试剂
        3.2.2 PVC中空纤维膜及组件的制备
        3.2.3 PVC/PIP/TMC中空纤维纳滤膜的制备
        3.2.4 膜结构与性能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PVC中空纤维膜结构与性能表征分析
        3.3.2 不同PVC基膜对纳滤膜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3.3.3 纳滤膜的渗透选择性能
        3.3.4 纳滤膜的稳定性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PVC/HPE/PIP/TMC纳滤膜的制备及性能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原料与试剂
        4.2.2 PVC/HPE/PIP/TMC纳滤膜的制备
        4.2.3 膜结构与性能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膜表面化学组成
        4.3.2 膜表面形貌
        4.3.3 膜表面粗糙度
        4.3.4 膜表面荷电性能
        4.3.5 膜的渗透选择性能
        4.3.6 纳滤膜的耐压性和稳定性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HPE代数对PVC/HPE/PIP/TMC纳滤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主要原料与试剂
        5.2.2 PVC/HPE/PIP/TMC纳滤膜的制备
        5.2.3 膜结构与性能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膜表面化学组成及亲水性
        5.3.2 膜表面形貌
        5.3.3 膜表面粗糙度
        5.3.4 膜表面荷电性能
        5.3.5 膜的渗透选择性能
        5.3.6 H40/PIP膜对染料/盐混合溶液的渗透选择性能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PVC/PAMAM-OH/PIP/TMC纳滤膜的制备及性能
    6.1 前言
    6.2 实验部分
        6.2.1 主要原料与试剂
        6.2.2 PVC/PAMAM-OH/PIP/TMC纳滤膜的制备
        6.2.3 膜结构与性能表征
    6.3 结果与讨论
        6.3.1 膜表面化学组成
        6.3.2 膜表面形貌
        6.3.3 膜表面粗糙度
        6.3.4 膜表面亲水性
        6.3.5 膜表面荷电性能
        6.3.6 膜的渗透选择性能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PVC/PAMAM-NH_2/PIP/TMC纳滤膜的制备及性能
    7.1 前言
    7.2 实验部分
        7.2.1 主要原料与试剂
        7.2.2 PVC/PAMAM-NH_2/PIP/TMC纳滤膜的制备
        7.2.3 膜结构与性能表征
    7.3 结果与讨论
        7.3.1 膜表面化学组成
        7.3.2 膜表面形貌
        7.3.3 膜表面粗糙度
        7.3.4 膜表面荷电性能
        7.3.5 膜的渗透选择性能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主要结论、创新点和展望
    8.1 全文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3)木棉纤维的改性及染色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木棉纤维概述
    1.2 木棉纤维的形态特征、性能、成分及其应用
        1.2.1 木棉纤维的形态特征
        1.2.2 木棉纤维的物理及机械性能
        1.2.3 木棉纤维的热性能
        1.2.4 木棉纤维的化学成分
        1.2.5 木棉纤维的纺纱与染色性能
        1.2.6 木棉纤维的应用
    1.3 稀土及在纺织加工中的应用
        1.3.1 稀土的性质
        1.3.2 稀土在纺织品中的应用
        1.3.3 稀土在纺织品染色中的作用机理
    1.4 纤维素纤维的阳离子改性
        1.4.1 阳离子改性剂的种类
        1.4.2 阳离子改性剂在印染中的应用
        1.4.3 阳离子改性剂对木棉纤维的作用
    1.5 超支化聚合物及其在纺织品中的应用
        1.5.1 超支化聚合物的发展
        1.5.2 超支化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能
        1.5.3 超支化聚合物的合成方法
        1.5.4 超支化聚合物在纺织领域中的应用
    1.6 低温等离子体技术
        1.6.1 等离子体改性技术的特点
        1.6.2 等离子体的基本性质[169,182]
        1.6.3 产生等离子体的几种放电形式
        1.6.4 低温等离子体与纺织材料表面的作用机理
        1.6.5 低温等离子体在纺织材料加工中的应用
    1.7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 木棉纤维的稀土改性与活性染料染色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与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活性染料对未改性木棉纤维的染色性能
        2.3.2 稀土的选择
        2.3.3 稀土媒染处理方法的确定
        2.3.4 稀土与配位体比例及其用量的确定
        2.3.5 木棉纤维的稀土媒染染色工艺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木棉纤维的阳离子改性及活性染料染色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木棉纤维的阳离子改性工艺研究
        3.3.2 木棉纤维阳离子改性后的表征
        3.3.3 阳离子改性后木棉纤维的活性染料染色工艺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超支化聚合物的合成及其在木棉纤维活性染料染色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仪器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超支化聚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4.3.2 HBP-NH2改性木棉及改性后活性染料染色工艺研究
        4.3.3 HBP-NH2改性半氧化木棉及改性后活性染料染色工艺研究
        4.3.4 木棉纤维的HBP-HDC改性及改性后活性染料染色效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等离子体处理对木棉纤维活性染料染色性能的影响及木棉纤维疏水原因探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材料、仪器
        5.2.2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等离子处理前后纤维的表面形态
        5.3.2 空气等离子体处理对活性染料在木棉纤维上上染率的影响
        5.3.3 不同气体环境下等离子体处理对活性染料在木棉纤维上上染率的影响
        5.3.4 等离子体处理对活性染料在木棉纤维上染色性能的评价
        5.3.5 木棉纤维染色性能差的原因探讨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4)石墨烯/树状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石墨烯简述
        1.2.1 石墨烯的结构与性质
        1.2.2 石墨烯制备
        1.2.3 石墨烯的改性
    1.3 树状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
        1.3.1 树状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应用
        1.3.2 石墨烯/树状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1.4 石墨烯/树状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处理废水染料的研究
        1.4.1 染料废水的危害
        1.4.2 石墨烯/树状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处理染料废水的应用
    1.5 选题依据与工作内容
        1.5.1 选题依据
        1.5.2 主要内容
        1.5.3 创新点
第2章 以石墨烯为核树状大分子复合材料制备与表征
    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2.1.1 实验药品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步骤
        2.2.1 氧化石墨的制备(GO)
        2.2.2 酰胺化的石墨烯(GO-NH_2)的合成
        2.2.3 以石墨烯为核的树状大分子(G-PAMAMs)的合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傅里叶红外分析
        2.3.2 热重分析
        2.3.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3.4 分散性能分析
    2.4 结论
第3章 以石墨烯为核树状大分子包覆Co纳米复合材料制备及其吸附性能
    3.1 实验药品与仪器
        3.1.1 实验药品
        3.1.2 实验仪器
    3.2 实验步骤
        3.2.1 以石墨烯为核的树状大分子(G-PAMAMs)的合成
        3.2.2 以石墨烯为核的树状大分子包覆Co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
        3.2.3 G_(3.0)-PAMAM/Co纳米复合材料对刚果红的吸附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傅里叶红外分析
        3.3.2 热重分析
        3.3.3 XRD分析
        3.3.4 透射电镜
        3.3.5 G_(3.0)-PAMAM/Co纳米复合材料的磁性能
        3.3.6 pH值对刚果红溶液吸附性能的影响
        3.3.7 吸附动力学研究
        3.3.8 吸附等温线
        3.3.9 吸附热力学
        3.3.10 再生实验
    3.4 结论
第4章 以石墨烯为核树状大分子/Ag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催化性能
    4.1 实验药品与仪器
        4.1.1 实验药品
        4.1.2 实验仪器
    4.2 实验步骤
        4.2.1 石墨烯为核树状大分子的合成(G-PAMAMs)
        4.2.2 G_(3.0)-PAMAM/Ag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4.2.3 G-PAMAMs/Ag纳米复合材料对 4-硝基苯胺降解催化
        4.2.4 G_(3.0)-PAMAM/Ag纳米复合材料对 4-硝基苯胺电催化还原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傅里叶红外分析
        4.3.2 热重分析
        4.3.3 XRD分析
        4.3.4 形貌表征
        4.3.5 G_(3.0)-PAMAM/Ag纳米复合材料对 4-硝基苯胺催化降解作用
        4.3.6 电催化还原
    4.4 结论
第5章 PAMAM/羧基化石墨烯/Co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
    5.1 实验药品与仪器
        5.1.1 实验药品
        5.1.2 实验仪器
    5.2 实验步骤
        5.2.1 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的合成
        5.2.2 羧基化石墨烯(GO-COOH)的合成
        5.2.3 羧基化石墨烯/PAMAM的合成(PAMAM/GO-COOH)
        5.2.4 GO-COOH/Co和PAMAM/GO-COOH/Co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
        5.2.5 催化降解 4-硝基苯胺实验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傅里叶红外分析
        5.3.2 热重分析
        5.3.3 XRD分析
        5.3.4 透射电镜
        5.3.5 催化降解 4-硝基苯胺实验结果
    5.4 结论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5)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树状大分子的简介
    1.2 树状大分子的结构特点
    1.3 树状大分子的种类
        1.3.1 PAMAM树状大分子
        1.3.2 PPI树状大分子
        1.3.3 含异质原子的树状大分子
        1.3.4 手性树状大分子
        1.3.5 多肽树状大分子
        1.3.6 糖类树状大分子
    1.4 树状大分子的合成方法
        1.4.1 发散法
        1.4.2 收敛法
        1.4.3 发散收敛结合法
        1.4.4 固相合成技术
    1.5 树状大分子的应用研究现状
        1.5.1 表面活性剂
        1.5.2 催化剂
        1.5.3 医药
        1.5.4 纳米材料
        1.5.5 膜材料
        1.5.6 光电材料
        1.5.7 废水处理
    1.6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的合成及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原理
    2.4 实验部分
        2.4.1 PAMAM树状大分子的合成
        2.4.2 PAMAM树状大分子的合成反应条件优化
        2.4.3 PAMAM树状大分子的结构表征
    2.5 结果与讨论
        2.5.1 G0.5 PAMAM树状大分子合成条件优化
        2.5.2 G1.0 PAMAM树状大分子合成条件优化
        2.5.3 产物结构表征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树状季铵盐的制备及其抑菌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部分
        3.3.1 树状季铵盐的制备
        3.3.2 树状季铵盐合成条件的优化
        3.3.3 树状季铵盐的结构表征
        3.3.4 树状季铵盐抑菌性能研究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反应原理
        3.4.2 树状季铵盐合成的单因素试验
        3.4.3 树状季铵盐的红外结构表征
        3.4.4 树状季铵盐的最小抑菌浓度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树状单胍盐的制备及其抑菌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试剂与仪器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部分
        4.3.1 树状单胍盐的合成
        4.3.2 树状单胍盐的结构表征
        4.3.3 最小抑菌浓度(MIC)测定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结构表征
        4.4.2 最小抑菌浓度测定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以树状大分子为分散剂纳米银的制备及其抑菌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试剂与仪器
        5.2.1 实验试剂
        5.2.2 实验仪器
    5.3 实验部分
        5.3.1 以PAMAM树状大分子为分散剂的纳米银的制备
        5.3.2 无分散剂纳米银的制备
        5.3.3 纳米银的表征
        5.3.4 以PAMAM为分散剂纳米银的稳定性研究
        5.3.5 纳米银的最小抑菌浓度测定
    5.4 结果与讨论
        5.4.1 以PAMAM树状大分子为分散剂纳米银的制备原理
        5.4.2 纳米银的表征
        5.4.3 纳米银的最小抑菌浓度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纯棉织物的环氧氯丙烷改性PAMAM抗皱整理(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试验
    1.1材料和仪器
    1.2 环氧氯丙烷改性PAMAM的合成
    1.3 抗皱整理工艺
    1.4 性能测试
        1.4.1红外光谱
        1.4.2折皱回复角
        1.4.3 断裂强度
        1.4.4 白度
        1.4.5 耐水洗性能
2 结果与讨论
    2.1 环氧氯丙烷改性PAMAM的结构表征
    2.2 棉织物抗皱整理工艺优化
        2.2.1 整理剂质量浓度的影响
        2.2.2 催化剂质量浓度的影响
        2.2.3 焙烘温度的影响
        2.2.4 棉织物抗皱整理的耐久性
3 结论

(7)树枝状聚合物及其在染颜料工业中的应用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树枝状聚合物的结构及分类
    1.1 树枝状聚合物的三维结构
    1.2 树枝状聚合物的分类
2 树枝状聚合物的合成方法
    2.1 树枝状聚合物
        2.1.1 发散法(divergent methodology)
        2.1.2 收敛法(convergent methodology)
        2.1.3 联合法(combined methodology)[22,26]
    2.2 超支化树枝状聚合物
    2.3 柱状树枝状聚合物
3 树枝状聚合物的性质
    3.1 树枝状聚合物的结构特性
        3.1.1 精确的分子结构
        3.1.2 高度几何对称性
        3.1.3 大量的官能团富集
        3.1.4 分子内存在内腔
        3.1.5 典型的纳米材料
    3.2 树枝状聚合物的物化性质
        3.2.1 优良的流变性
        3.2.2 独特的粘度性能
        3.2.3 良好的溶解性能
        3.2.4 表面张力低
        3.2.5 玻璃化温度(Tg)下降
        3.2.6 容易成膜不易结晶
        3.2.7 独特的密度与密度分布
        3.2.8 独特的折射率增量
4 树枝状聚合物的应用
    4.1 有机颜料中的应用
        4.1.1 作用机理
        4.1.2 用作喷墨印花的印墨
        4.1.3 冷车喷漆
    4.2 在染料与染整加工中的应用
        4.2.1 活性染料无盐染色
        4.2.2 丙纶染色的染料载体
        4.2.3 阻燃涂层整理剂
        4.2.4 防水整理剂
        4.2.5 染料废水处理剂

(8)超支化聚酰胺—胺的合成及其在导电涤纶织物制备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超支化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质
        1.2.1 超支化聚合物的结构
        1.2.2 超支化聚合物的性能特点
    1.3 超支化聚合物在纺织染整行业中的应用
        1.3.1 在印染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1.3.2 在过氧化氢漂白工艺中的应用
        1.3.3 在纤维素纤维染色中的应用
        1.3.4 在改善丙纶染色性能方面的应用
        1.3.5 在分散染料制作“微胶囊”染料中的应用
        1.3.6 在防沾色剂方面的应用
        1.3.7 在涂料染色和印花中的应用
        1.3.8 在棉织物抗菌整理方面的应用
        1.3.9 在化学镀金属织物活化工艺中的应用
    1.4 本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5.1 研究内容
        1.5.2 创新点
第二章 超支化聚酰胺-胺的制备及表征
    2.1 引言
        2.1.1 ABx 型单体缩聚法
        2.1.2 自缩合乙烯基聚合法(SCVP)
        2.1.3 开环聚合法
        2.1.4 A2+B3型单体聚合法
        2.1.5 不等活性双组份单体对法
    2.2 实验部分
        2.2.1 材料和仪器
        2.2.1.1 实验用药品
        2.2.1.2 实验用仪器
        2.2.2 实验方法
        2.2.2.1 超支化聚酰胺-胺(HBP-NH_2)的合成原理
        2.2.2.2 超支化聚酰胺-胺(HBP-NH_2)的合成步骤
        2.2.2.3 测试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聚合前体的合成
        2.3.1.1 聚合前体反应历程的红外光谱(FTIR)分析
        2.3.1.2 聚合前体反应历程的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2.3.2 超支化聚酰胺-胺的合成
        2.3.2.1 合成过程中甲醇产出量的过程跟踪
        2.3.2.2 超支化聚酰胺-胺的合成过程中红外光谱(FTIR)的变化测定
        2.3.2.3 超支化聚酰胺-胺的合成产物的特性粘度变化的测定
        2.3.3 产物的表征
        2.3.3.1 红外光谱分析
        2.3.3.2 核磁共振图谱分析
        2.3.3.3 热性能分析
        2.3.3.4 紫外吸收性能分析
        2.3.3.5 溶解性能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HBP-NH_2与 Ag~+的配位作用研究及其在导电涤纶织物活化工艺中的应用
    3.1 引言
        3.1.1 配位化学及配合物
        3.1.2 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与金属离子的配合物及其应用
        3.1.3 化学镀前活化工艺
    3.2 实验部分
        3.2.1 材料和仪器
        3.2.1.1 实验用药品
        3.2.1.2 实验用仪器
        3.2.1.3 织物
        3.2.2 实验方法
        3.2.2.1 HBP-NH_2与 Ag~+络合性能的研究
        3.2.2.2 化学镀金属电磁屏蔽织物的制备
        3.2.3 测试方法
        3.2.3.1 溶液的紫外-可见光谱的测定
        3.2.3.2 织物表面方阻的测定
        3.2.3.3 织物增重率的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HBP-NH_2与 Ag~+配位体系的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3.3.2 HBP-NH_2与 Ag~+配位作用的研究
        3.3.2.1 时间对 HBP-NH_2与 Ag~+配位体系的影响
        3.3.2.2 温度对 HBP-NH_2与 Ag~+配位体系的影响
        3.3.2.3 pH 值对 HBP-NH_2与 Ag~+配位体系的影响
        3.3.2.4 HBP-NH_2与 Ag~+的不同比例对配位体系的影响
        3.3.3 HBP-NH_2/Ag~+活化液在织物化学镀中的应用研究
        3.3.3.1 不同温度下合成的 HBP-NH_2对导电织物制备效果的影响
        3.3.3.2 络合液溶度对导电织物制备效果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以 HBP-NH_2/Ag~+为活化液的导电涤纶织物的制备工艺研究
    4.1 引言
        4.1.1 化学镀铜的原理
        4.1.2 化学镀铜溶液的组成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4.2.1.1 实验用药品
        4.2.1.2 实验用仪器
        4.2.1.3 织物
        4.2.2 以 HBP-NH_2/Ag~+为活化液的化学镀金属电磁屏蔽织物的制备
        4.2.2.1 去油
        4.2.2.2 织物的活化
        4.2.2.3 化学镀铜
        4.2.3 性能测试及表征
        4.2.3.1 织物表面方阻的测定
        4.2.3.2 织物增重率的测定
        4.2.3.3 化学镀铜沉积速率的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以 HBP-NH_2/Ag~+为活化液的化学镀铜涤纶织物制备的正交实验
        4.3.2 化学镀铜工艺中各因素对织物导电性能的影响
        4.3.2.1 硫酸铜溶度对化学镀铜的效果的影响
        4.3.2.2 硫酸镍溶度对化学镀铜的效果的影响
        4.3.2.3 酒石酸钠溶度对化学镀铜的效果的影响
        4.3.2.4 甲醛溶度对化学镀铜的效果的影响
        4.3.2.5 氢氧化钠溶度对化学镀铜的效果的影响
        4.3.2.6 温度对化学镀铜的效果的影响
        4.3.3 化学镀铜动力学分析
        4.3.3.1 化学镀铜反应的表观活化能 Ea
        4.3.3.2 反应动力学参数 a 的测定
        4.3.3.3 反应动力学参数 b 的测定
        4.3.3.4 反应动力学参数 c 的测定
        4.3.3.5 反应动力学参数 d 的测定
        4.3.3.6 反应动力学参数 e 的测定
        4.3.3.7 沉积系数 k 的计算及动力学方程的建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9)HSDA-HTC的制备及其对棉织物的抗菌整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Abstract
第1章 序言
    1.1 棉纤维简介
        1.1.1 棉纤维的结构
        1.1.2 棉纤维的化学组成
    1.2 超支化聚合物及在纺织加工中的应用
        1.2.1 超支化聚合物简介
        1.2.2 超支化聚合物结构与特性
        1.2.3 超支化聚合物在纺织工业中的应用
        1.2.3.1 在纺织品染色中的应用
        1.2.3.2 在印染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1.2.3.3 在织物抗菌整理中的应用
    1.3 棉纤维的改性研究进展
        1.3.1 阻燃整理
        1.3.2 防紫外线辐射整理
        1.3.3 防皱整理
        1.3.4 抗菌防臭整理
    1.4 纺织品抗菌性能研究概述
        1.4.1 抗菌整理的目的
        1.4.2 抗菌剂的分类及其作用原理
        1.4.2.1 有机抗菌剂
        1.4.2.2 天然抗菌剂
        1.4.2.3 无机抗菌剂
        1.4.3 高分子季铵盐抗菌剂在纺织上的应用
        1.4.4 纺织品抗菌整理方法
        1.4.4.1 浸渍/浸轧法
        1.4.4.2 表面涂层法
        1.4.4.3 树脂整理法
        1.4.4.4 微胶囊法
    1.5 本课题的提出
第2章 HSDA-HTC的制备及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2 实验方法
        2.2.3 测试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HSDA-HTC 的合成路线
        2.3.2 红外光谱(FTIR)分析
        2.3.3 核磁共振(1HNMR)分析
        2.3.4 HSDA-HTC 溶液酸碱度
        2.3.5 HSDA-HTC 溶液溶解性
        2.3.6 热性能(TG)分析
        2.3.7 抗菌性能测试
        2.3.7.1 牛津杯扩散法
        2.3.7.2 光学密度法
        2.3.7.3 最小抑菌浓度
    2.4 小结
第3章 棉织物的 HSDA-HTC 抗菌整理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3.2.2 实验方法
        3.2.3 测试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HSDA-HTC 棉织物整理工艺
        3.3.1.1 HSDA-HTC 浸渍法整理棉织物
        3.3.1.2 HSDA-HTC 浸轧烘整理棉织物
        3.3.1.3 浸渍法和浸轧烘工艺比较
        3.3.2 HSDA-HTC 整理棉织物抗菌性能
        3.3.2.1 HSDA-HTC 整理棉织物的抑菌率测试
        3.3.2.2 HSDA-HTC 整理棉织物的耐洗性测试
    3.4 小结
第4章 HSDA-HTC 抗菌棉织物的结构与性能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4.2.2 实验方法
        4.2.3 测试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HSDA-HTC抗菌整理棉纤维表面的SEM照片
        4.3.2 HSDA-HTC 抗菌整理棉纤维的红外光谱分析(FTIR)
        4.3.3 HSDA-HTC 抗菌整理棉纤维的 X 射线衍射分析(XRD)
        4.3.4 HSDA-HTC 抗菌整理棉纤维的热分析(TG)
        4.3.5 HSDA-HTC 抗菌整理棉织物的染色性能
        4.3.6 HSDA-HTC 抗菌整理棉织物的力学性能分析
        4.3.7 HSDA-HTC 抗菌整理棉织物的回潮率
        4.3.8 HSDA-HTC 抗菌整理棉织物的吸水性
        4.3.9 HSDA-HTC 抗菌整理棉织物的白度
        4.3.10 HSDA-HTC 抗菌整理棉织物的抗紫外性能
    4.4 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以PAMAM为活化载体的化学镀电磁屏蔽织物的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电磁波的危害
    1.2 电磁屏蔽的原理
    1.3 电磁屏蔽织物的研究现状
        1.3.1 金属织物
        1.3.1.1 金属涂层织物
        1.3.1.2 化学镀金属织物
        1.3.1.3 电镀金属织物
        1.3.1.4 金属纤维或纱线的混编混纺织物
        1.3.1.5 真空磁控溅射镀金属织物
        1.3.2 本征型导电高分子聚合物织物
        1.3.3 涂覆金属盐织物
    1.4 树状大分子简介
        1.4.1 树状大分子的结构特点和合成方法
        1.4.2 树状大分子的理化性质
        1.4.3 树状大分子在染整加工中的应用
    1.5 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5.1 研究背景
        1.5.2 研究意义
    1.6 本文研究的内容及创新点
        1.6.1 本文研究的内容
        1.6.1.1 PAMAM 的合成及其与钯离子络合机理的研究
        1.6.1.2 基于 PAMAM-Pd 活化法的化学镀铜织物的制备工艺研究
        1.6.1.3 基于 PAMAM-Pd 活化的化学镀铜织物的性能研究
        1.6.2 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PAMAM 的制备及其对金属钯的吸附机理研究
    2.1 引言
        2.1.1 PAMAM 的合成方法
        2.1.1.1 发散法
        2.1.1.2 收敛法
        2.1.1.3 发散收敛共用法
        2.1.1.4 其他方法
        2.1.2 PAMAM 的性质及应用
        2.1.3 PAMAM 与金属离子的络合机理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2.2.1.1 实验药品
        2.2.1.2 实验仪器
        2.2.1.3 实验用面料
        2.2.2 实验方法
        2.2.2.1 PAMAM 的制备工艺
        2.2.2.2 PAMAM 合成的具体步骤
        2.2.2.3 PAMAM 与钯离子的络合实验
        2.2.3 测试方法
        2.2.3.1 PAMAM 化合物的结构表征
        2.2.3.2 PAMAM 与钯离子配位作用的研究
    2.3 结果与讨论
        2.3.1 PAMAM 的合成
        2.3.1.1 PAMAM 的产率
        2.3.1.2 反应温度的控制
        2.3.1.3 反应原料用量的调节
        2.3.2 PAMAM 的结构表征
        2.3.2.1 PAMAM 的红外光谱表征
        2.3.2.2 PAMAM 核磁共振图谱分析
        2.3.3 PAMAM 与 Pd2+的络合机理研究
        2.3.3.1 PAMAM-Pd 的红外光谱表征
        2.3.3.2 Pd2+与 PAMAM 的摩尔比对配位作用的影响
        2.3.3.3 PAMAM 代数对配位作用的影响
        2.3.3.4 PAMAM-Pd 络合物溶液 pH 值对配位作用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 PAMAM-PD 活化的化学镀铜电磁屏蔽织物的制备
    3.1 引言
        3.1.1 化学镀铜的原理
        3.1.2 化学镀活化工艺的研究现状
        3.1.2.1 传统的敏化活化两步法
        3.1.2.2 敏化活化一步法---胶体钯活化法
        3.1.2.3 离子钯活化法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1.1 药品规格
        3.2.1.2 仪器规格
        3.2.1.3 实验用面料
        3.2.2 基于 PAMAM-Pd 活化的化学镀铜织物的制备工艺
        3.2.3 基于 PAMAM-Pd 活化的化学镀铜织物的测试方法
        3.2.3.1 织物表面方阻的测定
        3.2.3.2 织物表面形貌的观测
        3.2.3.3 织物镀层成分的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基于不同代数 PAMAM-Pd 活化的电磁屏蔽织物的性能比较
        3.3.1.1 不同代数 PAMAM-Pd 对导电织物的电阻影响
        3.3.1.2 不同代数 PAMAM-Pd 络合活化剂对织物镀层形态的影响
        3.3.2 以 2.0G PAMAM-Pd 为活化剂制备导电织物的正交实验设计
        3.3.3 以 2.0G PAMAM-Pd 为活化剂制备工艺中各因素对织物导电性能的影响
        3.3.3.1 pH 值对化学镀铜的影响
        3.3.3.2 化学镀温度对化学镀铜织物表面方阻的影响
        3.3.3.3 硫酸镍浓度对化学镀铜织物表面方阻的影响
        3.3.3.4 柠檬酸钠浓度对化学镀铜织物表面方阻的影响
        3.3.3.5 硫酸铜浓度对化学镀铜织物表面方阻的影响
        3.3.3.6 次亚磷酸钠浓度对化学镀铜织物表面方阻的影响
    3.4 化学镀铜动力学分析
        3.4.1 化学镀铜反应的表观活化能 Ea
        3.4.2 化学镀铜沉积反应动力参数的测定
        3.4.3 沉积系数 k0的计算及动力学方程的建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导电织物屏蔽效能和服用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测试样品及仪器
        4.2.1 测试所用样品
        4.2.2 测试所用仪器
    4.3 测试方法
        4.3.1 导电织物电磁屏蔽效能测试
        4.3.2 导电织物性能测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导电织物电磁屏蔽效能分析
        4.4.2 导电织物性能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本文创新点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四、树状大分子在染料工业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接枝淀粉树脂的制备及其对染料废水处理性能研究[D]. 李雅兴. 天津工业大学, 2020(01)
  • [2]基于树状支化分子的PVC复合纳滤膜研究[D]. 孔新. 浙江大学, 2017(11)
  • [3]木棉纤维的改性及染色性能研究[D]. 丁颖. 东华大学, 2016(03)
  • [4]石墨烯/树状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李泽木. 吉首大学, 2016(02)
  • [5]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D]. 公衍涛. 青岛科技大学, 2016(08)
  • [6]纯棉织物的环氧氯丙烷改性PAMAM抗皱整理[J]. 李颖,朱平,隋淑英,董朝红,张林,刘杰. 印染, 2015(03)
  • [7]树枝状聚合物及其在染颜料工业中的应用初探[J]. 陈荣圻. 印染助剂, 2013(02)
  • [8]超支化聚酰胺—胺的合成及其在导电涤纶织物制备中的应用[D]. 颜峰.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13(08)
  • [9]HSDA-HTC的制备及其对棉织物的抗菌整理[D]. 盖芸瑚. 苏州大学, 2012(03)
  • [10]以PAMAM为活化载体的化学镀电磁屏蔽织物的制备[D]. 白林翠.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11(05)

标签:;  ;  

树枝状大分子在染料行业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