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计算理论的研究内容与应用

可计算理论的研究内容与应用

一、可计算理论的研究内容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安向明,屈成亮[1](2021)在《基于层次认知模型的大学计算机课程多元混合教学模式设计与实施》文中提出根据计算思维理论中从知识到能力转变的递进过程,构建了基于层次认知模型的多元混合式教学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并以大学计算机课程为例,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为教学出发点,开发、整合出优质教学资源,设计了多样化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计算机的软硬件知识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为目的,最终应用到"SPOC+翻转课堂"混合教学中,达到教学目标。

吴鹏[2](2021)在《多形态软件代码同源判定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以软件代码为载体的网络安全问题频频发生,软件代码同源判定作为解决网络攻击溯源等安全问题的共性关键技术变得尤为重要,准确定位软件代码来源已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由于当前软件代码具备运行平台多样、变形手段繁多、表现形式复杂等多形态特点,导致其同源判定极为困难。如何有效的发现多形态软件代码同源,对增强我国网络空间安全的防护力、威慑力至关重要。面向多形态软件代码的同源判定,首先需厘清软件代码同源的概念及边界,实现其定性定量描述;其次需关注软件代码同源特征表示及其处理效率,研究新方法解决其时空开销大的问题;再次需考虑软件代码同源特征损失的应对措施,探索新思路解决其表征困难的问题;最后需针对新形态软件易变形的特点,设计新算法解决其同源判定方法适应性不足的问题。本文围绕多形态软件代码同源判定问题,深入分析了相关领域的技术发展趋势及面临的主要挑战,重点研究了多种形态软件代码的同源判定方法,并基于此构建了原型系统。主要贡献如下:(1)针对大规模软件代码同源判定时空效率不高的问题,提出了基于Motif结构的软件代码同源快速判定方法,通过对大规模软件语义结构图的有效表征,实现了大规模软件代码同源的快速判定。提出了基于函数调用图Motif结构的特征表示方法以及Motif结构提取算法,实现了Motif结构对软件代码函数调用图的表征,并设计了Motif结构及其频率分布的相似度计算方法,实现了软件代码同源快速判定。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在准确率、鲁棒性及耗时等方面均有明显优势,使其可应用于大规模软件代码同源的快速判定。(2)针对软件代码变形导致同源特征难以表征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混合语义的二进制代码同源判定方法,通过对多形态二进制代码潜在同源特征挖掘,实现了多形态二进制代码同源的准确判定。提出了文本语义及结构语义混合的特征表示方法,实现了文本嵌入与图嵌入相结合的混合语义表达,设计了混合语义模型嵌入孪生神经网络框架的方法,实现了二进制代码同源判定模型构建。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有效提升了二进制代码同源判别效果,该算法在多种测试条件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可支持多种形态二进制软件代码同源的准确判定。(3)针对新形态软件代码同源判定方法适应性不足的问题,提出了多维度的移动应用同源判定方法,通过对移动应用分区域的特征表示与计算,实现同源移动应用的准确识别。提出了移动应用整体、资源及代码等多维度的特征表示及针对性的处理算法,实现了不同侧面的同源判定,设计了多种相似度算法的联合及优化策略,实现了移动应用同源的准确判定。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在同源判定准确率和速度等方面具有显着优势,并在真实环境中表现良好,且不依赖有监督数据,可作为移动应用市场安全策略的有效补充。

李凡长,刘洋,吴鹏翔,董方,蔡奇,王哲[3](2021)在《元学习研究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深度学习在大量领域取得优异成果,但仍然存在着鲁棒性和泛化性较差、难以学习和适应未观测任务、极其依赖大规模数据等问题.近两年元学习在深度学习上的发展,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新的视野.元学习是一种模仿生物利用先前已有的知识,从而快速学习新的未见事物能力的一种学习定式.元学习的目标是利用已学习的信息,快速适应未学习的新任务.这与实现通用人工智能的目标相契合,对元学习问题的研究也是提高模型的鲁棒性和泛化性的关键.近年来随着深度学习的发展,元学习再度成为热点,目前元学习的研究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本文从元学习的起源出发,系统地介绍元学习的发展历史,包括元学习的由来和原始定义,然后给出当前元学习的通用定义,同时总结当前元学习一些不同方向的研究成果,包括基于度量的元学习方法、基于强泛化新的初始化参数的元学习方法、基于梯度优化器的元学习方法、基于外部记忆单元的元学方法、基于数据增强的元学方法等.总结其共有的思想和存在的问题,对元学习的研究思想进行分类,并叙述不同方法和其相应的算法.最后论述了元学习研究中常用数据集和评判标准,并从元学习的自适应性、进化性、可解释性、连续性、可扩展性展望其未来发展趋势.

冯闯闯[4](2020)在《螺旋推进式挖藕机设计与试验》文中提出莲藕的食用药用价值较高,是一种深受广大人民群众青睐的水生蔬菜和特色农产品。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户积极性持续上涨,莲藕种植面积也逐年增多,但莲藕采收成为摆在农户面前的一个问题。莲藕目前主要依靠人工单喷枪采挖,即手持水枪冲刷覆盖于莲藕上方的泥土,再将莲藕从泥土中抽出,这种莲藕收获方式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收获效率,但对挖藕工人要求熟练程度较高,且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经济效益差,不利于莲藕产业的长期发展。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螺旋推进式底盘为基础,设计出一种螺旋推进式挖藕机,对关键部件进行了结构参数设计与计算,并开展了土槽试验,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开展螺旋推进式挖藕机总体设计和关键部件设计。采用螺旋推进式底盘为行走装置,配合喷流系统、传动系统对莲藕进行采挖收获;对螺旋推进底盘结构参数、喷流装置结构参数等关键部件进行了设计与计算;对柴油机和水泵进行选型,对传动系统进行了设计和选型;开展了螺旋滚筒运动学分析。(2)利用流体力学基本原理分析了螺旋推进式挖藕机喷流系统的水头能量损失,开展了管道水流的状态分析。建立了螺旋推进式挖藕机喷流系统能量损失模型,依次对管路的沿程压力损失和局部压力损失进行了计算,得出挖藕机实际扬程为18.37m。(3)利用ANSYS Workbench板块,对1.2mm、1.5mm和2mm三种不同厚度的机架进行了静力学仿真分析,得到了相应等效应力云图和最大位移云图;在满足工作强度要求的前提下,且为了尽量降低机架及整机重量,选择1.2mm厚度不锈钢方管作为机架焊接材料。对机架进行了模态分析,得到前六阶最大变形云图,可得到最大变形出现位置和自身频率;并对机架激励频率进行了计算和校核,构件固有前六阶频率均小于外部激励频率,共振情况基本不会发生。(4)开展螺旋推进式挖藕机土槽试验,对其作业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以挖掘深度、莲藕浮出率和莲藕破损率为试验指标,以行走速度、喷射角度和喷头与泥面距离为试验因素,进行了土槽试验。土槽试验表明,行进速度为0.1m/s,喷射角度为60°,喷头距离泥面距离为0时,挖掘深度达到376mm,莲藕浮出率为94%,莲藕损伤率为3.3%,试验效果较好。

王岳峰[5](2019)在《计算思维导向下的任务驱动式教学设计研究 ——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知识爆炸的背景下,新信息不断出现,人们身处广阔的信息海洋里却无时无刻忍受着知识的“饥渴”。与此同时,在教育领域,新的教学思考和教学理念不断出现,计算思维等新的概念在这时应运而生。计算思维既是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信息化教学改革中绕不过去的难题。同时,在从国家修改的教学大纲和颁布的学科标准来看,计算思维已经成为教学改革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课堂作为学校战斗的主要阵地,一线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设计也应该随着改革的趋势而发生改变,但是就目前而言,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教学设计却为数不多。本研究利用文献研究访谈等方法对计算思维的视角对传统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做出修正。在第一次实验上进行修改,然后尝试再次试验。旨在培养高中生的计算思维能力的同时,能够为满足新的教学要求作出贡献。文章的刚开始叙述了计算思维的背景,然后阐述了国内外研究现状,概括它与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之间的关系。通过梳理前人的研究成果,来为计算思维能力的培育提供参考。在文章的第三章部分,通过问卷调查了解高中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和意识,为计算思维导向下的教学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之后分析了计算思维视角下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设计。最后选取了《编制程序解决问题》这节课程,作出了完整的教学设计并实施。实施之后得到反馈结果对教学设计进行再修改再实施,与之前形成对照,对完成教学实验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通过研究思考计算思维导向下任务驱动式教学的具体方法,希望能够在教学设计提高对于计算思维的关注,为计算思维的培育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邓创[6](2019)在《XK8140铣床水平主轴系统多体动学建模与分析》文中提出先进数控机床技术水平和产品的高精度、高性能与可靠性等综合质量指标,是衡量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主轴系统的动力学特性对数控机床的综合动态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性能滚动轴承-螺旋锥齿轮系统柔性多体接触动力学研究”(11462008)。基于多体动力学理论和有限元方法,建立计及柔性变形、动态接触和啮合传动作用的铣床水平主轴系统多体动力学模型,探索主轴系统的动力学特性。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运用经典Hertz接触理论和参数化设计方法,分别建立了深沟球轴承、角接触球轴承、双列圆柱滚子轴承以及直齿齿轮啮合传动的参数化多体动力学仿真模型。计算分析了工况条件下滚动轴承和齿轮啮合传动的动态特性,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多体动力学模型的可行性。基于滚动轴承和齿轮啮合的参数化动力学模型,获得了滚动轴承-多级齿轮传动多体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了滚动轴承-两级齿轮的啮合传动特性分析。计算分析了滚动轴承、直齿轮啮合传动和花键啮合传动的真实接触作用,对多级齿轮传动系统动力学特性的影响规律。(2)基于多体动力学分析理论,建立了计及刀柄-主轴结合部、滚动轴承真实多体接触、柔性主轴、柔性刀柄的柔性刀柄-主轴-轴承部件动力学模型。在理论切削力、扭矩以及驱动转速的耦合激励下,分析了柔性刀柄-主轴-轴承部件的径向振动位移等振动特性以及滚动轴承系统状态下动力学特性。基于柔性刀柄-主轴-轴承刚柔耦合多体动力学模型,考虑到齿轮啮合接触传动作用,在理论切削力作用下,对刀柄-滚动轴承-水平主轴-直齿轮系统进行动力学分析,探讨了滚动轴承和齿轮啮合传动对系统动力学特性的影响规律。(3)结合滚动轴承-多级齿轮传动模型和刀柄-滚动轴承-水平主轴-直齿轮模型,建立了铣床水平主轴系统刚柔耦合多体接触动力学模型,对比分析了低速重载和高速轻载工况下水平主轴系统的动力学特性和振动响应。本文提出的参数主轴系统动力学方法能够更准确地预测主轴系统的动态特性,为基于动力学特性的主轴系统数字化设计方法研究提供了参考。

裴文兵,杨家敏,颜君,邹士阳,黄秀光,王聪,孟续军,贾果,孙今人[7](2018)在《高温高压高密度物质的压缩性质、不透明度和输运系数研究》文中提出高温高压高密度物质状态是天体演化和核武器动作过程等必然经历的极端状态。高温高压高密度物质的压缩性质、不透明度和输运性质研究是理解高能量密度物理现象和动力学演化规律的基础,对国家重大应用研究具有不可或缺的支撑作用。高温高压高密度物质状态具有强耦合、强非线性和多时空尺度等特征,亟待理论和实验研究的创新。为解决上述问题,本项目将依托神光系列激光装置,将高温高压高密度物质性质研究分解为两个关键科学问题:(1)高温高压高密度条件下中低Z物质微观结构和运动形态的表征;(2)含高温高密度环境效应的复杂离子结构物理建模,采取"理论与实验结合、基础与应用结合"的方式开展研究。基于理论研究对实验的需求,发展新的实验方法与诊断技术,实验上将突破4项关键技术问题,同时通过设计针对性的物理实验,获得精密的实验结果,改进、发展并检验相关理论和物理模型,提升对物理规律的认识,并将研究成果及时转移到应用研究中。

许道云[8](2018)在《哥德尔不完全定理与数学认知的局限性——基于递归论解读哥德尔不完全定理》文中指出哥德尔不完全定理揭示了数学认知的局限性,任何一个含有初等数论及一阶谓词逻辑的形式证明系统中,都存在这样的命题,在此(封闭)系统中,依靠系统中的公理及一阶逻辑演算方法,既不能证明该命题为真,也不能证明它为假。哥德尔在定理的证明中开启可计算理论(递归论)之门,用现在成熟递归论的结果重新认识哥德尔不完全定理,使其变得更容易接受。近年来,机器学习取得突破性成果,由此引发有关人工智能是否可以完全代替人的思维能力等热点问题讨论。针对这一问题,如果承认"人工智能"是在一个交互计算系统中完成的,那么哥德尔不完全定理给出的是否定回答。

魏宇[9](2017)在《心灵计算理论中的计算形式观与计算语义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今主流的认知科学对人的思维或心灵的理解是一种计算-表征的方式。经典的心灵哲学理论对计算-表征模式的理解是强调计算和表征的独立性,它对计算的理解或观念被称为计算形式观,即计算过程或计算操作对被操作项的语义性质不敏感,而仅仅敏感于其形式性质或句法性质。如果我们接受心理过程是计算过程,计算是形式的,那么计算形式观的理论后果是:心理过程对心理表征的语义性质不敏感,而仅仅敏感于其形式性质。从奎因开始哲学家就试图论证意向性或心理表征的内容在严肃的科学讨论中不扮演任何角色。现在越来越多的哲学家开始反对这样一种对表征-计算模式的理解,反对计算和表征的独立性。主要的动机是:(1)对上述计算形式观的理论后果不满;(2)常识心理学认为,心理内容与心理过程因果相关;(3)当今科学心理学认为心理内容与心理过程解释相关。越来越多的哲学家开始辩护另一种对计算的理解,即计算语义观——计算过程或计算操作不仅对计算的形式性质敏感,而且对计算的语义性质敏感。本文试图辩护一种"标准计算形式观"。首先,由于传统的计算形式观的理论表述不一、表达暖昧,本文将对计算形式观进行严格描述,称该描述为"标准计算形式观"。标准计算形式观将满足两个条件:"句法规则"和"自由条件"。其次,本文试图说明计算语义观者对计算形式观的反驳实质上对"句法规则"或"自由条件"的反驳,在此基础上论证这两种反驳分别都是不成立的。并且,如果舍弃"句法规则"或"自由条件",计算语义观的理论将很难处理所谓的"数学问题"。然后,本文考察一种新近的、基于认知科学实践的计算语义观理论,它似乎可以解决"数学问题",成为有希望的替代理论。但是,本文将论证这种计算语义观无法规避"小矮人谬误"。最后,本文指出,虽然标准计算形式观的理论无法解决"协调问题",并且,与奎因等哲学家的认识相反,当前认知科学和科学心理学的实践偏向于计算语义观的立场,但是,正如文中分析,计算语义观距离成为一种成熟的哲学理论还面临着诸多困难。本文站在计算形式观的立场上。

罗小凯[10](2016)在《探寻拉姆齐定理的强度》文中研究表明反推数学是现如今数理逻辑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通常的数学研究往往热衷于为某指定命题寻找证明或构造反例;而反推数学与之不同,它更关心已有的定理证明。研究者们预先设计了五个二阶算术子系统(即RCA0、WKL0、ACA0、ATR0和Π11-CA0,简称五大子系统);对目标数学定理,通过细致分析其证明过程,将其纳入某子系统,如此达到将数学定理井然有序分门别类的目的。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愈来愈多的定理不能被分类。拉姆齐定理及其衍生相关的若干组合数学定理是重要例子。关于拉姆齐定理的强度研究,在过去乃至现在的若干年间,一直都是反推数学的研究重点。本文力图用通俗不失严谨的语言,循序渐进地概述拉姆齐定理的强度研究成果。该研究是在反推数学背景下进行的,我们首先交代反推数学的历史背景、拉姆齐定理的起源,并回顾作为反推数学基础的可计算理论。然后正式定义二阶算术系统Z2,重点分析五大子系统中的RCA0、WKL0和ACA0,并阐明三者证明强度依次严格上升的特性。之后沿着过去近五十年的历程,叙述二元二染色拉姆齐定理(RT22)的强度探索;从七十年代针对该问题的Specker和Jockusch等人的开创性探讨,到Seetapun定理,到刘路定理,一直到近年Chong,、Slaman和Yang等人的新结论,我们尽力把研究历程的各个要点脉络勾勒清楚。在前述基础上,我们围绕二元二染色稳定拉姆齐定理(SRT22),进一步考察其稳定染色函数的定义,通过限定该定义中的可计算关系,构造新组合数学原则WSRT22;而后就反推数学的背景,对其强度进行讨论:阐明ACA0可以证明WSRT22;并提出关于RCA0不能证明WSRT22的充分条件。

二、可计算理论的研究内容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可计算理论的研究内容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层次认知模型的大学计算机课程多元混合教学模式设计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学计算机课程现状
二、基于层次认知模型的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
        1.前期分析
        2.课程标准制定
        3.教学内容制定
        4.考核评价方案
    (二)课程资源设计
    (三)层次化混合式教学方法
        1.内涵认知混合教学
        2.案例应用混合教学
        3.演化设计混合教学
三、教学实施及教学效果
    (一)教学实施
        1.课前在线学习阶段
        2.课堂教学
        3.课后知识应用与创新
        4.反思评价
    (二)教学效果
四、结语

(2)多形态软件代码同源判定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软件代码同源判定研究
        1.2.2 软件代码相似度研究
        1.2.3 软件代码抄袭及克隆研究
    1.3 研究面临的挑战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
        1.4.1 论文研究内容
        1.4.2 论文主要创新
    1.5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软件代码同源理论模型
    2.1 软件代码同源定义
    2.2 软件代码同源模型
    2.3 软件代码同源特征模型
    2.4 软件代码相似度度量模型
    2.5 软件代码同源判别模型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Motif结构的大规模软件代码同源快速判定方法
    3.1 引言
    3.2 方法框架描述
        3.2.1 总体框架
        3.2.2 软件Motif结构及频率分布
    3.3 基于软件Motif结构的同源判定算法
        3.3.1 函数调用图构建
        3.3.2 Motif结构构建
        3.3.3 软件代码同源判定
    3.4 实验评估
        3.4.1 实验数据集
        3.4.2 源代码同源实验
        3.4.3 可执行代码同源实验
        3.4.4 混淆代码同源判定实验
        3.4.5 方法对比实验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混合语义的二进制代码同源判定方法
    4.1 引言
    4.2 方法框架描述
        4.2.1 总体框架
        4.2.2 语义结构图表征
    4.3 混合语义的同源判定算法
        4.3.1 文本语义表征
        4.3.2 结构语义表征
        4.3.3 端到端孪生网络模型
    4.4 实验评估
        4.4.1 实验数据集
        4.4.2 同源二进制代码实验
        4.4.3 不同源二进制代码实验
        4.4.4 恶意软件家族实验
        4.4.5 方法对比实验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多维相似度的移动应用同源判定方法
    5.1 引言
    5.2 方法框架描述
        5.2.1 总体框架
        5.2.2 联合策略原理
    5.3 多维相似度判定算法
        5.3.1 基于LSH头部索引相似度
        5.3.2 基于Minhash相似度
        5.3.3 基于Motif结构相似度
        5.3.4 多维度算法联合规则
    5.4 实验评估
        5.4.1 实验数据集
        5.4.2 多维度算法有效性实验
        5.4.3 多维度算法时间开销实验
        5.4.4 方法对比实验
        5.4.5 恶意软件家族及应用市场环境验证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软件代码同源判定原型系统
    6.1 引言
    6.2 原型系统架构
        6.2.1 需求分析
        6.2.2 系统架构选型
    6.3 原型系统功能
        6.3.1 原型系统框架
        6.3.2 基于Motif结构的同源判定模块
        6.3.3 基于混合语义的同源判定模块
        6.3.4 基于多维相似度的同源判定模块
    6.4 原型系统实现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和展望
    7.1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贡献
    7.2 下一步工作开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元学习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元学习的定义
    2.1 元学习的概念
    2.2 元学习的问题场景设置
3 元学习的研究方法
    3.1 基于度量的元学习方法
        3.1.1 孪生网络
        3.1.2 注意力机制匹配网络
        3.1.3 原型网络
        3.1.4 关系网络用于小样本比较学习
        3.1.5 任务依赖的自适应度量提高少样本分类
    3.2 基于强泛化性的初始化参数元学习方法
        3.2.1 模型无关层循环元学习框架算法
        3.2.2 迁移元学习MAML
        3.2.3 不稳定环境条件下元学习的持续适应算法
        3.2.4 基于贝叶斯理论的元学习方法
        3.2.4. 1 基于MCMC的元学习
        3.2.4. 2 基于变分贝叶斯的元学习方法
        3.2.5 使用上下文参数快速适应元学习算法
    3.3 基于梯度优化器的元学习方法
    3.4 基于外部记忆单元的元学习方法
        3.4.1 使用记忆增强的模型
        3.4.2 surprise-based的记忆方法
        3.4.3 记忆匹配网络模型
    3.5 基于数据增强的元学习方法
        3.5.1 MetaGAN对抗模型
        3.5.2 特征幻化模型
        3.5.3 CP A AN模型
        3.5.4 Imaginary data模型
4 元学习研究方法分析比较
    4.1 元学习模型效果比较
        4.1.1 符号解释
        4.1.2 模型效果比较
    4.2 基于度量的元学习方法分析总结
    4.3 基于初始化的元学习方法分析总结
    4.4 基于贝叶斯元学习方法分析总结
    4.5 基于外部记忆的模型分析总结
    4.6 基于数据增强的元学习方法分析总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5.2.1 元学习自适应性
        5.2.2 元学习进化性
        5.2.3 元学习可解释性
        5.2.4 元学习连续性
        5.2.5 元学习可扩展性

(4)螺旋推进式挖藕机设计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关于莲藕采挖收获机械发展研究现状
        1.2.1 国外关于莲藕采挖收获机械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2 国内关于莲藕采挖收获机械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水射流理论研究现状
    1.4 螺旋推进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螺旋推进式挖藕机设计及理论分析
    2.1 挖藕机设计原则与方案选择
        2.1.1 设计原则
        2.1.2 方案选择
    2.2 螺旋推进式挖藕机整机结构和工作原理
        2.2.1 整机结构介绍
        2.2.2 工作原理
    2.3 螺旋推进式挖藕机关键部件设计与选型
        2.3.1 螺旋底盘尺寸参数设计
        2.3.2 喷流装置设计
        2.3.3 总体传动方案的设计与选型
    2.4 螺旋推进底盘动力学分析
        2.4.1 螺旋推进式滚筒运动坐标
        2.4.2 螺旋滚筒运动分析
        2.4.3 螺旋滚筒的受力分析
    2.5 水泵选型及压力损失分析
        2.5.1 水泵类型选择
        2.5.2 能量损失概念
        2.5.3 沿程压力损失的计算
        2.5.4 局部压力损失的计算
        2.5.5 实际扬程计算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ANSYS的螺旋推进式挖藕机关键部件仿真分析
    3.1 ANSYS软件介绍及基本分析过程
    3.2 机架静力学分析和模态分析
        3.2.1 机架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2.2 机架有限元模型的单元网格划分
        3.2.3 约束与载荷设定
        3.2.4 不同厚度机架的静态仿真结果与分析
        3.2.5 模态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螺旋推进式挖藕机性能试验
    4.1 螺旋推进式挖藕机整机调试
    4.2 螺旋推进式挖藕机土槽性能试验
        4.2.1 试验目的
        4.2.2 试验设备与材料
        4.2.3 挖藕机性能指标
        4.2.4 试验方法
        4.2.5 试验结果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工作
致谢

(5)计算思维导向下的任务驱动式教学设计研究 ——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的概念界定
        2.1.1 计算思维的概念界定
        2.1.2 教学设计概念界定
        2.1.3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2.3 学习活动理论
第3章 高中生计算思维现状调查分析
    3.1 调查问卷的设计
        3.1.1 调查目的及内容
        3.1.2 调查对象
        3.1.3 调查工具
        3.1.4 问卷的设计和发放
    3.2 调查问卷结果和结论
        3.2.1 高中生的基本信息
        3.2.2 计算思维能力调查
        3.2.3 计算思维意识调查
        3.2.4 小结
第4章 计算思维导向下的教学设计
    4.1 计算思维导向下教学目标的确定
    4.2 计算思维视野下的教学内容分析
        4.2.1 课程标准
        4.2.2 教材分析
        4.2.3 教材内容的遴选
        4.2.4 教材内容的重新组织
        4.2.5 教学重难点分析
        4.2.6 教学方法分析
        4.2.7 教学准备
    4.3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实施
        4.3.1 计算原理指导下教学情境的创设
        4.3.2 计算思维视角下多元梯度任务的设置
        4.3.3 自主探索培养数字化学习创新
        4.3.4 计算思维视角下的教学反思
        4.3.5 计算思维视野下的教学评价设计
第5章 教学案例设计与实践
    5.1 《编制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教学案例设计
        5.1.1 学情分析
        5.1.2 学习者特征分析
        5.1.3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5.1.4 教学过程
    5.2 教学设计的实施过程及教学反思
        5.2.1 教学实施
        5.2.2 教学评价
        5.2.3 测验的实施和结论
        5.2.4 学生表现分析和个别访谈
        5.2.5 课后反思
    5.3 计算思维导向下《编制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教学设计再修改
        5.3.1 教学目标
        5.3.2 教学重点难点
        5.3.3 教学准备
        5.3.4 教学过程
    5.4 《编制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课程的再实施
        5.4.1 第二次课程的实施
        5.4.2 测评调查分析
        5.4.3 课后访谈和学生表现分析
        5.4.4 教学反思
第6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6)XK8140铣床水平主轴系统多体动学建模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滚动轴承研究现状
    1.3 主轴系统动力学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两级齿轮传动动力学分析
    2.1 引言
    2.2 滚动轴承动力学分析理论
        2.2.1 滚动轴承滚动体运动分析
        2.2.2 滚动轴承Hertz接触理论
        2.2.3 滚动轴承参数化建模
        2.2.4 基于ADAMS的实例计算
    2.3 球轴承-两级齿轮传动系统动力学分析
        2.3.1 直齿齿轮啮合结合部动力学模型及等效参数
        2.3.2 球轴承-传动轴-两级齿轮传动动力学分析
        2.3.3 考虑花键啮合两级齿轮传动动力学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滚动轴承-水平主轴-齿轮动力学分析
    3.1 引言
    3.2 滚动轴承-刀柄-水平主轴部件动态分析
        3.2.1 水平主轴系统仿真模型建立
        3.2.2 柔性刀柄-主轴-轴承部件动态特性分析
    3.3 水平主轴-齿轮传动动态响应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铣床水平主轴系统动力学分析
    4.1 引言
    4.2 水平主轴系统刚柔耦合多体动力学模型
    4.3 工况条件对水平主轴系统动态特性影响分析
        4.3.1 低速重载工况下水平主轴系统动力学分析
        4.3.2 高速轻载工况下水平主轴系统动力学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成果

(9)心灵计算理论中的计算形式观与计算语义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2 计算、形式与语义
    2.1 抽象计算与物理计算
    2.2 计算语义观
    2.3 小结
3 计算个体化层面的计算语义观
    3.1 计算个体化与计算动力学
    3.2 计算个体化层面的语义性质:论证与反驳
    3.3 小结
4 计算形式观与标准论证
    4.1 抽象计算模型与标准论证
    4.2 物理计算模型、反事实条件与标准论证
    4.3 语义操作假设与自发语义假设:对标准论证的挑战
    4.4 小结
5 语义渗透项、"小矮人假设"与意向的立场
    5.1 语义渗透项与表征能力
    5.2 "小矮人假设"与"小矮人谬误"
    5.3 小结
6 可能的质疑与回应
    6.1 质疑一:关于抽象计算与物理计算的关系
    6.2 质疑二:关于规范的规则与描述的规则
    6.3 质疑三:关于语义性质在计算个体化层面的作用
    6.4 质疑四:关于形式与语义的"协调问题"
7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10)探寻拉姆齐定理的强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1节 数学基础的探索
    第2节 拉姆齐定理略说
    第3节 本文的目标与结构
第二章 可计算理论简要
    第1节 符号概念的约定
    第2节 可计算理论的基础概念
    第3节 可计算理论的基本定理
第三章 反推数学的框架
    第1节 Z_2和递归概括系统
    第2节 弱K(?)nig引理系统
    第3节 算术概括系统
第四章 拉姆齐定理的强度
    第1节 拉姆齐定理的各式版本
    第2节 RT_2~2强度的探索历程
    第3节 探寻WSRT_2~2的强度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可计算理论的研究内容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层次认知模型的大学计算机课程多元混合教学模式设计与实施[J]. 安向明,屈成亮.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21(12)
  • [2]多形态软件代码同源判定技术研究[D]. 吴鹏. 四川大学, 2021(01)
  • [3]元学习研究综述[J]. 李凡长,刘洋,吴鹏翔,董方,蔡奇,王哲. 计算机学报, 2021(02)
  • [4]螺旋推进式挖藕机设计与试验[D]. 冯闯闯.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 [5]计算思维导向下的任务驱动式教学设计研究 ——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为例[D]. 王岳峰. 曲阜师范大学, 2019(12)
  • [6]XK8140铣床水平主轴系统多体动学建模与分析[D]. 邓创.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7]高温高压高密度物质的压缩性质、不透明度和输运系数研究[J]. 裴文兵,杨家敏,颜君,邹士阳,黄秀光,王聪,孟续军,贾果,孙今人. 中国基础科学, 2018(05)
  • [8]哥德尔不完全定理与数学认知的局限性——基于递归论解读哥德尔不完全定理[J]. 许道云. 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3)
  • [9]心灵计算理论中的计算形式观与计算语义观研究[D]. 魏宇.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1)
  • [10]探寻拉姆齐定理的强度[D]. 罗小凯. 中山大学, 2016(03)

标签:;  ;  ;  ;  ;  

可计算理论的研究内容与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