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与研究班2002届毕业生创意选拔

研究生与研究班2002届毕业生创意选拔

一、研究生、研究班2002届毕业生创作选(论文文献综述)

王建荣[1](2020)在《革故与鼎新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专业课程设置研究(1958-1965)》文中研究表明1958-1965年南京艺术学院美术专业经历了“一综二分”的波折变动,其课程体系也随之发生变革。变革产生的条件有:首先,在总路线和教育方针的诉求下对艺术教育规模、教学计划与专业设置等方面产生了直接影响。其次,以“引西融中”为目的的中国画改造思潮的论争过程,呈现出历史环境中中国画题材内容和笔墨形式因袭变革的发展脉络,为1961年教学方案的形成埋下因果伏笔。最后,通过对南京艺术学院建制初期师资队伍变更的探寻,研究师承对课程的间接影响。这一变革以时间发展为主脉具体表现为1958年课程改革以创作代基础;1959年-1960年稳定教学秩序时期,在教学组织上形成横纵立体的结构;1961年-1962年标准统一化,体现在《高等美术学校教学方案》的颁布与实施,明确规定了“分科”的教学体制与“四写”的教学方法,从此将教学纳入了稳定发展的轨道;1963年-1965年中国画、油画等专业暂停招生,凸显了社会本位的教育价值观。从这些变动来看,文章探讨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一,应当明确教学的主体作用,促使教学、生产、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其二,正确认识循序渐进与“发展跃进”之间的关系,遵循教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其三,考量社会需求与学校供给的关系,艺术教育的发展必须与社会生产的发展相适应。

刘明明[2](2019)在《试论高度的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建设构想及其实践进程》文中认为作为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建设的传承者和新一代主要带头人,高度不仅亲历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自作为独立学科的历程,同时,也在国际视野不断洞开与参照交流的过程中,肩负起学科带头人的重任。这个“重任”使他在“舍我其谁”的不断继承、不断探索、不断思考中,形成了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建设的构想,并展开相关实践探索和体系建设的付诸实施。本论文将从高度的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建设构想分析切入,从对其从《我们一同走过》到《沉香》的实践历程梳理、分析,印证和检验其教学实践主张是否具备必要性、可行性。论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具体分析:一是高度的学科意识形成。将从聚焦高度的个人教育回溯入手,结合“场景”理论,逐步明晰高度对中国民族民间舞教育教学乃至学科建设方面的认识,是如何从其前期的教育背景和学科知识储备、经验累积中开始凸显、成型,并呈现出相互之间层级递进、互为贯通的紧密关联。这与“场景”的形塑作用密不可分。二是高度的学科构想探索。将从聚焦高度于自身学科视野内的作品实践突破、深化和教学实践探索分析入手,深入探究高度是如何从对当时民族民间舞教学和创作的现状加以反思,如何从对当时当代世界舞坛最趋前沿的编创方法和教学理念习得中,进而将创作的实践性探索趋向,作为突破自身瓶颈、摆脱各种既有观念束缚的进取之阶,转换并升华到对民族民间舞教学,直至学科建设层面上的系统构想,明确提出“一方面回归传统,从原生态民间舞蹈及舞蹈文化的角度指导目前的教学创作,一方面突破创新,探索适用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创作的逻辑方法”1的“分进合击”学科建设理念。三是高度的学科体系构建。将从聚焦高度的学科体系框架构建入手,深层透析高度作为新一代主要学科带头人,对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学科体系建设,是如何站在面向世界的学科建设理念贯彻与落实下,依据“保存—提取”规则,进行紧密围绕着学科示范性保存与传承成果推出的学科基础理论构建、学科教学布局构建、学科科研机构构建、学科知识结构构建和学科实践平台构建。使得以往已然构筑的、相对稳定的学科知识结构,面临着亟需对接这一设计理念和发展诉求的“自我”更新和内在学理逻辑厘清。

曹晖[3](2014)在《六十年的步履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教学体系的传承与革新》文中提出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教学体系,考察的时间范围从1952年至2013年之间的六十余年。研究以这样几个问题为线索展开:中央美术学院的写实雕塑教学体系是怎样培育成型的?这个体系发展到二十一世纪前夜,面临着什么样的问题?改革开放后本土培养的新一代教员如何面对老先生的教学遗产?新时期的教学改革是如何发端并不可逆转地推向深入的?笔者把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各工作室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教学模式进行梳理,意图从时间纵向揭示这套教学体系的结构发展关系,以历史的眼光来把握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六十余年来的教学发展面貌,并希望能窥见其未来发展的可i能性。笔者在文中得出三个主要观点:(1)留法留苏两代先生引进欧洲写实雕塑体系,奠定了中央美术学院六十年以来的雕塑教学基础;但从创作成果来看,中国写实雕塑的本土化并没有完全在早期留法留苏那两代人身上真正得到实现。(2)新世纪实行传统写实教学和现代材料及观念教学并举的“双轨制’’教学,不但没有冲垮原有的写实雕塑体系,反而对写实雕塑在中国完全落地,提供了直接的支持。(3)教学改革后新纳入的材料与观念教学体系,用15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百余年的发展,现阶段虽然已经全面展开,但与国外同期比较,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对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的未来发展,笔者建议:(1)有针对性地保护和扶持传统优势科目——写实方向工作室,着力解决后备人才培养问题;(2)鼓励各工作室之间进一步拉开教学差别,争取走在各自领域的学术最前沿;(3)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适用的素质教育课程;(4)从教员聘任机制、教学方法等方面再做改进,提高教学水平;(5)一旦时机成熟,大力推进、完善学分制。

陈涛[4](2014)在《借鉴与选择 ——中国现代雕塑中的法式和苏式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十九世纪中叶以来,在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中,具有古老传统的中国雕刻艺术日渐式微。在西学东渐中,法国式样的雕塑通过或公费或自费留学和创办西式教育的方式方法被引入中国。在以俄为师的热潮中,苏式雕塑同样被引入中国。那么在摄入法式和苏式体系这些异域的文化资源和雕塑表现形式的具体情况下,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和识别力以及眼光和雕刻学习基础,最终这种外来文化吸收和影响造就了什么样的中国雕塑的面貌和具体的雕塑形式和风格,以及精神内涵方面的嬗变产生了什么样的作用,甚至对今天的中国具象雕塑发展、走向有何启示,将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及其意义所在。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研究二十世纪初期至今中国雕塑现代中的法式、苏式体系。(共约11万字)第一章(雕塑启蒙)分析研究了十九世纪中叶以来,具有古老传统的中国雕刻艺术在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中日渐式微的局面和新美术顺应时代的实践活动;20世纪初法国的现代艺术潮流和以古典主义为核心的学院发展状况和体系特征。通过对留法学生学习的动因、导师、课程、作品以及留学生回国之后法式雕塑体系之建立、教学和艺术实践等几个方面的具体研究,论证在西学东渐中,法国式样的雕塑通过留学的方式方法被引入中国后,民国法式雕塑体系的形成和雕塑家艺术实践的成果对中国现代雕塑发展的开拓性意义。第二章(历史的抉择)回顾和梳理了俄罗斯雕塑向法国学习的渊源、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的起因、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文艺政策的确立、不同阶段苏联的雕塑发展演变特点和以纪念碑创作为主要形式的雕塑创作成就。另一方面重点分析研究了50年代初在向苏联学习的社会大背景之下,我国雕塑界向苏联学习的多样形式和主要内容,以及留苏人员和日后发挥了重要辐射作用的克林杜霍夫“雕塑训练班”的具体学习情况。第三章(现实的演绎)详细分析了50年代初期在雕塑的法式基础之上和向苏联学习之后,创作上和教学体系上苏式雕塑体系的确立,以及两种体系的融合和转化;通过具体的雕塑创作案例分析了雕塑界对古典的传承应用与民族化的尝试、以及在特殊的时期雕塑创作与政治和革命的结合;研究80年代初对苏式教学体系的全面恢复,以及80年代的创作探索特点和90年代创作理念的发展演变,论证中国雕塑对代表传统古典的法式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苏式体系的超越和主动探索建构新体系的发展趋势。在以上三章研究内容的基础上,结语部分明确提出本文观点,即法式美术的引进,为具有古老传统的中国美术嫁接西方美术教学和创作的方法论提供了最初技术上的准备;苏派在法派的基础上的进一步促成了传统美术观念和创作方法的转型,把过去一直是文人士大夫养生修性赏心悦目的雅好,和附属于礼仪丧葬的营造匠作,一并改造成与国家意识形态紧密联系、服从于国家民族大义的宏伟叙事的组成部分。在这种基质之上,新型的雕塑艺术观伴随的新的认知和观察方法、新的构造形式和表现语言,都在新的规则和培训方式下确立起来,这成为中国雕塑艺术在外来文化影响下经过本土艺术家的选择性吸收,在雕塑教学和雕塑创作中的现代性意义之所在。

邵靖[5](2013)在《中国现代城市雕塑的发展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中国现代城市雕塑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着重分析了我国现代城市雕塑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历程。现代城市雕塑作为一个舶来品,是从19世纪末才从西方国家引入中国的,论文按照“殖民时期——民国时期——建国初期和文革时期——改革开放”这一历史脉络进行分析,对中国大陆上的城市雕塑进行了基本历史梳理,并对各个时期主要的作品进行了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国的城雕在各个时期受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社会因素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形成其不同的特点及其内在联系,对中国不同时期的雕塑教育和几代雕塑家的发展及特点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本文由绪论、正文三章和最后的结论三大部分组成:绪论部分对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缘起、研究现状和研究的重点难点进行了剖析。第一章重点写了殖民统治时期的殖民者建立的城市雕塑和民国时期第一代雕塑家所创作的城市雕塑。殖民统治的强行开埠、西方思想的引入及新文化运动、美术革命、新兴艺术学校与社团对中国现代雕塑的兴起都是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殖民者在租界地的公共空间、公共建筑、公共花园及私家花园中都开始兴建现代城市雕塑。民国时期的雕塑家们都是经历了艰苦的留学之路后归国的,他们为民国时期的现代雕塑教育和雕塑事业都做出了卓绝的贡献。第二章主要论述了新中国解放初期和文革时期的城市雕塑发展历史。美协的成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两结合”的方针对此时的雕塑界有着诸多的影响,而在与苏联关系僵化之前,新中国几乎所有领域都深受苏联的影响,雕塑教育和雕塑创作也不例外。此时最大的城市雕塑项目就是建造人民英雄纪念碑,之后的十大建筑雕塑和“文革”期间毛泽东像的遍地开花揭示了这一时期的城市雕塑完全笼罩在政治的阴影之中,城市雕塑彰显其独有的艺术特色。第三章结合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阐述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现代城市雕塑发展的历史。这一时期的城市雕塑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多元化,从千篇一律的不锈钢抽象雕塑,到各种风格的百花齐放,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的成立为繁荣的中国城市雕塑发展指明了方向,各种国际雕塑创作营、国际城市雕塑大赛此起彼伏,使得雕塑公园开始兴旺起来,其中以名人雕塑园居多,但是经过近三十年的建设,雕塑公园的发展起起落落,雕塑公园的后续管理令人堪忧。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归纳总结,对不同时期的中国城市雕塑发展特点进行了论述。对中国现代城市雕塑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鱼龙混杂的城市雕塑建设现象使许多雕塑家开始对中国城市雕塑的发展不断深入探讨,对中国传统雕塑进行反思,将传统融入现代城市雕塑之中,力求使得中国城市雕塑有更良好和合理的发展趋势。

田甜[6](2012)在《论中国博物馆“策展人负责制”的建立》文中认为目前,“三部一室”仍是我国博物馆主要使用的组织模式,各部门在办公室的行政指导下平行发展,互相不产生业务关系。随着博物馆事业的快速发展,现行展览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鉴于此,许多博物馆人都在寻找更有效的展览模式。西方的“Curator负责制”被一些博物馆尝试地引进,但是由于文化的差异以及我国非盈利艺术机构发展的不健全,我们不能一味地复制这种展览制度。为此,本文提出了“策展人负责制”的概念,通过对“策展人负责制”的探讨来找到适合中国博物馆发展的展览机制。本文从博物馆学的角度,用管理学和市场学的方法对为什么要建立、建立什么样的以及怎样建立“策展人负责制”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策展人负责制”的团队构建、工作流程以及策展人的素质要求等,以供博物馆人参考。

陈洁[7](2012)在《苏州弹词艺术发展史研究:原样保护与能动传承的有机统一》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剖析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弹词”的原样保护与能动传承。苏州弹词,是目前我国从业人员最多、专业演职团体最多、拥有专门表演场所最多、保存传统书目最多、原创的新编书目最多、电台电视台播放节目总时最长的曲艺类非遗项目。它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江、浙、沪甚至海外,都有热衷于此的票友团体;众多曲艺品种中,唯有它是拥有专门的传承学校、专设的领导机构并有专业理论刊物出版。从苏州弹词生存和发展的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一项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在文化自觉过程中,通过自我保护、能动传承而实现其艺术复兴。本文创新之处在于:以该遗产富有代表性的弹词流派为切入点,观察分析这些流派在“非遗”保护视野下,如何实现原样保护和能动传承的相关具体做法;首次将听客和学者层面与“非遗”保护的互动,纳入曲艺传承体系之中考察;尝试从音乐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角度,剖析苏州弹词在传统艺术式微的今天依然相对繁荣的原因。笔者认为,要想真正做到妥善地保护和发扬苏州弹词文化遗产,必须调动一切因素的能动性,即演员主体的创演能动性、学者文人的研究主动性和书迷票友的传承自觉性。这一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的成功经验,或许可以作为曲艺、戏剧、音乐、舞蹈等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参考的范本。苏州弹词保护传承的成功经验说明,对音乐、曲艺、戏曲等艺术类非遗项目来说,外力支持固然不可或缺,但首要保护的应是该艺术形式的自身内在活力,激发其新陈代谢的自我创造能力,变被动的外在保护为能动的自我发展,聚集外力以推进内功修炼,从而促进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艺术的多样性并存和可持续发展的良性互动。

二、研究生、研究班2002届毕业生创作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研究生、研究班2002届毕业生创作选(论文提纲范文)

(1)革故与鼎新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专业课程设置研究(1958-196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1.论题缘起
        2.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本文思路与框架
    四、研究方法
        1.历史文献法
        2.个案分析法
第一章 课程设置的背景与条件
    第一节 文艺方针的话语诉求
        一、破旧逐新
        二、调整充实
    第二节 引西融中:国画改造的论争
    第三节 百花齐放:教学集体的构成
第二章 课程设置的历史脉络
    第一节 以创作代基础
    第二节 教学组织结构立体化
        一、纵向教研组
        二、横向研究会
    第三节 新方案:标准统一化
        一、分科与“分课”
        二、“四写”与素描
        三、油画民族化
    第四节 课程缩减与增补
第三章 课程设置变迁的思考
    第一节 理论联系实际
    第二节 循序与渐进
    第三节 社会需求与学校供给
结语
附录一:1958年——1965年南京艺术学院美术专业课程改革大事记
附录二:南京艺术学院校档案室档案目录(摘录)
附录三:南京艺术学院1958年——1965年教学科研创作主要成果一览表
参考文献
致谢

(2)试论高度的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建设构想及其实践进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难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 学科意识形成:对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知识的前期储备和经验累积
    (一)学科意识形成的认知生成阶段
        1.中专学习和任教期间的过程详述
        2.聚焦论述核心:身体实践基础的扎实铺垫和对专业建设的初步感知
    (二)学科视野形成的认知碰撞阶段
        1.大学本科学习的教育经历概述
        2.聚焦论述核心:学科创建过程的充分熟知和对学科经验的积累储备
    (三)学科理念形成的融合转型阶段
        1.美国任教期间的教学经历概述
        2.聚焦论述核心:由“当代民间舞教育批判”到“民间舞教学机制上的‘分进合击’”
二 学科构想探索:对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训练体系的“开拓性”反思
    (一)学科视野内的实践突破——《我们一同走过》
        1.实践立足点:如何从既有的创作模式和教学训练体系反思中突围而出?
        2.“分进合击”理念的初步践行
    (二)学科视野内的实践深化——《这一季,这一刻》
        1.实践立足点:如何开启传统和创新的同步并行与双管齐下?
        2.“分进合击”理念的全面探索
    (三)学科视野内的实践升华——“三点一线”的课程建设构想
        1.实践立足点:如何展开教育视域内的课程实践探索?
        2.“分进合击”理念的实践升华
三 学科体系构建:对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学科定位明确和结构体系构建
    (一)学科基础理论构建
        1.学科基础理论构建的必要性
        2.聚焦理论重点:对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框架、学科脉络和学科创建过程的呈现
    (二)学科教学布局构建
        1.学科教学布局构建的必要性
        2.聚焦布局重点:基于传统与创新双线并行下的践行难点明确
    (三)学科科研机构构建
        1.学科科研机构构建的必要性
        2.聚焦设立重点:基于学科教学布局优化的研究内容厘清和教材体系补充、完善
    (四)学科知识结构构建
        1.学科知识结构构建的必要性
        2.聚焦构建重点:以课程补充、完善与开发为立足点,基于核心能力培养体现下的人才培养目标明确
    (五)学科实践平台构建
        1.学科实践平台构建的必要性
        2.聚焦搭建重点:基于学科示范性保存与传承成果推出的艺术实践机制完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六十年的步履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教学体系的传承与革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的课题
    0.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0.3. 研究对象、考察范围及研究方法
    0.4. 时期划分与本文结构
第一部分
    1. 对欧洲写实雕塑传统的引进和确立(1952年-1967年)
        1.1. 留法学派创立雕塑系,移植西方古典写实雕塑教学体系
        1.2. 社会主义经验影响中国,学习苏联美术学院教学模式
        1.3. 开始规范教学体系
        1.4. 对本民族传统进行研究及为增加材料教学而更改学制
        1.5. 第一阶段的教学创作理论成果及特点
    2. 留苏学派继承和完善写实雕塑教学体系(1977年-1997年)
        2.1. 教学体系的恢复
        2.2. 城市雕塑热潮兴起与学院教学的关系
        2.3. 教师队伍第一次交接班,留苏教授主持教学工作
        2.4. 工作室教学模式建立
        2.5. 自由思想浪潮对学院的影响
        2.6. 进入“二厂”时代的教学格局
        2.7. 酝酿改革诸因子的共同发酵
        2.8. 第二阶段的教学创作理论成果及特点
第二部分
    3. 教学改革的试探阶段(1997年-2000年)
        3.1. 启动教学改革的背景和条件
        3.2. 改革前的理论准备——向国外高等美院取经
        3.3. 改革的具体构想
        3.4. 抽象雕塑是否可以作为改革突破口
        3.5. 改革的试验田——陶瓷工作室和金属工作室
        3.6. 本科生的材料课教学实施情况
        3.7. 研究生的材料课教学实施情况
        3.8. 开发自己的学术窗口,引领院系的学术交流活动
        3.9. 第一次教学改革大讨论
    4. 改革的全面展开(2000-2006年)
        4.1. 迁址和扩招成为教学结构再调整的前提和外围因素
        4.2. 各材料车间建成和升级,成为教学改革的技术支持
        4.3. 抽象雕塑教学——作为“跳板”使命的终结
        4.4. 所有条件具备,建立新型导师工作室制
        4.5. 过于激进的步伐遭遇质疑
        4.6. 后退一步,协调各方关系的再次进行调整,新教学格局
        4.7. 第二次教学改革大讨论
        4.8. 请外来的和尚念经——与国际艺术院校的教学合作
        4.9. 教学改革全面展开后的教学创作理论成果及特点
    5. 现阶段的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2006年-2013年)
        5.1. 开展教学评估
        5.2. 教师队伍更新和教学硬件升级
        5.3. 软件升级
        5.4. 全新的教学格局
        5.5. 举办面向全国的学术活动,进一步扩大影响力
        5.6. 学院外的教学实践,“产、学、研”结合的新模式
        5.7. 现阶段的学术成果及特点
结语
    6.1. 结论之前
    6.2. 我的结论
    6.3. 问题、对策和建议
图片索引
表格索引
参考文献
附录部分
    附录1: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历任教师名录
    附录2: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历届毕业生名录
    附录3: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各历史时期教学大纲汇编
    附录4: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教师历年重要创作成果统计
    附录5: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教师历年重要理论成果统计
感谢
学术成果统计

(4)借鉴与选择 ——中国现代雕塑中的法式和苏式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雕塑启蒙
    第一节 中国现代雕塑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世纪交织的矛盾
        二、新美术的端倪
        三、新美术的实践
        四、传统雕塑的衰落
    第二节 20世纪初法国的艺术状况
        一、学院发展状况和体系特征
        二、20世纪初法国的艺术潮流
    第三节 留法学生学习情况及其作品分析
        一、选择法国美术的动因
        二、留法学生学习生活情况
    第四节 民国法式雕塑体系的形成
        一、法式体系之建立
        二、法式体系之教学
        三、法式体系之艺术实践
第二章 历史的抉择
    第一节 前苏联雕塑
        一、俄罗斯雕塑的渊源
        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雕塑发展
    第二节 向苏联学习
        一、向苏联学习的社会背景
        二、向苏联学习的多样形式和主要内容
        三、留苏人员学习和创作情况
        四、克林杜霍夫“雕塑训练班”学习情况
第三章 现实的演绎
    第一节 转化与融合
        一、雕塑的法式基础
        二、苏式雕塑体系的确立
    第二节 传承与演绎
        一、现实的反映
        二、古典的应用
        三、民族化的尝试
        四、政治和革命的要求
    第三节 转型与建构
        一、复苏与转型
        二、超越与建构
结语
参考书籍
参考论文
附件
后记

(5)中国现代城市雕塑的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由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萌芽起步期:——半殖民半封建及民国时期现代城市雕塑(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中叶)
    第一节 时代背景
        一、 政治背景
        二、 文化背景
    第二节 租界的现代城市雕塑
        一、 公共空间中的城市雕塑
        二、 欧式公共建筑上的雕塑作品
        三、 公共花园雕塑
        四、 私家花园中的雕塑
    第三节 民国时期的雕塑留学生
        一、 清末民初留学生概述
        二、 学习雕塑的留学生概况
        三、 留学生在国外的学习和生活
    第四节 民国时期的现代雕塑教育
        一、 土山湾的雕塑教育
        二、 私立上海美术专科学校
        三、 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
        四、 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
        五、 广州市立美术学校
    第五节 民国时期现代雕塑理论的传播
        一、 美术团体
        二、 美术期刊
        三、 美术展览
    第六节 民国时期的现代雕塑家
        一、 蔡元培与现代雕塑家
        二、 李金发
        三、 江小鹣
        四、 刘开渠
        五、 滑田友
        六、 张充仁
    第七节 民国时期的城市雕塑作品
        一、 孙中山雕像
        二、 名人塑像
        三、 抗战时期的纪念碑雕塑
第二章 曲折探索期:——解放初期和文革时期的现代城市雕塑(二十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
    第一节 时代背景
        一、 美协的成立
        二、 向苏联学习
        三、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四、 “两结合”
        五、 “大跃进”
        六、 文化大革命
    第二节 向苏联学习雕塑
        一、 20世纪60年代前的苏联艺术的发展史
        二、 苏联艺术在中国的迅猛传播
    第三节 解放初期和文革时期的雕塑教育
        一、 苏联的雕塑教学体系
        二、 苏联影响下的新中国的雕塑教育模式
        三、 新中国解放初期和文革时期雕塑教育的发展历史
    第四节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造
        一、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奠基和选址
        二、 纪念碑的设计过程
        三、 纪念碑浮雕的设计
    第五节 东方红太阳升——毛泽东雕像
        一、 不同时期的毛泽东雕像特点
        二、 毛泽东雕像代表作品
        三、 毛泽东对建其雕像的态度
    第六节 解放初期与文革时期的城市雕塑
        一、 解放初期和文革时期的雕塑发展
        二、 十大建筑工程室外雕塑
        三、 毛主席纪念堂室外雕塑
        四、 城市纪念碑雕塑
        五、 名人雕塑作品
        六、 其他城市雕塑题材作品
第三章 繁荣发展期:——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现代城市雕塑(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至二十一世纪初)第一节 时代背景
    第一节 时代背景
        一、 政治背景
        二、 艺术背景
    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雕塑发展
        一、 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的现代雕塑
        二、 90年代的中国现代雕塑
        三、 21世纪的中国现代雕塑
    第三节 雕塑公园的发展
        一、 中国雕塑公园概论
        二、 中国特色的雕塑公园
        三、 中国雕塑公园典型案例分析
        四、 中国雕塑公园发展策略
    第四节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现代城市雕塑
        一、 改革开放后中国现代城市雕塑简述
        二、 改革开放后城市雕塑作品
第四章 中国现代城市雕塑设计的展望
    第一节 中国现代城市雕塑的管理机制
        一、 工作职能
        二、 存在问题
        三、 改变方法
    第二节 中国现代城市雕塑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 存在问题
        二、 提升中国城市雕塑品质
    第三节 中国现代城市雕塑设计与环境的融合
        一、 城市雕塑与城市历史人文环境
        二、 城市雕塑与城市空间环境
        三、 城市雕塑与心理环境的艺术至境
结语
中国现代城市雕塑大事记
引用文献
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6)论中国博物馆“策展人负责制”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概念的引进与国内博物馆体制改革的需求
    第一节 博物馆“策展人”概念的引入
    第二节 国内博物馆建立“策展人负责制”的需求
    第三节 新型展览制度构架的优势与业务开展的有效性
第二章 相似制度的借鉴与中国特色的展览策划制度
    第一节 考古领队的成功借鉴
    第二节 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研究员负责制”
    第三节 “策展人负责制”团队的构建
第三章 “策展人负责制”的建立与推广
    第一节 策展人的职能、权利与义务
    第二节 策展人资格认证与任命
    第三节 策展人负责制的工作规范与推广
    第四节 实施过程中困难的解决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对陈同乐老师访谈
附录2:《考古发掘管理办法》
附录3:南京博物院 2009 年—2011 年展览列表
个人简介
后记

(7)苏州弹词艺术发展史研究:原样保护与能动传承的有机统一(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课题缘起
    二、选题意义
    三、文献回顾
    四、称谓界定
第一章 水乡文化孕育的苏州弹词
    第一节 循序酝酿的播种期
    第二节 风格迸发的黄金期
    第三节 稳中求变的盘整期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艺术价值的延续和主体多元
    第一节 苏州弹词艺术价值的体现
    第二节 对传统遗产的固守
    第三节 对变革创新的追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弹词艺术的色彩疏密与流派特征
    第一节 流派的形成与嬗变递延
    第二节 以《情探》为例的早期风格基点
    第三节 开篇《新木兰辞》的气质浓淡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弹词艺人的创演自觉和经验反思
    第一节 艺术风格的成型与成熟
    第二节 音乐语言的戏剧性开拓
    第三节 艺人的自发性经验反思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评弹学者的文化自觉和理论操守
    第一节 苏州评弹研究机构
    第二节 理论研究和书谱出版
    第三节 评弹研究的期刊阵地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信息传媒对文化遗产的弘扬
    第一节 广播电台与苏州弹词的联姻
    第二节 近年来广播书场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 广播书场对保护和传播苏州弹词的促进性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受众群体与弹词传承的全方位互动
    第一节 大众听客的接受与反馈
    第二节 文人墨客的雕饰与修书
    第三节 国家政要的偏爱与扶持
    第四节 票房雅集的实践与互动
    本章小结
结语
    一、 原样保护:艺术价值的凝结和递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核心体现
    二、 能动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以发挥“人”的能动性为关键手段
附录 苏州评弹演变历史及名家流派形成大事年表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四、研究生、研究班2002届毕业生创作选(论文参考文献)

  • [1]革故与鼎新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专业课程设置研究(1958-1965)[D]. 王建荣.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2)
  • [2]试论高度的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建设构想及其实践进程[D]. 刘明明. 北京舞蹈学院, 2019(08)
  • [3]六十年的步履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教学体系的传承与革新[D]. 曹晖. 中央美术学院, 2014(08)
  • [4]借鉴与选择 ——中国现代雕塑中的法式和苏式体系研究[D]. 陈涛. 中国美术学院, 2014(10)
  • [5]中国现代城市雕塑的发展研究[D]. 邵靖. 苏州大学, 2013(11)
  • [6]论中国博物馆“策展人负责制”的建立[D]. 田甜. 南京艺术学院, 2012(04)
  • [7]苏州弹词艺术发展史研究:原样保护与能动传承的有机统一[D]. 陈洁. 南京艺术学院, 2012(02)

标签:;  ;  ;  ;  ;  

研究生与研究班2002届毕业生创意选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