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mulink中S-Function在仿真建模中的应用

Simulink中S-Function在仿真建模中的应用

一、Simulink中S函数在仿真建模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向鑫[1](2021)在《变位机翻转工作台液压马达同步控制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液压系统的同步控制不仅是液压技术永恒的课题,更是当今在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其中液压马达的同步控制相较于液压缸的同步控制难度更高,其突出的转速测量和波动脉冲都对同步系统所需要满足的快、准、稳的控制特性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本文以电液伺服阀控双液压马达驱动的变位机系统为控制对象,旨在对液压同步系统中的同步控制原理,同步控制策略与控制器的搭建进行探讨,如何采用合适的控制方法和策略以提高变位机系统的性能是本文研究的关键。变位机是典型的多刚体动力学模型,可以使用拉格朗日能量方程搭建其翻转过程的动力学方程。在液压系统中,介绍了阀控马达系统的的工作原理,基于流量连续性方程和力平衡方程建立了阀控马达系统的数学模型和传递函数,并通过使用ADAMS-AMESIM-MATLAB软件进行联合仿真以验证模型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在变位机系统的翻转工况,各软件间实时进行数据交换,针对变位机系统中两个传动丝杠因位置同步误差产生的额外轴向力进行反馈和比较后作为输入信号导入到MATLAB/Simulink中搭建的控制器中进行闭环同步控制,再将输出的控制信号导入AMESIM中的液压伺服阀以控制其阀芯开口度,改变流通液压马达流量从而改变马达转速,最终实现两个液压马达的位置同步控制。从提高系统响应速度和同步控制精度出发,以阀控液压马达位置同步系统为研究对象。在控制策略的选取上,首先使用工程中广泛应用的PID控制器搭建了用于联合仿真的机-电-液系统。为提高系统的控制精度和鲁棒性,根据电液伺服阀特点对变位机系统分别基于自适应模糊PID控制、自抗扰控制与滑模变结构控制策略进行联合仿真。分析并对比不同控制策略下的阀控液压马达位置同步控制系统的使用效果,变位机在翻转工况下的动力学响应和液压系统中关键液压元器件的性能。在改善工程实际中变位机系统在翻转工况中遇到因同步精度不足产生的丝杠卡死现象的同时为阀控液压马达系统的同步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笪睿[2](2021)在《TBD620型船舶发电柴油机的建模与健康状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船用发电柴油机作为船舶电站的动力源,工作性能一直影响船舶航行的稳定,尤其是柴油机的故障和健康状态对航行安全至关重要。当前,大型轮机模拟器的技术比较成熟,国内外对这方面的研究也比较多,但是,大多模拟器的研究对象是船舶主机,针对船用发电柴油机的研究较少。由于两者的工作环境、工作目的及工作方式等并不相同,因此模拟器的设计也要有所差别。而且,目前轮机模拟器的设计内容主要是模拟柴油机的操作过程,培训人员只需掌握其使用步骤,缺少对柴油机的故障模拟和健康诊断功能。为此,鉴于相关学者研究经验,本文做了如下几个工作:(1)基于容积法原理,根据TBD620V16型柴油机的台架实验数据,利用Simulink软件平台以及采用模块化系统化建模思想,搭建了柴油机动态仿真模型;(2)通过Matlab BP神经网络算法工具对柴油机正常运行数据及热工故障数据进行训练,建立了柴油机健康诊断模型;(3)通过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系统建立了柴油机性能数据库及故障数据库,仿真模型的数据实时存入性能数据库中,故障库中存放柴油机的故障类型、故障原因及故障处置方法;(4)利用King SCADA工业监测组态软件建立了柴油机性能监测系统、数据报表系统、故障模拟系统,健康诊断系统以及辅助设备监测系统的人机交互界面;(5)以Sql Server数据库作为数据交互中心,解决了Simulnik与数据库的通信问题以及King SCADA组态软件与数据库的通信问题,从而构建了Simulink,Sql Server数据库与King SCADA三者之间的数据通信体系;(6)对整个模拟系统进行了大量测试和实机操作,完善了系统的性能和设计的内容,并将系统移植到硬件平台上。综合以上工作内容本文建立了船用发电柴油机模拟器,将该模拟器投入实际应用,对轮机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上机培训,结果表明,该模拟器有利于提高培训人员对船用发电柴油机的掌握程度,其工作效率和处置突发情况的能力有了明显提升,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根据柴油机的相关监测参数判断柴油机的健康状态。因此,本文研发的船用发电柴油机模拟器有利于提高轮机人员的专业能力,在工程研究上具有借鉴意义。

窦志[3](2020)在《预测PID控制在烟草工业松散回潮工序中的应用》文中指出为了提高产品竞争力,满足卷烟工业日益严格的品控要求,使产品工业化生产过程更加接近产品设计风格,对烟草工业制丝生产线各重点工序的控制尤为重要。松散回潮工序是烟草工业制丝生产线的重要工序之一,其控制精度对卷烟产品质量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为提高松散回潮工序控制精度、改善烟叶的物理特性和品质,设备厂家和卷烟企业聚焦到优化PID控制参数,但其控制稳定性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本论文首先结合国内外文献及烟草工业松散回潮工序的具体情况,深入分析了虹霓松散回潮机的机理、结构和工作流程;根据某卷烟厂现有的松散回潮加水控制模式,研究了预测控制、内模算法及预测PID算法,推导了两种预测PID控制器的结构。然后,利用Simulink模块在MATLAB平台上搭建了仿真系统,验证了控制方式的适用性和有效性。仿真结果表明:通过调节被控系统的延迟时间、时间常数等参数,松散回潮工序的出口水分输出值能迅速跟踪预设值,出口水分能够稳定在17.4%17.9%范围内;预测PID算法与传统PID算法相比,能实现更快的响应和更好的稳定性。最后,通过OPC协议实现MATLAB与PLC之间的通讯,采用预测PID控制算法对松散回潮机的实时控制,实验结果表明:松散回潮出口水分控制值与理论数据高度吻合,证明预测PID算法可用于松散回潮工序水分控制,能有效提高控制精度和稳定性,保障产品质。

盛鑫[4](2020)在《基于机电联合仿真的VMC850立式加工中心进给系统动态特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加工中心的进给驱动系统,在现今的高速加工中,必须达到高速度和高精度的要求,其动态特性对于加工中心的加工速度、动作稳定性和所加工产品的精度等方面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所以,有必要深入地分析研究进给驱动结构的动态特性。本课题将VMC850立式加工中心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刚柔耦合动力学建模,并进行机电联合,以实现仿真分析其动态特性。首先联合使用SolidWorks和ADAMS创建了VMC850的多刚体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了动力学仿真,分析其位移曲线和速度曲线,从而证明了多刚体动力学建模的正确性。考虑到丝杠的弹性变形会使得加工中心进给速度产生波动,会影响加工精度,因此使用ANSYS创建了丝杠的模态中性文件(MNF文件),与ADAMS联合将刚性体丝杠替换为柔性体。再对所建立的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进行仿真分析,与原多刚体动力学模型的结果进行对比。仿真得到的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的速度曲线在速度值0.5m/s的附近上下波动,这种波动是由丝杠的弹性变形引起的,从而表明使用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进行仿真分析更接近实际工况。而且考虑了非线性因素(移动结合面、摩擦力、轴承启动摩擦、丝杠预紧力)对进给运动的影响,并在仿真系统中添加了相应参数,以使得仿真模型更接近实际。然后使用MATLAB/Simulink创建控制系统框图,对于系统的参数使用PID控制调节,再结合所建立的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创建所需的机电联合仿真平台,然后根据系统响应调整相应的控制参数,并应用响应时间评价指标来对完成的控制系统进行分析评估,其中X轴、Y轴、Z轴的评价指标分别由1.164、1.144、1.213下降到了1.069、1.058、1.074,从而保证了建立的控制系统快速响应无超调。最后利用建立并调整完成的机电联合仿真平台进行模拟仿真。分别讨论了直线型和S型两种速度控制方法,为加工中心选择更佳的速度控制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然后,将凸轮作为模拟加工的对象,在平台中输入位置控制指令,使得平台完成模拟加工,并将得到的仿真轨迹与理论轨迹相比较,通过分析将模拟加工过程中出现的缺陷与不足表现出来,并针对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改善的方法。诸如各个零部件的位移、速度、加速度以及所受载荷等动力学参数在仿真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均可进入ADAMS后处理模块分析得到,从而可为进一步改善加工中心提供方向和理论依据。

DAO HONG HAI[5](2020)在《基于Matlab/xPC Target的微纳卫星姿控系统半物理仿真平台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伴随着卫星技术的发展,半物理仿真一直都是卫星姿控系统研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长时间的半物理仿真试验能有效验证卫星姿控分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以及指标符合性。针对目前市场上缺乏专门为微纳卫星配套的半物理仿真平台的问题,本文设计并搭建一套基于Matlab/xPC Target的微纳卫星半物理仿真平台,主要工作如下:一,分析了低成本专用半物理仿真平台在微纳卫星研发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并根据微纳卫星的设计与研制特点,确定了半物理仿真系统的设计输入和设计方案。二,简述了基于Matlab/xPC Target的实时目标仿真系统工作原理,重点研究了影响系统可靠性、稳定性以及实时性指标的关键因素。随后采用xPC Target的方法串联起宿主机和目标机,搭建了半物理仿真系统,并对系统进行了初步测试。三,基于S-function系统函数,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中采用Cmex S-function方法,编写了PXI62205数据采集板卡的IO驱动功能模块。同时,通过Simulink图形化编辑方式和S-function模块编写方式,将卫星姿态动力学与运动学模型,以及部分传感器和执行机构的数学模型模块化。四,测试了半物理仿真闭环回路各功能模块的有效性,并最终通过运行卫星姿态动力学与控制模型,验证了所搭建的半物理仿真系统的稳定性与实时性。结果表明,基于xPC Target的半物理仿真系统在运算复杂姿控模型时仍能保证系统的实时性和高精度,可以满足目前微纳卫星研制的需求。

任杰[6](2019)在《基于绳索驱动的仿下颌运动机构设计与分析》文中提出仿下颌运动机器人在牙科学、食品科学、生物力学和医疗康复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价值。针对现有仿下颌运动机器人仿生性不足,为提高仿下颌机构的仿生性,更能真实再现人体下颌运动,本文基于人体口颌系统冗余驱动特性、下颌动作变刚度特性、人体肌肉单向拉力特性以及咀嚼肌附着点位置,提出一种基于绳索冗余驱动的仿下颌运动机构,并完成对该机构的运动学、力封闭工作空间、动力学、力优化分配和控制等相关工作。首先,根据人体下颌的仿生机理,确定采用绳索牵引的方式来模拟人体下颌主要的三组咀嚼肌(咬肌、颞肌和翼外肌),采用点接触高副模拟人体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基于人体下颌解剖学特征参数,对绳索与上下平台的连接位置和点接触高副(Higher kinematic pair,HKP)结构进行参数设计;选用气动人工肌肉作为该机构的驱动器,并完成系统的整体设计。本文设计的仿下颌运动机构具有冗余驱动、变刚度、结构紧凑等仿生特点。其次,对基于绳索驱动的仿下颌运动机构进行了自由度分析、运动学逆解和雅克比矩阵推导;为研究绳索单向力特性与位形之间的关系,对该机构进行了力封闭空间求解与分析;利用多体系统动力学仿真平台Adams建立该机构虚拟样机模型,进行下颌功能性运动(开闭运动、前后运动、侧方运动)的轨迹规划与运动仿真。仿真结果分析表明,绳索长度变化与人体咀嚼肌伸缩具有相似性,对研究人体下颌进行功能性运动过程中咀嚼肌的伸缩变化和受力情况具有重要作用。然后,采用第一类拉格朗日方程对该仿下颌机构进行了动力学建模;以绳索驱动功率L1范数和L2范数最小两种优化目标分别进行了驱动力优化分配求解;提出了采用一种投影神经网络的驱动力优化分配求解方法,将驱动力优化分配问题转化为投影神经动力学问题。数值计算结果表明,以绳索驱动功率L2范数最小为优化目标得到的最大瞬时驱动拉力减小约44%和最大瞬时驱动功率减小约36%,可提高机构的力学性能和承载能力;针对本文的力优化分配问题,投影神经网络求解方法比常规优化求解方法(内点法、序列二次规划和有效集法)有更高的求解计算效率,且随着并行计算的发展,具有更广泛的应用前景。最后,对该仿下颌机构设计了PD控制、增广PD控制和基于RBF网络逼近的自适应控制三种控制律,并简述了RBF网络和基于RBF网络逼近的自适应控制律的设计过程。分别在通过S函数描述仿下颌机构的动力学方程下,使用PD控制和增广PD控制两种控制律;在Adams中建立机构虚拟样机模型下,使用增广PD控制和基于RBF网络逼近的自适应控制两种控制律。两组仿真结果表明,在动力学精确建模下,增广PD控制较PD控制的跟踪误差更小,绳索的驱动拉力更理想;在动力学不精确建模下,基于RBF网络逼近的自适应控制的跟踪误差整体好于增广PD控制,但在仿真初始阶段,绳索驱动拉力抖动更加明显。

王星宇[7](2019)在《纯电动汽车整车驱动控制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纯电动汽车凭借其零排放、零污染、效率高、噪声小等优点在近几年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其能否在未来完全取缔燃油汽车还是未知数,关键原因在于纯电动汽车的续驶里程不能够让消费者十分满意。为有效提高电动汽车续驶里程,我们在研究动力电池的同时,开发一套更为完善的驱动控制策略也尤为重要。驱动控制是整车控制系统的核心部分,既要求保证车辆的动力性能,还要在不影响驾驶感受的情况下提升整车经济性能。本文通过对纯电动汽车依据驱动结构的分类,引出电动汽车主要性能需求,动力性、经济性和成本特性等,并给出国标中的具体指标,结合车辆动力学原理公式分析影响每种性能的具体因素,以此作为优化驱动控制策略的依据。详细介绍整车控制器作为电动汽车中枢控制单元的功能结构、工作原理及流程,针对电动汽车面对不同行驶工况时整车控制系统的开发问题,结合主要影响因素介绍了几种基本模式的驱动控制策略,如起步模式、标准模式、经济模式和动力模式,并分析汽车在不同模式下的性能差异。通过部分加速踏板开度下的实车试验,提出讨论了部分加速踏板下整车性能的重要性,并给出相应参考指标。对整车驱动控制策略进行优化,在整车控制器控制驱动电机输出基准转矩的基础上,对其施加基于驾驶员加速意图识别的动态补偿转矩的控制策略,其中电机基准输出转矩的制定优先考虑整车经济性能,提高车载能量利用效率;电机的动态补偿转矩控制策略,是基于模糊控制原理识别驾驶员的加速意图,保证车辆瞬时加速性能与响应时间,满足驾驶员的加速需求、提升驾驶感受。在动态补偿转矩控制策略中,考虑到驾驶员在紧急情况可能会将加速踏板误当成制动踏板踩踏从而带来安全隐患,设置了驾驶员误操作识别模块,提升电动汽车安全性能。在AMESim和Matlab/Simulink软件平台中搭建整车模型,针对优化的驱动控制策略、动力模式控制策略和经济模式控制策略进行联合仿真实验,对比三种模式下汽车的加速时间、电机输出转矩、整车能耗等指标,验证优化后驱动控制策略的可行性与实用性。

陈熔[8](2019)在《多任务构型无人机投弹过程仿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飞行仿真系统已经成为飞行员模拟训练、系统性能评估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平台。当前,面向军事应用的作战飞行平台呈现多任务化和智能化趋势。多任务构型无人机投弹过程仿真系统的一个核心功能是:模拟不同武器按照不同方式发射,对无人机平台飞行特性的影响,进而辅助设计人员通过评估发射策略的安全性,来选择最佳的发射策略。因此,多任务构型无人机投弹过程仿真系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论文面向某型无人作战飞机投弹任务的实际仿真需求,开展一种多任务构型无人机投弹过程仿真系统的设计开发、测试与评估工作,具体工作如下:1.研究多任务构型无人机投弹过程建模方法,为研发多任务构型无人机投弹过程仿真系统奠定理论技术基础。通过分析通用无人机本体模型、气动模型、飞行控制模型的构建方法,实现多任务构型无人机载体与载荷状态描述,进而基于扰动模型,描述和分析其投弹过程,构建多任务构型无人机投弹模型;针对无人机投弹飞行场景,设计航点跟踪算法,最终完成多任务构型无人机投弹飞行任务建模方法研究。2.针对多任务构型无人机进行了投弹过程仿真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通过分析多任务构型无人机投弹过程仿真系统的总体需求,总结了仿真系统需要模拟的多种飞行任务的特点,提出了飞行管理和飞行控制的需求。3.基于上述方案,将多任务构型无人机投弹过程仿真系统分为三个模块实现。首先,利用投弹干扰模拟技术,设计了任务构型模块,实现了无人机投弹过程受力情况的模拟;其次,利用航点跟踪技术,生成Dubins曲线,结合飞行模态控制逻辑,设计飞行管理模块,实现航路点导引和飞行任务管理;然后,通过设计PID控制器,搭建控制回路,实现飞行控制模块的设计。最后,针对仿真系统的交互性需求,搭建了基于MATLAB环境下的GUI仿真模型。4.采用等价类划分法和边界值分析法,设计测试用例,完成代码检查和黑盒测试。通过仿真对比实验,进行功能测试,结果表明多任务构型无人机投弹过程仿真系统能够模拟无人机巡航飞行、武器投放、爬升和下降等飞行任务,能够模拟不同构型无人机任务执行前后对飞行特性影响的过程。

闻一鸣[9](2019)在《三相四线制二极管箝位型三电平逆变器的控制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当今社会科技的高速发展,网络系统、医疗系统等对电能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UPS成为各个行业重要的电能保障设备。由于节能、减排和绿色等要求的引入,高频UPS因为其体积小、重量轻和功耗小等特点得到越来越广泛的研究和应用。而逆变器作为高频UPS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直接影响整个高频UPS的性能。高频UPS的负载种类繁多,工况复杂。三相不平衡负载和非线性负载都会带来谐波影响,致使逆变器输出发生畸变。因此研究适合高频UPS后级三电平逆变器的控制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的高频UPS后级逆变器采用三相四线制二极管箝位型三电平逆变器拓扑。本文分析了三电平逆变器的工作原理,结合开关函数建立了数学模型。根据旋转坐标系下的模型,分析了能够对三相输出量进行无静差控制的原因。并且结合逆变器的简化等效电路,分析了四线制相比于三线制逆变器,带不平衡负载能力更强的原因。分别在不平衡负载和非线性负载两种负载状态时,分析了谐波含量在坐标变换前后的变化,为后文控制方式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通过介绍传统的SVPWM应用在四线制三电平逆变器时,需要从αβ平面的二维调制转变成基于αβ0轴的三维矢量调制。在此基础上,引出本文采用的新型三维调制方式,减免传统方式需要的坐标变换、三角函数计算等,易于数字实现。三相输出的采样量直接基于abc轴进行扇区判断、矢量合成、作用时间计算和矢量分配。最后通过仿真模型搭建,结合s函数编程,验证了新型三维调制方式的有效性。本文在平衡性负载时,采用电压电流双环的PI控制,能够实现对三相输出量的无静差控制。在不平衡性负载和非线性负载时,改进了控制方式,电压外环采用重复控制。采用低通滤波器抑制逆变器被控对象空载时的谐振峰,采用超前环节弥补低通滤波器带来的低频段相位滞后。由于超前环节依赖于被控对象模型的准确性,在数字控制的前提下,提出准冒泡法选取超前环节的最优阶数。最后通过仿真验证了上述控制方式的有效性。最后基于数字控制芯片TMS320F2812和IGBT功率模块搭建了6kVA样机,通过实验验证了新型三维矢量调制方式,数字实现便利,功率管开通逻辑与设计相符。同时采用改进的重复控制方式,在不平衡负载和非线性负载条件下,验证了所设计的逆变器具有较强的带载能力。

滕嘉斌[10](2019)在《基于Simulink和模块化仪器系统的半实物仿真平台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半实物仿真技术广泛应用于航天、汽车等各种领域,是减少设备开发周期和成本,提高成功率的关键。我国现有的半实物仿真平台较少,特别是缺少具备通用化、自动化、一体化等特点的半实物仿真平台,导致开发半实物仿真应用效率低下,难以满足现代化的半实物仿真应用开发需求。针对该问题,本文以按照虚拟仪器概念自研的模块化仪器系统和具备强大数学建模能力的Simulink为基础,对满足现代化需求的半实物仿真平台进行研究,其内容如下:1)总体方案设计。本文研究了现代化半实物仿真平台的具体需求,并分析模块化仪器系统在用于半实物仿真中的优势和不足,然后提出了基于Simulink和模块化仪器系统的半实物仿真平台的总体框架。2)通用化模块化仪器系统与Simulink模型的通讯方法研究。为了解决Simulink模型和模块化仪器系统之间无法通讯,传统实现方法又使平台不具备通用化的问题,从应用层角度出发,研究了 Simulink和模块化仪器系统之间的应用层通讯协议,并提出了 Simulink通讯组件设计的通用化框架,然后对通用化框架中需要复用的基本组件进行实现。使得按照该方法指导实现的Simulink通讯组件,不仅可以实现Simulink与模块化仪器系统之间的正确通讯,还使应用层数学模型设计与底层硬件解耦,保证了通用化。3)模块化仪器系统可高效开发实时仿真应用的方法研究。为了提高开发效率,分析了现有半实物仿真平台效率不高的原因,指出其缺少一体化、自动化的支持,并为模块化仪器系统制定了提高效率的系统方案。然后,为了提高平台一体化程度,研究了平台与Simulink的集成方法。为了提高平台自动化程度,对Simulink模型程序的组成和特点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研究了对其进行实时改造和自动编译生成的方法。最后,按照方法指导,开发实现了模块化仪器半实物仿真辅助软件,作为平台的一部分,帮助用户提高实时仿真应用的开发效率。研究实现的基于Simulink和模块化仪器系统的半实物仿真平台,既能数学建模、实时仿真,又具备通用化、一体化、自动化等特点,最后通过用该平台开发仿真应用实例,验证了其具备以上特性,弥补了我国半实物仿真平台的不足。

二、Simulink中S函数在仿真建模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imulink中S函数在仿真建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变位机翻转工作台液压马达同步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研究背景
        1.1.3 课题研究意义
    1.2 课题研究思路和方法
        1.2.1 电液同步控制技术研究
        1.2.2 液压系统常用控制方式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变位机系统动力学建模与仿真
    2.1 变位机机构的翻转动作
    2.2 变位机物理模型搭建
        2.2.1 变位机的物理模型和重心求解
        2.2.2 变位机模型运动学仿真
    2.3 变位机模型的动力学计算
        2.3.1 动力学模型的建立和求解方法
        2.3.2 基于拉格朗日方法的变位机动力学数学模型建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阀控马达液压系统建模与仿真
    3.1 阀控马达液压回路设计
        3.1.1 阀控双马达同步液压系统
        3.1.2 关键元器件选型
    3.2 阀控马达数学模型建立
        3.2.1 阀控马达数学模型
        3.2.2 阀控马达数学模型的搭建和响应曲线
    3.3 AMESIM中液压回路的仿真建模
        3.3.1 基于AMESIM软件建立阀控马达模型
        3.3.2 AMESIM阀控马达液压回路仿真曲线分析
    3.4 基于AMESIM阀控双马达液压回路PID控制仿真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ADAMS-AMESIM-MATLAB联合仿真
    4.1 联合仿真设置
        4.1.1 AMESIM-MATLAB联合仿真接口设置
        4.1.2 AMESIM-ADAMS联合仿真接口设置
    4.2 AMESIM-ADAMS-MATLAB联合仿真模型与平台搭建
    4.3 基于PID控制的AMESIM-ADAMS-MATLAB联合仿真
        4.3.1 PID控制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4.3.2 PID控制器的搭建
        4.3.3 联合仿真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液压同步系统联合仿真
    5.1 自适应模糊PID控制
        5.1.1 自适应模糊PID算法搭建
        5.1.2 基于模糊PID控制的联合仿真
    5.2 自抗扰算法
        5.2.1 阀控马达系统状态空间模型
        5.2.2 自抗扰控制器设计
        5.2.3 基于自抗扰控制的联合仿真
    5.3 滑模变结构控制算法
        5.3.1 滑模变结构控制原理
        5.3.2 基于滑模变结构的AMESIM联合仿真
    5.4 各控制器扰动信号响应
    5.5 联合仿真结果对比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2)TBD620型船舶发电柴油机的建模与健康状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柴油发动机的建模与仿真发展现状
        1.2.2 轮机模拟器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船用发电柴油机数学建模
    2.1 建模方法
    2.2 气缸内介质特性计算
        2.2.1 瞬时过量空气系数
        2.2.2 瞬时气体常数及瞬时相对分子量
        2.2.3 瞬时比热容及瞬时绝热指数
        2.2.4 焓和内能
    2.3 柴油机缸内热力过程计算
        2.3.1 柴油机建模基本微分方程
        2.3.2 基本假设
        2.3.3 缸内各阶段热力过程分析
    2.4 气缸系统热力过程计算
        2.4.1 气缸工作容积
        2.4.2 气缸周壁传热量计算
        2.4.3 燃烧放热率计算
        2.4.4 进、排气流量计算
    2.5 进、排气系统热力过程计算
    2.6 涡轮增压系统热力过程计算
        2.6.1 中冷器的计算
        2.6.2 压气机特性参数计算
        2.6.3 涡轮特性计算
    2.7 调速系统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柴油机仿真模型及验证
    3.1 TBD620型柴油机简介
    3.2 仿真平台简介
    3.3 进排气阀升程拟合模拟
    3.4 柴油机缸内工作过程模型
        3.4.1 柴油机单缸仿真模型
        3.4.2 柴油机单缸模型仿真结果及验证
        3.4.3 多缸仿真模型
    3.5 柴油机容积法动态仿真模型及结果
        3.5.1 柴油机仿真模型的设计
        3.5.2 柴油机动态仿真模型
        3.5.3 动态模型仿真结果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BP神网络算法的热工故障诊断
    4.1 柴油机热工故障模拟
        4.1.1 选取热工参数
        4.1.2 热工故障类型
        4.1.3 热工故障设定
        4.1.4 热工故障仿真结果
    4.2 BP神经网络算法诊断模型
        4.2.1 BP神经网络
        4.2.2 simulink故障诊断模型的建立
        4.2.3 神经网络算法代码
第5章 模拟器的设计
    5.1 模拟器的数据通信
        5.1.1 数据库的建立
        5.1.2 King SCADA与数据库的通信
        5.1.3 Simulink与数据库的通信
    5.2 模拟器的组态界面设计
        5.2.1 King SCADA组态软件介绍
        5.2.2 模拟器组态界面设计
    5.3 模拟器操作平台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与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预测PID控制在烟草工业松散回潮工序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预测控制发展现状
        1.2.2 预测控制原理
        1.2.3 预测控制存在的问题
        1.2.4 松散回潮工序控制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1.4 论文章节安排
2 松散回潮工艺流程和控制方法
    2.1 松散回潮过程
    2.2 松散回潮工艺流程
        2.2.1 设备概况
        2.2.2 松散回潮机主要结构
        2.2.3 工作原理
    2.3 松散回潮控制方法
        2.3.1 循环风温度控制
        2.3.2 含水率控制
        2.3.3 松散回潮机理
        2.3.4 松散回潮传统水分控制模式
        2.3.5 回潮水流量控制特点
    2.4 本章小结
3 松散回潮控制预测建模及仿真
    3.1 预测PID控制
        3.1.1 预测PID的基本概况
        3.1.2 带有预测功能的PID控制器
        3.1.3 预测控制和PID控制相结合的控制器
    3.2 模型辨识与建模
        3.2.1 模型辨识
        3.2.2 Simulink建模
    3.3 松散回潮过程建模与仿真
        3.3.1 加水流量对出口水分建模
        3.3.2 系统仿真
    3.4 本章小结
4 预测PID在松散回潮工序的应用
    4.1 预测PID控制的实现
        4.1.1 控制算法的应用路径
        4.1.2 OPC技术
        4.1.3 MATLAB与 PLC之间的通讯实现
    4.2 预测PID控制应用效果验证
    4.3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进一步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基于机电联合仿真的VMC850立式加工中心进给系统动态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3 CNC加工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高速高精CNC加工中心研究与发展
        1.3.2 CNC进给系统分析研究与发展
        1.3.3 机电联合仿真研究现状
        1.3.4 机床动态特性分析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多学科联合仿真建模
    2.1 多学科联合仿真建模
    2.2 虚拟样机技术
    2.3 ADAMS软件及仿真过程
        2.3.1 动力学仿真建模软件ADAMS
        2.3.2 ADAMS基本仿真流程
    2.4 控制系统仿真建模软件SIMULINK及联合仿真
        2.4.1 控制系统仿真建模软件Simulink
        2.4.2 联合仿真技术路线
    2.5 小结
第3章 刚柔耦合动力学建模
    3.1 VMC850加工中心构成
    3.2 VMC850进给系统分析
        3.2.1 VMC850进给系统结构
        3.2.2 VMC850进给系统动力学方程
    3.3 VMC850进给系统多刚体动力学建模与分析
        3.3.1 VMC850多刚体建模
        3.3.2 VMC850多刚体模型进给系统动力学仿真及结果分析
    3.4 VMC850刚柔耦合动力学建模与分析
        3.4.1 VMC850丝杠有限元分析
        3.4.2 生成及导入丝杠柔性体
        3.4.3 刚柔耦合模型进给系统动力学仿真
        3.4.4 VMC850多刚体及刚柔耦合仿真曲线对比分析
    3.5 非线性因素影响研究
        3.5.1 移动结合面的影响研究
        3.5.2 摩擦力的影响研究
        3.5.3 轴承启动摩擦及丝杠预紧力的影响研究
    3.6 小结
第4章 机电联合仿真建模
    4.1 ADAMS与 SIMULINK联合仿真
    4.2 永磁同步电动机模型
    4.3 VMC850伺服驱动系统建模
        4.3.1 电流环建模
        4.3.2 速度环建模
        4.3.3 位置环建模
    4.4 VMC850联合仿真平台创建
        4.4.1 VMC850仿真平台搭建
        4.4.2 VMC850仿真平台参数调整
    4.5 小结
第5章 机电联合仿真与结果分析
    5.1 机电联合仿真的实现
    5.2 不同速度控制方法研究
        5.2.1 常用加减速曲线
        5.2.2 不同加减速方法仿真对比
    5.3 机电联合仿真模拟加工
    5.4 小结
全文总结与展望
    全文总结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基于Matlab/xPC Target的微纳卫星姿控系统半物理仿真平台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微纳卫星技术研究现状
        1.2.2 半物理仿真技术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研究意义
    1.4 本论文研究内容
2 基于xPC Target的半物理仿真平台总体设计
    2.1 引言
    2.2 微纳卫星姿态控制系统
        2.2.1 卫星姿态描述
        2.2.2 仿真对象
    2.3 xPC Target仿真环境
        2.3.1 xPC Target仿真环境简介
        2.3.2 xPC Target仿真环境设计要求
    2.4 半物理仿真平台框架设计
        2.4.1 仿真平台要求
        2.4.2 仿真平台总框架设计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xPC Target的半物理仿真平台搭建
    3.1 引言
    3.2 制作仿真环境启动内核
    3.3 搭建宿主机与目标机通讯
        3.3.1 搭建双机通讯过程
        3.3.2 仿真环境启动及测试
    3.4 xPC仿真环境驱动模块开发
        3.4.1 S-function简介
        3.4.2 驱动模块编写流程
        3.4.3 PXI62205 板卡驱动模块程序编写
        3.4.4 PXI62205 板卡驱动模块封装
    3.5 本章小结
4 微纳卫星姿控系统半物理仿真模型设计
    4.1 引言
    4.2 微纳卫星姿态姿控系统模型建模
        4.2.1 姿控系统数学模型
        4.2.2 推进剂燃烧数学模型
        4.2.3 姿控系统执行机构数学模型
        4.2.4 环境干扰力矩数学模型
        4.2.5 控制律数学模型
    4.3 半物理仿真模型建立
        4.3.1 姿控系统仿真模型
        4.3.2 推进剂燃烧仿真模型
        4.3.3 姿控系统执行机构仿真模型
        4.3.4 环境干扰力矩仿真模型
        4.3.5 控制律仿真模型
    4.4 仿真模型性能分析
        4.4.1 仿真速度分析
        4.4.2 仿真计算步长分析
        4.4.3 仿真求解器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平台测试与结果分析
    5.1 引言
    5.2 微纳卫星姿控系统半物理仿真平台总体实现
    5.3 仿真平台驱动模块测试
        5.3.1 模拟电压输入PXI62205 板卡测试
        5.3.2 模拟电压输出PCI6216 板卡测试
        5.3.3 MIC3612 串口板卡测试
    5.4 微纳卫星姿控系统半物理仿真平台实验验证
        5.4.1 微纳卫星姿控系统数值仿真
        5.4.2 微纳卫星姿控系统半物理仿真
        5.4.3 仿真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基于绳索驱动的仿下颌运动机构设计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仿下颌运动机器人现状
    1.3 绳索驱动并联机构现状
    1.4 本论文主要工作
2 基于绳索驱动的仿下颌机构设计
    2.1 仿下颌机构参数设计
        2.1.1 仿生机理
        2.1.2 设计思路
        2.1.3 参数设计结果
    2.2 仿下颌机构设计
    2.3 机构特点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绳索驱动的仿下颌机构运动学分析
    3.1 运动学分析
        3.1.1 坐标系建立
        3.1.2 自由度分析
        3.1.3 运动学逆解
        3.1.4 雅可比矩阵推导
    3.2 力封闭工作空间分析
        3.2.1 力封闭工作空间定义
        3.2.2 力封闭工作空间求解
        3.2.3 结果讨论与分析
    3.3 轨迹规划与运动仿真
        3.3.1 开闭运动
        3.3.2 前后运动
        3.3.3 侧方运动
    3.4 本章小结
4 动力学建模与驱动力优化分配
    4.1 Lagrange法动力学建模
        4.1.1 计算Lagrange函数
        4.1.2 构建Euler-Lagrange方程
        4.1.3 建立约束方程
        4.1.4 建立第一类Lagrange方程
        4.1.5 消除约束力
    4.2 驱动力优化分配
        4.2.1 问题数学描述
        4.2.2 投影神经网络求解方法
    4.3 结果讨论与分析
        4.3.1 优化目标比较
        4.3.2 求解算法比较
    4.4 本章小结
5 仿下颌机构的控制与仿真
    5.1 PD控制
    5.2 增广PD控制
    5.3 基于RBF网络逼近的自适应控制器
        5.3.1 神经网络与智能控制
        5.3.2 RBF网络
        5.3.3 RBF神经网络逼近
        5.3.4 自适应控制器设计
    5.4 仿真
        5.4.1 PD控制仿真
        5.4.2 增广PD控制仿真
        5.4.3 基于RBF网络逼近的自适应控制器仿真
        5.4.4 仿真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7)纯电动汽车整车驱动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电动汽车的发展
        1.2.1 国外电动汽车发展现状
        1.2.2 我国电动汽车发展现状
    1.3 电动汽车驱动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4 章节内容安排
第二章 纯电动汽车性能需求分析
    2.1 纯电动汽车驱动结构
    2.2 纯电动汽车整车性能需求
        2.2.1 动力性需求及评价指标
        2.2.2 经济性需求及评价指标
        2.2.3 成本特性需求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整车控制器及驱动控制策略
    3.1 纯电动汽车整车控制器介绍
    3.2 整车驱动控制策略
        3.2.1 起步模式控制策略
        3.2.2 标准模式控制策略
        3.2.3 经济模式控制策略
        3.2.4 动力模式控制策略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模糊控制原理的驱动控制策略优化
    4.1 部分加速踏板开度下的实车测试
        4.1.1 部分加速踏板开度性能指标
        4.1.2 实车测试
    4.2 电机基准输出转矩控制
        4.2.1 模糊控制介绍
        4.2.2 基准转矩控制曲线
    4.3 动态补偿转矩控制
    4.4 驾驶员误操作判别模块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整车仿真建模及控制策略仿真分析
    5.1 AMESim仿真软件
    5.2 AMESim/Simulink联合仿真
        5.2.1 编译器配置及变量设置
        5.2.2 操作简介
    5.3 模型搭建
        5.3.1 AMESim中整车模型搭建
        5.3.2 Simulink中整车控制器模型搭建
    5.4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8)多任务构型无人机投弹过程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态势
        1.2.1 无人战斗机任务
        1.2.2 无人战斗机构型
        1.2.3 无人战斗机仿真模拟
    1.3 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1.3.1 主要内容
        1.3.1.1 研究目的
        1.3.1.2 研究内容
        1.3.2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多任务构型无人机投弹过程建模方法研究
    2.1 引言
    2.2 多任务构型无人机建模方法
        2.2.1 运动方程模型
        2.2.2 气动力模型
        2.2.3 飞行控制建模方法
    2.3 多任务构型无人机投弹过程分析及建模方法
    2.4 多任务构型无人机飞行任务建模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任务构型无人机投弹过程仿真系统需求分析与方案设计
    3.1 引言
    3.2 仿真系统需求分析
        3.2.1 功能需求分析
        3.2.2 性能需求分析
        3.2.3 飞行任务需求
        3.2.4 飞行管理和飞行控制需求
        3.2.5 输入和输出数据需求
    3.3 仿真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3.3.1 仿真系统总体方案
        3.3.2 仿真系统外部接口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任务构型无人机投弹过程仿真系统设计与实现
    4.1 引言
    4.2 仿真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4.2.1 仿真系统组成
        4.2.2 任务构型模块
        4.2.3 飞行管理模块
        4.2.3.1 任务管理
        4.2.3.2 纵向控制管理
        4.2.3.3 横侧向控制管理
        4.2.4 飞行控制模块
        4.2.4.1 俯仰角控制
        4.2.4.2 高度控制
        4.2.4.3 航向控制
    4.3 仿真系统用户界面设计与实现
        4.3.1 GUI控制界面设计与实现
        4.3.2 基于MATLAB/GUI的系统仿真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任务构型无人机投弹过程仿真系统测试与验证
    5.1 引言
    5.2 仿真系统封装
        5.2.1 基于S函数的模块封装技术
        5.2.2 基于S函数的模块封装实现
    5.3 仿真系统测试
        5.3.1 测试方法
        5.3.2 测试方案
        5.3.3 测试平台
        5.3.4 测试结果分析
    5.4 仿真系统可靠性验证
    5.5 仿真系统功能测试与验证
        5.5.1 全过程飞行仿真测试
        5.5.2 相同构型无人机仿真测试
        5.5.3 不同构型无人机仿真测试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及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三相四线制二极管箝位型三电平逆变器的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UPS后级三电平逆变器的研究现状
    1.3 三电平逆变器的调制方式研究现状
    1.4 逆变器的控制器研究现状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二极管箝位型三电平逆变器的原理分析
    2.1 三相四线制二极管箝位型三电平逆变器
        2.1.1 二极管箝位型三电平逆变器的拓扑结构和开关状态
        2.1.2 二极管箝位型三电平逆变器的数学模型
    2.2 三相四线制逆变器应对不平衡负载的原理
    2.3 带不平衡负载和非线性负载时的谐波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三电平逆变器的三维矢量调制方式研究
    3.1 基于αβ0 坐标系的三维矢量调制
    3.2 基于abc坐标系的三维矢量调制
        3.2.1 三维矢量调制方式的扇区划分
        3.2.2 矢量的选择和作用时间计算
        3.2.3 矢量的作用顺序和分配
    3.3 基于abc坐标系的三维矢量调制方式的仿真分析
        3.3.1 matlab中 s-function在仿真建模中的应用
        3.3.2 调制方式的仿真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逆变器PI调节器与重复控制器的研究
    4.1 逆变器的PI调节器设计
    4.2 逆变器的重复控制器
        4.2.1 重复控制的原理
        4.2.2 逆变器的重复控制器设计
        4.2.3 改进的超前环节
    4.3 逆变器控制方式的仿真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设计和实验结果分析
    5.1 设计指标
    5.2 硬件设计
        5.2.1 功率管和箝位二极管选型
        5.2.2 直流母线电容设计
        5.2.3 交流输出滤波器设计
    5.3 软件设计
        5.3.1 TMS320F2812 芯片介绍
        5.3.2 软件设计
    5.4 实验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下一步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基于Simulink和模块化仪器系统的半实物仿真平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半实物仿真平台研究现状
        1.2.1 国外基于Simulink的半实物仿真平台研究现状
        1.2.2 国内基于Simulink的半实物仿真平台的研究现状
    1.3 基于Simulink和模块化仪器系统的半实物仿真平台研究内容
    1.4 基于Simulink和模块化仪器系统的半实物仿真平台研究意义
2 半实物仿真平台总体实现方法研究
    2.1 半实物仿真平台的需求分析
    2.2 模块化仪器系统用于半实物仿真的特点分析
    2.3 半实物仿真平台的实现方法比较
    2.4 半实物仿真平台的应用方案与总体框架
        2.4.1 半实物仿真平台应用方案研究
        2.4.2 半实物仿真平台总体框架研究
    2.5 本章小结
3 通用化的模块化仪器系统与Simulink模型通讯方法研究
    3.1 Simulink模型与模块化仪器系统通讯协议的研究
    3.2 Simulink通讯组件通用化框架的研究
    3.3 自定义Simulink组件实现方式研究
        3.3.1 自定义组件工具S-函数使用方式研究
        3.3.2 基本组件的C语言编程实现
    3.4 本章小结
4 模块化仪器系统可高效开发实时仿真应用的方法研究
    4.1 提高实时仿真应用开发效率的系统方法研究
    4.2 模块化仪器系统客户端与Simulink集成的方法研究
        4.2.1 减少因连接产生的内存消耗的方法研究
        4.2.2 降低调用代码与客户端耦合度的方法研究
        4.2.3 提升集成软件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的方法研究
        4.2.4 用于集成的Simulink支持插件实现方式研究
    4.3 提高半实物仿真平台自动化程度的方法研究
        4.3.1 仿真模型程序实时性扩展方法研究
        4.3.2 实时仿真应用自动生成运行的方法研究
        4.3.3 用于提高自动化的仿真应用管理工具实现方式研究
    4.4 本章小结
5 半实物仿真平台开发仿真应用实例验证
    5.1 模块化仪器系统调用Simulink搭建数学模型验证
    5.2 模块化仪器系统仿真应用程序自动实时运行验证
    5.3 仿真控制应用程序开发与实验结果验证
        5.3.1 客户端仿真控制应用开发
        5.3.2 主机模块仿真控制应用开发
        5.3.3 实验结果验证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四、Simulink中S函数在仿真建模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变位机翻转工作台液压马达同步控制策略研究[D]. 李向鑫. 燕山大学, 2021(01)
  • [2]TBD620型船舶发电柴油机的建模与健康状态研究[D]. 笪睿. 江苏科技大学, 2021
  • [3]预测PID控制在烟草工业松散回潮工序中的应用[D]. 窦志.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4]基于机电联合仿真的VMC850立式加工中心进给系统动态特性分析[D]. 盛鑫. 兰州理工大学, 2020(12)
  • [5]基于Matlab/xPC Target的微纳卫星姿控系统半物理仿真平台设计与实现[D]. DAO HONG HAI.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 [6]基于绳索驱动的仿下颌运动机构设计与分析[D]. 任杰.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2)
  • [7]纯电动汽车整车驱动控制策略研究[D]. 王星宇.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1)
  • [8]多任务构型无人机投弹过程仿真研究[D]. 陈熔.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9]三相四线制二极管箝位型三电平逆变器的控制技术研究[D]. 闻一鸣.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9(02)
  • [10]基于Simulink和模块化仪器系统的半实物仿真平台技术研究[D]. 滕嘉斌. 浙江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Simulink中S-Function在仿真建模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