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部蛛网膜囊肿合并椎管内肿瘤一例

骶部蛛网膜囊肿合并椎管内肿瘤一例

一、骶管蛛网膜囊肿合并椎管内肿瘤1例(论文文献综述)

赵庆禹,卢海平,马亚萍,伍富俊,肖殷,王信[1](2021)在《腰椎管内占位肠源性囊肿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文中提出肠源性囊肿是一种临床上少见的先天性发育畸形疾病,1958年Harriman用它来描述神经管原肠、内胚层或呼吸道囊肿[1]。椎管内肠源性囊肿占椎管内肿瘤的0.7%~1.3%,可见于任何年龄,多发于青少年,多见于男性,男女比例约为2︰1[2]。多数患者无明显典型的临床表现,少部分患者可表现为颈肩背部疼痛或不适,疼痛机制可能是由于神经、脊髓受压出现运动、感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3]。

苏改秀,吴凤岐,赖建铭[2](2021)在《椎管内占位误诊为幼年特发性关节炎九例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总结椎管内占位误诊为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的原因和鉴别诊断。方法分析2009年1月—2019年1月椎管内占位误诊为JIA 9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9例中,因跛行就诊6例,肢体疼痛就诊2例,椎体局部疼痛就诊1例,均误诊为JIA。误诊时间为2~36个月。行脊椎MRI检查诊断为腰骶椎椎管内表皮样囊肿3例,蛛网膜囊肿2例,神经鞘瘤、皮样囊肿、椎管内脂肪瘤、胸椎椎管内皮样囊肿各1例。均行手术治疗并证实诊断,术后均恢复良好。结论腰椎椎管内占位患儿临床表现为关节疼痛、活动受限或跛行时易误诊为JIA。接诊医生应仔细查体,对可疑者应及时行相关医技检查以减少误诊。

赵健博[3](2021)在《马尾神经冗余征在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诊断及预后评价中的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剧,腰椎管狭窄症这种老年退行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患者腰腿痛、间歇性跛行及马尾神经损害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并且极大的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目前,影像学诊断是腰椎管狭窄症诊断中的重要一环,磁共振(MRI)技术的应用极大的增加了腰椎管狭窄症诊断的准确性。马尾神经冗余征(Redundant Nerve Roots,RNRs)是一种特殊的影像学征象,好发于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影像学表现为马尾神经在椎管内迂曲缠绕。既往针对RNRs的临床研究较少,临床上不够重视,缺乏对于RNRs患者症状体征以及MRI影像学的研究。对于合并RNRs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预后研究较少,目前,手术治疗仍是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治疗中十分重要的一环,而合并RNRs的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疗效并不十分明确,亟待进一步临床研究。本研究旨在明确RNRs的影像学特点,明确合并RNRs的腰椎管狭窄症与单纯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在症状体征、影像学参数以及一般资料的差异性,并明确合并RNRs的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的预后情况,指导临床工作。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11月至2020年2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就诊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共197例,行腰椎MRI检查,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选择符合条件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144例,根据MRI T2WI矢状位中马尾神经是否出现迂曲缠绕现象将患者分为RNRs阳性组和RNRs阴性组。测量患者神经根管有效矢状径、硬膜囊横截面积、椎管正中矢状径、椎管有效矢状径等影像学参数,对比分析RNRs与狭窄节段、狭窄程度之间的相关性。收集患者腰腿痛、间歇性跛行距离等症状及肌力、浅感觉等体征,对比分析合并RNRs的患者与不合并RNRs患者在症状体征方面是否具有差异性。测量并计算马尾神经冗余的相对长度,评估马尾神经冗余的相对长度与患者年龄、性别、VAS评分、ODI障碍指数、狭窄节段分布情况的差异性及相关性。对这144例患者中行腰椎后路椎管减压、椎间植骨、椎间融合器置入、椎弓根钉内固定术的98例患者进行后续研究。收集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等一般资料并进行至少12个月的术后随访,利用患者腰腿痛VAS评分及ODI障碍指数评价患者症状功能改善情况,评价合并RNRs的患者行手术治疗的预后。研究结果:研究共纳入144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其中男性68例,女性76例,RNRs阳性组57例,其中男性37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62.00±12.50岁,阴性组87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56例,平均年龄56.00±14.00岁,两组性别、年龄构成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RNRs阳性组患者中多节段狭窄的构成比例较阴性组高(50.88%vs 33.33%),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最狭窄节段位于L4/5发生RNRs的患者共44例,与阴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RNRs阳性组患者硬膜囊面积较RNRs阴性组明显减小,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两组椎管正中矢状径、椎管有效矢状径和神经根管有效矢状径则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RNRs阳性组患者术前腰、腿痛VAS评分明显高于RNRs阴性组,而间歇性跛行距离明显较RNRs阴性组短,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RNRs阳性组患者中出现下肢浅感觉减退的患者有21例(21/57),与阴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RNRs阳性组与阴性组患者术前肌力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马尾神经冗余的相对长度与患者狭窄节段数量有关,双节段狭窄患者冗余相对长度较单节段增加且具有统计学意义。冗余的相对长度与患者ODI障碍指数呈正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与患者年龄、性别、硬膜囊面积、腰腿痛VAS评分无明显相关性。对98例完成腰椎后路椎管减压、椎间植骨、椎间融合器置入、椎弓根钉内固定术进行相关的随访研究。行单节段或双节段的手术患者中,RNRs阳性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等指标均明显高于RNRs阴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随访时间至少12个月(12~27个月),RNRs阳性组与RNRs阴性组在术后腰、腿痛VAS评分及ODI障碍指数均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术后1年腰痛VAS评分外,RNRs阳性组在术后7天、术后3个月、术后1年腰、腿痛VAS评分及ODI障碍指数高于RNRs阴性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RNRs阳性组ODI改善率低于RNRs阴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马尾神经冗余征常见于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尤其是多节段狭窄患者,狭窄节段位于L3-5时发生率较高。合并马尾神经冗余征的患者椎管狭窄程度较单纯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更重,且以中央型椎管狭窄为主。合并马尾神经冗余征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年龄高于单纯腰椎管狭窄症患者。2.合并马尾神经冗余征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前症状和体征较单纯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更重。马尾神经冗余的相对长度与患者狭窄节段数量具有一定的关系,双节段狭窄的患者冗余长度较单节段增加。同时冗余的相对长度与ODI障碍指数呈正相关,提示马尾神经冗余的相对长度越长,患者症状及神经功能受损可能越严重。3.腰椎后路椎管减压、椎间植骨、椎间融合器置入、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是治疗合并马尾神经冗余征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有效的手术方式。合并马尾神经冗余征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术中出血量更多,手术时间更长,术后症状及功能改善程度较单纯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更差。马尾神经冗余征可以作为腰椎管狭窄症的影像学诊断证据以及预后判断指标。马尾神经冗余征患者需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陈维,陆明,雷紫雄,戴双武,侯昌禾,杜少华,李浩淼[4](2021)在《脊柱肿瘤术中应用人工硬脊膜的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人工硬脊膜在脊柱肿瘤手术中预防及治疗脑脊液漏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2017年12月至2019年5月于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骨肿瘤科诊断为脊柱肿瘤或肿瘤样病变且出现椎管内占位而接受肿瘤切除椎管减压的手术病例(不包括椎体全切除的病例)。根据术中是否破坏硬脊膜完整性将病例分为治疗组及预防组。术中出现明确脑脊液漏的治疗组患者共22例,16例行单纯硬脊膜缝合或修补,6例在硬脊膜修补基础上使用人工硬脊膜;术中未见脑脊液漏的预防组共49例,其中15例使用人工硬脊膜预防脑脊液漏,34例未使用该材料。所有患者均采取椎管减压及椎管内肿瘤切除手术。通过病历系统检索记录患者手术情况、住院期间脑脊液漏以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术后引流量的变化等,根据门诊随访或电话随访登记患者远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采用卡方检验对比两组患者术后脑脊液漏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独立样本t检验对比术后引流量变化情况。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71例患者病变共累及138个脊柱节段,平均每位患者脊柱减压节段数为(1.94±1.13)个。术后住院时长为(11.31±4.63)d。住院期间应用人工硬脊膜的患者中无出现术后椎管内血肿、感染或排斥反应。治疗组与预防组中使用人工硬脊膜的患者脑脊液漏发生率降低,但未发现使用人工硬脊膜与否脑脊液漏发生率存在显着差异;预防组中使用人工硬脊膜的患者术后72 h引流及术后住院时长均显着下降,治疗组中使用人工硬脊膜患者术后前两个24 h的引流量显着少于未使用人工硬脊膜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随访时间(18.4±5.3)个月,其中9例因全身肿瘤进展死亡,良性肿瘤随访期间无术后复发,随访期间未发现手术部位远期浅表或深部感染。结论脊柱肿瘤伴椎管内占位,术中应用人工硬脊膜可有效预防或减少术后脑脊液漏,加速术后恢复,减少住院时长且并不增加椎管内感染或血肿等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

黄健楠[5](2021)在《胸椎经棘突后正中椎管切开复位术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椎管内肿瘤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疾病之一,当前手术切除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治疗方式。为使患者获得良好的预后,神经外科医师经过不懈地努力,探索了多种不同的手术方式。本研究对胸椎经棘突后正中椎管切开复位术进行解剖学研究及验证,探讨此手术方式治疗胸椎椎管内肿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并阐述该手术方式的优势以及不足,为该手术方式的临床开展奠定基础。方法:应用成人新鲜冰冻尸体标本,共9具(男性标本5例,女性标本4例,年龄24-68岁)。第一部分,将6具新鲜冰冻标本的胸椎逐个节段沿棘突后正中切开,用专用椎板撑开器撑开,测量撑开距离。测量后计算此手术入路的可视范围内的最大操作距离CD和最大观测范围视角α。去除椎板撑开器后,骨性结构自然回弹,测量回弹后的缝宽。再对标本进行逐节段撑开直至该节段发生骨折,记录骨折位置及撑开宽度,并将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第二部分,应用另外3具新鲜冰冻标本模拟胸椎经棘突后正中椎管切开复位术手术。在显微镜下进行模拟手术操作,观察暴露范围和术区结构,并验证操作可行性。报道我科应用胸椎经棘突后正中椎管切开复位术治疗胸椎椎管内血管瘤的临床应用病例。结果:第一部分:胸椎的每个节段分别撑开缝宽至8mm、10mm、12mm,各个节段的可操作距离CD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各个节段的视角α相比较也有统计学差异(p<0.05)。我们将胸椎分为T1-4、T5-8、T9-12即上、中、下三组,T1-4节段撑开缝宽至8mm、10mm、12mm时,可操作距离CD和视角α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T5-8、T9-12也分别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撑开缝宽分别至8mm,10mm或12mm时,T1-4与T5-8操作距离CD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T1-4与T9-12之间也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T5-8与T9-12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T1-4与T5-8视角α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T1-4与T9-12之间也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T5-8与T9-12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撤除椎板撑开器后,椎板会发生自然回弹,撑开缝宽8mm、10mm、12mm复位后的平均缝宽分别是4.93±0.41mm、5.24±0.38mm、5.97±0.3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将标本进行逐个节段撑开直至发生骨折,上段胸椎当撑开缝宽13.92±0.88mm(95%CI=[13.54-14.29])时发生骨折;中段胸椎撑开缝宽14.46±0.93mm(95%CI=[14.06-14.85])时发生骨折;下段胸椎撑开缝宽14.46±1.02mm(95%CI=[14.03-14.89])时发生骨折。上、中、下三组胸椎发生骨折时的撑开距离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8)。骨折发生的位置多位于棘突(47.22%)、椎板(26.39%)、椎弓根(16.67%),少数发生椎体撕裂(9.72%)。第二部分,在模拟手术过程中,撑开缝宽12mm时模拟手术过程顺利,椎管内神经根等组织虽不能垂直显露完全,但通过调整显微镜角度来观察及操作较8mm和10mm缝宽时流畅。一具标本行术前、术中、术后三维CT重建,发现骨质并未因撑开椎板而造成破坏。关于该术式的临床应用,报道了我科行胸椎经棘突后正中椎管切开复位术治疗椎管内血管瘤的病例,该患者症状得到缓解,预后较好,无畸形异常活动等并发症发生。结论:1.胸椎经棘突后正中椎管切开复位术进行椎管内手术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及有效性。2.椎板撑开器撑开缝宽12mm以内模拟手术未发现骨折发生。撑开缝宽小于13.54mm为理论上的安全距离,再进一步撑开胸椎椎板,骨质可能无法承受撑开器张力导致骨折发生。3.此手术方式极大程度上减少脊柱破坏,可明显有助于保持术后脊柱的完整性维持其稳定性,且无植入物,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椎管内肿瘤的方法。

孙枢文[6](2019)在《椎管内肿瘤不同手术方式的疗效分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与目的:椎管内肿瘤作为一种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其就诊率逐年升高。对于它的治疗目前也是趋于多样化,且更加微创。本研究第一部分评价对比三组手术方式(椎板切除术、椎板成形术、椎板成形术联合植骨术)来治疗椎管内肿瘤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第二部分主要是通过循证医学方法来系统性地评价椎板切除术对比椎板成形术治疗椎管内肿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评估二者的优越性提供循证学证据。方法:第一部分:纳入2012.09至2016.12间苏北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治疗的58例椎管内肿瘤患者(颈段12例,颈胸段2例,胸段21例,胸腰段4例,腰段18例,腰骶段1例),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椎板切除术、椎板成形术、椎板成形联合植骨术)分为切除组、成形组和植骨组。切除组:17例,男3例,女14例,年龄22-82岁,病程0.3-24个月;成形组:21例,男6例,女15例,年龄13-65岁,病程0.5-60个月;植骨组:20例,男8例,女12例,年龄21-76岁,病程0.5-48个月。术前采用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神经功能分级对患者进行评分,Ⅲ级26例,Ⅳ级31例,V级1例。分别比较三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脊柱畸形、椎管狭窄、脑脊液漏等),并定期随访评估其手术前后的ASIA改善率。第二部分:通过系统性检索的方式从PubMed、EMbase、Cochrane临床试验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中文(CBM)等数据库检索出符合纳入标准的中英文文献。检索文献包括LAMP与LAMT治疗椎管内肿瘤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和非随机同期病例对照研究,发表时间不限。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及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OS)分别对所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对相关研究数据进行提取,并使用RevMan 5.3软件对数据进行合并分析。采用比值比(OR)和标准化均数差(SMD)分别作为测量二分类变量和连续型变量的效应尺度,95%CI为效应量。结局效应指标包括主要及次要指标,主要的效应指标包括有效功能恢复率和肿瘤全切率,次要效应指标包括手术时间和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包括脊柱畸形及脑脊液漏)。同时进行亚组分析以探究研究类型、年龄、肿瘤的类型、肿瘤的大小、手术节段数、随访时间及手术方式(是否行融合)对结局指标的影响。结果:第一部分:术后病理示:神经鞘瘤、脊膜瘤、室管膜瘤、神经纤维瘤、节细胞神经瘤、星形细胞瘤、囊肿、血肿。术后随访时间12-73个月。三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58.5±49.1)min、(194.8±58.9)min、(198.6±30.2)min;术中出血量为(238.2±102.4)ml、(209.5±99.5)ml、(202.5±103.2)ml;住院时间为(14.6±2.9)天、(15.9±3.2)天、(14.9±3.9)天;三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上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三组患者发生脊柱畸形例数分别为4、1、0例,椎管狭窄数为4、0、1例,脑脊液漏为1、0、0例,复发数为1、0、1例;在脊柱畸形和椎管狭窄上三组的差异显着(p<0.05);而在脑脊液漏和复发率上,差异并不明显(p>0.05)。在ASIA改善率方面,三组短期内无明显差异(p>0.05),远期椎板成形术(联合植骨术)较椎板切除术改善明显(p<0.05)。第二部分:最终16篇文献包含1096例椎管内肿瘤的患者纳入本次Meta分析。结果显示椎板成形术对比椎板切除术在有效功能恢复率(p=0.003)、出血率(p<0.00001)、住院时间(p=0.006)、脊柱畸形发生率(p=0.01)及脑脊液漏发生率(p<0.00001)方面的差异存在明显统计学意义。而在肿瘤全切率(p=0.21)及手术时间(p=0.14)上两组间未发现明显差异。在亚组分析中,结果显示年龄、肿瘤的性质、随访时间、手术节段数及手术方式均为脊柱畸形发生率的影响因素。结论:第一部分:椎板成形术(有无植骨)能恢复椎管的正常解剖结构,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显着地改善患者的预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值得推广。第二部分:椎板成形术可能是治疗椎管内肿瘤更加安全有效的一种手术方式。同时,融合在预防脊柱畸形方面的优势不容忽视。然而,由于缺乏高质量的文献及足够的数据,结果存在一定的偏倚,我们仍然需要更多精心设计、大样本量的临床试验来进一步评估这一结论。

孙希奇[7](2017)在《症状性骶管囊肿经皮穿刺抽吸减压术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经皮穿刺抽吸减压术对不同分型的症状性骶管囊肿的疗效,通过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为进一步提高骶管囊肿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材料和方法回顾性的分析了本院从2013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135例症状性骶管囊肿患者,经过CT和MRI检查都被诊断为骶管囊肿,我们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特点等认为可能与骶管囊肿有关,故在DSA引导下行经皮穿刺抽吸减压术,减轻囊内压力,缓解患者症状。定位、穿刺到骶管囊肿内,先抽吸2-5ml囊肿内的液体送实验室检查,再向囊肿内注入少许造影剂,判断囊肿内的造影剂是否渗入到蛛网囊下腔,蛛网膜下腔内有造影剂进入时,该病例被纳入A组,蛛网膜下腔没有造影剂者被纳入B组,然后采用双针抽吸囊液。术后随访患者6个月,通过ODI评分及有效率评价患者术后疗效,并分析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结果DSA造影显示135例患者中A组有68例患者,显示造影剂沿着交通孔向上进入蛛网膜下腔,表明囊肿与蛛网膜下腔相通;B组有67例患者,显示造影剂仅仅存在囊肿内,表明囊肿与蛛网膜下腔不相通。脑脊液比较:初发患者中两组(相通组和不相通组)脑脊液糖、氯化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复发患者中两组脑脊液糖、蛋白质、氯化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有效率约69.70%,B组有效率约72.73%;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较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B两组之间比较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行骶管囊肿优良率的影响因素分析显示:骶管囊肿的优良率与囊肿的数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囊肿病人的性别、是否复发、囊肿的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骶管囊肿分为和蛛网膜下腔相互交通组和不交通组两种类型。单纯囊肿抽吸减压术是对不同分型的骶管囊肿均是一个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法,初发和复发病人相比,脑脊液成分含量发生变化。骶管囊肿患者介入治疗预后的有效率与囊肿的数目、脑脊液多项改变有相关性,与囊肿病人的性别、是否复发、囊肿的类型没有相关性。

黄忻涛,万大海,王宏勤,马宁,薛乃照,赵学明,郝解贺,王振宇[8](2016)在《椎管内先天性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椎管内先天性肿瘤的特点及显微外科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2010年8月至2015年8月50例椎管内先天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不同类型肿瘤的特点、术中技巧等问题进行探讨。结果:椎管内先天性肿瘤患者发病年龄较轻,大部分位于腰骶部。50例患者中,肿瘤全切11例,近全切9例,大部分切除29例,囊肿造瘘1例。病检表皮样囊肿10例、皮样囊肿8例、成熟畸胎瘤13例、脂肪瘤9例(血管脂肪瘤2例)、肠源性囊肿4例、蛛网膜囊肿3例、胶质室管膜囊肿1例、错构瘤1例、未获得病理诊断1例。手术并发症包括脑(脊)膜炎1例,切口感染1例。其中39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个月24个月,3例复发。结论: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椎管内先天性肿瘤,肿瘤显露及切除满意,手术并发症少,患者恢复快。

王培源,王霞,陈亮,王旭,夏吉凯,王滨[9](2015)在《椎管内表皮样囊肿的MRI诊断与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椎管内表皮样囊肿的临床表现特点及MRI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7例(男15例,女12例)椎管内表皮样囊肿的临床及影像资料,重点分析其X线表现及MRI特点。结果主要临床表现为单侧或双侧下肢疼痛、麻木无力或肌力减退。病变部位为骶尾段13、腰骶椎交界区4例,腰段7例,胸腰椎交界区3例。位于髓外硬膜下23例,脊髓内4例。病变长度2.79.0 cm不等,长轴与椎管方向一致。T1WI示8例呈均匀低信号,14例呈等低混杂信号,5例呈高低混杂信号。T2WI 6例呈均匀高信号,21例呈等高混杂信号;增强扫描,4例病变周围见不规则环形或线状强化。16例患者合并发育性骨质异常。结论椎管内表皮样囊肿以先天性多见,多伴有其它先天性发育畸形;X线检查可以发现并存的骨质异常,MRI表现具有特征性,对病变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宋阳,陈家骅[10](2011)在《CT引导经皮穿刺注射纤维蛋白黏合剂治疗骶管囊肿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骶管囊肿在医学文献中[1]又称骶骨脊膜囊肿、骶骨蛛网膜囊肿、骶骨神经根囊肿等,发病机制不明,1938年Tarlov首次报道骶管囊肿。该病往往累及骶23神经后支,或背侧神经节,MRI或椎管造影可以明确显示其部位和大小,有的为多发性,有症状的仅占1%。此病由于临床上较少见,并且临床表现与腰椎间盘突出症及椎管内肿瘤相似,故常被误诊或漏诊,需注意鉴别[2]。骶管囊肿常有腰骶部钝痛、下肢乏力、沉重麻木等

二、骶管蛛网膜囊肿合并椎管内肿瘤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骶管蛛网膜囊肿合并椎管内肿瘤1例(论文提纲范文)

(1)腰椎管内占位肠源性囊肿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资料
    1.1 术前诊断
    1.2 手术方法
    1.3 术后处理
2 讨 论

(2)椎管内占位误诊为幼年特发性关节炎九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临床表现
    1.3 误诊情况
    1.4 确诊及治疗
2 讨论

(3)马尾神经冗余征在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诊断及预后评价中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不足与展望
结论
附表
参考文献
综述两种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特殊影像学表现及相关研宄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胸椎经棘突后正中椎管切开复位术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概述
    1.2 胸椎后入路手术的发展
    1.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实验思路、材料与实验方法
    2.1 总体实验设计思路
    2.2 实验标本
    2.3 实验设备及仪器
    2.4 实验方法
        2.4.1 解剖观察与测量
        2.4.2 模拟手术操作
        2.4.3 计算及统计学处理
第三章 结果
    3.1 不同撑开等级下可视范围内的最大操作距离CD的比较
    3.2 不同撑开等级下椎管最大观测范围视角α的比较
    3.3 撤除椎板撑开器椎板回弹后的缝宽、继续撑开椎板后骨折发生的位置以及发生骨折时撑开的缝宽
    3.4 模拟手术结果及术前、术中、术后胸椎CT三维重建
    3.5 胸椎经棘突后正中椎管切开复位术的临床应用
第四章 讨论
    4.1 椎管内肿瘤的手术治疗进展
    4.2 胸椎的解剖结构以及其动态平衡的重要性
    4.3 胸椎经棘突后正中椎管切开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
    4.4 胸椎经棘突后正中椎管切开术的可行性、优势及局限
    4.5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文献综述 椎管内硬脊膜囊肿的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第八章 致谢

(6)椎管内肿瘤不同手术方式的疗效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椎管内肿瘤的治疗研究
    背景介绍
    论文立项依据
第二章 椎管内肿瘤不同手术方式的疗效分析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章 椎板成形术对比椎板切除术治疗椎管内肿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的Meta分析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症状性骶管囊肿经皮穿刺抽吸减压术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椎管内先天性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发病机制
    3.2 临床特点
    3.3 影像学表现
    3.4 外科治疗

(9)椎管内表皮样囊肿的MRI诊断与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2影像学检查
2结果
    2.1X线表现
    2.2MRI表现
3讨论
    3.1病因及组织学基础
    3.2临床与病理
        3.2.1临床表现
        3.2.2病理表现
    3.3影像学表现
        3.3.1发病部位
        3.3.2X线表现
        3.3.3MRI表现
    3.4鉴别诊断

(10)CT引导经皮穿刺注射纤维蛋白黏合剂治疗骶管囊肿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发病机制
2 临床特征和影像学表现
3 治疗方法
    3.1 手术治疗
    3.2 医用生物蛋白胶黏合治疗
    3.3 医用生物蛋白胶黏合治疗的优缺点
4 疗效评价
5 围手术期的异常事件的防治
    5.1 穿出血性囊液或穿不出囊液
    5.2 抽出囊液的量以及注入生物蛋白胶的量和穿刺与抽吸技巧的关系
    5.3 术后发热、头痛、呕吐
    5.4 其他异常事件
    5.5 术后症状不缓解和骶神经根刺伤
6 小结

四、骶管蛛网膜囊肿合并椎管内肿瘤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腰椎管内占位肠源性囊肿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 赵庆禹,卢海平,马亚萍,伍富俊,肖殷,王信. 实用骨科杂志, 2021(12)
  • [2]椎管内占位误诊为幼年特发性关节炎九例临床分析[J]. 苏改秀,吴凤岐,赖建铭. 临床误诊误治, 2021(10)
  • [3]马尾神经冗余征在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诊断及预后评价中的意义[D]. 赵健博. 山东大学, 2021(09)
  • [4]脊柱肿瘤术中应用人工硬脊膜的疗效观察[J]. 陈维,陆明,雷紫雄,戴双武,侯昌禾,杜少华,李浩淼.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21(01)
  • [5]胸椎经棘突后正中椎管切开复位术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D]. 黄健楠.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6]椎管内肿瘤不同手术方式的疗效分析研究[D]. 孙枢文. 扬州大学, 2019(02)
  • [7]症状性骶管囊肿经皮穿刺抽吸减压术的疗效分析[D]. 孙希奇. 泰山医学院, 2017(06)
  • [8]椎管内先天性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J]. 黄忻涛,万大海,王宏勤,马宁,薛乃照,赵学明,郝解贺,王振宇. 中国肿瘤临床, 2016(21)
  • [9]椎管内表皮样囊肿的MRI诊断与临床分析[J]. 王培源,王霞,陈亮,王旭,夏吉凯,王滨. 磁共振成像, 2015(09)
  • [10]CT引导经皮穿刺注射纤维蛋白黏合剂治疗骶管囊肿的研究进展[J]. 宋阳,陈家骅. 安徽医学, 2011(07)

标签:;  ;  ;  ;  ;  

骶部蛛网膜囊肿合并椎管内肿瘤一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