菖蒲姜黄开窍新应用

菖蒲姜黄开窍新应用

一、菖蒲 郁金开窍作用新用(论文文献综述)

金婷[1](2021)在《大黄煎剂联合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HE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大黄煎剂灌肠联合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乙肝肝硬化合并HE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基于脑-肠-肝轴,探索大黄煎剂可能的作用机制,为中西结合治疗HE方案提供思路。方法:采用简单随机化分组方法将收集的乙肝肝硬化合并HE患者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在给予常规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祛除诱因、营养支持),使用门冬氨酸鸟氨酸颗粒1天3次,每次3g;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大黄煎剂保留(醋制大黄30g,乌梅30g)灌肠治疗,两组均治疗7天。7天后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实验室指标(肝功能、血清内毒素、血清炎症因子、肠道菌群、血氨),苏醒时间及中医症状变化情况。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有60例,剔除脱落患者3例,最后共计57例患者,其中观察组28例,对照组29例。入组患者基线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前一般情况如性别、年龄、中医症状积分、肝功能、血清内毒素、血氨、炎症因子水平,肠道菌群数量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该实验数据客观真实,存在可比性。研究结果如下:(1)观察组治疗后在疗效积分方面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2)观察组治疗后在肝功能、炎症因子、血清内毒素、血氨、肠道菌群数量变化以及中医症状积分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3)观察组治疗后在苏醒时间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4)不良反应方面:观察组、对照组在治疗过程中进行三大常规、心电图、肾功能等一般安全性指标监测,未见任何异常。结论:与单一的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相比,大黄煎剂联合门冬氨酸鸟氨酸可以更有效缩短HE患者苏醒时间,尽快恢复认知功能并提高临床疗效;HE的发生同肠道菌群失衡与血清炎症因子高表达有密切联系,减轻炎症水平、调节肠道菌群是大黄煎剂治疗HE的作用机制之一。

区绮琪(Ellena Yee Kee Au)[2](2021)在《基于文献的新安与其他主要流派医家临床诊治经验比较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文献研究,梳理新安医学的代表性医家、着述、学说及其核心学术特色;结合代表性医家临证医案,比较新安医学学术思想、临证经验与其他主要中医学术流派间的异同和关系,进一步明确新安医学的学术成就、历史贡献和当代影响。方法以传统文献学方法为主,结合数理统计学方法开展研究工作。1.选择研究的主要流派:统计各流派的宫廷御医人数与内科主要医着的医家人数为切入点。统计结果提供中医主要地域流派的参考。2.选择研究的临床病种:利用新安医学的特色学科(妇科、儿科及内科)并从每个学科选择两个病种。3.选择流派医家代表及医案:从第一届国医大师名单中根据所需要探讨的地域选择流派代表医家。国医大师代表当今的最高中医水平。再从国医大师的专辑中根据所需要探讨的病种选择医案。为保证每一病种有相关新安医家的医案作对比,所以需要再填补两名新安医家。选择条件:选择的新安医家有相关医案的文献、有一定的专业认可度。4.对选定相关学科及病种,搜集从宋元明清至近代主要医家对病因病机、诊断、遣方用药特点的相关学说或观点,以充实对其后11位医家的23个医案文献研究结果。文献的搜集分两方面,CNKI网下载相关被引次数较高的文献及购买相关医着。5.对选定的23个医案分类整理及纵横联系对比:表格化处理后、分类归纳8位流派医家的医案治验跟新安医家现代医家作同病种的横向对比,并以宋元明清的医家在相关病种上的治则治法或学说纵向对比。6.综合汇总所有研究结果,深入挖掘新安医学有别于其他流派的学术特色和临床价值。结果1.新安医学学术贡献新安医学的主要贡献在以下几方面:一、新安医家学说众多,尤其是“营卫一气”、“卫气营血辨证”、“养阴清肺”、“外损致虚”、“养胃阴”、“虚损理脾阴”等学说,至今仍具有重要价值。新安医家的《古今医统大全》、《医宗金鉴》、《医述》被列为十大医学全书。二、临床上,中医的四诊,尤其是脉诊、望诊,新安医家有丰富医案专着,遣方用药平正轻灵、稳准狠猛。三、新安医家徐春甫创立的中国第一个民间医会“一体堂宅仁医会”促进医学进步。这都说明从宋代至今,新安医学对中医学术、临床以及医学发展都有很全面以及巨大贡献,至今方兴未艾。2.与其他主要流派比较与浙派、吴门及孟河医派、燕京医派的宫廷医学、旴江医学、齐鲁医派、岭南医学、川派中医及海派中医相比,在基础理论、病因病机、诊断、治则治法等方面,新安医学均存在有别于其他流派的学术主张及临床特色。新安医家的错简重订说引起的学术争鸣、反思是空前的。临床上,新安固本培元派对附子的应用范围比川派更广。医学普及启蒙方面新安医学比吴门及钱塘显着,新安御医徐春甫、吴谦所撰医着充分体现了“修医书以正医学”的目的。医着方面,《内经》研究方面,新安较吴中、钱塘量多质高;吴中与新安各科齐全,钱塘则重临床理论,而且没有外科、针灸内容。3.新安医学代表性医家与其他主要流派代表性医家临床治验对比分析:新安医家王乐匋提倡并体现在他的治验上的为学特点,“求实”、“学博”、“探幽”及“返约”。李济仁国医大师用药虽少,但疗效显着,充分体现了新安医学辨证精准,药少力宏的特色。孟河医家裘沛然国医大师认为如果“学而不精”、“学而不广”及“学而不化”,就很难像“前辈用药圆机活法”,孟河医家朱良春国医大师“善于挖掘民间验方”,创新虫类药应用。燕京医家路志正国医大师临证主张“用药兼顾,勿持一端”;“圆机活法,轻灵活泼”。齐鲁医家国医大师张灿玾的治验中反映他对《医宗金鉴》的重视。能影响国医大师的新安医学着作《医宗金鉴》的确对后世医家的影响巨大。岭南医家邓铁涛国医大师在众多治验中显示对黄芪的重用,并以河北金元医家李东垣及清代王清任为宗。八桂医家班秀文国医大师与浙派何任国医大师都是妇科专家。班老治妇科病的治则是“治血不忘气,调气须及血”,而何任国医大师推崇清代《傅青主女科》及宋太医陈沂,重视调经。主要结论新安医学医家众多,医着宏丰,传承有序,学术交流活跃,学术特色鲜明。新安医学融汇中医各流派医学精华及创建新的医学理论,确属中医流派中的“首富”。新安医家与其他流派的传承虽然不同,学术思想以及临床治法已经是相互借鉴,但从本研究的范围也突出新安医家与其他主要流派的部分异同:一是岭南医家邓铁涛国医大师的用药风格跟新安医家王乐匋重视脾,但两位医家的学术思想有所不同,邓老在他的治验中经常重用黄芪。新安王老坚持不能独守一法,体现新安医家用药灵巧的特点;二是八桂医家斑秀文国医大师的妇科治则,“治血不忘气,调气须及血”,融合了新安医家汪机的营卫一气学说及吴楚治血补气的理论观点;三是孟河医家朱良春国医大师的治疗风格,单刀直入,药少力专,燕京医家路志正国医大师强调用药“勿持一端”同新安医家“平正轻简”的用药特点对比明显。

姜秀新[3](2020)在《孔伯华辨治热病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孔伯华先生是京城四大名医之一,对“热病”诊疗尤为擅长,研究其辨治热病的经验不仅具有理论价值更具现实意义。研究方法本研究应用文献信息学、逻辑学、数据挖掘等方法,以珍贵孔先生医案手抄稿编撰而成之《孔伯华医案存真》热病病例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孔先生专着、医论、中医经典理论及时代特点、自然物候等从时空、地域、医案三个维度,主要通过“孔伯华热病医案分析解析研究”、“孔伯华热病辨治经验研究”及“伤寒经方传承与新用”三方面展开系统研究,以探微索隐、揭示规律、彰显特色,从临证实录的角度探讨孔伯华先生辨证热病学术特点、独特的临床诊疗经验,力求客观、深度挖掘孔伯华先生治疗热病临证思维、常用立法及用药特色,为当前热病研究和临床提供新的视角。研究结果1.孔伯华热病医案数据挖掘分析研究以《孔伯华医案存真》中医案为本底资料,应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2.1”软件,主要运用数据挖掘与归纳推理的方法对孔伯华先生辨治热病经验进行梳理。筛选孔伯华以发热为主症的热病医案144例,其中男性75例,女性65例,性别不详4例,共计352诊次,研究主要从发热与舌诊、脉象、伴随症状、证候分布、病位、治法、用药分析等几方面深入挖掘分析。在对信息的抓取与分析中,揭示孔先生治疗“热病”的潜在规律。研究提示医案所载发热为主症医案脉象频次由高到低主要是:数大、滑数大、滑数、弦滑数、左关盛、数、弦数、关盛、有力、弦滑数大等;单脉象及频次由高到低分别是:数、大、关盛、弦、有力、洪、平、缓等,医案中脉象多为阳脉。舌苔频次由高到低前10位依次是白腻、未退净、厚腻、黄厚、苔退、白厚腻、垢厚、垢糙、垢腻、厚糙;舌质颜色频次最高的是白、其次是黄、赤;舌苔厚薄及频次是厚苔明显高于薄苔;舌质津液情况及频次糙大于润;舌苔净垢情况及频次是垢明显高于净。医案所载发热主要伴随症状及证候分析。伴随描述:便秘、便泻、口渴、神昏、呕吐、谵语、腹痛等症状,辨为阳证较多。证候分布由多到少排列:为湿热内蕴、气分热盛、热入营血、表热、表湿等,其中湿热内蕴证占60%比例居多。病位分布从高至低排列:以肺、胃、肝、脾、心包、肠胃,提示外感发热最易以肺和胃受累,所涉非一脏,往往多脏器受累,治病用药需兼顾其他脏腑。药物性味归经,性以寒、平为主,味以甘、苦、辛为主,归肺、胃、肝经的中药最多。中药以鲜苇根、地骨皮、生石膏、旋覆花、代赭石、薄荷、生石决明等为高频用药。同时,对症状、证候与中药关联分析提示了石膏、地骨皮、黄柏、代赭石及安宫牛黄丸的用药特点。研究亦得出了石膏、知母等31对常用药对。2.孔伯华热病辨治经验和学术特点研究在上述研究基础上从临证实录角度进行孔伯华热病辨治经验和学术特点研究,探讨孔伯华先生辨证热病学术特点、临床诊疗经验,深度挖掘孔伯华先生治疗热病临证思维、常用立法及用药特色。首先,从“病因”“发病”“辨证”“治则”“调护”等角度对孔先生辨治热病思维进行整体探析。其次,根据第一部分研究结果揭示的病机、证候特点等提取出的“郁热”这一重要致病因素,阐述了孔先生从“郁热”论治热病的学术特点。提出“郁热”乃热病发病重要环节、辨治“郁热”重视从少阳宣郁泄热、郁热挟湿重视畅通三焦等。再次,总结出“通”“降”“和”三个主要治疗法则,整理了孔先生审因组方、审病位组方的特点与用药特点,归纳出“郁热轻”“郁热重”“邪为湿固”“在表在上”“在表在里”“邪退气阴亏”等方阵特点,及以“石膏”为代表的药物应有特色。最后,从“谨遵经旨,首辨阴阳”“凭脉辨势,四诊合参”“溯源循因,重视郁热”“顺天之道,调畅气机”“治病求本,顾护脾肾”“截断扭转,已病防传”6个特点对孔先生辨治热病学术特点进行了诠解。3.孔伯华传承伤寒经方和新用研究研究中发现孔先生对伤寒经方传承中多有创新,以“旋覆代赭汤”“小柴胡汤”“改良大承气汤”应用可见一斑。通过以经解经,应有对比、推理,对以上三方中蕴含的创新思维进行了初步阐发、对其临床应用进行了系统梳理。研究认为“旋覆代赭汤”在药物组成、配比、适应症方面均有活用,如旋覆花与代赭石经典比例为3:1,孔先生应用比例为1:1,功效为“镇肝降逆,调和脾胃,化痰通腑,并降诸上逆之气”适应症扩大为呃逆,咳嗽,呕吐,头痛眩晕,大便不通等。孔先生和解少阳,不用小柴胡汤,而以自拟“薄荷龙胆汤”为主,更强调“辨素体阴阳”,突出“阴不足”的病机特点,脉象以“弦大或数”为主,治“胃”臣佐半夏、知母、藕;治“脾”酌加谷芽、稻芽;治“肝”酌配“地骨皮、石决明、桑寄生”等。孔先生“改良大承气汤”与伤寒“大承气汤”相较,方药组成为“酒大黄,瓜蒌,玄明粉或加枳实、大腹皮、厚朴花”,其中,酒军(1.2-4.5g,平均剂量3g)、瓜萎(9-30g,平均剂量24g)玄明粉(1.2-6g,平均剂量3g),煎煮方法中“川军(开水泡,兑)取之气,弃其味,玄明粉(冲)”用药时机为“胃实肠满,潮热,腹满,汗出”服用方法“得下,如仍有燥屎,可续服用”,传承中又多活用,特色鲜明。研究结论研究认为孔伯华对热病论治学术思想源于《内经》、《难经》。热病论治孔伯华重视“郁热”,提出“郁热”乃热病发病重要环节;辨治“郁热”重视从少阳宣郁泄热调畅气机;郁热挟湿以分消上下之势畅通三焦;“祛邪”之法重视通降并用,气血同调。辨“素体”阴阳盛衰以固本,护心、脾阳、滋阴以病防传。孔先生热病辨治“寒温融合,法效伤寒”,而用药之性,参悟《本经》擅用妙用石膏、喜用芳香之品鲜药、兼用中成药以补汤药之不及。总之,孔伯华先生辨治热病经验丰富、特色鲜明。通过以上研究,亦可窥其对中医学术继承和发扬上的贡献。本论文立足于客观性和系统性的角度,对孔先生热病辨治经验与学术特点进行总结和阐发,对其辨治经验的梳理尤为着力,相信对当前中医药防治热病临证探索及名医经验传承研究等或应有所助益。

王卓[4](2020)在《孔伯华五种常用中成药的运用经验研究》文中指出1研究目的本研究以孔伯华先生医案作为主要研究资料,结合孔伯华的学术思想,挖掘、梳理、分析、总结其运用中成药的规律和经验,为中医临床使用中成药提供借鉴,对其部分学术精华进行继承与发展。2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运用数据挖掘与归纳推理的方法对孔伯华先生运用中成药的规律及学术思想进行梳理。数据挖掘方法主要包括频次统计和关联分析。频次统计主要对应用中成药医案的疾病、舌苔、脉象、症状进行统计;关联分析主要对中成药与药物搭配使用、疾病与药物搭配使用的进行统计。归纳推理主要对统计结果,进行理论探讨和方药分析,推出孔伯华先生的辨治特点。3研究结果(1)应用紫雪丹医案的疾病统计中,其涉及的疾病中以外感病最多,其余依次分别为咳喘,眩晕,头痛,神昏等,涉及的舌苔中以白腻最多,其余依次为厚腻,白,黄厚等,涉及的脉象其中以脉数最多,其余依次为滑,大,弦等,涉及的主症以发热最多,其余依次为大便秘结,咳嗽,口干渴,头痛,头晕,呕吐等。药物关联中涉及的药物以知母最多,其余依次为石膏、竹茹、地骨皮、旋覆花、瓜萎、代赭石、薄荷等。(2)应用犀黄丸医案的疾病统计中,其疾病中以血证最多,其余依次分别为积聚,咳喘,水肿,痈疮,痢疾等,涉及的舌苔其中以白腻最多,其余苔象均少,涉及的脉象其中以数最多,其余依次为滑,弦,大等,涉及的主症以大便秘结最多,其余依次为腹部胀痛,咳嗽,发热等。药物关联中涉及的药物以知母最多,其余依次为旋覆花、黄柏、代赭石、川牛膝、石决明、藕、橘核等。(3)应用苏合香丸医案的疾病统计中,其疾病中以中风最多,其余依次分别为外感病,痹证,眩晕,神昏,咳喘,泄泻,呕吐,痰饮等,涉及的舌苔其中以白腻最多,其余依次为厚腻,垢,糙等,涉及的脉象其中以数最多,其余依次为滑,弦,大等,涉及的主症以大便秘结最多,其余依次为发热,语謇,半身不遂,神昏,舌强等。药物关联中涉及的药物以知母最多,其余依次为旋覆花、代赭石、石膏、杏仁、桑寄生、莲子心、竹茹等。(4)应用局方至宝丹医案的疾病统计中,其疾病中以外感病最多,其余依次分别为神昏,中风,积聚,咳喘,眩晕等,涉及的舌苔其中以垢最多,其余依次为白腻,黄厚,糙,黄腻等,涉及的脉象其中以数最多,其余依次为弦,滑,大等,涉及的主症以发热最多,其余依次为大便秘结,口干渴,神昏,咳嗽等。药物关联中涉及的药物以知母最多,其余依次为石膏、旋覆花、代赭石、石决明等。(5)应用安宫牛黄丸医案的疾病统计中其疾病中以外感病最多,其余依次分别为神昏,中风,咳喘,痘疹等,涉及的舌苔其中以垢最多,其余依次为白腻,黄厚,糙,黄腻等,涉及的脉象其中以数最多,其余依次为大,弦,滑等,涉及的主症以发热最多,其余依次为神昏,大便秘结,口干渴,谵语,咳嗽,头痛等。药物关联中涉及的药物以知母最多,其余依次为石膏、代赭石、石决明等。4研究结论(1)孔伯华先生运用中成药的指导思想孔伯华先生常用的中成药多为清热解毒,豁痰开窍之品,历来也多用于神窍闭塞等危急重症。孔伯华先生不拘一格,即使在温热病早期,或其他疾病辨证确属湿热,即尽早使用,遏止病情加重,体现其“既病防变”的思想,同时,紧扣病机,灵活运用某一种中成药治疗多种疾病,体现其“异病同治”的思想。(2)孔伯华先生运用中成药的舌脉指征孔伯华先生运用中成药的舌苔以白腻为主,脉象以数、滑、弦、大为主。(3)孔伯华先生运用中成药的疾病特征孔伯华先生使用中成药治疗多种疾病,其病机总不离热与湿,故对不同疾病及其不同时期使用中成药也有差别:1)热为主:紫雪丹用于疾病早期或后期,清热而无伤津之弊;局方至宝丹多用于疾病早期,热势较轻而多兼痰湿者;安宫牛黄丸多用于疾病早、中期高热烦躁之时。2)湿为主:首选苏合香丸,芳香疏化,畅达表里。3)湿热并重:对于湿热瘀结而偏于热者,首选用犀黄丸;对于湿热互结而邪气炽盛者,多用苏合香丸配合“凉开三宝”使用。

王淞[5](2020)在《国医大师张志远内科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搜集、整理国医大师张志远先生的相关资料,追溯其学术思想形成的渊源,总结提炼其治疗内科系统疾病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使国医大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方法本文采用传统的文献学研究方法,以先生的手稿札记、学术着作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等资料为对象,追溯先生学术思想形成的源流,整理、分析并总结其临证经验,提炼学术思想,撰写研究论文。结果本文通过分析国医大师张志远先生的生平、治学、临证等方面内容,概括其治学特色,总结了先生对感冒、咳嗽、胸痹、狂证、痴呆、恐惧、泄泻、头痛、胆痹、臌胀、内伤发热、腰痛、痿证等内科疾病的病机治法认识、遣方用药的经验、规律和特色,并提炼升华出先生“三论、两观、两发明”的内科学术思想体系:“三论”,即大气一元论、玄府细络系统论、医易相通论;“两观”,即天人相应的时间医学观、胃气为本的治病观;“两发明”,即风药理论的发明、“人-症-方-药”量效理论的发明。结论通过研究得出,张志远先生治学严谨,具有独特的治学门径,德艺双馨,内科临证经验丰富,学术思想体系庞大,内容丰富,可以概括为以“易”指导、以“气”主宰的“三论、两观、两发明”辨治体系,颇具特色。其治学方法颇具借鉴性;其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具有很好的启发性、实用性和重要的临床价值。先生的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对中医学的继承和发扬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张楠[6](2020)在《俞根初《通俗伤寒论》厥阴病证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俞根初是主张寒温融合的代表医家。通过对俞根初《通俗伤寒论》中厥阴病证相关文字内容进行整理与研究,系统总结俞根初诊治厥阴病的临床经验与学术思想,明晰俞根初对厥阴病实质、病机与辨治的认识,追溯俞根初寒温合论治疗厥阴病的思想来源,探寻俞根初在遣方用药等方面的特点与创新之处。方法本研究以《重订通俗伤寒论》为主要研究对象。1.文献分析法:汇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涉及厥阴病证的内容,梳理后世医家尤其是对俞根初学术思想有重要影响的陶节庵、张景岳、柯琴关于六经本质与厥阴病辨治的论述内容,还原俞根初六经辨治体系与寒温合论的提出背景,为分析俞根初厥阴病证辨治思想提供支持。搜集整理临床报道资料,明确俞根初厥阴病方剂的临床运用情况。2.归纳总结法:通过对“伤寒要义”“伤寒诊法”“伤寒脉舌”等章节内容的分析,归纳俞根初在厥阴病实质、病机、传变规律、诊法等方面的认识。通过对“六经方药”“伤寒本证”“伤寒兼证”“伤寒夹证”等章节中俞根初为治疗厥阴病提出的方剂及方剂在具体病证中的运用实例进行分析,总结俞根初治疗厥阴病的治法特色与用药经验。3.对比研究法:将俞根初论述的厥阴病与《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论述的厥阴病进行对比,尤其是与《伤寒论》厥阴病的概念、病机、治法方药进行对比,探讨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将俞氏改制的方剂与原方出处药物组成、剂量等进行对比,结合改制方剂的具体应用场合,分析这些改制所反映出俞根初在厥阴病病机、治法上的认识与拓展。结果1.学术渊源:《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从脏腑、经络、气化的角度论述厥阴相关病证,提到了厥阴与络脉的关系及厥阴病与络病的治法。陶节庵主张治疗外感热病时应区别伤寒与温病的不同,张景岳提出以伤寒六经总括一切外感热病,柯琴认为六经为百病而设,以“六经地面说”将六经病证落实到身体部位上,这些观点对俞根初造成重大影响,并在其着作中多有体现。2.厥阴病的实质:俞根初认为六经的实质是脏腑经络功能的总和,以“六经形层说”将六经与人体结构、经络、脏腑及功能连为一体。俞氏所说厥阴病的实质是手、足厥阴经与脏的病变,包含外感与内伤杂病,但《通俗伤寒论》以论述外感病为主。《内经》《伤寒论》论述厥阴病侧重于足厥阴病变,俞氏则对手厥阴病变进行了大量论述,体现了手厥阴病证在外感热病中的重要性。外感厥阴病多由他经邪热传入厥阴,引起火化(热化)与水火合化(寒热错杂化)两种转归。厥阴与冲任脉、心包络及肝络有关联,外感热病极期出现的神昏谵语、手足瘛瘲多属手厥阴心包络病变,也与足厥阴肝有关。厥阴病的主脉是涩脉,揭示厥阴易阴伤、络阻的规律;厥阴病的舌象可出现舌形、舌质、舌色改变,各有其相应临床意义;按脐间动气诊察冲任脉是厥阴病的特色腹诊内容。3.厥阴病的治法与方药:俞根初继承了《伤寒论》厥阴病篇的治法与方药,结合自身临床经验予以改进使用。俞氏认为厥阴以风气为主,中见少阳相火,因此厥阴病多从热化,进而提出将清法作为厥阴病的主要治法,并自创、改制了一系列相关方剂。基于厥阴经、脏的生理特性与常见病变产物,俞氏使用清法时有清而兼疏、清而兼滋、清而兼化的特点。对于心包络病变,俞氏借鉴温病学的辨证理论与治法方药,结合心包络病变的临床特征,以清宣包络为主要治法,注重宣透气机、化痰散瘀、清热利水。对于肝络病变,俞氏在叶天士运用旋覆花汤经验的基础上作出了一些探索。对于厥阴的虚证,俞氏以滋填阴液、潜纳阳气为主要思路。在具体用药方面,注重清滋、多用甘寒、注重药物炮制与煎服法、喜用当地新鲜药材是俞根初的用药特色。俞根初在辨治具体病证时细察病因病机,治疗步骤先后有序,值得临床医者学习。结论1.俞根初在前人观点的基础上,以脏腑、经络、气化共同认识六经实质,创造“六经形层说”指导病证的辨治,其学术思想与《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一脉相承。2.俞根初融合寒温,借鉴温病学的辨治经验,补充了外感热病中厥阴病证、尤其是手厥阴病证的内容,完善了六经辨证体系,为寒温统一作出了示范。俞氏为厥阴病制定的方剂在内伤杂病治疗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3.研究古代医家组方用药思路时应当还原方剂的产生背景,结合方剂在医案中的运用实例进行总结,以期获得正确而有价值的结论。

史艳丹[7](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的刘真教授运用膏方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经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结合深度访谈定性研究方法,对应用中药膏方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病案资料进行数据整理及挖掘,在此基础上探讨并总结刘真教授运用膏方治疗本病的用药经验与辨治思路,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发挥中药膏方的特色与优势,传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方法:收集并整理出刘真教授2017年10月—2019年10月期间,在石家庄市中医院门诊运用膏方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病案,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医案68例。参照《中医诊断学》、《中国药典》规范专业术语,将患者的一般信息、四诊信息及膏方处方等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的临床信息采集模块,建立标准化数据库。通过统计报表系统和数据分析系统进行数据挖掘,以得出的数据结果为基础,与刘真教授进行深度访谈,探讨并总结刘真教授运用膏方治疗本病的用药规律和辨治思路。结果:1.数据挖掘分析结果:(1)年龄:40岁以下3人,占总数的4%;41-50岁7人,占总数的10%;51-60岁27人,占总数的40%;61-70岁20人,占总数的29%;70岁以上11人,占总数的17%。(2)性别:其中女性为40人,占总数的59%;男性28人,占总数41%。(3)症状:对所收集的72种症状进行统计,出现频率排在前10位的胸闷,气短,心悸,乏力,纳差,烦躁,失眠,胸痛,胁肋痛,大便干结或稀溏。(4)用药频次:对收集的68首处方统计得出,共计使用143味中药,结果显示使用频次高于20的有26味中药,其中党参、蜂蜜、黄连、茯苓、柴胡、阿胶、焦三仙、鸡血藤、白芍、合欢皮使用频次排在前10位。(5)功效分类:对68首处方中的143味中药按功效进行分类并统计。结果显示处方中共使用18类药,按照频次高低排名前十的依次是:补虚药、健脾消食药、理气药、化痰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安神药、利水渗湿药、补阴药、温里药。(6)性味归经频次:提取出68首处方中的143味药物进行性味归经统计。四气结果为温性药743次,平性药665次,寒性药573次,凉性药82次,热性药31次;甘味药875次,苦味药689次,酸味药521次,辛味药453次,咸味药89次,涩味药48次;归属脾经996次,归属心经889次,归属肝经802次,归属胃经764次,归属肺经477次,归属肾经407次,归属胆经203次,归属大肠经187次,归属膀胱经142次,归属小肠经者125次,心包经27次,归属三焦经13次。(7)核心药物及药物组合:通过数据分析系统,设置支持度为40%,置信度为0.95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涉及核心药物21味,提取出其中置信度为1的药物组合14组。2.深度访谈结果:(1)通过与刘真教授深度访谈,数据挖掘的结果基本符合其平时运用膏方治疗本病时通补兼施、健脾和胃、寒温并投、动静结合等用药规律特色。(2)通过多次逐步深入的访谈,重点是对本病以“本虚标实”为基本病机的高度认可,主要与气血亏虚、脏腑失调、虚实夹杂密切相关;辨治思路主要是益气养血以治病求本,五脏同调以脏腑安和,补虚泻实而阴平阳秘。结论:通过对本研究数据挖掘结果的分析并与刘真教授进行深度访谈,总结出刘真教授运用膏方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临证经验如下:1.病因病机:本虚标实,其中本虚多以心气血亏虚,血脉失养而致不荣则痛;标实则为实邪阻滞,痹阻心脉而致不通则痛,实邪多为气滞、痰浊、瘀血、郁火、寒凝;其病位在心,与五脏相关,尤与肝脾关系密切,分析得出病因病机与气血亏虚、脏腑失调、虚实夹杂密切相关。2.辨治思路:以益气养血、五脏同调、补虚泻实为法,以治病求本、脏腑安和、阴平阳秘。注重益气养血,同时适况佐以“养阴津”,共奏濡养心脉,气血流畅之功;五脏同调时,以脾胃为中心辨治本病,重视心肝同治,兼顾肺肾,得以脏腑各司其职而相安;补虚固其本时,注重理气、化痰、祛瘀、清热、散寒等泻实之法,标本兼顾。3.膏方治疗本病的组方用药特色:以通补兼施、健脾和胃、寒温并投、动静结合、因时用药、因地用药、因人用药为主。探讨并总结刘真教授运用膏方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用药经验和辨治思路,以冀能更有效地指导今后的临床工作,发挥中医膏方治疗本病的优势,传承名医学术经验。

刘增雪[8](2019)在《醒神解郁方对卒中后抑郁的早期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次试验研究目的是运用醒神解郁方治疗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对照组是舒肝解郁胶囊治疗,观察醒神解郁方组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依据诊断标准及排除标准收集2018年2月-2019年3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神内神康科收治的患者,共108例,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随机分组,分为治疗组(醒神解郁方)和对照组(舒肝解郁胶囊)。两组患者都经过脑卒中西医的常规治疗。观察疗程是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的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血流变等安全性指标,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四个时间段进行评估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患者健康调查问卷(PHQ-9)、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神经功能缺损评估量表(NIHSS)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观察醒神解郁方对卒中后抑郁进行早期干预的诊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1)本研究共收集病例108例,醒神解郁方组脱落6例,舒肝解郁胶囊组脱落10例,故完成病例92例;(2)两组治疗前的一般资料、HAMD-17、PHQ-9、中医证候积分、NIHSS量表和ADL比较差异不显着(P>0.05),具有可比性;(3)HAMD-17比较:醒神解郁方组在治疗后3个时间段的评分都较之前降低,有显着差异(P<0.05),而舒肝解郁胶囊组只有在治疗2个月后,差异显着,说明醒神解郁方降低HAMD-17要优于舒肝解郁胶囊;(4)PHQ-9比较:两组在治疗后3个时间段评分都有降低,有显着差异(P<0.05),组间对照发现醒神解郁方组比舒肝解郁胶囊组的评分下降明显,经方差分析,F=78.341,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醒神解郁方降低PHQ-9的疗效优于舒肝解郁胶囊;(5)NIHSS比较:治疗后每个时间段评分都较前降低,有显着差异(P<0.05),组间数据经方差分析,F=10.540,P=0.002,差异有显着性,表明醒神解郁方组的效果优于舒肝解郁胶囊组;(6)ADL比较:观察两组在干预3个月后,评分均有提高,差异有显着性(P<0.05),组间数据经统计分析,F=1.251,P=0.266,提示两种药物都会改善ADL,差异无显着性(P<0.05);(7)中医证候积分比较:醒神解郁方组有效46人,无效2人,舒肝解郁胶囊组有效26人,无效18人,两组有效率比较,经卡方检验,X 2=18.216,P<0.001,差异有显着性。说明辩证分析得出的醒神解郁方治疗,其临床疗效要优于单纯中成药治疗。两组在诊疗过程中未出现过不良反应,检测肝功能、肾功能指标都处于正常范围。结论:醒神解郁方治疗PSD,可以使患者的抑郁症状明显改善,加快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进程,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还有副作用少、安全性高的优势,因此患者依从性较好,利于广泛推广该有效方治疗PSD患者的临床应用。

孙祯祯[9](2019)在《固元益智汤治疗元精亏虚痰瘀型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价固元益智汤治疗元精亏虚痰瘀型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本试验纳入标准的70例患者完全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口服盐酸多奈哌齐片并配合脑血管病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中药汤剂固元益智汤,疗程均为8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观察中医证候积分(SDSVD)、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 CA)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含量,并以SDSVD、Mo CA量表评分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1)临床观察期间对照组和观察组各脱落3例,最终完成病例64例,对照组32例,观察组32例。治疗前两组基线数据年龄、性别、教育程度、既往史评分、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心肌梗死、心房纤颤、糖尿病、脑梗塞(关键部位、多发性)、脑小血管病、脑出血、吸烟、饮酒、中医证候积分、MMSE评分、Mo CA评分、ADL评分、Hcy含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无显着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SDSVD评分比较: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下降,但两组组间相比观察组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显着(P<0.001),说明固元益智汤在改善中医临床症状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3)两组MMSE评分比较:治疗结束后与治疗前相比,两组MMSE评分较治疗前改善,但两组组间相比观察组MMSE评分增加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显着(P<0.001),说明固元益智汤在改善认知功能方面优于对照组。(4)两组Mo CA评分比较:治疗结束后与治疗前相比,两组Mo CA评分较治疗前改善,但两组组间相比观察组Mo CA评分增加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显着(P=0.025<0.05),说明固元益智汤在改善认知功能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进一步对两组治疗后Mo CA各个子项评分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在视空间与执行能力、注意力、延迟回忆三方面提高明显,差异显着(P视空间与执行能力=0.024<0.05、P注意力=0.037<0.05、P延迟回忆=0.010<0.05),而命名、抽象、语言、定向力方面的改善,无显着性差异(P命名=0.089>0.05、P抽象=1.000>0.05、P语言=1.000>0.05、P定向力=0.732>0.05),说明观察组在视空间与执行能力、注意力、延迟回忆三个领域改善优于对照组,提示固元益智汤在改善认知功能方面具有不均一性,或可能与疗程短有关。(5)两组ADL评分比较:治疗结束后与治疗前相比,两组ADL评分均下降,但两组组间相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11<0.05),提示固元益智汤在改善日常生活能力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6)两组血清Hcy含量比较:治疗结束后与治疗前相比,两组血清Hcy含量均降低,但两组组间相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39<0.05),提示固元益智汤对血清Hcy指标改善有作用。(7)两组中医证候积分疗效评定:两组中医证候积分临床疗效,两组总有效率经x2检验比较,P<0.05(x2=5.741,P=0.017)。两组患者临床中医证候积分疗效等级经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比较,P<0.05(Z=-2.538,P=0.011),提示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显着,说明固元益智汤改善中医临床症状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8)两组Mo CA评分疗效评定:两组Mo CA评分临床疗效,两组总有效率经x2检验比较,P<0.05(x2=5.333,P=0.021)。两组患者临床Mo CA评分疗效等级经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比较,P<0.05(Z=-2.373,P=0.018),提示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显着,说明固元益智汤改善认知功能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1)固元益智汤用于治疗元精亏虚痰瘀型VCIND患者,可显着改善VCIND患者认知功能状况、中医临床症状和提高独立日常生活的能力。(2)固元益智汤用于治疗VCIND的现代机制可能部分与抗Hcy相关。(3)固元益智汤临床应用安全,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高汉媛[10](2017)在《自拟菖蒲郁金汤对多发性抽动症模型大鼠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多巴胺系统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自拟菖蒲郁金汤对多发性抽动症(TS)模型大鼠脑组织和血浆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及纹状体多巴胺(DA)系统蛋白和m RNA的表达、神经细胞的影响,分析自拟菖蒲郁金汤对TS模型大鼠单胺类神经递质及DA系统的作用机理,探讨其治疗TS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为临床使用自拟菖蒲郁金汤治疗TS提供理论基础,并为临床治疗TS开拓新的治疗思路。方法:先将9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5只,造模组75只,造模组大鼠腹腔注射亚氨基二丙腈(IDPN),剂量为350mg/(kg·d),空白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均为每天1次,持续7d。造模完第2天,造模组大鼠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刻板行为及运动行为,评分均≥2分,表明造模成功。将造模组大鼠再次随机分为模型组、泰必利组、自拟菖蒲郁金汤高、中、低剂量组,各15只。造模成功后开始给药,泰必利组给予泰必利混悬液(3.194mg/ml),自拟菖蒲郁金汤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给予相应浓度(5.152、2.576、1.288g生药/ml)的自拟菖蒲郁金汤药液,均按15ml/(kg·d)灌胃;空白组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纯净水灌胃,每日1次,连续4W。造模完及每周灌胃完1小时后进行运动行为及刻板行为观察。灌胃给药第28天后24小时采集标本,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大鼠纹状体多巴胺(DA)、高香草酸(HVA)、海马去甲肾上腺素(NE)、脑干5-羟色胺(5-HT)及血浆DA、HVA、NE、5-HT的含量;蛋白免疫印迹(WB)法检测纹状体多巴胺受体D1(DRD1)、多巴胺受体D2(DRD2)、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COMT)、单胺氧化酶-B(MAO-B)、多巴胺转运体(DAT)蛋白表达;实时定量多聚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纹状体DRD1、DRD2、COMT、MAO-B m RNA表达;苏木素-伊红染色(HE)法观察纹状体神经细胞变化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HC)法检测纹状体DA、DAT蛋白表达。结果:(1)大鼠行为的变化(1)大鼠运动行为的变化造模后,模型组、泰必利组、自拟菖蒲郁金汤高、中、低剂量组大鼠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运动行为,但组间比较,运动行为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2周后,泰必利组大鼠运动行为评分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周后,泰必利组、自拟菖蒲郁金汤高剂量组大鼠运动行为评分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治疗4周后,泰必利组、自拟菖蒲郁金汤高剂量组大鼠运动行为评分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2)大鼠刻板行为的变化造模后,模型组、泰必利组、自拟菖蒲郁金汤高、中、低剂量组大鼠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刻板行为,但组间比较,刻板行为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3周后,自拟菖蒲郁金汤高剂量组大鼠刻板行为评分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泰必利组、自拟菖蒲郁金汤高、中剂量组大鼠刻板行为评分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P<0.05)。(2)大鼠DA及HVA含量的变化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纹状体DA含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泰必利组和自拟菖蒲郁金汤高剂量组大鼠纹状体DA含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纹状体HVA含量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自拟菖蒲郁金汤高剂量组大鼠纹状体HVA含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DA含量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浆HVA含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泰必利组和自拟菖蒲郁金汤高、中剂量组大鼠血浆HVA含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P<0.05)。(3)大鼠NE和5-HT含量的变化海马NE含量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脑干5-HT含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自拟菖蒲郁金汤高剂量组大鼠脑干5-HT含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浆NE含量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浆5-HT含量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自拟菖蒲郁金汤高、中、低剂量组大鼠血浆5-HT含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P<0.01)。(4)大鼠纹状体DRD1、DRD2蛋白和m RNA表达的变化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纹状体DRD1蛋白表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泰必利组和自拟菖蒲郁金汤各剂量组大鼠纹状体DRD1蛋白表达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纹状体DRD2蛋白表达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纹状体DRD1 m RNA表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泰必利组及自拟菖蒲郁金汤各剂量组大鼠纹状体DRD1m RNA表达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纹状体DRD2 m RNA表达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大鼠纹状体COMT、MAO-B蛋白和m RNA表达的变化大鼠纹状体COMT、MAO-B蛋白表达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纹状体COMT、MAO-B m RNA表达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大鼠纹状体DAT蛋白表达的变化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纹状体DAT蛋白表达减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泰必利组和自拟菖蒲郁金汤高剂量组大鼠纹状体DAT蛋白表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7)大鼠纹状体神经细胞的变化造模后,模型组大鼠纹状体神经细胞(以神经元细胞为主)萎缩;治疗后,泰必利组大鼠纹状体神经细胞无明显变化;自拟菖蒲郁金汤各剂量组大鼠纹状体神经元细胞数量有所增加,体积有所增大,且以高剂量组为最显着。(8)大鼠纹状体DA、DAT免疫染色强度的变化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纹状体DA和DAT蛋白表达平均光密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与模型组比较,泰必利组DA和DAT蛋白表达平均光密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自拟菖蒲郁金汤高剂量组DA和DAT蛋白表达平均光密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结论:(1)自拟菖蒲郁金汤具有抗抽动的作用,其疗效与剂量相关,且其抗抽动作用优于泰必利。(2)单胺类神经递质间的平衡失调可能与TS发病相关,自拟菖蒲郁金汤可能通过调节单胺类神经递质间的平衡而达到抗抽动的作用。(3)在TS的发病过程中,DA系统功能的亢进可能与DR超敏感相关,而自拟菖蒲郁金汤可能通过降低DR的敏感性,从而达到拮抗DA系统功能亢进的作用,最终起到抗抽动的作用。(4)自拟菖蒲郁金汤能够抑制DA系统功能的亢进,与其能增强COMT表达有一定的关系。(5)在TS的发病过程中,DA系统功能的亢进可能与DA能神经纤维的过度支配无关,而自拟菖蒲郁金汤的抗抽动作用可能与其对DAT表达的增强有一定的关系。(6)自拟菖蒲郁金汤能够缓解TS的病情,可能与其对损伤神经细胞的修复作用有关。

二、菖蒲 郁金开窍作用新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菖蒲 郁金开窍作用新用(论文提纲范文)

(1)大黄煎剂联合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HE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祖国医学对肝性脑病的认识
        1.1 肝性脑病的中医历史沿革
        1.2 肝性脑病的病因病机认识
        1.3 肝性脑病的中医治疗
    2 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2.1 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
        2.2 肝性脑病的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资料
        1.1 观察对象
        1.2 诊断标准
    2 研究方案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统计学方法
        2.5 病例入选与实验完成情况
        2.6 研究结果
        2.7 安全性指标
        2.8 不良反应及脱落病例分析
    3 讨论
        3.1 主要观察指标选择的依据
        3.2 大黄煎剂联合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肝性脑病的疗效评价
        3.3 大黄煎剂的药方分析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肝性脑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2)基于文献的新安与其他主要流派医家临床诊治经验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
    1.3 课题的目标
    1.4 课题方法概述
    1.5 课题的重要性及对中医学的贡献
    1.6 论文结构概述
第二章 上篇 新安医学学术贡献研究
    2.1 引言
    2.2 新安医学概述
    2.3 宋明清新安医学学术成就
        2.3.1 主要代表医家
        2.3.2 新安主要医着
        2.3.3 新安医学主要学说
    2.4 近代新安医学领军人物及其学术思想
    2.5 新安医学临床特色
    2.6 小结
第三章 中篇 其他主要中医流派概述
    3.1 引言
    3.2 浙派(永嘉、钱塘)
    3.3 江苏(吴门、孟河、山阳)
    3.4 海派
    3.5 齐鲁
    3.6 河北(燕京医学、宫廷医学)
    3.7 川蜀
    3.8 旴江
    3.9 岭南
    3.10 对中医流派研究的总结及思考
        3.10.1 形成发展的时期
        3.10.2 学术成就的异同
        3.10.3 思考
第四章 下篇 新安及主要流派医家的临床治验比较分析
    4.1 引言
    4.2 妇科
        4.2.1 崩漏
        4.2.1.1 临床治验比较分析
        4.2.2 不孕症
        4.2.2.1 临床治验比较分析
        4.2.3 妇科小结
    4.3 儿科
        4.3.1 小儿泄泻
        4.3.1.1 临床治验比较分析
        4.3.2 小儿惊风
        4.3.2.1 临床治验比较分析
        4.3.3 儿科小结
    4.4 内科
        4.4.1 中风
        4.4.1.1 临床治验比较分析
        4.4.2 痿证(重症肌无力)
        4.4.2.1 临床治验分析
        4.4.3 内科小结
    4.5 临床比较分析总结
第五章 结论
    5.1 课题的主要结论
    5.2 课题对中医学的贡献
    5.3 课题的创新性与特色
    5.4 课题的不足之处
    5.5 课题对未来研究的启示
参考文献
各流派临床治验对比文献参考
综述 中医流派传承研究 – 近十年文献回顾
    综述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3)孔伯华辨治热病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孔伯华生平及其生活时代背景分析
        1.1 孔伯华生平概述
        1.2 孔伯华医疗活动期间的气候、物候等特点分析
        1.3 孔伯华所处时代社会背景及人民生存现状调查
    2 孔伯华先生从医之路及学术渊源
        2.1 孔伯华从医之路
        2.2 孔伯华先生学术渊源
    3 孔伯华学术经验研究进展
        3.1 外感病研究
        3.2 内伤病研究
        3.3 药物特点研究
        3.4 治学及成就研究
    4 小结
第一部分 孔伯华热病医案数据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处方来源与筛选
        1.2 分析软件
        1.3 处方纳入及排除标准
        1.4 数据预处理
        1.5 处方录入与核对
        1.6 数据处理
    2 孔伯华热病数据挖掘结果与医案分析
        2.1 以发热为主症医案脉象及频次
        2.2 舌象及频次
        2.3 临床伴随症状表现统计
        2.4 证候分布
        2.5 病位分析
        2.6 治法分析
        2.7 中药频次及计量分析
        2.8 症状与中药相关性分析
        2.9 证候与中药分析
        2.10 中药关联频次分析
    3 小结
第二部分 孔伯华热病辨治经验
    1 孔伯华热病医案辨治思维
        1.1 热病病因
        1.2 热病发病
        1.3 热病辨证
        1.4 热病病传
        1.5 热病治则
        1.6 热病调护
    2 孔伯华从“郁热”论治热病
        2.1 提出“郁热”乃热病发病重要环节
        2.2 辨治“郁热”重视少阳与肝
        2.3 “郁热挟湿”重视畅通三焦
        2.4 热病“祛邪”重视通与降
        2.5 辨“素体”阴阳盛衰以固本
        2.6 安未受邪之“心主”以守神
    3 孔伯华先生辨治热病之治法
        3.1 “通”之治法
        3.2 “降”之治法
        3.3 “和”之治法
        3.4 热病治法医案举隅
    4 孔伯华辨治热病之组方特点
        4.1 郁热及挟湿组方特点
        4.2 以病位施治组方特点
    5 孔伯华先生辨治热病用药特点
        5.1 善用鲜药
        5.2 善用中成药
        5.3 喜用化湿药
        5.4 喜用介类咸寒药
        5.5 擅用降逆下行药
        5.6 相须为用药配伍
    6 孔伯华辨治热病学术特点
        6.1 谨遵经旨,首辨阴阳
        6.2 凭脉辨势,四诊合参
        6.3 溯源循因,重视郁热
        6.4 顺天之道,调畅气机
        6.5 治病求本,顾护脾肾
        6.6 截断扭转,已病防传
    7 小结
第三部分 讨论
    1 孔伯华诊治热病应用石膏研究
        1.1 运用石膏注重时空变化和体质差异
        1.2 运用石膏的常见症状
        1.3 运用石膏的常用剂量为1两
        1.4 石膏药物配伍特点分析
        1.5 石膏医案
        1.6 小结
    2 旋覆花代赭汤之活用
        2.1 旋覆代赭汤之用
        2.2 代赭石重用之解
        2.3 化裁组方降诸逆
        2.4 气逆临床体悟
        2.5 经方与时方对比
        2.6 小结
    3 和解少阳,不用柴胡
        3.1 三阳合病,从少阳和解
        3.2 和解少阳,不用小柴胡汤
        3.3 扶正祛邪,滋阴或补中
        3.4 三阳合病医案
        3.5 和解少阳经方与时方比较
        3.6 临证体悟
        3.7 小结
    4 发热便秘,慎用攻伐
        4.1 注重通下,能润不攻
        4.2 胃家实证,慎用攻伐
        4.3 大承气汤新用
        4.4 大承气汤辨用医案
        4.5 大承气汤与改良大承气对比
        4.6 小结
    5 孔伯华热病“先安未受邪之地”之临床应用
        5.1 孔伯华“先安未受邪之地”指导理论
        5.2 孔伯华“先安未受邪之地”临床应用
        5.3 小结
第四部分 总结
思考与展望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4)孔伯华五种常用中成药的运用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孔伯华医学思想与理论概述
    2 中成药应用沿革及研究进展
        2.1 紫雪丹
        2.2 犀黄丸
        2.3 苏合香丸
        2.4 局方至宝丹
        2.5 安宫牛黄丸
第二部分 孔伯华运用中成药规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处方来源与筛选
        1.2 分析软件
        1.3 处方纳入及排除标准
        1.4 数据预处理
        1.5 处方录入与核对
        1.6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紫雪丹应用医案数据挖掘结果与分析
        2.1 统计结果
        2.2 讨论
        2.3 案例举隅
    3 犀黄丸应用医案数据挖掘结果与分析
        3.1 统计结果
        3.2 讨论
        3.3 案例举隅
    4 苏合香丸应用医案数据挖掘结果与分析
        4.1 统计结果
        4.2 讨论
        4.3 案例举隅
    5 局方至宝丹应用医案数据挖掘结果与分析
        5.1 统计结果
        5.2 讨论
        5.3 案例举隅
    6 安宫牛黄丸应用医案数据挖掘结果与分析
        6.1 统计结果
        6.2 讨论
        6.3 案例举隅
第三部分 总结
思考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5)国医大师张志远内科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生平着作
    1 生平概述
    2 着作介绍
第二部分 治学特色
    1 博览广读、取采众长的治学方法
    2 实事求是、躬行践履的治学理念
    3 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4 内观自省、倾囊相授的大医胸怀
    5 修身齐德、淡泊名利的处世智慧
第三部分 内科临证经验
    1 肺系病证
        1.1 感冒
        1.1.1 风寒、风热之辨
        1.1.2 治疗法则
        1.1.3 分型证治
        1.1.4 经验用药
        1.1.5 注意事项
        1.1.6 小结
        1.2 咳嗽
        1.2.1 病因病机
        1.2.2 治疗法则
        1.2.3 分型证治
        1.2.4 特色用药
        1.2.5 小结
    2 心系病证
        2.1 胸痹
        2.1.1 病因病机
        2.1.2 治疗法则
        2.1.3 分型证治
        2.1.4 小结
        2.2 狂证
        2.2.1 病因病机
        2.2.2 治疗法则
        2.2.3 分型证治
        2.2.4 小结
        2.3 痴呆
        2.3.1 病因病机
        2.3.2 治疗法则
        2.3.3 分型证治
        2.3.4 小结
        2.4 恐惧
        2.4.1 病因病机
        2.4.2 治疗法则
        2.4.3 分型证治
        2.4.4 小结
    3 脾胃病证
        3.1 泄泻
        3.1.1 病因病机
        3.1.2 治疗法则
        3.1.3 分型证治
        3.1.4 临证要点
        3.1.5 小结
    4 肝胆病证
        4.1 臌胀
        4.1.1 病因病机
        4.1.2 治疗法则
        4.1.3 分型证治
        4.1.4 软化肝脾验方
        4.1.5 小结
        4.2 胆痹
        4.2.1 病因病机
        4.2.2 施治法则
        4.2.3 分型证治
        4.2.4 小结
        4.3 内伤头痛
        4.3.1 病因病机
        4.3.2 施治法则
        4.3.3 分型证治
        4.3.4 用药特色
        4.3.5 小结
    5 肾系疾病
        5.1 水肿
        5.1.1 病因病机
        5.1.2 治疗法则
        5.1.3 分型证治
        5.1.4 专药专方
        5.1.5 小结
    6 气血津液疾病
        6.1 内伤发热
        6.1.1 分辨外感内伤
        6.1.2 把握时间规律
        6.1.3 分型证治
        6.1.4 小结
    7 肢体经络病证
        7.1 腰痛
        7.1.1 病因病机
        7.1.2 治疗法则
        7.1.3 分型证治
        7.1.4 小结
        7.2 痿证
        7.2.1 病因病机
        7.2.2 治疗法则
        7.2.3 分型证治
        7.2.4 小结
第四部分 内科学术思想
    1 大气一元论
        1.1 大气一元论的理论渊源
        1.2 大气的形成及生理特点
        1.3 基于大气一元论的病机发挥
        1.4 调治人身大气为病之用药法则
        1.4.1 斡旋气机,调治气病
        1.4.2 治气当求脏腑之本
        1.4.3 祛除浊毒,以复气利
        1.5 基于大气一元论的治验举隅
        1.5.1 调胸中大气治胸痹
        1.5.2 调腑中大气治胃肠病
        1.5.3 调经络大气治肢肩背腰痹痛
        1.5.4 调补一身之气改善虚损
        1.5.5 调大气治精神行为病
    2 玄府细络系统论
        2.1 玄府细络系统概述
        2.2 玄府细络系统的微观实质
        2.3 玄府细络系统的生理特点与功能
        2.3.1 玄府细络分布广泛,结构微小
        2.3.2 玄府细络可宣通渗灌气血津液
        2.3.3 玄府细络可通达神机
        2.4 玄府细络系统病理与临床表现
        2.5 玄府细络系统病变的治疗和研究
    3 医易相通论
        3.1 医易相通理论探流
        3.2 易为指导,突出变字
        3.2.1 辨证恒动思维
        3.2.2 方剂灵活化裁
        3.2.3 剂型丰富发展
        3.3 两点论思维方法的实践
        3.3.1 判定病性,一分为二
        3.3.2 处方用药,阴阳兼顾
        3.3.3 亢害承制,确立治法
        3.3.4 病情顽固,杂合以治
    4 天人相应的时间医学观
        4.1 中医时间医学概述
        4.1.1 中医时间医学源流
        4.1.2 人体生理与四时、昼夜关系
        4.1.3 症候变化与四时、昼夜关系
        4.2 中医时间医学指导实践
        4.2.1 明辨病位
        4.2.2 治病于未发
        4.2.3 应时组方选药
        4.2.4 应时服药
        4.2.5 预测病势
    5 胃气为本的治病观
        5.1 “胃气为本观”概说
        5.2 重视胃气与胃津
        5.2.1 胃气是宗气之源
        5.2.2 胃气是生存之本
        5.2.3 胃气为脉之本
        5.2.4 胃津是津液之源
        5.2.5 胃气以通降为和
        5.3 重视胃与他脏联系
        5.4 治胃之法
        5.4.1 慢性胃病重滋养
        5.4.2 他脏之病从胃治
        5.4.3 阴虚津亏滋胃津
        5.4.4 处方用药护胃气
    6 风药理论的发明
        6.1 风药概说
        6.2 风药性能
        6.2.1 风药多味辛
        6.2.2 风药以泻为主
        6.2.3 风药性走
        6.3 风药作用及其配伍方法
        6.3.1 风药治风
        6.3.2 风药治血
        6.3.3 风药治湿
        6.3.4 风药助火
        6.3.5 风药升阳
        6.3.6 风药止痒
        6.3.7 风药通滞
        6.3.8 风药开玄
    7 “人-症-方-药”量效理论的发明
        7.1 “人-症-方-药”量效理论概说
        7.2 “人-症-方-药”量效理论的实践探索
        7.2.1 量从症变
        7.2.2 量从人变
        7.2.3 减量间服
        7.2.4 遵古不泥
        7.2.5 精准靶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查新报告
论文着作

(6)俞根初《通俗伤寒论》厥阴病证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通俗伤寒论》研究现状
    1 对《通俗伤寒论》学术理论的研究
    2 对《通俗伤寒论》诊法的研究
    3 对《通俗伤寒论》治法的研究
    4 对《通俗伤寒论》方药的研究
    5 《通俗伤寒论》学术内容的临床应用
    6 当前对《通俗伤寒论》研究的不足之处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1 俞根初与《通俗伤寒论》
2 《内经》厥阴的相关概念
    2.1 《内经》“厥阴”一词的含义
    2.2 厥阴的经络
        2.2.1 手厥阴心包经生理病理
        2.2.2 足厥阴肝经生理病理
        2.2.3 六经开阖枢理论与“厥阴为阖”
    2.3 厥阴的脏腑
    2.4 厥阴的气化
    2.5 厥阴的病态与治疗
3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的厥阴病
    3.1 《伤寒论》厥阴的病证与治法
    3.2 《金匮要略》厥阴的病证与治法
4 后世医家对厥阴病的认识
    4.1 庞安时
    4.2 朱肱
    4.3 成无己
    4.4 陶节庵
    4.5 张景岳
    4.6 尤在泾
    4.7 柯琴
5 俞根初对厥阴病证的认识
    5.1 六经的实质
    5.2 厥阴与冲任脉、络脉相关联
        5.2.1 厥阴与冲任脉的关系
        5.2.2 厥阴与络脉的关系
    5.3 厥阴病的范围
    5.4 厥阴病的病因病机
    5.5 厥阴的病证
    5.6 厥阴病的脉象、舌象、及腹诊法
        5.6.1 厥阴病的脉象
        5.6.2 厥阴病的舌象
        5.6.3 厥阴病的腹诊
    5.7 对俞根初与张仲景所述厥阴病概念、病因病机的比较
6 俞根初对厥阴病治法的认识
    6.1 “厥阴宜清”之治法
        6.1.1 厥阴清法的示例
        6.1.2 小结
    6.2 厥阴络病的治法
        6.2.1 心包络病证治法
        6.2.2 肝络病证治法
        6.2.3 小结
    6.3 厥阴虚证的补法
        6.3.1 厥阴补法的示例
        6.3.2 小结
    6.4 俞根初厥阴病用药特色
    6.5 俞根初对厥阴病具体病证的治疗
        6.5.1 大伤寒
        6.5.2 阴证伤寒
        6.5.3 伤寒兼疟
        6.5.4 风温伤寒
        6.5.5 春温伤寒
        6.5.6 热证伤寒
        6.5.7 伏暑伤寒
        6.5.8 秋燥伤寒
        6.5.9 冬温伤寒
        6.5.10 大头伤寒
        6.5.11 赤膈伤寒
        6.5.12 发斑伤寒
        6.5.13 发狂伤寒
        6.5.14 夹痰伤寒
        6.5.15 夹血伤寒
        6.5.16 夹痞伤寒
        6.5.17 夹痛伤寒
        6.5.18 小结
    6.6 对俞根初与张仲景论述厥阴病治法方药的比较
    6.7 俞根初厥阴病辨治方法的后世应用
    附: 对“伤寒坏证”的讨论
7 结语
8 参考文献
附录1 通俗伤寒论厥阴病相关方剂汇总
附录2 对寒温之争与伏邪温病的思考
致谢
个人简历

(7)基于数据挖掘的刘真教授运用膏方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病例采集
    2 病例来源
        2.1 诊断标准
        2.2 病例纳入标准
        2.3 病例排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数据挖掘方法
        3.1.1 软件介绍
        3.1.2 建立标准化数据库
        3.1.3 数据分析过程
        3.2 深度访谈定性研究方法
结果
    1 数据挖掘结果
        1.1 临床资料统计
        1.1.1 年龄统计
        1.1.2 性别统计
        1.1.3 症状统计
        1.2 用药统计
        1.2.1 用药频次统计
        1.2.2 用药归类及频次统计
        1.3 药性统计
        1.3.1 四气
        1.3.2 五味
        1.3.3 归经
        1.4 基于关联规则分析的统计
    2 深度访谈结果
讨论
    1 基本情况分析
        1.1 年龄
        1.2 性别
        1.3 症状
    2 用药分析
        2.1 药频分析
        2.2 药性分析
        2.3 药物在关联规则下的分析
    3 刘真教授运用膏方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辨治经验
        3.1 病因病机
        3.2 辨治思路
        3.3 运用膏方治疗本病的特色
    4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膏方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个人简历

(8)醒神解郁方对卒中后抑郁的早期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纳入、排除标准
        1.2.1 诊断标准
        1.2.2 纳入标准
        1.2.3 排除标准
        1.2.4 终止标准
2.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案
        2.2.1 脑卒中常规药物治疗
        2.2.2 醒神解郁方组的治疗方案
        2.2.3 舒肝解郁胶囊组治疗方案
    2.3 疗效观察指标
        2.3.1 安全性观察指标
        2.3.2 主要观察指标
        2.3.3 次要观察指标
    2.4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2.5 安全性观察
    2.6 统计方法
3.研究结果
    3.1 基本资料
        3.1.1 病例收集情况
        3.1.2 患者基线比较
    3.2 疗效比较
        3.2.1 主要疗效指标治疗前后结果的比较
        3.2.2 次要疗效指标治疗前后结果的比较
        3.2.3 病例脱落分析
        3.2.4 安全性评价
4.分析和讨论
    4.1 西医对卒中后抑郁的认识
        4.1.1 卒中后抑郁的发病机制
        4.1.2 卒中后抑郁发病的相关因素
        4.1.3 卒中后抑郁的治疗
    4.2 中医对卒中后抑郁的认识
        4.2.1 对于病名的认识
        4.2.2 对于病因病机的认识
        4.2.3 对于中医治疗的认识
    4.3 醒神解郁方组方分析
        4.3.1 方药组成
        4.3.2 药物功效分析及药理学作用
    4.4 选用醒神解郁方干预的前期基础及理论依据
    4.5 对照组药物舒肝解郁胶囊的选择依据
    4.6 观察指标
        4.6.1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
        4.6.2 患者健康问卷-9项(PHQ-9)
        4.6.3 中医证候积分量表
        4.6.4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
        4.6.5 改良Barthel指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ADL)
    4.7 疗效评定
        4.7.1 HAMD-17疗效评定
        4.7.2 PHQ-9疗效评定
        4.7.3 NIHSS评分疗效评定
        4.7.4 ADL疗效评定
        4.7.5 中医证候积分评定
    4.8 讨论
5.研究结论
6.不足之处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一、综述(发表的文章) 关于卒中后抑郁发病机制的研究新进展
        参考文献
    二、本研究相关多种附表

(9)固元益智汤治疗元精亏虚痰瘀型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词语对照
前言
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选择
        1.2 病例入选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依据
        2.2 治疗方法
        2.3 临床观察指标
        2.4 疗效判定
        2.5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临床基线资料比较
        1.1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1.2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1.3 两组患者受教育程度比较
        1.4 两组患者合并疾病比较
        1.5 两组患者吸烟、饮酒比较
        1.6 两组患者既往史评分比较
        1.7 两组患者疗效指标基线值比较
    2 观察指标比较
        2.1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2.2 两组MMSE评分比较
        2.3 两组MoCA评分比较
        2.4 两组ADL评分比较
        2.5 两组血清Hcy含量的比较
    3 疗效比较
        3.1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疗效评定
        3.2 两组MoCA评分疗效评定
    4 终止事件
    5 不良反应比较
讨论
    1 中医学对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的认识
        1.1 病名
        1.2 病因病机
        1.3 病机特点
        1.4 治疗
    2 现代医学对VCIND的认识
        2.1 VCIND的诊断及分类
        2.2 VCIN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2.3 VCIND的治疗
        2.4 VCIND的预后和转归
    3 导师学术思想探讨
    4 固元益智汤方义分析及治疗VCIND的可能机理
        4.1 固元益智汤方义分析
        4.2 固元益智汤治疗VCIND的可能机理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临床痴呆评定(CDR)分级标准
    附录2 Hachinski缺血量表评分(HIS)
    附录3 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
    附录4 蒙特利尔认知认知评估量表(MoCA)
    附录5 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MSE)
    附录6 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
    附录7 中医证候积分量表(SDSVD)
    附录8 综述 中医药治疗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10)自拟菖蒲郁金汤对多发性抽动症模型大鼠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多巴胺系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1 技术路线图
2 实验材料
    2.1 实验条件
    2.2 实验动物
    2.3 实验药物
    2.4 主要试剂
    2.5 主要仪器
3 实验方法
    3.1 药物的制备
    3.2 分组及模型的复制
    3.3 给药
    3.4 行为评分
    3.5 标本采集
    3.6 指标观察及检测方法
    3.7 切片观察
    3.8 统计学处理
4 结果
    4.1 各组大鼠行为评分比较
    4.2 各组大鼠脑组织DA、HVA、NE、5-HT含量比较(ELISA法)
    4.3 各组大鼠血浆DA、HVA、NE、5-HT含量比较(ELISA法)
    4.4 各组大鼠纹状体蛋白表达比较(WB法)
    4.5 各组大鼠纹状体mRNA表达比较(RT-PCR法)
    4.6 各组大鼠纹状体神经细胞变化比较(HE法)
    4.7 各组大鼠纹状体蛋白表达比较(IHC法)
5 讨论
    5.1 自拟菖蒲郁金汤的组方原则及药理学研究
    5.2 自拟菖蒲郁金汤与菖蒲郁金汤的鉴别
    5.3 动物模型的选择
    5.4 阳性药物的选择
    5.5 自拟菖蒲郁金汤对TS模型大鼠脑组织及血浆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5.6 自拟菖蒲郁金汤对TS模型大鼠纹状体DA系统的影响
参考文献
结语
    1 结论
    2 创新性自我评价
    3 有待进一步深化的研究
附录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祖国医学对多发性抽动症的认识
        1 概述
        2 病因病机
        2.1 病因
        2.2 病位
        2.3 病机
        3 辨证论治
        3.1 分型论治
        3.2 脏腑论治
        3.3 气血论治
        3.4 脑髓论治
        3.5 病理产物论治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多发性抽动症发病机制探讨
        1 遗传异常学说
        2 神经递质失衡学说
        2.1 单胺类神经递质失衡学说
        2.2 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失衡学说
        3 DA系统功能亢进学说
        3.1 DA能神经纤维过度支配学说
        3.2 DR超敏感学说
        4 免疫功能异常学说
        5 微量元素平衡失调学说
        6 性激素平衡失调学说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甘肃实验动物设施使用证明
甘肃实验动物质量合格证

四、菖蒲 郁金开窍作用新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大黄煎剂联合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HE的临床观察[D]. 金婷.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基于文献的新安与其他主要流派医家临床诊治经验比较分析[D]. 区绮琪(Ellena Yee Kee Au).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孔伯华辨治热病经验研究[D]. 姜秀新.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4]孔伯华五种常用中成药的运用经验研究[D]. 王卓.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5]国医大师张志远内科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D]. 王淞.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俞根初《通俗伤寒论》厥阴病证治研究[D]. 张楠.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基于数据挖掘的刘真教授运用膏方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经验研究[D]. 史艳丹. 河北北方学院, 2020(06)
  • [8]醒神解郁方对卒中后抑郁的早期干预研究[D]. 刘增雪.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固元益智汤治疗元精亏虚痰瘀型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临床研究[D]. 孙祯祯. 河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
  • [10]自拟菖蒲郁金汤对多发性抽动症模型大鼠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多巴胺系统的影响[D]. 高汉媛.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17(07)

标签:;  ;  ;  ;  ;  

菖蒲姜黄开窍新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