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疗法结合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7例

液体疗法结合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7例

一、液体疗法配合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7例(论文文献综述)

覃镜羽[1](2020)在《手法配合十一方药烫熨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生存质量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手法配合十一方药烫熨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探讨其临床应用意义,为临床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提供佐证。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条件的9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病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5例。治疗组予手法配合十一方药烫熨治疗;对照组予手法配合枕颌牵引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1周、治疗2周、治疗结束4周时间节点,通过患者SF-36评分值变化以评价对患者的生存质量的影响,并参考VAS、NDI评分改变情况以做出疗效评价。结果:1.一般资料: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SF-36评分比较:(1)治疗前及治疗1周、治疗2周、治疗结束4周,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两两进行组内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5);(2)治疗前两组进行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1周、治疗2周、治疗结束4周,治疗组与对照组进行组间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3.VAS评分比较:(1)治疗前及治疗1周、治疗2周、治疗结束4周,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两两进行组内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5);(2)治疗前、治疗1周两组进行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2周及治疗结束4周,两组进行组间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4.NDI评分比较:(1)治疗前与治疗1周、治疗2周、治疗结束4周,两组进行组内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1周与治疗2周、治疗结束4周,两组进行组内比较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2周与治疗结束4周,两组进行组内比较,结果无显着差异(P>0.05)。(2)治疗前、治疗1周、治疗2周及治疗结束4周,两组进行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5.治疗结束两组患者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率为95.45%,显愈率为75%;对照组有效率为81.4%,显愈率为53.49%。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总体有效率及显愈率经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本研究提示,手法配合十一方药烫熨、手法配合枕颌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均能改善SF-36评分,降低VAS、NDI评分;手法配合十一方药烫熨在提高轻、中症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生存质量、减轻疼痛方面优于手法配合枕颌牵引组,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研究、推广。

赵静如[2](2020)在《疏经推拿法改善中青年视疲劳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通过视疲劳症状调查、干眼相关检查、调节集合功能的检测和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分析等检测,观察并客观评价疏经推拿法改善中青年视疲劳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改善视疲劳的作用机理,探索颈部治疗的可行性及有效性,为临床推广防治视疲劳提供参考依据。2总结导师中医外治法治疗视频终端综合征相关干眼的临床经验。方法:1临床研究:(1)分组: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其中失访3例)中青年视疲劳患者随机分入眼部推拿组38例,颈部推拿组39例,疏经推拿组40例。(2)治疗:眼部推拿组进行眼部推拿及耳穴压豆治疗,颈部推拿组进行颈部推拿及耳穴压豆治疗,疏经推拿组进行眼部推拿、颈部推拿及耳穴压豆治疗(即疏经推拿组为前两组方法的联合治疗),治疗均为2次/周,共治疗2周。(3)观察指标和观察时点:治疗前三组患者均行验光、眼压、最佳矫正视力、裂隙灯、眼底等眼科常规检查,并行干眼相关检查、隐斜检查、调节集合功能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分析以及填写问卷进行症状评分。共治疗2周,在最后一次治疗结束后当天再次行上述所有检查,进行临床疗效评价。主要观察指标:视疲劳症状评分、最佳矫正视力评分。次要观察指标:干眼相关检查、隐斜检查、调节功能检查、集合功能检查、血流动力学参数。(4)随访:治疗结束后进行2周随访,每周进行一次症状评分,观察治疗效果的持续性。2导师治疗视频终端综合征相关干眼临床经验总结:通过三年的理论和跟师学习,系统总结导师采用中医外治法治疗干眼的理论创新和临床经验。结果:1临床研究:1.1一般资料情况:本研究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效球镜度、治疗前三个月平均每日用眼时间等方面组间比较均无显着差异(P>0.05)。本研究中阳性率50%以上的视疲劳相关症状有:不耐久视(78.6%),眼干涩(77.8%),眼酸(76.1%),眼胀(76.1%),颈肩痛(72.6%),身体倦怠(69.2%),焦虑、烦躁(58.1%),眼眶疼痛(50.4%)。1.2治疗期疗效:(1)视疲劳症状评价:眼部推拿组总有效率65.8%,颈部推拿组总有效率53.8%,疏经推拿组总有效率95.0%,三组间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三组症状积分、久视疲劳时间、日视疲劳次数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治疗后症状积分、久视疲劳时间疏经推拿组改善程度优于眼部推拿组和颈部推拿组(P<0.05)。治疗后三组间日视疲劳次数无显着差异(P>0.05)。(2)最佳矫正视力评分:治疗后三组最佳矫正视力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3)干眼相关检查:治疗后眼部推拿组、疏经推拿组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量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颈部推拿组未见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量眼部推拿组和疏经推拿组高于颈部推拿组(P<0.05)。三组治疗前、后角膜荧光素染色分值均无显着差异(P>0.05)。(4)隐斜检查:治疗后三组远距离水平隐斜较治疗前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眼部推拿组、疏经推拿组近距离水平隐斜度数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颈部推拿组无显着变化(P>0.05)。治疗后近距离水平隐斜眼部推拿组、疏经推拿组优于颈部推拿组(P<0.05)。(5)调节功能检查:调节幅度、双眼/单眼调节灵敏度:治疗后三组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治疗后三组间改善程度为疏经推拿组>眼部推拿组>颈部推拿组(P<0.05)。调节反应:治疗后眼部推拿组、疏经推拿组调节滞后均较治疗前减轻(P<0.05),颈部推拿组未见显着变化(P>0.05)。治疗后三组间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但事后多重比较中差异均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正、负相对性调节:治疗后疏经推拿组正相对性调节较治疗前增加(P<0.05),眼部推拿组、颈部推拿组未见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正相对性调节疏经推拿组高于颈部推拿组(P<0.05)。治疗后三组负相对性调节较治疗前无显着差异(P>0.05)。(6)集合功能检查:治疗后眼部推拿组、疏经推拿组均较治疗前集合近点缩短、AC/A增加(P<0.05),颈部推拿组集合近点、AC/A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眼部推拿组、疏经推拿组集合近点小于颈部推拿组(P<0.05)。治疗后三组间AC/A无显着差异(P>0.05)。(7)血流动力学参数:睫状前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治疗后颈部推拿组、疏经推拿组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眼部推拿组未见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颈部推拿组、疏经推拿组高于眼部推拿组(P<0.05)。睫状前动脉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nd diastolic velocity,EDV):治疗后三组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治疗后三组间改善程度为疏经推拿组>颈部推拿组>眼部推拿组(P<0.05)。睫状前动脉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治疗后三组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疏经推拿组低于眼部推拿组、颈部推拿组(P<0.05)。眼动脉PSV、EDV、RI:治疗后颈部推拿组、疏经推拿组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眼部推拿组未见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颈部推拿组、疏经推拿组优于眼部推拿组(P<0.05)。1.3随访期症状积分变化: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检验治疗后、随访1周、随访2周的症状积分。随访期三组组间效应、时间效应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与组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说明随访期间组间存在差异,且随时间变化而变化。随访第2周与治疗前相比三组症状积分仍都低于治疗前(P<0.05)。1.4相关性分析:治疗后调节幅度、单眼调节灵敏度的变化与睫状前动脉PSV、EDV的变化呈中等正相关(P<0.05);调节反应的变化与睫状前动脉PSV、EDV的变化不相关(P>0.05)。治疗后睫状前动脉PSV、EDV改善越明显,患者的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的改善越明显。治疗后症状积分的变化与调节幅度的变化呈强正相关(P<0.05),与调节灵敏度的变化呈中等正相关(P<0.05),与调节反应的变化不相关(P>0.05)。治疗后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改善程度越大,患者的症状积分改善越明显。2导师治疗视频终端综合征相关干眼临床经验总结:干眼症病因复杂,目前临床治疗难以从根本上改善泪液的质和量,因而远期治疗效果不佳。导师从事中西医结合眼科工作近40年,以促进泪腺主动分泌泪液、恢复和维持泪膜的稳定性为治疗原则,尽可能减少药物对眼表的损伤,善于采用中医外治法治疗干眼症,在眼周进行中药雾化熏蒸或灸疗,使药物通过相关的经络穴位吸收,发挥循经效应,更有利于药物的充分利用,疗效显着,且安全无副作用,临床应用广泛。结论:1疏经推拿法能显着改善视疲劳患者的症状,比单独眼部推拿、颈部推拿有效率更高。2颈部推拿可改善颈部筋骨拘挛,使气血通畅上注濡养于目,通过改善眼动脉和睫状前动脉的血流灌注,对调节幅度和调节灵敏度的改善起到一定的帮助,从而使视疲劳症状得到改善。颈部推拿对于伴有颈肩痛、头晕头痛等症状的视疲劳患者存在治疗优势。3眼部和颈部推拿改善视疲劳的作用机制可能与眼部的血流灌注情况的改善有关,睫状前动脉血流的改善为睫状肌功能的恢复提供了基础,睫状肌功能的恢复引起调节功能的改善,最终改善视疲劳的症状。两种推拿手法的联合使用会加强血流改善的效果。4中医外治法治疗干眼疗效可靠,导师自拟中药方雾化熏蒸和局部灸疗治疗干眼经验丰富,值得临床广泛应用推广。

高新[3](2020)在《肌骨超声引导刃针松解联合疏经通督法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①寻找一种疗效更好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方法;②开发肌骨超声引导刃针松解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超声引导方式、进针入路、松解部位;③建立一套标准化的肌骨超声引导刃针松解结合疏经通督法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疗体系,可以推广应用;④开发感觉神经定量检测仪在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评估上的应用方法。方法:选取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8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0例。治疗组采用肌骨超声引导刃针松解结合疏经通督法推拿治疗,对照组采用非直视下刃针松解结合疏经通督法推拿治疗。两组均治疗5次,每隔7天治疗一次,共30天为一疗程。分别在治疗前和最后一次治疗结束后7天观察田中靖久20分评分、NR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表(NDI)、颈椎病临床评估量表(CASCS)、C6、C7、C8神经根CPT值,治疗结束后7天评估临床疗效。结果:1.田中靖久20分法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NRS评分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NDI评分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CASCS评分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CPT测试结果:(1)C6神经根:治疗前患侧CPT值(2000Hz、250 Hz、5 Hz)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健侧CPT值(2000 Hz、250 Hz、5 Hz)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患侧与健康侧CPT值(2000 Hz、250 Hz、5 Hz)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治疗前后CPT差值,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2000 Hz和5 Hz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50 Hz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C7神经根:治疗前患侧CPT值(2000 Hz、250 Hz、5 Hz)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健侧CPT值(2000 Hz、250 Hz、5 Hz)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患侧与健康侧CPT值(2000 Hz、250 Hz、5 Hz)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治疗前后CPT差值,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2000 Hz和250 Hz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 Hz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C8神经根:治疗前患侧CPT值(2000 Hz、250 Hz、5 Hz)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健侧CPT值(2000 Hz、250 Hz、5 Hz)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患侧与健康侧CPT值(2000 Hz、250 Hz、5 Hz)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治疗前后CPT差值,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2000 Hz和250 Hz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Hz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组治愈25例、好转13例、无效2例,治愈率为62.5%,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治愈15例、好转22例、无效3例,治愈率37.5%,有效率92.5%。两组治愈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骨超声引导较非直视下刃针松解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更好,还可以提高治疗的安全性。感觉神经定量检测仪可以较客观地评价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感觉神经损伤情况。

何泳芝[4](2020)在《牵引下正骨结合电针治疗颈源性头痛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主要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观察和对比牵引下正骨结合电针与传统牵引结合电针治疗颈源性头痛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今后研究牵引下正骨结合电针治疗颈源性头痛提出公正和客观的应用数据,并对其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分析,为其在临床上寻求更优效的治疗方案提供诊疗依据和临床思路。方法:通过诊断标准筛选出86例符合颈源性头痛的患者,采取Excel软件生成简单随机数字表进行随机化、对照性原则进行分组,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均有43例。治疗组采用牵引下正骨结合电针,对照组采用传统牵引结合电针,治疗时程:每天1次,连续5天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每个疗程间休息2天(逢周六、日休息)。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分别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头颈部僵硬感及颈椎活动度评分(ROM)及参考《偏头痛诊断、疗效评定标准意见》中结合头痛程度制定头痛评分等各方面的差异,并在治疗后进行总体疗效评价,将所得的数据采用统计学SPSS22.0软件方法验证其结果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试验中有86例患者是符合纳入标准,实际完成病例86例,均无剔除、脱落和中止的患者。(1)两组疗法对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的影响:相比治疗前,VAS评分在两组治疗后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表明两组治疗方法都是有效。2个疗程结束后,治疗组在改善疼痛程度比对照组更优效,并采用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进行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2)两组疗法对患者头颈部僵硬感及颈椎活动度评分(ROM)的影响:相比治疗前,ROM评分在两组治疗后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表明两组治疗都是有效。2个疗程结束后,治疗组在改善头颈部僵硬感及颈椎活动度方面比对照组更优效,并采用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进行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3)两组疗法对患者颈源性头痛评分的影响:相比治疗前,头痛评分在两组治疗后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表明两组治疗都是有效。2个疗程结束后,治疗组在改善头痛程度比对照组更优效,采用两个独立样本的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4)2个疗程结束后两组疗法的总体疗效评价:治疗组43例患者,总有效率是93.02%,其中1例临床治愈(2.33%),20例显效(46.51%),19例有效(44.19%),3例无效(6.98%),;而对照组43例患者,总有效率是86.04%,其中0例临床治愈(0%),4例显效(9.30%),33例有效(76.74%),6例无效(13.95%)。两组临床疗效构成比均有显着性意义差异,表明治疗组临床治疗有效率比对照组更优效,两组总有效率无显着性差异。结论:牵引下正骨结合电针和传统牵引结合电针均能有效改善颈源性头痛的症状,但牵引下正骨结合电针的疗效更为显着,得出颈源性头痛与颈椎小关节紊乱、颈椎退行性病变和颈部肌肉紧张有着密切关系,通过的多年的临床实践,其安全可靠。

石国栋[5](2019)在《升阳通督推拿手法治疗颈性眩晕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研究采用升阳通督推拿手法治疗颈性眩晕,观察其临床疗效,为临床上治疗颈性眩晕寻找到一种安全高效而简便易行的推拿方法。方法:共收治62例符合本课题入选标准的颈性眩晕住院患者,在常规运用夜间颈枕仰卧睡眠的基础上,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升阳通督推拿手法治疗组)和对照组(常规推拿手法治疗组)各31例。治疗组:有通督柔筋、升阳通督、通督醒脑三个主要推拿手法,另有通督伸筋手法以纠正病变颈椎关节。对照组:有松肌法、牵伸法、屈伸旋转法、错缝整复法及结束手法等。两组均以10天为一个疗程,在治疗前、后用颈性眩晕症状及功能评估量表分别评分,评估患者的症状改善程度,再统计患者的痊愈率及显效率。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组及对照组均无脱落病例,实际观察病例数均为31例;治疗前统计一般资料情况,结果两组在性别、年龄及眩晕症状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组间对比:从颈性眩晕症状及功能评估量表来看,治疗组、对照组的各项症状如眩晕程度、眩晕持续时间、眩晕伴随症状、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等五项的得分上,治疗后行组间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对比:从颈性眩晕症状及功能评估量表来看,两组在治疗1个疗程后,其五项得分均有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总体疗效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均为100%;治疗组的痊愈达到35.5%,痊愈显效率为:74.2%;对照组的痊愈达到6.5%,痊愈显效率为:67.8%;经统计学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而观之,两种推拿手法均是治疗颈性眩晕的有效方法,但对比常规推拿治疗组,升阳通督推拿手法治疗组疗效更好。结论:升阳通督推拿手法治疗颈性眩晕,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眩晕症状及其他颈椎病症状,见效快、有效率高,疗程短。同时,升阳通督推拿手法还具有“操作简便、扶正固本、舒适度高”的特点,能更好地针对颈性眩晕“本虚标实”的特点进行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运用前景和推广价值。

梁淑芬[6](2019)在《火针结合中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运用临床科研方法学及数理统计分析方法,采用标准化的NPQ颈痛量表评分、神经根型颈椎病的20分法量表、MOS SF-36量表等量表及指标来开展临床疗效评价,观察火针结合中药疗法治疗(风寒湿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并客观评价火针结合中药疗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颈肩部疼痛、肢体麻木及生存质量的影响,以求科学地评价火针结合中药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建立一套规范的、临床疗效确切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火针结合中药的治疗方案,为火针结合中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提供有力的科学证据。方法:本研究严格按照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纳入90例合格受试者,确定纳入后,按筛选进入的顺序逐个对合格受试者编号1-90,操作SPSS20.0统计分析软件生成90个随机数字,得出分组结果,1-30为A组,31-60为B组,61-90为C组,然后由研究人员制成制成随机分配卡片,加信封密封,信封序号与卡片序号相同。合格病例进入试验时,按其进入的先后次序,拆开号码相同的信封,按信封内卡片规定的分组进行治疗。A组:采用火针结合中药治疗。中药治疗:中药内服治疗,拟用桂枝加葛根汤,方药组成:桂枝10g、芍药20g、生姜10g、大枣3枚、炙甘草6g、葛根30g。煎服方法:将全部药物放入药煲后,加水500ml,武火烧开后,文火煎熬至约250ml,一次温服。疗程:每日]次,7天为一疗程。火针点刺:取颈三针穴(天柱穴、颈百劳穴、大杼穴,均双侧)、阿是穴。疗程:7天为一个疗程,分别于每个疗程的第1天、第3天、第5天进行1次,2个疗程共行火针点刺6次。B组:采用单纯火针治疗,(具体取穴、操作、针具、疗程)同A组中的火针治疗方法。C组:采用中药内服治疗,(具体方药组成、服用方法)同A组中的中药内服治疗方法。本研究在治疗前后对受试者分别采用NPQ颈痛量表评分、神经根型颈椎病的20分法量表、MOS SF-36量表等量表及指标来开展评价,对A、B、C三组均进行治疗自身对照以及组间对照。结果:(1).共完成病例90例,其中A组30例,B组30例,C组30例,无脱落病例。三组患者基线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临床疗效:A组30例中,治愈3例,显效17,有效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67%;B组30例中,治愈1例,显效13,有效1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6.67%;C组30例中,治愈1例,显效12,有效1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3.33%。三组疗效差异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火针结合中药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单纯火针疗法、单纯中药疗法。(3).三组治疗两个疗程后NPQ测量值均较治疗前不同程度下降(P<0.01),三组间治疗后评分比较,A组优于B组,A组优于C组(P<0.05)。(4).三组治疗两个疗程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20分法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提高(P<0.05),三组间治疗后评分比较,A组优于B组,A组优于C组(P<0.05)。(5).三组治疗两个疗程后MOS SF-36量表各维度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升,三组间治疗后评分比较,A组优于B组,A组优于C组(P<0.05)。结论:火针结合中药疗法、单纯火针疗法及单纯中药疗法均能有效改善(风寒湿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颈肩疼痛、肢体麻木、生存质量等情况,对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良好的疗效,可缓解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症状,减轻患者颈肩部疼痛、肢体麻木,改善其生活质量,均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且火针结合中药疗法优于单纯的火针疗法、单纯的中药内服疗法,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邱渝[7](2019)在《头针运动疗法结合常规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对比头针运动疗法结合常规针刺和常规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为该病的治疗提供一种疗效好、可重复的临床优化方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治疗组采用头针运动疗法结合常规针刺的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两组均每天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治疗5次休息2日。在接受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结束后以麦吉尔疼痛问卷简表(SF-MPQ)、田中靖久神经根型颈椎病20分法量化表、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进行临床评价。结果:1、本试验共完成病例64例,其中治疗组35例,脱落3例,对照组35例,脱落3例,两组病例完成情况及依从性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2、基线比较:治疗前对两组受试者的性别、年龄、病程、PRI评分、VAS评分、PPI评分、颈椎症状20分量化表评分以及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评分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总有效率比较: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6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25%,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麦吉尔量表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后的PRI评分、VAS评分、PPI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降低,组内、组间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5、田中靖久神经根型颈椎病20分法量化表评分比较: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总积分与治疗前相比较均有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后总积分、症状积分、生活和工作能力积分及体征积分方面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手的功能积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6、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评分方面: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焦虑发生率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下降;对焦虑积分进行比较,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焦虑症状有改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7、两组安全性评价的对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头针运动疗法结合常规针刺能有效地减轻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疼痛、麻木等症状,改善颈椎的活动功能,并能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2、头针运动疗法结合常规针刺疗法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依从性。

杨宝焱[8](2018)在《益脑推拿法配合督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根据随机对照原则,观察益脑推拿法配合督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痰浊阻络型)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临床提供较好的治疗方案。方法:符合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椎动脉型颈椎病(痰浊阻络型)患者60例,分为观察组(益脑推拿配合督灸组)30例及益脑推拿组30例,(1)观察组:予益脑推拿配合督灸治疗,益脑推拿以放松颈部肌肉并点按头面部穴位为主,督灸方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益脑推拿每周3次,12次为1疗程,督灸1周1次,4次1个疗程,共1个疗程。(2)益脑推拿组:予益脑推拿治疗,方法同观察组。1个疗程结束后,观察两组治疗后的安全性、临床疗效、症状功能评分,并在治疗结束1月后随访,观察病情变化情况。结果:1.安全性分析:两组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不良反应。2.总体疗效:观察组总有效率96.67﹪;益脑推拿组总有效率83.3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提示益脑推拿配合督灸优于单纯益脑推拿。3.临床症状功能综合评分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观察组在改善症状与功能方面疗效肯定,且优于益脑推拿组。4.生活质量指数量表评价: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在改善生活质量指数症状上疗效相当。5.远期疗效评价: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观察组的远期疗效优于益脑推拿组。结论:益脑推拿配合督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痰浊阻络型)临床疗效优于益脑推拿,值得临床综合运用。

杨宝焱,刘亚欣,井夫杰[9](2017)在《中医外治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近10年中医外治法治疗颈椎病临床观察的一系列文献进行汇总和分析,发现中医外治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颇为显着,本文从推拿、针刺、针推结合、中药外用、针刀、穴位注射与其它疗法进行综合论述,以期为本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颜良达[10](2017)在《针刺结合百会压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本临床实验根据随机对照的科研设计原则将90名受试者分为针刺结合压灸组、单纯针刺组、压灸组进行比较研究。应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经颅多普勒(TCD)检查、颈椎X线检查、WHO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BREF)分别在治疗前后对受试者进行评分,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讨针刺结合压灸法、单纯针刺、药物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对比,阐明针刺结合百会压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意义。方法:本研究的96名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病例来源为台湾中医诊所。按完全随机1:1:1的比例分为三组:针刺结合压灸组、单纯针刺组、药物组,每组32例。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第三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关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西医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参照中国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将椎动脉型颈椎病分为以下五个证型:肝阳上扰型、瘀血内阻型、痰浊阻窍型、肝肾阴虚型、气血亏虚型。针刺结合压灸组的针刺主穴为病变椎体夹脊穴、风池(双),百会穴行压灸法,留针30分钟,间断性行针2-3次。疗效观察具体项目包括:《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WHO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BREF)、颅内椎—基底动脉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p)及舒张末期峰值血流速度(Vd)。关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评定标准参照2002年颁发《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颈椎病疗效评定标准进行修改制定。结果:治疗前,针刺结合百会压灸组、单纯针刺组、药物组在性别、年龄、病程、中医辨证分型、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WHO生存质量测定量表、椎—基底动脉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p)及舒张末期峰值血流速度(Vd)差异经分析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三组的一般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1.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①眩晕指标得分比较经过三周的治疗后,针刺结合百会压灸组、单纯针刺组、药物组的眩晕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且针刺结合百会压灸疗法的临床疗效比单纯针刺、药物治疗明显。远期疗效方面,针刺结合百会压灸、单纯针刺更有优势,且针刺结合百会压灸组的远期疗效要优于药物组。②颈肩痛指标得分比较治疗三周后,针刺结合百会压灸组、单纯针刺组的颈肩疼痛评分与药物组进行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调查时,三组的颈肩疼痛评分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三周治疗结束后,针刺结合百会压灸、单纯针刺可缓解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颈肩疼痛症状,而药物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的颈肩疼痛症状无疗效。随访数据表明,三种不同疗法对于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颈肩疼痛症状,在时效性方面均未能获得良好的远期效果。③头痛指标得分比较三周的治疗后,单纯针刺组、药物治疗组的头痛评分进行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三周后,针刺结合百会压灸、单纯针刺组、药物治疗均可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头痛症状,但三种疗法的临床疗效差异不明显。在疗效时间维持方面,针刺结合百会压灸对于缓解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头痛症状,与单纯针刺、药物治疗相比较,可获得较好的远期疗效。④日常生活及工作得分比较治疗三周后,针刺结合百会压灸组、单纯针刺组的日常生活及工作评分与药物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针刺结合百会压灸组的日常生活及工作评分与药物治疗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三周后,针刺结合百会压灸、单纯针刺组、药物治疗对于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均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但三种疗法的疗效差异不明显。对于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方面,针刺结合百会压灸的疗效要优于药物治疗。⑤心理及社会适应得分比较组内比较:无论是治疗后,还是随访时,三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心理及社会适应评分,与治疗前相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三周后,针刺结合百会压灸组的心理及社会适应评分与单纯针刺组、药物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三组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WHO生存质量测定量表比较经过三周的治疗后,针刺结合百会压灸组的WHO生存质量测定量表评分与单纯针刺组、药物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针刺结合百会压灸组的WHO生存质量测定量表评分与药物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三周后,三种不同疗法均可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WHO生存质量测定量表评分,且针刺结合百会压灸要优于单纯针刺、药物治疗。在远期疗效方面,药物组与针刺结合百会压灸组、单纯针刺组相比不甚理想。3.椎—基底动脉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p)及舒张末期峰值血流速度(Vd)比较三周治疗后,针刺结合百会压灸、单纯针刺、药物治疗均能升高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异常降低的椎—基底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p),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三组的椎—基底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p)与治疗前相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组间比较:无论是三周的治疗结束后,还是随访调查时,三组椎—基底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p)进行组间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针刺结合百会压灸组、单纯针刺组、药物治疗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椎—基底动脉舒张末期峰值血流速度(Vd)与治疗前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时:三组的椎—基底动脉舒张末期峰值血流速度(Vd)与治疗前相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无论是三周的治疗结束后,还是随访调查时,三组椎—基底动脉舒张末期峰值血流速度(Vd)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4.总体疗效评价由统计结果可知,三组治疗后颈椎病总体疗效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针刺结合百会压灸组的临床治愈率为12.9%;显效率为38.7%;有效率为35.5%;无效率为12.9%;总有效率为87.1%。单纯针刺组的临床治愈率为9.7%;显效率为29.0%;有效率为32.3%;无效率为29.0%;总有效率为71.0%。药物组的临床治愈率为6.7%;显效率为26.7%;有效率为33.3%;无效率为33.3%;总有效率为66.7%。以上数据表明,针刺结合百会压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显着,可较好地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头晕症状,促进颈部功能的恢复,其临床疗效要好于单纯针刺治疗和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结论:由以上研究数据可得知如下结论:①对于改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方面,针刺结合百会压灸可较好地缓解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眩晕、颈肩痛、头痛症状,针刺结合百会压灸疗法的临床疗效比单纯针刺、药物治疗明显。关于眩晕的远期疗效对比方面,针刺结合百会压灸、单纯针刺更有优势,且针刺结合百会压灸组的远期疗效要优于药物组。但随访数据表明,三种不同疗法对于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颈肩疼痛症状,在时效性方面均未能获得良好的远期效果。此外,治疗三周后,针刺结合百会压灸、单纯针刺组、药物治疗对于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均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但三种疗法的疗效差异不明显。对于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方面,针刺结合百会压灸的疗效要优于药物治疗。②关于WHO生存质量测定量表方面,治疗三周后,三种不同疗法均可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WHO生存质量测定量表评分,且针刺结合百会压灸要优于单纯针刺、药物治疗。在远期疗效方面,药物组与针刺结合百会压灸组、单纯针刺组相比不甚理想。③椎动脉型颈椎病TCD观察指标方面,三周治疗后,针刺结合百会压灸、单纯针刺、药物治疗均能升高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异常降低的椎—基底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p)。但远期疗效对比方面,三组的椎—基底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p)与治疗前相比较差异不明显。针刺结合百会压灸组、单纯针刺组、药物治疗组对于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椎—基底动脉舒张末期峰值血流速度(Vd)无明显作用。

二、液体疗法配合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7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液体疗法配合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7例(论文提纲范文)

(1)手法配合十一方药烫熨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生存质量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病例来源
    2.病例选择
        2.1 诊断标准
        2.1.1 中医诊断标准
        2.1.2 西医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剔除和脱落标准
        2.5 疗效标准
    3.研究方法
        3.1 病例分组
        3.2 资料收集
        3.3 治疗方案
        3.4 不良事件判定
        3.5 安全性评价分级
    4.观察指标
        4.1 一般资料
        4.2 疗效性指标
    5.数据处理、统计和分析
    6.研究结果
        6.1 脱落病例分析
        6.2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
        6.3 观察指标的比较
        6.3.1 两组患者SF-36评分比较
        6.3.2 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
        6.3.3 两组患者NDI评分比较
        6.3.4 治疗结束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讨论
    1.颈椎病的定义及分型
    2.中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2.1 中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病名的认识
        2.2 中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2.3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中医分型
    3.现代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3.1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定义
        3.2 现代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发病机制的认识
    4.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
        4.1 手术治疗
        4.2 保守治疗
        4.2.1 中药治疗
        4.2.2 西药治疗
        4.2.3 针灸治疗
        4.2.4 牵引治疗
        4.2.5 针刀治疗
        4.2.6 手法治疗
        4.2.7 其他疗法
    5.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生存质量的现状
    6.选题目的
    7.手法配合十一方药烫熨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理论依据
    8.研究结果分析
        8.1 一般资料
        8.2 治疗前后观察指标结果分析
        8.2.1 两组患者SF-36评分比较
        8.2.2 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
        8.2.3 两组患者NDI评分比较
        8.2.4 对疗效性指标差异的探讨
        8.2.5 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8.2.6 不良事件
    9.本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9.1 存在的问题
        9.2 解决方法
        9.3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中医外治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2)疏经推拿法改善中青年视疲劳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视疲劳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1 相关流行病学研究
        2 视疲劳的临床表现
        3 视疲劳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4 中医对视疲劳的认识
        5 视疲劳的治疗
        6 视疲劳的中医治疗
        7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近视患者调节和集合状态的研究进展
        1 近视眼的调节功能
        2 近视眼的集合功能
        3 近视眼的AC/A比值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疏经推拿法改善中青年视疲劳的应用研究
    前言
    研究对象
        1 病例来源
        2 病例选择标准
    研究方法
        1 样本量估算
        2 随机分组
        3 入组
        4 治疗方法
        5 观测指标及检测方法
        6 统计分析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结果
        2 治疗期疗效比较
        3 随访期比较
        4 相关性结果
    讨论
        1 一般资料结果分析
        2 主要疗效结果分析
        3 干眼疗效分析
        4 调节和集合功能疗效分析
        5 血流动力学参数疗效分析
        6 疏经推拿法治疗手法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金明教授外治法治疗视频终端综合征相关干眼临床经验总结
    前言
    1 干眼症的定义、临床表现和发病因素
    2 视频终端综合征相关干眼
    3 干眼的病因病机
    4 干眼的常用治疗方法
    5 金明教授外治法治疗视频终端综合征相关干眼经验
        5.1 药熏法治疗干眼症
        5.2 灸熏法治疗干眼症
    6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视疲劳症状评分表
    附录2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记录表
    附录3 眼科检查记录表
    附录4 彩色多普勒血流频谱图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3)肌骨超声引导刃针松解联合疏经通督法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中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1.1 中医学对病名的相关记载
        1.2 病因病机
        1.3 辨证分型
        1.4 中医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进展
    2. 现代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2.1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病机理
        2.2 现代医学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
    3. 本研究相关文献
        3.1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评价方法
        3.2 感觉神经定量检测仪的临床研究进展
        3.3 肌骨超声的临床应用
        3.4 刃针疗法的临床应用
        3.5 疏经通督法推拿相关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2. 试验方法
        2.1 试验分组
        2.2 治疗方案
        2.2.1 治疗组方法
        2.2.2 对照组操作方法,疏经通督法与上相同,非直视下刃针松解操作流程
    3. 观察指标及评估方法
        3.1 观察指标
        3.2 疗效评定标准
        3.3 安全性观察
    4. 统计方法
    5. 结果
        5.1 田中靖久20分法结果
        5.2 NRS评分结果
        5.3 NDI评分结果
        5.4 CASCS评分结果
        5.5 感觉神经定量检测仪(CPT)测试结果
        5.6 疗效评估
        5.7 安全性评估
第三部分 讨论
    1.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病机理
    2. 疏经通督法的内涵
    3. 刃针的发展及现状
    4. 肌骨超声的特点、优势及临床应用现状
    5. 肌骨超声引导刃针松解结合疏经通督法推拿的治疗优势
    6. 试验分析
    7. 机理探讨
    8. 感觉神经定量检测仪的评估优势
    9. 结论
    10. 问题和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4)牵引下正骨结合电针治疗颈源性头痛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颈源性头痛在传统医学的研究发展
        1.1.1 对颈源性头痛历史的认识
        1.1.2 对颈源性头痛病因病机的认识
        1.1.3 颈源性头痛在传统医学的治疗研究
    1.2 颈源性头痛在现代医学的认识与治疗进展
        1.2.1 颈椎C1-C3关节的应用解剖
        1.2.2 现代医学对颈源性头痛发病机制的认识
        1.2.3 现代医学对颈源性头痛的治疗进展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目的
    2.2 病例的选择
        2.2.1 病例来源
        2.2.2 诊断标准
        2.2.3 纳入标准要点
        2.2.4 排除标准要点
        2.2.5 病例剔除标准
        2.2.6 病例脱落标准
    2.3 实验方法
        2.3.1 随机入组、分组
        2.3.2 项目研究的治疗方法
        2.3.3 观察方法
        2.3.4 观察指标
        2.3.5 疗效评定指标
        2.3.6 评估量表评定
        2.3.7 研究项目的不良反应及意外情况处理
        2.3.8 统计学方法
    2.4 研究结果与分析
        2.4.1 一般资料比较分析
        2.4.2 评分结果和临床疗效
        2.4.3 总结
第三章 讨论
    3.1 关于颈源性头痛诊疗思路的探讨
    3.2 颈椎与头痛的相互关系
    3.3 牵引下正骨结合电针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研究依据
        3.3.1 牵引下正骨结合电针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传统医学机理分析
        3.3.2 牵引下正骨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现代医学机理分析
        3.3.3 电针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机理分析
    3.4 牵引下正骨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特点
        3.4.1 以脊柱相关的病因学为基础
        3.4.2 坚定“三步定位”辨证诊断
        3.4.3 以“稳、准、轻、巧”为原则
        3.4.4 将牵引和正骨结合起来,优化两种疗法
    3.5 本研究诊疗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及分析
    3.6 问题和展望
        3.6.1 存在的问题
        3.6.2 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5)升阳通督推拿手法治疗颈性眩晕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文献回溯
    1 中医治疗颈性眩晕研究概况
        1.1 现代中医对颈性眩晕的治疗进展
    2 西医治疗颈性眩晕研究概况
        2.1 现代医学对颈性眩晕的认识
        2.2 现代医学治疗颈性眩晕研究进展
实验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西医诊断标准
        1.3 中医诊断标准
        1.4 病例纳入标准
        1.5 病例排除标准
        1.6 病例剔除标准
        1.7 病例脱落标准
        1.8 病例终止研究标准
    2 实验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病例观察
    3 统计学分析
    4 技术路线
研究结果
    1.病例资料分析
        1.1 性别比较
        1.2 年龄比较
        1.3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比较
        1.4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比较总结..
    2 临床研究结果
        2.1 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各项评分比较
        2.2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效果比较
    3 实验数据分析结果
        3.1 基本资料比较
        3.2 治疗结果比较
讨论
    1.督脉与颈性眩晕的关系
    2.葛根素在颈性眩晕临床诊疗中的运用
    3.颈枕在颈性眩晕临床诊疗中的应用
    4.升阳通督推拿手法的原理与特色
    5.升阳通督推拿手法的不足之处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1.颈性眩晕症状及功能评估量表
致谢
个人简介
答辩委员会答辩委员名单

(6)火针结合中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研究
    1.1 中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1.1.1 中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病名的认识
        1.1.2 中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1.1.3 中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中医辨证分型的认识
        1.1.4 中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进展
    1.2 现代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1.2.1 颈椎生理特点
        1.2.2 神经根型颈椎病发病机制
        1.2.3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西医鉴别诊断
        1.2.4 现代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进展
第2章 临床研究
    2.1 临床资料
        2.1.1 研究目的
        2.1.2 病例来源
        2.1.3 诊断标准
        2.1.4 纳入标准
        2.1.5 排除标准
        2.1.6 剔除、脱落和中止试验标准
        2.1.7 研究终止原则
    2.2 研究方案
        2.2.1 随机分组、对照方法
        2.2.2 观察指标
        2.2.3 治疗方案
        2.2.4 疗效评价标准
        2.2.5 统计方法
        2.2.6 技术路线
        2.2.7 火针疗法可能发生的意外及处理
    2.3 研究结果
        2.3.1 一般资料分析
        2.3.2 基线比较
        2.3.3 临床疗效比较
第3章 讨论
    3.1 火针穴位选取依据
        3.1.1 天柱穴(足太阳经)
        3.1.2 颈百劳穴(经外奇穴)
        3.1.3 大杼穴(足太阳经)
        3.1.4 阿是穴
    3.2 火针疗法探析
        3.2.1 火针疗法的起源和发展
        3.2.2 火针的功效、适应症及禁忌症
        3.2.3 火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作用机制探讨
    3.3 中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作用机制探析
        3.3.1 风寒湿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病理特点
        3.3.2 桂枝加葛根汤方药组成及理法分析
        3.3.3 综合作用
    3.4 疗效评价指标的选择
        3.4.1 疗效评价方面
        3.4.2 生存质量评价方面
    3.5 研究的创新性
    3.6 结果分析
    3.7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3.7.1 存在的问题
        3.7.2 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1

(7)头针运动疗法结合常规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引言
临床研究
    1.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剔除标准
        1.6 病例脱落标准
        1.7 剔除及脱落病例的解决办法
        1.8 病例终止标准
    2.试验设计
        2.1 样本量估算
        2.2 随机和分配隐藏
        2.3 对照方法
        2.4 盲法
        2.5 操作方法
        2.6 观察指标
        2.7 疗效评定标准
        2.8 依从性评价
        2.9 不良事件的记录与处理
        2.10 安全性评价
        2.11 统计方法
        2.12 质量保证
        2.13 伦理原则
        2.14 技术路线图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试验完成情况分析
        3.2 两组基线资料的分析
        3.3 两组受试者治疗后情况分析
        3.4 安全性及依从性评价
讨论
    1.中医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1.1 病名的认识
        1.2 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中医治疗
    2.西医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2.1 颈椎病的病因病理
        2.2 神经根型颈椎病根性痛的发病机制
        2.3 西医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
    3.头针运动疗法治疗CSR的理论依据
        3.1 头针运动疗法的介绍
        3.2 头部与经络的关系
        3.3 头针与神经系统的联系
        3.4 头针运动疗法与生物全息理论
        3.5 头针运动疗法的作用原理
    4.结果分析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2 附表
    附录3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8)益脑推拿法配合督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研究对象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剔除标准
        (六)脱落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一)分组设计
        (二)治疗方法
        (三)观察指标
        (四)疗效评价
        (五)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病例基线比较
        (二)临床疗效比较
讨论
    一、中医学对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认识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三)中医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方法
    二、西医学对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认识
        (一)发病机理有关学说
        (二)西医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方法
    三、益脑推拿法配合督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痰浊阻络型)的机理探讨
        (一)益脑推拿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痰浊阻络型)的机理探讨
        (二)督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痰浊阻络型)的机理探讨
        (三)益脑推拿法配合督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痰浊阻络型)的疗效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论文着作

(9)中医外治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推拿
2 针刺
3 针推结合治疗
4 中药外用
5 针刀
6 穴位注射
7 其它疗法
    7.1 刮痧疗法
    7.2 艾灸疗法
8 讨论

(10)针刺结合百会压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部分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认识
        1.1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解剖学基础
        1.2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理
        1.3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
        1.4 西医治疗
    2 中医学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认识
        2.1 本病的中医病名记载
        2.2 病机探讨
        2.3 辨证分型
        2.4 中医治疗方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或脱落病例标准
    3 临床试验方法
        3.1 病例数估算
        3.2 随机分组
        3.3 治疗方法
        3.4 注意事项
        3.5 疗效评定
        3.6 随访调查
        3.7 统计学处理
第三部分 结果与分析
    1 病例数量分析
    2 基线分析
        2.1 三组性别比较
        2.2 三组年龄比较
        2.3 三组病程比较
        2.4 三组中医辨证分型比较
        2.5 治疗前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比较
        2.6 治疗前WHO生存质量测定量表比较
        2.7 治疗前椎—基底动脉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p)及舒张末期峰值血流速度(Vd)比较
    3 患者治疗结果
        3.1 三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治疗前后比较
        3.2 WHO生存质量测定量表比较
        3.3 三组椎—基底动脉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p)及舒张末期峰值血流速度(Vd)比较
    4 总体疗效评价
第四部分 讨论
    1 研究设计思路
    2 针刺结合百会压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作用机制
    3 椎动脉型颈椎病TCD观察指标的分析
    4 结果讨论
    5 本研究创新之处
    6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7 针刺结合百会压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研究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详细摘要

四、液体疗法配合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7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手法配合十一方药烫熨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生存质量影响的研究[D]. 覃镜羽.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2]疏经推拿法改善中青年视疲劳的应用研究[D]. 赵静如.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肌骨超声引导刃针松解联合疏经通督法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D]. 高新.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4]牵引下正骨结合电针治疗颈源性头痛临床疗效观察[D]. 何泳芝.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5]升阳通督推拿手法治疗颈性眩晕临床研究[D]. 石国栋.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6]火针结合中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D]. 梁淑芬.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头针运动疗法结合常规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D]. 邱渝.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8]益脑推拿法配合督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D]. 杨宝焱.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9]中医外治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进展[J]. 杨宝焱,刘亚欣,井夫杰.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7(18)
  • [10]针刺结合百会压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D]. 颜良达.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液体疗法结合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7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