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网上银行

逆流网上银行

一、逆流而动的网上银行(论文文献综述)

朱红月[1](2020)在《中国一汽红旗HX5车型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汽车产业消费升级和未来外资股比的逐渐放开,中国自主汽车企业未来的发展将面临严峻的挑战。作为中国汽车行业的先驱,中国一汽,如何打造红旗“爆款”产品、实现目标销量成为了亟需思考的问题。目前针对红旗品牌营销策略的研究比较少,本文针对红旗HX5车型进行研究,将有助于中国一汽集团实施适当的市场营销策略,为其商业活动提供借鉴,助力销量目标达成。本文以红旗品牌全新产品HX5车型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文献、收集市场数据,对企业内部人员进行访谈,对比一线豪华品牌企业营销策略,分析出目前红旗HX5车型在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四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未来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对红旗HX5车型销量的影响;以及在B级豪华SUV细分市场中,红旗HX5车型如何利用差异化竞争取得竞争优势。研究结果表明:(1)红旗HX5产品具有较强竞争力,但红旗销售渠道数量少、辐射范围窄,促销活动不紧凑,服务体验不佳,无法持续促进销量;(2)国家政策的扶持为自主汽车事业发展带来持续动力,但未来诸如新能源发展、智能网联功能更新迭代、政策变化、社会环境变化等因素也为其发展带来了不确定性和挑战;(3)B级中端SUV阵营是红旗HX5车型的首要细分市场。因此,本文从聚焦细分市场、打造产品核心卖点、拓宽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完善售后服务体系、进行持续事件营销、加强与大型汽车媒体和电商的合作、营销策略实施保障等方面为红旗HX5车型提出了营销建议。

黄凯[2](2020)在《贸易便利化对金砖国家双边贸易流量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世界形势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处于严峻复杂的状态中。在世界经济呈现出动能减弱、增速放缓的情况下,金砖国家仍能保持活力使经济持续增长,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持续增加,其贸易发展的国际影响不言而喻,因此,更多的国家将关注点转向金砖国家,期望金砖国家能够创造更多机遇,为国际社会注入更多活力。但金砖国家在保持较高经济增长率的同时,仍然存在一些贸易便利化领域的问题,例如海关通关效率低、贸易环境不稳定、交通不通畅、制度环境不健全等,贸易便利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这些情况对金砖各国贸易条件的优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砖国家当前的贸易便利化处于什么水平?其是否对金砖国家的双边贸易流量产生巨大影响?贸易便利化的提升对于金砖国家的贸易潜力又有多少促进作用?本文以金砖国家为研究对象,从多种维度对金砖国家贸易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选定口岸效率、海关管理、制度环境、金融服务与电子商务四个指标测算2010-2017年金砖国家贸易便利化水平,结合金砖国家贸易双方国内生产总值、人口总量、双边距离等控制变量,运用扩展的引力模型探究贸易便利化指数对双边贸易流量的影响,并计算贸易便利化的提升会为金砖国家激发多大的贸易潜力。研究结果显示:(1)进口国的贸易便利化水平与其他控制变量相比对双边贸易流量的影响最大,其每增加1%,双边贸易流量将显着增加1.7120%。同时,双边贸易流量与贸易双方的国内生产总值、人口总量、两国相邻或隔海相望等正相关,与贸易双方的距离负相关。(2)创建的引力模型具有较好的稳健性,一级分指标中海关管理对双边贸易流量的影响最大,其余指标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是金融服务与电子商务、制度环境、口岸效率。(3)金砖各国贸易便利化水平的提高能够显着释放金砖国家间的贸易潜力,增加金砖国家间的双边贸易流量。基于以上对金砖国家贸易便利化的研究,本文对金砖国家提出推进海关管理的持续改善、重视金融服务与电子商务的发展等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李科[3](2019)在《中国网络媒体政策研究》文中认为互联网与人类社会的深度融合,不仅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而且重塑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形态。过去20多年,随着我国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媒体从边缘的新兴媒体发展为当之无愧的“主流媒体”,成为影响和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力量。网络媒体政策是党和政府为规范网络媒体运行所制定的一系列行为准则和规范。它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网络媒体的发展,设定了网络媒体运作的种种框架,形塑和建构了网络媒体角色功能、市场产业、生产方式、绩效评价和社会形象。因此,政策研究既是透视网络媒体发展的一个重要视窗,也是助力网络媒体健康发展无法回避的议题。当前多数网络媒体政策研究成果,要么着眼于宏观的体制机制分析,要么着眼微观的网络传播问题分析,而缺乏从中观视角综合分析政策与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本文试图融合新闻传播学和公共政策研究相关理论,从中观层面进入我国网络媒体政策过程,研究其制定与实施机制,分析政策供需之间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我国网络媒体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正确的政策引导。我国在网络低俗内容治理、网络信息安全和网络犯罪打击方面形成了一些有效的政策措施,但是在网络媒体内容管控、产业发展等方面也有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网络媒体政策演变受到网络技术和网络管理体制的双重影响。一方面,互联网技术一日千里、网络媒体形态高频迭变、网络传播功能日益聚合,需要网络媒体管理进行合理的顶层设计,形成具有灵活和融合的政策体系。另一方面,受制于传统媒体时代的分业规制惯性,以及政府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和条块分割的管理格局,我国网络媒体存在多头管理和政出多门的现象,相关政策的调整跟不上网络媒体发展节奏。政策供需失衡是推动我国网络媒体持续快速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在政策过程来看,网络媒体政策供需与政策制定、实施和评估等环节密切相关。网络媒体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部分,其政策过程注定由党和政府主导。在政策制定环节,网络媒体政策问题确定主要来自于党的执政需求和政府主管部门对网络传播问题的体认,政策议程创建以“内输入”模式为主,政策方案选择过程中党管媒体的基本原则以各种形式嵌入政策决策。在政策实施环节,形成了双轨运行和多头管理的网络媒体政策实施体制,实施方式以审批准入、内容审查、专项行动、行政约谈等行政手段为主。从政策评估看,我国暂未形成系统的网络媒体政策评估机制,对政策效果缺乏必要的跟踪监测和后续反馈。综合而言,在这样的政策运行模式之下,党和政府针对网络传播问题可以快速启动政策议程,并形成政策方案,在网络媒体社会性规制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但是,这样的政策运行机制也容易导致对媒介意识形态过度强调、对管控手段过度依赖,造成政策理念窄化、政策选择偏狭等问题。这些问题随着网络传播的扩张而日益明显,掣肘网络媒体发展的情况日益加剧,进而难以持续有效的落实党和政府在网络媒体领域的政策目标。面对网络技术扩张和社会经济发展,我国网络媒体政策亟需适当地调整。基于我国网络媒体政策所处的困境和面临的挑战,本文认为我国网络媒体政策需要加强顶层设计,更新理念、创新体制、平衡政策结构、科学处理政策目标与政策手段之间的关系,深度重构政策体系;开放政策过程,形成多元共治模式和主体多元化、完善政策制定机制和决策程序化;健全政策监督机制形成合理的评估体系,全面提升政策质量和执行效率;实现网络媒体政策体系的良性发展。

顾珊珊[4](2018)在《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治理的困境与出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快速普及发展和自媒体网民人数的增加,网络信息传播和舆论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并日渐与传统媒体相融合,成为社会舆论的“放大镜”,对大众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文化教育、生活方式等方面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由于自媒体具有开放性、即时性、传播性、自由性等特点,也由此成为公众表达意愿和诉求的重要平台,是提供并分享公众真实看法、自身新闻的重要途径,网络舆情也随之进入大爆发时代。如何使政府思维适应自媒体时代的发展,推动信息公开和政府透明,进而更好地为公众服务,成为目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在“人人拥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背景下,民意表达空前自由导致网络舆情呈现“井喷式”状态,其有效治理必然就成为政府面临的严峻考验和全新挑战。因此,本文的研究方向是以多主体参与治理为视角出发,分析自媒体时代下政府如何破解网络舆情治理的困境并提出具体的对策及出路。笔者通过阅读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本文的思路。首先,本文从网络舆情相关概念入手,以治理理论、危机管理理论、议程设置理论作为文章的理论基础,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利用深度访谈法、比较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深入研究如何更有效治理自媒体时代的网络舆情。其次,本文详尽分析了网络舆情的突发性、广泛性、互动性、难控性等不易被治理的相关特点,由此引出当下面临的治理困境:政府以外的主体难以参与治理,治理的手段单一落后,面对舆情的反应缓慢滞后,缺乏系统完整的法律依据。根据案例分析和访谈结果,总结列举造成治理困境的成因分别是应对意识落后、分析预判能力不足、处理方法不科学以及应对体制机制不健全。最后,笔者通过借鉴当前国内外政府的先进做法和经验,为网络舆情治理对策提供启示。树立网络舆情治理的正确观念,加强网络舆情治理机制建设,完善网络舆情法制管理,提升网络舆情应对技术水平,完善舆情治理主体体系,全面提升我国网络舆情治理水平,促使网络舆情治理工作更好更快发展。

王顺清[5](2018)在《中国对境外非政府组织境内活动的监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80年代以来,非政府组织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并迅速普及,它们在扮演公共管理职能的承接者、促进者和监督者的角色,成为主权国家的政府合作伙伴的同时,也开始频繁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相对于本土非政府组织,来自境外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非政府组织具有天然的优势和吸引力,其带来的国际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能够促进东道国科技、民生、公益事业的发展,且有利于非政府组织之间的跨区域交流与合作。本文在肯定境外非政府组织积极作用的同时,重点关注境外非政府组织对其活动的东道国(主要为发展中国家)可能产生的直接或者间接的消极影响。主要包括直接进行的违法活动以及在合法形式下或利用法律“灰色地带”从事具有隐蔽性、从长远来看有损一国的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行为;对东道国的经济文化利益的潜在威胁;窃取东道国的数据和信息;破坏外交环境和国际秩序等。正因为境外非政府组织的特殊地位和可能造成的深远影响,是否应该对其进行监管以及如何监管这样的问题一直以来备受关注。文章在以法律视角探讨境外非政府组织监管必要性的基础上,将最新出台的《境外非政府组织境内活动管理法》做为研究蓝本,从准入制度、日常监管、资金财务三个方面分析境外非政府组织的规制措施,并结合新法颁布以来的实施情况,对新法进行简要评析。鉴于我国对境外非政府监管问题的研究和实际探索并不成熟,以及此类监管属于全球性治理的重点和难点,文章又以比较法的视野,选取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作为典型案例,对这些国家的境外非政府组织监管现状和监管模式进行全面、深入的比较研究并作出评析。文章最后立足我国实践和国情,参考多国对境外非政府组织的监管经验后,提出了若干建议方案:在完善《境外非政府组织境内活动管理法》的基础上,对境外非政府组织要理性甄别,采用“管制与引导并存”的管理模式;科学应对境外非政府组织在华活动的“灰色地带”;坚持综合治理,形成贯通的法律链;增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从而促进境外非政府组织在华健康、有序地发展。

李洁[6](2018)在《当代中国社会思潮治理的途径和方式研究》文中认为意识形态工作既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又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部分。社会思潮应对工作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应该纳入国家治理体系之中。首先,文章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思潮的发展演变及应对策略的变化,认为社会思潮应对在“批判”“引领”方式基础上呈现出“多措并举”的“治理”趋向;其次,文章对社会思潮治理的依据、基本内涵、总体遵循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最后,提出了社会思潮治理的途径和方式。社会思潮的本质是“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观念掌握群众的过程及其外化形成现实运动的过程”,既包括思想观念层面的运动,又包括现实物质层面的运动。社会思潮是一个思想领域和物质领域的综合性问题,任何单一应对范式都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事实上,我党在应对社会思潮的实践工作中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理论辨析、思想引领、依法管控、行政干预、政治巡视等多种方式都得到综合运用,在社会思潮应对过程中呈现出一种“多措并举”的治理趋向。将社会思潮的应对纳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和“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之下既是社会思潮理论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思潮应对实践工作的客观选择,也就是说,社会思潮治理是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共同要求。社会思潮治理,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主导地位进而达成价值共识的目标,在党的领导下以政府为主导广泛调动社会多元主体、运用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方式,有效应对各种社会思潮的过程和活动。社会思潮治理必须从总体上遵循社会思潮发展的总体过程,秉持依法治理、自由民主、“大宣传”等理念,对社会思潮发展过程中的思想观念性因素和物质性因素进行治理。在社会思潮治理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运用思想论争途径、宣传教育途径、法治途径、行政途径、利益调节途径等,也要采取“疏导式”“消解式”“融入式”“管控式”等治理方式。

胡昌支[7](2014)在《中央部委出版社转企改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央部委出版社是我国计划经济时代、政府组成部门按专业化分工而设立的出版机构,是区别于地方出版社和高校出版社而独立存在的一个出版群体。其历史悠久、行业特色鲜明、专业分工明确、业务遍及全国,是党和政府营造舆论的骨干和核心,也是培育、开发、传播先进文化的主力军和行业科技文化进步的智力支撑。当今社会发展、国家经济腾飞要求出版社实施体制改革,而中央部委出版社转企改制是我国出版改革的核心部分。全文除导论外,共分四章。第一章,中央部委出版社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与作用,该章分别叙述了中央部委出版社初创期、发展期和繁盛期的历史状况,并阐释了其基本特点、作用与功能。第二章,中央部委出版社转企改制的现状与问题。该章分析、论述中央部委出版社转企改制的背景与动因、进程与现状,并具体探讨了其转企改制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第三章,西方出版业企业运作及其启示。该章简述了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荷兰、意大利、西班牙、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10国出版业的发展历程,归纳、总结了贝塔斯曼、培生集团、汤姆森集团、励德·爱思唯尔集团、维旺迪环球等五家大型国际出版集团在运作制度、运作理念、运作模式上的成功经验,并具体分析了西方出版业企业化运作带给我们的借鉴与启示。第四章,中央部委出版社转企改制路径探讨。该章具体呈现了当前国际通行的出版管理体制,剖析了我国出版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方向,并系统探讨了出版社体制机制创新的内容,提出了转企改制可行的三种模式:即以既有中央部委出版社为龙头,组建行业出版集团;先转换机制,再转换身份,适时完成体制与机制的全面转变:组建中央大型国际出版集团等。

贾拓[8](2013)在《银行业绩效考核机制对金融稳定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银行绩效管理的规则反映了利益分配的导向和格局,是博弈结果最直接的体现。随着巴塞尔Ⅲ的逐步实施,我国银行将面临更为严格的监管约束,公司治理结构、风险管理水平和人员技术水平将面临更大的挑战。为了优化金融市场规则,不断完善我国银行现有的考核激励机制,使金融机构的行为与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和社会利益之间保持一致,中央银行加强了对银行的监测和管理,加大了对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绩效考核管理机制和内部风险控制制度的评估。本文系统整理总结了有关金融管理和绩效考核的理论和相关研究文献,阐述了中央银行维护金融稳定与开展监测评估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并对银行绩效考核机制和演化进行了梳理,分析巴塞尔Ⅲ对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研究了绩效考核对金融稳定的影响机制。在此基础上,立足于中国经济金融制度的现状,通过对Y银行业绩效考核机制专项评估的实践,分析其在绩效考核机制方面存在的不足,得出基本结论,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王欣[9](2012)在《英汉借词范畴化认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借词的研究始终是语言学的重要研究课题。20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对于借词的研究,许多方面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在语言接触的理论框架下,对于英汉借词的研究已经颇为成熟和深入,中西方学者均有较多论述;对于借词接触产生阶段和吸收同化阶段的研究关注度较高,从文化、社会和语言学角度均有力作出现;对于英语中借词的研究多为历时的研究,集中于借词借入的时间和因素、音位等语音要素;对于汉语借词则从中国传统文化出发,考察借词的借用和翻译方式者居多;从语言文字的不同和社会文化心理等方面对英汉借词进行对比的研究近些年来也越来越多,论述也较为深入。这些都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借鉴。但是,这些研究中仍有一些薄弱环节,关于这一课题还有许多具有争议和值得探讨的问题。对于英汉语外来词的研究基本上都只局限于对其结构、来源和意义进行描述,大多数是以文化语言学分析和社会语言学分析为主。单纯地罗列出借用词汇的途径、列举借词的米源,而不去揭示产生借词和借词意义变化的实质原因,并不符合现代语言学的解释原则。英汉语借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如下儿方面:1)对借词语义及其演变机制的研究明显不足。对于借词进入目标语后语义的形成及语义的发展,关注度明显不够。2)多共时静态研究,动态研究关注不够。借词作为“异质成分”,在取得目标语词汇的资格后,需要在音、义、形等各方面进行重新“匹配”、改造同化,这一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需要对借词进行动态观测和考量;3)对比研究不足,尤其是认知框架下的英汉借词的对比研究,尽管已有学者开始着手研究,但都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且大多数是针对英语或汉语的单语性研究。借词在英汉两个目标语中各个阶段的认知模式所产生的借词变化对比研究未见。本研究以认知语言学理论为指导,以20世纪后半期英语和汉语中出现且具有相当生命力的借词为研究对象,采用归纳与演绎相结合、定性研究为主的跨学科综合实证研究方法,立足英汉语言事实,选取真实语料,研究借词和人的认知之间的内在联系,对英汉借词词义现象做出比较合理和全面解释,阐释了借词意义形成的内在机制并对比英汉借词词义在产生、同化和融合的动态过程中,认知机制、民族认知心理和认知模式对词义制约作用的共性与差异,深化对语言规律和人的思维规律的认识。本研究主要取得以下发现:第一,本研究的理论发现体现于:1)借词是人类多次认知加工的产物,在不同的认知语境下,人们根据认知体验,结合认知模式与百科知识,对借词语义进行多次认知加工。同时,借词意义具有认知凸显性和理据性,其意义构建凸显了文化与认知理据。新的借词范畴最初总是产生于个体的认知活动,之后便是民族和社会成员整体对外来概念进行范畴化的过程,这需要一个社会的整体成员利用共性认识所形成特定的概念系统,作为人们已有的经验,以语言的形式储存在人的大脑中。认知活动,通常以其所在社会规约性的经验认识作为坐标和参照,利用已有的认知经验,与新获得的信息相互作用,形成新概念和概念结构。在此过程中,人们的认知选择如感知选择、心理频率的选择、心理图式的选择以及对外来词汇中义项的选择,起到关键性作用。2)借词是一个范畴连续体,词义的变化实际上是词义范畴的嬗变,包括原型范畴的嬗变、特设范畴的建构以及新旧范畴之间的互动。词义范畴嬗变的机制是非范畴化。借词构筑过程是相互关联的认知过程,有着共同的认知机制,都体现了人的隐喻、转喻和类推思维。这些认知机制是潜意识的普遍的认知活动,是在常规化或凝固化的概念结构上进行的多轮的认知操作。借词的范畴化与非范畴化符合“语言经济原理”。借词的范畴嬗变就是启动认知行为,激活人们头脑中的百科知识和社会文化模式,借助上下文填充相关信息,并决定着最终的语义通道。第二,英汉语借词的范畴化与非范畴化过程具有显着的认知共性。研究结果符合认知语言学提出的“人的心智不是分离的、自治的,而是与人的身体的其他机能一样,对所有的人都是大致相同的,都会促成和限定潜在的经验。抽象概念和想象世界归根到底是根植于现实世界的身体经验,所以人的心智的产品,即使是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在某种程度上都是相称的、相通的”理论。第三、在具有显着认知共性的同时,英语和汉语借词范畴的动态变迁过程中也分别具有鲜明的文化个性。英语语言和文化对汉语语言和文化的渗透和影响要远远大于汉语语言和文化对英语语言和文化的渗透和影响。英汉民族对于外来借词的范畴化过程也体现了不同的惯性化思维与凸显优化思维,两个民族不同的地理位置,社会历史及民族认知心理造就了不同的思维方式。第四、借词范畴化的普遍认知机制和认识论启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对英汉借词的普遍认知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首次提出,借词是复杂的语言现象,并非由单一的心理机制所能够解释,在范畴化的不同阶段由不同的认知机制起主导作用。借词的认知机制作用揭示了联想与激活的相似性的体验本质(embodied nature),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感知与概念、经验与知识的关系,具有重要的认识论启示。本研究在吸收和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以下儿点创新:(1)首次对20世纪后半期以来的英语和汉语借词语料进行大规模的、系统的整理和分析,并自建语料库;(2)首次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下对英汉借词进行对比研究,对于探求借词认知模式的共性与个性具有重要的意义;(3)同时对借词现象进行综合多维度对比阐释和探索。本研究从英汉语借词的角度对人类认知方式的共性和个性做出了进一步的探索,以及不同文化对语言和认知的具体影响,对丰富和发展英汉语词汇学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与此同时,研究对于翻译、词汇教学和词典编纂也将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俞正琳[10](2011)在《从“花生红娘”到农民企业家》文中研究表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吸引着无数农村青年在这里追寻梦想。可是,河南省正阳县真阳镇农民叶柏林却"逆流而动",在家乡的泥土里播下了梦想的种子。从骑着自行车走村串户收购花生的"花生红娘",到从事网上交易的"花生经纪人",到承包数千亩土

二、逆流而动的网上银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逆流而动的网上银行(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一汽红旗HX5车型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内容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内容
    1.3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1.3.1 理论基础
        1.3.2 文献综述
        (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第2章 一汽红旗HX5车型营销现状及问题
    2.1 一汽红旗品牌车型现状简介
        2.1.1 公司概况
        2.1.2 一汽红旗品牌介绍
        2.1.3 一汽红旗HX5车型介绍
    2.2 一汽红旗HX5车型营销现状
    2.3 一汽红旗HX5车型营销存在的问题
    2.4 一汽红旗HX5车型营销问题原因
        2.4.1 产品研发能力与新品牌定位不匹配
        2.4.2 生产制造能力与新品牌定位不匹配
        2.4.3 品牌营销能力建设与新品牌要求不匹配
        2.4.4 渠道经销商对新品牌发展前景持观望态度
第3章 一汽红旗品牌HX5车型营销环境分析
    3.1 一汽红旗品牌HX5车型宏观营销环境分析
        3.1.1 政治法律环境
        3.1.2 经济环境
        3.1.3 社会文化环境
        3.1.4 技术环境
    3.2 一汽红旗品牌HX5车型竞争环境分析
        3.2.1 现有竞争对手分析
        3.2.2 潜在竞争对手分析
        3.2.3 替代品分析
        3.2.4 供应商议价能力
        3.2.5 顾客议价能力
    3.3 一汽红旗品牌HX5车型SWOT分析
        3.3.1 竞争优势(S)
        3.3.2 竞争劣势(W)
        3.3.3 外部机会(O)
        3.3.4 外部威胁(T)
第4章 一汽红旗品牌HX5车型营销策略设计与实施
    4.1 中国汽车市场B级豪华SUV市场细分
        4.1.1 地理区域细分
        4.1.2 消费者相关因素划分
    4.2 一汽红旗品牌HX5车型目标市场与市场定位
        4.2.1 选择目标市场
        4.2.2 市场定位
    4.3 一汽红旗品牌HX5车型营销组合策略的制定
        4.3.1 产品策略
        4.3.2 价格策略
        4.3.3 渠道策略
        4.3.4 促销策略
    4.4 一汽红旗品牌HX5车型营销组合策略实施保障
        4.4.1 人才保障
        4.4.2 质量保障
        4.4.3 制度保障
        4.4.4 资金保障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贸易便利化对金砖国家双边贸易流量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1.3.1 可能的创新点
        1.3.2 研究的不足
第二章 贸易便利化的理论及研究回顾
    2.1 贸易便利化的理论基础
        2.1.1 比较优势理论
        2.1.2 新贸易理论
        2.1.3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2.1.4 交易成本理论
        2.1.5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 贸易便利化相关研究文献回顾
        2.2.1 贸易便利化的内涵
        2.2.2 贸易便利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2.3 贸易便利化对贸易影响的研究
        2.2.4 文献述评
第三章 金砖国家贸易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金砖国家贸易现状
        3.1.1 贸易发展的总体情况
        3.1.2 经济贸易关系现状
        3.1.3 贸易便利化现状
    3.2 金砖国家贸易便利化存在的问题
        3.2.1 总体通关效率低
        3.2.2 贸易环境不稳定
        3.2.3 双边贸易交通不通畅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贸易便利化水平对金砖国家双边贸易流量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金砖国家贸易便利化指标体系的构建
        4.1.1 口岸效率
        4.1.2 海关管理
        4.1.3 制度环境
        4.1.4 金融服务与电子商务
    4.2 贸易便利化水平测算
        4.2.1 数据标准化处理
        4.2.2 测算结果分析
    4.3 实证分析
        4.3.1 模型设定
        4.3.2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4.3.3 实证结果分析
    4.4 稳健性检验
    4.5 贸易便利化指数对金砖国家贸易潜力影响评估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结论
    5.2 政策建议
        5.2.1 推进海关管理的持续改善
        5.2.2 重视金融服务与电子商务的发展
        5.2.3 优化国家制度环境的建设
        5.2.4 持续提高口岸效率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中国网络媒体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创新与难点
第一章 网络媒体政策研究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网络媒体政策研究的基本概念
        一、网络媒体的界定
        二、网络媒体政策的界定
    第二节 网络媒体政策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政府规制理论
        二、媒介规范理论
        三、政策过程理论
第二章 中国网络媒体政策的发生与发展历程
    第一节 网络媒体政策的萌芽
        一、网络媒体的兴起
        二、网络媒体政策的起步
        三、本时期网络媒体政策的特点与影响
    第二节 网络媒体政策的发展
        一、网络媒体的拓展与繁荣
        二、网络媒体政策体系初步形成
        三、本时期网络媒体政策的特点与影响
    第三节 网络媒体政策的深化
        一、网络媒体的规模和影响进一步扩大
        二、网络媒体政策体系日益严密
        三、本时期网络媒体政策的特点和影响
    第四节 网络媒体政策的强化
        一、网络媒体的融合泛化
        二、网络媒体政策体系升级加强
        三、本时期网络媒体政策的特点与影响
第三章 中国网络媒体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机制
    第一节 网络媒体政策的价值取向
        一、绝对价值:政治统治安全可控
        二、相对价值:信息权利保护和约束
        三、潜在价值:网络媒体产业发展
    第二节 网络媒体政策的制定分析
        一、内输入式的网络媒体政策议程创建
        二、自上而下的网络媒体政策决策模式
        三、网络媒体政策制定过程具有相对封闭性
    第三节 网络媒体政策的实施分析
        一、双轨并行和多头管理的网络媒体政策实施体制
        二、性质单一而形式多样的网络媒体政策实施手段
        三、网络媒体政策实施缺乏监督控制
第四章 中国网络媒体政策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第一节 制度惯性与网络媒体政策理念局限
        一、媒介强意识形态特征与网络政策概念窄化
        二、媒介管控导向与网络媒体政策选择的偏向
        三、维护主流话语权与网络媒体政策的双重标准
    第二节 规制体制与网络媒体政策供给困境
        一、多头管理与网络媒体政策融合阻力
        二、党政主导与网络媒体政策质量提升障碍
        三、强制性变迁与网络媒体政策前瞻性不足
    第三节 互联网深度全球化对我国网络媒体政策的挑战
        一、网络媒体政策的全球化趋向
        二、全球互联网治理格局重构与隐忧
        三、我国参与全球互联网治理的政策需求
第五章 中国网络媒体政策的优化对策
    第一节 网络媒体政策顶层设计的优化
        一、网络媒体管理体制的适当调整
        二、网络媒体政策框架的平衡构建
        三、网络媒体政策目标与手段的科学处理
    第二节 网络媒体政策制定过程的开放与完善
        一、网络媒体政策制定过程的多元参与
        二、网络媒体政策制定程序的规范与完善
        三、网络媒体政策法律化程度的提升
    第三节 网络媒体政策实施机制的改进
        一、网络媒体政策实施主体的合理规范
        二、网络媒体政策实施手段的多元融合
        三、网络媒体政策实施评估机制的健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994 年以来我国出台的主要网络媒体政策列表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4)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治理的困境与出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
    2.1 概念界定
        2.1.1 自媒体与自媒体时代
        2.1.2 网络舆情
        2.1.3 舆情治理
    2.2 相关理论
        2.2.1 治理理论
        2.2.2 危机管理理论
        2.2.3 议程设置理论
第三章 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治理的困境与成因
    3.1 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特点
    3.2 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治理的困境
        3.2.1 主体困境:政府以外主体参与困难
        3.2.2 手段困境:手段单一落后
        3.2.3 速度困境:反应缓慢滞后
        3.2.4 制度困境:法律的制约
    3.3 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治理困境的成因
        3.3.1 应对网络舆情的意识落后
        3.3.2 网络舆情分析预判能力不足
        3.3.3 网络舆情处理方法不科学
        3.3.4 网络舆情应对体制机制不健全
第四章 国内外网络舆情治理的经验和启示
    4.1 国内应对网络舆情的积极探索
        4.1.1 改善舆情回应机制
        4.1.2 推行网络政务公开
        4.1.3 开展政府公众互动
        4.1.4 设置民意表达渠道
    4.2 国外取得的经验和启示
        4.2.1 完善相关法律体系
        4.2.2 形成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4.2.3 引入先进网络监管技术
        4.2.4 健全广泛的自律机制
第五章 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治理困境的出路
    5.1 树立网络舆情治理的正确观念
        5.1.1 树立高度重视舆情加深危机应急意识的观念
        5.1.2 树立主动引导舆情占据舆论制高点的观念
        5.1.3 树立积极应对媒体加强良性互动的观念
    5.2 加强网络舆情治理机制建设
        5.2.1 加强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建设
        5.2.2 加强网络自律机制建设
        5.2.3 加强政府信息公开机制建设
        5.2.4 加强网络舆情会商研判机制建设
    5.3 完善网络舆情法制体系
        5.3.1 建立健全网络法律法规
        5.3.2 大力加强网络执法力度
        5.3.3 深入开展网络普法教育
    5.4 提升网络舆情应对技术水平
        5.4.1 加强专业科学舆情监测技术的应用
        5.4.2 加深专业科学舆情治理队伍的建设
    5.5 完善舆情治理主体体系
        5.5.1 政府要主动发起多主体参与
        5.5.2 政府要主动协调多主体互动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中国对境外非政府组织境内活动的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国内研究现状
        2 国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设计
        1 研究方法
        2 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境外非政府组织概述
    1.1 境外非政府组织的概念界定
    1.2 境外非政府组织的功能与影响
        1.2.1 境外非政府组织的积极作用
        1.2.2 境外非政府组织的消极作用
        1.2.3 小结
    1.3 监管境外非政府组织的法律基础
        1.3.1 境外非政府组织在国际法上的地位和渊源
        1.3.2 境外非政府组织与属地管辖原则的适用
        1.3.3 境外非政府组织的活动与东道国法治化的关系
    1.4 小结
第二章 《境外非政府组织境内活动管理法》的主要内容
    2.1 备案登记法律准入制的确立
        2.1.1 登记设立代表机构
        2.1.2 临时活动的审批和备案
    2.2 以强化日常监管为主线的规范措施
        2.2.1 备案和报告制度
        2.2.2 监管措施
    2.3 明确活动资金和财务状况公开透明化
    2.4 《境外非政府组织境内活动管理法》之评析
        2.4.1 《境外非政府组织境内活动管理法》的特点与突破
        2.4.2 《境外非政府组织境内活动管理法》的不足
    2.5 小结
第三章 境外非政府组织境内活动的监管法律比较
    3.1 域外对境外非政府组织监管制度概述
        3.1.1 发达国家对境外非政府组织的监管
        3.1.2 转型及发展中国家对境外非政府组织的监管
    3.2 域外非政府组织境内活动监管法律与我国之比较
        3.2.1 境外非政府组织需要依法进行监管已成为共识
        3.2.2 对税收政策的侧重不同
        3.2.3 国际非政府组织的豁免
    3.3 域外非政府组织境内活动监管制度之评析
        3.3.1 对发达国家监管制度的综合评析
        3.3.2 对转型及发展中国监管制度的综合评析
    3.4 小结
第四章 完善我国对境外非政府境内活动监管的建议
    4.1 《境外非政府组织境内活动管理法》后续细化与完善
        4.1.1 继续完善配套措施、实施细则和法律解释
        4.1.2 弥补管理职能短板,强化部门间协调合作
        4.1.3 提升对信息监管的覆盖率
    4.2 理性甄别,管制与引导并存
    4.3 科学应对境外非政府组织在华活动的“灰色地带”
    4.4 形成贯通的法律链
    4.5 促进信息共享,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6)当代中国社会思潮治理的途径和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关于意识形态的研究
        1.2.2 国内关于社会思潮的研究
        1.2.3 关于社会思潮应对研究的不足及其展望
    1.3 理论基础
        1.3.1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1.3.2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1.3.3 治理理论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思潮的发展演变及应对策略变化
    2.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思潮的发展演变
        2.1.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思潮发展演变的过程
        2.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思潮发展演变的特点
        2.1.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思潮发展演变的趋势
    2.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思潮应对策略的变化
        2.2.1 基于“批判”“斗争”为主导的社会思潮应对策略(1978——1992)
        2.2.2 社会思潮应对策略的新发展(1992—2012)
        2.2.3 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思潮应对策略的新变化(2012年底至今)
3 社会思潮治理的基本内涵与总体遵循
    3.1 社会思潮治理的依据
        3.1.1 社会思潮治理的理论依据
        3.1.2 社会思潮治理的现实依据
        3.1.3 社会思潮治理的政策依据
    3.2 社会思潮治理的基本内涵
        3.2.1 “治理”的中国内涵
        3.2.2 社会思潮治理的概念
        3.2.3 社会思潮治理的特点
    3.3 社会思潮治理的总体遵循
        3.3.1 社会思潮治理的总体过程
        3.3.2 社会思潮治理的主要内容
        3.3.3 社会思潮治理的核心理念
4 社会思潮治理的途径
    4.1 思想论争途径:澄清理论错误促成价值共识
        4.1.1 思想论争是巩固发展主流意识形态的必然要求
        4.1.2 坚定目标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引领思想论争
        4.1.3 发挥思想论争功能澄清理论错误促成价值共识
    4.2 宣传教育途径:掌握科学理论引领价值共识
        4.2.1 宣传教育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必然要求
        4.2.2 用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主导宣传教育引领价值共识
        4.2.3 强化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教育增强思想免疫力
    4.3 法治途径:引导约束行为维护价值共识
        4.3.1 当前社会思潮发展演变的具体趋势呼唤依法治理
        4.3.2 依法治理社会思潮要厘清思想与行为的内涵及关系
        4.3.3 将核心价值观融于法治建设以引导思想约束行为
    4.4 行政途径:削弱消极影响促进价值共识
        4.4.1 行政途径是管控社会思潮物质性因素的必然要求
        4.4.2 发挥行政途径效能关键在于增强鉴别力作好区分
        4.4.3 聚焦社会思潮传播过程的管控以削弱其消极影响
    4.5 利益调节途径:促进利益实现巩固价值共识
        4.5.1 利益实现问题要通过利益调节途径才能彻底解决
        4.5.2 要正确理解经济工作与意识形态工作的关系问题
        4.5.3 重点解决民生问题促进利益实现以巩固价值共识
5 社会思潮治理的方式
    5.1 “疏导式”治理
        5.1.1 创造有利条件以便充分了解社会思潮的思想主张
        5.1.2 注重理论武装以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批判武器
        5.1.3 参与思想论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批判引领社会思潮
    5.2 “消解式”治理
        5.2.1 彰显主流意识形态“高势位”消解社会思潮理论优势
        5.2.2 注重民生建设凝聚民心消解社会思潮的物质基础
    5.3 “融入式”治理
        5.3.1 筑牢教育战线:将社会思潮治理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5.3.2 消除“两张皮”:将社会思潮治理融入全面深化改革
        5.3.3 “软要求”变“硬规矩”:将社会思潮治理融入法治建设
    5.4 “管控式”治理
        5.4.1 管控驾驭资本:在为我所用中引导社会思潮发展
        5.4.2 统战规范重点人:在多措并举中引导社会思潮发展
        5.4.3 管控利用媒介:在发展促进中引导社会思潮发展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中央部委出版社转企改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的缘由与意义
        1.1.1 研究缘由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2.2 国外文献综述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与框架
        1.3.2 研究方法
2 中央部委出版社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与作用
    2.1 历史沿革
        2.1.1 初创期
        2.1.2 发展期
        2.1.3 繁盛期
    2.2 特点与优势
        2.2.1 基本特点
        2.2.2 主要优势
    2.3 作用与功能
        2.3.1 党和政府营造舆论的骨干和核心
        2.3.2 培育、开发、传播先进文化的主力军
        2.3.3 行业科技文化进步的智力支撑
3 中央部委出版社转企改制的现状与问题
    3.1 转企改制的背景与动因
        3.1.1 转企改制的背景
        3.1.2 转企改制的动因
    3.2 转企改制的进程与现状
        3.2.1 转企改制的进程
        3.2.2 转企改制的现状
    3.3 转企改制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3.3.1 转企改制中的问题
        3.3.2 转企改制存在问题的原因
4 西方国家出版业企业运作及其启示
    4.1 西方出版业企业化概述
        4.1.1 产业成熟的英国、美国、西班牙、德国出版业
        4.1.2 正在成长的意大利、荷兰出版业
        4.1.3 备受保护的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出版业
        4.1.4 独树一帜的日本出版业
    4.2 西方出版业企业化案例分析
        4.2.1 贝塔斯曼
        4.2.2 培生集团
        4.2.3 汤姆森集团
        4.2.4 励德·爱思威尔集团
        4.2.5 维旺迪环球
    4.3 西方出版业发展带来的启示
        4.3.1 兼并收购 壮大规模
        4.3.2 培育核心 多元经营
        4.3.3 重视信息技术 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业务
        4.3.4 政府大力扶持 民间自律发展
5 中央部委出版社转企改制的路径探讨
    5.1 国家出版管理体制的变革
        5.1.1 当前国际通行的出版管理体制
        5.1.2 目前我国出版管理体制的问题
        5.1.3 创建中国特色的出版管理体制
    5.2 出版社的体制机制创新
        5.2.1 出版社的体制创新
        5.2.2 出版社的机制创新
    5.3 转企改制的基本原则与模式
        5.3.1 转企改制的基本原则
        5.3.2 转企改制的三种模式
参考文献
附录一: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转制工作方案
附录二: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出资人名单
附录三: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8)银行业绩效考核机制对金融稳定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1.2.1 金融管理相关理论
        1.2.2 有关激励的理论
        1.2.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3 研究框架
2 金融稳定、银行稳定与中央银行监管
    2.1 金融稳定问题的由来及演进
    2.2 金融稳定的概念
        2.2.1 间接定义金融稳定
        2.2.2 直接定义金融稳定
        2.2.3 国际金融组织对金融稳定的理解
        2.2.4 我国央行对金融稳定的定义
    2.3 金融稳定、银行稳定与央行履职
        2.3.1 银行稳定的概念
        2.3.2 金融稳定与银行稳定的关系
        2.3.3 中央银行的金融稳定职能
    2.4 国外维护金融稳定的银行监管改革
        2.4.1 美国
        2.4.2 欧盟
        2.4.3 英国
    2.5 国外监管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2.5.1 本轮发达国家和地区金融监管改革的特点
        2.5.2 本轮发达国家和地区金融监管改革的主要方面
        2.5.3 对我国维护金融稳定的启示
        2.5.4 对我国银行风险管理的借鉴
3 银行绩效考核机制
    3.1 绩效管理
    3.2 不同发展阶段商业银行绩效考核的特征
    3.3 我国商业银行绩效考核及演化
    3.4 巴塞尔Ⅲ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
    3.5 我国商业银行绩效考核现行机制
        3.5.1 商业银行薪酬体系
        3.5.2 对支行的绩效考核与激励
        3.5.3 对网点的绩效考核与激励
        3.5.4 对员工的绩效考核与激励
        3.5.5 对客户经理的绩效考核与激励
        3.5.6 对经营管理层的绩效考核与激励
4 银行绩效考核机制对金融稳定的影响
    4.1 激励结构对金融稳定的影响
    4.2 高管激励机制对金融稳定的影响
    4.3 激励考核机制的顺周期性对金融稳定的影响
    4.4 支行绩效考核机制对金融稳定的影响
    4.5 网点绩效考核机制对金融稳定的影响
    4.6 员工绩效考核机制对金融稳定的影响
5 Y银行机构绩效考核机制对金融稳定的影响
    5.1 开展Y银行绩效考核机制评估的背景和方法
        5.1.1 评估依据
        5.1.2 评估目标
        5.1.3 评估原则
        5.1.4 主要评估内容
        5.1.5 评估方法
    5.2 Y银行的总体情况
    5.3 Y银行的绩效考核体系
        5.3.1 绩效考核制度体系建设情况
        5.3.2 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建设情况
        5.3.3 绩效考核工作的实施情况
        5.3.4 绩效考核结果的应用情况
    5.4 Y银行绩效考核机制对金融稳定的负面影响
    5.5 造成负面影响的原因分析
        5.5.1 过分注重市场份额和业务总量的扩张
        5.5.2 过分注重结果在绩效考核中运用
        5.5.3 过分注重系统内和行业内竞争
        5.5.4 绩效评价依据缺乏科学性
        5.5.5 绩效考核机制存在顺周期性的倾向
6 建议与结论
    6.1 相关建议
        6.1.1 基于金融稳定利益相关者的银行激励制度框架
        6.1.2 基于风险管理的银行各级代理人的激励要素
        6.1.3 构建基于金融风险防范的银行激励组织体系
    6.2 主要结论
    6.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英汉借词范畴化认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关于英汉借词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语料范围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英汉借词研究综述
    2.1 引言
    2.2 国内外英语借词的研究现状
        2.2.1 国外学者对英语中借词的研究
        2.2.2 国内学者对英语中借词的研究
    2.3 国内外汉语借词的研究现状
        2.3.1 国外学者对汉语中借词的研究
        2.3.2 国内学者对汉语中借词的研究
    2.4 英汉借词对比研究现状
        2.4.1 国外借词对比研究
        2.4.2 国内借词对比研究
    2.5 借词的认知语言学研究现状
    2.6 小结
第三章 英汉借词研究的理论框架
    3.1 引言
    3.2 认知语言学
        3.2.1 原型理论
        3.2.2 概念化和范畴化理论
        3.2.3 非范畴化理论
        3.2.4 概念隐喻理论
        3.2.5 概念转喻理论
        3.2.6 类推理论
    3.3 小结
第四章 认知视域下的英汉借词
    4.1 引言
    4.2 英汉语借词现状
        4.2.1 英语借词的现状
        4.2.2 汉语借词的现状
    4.3 英汉借词语义:多次认知加工的产物
        4.3.1 认知一次加工
        4.3.2 认知二次加工
        4.3.3 认知深度加
    4.4 英汉借词语义的认知凸显性
    4.5 英汉借词语义的理据性
    4.6 对比阐释
第五章 英汉借词范畴化认知阐释
    5.1 引言
    5.2 英汉借词的范畴化
    5.3 英汉语借词范畴化方式
        5.3.1 英语借词的范畴化方式
        5.3.2 汉语借词的范畴化方式
    5.4 借词范畴中的特设范畴
    5.5 英汉借词范畴化的制约机制
        5.5.1 英汉借词范畴的文化语境依赖
        5.5.2 英汉借词范畴化的认知模式依赖
        5.5.3 语言自身制约
    5.6 英汉借词范畴化的认知选择
        5.6.1 感知选择
        5.6.2 心理频率的选择
        5.6.3 心理图式的选择
        5.6.4 义项的选择
    5.7 对比阐释
第六章 英汉借词非范畴化认知阐释
    6.1 引言
    6.2 借词语义的非范畴化
    6.3 借词词义范畴变化的认知机制
        6.3.1 隐喻与英汉借词范畴
        6.3.2 转喻与英汉借词范畴
        6.3.3 类推与英汉借词范畴
    6.4 对比阐释
第七章 结论
    7.1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7.2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
    7.3 本研究的启示
        7.3.1 对于英语借词翻译的启示
        7.3.2 对于词汇教学的启示
        7.3.3 对于词典编纂的启示
    7.4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从“花生红娘”到农民企业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个给花生取名字的人
现代农业, 大有搞头
致富一人, 带动一方

四、逆流而动的网上银行(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一汽红旗HX5车型营销策略研究[D]. 朱红月. 吉林大学, 2020(08)
  • [2]贸易便利化对金砖国家双边贸易流量的影响研究[D]. 黄凯. 兰州大学, 2020(01)
  • [3]中国网络媒体政策研究[D]. 李科.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 [4]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治理的困境与出路研究[D]. 顾珊珊. 西北大学, 2018(02)
  • [5]中国对境外非政府组织境内活动的监管研究[D]. 王顺清. 南京财经大学, 2018(03)
  • [6]当代中国社会思潮治理的途径和方式研究[D]. 李洁. 北京科技大学, 2018(03)
  • [7]中央部委出版社转企改制研究[D]. 胡昌支. 武汉大学, 2014(06)
  • [8]银行业绩效考核机制对金融稳定的影响研究[D]. 贾拓. 南京理工大学, 2013(03)
  • [9]英汉借词范畴化认知研究[D]. 王欣. 华中师范大学, 2012(12)
  • [10]从“花生红娘”到农民企业家[J]. 俞正琳. 农家科技, 2011(11)

标签:;  ;  ;  ;  ;  

逆流网上银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