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六丸治疗子宫肌瘤168例

消六丸治疗子宫肌瘤168例

一、消瘤丸治疗子宫肌瘤168例(论文文献综述)

杨欣[1](2021)在《妇科肿瘤与血瘀证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旨在了解妇科肿瘤手术前后中医证候及血瘀证积分特点,同时分析临床检测指标的变化,阐述妇科肿瘤患者与血瘀证的相关性。为临床更好的中西医结合防治妇科肿瘤提供客观理论依据。方法1调查我院2017.10-2021.03妇科肿瘤患者术前及术后2月的中医证候及血瘀证积分情况。运用SPSS26.0对数据进行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卡方检验、非参数检验,分析妇科肿瘤患者手术前后中医证候特征及分布规律,并分析手术前后血瘀证积分的变化。2运用SPSS26.0分析我院2017.10-2021.03妇科肿瘤患者术前及术后2月血液学参数变化情况,包括血常规、凝血、血浆D-二聚体、血脂等相关检测指标。结果1.聚类分析结果:对术前妇科良性肿瘤患者中医证候聚为4类,分别为:肾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气虚血瘀证、痰湿瘀结证,以肾虚血瘀证为主。对术后妇科良性肿瘤患者中医证候聚为5类,分别为:气虚证、肾阳虚证、气滞血瘀证、脾虚痰湿证、肾阴虚证,以气虚证为主。对术前妇科恶性肿瘤患者中医证候聚为3类,分别为:气虚血瘀证、肾虚血瘀证、湿热瘀阻兼肾虚证,以气虚血瘀证为主。对术后妇科恶性肿瘤患者中医证候聚为4类,分别为:脾肾两虚证、气虚血瘀证、痰湿瘀结证、肾阴虚证,以脾肾两虚证为主。2.对妇科肿瘤患者手术前后血瘀证积分进行比较:2.1对所有妇科肿瘤患者手术前后血瘀证积分进行比较,术后血瘀证积分小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2分别对妇科良恶性肿瘤手术前后血瘀证积分及占比进行比较:良恶性肿瘤术后2月血瘀证积分均小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肿瘤术后2月血瘀证占比下降(P<0.01),恶性肿瘤术后2月血瘀证占比无明显下降(P>0.05),但中、重度血瘀证占比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3对妇科良恶性肿瘤术前血瘀证积分进行比较:术前恶性肿瘤血瘀证积分显着低于良性肿瘤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妇科良恶性肿瘤术后血瘀证积分进行比较:术后恶性肿瘤血瘀证积分显着高于良性肿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4对妇科良性肿瘤各组之间血瘀证积分进行比较:内异症组血瘀证积分高于肌瘤组、卵巢良性肿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3.对妇科肿瘤患者手术前后血液学参数进行分析:3.1对妇科良性肿瘤手术前后血液学参数进行分析:术后2月炎症、血小板相关指标、D-Dimer水平较术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色素相关指标较术前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月PT延长、INR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月TC水平较术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2对妇科恶性肿瘤手术前后血液学参数进行分析:术后2月炎症、血小板相关指标较术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色素相关指标较术前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前后凝血相关指标、D-Dimer无显着差异(P>0.05)。术后2月TG水平较术前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3对良恶性肿瘤术前血液学参数进行对比分析:恶性肿瘤患者的炎症、血色素相关指标及Fib、D-Dimer水平均高于良性肿瘤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DL-C水平则低于良性肿瘤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对不同良性肿瘤组之间进行血液学参数对比:肌瘤组、内异症组、肌瘤合并内异症组血色素水平均低于卵巢良性肿瘤组、肌瘤合并卵巢良性肿瘤组。肌瘤组、内异症组、肌瘤合并内异症组血小板水平高于卵巢良性肿瘤组。肌瘤合并内异症组APTT水平小于卵巢良性肿瘤组、内异症组。结论1.妇科肿瘤与血瘀证存在密切相关性,以中度血瘀证为主。良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血瘀证积分均下降,术后良性肿瘤患者的血瘀证改善更为明显。2.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血瘀证较其他妇科良性肿瘤严重。3.妇科良性肿瘤患者术前以肾虚血瘀证为主,术后以气虚证为主。4.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前以气虚血瘀证为主,术后以脾肾两虚证为主。5.妇科良恶性肿瘤患者术后炎症、血小板相关指标均较术前下降,从侧面反映妇科肿瘤与血瘀证具有一定相关性。

李青霖(Lee Ching Lam Jessica)[2](2019)在《近20年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文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收集,在挖掘近20年中医治疗子宫肌瘤文献研究的过程中发现,自2013年开始出现以中医活血化瘀法为观察组研究文献,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进行中医活血化瘀法Meta分析,并以中医活血化瘀法、单用中药内服方为中药治疗子宫肌瘤的用药规律作研究,进行统计学频数分析、聚类分析,以期望能探索出新的临床治疗和处方用药思路。方法:通过电子检索有关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文献进行整理,收录符合纳入标准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利用统计软件Revman 5.3进行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子宫肌瘤文献进行Meta分析;使用EXCEL建立方药数据库整理,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学频数分析、聚类分析,总结及归纳出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用药规律。通过电子检索有关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文献进行整理,收录符合纳入标准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利用统计软件Revman 5.3进行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子宫肌瘤文献进行Meta分析;使用EXCEL建立方药数据库整理,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学频数分析、聚类分析,总结及归纳出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用药规律。1.Meta分析:系统评价用方法学评价主要采用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价工具进行纳入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质量评价文献;对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子宫肌瘤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中的纳入与排除标准、疗效判定标准、随机法、样本含量、盲法的运用、治疗方法、统计学方法、随访、退出与失访等内容进行描述性分析。纳入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子宫肌瘤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进行Meta分析,应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统计软件Revman 5.3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评价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2.中医药的频数及聚类分析:检索1998-2018年中医活血化瘀法、单纯中药内服药物,治疗子宫肌瘤文献。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统计学分析,主要利用Excel软件及SPSS 26.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用药规律的频数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1.Meta分析:检索1998-2018年期间有关子宫肌瘤的临床研究文献,共检索出1,032篇,经文献质量评价,本研究纳入30篇文献均为C级文献,总体文献质量偏低。纳入30篇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Meta分析。(1)中医活血化瘀法(包括单用中医活血化瘀法、中医活血化瘀法联合米非司酮)对米非司酮对照研究中,总有效率、子宫体积缩小、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水平降低方面均优于米非司酮疗法(P<0.01)。不良反应差异在米非司酮疗法大于中医活血化瘀法。肌瘤体积的缩小、孕酮(P)、黄体生成素(LH)水平降低在中医活血化瘀法对米非司酮疗法的差异性并无统计学上意义。中医活血化瘀法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23,95%,CI(0.17,0.29),P<0.00001],中医活血化瘀法的总有效率优于米非司酮疗法(P<0.01)。子宫体积缩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58.60,95%,CI(-67.22,-49.97),P<0.00001],中医活血化瘀法的子宫体积缩小优于米非司酮疗法(P<0.01)。雌二醇(E2)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49.70,95%,CI(-52.86,-46.55),P<0.00001],雌二醇(E2)水平降低在中医活血化瘀法优于米非司酮疗法(P<0.01)。卵泡刺激素(FSH)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15,95%,CI(-2.65,-1.66),P<0.00001],卵泡刺激素(FSH)水平降低在中医活血化瘀法优于米非司酮疗法(P<0.01)。不良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38,95%,CI(1.59,3.56),P<0.0001],不良反应差异在米非司酮疗法大于中医活血化瘀法。(2)单用中医活血化瘀法对米非司酮对照研究中,总有效率、子宫体积的缩小、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水平降低方面均优于米非司酮疗法(P<0.01);不良反应差异在米非司酮疗法大于中医活血化瘀法。肌瘤体积的缩小、孕酮(P)、黄体生成素(LH)水平降低、月经量减少在中医活血化瘀法对米非司酮疗法的差异性并无统计学上意义。单用中医活血化瘀法(观察组)对米非司酮(对照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21,95%,CI(0.16,0.28),P<0.00001],总有效率在单用中医活血化瘀法优于米非司酮疗法(P<0.01)。子宫体积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59.04,95%,CI(-68.11,-49.98),P<0.00001],中医活血化瘀法的子宫体积缩小优于米非司酮疗法(P<0.01)。雌二醇(E2)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50.05,95%,CI(-53.26,-46.84),P<0.00001],P<0.00001],雌二醇(E2)水平降低在单用中医活血化瘀法优于米非司酮疗法(P<0.01)。卵泡刺激素(FSH)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15,95%,CI(-2.68,-1.61),P<0.00001],卵泡刺激素(FSH)水平降低在中医活血化瘀法优于米非司酮疗法(P<0.01)。不良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21,95%,CI(1.41,3.47),P=0.0006],不良反应差异在米非司酮疗法大于中医活血化瘀法(P<0.01)。2.频次分析:(1)中医活血化瘀法常用的药物种类频次依次是理气药(21.75%)、活血化瘀药(21.28%)、清热药(17.97%)、利水渗湿药(14.89%)、补虚药(14.89%)。常用的药物频次依次是赤芍(8.75%)、丹皮(8.51%)、桂枝(8.27%)、桃仁(8.27%)、茯苓(8.27%)、当归(8.04%)、香附(7.57%)、枳壳(7.09%)、乌药(7.09%)、薏苡仁(6.62%)。(2)单纯内服中药方常用的药物种类频次依次是活血化瘀药(27.17%)、补虚药(19.29%)、清热药(16.00%)、理气药(9.42%)、利水渗湿药(6.40%)。常用的药物频次依次是桃仁(4.77%)、赤芍(4.43%)、获苓(4.28%)、桂枝(4.12%)、丹皮(4.00%)、莪术(3.94%)、三棱(3.69%)、当归(3.69%)、香附(2.58%)、黄芪(2.34%)。虫类药在175味药物占6味,占所有药物3.43%,使用频次79味次,占全部用药频次达2.43%。按出现频数计算,依次是水蛭、±鳖虫、地龙、僵蚕、蜈蚣、虻虫。消食药占5味,是所有药物的2.86%,使用频次48味次,占全部用药频次达1.48%。按出现频数计算,依次是鸡内金、山楂、谷芽、莱菔子、神曲。3.聚类分析结果:C1:莪术、三棱C2:乌药、鸡血藤、薏苡仁、枳壳、香附、红花C3:穿山甲、水蛭、牛膝、海藻、昆布、鳖甲、丹参、夏枯草、牡蛎、甘草、川芎、白术、党参、黄芪C4:当归C5:茯苓、桂枝、丹皮、桃仁、赤芍结论:本文的研究运用统计学Meta分析、频次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子宫肌瘤的用药规律做了系统整理研究以及比较中西药的有效率,综合起来,本文的研究成果及结论如下:1.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子宫肌瘤的Meta分析中医活血化瘀法(包括单用中医活血化疲法、中医活血化瘀法联合米非司酮)对米非司酮对照研究中,总有效率、子宫体积的缩小、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水平降低方面均优于米非司酮疗法(P<0.01);不良反应差异在米非司酮疗法大于中医活血化瘀法。肌瘤体积的缩小、孕酮(P)、黄体生成素(LH)水平降低、月经量减少在中医活血化瘀法对米非司酮疗法的差异性并无统计学上意义。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医活血化瘀法对米非司酮对照研究在不同方面有优势,中医活血化瘀法适用于治疗气滞血瘀型子宫肌瘤。西药米非司酮疗法的不良反应明显大于中医活血化瘀法(P<0.01),其疗效不确定且易复发,容易诱发闭经。随着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子宫肌瘤研究日渐增加,为未来单纯中药治疗子宫肌瘤临床研究进一步观察。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子宫肌瘤是有一定成效,但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学质量低,存在较高的偏倚风险;以后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中应严谨地遵循循证医学相关原则,严格把握控制质量,并需要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和优势,为中医药物疗法的临床推广应用提供循证医学的证据。2.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用药规律通过频次分析、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中医活血化瘀法及单纯内服中药方的药物包含首五味药赤芍、丹皮、桂枝、桃仁、茯苓,提示治疗子宫肌瘤主要以桂枝茯苓丸作基础方;治法治则以活血化瘀法、补益肝肾脾、滋养阴血疗法、益气扶正法;治疗子宫肌瘤不同阶段使用的中药剂型。虫类药药性猛、起效速、疗效佳,适用于子宫肌瘤重症。应用虫类药时宜辨证论治,严格掌握剂量,中病即止。配伍消食药助消食化积,防止药物伤脾,护脾胃以免进一步损伤正气。本文的创新性:在挖掘近20年中医治疗子宫肌瘤文献研究的过程中发现,自2013年开始出现以中医活血化瘀法为观察组研究文献,2013年至2018年40篇文献研究共选出30篇符合纳入标准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进行Meta分析,并以38篇单用中医活血化瘀法为中药治疗子宫肌瘤的用药规律作为研究。随着未来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子宫肌瘤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增加,为单纯中药治疗或中西药结合治疗子宫肌瘤临床进一步研究。本文的不足与展望:关于用药规律的研究局限于单纯内服中药方,未有全面包括中西药结合治疗、针灸法治疗、针灸结合中药等的文献研究,希望将来能更深层地挖掘中医治疗子宫肌瘤的用药,通过研究获取更有价值的临床用药规律。由于个人时间与能力所限,未能有系统全面地评价子宫肌瘤的文献,希望以后能再加以补充深入研究。

李亚希[3](2018)在《基于属性偏序的李坤寅教授辨治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病知识发现》文中认为目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病为妇科常见病和疑难病,严重影响女性的生活质量,且有一定的复发率,中医药在其治疗上有着独特的优势。名中医临床经验传承和学术思想研究具有重大意义,是推动中医学进步和理论创新的主轴。本文通过属性偏序理论的知识发现新方法,对李坤寅教授诊治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经验及用药规律进行深入的挖掘,以全面总结及继承李坤寅教授的临证经验,为名中医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传承与发扬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本研究采集2016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李坤寅教授门诊诊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病的病案,经过数据规范化、质量控制、复审与评估后,建立偏序分析数据库,共纳入子宫内膜异位症病案303份及子宫腺肌病病案238份。基于数学理论、形式概念分析理论、偏序理论,以病案为对象,分别以基本信息、伴随疾病、症状、药物为属性,生成属性偏序结构图,通过提取相应的知识规则集合进行知识发现,以深入研究李坤寅教授辨治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病的证治规律。结果:1.基本信息子宫内膜异位症病案的年龄主要处于31-40岁之间,其次处于21-30岁之间,最后处于41-50岁之间,各个年龄区间的病案均有出现不良妊娠史。子宫腺肌病病案的年龄主要处于41-50岁之间,其次处于31-40岁之间,处于此两个年龄区间的病案有出现不良妊娠史,最后为处于21-30岁之间,该年龄区间的病案无不良妊娠史。2.伴随疾病子宫内膜异位症病案常见的伴随疾病为:子宫肌瘤、盆腔炎性疾病、子宫腺肌病、不孕症、复发性流产、痛经。子宫腺肌病病案常见的伴随疾病为: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复发性流产、异常子宫出血。3.症状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病的病案症状均常见经行腰酸、月经有血块、经色暗红、痛经,舌苔多见舌暗、苔薄、苔白,脉象多为脉细,常见的中医证型均为肾虚血瘀证。4.药物李坤寅教授辨治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病病案第一类中医治法以补肾益精,健脾养肝为主,用药时期主要为经后期,主要的药物及其常用剂量为:续断15g,柏子仁15g,茯苓20g,酒萸肉15g,竹茹10g,白术15g或炒白术15g,熟地黄15g,菟丝子15g,淫羊藿10g或15g,山药30g,桑寄生20g,陈皮5g,黄芪15g,桑叶10g,丹参15g或20g。李坤寅教授辨治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病病案第二类中医治法以补肾固冲,化瘀止血,清热凉血为主,用药时期为经期,用药在宫血饮的基础上加减以治疗经期延长或月经过多,主要的药物及其常用剂量为:续断15g,白术15g或炒白术15g,山药20g,益母草30g,龙骨30g,牡蛎30g,党参20g,茜草20g,海螵蛸15g,三七粉3g,生蒲黄15g,蒲黄炭10g或15g,岗稔30g,白花蛇舌草20g或30g,血余炭10g,何首乌15g或20g。李坤寅教授辨治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病病案第三类中医治法以行气活血,化瘀止痛为主,用药时期从月经前2-3天开始至行经期,用药以化瘀止痛方为主方加减以治疗痛经,主要的药物及其常用剂量为:续断15g,黄芪15g,益母草30g,白芍15g,乌药15g,木香10g,三七10g,延胡索15g,没药10g,五灵脂10g,生蒲黄10g或15g,牛膝15g,莲子30g,浙贝母15g,当归10g或15g。李坤寅教授辨治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病病案第四类中医治法以补肾养心兼清虚热为主,对于月经正常来潮的患者用药时期为经后期或经间期,对于绝经或使用GnRH-a而停经的患者辨证加减用药。主要的药物及其常用剂量为:柏子仁15g,茯苓20g,酒萸肉15g,竹茹10g,熟地黄15g,陈皮5g,淫羊藿10g或15g,山药20g或30g,合欢皮20g,首乌藤30g,地骨皮20g,女贞子30g,糯稻根30g。李坤寅教授辨治子宫腺肌病病案第五类中医治法以理气化痰,养心安神为主,用药时期主要为经间期或经前期,用药以温胆汤加柏子仁、合欢皮、首乌藤为主方加减,主要药物及常用剂量为:柏子仁15g,合欢皮20g,首乌藤30g,化橘红5g,竹茹15g,茯苓15g,莲须10g,枳实15g,半夏10g,百合30g,郁金15g。结论:1.明确病机,辨证论治,李坤寅教授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病的主要病机为肾虚血瘀,临证注重从肾、从瘀论治。2.关注病证主要症状,按月经周期分阶段调治。(1)李坤寅教授对于月经期以痛经为主要症状,且严重影响正常生活与工作的女性,用药重在行气活血,化瘀止痛;对于以月经过多、经血淋漓不尽为主要症状的女性,用药重在补肾固冲,化瘀止血,清热凉血。(2)经后期用药注重补肾益精,健脾养肝,以顺应冲任、胞宫阴阳气血变化,同时适量佐以活血化瘀药以调畅气血运行,化瘀而消诸症。(3)经间期对于有生育要求之女性,此时重在补肾健脾以促进胚胎的着床和发育,若孕育未成,则化生经水。若出现失眠、潮热、自汗、盗汗等围绝经期症状,用药重在养心安神兼清虚热;若出现失眠、多梦、口干、口苦等症状,用药重在理气化痰,养心安神。(4)对于出现失眠、多梦、口干、口苦等症状的女性,经前期用药重在理气化痰,养心安神。对于以痛经为主要症状,且严重影响正常生活与工作的女性,经前期2-3日开始用药,治法以行气活血,化瘀止痛为主。3.临证用药总结名家组方,巧用药对和药组,且灵活选择中药用法。通过总结名家学术思想及多年的临床经验巧妙组方加减,巧用药对和药组配伍以增强药效,根据个体体质偏颇、证候差异,灵活选择中药用法以达更好的疗效。

睢丛璐[4](2017)在《川夏宁坤汤治疗痰湿瘀结型子宫腺肌病的作用机制及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及意义: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AM)是女性的常见病、多发病,临床表现如继发性痛经进行性加重、经期延长、经量过多、性交痛甚至不孕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危害着患者的健康。西药及手术治疗,均存在一定局限性。中医认为AM的病机核心是血瘀,而血瘀往往不单独致病,而与其他病理产物搏结相兼而病,痰湿即是其中之一,痰湿瘀结也成为导致AM的一种重要病机而备受关注。本研究以化痰消症为法制定方剂"川夏宁坤汤",从宏观整体研究其对子宫腺肌病患者症状及证候的疗效。从微观分子生物学角度,本研究以子宫腺肌病ICR模型小鼠为研究对象,以Survivin、VEGF、Caveolin-1为研究靶点,观察模型小鼠经"川夏宁坤汤"治疗后的三组指标表达的差异,从不同角度探讨川夏宁坤汤治疗子宫腺肌病(痰湿瘀结型)的作用机制,并验证其疗效。研究方法1.实验研究本研究以小鼠模型为研究对象,在分子蛋白水平检测Survivin、VEGF、Caveolin-1含量。实验分为造模与动物实验两大部分,M时间持续长达6个月。1.1研究方法1.1.1造模:将72只新生2天雌性ICR小鼠随机分为9组:模型组1、2组,空白组1、2组,中成药组(散结镇痛组)、西药组(米非司酮组)、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低剂量组,其中模型组、空白组均为2组,每组8只。除空白组以外,其他各组均以他莫昔芬与花生油、卵磷脂、炼乳制成混合液,给予滴灌处理,连续4天,喂养至3个月,使用组织病理方法观察肌层是否出现内膜浸润,以明确造模是否成功,并以免疫组化法检测模型组、空白组中Survivin、VEGF表达差异,以辅证造模成功与否。1.1.2动物实验:空白组和模型组小鼠均使用生理盐水灌胃。中药组采取"川夏宁坤汤"颗粒剂(配制成高、中、低剂量)分布灌胃,西药组、中成药组分布采用米非司酮、散结镇痛胶囊配制溶液灌胃。灌胃周期3个月,3个月后处死小鼠,通过免疫组化、RT-PCR方法检测不同组间Survivin、VEGF、Caveolin-1表达的差异。以探究:子宫腺肌病模型小鼠病灶子宫内CAV-1表达与正常小鼠子宫是否存在差异;不同剂量的川夏宁坤汤、米非司酮、散结镇痛胶囊灌胃后,不同组间Survivin、VEGF、Caveolin-1在小鼠子宫表达的差异。2.临床研究以"川夏宁坤汤"作为试验组,以临床常用治疗子宫腺肌病药物散结镇痛胶囊作为对照药物,将痰湿瘀结型AM患者随机分组进行观察,以明确"川夏宁坤汤"颗粒的临床疗效。2.1研究方法2.1.1通过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比较分析,对"川夏宁坤汤"颗粒减轻痰湿瘀结型子宫腺肌病痛经程度、降低持续时间、减少月经血量疗效进行评价。2.1.2通过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比较分析,对"川夏宁坤汤"颗粒改善痰湿瘀结型子宫腺肌病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血清CA125、子宫体积等方面疗效进行评价。结果1.实验研究1.1造模结果:经他莫昔芬滴灌4天,并正常饲养至3个月后,处死空白组1组、模型组1组,经病理组织切片观察,可见异位至肌层腺体细胞增生。1.2实验结果:1.2.1子宫腺肌病小鼠病灶子宫内,Survivin呈高表达;经中药(高剂量组)治疗,其表达降低,但中、低浓度组灌胃后表达无明显下降。1.2.2子宫腺肌病小鼠病灶子宫内,VEGF呈高表达;且经中药(高、中、低剂量组)灌胃后,表达均降低,且无明显差异(P>0.5)。1.2.3子宫腺肌病小鼠病灶子宫内,Caveolin-1呈高表达。经中药(高、中、低剂量)灌胃后,表达降低,且不同浓度组间存在差异(P<0.5)。2.临床研究2.1经3个月治疗,试验组与对照组痛经NRS评分较治疗前下降(P<0.5),试验组与对照组疗后比较,试验组N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5),表明"川夏宁坤汤"颗粒能明显改善痛经程度,且疗效优于散结镇痛胶囊。2.2经3个月治疗,试验组与对照组COX量表评分较治疗前下降(P<0.5),试验组与对照组疗后比较,试验组痛经严重程度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5),表明"川夏宁坤汤"颗粒能明显改善痛经程度,且疗效优于散结镇痛胶囊,与NRS评分一致;试验组与对照组疗后比较,二者症状持续总时间积分无明显差异(P>0.5)。表明"川夏宁坤汤"颗粒能有效地改善痛经持续时间及程度,在缓解症状程度方面疗效优于散结镇痛胶囊。2.3经3个月治疗,试验组与对照组中医证侯积分较疗前均有明显降低(P<0.5),两组疗后积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5)。表明"川夏宁坤汤"与散结镇痛胶囊在治疗子宫腺肌病痰湿瘀结型证候积分方面均有明显疗效,疗效相近。2.4经3个月治疗,试验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后子宫体积大小无明显变化(P>0.5),表明"川夏宁坤汤"颗粒在改善子宫体积大小方面无明显作用。2.5经3个月治疗,试验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后血清CA125值无明显下降,表明"川夏宁坤汤"颗粒对降低子宫腺肌病患者血清CA125值方面无明显作用。2.6经3个月治疗,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月经量MBL评分较前均有明显下降(P<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改善月经量、降低MBL评分方面疗效更显着。表明"川夏宁坤汤"在改善子宫腺肌病患者月经量方面疗效优于散结镇痛胶囊。2.7经3个月治疗,试验组有效率84.84%,对照组有效率62.96%,试验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表明"川夏宁坤汤"治疗子宫腺肌病总有效率高于散结镇痛胶囊。结论1.实验研究1.1新生ICR小鼠滴灌他莫昔芬混合液造成子宫腺肌病小鼠模型方法可行。1.2在子宫腺肌病模型小鼠病灶子宫内,Survivin、VEGF均呈现高表达状态;经中药"川夏宁坤汤"不同浓度灌胃3个月后,VEGF表达明显降低,Survivin表达仅在使用高剂量中药灌胃后有所降低。表明"川夏宁坤汤"可能通过抑制新生血管生成、抑制细胞过度增殖而对子宫腺肌病起到治疗作用。1.3实验证实,在子宫腺肌病模型小鼠病灶子宫内Caveolin-1呈高表达。在中药"川夏宁坤汤"不同浓度组,Caveolin-1表达有明显差异。2.临床研究2.1 "川夏宁坤汤"颗粒具有明显改善子宫腺肌病患者痛经症状程度、痛经程度、持续时间的作用,可有效改善月经量及中医证候。2.2 "川夏宁坤汤"颗粒对子宫腺肌病患者子宫体积大小及血清CA125降低无明显疗效。

冯婷婷[5](2017)在《清湿化瘀法调控子宫腺肌病小鼠雌激素效应相关因子ERα、ERβ、PR-A、PR-B、GPER、Akt、p-Akt、NF-κB表达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采用清湿化瘀功效的院内制剂(内异康复片)治疗子宫腺肌病小鼠,以雌孕激素效应相关因子ERα、ERβ、PR-A、PR-B、GPER、Akt、p-Akt、NF-κB为研究靶点,观察子宫内膜局部雌孕激素效应相关因子在用药前后、疾病发展的不同时期及随动情周期变化的表达差异,以期探索清湿化瘀法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作用机制。方法运用同种异体垂体移植的方法建立子宫腺肌病小鼠模型。将造模小鼠随机分成3月模型组、6月模型组、内异康复片(NYK)高、中、低剂量组、丹莪妇康煎膏组(DE,中药对照组)、孕三烯酮组(GN,西药对照组)。另设假手术组及空白对照组。每组24只小鼠。常规饲养3个月后,将3月模型组、假手术组、空白组小鼠分别在动情期或间情期处死。其余用药组小鼠再连续灌胃相应不同浓度的药物3个月,6月模型组继续常规饲养3个月后分别在动情期或间情期处死。应用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小鼠子宫内膜局部ERα、ERβ、PR-A、PR-B、GPER、Akt、p-Akt、NF-κB基因及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1)子宫腺肌病病理机制研究结果:(正常组、假手术组、3月模型组、6月模型组之间比较)① ERα、ERβ、PR-A、PR-B、GPER、Akt、p-Akt、NF-κB的表达在正常组与假手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 ERα、ERβ、PR-A、PR-B、GPER、Akt、p-Akt、NF-κB在6月模型组和3月模型组均显着高于正常组及假手术组(P<0.05)。③造模后,动情期和间情期ERα、ERβ、GPER、Akt、p-Akt、NF-κB的基因及蛋白表达在6月模型组均显着高于3月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造模后,动情期和间情期PR的基因及蛋白表达在6月模型组均显着低于3月模型组(P<0.05)。⑤无论在3月模型组还是6月模型组,ERα、ERβ、GPER、Akt、p-Akt、NF-κB的基因及蛋白表达在动情期显着高于间情期(P<0.05)。⑥无论在3月模型组还是6月模型组,PR的基因及蛋白在表达在间情期显着高于动情期(P<0.05)。(2)内异康复片药效机理研究结果:(假手术组、6月模型组、各治疗组之间比较)① ERα基因及蛋白表达相比同期6月模型组,内异康复片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丹莪妇康煎膏组和孕三烯酮组显着低于6月模型组(P<0.05)。各用药组间相比,内异康复片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丹莪妇康煎膏组和孕三烯酮组动情期和间情期均显着减少(P<0.05),并且在内异康复片高剂量组显着低于丹莪妇康煎膏组和孕三烯酮组(P<0.05)。② ERβ基因及蛋白表达相比同期6月模型组,内异康复片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丹莪妇康煎膏组和孕三烯酮组显着低于6月模型组(P<0.01)。各用药组间相比,ERβ蛋白在内异康复片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丹莪妇康煎膏组和孕三烯酮组动情期和间情期均显着减少(P<0.01),并且在内异康复片高剂量组显着低于丹莪妇康煎膏组和孕三烯酮组(P<0.01)。③ PR-A基因及蛋白表达相比同期6月模型组,内异康复片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丹莪妇康煎膏组和孕三烯酮组动情期和间情期均显着增加,并且在内异康复片高剂量组显着高于丹莪妇康煎膏组和孕三烯酮组(P<0.05)。④ PR-B基因及蛋白表达相比同期6月模型组,内异康复片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丹莪妇康煎膏组和孕三烯酮组动情期和间情期均显着增加,并且在内异康复片高剂量组显着高于丹莪妇康煎膏组和孕三烯酮组(P<0.05)。⑤ GPER基因及蛋白表达相比同期6月模型组,内异康复片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丹莪妇康煎膏组和孕三烯酮组显着低于6月模型组(P<0.05)。各用药组间相比,GPER蛋白在内异康复片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丹莪妇康煎膏组和孕三烯酮组动情期和间情期均显着减少(P<0.05),并且在内异康复片高剂量组显着低于丹莪妇康煎膏组和孕三烯酮组(P<0.05)。⑥ Akt基因及蛋白表达相比同期6月模型组,Akt在内异康复片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丹莪妇康煎膏组和孕三烯酮组动情期和间情期均显着减少,并且在内异康复片高剂量组显着低于丹莪妇康煎膏组和孕三烯酮组(P<0.05)。⑦ p-Akt基因及蛋白表达相比同期6月模型组,内异康复片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丹莪妇康煎膏组和孕三烯酮组动情期和间情期均显着减少,并且在内异康复片高剂量组显着低于丹莪妇康煎膏组和孕三烯酮组(P<0.05)。⑧ NF-κB基因及蛋白表达相比同期6月模型组,内异康复片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丹莪妇康煎膏组和孕三烯酮组动情期和间情期均显着减少,并且在内异康复片高剂量组显着低于丹莪妇康煎膏组和孕三烯酮组(P<0.05)。⑨动情期与间情期比较:在本实验用western-blot法检测雌激素效应相关因子中,在各治疗组及6月模型组中,ERα、ERβ、GPER、PR、Akt各治标的表达无论是在位内膜和异位内膜上均随着动情周期不同阶段而发生变化,除了PR-B在丹莪妇康煎膏和孕三烯酮组中动情期与间情期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其他指标在各组的动情期与间情期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除孕激素受体(PRA、PRB)是间情期的表达显着高于动情期外,其余皆为动情期的表达显着高于间情期。结论1.AM的发生与子宫内膜雌孕激素受体及其通路的异常表达有关,本研究结果表明ERα、ERβ的过高表达,尤其是ERα的表达增加了雌激素对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细胞的反应,同时GPER作为雌激素跨膜受体,其介导的雌激素快速基因组效应可激活Akt通路,使PI3K/Akt/m TOR信号通路调控作用异常,而激活的PI3K/Akt通路又可以促进NF-κB的活化,造成局部雌激素水平过高,促进内膜细胞的增殖和浸润作用,抑制正常的细胞凋亡作用;而PR受体亚型的低表达,尤其是PR-B蛋白的不足,孕激素活化转录作用减弱,孕激素不能充分发挥其正常作用,而PR-A蛋白的减少使其不能充分抑制ERα的转录活化作用,故孕激素拮抗雌激素的作用减弱,使内膜细胞过度生长并容易在子宫肌层而存活,从而导致AM的发生。2.清湿化瘀法方药内异康复片可通过降调子宫内膜上雌激素核、膜受体,抑制通路的表达,以降低雌激素对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细胞的增殖作用;同时上调孕激素受体的表达,以增强孕激素拮抗雌激素的效能;如此核膜共调、双向靶控调节雌激素效应相关受体的表达,从而改善异常的雌激素效应。3.高剂量内异康复片在调控雌激素效应相关因子方面优于孕三烯酮和丹莪妇康煎膏。内异康复片灵活应用藤类药、虫类药、泻下药,体现了开通郁闭之玄府,畅达阻滞络脉,使邪气有出路的络病学说和玄府理论的治疗大法。为中医药治疗AM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的方法,值得深入研究与推广。4.雌激素效应相关因子的表达受激素的调节,随激素的变化而发生周期性的变化,且雌激素效应在动情期高于间情期,因此,这将为临床上治疗AM选择最佳用药时间提供依据。

王宇慧[6](2015)在《清湿化瘀法调控子宫腺肌病小鼠雌激素效应相关受体ERα、ERβ、GPER、PR-A、PR-B表达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 采用具有清湿化瘀功效的协定方剂(内异康复片)作用于子宫腺肌病模型小鼠,以雌激素效应相关受体ER α、ER β、GPER、 PR-A、PR-B为研究靶点,观察小鼠在用药前后及疾病发展的不同时期,子宫局部上述雌激素效应相关受体随动情周期变化的表达差异,以期探索清湿化瘀法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作用机制。方法 运用同种异体垂体移植方法建立子宫腺肌病动物模型。随后将造模小鼠随机分为3月模型组、6月模型组、内异康复片(NYK)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丹莪妇康煎膏组(DE,中药对照组)、孕三烯酮组(GN,西药对照组)。另设假手术组及空白对照组。每组均为12只小鼠。常规饲养3月后,将3月模型组、假手术组、空白组小鼠分别在动情期与间情期处死。其余各用药组小鼠及6月模型组在连续灌胃相应不同浓度的药物或继续常规饲养3月后分别在动情期与间情期处死。采用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小鼠子宫ERα、ER β、GPER、PR-A、 PR-B mRNA及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1.正常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各受体mRNA及蛋白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3月模型组、6月模型组分别与正常组比较:各受体mRNA及蛋白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3月模型组与6月模型组比较:各受体mRNA及蛋白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各治疗组与6月模型组小鼠比较:(1) ER α NYK高中剂量组、DE组、GN组mRNA及蛋白的表达,在动情期及间情期均有显着下降(P(0.05):NYK低剂量组仅在间情期下降显着(P<0.05)。(2)ER β 在mRNA水平,动情期及间情期的NYK高剂量组、DE组、GN组均显着下降(P<0.05);而NYK中剂量组仅在间情期显着下降(P<0.05)。在蛋白水平,各治疗组均显着下降(P<0.05)。(3) GPER NYK高剂量组、DE组、GN组mRNA及蛋白的表达,在动情期及间情期均下降显着(P<0.05);其余治疗组则无显着差异(P>0.05)。(4)PR-A在mRNA水平,动情期及间情期的NYK高中剂量、DE组、GN组均显着上调(P<0.05);NYK低剂量组仅在动情期表现为显着上调(P<0.05)。在蛋白水平,动情期及间情期的NYK高剂量组、DE组、GN组均显着上调(P<0.05);而NYK中剂量组仅在间情期表现为显着上调(P<0.05)。(5)PR-B在动情期,仅NYK高剂量组及DE组的mRNA及蛋白表现显着上调(P<0.05):在间情期,仅在NYK高剂量组及DE组的mRNA水平有显着上调(P<0.05)。5.动情期与间情期比较:在正常组及假手术组,各受体mRNA及蛋白的表达在两期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两模型组,仅在PR-A mRNA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各治疗组,仅NYK高剂量组、DE组、GN组的PR-B蛋白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AM的发生与子宫局部雌孕激素受体表达数量的变化有关,本研究结果显示为ER α、ER β、GPER的上调及PR-A、PR-B受体的下调。在雌激素受体的异常表达中,新型受体GPER与核受体ER α、ER β的表达具有一定的同步性,三者发挥着协同作用,但以核受体占优势,尤其以ERα为主。另外雌孕激素受体亚型的分布模式的改变及受体周期性表达的丧失也可能是AM发病的生物学基础。2.清湿化瘀类方药可通过降调子宫局部雌激素受体ER α、ER β、GPER的表达,以降低雌激素对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细胞的增生作用;同时上调PR-A、 PR-B的表达,以增强孕激素拮抗雌激素的效能;如此双向靶控调节雌激素效应相关受体的表达,从而改善异常的雌激素效应。3.高剂量内异康复片在调控ER α、 ER β、GPER、PR-A的表达方面与其他治疗方法相同;在调控PR-B的表达方面优于西药对照组。故清湿化瘀类方药的运用为中医药治疗AM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方法,值得深入研究与推广4.清湿化瘀类方药可能具有恢复雌激素效应相关受体周期性表达的作用,但其调控的受体种类及机制尚需要进一步实验研究证实。

龚茜[7](2013)在《妇科消瘤丸、丹黄祛瘀胶囊治疗气虚血瘀型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概述:子宫腺肌病(adeno myosis, AM),是指子宫内膜侵入子宫肌层达一个高倍视野以上者,以前又叫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但现在认为它是一种独立的疾病。此病病理特点为子宫内膜及腺体侵入子宫肌层,可分为弥漫型和局限型。前者为异位子宫内膜侵入整个子宫的肌壁层,呈散在弥漫状,各处浸入程度深浅可有差异;后者指异位子宫内膜仅侵及部分肌壁,呈瘤状,与周围正常组织没有明显分界。此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继发性痛经伴进行性加重、经量过多、经期延长,少数患者会有不孕。该病总患病率为5%-70%,30-50岁经产妇多见,约20%-50%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约30%合并子宫肌瘤。目前的病因尚不清楚,因多见于已婚已产女性,所以一般认为和妊娠、流产及分娩有密切关系。目前西医治疗此病主要靠激素和手术,较之西医,中医的保守疗法更易被患者接受,简便有效,且副作用小。因此,运用中医药治疗子宫腺肌病成为妇科临床的热门课题之一目的:运用中西医相关理论,观察妇科消瘤丸、丹黄祛瘀胶囊治疗气虚血瘀型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和客观依据。方法:30例气虚血瘀型子宫腺肌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予口服妇科消瘤丸,一次9g,一日2次;口服丹黄祛瘀胶囊,一次1.6g,一日2次;对照组予丹莪妇康煎膏,每次15g,每日2次;八珍颗粒,每次3.5g,每日2次。连续服3个月经周期,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子宫体积和血清CA125水平的变化。结果:两组综合证候疗效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观察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总有效率78.6%;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差值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观察组大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后痛经积分差值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观察组大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后月经积分差值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观察组大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后子宫体积差值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观察组大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后血清CA125水平差值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观察组大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见不良反应。结论:本研究强调益气养血、活血化瘀为法,异病同治、老药新用,用妇科消瘤丸丹黄祛瘀胶囊治疗气虚血瘀型子宫腺肌病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中医证候、体征,痛经证候,月经证候,B超监测子宫体积减小,且能降低CA125水平,除改善综合证候总有效率与对照药物相当外,余在改善疗效和程度方面均优于对照药物。推测二者是通过改善机体免疫功能,改善血液流变状态和止痛、抗炎,达到治疗此病的目的的,其治疗子宫腺肌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吴志兵[8](2013)在《消积冲剂对子宫肌瘤大鼠的血液流变学、T细胞亚群及TNF-α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通过雌-孕激素负荷法建立子宫肌瘤大鼠模型,观察不同剂量消积冲剂对模型大鼠的子宫重量、血液流变学、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以及TNF-α的影响,探讨消积冲剂治疗子宫肌瘤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将72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及消积冲剂高、中、低剂量6个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雌-孕激素负荷法建立子宫肌瘤模型,第9周开始分别给予相应的药物干预治疗,16周后测量大鼠的体重及子宫重量,计算子宫系数,并检测血液流变学、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 CD8+、CD4+/CD8+)以及TNF-α水平,用SPSS16.0统计分析结果。研究结果:1模型组大鼠的子宫重量及子宫系数较空白组均有所增加,比较有显着性意义(P<0.01)。桂枝茯苓胶囊组及消积冲剂高、中剂量组的子宫系数较模型组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消积冲剂中剂量组大鼠的子宫重量较模型组有显着性差异(P<0.01)。2模型组大鼠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与空白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桂枝茯苓胶囊组以及消积冲剂的高、中剂量组大鼠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与模型组相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l;消积冲剂的高、中剂量组的低切变率及血浆粘度水平与桂枝茯苓胶囊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3模型组大鼠的T细胞亚群水平与空白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桂枝茯苓胶囊组以及消积冲剂的高、中、低剂量组大鼠的T细胞亚群水平与模型组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消积冲剂中剂量组CD8水平与桂枝茯苓胶囊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4模型组大鼠的TNF-α水平与空白组比较显着性升高(P<0.01);桂枝茯苓胶囊组以及消积冲剂的高、中、低剂量组大鼠的TNF-α水平与模型组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消积冲剂的中剂量组TNF-α水平与桂枝茯苓胶囊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消积冲剂可能是通过改善大鼠的血液流变学,促进血液循环,减少局部的炎性渗出,降低TNF-α水平,抑制局部炎性反应,调节免疫功能,影响大鼠子宫平滑肌细胞的增生,从而达到了抑制肿瘤生长,促进肿瘤消散的治疗效果,综合分析消积冲剂的中剂量组效果优于其他各给药组。

李志芳[9](2013)在《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文献质量及临床疗效系统评价》文中提出研究目的:系统评价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研究文献的质量及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决策和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循证依据。研究方法:通过检索数据库得到2007-2011年关于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随机对照性文献,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所纳入的文献按照临床流行病学/DME方法学的原则和方法所制定的《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文献系统评价表》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采用RevMan5.0(Review Manager)进行统计和系统评价。研究结果:共纳入临床研究文献104篇,可进行系统评价的文献18篇。本研究结果表明,虽然近年来关于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文献很多,但质量普遍不高,文献问题主要存在于方法质量和报告质量上。Meta分析结果显示,桂枝茯苓胶囊联合米非司酮在总疗效,缩小肌瘤体积,降低P、FSH方而优于单用米非司酮,且复发率低于单用米非司酮。在不良反应及降低E2、LH两组差异不大。宫瘤清胶囊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在总疗效,缩小肌瘤体积方面优于单用米非司酮,在不良反应上宫瘤清胶囊联合米非司酮要低于单用米非司酮。米非司酮联合雷公藤多苷在缩小肌瘤体积,降低E2、FSH、LH等方面优于单用米非司酮。研究结论:中医药联合西药治疗子宫肌瘤在总疗效,缩小肌瘤体积,降低雌孕激素水平方而优于西药,且在安全性方而,不良反应和复发率低于单用西药治疗。然而,由于文献的样本量偏少,质量不高,不能为临床提供高强度证据,尚需高质量的研究增加证据的强度,为临床工作提供更可靠的参考。

贾志玲,王娟,郭春燕,刘微,李擎,吉日木图[10](2012)在《双模法建立子宫肌瘤动物模型的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实验根据用药次数的不同,将大鼠分为高频率注射组、中频率注射组和低频率注射组3个造模组进行造模。在造模过程中,分别在5周、8周和11周时分批处死大鼠,检测血清中的性激素水平及其部分细胞因子的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来检测子宫肌瘤模型是否成功。通过本实验的结果显示,中频率注射组相对于其它两个造模组比较适合子宫肌瘤动物模型的造模。

二、消瘤丸治疗子宫肌瘤168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消瘤丸治疗子宫肌瘤168例(论文提纲范文)

(1)妇科肿瘤与血瘀证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内容
        2.1 诊断标准
        2.2 制定调查量表
        2.3 血瘀证中医证候判定标准及血瘀证积分评分标准
        2.4 纳入及排除标准
        2.5 分组方法
        2.6 生物学观察指标
        2.7 统计学方法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分析
        1.1 妇科肿瘤分布情况
        1.2 病程情况
        1.3 手术途径分布
        1.4 手术方式分布
        1.5 肿瘤最大径线分布
        1.6 年龄分布
        1.7 体重指数分布
        1.8 婚姻状况
        1.9 体力活动情况
        1.10 主诉情况
    2 妇科肿瘤患者手术前后中医证候分布特点
        2.1 妇科良性肿瘤术前中医证候分布特点
        2.2 妇科良性肿瘤术后中医证候分布特点
        2.3 妇科恶性肿瘤术前中医证候分布特点
        2.4 妇科恶性肿瘤术后中医证候分布特点
    3 妇科肿瘤患者手术前后血瘀证积分布特点及对比
        3.1 妇科肿瘤患者总体手术前后血瘀证积分分布特点及对比
        3.2 妇科良性肿瘤手术前后血瘀证积分分布特点及对比
        3.3 妇科恶性肿瘤手术前后血瘀证积分分布特点及对比
        3.4 妇科良恶性肿瘤术前术后血瘀证积分对比
        3.5 妇科良性肿瘤各组之间血瘀证积分对比
    4 妇科肿瘤患者生物学指标变化
        4.1 妇科良性肿瘤手术前后生物学指标差异
        4.2 妇科恶性肿瘤手术前后生物学指标差异
        4.3 妇科良恶性肿瘤之间生物学指标的差异
        4.4 妇科良性肿瘤各组之间生物学指标差异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妇科肿瘤患者信息录入表》
附录2 《血瘀相关证候计量值表》
综述 妇科肿瘤血瘀证的病理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近20年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第一节 西医研究概况
        一、西医学病因
        二、西医学诊断标准
        三、西医学治疗现状
    第二节 中医研究概况
        一、中医学病因
        二、中医学病机
        三、证型
        四、中医诊断标准
        五、中医学治疗现状
第二章 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子宫肌瘤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一、制定检索策略
    二、文献检索
    三、献纳入排除标准
    四、文献质量评价标准方法
    五、Meta分析方法
    六、评价结果
    七、中医活血化瘀法Meta分析
第三章 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用药规律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文献检索
    四、文献纳入排除标准
    五、统计分析与结果
第四章 讨论
    一、中医活血化瘀法Meta分析
    二、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用药规律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3)基于属性偏序的李坤寅教授辨治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病知识发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病文献研究
    1.1 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病西医研究概况
        1.1.1 子宫内膜异位症西医研究概况
        1.1.2 子宫腺肌病西医研究概况
    1.2 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病中医研究概况
        1.2.1 古代中医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病的认识
        1.2.2 现代中医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病研究进展
第二章 名中医学术经验传承现状及属性偏序理论基础
    2.1 名中医学术经验传承现状
        2.1.1 名中医传承研究的基本内容
        2.1.2 名中医经验传承研究中数据挖掘方法的应用
    2.2 属性偏序结构模式发现方法的理论基础
        2.2.1 数学理论背景
        2.2.2 认知机理模型
        2.2.3 形式概念分析基础
        2.2.4 属性偏序结构图
第三章 基于属性偏序理论的李坤寅教授辨治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病知识发现
    3.1 基于属性偏序理论的李坤寅教授辨治子宫内膜异位症知识发现
        3.1.1 李坤寅教授辨治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医案数据库构建
        3.1.2 李坤寅教授辨治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属性偏序结构图
    3.2 基于属性偏序的李坤寅教授辨治子宫腺肌病知识发现
        3.2.1 李坤寅教授辨治子宫腺肌病的医案数据库构建
        3.2.2 李坤寅教授辨治子宫腺肌病的属性偏序结构图
    3.3 基于属性偏序理论的李坤寅教授辨治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病分析与讨论
        3.3.1 基本信息
        3.3.2 伴随疾病
        3.3.3 症状
        3.3.4 用药规律
    3.4 李坤寅教授辨治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病经验总结
        3.4.1 明确病机,辨证论治
        3.4.2 关注病证主要症状,按月经周期分阶段调治
        3.4.3 总结名家组方,巧用药对和药组,灵活选择中药用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4)川夏宁坤汤治疗痰湿瘀结型子宫腺肌病的作用机制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子宫腺肌病的中医研究现状
        1 古代医家对子宫腺肌病的多角度认识
        2 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
        3 子宫腺肌病的中医治疗
        4 小结
    综述二 子宫腺肌病的西医研究进展
        1 病因认识
        2 诊断技术
        3 治疗进展
        4 小结
    综述三 小窝蛋白-1应用研究进展
        1 小窝蛋白概述
        2 小窝蛋白-1研究进展
        3 展望
第二部分 实验及临床研究
    前言
    一、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步骤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二、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评价指标
        4 疗效评价
        5 统计分析方法
        6 技术路线
        7 结果分析
        8 讨论
结语
    1 本课题创新点
    2 本课题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5)清湿化瘀法调控子宫腺肌病小鼠雌激素效应相关因子ERα、ERβ、PR-A、PR-B、GPER、Akt、p-Akt、NF-κB表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实验研究
    1.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动物饲养环境
        1.3 实验药物
        1.3.1 实验组药物
        1.3.2 阳性对照药物
        1.4 实验试剂
        1.5 实验仪器和设备
    2.方法
        2.1 建立动物模型
        2.2 观察动情周期
        2.3 设计与分组
        2.4 标本采集与处理
        2.5 检测技术与方法
        2.5.1 组织形态学观察及评分
        2.5.2 real-time PCR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
        2.5.3 Western Blot检测目的蛋白的表达
        2.6 统计学分析
    3.结果
        3.1 子宫腺肌病机制研究结果:(正常组、假手术组、3月模型组、6月模型组之间比较)
        3.2 内异康复片药效研究结果:(假手术组、6月模型组、各治疗组之间比较)
        3.3 各个指标在动情期与间情期表达的比较,如下表
        3.4 三种受体数量的变化与AM的关系
    4.讨论
        4.1 AM动物模型的建立
        4.1.1 造模方法的筛选
        4.1.2 造模成功率的探讨
        4.1.3 异体垂体移植法造模的原理
        4.1.4 造模手术方法的改良
        4.2“清湿化瘀”的立法依据
        4.3 内异康复片的方药分析及相关研究
        4.3.1 内异康复片成分的药理学研究
        4.3.2 内异康复片的组方分析
        4.3.3 内异康复片的组方特色
        4.3.4 本方与阳性对照中成药的对比
        4.3.5 内异康复片组方多靶点作用的前期基础研究
        4.4 本次研究靶点的定位
        4.4.1 经典雌激素核受体
        4.4.2 孕激素受体
        4.4.3 新型雌激素膜受体
        4.4.4 GPER/PI3K/AKT通路
        4.5 研究结果分析
        4.5.1 手术创伤对造模及观测指标的影响
        4.5.2 雌激素效应相关受体在AM发病中的作用
        4.5.3 子宫腺肌病病理机制研究结果
        4.5.4 内异康复片药效机理研究结果
        4.5.5 雌激素效应相关受体随动情周期变化的表达差异
        4.5.6 中医的“源头治疗”与“在位内膜决定论”不谋而合
    5.结论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1.子宫腺肌病的中医研究概述
        1.1 对AM病因病机的认识
        1.1.1 六淫学说、五脏理论对AM病因病机的认识
        1.1.2 络病学说、玄府理论对AM病因病机的认识
        1.1.3 体质学说对AM病因病机的认识
        1.2 AM的中医治法方药
        1.2.1 脏腑辩证分型论治
        1.2.2 络病学说和玄府理论用药
        1.2.3 按月经周期分期治疗
        1.2.4 中医特色疗法
        1.2.5 综合治疗方案
        1.2.6 中成药
        1.3 妇科名家经验
        1.4 中医临床治疗优势与难点
        1.4.1 从源头论治子宫腺肌病,明显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1.4.2 “审因论治,因质制宜”,疗效针对性强
        1.4.3 顺应女性生理周期,调经以助孕
        1.4.4 症瘕难消,服药周期长,疗效机理不明确
    2.子宫腺肌病的西医研究进展
        2.1 发病机制研究
        2.1.1 内膜基底层内陷
        2.1.2 异常雌激素效应
        2.1.3 免疫炎症反应
        2.1.4 其他
        2.2 西医治疗方法
        2.2.1 西医药物治疗
        2.2.2 西医手术治疗
    3.中西医治疗效果的对比
主要工作与创新
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综述
    综述一 子宫腺肌病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PI3K/Akt信号通路在常见妇科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附录三:在校期间参加会议培训

(6)清湿化瘀法调控子宫腺肌病小鼠雌激素效应相关受体ERα、ERβ、GPER、PR-A、PR-B表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子宫腺肌病的中医研究概述
        1.1 病因病机认识
        1.2 临床治疗方法
        1.3 妇科名家经验
        1.4 中医临床治疗优势与难点
    2. 子宫腺肌病的西医研究进展
        2.1 发病机制研究
        2.2 西医治疗方法
    3. 中西医治疗效果的对比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动物饲养环境
        1.3 实验药物
        1.4 实验试剂
        1.5 实验仪器和设备
    2. 方法
        2.1 建立动物模型
        2.2 观察动情周期
        2.3 设计与分组
        2.4 标本采集与处理
        2.5 检测技术
        2.6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ER α
        3.2 ERβ
        3.3 GPER
        3.4 PR-A
        3.5 PR-B
        3.6 雌激素效应相关受体随动情周期变化的表达差异
        3.7 雌、孕激素受体各亚型及GPER之间的比较
    4. 讨论
        4.1 AM动物模型的建立
        4.2 “清湿化瘀”的立法依据
        4.3 内异康复片的方药分析及相关研究
        4.4 研究靶点的定位
        4.5 研究结果分析
    5. 结论
主要工作与创新
    1.主要工作
    2.创新点
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综述
    综述一 清湿化瘀法对慢性盆腔疼痛病症多靶点作用的探讨
        参考文献
    综述二 G蛋白耦联雌激素受体(GPER)在妇科领域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附录三:在校期间参加会议培训

(7)妇科消瘤丸、丹黄祛瘀胶囊治疗气虚血瘀型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综述
    综述一 子宫腺肌病的中医研究进展概述
        1 中医病因病机
        2 中医治疗
    综述二 子宫腺肌病(AM)的西医研究进展概述
        1 西医病因及发病机制
        2 子宫腺肌病的辅助检查
        3 子宫腺肌病的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一般情况
        1.3 分组
        1.4 诊断标准
        1.5 病例选择标准
        1.6 疾病评分分级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观察指标
        2.3 疗效判定标准
        2.4 数据处理
    3 特色与创新
        3.1 特色
        3.2 创新
    4 技术线路图
结果
    1 综合疗效比较
    2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3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及差值d比较
    4 痛经疗效比较
        4.1 治疗前后痛经程度比较
        4.2 治疗前后痛经症状积分及差值d比较
        4.3 痛经程度疗效比较
        4.4 治疗前后月经积分及差值d比较
        4.5 治疗前后子宫体积及差值d比较
        4.6 治疗前后血清CA125水平及差值d比较
        4.7 治疗前后其他症状、体征疗效比较
        4.8 两组安全性指标比较
讨论
    1 子宫腺肌病的病因病机探讨
    2 方药分析
        2.1 方解
        2.2 药物分析
    3 妇科消瘤丸、丹黄祛瘀胶囊疗效机理探讨
        3.1 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3.2 改善机体血液流变状态
        3.3 止痛和抗炎
    4 结果分析
        4.1 综合疗效分析
        4.2 中医证候疗效及积分分析
        4.3 痛经疗效及积分分析
        4.4 月经积分分析
        4.5 子宫体积分析
        4.6 血清CA125水平分析
    5 存在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消积冲剂对子宫肌瘤大鼠的血液流变学、T细胞亚群及TNF-α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子宫肌瘤的中医学研究概况
        1.1 子宫肌痈的中医病因病机研究
        1.1.1 古代医家对子宫肌瘤的病因病机研究进展
        1.1.2 现代医家对子宫肌瘤的病因病机研究进展
        1.1.3 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研究进展
    2 子宫肌瘤的西医学研究概况
        2.1 子宫肌瘤的发病机制
        2.1.1 遗传因素
        2.1.2 雌、孕激素及其受体
        2.1.3 生长因子
        2.1.4 细胞外基质
        2.1.5 细胞凋亡
        2.1.6 血液流变学
        2.1.7 细胞免疫
        2.1.8 其他相关因素
        2.2 子宫肌瘤的治疗方法
        2.2.1 药物治疗
        2.2.2 手术治疗
        2.2.3 子宫动脉栓塞术
        2.2.4 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消融治疗
        2.2.5 射频消融治疗
    3 子宫肌瘤的实验研究概况
        3.1 对子宫形态学的影响
        3.2 对雌孕激素及其受体的影响
        3.3 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3.4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实验资料
        1.1 实验用药
        1.2 实验动物
        1.3 动物饲料
        1.4 主要实验设备、仪器及试剂
        1.5 实验室
    2 实验治疗药物的制备
        2.1 消积冲剂浓缩液的制备
        2.2 桂枝茯苓胶囊混悬液的制备
    3 实验方法
        3.1 实验动物分组
        3.2 子宫肌瘤动物模型的建立
        3.3 实验动物的给药方法
        3.4 标本采集
    4 指标观察
        4.1 子宫系数
        4.2 血液流变学
        4.3 免疫相关因子
    5 实验结果与分析
        5.1 治疗组大鼠死亡率的比较
        5.2 子宫肌瘤模型大鼠的子宫系数比较
        5.3 子宫肌瘤模型大鼠的血液流变学比较
        5.4 子宫肌瘤模型大鼠的免疫学指标比较
    7 结论
第三部分 讨论
    1 消积冲剂治疗子宫肌瘤的理论依据
        1.1 湿热瘀阻是子宫肌瘤的主要病机特点
        1.2 活血化瘀,清热利湿是本病的根本治法
        1.3 消积冲剂的组方意义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2 子宫肌瘤模型大鼠的制备
    3 桂枝茯苓胶囊阳性对照药的选择
    4 消积冲剂治疗子宫肌瘤模型大鼠的作用机理探讨
        4.1 对子宫肌瘤模型大鼠的子宫形态的影响
        4.2 对子宫肌瘤模型大鼠的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4.3 对子宫肌瘤模型大鼠的T细胞亚群及TNF-α的影响
    5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9)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文献质量及临床疗效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文献质量系统评价
    1 研究对象
        1.1 文献检索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评价方法
        2.2 《评价表》的内容
        2.3 文献质量评价
    3 研究结果
        3.1 文献的一般情况
        3.2 纳入研究文献中的诊断及纳入、排除标准
        3.3 疗效评价标准
        3.4 科研方案设计的质量
    4 讨论
        4.1 文献的一般情况
        4.2 随机方法
        4.3 盲法的运用
        4.4 分配隐藏
        4.5 组间均衡性
        4.6 不良反应
        4.7 失访
        4.8 统计学方法
第二部分 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确定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1.2 制定检索策略与筛选文献
        1.3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1.4 资料提取
        1.5 统计分析(进行META-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文献情况
        2.2 合并的META分析结果描述
        2.3 其他中医药文献研究的描述
        2.4 发表性偏倚的检测
    3 讨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文献系统评价表
附录2 文献筛选结果
附录3 META分析纳入文献编倚分析评估表
附录4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5 在读期间分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消瘤丸治疗子宫肌瘤168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妇科肿瘤与血瘀证的相关性研究[D]. 杨欣.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近20年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文献研究[D]. 李青霖(Lee Ching Lam Jessica).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3]基于属性偏序的李坤寅教授辨治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病知识发现[D]. 李亚希.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2)
  • [4]川夏宁坤汤治疗痰湿瘀结型子宫腺肌病的作用机制及临床研究[D]. 睢丛璐.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 [5]清湿化瘀法调控子宫腺肌病小鼠雌激素效应相关因子ERα、ERβ、PR-A、PR-B、GPER、Akt、p-Akt、NF-κB表达的研究[D]. 冯婷婷.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7(12)
  • [6]清湿化瘀法调控子宫腺肌病小鼠雌激素效应相关受体ERα、ERβ、GPER、PR-A、PR-B表达的研究[D]. 王宇慧.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5(05)
  • [7]妇科消瘤丸、丹黄祛瘀胶囊治疗气虚血瘀型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 龚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8)
  • [8]消积冲剂对子宫肌瘤大鼠的血液流变学、T细胞亚群及TNF-α影响的实验研究[D]. 吴志兵.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5)
  • [9]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文献质量及临床疗效系统评价[D]. 李志芳.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3(06)
  • [10]双模法建立子宫肌瘤动物模型的试验研究[J]. 贾志玲,王娟,郭春燕,刘微,李擎,吉日木图.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Z1)

标签:;  ;  ;  ;  ;  

消六丸治疗子宫肌瘤168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