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体育教学中的几个主要因素

浅析体育教学中的几个主要因素

一、浅析体育课教学中的几个主要因素(论文文献综述)

郑先常[1](2021)在《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发展青少年体育核心素养的时代背景下,加强推进专项化教学的实施尤为迫切。针对当前存在的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涵仍需明晰、教学效果评价手段还需丰富、教学改革理论需进一步完善的问题,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政策进行分析,进一步探寻专项化教学的内涵特征,为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依据;通过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访谈法和层次分析法对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构建,并对体系的各指标进行赋值。在此基础上,对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可操作化定义,创新专项化教学效果评测的新手段;最后应用于专项化教学改革实践,探索基于指标体系上海专项化教学改革的问题与改善建议,研究发现:1.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目标集中体现在:高中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掌握、体能的健康发展、良好的体育行为和体育品德的培养等方面。与传统的高中体育教学相比较,专项化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特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以“体育核心素养”为引领的教学目标、以“运动专项学习”为主体的教学内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方式和注重长效性机制的教学评价。2.遴选具有(1)职称为教授或副教授且具有博导资格的;(2)从事学校体育及相关领域,且具有较高热情的;(3)熟悉或参与到专项化教学改革的;(4)有一定的工作时间和工作精力、配合度良好的四种标准的人员,组成13人的征询专家群,对初建的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优化和修正。通过三轮专家意见征询,最终确定了由体育意识、体育知识、运动能力、运动参与和体育品德5项一级指标,15项二级指标和19项三级指标构成的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其一级指标体育意识、体育知识、运动能力、运动参与和体育道德对总目标的权重分别为0.1204、0.1032、0.3329、0.3343和0.1092,其二级和三级指标的权重见论文中表5-19。3.依据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最初量表的设计与制作、测试变量的选取、量表的修正、量表的验证几个步骤,研制了包含28个题项的《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经检验该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较好。4.参照相关研究对评价对象评价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的方法,其中,0.8分以上为高,0.6到0.79分为中,低于0.6分为低。本研究借助《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对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显示:(1)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总体效果得分为0.716,总体处于中等等级。一级指标体育意识的得分为0.775、体育知识的得分为0.688、运动能力的得分为0.713、运动参与的得分为0.697,体育品德的得分为0.810。(2)不同年级的学生在5个指标上没有明显的差异性,从得分上看专项化教学效果的纵向效果较好;男性学生在5个指标上的得分均好于女性学生,在运动参与上,男女生之间具有显着性差异。5.通过对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评价,发现:(1)虽然专项化教学总体效果较好,但总体水平不高;(2)学生的专项运动体育知识整体水平不高,尤其是专项运动技能性知识水平不高;(3)学生的运动参与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特别是学生的身体活动水平方面。应对措施:(1)多角度查漏补缺,补齐短板,全面提升专项化教学效果;(2)默会知识促进运动技能知识的获得;(3)发展学生运动能力,营造适宜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运动参与水平。本研究结论,如下:1.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程序规范、方法合理、指标体系各级指标权重得分符合专项化教学改革的初衷,表明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高的科学性。2.研制的《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可作为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测量工具。3.通过在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指标体系的评价结果符合当前专项化教学的实际情况,表明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有效性。4.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是专项化教学效果理论体系的有益补充。

朱瑶[2](2021)在《小学生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的影响因素研究 ——以上海市18所小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不足已成为全球共同面对的卫生健康问题。通过研究分析身体活动不足问题的成因,寻求提高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的有效途径是当前公共健康的热点与焦点。小学阶段是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养成良好身体活动习惯的重要时期。学校是小学生进行身体活动的重要场所,学校组织的体育课则是小学生身体活动的主要载体,肩负着为学生提供系统性身体活动的教育职能。然而我国目前尚无体育课堂教学因素与小学生体育课身体活动水平之间关系的研究。体育教学是一个整体系统,只有充分优化调控其构成要素,如学生、教师、教学组织以及教学环境等因素,才能使体育课堂活动在学生体质健康的促进中发挥最大效益。因此,小学生在体育课上的身体活动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是探讨如何提升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的关键切入点,是制定小学生身体活动水平提升方案的重要依据。研究目的:描述小学生体育课身体活动水平的整体状况,以及其在性别、BMI、城郊区域等特点上存在的差异;分析影响小学生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的因素;针对当前上海市小学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的积累现状,提升针对性建议及改善方案。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测试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探究小学生的体育课身体活动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使用Acti Graph GT3X+型号的三轴加速度计对上海市6个区随机抽取的18所小学共545名学生的44节体育课身体活动水平进行测量;使用《体育课开展情况与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对学生背景信息、体育课安排情况以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使用SPSS21.0统计软件和Excel 2016对所有采集的问卷数据和身体活动水平进行录入。采用描述性统计对问卷数据以及小学生体育课堂身体活动的整体情况进行分析;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探讨不同性别、BMI、城郊区域学生的身体活动水平的差异;采用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探讨不同因素与学生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1)在一节35 min的常规体育课中,学生平均静态行为时间为16.50min,约占体育课总时间的47.14%;平均低强度身体活动时间为10.66 min,约占体育课总时间的30.47%;平均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为7.84 min,约占体育课总时间的22.39%。(2)不同性别小学生体育课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存在显着性差异,其中男生显着高于女生(M男=8.35 min,M女=7.82 min,P<0.05);不同BMI小学生体育课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没有显着性差异(M体重过低=8.03min,M体重正常=7.88min,M超重=7.68min,P>0.05);不同城乡区域小学生体育课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存在显着性差异,且城区小学生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高于郊区小学生(M城=8.21min,M郊=7.69min;P<0.05)。(3)学生参与体育课的态度(β=0.130,P<0.05)与学生对体育课增强成就感的认知(β=0.135,P<0.05)对小学生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有显着的影响;教师的教龄(β=-0.212,P<0.05)与教师的责任心(β=0.015,P<0.05)对小学生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具有显着的影响;教学内容(β=0.151,P<0.05)与教学评价反馈(β=0.121,P<0.05)对小学生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有显着的影响;学习氛围(β=0.189,P<0.05)与同伴支持(β=0.073,P<0.05)对小学生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有显着的影响。研究结论:(1)上海市小学生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与健康促进的推荐量还有很大差距。小学生体育课平均MVPA时间仅为7.84 min,占体育课总时间比例为22.39%,未达到课堂总时间的50%的推荐量;(2)不同性别学生之间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差异显着,表现为男生高于女生;城郊区域学生之间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差异显着,表现为城区学生高于郊区学生;而不同BMI学生之间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不具有显着差异;(3)持有积极体育态度且能够从体育课中获得较高成就感的学生体育课MVPA时间更长;教龄较短、责任心较高的体育教师所在班级的学生有更长的MVPA时间;在教学组织过程中,教学内容趣味性越强、师生互动越积极,学生的MVPA时间越长;营造积极的体育学习氛围,鼓励积极的同伴互动,有助于学生体育课MVPA时间的累积。

荣俊杰[3](2020)在《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文中提出2012年上海市在二期课程改革基础上,率先提出在高中阶段实施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以推动新一轮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体系的革新。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作为“先立后破”的改革尝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与学习评价认知的缺乏系统性与深入性,致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出现迷茫与偏失,影响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目的的达成。面对发展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时代诉求,从学理视角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系统予以理性优化,能有效提升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运动技能与体质健康水平,推动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推广与普及,丰富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理论与实践。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为研究对象,根据泰勒原理、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等理论,从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内涵与实质出发,审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与学习评价的现状,在学理阐释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性的优化,并通过教学实践检验了优化研究的科学性与可行性。主要研究结论如下:一、构建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运动知识、运动技能、体能、运动经历与运动情意五维目标体系,确立了五维目标间纵、横结构关系,阐明了各级分目标的表达逻辑。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目标体系强调了运动技能目标的核心性、体能目标的重要性,针对性地解决学生运动技能与体质健康的现实诉求;凸显运动知识、运动经历和运动情意目标的长效价值,符合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确保了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培育。二、整合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容体系,阐释了教学内容选择的纵向、横向及动态均衡结构关系,提出大单元高密度重复的螺旋组织形式。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容体系的整合,明确了知识、技能与体能选择的独立与共济关系,系统地对各级教学内容进行了规整,实现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容安排的全面性、系统性与深入性,有利于满足学生专项学习的广度与深度需求,突显了教学内容为达成教学目标、促进学生持续参与体育运动的重要意义。三、选择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的路径,提出提高运动项目选择的精准度、实施动态分层教学、提升体育师资素养、挖掘场地设施等优化策略。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路径的选择,凸显了教学实施“行动”的本质诉求,通过完善项目选择志愿表、制定技能+体能的分层标准,确保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高效运行;采用多途并举的优化路径,弥补师资缺口,提升体育教师的专项化素养;探寻合作共赢模式,缓解场地设施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的困束。四、完善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体系,统一了学习评价内容,厘清了评价比重的动态化分配准则,健全了多元化评价主体机制。高中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体系的完善,明确了运动技能评价的主体性、体能次之但比重逐年递增的五维评价内容;强调教师评价的主导地位、学生自评与互评比重的逐年递增趋势,突显了学生体育学习的主体地位;评价办法与学习成绩呈现方式的完善,提高了学生学习评价效果的精准性与其价值的延伸性,促进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短期目的性与长效前瞻性的有机融合。五、通过构建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实施路径和完善学习评价方面的研究,夯实了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理论基础,具有宏观指导意义,实践操作性强。研究成果在CS中学的教学实践显示,师生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认知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生运动技能与体质健康水平得到了正向提升,佐证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对推动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良性运行及全面实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周玉兰[4](2020)在《教师与课堂因素对上海市小学体育课学生身体活动水平的影响与干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表明,规律性的身体活动可以给儿童青少年带来诸多健康益处,如提高身体素质和改善心理健康等。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儿童和青少年每天应至少累积进行60分钟中-高等强度身体活动(MVPA)。然而,大量数据表明我国儿童青少年每天的身体活动状况不容乐观。学校在促进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方面发挥着极大的作用,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和英国体育协会提出学生在体育课中应至少50%的课堂时间参与MVPA。我国对于学生体育课中身体活动的研究大部分采用心率指标来衡量学生运动强度的大小。但心率容易受学生精神状态、情绪、体温、运动类型等因素的影响,有必要使用更精确的仪器如加速度计对学生体育课中MVPA水平进行测量。然而,我国目前只有极少量的研究运用加速度计对学生体育课中的MVPA水平进行了测量,并且目前还未有学者关注教师和课堂因素对学生体育课中MVPA水平的影响。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1)采用加速度计调查上海市小学体育课中学生MVPA时间及其特征;(2)探讨教师因素(教师性别、教学经验和教学行为)对学生体育课中MVPA水平的影响;(3)分析课堂因素(上课时间、班级人数、课堂背景)对学生体育课中MVPA水平的影响;(4)根据前面研究的结果,对学生体育课中的MVPA水平进行干预。研究一(第三章)采用加速度计对上海市10所小学1-5年级210个班级的MVPA水平进行测量。研究结果发现,上海市小学体育课中学生MVPA%为40.27%,未达到50%的标准;学生体育课中的MVPA%随年级的升高而增加;除小学一、二年级外,其他各年级男生体育课中的MVPA%普遍高于女生。研究二(第四章)采用健身教学时间观测系统(System for Observing Fitness Instruction Time,SOFIT)对体育课中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观察,教师的基本特征(教师性别和教学经验)则由教师填写的简短信息表获取。研究结果显示,小学体育课中教师的教学指导行为和课堂管理行为占课堂总时间的百分比较高;教学经验为10-20年的教师用于观察的时间显着高于教学经验为10年以下和20年以上的教师;男教师主导的课程中学生的MVPA%高于女教师(B=-2.582,P=0.007),MVPA%随着教师教学经验的增加而呈现降低的趋势(B=-0.163,P=0.003);教师的积极反馈行为(B=1.268,P=0.019)和观察行为(B=1.390,P=0.032)与学生体育课中的MVPA%呈正相关。研究三(第五章)采用健身教学时间观测系统(SOFIT)对体育课中的课堂背景进行观察,课堂的基本特征(上课时间和班级人数)则由教师填写的简短信息表获取。研究结果表明,在小学体育课中,教师分配给课堂管理、体能练习和技能练习时间占课堂总时间的比例较高。上课时间为上午时教师分配给体能练习的时间百分比显着高于下午,下午上课时分配给游戏的时间百分比显着高于上午;班级人数越多,分配给体能练习的时间越少,而分配给技能练习的时间越多。不同上课时间(B=1.265,P=0.332)和班级人数(B=-0.172,P=0.278)的体育课中学生MVPA%无显着差异。课堂背景中课堂时间分配给技能练习(B=2.008,P=0.000)和游戏(B=1.361,P=0.014)与学生体育课MVPA%显着正相关,课堂管理(B=-2.577,P=0.026)和知识讲解(B=-1.948,P=0.002)与学生体育课MVPA%显着负相关。研究四(第六章)采用增加教师积极反馈的方式对学生体育课中的MVPA%进行干预,同时对学生体育课喜爱程度和基本运动技能进行测量,以了解教师积极反馈对其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教师积极反馈可以显着提高实验班学生体育课中的身体活动水平,验证了教师积极反馈对学生体育课中身体活动水平的正向影响。此外,八周的干预实验后实验班学生感知的体育课相关能力和体育活动的有趣程度显着增加,而学生的基本运动技能水平则无显着差异。表明教师积极反馈方式在增加学生体育课中身体活动水平的基础上,还有助于提升学生对体育课的喜爱程度,且不会对学生基本运动技能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综上所述,目前上海市小学体育课中学生MVPA%未达到50%的标准,针对学生体育课中的身体活动水平,特别是3-5年级女生的身体活动水平进行有效的干预,提高体育课在促进学生身体活动中的作用是今后研究的重点。教师的积极反馈行为和观察行为与学生体育课中的MVPA%呈正相关,教师可以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规律地使用积极反馈行为的教学策略,有效地发挥教师表扬或鼓励的积极作用。课堂时间分配给技能练习和游戏有利于提高学生体育课中的MVPA%。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各教学内容时间的分配,在促进学生体育课中的身体活动水平的同时完成其他教学目标。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加强积极反馈措施的运用。未来可针对学生体育课中的身体活动水平进行更多的干预研究,以提高学生日常身体活动水平,从而达到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目的。

王建[5](2020)在《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研究》文中指出为帮助学生熟练地掌握一项以上运动技能,提高运动兴趣,提升体育运动素养,形成健康锻炼习惯和生活方式,自2013年春季学期,上海市开始实施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2018年全市推广,实施的效果亟需科学测评。采用文献法、调查法、测量法、观察法、德尔菲法、内容分析法、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发展形态进行历史梳理,确立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指标,测评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根据测评结果,发现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进行相应的原因分析,最后提出改进性建议。通过研究分析,得出下述结论:第一,我国专项体育课程发展形态呈现出明显的时代背景。其演进沿着“单项运动→个性化选修→学科素养”的链条展开。第二,上海市实施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后,学生运动技能普遍提高,但是不同项目间学生的运动技能掌握程度差异明显。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后,专项化学生在速度素质、男同学引体向上、女同学仰卧起坐、耐力素质、女同学肺活量、总分方面高于非专项化学生,但成绩不是很理想。第三,上海市高中专项体育课教学静态练习时间较多,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不足;专项化学生平均每天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高于非专项化学生,但良好身体活动行为尚未形成;高中专项体育课程体育品德培养效果依然欠佳;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女同学尤为明显。高中专项体育教师在课前设计行为、课中实施行为、课后评价与反思行为方面存在诸多不足。第四,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部分项目学生运动技能达成效果欠佳,主要受专项教师运动技能教学能力欠缺、未根据某项目特征建立运动技能一体化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过程中未充分考虑运动项目群的特征、以及学生前期运动基础差异的影响。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达成效果欠佳,主要受学生对专项体育课程喜爱程度、有无专项体能练习、教学内容选择与优化、教学内容组织练习形式、下节课有无文化课、课堂教学氛围影响。第五,上海市高中专项体育课程体育品德培养价值有待展现,主要受缺乏学校德育环境支撑、专项教师的德育认知不足、学生对专项体育课程的情感体验不足、专项体育课程体育品德培养理论构建缺乏的影响。高中专项化改革后学生有效身体活动行为尚未形成,其主要原因,高中专项体育课程身体活动促进性因素中的促成、强化因素未产生应有的效应;另一方面是因为身体活动意向未产生应有的中介效应。针对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提出以下改进建议:1)形成统一共识,专项体育课程是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2)从社会中拓展资源,弥补专项化体育课程资源的不足;3)合理设置专项,因校而宜的开发校本教材;4)发挥竞赛作用,建立全员参与的联赛体系;5)强化师资,不断提高教师专项技能教学能力;6)克服学生个体差异,有效组织分层教学;7)完善教学评定,加快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的研制;8)加强监控,通过动态数据监测课程改革的成效。

李晟堂[6](2020)在《异步教学法在高校篮球公共体育课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以云南师范大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是以高校公共体育课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索异步教学法在高校篮球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即对学生的身体素质、篮球基本技术、体育合作学习能力以及体育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为异步教学法在高校体育术科教学中的应用与推广提供参考。本研究以异步教学法在高校公共体育篮球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为研究对象,以云南师范大学公共体育篮球课的两个班学生为实验对象,对照班34人、实验班38人。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经过一学期(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32学时的教学实验,对应用异步教学法的实验班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对照班的实验结果进行详细分析与讨论,研究得出以下结果:(1)实验后实验班身体素质与对照班身体素质测试结果不具备显着性差异(p>0.05),即实验后实验班各项身体素质测试成绩与对照班各项身体素质之间没有明显区别。说明异步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模式对高校公共体育篮球教学中身体素质方面没有显着性差异。(2)实验后实验班篮球基本技术与对照班篮球基本技术测试结果相比为具备显着性差异(P<0.05),且在一分钟定位投篮方面差异性非常显着(P<0.01)。说明异步教学法对高校公共体育篮球基本技术的学习方面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模式。(3)实验后实验班体育学习兴趣与对照班体育学习兴趣测试结果为具备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在实验后实验班的体育学习兴趣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班。说明应用异步教学法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4)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体育课满意度分析中,实验班学生在学习兴趣、增进同学友谊感情、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三方面有着明显的提升,即实验后实验班的学生在这三方面也明显优于实验后对照班;从自主学习和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方面来看,实验班学生在实验后也明显优于对照班的学生。在满意度分析中,异步教学法相对于传统教学方法具有突出效果。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异步教学法的应用对高校公共体育篮球教学的学生身体素质有所提高但并不十分明显;(2)异步教学法对学生的篮球基本技术掌握具有显着性的提升且效果明显;(3)学生对异步教学法的满意度要优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说明学生对应用异步教学法的篮球课更有学习兴趣;(4)异步教学法对学生的体育自主学习能力方面都产生有利作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自主学习能力。综合以上几方面异步教学法是可以应用在高校公共体育篮球课教学中的,甚至可以尝试其他项目的体育教学。然而,传统教学也具有其自身的优点,并不代表异步教学法可以取代传统课堂教学方法,应在二者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王珏[7](2020)在《昆明学院公共体育课程“模块式”教学改革实施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体育是学校教育重要组成的其中一部分,为了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我国的素质教育和健康教育发展,培养符合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学校体育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国家颁布实施的《全国普通高校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越来越受到社会和高校的关注和重视,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能力已经成为了当今高校体育课改革的重点依据和目标。为了使体育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在总结体育课程建设和改革实践的基础上,重新修订公共体育课程模式,以逐步适应新时期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需要。本研究尝试以昆明学院公共体育课进行“模块式”教学改革的基础上,通过运用教育学、体育学、统计学的相关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再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特尔菲法、层次分析法(AHP)、模糊综合评判法的结合,最终提出昆明学院公共体育课程“模块式”教学评价体系的理论依据,然后确立好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以及权重,最终构建出较为科学、全面、合理的评价模型。最后对所建立出来的评价模型进行验证,同时通过评价指标模型的最终应用来反映出昆明学院公共体育课程“模块式”教学中呈现出来的问题,从而可以对昆明学院公共体育课程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发展意见和建议。

刘慧敏[8](2020)在《大学体育课程思政设计研究》文中认为大学体育课程思政是运用大学体育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引领的创新探索,是新时代高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行全过程、全方位、全员育人的重要举措。本文立足于大学体育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育人的战略高度,通过文献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对大学体育课程思政设计进行研究,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以及本文的创新点,是后文研究得以进行的基础性工程。第二章为大学体育课程思政概述及理论基础,在对大学体育课程思政的相关问题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社会中心课程理论三个角度,探索了大学体育课程思政的理论基础,并分析了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是本文研究的理论支撑。第三章为大学体育课程思政设计的要素分析,这一部分既阐明了大学体育课程思政设计的基本原则,又着重从目标设计、内容设计、实施设计、评价设计四个方面详细论述了大学体育课程思政设计的具体环节,是本文研究的核心。第四章为大学体育课程思政设计效果运用的保障要素,分别从主体保障、制度保障、文化保障、载体保障等要素,提出了推动大学体育课程思政顺利开展的主要保障措施,是本文研究的落脚点,旨在为推动大学体育课程思政能够在高校具体落实提供相应保障条件。

刘春丽[9](2020)在《重庆市本科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环境的调查及优化研究》文中提出在体育强国的时代背景下,体育教学环境的作用势必会越来越大。体育教学环境作为体育教学活动存在、发展的前提,渗透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当中,是保障体育教学活动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要素之一。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身体素质,能够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层次,这些结果对推动建设体育强国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特尔菲法、观察法和数理统计法,对重庆市12所本科高校进行了抽样调查,通过发放学生问卷、教师问卷、专家问卷和实地观察上课情况,显性因素(包括体育场地、体育器材、班级规模、教师师资队伍等)、半隐性因素(包括教学常规、行为规范等)、隐性因素(包括体育传统风气、学生体育价值观、参与者间信息交流、人际关系、体育教学课堂氛围等)三大方面对重庆市本科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环境进行了调查,针对调查中重庆市本科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环境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优化策略,从而为重庆市各高校及相关教育单位开展教育工作出台相应的政策提供方向,促进重庆市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环境科学有效地发展。通过整理调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基于显性因素的调查结果来看,重庆市部分本科高校的体育场地及器材质量不好、数量少、种类少,不能满足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使用,也无法保证学生在课余练习时的使用。大部分学校的授课模式都是选修模式,能够让学生选择到自己喜欢的项目,但是班级人数过多,大都集中在30-60人,按照国家标准和教师期望的人数,学生应控制在30人以下。教师师资队伍以中青年为主干力量,学历比较高而且教学经验比较丰富,但是体育教师人数较少,不能满足体育教学,有些学校有代课情况。2.基于半隐性因素的调查结果来看,教师执行课堂常规情况较好,对待课堂的态度很认真,能够做到经常备课,在对学生运动服装要求方面做的不好。体育课程内容的制定是由多方参与,比较民主化,部分学校没有以教材为依据,是不规范也不合理的。学生对教师的组织形式比较满意,但学生对待体育课的态度一般,3.基于隐性因素调查结果来看,高校的体育社团开展现状不好,领导对体育课不够重视,学校的体育传统风气不够浓厚。学生对体育学习比较有兴趣,但是对体育课喜欢的程度一般,说明了目前的体育课还存在很多问题。课堂上师生间关系比较好,部分同学间关系一般,学生对课堂氛围满意度不高,可以适当增加体育课时量,增加同学们接触的时间,让教师对运动技术做出更多、更精细的讲解,从而来提升教学效果和体育课堂氛围的满意度。4.重庆市本科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环境显隐性因素的优化,从体育场和地器材的维护、建设、提升利用率和增加器材的类型;合理安排班级规模和增加教师数量几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策略;半隐性因素主要从教学规范和教学方法提出了相应策略;隐性因素是从社团的开展;教师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增加课时量几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策略。由此可以看出,建设良好的教学体育教学环境,需要重庆市各个学校、领导、教职工和同学多方共同努力,一同创造。

陈长洲[10](2020)在《上海市中学体育课堂教学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视角》文中研究表明我国自21世纪初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理念以来,构建课堂中学习者的主体性已成为研究的热点。现代教育要面向学习者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因材施教,促进学习者释放潜能。新一轮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也更加凸显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体育教学的重要趋向。上海市作为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先行者”,上海市中学对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实践效果怎么样?以及如何进一步在上海市推进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改革?为回答上述问题,研究运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基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上海市中学体育课堂教学效果进行了评估,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究,以期对进一步深化上海市基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实践有所裨益。首先,研究编制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评估量表;其次,研究运用自编量表对上海市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效果进行了调查;再次,研究探究了基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上海市中学体育课堂教学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效应;最后,研究对教师相关信念对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上海市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的影响效应进行了探究。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研究编制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效果评估量表包含26个题项,四个维度,分别是创建积极的人际关系和课堂氛围、尊重学生的声音、鼓励高阶思维和适应学习者的个体差异。经过对该量表的信、效度检验,结果显示良好,可以作为基于学习者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的的评估工具。(2)当前上海市中学基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效果整体水平较高,且体育教师感知水平显着高于学生感知水平。从学生评估角度,上海市中学基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对学生性别没有显着性影响;但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具有显着性影响。从教师评估角度,不同教龄、职称、学历、授课规模以及周课次量均会对体育教师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具有显着性差异。(3)研究发现基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上海市中学体育课堂教学可以显着改善学生的基本心理需要、学习动机、体质健康成绩和体育课学业成绩。其中,学生基本心理需要和学习动机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上海市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与学生的体质健康成绩和体育课学业成绩之间均呈双重中介效应。(4)研究发现体育教师的自我反思、自我效能、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信念可以显着预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体育教师的自主支持可以显着预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的创建积极关系、尊重学生声音以及鼓励高阶思维,而对适应个体差异没有显着预测作用;体育教师的一般信念对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没有显着预测作用。因此,加强对体育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自我反思意识、自主支持以及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信念培育可以改善其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水平。

二、浅析体育课教学中的几个主要因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体育课教学中的几个主要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创新
2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2 国内外体育教学效果评价研究
    2.3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研究
    2.4 体育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2.5 本章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4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
    4.1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政策梳理
    4.2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内涵探寻
    4.3 本章小结
5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1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5.2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目的、对象、原则和流程
    5.3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初建
    5.4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的修正与优化
    5.5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的意义与说明
    5.6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5.7 本章小结
6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的研制与实证
    6.1 量表的研制
    6.2 预调研及量表修正
    6.3 验证性因子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7.1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7.2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评分结果分析
    7.3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对比分析
    7.4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应对
    7.5 讨论
    7.6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建议、研究局限及展望
    8.1 研究结论与建议
    8.2 研究局限
    8.3 展望
9 致谢
10 主要参考文献
11 附录
12 个人简历

(2)小学生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的影响因素研究 ——以上海市18所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国家对促进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的重视
        1.1.2 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与体质健康具有重要关系
        1.1.3 体育课是儿童青少年进行身体活动的重要途径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身体活动的概念、分类、测量与评价
        2.1.1 身体活动的概念
        2.1.2 身体活动的分类
        2.1.3 身体活动的测量与评价
    2.2 身体活动与身心健康的相关研究
    2.3 国内外关于学生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的研究
        2.3.1 国内关于学生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的研究现状
        2.3.2 国外关于学生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的研究现状
    2.4 影响学生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的相关因素研究
        2.4.1 个体因素
        2.4.2 教师因素
        2.4.3 课堂教学因素
    2.5 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测试法
        3.2.4 访谈法
        3.2.5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上海市小学生体育课身体活动水平总体情况
    4.2 不同性别小学生体育课身体活动水平的差异分析
    4.3 不同 BMI 小学生体育课身体活动水平的差异分析
    4.4 城郊区域小学生体育课身体活动水平的差异分析
    4.5 小学生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的影响因素
        4.5.1 学生因素对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的影响
        4.5.2 教师因素对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的影响
        4.5.3 教学组织因素对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的影响
        4.5.4 教学环境因素对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的影响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1:家长告知书
附件 2:体育课开展情况与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
附件 3:访谈提纲

(3)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时代诉求:学校体育教学需要不断的变革
        二、现实诉求:高中阶段需要体育专项化教学
        三、自身诉求:体育专项化教学需要持续发展
    第二节 文献研究述评
        一、研究综述
        (一)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前的研究
        (二)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后的研究
        二、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概念界定
        (一)概念辨析
        (二)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四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与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二)调查法
        (三)实验法
        (四)比较研究法
        (五)数理统计法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创新
        (一)视角创新
        (二)理论创新
    第五节 理论基础
        一、泰勒的课程与教学原理
        (一)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
        (二)泰勒原理对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启示
        二、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一)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的基本内容
        (二)布卢姆理论对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启示
        三、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一)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
        (二)有意义学习对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启示
第二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目标的构建
    第一节 教学目标的问题审视
        一、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仍需提升
        (一)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调查
        (二)教学目标达成的影响因素
        二、教学目标的认知度尚需深化
        (一)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认知
        (二)学生对教学目标的认知
    第二节 教学目标的构建理论
        一、教学目标构建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目标构建的基本依据
        (一)聚焦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二)关注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三)凸显运动项目核心价值
        三、教学目标体系的理论阐释
        (一)教学目标维度的理性分析
        (二)教学目标维度合理性考量
        (三)教学目标维度的具体表征
    第三节 各级教学目标的表达
        一、教学总目标的陈述
        二、学年教学目标的呈现
        (一)学年教学目标的要义
        (二)学年教学目标的陈述
        三、单元教学目标的设计
        (一)单元教学目标的要求
        (二)单元教学目标的陈述
        四、课时教学目标的预设
        (一)课时教学目标的要求
        (二)课时教学目标的要素
        (三)课时教学目标的陈述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容的整合
    第一节 教学内容的问题审视
        一、教学内容选择仍需全面性统筹
        (一)教学内容选择的满意度
        (二)教学内容教授的倾向性
        二、教学内容设置仍需系统性规整
        (一)教学内容设置的合理性
        (二)教学内容设置的难易度
    第二节 教学内容的整合理论
        一、教学内容整合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内容整合的核心理念
        (一)彰显学科的重要观念
        (二)聚焦专项的核心知识
        (三)唤醒学生的学习活力
        三、教学内容选择依据与取向
        (一)三位一体的选择依据
        (二)多维交融的价值取向
        四、教学内容组织结构与形式
        (一)纵向、横向、动态均衡的三维结构
        (二)大单元高密度重复的螺旋组织形式
    第三节 各级教学内容的呈现
        一、教学内容的整体框架
        二、学年教学内容的规划
        三、学期教学内容的安排
        四、单元教学内容的细化
        (一)单元教学内容的要求
        (二)单元教学内容的划分
        五、课时教学内容的组织
        (一)课时教学内容的要求
        (二)课时教学内容的示例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路径的选择
    第一节 教学实施的问题审视
        一、教学运行层面
        (一)运动项目选择存在边缘化
        (二)分层教学仍需科学化规整
        二、体育师资层面
        (一)师资数量相对不足
        (二)专项素养仍需提升
        (三)专项培训仍需深化
        三、场地设施层面
        (一)场地设施的共用现象
        (二)场地设施的供需失衡
    第二节 教学实施的选择理论
        一、教学实施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实施的本质探析
        三、教学实施的价值诉求
    第三节 教学实施选择的策略
        一、健全课堂教学的运行机制
        (一)提高项目选择的精准性
        (二)实施动态化的分层教学
        二、优化师资队伍与专业素养
        (一)多途并举壮大体育师资队伍
        (二)强化职培提升教师专项素养
        三、挖掘场地设施的利用潜能
        (一)多方融入探索共赢共享模式
        (二)空间延伸利用周边场地设施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的完善
    第一节 学习评价的问题审视
        一、学习评价标准缺乏统一性
        (一)学习评价标准的各自为政
        (二)学习评价内容缺乏一致性
        二、学习评价主体存在单一性
        三、学习结果评定存在经验性
    第二节 学习评价的完善理论
        一、学习评价的理论基础
        二、学习评价的价值取向
        三、学习评价的核心理念
        四、学习评价的基本准则
        (一)学习评价的发展性
        (二)评价标准的分层性
        (三)评价比重的变化性
    第三节 学习评价完善的途径
        一、统一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内容
        (一)明晰学习评价的根本宗旨
        (二)确定学习评价的内容指标
        (三)细化评价内容指标的维度
        二、健全多元评价主体的互融机制
        (一)实施多元化评价主体制度
        (二)明确评价主体的评价内容
        (三)确定评价主体的评价比重
        三、完善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办法
        (一)明确评价内容的评定方法
        (二)采用等级+评语的呈现方式
        (三)编制学生学习成绩评定表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优化的实践
    第一节 教学实验方案的设计
        一、教学实验目的
        二、教学实验对象
        三、教学实验时间
        四、教学实验程序
        (一)教学实验前的准备
        (二)教学实验中的跟进
        (三)教学实验后的统计
    第二节 教学实验结果与讨论
        一、结果与分析
        (一)教师对体育专项化教学优化内容的认知
        (二)教学实验前后学生学习成效认知的比较
        (三)教学实验前后学生专项运动成绩的比较
        二、结论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调查问卷Ⅰ
    附录二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调查问卷Ⅱ
    附录三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访谈提纲Ⅰ
    附录四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访谈提纲Ⅱ
    附录五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专家评议表
    附录六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试点学校名单
作者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4)教师与课堂因素对上海市小学体育课学生身体活动水平的影响与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技术路线图
第一章 绪论
    1.研究背景
        1.1 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及身体活动现状
        1.2 国家对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的重视
        1.3 体育课对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的促进作用
    2.研究目的和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3.相关概念的界定
        3.1 身体活动
        3.2 健身教学时间观测系统
        3.3 积极反馈
    4.理论基础
第二章 文献综述
    1.国内学生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的研究
        1.1 学生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的现状
        1.2 学生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的人口统计学差异
        1.2.1 性别
        1.2.2 年级
    2.国外学生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的研究
        2.1 学生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的现状
        2.2 学生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的人口统计学差异
        2.2.1 性别
        2.2.2 年级
        2.3 影响学生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的教师和课堂因素
        2.3.1 教师因素
        2.3.2 课堂因素
        2.4 学生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的教学干预研究
        2.4.1 教学策略干预
        2.4.2 课程内容干预
        2.4.3 课程教学模式干预
        2.4.4 综合干预
    3.文献小结
第三章 小学体育课学生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的现状研究
    1.前言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测试指标与方法
        2.2.1 人口统计学指标
        2.2.2 BMI
        2.2.3 身体活动水平测量
        2.3 统计方法
    3.研究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
        3.2 小学体育课学生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的整体现状
        3.3 小学体育课学生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的特征
        3.3.1 不同年级学生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
        3.3.2 不同性别学生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
        3.3.3 不同年级男、女生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
    4.分析讨论
        4.1 小学体育课学生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的分析
        4.2 小学体育课学生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特征的分析
        4.2.1 不同年级学生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的分析
        4.2.2 不同性别学生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的分析
        4.2.3 不同年级男、女生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的分析
    5.结论
第四章 教师因素对小学体育课学生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影响的研究
    1.前言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测试指标与方法
        2.2.1 测试指标
        2.2.2 测试过程
        2.3 统计方法
    3.研究结果
        3.1 教师的基本特征
        3.2 小学体育课中教师教学行为的情况
        3.3 不同特征教师教学行为的差异
        3.4 教师因素对小学体育课学生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的影响
    4.分析讨论
        4.1 小学体育课中教师特征和教师教学行为情况
        4.2 教师特征对教师教学行为影响的分析
        4.3 教师特征对小学体育课学生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影响的分析
        4.4 教师教学行为对小学体育课学生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影响的分析
    5.结论
第五章 课堂因素对小学体育课学生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影响的研究
    1.前言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测试指标与方法
        2.2.1 测试指标
        2.2.2 测试过程
        2.3 统计方法
    3.研究结果
        3.1 课堂的基本特征
        3.2 小学体育课中课堂背景的情况
        3.3 不同特征体育课中课堂背景的差异
        3.4 课堂因素对小学体育课学生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的影响
    4.分析讨论
        4.1 小学体育课中课堂基本特征和课堂背景的情况
        4.2 课堂基本特征对课堂背景影响的分析
        4.3 课堂基本特征对小学体育课学生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影响的分析
        4.4 课堂背景对小学体育课学生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影响的分析
    5.结论
第六章 教师积极反馈对小学体育课学生身体活动水平影响的干预研究
    1.前言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实验对象
        2.2 实验时间和地点
        2.3 实验设计
        2.3.1 自变量
        2.3.2 因变量
        2.3.3 控制变量
        2.4 实验过程
        2.4.1 实验准备阶段
        2.4.2 实验培训阶段
        2.4.3 实验前测
        2.4.4 教学内容进度表
        2.4.5 教学方式
        2.4.6 实验后测
        2.5 测量工具
        2.5.1 身体活动
        2.5.2 体育课喜爱程度
        2.5.3 基本运动技能
        2.6 实验操作核验
        2.7 学生访谈
        2.8 统计方法
    3.研究结果
        3.1 干预实施情况
        3.2 实验前对照班和实验班各项指标测量结果
        3.3 干预阶段对照班和实验班学生体育课中MVPA%的对比
        3.4 实验前后对照班和实验班各项指标测量结果的变化
        3.5 实验后对照班和实验班各项指标测量结果
    4.分析讨论
        4.1 学生体育课中身体活动水平的变化
        4.2 学生对体育课喜好程度的变化
        4.3 学生基本运动技能的变化
    5.结论
第七章 综合分析与总结
    1.前言
    2.综合分析与讨论
        2.1 上海市小学体育课学生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的现状
        2.2 教师因素对小学体育课学生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的影响
        2.3 课堂因素对小学体育课学生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的影响
        2.4 教师积极反馈对小学体育课学生身体活动水平影响的干预
    3.综合结论与建议
        3.1 综合结论
        3.2 综合建议
    4.研究创新与不足
        4.1 研究创新
        4.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件
已发表学术论文
致谢

(5)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缘起
        1.1.1 实践困惑: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效果亟需进行科学测评
        1.1.2 理论关注:如何科学推进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一直被人们关注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研究
        2.1.1 国内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研究现状
        2.1.2 国内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研究的特征及问题
        2.1.3 国内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总结述评
    2.2 国外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相关研究
    2.3 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研究综述
3 研究思路与方法
    3.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资料法
        3.3.2 测量法
        3.3.3 问卷调查法
        3.3.4 德尔菲法
        3.3.5 观察法
        3.3.6 内容分析法
        3.3.7 数理统计法
4 我国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历史发展形态与特征
    4.1 20世纪60-80年代初:“运动训练式”的单项运动体育课程
        4.1.1 以“竞技体育”思想为指导
        4.1.2 以“运动训练”为主要教学方式方法
        4.1.3 教学内容具有明显“竞技化”倾向
    4.2 20世纪80、90年代: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专项选修”体育课程
        4.2.1 逐步确立“终身体育”指导思想
        4.2.2 教材内容实现了“由教师选择”到“学生自主选择”的转变
        4.2.3 仍以“技术教学”为中心,开始理性对待技术教学与增强体质关系
        4.2.4 教学方法实现从“训”向“教”的观念转变
    4.3 2017年至今,学科素养引领下的上海市高中专项体育课程
        4.3.1 以“健康第一,立德树人”为指导思想
        4.3.2 以高中为桥梁,切实帮助学生掌握一项运动特长为目标
        4.3.3 明确将技术传授方法纳入课程,注重学生认知学习能力培养
        4.3.4 以学生体育素养的养成为评价参考
5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与分析
    5.1 评估指标体系的确定与遴选
        5.1.1 评估指标体系的初步确定
        5.1.2 评估指标体系的专家验证与优化
        5.1.3 评估指标体系的最终确定
        5.1.4 评估指标内容、调查意向及数据来源
    5.2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能达成的效果测评
        5.2.1 改革前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各体能指标的结果
        5.2.2 改革后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各体能指标的结果
        5.2.3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后学生体能达成效果的综合性分析
    5.3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运动技能达成的效果测评
        5.3.1 专项化学生运动技能达成情况的问卷调查
        5.3.2 专项化学生运动技能达成情况的实地测量
        5.3.3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运动技能达成效果的综合性分析
    5.4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达成的效果测评
        5.4.1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体育课堂身体活动水平的总体比较
        5.4.2 不同项目间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5.4.3 不同项目间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基本部分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5.4.4 不同性别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5.4.5 不同年级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5.4.6 不同肥胖程度(BMI)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5.4.7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达成的综合性分析
    5.5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一周身体活动情况的达成效果测评
        5.5.1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平均每天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比较
        5.5.2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周频次的比较
        5.5.3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平均每天中高强度能量消耗的比较
        5.5.4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身体活动形式的比较
        5.5.5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身体活动意向的比较
        5.5.6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一周身体活动情况达成的综合性分析
    5.6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育品德培养的效果测评
        5.6.1 对专项教师、专家的学生体育品德培养情况访谈
        5.6.2 对专项化学生的问卷调查及访谈
        5.6.3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育品德培养效果的综合性分析
    5.7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的效果测评
        5.7.1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体育学习兴趣达成的总体分析
        5.7.2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积极兴趣达成效果测评
        5.7.3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自主与探究兴趣达成效果测评
        5.7.4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运动参与兴趣达成效果测评
        5.7.5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体育关注兴趣达成效果测评
        5.7.6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缺乏体育学习兴趣情况测评
        5.7.7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的综合性分析
    5.8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专项教师体育教学行为的效果测评
        5.8.1 专项教师对课程改革的认知态度
        5.8.2 专项教师的课前设计行为
        5.8.3 专项教师的课中实施行为
        5.8.4 专项教师的课后评价与反思行为
    5.9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效果的综合性分析
6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6.1 课程改革对不同项目运动技能达成效果差异明显
        6.1.1 不同项目间运动技能达成效果差异明显的问题表现
        6.1.2 不同项目间运动技能达成效果差异明显原因分析
    6.2 课程改革后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6.2.1 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水平达成效果欠佳问题表现
        6.2.2 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水平欠佳原因分析
    6.3 高中专项体育课程体育品德的培养价值有待展现
        6.3.1 专项化学生体育品德培养价值有待展现问题表现
        6.3.2 专项化学生体育品德培养价值有待展现原因分析
    6.4 课程改革尚未促进学生良好身体活动行为形成
        6.4.1 专项化学生身体活动行为尚未形成的问题表现
        6.4.2 专项化学生身体活动行为尚未形成的原因分析
    6.5 课程改革后专项教师的自身专业成长不足
        6.5.1 专项教师自身专业成长不足的问题表现
        6.5.2 专项教师自身专业成长不足的原因分析
    6.6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方案的自身设计有待继续完善
7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实施的改进建议
    7.1 形成共识:专项体育课程是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
    7.2 拓展资源:从社会中弥补专项体育课程资源的不足
    7.3 课程开发:因校而宜的开发校本体育课程教材
    7.4 强化师资:不断提高教师专项技能教学能力
    7.5 注重竞赛:建立面向全体学生的联赛体系
    7.6 因材施教:克服学生个体差异有效进行分层教学
    7.7 完善评定:推进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的研制与实施
    7.8 加强监控:通过动态数据监测课程改革的成效
8 结论、建议、创新与不足
    8.1 结论与建议
    8.2 创新
    8.3 不足
    8.4 展望
9 致谢
参考文献
教育背景与读博期间的科研经历
附件
    附件1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调查问卷
    附件2 体力活动(加速度传感器)测试记录表
    附件3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体育品德培养访谈表
    附录4 高中生体育学习兴趣评价量表
    附件5 家长告知书
    附件6 指标体系专家评价表

(6)异步教学法在高校篮球公共体育课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以云南师范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以国家相关政策为依据
        1.1.2 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需要
        1.1.3 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1.1.4 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
        1.3.1 研究的重点
        1.3.2 研究的难点
        1.3.3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异步教学法的概念
    2.2 异步教学法在体育领域以外的研究
    2.3 国内有关异步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的研究
    2.4 国外有关异步教学法的研究
    2.5 高校公共体育篮球选修课国内外研究现状
        2.5.1 大学体育公共选修课的概念
        2.5.2 高校篮球公选课研究现状
第3章 研究对象及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实验法
        3.2.4 数理统计法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4.1 实验前后实验班与对照班测试统计结果分析
        4.1.1 实验前后实验班与对照班身体素质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4.1.2 实验前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基本技术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4.1.3 异步教学法训练对学生篮球技术的研究分析
    4.2 实验前后对照班与实验班学生体育课学习兴趣对比分析
        4.2.1 应用异步教学法对学生体育课学习兴趣的研究分析
    4.3 实验后对照班与实验班学生体育课满意度分析
        4.3.1 异步教学法对学生体育课满意程度的研究分析
第5章 结论和建议
    5.1 结论
        5.1.1 异步教学法对学生身体素质的的提高不明显
        5.1.2 异步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篮球基本技能
        5.1.3 异步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体育学习兴趣
    5.2 建议
        5.2.1 将异步教学法在高校公共体育篮球课教学中进行推广
        5.2.2 加大篮球教学过程中学生身体素质的练习负荷
        5.2.3 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7)昆明学院公共体育课程“模块式”教学改革实施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1.3 实施依据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关于“模块式”教学法的相关研究
        2.1.1 昆明学院公共体育课引入“模块式”教学实施的主要依据
        2.1.2 昆明学院公共体育课引入“模块式”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2.1.3 公共体育课发展前景和趋势
    2.2 高校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效果的评价研究概述
        2.2.1 体育学习效果的现状研究
        2.2.2 体育课学习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
        2.2.3 体育课学习效果评价研究
        2.2.4 国外体育课学习效果评价研究
第3章 研究对象、方法及技术路线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层次分析法
        3.2.4 特尔菲法
        3.2.5 问卷调查法
        3.2.6 数理统计法
第4章 昆明学院公共体育课“模块式”改革设计的要素分析
    4.1 公共体育“模块式”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
        4.1.1 基本目标
    4.2 昆明学院公共体育“模块式”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选择
        4.2.1 昆明学院公共体育课程结构体系设置(见图4.1)。
第5章 “模块式”公共体育课程实施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过程
    5.1 评价指标的建立原则
    5.2 评价体系的建立
        5.2.1 专家的权威分析
        5.2.2 “模块式”公共体育课程评价指标的设计
    5.3 评价体系的指标权重分配
        5.3.1 评价指标权重系数的确立
        5.3.2 层次分析的步骤
第6章 昆明学院公共体育课“模块式”教学实践效果评价指标的应用
    6.1 调查对象
    6.2 评价的标准
    6.3 评价的步骤
        6.3.1 确定评价因素集
        6.3.2 确定评语集
        6.3.3 确定指标权重集
        6.3.4 建立评判矩阵
        6.3.5 建立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6.4 评价的方法
    6.5 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不足与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A 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B “模块式”公共体育教学学习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专家征询表
附录C “模块式”公共体育教学学习效果评价指标权重调查表
附录D 昆明学院公共体育课“模块式”教学实施效果调查问卷——学生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8)大学体育课程思政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相关研究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本文创新之处
第2章 大学体育课程思政概述及理论基础
    2.1 大学体育课程思政概述
        2.1.1 大学体育课程思政的定义及内涵
        2.1.2 大学体育课程思政的特征
        2.1.3 大学体育课程思政的功能
    2.2 大学体育课程思政设计的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2.2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2.2.3 社会中心课程理论
    2.3 大学体育课程思政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3.1 大学体育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2.3.2 大学体育课程思政的可行性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大学体育课程思政设计的要素分析
    3.1 大学体育课程思政设计的基本原则
        3.1.1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原则
        3.1.2 问题导向性原则
        3.1.3 可操作性原则
    3.2 大学体育课程思政目标设计
        3.2.1 大学体育课程思政的目标体系及其关系
        3.2.2 大学体育课程思政目标设计的依据
        3.2.3 大学体育课程思政目标确定的原则
        3.2.4 大学体育课程思政目标的定位
    3.3 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内容设计
        3.3.1 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内容选择的指导原则
        3.3.2 大学体育课程思政的主要教育内容
        3.3.3 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内容组织的基本方式
    3.4 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实施设计
        3.4.1 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实施的基本原则
        3.4.2 影响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实施的因素
        3.4.3 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实施的基本要求
    3.5 大学体育课程思政效果评价设计
        3.5.1 大学体育课程思政效果评价的原则
        3.5.2 大学体育课程思政效果评价的内容
        3.5.3 大学体育课程思政效果评价的指标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大学体育课程思政设计效果运用的保障要素
    4.1 主体保障
        4.1.1 做好大学体育教师队伍选拔任用工作
        4.1.2 组织大学体育教师参加政治理论学习
        4.1.3 促进思政教师与体育教师的沟通协作
    4.2 制度保障
        4.2.1 坚强有力的领导制度
        4.2.2 切实有效的运行制度
        4.2.3 客观公正的评价制度
        4.2.4 及时畅通的反馈制度
    4.3 文化保障
        4.3.1 注重大学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形成
        4.3.2 重视大学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的建设
        4.3.3 推动大学校园体育制度文化的完善
    4.4 载体保障
        4.4.1 拓宽体育教学中课程思政开展的渠道
        4.4.2 改进体育教学中课程思政开展的方法
        4.4.3 革新体育教学中课程思政开展的手段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重庆市本科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环境的调查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相关概念界定
        1.3.2 国外对体育教学环境的研究
        1.3.3 国内对体育教学环境的研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特尔菲法
        2.2.4 观察法
        2.2.5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重庆市本科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环境显性因素的调查与分析
        3.1.1 体育场地的调查与分析
        3.1.2 体育器材的调查与分析
        3.1.3 班级规模的调查与分析
        3.1.4 体育教师师资队伍的调查与分析
    3.2 重庆市本科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环境半隐性因素的调查与分析
        3.2.1 教学常规的调查与分析
        3.2.2 行为规范的调查与分析
    3.3 重庆市本科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环境隐性因素的调查与分析
        3.3.1 体育传统风气的调查与分析
        3.3.2 学生体育价值观的调查与分析
        3.3.3 参与者间信息交流的调查与分析
        3.3.4 人际关系的调查与分析
        3.3.5 体育教学课堂氛围的调查与分析
    3.4 重庆市本科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环境存在的问题分析
        3.4.1 重庆市本科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环境显性因素存在的问题分析
        3.4.2 重庆市本科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环境半隐性因素存在的问题分析
        3.4.3 重庆市本科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环境隐性因素存在的问题分析
    3.5 重庆市本科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环境的优化策略
        3.5.1 重庆市本科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环境显性因素的优化策略
        3.5.2 重庆市本科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环境半隐性因素的优化策略
        3.5.3 重庆市本科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环境隐性因素的优化策略
4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致谢

(10)上海市中学体育课堂教学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国际趋势:基础教育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理念
        1.1.2 政策导向: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由关注“教”到“学”的转变
        1.1.3 研究趋向:体育课堂教学研究中更加关注学习者的主体地位
        1.1.4 实践诉求: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效果有待评估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框架和内容
    1.5 研究假设
    1.6 研究对象及方法
        1.6.1 研究对象
        1.6.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基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理论研究
    2.1 基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内涵阐释
        2.1.1 “学生”与“学习者”的辩证考究
        2.1.2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内涵
        2.1.3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内涵
        2.1.4 体育课堂教学效果内涵
    2.2 基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理论基础
        2.2.1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2.2.2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2.2.3 认知主义教学理论
    2.3 基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理论分析框架的构建
        2.3.1 麦库姆斯和米勒的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学理论模型
        2.3.2 本研究理论分析框架构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评估工具的编制与检验
    3.1 基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评估工具的编制
        3.1.1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14条原则
        3.1.2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构成要素
        3.1.3 量表题项的编制与优化
    3.2 基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评估工具的信、效度检验
        3.2.1 预测试与检验
        3.2.2 正式发放与检验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上海市中学体育课堂教学效果现状
    4.1 基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上海市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整体概况
    4.2 学生感知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效果
        4.2.1 不同性别学生感知的体育课堂教学效果差异
        4.2.2 不同年级学生感知的体育课堂教学效果的差异
    4.3 体育教师感知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效果
        4.3.1 不同性别体育教师感知的体育课堂教学效果差异
        4.3.2 不同教龄体育教师感知的体育课堂教学效果差异
        4.3.3 不同职称体育教师感知的体育课堂教学效果差异
        4.3.4 不同学历体育教师感知的体育课堂教学效果差异
        4.3.5 不同授课班级规模体育教师感知的体育课堂教学效果差异
        4.3.6 不同周课次量体育教师感知的体育课堂教学效果差异
    4.4 小结
第五章 基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上海市中学体育课堂教学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效应
    5.1 对学生心理需求的影响效应
        5.1.1 假设模型的提出
        5.1.2 实证检验与结果
        5.1.3 分析与讨论
    5.2 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效应
        5.2.1 假设模型的提出
        5.2.2 实证检验与结果
        5.2.2.1 研究工具
        5.2.2.2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分析
        5.2.2.3 结构方程模型构建
        5.2.2.4 分析与讨论
    5.3 对学生体育课学业成绩和体质健康成绩的影响效应
        5.3.1 假设模型的提出
        5.3.2 实证检验与结果
        5.3.3 分析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教师信念相关因素对上海市中学实施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的影响效应.
    6.1 假设模型的提出
    6.2 实证检验与结果
        6.2.1 研究工具
        6.2.2 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6.2.3 结构方程模型构建
    6.3 分析与讨论
        6.3.1 体育教师自我效能感对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的影响
        6.3.2 体育教师自我反思意识对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的影响
        6.3.3 体育教师自主支持对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的影响
        6.3.4 体育教师以学习者为中心信念对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对体育课堂教学的启示和建议
    7.1 为学而教:重视体育教师相关信念的培育
    7.2 因境设学:强调情境化的体育课堂设计
    7.3 师生对话:构建“交互性”的教学主体间关系
    7.4 因材施教:注重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和主体差异评价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反思
        8.2.1 研究创新点
        8.2.2 研究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问卷调查(学生)
    附录2 问卷调查(体育教师)
    附录3 访谈提纲(体育教师)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四、浅析体育课教学中的几个主要因素(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 郑先常.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2]小学生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的影响因素研究 ——以上海市18所小学为例[D]. 朱瑶.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1)
  • [3]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D]. 荣俊杰.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4]教师与课堂因素对上海市小学体育课学生身体活动水平的影响与干预研究[D]. 周玉兰. 上海体育学院, 2020(11)
  • [5]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研究[D]. 王建. 上海体育学院, 2020(12)
  • [6]异步教学法在高校篮球公共体育课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以云南师范大学为例[D]. 李晟堂.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昆明学院公共体育课程“模块式”教学改革实施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研究[D]. 王珏.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8]大学体育课程思政设计研究[D]. 刘慧敏.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
  • [9]重庆市本科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环境的调查及优化研究[D]. 刘春丽. 西南大学, 2020(01)
  • [10]上海市中学体育课堂教学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视角[D]. 陈长洲. 上海体育学院, 2020(12)

标签:;  ;  ;  ;  ;  

浅析体育教学中的几个主要因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