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在体内停留多长时间

食物在体内停留多长时间

一、食物在体内停留的时间(论文文献综述)

陈玉婷[1](2021)在《视频资源辅助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版)》的基本理念要求和目前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下,将学科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充分整合、倡导多元化教学方式是目前教育教学所向。视频资源作为一种现代媒体已在实际教学中得到广泛运用,其课堂应用优势日渐明显,与其相关的研究层出不穷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教师收集并将视频引进课堂并不困难,但需要教师进行思考和探索的是使用何种方法和策略可以将视频资源在课堂中的应用价值达到最大化,以此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加大对视频资源辅助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的研究力度和深度,探讨视频资源辅助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和建议,从而促使视频资源与课堂教学相整合的效果达到最优化,以便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主要分为六个章节,三大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通过研究背景和国内外就视频资源辅助课堂教学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整理归纳本研究的主要研究问题,确定研究范围和研究主体;再通过文献研究法进行相关概念界定,梳理视频资源特点和应用优势,基于经验之塔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为视频资源与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相融合建立联系,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撑。第二部分,针对初中师生就视频资源辅助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应用现状展开问卷调查,将所获得的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根据所呈现出的调查现象和结果提出视频资源与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相整合的应用策略和建议。第三部分,通过教学实践研究从学生学业成绩和课堂表现两方面探索视频资源辅助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应用价值,在实践过程中运用本文提出的应用策略进行授课,以此验证本文提出的应用策略的可行性,让本文提出的应用策略和建议更具实践意义,提高其可信度。通过三个部分本文明确了合理运用视频资源在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具有积极且正向的辅助作用,具体表现在知识掌握、思维能力、学习行为和价值观四个方面;提出了视频资源课前、课中和课后应用策略以及筛选、获取和加工处理视频的相关建议。总的来说,本研究结合教学实际旨在能让初中生物学课堂应用视频逐渐成为一套完整且常态的教学理念和模式,不仅让学生能轻松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同时还能将其迁移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有效落实对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宋宁[2](2021)在《藏、壮、回医典籍文献中糖尿病理论与方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一种代谢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尤其是由糖尿病引起的多种并发症,已成为患者致盲、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给社会带来巨大经济负担,寻求根治有效的防治方法一直是医学研究的热点。藏、壮、回等少数民族医学对糖尿病的防治历史悠久、认识独特、诊疗方法神奇、验秘单方众多,具有简、便、验、廉等特色与优势。藏医的《四部医典》、壮医的《中国壮医学》、回医的《回回药方》等经典文献均对糖尿病有丰富而精辟的记载,并积累了丰富的防治经验。但这些记载较为零散,缺乏对病因、病机等理论认识的系统总结和阐述,大量的方药也未得到深入的挖掘整理,甚则部分古文献已损毁或佚失,而现有研究偏重民族医部分方剂的临床疗效、治疗机制,以及民族降糖药物的成分、药理等现代研究,鲜有对少数民族糖尿病经典文献的研究,未见有对少数民族医药典籍的糖尿病理论认识、常用方剂和治疗药物及其特点和临床应用规律的系统整理和探讨。因此,系统挖掘整理藏、壮、回等少数民族医学典籍中的糖尿病内容,总结理论认识,凝炼前人防治经验,搜集整理其记载的防治糖尿病的方剂、药物,建立藏、壮、回医典籍文献防治糖尿病方剂数据库和药物数据库,形成体系,对于糖尿病理论的总结提升以及临床实践指导意义重大,为学者查阅及深入研究提供文献数据,以便从典籍中找到启发,丰富和提升藏、壮、回医有关糖尿病的认识,为临床和科研提供借鉴和指导,为进一步筛选糖尿病有效单复方及开发糖尿病民族药新药奠定基础。[方法]本研究从医史文献角度,采用文献研究方法,结合内容分析法、访谈法和实地调研开展研究。以糖尿病作为切入点,从藏、壮、回少数民族医学的糖尿病典籍文献入手,全面搜集整理藏医、壮医、回医有关糖尿病的典籍文献,建立理论及方药数据库,梳理和总结典籍文献中糖尿病的理论认识及辨治思路,发掘经典文献中防治糖尿病的诊疗技法、常用方剂和药物、防治经验及其规律,包括病名、病因、病机、诊断、治则、治法、方药及其应用规律,着重原文的搜集整理,从历史源头研究少数民族医药对糖尿病的认识和防治经验。具体方法为:1.查阅国家图书馆、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西藏藏医药大学图书馆、广西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北京回民医院图书资料室等各地实体图书馆;查阅超星数字图书馆、读秀、中国基本古籍库、中国数字方志库等电子图书馆,全面搜集藏医、壮医、回医典籍文献,通读全文,查找其中有关糖尿病的记载、相关方剂、药物,建立数据库。纳入搜查的文献类型主要包括古代经典着作、近代现代专着、论着、综合性医书、方书、专书、本草、教科书、医案、医论、医话等。尤其是重点研读藏、壮、回医古代经典着作,从历史源头研究少数民族医药典籍对糖尿病的认识和经验。2.提取相关记载内容,按病名、病因、病机、辨证、诊断、治则、治法、疗法、应用、预防调摄等字段进行系统整理、归档,应用软件Microsoft Excel/Word2016分别建立藏、壮、回医防治糖尿病文献数据库。3.系统学习藏医、壮医、回医的发展历史、理-法-方-药体系,精读《四部医典》、《中国壮医学》、《回回药方》等经典文献,熟悉藏、壮、回医学体系,为进一步分析研究奠定基础。4.基于藏、壮、回医糖尿病文献数据库,归纳、总结、挖掘、提炼各少数民族医学对糖尿病的病因病机等理论认识、诊断治疗思路及特点。对于《四部医典》、《回回药方》、《饮膳正要》等典籍,通过反复研读、多版本比对分析、比对期刊文献、专家咨询等方法,尽可能使研究结果忠于原意。5.搜集整理藏、壮、回医典籍记载的防治糖尿病方剂,按方名、出处、组成、功效主治、制作用法、用量等字段进行整理、归类,应用软件Microsoft Excel 2016建立藏、壮、回医药防治糖尿病方剂数据库;应用软件Microsoft Excel2016对藏、壮、回医方剂的药物频数、组方规律和用药特点等进行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6.搜集整理藏、壮、回医典籍记载的具有防治糖尿病作用的药物,按出处、学名、中文译名、所属科名、所属属名、糖尿病药用部位、性味、功效、主治、用法、用量等字段进行整理、归类,应用软件Microsoft Excel 2016建立藏、壮、回医防治糖尿病药物数据库;应用软件Microsoft Excel 2016对藏、壮、回医防治糖尿病药物的科属、来源、糖尿病药用部位、性味、功效等进行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总结其特点和规律。7.形成清晰的藏医、壮医、回医典籍文献对糖尿病的认识和诊疗体系。[结果]1.搜集到藏医、壮医、回医典籍文献近200种,通读全文,将记载有糖尿病相关知识的典籍共计140种(藏医30种、壮医77种、回医33种)纳入研究对象。2.从糖尿病病名、病因、病机、辨证、诊断、诊法、治则、治法、疗法、应用、预防调摄等方面,系统梳理了藏、壮、回医典籍文献,形成了清晰的藏医、壮医、回医典籍对糖尿病的理论认识及诊疗体系。3.归纳、总结、挖掘、凝炼藏医、壮医、回医典籍对糖尿病的病因病机等理论认识、诊断治疗思路及特点。4.搜集整理藏、壮、回医典籍记载的防治糖尿病方剂共计215首(藏医36首、壮医121首、回医58首);按方名、出处、组成、功效主治、制作用法、用量字段进行整理,建立3个方剂数据库;应用软件Microsoft Excel 2016统计分析了藏医、壮医、回医方剂的组方规律和用药特点。5.搜集整理藏、壮、回医典籍记载的具有防治糖尿病作用的药物共计123种(藏药22种、壮药61种、回药40种);按出处、学名、中文译名、所属科名、所属属名、糖尿病药用部位、性味、功效、主治、用法、用量字段进行整理,建立3个药物数据库;应用软件Microsoft Excel 2016统计分析了藏医、壮医、回医药物的科属、来源、药用部位、性味、功效等方面的特点和规律。[结论]藏、壮、回民族医药典籍是祖国医药宝库的珍宝,记载着历代先民在与糖尿病作顽强斗争的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有效方药,对糖尿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均有精辟论述,为民族地区群众的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文献浩瀚,相关记载较零散,缺乏对病因、病机等理论认识的系统总结和阐述,大量的方药也未得到深入的挖掘整理,理论记载较少,方药记载较多,部分古文献已损毁或佚失,未能得到及时系统的挖掘整理。本研究搜集到藏医、壮医、回医有关糖尿病的典籍共140种;提取相关记载内容,建立藏、壮、回医防治糖尿病文献数据库;归纳提炼藏、壮、回医典籍对糖尿病的病因病机等理论认识、诊断治疗思路及特点;搜集整理藏、壮、回医典籍记载的糖尿病方剂215首,建立3个方剂数据库,统计分析组方规律和用药特点;搜集整理藏、壮、回医典籍记载的具有防治糖尿病作用的药物123种,建立3个药物数据库,统计分析药物的科属、来源、药用部位、性味、功效等方面的特点和规律;形成了清晰的藏医、壮医、回医典籍对糖尿病的理论认识及诊疗体系。研究成果为学者查阅及深入研究提供大量的文献数据。但本研究在浩瀚的藏医、壮医、回医历代典籍文献中搜集零散的糖尿病记载,涉及民族较多,文献量很大,后期研究分析又基于对藏医、壮医、回医三大医学体系的总体把握和理解,从调研、文献搜集,到整理、考证、提炼、统计分析等,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加之水平有限,因此研究过程困难重重,错漏在所难免,期待后继更深入的研究。

李志涛[3](2021)在《新型仿生胃肠道生物反应器研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胃肠道生物反应器是通过体外模拟人体胃肠道生理条件(如温度、动态p H、消化酶分泌、食物停留时间、流动混合和胃肠壁蠕动等)来研究食物消化的装备。可筛选大量物质,包括膳食成分、病原体,药物活性成分以及毒性或放射性化合物,评估它们如何改变胃肠环境,并且取样过程不受伦理约束。然而,与国外先进的设备相比,国内胃肠道反应器研制还处于起步阶段,难以达到模拟真实胃肠道消化过程的目标,限制了我国食品消化的跨学科研究。本文采用仿生学技术,模拟了胃肠道几何形态和内部结构,制备了仿生硅胶胃、小肠和大肠;利用内环境模拟技术,控制温度、p H、蠕动频率和内分泌等参数;通过发酵工程技术,建立了肠道微生物的高效率定植模型。在此基础上,集成肠道气体阵列传感器和智能控制系统,研制了仿生胃生物反应器、仿生小肠生物反应器和仿生大肠生物反应器。通过肠道微生物Akkermansiamuciniphila动态发酵培养、粪便体外定植培养、高抗性淀粉大米体外消化、抗性淀粉对粪便发酵影响和膳食脂肪酸对肠道气体分布影响等对反应器进行了逐步应用。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仿生胃和小肠生物反应器研制及其体外消化研究研制了最多可以具有9个腔室的仿生胃和小肠组合生物反应器。在胃肠道几何形态方面,可分别模拟胃底、胃体、胃窦、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隔室反应器,隔室易于拆卸、方便灭菌,可独立或串联使用;在智能控制系统方面,开发了线下控制系统和线上云平台控制系统,可实现蠕动频率、分泌速率和p H等的检测和控制,历史数据导出和运行状态报警等功能;在模拟胃肠内部结构方面,分别制备了光滑型硅胶胃和硅胶小肠、褶皱型硅胶胃和绒毛型硅胶小肠,增大了肠道内的表面积,改变了食糜流变熵力,可促进食物破碎;在混合效果方面,反应器对牛顿流体和非牛顿流体都具有较好的混合效果,同等条件下优于传统釜式搅拌反应器;在胃内压方面,通过基本运动模式和强力运动模式控制,可实现胃的蠕动收缩阶段以及强力收缩阶段,收缩强度分别达到18-22 mm Hg、120-220 mm Hg;在破碎力方面,反应器最大破碎力大于0.72N,可以模拟固体食物在胃内的破碎功能;在p H控制方面,可根据食物的消化过程进行p H动态调节,还原了胃和小肠内酶活力动态调节;在排空速率方面,与已公开发布仔猪胃的排空相比,无显着性差异;在应用方面,将小麦粉、土豆粉、玉米粉、红薯粉、莲藕粉和大米粉在仿生胃和小肠反应器中模拟淀粉和蛋白质动态消化,在胃和小肠消化阶段均具有明显的差异。(2)仿生大肠生物反应器研制及其粪便定植研究研制了最多可以具有6个腔室的仿生大肠生物反应器,集成的线下控制系统和线上云平台智能控制系统,可有效控制反应器的发酵过程关键参数(蠕动频率、分泌速率、吸收速率、p H实时曲线等)。在大肠结构方面,制备了光滑型和褶皱型硅胶大肠;在混合效果方面,优于同等条件下的釜式搅拌反应器;在肠内压方面,模拟了低频和高频两种蠕动频率,肠内收缩强度分别达到60-90 mm Hg和100-150 mm Hg;在模拟吸收方面,可保持发酵液中短链脂肪酸在正常生理浓度内,使微生物生长不受抑制;在无菌验证方面,长时间运行后不易染菌,保证了实验的准确性;在p H控制方面,具有良好的酸碱平衡调节能力,维持大肠内环境,保证了微生物正常生长;在定植粪便微生物方面,微生物群落相似率大于85.17%,定植效果比较稳定。(3)仿生大肠生物反应器中Akkermansia muciniphila的生长和代谢研究基于研制的仿生大肠生物反应器,利用脑心浸出液肉汤(Brain heart infusion,BHI)培养基、猪粘蛋白(Porcine mucin,PM)培养基、人粘蛋白(Human mucin,PM)培养基、BHI+PM(BPM)培养基和BHI+HM(BHM)培养基对A.muciniphila进行体外动态发酵培养,并与传统静态培养对比。研究发现:在生物量方面,BHI动态培养的生物量为1.92 g·L-1,比静态培养提高了44.36%。利用HM动态培养,生物量进一步增加,达到2.89 g·L-1。在代谢产物方面,利用PM和HM动态培养,主要代谢产物为短链脂肪酸(乙酸和丁酸),而其他3种培养基,则有相当数量的支链脂肪酸(异丁酸和异戊酸)产生。在外观形态方面,利用HM动态培养,细胞直径达999nm,外膜蛋白浓度最高,达到26.26μg·mg-1。结果表明,培养基营养成分和培养条件可直接影响仿生大肠培养A.muciniphila的生物量、外膜蛋白浓度和厚度以及细胞直径。(4)高抗性淀粉大米的不同加工方式对体外消化和肠道菌群影响研究以高抗性淀粉大米为原料,通过蒸煮、粉碎、发酵和高温高压处理,加工成米饭、米浆、米糕和爆米花,分别对其体外消化和粪便微生物发酵过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4种食物在胃和小肠反应器中淀粉消化率均符合一级两相方程,其中米糕中抗性淀粉含量最高(11.98%)。在仿生大肠发酵过程中,未消化米糕与菊粉相比,发酵速度较慢,丁酸浓度提高67.85%,促进短链脂肪酸合成的普雷沃氏菌科(Prevotellaceae)和具有抗炎功能的粪杆菌属(Faecalibacterium)丰度增加,肠道微生物群失衡标志物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a)和巨单胞菌属(Megamonas)丰度减少。结果表明,高抗性淀粉大米能调节肠道微生物群的发酵代谢产物和生态组成,有助于为糖尿病和肥胖患者的功能性食品设计提供参考。(5)膳食脂肪酸对肠道气体分布影响研究基于研制的仿生大肠生物反应器,通过肠道气体阵列传感器作为实时监测肠道气体为工具,配置基础培养基和膳食脂肪酸培养基作为营养基质,利用人体粪便微生物作为发酵菌株进行体外粪便发酵,分析基础营养和脂肪酸对肠道气体成分、浓度和体积影响变化,探讨膳食脂肪酸对肠道气体分布动力学。研究发现:粪便微生物利用膳食脂肪酸产生的气体成分主要为CO2、H2、H2S和VOC,其中CO2含量最高;可调控微生物发酵提高H2、H2S和VOC的浓度和体积。结果表明,膳食脂肪酸可刺激肠内H2S和VOC浓度升高,对高脂饮食造成肠道疾病的患病率增加提供一定参考,并可对降低肠内H2S和VOC浓度提供饮食指导。

于耀[4](2021)在《基于模拟鸡体内蛋白质消化过程估测谷物及副产物氨基酸消化率的研究》文中提出本试验探讨了饲料在黄羽肉鸡体内停留时间和仿生消化时间等参数,通过模拟鸡体内消化过程估测饲料原料氨基酸消化率,为快速评估蛋白质的营养价值提供参考。试验一旨在研究日粮中棉籽粕和大豆油水平对食糜通过时间和氨基酸消化率的影响。采用2?2两因素完全随机设计,日粮中棉籽粕水平分别为20%和40%,大豆油水平分别为0%和10%。选择85只体重为2.61±0.08kg的成年黄羽肉公鸡,分别测定排泄物随时间的干物质相对累积量、食糜在消化道的平均停留时间和棉籽粕标准回肠氨基酸消化率。结果表明:1)增加日粮中棉籽粕水平显着降低了50%干物质相对累积排泄量所用时间(P<0.05),日粮中添加10%的大豆油有增加50%累积排泄量所用时间的趋势(0.05<P<0.10)。2)日粮中棉籽粕水平的提高降低了食糜在空肠以及胃和小肠的平均停留时间(P<0.05),大豆油水平对食糜在各消化段的平均停留时间均无显着性影响。3)提高日粮中棉籽粕水平具有降低赖氨酸标准回肠消化率的趋势,添加10%大豆油趋势性地降低了蛋氨酸的标准回肠消化率(0.05<P<0.10)。试验二旨在研究仿生消化时间对鸡饲料蛋白质消化程度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根据试验一日粮在肉鸡体内的平均停留时间范围对胃-小肠仿生消化时间设两个处理水平,即胃-小肠消化8h和10h。8h总消化时间包括胃消化2h,小肠前段消化3h,小肠后段消化3h;10h总消化时间包括胃消化2h,小肠前段消化4h,小肠后段消化4h。考察仿生消化时间对11个日粮或原料的氨基酸消化率的影响。每个处理5个重复,每个重复1根消化管。试验结果表明:1)增加仿生消化时间提高了试验一中日粮1和日粮3的Cys消化率(P<0.05),但对日粮1-4中其他氨基酸消化率均无显着性影响。2)与8h消化时间相比,10h消化时间增加了酪蛋白、玉米蛋白粉、棉籽粕、菜籽粕中部分氨基酸的消化率(P<0.05)。3)与8h消化时间相比,10h消化时间增加了玉米和豆粕中部分氨基酸消化率(P<0.05),但对玉米豆粕日粮中所有氨基酸消化率均无显着性影响。试验三旨在研究生物学法与仿生消化法测定谷物及副产物氨基酸消化率的相关性。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通过生物学法和仿生消化法分别测定15个谷物及副产物的氨基酸消化率。生物学法中每个原料4个重复,每个重复3只鸡。仿生消化法中每个原料5个重复,每个重复1根消化管。在剔除玉米胚芽饼与玉米DDGS后对其余13个原料仿生消化法与生物学法测定的氨基酸消化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仿生消化法可以较好预测除Thr、His、Arg、Gly和Cys外的其余氨基酸消化率,相关系数r在0.71~0.89范围内。尤其是Ile、Leu、Phe、Glu和Ala,相关系数r>0.80。综上所述,仿生消化法和生物学法测定谷物及副产物大多数氨基酸间具有显着的相关性,且二者测值较为接近。

林怡辰[5](2021)在《重金属在近岸海域海产品中的富集及其影响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海产品中蛋白质含量丰富,是人类的优质动物蛋白来源。但随着沿海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近海环境受到污染,海产品污染问题也日渐突出,其中重金属是主要污染物之一,全国多地已经出现多种海产品重金属超标问题。重金属可以在水环境中稳定存在,继而在生物体内富集,其污染具有高毒性、环境持久性、隐蔽性、生物蓄积性等特征,被认为是危害最严重的污染物之一。本论文旨在研究海产品中重金属的分布、富集、健康风险及在食物链中传递行为与影响因素,主要分为“综合调查-因素分析-机制探索”三个步骤进行。首先,通过洲际尺度的多种类(双壳类、甲壳类、鱼类)海产品中8种常见重金属(Cu、Pb、Zn、Cd、Cr、Hg、As和Ni)综合调研分析全国海产品重金属污染现状与存在的突出问题,预测宏观政策的实施对海产品重金属污染防控的效果。其次,选取代表性双壳类和鱼类作为实验生物,探究影响海产品重金属富集的环境因素、物种因素的作用原理和贝类全养殖周期中重金属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最后,从食物链传递和重金属可脱除形态角度探究不同重金属在海产品中的污染特征和富集规律,为海岸带可持续发展、重金属污染防控和海产品食品安全风险控制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包括:(1)全国范围内大尺度且多种类的海产品重金属污染综合评估结果表明,我国近岸海产品重金属分布具有明显的地理差异和种间差异,重金属浓度排序为双壳类>甲壳类>鱼类,其中,双壳类中扇贝的重金属污染状况最严重,鱼类中野生鱼重金属污染程度大于养殖鱼类。我国沿海人群重金属平均每日估计摄入量均小于联合国农粮组织设定的每日最大摄入量阈值,且超过97%的海产品中重金属的非致癌风险指数值低于限制值,说明通常情况下消费者适量摄入海产品不会引起健康风险,但部分海产品存在较高潜在食用健康风险。利用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和铅同位素的重金属源解析表明,海产品中重金属的主要来源可能是化石能源(煤炭燃烧和汽车尾气)、海水和冶金粉尘。利用海岸带水-食品-能源系统综合分析表明,宏观政策的实施有助于提高海产品质量。(2)针对综合调查发现的野生鱼肌肉组织中重金属含量高于养殖鱼的结果,采集养殖和野生状态的同种鱼类样品的进一步对比证实。结果表明对于大小体重相似的同种鱼类,野生鱼重金属污染程度显着高于养殖鱼。稳定同位素分析表明同种鱼类的野生样品肌肉中稳定同位素比值均大于养殖鱼,表明野生状态下的鱼营养级层次较高。相关性分析表明,养殖和野生鱼样品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值与鱼类营养级和食性呈显着正相关关系,故证明鱼类体内重金属污染水平与鱼类营养级和食性关系极大。因此,养殖环境和自然生境中鱼类不同重金属富集能力受到营养级、食性和生长速率的影响,在近海环境污染的背景下,人工可控条件下的工厂化养殖是控制海产品重金属污染的有效手段。(3)针对综合调查发现的扇贝重金属污染状况严重的结论,进行针对性的研究证实。对黄渤海常见的3种养殖扇贝体内重金属污染状况分析表明,扇贝是Cd的强富集生物,样品Cd超标率为96%。扇贝重金属浓度种间差异较大,栉孔扇贝较海湾扇贝和虾夷扇贝更易积累重金属。不同组织由于生理特征和功能的不同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不同:消化腺>鳃>闭壳肌,消化腺是其主要重金属储存器官。空间区域对比发现,扇贝的重金属污染程度排序为渤海>南黄海>北黄海。Cd等痕量有害重金属的积累造成在养殖容许(国家海水质量二类标准)环境中的海产品仍潜在健康风险。因此,物种差异影响海产品重金属富集可以归因于典型物种的特异重金属强富集性和不同亚种间生长速率差异。(4)为了分析扇贝中高浓度Cd的来源与积累过程,选定养殖范围广且生长速度较快的海湾扇贝(Argopectehs irradias)作为移植实验的研究对象,跟踪整个养殖过程中扇贝体内重金属浓度变化,分析各种重金属的主要来源。实验结果表明,移植到近海养殖场后,扇贝体内Cd含量迅速上升并居高不下,扇贝中重金属积累是一个快速富集平衡的过程。在全养殖周期中,扇贝重金属浓度主要受周围环境重金属(海水和海洋悬浮物)浓度变化影响,与生长发育状体无显着相关关系。扇贝中重金属的来源主要为周围海水环境(35.7%)和作为食物的海洋悬浮物(50.7%)。所以,在贝类养殖过程中环境的变化是影响重金属富集的主要因素,贝类通过迅速调节平衡以适应周围环境变化。(5)典型近海经济性海产品生物组成的食物网中,无脊椎动物体内重金属含量与鱼类差异较大,鱼类中主要的污染重金属是As,而无脊椎动物中主要存在重金属Cd含量超标。鱼类样品的重金属污染指数值与营养级呈显着正相关,说明鱼类重金属富集能力受营养级影响较大。在整条食物链上,生物体内Cr和Hg呈现生物放大现象,Ni呈现食物链稀释现象,Cu/Zn/As因为无脊椎动物和鱼类的种间差异呈现的传递规律出现偏差,但As在无脊椎动物呈现了明显的生物放大现象,Zn在鱼类中呈现出生物放大现象。(6)人工海水暂养对整体扇贝软组织中重金属脱除率分别为Hg(55%)>Ni(52%)>Cr(46%)>Cu(45%)>As(44%)>Pb(38%)>Zn(27%)>Cd(20%),其中Cd的脱除率最低,说明Cd与扇贝机体结合较紧密,进而验证了扇贝是Cd的强富集生物的结论。海水暂养和食用前冲洗均对扇贝中重金属的净化能力有限,尤其是无法有效排出扇贝肌肉组织中的重金属。所以,海产品中的重金属脱除难度较大,污染源控制是提升海产品质量的关键。本论文的创新点如下:(1)综合评估大空间尺度范围内海产品重金属污染状况,利用“水-食品-能源(Water-Food-Energy NEXUS)系统”量化宏观政策在海产品重金属污染控制方面的实施效果,证实“碳中和”策略对于改善近海海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2)进行笼养扇贝的全养殖周期跟踪调查,实现了扇贝完整生长过程中体内重金属富集特征的探索,并应用DGT技术探究海水中生物有效性重金属浓度与贝类重金属积累的关系。(3)从典型物种的强富集特性和痕量重金属的食物链放大效应角度,揭示了海产品在养殖容许环境下仍存在典型重金属高富集风险,为海产品食用健康风险评估和安全阈值制定提供依据。

戴士杰[6](2021)在《长效化胰高血糖素样肽-1类似物设计、合成及降糖活性研究》文中指出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及其类似物(如Exendin-4,Ex4)是多肽类肠降血糖素药物,已广泛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T2DM)。目前,临床上使用基于GLP-1/Exendin-4多肽作为治疗糖尿病药物的一个主要挑战是,多肽易被蛋白酶降解和快速被肾脏清除等固有的属性,导致其在体内的半衰期很短、成药性差,临床上需要通过高剂量和增加给药频率来达到治疗效果。目前已发展了多种策略用于改善GLP-1多肽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性质,主要包括聚乙醇化修饰、长链脂肪酸或其他小分子修饰提高与白蛋白的相互作用、GLP-1多肽与白蛋白或Fc的融合表达等。然而,上述策略在改善GLP-1及其类似物药代动力学性质的同时,也产生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如免疫原性,产品的均一性以及制备工艺的复杂化等问题。研究具有新型作用机制的GLP-1类似物可提高T2DM的治疗效果和作用窗口。本论文以临床批准的GLP-1多肽Exendin-4为模型,基于正交化学和分选酶(Sortase A,Srt A)的定点修饰技术,探索了葡聚糖和半抗原定点修饰新策略用来改善Exendin-4的药代动力学性质,提高其长效降糖活性;论文最后运用丝氨酸/苏氨酸连接(Ser/Thr ligation,STL)策略和重组表达技术相结合,发展了半合成方法合成索玛鲁肽。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肟连接化学对“化学突变”的Ex4类似物(Ex4-12K*,Ex4-27K*,Ex4-12-27K*)进行葡聚糖定点修饰,延长Ex4的长效降糖效果。通固相多肽合成技术对Ex4多肽12,27和12/27位进行“化学突变”,制备成含羟胺赖氨酸的Ex4类似物,借助正交肟连接化学将不同分子量的葡聚糖(Mw=6000 Da和20000 Da)定点地修饰到Ex4多肽类似物含羟胺的赖氨酸上,成功地构建了六种均一葡聚糖-Ex4(dextran-Ex4)偶联物。体外受体结合实验和腹腔糖耐量实验(IPGTT)显示葡聚糖修饰的位点对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GLP-1R)激活能力和急性降血糖能力有显着影响,其中对Ex4的12位进行葡聚糖修饰对其GLP-1R激活能力影响最小,完全保留了Ex4促进胰岛素分泌进而调节血糖的能力。长效降血糖实验结果表明,除了dextran-Ex4-12K*-27K*(6000),其他dextran-Ex4偶联物的长效降血糖能力均得到提高,且修饰的位点以及用于修饰的葡聚糖分子量大小对长效降糖作用效果都有显着影响。构效关系研究结果表明:dextran-Ex4-12K*(20000)在第4、6、8、12以及24小时的血糖水平以及最终的AUC glucose 0-24h值保持最低,表明dextran-Ex4-12K*(20000)具有最优的长效降糖作用。(2)设计和合成新型小分子半抗原DNP定点修饰的Exendin-4类似物Ex4-DNP,发展了半抗原DNP作为内源性抗体粘合剂用以延长Ex4半衰期的新策略。通过Srt A介导的连接反应(SML)制备三种含不同长度连接臂的Ex4-DNP偶联物6-8和FITC标记的Ex4-DNP偶联物9-11。体外细胞GLP-1R激活实验结果显示DNP定点修饰会导致其刺激GLP-1R的能力略有下降,但EC50值仍保持在纳摩尔水平(6:1.39 n M;7:1.98 n M;8:4.03 n M)。药代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当体内存在丰富的抗DNP抗体时,使用半抗原DNP对Ex4进行修饰可以显着延长其半衰期。其中含有中等长度PEG连接臂的偶联物10的半衰期达到了3.55小时,是相同条件下未修饰Ex4的4.9倍。此外,Ex4-DNP偶联物在预免疫的db/db小鼠模型的长效降糖活性相比于在未预免疫的db/db小鼠模型显着增强,其中含有PEG3连接臂的偶联物7表现出最好的长效降血糖效果,这与药代动力学实验结果一致。最后在长期治疗实验中,与每天两次皮下注射未修饰的Ex4相比,每天一次皮下注射Ex4-DNP偶联物7在改善糖基化血红蛋白(HbA1c)、葡萄糖耐量、脂质代谢和保护胰岛方面表现出更有益的作用,并且无明显的毒性作用和免疫原性。(3)设计和合成新型半抗原鼠李糖脂定点修饰的Exendin-4类似物Ex4-Lipid-Rha,发展了半抗原鼠李糖作为内源性抗体粘合剂和脂肪链作为白蛋白粘合剂双重作用机制延长Exendin-4半衰期的新策略。通过化学酶法SML反应成功构建Ex4-Lipid-Rha偶联物5-7。体外细胞GLP-1R激活实验表明鼠李糖脂修饰导致其激活GLP-1R的能力略有下降,但EC50值仍保持在亚纳摩尔水平(5:0.14 n M;6:0.19 n M;7:0.21 n M)。体内IPGTT实验证明,对Ex4的C端进行鼠李糖脂修饰不会影响其促进胰岛素分泌和急性降血糖的活性。长效降血糖实验结果表明在没有对db/db糖尿病小鼠模型进行Rha-OVA预免疫之前,Ex4-Lipid-Rha偶联物5-7的长效降血糖能力均获得一定的增强;另一方面,对db/db糖尿病小鼠模型进行Rha-OVA预免疫之后,偶联物5-7的长效降血糖能力进一步得到增强,此时的增益效果要不仅归因于脂肪链与体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还得益于半抗原Rha与内源性抗体的相互作用。(4)建立了基于STL化学连接的半合成法制备长效降糖药物索马鲁肽。从溶剂、温度、助溶剂和投料比等方面优化了四肽水杨醛酯2和Arg34 GLP-1(11-37)之间的STL反应,最终确定在1:120比例的吡啶-醋酸缓冲体系(mol/mol),反应温度为40°C,Arg34GLP-1(11-37)与2的当量比为1:3.76,以及不添加任何助溶剂的条件下,以85%的转化率成功制备索马鲁肽骨架;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优化了索马鲁肽骨架中Lys26的侧链氨基与长链脂肪酸的选择性偶联反应条件,对反应体系的种类,反应液p H值以及酰化剂滴加速度进行了筛选,最终确定以50 m M H3BO3(p H=10.5)反应体系,酰化试剂滴加速度为0.5小时作为最佳条件,上述酰化反应的转化率大于99%;最后脱除保护基后,从质谱和细胞水平的生物活性方面证明利用本方法合成的索马鲁肽和原研药一致。

范安琪[7](2021)在《基于Roblox的小学科学教育游戏设计与实现 ——以“食物在体内的旅行”为例》文中认为科学教育一直是我国重点关注的对象,其具有跨学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与真实世界相对应等特点,与2016年国务院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高度统一,其明确表明要将信息技术在跨学科学习中应用,着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2021年3月1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决议表决通过,其指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等战略指向。教育游戏对于科学学习具有天然的、根本上的优势,对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本研究以基于Roblox的小学科学教育游戏应如何设计与实现为问题核心。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心流理论和情境学习理论等作为理论基础,以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作为具体研究方法。选取两个小学四年级班级的学生为研究样本,获取小学四年级学生科学课程的学习需求现状。研究教育游戏应该如何设计开发从而有效提高小学生思维能力、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等问题,建构基于Roblox的教育游戏设计框架。并依照此框架,以教育科学出版社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第四章第5小节“食物在体内的旅行”这节课程内容作为教学内容,使用Roblox进行教育游戏设计开发。随后笔者将教育游戏应用到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并采用实验研究法,测量教育游戏的应用效果。教学实验结果数据显示,学生通过教育游戏协作学习,主动参与科学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得以提高,教育游戏的学习效果得以提升,表现在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及学习成绩都有所提高,教育游戏辅助科学课堂教学模式受到学生的欢迎。同时也发现研究应用课时较少、功能模块设计不够完善等不足,希望在后续研究中继续进行多次课堂实验,优化所提出的教育游戏设计框架等工作,以期取得更好的研究成果。

何广益[8](2021)在《佛教经藏医学中的病因观探要》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佛教是极为重视生命健康的宗教,贡献了相当丰富的医学内容。佛教传入中国后,其医学内容与中医相互交流融合,僧人们借医弘法,使得佛教医学的价值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陆续有学者对佛教医学进行研究,但对佛教经藏医学中病因观的研究尚未成型,首先未见关于病因内容的大范围检索,多局限于部分佛经中的说法,缺乏完整性;其次,未见佛教医学病因相关概念的解释,病因理论多沦为其他诊疗内容的附属品;除此之外,对于佛教经藏医学中的病因类别的研究逻辑性上也有所欠缺。研究目的:本研究首先拟从佛教经藏医学文献入手,对佛教医学病因学相关的古今文献进行检索、整理,以期完整了解佛教医学中病因相关的内容,初步掌握佛教医学病因所涉及的方向。其次,对所检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整合,得出佛教经藏医学中病因探讨的几大方面如“四大致病”、“烦恼致病”、“虫风致病”、“业因致病”等,对这几个大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为研究病因观的定义、特点、价值提供依据。根据佛教经藏医学病因观内容,总结其定义,厘清其中思路,将各大方面的内容进行逻辑串联,从而使具有完整结构框架的病因观得以呈现。最后,讨论佛教经藏医学病因观对于中医的影响、在中医典籍中的体现,研究病因观对于佛教医学研究的学术意义,阐述其文献历史价值,为身心医学的发展提供借鉴意义。研究内容与结果:本文分为四个部分来探究佛教经藏医学中的病因观:第一部分梳理了佛教医学的起源,明确古印度吠陀医学与佛教医学之间的关联性,强调其二者之间的差异性,明了佛教医学并非古印度医学的复刻,而是具有独创性的宗教医学,理解其存在的独特意义与价值。探讨了佛教医学的定义、佛教对健康的看法以及佛教医学中病的定义与分类,并确定本文将选择佛教经藏医学中的内容来分析其病因观。借助于佛医文献软件电子版《大正新修大藏经》并与文字版校对,对佛教经藏医学中的病因相关内容进行了通读筛检,去除宗教教义内容后,整理得出135部佛经中含有佛教医学病因相关论述,对病因的各种分类法进行了分析。第二部分结合文献资料,系统阐述佛教经藏医学病因观的具体内容。病因观主要包括“四大致病”、“烦恼致病”、“虫风致病”、“业因致病”和“其他因素致病”五个大方面的内容:①地、水、火、风四大分内外并各具坚、湿、暖、性的总体特征,为构成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大之间互相制化,任一大的增损导致四大平衡失调、生克失衡,进而导致不同的病相表现;②佛教医学认为人受到根本烦恼、随烦恼等诸烦恼的侵扰,进而致病。三毒是烦恼中最基本的因素,也是影响精神作用最多的根本烦恼,不同程度的三毒会导致不同的症状表现和病理行为;五盖是三毒的发挥,其分别所致的心理疾病更加清晰,与现代医学的诸多精神疾病可以对应;③八十虫致病和八十风致病是佛教经藏医学中最为独特的一套病因理论,八十虫的致病机理与现代微生物学颇为相似,而八十风的机制也与人体免疫系统有所关联;④业因致病是最具宗教特色的病因,先世业因与现世业因均可造成疾病的产生,先世业因通过业风进入胞胎完成两世的衔接、导致现世疾病的发生,恶业可导致五脏五根病的发生;⑤佛教经藏医学中还可见饮食不节、睡眠不节、饮酒无度、时令气候、坐禅不节、魔鬼致病及毒虫外伤等病因的内容。第三部分以“佛”、“四大”、“三毒”、“贪欲”、“贪瞋”、“业”等为关键词,检索了中医典籍中与佛教经藏医学病因观相关的内容,整理分析文献,得出其对中医造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四大致病、贪瞋致病和业障致病三个方面。“四大”之说被诸多医家采用,并与中医基础理论结合,也有医家以四大解释药性并指导治疗,四大致病也被部分医家认可并用于他们的着作中;贪瞋致病多出现于中医养生着作中,被诸多医家认为是养心之关键;业障致病之说也被许多医家接受并强调通过消解业障来防病的重要性。第四部分总结了佛教经藏医学病因观的详细内容,通过与其他医学病因之比较,梳理出佛教医学致病因素的结构,明确佛教经藏医学中病因的定义。讨论佛教经藏医学病因观所呈现的立体化的整体观念,包括人体内部环境的统一、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和三世统一;分析病因之间的相互影响,指出了因与因之间或互为中介或制约的关系;阐明佛教医学独特的病因探究方式,包括审症求因、观察知因和内观体悟求因。最后讨论佛教经藏医学病因观的特色与价值,点明其与现代医学的关联、展现佛教医学的超前性,揭示了佛教医学病因观对身心医学探究的优势之处以及对道德约束、行为规范的启示作用。

张启晨[9](2021)在《水鸟扩散浮游动物休眠卵的能力探究》文中研究说明许多植物和无脊椎动物以动物为载体进行长距离扩散,其中水鸟在浮游动物的扩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浮游动物可以通过其休眠卵以水鸟为载体进行长距离扩散。虽然对水鸟扩散功能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发现的扩散证据很少,研究对象单一,绝大多数以植物种子扩散为研究对象,因此关于水鸟扩散浮游动物的研究总体还处于初级阶段,此外研究主要集中在欧洲和非洲区域,亚洲区域目前还是空白。因此本研究首先对上海崇明东滩鸻鹬类水鸟体表和体内携带浮游动物休眠卵的能力进行探究,再对上海奉贤边滩苍鹭粪便中浮游动物休眠卵的孵化机制进行分析,最后通过实验室模拟喂食实验研究绿头鸭消化道性状对其体内扩散休眠卵的影响。结果证明了上海地区迁徙水鸟可以扩散浮游动物休眠卵,并从水鸟和浮游动物两方面入手初步确定了水鸟对浮游动物休眠卵的扩散机制。以下是主要研究结果。1.水鸟对浮游动物休眠卵的携带作用为了确定和量化迁徙季节鸻鹬类水鸟通过体表和体内两种携带方式扩散浮游动物休眠卵的能力,研究对水鸟体表和粪便中是否存在浮游动物休眠卵及休眠卵平均丰度进行分析以量化水鸟携带休眠卵的能力,同时也对水鸟携带浮游植物和无脊椎动物的能力进行探究来综合分析水鸟携带水生生物能力。研究从746个体表样品中共发现了7种休眠卵共20个,同时也发现5种浮游植物共6322个,12种无脊椎动物成体共287个。分析结果发现鸟种、鸟体重、季节和携带部位对体表样品中水生生物的丰度和存在与否具有显着影响。从520个粪便样品中共发现了14种休眠卵共103个,同时发现5种浮游植物共1003个,10种水生生物成体共280个。统计结果表明不同季节、鸟种和采样方式间粪便中浮游动物休眠卵丰度和存在与否有显着差异。粪便和体表样品比较结果显示,体表样品中休眠卵平均丰度小于粪便样品,但浮游植物和无脊椎动物平均丰度大于粪便样品,研究结果表明鸻鹬类水鸟可以通过体表和体内携带两种方式扩散浮游动物休眠卵及水生生物,尽管体内扩散可能是更有效的方式,但两种携带方式互补。2.水鸟粪便中休眠卵的孵化能力为了研究水鸟粪便中浮游动物休眠卵的数量和类型以及它们的孵化情况,研究对上海奉贤边滩苍鹭粪便中的休眠卵进行鉴定和统计,同时对粪便和采样区域沉积泥样中臂尾轮虫休眠卵孵化率进行研究,测试温度、光照时间和盐度对轮虫休眠卵孵化率的影响。11月至1月在上海奉贤边滩共收集苍鹭粪便样品249个,共筛出休眠卵526个,其中臂尾轮虫休眠卵占比最多,共363个。统计结果表明,休眠卵丰度和孵化率在不同月份间均没有显着差异,盐度实验结果显示盐度对沉积物和粪便中的臂尾轮虫休眠卵有显着的负面影响,沉积物中休眠卵孵化率显着大于粪便中休眠卵,温度和光照时间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光照时间、温度和休眠卵的来源及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对休眠卵孵化均无显着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盐度和休眠卵本身抗性可能限制了水鸟对休眠卵的扩散。3.水鸟消化道对其扩散浮游动物休眠卵的影响水鸟内部扩散浮游动物休眠卵在很大程度上受水鸟消化道作用的影响,而杂食性鸟类可以快速调整其消化道形态以适应季节变化导致的食物组成的变化。因此本研究以绿头鸭为对象进行饲养实验,以阐明食物组成改变下水鸟消化道的改变如何影响其扩散浮游动物休眠卵的能力。研究结果发现短时间内绿头鸭食物中动物性食物增加会导致小肠和肌胃的大小增加,并显着影响休眠卵的肠道停留时间。与以植物为食的绿头鸭相比,休眠卵通过以动物为食的绿头鸭肠道后,其检出率孵化率没有显着差异。但在肠道停留时间显着较短。对消化道各部位休眠卵分析发现,摄入休眠卵3小时后,绿头鸭消化道中休眠卵数量较少,大部分休眠卵分布在肌胃和小肠中,腺胃中没有发现休眠卵。本研究结果表明,随食物组成中动物性食物增多,水鸟的消化道形态发生缩短,这种变化显着影响了休眠卵在水鸟体内停留的时间,会导致水鸟扩散浮游动物休眠卵的最远距离减小。

黄隆基[10](2021)在《高原低氧环境下常用降糖药物药代动力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随着老龄化的加剧,预计在2045年患糖尿病的人数将会达到6.5亿。居住在高原的人群以牛羊肉、高盐和高热量食物为主,饮食习惯使得患糖尿病的风险大大提高。并且由于高原低氧环境的特殊性,使得高原地区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很难控制。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是合理用药的基础,为高原地区糖尿病患者合理用药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本课题的研究分为以下几部分:第一部分:高原低氧环境下常用降糖药物药代动力学参数变化的研究研究了高原低氧对常用降糖药物二甲双胍、那格列奈、格列喹酮药代动力学参数变化的影响。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平原组与高原组,灌胃给予二甲双胍、那格列奈、格列喹酮,采集血样,用UFLC-MS/MS测定高原与平原环境下上述三种药物血药浓度,并计算其相应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相比于平原组,高原低氧环境下二甲双胍AUC(0-t)减小了14.9%,MRT(0-∞)增加了120.2%,t1/2z增加了164.5%;相比于平原组,那格列奈AUC增加了93.9%,CLz/F减小了43.2%,Cmax也增加了61.4%;相比于平原组,格列喹酮AUC增加了22.3%,Vz/F减小了49.6%,且Cmax增加了75.0%,其他参数未见统计学差异,表明高原低氧环境使得二甲双胍、那格列奈、格列喹酮药代动力学参数发生变化。第二部分:高原低氧环境下影响那格列奈及格列喹酮代谢关键因素CYP3A4、CYP2C9表达的研究高原低氧环境下降糖药物那格列奈和格列喹酮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发生了变化,其中代谢酶的表达在药代动力学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那格列奈和格列喹酮的代谢过程需要CYP3A4与CYP2C9共同参与。本章通过采用Western Blot测定了高原与平原环境下代谢酶CYP3A4与CYP2C9的表达。结果表明,与平原组相比,高原低氧环境下肝组织中代谢酶CYP3A4的表达降低了44.9%,而代谢酶CYP2C9的表达未发生显着性差异。由此证明了在高原低氧环境下那格列奈及格列喹酮药代动力学参数发生变化与代谢酶CYP3A4表达的降低有关。第三部分:高原低氧环境下二甲双胍药代动力学参数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在高原地区糖尿病患者主要通过使用二甲双胍来控制血糖趋于稳定,研究表明了二甲双胍在高原低氧环境下药代动力学参数发生了变化。其中,肠道菌群和药物转运体表达与二甲双胍的代谢过程有关。课题组研究表明,高原环境下肠道菌群发生了变化。为了研究高原低氧环境下二甲双胍药代动力学的变化是否与肠道菌群变化和转运体表达变化有关。本章通过体外实验孵育二甲双胍0h、12h、24h后,测定二甲双胍浓度,其浓度未发生显着性变化。结果表明,肠道菌群不会直接参与二甲双胍药物的代谢过程。然后通过建立大鼠肠道伪无菌模型进行高原与平原的药代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与平原组相比,高原组大鼠AUC减小了14.9%,MRT(0-∞)增加了120.2%,t1/2z增加了164.5%;与平原组相比,平原伪无菌组大鼠AUC增加了79.4%,MRT(0-t)增加了19.5%,CLz/F减小了42.7%,Cmax增加了70.8%;与高原组相比较,高原伪无菌组大鼠AUC增加了106.7%,MRT(0-∞)减小了58.6%,Cmax增加了66.5%,t1/2z减小了68.3%,CLz/F减小了34.9%;平原伪无菌组与高原伪无菌组相比较MRT(0-t)减小了21.9%。其他参数未见统计学差异。说明了高原低氧环境下大鼠体内二甲双胍代谢过程发生变化与肠道菌群变化有关。通过Western Blot测定二甲双胍转运体Oct1与Oct2在高原与平原组大鼠体内的表达量。结果表明,与平原组相比较高原肠组织中Oct1的表达升高了77.4%,肾组织中Oct2的表达降低了54.4%;因此,高原低氧环境下肠组织转运体Oct1的表达升高,肾组织Oct2的表达降低。由此证明了高原低氧环境下二甲双胍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发生变化与肠道菌群变化和转运体Oct1与Oct2的表达变化有关,且高原环境下肠道菌群的变化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二、食物在体内停留的时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食物在体内停留的时间(论文提纲范文)

(1)视频资源辅助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1.1.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要求
        1.1.3 初中生物学学科性质的需求
        1.1.4 “教与学”面临的共同诉求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分析法
        1.6.2 问卷调查法
        1.6.3 统计分析法
        1.6.4 教育观察法
        1.6.5 行动研究法
    1.7 研究思路
    1.8 研究创新
2 初中生物学视频资源相关概述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课程资源
        2.1.2 教学资源
        2.1.3 视频资源
    2.2 初中生物学视频资源特点
        2.2.1 直观形象性
        2.2.2 开放共享性
        2.2.3 再现与穿越性
        2.2.4 富有感染性
    2.3 初中生物学视频资源教学作用
        2.3.1 创设多种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3.2 丰富课堂内容,拓展学生知识视野
        2.3.3 化抽象为具体,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2.3.4 指导实验演示,实现有效实验教学
        2.3.5 增添课堂趣味,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2.4 研究理论基础
        2.4.1 经验之塔理论
        2.4.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4.3 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
3 视频资源辅助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调查问卷基本情况说明
        3.1.1 调查目的
        3.1.2 调查对象
        3.1.3 问卷的结构设置
        3.1.4 问卷发放与回收
        3.1.5 问卷信效度分析
    3.2 教师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3.2.1 教师个人基本信息分析
        3.2.2 教师使用视频资源的基本情况分析
        3.2.3 教师对视频资源课堂应用态度分析
        3.2.4 教师对视频资源课堂应用效果分析
        3.2.5 教师对视频资源课堂应用阶段分析
        3.2.6 影响教师应用视频资源的因素分析
    3.3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3.3.1 学生个人基本信息分析
        3.3.2 学生就视频资源学习基本情况分析
        3.3.3 学生就视频资源课堂应用兴趣分析
        3.3.4 学生就视频资源课堂应用效果分析
    3.4 调查结论
        3.4.1 师生对视频资源辅助教学持肯定态度
        3.4.2 视频资源辅助课堂教学效果显着
        3.4.3 视频资源的选择具有一定局限性
        3.4.4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较为薄弱
4 视频资源辅助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的策略与建议
    4.1 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应用视频资源策略
        4.1.1 课前精心选取优质视频资源
        4.1.2 课中精确把握视频播放策略
        4.1.3 课后及时进行反思与总结
    4.2 生物学视频资源筛选建议
        4.2.1 筛选视频时注重视频的教育性
        4.2.2 筛选视频时注重视频的科学性
        4.2.3 筛选视频时注重视频的代表性
        4.2.4 筛选视频时注重视频与时俱进
        4.2.5 筛选视频时注重学生“主体性”
    4.3 生物学视频资源获取途径建议
        4.3.1 教材配套的光盘资源
        4.3.2 自行录制
        4.3.3 网络下载
    4.4 生物学视频资源加工处理建议
        4.4.1 视频资源的下载
        4.4.2 视频资源的格式转换
        4.4.3 视频资源的剪辑截取
        4.4.4 视频资源的录屏软件
        4.4.5 视频资源的编辑制作
5 视频资源辅助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
    5.1 实践目的
    5.2 实践对象
    5.3 实践思路
    5.4 实践案例设计
        5.4.1 实践内容选择
        5.4.2 编写教学设计
    5.5 实践实施过程
        5.5.1 《食物中能量的释放》部分实施片段
        5.5.2 《人体细胞获得氧气的过程(第1 课时)》部分实施片段
        5.5.3 《人体细胞获得氧气的过程(第2 课时)》部分实施片段
    5.6 实践结果分析
        5.6.1 学业成绩分析
        5.6.2 课堂观察分析
    5.7 实践结论
        5.7.1 合理运用视频资源能提升学生学业成绩
        5.7.2 合理运用视频资源能提高学生逻辑思维
        5.7.3 视频资源能提高学生课堂互动和参与度
6 研究结论、不足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二 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三 课堂观察量表
    附录四 对照班和实验班后测成绩统计表
    附录五 《人体细胞获得氧气的过程》教学设计
    附录六 部分课堂观察量表记录图片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2)藏、壮、回医典籍文献中糖尿病理论与方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导论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藏医论治糖尿病
        一、藏医糖尿病源流考证
        二、藏医对糖尿病病名的认识
        三、藏医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四、藏医对糖尿病诊断的认识
        五、藏医防治糖尿病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壮医论治糖尿病
        一、壮医糖尿病源流考证
        二、壮医对糖尿病病名的认识
        三、壮医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四、壮医对糖尿病诊断的认识
        五、壮医对糖尿病治则的认识
        六、壮医辨治糖尿病
        参考文献
    综述三 回医论治糖尿病
        一、回医糖尿病探源溯流
        二、回医对糖尿病病名的认识
        三、回医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四、回医防治糖尿病
        参考文献
    综述部分小结
第二部分 藏医、壮医和回医典籍中糖尿病理论的梳理与方药挖掘
    第一章 藏医糖尿病理论的梳理与方药挖掘
        第一节 目的
        第二节 材料
        一、藏医经典着作
        二、藏医其他着作
        第三节 方法
        一、研究方法
        二、典籍文献入选标准
        三、统计分析
        第四节 结果
        一、藏族医学分布
        二、藏族糖尿病患病率
        三、藏医对糖尿病病名的认识
        四、藏医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五、藏医对糖尿病诊断的认识
        六、藏医对糖尿病的特色诊断技法
        七、藏医对糖尿病治则的认识
        八、藏医对糖尿病的防治思路及用药特点
        九、藏医糖尿病特色治疗方法
        十、藏医对糖尿病组方原则的认识
        十一、藏医防治糖尿病常用方剂
        十二、藏医防治糖尿病常用药物
        十三、藏医对糖尿病的预防调摄
        第五节 讨论
        第六节 结论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二章 壮医糖尿病理论的梳理与方药挖掘
        第一节 目的
        第二节 材料
        一、壮医经典着作
        二、壮医其他着作
        第三节 方法
        一、研究方法
        二、典籍文献入选标准
        三、统计分析
        第四节 结果
        一、壮族医学分布
        二、壮族地区地理气候特点
        三、壮族糖尿病患病率
        四、壮族地区糖尿病历史发展脉络
        五、壮医对糖尿病病名的认识
        六、壮医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七、壮医对糖尿病诊断的认识
        八、壮医对糖尿病的特色诊断技法
        九、壮医对糖尿病治则的认识
        十、壮医对糖尿病的防治思路及用药特点
        十一、壮医糖尿病的特色治疗方法
        十二、壮医对糖尿病组方原则的认识
        十三、壮医防治糖尿病常用方剂
        十四、壮医防治糖尿病常用药物
        十五、壮医对糖尿病的预防调摄
        第五节 讨论
        第六节 结论
        本章参考文献
    第三章 回医糖尿病理论的梳理与方药挖掘
        第一节 目的
        第二节 材料
        一、回医经典着作
        二、回医其他着作
        第三节 方法
        一、研究方法
        二、典籍文献入选标准
        三、统计分析
        第四节 结果
        一、回族医学分布
        二、回族糖尿病患病率
        三、回医对糖尿病病名的认识
        四、回医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五、回医对糖尿病诊断的认识
        六、回医对糖尿病治则的认识
        七、回医对糖尿病的防治思路及用药特点
        八、回医糖尿病特色治疗方法
        九、回医对糖尿病组方原则的认识
        十、回医防治糖尿病常用方剂
        十一、回医防治糖尿病常用药物
        十二、回医对糖尿病的预防调摄
        第五节 讨论
        第六节 结论
        本章参考文献
结语与展望
附录
    附录1 藏医部分糖尿病经典文献原文
    附录2 壮医部分糖尿病经典文献原文
    附录3 回医部分糖尿病经典文献原文
    附录4 藏医防治糖尿病方剂
    附录5 壮医防治糖尿病方剂
    附录6 回医防治糖尿病方剂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新型仿生胃肠道生物反应器研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人体胃肠道消化系统概述
        1.2.1 口腔阶段
        1.2.2 胃阶段
        1.2.3 小肠阶段
        1.2.4 大肠阶段
    1.3 肠道微生物概述
        1.3.1 人体共生微生物
        1.3.2 肠道微生物与疾病
        1.3.3 肠道微生物的营养偏好性
    1.4 饮食成分与肠道气体概述
        1.4.1 肠道气体简介
        1.4.2 饮食成分简介
        1.4.3 饮食成分与肠道气体关联特性
    1.5 胃肠道生物反应器概述
        1.5.1 静态和动态生物反应器
        1.5.2 国内外胃肠道生物反应器研究进展
        1.5.3 胃肠道生物反应器的特定应用程序
    1.6 本论文研究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1.6.1 立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6.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仿生胃和小肠生物反应器研制及其体外消化研究
    2.1 引言
    2.2 仿生胃生物反应器的设计与制作
        2.2.1 仿生胃和小肠生物反应器结构外观
        2.2.2 仿生硅胶胃和小肠的制作
        2.2.3 反应器密封装置
        2.2.4 仿生胃和小肠生物反应器控制系统
        2.2.5 恒温控制系统
        2.2.6 蠕动控制系统
        2.2.7 补料和排空系统
        2.2.8 p H控制系统
        2.2.9 模拟吸收装置
    2.3 仿生胃和小肠生物反应器的调试
        2.3.1 材料与设备
        2.3.2 混合时间的测定
        2.3.3 胃内压的测定
        2.3.4 硅胶胃破碎力的测定
        2.3.5 排空能力的测定
        2.3.6 食物在仿生胃和小肠生物反应器中的消化过程
    2.4 结果与讨论
        2.4.1 仿生胃和小肠生物反应器样机的集成结构
        2.4.2 仿生硅胶胃和小肠外观与结构
        2.4.3 反应器智能化控制系统和云平台系统
        2.4.4 混合时间评价
        2.4.5 胃内压评价
        2.4.6 破碎力评价
        2.4.7 p H控制评价
        2.4.8 排空效率评价
        2.4.9 胃肠内表面积评价
        2.4.10 食物在胃和小肠生物反应器中消化过程评价
        2.4.11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仿生大肠生物反应器研制及其粪便定植研究
    3.1 前言
    3.2 仿生大肠生物反应器的设计与制作
        3.2.1 仿生大肠生物反应器外观结构
        3.2.2 仿生硅胶大肠的制作
        3.2.3 反应器密封装置
        3.2.4 仿生大肠生物反应器控制系统
        3.2.5 恒温控制系统
        3.2.6 蠕动控制系统
        3.2.7 补料和排空系统
        3.2.8 p H控制系统
        3.2.9 模拟吸收装置
        3.2.10 模拟吸水装置
    3.3 仿生大肠生物反应器的调试
        3.3.1 材料与设备
        3.3.2 混合时间的测定
        3.3.3 大肠内压的测定
        3.3.4 发酵前气密性测定
        3.3.5 无菌测定
        3.3.6 酸碱平衡调节能力测定
        3.3.7 粪便样本培养
        3.3.8 OD_(600)测定和气体采集
        3.3.9 有机酸含量测定
        3.3.10 DNA提取和16S r RNA基因测序
        3.3.11 统计方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仿生大肠生物反应器样机的集成结构
        3.4.2 仿生硅胶大肠外观与结构
        3.4.3 智能化控制系统和云平台系统
        3.4.4 混合时间评价
        3.4.5 肠内压评价
        3.4.6 模拟吸收评价
        3.4.7 无菌验证评价
        3.4.8 酸碱平衡能力评价
        3.4.9 粪便微生物定植效果评价
        3.4.10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仿生大肠生物反应器中Akkermansia muciniphila的生长和代谢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菌株和培养基
        4.2.2 静态培养方法
        4.2.3 动态培养方法
        4.2.4 生物量测定
        4.2.5 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测定
        4.2.6 细菌外膜蛋白提取方法和浓度测定
        4.2.7 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
        4.2.8 细菌外膜相对厚度和直径测量
        4.2.9 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静态培养与动态培养对A.muciniphila生物量及代谢产物的影响
        4.3.2 静态培养和动态培养对A.muciniphila外观形态的影响
        4.3.3 不同培养基对A.muciniphila生物量的影响
        4.3.4 不同培养基对A.muciniphila代谢产物的影响
        4.3.5 不同培养基对A.muciniphila外膜蛋白浓度的影响
        4.3.6 不同培养基对A.muciniphila外膜厚度和直径长度的影响
        4.3.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抗性淀粉大米的不同加工方式对体外消化和肠道菌群影响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和试剂
        5.2.2 制备米饭、米浆、米糕和爆米花
        5.2.3 体外模拟消化
        5.2.4 抗性淀粉和葡萄糖含量测定
        5.2.5 淀粉消化的一阶动力学模型和LOS曲线
        5.2.6 OD_(600)测定和气体采集
        5.2.7 短链脂肪酸测定
        5.2.8 DNA提取和16S r RNA基因测序
        5.2.9 统计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不同加工方式对大米中抗性淀粉含量的影响
        5.3.2 大米在体外胃和小肠消化过程中淀粉消化率曲线和LOS分析
        5.3.3 OD_(600)和产气量变化
        5.3.4 体外粪便发酵后SCFA变化
        5.3.5 粪便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相对丰度分析
        5.3.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膳食脂肪酸对肠道气体分布的影响研究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模拟膳食培养基
        6.2.2 气体检测系统
        6.2.3 多腔室仿生大肠反应器发酵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基础和脂肪酸培养基对总气体分布的影响
        6.3.2 基础和脂肪酸培养基对CO_2分布的影响
        6.3.3 基础和脂肪酸培养基对H_2分布的影响
        6.3.4 基础和脂肪酸培养基对H_2S分布的影响
        6.3.5 基础和脂肪酸培养基对VOC分布的影响
        6.3.6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相关成果清单

(4)基于模拟鸡体内蛋白质消化过程估测谷物及副产物氨基酸消化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蛋白质在鸡胃肠道内的消化吸收过程
        1.2.2 食糜在消化道停留时间的测定方法和影响因素
        1.2.3 测定鸡饲料回肠氨基酸消化率的生物学方法及影响因素
        1.2.4 体外模拟消化测定饲料氨基酸消化率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日粮中棉籽粕与大豆油水平对食糜停留时间和氨基酸消化率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动物及饲粮
        2.1.2 试验设计
        2.1.3 食糜停留时间和氨基酸消化率的计算公式
        2.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仿生消化时间对鸡饲料蛋白质消化程度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日粮和饲料原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仿生消化过程
        3.1.4 仿生消化法氨基酸消化率计算公式
        3.1.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消化时间对不同棉籽粕和大豆油含量日粮氨基酸消化率的影响
        3.2.2 消化时间对蛋白质饲料原料氨基酸消化率的影响
        3.2.3 消化时间对玉米和豆粕氨基酸消化率的影响
        3.2.4 生物学法对仿生消化法测定饲料原料及日粮总氨基酸消化率的回归方程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鸡仿生消化法测定谷物及副产物氨基酸消化率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原料
        4.1.2 试验设计
        4.1.3 生物学法测定饲料原料标准回肠氨基酸消化率
        4.1.4 氨基酸消化率计算公式
        4.1.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生物学法测定饲料原料氨基酸消化率
        4.2.2 仿生消化法测定15个饲料原料真氨基酸消化率
        4.2.3 仿生消化法与生物学法测定15种饲料原料氨基酸消化率的差值
        4.2.4 生物学法与仿生消化法测定13种饲料原料氨基酸消化率的相关性及回归方程
    4.3 讨论
        4.3.1 生物学法测定饲料原料的氨基酸消化率
        4.3.2 仿生消化法测定饲料原料氨基酸消化率
    4.4 小结
第五章 全文结论
    5.1 结论
    5.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5.3 有待深入研究的领域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重金属在近岸海域海产品中的富集及其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海洋渔业规模近况
        1.1.1 世界与中国海洋渔业基本状况
        1.1.2 海洋鱼类养殖和捕捞概况
        1.1.3 扇贝养殖概况
    1.2 国内外海产品重金属污染状况
        1.2.1 国内外海产品重金属含量标准
        1.2.2 国内海产品中重金属含量
        1.2.3 国外海产品中重金属含量
    1.3 重金属的来源与危害
    1.4 海产品重金属污染溯源分析方法
        1.4.1 铅同位素法进行重金属污染溯源
        1.4.2 多元统计分析法进行重金属污染分析和溯源
        1.4.3 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进行重金属溯源
        1.4.4 其他生物体重金属污染溯源方法
    1.5 海产品重金属污染分析与健康风险评价方法
        1.5.1 生物富集、生物放大与生物积累
        1.5.2 海产品中金属污染评价
        1.5.3 海产品摄食健康风险评价
    1.6 碳氮稳定同位素在重金属富集机制研究的应用
    1.7 影响海产品中重金属积累的因素
        1.7.1 客观因素影响重金属浓度和分布
        1.7.2 生物动力学因素
        1.7.3 重金属形态影响
    1.8 科学问题与意义、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8.1 科学问题与意义
        1.8.2 研究内容
        1.8.3 技术路线
第2章 我国近海海产品重金属分布、溯源与风险调控
    2.1 引言
    2.2 样品采集与处理
        2.2.1 采样区域介绍
        2.2.2 样品采样
        2.2.3 样品处理
    2.3 材料与方法
        2.3.1 重金属检测方法
        2.3.2 重金属每日估计摄入量计算
        2.3.3 健康风险评价
        2.3.4 利用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和Pb同位素重金属溯源
        2.3.5 宏观政策实施下的污染控制
        2.3.6 质量控制
        2.3.7 数据统计与处理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大尺度范围的海产品重金属分布特征
        2.4.2 重金属每日摄入量--通过食用海产品的途径
        2.4.3 海产品摄食健康风险
        2.4.4 海产品重金属溯源
        2.4.5 “化石能源消耗控制”和“近岸水污染防治行动”政策实施有助于降低海产品重金属健康风险
    2.5 小结
第3章 养殖鱼类与野生鱼类重金属积累差异
    3.1 引言
    3.2 样品采集与处理
    3.3 材料与方法
        3.3.1 鱼肉及其他组织内重金属含量测定方法
        3.3.2 鱼肉样品中碳氮稳定同位素测定方法
        3.3.3 鱼肉食用风险评价与推荐最大食用量计算
        3.3.4 利用稳定同位素确定鱼类食性与营养级方法
        3.3.5 质量控制
        3.3.6 数据统计与处理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养殖/野生鱼体内重金属含量分布差异
        3.4.2 养殖/野生鱼不同组织中重金属积累差异
        3.4.3 养殖/野生鱼摄食健康风险与最大推荐食用量
        3.4.4 鱼类肌肉组织中碳氮稳定同位素比较
        3.4.5 营养级和食性的计算
        3.4.6 养殖/野生鱼营养级和食性对重金属积累的影响
        3.4.7 鱼类养殖周期对重金属积累的影响
    3.5 小结
第4章 黄渤海养殖扇贝中重金属空间-种间分布差异及健康风险
    4.1 引言
    4.2 样品采集与处理
        4.2.1 采样区域介绍
        4.2.2 样品采集
        4.2.3 样品处理
    4.3 材料与方法
        4.3.1 重金属检测方法
        4.3.2 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
        4.3.3 质量控制
        4.3.4 数据统计与处理
    4.4 结果与讨论
        4.4.1 黄渤海三种养殖扇贝体内重金属含量分布特征
        4.4.2 扇贝不同组织中重金属含量变化
        4.4.3 扇贝中重金属的生物富集
        4.4.4 扇贝中重金属的摄食健康风险
        4.4.5 最大安全摄入量推荐
    4.5 小结
第5章 笼养扇贝在全养殖周期中重金属来源与富集规律探究
    5.1 引言
    5.2 实验设计与方法
        5.2.1 扇贝生长实验方法及采样
        5.2.2 薄膜扩散梯度技术的使用
        5.2.3 重金属检测方法
        5.2.4 重金属评价指数
        5.2.5 稳定同位素测定
        5.2.6 主成分分析方法
        5.2.7 质量控制
        5.2.8 数据统计与处理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海水水质指标与重金属浓度变化
        5.3.2 扇贝生长发育指标及体内稳定同位素含量变化
        5.3.3 全养殖周期中扇贝体内重金属浓度变化
        5.3.4 影响扇贝中重金属积累的主要因素探究
        5.3.5 扇贝中重金属的主要来源探究
        5.3.6 利用稳态模型分析扇贝中多源重金属的生物浓缩和生物放大
    5.4 小结
第6章 典型近海经济性海产品中重金属在食物链间的传递及放大
    6.1 引言
    6.2 样品采集与处理
    6.3 材料与方法
        6.3.1 重金属检测方法
        6.3.2 样品中碳氮稳定同位素测定方法
        6.3.3 碳稳定同位素法计算生物营养级
        6.3.4 重金属在食物链上营养级放大系数
        6.3.5 质量控制
        6.3.6 数据统计与处理
    6.4 结果与讨论
        6.4.1 主要经济性海产品中稳定同位素比值
        6.4.2 主要经济性海产品营养层次
        6.4.3 主要经济性海产品体内重金属含量
        6.4.4 海产品体内重金属含量与其食性/营养级的关系
        6.4.5 食物链上重金属的积累和生物放大
    6.5 小结
第7章 海产品中重金属的人工干预净化
    7.1 引言
    7.2 实验设计与方法
        7.2.1 对比实验设计
        7.2.2 室内培养实验方法
        7.2.3 样品收集及处理
        7.2.4 重金属检测方法
        7.2.5 质量控制
        7.2.6 数据统计与处理
    7.3 结果与讨论
        7.3.1 扇贝整体软组织中重金属净化效果
        7.3.2 扇贝闭壳肌中重金属净化效果
        7.3.3 扇贝鳃中重金属净化效果
        7.3.4 扇贝消化腺中重金属净化效果
        7.3.5 死亡扇贝重金属净化效果
    7.4 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长效化胰高血糖素样肽-1类似物设计、合成及降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第一章 绪论
    1.1 二型糖尿病
        1.1.1 二型糖尿病的定义
        1.1.2 二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1.1.3 二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学
    1.2 GLP-1 多肽药物
        1.2.1 GLP-1和Exendin-4 简介
        1.2.2 GLP-1和Exendin-4 的药理学作用
        1.2.3 GLP-1和Exendin-4 构效关系研究
        1.2.4 GLP-1和Exendin-4在T2DM治疗中的优劣势
    1.3 长效GLP-1 RAs的研究进展
        1.3.1 氨基酸序列改造以及非天然氨基酸的引入
        1.3.2 糖基化修饰
        1.3.3 PEG化修饰
        1.3.4 脂肪酸修饰
        1.3.5 白蛋白修饰
        1.3.6 Fc融合
        1.3.7 缓释给药系统
        1.3.8 口服制剂开发
    1.4 内源性抗体
        1.4.1 内源性抗体简介
        1.4.2 内源性抗体应用
    1.5 本论文的立题依据、研究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1.5.1 立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葡聚糖-Ex4 偶联物的设计、合成和生物活性评价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菌株和细胞株
        2.2.2 原料与试剂
        2.2.3 主要仪器
        2.2.4 主要试剂配制
        2.2.5 Ex4 及其类似物的合成
        2.2.6 葡聚糖-Ex4 偶联物的合成
        2.2.7 葡聚糖-Ex4 偶联物的表征
        2.2.8 胞内c AMP含量测定实验
        2.2.9 STZ联合高脂饲料建立二型糖尿病小鼠模型
        2.2.10 腹腔糖耐量实验
        2.2.11 长效降血糖实验
        2.2.12 统计学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Ex4、Ex4-12K*、Ex4-27K*以及Ex4-12K*-27K*的制备和表征
        2.3.2 葡聚糖-Ex4 偶联物的制备和表征
        2.3.3 葡聚糖-Ex4 偶联物体外GLP-1R结合能力评价
        2.3.4 葡聚糖-Ex4 偶联物体内急性降血糖能力评价
        2.3.5 葡聚糖-Ex4 偶联物体内长效降血糖能力评价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Ex4-DNP偶联物的设计、合成和生物活性评价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菌株和细胞株
        3.2.2 原料与试剂
        3.2.3 主要仪器
        3.2.4 主要试剂配制
        3.2.5 带有Srt A识别信号肽的Ex4 类似物的合成
        3.2.6 Srt A介导的Ex4 类似物与DNP衍生物的偶联反应
        3.2.7 胞内c AMP含量测定实验
        3.2.8 药代动力学实验
        3.2.9 腹腔糖耐量实验
        3.2.10 预免疫前后长效降糖实验
        3.2.11 长期实验
        3.2.12 组织学分析
        3.2.13 统计学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C端带有Srt A酶识别信号肽的Ex4 类似物的制备和表征
        3.3.2 Ex4-DNP偶联物的制备和表征
        3.3.3 Ex4-DNP偶联物体外GLP-1R结合能力评价
        3.3.4 Ex4-DNP偶联物体内半衰期评价
        3.3.5 Ex4-DNP偶联物体内急性降血糖能力评价
        3.3.6 Ex4-DNP偶联物体内长效降血糖能力评价
        3.3.7 长期治疗理化指标和安全性初步评价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Ex4-Lipid-Rha偶联物的设计、合成和生物活性评价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菌株和细胞株
        4.2.2 原料与试剂
        4.2.3 主要仪器
        4.2.4 主要试剂配制
        4.2.5 带有Srt A识别信号肽的Ex4 类似物的合成
        4.2.6 Srt A介导的Ex4 类似物与Lipid-Rha衍生物的偶联反应
        4.2.7 胞内c AMP含量测定实验
        4.2.8 腹腔糖耐量实验
        4.2.9 预免疫前后长效降糖实验
        4.2.10 统计学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C端带有Srt A识别信号肽Ex4 类似物的制备和表征
        4.3.2 Ex4-Lipid-Rha偶联物的制备和表征
        4.3.3 Ex4-Lipid-Rha偶联物体外GLP-1R结合能力评价
        4.3.4 Ex4-Lipid-Rha偶联物体内急性降血糖能力评价
        4.3.5 Ex4-Lipid-Rha偶联物体内长效降血糖能力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一代GLP-1 RA索玛鲁肽半合成方法开发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菌株和细胞株
        5.2.2 原料与试剂
        5.2.3 主要仪器
        5.2.4 主要试剂配制
        5.2.5 水杨醛二甲缩醛(1)的合成
        5.2.6 四肽水杨醛酯(NH_2-HAibEG-SAL,2)的合成
        5.2.7 通过苏氨酸结扎反应进行Aib~8,Arg~(34)GLP-1(7-37)(4)的合成
        5.2.8 Aib~8,Arg~(34)GLP-1(7-37)(4)的二级质谱分析
        5.2.9 侧链活化酯5 的制备
        5.2.10 肽骨架Aib~8,Arg~(34)GLP-1(7-37)的酰化反应
        5.2.11 化合物6 的二级质谱分析
        5.2.12 化合物7 的合成及纯化
        5.2.13 化合物7 的体外生物活性测定
        5.2.14 统计学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四肽水杨醛酯(NH_2-HAibEG-SAL,2)的合成
        5.3.2 通过STL连接反应进行Aib~8,Arg~(34)GLP-1(7-37)(4)的合成
        5.3.3 酰化产物6 的合成与制备
        5.3.4 酰化产物6 的脱保护反应
        5.3.5 化合物7 的生物活性测定
    5.4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论文主要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Ⅰ 附图
附录 Ⅱ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基于Roblox的小学科学教育游戏设计与实现 ——以“食物在体内的旅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教育游戏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的内容、思路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4.3 研究方法
第2章 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教育相关理论
        2.2.2 教育游戏相关理论
第3章 小学科学与游戏相结合的需求及可行性分析
    3.1 小学科学与游戏相结合的需求分析
        3.1.1 需求获取
        3.1.2 需求分析
    3.2 小学科学与游戏相结合的可行性分析
第4章 基于Roblox的小学科学教育游戏设计
    4.1 小学科学教育游戏设计原则
    4.2 小学科学教育游戏的教学设计
        4.2.1 学习者特征分析
        4.2.2 教学目标分析
    4.3 游戏的功能模块设计
        4.3.1 知识学习模块
        4.3.2 信息交流模块
        4.3.3 评价系统模块
    4.4 游戏主体设计
        4.4.1 游戏类型的确定
        4.4.2 游戏故事背景设计
        4.4.3 游戏美术设计
        4.4.4 游戏流程与规则设计
        4.4.5 游戏交互设计
        4.4.6 反馈与激励机制设计
    4.5 基于Roblox的教育游戏设计框架
第5章 基于Roblox的小学科学教育游戏开发
    5.1 开发工具与开发语言
    5.2 游戏功能模块的实现
        5.2.1 游戏美术场景的搭建
        5.2.2 游戏交互功能的实现
        5.2.3 交流与反馈模块的实现
    5.3 游戏关键功能的实现
    5.4 游戏发布的详细步骤
第6章 基于Roblox的小学科学教育游戏应用及反思
    6.1 游戏应用过程
        6.1.1 教学应用对象选取及试验方法
        6.1.2 教学应用过程
    6.2 游戏应用结果分析
        6.2.1 问卷信度分析
        6.2.2 教育游戏应用效果调查结果分析
        6.2.3 教育游戏测试成绩分析
    6.3 教育游戏开发与应用的问题及策略
        6.3.1 关于教育游戏设计开发的问题及策略
        6.3.2 关于教育游戏应用于课堂的问题及策略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1.1 创新
        7.1.2 本研究的不足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学生科学学习现状及教育游戏的认知度调查问卷
附录B 访谈提纲
附录C 小学四年级科学课“食物在体内的旅行”测试题
附录D 教育游戏应用效果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所获荣誉
致谢

(8)佛教经藏医学中的病因观探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引言
    2 研究现状
        2.1 关于佛教医学的研究现状
        2.2 佛教医学病因相关内容的研究现状
        2.3 选题理由
    3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佛教医学概略
    第一节 佛教医学与印度医学
        1 古印度阿育吠陀的发展
        2 阿育吠陀医学的内容与传播
        3 佛教医学的起源
    第二节 佛教医学定义
    第三节 佛教医学典籍
    第四节 佛教经藏医学论健康
        1 佛教对健康的认知
        2 佛教中健康的标准
    第五节 佛教经藏医学论病
        1 病的定义
        2 病的分类
    第六节 佛教经藏医学论病因
        1 佛经中病因相关文献检索
        2 佛经中病因内容的分类
        3 略谈病因文献梳理
第二章 佛教经藏医学病因观的具体内容
    第一节 四大致病
        1 四大学说略述
        2 四大成身过程
        3 四大与人体
        4 四大致病
    第二节 烦恼致病
        1 烦恼致病概说
        2 三毒致病
        3 五盖致病
        4 随烦恼
    第三节 虫风致病
        1 八十虫致病
        2 八十风致病
    第四节 业因致病
        1 业与业报
        2 先世业报病与现世业报病
        3 恶业致病
        4 业入胞胎
        5 业因说之转变
    第五节 其他因素致病
        1 饮食不节致病
        2 睡眠不节致病
        3 饮酒无度致病
        4 时令气候致病
        5 坐禅不节致病
        6 魔鬼致病
        7 毒虫及其他外伤致病
第三章 佛教经藏医学病因观对中医学的影响
    第一节 简述佛教医学对中医的影响
    第二节 四大致病与中医
        1 “四大”说法的流行
        2 四大与中医学的理论结合
        3 四大对中药药性理论的影响
        4 四大致病内容的引入
    第三节 贪瞋致病与中医
    第四节 业障致病与中医
    第五节 佛教经藏医学病因观对中医影响的讨论
第四章 佛教经藏医学病因观探究
    第一节 佛教经藏医学病因观的定义
        1 定义
        2 内容
    第二节 佛教经藏医学病因观的整体观
        1 人体内部环境的统一
        2 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
        3 三世统一
    第三节 多因交缠
        1 病因之间互相影响
        2 病因观中的因果联系
    第四节 病因探究方式
        1 审症求因
        2 观察知因
        3 内观体悟求因
        4 病因探究方式小结
    第五节 病因观的特色与价值
        1 虫风致病与微生物学
        2 病因观对道德约束和行为规范的启示
        3 烦恼致病与心理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9)水鸟扩散浮游动物休眠卵的能力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张启晨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扩散定义及生态意义
    1.2 小型水生生物扩散方式
    1.3 以水鸟为媒介的长距离扩散方式
    1.4 水鸟扩散的研究现状
    1.5 科学问题和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2 水鸟对浮游动物休眠卵的携带作用
    2.1 前言
    2.2 实验方法
        2.2.1 样品收集与保存
        2.2.2 样品处理与鉴定
        2.2.3 数据处理和分析
    2.3 结果
        2.3.1 体表携带作用
        2.3.2 体内携带作用
        2.3.3 体表和体内携带作用比较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3 水鸟粪便中浮游动物休眠卵的孵化能力
    3.1 前言
    3.2 实验方法
        3.2.1 粪便样品的收集与处理
        3.2.2 孵化实验
        3.2.3 数据处理和分析
    3.3 结果
    3.4 讨论
        3.4.1 苍鹭体内扩散浮游动物休眠卵
        3.4.2 盐度对孵化的影响
        3.4.3 温度和光照时间对孵化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水鸟消化道对其扩散浮游动物休眠卵的影响
    4.1 前言
    4.2 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喂食实验
        4.2.3 孵化实验
        4.2.4 解剖实验
        4.2.5 数据分析
    4.3 结果
    4.4 讨论
        4.4.1 食物组成改变对完整休眠卵检出率的影响
        4.4.2 食物组成改变对休眠卵孵化率的影响
        4.4.3 食物组成改变对休眠卵肠道停留时间的影响
        4.4.4 休眠卵在消化道中的分布
    4.5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高原低氧环境下常用降糖药物药代动力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糖尿病及其常用口服降糖药物研究现状
        1.1.1 糖尿病研究现状
        1.1.2 常用口服降糖药物研究现状
    1.2 高原低氧对药物代谢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
        1.2.1 高原低氧对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1.2.2 高原低氧环境代谢酶对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1.2.3 高原低氧环境肠道菌群对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1.2.4 高原低氧环境转运体对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高原低氧环境下常用降糖药物药代动力参数变化的研究
    2.1 高原低氧环境下二甲双胍药代动力参数变化的研究
        2.1.1 仪器及试剂
        2.1.2 实验设计
        2.1.3 方法的建立
        2.1.4 实验结果
        2.1.5 讨论
    2.2 高原低氧环境下那格列奈药代动力学参数变化的研究
        2.2.1 仪器及试剂
        2.2.2 实验设计
        2.2.3 方法的建立
        2.2.4 实验结果
        2.2.5 讨论
    2.3 高原低氧环境下格列喹酮药代动力学参数变化的研究
        2.3.1 仪器及试剂
        2.3.2 实验设计
        2.3.3 方法的建立
        2.3.4 实验结果
        2.3.5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高原低氧环境下影响那格列奈及格列喹酮代谢关键因素CYP3A4、CYP2C9 表达的研究
    3.1 仪器及试剂
    3.2 方法
        3.2.1 动物分组与样品收集
        3.2.2 蛋白样品提取
        3.2.3 蛋白含量测定
        3.2.4 数据统计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高原低氧环境下二甲双胍药代动力学参数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
    4.1 体外肠道菌群对二甲双胍代谢作用的研究
        4.1.1 仪器与试剂
        4.1.2 实验设计
        4.1.3 方法的建立
        4.1.4 结果
        4.1.5 讨论
    4.2 高原低氧环境下大鼠体内肠道菌群对二甲双胍代谢影响的研究
        4.2.1 材料
        4.2.2 方法
        4.2.3 结果
        4.2.4 讨论
    4.3 高原低氧环境下转运体Oct1、Oct2 表达变化的研究
        4.3.1 仪器及试剂
        4.3.2 方法
        4.3.3 结果
        4.3.4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食物在体内停留的时间(论文参考文献)

  • [1]视频资源辅助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应用研究[D]. 陈玉婷.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藏、壮、回医典籍文献中糖尿病理论与方药研究[D]. 宋宁. 中央民族大学, 2021(11)
  • [3]新型仿生胃肠道生物反应器研制与应用[D]. 李志涛. 江南大学, 2021(01)
  • [4]基于模拟鸡体内蛋白质消化过程估测谷物及副产物氨基酸消化率的研究[D]. 于耀.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5]重金属在近岸海域海产品中的富集及其影响机制研究[D]. 林怡辰.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2021(01)
  • [6]长效化胰高血糖素样肽-1类似物设计、合成及降糖活性研究[D]. 戴士杰. 江南大学, 2021(01)
  • [7]基于Roblox的小学科学教育游戏设计与实现 ——以“食物在体内的旅行”为例[D]. 范安琪.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21
  • [8]佛教经藏医学中的病因观探要[D]. 何广益.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9]水鸟扩散浮游动物休眠卵的能力探究[D]. 张启晨. 华东师范大学, 2021
  • [10]高原低氧环境下常用降糖药物药代动力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 黄隆基. 兰州大学, 2021(09)

标签:;  ;  ;  ;  

食物在体内停留多长时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