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胸痛误诊为冠心病6例报告

胃肠道胸痛误诊为冠心病6例报告

一、消化源性胸痛误诊为冠心病6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李昕[1](2020)在《针刺督脉背段T3-T12棘突下治疗胃食管反流性胸痛的效应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表现中除了反酸、烧心这两个典型症状,胸痛这一症状也常常出现,由于胃食管反流性胸痛发生的部位与心源性胸痛的疼痛部位接近,临床中常常误诊,且中医治疗上以中药为主,针灸治疗本病的报道很少,本研究的目的一个是通过中华医典搜索胸痹、胸痛、胸痞、胸满等词汇,对“胸痹”这一病名的病位的历史沿革、病因病机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另一个是通过临床试验,将受试者分为针刺组与西药组,西药组予雷贝拉唑肠溶胶囊口服治疗,针刺组运用通督降逆针刺法予督脉背段T3-T12棘突下穴位及非穴位针刺治疗,运用RDQ量表观察评估针刺督脉背段T3-T12治疗胃食管反流性胸痛的临床疗效,根据穴位压痛程度及其压痛阈值变化观察督脉背段穴位及非穴位治疗胃食管反流性胸痛的压痛规律,客观评价其治疗效果,验证本课题组前期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督脉穴位及非穴位压痛规律,对受试者进行胸痛症状调查问卷,了解胃食管反流性胸痛患者胸痛症状发作特点以区分心源性胸痛,避免临床中不必要的医疗资源浪费及误诊误治。方法根据纳入标准纳入符合标准的60例受试者,受试者均为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北京广慈中医药研究院广济中医医院针灸科诊治的胃食管反流性胸痛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的病例随机分为针刺组和西药组,每组30例。针刺组中男性11例,女性19例,年龄最小29岁,最大67岁,平均(48.17±11.16)岁;病程1年~18年,平均(6.23±4.07)年。西药组中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龄最小27岁,最大71岁,平均(54.03±11.93)岁;病程2年~19年,平均(8.23±4.99)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P>0.05),具有可比性。西药组予患者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口服治疗(济川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服用方法为每日两次,每次一粒(20 mg),早晚各服一次,连续治疗八周。针刺组运用通督降逆针刺法,选取督脉背段T3~T12棘突下穴位及非穴位对患者进行针刺治疗,每周治疗三次,分别在周二、四、六进行治疗,治疗周期为八周。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分别进行反流性疾病诊断问卷评分(Reflux Disease Diagnostic Questionnaire,RDQ),在患者 T3-T12棘突下压痛程度和压痛阈值进行测定,进行评估分析总结,并对60例患者进行胃食管反流性胸痛症状特点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针刺组患者与西药组患者治疗前后RDQ总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RD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治疗后两组进行组内比较与组间比较,治疗后两组RDQ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针刺组与西药组治疗后进行比较针刺组RDQ量表评分较西药组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针刺组患者与西药组患者治疗前后RDQ各个症状评分(反酸、烧心、胸痛、反食)进行比较:两组各个症状评分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治疗后组内比较各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治疗后组间进行比较,其中,两组反酸、反食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胸痛、烧心症状评分比较,针刺组评分显着低于西药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针刺组与西药组治疗前后RDQ量表评分疗效比较:两组胃食管反流性胸痛患者中,针刺组患者痊愈6例,显效17例,有效5例,无效2例,无恶化病例。西药组患者痊愈7例,显效2例,有效12例,无效9例,无恶化病例。愈显率根据痊愈人数与显效人数综合计算,针刺组患者愈显率为76.67%,西药组患者愈显率为30%,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后发现,治疗后针刺组患者临床疗效显着优于西药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针刺组与西药组胃食管反流性胸痛患者次要症状总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次要症状总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治疗后分别进行组间比较与组内比较,两组组内比较,治疗后的症状评分显着低于治疗前评分(p<0.05),差异具有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组间比较针刺组次要症状总评分显着低于西药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针刺组与西药组胃食管反流性胸痛患者次要症状各个系统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次要症状各系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治疗后两组分别进行组内比较与组间比较,组内比较中针刺组消化系统症状、呼吸系统症状、五官牙科症状、循环系统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西药组消化系统症状与循环系统症状评分治疗后组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呼吸系统症状与五官牙科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组间比较,治疗后针刺组消化系统症状、呼吸系统症状、五官牙科症状评分均较西药组降低(P<0.05),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针刺组与西药组胃食管反流性胸痛患者治疗后次要症状程度评分疗效比较:两组胃食管反流性胸痛患者中,针刺组次要症状程度疗效有效率为93.33%,西药组次要症状程度疗效有效率为46.67%,针刺组疗效显着优于西药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7.针刺组与西药组胃食管反流性胸痛患者治疗前后压痛阈值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压痛阈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进行组内比较与组间比较,西药组治疗后T3、T4、T5、T7、T8、T9、T10、T12棘突下的压痛阈值较治疗前降低(p<0.05),针刺组治疗后T3~T12棘突下的压痛阈值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治疗后针刺组与西药组进行比较,针刺组在T6、T7、T8、T9棘突下的穴位压痛阈值高于西药组较明显(p<0.05)。8.胃食管反流性胸痛患者症状特点问卷调查中的疼痛性质与占比:具体包括八种疼痛类型,隐痛、刺痛、剧烈绞痛、憋闷样疼痛、烧灼样疼痛、胀痛、压榨样及濒死感疼痛、钝痛,其中,隐痛与刺痛占比最高,隐痛为21例占比35%,刺痛为20例,占比33.33%。9.胃食管反流性胸痛患者引起胸痛发生时间统计:具体包括五个时间点,餐后1-2h,夜间睡眠时,情绪不稳时,晨起醒来后,无明显规律,其中胸痛发生在餐后1-2h为22例,占比最高,为36.67%,夜间睡眠时为20例,占比33.33%。10.胃食管反流性胸痛患者胸痛持续时间统计:具体包括五个时间节段,15min内,15-30min,30-60min,1h以上,一天不间断疼痛,其中,胸痛持续时间在15min内这个时间节段内占比最高,为18例,占比30%。11.胃食管反流性胸痛患者症状特点问卷调查中:35例患者存在端坐呼吸症状占比58.33%,其中,33例患者端坐呼吸后胸痛症状有所缓解,占比94.29%。12.胃食管反流性胸痛患者症状特点问卷调查中:37例患者未服用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复方丹参滴丸等治疗心源性胸痛相关药物,23例患者曾服用,占比38.33%,且65.22%服用后症状未得到缓解。13.胃食管反流性胸痛患者胸痛发生的原因:具体包括六种类型,餐后、进食刺激性食物后、无明显诱因、卧位或弯腰腹压增高时,精神紧张,服用阿司匹林及非类固醇抗炎药等,其中,胸痛发生时无明显诱因患者21例,占比最高,为35%,进食刺激性食物胸痛患者15例,占比25%,餐后胸痛患者13例,占比21.67%。14.胃食管反流性胸痛患者症状特点问卷调查中:12例患者曾有误诊史,占比20%,其中,11例误诊为心源性胸痛,1例误诊为消化系统性胃痛。15.胃食管反流性胸痛患者过去一年中胸痛发生的频率统计:每日出现一次胸痛患者最多,38例,占比63.33%,每周出现一次胸痛患者与至少每月出现一次胸痛患者分别为10例与9例,分别占比16.67%与15%,每月不到一次胸痛患者最少,仅3例,占比5%。结论1.胃食管反流性胸痛患者运用通督降逆法针刺督脉背段T3-T12棘突下穴位及非穴位治疗疗效较西药组服用雷贝拉唑肠溶胶囊效果更优,对于患者胸痛症状疼痛程度针刺督脉背段疗效明显优于口服西药雷贝拉唑肠溶胶囊。2.胃食管反流性胸痛患者针刺组与西药组治疗后督脉背段棘突下穴位及非穴位压痛阈值均较治疗前提高,且针刺组阈值提高更为明显。3.胃食管反流性胸痛患者胸痛症状特点与心源性胸痛症状特点较为相似,临床中易误诊误治,督脉背段棘突下穴位及非穴位具有一定规律性,为临床医生初步鉴别心源性胸痛和胃食管反流性胸痛提供依据,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与经济的损失。

许卫君,丁淳,吕莉慧,潘士勇[2](2012)在《以胸痛为首发表现的反流性食管炎误诊为心绞痛48例剖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以胸痛为突出表现的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的临床特点,以提高RE的正确诊断率。方法对我院2006年2月—2011年2月门诊或住院治疗的625例RE中误诊4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48例首发症状均为胸痛,初诊均误诊为冠心病心绞痛,误诊率为7.7%(48/625),予扩张冠状动脉、抗凝治疗症状无缓解,后行胃镜检查确诊为RE,予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联用促胃肠动力药物,治疗8周症状均消失。结论 RE引起的胸痛极易与心源性胸痛相混淆而被误诊,临床医生应提高对RE的认识,详细采集病史并选择具有鉴别诊断意义的医技检查,有助于RE的及早诊断和治疗。

徐小俊,陶宏平[3](2011)在《酷似冠心病的消化系统疾病25例误诊分析》文中认为临床工作中往往因为重视冠心病而将其他疾病误诊为冠心病。本报道消化系统疾病误诊为冠心病25例,并探讨误诊原因。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为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收治,共25例,年龄4678(64.0±5.2)岁,其中>50岁22例。病程6天10年,平均2.8年。1.2临床表现:胸骨下段后疼痛(24/25),上腹部疼痛

保彦昕[4](2004)在《消化源性胸痛20例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胡家明,田晓媛,严瑞玲[5](2002)在《消化源性胸痛误诊为冠心病6例报告》文中指出

张曦[6](2021)在《贾海忠教授诊治颈源性胸痛临床经验阐述》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导师贾海忠教授通过其三十余年中西医结合理论研究及临床实践经验发现,使用白拟经验方“颈舒六味汤”并配合“纬脉理论”指导下的针刺选穴、辅以“颈部太极操”的治疗方法可有效改善颈源性胸痛症状。本文旨在总结贾海忠教授对于颈源性胸痛的病因、病机的认识及其治疗颈源性胸痛的临床经验及治疗方案,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本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文献综述。通过对现代文献检索,总结和整理了传统医学方面对颈源性胸痛的病名、病因病机、多种治疗方法的认识与在现代医学方面对颈源性胸痛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手段的认识。第二部分为经验总结。通过跟随导师门诊、聆听讲授及整理病案,总结导师对此病较为完整的治疗方案,即运用自拟经验方“颈舒六味汤”并配合“纬脉理论”指导下的针刺选穴、辅以“颈部太极操”的治疗方法展开阐释,并进行病案分析、记录典型案例以供学习与讨论。结果:1.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对于颈源性胸痛在诊断与治疗方面已形成初步认识。2.导师贾海忠教授认为,颈源性胸痛的临床首要诊断特点是表现出疼痛性质多样的胸痛,包括刺痛、胀痛、隐痛、窜痛,持续时间大于10分钟,且与颈部姿势有关,常因某一姿势或长时间固定某一动作而诱发,可伴睡眠易醒或睡中易惊醒其次可以找到颈部疾病的证据,包括颈椎椎体、小关节、椎间盘病变,或颈部软组织病变,等等。颈源性胸痛的病机为气滞血瘀、脉络不通,治疗原则以理气、活血、通络、止痛为基础。3.《奇经八脉考·带脉篇》提到:“带脉者,起于季胁足厥阴之章门穴,同足少阳循带脉穴,围身一周,如束带然。”带脉约束着纵行的各条经脉。贾海忠教授认为,人体中各纵向经脉理应在不同维度上得到约束,以保证机体协调活动,也就是说在非带脉区经脉也应有相应的脉约束着。通过长期对胚胎学的研究,创立了独特的“纬脉理论”体系。纬脉的数目共有43对,包括12对脑纬脉、8对颈纬脉、12对胸纬脉、5对腰纬脉、5对骶纬脉、1对尾纬脉。4.同一纬脉的层次按照胚胎发育来源可分为三层,即外层(肤层)、中层(筋膜、肌肉、骨骼、血脉、血液)、里层(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生殖道上皮层),按照形态解剖可分为皮肤层、筋膜层、肌肉层、骨骼层、脏器层五层,任何一层局部的变化都会引起同纬脉水平的反应,正如“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成分特征方面可分为三类,即纬毗连脉、纬卫脉与纬血脉。5.贾海忠教授运用自拟经验方“颈舒六味汤”并配合“纬脉理论”指导下的针刺选穴、辅以“颈部太极操”的治疗方法治疗颈源性胸痛效果显着,治疗体系完整,可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结论:导师贾海忠教授对于颈源性胸痛患者运用独特的治疗方法后症状改善明显,疗效显着。通过“纬脉理论”指导下的针刺治疗可以快速改善患者就诊时胸痛、胸闷、心前区不适等症状,配合颈部太极操可巩固疗效,加之中药颈舒六味汤加减,起到全身调节的作用。

二、消化源性胸痛误诊为冠心病6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消化源性胸痛误诊为冠心病6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针刺督脉背段T3-T12棘突下治疗胃食管反流性胸痛的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胸痹病名研究综述
        1. 古代胸痹病位的历史沿革
        1.1 秦汉时期
        1.2 晋唐时期
        1.3 宋金元时期
        1.4 明清时期
        2. 现代胸痹的病名发展
        2.1 教材中胸痹病名的发展
        2.2 国家行业标准中胸痹病名的发展
        3.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胃食管反流性胸痛的现代研究进展
        1. 胃食管反流性胸痛的原因及部位
        1.1 胃食管反流性胸痛的原因
        1.2 胃食管反流性胸痛的部位及特点
        2. 胃食管反流性胸痛的误诊及原因
        3. 西医的治疗方法
        3.1 一般治疗
        3.2 药物治疗
        3.3 抗反流手术
        4. 中医的治疗方法
        4.1 中药治疗
        4.2 中西医结合治疗
        4.3 针药结合治疗
        5. 结语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试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1.6 剔除标准
        1.7 治疗方案
        1.8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价
        1.9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胃食管反流性胸痛患者RDQ量表各症状统计分析
        2.2 胃食管反流性胸痛患者伴随症状情况分析
        2.3 针刺组与西药组胃食管反流性胸痛患者督脉背段压痛阈值分析
        2.4 针刺组与西药组胃食管反流性胸痛患者胸痛症状特点问卷调查
    3. 小结
    4. 讨论
        4.1 运用通督降逆针刺法针刺督脉背段穴位及非穴位治疗胃食管反流性胸痛的疗效分析
        4.2 关于“胸痹”与胃食管反流性胸痛
        4.3 胃食管反流性胸痛患者误诊情况分析
        4.4 运用通督降逆针刺法针刺督脉背段穴位及非穴位治疗胃食管反流性胸痛优势
结语
    1. 结论
    2. 特色与创新
    3. 不足与展望
技术路线图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知情同意书及问卷量表
    附录2: 胸痛症状调查问卷(本问卷涉及的时间点均为24小时制)
致谢

(2)以胸痛为首发表现的反流性食管炎误诊为心绞痛48例剖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临床表现
    1.3 医技检查与诊断
    1.4 误诊情况
    1.5 治疗及预后
2 讨论
    2.1 发病机制
    2.2 误诊原因分析
    2.3 防范误诊的措施

(5)消化源性胸痛误诊为冠心病6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结果与转归:
2 分析
    2.1 胸痛的鉴别:
    2.2 误诊主要原因:
    2.3 预防措施:

(6)贾海忠教授诊治颈源性胸痛临床经验阐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颈源性胸痛的中医药治疗源流及进展
        1 概述
        1.1 病名溯源
        1.2 病因病机
        1.3 传统医学的治疗方法
    综述二 颈源性胸痛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颈椎的解剖结构
        1.1 颈椎的椎骨
        1.2 颈椎的关节
        1.3 颈部的韧带组成
        2 支配心脏与心脏的神经解剖结构
        2.1 心脏的运动神经
        2.2 心脏的感觉神经
        3 颈源性胸痛的发病机制
        3.1 脊神经根受压学说
        3.2 交感神经紊乱学说
        3.3 交感反射学说
        3.4 椎动脉-延髓-交感神经学说
        3.5 神经-免疫-内分泌学说
        4 临床表现
        5 诊断
        6 现代医学对颈源性胸痛的治疗
        6.1 药物治疗
        6.2 物理治疗
        6.3 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
        6.4 化学疗法
        6.5 小关节微创介入治疗
        6.6 手术治疗
        6.7 中西医结合治疗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经验总结 贾海忠教授对于颈源性胸痛的诊治思路
    前言
    1 颈源性胸痛的诊断思路
        1.1 病因病机及发病机制
        1.2 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
        1.3 诊断标准
    2 “纬脉理论”的阐述
        2.1 “纬脉理论”的提出
        2.2 “纬脉”层次与成分特征
    3 颈源性胸痛的特色疗法详述
        3.1 遣方用药
        3.2 “纬脉理论”指导下的针灸选穴
        3.3 太极操
    4 病例分析及典型病案讨论
        4.1 研究对象
        4.2 病例分析
        4.3 典型病案讨论
    5 调护
    6 小结
    7 不足与展望
    8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四、消化源性胸痛误诊为冠心病6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针刺督脉背段T3-T12棘突下治疗胃食管反流性胸痛的效应研究[D]. 李昕.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以胸痛为首发表现的反流性食管炎误诊为心绞痛48例剖析[J]. 许卫君,丁淳,吕莉慧,潘士勇. 临床误诊误治, 2012(07)
  • [3]酷似冠心病的消化系统疾病25例误诊分析[J]. 徐小俊,陶宏平.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11(01)
  • [4]消化源性胸痛20例临床分析[J]. 保彦昕. 医学文选, 2004(01)
  • [5]消化源性胸痛误诊为冠心病6例报告[J]. 胡家明,田晓媛,严瑞玲. 中国全科医学, 2002(12)
  • [6]贾海忠教授诊治颈源性胸痛临床经验阐述[D]. 张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标签:;  ;  ;  ;  ;  

胃肠道胸痛误诊为冠心病6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