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小麦冬前苗情况及存在问题

山西省小麦冬前苗情况及存在问题

一、山西省小麦冬前苗情及存在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陈效庚,杨美彩[1](2021)在《冷冬年份保障小麦安全越冬关键技术》文中指出文章针对拉尼娜事件形成的冷冬年份,可能对小麦安全越冬带来极大风险,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影响当今小麦冬管的主要因素,提出了积极应对冷冬年份的三大关键技术措施:一是全力以赴培育壮苗,提高麦苗抗冻性能;二是重点加强水肥管理,营造麦田抗冻生态;三是落实田间管护措施,确保小麦安全越冬,为小麦春季管理与抗灾夺丰收奠定坚实的苗情基础,为实现"十四五"时期夏粮丰产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技术支撑。

杨磊,孙敏,林文,任爱霞,丁鹏程,余少波,高志强[2](2021)在《群体结构对旱地小麦土壤耗水与物质生产形成的影响》文中指出试验设置早播(9月20日,ES)、晚播(10月10日,LS)两个播期,低播量(67.5kg·hm-2,LD)、中播量(90 kg·hm-2,MD)、高播量(112.5 kg·hm-2,HD) 3个播量,根据拔节期茎蘖数将小麦群体分成一类(>1200×104ind·hm-2,G1)、二类(900×104~1200×104ind·hm-2,G2)和三类(<900×104ind·hm-2,G3) 3个水平,研究不同群体水平下麦田水分消耗、小麦干物质量积累与运转、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一类群体较二类和三类,花后土壤耗水量分别增加3~11和16~32 mm,成熟期干物质量分别增加664~1122和2072~2300 kg·hm-2,且各生育阶段的干物质积累量最大,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分别增加42~60、17~179 kg·hm-2,提高花后植株干物质转运对籽粒的贡献,增加产量306~403、681~926 kg·hm-2,增幅达7.45%~8.40%、18.97%~20.83%,水分利用效率提高7.93%~10.94%、14.69%~18.94%。此外,一类群体下的土壤耗水与成熟期干物质量和产量之间显着相关,尤其是花后土壤耗水。本试验条件下,旱地小麦早播低量(ES+LD)是形成一类群体的主要措施;当拔节期群体密度达一类水平时,花后土壤耗水量、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量、花前干物质转运量、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显着提高。综上,在晋南地区旱地小麦9月20日配套播量67.5 kg·hm-2形成的一类群体结构,可增加花后籽粒灌浆对土壤水分的吸收利用,促进干物质量的积累,有利于其转运及对籽粒的贡献,使旱地小麦增产的同时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

彭宏扬[3](2019)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河南优质专用小麦发展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河南省小麦产业亟待转型,开展对优质专用小麦发展的研究,对河南省小麦产业在实现农业现代化后站稳脚步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方法,通过对河南省优质专用小麦生产的数据和资料搜集,主推品种生产中的品质及效益比较,对河南省优质专用小麦的发展现状和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同时借鉴先进发达国家的经验,提出了发展河南省优质专用小麦的发展策略。研究结果如下:河南省优质专用小麦发展概况:河南省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实现三年翻一番2018年达到了1200万亩;主推品种面积不断扩大,且培育了若干在未来替代作为替代的新品种;制定了优质专用小麦生产标准及规程,推广体系的完善确保了这些规程的宣传,同时加工企业数和企业加工能力的不断提升是获得经济效益的保证。河南省优质专用小麦的制约因素:主推品种年际间、跨区域的品质稳定性差,会造成品质混杂,不利收储;强筋小麦在生产中的效益与普通中筋小麦相比无明显优势;国内小麦市场对国外高品质小麦需求量大,而我国小麦最低收购价格高于国外出口价格,易受到国际市场冲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不足且种植小麦的面积低。河南省发展优质专用小麦的发展思路是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小麦生产供给,发展优质强筋小麦和弱筋小麦为主;在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和发展产业化的原则上实现河南省优质专用小麦提质增效的目标。提出了发展策略:加快优质专用小麦品质稳定品种的选育,同时进一步确定各地区划;加快推广已确立的优质专用小麦标准化生产技术,确保高标准生产技术落实到到每个县、乡、村级生产区域;进行优质专用小麦品牌建设,加快优质专用小麦优势区进行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工作,推广知名品牌及其生产基地建设的成功经验,拓宽产业链促增收;建立健全优质专用小麦的社会化服务,积极发展农业保险,在WTO协定的框架下适当增加对优质专用小麦的补贴;创新基层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互联网+农业”领域快速发展,构建优质专用小麦生产的物联网,实现科技工业反哺农业。

杨佳[4](2019)在《播期播量对晚播冬小麦产量、品质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研究山西省中部地区“冬小麦-夏高粱”一年两熟种植模式下(夏高粱为“晋杂30号,生育时期为95-100d)晚播冬小麦的配套高产种植技术。以“晋太182”冬小麦为试验材料,设置6个播期水平:分别为10月5日、10月12日、10月19日、10月26日、11月2日、11月9日,播量设低、中、高3个水平。根据当地生产经验,播期每推迟1天,播量增加7.5kg/hm2。通过分析播期及播量对“晋太182”冬小麦生长发育、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籽粒品质及收获后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为“冬小麦-夏高粱”一年两熟种植模式下的冬小麦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播期过晚会导致“晋太182”冬小麦生育时期推迟,并使得营养生殖过程缩短。播量对“晋太182”冬小麦的生育时期无影响。株高随着播期的延迟逐渐降低,过晚播导致植株矮小,发育不良。播期推迟会导致叶面积指数降低。10月5日-10月19日播种有利于小麦的生长发育。2、播期对“晋太182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均达到显着水平。产量及有效穗数随着播期的推迟而降低,在10月5日播种的冬小麦的产量及有效穗数都显着高于其他播期水平。穗粒数随着播期的推迟基本上呈增加趋势。播量对产量、穗粒数及千粒重影响不显着。有效穗数随着播量的增加显着增加。在高播量水平下显着高于中、低播量。播期及播量互作下,于10月5日播种,播量为150kg/hm2时产量最高,达到7689.27 kg/hm2。3、播期及播量对冬小麦的籽粒品质的影响都达到显着水平。同一播期不同播量水平下比较,小麦籽粒品质中蛋白质、湿面筋、沉降值、硬度都表现为11月9日播种,播量为375kg/hm2时较高。4、播期对冬小麦收获后0-30cm土层土壤容重、总孔隙度、质量含水量都有显着影响。小麦收获后0-30cm土层土壤有机质、有效氮、速效钾、全氮、全磷、全钾皆较播前土壤养分含量有所提升,收获后速效磷含量较播前土壤速效磷含量下降。5、根据“晋太182”冬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规律,其适宜播期范围为10月5日-10月19日,适宜的播量范围为112.5-292.5kg/hm2。在此播种范围内,有利于在山西省中部地区实现晚播冬小麦的高产、优质、高效生产。

闫翠萍,肖俊红,张晶,裴雪霞,董飞,张定一[5](2018)在《冬水前移对冬小麦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旋耕播种是晋西南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区小麦季的主要栽培模式,冬前灌水可塌实土壤、加快秸秆腐熟、确保小麦安全越冬。为探明合理运筹越冬水对培育冬前壮苗、增加小麦产量、提高籽粒水分利用率的影响,在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设置4个冬小麦冬前灌水时间处理,分别为11月10日、11月25日、12月10日和12月25日,以冬小麦传统灌冬水时间(12月10日)为对照(CK),研究冬前灌水时间对冬小麦冬前群体茎数、根系、旗叶光合性能和土壤容重、酶活性影响。结果表明:与不灌冬水的处理相比,冬前灌水可塌实耕层土壤、调节土壤容重,利于小麦根系与土壤紧密接触,增强土壤酶活性、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冬小麦分蘖和次生根的发生。与传统冬前灌水时间(12月10日)相比,冬水前移对小麦生长有补偿作用,使冬前总茎数、单株茎数、次生根数、根干重增加,延长了旗叶的功能期,提高了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促进光合产物的合成转化,使成穗数增加1.66%5.37%,千粒重增加0.55%3.03%。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旋耕播种条件下,小麦冬前灌水时间由传统昼消夜冻(12月10日)前移一个节气,即11月25日左右,主茎叶龄3叶到3叶1心的分蘖初期,可使小麦增产8.40%,水分利用效率提高5.76%,达22.05 kg·mm-1·hm-2。

周应军,李彦良,蒋向,王策[6](2017)在《洛阳市旱地小麦播种技术模式试验示范初报》文中研究指明为探索机械播种条件下,旱地小麦最佳的播种方式和最适的播种量,2015年秋季采用免耕宽幅匀播、宽幅匀播(非免耕)、免耕沟播和常规条播(非免耕)4种播种模式和150,187.5,225 kg/hm2等3个播量,在孟津县白鹤镇范村旱地进行大区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常规条播(非免耕)产量最高,免耕沟播省事省工,出苗齐全;4种播种方式除宽幅匀播外,均以播量225 kg/hm2产量最高;在机械收获的情况下,调查所得理论产量等同于实际产量,不必再进行85%折损。

李江峰,陈效庚,陈静[7](2015)在《晚播麦开春后管理关键技术》文中提出开春以后,晚播小麦管理要走以促弱转壮为主的技术路线,突出提温、加强划锄,突出防灾、适时浇水,突出促控、及时追肥,突出保产、一喷三防,搭建丰产苗架,以实现高产。

杨峰,孙玉,鲁晋秀,李峰,王苗[8](2014)在《黑小麦研究现状及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文中认为黑小麦是指籽粒的皮为紫色、深紫色、紫蓝色的一类小麦的总称,富含钙、磷、硒、锌等矿物元素和蛋白质、食物纤维、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是不可多得的黑色保健食品。我国对黑小麦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通过多年研究,已育成多个适合不同生态区的黑小麦品种,并且总结出一套黑小麦播种、田间管理、收获的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李永锋,李慧荣[9](2014)在《冬小麦播期与播量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近年来小麦苗期生长的冬前积温趋于升高,正常播期小麦冬前易出现偏旺或旺长的问题,提出正确处理冬小麦播期与播量关系的意见,即处理好冬前积温与苗龄的关系,把握好种子大小、出苗、叶片生长、分蘖,以及温度消耗与播期、播量相关联的因素,科学控制播量,尽量采取精量播种和半精量播种。

李静,朱娟娟[10](2014)在《临汾2013年小麦冬季管理特点》文中研究指明2013年,临汾市全年降水极不平衡,呈现出夏季降雨量高峰、秋冬降雨量严重不足的现象,与历年降水分布有很大的不同。异常气候不仅对小麦适期播种产生了很大影响,而且影响到小麦的丰产丰收,因此管理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二、山西省小麦冬前苗情及存在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西省小麦冬前苗情及存在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冷冬年份保障小麦安全越冬关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当今小麦冬前田间管理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1.1 冬前管理时间较短
    1.2 小麦苗情总体偏弱
    1.3 拉尼娜事件影响
2 积极应对冷冬年份保障小麦安全越冬的关键技术措施
    2.1 全力以赴培育壮苗,提高麦苗抗冻性能
        2.1.1 弱苗麦田管理突出一个“促”字
        2.1.2 旺苗麦田管理突出一个“控”字
        2.1.3 壮苗麦田管理突出一个“保”字
    2.2 重点加强水肥管理,营造麦田抗冻生态
        2.2.1 及时普浇越冬水
        2.2.2 及时补施肥料
        2.2.3 注重秋冬病虫防治
    2.3 落实田间管护措施,确保小麦安全越冬
        2.3.1 耙耱碾压麦田
        2.3.2 秸秆覆盖麦田
        2.3.3 麦田禁止放牧

(2)群体结构对旱地小麦土壤耗水与物质生产形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基地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样品取集和测定方法
        1.3.1 群体茎蘖数的测定
        1.3.2 土壤水分的测定
        1.3.3 耗水量计算
        1.3.4 干物质积累与运转
        1.3.5 产量及其构成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播期播量对旱地小麦群体茎蘖数的影响
    2.2 群体结构对旱地麦田土壤水分消耗的影响
    2.3 群体结构对旱地小麦干物质积累量及其转运的影响
        2.3.1 生育时期干物质积累量
        2.3.2 各生育阶段干物质积累量及其比例
        2.3.3 干物质转运及其对籽粒的贡献
    2.4 群体结构对旱地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2.5 不同群体结构土壤耗水与成熟期干物质量、产量及其构成的关系
3 讨论
4 结论

(3)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河南优质专用小麦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国内研究进展
        1.1.1 我国优质专用小麦的标准
        1.1.2 我国优质专用小麦的品种区划发展
        1.1.3 我国优质专用小麦的品种选育
        1.1.4 我国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化发展
    1.2 国外研究进展
        1.2.1 小麦主产国小麦产业现状
        1.2.2 农业生产中的服务体系探索及研究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数据获取
    3.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3.3 参照标准
4 结果与分析
    4.1 河南省优质专用小麦发展概况简述
        4.1.1 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
        4.1.2 优质专用小麦品种概况
        4.1.3 优质专用小麦品质概况
        4.1.4 优质专用小麦生产转化体系概况
    4.2 河南省优质专用小麦发展过程中的制约因素
        4.2.1 品种品质稳定性差
        4.2.2 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增收效益低
        4.2.3 优质专用小麦在国际市场中竞争力低
        4.2.4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种植小麦面积少
    4.3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河南优质专用小麦的发展目标、原则
        4.3.1 基本思路
        4.3.2 发展目标
        4.3.3 发展原则
    4.4 河南省优质专用小麦的发展策略
        4.4.1 加大选育引种推广优质品种并确定各地区划
        4.4.2 加快优质专用小麦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
        4.4.3 加速品牌建设,推进生产基地建设
        4.4.4 建立健全社会服务,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4.4.5 构建“物联网”促进优质专用小麦发展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4)播期播量对晚播冬小麦产量、品质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播期及播量对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1.2.2 播期及播量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1.2.3 播期及播量对冬小麦品质的影响
        1.2.4 播期及播量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1.3 研究目的及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及田间管理
    2.3 试验测定指标和方法
        2.3.1 生育时期调查
        2.3.2 生长发育指标的测定
        2.3.3 产量测定与室内考种
        2.3.4 品质测定
        2.3.5 土壤理化性状测定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播期及播量对晚播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3.1.1 不同播期对晚播冬小麦生育时期的影响
        3.1.2 播期及播量对晚播冬小麦农艺性状的影响
    3.2 播期及播量对晚播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3.2.1 播期及播量对晚播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3.2.2 播期及播量对晚播冬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3.2.3 不同处理对晚播冬小麦穗部性状的影响
    3.3 播期及播量对晚播冬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
    3.4 播期及播量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3.4.1 不同播期及播量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3.4.2 不同播期及播量对土壤总孔隙度的影响
        3.4.3 不同播期及播量对土壤质量含水量的影响
    3.5 播期及播量对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
        3.5.1 不同播期及播量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3.5.2 不同处理组合对土壤有效氮的影响
        3.5.3 不同处理组合对土壤速效磷的影响
        3.5.4 不同处理组合对土壤速效钾的影响
        3.5.5 不同处理组合对土壤全氮的影响
        3.5.6 不同处理组合对土壤全磷的影响
        3.5.7 不同处理组合对土壤全钾的影响
4 结论与讨论
    4.1 讨论
        4.1.1 播期及播量对晚播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4.1.2 播期及播量对晚播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4.1.3 播期及播量对晚播冬小麦品质的影响
        4.1.4 播期及播量对晚播冬小麦收获后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4.2 结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致谢

(5)冬水前移对冬小麦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2.1 群体调查
        1.2.2 根系调查
        1.2.3 籽粒产量及考种
        1.2.4 籽粒水分生产率
        1.2.5 光合特性
        1.2.6 土壤特性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冬灌时间对冬小麦冬前群体和根系的影响
        2.1.1 对冬小麦冬前群体的影响
        2.1.2 对冬小麦冬前根系的影响
    2.2 冬灌时间对冬前土壤容重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2.3 冬灌时间对冬小麦旗叶光合特性的影响
        2.3.1 对冬小麦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2.3.2 对冬小麦旗叶光合速率的影响
    2.4 冬灌时间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2.4.1 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和产量结构的影响
        2.4.2 对冬小麦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6)洛阳市旱地小麦播种技术模式试验示范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和方法
    1.1试验设计
    1.2播前土地整理
    1.3播种及田间管理
    1.4观察与记载
    1.5气象条件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播种方式对播前墒情的影响
    2.2不同播种方式对播种质量和出苗情况的影响
    2.3不同播种方式对冬前苗情的影响
    2.4不同播种方式对小麦成产因素和产量的影响
    2.5不同播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2.6理论产量和实产的比较
3结论与讨论

(7)晚播麦开春后管理关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一、突出提温, 加强划锄
二、突出防灾, 适时浇水
三、突出促控, 及时追肥
四、突出保产, 一喷三防

(8)黑小麦研究现状及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黑小麦研究现状
    1.1 黑小麦概述
    1.2 黑小麦育种现状
    1.3 黑小麦的特征
        1.3.1 黑小麦的植物学和生物学特征
        1.3.2 黑小麦的品质特征
2 黑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2.1 选择适宜品种, 适期适量播种
    2.2 精细整地, 提高播种质量
    2.3 针对病虫, 处理种子, 确保一播全苗
    2.4 平衡施肥, 提高肥料利用率
    2.5 根据苗青、墒情, 分类指导, 做好各期田间科学管理
        2.5.1 冬前管理
        2.5.2春季管理
        2.5.3 后期管理
        2.5.4 适期收获

(9)冬小麦播期与播量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冬前积温与苗龄的关系
2 种子特点与苗情的关系
    2.1 种子大小与播量
    2.2 出苗与积温消耗
    2.3 叶片生长与积温消耗
    2.4 小麦分蘖与成穗
3 确定播期与播量的关系
    3.1 科学确定小麦播期
    3.2 科学控制播量

(10)临汾2013年小麦冬季管理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 2013年小麦播种特点
    1.1 播期长且分散
    1.2 适墒播种面积小
    1.3 秸秆还田质量低
2 冬前气候特点
    2.1 降水时空分布严重不均
    2.2 气温持续偏高
    2.3 降水持续偏少
3 冬季小麦苗情
4 麦田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播量偏大
    4.2 麦苗发育不均衡
    4.3 晚播麦田土壤翘虚
    4.4 早播麦田杂草较多
    4.5 土壤深层缺墒
    4.6 冬前管理重视不够
5 冬季麦田的管理要点
    5.1 抓紧冬水浇灌扫尾
    5.2 严禁畜禽啃麦

四、山西省小麦冬前苗情及存在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冷冬年份保障小麦安全越冬关键技术[J]. 陈效庚,杨美彩. 基层农技推广, 2021(03)
  • [2]群体结构对旱地小麦土壤耗水与物质生产形成的影响[J]. 杨磊,孙敏,林文,任爱霞,丁鹏程,余少波,高志强. 生态学杂志, 2021(05)
  • [3]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河南优质专用小麦发展策略研究[D]. 彭宏扬. 河南农业大学, 2019(04)
  • [4]播期播量对晚播冬小麦产量、品质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D]. 杨佳. 山西农业大学, 2019(07)
  • [5]冬水前移对冬小麦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 闫翠萍,肖俊红,张晶,裴雪霞,董飞,张定一.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8(05)
  • [6]洛阳市旱地小麦播种技术模式试验示范初报[J]. 周应军,李彦良,蒋向,王策. 山西农业科学, 2017(03)
  • [7]晚播麦开春后管理关键技术[J]. 李江峰,陈效庚,陈静. 现代农业, 2015(04)
  • [8]黑小麦研究现状及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 杨峰,孙玉,鲁晋秀,李峰,王苗. 陕西农业科学, 2014(11)
  • [9]冬小麦播期与播量的关系[J]. 李永锋,李慧荣.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14(10)
  • [10]临汾2013年小麦冬季管理特点[J]. 李静,朱娟娟.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14(04)

标签:;  ;  ;  ;  ;  

山西省小麦冬前苗情况及存在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