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隧道紧急停车区内轮廓分析研究

高速公路隧道紧急停车区内轮廓分析研究

一、高速公路隧道紧急停车带内轮廓分析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廖浩淼[1](2021)在《公路隧道运营安全评价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全国道路基础建设的飞速发展,公路隧道的工程应用价值也随之不断提升。公路隧道为人民的出行及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与此共生的运营安全问题也日趋明显。由于隧道属于狭长的半封闭式土建结构,一旦发生事故,其逃生及消防救援难度均远超普通路段,因此更易导致大规模死伤事件的出现。为了有效防范公路隧道的潜在风险、最大限度降低火灾等恶性事故的伤亡概率,对运营隧道开展安全评价显得至关重要。本文围绕公路隧道运营安全提出了一套较为全面的评价体系:首先从宏观角度对隧道基础条件、设备设施、交通、环境、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量化打分,确定隧道的综合安全等级,为制定未来的风险防控大方向提供依据;其次鉴于隧道火灾的特殊性和高危险性,通过建立计算机场景模型实现对其风险的专项评价,该方法可定量预测隧道火灾的人员伤亡结果,为进一步改善隧道的火灾防护细节提供支撑。全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首先借助python网络爬虫等渠道采集了1500起公路隧道运营事故案例并构建了事故数据库;其次通过数据库的统计功能,初步得出了公路隧道运营事故在形态、原因、车辆类型、时间、空间等方面的特征规律;最后在事故统计的基础上结合FTA事故成因分析汇总得到了公路隧道运营安全影响因素集,并对其中各影响因素的安全作用机理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和阐述。(2)基于运营安全影响因素集构建了公路隧道运营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随后借鉴Euro TAP隧道安全评价的基本框架,紧密结合我国相关现行规范,提出了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指标量化准则。(3)将所提出的公路隧道运营安全综合评价法应用于大瑶山1号隧道,预测了该隧道2021~2026年的安全等级,指出了其未来运营风险的主要防控方向。(4)以大瑶山1号隧道设计、运营资料为依托,构建了公路隧道火灾扩散与人员逃生计算机场景模型,从数值仿真的角度,探讨了不同火灾工况下温度、CO的扩散情况以及人员疏散的分布情况;根据人体对不同环境温度、CO浓度的耐受时间提出了公路隧道火灾伤亡判定模型,通过该模型计算出大瑶山1号隧道在工况三(大型火灾)情况下将存在人员死亡;最后基于模拟结果对隧道的应急风速及人行横通道宽度提出了改进方案,通过“再评估”流程验证了该方案的有效性。

苗舒婷[2](2020)在《高速公路隧道智能化调光控制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目前,公路隧道已成为我国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山区公路隧道的增加与长大化,隧道的交通安全形势越来越严峻,隧道安全与节能的矛盾越显突出。隧道出入口过大的光环境差异形成的“黑洞效应”、“白洞效应”使驾驶员产生视觉滞后,影响驾驶员对道路与交通状况的认知及行车的安全舒适性。传统的隧道调光仅停留在改变隧道内亮度层面上,对色温的调控尚处于理论研究阶段,隧道调光控制策略和技术缺乏客观、安全、节能系统化研究。因此往往不能很好满足驾驶员的安全视认需求,降低了隧道运行的安全服务水平。传统的隧道调光仅停留在分时段改变隧道内亮度的层面上,隧道调光控制策略和技术缺乏针对高海拔地区的安全与节能的系统化研究,同时在隧道调光控制上缺乏智能化的研究。针对此现状,本文基于对改变传统隧道调光理念和控制方法展开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1)针对目前照明控制系统存在的不足,以提高高速公路隧道出入口照明质量、降低隧道出入口的“白洞”和“黑洞”效应,实现隧道的智能化调光为研究目标,分析影响隧道出入口照明的因素,重点研究变色温照明对隧道行车安全的影响。(2)研究适应高海拔地区照明控制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系统配置,探讨并建立基于公路隧道外界自然光环境亮度和色温变化的隧道洞口人工照明智能调光控制模型。(3)分析已有的优化算法,提出适用于隧道洞口照明智能调光的神经网络算法。(4)从控制系统的智能化出发,将神经网络算法应用于照明控制,设计和开发智能照明控制系统,通过一种优化算法实现隧道出入口照明的智能控制并将其应用于实际工程。本论文的开展和实施,不仅有助于隧道照明智能控制水平的提高,而且对改善高海拔公路隧道人工照明质量、降低照明能耗与运营成本,营造安全舒适的行车环境,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黄婷,陈云,牟星宇,杜志刚[3](2020)在《高速公路隧道提质升级交通安全设施典型问题及对策》文中认为高速公路隧道里程及事故逐年增长,急需对隧道提质升级,保障交通安全,但《公路隧道提质升级技术指南》对交通安全设施规定并不完善。阐述了高速公路隧道安全设施提质升级的原则,指出现有公路隧道提质升级技术指南的不足之处,分析高速公路隧道提质升级过程中存在的典型问题,提出了高速公路提质升级的改善对策。总体而言,高速公路隧道交通安全设施应满足全寿命周期成本最小、符合驾驶人因与驾驶任务、保障路侧交通安全等原则;对现阶段高速公路隧道交通安全系统,如可变信息板、标志、彩色铺装路面、护栏、反光环、立面标记等设置的典型问题,提出了改善对策。

肖珊[4](2020)在《高速公路长大隧道运营安全风险评估与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交通事业蓬勃发展,高速公路隧道里程和长大隧道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与此同时营运隧道事故频发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其运营安全问题成为了交通行业关注的重点。受其闭塞空间限制,隧道内部若出现重特大事故,其造成的危害将远远超过一般路段同类事件,由其带给隧道本身及社会环境的影响更是难以估计。因而,对高速公路长大隧道运营安全风险评估与控制技术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本文结合风险管理理论以及相关风险管理办法指南,提出了高速公路长大隧道运营安全风险的定义。通过对收集的国内外隧道运营事故资料以及浙江省高速公路长大隧道交通事故数据资料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得到隧道运营事故特征规律,从人、车、路、环境、管理角度辨识归纳了隧道运营安全风险源影响因素,为构建评估指标体系提供依据。结合隧道运营管理现状,确定了高速公路长大隧道运营安全风险等级划分。从隧道状况、交通特性、运营环境、运营管理四个角度,构建了隧道分区段评估指标体系。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能够进行实际操作的指标分级标准。通过对常用风险评估方法的对比分析,基于传统层次分析法AHP(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和模糊分析理论,引入了一种新的问卷调查形式(专家系统分析法)收集专家意见,并据此提出了新的模糊数确定方法转化专家意见,从而建立了三角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Fuzz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和集对分析法SPA(Set Pair Analysis)相结合的高速公路长大隧道运营安全风险评估模型,最终实现主观赋权与客观评价结合,提高了长大隧道运营安全风险评估的准确性。从降低隧道运营期事故可能性或事故损失的角度出发,从监测预警、警示告知、风险减轻、应急处置角度提出了风险控制措施以及运营管理相关建议。最后应用工程实例,演示了隧道运营安全风险评估的具体操作过程,并分别将采用传统AHP和三角FAHP确定的评估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以验证本文提出的高速公路长大隧道运营安全风险评估方法更具合理性和准确性。

单慧敏[5](2020)在《多车道高速公路停车视距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公路运输系统不断完善,多车道高速公路已成为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重要发展趋势。随着车辆性能的提高和车道管理方式的多样化,“以人为本,安全至上”的理念受到广泛关注。视距作为高速公路行车安全的重要指标,引起广大研究者重视。本文以多车道高速公路为研究对象,对停车视距的影响因素及计算模型进行深入研究。结合我国多车道高速公路车道管理方式,本文界定研究对象为整体式断面的双向六车道以及八车道高速公路,并按车道功能对车道进行分类,提出主导车型。基于实测数据,分析多车道高速公路交通特性及驾驶员的视点位置。通过流量密度关系确定相对自由的运行状态,基于此分析不同设计速度下不同车道的运行速度分布区间,并统计分析V85提出代表值;分车道统计车头时距分布特征,并应用假设检验法拟合了中间车道1的车头时距分布模型;统计分析驾驶员的横向视点位置;为下文停车视距计算和应用提供基础参数和数据支撑。分析传统停车视距计算模型和参数的适用性和不足,基于车辆ABS系统和汽车动力学,考虑车辆制动的复杂性,重新划分车辆制动过程,将全制动过程简化为余弦曲线,提出新的停车视距计算模型;分析论证模型中的各参数并提出停车视距推荐值,从不同于《规范》(条文说明)的角度解释《规范》值。最后,基于多车道高速公路的车辆类型、车辆行驶状态,将停车视距推荐值应用到公路平纵线形设计中,提出曲线路段和纵坡路段的曲线半径推荐值;对于左偏曲线一般路段,基于车辆的紧急停车制动、安全换道距离以及动态停车视距讨论第一车道满足停车视距的必要性,分析左偏曲线一般路段圆曲线半径的风险范围,提出安全性指标;提出包括公路横净距调整、速度控制以及视距不良警示等安全保障措施。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为我国多车道高速公路停车视距提供理论参考,为公路线形设计曲线指标提供依据,起到保障安全行车的作用。

杨理波[6](2020)在《山区公路小半径光学长隧道驾驶人视觉特性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公路骨干网络的基本成形,为有效提升公路路网的可达性,国家正不断扩大对中西部省市县等干线公路的建设投资规模。但是受山区地域特殊地形、道路建设等级、山区经济水平等因素制约,山区公路隧道存在部分小半径曲线隧道,且隧道长度较短,这一类型隧道由于特殊的线形特征,被定义为光学长隧道。但我国并未对小半径光学长隧道展开深入研究,现有针对普通直线隧道的研究无法有效保障小半径光学长隧道的交通安全,因此本文对驾驶人在光学长隧道中的视觉特性展开应用研究。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如下:(1)光学长隧道基本定义:驾驶人位于当前方向行车道中央、距隧道行车进洞口一个照明停车视距处不能看到行车出洞口、且几何长度不大于500m的短隧道。同时,提出小半径光学长隧道在不同半径下的长度界定标准;(2)光学长隧道的空间路权特征:横向路权存在标线不清晰,检修道与车道边界不易辨别的问题;纵向路权存在驾驶人在曲线路段无法及时有效预知前方线形的问题;竖向路权存在驾驶人对隧道空间轮廓感知不足的问题;(3)驾驶人在光学长隧道中的注视行为特征:驾驶人在右转过程中主要依靠右侧车道边界线获取视觉信息来判断道路方向和行车状态,而在左转过程中的主要依靠中央分隔边界线;同时,可见距离段前方的“白洞效应”也对驾驶人的注意力产生了较大影响;(4)驾驶人在光学长隧道中的扫视行为特征:随着光学长隧道曲线半径的减少,驾驶人出现高频次的扫视行为,即驾驶人的心理更趋紧张,对视觉信息的捕捉和辨识能力有所下降;(5)在光学长隧道曲线路段,通过合理组合布设突起路标、侧边轮廓标和反光环等视线诱导设施,可有效提升驾驶人在隧道曲线路段的速度感知能力和空间感知能力,同时可以有效改善驾驶人的视区分布,一定程度上缓解驾驶人的紧张心理。论文的研究成果揭示了小半径光学长隧道中驾驶人的视觉特性,提出了隧道曲线路段视线诱导设计方法,对于提升小半径光学长隧道的交通安全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为山区公路隧道的安全运营管理及隧道提质升级项目开展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撑。

蒋锦港[7](2020)在《基于驾驶人因的公路隧道轮廓带设计理论与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公路隧道交通事故高发且多为追尾、撞壁事故,其主要是不良隧道视觉环境,驾驶人超速行为、疲劳驾驶、车距不足等诱发的。而公路隧道轮廓带设计作为改善隧道交通安全的重要措施,设计理论不完善,现状应用混乱,故本文从驾驶人因角度出发研究高速公路隧道轮廓带设计理论和评价方法。以隧道轮廓带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隧道事故与驾驶人因的相关性,采用视错觉、视区、视认性作为驾驶人因分析评价层次;然后结合隧道诱导度、边缘率、注视重心变化和视觉参照系等理论,针对设计速度为80km/h的高速公路隧道长直路段设计隧道轮廓带方案。通过模拟驾驶实验采集驾驶人心理生理指标,以视觉综合指标并采用K均值聚类分析方法分级评价隧道内轮廓带方案的诱导作用,以视认距离作为指标分级评价隧道特殊路段轮廓带的视认性,以兴趣区注视率作为指标评价隧道接近段轮廓带方案诱导性。实验评价结果为:(1)四种高速公路隧道内轮廓带方案最适用条件,分别为隧道长度<500m时,采用安全型隧道内轮廓带方案,满足驾驶安全需求,提升驾驶人的速度感和距离感。长度为500m-1000m时,采用舒适型隧道内轮廓带方案,满足驾驶舒适性需求,进一步提升驾驶人的方向感。长度为1000m-3000m时,采用韵律型隧道内轮廓带方案,满足驾驶美观需求,进一步缓解疲劳效应。长度>3000m,采用加强韵律型隧道轮廓带方案,满足驾驶美观性需求,进一步缓解特长隧道中突出的疲劳问题。(2)隧道接近段洞门立面标记方案:矩形块方案的平均视认距离为146.2±1.5m,评价等级为及格。环形块方案的平均视认距离为237.0±1.5m,评价等级为良好。表明环形块方案能有效提高隧道洞门的视认距离;隧道紧急停车带立面标记方案:无立面标记方案的平均视认距离为101.5±1.5m,评价等级为不及格。条形与箭头组合方案的平均视认距离为307.4±1.5m,评价等级为优秀。表明条形与箭头组合方案能够提高驾驶人对紧急停车带的视认距离。(3)隧道接近段轮廓带方案:环形块立面标记方案和40m间距警示型线形诱导标组合方案的视区改善效果最好,能够起降低行车负荷和有效的低位诱导作用。在夜间帮助驾驶人获取行车信息,提高对中央区的关注;在白天约束视区,减少无用信息的关注,提高对中央区的关注。

张力[8](2019)在《基于图像识别的高速公路隧道停车事件智能监测系统研究》文中认为实时在线监测对保障高速公路隧道运营安全和事件管理至关重要。隧道内各种随机性和不可预测性的事件事故一旦发生,轻则造成交通拥堵,重则造成二次事故,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针对高速公路隧道环境复杂、车辆运动目标识别困难、实时在线监测难度大的问题,开展了基于图像识别的高速公路隧道停车事件智能监测系统研究。为实现隧道内复杂环境下停车目标的在线监测,通过研究复杂环境下的背景建模与更新方法、基于车辆特征的跟踪方法、提取运动车辆目标方法、停车目标识别的方法和基于卷积神经网络方法的停车事件二次判定,构建了基于图像识别的高速公路隧道停车事件智能监测系统,并将所研究的监测系统部署应用于重庆某高速公路隧道项目。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高速公路隧道复杂背景建模和更新问题,分析了隧道环境的特性,对比现有的典型环境建模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非参数概率的背景建模方法,选取Epanechnikov函数作为核函数,将计算得到的局部函数概率分布效果作为采样点的估计值,实验对比表明,该建模方法在模型效果和运算速度方面与其他方法相比,具有较好的优越性。综合分析环境特性对背景更新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多模态的背景更新方案。对比实验表明,在外界环境噪声干扰的情况下该方法更优于传统的平均法和帧差法,能够有效地抑制隧道光照变化的干扰。2)车辆运动目标提取采用背景差分的运动目标监测算法,基于环境背景建模与更新获取了实时采集的隧道摄像机传给监控中心服务器的背景图像,并对与前一背景图像差分过的图像进行二值化,完成目标区域坐标的提取(使用伪目标滤除和连通域分析方案),利用矩形框最终实现对动态目标的标定。算法简单和鲁棒性好为该算法的优点,并且该算法可以有效地解决复杂环境下全局照明的缓慢和突然变化的问题,通过该算法可以准确地检测车辆运动目标。3)基于抗噪性、可区分性和尺寸特性准则,车辆特征跟踪采用一种用局部特征跟踪代替全局特征跟踪的方法。通过对不同目标特征匹配,可以实现当目标被部分遮挡时,对未被遮挡的可见部分特征识别并实现目标跟踪。4)基于车辆特征跟踪之前需要完成隧道内停车目标的识别,通过对停车目标分级识别的方法可以实现。首先初步识别停车目标,判断车辆成功跟踪的次数,最后通过车辆质心坐标变化进行最终识别。该方法能够有效地获取车辆目标的运动轨迹,保证停车的识别率。5)针对高速公路隧道视频图像干扰问题以及检测率和正检率不高等问题,提出了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高速停车事件检测方法,通过对以上方法得到的报警信息进行第二次判断,最后将视频处理得到的疑似静止前景目标位置与经过图像信息处理得到的车辆目标与训练样本进行匹配,实现对疑似静止物体的分类,完成静止车辆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报警。6)以监测系统需求为导向,基于VC++2015和Open CV3.0开发环境,采用系统模块化设计构建了隧道环境下停车事件监测系统,并将监测系统应用于重庆-合川段高速公路隧道停车事件监测。应用研究表明,本系统抗干扰能力强,追踪和监测目标快速,提升了系统的监测率和正检率。论文开展了基于图像识别的高速公路隧道停车事件智能监测系统研究,提出了隧道复杂环境下的背景建模与更新方法、车辆运动目标提取方法、车辆特征跟踪方法和停车目标识别方法,构建了基于图像识别的高速公路隧道停车事件智能监测系统,研究成果应用于G75兰海高速公路重庆—合川段高速公路隧道,为该隧道安全运营管理提供了基本保障。

文聪[9](2019)在《山区高速公路事故风险因子识别与等级度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为山区高速公路的行车安全投入了更多研究与保障,然而由于其在地形、气候、设计与施工等方面的的特殊性与受限性,山区高速公路的安全状况依然严峻。在这种背景条件下,本论文依托于科研组课题项目“黄延高速公路交通安全风险评估及改善措施”中相关的调查资料及数据,对山区高速公路事故风险做出研究,旨在构建一种能够度量山区高速公路事故风险等级并发现其中的风险因子的评价体系。首先,本论文由山区高速公路的复杂性及特殊性出发,从道路、交通、外部环境等几个方面分析论述山区高速公路的特性,明确其独特属性和所存在的安全隐患;结合山区高速公路的独特属性以及高速公路的普遍特性,从人、车、路、环境等几个方面全面分析山区高速公路主要的事故影响因素,并剖析各因素对事故影响的可能性或严重程度。其次,基于山区高速公路本身特性及其主要事故影响因素的论述,结合山区高速公路发生事故的特征,明确山区高速公路的事故风险规律;进而从事故可能性与事故严重性两方面出发,利用粗糙集理论识别山区高速公路事故风险关键因子,构建事故风险等级度量指标体系,并运用肯特法的风险评估思想对体系中各指标的量值进行标准化处理和风险等级划分。然后,将物元可拓基本理论用于山区高速公路事故风险指标体系中,并对于其指标权重确定的方法提出优化,基于物元可拓模型建立山区高速公路事故风险等级度量体系。最后,将山区高速公路事故风险关键因子指标与风险等级度量体系用于黄延高速公路的案例中,对黄延高速主线段的已有数据进行分析评价,得到黄延高速整体以及各子系统的事故风险等级分布情况,发现隐患因子。

贺隽[10](2019)在《渝湘高速公路大观-南彭段交通事故分析和改善对策研究》文中指出高速公路在我国的交通运输体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承载了我国近40%的客运量和70%的货运量,同时也对社会发展、区域经济和人民的人身财产安全起到直接影响。截止至2018年末,我国高速公路总里程已突破14万公里;我国的汽车保有量达到2.4亿辆,有近5万人死于交通事故。可见,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的一大公害,严重的影响到道路交通系统的正常运行。我国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率及严重程度已连续若干年居世界首位,在交通事故致因分析和预防策略等方面,都存在着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这直接关系到高速公路出行的安全保障程度。因此,分析高速公路的交通事故以及研究改善治理决策对降低高速公路的交通事故率,改善交通状况,保障交通安全,提高交通安全水平与通行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渝湘高速公路大观-南彭段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渝湘高速公路大观-南彭段的实测交通量、交通事故数据,结合研究区域的实地调研,从道路角度,研究渝湘高速公路大观-南彭段的交通事故空间分布及事故形态分布,并对交通事故统计规律进行了深入探讨。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针对研究路段的交通事故预防对策及改善方案研究。本文针对三种事故多发路段的交通事故进行深入研究,从标志标线、视线诱导、停车视距、照明强度、隔离设施和路面抗滑能力等角度,针对该路段交通安全高风险点的影响因素、事故致因以及存在的交通安全隐患问题进行研究。通过本文的研究,总结获得到了渝湘高速公路大观—南彭段交通事故多发路段,包括:隧道路段、互通路段、S弯场下坡路段;通过对以上事故多发路段的实地摸排及分析,得出交通事故的影响因素,其中标志设置不清、视线诱导不良、路面抗滑能力不足等问题是引发交通事故的最主要因素;并进一步研究了针对隧道路段、互通路段和S弯长下坡路段三种情况的交通事故预防对策研究。针对三种情况下交通事故的特点,结合各具体路段的线型特点及现有交通设施,研究出具体可行的治理办法、管理措施和改善建议。

二、高速公路隧道紧急停车带内轮廓分析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速公路隧道紧急停车带内轮廓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公路隧道运营安全评价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隧道运营事故特征研究现状
        1.2.2 隧道运营安全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1.2.3 隧道火灾安全理论研究现状
    1.3 研究现状评述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公路隧道运营事故特征及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2.1 公路隧道运营事故数据库
    2.2 隧道运营事故特征分析
        2.2.1 事故形态分布特征
        2.2.2 事故原因分布特征
        2.2.3 事故车辆分布特征
        2.2.4 事发时间分布特征
        2.2.5 事发空间分布特征
        2.2.6 分析与总结
    2.3 基于FTA的事故成因分析
        2.3.1 隧道交通事故FT分析
        2.3.2 隧道火灾FT分析
        2.3.3 结论与分析
    2.4 隧道运营安全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
        2.4.1 隧道基础因素
        2.4.2 人的因素
        2.4.3 设备因素
        2.4.4 交通因素
        2.4.5 环境因素
        2.4.6 管理因素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公路隧道运营安全综合评价研究
    3.1 隧道运营安全综合评价方法介绍
        3.1.1 综合评价理论概述
        3.1.2 综合评价基本流程
        3.1.3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2 风险指标评分准则
        3.2.1 隧道条件
        3.2.2 隧道交通
        3.2.3 隧道环境
    3.3 安全保障指标评分准则
        3.3.1 隧道安全设施
        3.3.2 隧道安全管理
    3.4 隧道综合安全等级评定
        3.4.1 风险比率因子(RF)
        3.4.2 安全保障因子(SF)
        3.4.3 分级百分比(GP)及安全等级划分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瑶山1号隧道综合安全评价实例分析
    4.1 隧道基本情况简介
        4.1.1 隧道断面及建筑界限
        4.1.2 隧道交通概况
        4.1.3 隧道附属设施概况
    4.2 隧道通风及火灾应急方案概述
        4.2.1 通风方案
        4.2.2 火灾应急预案
    4.3 大瑶山1号隧道运营安全综合评价
        4.3.1 隧道风险分数评估
        4.3.2 隧道安全分数评估
        4.3.3 隧道风险比率因子计算
        4.3.4 隧道安全保障因子计算
        4.3.5 隧道综合安全等级及风险防控方向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场景模拟的隧道火灾专项评价研究
    5.1 火灾专项评价概述
        5.1.1 评价方法及流程
        5.1.2 模拟软件及基础理论介绍
    5.2 隧道火灾场景及工况设计
        5.2.1 火灾场景设计
        5.2.2 火灾工况设计
    5.3 火灾扩散及人员逃生模拟
        5.3.1 隧道火灾扩散模拟
        5.3.2 人员逃生模拟
    5.4 隧道火灾后果评价
        5.4.1 隧道火灾伤亡判定模型
        5.4.2 隧道火灾伤亡预测
        5.4.3 火灾应急措施改善及安全再评估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2)高速公路隧道智能化调光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驾驶员视觉适应特性
        1.2.2 光源色温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1.2.3 隧道照明调光控制理论及方法
        1.2.4 隧道照明智能调控算法与技术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本文组织结构
第2章 基于驾驶员视认需求的隧道调光控制策略模型
    2.1 隧道影响区域光环境因素分析
        2.1.1 隧道影响区域界定
        2.1.2 隧道出入口光环境条件
        2.1.3 隧道照明光源特性因素
    2.2 隧道行车安全视认需求
        2.2.1 驾驶员认知形成过程
        2.2.2 动态空间视认需求
        2.2.3 驾驶员动态认知影响因素
        2.2.4 动态视认安全视距
    2.3 隧道出入口照明段调光控制策略模型及调控需求
        2.3.1 隧道入口段调光控制策略模型
        2.3.2 隧道出口段调光控制策略模型
    2.4 基于驾驶安全舒适及控制技术的隧道调光等级及间隔分析
        2.4.1 基于行车安全的隧道照明调光等级研究
        2.4.2 基于驾驶安全舒适的隧道调光采样及调控间隔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照明调控算法设计与仿真
    3.1 神经网络控制系统分析
        3.1.1 BP算法的基本原理
        3.1.2 照明神经网络的计算
        3.1.3 照明调光控制网络权系数的调整规则
    3.2 BP网络学习算法照明调控的方法及步骤
    3.3 算法仿真及模拟
        3.3.1 隧道照明调控算法的构建
        3.3.2 亮度调控算法的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智能调光控制系统的设计及实现
    4.1 隧道调光控制系统需求分析及总体结构
        4.1.1 隧道调光控制系统需求及功能分析
        4.1.2 隧道智能控制系统总体结构
    4.2 系统的硬件设施和智能调光系统设计
        4.2.1 采用的控制系统
        4.2.2 照明系统控制器的设计
        4.2.3 照明控制系统辅助设备
        4.2.4 照明灯具的选择
        4.2.5 不同工况下的调控技术
    4.3 隧道智能照明调控管理技术平台
        4.3.1 智能照明调控管理技术平台用户需求
        4.3.2 智能照明调控平台功能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隧道智能调光控制技术系统实际工程应用
    5.1 依托工程项目概况
    5.2 隧道智能调光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5.3 系统应用测试与分析
        5.3.1 隧道软件功能测试
        5.3.2 调光控制系统实际效果测试
    5.4 实际工程应用效果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论文结论
    6.2 本论文下一步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高速公路隧道提质升级交通安全设施典型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高速公路隧道安全设施提质升级原则
    1.1 全寿命周期成本最小原则
    1.2 符合驾驶人因与驾驶任务原则
    1.3 保障路侧交通安全原则
2 高速公路隧道提质升级典型问题及对策
    2.1 高速公路隧道可变信息板设置
    2.2 高速公路隧道接近段交通标志设置
    2.3 路面薄层铺装及路侧导流线的应用
    2.4 高速公路隧道接近段诱导设施设置
    2.5 反光环设置
    2.6 紧急停车带立面标记设置
    2.7 隧道提质升级问题对策
3 结语

(4)高速公路长大隧道运营安全风险评估与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高速公路长大隧道运营安全风险源
    2.1 高速公路长大隧道运营安全风险的定义
        2.1.1 风险的定义
        2.1.2 高速公路长大隧道运营安全风险的定义
    2.2 高速公路长大隧道运营事故特征分析
        2.2.1 隧道病害分析
        2.2.2 交通事故分析
        2.2.3 火灾、危险品泄漏事故分析
        2.2.4 其他事故分析
    2.3 高速公路长大隧道运营安全风险源的识别
        2.3.1 隧道运营安全风险源的概念
        2.3.2 隧道运营安全风险源的影响因素
        2.3.3 隧道运营安全风险源的结构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速公路长大隧道运营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3.1 风险接受准则
    3.2 安全风险等级
    3.3 评估指标选取原则
    3.4 构建评估指标体系
        3.4.1 评估指标体系结构
        3.4.2 隧道分区段运营安全风险评估指标
    3.5 评估指标分级标准确定
        3.5.1 隧道状况指标
        3.5.2 交通特性指标
        3.5.3 运营环境指标
        3.5.4 运营管理指标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速公路长大隧道运营安全风险评估方法
    4.1 风险评估方法
        4.1.1 常用风险评估方法简述
        4.1.2 本文采取风险评估方法
    4.2 评估指标权重确定
        4.2.1 传统层次分析法
        4.2.2 三角模糊层次分析法
    4.3 安全风险等级确定
        4.3.1 风险等级评估方法概述
        4.3.2 集对分析理论
        4.3.3 集对分析模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速公路长大隧道运营安全风险控制技术
    5.1 风险控制流程
    5.2 风险控制措施
        5.2.1 监测预警
        5.2.2 警示告知
        5.2.3 风险减轻
        5.2.4 应急处置
    5.3 工程实例验证
        5.3.1 工程概况
        5.3.2 评估指标权重确定
        5.3.3 风险等级确定
        5.3.4 评价结果对比分析
        5.3.5 运营风险控制措施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主要研究成果
    需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附录 高速公路长大隧道运营安全风险评估专家问询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多车道高速公路停车视距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高速公路交通组成分析
    1.3 各国高速公路停车视距规范值对比
        1.3.1 各国小客车的停车视距规范值
        1.3.2 各国货车的停车视距规范值
        1.3.3 停车视距规范值对比分析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文献分析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4.3 国内研究现状
        1.4.4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1.5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多车道高速公路停车视距影响因素
    2.1 多车道高速公路车道管理方式
        2.1.1 多车道高速公路车道管理方式
        2.1.2 车道分类
    2.2 高速公路交通特性
        2.2.1 设计速度、运行速度、限制速度
        2.2.2 不同车型的速度差异
        2.2.3 车辆行驶状态
    2.3 主导车型
    2.4 驾驶员视点在车道内位置
        2.4.1 驾驶员视点在车道内的横向位置
        2.4.2 驾驶员视点高度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车道高速公路交通特性及驾驶员视点位置调查
    3.1 实验调查
        3.1.1 实验调查的目的和内容
        3.1.2 数据采集
    3.2 多车道高速公路交通特性统计分析
        3.2.1 实验数据预处理
        3.2.2 多车道高速公路交通流量密度关系
        3.2.3 多车道高速公路车辆运行速度分析
        3.2.4 多车道高速公路车头时距分布特征
    3.3 驾驶员横向视点位置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速公路停车视距计算模型
    4.1 传统停车视距计算模型特点分析
        4.1.1 传统停车视距模型计算特点
        4.1.2 传统停车视距计算模型参数取值
    4.2 基于车辆ABS系统的停车视距计算模型
        4.2.1 车辆ABS系统的特点
        4.2.2 车辆制动过程划分
        4.2.3 新的停车视距计算模型
    4.3 新的停车视距计算模型的参数研究
        4.3.1 反应时间
        4.3.2 制动减速度
    4.4 高速公路停车视距推荐值
        4.4.1 小客车停车视距计算值
        4.4.2 货车停车视距计算值
        4.4.3 停车视距推荐值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车道高速公路满足停车视距的平纵线形设计
    5.1 需满足停车视距的线形条件
    5.2 右偏圆曲线最小半径
        5.2.1 填方路段
        5.2.2 挖方路段
        5.2.3 隧道路段
    5.3 左偏圆曲线最小半径
        5.3.1 满足停车视距的圆曲线最小半径
        5.3.2 基于车辆换道行为的安全距离分析
        5.3.3 基于车辆动态停车视距的圆曲线最小半径
        5.3.4 左偏曲线一般路段满足停车视距的曲线半径推荐值
        5.3.5 隧道段满足停车视距的圆曲线最小半径
    5.4 竖曲线最小半径
        5.4.1 凹形竖曲线
        5.4.2 凸形竖曲线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多车道高速公路满足停车视距的安全保障措施
    6.1 视距的线形保证
    6.2 保证足够的横净距
        6.2.1 右偏曲线
        6.2.2 左偏曲线
    6.3 速度控制措施
    6.4 视距不良警示措施
    6.5 其它措施
    6.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研究成果
    论文创新点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一)发表的学术论文
    (二)申请专利
    (三)参与科研项目
致谢

(6)山区公路小半径光学长隧道驾驶人视觉特性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小半径光学长隧道界定及行车环境分析
    2.1 小半径光学长隧道基本界定分析
    2.2 光学长隧道线形分析
    2.3 小半径光学长隧道行车环境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空间路权的路段特征及实车实验设计
    3.1 基于空间路权的隧道曲线路段特征分析
    3.2 基于人因的曲线路段行车安全及视觉指标分析
    3.3 室外行车实验设计
    3.4 实验误差分析与数据预处理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光学长隧道中驾驶人视觉特性分析
    4.1 隧道任务段及注视兴趣区域划分
    4.2 驾驶人注视行为规律分析
    4.3 驾驶扫视行为规律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隧道曲线路段视线诱导方法设计
    5.1 基于速度控制的视线诱导方法初步设计
    5.2 基于空间路权的隧道曲线路段视线诱导方法优化研究
    5.3 基于空间路权感知的视线诱导方法终选分析
    5.4 不同曲线半径下隧道曲线路段视线诱导方法设计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驾驶任务的光学长隧道优化研究
    6.1 优化理论基础
    6.2 典型光学长隧道案例优化设计方法
    6.3 基于视觉特性的实验验证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情况

(7)基于驾驶人因的公路隧道轮廓带设计理论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公路隧道轮廓带研究与应用
        1.2.2 驾驶人因特性研究
        1.2.3 交通安全评价模型研究
        1.2.4 现有研究总结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流程
        1.4.1 章节安排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公路隧道事故及轮廓带理论分析
    2.1 公路隧道交通事故特征
        2.1.1 重大公路隧道交通事故案例分析
        2.1.2 公路隧道交通事故主要特征
        2.1.3 隧道交通事故与驾驶人因相关性分析
    2.2 隧道轮廓带基本理论研究
        2.2.1 轮廓带定义及特点
        2.2.2 轮廓带典型设施
        2.2.3 隧道轮廓带应用现状与问题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驾驶人因的高速公路隧道轮廓带方案设计
    3.1 高速公路隧道驾驶人因基本理论
        3.1.1 人因基本概念阐述
        3.1.2 高速公路隧道相关驾驶人因
    3.2 高速公路隧道轮廓带设计依据
        3.2.1 隧道诱导度构建
        3.2.2 轮廓带设施间距选取
        3.2.3 公路隧道具体分段
        3.2.4 视觉参照系重构
    3.3 高速公路隧道内轮廓带设计技术方案
        3.3.1 安全型隧道内轮廓带方案
        3.3.2 舒适型隧道内轮廓带方案
        3.3.3 韵律型隧道内轮廓带方案
        3.3.4 加强韵律型隧道内轮廓带方案
    3.4 特殊路段隧道轮廓带技术方案
        3.4.1 隧道接近段隧道轮廓带方案
        3.4.2 隧道内紧急停车带隧道轮廓带方案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速公路隧道轮廓带评价模型建立
    4.1 隧道内轮廓带评价模型建立
        4.1.1 隧道内视区诱导评价指标
        4.1.2 基于不同长度的隧道轮廓带诱导评价分级
    4.2 隧道特殊路段轮廓带评价模型
        4.2.1 视认性评价模型建立
        4.2.2 公路隧道接近段视区诱导评价模型
    4.3 综合构建高速公路隧道轮廓带评价模型
    4.4 本章总结
第5章 高速公路隧道轮廓带评价模型应用
    5.1 模拟驾驶实验设计
        5.1.1 实验方法
        5.1.2 各实验方案场景设计
    5.2 不同类型隧道内轮廓带适用隧道长度评价
        5.2.1 隧道内轮廓带诱导等级确定
        5.2.2 不同类型隧道内轮廓带方案评价
        5.2.3 实验评价结果验证
    5.3 特殊路段不同隧道轮廓带方案评价
        5.3.1 特殊路段轮廓带视认性评价
        5.3.2 隧道接近段视区诱导评价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成果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及参与科研项目

(8)基于图像识别的高速公路隧道停车事件智能监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的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复杂环境下背景建模与更新方法研究
    2.1 隧道环境特性分析
        2.1.1 背景整体变化分析
        2.1.2 背景局部变化分析
        2.1.3 行车灯光干扰
        2.1.4 行车相互遮挡分析
    2.2 背景建模和更新方法研究
        2.2.1 建立隧道监控图像背景模型
        2.2.2 背景建模实验对比
        2.2.3 监测背景更新
        2.2.4 监测目标提取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隧道环境下停车事件监测关键技术及研究方案
    3.1 隧道环境下图像监测关键技术
        3.1.1 目标监测
        3.1.2 目标跟踪
        3.1.3 目标的识别
    3.2 隧道环境下停车事件监测方法研究
        3.2.1 基于图像识别的停车事件监测方案
        3.2.2 基于背景差分的车辆监测
        3.2.3 基于特征匹配的车辆跟踪
        3.2.4 基于质心坐标的停车识别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高速公路停车事件监测
    4.1 卷积神经网络概述
        4.1.1 .卷积神经网络的基本结构
        4.1.2 .卷积神经网络的训练过程与优化
    4.2 经典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
        4.2.1 LeNet-5模型
        4.2.2 Alex Net模型
        4.2.3 VGG模型
        4.2.4 Goog Le Net模型
        4.2.5 Res Net模型
    4.3 高速公路隧道停车事件监测
        4.3.1 概述
        4.3.2 交通异常事件智能检测
        4.3.3 系统测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隧道环境下停车事件监测系统设计
    5.1 系统需求分析与设计
        5.1.1 系统需求分析
        5.1.2 系统结构设计
        5.1.3 系统开发环境
    5.2 系统模块化设计
        5.2.1 背景建模模块
        5.2.2 背景更新模块
        5.2.3 车辆跟踪识别模块
        5.2.4 实时在线报警模块
        5.2.5 监测算法函数返回值定义列表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隧道环境下停车事件监测系统应用研究
    6.1 应用背景简介
    6.2 系统测试与评价
        6.2.1 系统架构
        6.2.2 系统监测类型
        6.2.3 系统处理流程
        6.2.4 监测区域画取及坐标结构体赋值设制
    6.3 系统应用测试
    6.4 系统在G75兰海高速公路重庆—合川段上的应用
    6.5 系统应用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成果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系统应用的相关成果

(9)山区高速公路事故风险因子识别与等级度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山区高速公路事故风险因子相关研究
        1.3.2 山区高速公路事故风险等级度量模型与方法相关研究
        1.3.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山区高速公路道路、交通及环境特性分析
    2.1 山区高速公路道路特性分析
        2.1.1 山区高速公路道路线形分析
        2.1.2 山区高速公路路面状况分析
    2.2 山区高速公路交通构造物及设施特性分析
        2.2.1 桥梁
        2.2.2 隧道
        2.2.3 互通立交
        2.2.4 交通安全设施
    2.3 山区高速公路交通特性分析
        2.3.1 速度
        2.3.2 交通流
        2.3.3 车型比例
    2.4 山区高速公路气候环境特性分析
        2.4.1 降雨
        2.4.2 冰雪
        2.4.3 大雾
        2.4.4 大风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山区高速公路事故影响因素分析
    3.1 驾驶人与车辆因素
        3.1.1 驾驶人因素
        3.1.2 车辆因素
    3.2 道路因素
        3.2.1 道路线形
        3.2.2 路面状况
        3.2.3 交通安全设施
        3.2.4 特殊路段
    3.3 交通与气候环境因素
        3.3.1 交通因素
        3.3.2 气候环境因素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山区高速公路事故风险因子识别及指标体系标准化
    4.1 山区高速公路事故特征及风险隐患分析
        4.1.1 山区高速公路事故特征
        4.1.2 山区高速公路事故风险分析
    4.2 山区高速公路事故风险关键因子识别
        4.2.1 粗糙集理论
        4.2.2 预测指标集的构建
        4.2.3 数据预处理
        4.2.4 识别事故风险关键因子
        4.2.5 事故风险因子指标体系确立
    4.3 山区高速公路事故风险因子指标的标准化处理
        4.3.1 风险指标评估方法的确定
        4.3.2 风险指标评估分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山区高速公路事故风险等级度量体系建立
    5.1 公路安全状况评价模型比选
    5.2 物元可拓模型理论概述
    5.3 指标权重赋值方法的优化
    5.4 基于物元可拓模型的山区高速公路事故风险等级度量体系的构建
        5.4.1 模型特征指标确定与等级划分
        5.4.2 构造山区高速公路事故风险等级度量的物元矩阵
        5.4.3 评价体系指标权重确定
        5.4.4 关联度计算及评价等级的确定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山区高速公路事故风险等级度量模型应用实例
    6.1 黄延高速路段概况
        6.1.1 公路工程现状
        6.1.2 交通工程现状
        6.1.3 自然环境概况
    6.2 黄延高速事故风险等级度量模型的物元分析
        6.2.1 评价体系各指标风险值的确定
        6.2.2 黄延高速事故风险评价的物元模型代入及计算
    6.3 黄延高速全线路段事故风险等级评价及分析
        6.3.1 黄延高速右线路段事故风险等级分布
        6.3.2 黄延高速左线路段事故风险等级分布
        6.3.3 事故风险等级评价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研究成果
    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渝湘高速公路大观-南彭段交通事故分析和改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事故多发路段分析研究现状
        1.2.2 交通安全治理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意义
第二章 事故黑点路段基础数据收集及现场调研
    2.1 车流量及事故现状
        2.1.1 车流量资料
        2.1.2 事故资料
    2.2 隧道调研
        2.2.1 隧道结构及安全设施调研
        2.2.2 隧道亮度调研
        2.2.3 隧道路面抗滑系数调研
    2.3 互通调研
        2.3.1 绕城渝湘互通
        2.3.2 南彭互通
        2.3.3 接龙互通
        2.3.4 石龙互通
        2.3.5 大观互通
    2.4 S弯长下坡路段调研(K1613-K1617)
        2.4.1 S弯长下坡路段结构调研
        2.4.2 S弯长下坡路段护栏调研
第三章 路段线形与事故特征分析
    3.1 高速公路事故原因分析
    3.2 事故多发路段的分析方法
    3.3 事故类型
    3.4 危险路段事故类型统计
        3.4.1 隧道路段
        3.4.2 互通路段
        3.4.3 S弯长下坡路段(K1613-K1617)
    3.5 事故形态
第四章 研究路段事故致因分析
    4.1 隧道路段
        4.1.1 隧道入口护栏设置不良
        4.1.2 隧道内视线诱导不良
        4.1.3 隧道标志设置不良
        4.1.4 隧道路面抗滑能力不足
    4.2 互通路段
        4.2.1 行车视距不良
        4.2.2 南彭互通标志标牌混乱
        4.2.3 绕城渝湘互通事故致因分析
    4.3 S弯长下坡路段(K1613-K1617)
        4.3.1 行车视距不良
        4.3.2 警示标志设计不合理
        4.3.3 路面抗滑性能不足
    4.4 其他危险路段事故致因分析
        4.4.1 K1607转弯路段
        4.4.2 K1626转弯路段
第五章 改善对策
    5.1 隧道路段改善对策
        5.1.1 隧道入口段护栏改善对策
        5.1.2 隧道内视线诱导改善对策
        5.1.3 隧道标志设置改善对策
        5.1.4 隧道路面抗滑能力改善对策
        5.1.5 隧道照度改善对策
    5.2 互通路段改善对策
        5.2.1 行车视距改善对策
        5.2.2 南彭互通标志标牌改善对策
        5.2.3 绕城渝湘互通改善对策
    5.3 S弯长下坡路段(K1613-K1617)改善对策
        5.3.1 视距改善对策
        5.3.2 交通标志改善对策
        5.3.3 彩色防滑路面铺设对策
        5.3.4 中央隔离带护栏改善对策
    5.4 其他危险路段改善对策
        5.4.1 K1607 转弯路段
        5.4.2 K1626 转弯路段改善对策
    5.5 建议增设可变情报板
    5.6 建议增加测速装置
        5.6.1 建议增加测速装置
        5.6.2 更改区间测速装置设置位置
    5.7 建议安装视距不良路段车辆抛锚预警系统
    5.8 降温型彩色防滑路面简介
        5.8.1 设计目的
        5.8.2 工作原理
        5.8.3 主要设计参数
        5.8.4 材料要求
        5.8.5 施工工艺
        5.8.6 检测评价方法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高速公路隧道紧急停车带内轮廓分析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公路隧道运营安全评价技术研究[D]. 廖浩淼. 重庆交通大学, 2021(02)
  • [2]高速公路隧道智能化调光控制技术研究[D]. 苗舒婷.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人工智能学院), 2020(04)
  • [3]高速公路隧道提质升级交通安全设施典型问题及对策[J]. 黄婷,陈云,牟星宇,杜志刚. 公路, 2020(04)
  • [4]高速公路长大隧道运营安全风险评估与控制技术研究[D]. 肖珊. 长安大学, 2020(06)
  • [5]多车道高速公路停车视距研究[D]. 单慧敏. 长安大学, 2020(06)
  • [6]山区公路小半径光学长隧道驾驶人视觉特性应用研究[D]. 杨理波.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8)
  • [7]基于驾驶人因的公路隧道轮廓带设计理论与评价研究[D]. 蒋锦港.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8)
  • [8]基于图像识别的高速公路隧道停车事件智能监测系统研究[D]. 张力.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4)
  • [9]山区高速公路事故风险因子识别与等级度量研究[D]. 文聪. 长安大学, 2019(01)
  • [10]渝湘高速公路大观-南彭段交通事故分析和改善对策研究[D]. 贺隽.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高速公路隧道紧急停车区内轮廓分析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