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例烧伤康复治疗体会

234例烧伤康复治疗体会

一、Experience of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on 234 cases of burn(论文文献综述)

董文琴[1](2021)在《相互管理模式对家庭多成员烧伤的患者创伤恢复情况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研究家庭多成员烧伤的患者相互管理模式的效果及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10月于某医院就诊的23个家庭共60例烧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9例,共11个家庭)和研究组(31例,共12个家庭)。对照组行常规烧伤干预,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相互管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创伤恢复情况、创伤后成长状况、生活质量。结果研究组创面愈合时间显着短于对照组(P <0.05);出院后1个月、出院后3个月研究组VSS评分、VAS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 <0.05)。出院后1个月、出院后3个月研究组C-PTGI评分、BSHS-A评分显着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相互管理模式应用于家庭多成员烧伤可促进创面恢复,改善创伤后成长状况,提高生活质量,可临床推广。

王兰[2](2021)在《烧伤患者急性应激反应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了解烧伤患者急性应激反应的现状及特征;探讨烧伤患者急性应激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明确烧伤患者社会支持、灾难化认知和应对方式对急性应激反应产生影响的作用路径,为缓解烧伤患者急性应激反应、改善烧伤患者的预后提供科学的依据。研究方法:通过便利抽样的方式连续纳入于2019年10月至2020年1月、2020年5月至2020年12月在浙江省某三甲综合医院及某烧伤专科医院烧伤科住院并符合纳入标准的210例烧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选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斯坦福急性应激反应问卷、认知情绪调节问卷-灾难化分问卷、特质应对方式问卷、领悟社会支持量表进行问卷调查。运用统计学软件IBM SPSS 22.0进行数据的描述统计、单因素分析、相关性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及中介效应分析等统计处理。研究结果:1.纳入分析的206例烧伤患者的急性应激反应总分的中位数、四分数位数为36(30,53)分,得分大于等于40分的患者为76例,占36.89%。2.以条目均分中位数对烧伤患者急性应激反应的各维度得分进行排名,以“社会功能损害”得分最高,为2(1.5,2.5)分,“分离”得分最低,为0.6(0.4,1)分。3.急性应激反应总分在烧伤患者的性别、婚姻状况、人员类别、头/面/颈部烧伤、烧伤程度以及疼痛程度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烧伤患者的急性应激反应与灾难化认知、消极应对呈正相关;烧伤患者的急性应激反应与积极应对、社会支持呈负相关(P<0.01)。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来浙务工居民、省外常住居民、头/面/颈部烧伤、烧伤程度、疼痛程度、灾难化认知、消极应对以及社会支持对烧伤患者急性应激反应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灾难化认知、消极应对在烧伤患者社会支持与急性应激反应间起链式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0.402,占总效应的27.88%。研究结论:1.烧伤患者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急性应激反应,36.89%的烧伤患者急性应激反应总分大于等于40分,处于较高水平,亟待医护人员关注。2.烧伤患者的急性应激反应以“社会功能损害”最为严重。3.烧伤患者急性应激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社会支持、消极应对、头/面/颈部烧伤、灾难化认知、烧伤程度、人员类别和疼痛程度。4.灾难化认知、消极应对在烧伤患者的社会支持与急性应激反应间起链式中介作用。

靳晓蒙[3](2021)在《烧伤患者同伴支持需求问卷的研制及初步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制烧伤患者同伴支持需求问卷,为医护工作者提供科学的烧伤患者同伴支持需求评估工具;并将研制的问卷运用于临床实践,调查并分析烧伤患者对同伴支持的需求内容及影响因素,为临床开展关于烧伤患者的同伴支持计划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建立烧伤患者同伴支持需求问卷条目池:经过文献回顾,明确同伴支持在烧伤患者中应用的研究现状及研究不足,结合课题组成员的相关内容讨论,形成烧伤患者半结构访谈提纲。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10名烧伤患者进行质性访谈,以了解烧伤患者对同伴支持的需求内容。采用Colaizzi现象学分析法对访谈的内容进行整理、归纳、分析,初步建立烧伤患者同伴支持需求问卷的条目池。2.专家函询及信效度检验:采用目的抽样的方法,选取从事烧伤与护理工作的16名专家进行两轮专家函询,对问卷内容进行修改、增删及合并,形成烧伤患者同伴支持需求问卷初稿,采用方便抽样法,经小样本施测后形成预试版问卷,应用烧伤患者同伴支持需求问卷预试版对江西省南昌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烧伤科的患者进行调查,并经过项目分析及信效度检验对问卷条目内容进行进一步的筛选,最终形成烧伤患者同伴支持需求问卷。3.烧伤患者同伴支持需求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采用方便抽样法,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和烧伤患者同伴支持需求问卷对江西省南昌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烧伤科的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烧伤患者对同伴支持的需求内容及影响因素。结果:1.建立烧伤患者同伴支持需求问卷条目池:经过文献回顾、小组讨论及半结构访谈,形成了烧伤患者同伴支持需求问卷第一轮专家函询表,包括5个维度和47个条目,其中信息需求维度17个条目,情感需求维度12个条目,社会适应需求维度8个条目,同伴支持形式维度6个条目,同伴支持时机维度4个条目。2.专家函询及信效度检验:(1)专家函询结果:两轮专家函询的问卷有效回收率均为100%,专家意见提出率分别为75.0%和12.5%,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91和0.92,专家的积极性与权威系数均较高,函询的可靠性较高;Kendall’s W的范围为0.18~0.32,经检验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各条目变异系数均<25%。两轮专家函询共删除了16个条目,修改了16个条目,新增了3个条目,合并了10个条目为5个条目,初步形成了烧伤患者同伴支持需求问卷,包含5个维度,29个条目。(2)信效度检验结果:项目分析后未删除条目,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问卷的KMO值为0.861,提取出公因子5个,累计解释总贡献率62.786%,29个条目在各自公因子上的载荷值为0.492~0.845;问卷各条目内容效度(I-CVI)为0.833~1.000,问卷的平均内容效度(S-CVI/Ave)为0.977;问卷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21,问卷5个维度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19~0.911,问卷5个维度的重测信度为0.743~0.892;最终版问卷由5个维度、29个条目组成。3.烧伤患者同伴支持需求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烧伤患者同伴支持需求总分为(98.99±11.51)分,情感需求维度条目均分最高,为(3.79±0.35)分,同伴支持方式维度条目均分最低,为(3.04±0.31)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文化程度、团体活动参与度、烧伤面积、烧伤部位5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可以解释烧伤患者同伴支持需求总变异的57.7%。结论:本研究研制的《烧伤患者同伴支持需求问卷》信效度良好,可用于评估烧伤患者的同伴支持的需求内容。烧伤患者对同伴支持的需求程度较高,影响烧伤患者对同伴支持需求的主要因素有:年龄、文化程度、团体活动参与度、烧伤面积、烧伤部位。医务工作者应针对不同患者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形式的同伴支持计划,增强患者康复信心,促进患者身心健康。

倪少俊,徐秋月[4](2021)在《不同年龄手部烧伤瘢痕挛缩畸形患者修复后功能恢复水平比较》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烧伤后手部瘢痕挛缩畸形患者接受修复治疗后的功能恢复情况,并比较不同年龄的恢复差异。方法:以笔者医院2017年1月-2019年12月确诊的74例烧伤后手部瘢痕挛缩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相同康复治疗包括加压治疗、手指主被动活动、温水治疗、作业疗法,分析康复治疗后功能恢复情况,并分年龄段探讨其恢复情况。结果:本组74例患者在接受康复治疗后1个月手部主动活动与被动活动度、生活自理能力ADL评分均明显大于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明显大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年龄段组内比较,治疗后1、3个月主被动活动度、生活自理能力AD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治疗后3个月高于治疗后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组间比较,41~60岁、61~71岁组治疗后1、3个月主被动活动度、生活自理能力ADL评分均低于24~40岁,且61~71岁组低于41~60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烧伤后手部瘢痕挛缩畸形患者接受积极的康复治疗可保证功能的有效恢复,且恢复质量与年龄呈正相关,年龄越小的患者恢复速度越快,恢复质量越高。

蒋薇[5](2020)在《2013~2017年安徽某医院1737例小儿烧伤的人口学和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了解小儿烧伤的人口学及临床特征,降低小儿烧伤的发生率;(2)分析影响小儿烧伤预后的相关因素,提高小儿烧伤的治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科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1737例住院烧伤患儿的一般临床资料,总结其人口学及临床特征;采用多组独立样本的秩和检验分析影响小儿烧伤预后的相关因素;采用Log-binominal模型回归分析影响未愈的危险因素。结果(1)1737例烧伤患儿中,13岁占66.6%;男性占63.2%;夏季为主要好发季节,占26.1%;农村患儿占81.8%。(2)1 737例烧伤患儿中75.0%为热液烧伤;四肢烧伤常见;57.3%为重度烧伤;接受院前救治者占34.1%;入院后存在并发症者占10.0%,简单包扎换药治疗为主;住院天数<10 d者占48.5%,治愈率为51.1%。(3)1 737例烧伤患儿中,不同性别患儿、有无院前救治与预后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不同年龄段、入院季节、地区、烧伤原因、烧伤严重程度、有无并发症与预后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Log-binominal模型回归分析显示,1岁、3岁相比于712岁的患儿治愈率更高(均有P<0.05);夏季烧伤(PR=0.861,95%CI:0.6901.074)未愈率较冬季烧伤高;开水烫伤治愈率高于电击、火焰烧伤(均有P<0.05);与特重度烧伤相比,中重度烧伤的治愈率高(均有P<0.05);相比于伴随并发症的患儿,无并发症患儿的治愈率高(P<0.05),农村患儿(PR=0.713,95%CI:0.6180.824)的未愈率较城市患儿高。结论(1)小儿烧伤的人口学特征:好发于1?3岁男性患儿、夏季为主要好发季节、农村患儿为主。(2)小儿烧伤的临床特征:热液为小儿烧伤主要原因,四肢为主要烧伤部位,重度烧伤多见,约1/3患儿接受院前救治,伴随并发症者占10.0%,以简单包扎换药治疗为主,小儿烧伤的治愈率为51.1%。(3)影响未愈的主要危险因素:7?12岁、夏季烧伤、电击及火焰烧伤(包括化学烧伤)、特重度烧伤、伴随并发症及农村烧伤患儿。

陈柳媚[6](2019)在《烧伤患者生活质量纵向变化及团体干预方案临床实证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通过构建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分析烧伤患者康复治疗阶段伤残接受度、生活质量纵向发展趋势及二者特征。2基于焦点解决压力模式并结合烧伤患者这一特定人群的特点,构建适用于烧伤患者的团体心理干预方案。3探讨焦点解决短期团体(SFBT)心理干预方案对烧伤患者伤残接受度、生活质量的效果作用。方法1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福建省烧伤中心2016年10月-2017年7月收治的216例康复治疗阶段烧伤患者,采用一般情况表、伤残接受度量表修订版(ADS-R)及简明烧伤健康量表(BSHS-B)对患者出院时、出院后1、3、6个月进行随访。基于ADS-R和BSHS-B数据分别构建二次增长曲线模型,分析伤残接受度、生活质量的变化趋势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2以SFBT理论为基础,初步构建焦点解决短期团体心理干预方案,并通过Delphi专家函询法对福建省12名专家进行2轮函询,以明确具有烧伤特色的心理干预方案内容。3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1月福建省烧伤中心康复治疗阶段烧伤患者58例,采用非同期对照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9例,最终53例完成随访。其中对照组接受常规模式(即常规治疗+常规护理+常规康复),干预组在常规模式的基础上完成4期的SFBT团体心理干预方案。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ADS-R和BSHS-B量表分别于创面基本愈合期、干预结束时和干预后1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调查。采用t检验、χ2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伤残接受度和生活质量状况,采用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两因素交互作用的简单效应分析探讨伤残接受度和生活质量的干预因素、时间效应和交互效应水平。结果1烧伤患者康复治疗阶段初始状态的伤残接受度、生活质量水平分别为(73.21±16.78)分和(102.27±36.25)分,在随访期间均呈曲线递增趋势,且递增速度逐渐减缓;烧伤患者伤残接受度的初始状态、发展速度及加速度均存在个体间差异(P<0.001);生活质量初始状态和加速度均呈现出个体间差异(P<0.001);协变量分析结果显示,病情程度越重,存在并发症的烧伤患者,其生活质量的初始状态越差(P<0.05),而性别、烧伤原因、付费方式及受教育程度对烧伤患者生活质量的初始状态和发展速度均无影响(P>0.05);不同时期伤残接受度水平对相应时期的生活质量水平均具有预测作用(P<0.001)。2经两轮专家函询构建烧伤患者康复治疗阶段SFBT团体心理干预方案。该方案各指标的重要性赋值均数为4.444.97,CV为0.020.10,Kendall’s W为0.1460.205(P<0.001),表明专家组对指标的评分较一致,函询结果的可靠性较好,最终形成4期SFBT团体心理干预方案。3临床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创面基本愈合期,两组ADS-R、BSHS-B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均具有可比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对照组ADS-R各项指标、BSHS-B(总分、情感、人际、性生活、体像、热敏感、配合治疗和工作维度)得分均下降后再上升,干预组经实施SFBT团体心理疗法后,二者平均水平均有所上升,其总体均高于对照组。(2)伤残接受度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表明,ADS-R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存在交互作用(P<0.05),说明时间因素对伤残接受度的效应因分组而不同。进一步固定时间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干预组和对照组在第4、8周ADS-R各指标得分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固定组间因素分析提示,对照组ADS-R得分在各时间点上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模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伤残接受水平的提高作用不明显;干预组ADS-R各指标得分在各时间点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1),提示SFBT团体心理干预的有效性。(3)生活质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表明,手功能、情感和人际维度的得分存在交互作用(P<0.05),而BSHS-B总分、基本生活能力、性生活、体像、热敏感、配合治疗和工作维度的交互作用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手功能、情感和人际维度进一步固定时间因素分析发现,两组在干预结束时测得的情感和人际维度得分简单效应检验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干预后1个月两维度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固定组间因素分析结果发现,对照组与干预组BSHS的手功能和情感维度得分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人际维度得分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1烧伤患者伤残接受、生活质量的变化并非是简单的线性增长,而是呈曲线递增趋势,且递增速度逐渐减缓。临床工作者可根据其轨迹变化特点,开展院后随访工作,帮助患者重拾自我,接纳残疾现状,提高生活质量,以期能顺利重返社会。2初步拟定具有烧伤特色的焦点解决短期团体心理干预方案,并经专家函询修订后顺利实施,证实其适用性。3 SFBT团体干预方案在烧伤康复治疗阶段患者中应用,可通过帮助其重新定义目标架构,增强家庭支持和人际交互体验,挖掘自身潜能,优化问题策略,从而促进自我接纳水平,提高生活质量。

刘静[7](2016)在《康复医学在烧伤治疗中的应用体会》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康复医学在烧伤治疗中的应用体会。方法:本文选取70例烧伤患者,采用康复医学理论开展相应的医护指导工作,进一步根据检查评估结果为患者治疗烧伤治疗过程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认识,主动发现康复医学和烧伤临床的医学知识,对疗效、护理满意度以及不良反应症状发生情况等多个指标大小加以分析探讨。结果:70例烧伤患者,采用康复医学指导医护工作开展后,通过运用系统科学的康复医学知识和治疗方式,能够针对本次研究的烧伤患者出现的功能障碍问题加强正确认识,进一步对其实施科学评定,对治疗过程实施规范化处理,有效提升了局部、整体治疗效果,没有1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症状,患者的疼痛缓解,有效提升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本次研究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达到了100.00%(70/70)。结论:烧伤患者采用康复医学理论指导医护工作开展是非常有效的,对于提升烧伤疾病治疗效果有着重要作用,是提升烧伤治疗成功率的重要保证。

吴菁[8](2009)在《烧伤患者早期心理干预模式的构建与验证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来源于军队“十一五”B类课题(战创伤致残者早期心理康复模式的研究),旨在以平战时常见意外致伤——烧伤所致伤者早期负性心理反应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为切入点,构建适用于临床护士操作的烧伤患者早期心理干预模式,以期为我国临床护士探索其促进烧伤患者身心康复进程的依据和应对策略,力求减少烧伤患者因伤后早期身心失衡所致其后永久性心理残障而给本人、家庭乃至社会造成重负等。本研究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烧伤患者早期心理干预模式的构建。在回顾大量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分析多种干预策略的基础上,以应激理论为本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借鉴Roy适应模式、危机干预、积极心理学等相关理论,初步构建烧伤患者早期心理干预的理论框架,形成便于护士掌握并操作、适用于烧伤患者早期身心修复的心理干预模式。烧伤患者早期心理干预模式需把握6个主要环节,包括①着眼于烧伤患者早期的心理应激特点;②针对烧伤患者早期心理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③结合烧伤患者的应对表现及其结果;④把握心理干预的主要切入点;⑤明晰护患的角色功能;⑥拟定心理干预的主要步骤。第二部分:通过严重烧伤患者的质性访谈,追溯其伤后身心康复各阶段所亲历体验,进一步佐证伤者早期接受心理干预的重要意义,并为构建烧伤患者早期心理干预模式提供依据。采取半结构式访谈设计,非随机、目的性抽样8名严重烧伤患者作为访谈对象,深入探询其伤后早期及各阶段应对心理、生理创伤的详细信息。质性访谈的结果显示,严重烧伤患者伤后大多经历从迷失、适应到成长的心路历程;良好的人格特质、合理有效应对、利用社会支持及寻求精神寄托对其身心康复发挥重要作用。研究发现,与伤者有重要情感联系的人物在伤者的身心康复中的作用十分关键;伤者身心康复过程中使用应对策略需予以恰当引导,特别是伤者面对其创伤所致不可控状况时(如毁容、疤痕致不良身心反应),帮助伤者认同创伤康复历程中自身可获益之处、尝试赋予日常事件以积极意义、秉持“向下社会比较”理念等,均为促进伤者身心康复的有效应对策略。这部分研究较顺利达成预期成果:较全面勾勒了“严重烧伤患者伤后身心康复历程”并形成树形结构图,既可为烧伤患者早期心理干预的研究提供依据,也可为后续的相关研究形成铺垫。第三部分:烧伤患者早期心理干预的临床实验研究,旨在验证本研究所构建伤者早期心理干预模式的效用。将某烧伤科病房8个月内收治的所有符合纳入标准的伤者先后纳入对照组(n=23)和实验组(n=24),以两组伤者的个人特征、治疗方案、护理过程等基线资料无显着差异为基础,实验组伤者仅增加本研究所构建模式的心理干预措施。两组伤者均于入院1周内及1月后或出院前,接受医院焦虑抑郁量表、自我效能感量表、烧伤患者情绪表现及影响因素他评表的评估。结果显示,①烧伤患者伤后1周内:焦虑、抑郁状态明显,检出率分别为89.4%、78.7%;两组间伤者的总体情绪反应、焦虑、抑郁、自我效能感未见显着差异;烧伤体表总面积、学历等差异可导致伤者的焦虑、抑郁程度的显着差异(P<0.05)。②实施心理干预对照实验1个月后:实验组伤者的总体情绪反应、焦虑程度、抑郁程度显着降低,自我效能感水平显着升高,相较于对照组伤者均呈显着差异(P<0.05)。此结果提示,本研究所构建的心理干预模式,已初步显示其降低伤者的焦虑及抑郁水平、提升伤者自我效能感的效用。结论:重度烧伤患者的身心康复历程可面临多重生理、心理危机,且其早期的身心适应尤为关键,直接关系伤者此后能否顺利达成较理想身心康复目标、较完好回归社会等。本研究经质性访谈所形成“严重烧伤患者伤后身心康复历程树形结构图”、经文献回顾所构建且经临床实验验证其效用的“烧伤患者早期心理干预模式”,有望辅佐临床一线护士更关注伤者早期的心理评估和干预,以促进伤者的心理适应;协同临床护士充分调动伤者在身心康复历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最终达成较理想身心康复目标,即帮助伤者较完好回归社会,避免其因严重心理残障给本人及其家庭乃至社会造成重负等。

曹建华[9](2004)在《成批烧伤伤员医疗后送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无论是在平时还是在战时烧伤都是常见的损伤,且烧伤的发生总具有“成批性”和“突然性”,伤情比较复杂,并发症较多,特别是随着燃烧性武器的使用和平时各项灾害增多的背景下来研究《成批烧伤伤员的医疗后送方案》为成批烧伤伤员的医疗后送提供理论基础是非常必要的。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传统意义上的分类和后送已经不能满足“数字化”、“信息化”的需求,目前成批烧伤伤员的医疗后送存在着对伤员的救治不及时、伤员的分类过于粗糙、伤员的救治连续性不强、后送时机掌握不好、对后送工具的选择不恰当等的缺点。 本课题在“时效救治”理论、“数字化伤员”理论、“伤员数字分类法”理论研究基础上,提出了烧伤伤员救治的时效性,研究出了烧伤严重度评估数学模型,和烧伤严重度分级、赋值方法。在“伤员数字分类法”的基础上,借鉴周世伟教授的LDS(Life Danger Score)评分方法,通过对烧伤分类各项指标的回顾性研究和系统分析提出了烧伤伤员的数字化编码方法,通过上述理论研究,最终提出了《成批烧伤伤员的医疗后送方案》。它是建立在“数字化”、“信息化”环境下的,具有时代的意义。对成批烧伤伤员医疗后送的各个方面,包括:伤员的分类、烧伤伤员的早期救治、伤员的后送时机、后送工具的选择、伤员的后续治疗等均提供了理论基础。且由于将伤员进行了数字化的编码,将伤员的信息通过数字的形式来表示,加快了伤员信息在救治网络中的反应,使伤员的救治更加的合理和准确。

朱飘飘[10](2020)在《烧伤患儿主要照顾者康复照护知信行问卷的研制及应用》文中指出目的1.研制《烧伤患儿主要照顾者康复照护知信行问卷》,并检验其信度和效度。2.分析烧伤患儿主要照顾者康复照护的知信行现状及三者间的相关性。3.探讨影响烧伤患儿主要照顾者康复照护知识、信念和行为水平的因素。方法1.以知信行理论作为问卷理论框架,结合烧伤相关指南和文献,通过小组讨论形成《烧伤患儿主要照顾者康复照护知信行问卷》的条目池。2.采用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邀请22名烧伤领域和护理领域的专家进行两轮咨询,并检验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形成《烧伤患儿主要照顾者康复照护知信行问卷》终稿。3.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广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三个病区的293名烧伤患儿主要照顾者作为调查对象,运用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问卷和《烧伤患儿主要照顾者康复照护知信行问卷》对烧伤患儿主要照顾者进行调查,并分析照顾者的知信行水平现状及影响因素。结果1.经文献研究和小组讨论,形成了3个维度和50个条目的《烧伤患儿主要照顾者康复照护知信行问卷》条目池。2.两轮专家咨询的问卷有效应答率分别为100%和81.82%,专家意见提出率分别为63.64%和44.44%。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915和0.925。条目相关性评分均数平均值分别为4.50和4.69分,条目重要性评分均数平均值分别为4.47和4.63分。条目相关性评价变异系数平均值分别为0.15和0.09,条目重要性评价变异系数平均值分别为0.16和0.10。条目相关性评价专家协调系数分别为0.140和0.301,条目重要性评价专家协调系数分别为0.153和0.301。形成了3个维度,40个条目的《烧伤患儿主要照顾者康复照护知信行问卷》初稿。3.问卷初稿各条目经临界比值法、相关系数法、Cronbach’sα系数法和探索性因子分析筛选后删除了4个条目。最终,康复照护知识维度包含18个条目,提取3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6.254%;康复照护信念维度包含7个条目,提取1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47.957%;康复照护行为维度包含11个条目,提取1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56.708%。问卷总体的内容效度指数(S-CVI)为0.97,各条目内容效度指数(I-CVI)在0.94~1.00之间。问卷总体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56,各维度的Cronbach’sα系数在0.807~0.943之间。问卷总体的分半信度系数为0.970,各维度的分半信度系数在0.825~0.954之间。4.问卷总分平均值为(115.37±22.43)分,得分率为64.09%;康复照护知识维度平均得分为(48.97±14.06)分,得分率为54.41%;康复照护信念维度平均得分为(26.46±4.06)分,得分率为75.60%;康复照护行为维度平均得分为(39.94±7.62)分,得分率为72.62%。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康复照护知识与康复照护信念和康复照护行为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556、0.517、0.65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6.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康复照护知识的影响因素包括:照顾者的年龄、与患儿的亲属关系、文化程度、职业、有无康复医院或康复专科就诊经历、获得烧伤康复知识的途径和因烧伤住院次数(R2=0.464);康复照护信念的影响因素包括:照顾者与患儿的亲属关系、文化程度、有无康复医院或康复专科就诊经历和获得烧伤康复知识的途径(R2=0.372);康复照护行为的影响因素包括:照顾者的年龄、与患儿的亲属关系、文化程度、获得烧伤康复知识的途径和烧伤部位(R2=0.364)。结论1.本研究研制的《烧伤患儿主要照顾者康复照护知信行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作为评估烧伤患儿主要照顾者康复照护知识、信念和行为的工具。2.烧伤患儿主要照顾者康复照护知信行整体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其中康复照护信念水平最高,康复照护知识水平最低;照顾者的康复照护知识、信念和行为水平呈正相关。3.烧伤患儿主要照顾者康复照护知识、信念或行为的影响因素包括:照顾者的年龄、与患儿的亲属关系、文化程度、职业、有无康复医院或康复专科就诊经历、获得烧伤康复知识的途径、因烧伤住院次数和烧伤部位。

二、Experience of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on 234 cases of burn(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xperience of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on 234 cases of burn(论文提纲范文)

(1)相互管理模式对家庭多成员烧伤的患者创伤恢复情况和生活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和评价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创伤恢复情况对比
    2.2 C-PTGI评分对比
    2.3 BSHS-A评分对比
3 讨论

(2)烧伤患者急性应激反应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急性应激反应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急性应激反应的流行现状
        1.2.2 急性应激反应的影响因素
        1.2.3 急性应激反应的危害
        1.2.4 急性应激反应的干预策略
    1.3 研究的理论基础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技术路线图
2 研究对象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样本量的确定
        2.1.2 烧伤严重程度判定依据
        2.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2.2 研究工具
        2.2.1 一般资料调查表
        2.2.2 斯坦福急性应激反应问卷
        2.2.3 认知情绪调节问卷-灾难化分问卷
        2.2.4 特质应对方式问卷
        2.2.5 领悟社会支持量表
    2.3 研究方法
        2.3.1 研究设计
        2.3.2 资料收集
        2.3.3 质量控制
        2.3.4 伦理原则
        2.3.5 资料分析与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情况
    3.2 烧伤患者急性应激反应现状
    3.3 烧伤患者灾难化认知现状
    3.4 烧伤患者应对方式现状
    3.5 烧伤患者社会支持现状
    3.6 一般资料对烧伤患者急性应激反应的影响
        3.6.1 SASRQ总分在烧伤患者一般资料上的差异比较
        3.6.2 SASRQ各维度得分在烧伤患者一般资料上的差异比较
    3.7 烧伤患者灾难化认知与急性应激反应的相关性分析
    3.8 烧伤患者应对方式与急性应激反应的相关性分析
    3.9 烧伤患者社会支持与急性应激反应的相关性分析
    3.10 烧伤患者急性应激反应的多因素分析
    3.11 灾难化认知、消极应对在烧伤患者社会支持与急性应激反应间的中介作用
        3.11.1 烧伤患者社会支持、灾难化认知、应对方式及ASR的相关性分析
        3.11.2 烧伤患者灾难化认知、消极应对在社会支持与ASR间的中介效应
4 讨论
    4.1 烧伤患者的一般资料特征分析
    4.2 烧伤患者急性应激反应的现状分析
    4.3 烧伤患者急性应激反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4.3.1 烧伤患者一般资料对其急性应激反应的影响
        4.3.2 灾难化认知对烧伤患者急性应激反应的影响
        4.3.3 应对方式对烧伤患者急性应激反应的影响
        4.3.4 社会支持对烧伤患者急性应激反应的影响
    4.4 灾难化认知、消极应对在烧伤患者社会支持与急性应激反应间的链式中介作用
    4.5 建议与对策
        4.5.1 提高医护人员对患者急性应激反应的重视程度
        4.5.2 关注烧伤患者的个体特征
        4.5.3 构建跨学科心理健康服务团队
        4.5.4 强化烧伤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
5 结论
6 创新性与局限性
    6.1 本研究的创新性
    6.2 本研究的局限性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创伤患者急性应激反应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3)烧伤患者同伴支持需求问卷的研制及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烧伤概述
        1.1.2 同伴支持的作用
        1.1.3 需求评估的重要性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同伴支持的研究现状
        1.2.2 烧伤患者同伴支持的研究现状
        1.2.3 同伴支持相关测量工具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4 理论依据
        1.4.1 Zuluaga-Raysmith(Z-R)模型
        1.4.2 社会支持理论
        1.4.3 本研究的理论框架
    1.5 研究意义
第2章 烧伤患者同伴支持需求问卷的研制及其评价
    2.1 建立问卷条目池
        2.1.1 文献回顾
        2.1.2 研究小组讨论法
        2.1.3 半结构访谈法
        2.1.4 结果
    2.2 专家函询
        2.2.1 专家的选择
        2.2.2 专家函询问卷
        2.2.3 资料收集方法
        2.2.4 统计学方法
        2.2.5 专家函询结果
    2.3 小样本施测
        2.3.1 研究方法
        2.3.2 研究结果
    2.4 预调查及信效度检验
        2.4.1 研究方法
        2.4.2 结果
    2.5 讨论
        2.5.1 函询专家的可靠性
        2.5.2 问卷条目的筛选
        2.5.3 问卷的信效度评价
第3章 烧伤患者同伴支持需求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3.1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样本量估计
        3.1.3 研究工具
        3.1.4 资料收集与质量控制
        3.1.5 统计学方法
    3.2 结果
        3.2.1 烧伤患者的一般人口学特征
        3.2.2 烧伤患者同伴支持需求得分
        3.2.3 烧伤患者同伴支持需求各条目得分
        3.2.4 烧伤患者同伴支持需求各维度相关性
        3.2.5 烧伤患者同伴支持需求单因素分析
        3.2.6 烧伤患者同伴支持需求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3.3 讨论
        3.3.1 烧伤患者的一般情况分析
        3.3.2 烧伤患者同伴支持需求情况分析
        3.3.3 烧伤患者同伴支持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创新之处
    4.3 局限性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同伴支持在烧伤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4)不同年龄手部烧伤瘢痕挛缩畸形患者修复后功能恢复水平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方法:
    1.3 观察指标
        1.3.1手指关节总活动度:
        1.3.2生活自理能力: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手指关节总活动度比较:
    2.2 不同年龄患者治疗前后手指关节总活动度比较:
    2.3 治疗前后生活自理能力比较:
    2.4 不同年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自理能力比较:
3 讨论

(5)2013~2017年安徽某医院1737例小儿烧伤的人口学和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英文缩写一览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预后标准
    2.3 小儿烧伤严重程度分类标准
    2.4 烧伤的临床分期
    2.5 观察指标
    2.6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小儿烧伤人口学特征
        3.1.1 小儿烧伤年龄
        3.1.2 小儿烧伤性别
        3.1.2.1 小儿烧伤性别分布
        3.1.2.2 不同年龄段患儿性别之间的比较
        3.1.3 小儿烧伤好发季节
        3.1.4 小儿烧伤的居住地区
    3.2 小儿烧伤临床特征
        3.2.1 小儿烧伤原因
        3.2.1.1 小儿烧伤原因分布
        3.2.1.2 不同年龄段烧伤原因之间的比较
        3.2.1.3 不同性别与烧伤原因之间的比较
        3.2.2 小儿烧伤部位
        3.2.2.1 小儿烧伤部位分布
        3.2.2.2 不同烧伤原因与烧伤部位之间的分布
        3.2.2.3 不同烧伤原因与烧伤部位之间的比较
        3.2.3 小儿烧伤严重程度
        3.2.4 小儿烧伤院前救治
        3.2.4.1 小儿烧伤的院前救治合理率
        3.2.4.2 患儿有无接受院前救治与烧伤严重程度之间的比较
        3.2.5 小儿烧伤的并发症
        3.2.6 小儿烧伤的治疗
        3.2.7 小儿烧伤的住院时间
        3.2.7.1 小儿烧伤住院时间分布
        3.2.7.2 是否接受院前救治与住院时间之间的比较
        3.2.8 小儿烧伤的预后
    3.3 影响小儿烧伤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3.3.1 小儿烧伤预后相关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3.3.2 小儿烧伤未愈因素的LOG-BINOMINAL模型回归分析
4 讨论
    4.1 小儿烧伤的人口学特征
        4.1.1 小儿烧伤年龄与性别
        4.1.2 小儿烧伤的好发季节与居住地区
    4.2 小儿烧伤的临床特征
        4.2.1 小儿烧伤的原因、部位
        4.2.2 小儿烧伤的严重程度、院前救治及并发症
        4.2.3 小儿烧伤的治疗、住院时间及预后
    4.3 影响小儿烧伤预后的相关因素
    4.4 问题及展望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自我介绍
附录二 致谢
综述 小儿烧伤的系统性康复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6)烧伤患者生活质量纵向变化及团体干预方案临床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4 研究理论框架及操作性定义
    5 研究技术路线
    6 质量控制
    7 伦理学问题
第一部分 基于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的烧伤患者生活质量纵向变化研究
    1 研究目的
    2 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部分 烧伤患者焦点解决短期团体心理干预方案的构建
    1 研究目的
    2 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三部分 烧伤患者焦点解决短期团体心理干预方案临床效果评价
    1 研究设计
    2 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本研究对临床实践与未来研究的启发
    1 本研究的主要成果与贡献
    2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3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烧伤患者早期心理干预模式的构建与验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总体思路
第二部分 文献回顾与理论基础
    一、主要概念
    二、文献回顾
    三、理论基础
第三部分 烧伤患者早期心理干预模式的初步构建(研究一)
    一、确定心理干预措施的选择原则
    二、形成烧伤患者早期心理干预模式的基本构架
第四部分 严重烧伤患者心理康复历程的质性研究(研究二)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第五部分 临床心理干预实验研究(研究三)
    一、对象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第六部分 总结
    一、研究结论
    二、创新点
    三、研究局限性和今后研究方向
    四、思考与建议
参考文献
综述
附录
致谢

(9)成批烧伤伤员医疗后送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论文正文 成批烧伤伤员医疗后送方案研究
    前言
    成批烧伤伤员医疗后送方案系统分析框图
    资料来源
    第一部分 构建《方案》的理论研究
        一、“时效救治”理论基础上的研究
        二、在以数字化战场信息环境下构建
    第二部分 构建《成批烧伤伤员医疗后送方案》基础研究
        一、“数字化烧伤伤员”研究
        二、烧伤伤员数字化分类编码的研究
        三、近期在平时和战时成批烧伤伤员的发生特点及救治、后送规律研究
        1.烧伤因素分析
        2.烧伤部位分析
        3.烧伤面积分析
        4.烧伤深度分析
        5.合并症情况分析
        6.救治情况分析
        7.后送情况分析
        四、烧伤伤员分类编码指标体系的建立
    第三部分 构建《成批烧伤伤员医疗后送方案》
        一、指挥体制的建立
        二、《成批烧伤伤员医疗后送方案》的建立
    讨论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1
    附表2
    附专家咨询表
文献综述 提高成批烧伤伤员救治效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10)烧伤患儿主要照顾者康复照护知信行问卷的研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烧伤患儿的流行病学
    1.2 烧伤患儿康复研究进展
    1.3 知信行理论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意义
    1.6 研究内容
    1.7 操作性定义
    1.8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烧伤患儿主要照顾者康复照护知信行问卷的研制与检验
    2.1 问卷研制方法
    2.2 问卷研制步骤
    2.3 问卷检验方法
    2.4 问卷研制结果
    2.5 问卷检验结果
    2.6 讨论
第三章 烧伤患儿主要照顾者康复照护知信行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3.1 研究类型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方法
    3.4 结果
    3.5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4.1 本研究的结论
    4.2 本研究的创新性
    4.3 本研究的局限性
    4.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附录一 《烧伤患儿主要照顾者康复照护知信行问卷》研制专家咨询问卷第一轮
附录二 《烧伤患儿主要照顾者康复照护知信行问卷》研制专家咨询问卷第二轮
附录三 知情同意书
附录四 《烧伤患儿主要照顾者康复照护知信行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Experience of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on 234 cases of burn(论文参考文献)

  • [1]相互管理模式对家庭多成员烧伤的患者创伤恢复情况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 董文琴. 皮肤病与性病, 2021(03)
  • [2]烧伤患者急性应激反应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 王兰. 湖州师范学院, 2021(12)
  • [3]烧伤患者同伴支持需求问卷的研制及初步应用[D]. 靳晓蒙. 南昌大学, 2021(01)
  • [4]不同年龄手部烧伤瘢痕挛缩畸形患者修复后功能恢复水平比较[J]. 倪少俊,徐秋月. 中国美容医学, 2021(04)
  • [5]2013~2017年安徽某医院1737例小儿烧伤的人口学和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D]. 蒋薇.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6]烧伤患者生活质量纵向变化及团体干预方案临床实证研究[D]. 陈柳媚.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7]康复医学在烧伤治疗中的应用体会[J]. 刘静.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6(S1)
  • [8]烧伤患者早期心理干预模式的构建与验证的研究[D]. 吴菁. 第二军医大学, 2009(10)
  • [9]成批烧伤伤员医疗后送方案研究[D]. 曹建华. 第三军医大学, 2004(03)
  • [10]烧伤患儿主要照顾者康复照护知信行问卷的研制及应用[D]. 朱飘飘. 暨南大学, 2020(03)

标签:;  ;  

234例烧伤康复治疗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