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林格氏泰勒病及其控制

牛林格氏泰勒病及其控制

一、牛环形泰勒焦虫病及其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马全英[1](2021)在《环形泰勒虫裂殖体感染细胞悬浮培养方法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指出环形泰勒虫病又称热带泰勒虫病(Tropical theileriosis),是由环形泰勒虫(Theileria annulata)寄生于牛淋巴细胞和红细胞内所引起的一种蜱传性血液原虫病,其典型临床症状为发热、体表淋巴结肿大、急性贫血、黄疸,甚至死亡。该病呈全球性分布,对畜牧业发展影响颇大,其防治主要依靠化学治疗和免疫预防。在非洲、中东和我国,免疫防治主要采用环形泰勒虫裂殖体感染细胞苗注射的方法。我国于上世纪70年代成功建立了环形泰勒虫裂殖体感染细胞苗,并经历了从静态培养到转瓶工艺的改进,实现了该疫苗的规模化生产和商品化供应,在我国北方13省得到了广泛应用,经40多年的推广,较好地控制了此病的大范围流行,仅在部分省份呈现零星散发状态。然而,采用转瓶工艺生产的疫苗,批内、批间质量不稳定,有些甚至出现致弱不彻底,注射后导致牛发病的情况。尤其是我国对生物制品生产企业按GMP标准进行管理以来,在宁夏和新疆的两个生产厂家均停止了该疫苗的生产,但我国北方牧区和农区黄牛和奶牛环形泰勒虫病时有发生,对该苗尚有一定需求。近年来,我国的口蹄疫、狂犬病等病毒病疫苗均建立了大规模的悬浮培养生产工艺,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为环形泰勒虫病裂殖体细胞苗的改进和规模化生产提供参考。本研究构建了环形泰勒虫裂殖体感染喀什株细胞系,实现了悬浮培养,并对悬浮培养细胞的安全性和免疫保护效果开展了动物试验评价,为环形泰勒虫病悬浮培养疫苗的研制奠定了基础。主要结果如下:1.环形泰勒虫裂殖体感染细胞系的建立:用50只被环形泰勒虫喀什株感染的小亚璃眼蜱感染健康黄牛,第12 d开始动物体温开始升高(最高达到41℃),肩前和股前淋巴结肿胀时淋巴穿刺观察细胞内裂殖体;手术摘除淋巴结,无菌条件下分离培养细胞,建立了环形泰勒虫裂殖体感染细胞系,其在含10%FBS的RPMI1640培养基、37℃条件下能够稳定传代,培养72 h后细胞密度可达到2.8~3.0×106cells/m L;以18S r RNA和Tams1基因为靶标,开展了环形泰勒虫与国内外其他泰勒虫种/株之间的遗传进化关系研究,证明其与环形泰勒虫河南省三门峡株及内蒙古株的亲缘关系最近。2.环形泰勒虫裂殖体感染细胞悬浮培养方法的建立:通过对基础培养基筛选、优势氨基酸消耗、葡萄糖最佳浓度及代谢产物等的监测,确定了以10%FBS的75%GB、25%RPMI1640和添加物(由氨基酸、葡萄糖及7种促生长因子的营养组分)为培养基;在37℃、5%CO2、80 rpm条件下培养72 h,细胞浓度可由接种时的0.5×106 cells/m L增加到传代时的4.3×106 cells/m L,细胞活力保持在90%以上,细胞能够稳定传代。3.环形泰勒虫子孢子的制备及其致病性观察:根据国内外参考文献,利用被环形泰勒虫感染的小亚璃眼蜱制备了子孢子悬液,确定了制备程序;通过本动物牛进行动物试验,明确了其最佳感染剂量为8~20只蜱;建立了环形泰勒虫子孢子的超低温保藏方法;开展了环形泰勒虫对黄牛的致病性临床病理学和组织病理学研究,对动物肺脏、真胃、肠道等病理变化进行了描述。4.悬浮培养的环形泰勒虫裂殖体感染细胞的安全性与免疫效力评价:将5×106不同代次悬浮培养的环形泰勒虫裂殖体感染细胞肌肉注射给黄牛,结果表明,F5组动物出现一过发热和虫血症,而其他试验组动物未检测到虫体,也未见临床症状;在免疫30天后,用16只蜱的子孢子攻虫试验,结果显示,F5、F12、F18、F26四个试验组均获得了保护,但F5和F26组出现了环形泰勒虫病的临床症状,而F12和F18组仅出现轻微一过热,但未见其他临床症状,而对照组全部发病死亡。上述结果说明,悬浮培养的环形泰勒虫裂殖体感染细胞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与免疫效果。

陈俭[2](2020)在《三个规模化奶牛场奶牛寄生虫病流行病学调查》文中研究说明牛奶及乳制品早已成为了中国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奶牛养殖是我国畜禽养殖重要的一部分。作为牛奶生产的源头,奶牛养殖需要同时兼顾安全与高效,而奶牛寄生虫病是妨碍现代中国奶牛养殖业高效与安全发展的重要疾病。奶牛寄生虫病阻碍奶牛吸收消化道的营养物质,造成奶牛的营养问题,降低饲料转化率,降低牛奶的产量和品质;阻碍犊牛的发育成长,甚至导致犊牛死亡;某些寄生虫病会威胁牧场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奶牛寄生虫病的高效防控是奶牛养殖业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在进行防控之前,需要了解牧场具体的奶牛寄生虫病流行病学情况,才能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方案。本研究采用显微镜检测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调查了三个规模化奶牛养殖场的奶牛寄生虫病流行病学情况。三个牧场分别是湖北省宜昌市的俏牛儿牧场,山东省济南市的山东高速牧场和菏泽市的银香伟业牧场。先在不同的季节对各牧场进行多次采样,然后使用麦克马斯特虫卵计数法和廖氏计数法,对来自三个规模化牧场的总计509份奶牛粪便样品,进行线虫、吸虫和绦虫虫卵和球虫卵囊的辨认与计数,以获得这些牧场的奶牛常见消化道寄生虫病的流行病学资料。本研究再通过PCR方法,对来自三地的规模化牧场奶牛总计361份奶牛血液样品,进行部分原虫的检测;对之前的粪便样品进行几种常见的寄生线虫的PCR方法检测。通过对三地规模化牧场的奶牛粪便样品中寄生虫虫卵和卵囊的镜检计数,结果如下:防控前,湖北宜昌俏牛儿牧场的奶牛寄生虫主要以线虫和吸虫为主,总感染率分别是44.17%和15.95%,少量球虫感染,总感染率为9.82%,未检出绦虫。线虫、吸虫和球虫的虫卵总计数的平均数分别是161.35个/克、7.88个/克和26.38个/克。俏牛儿牧场的奶牛线虫的春秋两季和冬季的感染率存在显着性差异,吸虫的春季感染率和秋冬两季的感染率存在显着性差异,球虫的秋季感染率和其他两季差异显着。对泌乳间期奶牛使用伊维菌素注射液,进行驱虫防控后,俏牛儿牧场的线虫感染率降低为5%,线虫虫卵计数降低为10个/克,防控方案效果显着。防控前,山东高速牧场和银香伟业牧场的奶牛寄生虫感染主要以线虫为主,存在少量球虫感染,未检出吸虫和绦虫,山东高速牧场线虫和球虫的总感染率分别是10%和5%,银香伟业牧场的总感染率分别是11.11%和2.96%。两牧场两季的线虫和球虫的感染率差异均不显着,均是夏季的感染率较高。山东高速牧的线虫和球虫的虫卵总计数的平均数分别是32.50个/克和17.50个/克;银香伟业牧场的线虫和球虫的虫卵总计数的平均数分别是23.70个/克和8.89个/克。两牧场两季的线虫和球虫的感染量均存在显着性差异。两牧场线虫和球虫的感染量均是夏季较高。使用相同的防控方案进行防控后,银香伟业牧场的线虫感染率降低为4.3%,线虫虫卵计数降低为4.4个/克,防控方案效果显着;山东高速牧场的线虫感染率为22.2%,线虫虫卵计数为63.89个/克,防控方案未产生效果。通过PCR方法,检测3种常见的奶牛寄生线虫。俏牛儿检测出了奥斯特线虫和环纹背带线虫,感染率分别是5.41%和0.9%;山东高速牧场检测出了环纹背带线虫,感染率是5%;银香伟业牧场检测出了奥斯特线虫和环纹背带线虫,感染率分别是4.44%和2.96%。三个牧场均未检出捻转血矛线虫。通过PCR方法,原虫的检测结果如下:三个牧场均检测出了梨形虫,未检测出新孢子虫,俏牛儿和银香伟业牧场检出了弓形虫。俏牛儿牧场的梨形虫和弓形虫的总感染率分别是26.67%和15.56%,梨形虫以瑟氏泰勒虫为主,两种原虫的两季感染率均无显着性差异。山东高速牧场的梨形虫总感染率是14.77%,两季感染率无显着性差异,以瑟氏泰勒虫为主,未检测出弓形虫。银香伟业牧场的梨形虫和弓形虫的总感染率分别是18.03%和2.73%,梨形虫以东方泰勒虫为主,梨形虫两季感染率存在显着性差异,夏季感染率较高,弓形虫两季感染率无显着性差异。三个牧场的梨形虫感染率无显着性差异;俏牛儿牧场和其它两个牧场的弓形虫的感染率存在显着性差异。

杜兰兰[3](2018)在《巴州牦牛三个试验点蜱传牛环形泰勒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文中研究说明牛环形泰勒虫病是一类血液原虫引起的蜱传性疾病,该虫体为泰勒科(Theileriidae)泰勒属(Theileria),以侵袭牛类动物的红细胞、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为特点。该疫病患病率在某些牦牛场达35~60%,病死率达46.4%,严重制约着地方经济发展。本文在牦牛主产区巴州三个试验点(和静县乌拉斯台村牦牛牧场、巴音布鲁克村牦牛场及和硕县牦牛场)采集硬蜱(N=1782)和疑似发病牦牛血样(抗凝血样品N=304,血清样品N=304),借助体视显微镜,经形态学特点进行媒介蜱种属鉴定及对其DNA进行基因测序进行分子生物学分类,对媒介蜱的优势度、染蜱率等进行统计分析;通过PCR和ELISA方法对采集到的血样进行检测分析该病在当地的流行情况。为牦牛主产区域不断提高对牛环形泰勒虫病的综合防控意识提供了数据依据。(I)本试验在上述三个试验点共采集1782枚硬蜱,通过体视显微镜观察、进行了形态学鉴定;并通过对蜱类COI基因设计合成了特异性引物通过PCR扩增与测序,对其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显示,所采集的1782枚硬蜱,鉴定出两属5种蜱,即:革蜱属的草原革蜱424枚,银盾革蜱499枚,森林革蜱324枚;璃眼蜱属的残缘璃眼蜱209枚,小亚璃眼蜱326枚;基于COI基因经PCR扩增出约700 bp的目的条带,与Gen Bank中已登录的草原革蜱、银盾革蜱、森林革蜱、残缘璃眼蜱、小亚璃眼蜱(Sequence ID:KU594271.1、JQ737080.1、JQ737078.1、EU827695.1、KM235701.1)COI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9.00%、99.00%、99.00%、99.00%、99.00%;银盾革蜱的相对优势度为28.00%;草原革蜱,银盾革蜱,森林革蜱,残缘璃眼蜱及小亚璃眼蜱的蜱指数分别为35.33、41.58、27.00、17.42及27.17。牦牛感染草原革蜱,银盾革蜱,森林革蜱,残缘璃眼蜱及小亚璃眼蜱的染蜱率分别为92.00%、92.00%、83.00%、50.00%及75.00%。调查中发现试验点牦牛牧场为草原放牧型,与其它各种家畜(羊、牛、马)交错放牧,接触频繁,为当地牦牛体表寄生虫—媒介蜱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提供了有利条件。(II)本试验,对所采集到的304头份血样(抗凝血、血清各304份),根据牛环形泰勒虫的Tams1基因合成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检测抗凝血,通过Bovine T.annulata ELISA KIT进行检测血清,筛选阳性血样,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PCR检测总阳性率为25.00%(76/304);ELISA阳性率为25.66%(78/304);这两种方式阳性结果符合率为97.43%,表明这两种检测方式都适用于牦牛环形泰勒虫病的检测;和静县乌拉斯台村牦牛牧场、巴音布鲁克村牦牛牧场及和硕县牦牛牧场三个试验点ELISA检测出阳性率分别为:26.85%、27.00%、22.92%。当地的灌木丛区植被适合蜱类孳生、交错放牧等,便于传播环形泰勒虫,乌拉斯台村牦牛牧场、巴音布鲁克村牦牛牧场两个试验点偏高。

谢小婉[4](2018)在《新疆部分地区优势种璃眼蜱生物学特性及携带牛环形泰勒虫的遗传进化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璃眼蜱(Hyalimma)是一类分布广、危害严重,具专性吸血的体外寄生虫,可携带传播多种病原,是环形泰勒虫病(Tropical Theileriosis)的主要传播媒介。本研究通过形态学、分子生物学、统计学和系统分类学的方法,对吐鲁番和阿勒泰8个试验点牛体表的媒介璃眼蜱进行生物学特性(种属鉴定、群落结构分析、生活史)、龄期传播方式及其携带病原等进行分析研究。以期明确新疆部分地区璃眼蜱的生物学特性,为蜱传疾病提供依据。(1)本试验随机采集8个试验点硬蜱(n=17555),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鉴定采集的媒介璃眼蜱。结果显示,在17555枚硬蜱中,璃眼蜱9141枚,4种璃眼蜱经ITS2基因进行同源性对比,小亚璃眼蜱与HQ005303同源性为100%,亚洲璃眼蜱同源性为99%,嗜驼璃眼蜱同源性为100%,残缘璃眼蜱同源性为99%。(2)采用形态学、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1)中的璃眼蜱进行优势度和种群结构分析。结果显示,优势种为璃眼蜱小亚璃眼分布广泛,其相对优势度、染蜱率和蜱指数分别为41.02,100%和83.33;种群结构分析显示牛体表璃眼蜱丰富度(S)、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和优势度指数(C′)分别为4、1.2823、0.9250和0.2994;8个点中夏乡的蜱指数最高,为324.84,且夏乡、博斯坦乡、吐鲁番市、福海县的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相对较高。(3)采用实验室观察、统计学、分子生物学及形态学的方法,对小亚璃眼蜱的生物学(生物学参数、形态)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实验条件下该媒介蜱既有二宿主媒介蜱的特性,又有三宿主媒介蜱的特性,实验室条件下一个生活周期为115±14.8 d;当其处于不良环境会出现生殖滞育现象。小亚璃眼蜱各龄期存在明显区别,幼蜱足3对,无气门板、气门斑、孔区和生殖孔;若蜱、成蜱足4对,具气门板和肛后沟,但若蜱气门板、孔区和生殖孔未发育;幼蜱和若蜱假头基为三角形,成蜱为矩形;幼蜱气门板未发育,若蜱具气门板,杯状体整齐稀疏排列等。(4)采用PCR方法对各龄期小亚璃眼蜱是否携带牛环形泰勒虫、是否具有“经卵”、“龄期”传播特性,对其携带的病原进行了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该媒介蜱可经期传播牛环形泰勒虫病,蜱源性环形泰勒虫与其他地区/国家聚类,与Gen Bank上发表的甘肃株最近,同源性为98%。

郭庆勇[5](2017)在《新疆牛环形泰勒虫病早期诊断方法及其媒介蜱生物学特性与防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牛环形泰勒虫病是由环形泰勒虫(Theileria annulata)寄生于牛的红细胞及网状内皮系统而引起的一种蜱传血液性原虫病。世界粮农组织(FAO)曾报道,全世界每年由蜱类引起的泰勒虫病造成的经济损失达70亿美元。新疆作为我国最大的省区,媒介硬蜱区系分布较广泛,而关于蜱及蜱传原虫病的早期诊断、优势媒介蜱生物学特性和综合防治,至今尚无有效的方法,严重阻碍着新疆养牛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建立分子诊断方法、详细了解该病的流行特点、分离获得地方流行虫株、探究媒介蜱生物学特性及其综合防治等,迫在眉睫。(ⅰ)本试验研究,根据GenBank牛环形泰勒虫Tams1基因和18SrRNA基因序列,设计了特异性引物和TaqMan荧光探针,以牛环形泰勒虫阳性DNA和阳性质粒为模板,通过优化反应参数,建立了能特异、定量地检测牛环形泰勒虫Tams1和18SrRNA基因的PCR和qPCR诊断方法。结果显示,所建立的PCR和qPCR方法最小检出率分别为1.26×102拷贝/μL和1.26×101拷贝/μL;组内和组间变异系数分别为0.26%、0.26%、0.52%、0.85%;0.30%、0.21%、0.56%、0.36%,小于0.85%、0.56%,具有较好的重复性;与双芽巴贝斯虫、牛巴贝斯虫及伊氏锥虫等其它血液原虫无交叉反应;与OIE参考检测法阳性的符合率为93.8%。应用所建立的PCR、qPCR检测方法和OIE参考检测方法对47份牛血液样品进行检测,阳性率分别为29.79%、36.17%和31.90%;表明建立的PCR和qPCR方法具有特异性强、敏感性和重复性高等特点,可用于牛环形泰勒虫病的早期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为蜱传牛环形泰勒虫病的综合防治提供了技术支撑。(ⅱ)为了详细了解新疆牛环形泰勒虫病的发病情况及地方流行规律,选取4个试验点,借助病原学、血清学(cELISA)、统计学及分子生物学(i建立的PCR)的方法,对随机采集的牛血样(N=3511)和硬蜱(N=130926)进行了检测、分类、虫株扩繁及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鉴定为璃眼蜱属(包括小亚璃眼蜱、残缘璃眼蜱、嗜驼璃眼蜱和亚洲璃眼蜱)的共68167枚;所采集的3511份牛血样的阳性率分别为17.03%、19.08%和25.21%;分离获得的牛环形泰勒地方虫株(吐鲁番流行株:Ta-t株)经小鼠(去脾脏的昆明白小鼠,40只)体内扩繁试验,结果发现接种后的第48h可观察到裂殖子,第5d-9d每组小鼠的平均染虫率可达10%-20%(最高峰),染虫率为15%以上的小鼠血液里增殖的配子体,可冷冻(-80℃)保存,复苏后可用于后续试验;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了解了新疆地区牛环形泰勒虫病的发病、流行特点,为该病的综合防治奠定了基础。(ⅲ)本试验研究,了解新疆牛环形泰勒虫病传播媒介蜱的生物学特性、种群结构、多样性及遗传进化特性为目的,借助病原学、统计学及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ii)鉴定的璃眼蜱(N=68167)进行了分子多样性及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牛环形泰勒虫病的主要传播媒介蜱为小亚璃眼蜱,其相对优势度为40.48%;小亚璃眼蜱、残缘璃眼蜱、亚洲璃眼蜱和嗜驼璃眼蜱的染蜱率分别为100%、81.94%、70.65%、30.00%;四种蜱分别与GenBank上发表的璃眼蜱属的相应蜱种聚类,支持率分别为97%、100%、98%和98%;当以COI序列为靶标时,内群外群分别形成独立的进化分支,其中本文测定的小亚璃眼蜱、残缘璃眼蜱、嗜驼璃眼蜱和亚洲璃眼蜱分别与GenBank上发表的璃眼蜱属的相应蜱种聚类,支持率分别为100%、99%、100%和98%。(ⅳ)本试验,摸索该病的最佳治疗方法为目的,以临床上确诊的60头舍饲患牛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4个组,即西药治疗组1、西药治疗组2、中药治疗组以及空白对照组,在用药后的1d、2d、3d、4d、5d以及7d,分别对每组患牛进行临床症状观察、体温测定、血涂片观察、染虫率统计及治疗效果观察。结果表明西药治疗组1的治愈率为86.67%(13/15),西药治疗组2的治愈率为93.33%(14/15),中药治疗组的治愈率73.33%(11/15)。黄色素对于治疗牛环形泰勒虫病(初期、中期感染的泰勒虫病)具有显着效果。最后,根据治疗情况,提出了该病的综合防控方案。本研究建立了特异、敏感的PCR和qPCR早期诊断方法,并应用所建立的方法调查了解了该病在新疆的流行情况,获得并保存了地方流行虫株,揭示了地方优势种传播媒介蜱种群结构及其遗传多样性的关联性,提出了该病最佳治疗及综合防治方案,为该病有效防控及养殖牛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技术支撑。

伊春阳[6](2016)在《残缘璃眼蜱的超微观察、鉴定及牛环形泰勒虫病治疗效果分析》文中提出牛环形泰勒虫病是由泰勒科(Theileriidae)泰勒属(Theileria)的环形泰勒虫,以侵袭牛类动物的网状内皮系统细胞和红细胞为特征的一类蜱传性血液原虫病。牛环形泰勒虫病以肩前淋巴结肿大、稽留热、贫血等症状为主要特征,急性病例常死亡;该病在我区发生、流行严重,如吐鲁番、托克逊等疫区发病率可达60%以上,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而目前对于该病的防治仍没有特效药物及疫苗。残缘璃眼蜱是该病的主要传播媒介,因此牛环形泰勒虫病的流行与媒介蜱的出没规律、携带病原虫量有着密切的关系。本研究运用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新疆吐鲁番市周边地区部分牛体表及其饲养环境中的残缘璃眼蜱进行了鉴定,并利用三组治疗药物在疫区蹲点治疗了牛环形泰勒虫病病例(N=60),进行治疗效果分析。(Ⅰ)本试验在托克逊县选择约40个养殖户牛场采集其牛体表及其饲养环境中的媒介蜱(N=1088),通过超微观察、进行了蜱种分类鉴定;并通过对璃眼蜱ITS2基因设计通用型引物、PCR扩增与测序,对其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显示:所采集的1088蜱中368只为残缘璃眼蜱(Hyalomma detritum),齿式3|3;基节?外矩与内矩约等长,外矩末端稍向外弯;爪垫短,约达爪长之半;雄蜱气门板头部近椭圆,背突渐细;PCR扩增出璃眼蜱种属特异性ITS2基因序列大小为518 bp,与GenBank中登录的残缘璃眼蜱(登录号:KC203394.1)ITS2基因序列的相似性为99%。结果表明,残缘璃眼蜱是当地的优势硬蜱种之一;在传统形态学鉴定方法的基础上,采用ITS2基因对已吸血的雌蜱(形态已改变)、若蜱以及形态类似的璃眼蜱属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具有鉴别性诊断的意义。(Ⅱ)本研究以疫区蹲点治疗其临床病例为目标,通过临床症状观察、病原学检查和PCR检测等方法确诊了60例牛环形泰勒虫病病例,并随机分为4个组;选用3组不同的治疗药物对其进行治疗,即治疗1组(中草药组)、治疗2组(贝尼尔药物组)、治疗3组(黄色素药物组)以及空白对照组。按治疗第1 d、2 d、3 d、4 d、5 d以及一周,分别对每组患牛进行临床症状观察、体温测定、血涂片观察、染虫率统计及治疗效果观察。结果表明,治疗3组治愈率为93.33%(14/15)高于治疗2组治愈率为86.67%(13/15)及治疗1组治愈率为73.33%(11/15),治疗3组与治疗1组复发率为0%(0/15)低于治疗2组复发率为15.38%(2/13);不同组患牛治愈后染虫率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与各处方组差异极显着(P<0.01),治疗2组、治疗3组分别与治疗1组差异显着(P<0.05),治疗3组与治疗2组差异不显着(P>0.05)。结果表明,治疗3组的药物(黄色素药物组)是三组药物中治疗牛环形泰勒虫病的最佳药物组;适当配用中草药组药物可对急、慢性牛环形泰勒虫病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以上治疗数据可为我区牛环形泰勒虫病的防治奠定基础。

曹雯丽[7](2014)在《牛环形泰勒虫表面抗原靶基因片段的筛选、鉴定及rELISA诊断方法的建立和应用》文中认为牛环形泰勒虫病是由环形泰勒虫(Theileria annulata)寄生于牛的红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内引起的以贫血、稽留热为主要临床症状的一种蜱传血液性原虫病。迄今为止,还没有防治环形泰勒虫病的特效药物,由于新疆特殊的地理环境条件,媒介蜱分布广而多,该病的发病率在我区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养牛业的发展。因此,在牛环形泰勒虫病的防控工作中,在筛选病原表面抗原靶基因的基础上,研发高灵敏度及高通量的检测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进行了如下三方面的研究工作:(ⅰ)本研究,根据GenBank中已发表的牛环形泰勒虫Tams1基因序列,设计合成5对引物,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分别扩增Tams1基因的全长基因(AE)、无N端及C端疏水区(BC)、仅缺乏N端疏水区(BE)片段,从而构建原核表达重组质粒。结果显示:成功地扩增了Tams1基因的AE、BC、BE等片段,构建了pGEX-4T-2-BE,pGEX-4T-2-BC,pGEX-4T-2-AE、pET-28a-BC,pET-28a-BE,pET-30a-BC,pET-30a-BE等7种原核表达重组质粒;测序结果表明克隆的Tams1序列及推导氨基酸序列与已发表的其它国家的虫株序列同源性可达99%,但与我国甘肃株的同源性分别为92%和86%,本实验可为用精制抗原诊断环形泰勒虫病的研究奠定基础。(ⅱ)本研究经基因工程方法,将重组质粒转化宿主菌BL21(DE3)后,采用IPTG诱导法表达融合蛋白,并采用SDS-PAGE电泳法分析比较各蛋白的表达形式和表达量,对含筛选的高效可溶性表达质粒的重组菌进行诱导条件优化,最终对纯化的蛋白进行Western blotting检测。实验结果表明:成功表达出6种融合蛋白;SDS-PAGE检测筛选得出含pGEX-4T-2-BC(无疏水区靶基因)和pET-30a-BE(含C端疏水区靶基因)质粒的重组菌可分别高效表达GST-BC(53ku)和His-BE(32ku)的可溶性蛋白;Western blotting表明纯化的GST-BC和His-BE融合蛋白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可作为诊断抗原。(ⅲ)本实验,以纯化后的His-BE蛋白作为包被抗原,通过优化其反应条件后较成功地建立了检测牛环形泰勒虫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并进行了其敏感性、特异性、重复性等评测试验,应用建立的方法检测了样品(N=250)。结果显示:最佳抗原包被浓度为3μg/mL,包被时间为4℃过夜;最佳封闭液为3%脱脂乳;血清和酶标二抗的稀释度分别为1:100和1:12000,封闭时间、血清作用时间和酶标抗体孵育时间都为1h;底物作用时间为20min;临界值为0.221。本试验所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具有一定的敏感、特异性,无交叉反应,其变异系数小于10%;应用建立的ELISA方法对吐鲁番地区的250份牛疑似血样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环形泰勒虫感染率为39.2%,这结果被Western blotting检测方法验证,符合率为96.7%。该参数可为我区牛环形泰勒虫病的防治奠定基础。

曹雯丽,陈亮,刘启生,巴音查汗[8](2011)在《新疆牛环形泰勒虫病的流行现状和防治》文中指出环形泰勒虫病是由泰勒科属的环形泰勒原虫寄生于牛、羊和其它野生动物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红细胞内引起的一种危害严重的疾病。该病的传播媒介为璃眼蜱属的多种蜱,是一种季节性很强的地方性流行病,多呈急性型经过,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尤其是对外来牛和改良牛,严重影响我区牛业的健康发展。本文从环形泰勒虫的病原形态、生活史、流行病学、我区流行现状及其防治等方面进行综述。

蔺红玲[9](2011)在《牛环形泰勒虫suAT1基因的克隆和原核表达》文中研究说明牛环形泰勒虫(Theileria annulata)是寄生于牛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红细胞内的一种蜱传性的血液性原虫,主要引起高热、贫血、出血、消瘦和体表淋巴结肿大为特征的临床症状。环形泰勒虫病又称热带泰勒虫病。本病在我国广为流行,死亡率高达90%。随着我国养牛业的发展和牛交易的频繁发生,该病在我国的发生、流行频度和流行区域也逐渐扩大,已成为严重影响养牛业的健康发展的重要疾病之一,给我国畜牧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研究表明,环形泰勒虫suAT1蛋白是引起宿主细胞表型变化的主要蛋白,与宿主细胞的分裂,分化和凋亡有关,是环形泰勒虫的一种重要的生理蛋白,可作为药物的靶点。本研究对环形泰勒虫的suAT1基因克隆、表达和免疫学方面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参考GenBank上登录的环形泰勒虫suAT1基因序列,设计引物。提取环形泰勒虫基因组,并通过PCR扩增出suAT1的相应片段,构建T-A克隆载体后,经PCR、双酶切鉴定和测序分析后,分别通过BamHI和HindⅢ酶切位点插入表达载体pET-30a(+)中,构建了重组质粒pET-30a-suAT1,转化DH5α感受态细胞,经PCR扩增和酶切鉴定后,测序分析。结果表明,目的基因片段连接正确,按正确的读码框插入表达载体;目的基因长度为1377bp,编码459个氨基酸,其核苷酸序列与报道的suAT1基因的同源性为98.35%,氨基酸同源性为97.13%。将重组质粒pET-30a-suAT1转化表达菌BL21(DE3)plySs, 30℃用IPTG诱导表达融合蛋白suAT1。经SDS-PAGE检测表明,表达蛋白的大小为50.49kDa,与预期蛋白的大小一致,suAT1基因成功地在大肠埃希氏菌中得到了表达。经Western blotting检测,表达的融合蛋白能够被环形泰勒虫阳性血清所识别。说明该融合蛋白具有很好的反应原性。本试验为环形泰虫suAT1蛋白的高级结构、与宿主细胞DNA的结合方式及该蛋白的其他生物学功能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为药物靶点的筛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巴哈的汗[10](2010)在《福海县牛泰勒焦虫病的诊治》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发展鲜奶生产,加强良种奶牛繁殖扩大奶牛规模,发展小型养殖等强目的开展,新疆阿勒泰地区福海县从外地引进优良奶牛后,暴发牛环形泰勒焦虫病,发病率较高,经当地畜牧兽医机构及地区动物疾病控制与诊断中心诊治后病情基本上得到控制,其防治效果显着。

二、牛环形泰勒焦虫病及其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牛环形泰勒焦虫病及其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环形泰勒虫裂殖体感染细胞悬浮培养方法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病原学特征
    1.2 生活史
    1.3 流行病学
    1.4 传播媒介蜱的发育史
    1.5 泰勒虫裂殖体感染细胞的体外培养
    1.6 泰勒虫病疫苗的研究进展
        1.6.1 活疫苗
        1.6.1.1 裂殖体感染细胞的疫苗接种
        1.6.1.2 子孢子感染的疫苗接种
        1.6.1.3 虫体血液疫苗的免疫接种
        1.6.1.4 泰勒虫活疫苗的缺点
        1.6.2 亚单位疫苗的开发
        1.6.2.1 裂殖体感染细胞的免疫保护性反应
        1.6.2.2 子孢子引起的免疫保护应答
    1.7 悬浮培养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1.7.1 悬浮培养技术的历史和现状
        1.7.2 悬浮培养技术中的关键因素
        1.7.2.1 动物细胞系的选择及悬浮驯化
        1.7.2.2 细胞培养基的选择与优化
        1.7.2.3 细胞培养工艺的研发
        1.7.3 细胞悬浮培养在兽医疫苗中的应用
        1.7.3.1 细胞悬浮培养技术在猪病毒病疫苗方面的应用
        1.7.3.2 细胞悬浮培养技术在禽病疫苗方面的应用
    1.8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环形泰勒虫感染细胞系的建立及其遗传演化分析
    2.1 材料
        2.1.1 蜱种、动物和细胞系
        2.1.2 试验试剂及耗材
        2.1.3 试验仪器和设备
    2.2 方法
        2.2.1 蜱感染实验
        2.2.2 细胞系的建立
        2.2.3 细胞的冻存和复苏
        2.2.4 细胞生物学特性
        2.2.4.1 细胞形态
        2.2.4.2 细胞生长曲线绘制及倍增时间测定
        2.2.4.3 细胞周期测定
        2.2.5 分离虫株与地方流行虫株的遗传演化分析
        2.2.5.1 喀什株细胞系的基因组DNA提取
        2.2.5.2 18S r RNA基因的克隆
        2.2.5.3 18S r RNA基因的连接转化
        2.2.5.4 18S r RNA基因的序列分析
        2.2.5.5 环形泰勒虫抗原基因Tams1 的扩增及同源性分析
    2.3 结果
        2.3.1 细胞培养
        2.3.2 细胞冻存与复苏
        2.3.3 细胞生长曲线鉴定
        2.3.4 遗传演化分析
        2.3.4.1 目的基因的PCR扩增
        2.3.4.2 分离虫株进化关系分析
        2.3.4.3 Tams1 基因的克隆及序列相似性分析
    2.4 讨论
第三章 环形泰勒虫裂殖体感染细胞的悬浮培养
    3.1 材料
        3.1.1 细胞株
        3.1.2 培养基及添加成分
        3.1.3 主要试剂
        3.1.4 试验仪器和设备
    3.2 方法
        3.2.1 细胞株与细胞培养
        3.2.2 基础培养基的筛选:采用分阶段替换培养基方法
        3.2.3 氨基酸检测分析
        3.2.4 葡萄糖、乳酸、氨浓度优化
        3.2.5 促生长因子优化
        3.2.6 细胞遗传稳定性分析
    3.3 结果
        3.3.1 基础培养液及浓度确定
        3.3.2 17 种氨基酸浓度的测定
        3.3.3 不同葡萄糖浓度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3.3.4 代谢产物乳酸和氨的耐受浓度确定
        3.3.4.1 乳酸对细胞生长的影响
        3.3.4.2 氨对细胞生长的影响
        3.3.5 促生长因子筛选结果
        3.3.6 最佳培养基的确定及悬浮驯化结果
        3.3.7 细胞遗传稳定性鉴定
    3.4 讨论
第四章 环形泰勒虫子孢子悬液的制备及其致病性研究
    4.1 材料
        4.1.1 虫种、动物、蜱
        4.1.2 主要试剂
        4.1.3 试验仪器与设备
    4.2 方法
        4.2.1 感染蜱的培育
        4.2.2 环形泰勒虫子孢子悬液制备
        4.2.3 环形泰勒虫感染性子孢子剂量筛选及指标监测
        4.2.3.1 子孢子剂量筛选
        4.2.3.2 基因组DNA提取与PCR检测
        4.2.3.3 血液检测
        4.2.3.4 临床症状观察
        4.2.3.5 组织病理学观察
    4.3 结果
        4.3.1 子孢子感染剂量筛选结果
        4.3.2 临床表现及血液变化
        4.3.3 脏器病理变化
        4.3.4 组织学病理变化
    4.4 讨论
第五章 环形泰勒虫悬浮培养细胞的安全性与免疫效力评价
    5.1 材料
        5.1.1 细胞、攻虫材料与实验动物
        5.1.2 试验试剂及耗材
        5.1.3 试验仪器与设备
    5.2 方法
        5.2.1 免疫用悬浮培养细胞的制备
        5.2.2 不同代次细胞安全性试验
        5.2.3 动物攻虫保护试验
        5.2.4 动物临床指标的检测
        5.2.5 血清抗体的ELISA检测
        5.2.6 细胞因子水平检测
        5.2.7 统计学分析
    5.3 结果
        5.3.1 动物体温变化与临床表现
        5.3.2 动物红细胞数与血红蛋白含量的变化
        5.3.3 染虫率的计算
        5.3.4 抗体水平变化
        5.3.5 悬浮培养细胞诱导动物细胞因子水平
        5.3.6 悬浮培养细胞对动物攻虫的保护效力
    5.4 讨论
第六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三个规模化奶牛场奶牛寄生虫病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奶牛养殖概况
        1.1.1 国内奶牛规模化养殖现状
        1.1.2 奶牛养殖发展趋势
    1.2 奶牛常见寄生虫病及其危害
        1.2.1 常见蠕虫病及其危害
        1.2.2 常见原虫病及其危害
    1.3 寄生虫病诊断技术
        1.3.1 临床诊断
        1.3.2 病原学诊断
        1.3.3 辅助性诊断
        1.3.4 免疫学诊断
        1.3.5 分子生物学诊断
    1.4 奶牛常见寄生虫病的防治
        1.4.1 环境卫生
        1.4.2 健康饲养
        1.4.3 合理驱虫
        1.4.4 免疫预防
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3 材料和方法
    3.1 奶牛检测样品
    3.2 主要仪器设备
    3.3 主要试剂与耗材
    3.4 引物合成
    3.5 阳性对照基因组和寄生虫
    3.6 方法
        3.6.1 粪便样品显微镜检测
        3.6.1.1 粪便样品采集
        3.6.1.2 粪便样品处理
        3.6.1.3 数据统计与处理
        3.6.2 血液样品检测
        3.6.2.1 血液样品采集
        3.6.2.2 血液样品基因组提取
        3.6.2.3 血液样品PCR检测
        3.6.3 粪便样品寄生虫病细化检测
        3.6.3.1 粪便样品基因组及阳性对照基因组的提取
        3.6.3.2 常见粪便线虫PCR检测
        3.6.4 防控后采样及寄生虫病检测
4 结果
    4.1 粪便样品寄生虫虫卵检测结果
        4.1.1 寄生虫虫卵形态学检测结果
        4.1.2 寄生虫感染率检查结果
        4.1.3 寄生虫虫卵计数结果
    4.2 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结果
        4.2.1 血液样品寄生虫PCR检测结果
        4.2.2 粪便样品寄生虫虫卵PCR检测结果
5 讨论
    5.1 粪便样品的寄生虫检测方法的比较
    5.2 规模化奶牛场的寄生虫病流行病学特点
    5.3 防控前后的粪便样品检测结果比较
    5.4 规模化牧场奶牛寄生虫病防控建议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巴州牦牛三个试验点蜱传牛环形泰勒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牦牛蜱传环形泰勒虫病研究进展
    1.1 牦牛的分布情况
    1.2 媒介硬蜱
        1.2.1 硬蜱在我国的区系分布
        1.2.2 硬蜱在我省区的区系分布
    1.3 媒介硬蜱携带病原的情况
    1.4 牦牛蜱传环形泰勒虫病的流行现状
        1.4.1 牦牛体表寄生的常见硬蜱种类及其季节动态
        1.4.2 牦牛牛环形泰勒虫病流行病学的三个环节
        1.4.3 牦牛牛环形泰勒虫病的流性因素
    1.5 牛环形泰勒虫的检测方法
        1.5.1 病原学诊断
        1.5.2 血清学诊断
        1.5.3 分子生物学诊断
    1.6 牦牛环形泰勒虫的防治
        1.6.1 牛环形泰勒虫病的治疗
        1.6.2 牛环形泰勒虫病的预防
    1.7 研究目标及意义
第2章 巴州牦牛三个试验点环形泰勒虫病媒介硬蜱的鉴定
    2.1 试验材料及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试验结果
        2.2.1 光学显微镜鉴定结果
        2.2.2 分子生物学鉴定
        2.2.3 蜱指数计算
    2.3 讨论与分析
第3章 巴州三个试验点牦牛环形泰勒虫病原检测及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试验结果
        3.2.1 巴州三个试验点牦牛T.annulata PCR检测结果
        3.2.2 血清抗体检测结果
    3.3 讨论与分析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4)新疆部分地区优势种璃眼蜱生物学特性及携带牛环形泰勒虫的遗传进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国内蜱类分类研究现状
    1.2 硬蜱类分子生物学究进展
        1.2.1 核糖体DNA(Ribosomal DNA,r DNA)
        1.2.2 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 DNA)
    1.3 新疆地区优势种璃眼蜱的概述
        1.3.1 璃眼蜱的分类
        1.3.2 新疆地区优势种璃眼蜱的地理分布
        1.3.3 璃眼蜱生活史
        1.3.4 新疆地区优势种璃眼蜱形态鉴定要点
        1.3.5 璃眼蜱超微结构特征鉴定
        1.3.6 璃眼蜱的危害
    1.4 牛环形泰勒虫病概述
        1.4.1 发病机理
        1.4.2 流行情况
        1.4.3 牛环形泰勒虫病的防治
    1.5 本实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新疆部分地区牛环形泰勒虫优势种媒介蜱的鉴定及种群结构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样本采集
        2.1.2 试剂与主要仪器
        2.1.3 形态学鉴定
        2.1.4 璃眼蜱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2.1.5 群落组成参数的计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璃眼蜱形态学鉴定
        2.2.2 璃眼蜱分子生物学鉴定
        2.2.3 新疆部分地区璃眼蜱的种类、相对优势度、染蜱率及蜱指数
        2.2.4 新疆部分地区牛体表寄生璃眼蜱群落结构参数
        2.2.5 新疆部分地区璃眼蜱的区系分布
        2.2.6 新疆部分地区寄生璃眼蜱(群落)的结构参数
    2.3 讨论
        2.3.1 优势种璃眼蜱鉴定分析
        2.3.2 牛环形泰勒虫媒介蜱-璃眼蜱种群结构分析
第3章 新疆牛环形泰勒虫主要媒介-小亚璃眼蜱生物学特性及其各龄期形态特征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样品来源
        3.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3.1.3 饲蜱实验
        3.1.4 小亚璃眼蜱分子生物学鉴定
        3.1.5 显微样品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小亚璃眼蜱各龄期生物学参数
        3.2.2 小亚璃眼蜱分子生物学鉴定
        3.2.3 小亚璃眼蜱超微形态观察
    3.3 讨论
        3.3.1 小亚璃眼蜱生活史各发育阶段的观察
        3.3.2 各龄期超微结构观察
第4章 小亚璃眼蜱经卵、经期传播试验及其携带牛环形泰勒进化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血样及媒介蜱
        4.1.2 试剂与主要仪器
        4.1.3 媒介蜱人工宿主的建立
        4.1.4 血液/蜱源性环形泰勒虫PCR检测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新疆部分地区血液源性和蜱源性牛环形泰勒虫PCR检测
        4.2.2 小鼠体内病原学检测
        4.2.3 经期经卵传播试验
        4.2.4 蜱源性环形泰勒虫的克隆测序
    4.3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5)新疆牛环形泰勒虫病早期诊断方法及其媒介蜱生物学特性与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牛环形泰勒虫病的诊断技术及其防治研究进展
    1.1 牛环形泰勒虫病
        1.1.1 病原形态
        1.1.2 生活史
        1.1.3 传播媒介
        1.1.4 流行病学
        1.1.5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1.2 牛环形泰勒虫病的诊断
        1.2.1 病原学诊断
        1.2.2 血清学诊断
        1.2.3 分子生物学诊断
    1.3 牛环形泰勒虫病的防治
        1.3.1 治疗
        1.3.2 预防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
        1.5.1 早期诊断技术的研发
        1.5.2 地方流行病学特点分析及流行虫株的分离
        1.5.3 牛环形泰勒虫病媒介蜱生物学特性分析
        1.5.4 基于早期诊断的综合防治措施的推广应用
    1.6 创新点
    1.7 技术路线
第2章 牛环形泰勒虫病PCR、qPCR诊断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试验结果
        2.2.1 血液源T.annulata扩增、测序
        2.2.2 PCR条件优化结果
        2.2.3 PCR的特异性试验结果
        2.2.4 PCR的敏感性试验结果
        2.2.5 qPCR标准阳性模板的鉴定
        2.2.6 qPCR反应体系与条件的确定
        2.2.7 标准曲线及荧光定量PCR灵敏度试验
        2.2.8 稳定性试验
        2.2.9 特异性试验
        2.2.10 临床样品检测
    2.3 讨论
    2.4 小结
第3章 新疆部分地区牛环形泰勒虫流行病学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样品来源及采集方法
        3.1.2 试验动物来源
        3.1.3 主要仪器和试剂
        3.1.4 媒介璃眼蜱形态学鉴定
        3.1.5 牛源性和蜱源性环形泰勒虫的检测方法
        3.1.6 牛环形泰勒虫吐鲁番流行株Ta-t in vivo扩繁试验
    3.2 试验结果
        3.2.1 璃眼蜱形态学鉴定结果
        3.2.2 牛血源性和蜱源性环形泰勒虫的检测结果
        3.2.3 吐鲁番流行株Ta-t的 in vivo扩繁试验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4章 牛环形泰勒虫媒介蜱—璃眼蜱的种群结构及其进化树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样品来源及采集方法
        4.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4.1.3 媒介璃眼蜱的鉴定、区系分布及种类组成分析方法
        4.1.4 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璃眼蜱类
    4.2 试验结果
        4.2.1 新疆部分地区璃眼蜱的区系群落、结构调查结果
        4.2.2 璃眼蜱类分子生物学鉴定及进化分析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第5章 新疆部分疫区牛环形泰勒虫病的防治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2 试验结果
        5.2.1 综合诊断结果
        5.2.2 治疗结果
    5.3 讨论
    5.4 小结
    5.5 综合防控建议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6)残缘璃眼蜱的超微观察、鉴定及牛环形泰勒虫病治疗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牛环形泰勒虫病及其防治现状
    1.1 牛环形泰勒虫病概要
        1.1.1 病原学特征
        1.1.2 生活史
        1.1.3 牛环形泰勒虫病的流行病学
        1.1.4 牛环形泰勒虫病的诊断
    1.2 牛环形泰勒虫病媒介蜱的概况
        1.2.1 生物学特性
        1.2.2 危害
        1.2.3 蜱类DNA序列分析
    1.3 牛环形泰勒虫病防治现状
        1.3.1 治疗
        1.3.2 预防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2章 残缘璃眼蜱的超微结构观察及分子生物学鉴定
    2.1 试验材料
        2.1.1 蜱虫来源
        2.1.2 主要仪器
        2.1.3 主要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样品处理
        2.2.2 蜱虫DNA的提取
        2.2.3 引物设计
        2.2.4 残缘璃眼蜱ITS2基因的PCR扩增
        2.2.5 目的片段回收与纯化
        2.2.6 标准阳性重组质粒的构建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残缘璃眼蜱形态学鉴定结果
        2.3.2 残缘璃眼蜱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2.4 讨论与小结
第3章 吐鲁番市周边地区牛环形泰勒虫病治疗效果分析
    3.1 试验材料
        3.1.1 临床样品来源
        3.1.2 主要试剂与药物
        3.1.3 主要仪器设备
    3.2 试验方法
        3.2.1 临床症状诊断
        3.2.2 病原学诊断
        3.2.3 分子生物学诊断
        3.2.4 治疗方案
        3.2.5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临床症状观察结果
        3.3.2 病原学与分子生物学诊断结果
        3.3.3 治疗效果观察结果
        3.3.4 不同治疗组差异分析结果
    3.4 讨论与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7)牛环形泰勒虫表面抗原靶基因片段的筛选、鉴定及rELISA诊断方法的建立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环形泰勒虫病的研究进展
    1.1 环形泰勒虫病的概况
        1.1.1 病原形态
        1.1.2 生活史
        1.1.3 免疫及生化指标影响
        1.1.4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1.1.5 流行病学
        1.1.6 防治
    1.2 环形泰勒虫病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1.2.1 病原学诊断
        1.2.2 血清学诊断
        1.2.3 分子生物学诊断
    1.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2章 环形泰勒虫新疆株 Tams1 基因片段的克隆表达及筛选
    2.1 试验材料
        2.1.1 样品来源
        2.1.2 菌种及质粒
        2.1.3 试剂及工具酶
        2.1.4 主要仪器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牛环形泰勒虫新疆流行株的分离获得
        2.2.2 环形泰勒虫 Tams1 基因序列分析及引物设计
        2.2.3 全血基因组 DNA 的提取
        2.2.4 环形泰勒虫 Tams1 基因的 PCR 扩增
        2.2.5 PCR 产物的回收与纯化
        2.2.6 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
        2.2.7 重组表达质粒的转化
        2.2.8 重组表达质粒的筛选与鉴定
        2.2.9 目的基因序列测定
        2.2.10 重组表达质粒的诱导表达
        2.2.11 高效可溶性表达重组质粒的筛选
        2.2.12 诱导条件的优化
        2.2.13 目的蛋白的纯化
        2.2.14 Western blotting 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牛环形泰勒虫 Tams1 基因的扩增
        2.3.2 重组表达质粒的鉴定结果
        2.3.3 目的基因 Tams1 的测序分析结果
        2.3.4 高效可溶性表达重组质粒的筛选
        2.3.5 诱导条件的优化结果
        2.3.6 目的蛋白的纯化及鉴定
        2.3.7 目的蛋白的纯化及鉴定
    2.4 讨论与分析
        2.4.1 Tams1 基因亚克隆抗原位点的选择及序列分析
        2.4.2 表达载体的选择
        2.4.3 Western blotting 分析
    2.5 小结
第3章 牛环形泰勒虫病间接 ELISA 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3.1 试验材料
        3.1.1 抗原及血清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设备
        3.1.4 临床样品来源
    3.2 试验方法
        3.2.1 His-BE 蛋白的定量
        3.2.2 间接 ELISA 方法的建立
    3.3 结果与分析
        3.3.1 His-BE 蛋白浓度的测定
        3.3.2 最佳包被缓冲液的选择结果
        3.3.3 最佳抗原包被浓度和血清稀释度的确定结果
        3.3.4 包被条件的确定结果
        3.3.5 最佳封闭液及封闭时间的确定
        3.3.6 血清最佳作用时间的确定
        3.3.7 酶标二抗最佳工作浓度和时间的确定
        3.3.8 底物作用时间的确定
        3.3.9 阴阳性临界值的确定
        3.3.10 间接 ELISA 方法评测的结果
        3.3.11 样品检测结果
    3.4 讨论与分析
        3.4.1 间接 ELISA 条件的优化
        3.4.2 间接 ELISA 方法的特点
    3.5 小结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8)新疆牛环形泰勒虫病的流行现状和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环形泰勒虫的病原形态
2 环形泰勒虫的生活史
3 环形泰勒虫病的流行病学
    3.1 环形泰勒虫病的一般流行规律
    3.2 环形泰勒虫病在我区的流行现状
4 我区环形泰勒虫病的防治措施
    4.1 治疗
        4.1.1 药物治疗
        4.1.2 支持治疗
        4.1.3 对症治疗
    4.2 预防
        4.2.1 灭蜱
        4.2.2 药物和疫苗预防
        4.2.3 定期离圈放牧
        4.2.4 隔离检疫
5 分析与讨论

(9)牛环形泰勒虫suAT1基因的克隆和原核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环形泰勒虫病研究进展
        1.1.1 病原分类
        1.1.2 病原形态
        1.1.3 生活史
        1.1.4 流行病学
        1.1.5 临床症状
        1.1.6 病理变化
        1.1.7 诊断
        1.1.8 环形泰勒虫的治疗
        1.1.9 环形泰勒虫的预防
    1.2 环形泰勒虫主要膜蛋白研究进展
        1.2.1 子孢子表面抗原蛋白
        1.2.2 裂殖体表面蛋白
        1.2.3 裂殖子/梨浆虫表面抗原
        1.2.4 热休克蛋白蛋白
        1.2.5 膜蛋白小结
    1.3 suAT1 研究进展
    1.4 课题的确立及应用价值
第二章 环形泰勒虫suAT1 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2.1 材料
        2.1.1 菌种、质粒和虫体
        2.1.2 主要试剂和酶
        2.1.3 仪器与设备
    2.2 方法
        2.2.1 环形泰勒虫血样的获取和基因组 DNA 的提取
        2.2.2 目的基因扩增及回收
        2.2.3 suAT1 基因片段的克隆
        2.2.4 重组质粒的提取与鉴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目的基因的PCR 扩增
        2.3.2 重组质粒鉴定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环形泰勒虫suAT1 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3.1 材料
        3.1.1 载体和菌株
        3.1.2 工具酶、主要试剂及试剂盒
        3.1.3 仪器与设备
        3.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3.2 方法
        3.2.1 表达引物的设计
        3.2.3 suAT1 基因的扩增
        3.2.4 目的片段与pET-30a 载体的酶切回收
        3.2.5 目的片段与载体的连接转化
        3.2.6 重组质粒pET30a-suAT1 鉴定
        3.2.7 重组质粒pET30a-suAT1 向表达菌的转化
        3.2.8 重组载体诱导表达及产物鉴定[75]
        3.2.9 表达产物的检测
    3.3 结果
        3.3.1 重组质粒pET-30a(+)-suAT1 的构建
        3.3.2 重组质粒pET-30a-suAT1 的诱导表达
        3.3.3 Western-blotting鉴定
    3.4 讨论
        3.4.1 suAT1 融合蛋白
        3.4.2 pET 融合表达载体的选择
        3.4.3 受体菌BL21(DE3)plys 的选择
        3.4.4 诱导表达
    3.5 小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10)福海县牛泰勒焦虫病的诊治(论文提纲范文)

2 发育史
3 症状
4 剖检变化
5 诊断
6 治疗
    6.1 贝尼尔
    6.2 焦虫散
    6.3 黄色素
    6.4 阿卡普林
7 预防
    7.1 消灭牛身上的蜱
    7.2 消灭牛舍内的蜱
    7.3 避蜱放牧
    7.4 消灭外界环境的蜱
    7.5 加强检疫
    7.6 药物预防
8 讨论

四、牛环形泰勒焦虫病及其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环形泰勒虫裂殖体感染细胞悬浮培养方法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D]. 马全英.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2]三个规模化奶牛场奶牛寄生虫病流行病学调查[D]. 陈俭.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5)
  • [3]巴州牦牛三个试验点蜱传牛环形泰勒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D]. 杜兰兰. 新疆农业大学, 2018(06)
  • [4]新疆部分地区优势种璃眼蜱生物学特性及携带牛环形泰勒虫的遗传进化分析[D]. 谢小婉. 新疆农业大学, 2018(05)
  • [5]新疆牛环形泰勒虫病早期诊断方法及其媒介蜱生物学特性与防治研究[D]. 郭庆勇. 新疆农业大学, 2017
  • [6]残缘璃眼蜱的超微观察、鉴定及牛环形泰勒虫病治疗效果分析[D]. 伊春阳. 新疆农业大学, 2016(03)
  • [7]牛环形泰勒虫表面抗原靶基因片段的筛选、鉴定及rELISA诊断方法的建立和应用[D]. 曹雯丽. 新疆农业大学, 2014(05)
  • [8]新疆牛环形泰勒虫病的流行现状和防治[J]. 曹雯丽,陈亮,刘启生,巴音查汗. 草食家畜, 2011(03)
  • [9]牛环形泰勒虫suAT1基因的克隆和原核表达[D]. 蔺红玲. 甘肃农业大学, 2011(05)
  • [10]福海县牛泰勒焦虫病的诊治[J]. 巴哈的汗.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10(08)

标签:;  ;  ;  

牛林格氏泰勒病及其控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