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医学课堂教学中的人文文化

论医学课堂教学中的人文文化

一、试论医学课堂教学的人文化(论文文献综述)

曹勇[1](2021)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文中研究说明伴随我国高校新时代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美育、双创教育、跨学科教育逐步成为重要内容。它使设计教育从专业领域进入通识领域,面向高校非专业学生的通识设计教育快速发展,但对它的系统研究还很缺乏。因此,以其发展历史与现状为依据,以概念剖析与设计研究为方法,对其概念内涵、课程内容建构、课题设计方法进行了系统理论研究,并形成以下结论:设计通识是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以通识美育为育人目的的设计教育形态。它揭示了设计教育作为一种跨学科探索活动在职业教育与人文通识之间的往复运动。回归美育育人不仅是其应用功能,也揭示了设计创造力培养的主体内在根源和设计作为人文学科的价值本源。在育人与学科双重视野下,设计通识课程内容可分为设计语言、设计返身、设计自由3个层次,其知识形态特征应该是学科内的破界与贯通、学科外的跨界与交叉,其核心能力是设计形式生成的思维能力。通过“知觉-媒介-抽象”、“意义-符号-叙事”、“技术-结构-系统”、“观念-重构-生成”4种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训练,建立全人发展与身体、文化、技术与观念的广泛联系,它既是设计育人的特点,也是设计学科自身拓展的动力。通识设计的课题设计方法对应于课程的核心内容和内容层次,表现为微观的基于具体内容的设计方法、中观基于应用情境的设计方法,但宏观层面上讲通识课题设计的本质不仅是“关于设计教育的研究”,更是一种“设计的研究”。课题作为人文性的教学设计“形式”,在抽象层面也具有媒介、意义、结构、观念4方面特征,由此打开课题设计更为丰富的可能。

张倩[2](2021)在《人文化成:人文视野下的高中化学教学研究 ——基于人教版(2019)高中化学必修教材》文中认为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人的尊严和价值被忽视,精神追求逐渐淡漠,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趋势,提升国家软实力亟需大幅度提高人们的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质。科学教育主要启迪灵性,而人文教育主要启迪人性,只有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交融,教育才能正确的回应时代呼唤。增强课程的人文教育,化学教学理应是责任担当。化学的历史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自然的奋斗史,化学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通过在化学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内容,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有机融合,把人文教育贯穿化学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案例分析法、调查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论述:(1)对国内外关于人文教育研究的现状进行了综述,对“人文教育”与“高中化学”相结合的文献资料进行了数量年度分布和文章类型汇总分析,并找出变化的原因;(2)对支撑研究的理论和研究的核心概念及相近概念进行了专项阐述;(3)从五个维度对高中生的人文精神现状和人文教育融入高中化学教学的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分析;(4)对高中化学人文教育的构成内容进行论述,并给出了相应的教学原则和教学策略;(5)对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化学新教材(2019必修)中包含和体现的人文教育因素进行分析;(6)以“氧化还原反应”课题为具体案例进行教学实践。研究表明: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可行性和迫切性;新版高中化学教材含有丰富的人文教育内容,通过以“氧化还原反应”课题为案例进行的教学实践,在促使学生掌握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及其应用的基础上,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学生间的合作能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增强了学生的人文情怀,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实现“人文化成”。

安莉[3](2020)在《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力量。大学生文化自信与否直接关系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直接关系伟大中国梦的实现。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关键在于教育,文化自信教育是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的根本方法,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关键环节,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新时代赋予高校的文化使命。因此,实施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意义重大。本文以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为研究对象,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从文化的多维度认识入手,系统总结了文化自信的形成过程、内涵意蕴和历史演进,以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现状调查为依据,客观全面分析当前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现状,综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等多学科理论,提出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策略和构建“一优三全”教育体系。全文除绪论和结论外,共分五部分,围绕四个内容展开。第一,阐释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基本理论。以文化基本理论概述为起点,从文化的内涵、特征、功能三个维度认识文化。从文化自信的提出、基本内涵和独特气质和历史嬗变全面阐述文化自信,明晰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内在逻辑,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相互关系。对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内涵、构成要素和价值意蕴阐释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就是对自我文化存在形态和理想追求的高度认知与认同,对自我文化价值作用及生命力的坚定信心,对我自我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积极践行,明晰文化自信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联。第二,阐述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借鉴。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化思想为指导,系统梳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为研究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借鉴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和约瑟夫·奈文化软实力、巧实力理论,吸收其理论精华,为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提供思想借鉴和现实指导。第三,对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现状进行实证分析。为准确把握当前大学生文化自信表现和文化自信教育现状,面向全国高校,选取不同层次、不同地域的97所高校中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6905名大学生进行了自编问卷的网络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了频率和差异分析;同时,对33所高校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专家、学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政工干部做了线上线下深入访谈。结合调查问卷分析结果和访谈情况,全面审视当前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现状,肯定积极表现,正视存在问题,对问题成因进行客观分析,为科学有效地实施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奠定坚实的现实基础。第四,提出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优化策略和体系构建。强化以人为本,以文化人,知行合一,文化共同体的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理念;遵循文化的方向性与教育的科学性相统一、文化的主导性与大学生的主体性相统一、文化的理论性与教育的渗透性相统一、文化的系统性与大学生个体针对性相统一的教育原则;通过培根、固本、铸魂、通脉筑牢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内容。在教育路径上,提出聚焦整体格局,优化教育环境;聚焦关键人员,全员参与文化自信教育;聚焦关键环节,文化自信教育贯穿全过程;聚焦关键领域,全方位实施文化自信教育,构建“一优三全”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体系。

王琦[4](2020)在《健康中国背景下高中女生性教育内容框架的构建 ——基于高中女生学习意愿调查》文中提出以课堂渗透为主的性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建立全面性教育体系可以为高中女生顺利度过青春期提供助力。该研究是立足于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在纲要中将性教育问题放在健康教育的重要部分,但目前有关中学性教育框架的研究并不充分,我国尚未出台国家级和省市级的性教育框架。而本研究则是基于学生的学习意愿再结合本土情况进行全面的性教育内容框架构建,为今后山西省性教育课程标准的设立提供相应支持。本研究运用了文献研究法、问卷法、焦点小组法、访谈法与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法。在研究中发放的问卷则是在《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的基础上结合山西本土情况的自编问卷,经由焦点小组的8次讨论与23位专家的评审,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此次问卷的发放采取分层等额的抽样方法,抽出了33所高中,其中13所完全中学,17所三年制高中,共收回有效问卷2458份,有效率为98.52%,将回收的数据导入SPSS24.0中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与方差检验。对5位人员进行了实地访谈对23位专家进行了主观题形式的意见收集。利用AMOS25.0软件对该内容框架的潜关系进行分析,进行高中女生性教育内容框架理论模型的建构。研究结果显示:(1)将问卷中的题目划分为(1)文化社会与性;(2)态度、两性交往礼仪与价值观;(3)家庭婚姻与人际关系;(4)青春期发育与卫生;(5)生殖、生育规律与风险防护;(6)健康生活与性信息决策技能;(7)道德法制与安全;(8)艾滋病;(9)恋爱关系九个主题,经过AMOS25.0的检验,该模型的X2/df为2.375,RMSEA为0.053,模型拟合指数(GFI、AGFI等)均在合理的范围内,且九个主题分别可以解释80%、90%、90%、80%、86%、92%、89%、83%与90%的性教育内容。(2)在问卷的九个主题中,均值在3.74至4.22范围内,标准差在0.61至0.75范围内;整体框架的接受意愿(M=4.05,SD=0.55)较高,学习意愿最高的主题是态度、两性交往礼仪与性价值观。高一年级对“态度、两性交往礼仪与性价值观”主题的接受意愿最高;高二与高三年级对“家庭婚姻与人际关系”主题的接受意愿最高;三个年级最不愿意学习的主题都为“青春期发育与卫生”;三个年级最愿意学习的内容是“健康的人际关系”,最不愿意学习是“遗精”。(3)高中女生的性教育接受意愿在家庭因素(家庭年收入、男性抚养人的文化水平、男性抚养人对性教育的重视程度、女性抚养人的文化水平与女性抚养人对性教育的重视程度)、GDP、不同年级、不同地区等因素的不同类别之间有显着差异(P<0.05),表现为家庭年收入10万及以上、男性抚养人的文化水平为大专及以上且对性教育较重视、女性抚养人的文化水平为大学本科且对性教育较重视、太原市、地区GDP较高、高一年级的学生学习意愿较强。(4)90%学生认为应该在高中阶段之前开展性教育课程;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性教育的第一责任人是家长;学生希冀的教育形式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多种性教育的形式均表示积极。访谈结果:认可性教育对高中阶段女生的发展作用;目前以课堂渗透为主的性教育模式需要进行改变。研究结论:(1)基于高中女生学习意愿构建的性教育内容框架具有理论意义。(2)高中女生学生对性教育内容的学习有强烈需求;高中三个年级对性教育内容框架的接受程度基本一致。(3)家庭年收、抚养人文化水平、抚养人对性教育的重视程度、地区、GDP与年级对高中女生学习意愿有影响。(4)性教育应该在高中之前的学段以多样的形式开展,家长也应对性教育负起责任。(5)访谈与以上结果相印证。根据以上结论,提出了实施性教育内容框架的建议。

闫瑞[5](2020)在《健康中国背景下初中女生性教育内容框架的构建 ——基于初中女生学习意愿调查》文中研究说明对于正值青春发育早期的初中生而言,性教育在解决困惑与焦虑、帮助他们平稳度过发育高峰期、甚至奠定一生身心健康与发展上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全球范围内对健康问题的广泛关注,尤其是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出台,青春期性健康教育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但我国至今尚未出台国家级或省市级性教育框架,故学校仍未开展统一的性教育课程。本研究目的在于构建初中女生性教育内容框架,以期为将来山西省性教育课程的实施提供参考与借鉴。本研究首先利用文献法、文本分析法及焦点小组讨论法,参考201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修订版)中建议的内容,制定出青春期性教育初始主题框架,再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结构方程模型法进行验证。调查样本依据地区经济水平和学校层次采用分层等额及方便抽样法获得,共覆盖了山西省11个市33所初中学校(其中包括12所完全中学、20所三年制初中及1所九年制学校)。研究工具为本课题组自编的、经预调查和专家认证信效度均良好的《青春期性教育调查问卷》。最终得到有效问卷2399份,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和方差分析,并利用Amos 26.0软件对性教育框架进行结构方程建模。研究结果表明:1、根据初中女生学习意愿重构的性教育理论框架包含八个主题,经Amos结构方程检验,证实模型拟合度指数(χ2/df=2.553、GFI=0.874、AGFI=0.832、NFI=0.849、CFI=0.902、RMSEA=0.040)均在可接受范围内,即该模型与学生学习意愿相符。性教育八大主题分别为:(1)文化、社会与性;(2)态度、两性交往礼仪与性价值观;(3)家庭、婚姻与人际关系;(4)青春期发育与卫生;(5)生殖生育与风险防护;(6)健康生活与性信息决策技能;(7)道德、法治与安全技能;(8)艾滋病专题。这些主题对性教育内容的解释率分别为:85%、92%、93%、87%、86%、90%、91%和87%。2、初中女生对性教育总体内容及各主题的学习意愿均值都在3.5-4.5之间,标准差均在0.7-0.9之间。在八个主题中,学生对“态度、两性交往礼仪与性价值观”和“家庭、婚姻与人际关系”的学习意愿均值在4.0以上。初二女生对性教育内容的学习意愿较其他年级略低。3、关于初中女生学习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1)抚养类型及男女性抚养人文化水平不同的学生对性教育内容的学习意愿有极显着差异(P=0.000);(2)地区经济水平及家庭年均收入不同的学生间学习意愿在0.01水平上有显着差异(P1=0.002;P2=0.006);(3)不同家庭类型学生的学习意愿在0.05水平上差异显着(P=0.03);(4)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意愿无显着差异(P=0.07)。其中,中等经济水平地区、家庭年均收入10万元及以上、双亲家庭、抚养人文化水平在本科及以上的学生学习意愿较高。4、92.04%的学生认为性教育课程应从初中甚至更早开设。初中女生意愿度较高的性教育课程形式有:必修课、选修课、主题班会及社团活动(对这些形式的选择率均在70%以上)。5、95.65%的专家认为有必要在初中开展性教育课程,且专家认为本研究制定的性教育内容适合在初中开展,印证了上述研究结果。由以上调查与访谈结果,得出如下结论:1、基于初中女生学习意愿构建的性教育内容框架具有理论意义;2、初中女生对性教育总体内容及各主题的学习意愿均较强;3、地区经济水平、家庭年均收入、家庭类型、抚养类型及男女性抚养人文化水平等因素对学生的学习意愿有显着影响,各年级学生的学习意愿无显着差异;4、性教育课程应在初中或更早阶段开始,开设形式可以是必修课、选修课、社团活动及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在总结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对初中女生性教育课程实施提出纲要性建议。

韩雪丰[6](2020)在《健康中国背景下中学男生性教育内容框架的构建 ——基于中学男生学习意愿调查》文中研究说明性教育是指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教育活动,开展性知识、性态度和性道德相关内容的全面教育。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并实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着重强调青少年的健康教育问题,性教育包含其中。但目前有关中学性教育框架的研究并不充分,我国未出台国家级和省市级的性教育框架。鉴于此,采用问卷法,结构方程建模,焦点小组等方法,对中学男生性教育内容框架展开研究,旨在为山西省未来性教育的实施提供相关实证性依据与资讯。本研究参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修订版)》,采用信效度良好的青春期性教育学生问卷与专家问卷。调查样本由分层等额与方便抽样获得,涵盖山西省11个地级市34个地区,共调查58所中学,其中完全中学17所,三年制初中20所,三年制高中19所,九年制学校1所,十二年制学校1所。回收初中男生有效问卷2431份,高中男生有效问卷2426份。基于因子分析及AMOS进行结构方程建模,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与方差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学生学习意愿构建了性教育的理论框架,经AMOS检验,该结构模型各拟合指数(?2/df<3,RMSEA、GFI、AGFI、CFI等)均在可接受范围内,模型与实际数据拟合。初中男生理论框架由七个主题组成,分别为:(1)文化、社会与性;(2)态度、两性交往礼仪与性价值观;(3)家庭、婚姻与人际关系;(4)青春期发育与卫生、生殖生育及风险防护;(5)健康生活与性信息决策技能;(6)道德、法治与安全技能;(7)艾滋病专题。这些主题可以解释84%-91%的性教育内容。高中男生将主题(4)一分为二,分别为青春期发育与卫生和生殖生育与风险防护,可以解释82%-89%性教育内容。2、初中男生对性教育七个主题及整体内容的学习意愿均值在3.5-4.0之间,标准差在0.7-0.9之间;高中男生的学习意愿在3.7-4.2之间,标准差在0.6-0.9之间。学生最愿意学习的性教育主题为态度、两性交往礼仪与性价值观。3、年级、地区经济水平、家庭因素(年均收入、抚养人类别、家庭类型、抚养人文化水平)与初中男生学习意愿有显着性差异(P<0.05),表现为初二、高经济水平地区、年均收入在5万及以上、抚养人为父母双亲、双亲家庭、抚养人文化水平在大专及以上学生的学习意愿较高。对于高中男生而言,科类与学生学习意愿有显着差异(P<0.05),理科学生学习意愿较强。而除年级、家庭类型及男性抚养人文化水平与学生学习意愿无差异(P>0.05)外,其他因素均有差异,结果表现与初中相同。4、85%以上的男生认为性教育应从初中阶段或之前就开始;57.4%的初中男生和65.5%的高中男生认为性教育应涵盖中学三个年级;选择以必修课、选修课、班会、系列讲座、学科渗透、科普展览或社团活动的形式开展性教育的学生均达到60%以上。通过对以上研究结果的分析,得出本次研究结论:1、基于学生学习意愿构建的性教育内容的理论框架具有理论意义。2、中学男生对性教育内容学习意愿强烈,学习需求很大,学习积极性很高。3、年级、地区经济水平、家庭因素对初中男生学习意愿有影响;科类、地区经济水平、家庭因素(年均收入、抚养人类别、女性抚养人文化水平)对高中男生学习意愿有影响,其他因素无影响。4、性教育应从初中阶段或之前就开始,应涵盖中学三个年级,开设形式需多样化。依据以上研究结论,并结合已有的文献研究,对中学男生性教育内容的实施提出纲要性建议。

万凡捷[7](2020)在《亚历山大技术在中国钢琴教学中运用的理论与实践》文中提出亚历山大技术起源于20世纪上半叶,是一门结合了医学、心理学、教育学、运动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性课程,如今被广泛运用于欧美各国的音乐表演教学领域,其教学宗旨是帮助音乐表演者缓解在练习和表演中由于身心失调引起的紧张、疲劳和疼痛,发现并改进不良和无效的运动习惯,从而获得身心舒展和谐的音乐表演体验。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方法是一种钢琴教学辅助工具,它的作用是能够缓解钢琴演奏中的肢体紧张问题,以及达成钢琴音色和音乐表现之间的桥梁作用。上世纪80年代至今,西方学者已成功将亚历山大技术运用到钢琴表演与教学当中,但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方法在中国目前处于初步摸索阶段。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的解静娴老师尝试探索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方法,有了一定的积累和认识,但是该教学法在理论上还需要补充与完善。本课题将关注点投向钢琴教学,以亚历山大技术在钢琴教学中运用的理论方法和亚历山大技术在中国钢琴教学中的实践两个方面展开研究。本文由绪论、四个章节和结论与展望组成。其基本内容与框架如下:绪论,概述了本研究选题的缘起和意义、研究目标与内容、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创新、核心概念等。第一章,亚历山大技术的理论及其钢琴教育功能。第一节亚历山大技术的理论,论述了亚历山大技术的理论来源、理论内涵以及理论发展。第二节亚历山大技术的钢琴教育功能,阐释了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育的科学性功能、人文性功能以及科学性与人文性融合功能。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育的科学性功能是有利于钢琴演奏技术张弛有度;增强钢琴学生的躯体感知力和核心力量;预防钢琴学生身体损伤;启发钢琴学生身体知觉能力。人文性功能是有助于改变演奏者观念、形成正确身体经验;调整演奏者情感状态控制;提升钢琴音乐美学的人文性表达;有助于钢琴教学人琴合一。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育的科学性与人文性融合功能,是建立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体现钢琴教育技术和人文艺术的融合,也可以实现人与钢琴乐器的融合。第二章,亚历山大技术在西方钢琴教学中的实践。本章首先对其内容进行梳理,划分为三个学段、三个时段和三个进程。第一节具体阐释三个学段即初级学段、中级学段、高级学段。初级学段是树立科学的练琴观念,夯实演奏基础,提出了规避错误使用练琴身体习惯,弹奏力量合理分配的理念和“整体运用”钢琴演奏的理念;中级学段协调音乐与钢琴演奏中运用的身体能量,具体阐释了“语言指令”对钢琴演奏能量运用的引导,“支撑与悬挂”与“阻力和推力”语言指令控制演奏;高级学段强调身体经验的钢琴教学方法,具体阐释了“抑制技术”、良好的“运用”和“运转”在钢琴教学中的运用,阐释了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法中运用身体经验的意义。第二节阐述三个时段,分别归类了该技术教学法课前、课中与课后教学的不同内容与方法,提出三个观点:课前应当启发学生钢琴演奏的身体感受和表达,培养身体感受中的“时间感”“空间感”“视觉感”;课中体验亚历山大技术,增强学生的身心协调,体验运动原理,运用“椅子作业”原理,合理分配身体能量,减少钢琴演奏中习惯性紧张;课后运用“抑制”技术在钢琴弹奏中觉察监督,适应复杂多变的演奏挑战。第三节阐释亚历山大钢琴技术训练的三个进程。首先提出在练习之前建立审慎的练琴思维,初步形成身体与钢琴音乐两者结合的意识,建立对练琴时身体状态的觉知;练习过程中改变观念体验过程,具体体现为:鼓励钢琴学生大胆质疑固有的练琴习惯,培养钢琴学生不执着于预期钢琴演奏结果;练习之后发掘钢琴演奏者的综合自我体验,具体体现为:1、共同协作方法,发掘综合自我体验。2、美学沉浸式方法,发掘综合自我体验。3、“直觉钢琴弹奏”与“自觉钢琴弹奏”的差异辨别方法。第三章,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理念与中国传统礼仪文化、身体美学与道德文化,旨在剖析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映射出的意义与价值。第一节,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理念与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比较亚历山大技术中礼仪文化与中国礼仪文化在来源、载体和传播上的相似和差异,并且提出了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需要礼与乐的统一,提升礼仪规范,陶冶行为修养。第二节,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理念与中国传统身体美学,论述中国身体哲学与亚历山大技术身心统一理论、庄子“物我合一”思想与钢琴教学中“人琴合一”理念的一致性。第三节,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理念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提出了钢琴教学应当追求艺术境界和道德境界的互相融合,艺术是重要道德文化手段之一;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追求仁与乐的统一,提升艺术境界,实现人格的不断完善。第四章,亚历山大技术在中国钢琴教学中的实践。第一节主要论述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中注重身体经验积累的探索,具体体现为调整钢琴学生的肢体动作;根据钢琴学生生理特点选择教学指导方式;指导学生上肢运动链的使用;运用身体训练方式激发学生潜力。第二节主要阐述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中注重艺术经验积累的探索,培养钢琴学生表演哲学的反思性内涵;提高钢琴学生内心体验与自得;提出了亚历山大技术在中国钢琴教学中的“由适而乐”、“适人之乐”、“自适之适”和“忘适之适”,培养钢琴学生的“身体深层敏感性”;培养钢琴学生祛除内心执念的自我意识。第三节阐释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思维的调整、扩展和突破,思维调整即知觉塑造敏锐的弹奏动态;思维扩展即音乐与身体的双重“场界”思维有助于人琴合一;思维突破即注重过程导向的钢琴教学“无为思维”(Non—doing)。第四节论述“亚历山大技术”实现“自然和优化”的钢琴教学,一方面,“自然”的钢琴教学指的是,在钢琴训练中注重人道和现实的理性精神,创立身心自由的钢琴训练方式,钢琴演奏动作具有“自然之和”的本质属性。另一方面,“优化”的钢琴教学指的是,“行为上的自如化”“情绪上的轻松化”“姿态上的优美化”。第五节,提出了“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中的循环上升三阶段论”。1、“直觉弹奏阶段”培养身体经验。直觉弹奏阶段具有易变性、偶然性和无序个性化的特点,运用亚历山大技术对“直觉弹奏阶段”进行引导。2、“自觉弹奏阶段”培养艺术经验,具体体现为运用“有意识控制的自发性”有效控制音乐状态、建立身体与音乐之间的关联状态;“有意识控制的自发性”重塑“身体感官地图”;运用“有意识控制的自发性”进行四个方面的教学实践。3、“无我弹奏阶段”培养身体经验与艺术经验的融合,阐释了“无我弹奏阶段”的个性品质,“无我弹奏阶段”的身体经验与艺术经验融合的实践,最后提出了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循环上升三阶段论对钢琴表演艺术人才“表演者境界”“艺术家境界”“艺术大师境界”培养的启示。本章构建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方法“知行合一”“身心一体”维度上的辨证统一,最终形成整合性的“礼乐统一”,彰显身体能量与乐器演奏之间的辨证关系。在结论与展望中总结了七个方面的结论:1、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方法具有科学性和人文性融合的钢琴教育功能。2、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方法中双重场界结构的理论内涵——“身体空间场界”与“钢琴音乐作品场界”。3、亚历山大技术在钢琴教学中主要运用的方法有“主要控制技术”“抑制技术”“意向技术”。4、阐释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与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国传统身体美学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关系,增强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的人文性。5、身体经验与艺术经验的结合成为实现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中“身心统一”理念的关键要素。并提出了“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中的循环上升三阶段论”。6、亚历山大技术在中国钢琴演奏中的教学思维。7、亚历山大技术对培养中国钢琴表演艺术人才的启示。为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法搭建了圆锥体三维模型。本研究试图从理论认知和实践探索两方面进行钢琴教学的创新探索。理论认知方面,从身体哲学的角度构建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方法,提倡“身体反思”的重要作用。通过自我觉察和艺术“场界”的改变,使钢琴学生弹奏出丰富的钢琴音效、消除怯场心理。从实践探索方面,运用亚历山大技术“主要控制”技术,重塑“身体感官地图”,改变弹琴过程中身体不良习惯,使得由于不良肢体运动造成的身体疼痛感减轻,练琴的主动性增强,也避免身体受不良弹奏习惯造成的损伤,保持学生可持续演奏发展。

叶长红[8](2019)在《高校文化育人的人学透视》文中研究表明高校担负文化建设和对大学生进行文化培育的责任,注重高校的文化建设与培育是提高整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由之路。从理论归属上讲,大学文化属于社会文化的亚文化范畴,其文化建设与高校的职能息息相关,高校作为高级人才的培养基地,其目的是为社会建设培养更多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以灵活化、终身化为特质,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群体,提高人才培养的全面性与质量,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更需要关注高等学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对学生群体的关注,从学生个体——人,从马克思主义人学基点”现实的人“入手,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实施文化育人,以文化整体观贯穿教育过程,以文化的有机整体,实现“文而化之,以文化人”,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同时兼顾文化自觉。在文化育人的内容上,注重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角度,注重文化自觉,在育人过程中,实现文化对人的积极影响与培育作用,重点是以化成天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文化育人的人学透视是以人学理论为指导,界定清楚文化育人的内涵与外延,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视角,分析文化育人在高校的实施中对人的影响,结合国内外学界对于人学理论的讨论与新进展,并关注其他育人理论,主要以人学理论为理论支撑展望文化育人的发展前景,更好地研究关注文化对于人的积极内化作用,培育出更多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较高的人才,并将积极关注学界关于人的理论的新进展,为文化育人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推进高校文化育人。首先,以人学理论为视角,在本文中将文化育人的内涵与外延界定清楚,从人的存在论、本质论、价值论和发展论四个方面阐述文化育人对现实的人的影响。以人学理论透视高校文化育人,其目标是通过文化价值观的整体贯穿,文化对人的影响,实现文化的内化作用,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最终实现人的发展,从这一点上来讲,文化育人的目标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所追求的目标是契合的,体现了高校文化育人对“人”的关注的理论诉求。人作为高校文化育人的一部分,人既可以是高校文化育人的实施者,同时也是高校文化育人的对象,在高校文化育人中,人的存在、人的本质是文化育人实施的对象与基础,而人的价值的实现,人的发展的展开是文化育人所应有的目的。其次,从人的存在论、本质论、价值论和发展论出发,分别探讨当前高校文化育人的理论与实践。人的存在论之人的实践性存在、主体性存在和能动性存在是高校文化育人的起点。人的本质的社会性和个体性是高校文化育人的立足点,紧紧抓住人的本质的特点必不可少。当前高校文化育人的价值观建设中必须厘清人的价值论之人的社会价值、个人价值以及价值的群体本位和个体本位。价值观教育的基础也要求准确把握价值的属性和特点。人的发展论作为高校文化育人的现实归宿,也是文化育人的人学诉求。本文从人的存在论、本质论、价值论以及发展论四个方面出发,分别分析了当前文化育人在这四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成因以及解决建议,丰富了文化育人的理论和实践建设。最后,从高校文化育人的人学理论建构,人学制度建构和人学实践建构三个方面探讨了文化育人的人学建构。人学理论建构包括人学理念、人学目标和人学内容的建构,人学制度建构要以人为本,建立文化育人的行政组织制度、教育教学制度和机制,人学的实践建构主要从文化育人的课堂建设入手,从传统的第一、第二、第三课堂入手,关注当前的网络课堂建设,形成文化育人的课堂合力,以文化育人的理论、路径和课堂建设三方面的合力,共同推进文化育人的发展。本研究的难点在于以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研究高校文化育人,在研究的深度上还有很多的欠缺,在二者的理论分析以及方法论方面仍然存在不足,这也是本研究后续会注意的问题,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文化育人将面临新的态势,因此,将更加注重研究的时代性和前瞻性。

蔡畅[9](2019)在《绘画疗愈与农村小学美术教学 ——以赣州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儿童绘画是儿童通过非语言的方式对外表达的窗口,通过绘画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所思、所想、所看、所感,在儿童的绘画表达中每一笔都是“语言”,哪怕是儿童在纸上无章法的乱涂乱画,他们都可以用语言描述的头头是道。通过绘画作品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孩子的情绪、了解孩子的性格特征。“留守儿童”作为一群特殊的儿童群体,由于普遍存在隔代监护以及无人监护或者单亲监护,相对于非留守儿童而言,此类儿童心理状态往往不够理想,普遍存在心理亚健康问题,导致其出现交际障碍,学习意识和能力偏弱等问题,部分儿童还出现了性格缺陷。2012年,教育部修订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领》强调心理健康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处于突出位置,及时果断地对中小学生群体进行心理干预,引导学生建立健康人格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此外,该文件还进一步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是义务教育阶段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大力推进并贯彻实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得到了社会广泛的关注。绘画疗愈作为艺术治疗的一种治疗方法,在心理咨询及临床精神医学方面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和成就,由于经济发展、教育资源不均衡、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起等原因绘画疗愈与学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中并不显着。本文在学校教育的背景下,将绘画疗愈的理念和美术教学的相结合,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实验研究。围绕着美术疗愈的核心——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的心理状态为目的,研究讨论通过怎样的艺术活动体验方式,如何与美术课程相结合以发挥美术疗愈的作用。绘画疗愈是“留守儿童”对情绪的宣泄还是释放?是否影响到“留守儿童”今后的身心发展?以便总结研究经验,指出研究中不足之处。

冯弋洋[10](2019)在《聋人教师专业成长的叙事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成长成为相关领域研究者关注的问题,但很少有研究聚焦到特教师资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聋人教师。聋人教师在聋教育中有着独特的优势和非常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聋人进入到特殊教育学校任教,作为一名特殊的教育教学专业人员,聋人教师的专业成长也应受到重视。本研究采用叙事研究方法,选择了两位聋人教师作为叙事对象,通过解读个案专业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真实故事和体验对聋人教师专业成长进行深入剖析。以期能填补我国关于聋人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空缺,并为相关人员提供一些可借鉴的参考。研究分为以下几个部分:首先,研究者亲历聋人教师个案A老师和B老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现场,通过观察、访谈、收集实体资料等手段收集原始田野资料,再通过转录编号、分析归类、提炼故事等步骤对原始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按照入职前、准入、入职后的阶段顺序串联出聋人教师个案的专业成长故事,梳理了他们的专业成长历程。其次,通过两位聋人教师的成长历程反观聋人教师的成长路径,以本研究建构的聋人教师专业成长的三维分析模型为分析框架,从聋人教师专业内在结构、专业成长阶段及专业成长的影响因素三个方面对聋人教师的专业成长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得出了以下结论:1.专业内在结构方面,聋人教师与特殊教育相关的特教专业素养较高,而一般学科专业素养相对较低。2.聋人教师的专业成长阶段与教师的一般发展阶段理论相符,但他们在预备阶段专业基础较差,适应阶段显得更为艰难,在各成长阶段的进度与状态因人而异。3.影响聋人教师专业成长的因素有专业自主发展意识、听觉与语言能力、聋人身份认同、聋人高等师范教育背景、聋人教师资格与任用制度、任职学校的重视程度、成长中的机遇。其中,聋人教师自身的专业自主发展意识、听觉与语言能力和聋人身份认同这三方面对其专业成长的影响尤为重大。最后,研究基于以上结论针对如何促进聋人教师专业成长提出了以下建议:1.提高聋人教师自主反思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2.建立高效的聋人教师高等教育培养体系。3.完善我国聋人教师考核与选拔制度。4.营造良好的学校氛围和教师文化。5.为聋人教师提供有效的职后培训。从本研究两位叙事个案成长经历中也得到了一些有利于聋人培养的经验和启示。

二、试论医学课堂教学的人文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医学课堂教学的人文化(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从设计为人到设计育人——通识设计课程研究
    一、背景:设计育人
        (一)在人人设计的时代:数字时代的技术、设计与人
        (二)学科之显隐:包豪斯百周年纪念中缺席的设计通识
        (三)设计亦育人:当代高校美育发展视野下的通识设计教育
    二、概念:何谓设计通识
        (一)“高校”:高等教育层面
        (二)“通识”:面向通识教育和“通识”中西比较差异
        (三)设计——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的课程
        (四)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
        (五)通识与“专业通识”
    三、综述:研究史与问题
        (一)文献综述:从知识、理论、思维到课程实践
        (二)总体特征与突出问题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目的:从“概念”到“形式”
        (二)内容框架:“为什么—有什么—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
        (三)方法:从解决问题到基于“概念设计”的研究
    五、研究意义与目标
        (一)意义:育人与学科的不可分性
        (二)目标:学术材料、理论建构、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为什么:历史语境与当代使命
    第一节 设计成为通识——学科发展中的历史渊源
        一、设计通识与 19 世纪欧美大学艺术学科初创—诺顿美术课程中的设计教育
        二、设计通识与 20 世纪初期专业设计教育变革—早期包豪斯教育中的通识渊源及美国新包豪斯的通识设计思想
        三、设计通识作为战后设计研究的目的与结果—欧洲“设计思维”研究与“设计”成为英国中小学国家课程
        四、设计通识成为当代设计学科拓展动力——当代斯坦福设计思维引发的设计学科变革
        五、我国传统设计教育史“专业”与“通识”关系——传统造物中工匠职业教育与文人艺术的交互
    第二节 设计作为美育——新时代高校美育的形式
        一、我国传统美育思想与设计美育的表现形式
        二、近现代我国高校“美育”理解变迁与设计美育特点
        三、当代我国高校“美育”发展历史机遇与困局并存
        四、设计教育成为当代高校美育载体的优点
        五、“设计美育”的当代中外美学理论基础
第二章 有什么:发展现状与比较思考
    第一节 贯通或是悬置?——中小学设计课程标准比较
        一、设计引领艺术、技术:英国国家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二、设计作为视觉艺术素养:美国国家艺术标准
        三、我国中小学设计教育的“标准悬置”与“裂隙修复”
    第二节 从基础到前瞻——高校通识设计课程比较
        一、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演化与课程制度形成
        二、美国大学通识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三、美国通识设计课程的主要类型与学科内容-功能特征
        四、高校通识设计课程:从“专业科普”迈向“育人联结与学科前瞻”
第三章 是什么:研究核心——概念、内容、课题方法
    第一节 课程概念思考
        一、概念回溯:“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内外两种视野
        二、内涵思考:比较视野下的课程内涵特征解析
    第二节 课程内容辨析
        一、学科内外:今天“设计”概念何为?
        二、育人对接:从核心素养视野到设计通识的核心素养
        三、设计实践/实验:“通过设计实践进行的教育”
    第三节 课题设计价值
        一、通识设计课程教学设计的特殊性
        二、过去教训:教学自身缺乏“设计”
        三、课题设计:使教学与课程成为一种“艺术”的核心
第四章 教什么:课程内容建构理论
    第一节 课程学视野:课程内容建构的学理基础
        一、当代课程理论中的课程内容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建构的理论框架
    第二节 通识与美育视野: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三层次理论
        一、通识与美育的目标指向与层次性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三层次理论
    第三节 学科视野:课程内容的知识与能力形态
        一、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知识形态:学科“破界”与“跨界”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核心能力: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第四节 设计通识的核心能力——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培养
        一、从设计形式4 属性看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基本类型
        二、基于知觉-媒介-抽象的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三、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四、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五、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第五章 怎么教: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第一节 课题的本质与设计方法研究——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一、课题的本质及其设计方法: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二、设计通识典型课题分析
        三、通识设计课题设计方法:差异与应对策略
    第二节 微观: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4 种类型的课题设计研究
        一、基于“知觉-媒介-抽象”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二、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三、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四、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
    第三节 中观:通识设计内容3 层次的课题设计研究
        一、“设计语言”的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二、“设计返身”的课题设计研究
        三、“设计自由”的课题设计——在设计中自由
    第四节 课题设计方法总结与作为教学设计形式的展望
        一、微观和中观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总结
        二、宏观、抽象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展望
结论 “造物亦育人”——面向未来的高校通识设计课程
    一、异化与回应:设计作为一种通识性人文实践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再思考 ——设计学科核心素养与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三、课题设计作为育人体验设计和课程推广关键
附录一:本文专业案例分析与通识课题设计目录
附录二 西南交通大学通识课《设计美育Ⅰ:从艺术到设计》课程教学(2020-2021 秋季学期)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2)人文化成:人文视野下的高中化学教学研究 ——基于人教版(2019)高中化学必修教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进展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文化和人文
        二、人文化成
        三、人文教育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的全面发展学说
        二、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学论
        三、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第三章 人文视野下高中化学教学现状调查与结果分析
    第一节 调查概况
    第二节 调查目的
    第三节 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化学学习体验维度
        二、对自我的认知维度
        三、人际交往能力维度
        四、对社会的关注维度
        五、对自然的关怀维度
    第四节 调查结果所反映出的问题
第四章 人文视野下的高中化学教学若干内容分析
    第一节 高中化学人文教育构成内容分析
        —、化学人文知识
        二、化学人文精神
    第二节 体现人文教育的高中化学教学原则、策略
        一、教学原则
        二、教学策略
第五章 2019人教版高中化学人文教育教学内容研究
    第一节 新教材中的人文教育内容分析
        一、有关化学史的知识
        二、有关化学美的知识
        三、关于化学与职业的知识
        四、有关化学实验安全的知识
    第二节 内容呈现方式分析
        一、版面设计上体现的人文特点
        二、内容编排上体现的人文特点
第六章 融入人文教育的“氧化还原反应”课题实践研究
    第一节 研究目的
    第二节 教学研究过程
        一、学情前测及结果分析
        二、《氧化还原反应》教学实践
        三、课堂教学效果评价
    第三节 教学实践结论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反思与展望
        一、反思
        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3)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的背景
        (二)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基本思路
        (二)研究主要方法
    四、论文的创新之处
    注释
第二章 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基本理论述要
    一、文化自信解读
        (一)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功能
        (二)文化自信释义
        (三)文化自信的历史嬗变
        (四)文化自信维度关系辨析
    二、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及其理论阐释
        (一)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及其构成要素
        (二)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联
        (三)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价值
    注释
第三章 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化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文化学说
        (二)列宁关于文化建设思想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
        (一)毛泽东文化思想
        (二)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
        (三)江泽民先进文化思想
        (四)胡锦涛文化强国思想
        (五)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
    三、西方文化理论借鉴
        (一)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
        (二)约瑟夫﹒奈文化“软实力”和“巧实力”理论
    注释
第四章 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调查与实施
        (一)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调查的准备
        (二)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调查的实施
    二、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调查结果分析之积极表现
        (一)对文化自信有较高的认知与认同
        (二)对外来文化和文化交流持有理性态度
        (三)对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开展的文化自信教育基本满意
        (四)对社会文化氛围表示认可
    三、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调查结果分析之存在的问题
        (一)个体教育层面:有认知缺升华
        (二)学校教育层面:重形式轻内涵
        (三)家庭教育层面:重成才轻成长
        (四)社会教育层面:有参与缺治理
    四、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现存问题成因分析
        (一)个体因素:价值意识受到多元冲击
        (二)社会因素:教育体制机制错位断层
        (三)学校因素:教育资源缺乏整合提升
        (四)家庭因素:育人环境氛围亟需优化
    注释
第五章 优化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理路
    一、明确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理念
        (一)明确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强化以文化人的教育理念
        (三)落实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
        (四)秉承文化共同体的教育理念
    二、遵循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原则
        (一)文化的方向性与教育的科学性相统一
        (二)文化的主导性与大学生的主体性相统一
        (三)文化的理论性与教育的渗透性相统一
        (四)文化的系统性与大学生个体针对性相统一
    三、优化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内容结构
        (一)培根: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二)固本:加强红色革命文化教育
        (三)铸魂: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
        (四)通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注释
第六章 构建“一优三全”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体系
    一、聚焦整体格局,优化文化自信教育育人环境
        (一)国家层面:抓好顶层设计,把握文化自信教育根本方向
        (二)学校层面:健全人才培养体系,推动高校文化内涵育人
        (三)社会层面:着力构建文化自信教育的多元支撑
    二、聚焦关键人员,实施全员参与的文化自信教育
        (一)突出教师在文化自信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二)突出家长在文化自信教育中的渗透作用
        (三)突出典型人物在文化自信教育中的激励作用
        (四)驱动大学生自我文化教育动力
    三、聚焦关键环节,实施全程的文化自信教育
        (一)从学龄到高中,文化自信教育贯穿全学段
        (二)从大一到大四,文化自信教育贯穿全年级
        (三)文化比较中,实现文化自信终身教育
    四、聚焦关键领域,实施全方位的文化自信教育
        (一)站稳第一课堂,树立文化自信
        (二)丰富第二课堂,增进文化自信
        (三)抓牢“网络”载体,坚定文化自信
    注释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健康中国背景下高中女生性教育内容框架的构建 ——基于高中女生学习意愿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综述
        1.1.1 研究的背景与问题
        1.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1.4 研究的内容与创新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性教育现状研究
        1.2.2 国内外性教育研究的评述
2 概念解读
    2.1 性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2.1.1 性教育的内涵
        2.1.2 性教育的特征
    2.2 性教育框架的结构与功能
        2.2.1 性教育内容框架的结构
        2.2.2 性教育内容框架的功能
    2.3 性教育内容框架的构建原则与策略
        2.3.1 性教育内容框架的构建原则
        2.3.2 性教育内容框架的构建策略
    2.4 性教育内容框架构建的理论基础
        2.4.1 建构主义理论
        2.4.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4.3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主体性理论
        2.4.4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3 高中女生性教育体系接受意愿的考察
    3.1 研究样本
        3.1.1 调查对象
        3.1.2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3.2 研究方法与工具
        3.2.1 研究方法
        3.2.2 研究工具
    3.3 研究过程
        3.3.1 预调查
        3.3.2 正式调查
    3.4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3.4.1 数据的收集
        3.4.2 学生问卷数据的整理
        3.4.3 专家问卷数据的整理
        3.4.4 访谈结果的整理
    3.5 数据分析
        3.5.1 性教育内容框架理论模型的构建
        3.5.2 学生学习意愿分析
        3.5.3 影响学习意愿的因素分析
        3.5.4 学生希冀的性教育开展年级与形式等的调查结果分析
        3.5.5 访谈结果的分析
    3.6 结构方程建模
        3.6.1 项目分析
        3.6.2 计算描述性统计量
        3.6.3 探索性因子分析
        3.6.4 问卷的信度
        3.6.5 问卷的效度
        3.6.6 验证性因子分析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基于学习意愿的高中女生性教育内容的理论框架
        4.1.1 模型的结构图
        4.1.2 该模型的各项数值
        4.1.3 结构方程建模小结
    4.2 高中女生性教育学习意愿分析
        4.2.1 全体学生对该框架的学习意愿
        4.2.2 高一年级对内容框架的学习意愿
        4.2.3 高二年级对内容框架的学习意愿
        4.2.4 高三学生对内容框架的学习意愿
        4.2.5 学习意愿小结
    4.3 影响高中女生接受性教育的因素
        4.3.1 家庭因素对性教育接受意愿的影响
        4.3.2 外部因素对性教育接受意愿的影响
        4.3.3 影响因素小结
    4.4 学生希冀的性教育开展年级与形式等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4.4.1 性教育责任的承担者
        4.4.2 不同性教育形式的接受意愿
        4.4.3 性教育开始的阶段
        4.4.4 学生希冀的性教育开展年级与形式等的小结
    4.5 访谈分析
        4.5.1 实地访谈分析
        4.5.2 专家问卷主观题分析
        4.5.3 访谈小结
5 结论
    5.1 基于学习意愿的高中女生性教育内容框架概述
    5.2 性教育内容框架的接受意愿
    5.3 不同因素对接受主题意愿的影响
    5.4 学生希冀的性教育开展年级与形式等的结论
    5.5 访谈结论
6 讨论与建议
    6.1 基于研究结果的讨论
        6.1.1 对模型建构中删除题目的讨论
        6.1.2 高中女生性教育学习意愿的讨论
        6.1.3 高中女生性教育学习意愿影响因素的讨论
    6.2 建议
        6.2.1 对性教育框架内容的建议
        6.2.2 对性教育内容框架实施的建议
    6.3 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A 高中女生对性教育内容框架的学习意愿调查问卷
附录 B
附录 C
附录 D
附录 E
附录 F 项目分析:题总相关法
附录 G 总方差解释与旋转后的成分矩阵
附录 H 问卷发放说明
致谢

(5)健康中国背景下初中女生性教育内容框架的构建 ——基于初中女生学习意愿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1.1 国家及教育层面
        1.1.2 个体发展层面
        1.1.3 个人兴趣及经历方面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2 研究现状与问题的提出
    2.1 研究现状
        2.1.1 国外性教育发展及内容体系
        2.1.2 国内性教育发展及研究现状
    2.2 概念界定
        2.2.1 性
        2.2.2 性教育
        2.2.3 全面性教育
    2.3 研究问题
    2.4 研究思路与研究假设
        2.4.1 研究思路
        2.4.2 研究假设
3 研究方法
    3.1 问卷调查及访谈样本
        3.1.1 取样方法介绍
        3.1.2 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3.2 研究工具
        3.2.1 《青春期性教育调查》初始问卷
        3.2.2 《青春期性教育调查》专家问卷
        3.2.3 访谈提纲的设计
    3.3 研究方法
        3.3.1 教科书文本内容分析法
        3.3.2 文献法
        3.3.3 焦点小组讨论法
        3.3.4 问卷调查法
        3.3.5 访谈法
        3.3.6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法
    3.4 研究过程
        3.4.1 前期准备
        3.4.2 预调查
        3.4.3 正式调查
    3.5 数据收集与整理
        3.5.1 学生问卷数据的收集、录入与整理
        3.5.2 专家问卷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3.5.3 专家访谈结果的收集与整理
    3.6 结构方程建模
        3.6.1 项目分析
        3.6.2 因子分析
        3.6.3 学生问卷信度分析
        3.6.4 学生问卷效度分析
    3.7 数据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基于学习意愿的性教育内容理论框架
    4.2 学习意愿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4.2.1 初中女生对性教育内容学习意愿的分析
        4.2.2 初一女生对性教育内容学习意愿的分析
        4.2.3 初二女生对性教育内容学习意愿的分析
        4.2.4 初三女生对性教育内容学习意愿的分析
    4.3 性教育内容学习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4.3.1 不同年级女生学习意愿差异分析
        4.3.2 地区经济水平对初中女生学习意愿的影响
        4.3.3 家庭因素对初中女生学习意愿的影响
    4.4 初中女生对性教育课程开设相关问题的看法
        4.4.1 初中女生认同的性教育课程开始阶段
        4.4.2 初中女生希冀的性教育开设形式
    4.5 专家问卷调查结果
        4.5.1 性教育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4.5.2 对性教育课程男女分开授课的看法
    4.6 专家访谈结果
        4.6.1 初中校长访谈结果分析
        4.6.2 初中教务主任访谈结果分析
        4.6.3 初中班主任访谈结果分析
        4.6.4 初中生物老师访谈结果分析
        4.6.5 初中心理咨询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4.6.6 初中校医访谈结果分析
5 结论
    5.1 初中女生性教育内容框架
    5.2 初中女生对性教育内容的学习意愿
    5.3 初中女生对性教育内容学习意愿的影响因素
    5.4 对于性教育课程开设的相关问题
        5.4.1 学生意愿概述
        5.4.2 专家意见概述
6 讨论与建议
    6.1 讨论
        6.1.1 对于初中女生性教育内容框架的讨论
        6.1.2 对于初中女生学习意愿及影响因素的讨论
        6.1.3 对于性教育课程开设的讨论
    6.2 初中女生性教育内容实施建议
        6.2.1 课程目标
        6.2.2 课程开展形式
        6.2.3 教学原则
        6.2.4 教学内容
        6.2.5 教学方法
        6.2.6 教学评价
7 创新与不足
    7.1 研究的创新之处
        7.1.1 内容框架的创新之处
        7.1.2 研究方法的创新之处
    7.2 研究的不足之处
8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山西省 2017 年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
附录 B 山西省各市教育局网址
附录 C 《青春期性教育调查》初始问卷
附录 D 《中学性教育调查专家问卷》
附录 E
附录 F
附录 G
附录 H 表H-1专家对性教育主题及内容适合度的评定结果
致谢

(6)健康中国背景下中学男生性教育内容框架的构建 ——基于中学男生学习意愿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急速发展的时代需求
        1.1.2 紧张严峻的当下局势
        1.1.3 课题组需要与个人兴趣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与概念界定
    2.1 文献综述
        2.1.1 国内研究综述
        2.1.2 国外研究综述
    2.2 概念界定
        2.2.1 性
        2.2.2 性教育
3 研究技术路线
4 研究方法
    4.1 研究样本
    4.2 研究工具
    4.3 研究方法
        4.3.1 文献法
        4.3.2 焦点小组法
        4.3.3 问卷法
        4.3.4 结构方程建模
    4.4 施测过程
        4.4.1 预调查
        4.4.2 正式调查
    4.5 数据收集与整理
        4.5.1 问卷回收与整理
        4.5.2 有效样本基本情况
    4.6 数据分析
5 研究结果
    5.1 初中男生研究结果
        5.1.1 基于学习意愿的初中男生性教育内容的理论框架
        5.1.2 初中男生性教育内容学习意愿调查结果与分析
        5.1.3 初中男生学习意愿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5.1.4 学生希冀的性教育开展年级与形式等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5.2 高中男生研究结果
        5.2.1 基于学习意愿的高中男生性教育内容的理论框架
        5.2.2 高中男生性教育内容学习意愿调查结果与分析
        5.2.3 高中男生学习意愿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5.2.4 学生希冀的性教育开展年级与形式等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6 研究结论
    6.1 初中男生研究结论
        6.1.1 基于学习意愿的初中男生性教育内容的理论框架概述
        6.1.2 初中男生关于性教育内容的学习意愿概述
        6.1.3 初中男生关于性教育学习意愿的影响因素概述
        6.1.4 学生希冀的性教育开展年级与形式等概述
    6.2 高中男生研究结论
        6.2.1 基于学习意愿的高中男生性教育内容的理论框架概述
        6.2.2 高中男生关于性教育内容的学习意愿概述
        6.2.3 高中男生关于性教育学习意愿的影响因素概述
        6.2.4 学生希冀的性教育开展年级与形式等概述
7 讨论与建议
    7.1 基于研究结果的讨论
        7.1.1 对于原问卷中删除题目的讨论
        7.1.2 关于中学男生性教育学习意愿的讨论
        7.1.3 关于中学男生性教育学习意愿的影响因素讨论
    7.2 中学男生性教育内容的实施建议
8 研究创新、不足与展望
    8.1 研究创新
    8.2 研究不足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2017年山西省各市县GDP与PCGDP筛选结果
附录 B
附录 C
附录 D
附录 E
致谢

(7)亚历山大技术在中国钢琴教学中运用的理论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亚历山大技术的理论及其钢琴教育功能
    第一节 亚历山大技术的理论
        一、亚历山大技术理论来源:约翰·杜威身心统一哲学理论
        (一)亚历山大技术理论源自于杜威理论
        (二)杜威哲学理论中的“经验和习惯”与亚历山大技术理论
        二、亚历山大技术理论的内涵
        (一)亚历山大技术理论的内容
        (二)亚历山大技术理论的核心概念
        (三)亚历山大技术理论的主要特征——思想和身体紧密联系
        三、亚历山大技术理论的发展
    第二节 亚历山大技术的钢琴教育功能
        一、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育的科学性功能
        (一)有利于钢琴演奏技术张弛有度
        (二)增强钢琴学生的躯体感知力和核心力量
        (三)预防钢琴学生身体损伤延长职业生涯
        (四)启发学生身体知觉能力
        二、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育的人文性功能
        (一)改变演奏者观念——体验演奏过程而非执念于结果
        (二)有助于形成正确的身体经验
        (三)调整演奏者情感状态控制提升钢琴音乐美学的人文性表达
        (四)亚历山大技术“身心统一”功能有助于钢琴教育的人琴合一
        三、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育体现科学性和人文性的融合
        (一)建立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体现钢琴教育技术和艺术的融合
        (二)实现人与钢琴之间的融合提升学生艺术境界追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亚历山大技术在西方钢琴教学中的实践
    第一节 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方法的三个学段
        一、初级学段——树立科学的练琴观念,夯实演奏基础
        (一)规避错误使用练琴身体习惯
        (二)弹奏力量合理分配的理念
        (三)“整体运用”钢琴演奏的理念
        二、中级学段——协调音乐与钢琴演奏中运用的身体能量
        (一)“语言指令”对钢琴演奏能量运用的引导
        (二)“支撑与悬挂”语言指令控制演奏
        (三)“阻力和推力”语言指令控制演奏
        三、高级学段——强调身体经验的钢琴教学方法
        (一)“抑制技术”在钢琴教学中的运用
        (二)良好的“运用”和“运转”在钢琴教学的运用
        (三)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法中运用身体经验的意义
    第二节 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方法的三个时段
        一、课前——启发身体感受和表达
        (一)培养身体感受中的“时间感”
        (二)培养身体感受中的“空间感”
        (三)培养身体感受中的“视觉感”
        二、课中——体验亚历山大技术增强学生的身心协调
        (一)体验亚历山大技术的运动原理增强钢琴演奏的身心协调
        (二)运用“椅子作业”合理分配身体能量减少钢琴演奏中习惯性紧张
        三、课后——运用抑制技术在钢琴弹奏中觉察监督,剔除超负荷的练琴行为
    第三节 亚历山大钢琴技术训练的三个进程
        一、练习之前——建立审慎的练琴思维
        (一)初步形成身体与钢琴音乐两者结合的意识
        (二)建立对练琴时身体状态的觉知
        二、练习之中——改变观念体验过程
        (一)鼓励钢琴学生大胆质疑固有的练琴习惯
        (二)培养钢琴学生不执着于预期钢琴演奏结果
        三、练习之后——发掘钢琴演奏者的综合自我体验
        (一)发掘钢琴演奏者综合自我体验的三种方法
        (二)释放演奏者的内心焦虑,解决怯场心理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
    第一节 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理念与中国传统礼仪文化
        一、亚历山大技术理念与中国礼仪文化
        (一)亚历山大技术理念中礼仪文化来源与中国礼仪文化来源
        (二)亚历山大技术理念中礼仪文化载体与中国礼仪文化载体
        (三)亚历山大技术理念中礼仪文化的传播与中国礼仪文化的传播
        二、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理念与礼仪培养
        (一)表演仪态培养是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理念追求礼与乐的统一
        (三)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理念提升礼仪规范陶冶行为修养
    第二节 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理念与中国传统身体美学
        一、亚历山大技术理念与中国身体美学
        (一)亚历山大技术理念与儒家“天人一体”身体哲学
        (二)亚历山大技术身心统一理论与中国身体美学的一致性
        二、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理念与中国身体美学
        (一)琴者,即身之舞动、心之表情、灵之达意
        (二)实现中国古典身体美学的“栖居式审美”目标
    第三节 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理念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
        一、亚历山大技术理念与中国道德文化
        (一)亚历山大技术理念与中国道德文化的一致性
        (二)亚历山大技术理念与中国道德文化的差异性
        二、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理念与道德文化培养
        (一)艺术是培养道德文化的重要手段
        (二)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理念追求仁与乐的统一
        (三)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理念提升艺术境界实现人格的不断完善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道与器的相得益彰”——亚历山大技术在中国钢琴教学中的实践
    第一节 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中注重身体经验积累的探索
        一、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中调整学生的肢体动作
        二、根据钢琴学生生理特点选择教学指导方式
        三、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中指导学生上肢运动链的使用
        四、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中运用身体训练方式激发学生潜力
    第二节 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中注重艺术经验积累的探索
        一、培养钢琴学生表演哲学的反思性内涵
        二、提高钢琴学生内心体验与自得
        (一)“由适而乐”、“适人之乐”、“自适之适”和“忘适之适”
        (二)培养“身体深层敏感性”
        三、培养钢琴学生祛除内心执念的自我意识
    第三节 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思维的调整、扩展和突破
        一、思维调整——知觉塑造敏锐的弹奏动态
        二、思维扩展——音乐与身体的双重“场界”思维有助于人琴合一
        三、思维突破——注重过程导向的钢琴教学“无为思维”(Non—doing)
    第四节 “亚历山大技术”实现“自然和优化”的钢琴教学
        一、“自然”的钢琴教学
        (一)在钢琴训练中注重人道和现实的理性精神
        (二)创立身心自由的钢琴训练方式
        (三)钢琴演奏动作具有“自然之和”的本质属性
        二、“优化”的钢琴教学
        (一)行为上的自如化
        (二)情绪上的轻松化
        (三)姿态上的优美化
    第五节 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中的循环上升三阶段论
        一、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的“直觉弹奏阶段”:培养身体经验
        (一)直觉弹奏阶段具有易变性、偶然性和无序个性化的特点
        (二)运用亚历山大技术对“直觉弹奏阶段”进行引导
        二、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的“自觉弹奏阶段”:培养艺术经验
        (一)运用“有意识控制的自发性”有效控制音乐状态、建立身体与音乐之间的关联状态
        (二)“有意识控制的自发性”重塑“身体感官地图”
        (三)运用“有意识控制的自发性”进行四个方面的教学实践
        三、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的“无我弹奏阶段”:达到身体经验与艺术经验的融合
        (一)“无我弹奏阶段”的个性品质
        (二)“无我弹奏阶段”的身体经验与艺术经验融合的实践
        四、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循环上升三阶段论对钢琴表演艺术人才培养的启示
        (一)表演者境界
        (二)艺术家境界
        (三)艺术大师境界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附录一)亚历山大技巧对音乐演奏和音乐家健康的系统评估
(附录二)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法与中国传统钢琴教学法比较
(附录三)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法与中国钢琴教学法比较一览表
(附录四)访谈记录
(附录五)曲谱
(附录六)索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高校文化育人的人学透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2 高校文化育人的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据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高校文化育人的理论依据
    2.3 高校文化育人的人学视角选择
    2.4 高校文化育人的经验与教训
3 高校文化育人的存在论透视
    3.1 人的存在论:高校文化育人的起点
    3.2 高校文化育人对人的存在特质认识不足
    3.3 高校文化育人对人的存在特质认识不足的成因
    3.4 以重视人的存在的特质促进文化育人
4 高校文化育人的本质论透视
    4.1 人的本质论:高校文化育人的立足点
    4.2 高校文化育人在人的本质把握方面存在的问题
    4.3 高校文化育人在人的本质把握方面问题的成因
    4.4 以全面把握人的本质促进文化育人
5 高校文化育人的价值论透视
    5.1 人的价值论:高校文化育人的重点
    5.2 高校文化育人在人的价值引导方面存在的问题
    5.3 高校文化育人在人的价值引导方面问题的成因
    5.4 注重大学生的价值观引导与教育
6 高校文化育人的发展论透视
    6.1 人的发展论:高校文化育人的现实归宿
    6.2 高校文化育人在人的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
    6.3 高校文化育人在人的发展方面问题的成因
    6.4 高校文化育人在人的发展方面问题的解决建议
7 高校文化育人的人学建构
    7.1 高校文化育人的人学理论建构
    7.2 高校文化育人的人学制度建构
    7.3 高校文化育人的人学实践建构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课题情况

(9)绘画疗愈与农村小学美术教学 ——以赣州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起源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第二节 绘画疗愈与农村留守儿童的相关文献综述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绘画心理分析与绘画疗愈
        二、与绘画疗愈相关的概念解读
        1.绘画艺术心理治疗
        2.绘画艺术作为疗法
        三、与绘画教育有区别的绘画疗愈
        四、绘画疗愈与留守儿童的心理调查现状文献综述
        1.国内留守儿童心理调查文献综述
        2.国内外绘画疗愈应用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问卷量表调查法
        2.个案研究法
第一章 赣州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第一节 本地区留守儿童生存质量状况调查
        一、调查目的及对象
        二、调查内容
        三、调查方法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第二节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生存质量比较
        一、总生存质量
        二、性别生存质量
        三、抚养人文化程度生存质量
    第三节 留守儿童各别因素生存质量比较
        一、抚养类型别留守儿童生存质量
        二、父亲外出务工时间别留守儿童生存质量
        三、母亲外出务工时间别留守儿童生存质量
        四、父母亲探望间隔时间别留守儿童生存质量
    第四节 留守儿童生存质量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
    第五节 比较结果及主要发现
第二章 如何将美术疗愈与学校美术教学相结合
    第一节 绘画艺术作为疗愈的心理治疗
    第二节 绘画疗愈在农村学校的实施方式方法
        一、以工作室为基础的团体绘画疗愈
        二、以绘画主题或创作任务为主的团体绘画疗愈
        三、以绘画或创作过程为主的团体绘画疗愈
    第三节 教师如何运用“疗愈师”的身份与学生建立新的关系
        一、团体绘画的疗愈的来访者
        二、团体绘画疗愈的作品和创作过程
        三、团体绘画疗愈中的艺术治疗师
第三章 绘画疗愈在农村学校的教学实践
    第一节 农村留守儿童绘画疗愈的课程教学设计
    第二节 绘画疗愈对留守儿童的实际案例分析
        一、教学对象介绍
        二、课程与教学案例分析
第四章 绘画疗愈在农村学校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第一节 绘画疗愈在农村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美术师资的不足
        二、美术教师对“绘画疗愈”知识缺乏
        三、绘画疗愈场所环境的建设
        四、绘画疗愈在教学中应用技巧
    第二节 绘画疗愈在农村美术教学中的展望
结语
    一、研究创新
    二、研究不足
    三、研究总结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10)聋人教师专业成长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综述
    1.3 核心概念的界定
    1.4 聋人教师专业成长的分析模型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2.3 研究方法
    2.4 研究的效度
    2.5 研究的伦理
    2.6 研究思路
    2.7 研究程序
3 聋人教师A的专业成长故事
    3.1 聋人教师A和特殊教育学校Y的概况
    3.2 入职前:找到“组织”了
    3.3 入职缘起:一条改变命运的短信
    3.4 入职后:波折的成长历程
    3.5 A教师的专业成长历程梳理
4 聋人教师B的专业成长故事
    4.1 聋人教师B和特殊教育学校Z的概况
    4.2 入职前:每一个至关重要的选择
    4.3 求职过程:向校长“毛遂自荐”
    4.4 入职后:拾级而上
    4.5 B教师的专业成长历程梳理
5 聋人教师成长故事背后的思考
    5.1 聋人教师专业内在结构的剖析
    5.2 聋人教师专业成长阶段的剖析
    5.3 影响聋人教师专业成长的因素分析
6 结论与启示
    6.1 研究的结论
    6.2 启示与建议
7 研究的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试论医学课堂教学的人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D]. 曹勇.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2]人文化成:人文视野下的高中化学教学研究 ——基于人教版(2019)高中化学必修教材[D]. 张倩. 信阳师范学院, 2021(09)
  • [3]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研究[D]. 安莉.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7)
  • [4]健康中国背景下高中女生性教育内容框架的构建 ——基于高中女生学习意愿调查[D]. 王琦.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5]健康中国背景下初中女生性教育内容框架的构建 ——基于初中女生学习意愿调查[D]. 闫瑞.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6]健康中国背景下中学男生性教育内容框架的构建 ——基于中学男生学习意愿调查[D]. 韩雪丰.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7]亚历山大技术在中国钢琴教学中运用的理论与实践[D]. 万凡捷.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8]高校文化育人的人学透视[D]. 叶长红.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9]绘画疗愈与农村小学美术教学 ——以赣州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为例[D]. 蔡畅. 赣南师范大学, 2019(07)
  • [10]聋人教师专业成长的叙事研究[D]. 冯弋洋.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论医学课堂教学中的人文文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