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网络干预

论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网络干预

一、试论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网络介入(论文文献综述)

范思瑶[1](2021)在《叙事疗法优化家庭社会资本的个案研究 ——以心理创伤儿童为对象》文中认为近年来,“自杀”“家暴”“抑郁症”等字眼不断活跃在人们的视野中。更令人触目惊心的是,成人眼里最天真无邪的儿童往往是这些事件的受害者。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个体的心理问题通常与其童年经历有着紧密联系。家庭系统理论认为,每位家庭成员的改变都会影响其他家庭成员,而家庭问题往往由家庭系统中的消极沟通导致。可见,家庭是儿童的重要关系空间,家庭系统的紊乱极有可能对儿童造成创伤。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家庭可谓是心理创伤的源头,也是疗愈创伤的起点。这也昭示着对心理创伤儿童的家庭社会资本进行探究的必要性。本研究以优化儿童的家庭社会资本为立足点,关注儿童心理创伤问题。实务过程中,主要通过量表法和访谈法,对W中心多名心理创伤儿童及其家庭进行研究。并且,选择一名心理创伤类型较为多样的儿童展开个案工作服务。以家庭系统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为视角,关注家庭关系,以及家庭与儿童相关的其他外部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深入探究儿童心理创伤的成因。以叙事疗法为实务核心,帮助儿童外化问题,激发内在的积极力量,以提高儿童自身的抗逆力。通过优化儿童的家庭社会资本,扩大儿童的社会支持帮助其缓解心理创伤。最后,笔者从策略选择、社会支持和政策倡导等角度对整个服务过程进行了反思。并且,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层面提出了优化心理创伤儿童家庭社会资本的相关建议。

郑莉[2](2021)在《农村留守青少年偏差行为的个案矫正研究》文中指出城市经济的高位发展吸引农村众多青年进城谋取更好的发展机会。青年的离开导致村中剩下的大多为老年、妇女以及儿童群体。有关留守儿童的研究文献不在少数是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而留守儿童成长之后进入青少年阶段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越来越引发社会关注且亟待研究和解决。进入青少年阶段,其生理心理及社会性发展都呈现出鲜明而突出的特点,因此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诱惑是巨大的。社会工作者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扮演着多种角色,其任务之一即帮助青少年实现正常的社会化,引导青少年的自我意识、道德观和社会交往的进一步发展。近来山区留守青少年的偏差行为问题同样日益突出,他们缺乏年轻一代父母的关心呵护,导致其偏差行为并未得到及时矫正对留守青少年自身的社会化造成重要影响。本文以陕南Z县Y镇的留守青少年为研究对象,据本研究的调查结果显示,镇初级中学共有576名学生,其中留守青少年425名,父母均外出打工的人数为376人,剩余为单亲(父亲或母亲一方外出打工)留守青少年。在已调查的目标群体中,留守学生出现偏差行为的人数占比为84.7%。因此根据笔者已有调查结果来看,对留守青少年偏差行为开展个案矫正研究服务十分必要。在研究中以陕南Z县Y镇的留守青少年作为个案矫正研究对象,在马斯洛需求理论、社会支持理论、生态系统理论的基础上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开展本次个案矫正研究。文章共包括四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针对有关留守青少年偏差行为个案矫正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理论基础、国内外文献综述、创新点、核心概念等进行阐述;在第二章中,对农村地区留守青少年的基本情况、偏差行为现象进行论述;在第三章中,为个案矫正介入留守青少年偏差行为做前期准备,论述个案矫正介入农村留守青少年行为偏差过程与效果,个案矫正介入留守青少年行为偏差实务;在第四章中,对留守青少年偏差行为的研究进行总结及反思;在第五章中针对留守青少年偏差行为个案矫正提出建议。在对留守青少年偏差行为的研究时发现,家庭教育的缺失对留守青少年成长的影响举足轻重,当今时代青少年的社会化是一项社会性工程。不仅要在家庭中营造良好的成长氛围,青少年的同辈群体之间应形成彼此之间有力的支持力量,动员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网络力量成为留守青少年群体稳定而长期的帮助,尽可能探索留守青少年的需求并创造条件来满足最终实现其正常的社会化。

赵梦凡[3](2021)在《残疾青少年人际交往障碍的个案工作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国家对残疾群体出台了相应的法规和政策来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但是大多数残疾青少年仍然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他们的社交范围窄、可交流对象少且逐渐内卷化,已成为阻碍其健康成长、适应社会的重要问题。互联网的便捷丰富了人们的沟通方式,使沟通更加便捷和快速,但是这一现状并没有改变残疾青少年现有的人际交往状况,反而使更多的人选择网上交流而不是走出家门,促使人际交往问题更加严峻。本研究以肢残青少年为研究对象,以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为研究框架,展开对案主的心理和社会层面的干预,帮助案主消除自卑,增强自信,重塑良好的自我认知;通过社交技巧的学习、情境模拟和参与社区活动,提升案主的人际交往能力,适应外部环境以解决自身的问题,这也为该群体人际关系失调问题的解决提供经验。在心理层面对案主的人际交往问题进行3次直接介入,包括心理疏导、改变认知和提升社会技巧,通过反思性治疗技术和非反思性治疗技术帮助案主疏解消极心理状态,克服自卑心理,通过自我反思改变错误的自我认知,同时学习社交技巧,促进个体自身的变化;在社会层面,注重“人在情境中”,对案主同辈群体、家庭系统、社区和学校进行介入,发掘和调动案主的社会支持网络,通过改善案主所处的生活环境外在推动案主的改变,达到人际交往能力提升的目的。通过实务介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造成案主人际交往问题的原因是综合性的,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以及三方互相的作用;第二,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在残疾青少年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是有效果的;第三,为社会工作在残疾青少年领域的发展积累了实务经验。

李晓倩[4](2021)在《农村留守女童抗逆力提升实证研究 ——基于社会网络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城市化的发展,使得外来务工人员的数量不断增加,由于制度和结构性问题的约束,外出务工人员的孩子无法前往务工人员转入地学习生活,导致“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社会现象及问题的产生。留守女童相比留守男童更为敏感脆弱,她们在成年后会成为家庭的半边天,担任起生育子女,照顾孩子的重担,对培养和教育下一代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留守女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显得至关重要。同时,留守女童作为农村新兴的弱势群体,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包括性格敏感问题、身心健康问题、遭受虐待和受到侵害问题、安全问题、心理健康问题、个性成长问题、学习受到外界干扰问题等等。长时间无法解决这些问题,会使她们承受能力下降、自我否定、丧失希望并变得消极,严重的可能会走上自杀的道路。面对诸多问题和挑战,本次研究运用学校社会工作专业方法,采取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和访谈的方式对留守女童的抗逆力水平进行测评,对留守女童的社会网络及影响因素展开研究,采用个案和小组的工作方法和技巧,帮助服务对象更好的建立和推动社会网络发展,从而提升留守女童的抗逆力水平。本文选取S小学四年级11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在相似的农村环境和教育背景下,农村留守女童的抗逆力比非留守女童的抗逆力水平低且存在显着差异;相比于非留守女童,农村留守女童获得社会网络支持少;留守女童的抗逆力三要素水平低且受到留守女童社会网络的影响。笔者聚焦社会网络影响留守女童抗逆力问题,制定服务方案并抽取6名女童进行小组工作介入,并对其中2个没有明显改善的女童进行个案工作的介入,研究发现小组工作和个案工作的介入对提升农村留守女童抗逆力水平产生积极的影响。两项研究均能证明,通过建立和改善留守女童的社会网络关系及其社会网络的规模和支持力度、获取更多社会资源,能促使留守女童抗逆力的外部支持、内在优势和效能提高,从而使得留守女童的抗逆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留守女童变得乐观积极。最后,笔者针对研究进行总结提出建议并作出反思。

张嘉盛[5](2020)在《闲散青少年自我认知能力提升服务探索 ——以“MY艺”青少年空间项目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闲散青少年是青少年群体中的弱势群体。由于长期处于“不在学”、“不在工”的自我封闭状况,其自我认知能力无法在其人格发展的重要阶段获得提升。自我认知能力薄弱的闲散青少年在连串的挫折后容易出现非理性自我认知、自我认同感薄弱及自我监控能力不足等问题特征,导致其在自我同一性混乱的状态下远离正常成长轨迹。通过梳理国内外闲散青少年群体及该群体自我认知的文献可发现,目前针对闲散青少年群体的研究偏少,且尚未有学者对该群体自我认知能力提升服务进行研究,有广阔的研究空间。因此本文以C街道“MY艺”青少年空间项目为例,选择C街道闲散青少年为研究对象,从自我同一性、自我认同感及自我监控三大方向进行闲散青少年自我认知能力提升服务的研究。本文研究立足于“MY艺”青少年空间项目对闲散青少年自我认知能力提升的实务介入。在“镜中我”理论与“人格发展阶段论”的理论基础上,以兴趣为导向,以自我同一性、自我认同感与自我监控能力为核心主题配套相关社会工作实务活动,以社区活动、小组工作为主要实务工作手法,为闲散青少年自我认知能力提升提供支持。通过对实务介入过程与成效的分析,在实践中总结实务经验,归纳实务技巧,对闲散青少年自我认知能力提升服务未来可发展路径进行探索。本文研究发现,依托丰富实务活动,搭建青少年正向活动与互动沟通平台,为闲散青少年提供其所处自我封闭状态中没有的人际互动与实践体验机会,在不断积累人际交往经验与实践经历的基础上,厘清非理性自我认知,增强自我认同感与获得自我监控能力的提高,以此推动闲散青少年自我认知能力的提升。此外,在实务工作过程中需注重与闲散青少年建立良好关系。在良好关系的基础上,深度了解与剖析闲散青少年自我认知问题共性,结合闲散青少年需求进行服务提升,增强青少年社工对闲散青少年的认知。在未来更好地进行闲散青少年自我认知能力提升服务的探索,也为后续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刘非同[6](2020)在《“网游”成瘾少年的个案社会工作介入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与科技的发展,网络逐渐渗透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网络以多种形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青少年年纪小、经历少,对很多事物存在新鲜感,没有很强的辨识能力与自我约束能力。因此,他们很容易受到网络世界的影响。这也势必会对他们今后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等产生影响。因此,引导青少年合理的使用网络显得尤为重要。过度的沉迷网络游戏将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危害他们的身体健康。本篇文章主要分析了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现象,用实际的案例来研究如何帮助青少年走出这种误区。本人首先阐述了有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研究背景,在此基础上运用相关的概念,包括网游成瘾、认知行为理论、需求层次理论、社会支持理论等等作为研究基础,以保证对该课题的相关知识有充分的了解。通过梳理国内外该课题的研究现状,了解如何帮助青少年成功的摆脱沉迷网络游戏的困境。在此基础上,本人以个案进行网络游戏成瘾的研究。本人选取一个特定的案主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需求评估测量了解其网游成瘾的具体表现,分析消极影响等等,了解致使其网游成瘾的主要原因,包括家庭,学校,社会,个人,网络等几个方面。本人通过设计社会工作介入研究,帮助案主走出沉迷网络游戏的困境,通过观察与其交流运用访谈法等等对案主的情况进行深入分析,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与理论,帮助案主解决沉迷网络的现状。

李丹杨[7](2020)在《社会工作介入随迁青少年家庭教育实务研究 ——以广州市S社区家庭小组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城乡人口流动化趋势增强,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随迁青少年被父母带离农村进入城市学习和生活。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家庭的情感温暖与父母的有效教育参与,有助于满足青少年情感支持需要。而多数随迁青少年家长长期处于高负荷工作状态、经济负担过重、夫妻关系紧张等多重窘境,且随迁青少年家长自身家庭教育认知与家庭教育行为存在局限,使得随迁青少年的家庭教育状况与成长发展常处于弱势处境。同时笔者在梳理相关文献发现,国内关于社会工作介入随迁青少年家庭教育的实务研究较少,有着较大的探索研究空间。本研究通过分析小组工作介入S社区随迁青少年家庭教育的实务过程,探索其介入效果。首先,在小组工作介入前,笔者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对社区内的随迁青少年家庭教育现状进行调查,便于进一步评估随迁青少年的家庭需求和分析小组工作介入的必要性。其次,以家庭系统理论和赋权理论为理论基础指导小组方案设计,采用小组工作方法和技巧介入随迁青少年家庭教育。最后,评估和探讨小组的实务介入效果,对小组实务进行了反思。本研究发现,小组社会工作在介入随迁青少年家庭教育具有一定优势,能科学回应随迁青少年家庭需要,增强个人能力感;逐步引导赋权,实现助人自助的成效优势。但小组实务介入的赋权实践服务过程因为落入赋权陷阱和陷入伦理困境以及工作者实务经验不足的原因,使得小组成效受到一定的影响。对此,笔者结合小组实务经验,归纳出小组工作介入随迁青少年家庭教育的相关建议,丰富小组工作介入家庭教育的实务经验。

邬婷[8](2020)在《当事人中心理论视角下未成年人自我概念识别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未成年人处于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未成年人自我概念的发展随着其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抽象化和复杂化,并且逐渐形成完善的结构。而未成年人虽然可塑性很强,但是心理机能的发展还不成熟,面对自我概念的抽象化和复杂化的发展以及外界因素的影响,很难准确地识别自我概念,尤其是当他们的自我概念与体验存在张力,自我概念与理想自我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时,紧随而来的就可能是焦虑和过分敏感。若处理不好,容易产生很多问题,比如有学习能力不足、人际交往障碍、家庭关系紧张或疏离、青春期困惑、情绪压力、网络成瘾甚至自伤、自杀等问题,对未成年人的成长和发展影响深远。因此,未成年自我概念的特殊性决定了未成年自我概念的识别很有必要。未成年人是儿童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家庭社会工作和学校社会工作中的重要服务对象。社会工作者在为未成年人开展服务的实务过程中发现,作为第三方很难理解只有未成年人自身能够获得的体验,以及识别未成年人的自我概念,这对社会工作者与未成年人服务关系的建立、服务计划的设定和服务目标的达成以及服务成效的体现有很大的影响。因此,社会工作者需要帮助未成年人克服自我概念识别过程中的困难,协助重要他人识别未成年人的自我概念及其行为对未成年人自我概念的影响,从家庭、学校、社会等层面来采取相应措施,促进未成年人积极自我概念的发展。本文通过采用访谈法、观察法、个案研究,选取了学龄期和青春期的未成年人中的典型案例作为研究对象,阐述了在当事人中心理论视角下,通过分析未成年人的体验域和知觉域的形成,了解到家庭和学校中发生的重要事件、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体验、重要他人的评价及未成年人自身的重要反应对未成年人的知觉域形成的影响。本文分析了未成年人自我概念的形成,以及在对外界价值观歪曲的符号化所形成的自我概念与由体验感知所形成的自我概念之间的张力下,自我的发展演变过程。本文探讨了在当事人中心理论视角下社会工作者对未成年人自我概念的识别的操作化策略,即建立良好的专业合作关系、达到同感共情、坦率交流情感等策略,从而帮助社会工作者与未成年人建立自由接纳的关系,减少社会工作者因不理解未成年人自我概念而导致的误解和矛盾,激发未成年人积极的自我辅导行为。

余佳平[9](2020)在《社会生态系统视域下民办寄宿制初级中学校园欺凌现状与对策 ——以A中学为例》文中认为“校园欺凌”在全世界乃至中国一直是一个经久不衰的普遍的初级中学教育社会现象。伴随着2019年电影《少年的你》的热映,校园欺凌社会现象又一次突显在公众视野中,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与热议。如果放任自流,校园欺凌现象日趋严重,极大祸害初级中学学生的健康成长,足以引起全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关注和思考。12岁至16岁的初中生,正值豆蔻年华,正处于人生的青春期和叛逆期;正处于生理的成长变化期和心理半幼稚半成熟期的“断乳期”,也是良好心理品质的成长关键时期。改革开放四十二年来,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办教育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广东省珠三角地区产生和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民办办学模式——民办寄宿制初级中学。民办寄宿制学校目前在全国普遍存在,全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关注和思考民办寄宿制学校的校园欺凌具有重要的民办教育意义和社会现实意义。本文以对A中学536名学生的问卷调查为主,对10名老师和2名宿舍管理员的访谈为辅,在社会生态系统视域下,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为研究视角,从学生个体及同辈群体、家庭、学校、社会四个层面,深入探析民办寄宿制初级中学校园欺凌现状及产生的原因和应对之策。具体探析如下:第一,校园欺凌现象和校园欺凌行为普遍存在,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主要是放学后和厕所,具有极大的校园隐蔽性。第二,校园欺凌肇事群体对象、手段方式方法: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卷入校园欺凌,七年级的学生更容易卷入校园欺凌事件;以校园言语欺凌、关系欺凌为主;校园欺凌肇事以群体欺凌方式为主;手段方式方法复杂多样难以研判。第三,民办寄宿制初级中学教师对校园欺凌的概念界定模糊不清,难以了解和研判校园中的关系欺凌,学校和教师对于校园欺凌的看法和态度没有明确定位。第四,学校和教师解决校园欺凌的手段方式方法简单粗暴单一,积极应对校园欺凌的教师教育学习培训专题缺乏,学生个体和同辈群体、家庭、学校、社会四个方面关系沟通比较困难。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民办寄宿制初级中学的校园欺凌的现状和原因的调查和分析,为民办寄宿制初级中学校园欺凌研究提供原始的第一手数据资料,为积极预防预警防治校园欺凌和积极构建健康和谐温馨民办寄宿制初级中学校园提供理论依据。本文研究在社会生态系统视域下,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为研究视角,从学生个体及同辈群体、家庭、学校、社会四个关系层面深入探析社会工作介入民办寄宿制初级中学校园欺凌的应对之策:第一社会工作嵌入积极提升学生自身素质:社会工作者积极引导熔铸知行合一价值观,社会工作者积极引导培育正确认知观,社会工作者积极促使学生与人友善、宽容待人,社会工作者积极挖掘学生亮点。第二社会工作嵌入积极构建良好的同辈群体关系:社会工作者积极培养正确的同辈交往方式,社会工作者积极构建同伴支持体系。第三社会工作嵌入促进家庭功能的完善:社会工作者积极参与革新家庭教养方式,社会工作者积极参与强化家庭教育,社会工作者积极参与提高家长应对校园欺凌的敏锐度。第四社会工作积极参与应对民办寄宿制初级中学校园欺凌的相关制度体系创新:社会工作者积极参与预防-应对-善后三级管理体系,社会工作者积极帮扶教师,社会工作者积极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社会工作者积极创新“学+社”合作,社会工作者积极强化宿舍管理职责。第五社会工作积极嵌入拓展社区资源,营造社会文化环境:社会工作者正确引导大众媒体,社会工作者积极促使“社+社”合作,社会工作者积极参与共建共治共享有爱社区,社会工作者积极发挥政策倡导功能。

董静[10](2020)在《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网瘾行为矫正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网络信息及时向当今社会的全面渗透,互联网在推动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日益发挥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作为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主要使用群体,青少年与信息网络技术有天然的亲和性。然而,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丰富青少年生活,促进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青少年网瘾这一不容忽视的问题。青少年网瘾又是近年来青少年问题中突出的综合性重点问题,具有原因复杂、影响深远等特点,网瘾不仅影响学生身心健康更直接影响到短期以及今后学习成绩甚至升学乃至未来,更影响其现实生活的角色扮演。预防青少年网瘾行为,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事关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宁,事关平安中国建设大局,青少年健康成长对国家现代化和人民美好生活的重大影响。因此对于青少年网瘾行为的防治,己经成为当前社会治理亟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以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结构家庭治疗模式理论为出发点,以社会工作介入为切入点,采用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方法,多种理论视角对青少年网瘾行为进行解读,以期通过实证研究来探寻青少年网瘾行为的部分内在机理。首先对网瘾概念进行界定,在分析青少年网瘾的成因、危害的基础上,根据网络成瘾行为的不同划分为五种类型,然后运用社会工作对应的技巧和模式,以个案工作为主,客观的审视其成因,家庭教育方式原因,青春期少年的生理心理原因、社会大环境原因以及网络本身极具诱惑性正好与青少年的特殊需求相契合,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案主生态系统,以期协助他们真正走出沉迷网络世界的困境,家庭沟通的困境,改善不良的家庭结构,改善家庭成员紧张关系网络;对质对案主本人的非理性认知,重塑自我形象提升自我认可度,肯定与接纳自己。用换位思考方式体会他人的感受及可能做出的行为或态度的回应,并鼓励她分享与家人正面互动的事件,由此信任并理解家人,不再花费大量时间沉迷于网络世界。同时,对本次社会工作介入取得成效进行描述性的定评评估:从求助者主观体验及客观行为表现两个方面进行介入前后对比;针对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网瘾行为矫正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做出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网瘾行为的总结和反思。

二、试论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网络介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网络介入(论文提纲范文)

(1)叙事疗法优化家庭社会资本的个案研究 ——以心理创伤儿童为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儿童青少年
        2.1.2 家庭社会资本
        2.1.3 儿童心理创伤
    2.2 理论基础
        2.2.1 叙事治疗理论
        2.2.2 社会资本理论
        2.2.3 家庭系统理论
    2.3 相关研究现状
        2.3.1 儿童心理创伤影响的相关研究
        2.3.2 家庭社会资本对儿童心理创伤的影响研究
        2.3.3 个案工作对心理创伤儿童介入服务的相关研究
        2.3.4 文献述评
第3章 儿童心理创伤的现状:以W中心心理创伤儿童为例
    3.1 “谈心色变”:心理创伤问题的现状
    3.2 受访儿童的基本情况
    3.3 受访者的心理创伤情况分析
        3.3.1 创伤记忆
        3.3.2 家庭成员间的信任感
        3.3.3 心理创伤的代际性传递
    3.4 受访者的家庭社会资本情况分析
        3.4.1 受访者的家庭内部特征
        3.4.2 受访者的家庭外部特征
    3.5 小结
第4章 个案工作介入的关键过程
    4.1 典型案例研究
        4.1.1 服务对象基本情况
        4.1.2 接案与建立关系
        4.1.3 问题界定与需求评估
        4.1.4 服务目标与介入计划
    4.2 个案工作介入的关键过程
        4.2.1 去病理化,增进家庭信任感
        4.2.2 故事叙说,促进家庭良好沟通
        4.2.3 问题外化,建构家庭亲密关系
        4.2.4 重塑故事,提升自身抗逆力
    4.3 服务评估
        4.3.1 过程评估
        4.3.2 结果评估
    4.4 结案与跟进:见证的力量
    4.5 小结
第5章 进一步的讨论:关于优化家庭社会资本的建构
    5.1 家庭社会资本减损对儿童的影响
    5.2 内部优化家庭社会资本的建构
        5.2.1 增强家庭信任感,降低家庭社会资本减损
        5.2.2 改善家庭教育方式,增进家庭互动
        5.2.3 优化依恋关系,提高家庭亲密度
    5.3 外部优化家庭社会资本的建构
        5.3.1 优化家庭外部环境,扩大社会支持广度
        5.3.2 优化多领域协同机制,丰富社会支持
        5.3.3 加强政策倡导,强化制度供给力度
第6章 结论与反思
    6.1 结论
    6.2 反思
        6.2.1 儿童心理健康现状
        6.2.2 实务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创伤后应激障碍检查表(PCL)
附录二 儿童的家庭社会资本研究问卷
附录三 访谈提纲
附录四 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
附录五 “呵护家庭亲密关系”小组活动
致谢

(2)农村留守青少年偏差行为的个案矫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依据
        1.3.1 理论依据
        1.3.2 现实依据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留守青少年
        1.4.2 偏差行为
    1.5 国内外研究综述
        1.5.1 国外研究概况
        1.5.2 国内研究概况
        1.5.3 已有研究述评
    1.6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6.1 研究思路
        1.6.2 研究方法
    1.7 创新点
第二章 陕南Z县Y镇留守青少年偏差行为的表现及影响因素
    2.1 背景介绍
        2.1.1 基本概况
        2.1.2 留守青少年特点
    2.2 留守青少年偏差行为的表现
        2.2.1 校园学习生活表现差
        2.2.2 沾染不良生活习惯
        2.2.3 家庭亲子关系差
    2.3 导致留守青少年产生偏差行为的因素
        2.3.1 青少年心理发展
        2.3.2 社会化主体缺位
第三章 个案矫正介入留守青少年偏差行为
    3.1 接案与初始访谈
        3.1.1 服务对象来源
        3.1.1.1 服务对象基本情况
    3.2 预估
        3.2.1 与服务对象的相关群体开展座谈
        3.2.2 对服务对象问题的分析与预估
    3.3 制定目标和工作计划
        3.3.1 个案矫正服务目标
        3.3.2 个案矫正介入计划
    3.4 个案矫正介入留守青少年行为偏差实务
        3.4.1 第一次介入——改变游戏错误认知
        3.4.2 第二次介入——摆脱不良生活习惯
        3.4.3 第三次介入——找到学习进步动力
        3.4.4 第四次介入——协助改善家庭关系
        3.4.5 第五次介入——深入改善亲子关系
        3.4.6 第六次介入——动员支持网络开展访谈
    3.5 个案矫正介入的结案服务成效评估
        3.5.1 结案
        3.5.2 个案矫正服务效果评估
        3.5.3 个案矫正服务过程评估
        3.5.4 跟踪回访
第四章 留守青少年偏差行为的研究总结与反思
    4.1 个案矫正介入留守青少年偏差行为的研究总结
        4.1.1 个案矫正过程中工作原则的运用
        4.1.2 个案矫正介入留守青少年偏差行为理论运用的优势与局限性
    4.2 反思
        4.2.1 个案矫正工作服务理论应用的反思
        4.2.2 个案矫正工作服务技巧和方法的反思
        4.2.3 个案矫正工作服务成效的反思
        4.2.4 个案矫正工作服务实务介入的反思
第五章 留守青少年偏差行为个案矫正建议
    5.1 深化社会工作理论学习,并将社会工作深入农村
    5.2 引进专业人才理论方法,帮助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5.3 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营造良好的成长氛围
    5.4 增强同辈群体之间的互动,引导青少年相互支持
附录
    附录 A 自制青少年自评量表(参考YSR量表)
    附录 B 青少年偏差行为问卷调查
    附录 C 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3)残疾青少年人际交往障碍的个案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国内综述
        1.4.2 国外综述
        1.4.3 文献述评
    1.5 概念界定
        1.5.1 残疾青少年
        1.5.2 人际交往能力
        1.5.3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1.6 理论基础
        1.6.1 社会支持理论
        1.6.2 心理社会治疗理论
    1.7 研究思路与方法
        1.7.1 研究思路
        1.7.2 研究方法
    1.8 创新点
第二章 个案概况与问题评估
    2.1 个案概况
    2.2 案主问题评估
第三章 残疾青少年人际交往现状与分析
    3.1 问题呈现
        3.1.1 行为表现
        3.1.2 心理表现
    3.2 残疾青少年人际交往障碍的原因分析
        3.2.1 生理层面
        3.2.2 心理层面
        3.2.3 社会层面
第四章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介入的实务过程
    4.1 服务计划拟定
        4.1.1 服务目标
        4.1.2 制定服务方案
    4.2 介入过程
        4.2.1 第一阶段:建立专业关系
        4.2.2 第二阶段:直接介入——心理层面
        4.2.3 第三阶段:间接介入——社会层面
        4.2.4 第四阶段:结案与评估
第五章 结论与反思
    5.1 实务总结
    5.2 实务的反思
        5.2.1 模式的反思
        5.2.2 实务的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4)农村留守女童抗逆力提升实证研究 ——基于社会网络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四、研究综述
        (一)留守女童的问题研究
        (二)留守女童抗逆力提升研究
        (三)留守儿童社会网络方面相关研究
        (四)文献述评
    五、研究创新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概念界定
        (一)留守女童
        (二)抗逆力
        (三)社会网络
    二、理论基础
        (一)社会网络理论
        (二)社会互动理论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假设
    五、研究方法
        (一)问卷法
        (二)观察法
        (三)访谈法
第三章 研究过程
    一、基本情况概述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
        (二)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二、调查对象抗逆力及社会网络现状
        (一)调查对象抗逆力现状及各要素水平
        (二)调查对象社会网络现状
        (三)调查对象抗逆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四)调查对象需求分析
    三、服务计划实施与开展
        (一)小组工作的介入与实施
        (二)个案工作的介入与实施
    四、介入效果评估与分析
        (一)小组工作介入前后农村留守女童抗逆力效果评估
        (二)个案工作介入前后农村留守女童抗逆力效果评估
        (三)社会工作介入前后农村留守女童社会网络效果评估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建议
        (一)增强监护人社会网络意识、加强对女童监管
        (二)学校社会网络帮助女童提升防范意识
        (三)建立县级社工站追踪服务女童
        (四)为女童设立服务热线、实现通力合作的三方联动
第五章 研究反思与展望
    一、研究反思
        (一)服务技巧的思考
        (二)服务过程的思考
    二、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问卷
附录二 访谈提纲
    一、留守女童访谈提纲
    二、监护人访谈提纲
    三、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三 实地考察
致谢
个人简历

(5)闲散青少年自我认知能力提升服务探索 ——以“MY艺”青少年空间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1、闲散青少年因自我认知能力不足身处成长困境
        2、闲散青少年所处困境影响社会稳定
        3、闲散青少年自我认知能力提升服务探索已迫在眉睫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1、关于闲散青少年群体研究
        2、关于自我认知能力研究
        3、闲散青少年自我认知能力研究现状
        4、文献述评
    (四)研究方法
        1、参与观察法
        2、半结构式访谈法
二、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论界定
        1、闲散青少年
        2、自我同一性
        3、自我认同感
        4、自我监控能力
    (二)理论基础
        1、镜中我理论
        2、人格发展阶段论
        3、本研究的应用
三、闲散青少年自我认知能力提升问题及服务困境分析
    (一)闲散青少年自我认知能力问题分析
        1、自我同一性混乱
        2、自我认同感薄弱
        3、自我监控能力不足
    (二)当前闲散青少年自我认知能力提升服务困境
        1、个人层面:接受服务意愿较低,自我认知需求不受重视
        2、机构层面:服务内容零星化,服务成效碎片化
        3、社区层面:社区支持多主体缺位,社区资源利用率低
    本章小结
四、“MY艺”青少年空间项目实务介入
    (一)自我同一性:“伴你同行”支持计划
        1、“伴你同行”支持计划实务介入思路
        2、“伴你同行”支持计划实务介入过程
    (二)自我认同感:“yes,i can”自我认同能力提升计划
        1、“yes,i can”自我认同能力提升计划实务介入思路
        2、“yes,i can”自我认同能力提升计划实务介入过程
    (三)自我监控能力:“KOL”社区青年精英培养计划
        1、“KOL”社区青年精英培养计划实务介入思路
        2、“KOL”社区青年精英培养计划实务介入过程
    本章小结
五、“MY艺”青少年空间项目成效评析
    (一)闲散青少年实现自我认知能力提升
        1、厘清非理性自我认知
        2、自我认同感增强
        3、自我监控能力提升
    (二)突破过往闲散青少年服务困境
        1、发挥闲散青少年主体作用,推动平台稳定发展
        2、搭建青少年正向活动与互动沟通平台
        3、整合社区资源,联动社区公益项目
    本章小结
六、闲散青少年自我认知能力提升服务不足与建议
    (一)闲散青少年自我认知能力提升服务的不足
        1、活动纪律性有待加强
        2、社工专业能力有待提升
        3、服务对象覆盖面有待拓宽
        4、朋辈群体支持有待增强
    (二)闲散青少年自我认知能力提升服务的建议
        1、强化契约意识,养成循规习惯
        2、提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对闲散青少年的服务能力
        3、建立发现-帮扶-预防的长效机制
        4、建立稳定有力的朋辈支持网络
    本章小结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及出处
附录1 项目社工访谈提纲
附录2 闲散青少年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网游”成瘾少年的个案社会工作介入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网瘾”和“网游”成瘾界定
        2.1.2 青少年
    2.2 理论基础
        2.2.1 认知行为理论
        2.2.2 需求层次理论
        2.2.3 社会支持理论
第3章 少年个案对象“网游”成瘾介入前准备及成瘾原因分析
    3.1 案主基本情况介绍
    3.2 案主“网游”成瘾个案介入前准备的测量评估
        3.2.1 设计测量需求评估表
        3.2.2 需求评估测量结果
    3.3 案主“网游”成瘾的特征和表现
    3.4 案主“网游”成瘾的消极影响
    3.5 案主“网游”成瘾的原因分析
        3.5.1 家庭因素
        3.5.2 学校因素
        3.5.3 社会因素
        3.5.4 个人因素
        3.5.5 网络因素
第4章 案主“网游”成瘾的个案工作介入实践
    4.1 社会工作介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4.1.1 可行性
        4.1.2 必要性
    4.2 个案工作介入实践
        4.2.1 接案
        4.2.2 需求评估
        4.2.3 制定工作目标和计划方案
        4.2.4 个案介入实施
第5章 结案与评估
    5.1 结案
    5.2 评估
第6章 结论与反思
    6.1 结论
    6.2 反思与建议
        6.2.1 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需要心理干预
        6.2.2 恢复网络游戏成瘾的青少年的人际交往
        6.2.3 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6.2.4 提高社会工作者的服务水平
        6.2.5 网络的各种法律法规亟待完善
附录
    附录1 青少年网络依赖行为的自我测量需求评估表
    附录2 自我测量需求评估表评分标准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7)社会工作介入随迁青少年家庭教育实务研究 ——以广州市S社区家庭小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研究综述
        1、家庭教育相关研究
        2、随迁青少年家庭教育相关研究
        3、社会工作介入随迁青少年家庭教育研究
        4、文献述评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2、访谈法
        3、观察法
    (六)研究创新
二、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1、随迁青少年
        2、家庭教育
    (二)理论基础
        1、家庭系统理论
        2、赋权理论
三、小组工作介入随迁青少年家庭教育的实务过程分析
    (一)小组筹备期:服务资料收集,聚焦问题与需求
        1、随迁青少年家庭教育的需求调研
        2、随迁青少年家庭教育问题与需求分析
        3、随迁青少年家庭教育小组方案设计
    (二)小组形成期:建立关系,澄清目标
        1、第一节小组:互相认识,确定规范
        2、第二节小组:围绕目标,开展行动
    (三)小组转折期:落实赋权实践,形成小组动力
        1、第三节小组:构建行动计划,实现参与赋权
        2、第四节小组:自我提升,共同成长
    (四)小组成熟期:重构教育认知,发展小组动力
        1、第五节小组:明确任务,持续行动
    (五)小组结束期:总结反思,巩固赋权结果
        1、第六节小组:总结经验,展望未来
四、小组工作介入随迁青少年家庭教育的评估
    (一)小组过程评估
        1、家庭教育认知的改变
        2、家庭互动认知的辨析
        3、家庭教育信念的转变
        4、家庭沟通技巧的习得
        5、家庭教育沟通的改善
        6、家庭教育能力感的强化
        7、小结
    (二)小组结果评估
        1、家庭沟通互动的改变
        2、家庭教育能力感的提升
五、总结与反思
    (一)小组工作介入随迁青少年家庭教育的成效优势
        1、科学回应家庭需求,增强个人能力感
        2、引导参与式赋权,实现助人自助
        3、全过程综合式评估,持续跟进小组发展
        4、理论与实务契合,促进家庭行动
    (二)小组社会工作介入随迁青少年家庭教育的反思
        1、小组介入存在赋权陷阱
        2、小组介入陷入伦理困境
        3、小组介入实务经验缺乏
    (三)小组工作介入随迁青少年家庭教育的实务建议
        1、巧妙规避赋权陷阱,提升组员参与程度
        2、适应小组发展变化,社工角色地位重塑
        3、构建赋权行动关联,掌握专业技巧运用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1 随迁青少年家庭教育调查问卷(家长版)
附录 2 随迁青少年家长认知与行为问卷(家长版)
附录 3 随迁青少年家庭教育调查问卷(子女版)
附录 4 小组前后测问卷(家长组)
附录 5 小组前后测问卷(子女组)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当事人中心理论视角下未成年人自我概念识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1、未成年人自我概念识别促进其自我认识
        2、实务工作中未成年人服务的困境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未成年人的心理社会特征
        2、未成年人自我概念
        3、当事人中心理论的运用
        4、文献评述
    (四)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
        1、自我概念
        2、当事人中心理论
    (五)研究必要性
        1、未成年人自我概念的特点
        2、未成年人自我概念识别的困境
        3、社会工作介入未成年人自我概念识别的重要意义
    (六)研究方法
        1、研究方法
        2、研究思路
二、未成年人体验世界与知觉域
    (一)体验世界
        1、未成年人体验世界的含义
        2、未成年人体验世界可能的来源
    (二)未成年人知觉域的形成
        1、家庭和学校中发生的重要事件
        2、重要他人的评价
        3、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体验
        4、未成年人自身的重要反应
    (三)本章小结
三、未成年人自我概念的形成及演变过程
    (一)知觉域与自我概念
    (二)未成年人自我概念的形成
        1、被察觉到的学习、生活中的体验
        2、被忽视的体验
        3、被否认或歪曲的体验
    (三)未成年人自我概念的发展演变
    (四)本章小结
四、未成年人自我概念识别的操作化策略
    (一)建立关系:消除未成年人隔阂
        1、平等看待未成年人的权利和地位
        2、真诚觉察未成年人的体验及进行沟通
        3、尊重未成年人的潜能及独特价值
        4、无条件积极关注
    (二)同感共情:分享未成年人体验世界
        1、感知学习生活中容易被忽视的体验
        2、体验生活情境当下的自我
        3、理解未成年人的内外体验及其意义
        4、建立共情同感
    (三)坦诚交流:引导未成年人表达自我
        1、不固定角色
        2、自由地表达和交流
        3、无防御反应
        4、自我交流
    (四)本章小结
结论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创新
    (三)研究局限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对未成年人本人的访谈提纲
    附录2 对未成年人家长的访谈提纲
    附录3 对未成年人老师的访谈提纲
    附录4 对未成年人负责社会工作者的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社会生态系统视域下民办寄宿制初级中学校园欺凌现状与对策 ——以A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三)研究综述
        1.国内外校园欺凌的研究
        2.国内外寄宿制学校的研究
    (四)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1.概念界定
        2.理论基础
        (1)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2)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五)研究方法思路及研究创新点
        1.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访谈法
        (3)问卷法
        2.研究思路
        3.研究创新点
二、A中学民办寄宿制初级中学校园欺凌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基本情况
        1.前期准备
        2.调查实施
        3.调查对象背景信息
    (二)调查结果分析
        1.校园欺凌行为的类型及方式
        2.校园欺凌行为的特征
        3.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影响因素
    (三)对调查结果的思考
    (四)访谈结果分析
    本意小结
三、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域下 A 中学民办寄宿制初级中学校园欺凌的成因分析
    (一)个体及同辈群体层面
        1.孤独感较强
        2.叛逆心理
        3.适应能力慢
        4.厌学心理
        5.人际关系紧张
        6.同辈群体影响
    (二)家庭层面
        1.家庭关爱缺失
        2.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3.家庭环境差
    (三)学校层面
        1.监管不给力
        2.缺乏心理教育
        3.处理方式简单粗暴
        4.校园文化生活单调
        5.宿舍管理职责转变
        6.民办学校现状
    (四)社会层面
        1.不良信息传播
        2.“读书无用论”风气
        3.社区环境影响
        4.相关政策缺乏
    本章小结
四、社会生态系统视域下社会工作嵌入应对民办寄宿制初级中学校园欺凌对策
    (一)个体及同辈群体层面
        1.个体层面:社会工作嵌入积极提升学生自身素质
        (1)社会工作者积极引导熔铸知行合一的价值观
        (2)社会工作者积极引导培育正确认知观
        (3)社会工作者积极促使学生友善和宽厚待人
        (4)社会工作者积极挖掘学生亮点
        2.同辈群体层面:社会工作嵌入积极构建良好的同辈群体关系
        (1)社会工作者积极培养正确的同辈交往方式
        (2)社会工作者积极构建同辈支持体系
    (二)家庭层面:社会工作嵌入促进家庭功能的完善
        1.社会工作者积极参与革新家庭教养方式
        2.社会工作者积极参与强化家庭教育
        3.社会工作者积极参与提高家长应对校园欺凌的敏锐度
    (三)学校层面:社会工作嵌入应对校园欺凌的相关制度体系创新
        1.社会工作者积极参与预防-应急-善后三级管理体系
        2.社会工作者积极帮扶教师
        3.社会工作者积极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4.社会工作者积极创新“学+社”合作机制
        5.社会工作者积极强化宿舍管理职责
    (四)社会层面:社会工作嵌入拓展社区资源并营造社会文化环境
        1.社会工作者正确引导大众舆论传媒
        2.社会工作者积极促使“社+社”合作
        3.社会工作者积极参与共建共治共享有爱社区
        4.社会工作者积极发挥政策倡导者功能
    本章小结
五、总结与探索
    (一)研究的过程
    (二)研究的不足
    (三)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初中闲校园欺凌调查问卷
附录2: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3:宿舍管理员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网瘾行为矫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
        1.3.2 国外研究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目的
第2章 网瘾行为矫正的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网络成瘾
        2.1.2 青少年
    2.2 理论基础
        2.2.1 三度理论
        2.2.2 结构家庭治疗模式
        2.2.3 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
第3章 青少年网瘾行为类型、成因及危害
    3.1 青少年网瘾行为的类型
        3.1.1 网络娱乐成瘾
        3.1.2 网络交易成瘾
        3.1.3 网络色情成瘾
        3.1.4 网络信息成瘾
        3.1.5 网络关系成瘾
    3.2 青少年网瘾行为的成因
        3.2.1 生理因素
        3.2.2 心理因素
        3.2.3 环境因素
    3.3 青少年网瘾行为的危害
        3.3.1 身体伤害
        3.3.2 心理异常
        3.3.3 学业荒废
第4章 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网瘾行为的过程
    4.1 结构家庭治疗模式介入青少年网瘾行为
        4.1.1 申请与接案
        4.1.2 诊断与服务目标
        4.1.3 服务与介入过程
        4.1.4 结案与评估
    4.2 心理与社会模式介入青少年网瘾行为
        4.2.1 申请与接案
        4.2.2 诊断与服务目标
        4.2.3 服务与介入过程
        4.2.4 结案与评估
第5章 总结、反思
    5.1 总结
    5.2 反思
        5.2.1 对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的反思
        5.2.2 对家庭的自我发展以及素养提升的反思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案主小张的检测结果

四、试论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网络介入(论文参考文献)

  • [1]叙事疗法优化家庭社会资本的个案研究 ——以心理创伤儿童为对象[D]. 范思瑶.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2]农村留守青少年偏差行为的个案矫正研究[D]. 郑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3]残疾青少年人际交往障碍的个案工作研究[D]. 赵梦凡.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4]农村留守女童抗逆力提升实证研究 ——基于社会网络视角[D]. 李晓倩. 沈阳师范大学, 2021(02)
  • [5]闲散青少年自我认知能力提升服务探索 ——以“MY艺”青少年空间项目为例[D]. 张嘉盛.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6]“网游”成瘾少年的个案社会工作介入实践报告[D]. 刘非同. 长春工业大学, 2020(01)
  • [7]社会工作介入随迁青少年家庭教育实务研究 ——以广州市S社区家庭小组为例[D]. 李丹杨.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8]当事人中心理论视角下未成年人自我概念识别研究[D]. 邬婷.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9]社会生态系统视域下民办寄宿制初级中学校园欺凌现状与对策 ——以A中学为例[D]. 余佳平.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10]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网瘾行为矫正研究[D]. 董静. 湘潭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论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网络干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