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哲存的文艺自由与追求

史哲存的文艺自由与追求

一、施蛰存的自由心性与文艺追求(论文文献综述)

张珍珍[1](2021)在《施蛰存旧体诗词创作论》文中研究说明

牛浩宇[2](2021)在《1930年代施蛰存创作的审美革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施蛰存是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核心作家,他的创作为中国文坛开辟了新的美学形态,浸润着传统和现代相融合的美学精神,显现出对生命感性独有的审美偏好。他的审美革新以创作者、文本、欣赏者和文化等因素互渗的动态方式源源不断地流溢感性。既是他尊重文学本身和在乎现代文学发展前途的理想追求,又是聚焦生命个体的感性状态和重视充斥于字里行间的感性经验的表现。本文的主体部分共四章:第一章就施蛰存创作过程中所表现的审美革新的内涵和理念进行梳理,这一内涵和理念构成了将审美作为策略进行文学革新的基础。没有留学经历的他对传统美学和古事题材天然贴近,把它们和世界性的文学思潮一起作为发展自由创作和追寻审美独立的现代性资源进行转换,追求新奇的审美风格,消减了学院主义意识,以抽象的自由和破坏性的先锋为出发点进行创作。第二章从审美对象具体审视施蛰存创作中所包蕴的审美革新之内在本质。在以感性为主题词灌注的记忆、情感、爱欲和精神下,采集了江南古镇、收藏物、身体、怪异幻象四个审美对象详细观照。揭示了它们寄托的不同的文学意义和主观价值,有的表现远离货币体系的无功利倾向,有的显露自由真实的生命本能,有的传达生命迷狂下的内在反应。第三章从审美方式继续审视施蛰存创作中所包蕴的审美革新之内在本质。在内容上,指出施蛰存在创作中舒展生命的审美方式,主要包括重视生命感觉、保持内心救赎和实现游戏人生等,展现个体的生命感性。在内容和形式的共存上,揭示出施蛰存将诗和心理学嵌入到文学的创作方式,既是一种象征性的表现方法,又记录生命思索和深层意蕴。第四章对施蛰存创作的审美革新之价值从几个方面进行评析。由于对当时文坛固守的创作方式表示不满,施蛰存将审美革新作为策略尝试改变这一现状,但又遵从一定的文学组织方式和生产方式,使他的创作成为“冲突”与“效忠”的曲折表达。一面透过文本传达现代文化的感性经验,一面通过欣赏者和文化背景对之进行增补,对审美文化充满反思和救赎的力量。

彭剑冰,袁向东[3](2021)在《“别样风景”:《文艺风景》研究》文中提出《文艺风景》是1934年施蛰存在上海创办的一份倡导纯文学创作的小型文学杂志,仅出版两期。在对"纯文学"的理解上,《文艺风景》采取与左翼文艺阵营相对立的主张,但施蛰存同时并不规避选用左翼作家的稿件,因为他更看重文学作品的审美内涵。这一审美取向突出反映在该刊登载的文学作品中:首先,在诗歌的创作和译介方面尤为注重艺术本体价值;其次,在提倡文学自由和关注社会现实的矛盾之间作着积极的努力,企图为纯文学生存挣扎出一些自由空间;最后,编者在编辑取向上既想与完全商业化的媚俗文学相区别,又想继续追求新异。相比于《现代》所取得的突出成就,《文艺风景》不过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小角色",但也展现了其自身及周围的"别样风景"。

陶友珍[4](2020)在《唐宋词在清代顺康雍乾时期的传播与接受》文中认为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学都会或多或少地打下前代文学的印记,清代是词学复兴的时代,但不可否认的是,清词的中兴离不开清人对唐宋词的学习与接受。本文利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主要从词集、词论与创作三个方面分析研究唐宋词在清代顺康雍乾时期的传播与接受情形。就词集而言,本文主要从唐宋词集在顺康雍乾时期的着录、刊刻、抄写、校勘、评点、笺注等方面展开相关研究。统计数据显示,秦观、陈允平、辛弃疾、苏轼、赵以夫、周密、周邦彦、吴文英、欧阳修、黄庭坚等人的词集在该时期书目中着录次数较多,选集的着录以《花庵词选》《梅苑》《绝妙好词》《乐府雅词》为最。该时期新刊唐宋词集,别集以姜夔和张炎词集刊刻次数最多,选集以《绝妙好词》和《乐府补题》刊刻次数为多。顺康雍乾时期学人对唐宋词集的校勘、笺注、评点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唐宋词在清代的传播与接受。唐宋词集的流布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顺康雍乾时期词坛风会,其中《花间集》与明末清初词坛的复古之风,《乐府补题》与该时期咏物词的繁荣,《绝妙好词》与中期浙派的兴盛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这个时期新编的唐宋词选目前可见的约有23部,呈现出数量多、规模大、体例全、择取精等特点,为唐宋词的传播与接受打下了较好的文献基础。从统计数据来看,南宋清雅词人及其作品的入选率普遍较高,排名靠前,姜夔和张炎的词尤其受青睐。该时期新编的一些唐宋词选对清代词坛产生了较大影响,《见山亭古今词选》《词综》《词洁》《御选历代诗余》《晴雪雅词》等都是其中的代表。清人词论也是研究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传播与接受的重要载体。一方面,词话是唐宋词传播的重要途径。顺康雍乾时期词话中保存和传播的唐宋词数量颇为可观,其主要以品评、赏析、阐释、辨讹、述闻等方式呈现,唐宋词的词话传播具有小众化、碎片化、趣味化和深度化等特点;另一方面,清人在词话中通过研究具体的唐宋词作,学习唐宋人的写作技法,总结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创作经验。其在词的命题立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创获,作词讲求蕴藉、合理用典、情景交融。对于长调、中调、小令也能依据其自身特点采取不同的写作技巧。关于咏物词则主张神似而非形似,须寄托情感。大多数清人都认同宋代是词的高峰时期。他们认为词有着与诗、曲不一样的特质,主张词须幽深而要眇,尤其反对词的曲化和俗化。但清人也认识到了词与其他文体在摅写性情、标举景物方面的相通之处。这种词体观也从侧面透露出清人认同并学习何种唐宋词的接受思想。清人在构建词史时,几乎都忽略了豪放词人,而其列举的各个时期的代表词人往往以南宋清雅词人居多。从顺康雍乾时期关于唐宋词的论争来看,一般而言,清初学人多主张学五代北宋,康熙中叶以还,对南宋词的认可度逐渐提高。正变之论和本色之争基本延续了传统的观点,但强调豪放亦为本色或只可论正变而不可论短长者亦不乏其人,反映了清人较为宏通的接受观;而雅俗之争基本呈现一边倒的倾向,崇雅的势力要远大于媚俗。在词的创作方面,清人也对唐宋词多有接受。从实际情况来看,唐宋词接受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清词的创作:明末至顺治初期,清人多学习南唐、花间、北宋,清词多呈现出小令化和艳情化的倾向;顺治中期至康熙中期,清人的接受取向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特色,清词题材与风格多样,成就颇高;康熙后期至乾隆后期,是姜、张独尊的时期,清词更追求华丽的外壳而缺乏深广的思想内容,整体成就不如清初。清人在创作上对唐宋词的接受是多方面的,很多地方都是隐性而难以坐实的。故而,本文以追和这一较为明显而特殊的接受方式为例,阐述清人在创作上对唐宋词的接受。顺康雍乾时期追和唐宋词主要有和韵、集句、效体、櫽栝等不同形式,其追和唐宋词时对长调更偏好,追和对象多为唐宋名家名作,对南宋词作尤为青睐。顺康雍乾时期追和词的兴盛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词学文献的储备以及词人创作追和词的契机和心态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清人的追和使李清照、姜夔、张炎等人在词史上的地位得以确立,加速了唐宋词经典化进程,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清词的中兴与繁荣。

郭少敏[5](2020)在《明代绛州学者辛全研究》文中指出程朱理学至明一代,散入河东,初有薛瑄延程朱一脉,杂糅元儒刘静修、许鲁斋等,成明初河东理学之大宗。而後生活在万历崇祯年间的绦州辛全(1588-1637),凭藉着书讲学崛起河东。据地方志记载,辛全一生着述达二十八种,现存十余种,其理学思想远延程朱一脉,近承薛瑄道统,实为明末河东理学集大成者。明代中期兴起的阳明心学,引起思想界一场大变革。阳明心学虽内承朱子,但在格物求理、知行先後等命题阐述上蕴含众多对朱子的反动因数,这些因数带来一场心学拥趸与理学拥众的争论。在这场思想颉颃中,辛全坚守在理学岸边,又无法漠视心学的巨大风浪,於是他着书立说,一边质疑王阳明《传习录》之字句训诂和指责其“无善无恶”说,一边援引心学入程朱,力图化解阳明心学对程朱理学的挑战。辛全一生着有《四书说》、《衡门芹》、《经世石画》、《孝经翼》、《乐天集》等,涉及理学、文学、史学等各个领域,其理学和史学成就被同代人关注最多,例如明代学者高攀龙、冯少墟等,将其理学成就与薛瑄、吴与弼并称。辛全还致力於讲学育人,清顺康年间,山西理学家中大多为辛全门生,如洪洞范镐鼎、绦州党成、李生光、陶世征诸人。本文将从其着作入手,先作校勘笺注,再参其同代人和後学研究与评价,梳理其生平及学术源流。而後研读文本,将其置於明末社会思潮中,细究其学术特色。本文总体上分为上、下两编,上编绪论点明选题的研究目的、方法、现状和意义。第一章以传统编年法制作年表,将辛全一生分生平、交游、科举三个板块分列述之。第二章对辛全着作进行编纂和版本考证,例如《四书说》、《理学名臣录》、《经世石画》等,为思想研究奠定文献基础。第三章着眼辛全之思想研究,以《四书说》为研究对象透析其理学思想,以《理学名臣录》、《经世石画》为研究对象总结其史学思想,对《乐天集》进行专题研究,初探其文学、诗学、文体学等思想。下编对《四书说》进行校勘整理,订正错),对《乐天集》整理笺注,施以标点。辛全其余序跋文章、《四书说》校刊表、辛全年表一并编入附录,以供参考。

李依蔓[6](2020)在《论30年代海派文学中的西式娱乐空间书写》文中提出本文从“空间生产”的角度切入,结合海派文学中的西式娱乐空间书写,探究作家是在何种价值观念和心理机制的影响下参与空间的意义建构,进而分析作家复杂的文化立场。半殖民语境中的西式娱乐空间作为“空间殖民主义”的输入,同时扮演着“现代”与“殖民”的双重角色,复杂的空间体验促使海派文学的空间书写交织着认同与批判的双重话语。空间双重话语背后暗含着上海知识分子文化立场的暧昧,显示出其在复杂空间体验中的矛盾心态。然而,正是在双重空间话语的编码中,凸显出半殖民上海多元化、立体化的面貌。第一章为绪论。首先,梳理本篇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其次,评述国内外关于“空间生产”的理论发展,揭示空间视域下海派文学研究的开拓性意义。最后,对空间视域下的海派文学研究文献和研究情况进行归纳述评,针对西式娱乐空间这一研究对象进行概念的界定,阐释研究的主要内容。第二章论述半殖民语境中的西式娱乐空间体验。首先,结合历史资料与文献追溯西式娱乐空间兴起的半殖民背景,揭示西式娱乐空间蕴含的文化殖民策略。其次,分析西式娱乐空间所扮演的“现代”与“殖民”双重角色,由此带给上海知识分子艳羡与屈辱并存的复杂空间体验。第三章论述海派文学中西式娱乐空间的双重书写。首先,梳理30年代海派文学中的西式娱乐空间书写,对文本内容进行具体分析,以海派文学中典型的电影院、酒吧、舞厅和公园书写为例,阐发作家在复杂的空间体验下对西式娱乐空间的丰富隐喻与想象。其次,揭示海派文学书写中对西式娱乐空间既认同又批判的双重话语,探析作家在现代性诉求与民族意识的导向下参与空间的意义建构。第四章论述双重空间话语中的知识分子主体矛盾。首先,从双重空间话语中阐释半殖民语境中知识分子中西文化立场选择的暧昧。具体分析海派作家与左翼作家面对西式娱乐空间的矛盾心态,海派作家对空间的评判交织着世界性文化想象与殖民的焦虑,左翼作家对空间的评判交织着阶级批判与现代性生活的向往。空间评判的双重话语昭示着殖民语境中知识分子普遍的矛盾心态。其次,分析双重空间话语的文学生产意义,正是双重的空间话语促成了文学空间的丰富性,揭示了半殖民上海都市丰富而立体的面貌。本文将以这四个章节对30年代海派文学中的西式娱乐空间书写进行分析,以期从空间视角来考察半殖民语境中知识分子的空间体认与文化立场抉择。

杨微[7](2020)在《传统“鬼话”通约现代“怪诞” ——施蛰存小说创作论》文中指出作为现代史上具有特别贡献的作家与学者,施蛰存因心理分析小说而名噪一时,但与别的“新感觉派”作家不同,施蛰存更具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他重回被五四摒弃的志怪传统,借鉴自己特有的外语能力与传统诗词功底,将中国传统意境放在现代小说里,以“含魅”的想象与虚构的艺术方式,创作出一批虚实难分的怪诞小说。以心理分析的方式叙写现代人的“心中鬼话”,表现出现代人迷离恍惚的生存处境。出于写作艺术性及实验意义上的考量,本文拟采用文本细读法及归纳研究法,将研究对象放在施蛰存含有怪诞意味的文学创作上,力图从作家颇具志怪意味的文本中,梳理出作家如何将传统的志怪传奇转换成现代怪诞小说,并探究“中西合璧”的怪诞小说创作的内在价值,进而对作家本人及其创作试验进行统筹关照,以思考此类“承上启下”的创作试验对后世的启发意义。本文包括绪论、主体三章及结语。绪论部分从“研究综述“、“怪诞艺术理论阐释”、“论文的研究思路与创新点”三方面阐明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一章通过对小说涉及“艳遇情节”的故事线索、“追魂索命”的书写模式、“诡异氛围”的审美偏好进行扼要的梳理,考量在这样的艺术处理方式下,作家如何传达出对传统“鬼”文化魅力的追求。第二章作为论文主体部分,在引入西方现代“怪诞”理论的基础上,分析施蛰存的创作在继承志怪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如何与现代主义“怪诞”艺术进行接洽、融合;作家在“历时”与“共时”的双重语境下,如何通过“超验叙事”与“超越规范”的关系建构,以空间布局的反常与都市男女阉割式的文化,状写出现代“怪诞”与传统志怪的“和而不同”。最后一章将作家置于现代文学史的框架内加以审视,作出基于殖民身份困境、回归传统的现代性认知的总结性论述:施蛰存在理论与文本实验上所表现出的对本土现代性的艰难探索。结语部分从施蛰存对中国文学发展的贡献、对“本土现代性”的探索两个角度,总结施蛰存“怪诞”小说创作的意义,厘清施蛰存所传达出的另一种文学史构成的可能。

黄金[8](2020)在《边缘·异化·跨界 ——消费文化语境下的香港现代主义小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长久以来高度物质化的商业环境遏制了香港人文文化的发展,使香港一直无法摆脱“文化沙漠”的粗浅印象,大陆中心意识也导致香港文学在“九七”回归以前都不受重视,被形容为中国文学的“弃婴”、“边缘”。不过,这种边缘的处境同时也可以视作一种契机,香港作家由此努力探索文学的多元性与可能性,力图突破种种刻板的论述。香港现代主义文学便是执掌旗帜行进其中的一支个性队伍。混杂着传统与现代、现代与后现代、中与西等多种文化特质,产生中心与边缘、都市与个人、物质与精神、商业体制与文学场域、区域与整体等多重权力关系与复杂矛盾的香港现代主义文学,在文化领域中进行着带有差异性、异质性、颠覆性的文学实践。而消费文化语境的限定,不仅仅是把高度商业化的社会环境和消费主义带来的种种问题当作现代主义文学表现的主要内容,也是将商业语境作为一种境遇现实,观察消费文化对香港现代主义文学传播和接受产生的深刻影响。基于此,论文将从香港边缘状态的呈现、异化主题的延伸与小说的跨界实验三个角度出发,在消费文化语境中考察香港现代主义小说的历史发展脉络、精神思想及形态特征,并追寻其在香港文学史、中国文学史当中的意义与价值。全文共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大部分。绪论部分首先界定了与现代主义文学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梳理广义上现代主义文学的历史脉络、理论谱系、美学特色及相关主义之间的关联,简要讨论香港现代主义的关键特质及个中联系,并对香港现代主义文学的研究历史与现状、选题价值、框架思路进行总括性的阐述。正文部分共分五章。前两章通过香港文学生态环境的探讨和地域文化的比较对香港现代主义文学进行外部研究,后三章结合文本细读展开文学的内部研究。第一章试图对香港现代主义文学的生存空间与状态作出整体描述。从香港商业化的文学运行机制可以看到,奉行坚守严肃文学品性的香港现代主义文学,一直以来都在以商业消费文化为主导的城市环境中艰难生存。作为生产者的作家也在不断调适自我,试图在文学理想、市场趣味和公共规则中找到一条合适的道路。香港对现代与后现代的接受过程与西方同期的文学发展历程存在一定时差,香港现代主义经过现代化、本土化、后现代化的影响,逐渐呈现现代与后现代的杂糅。因此,对于香港现代主义整体的内涵与性质便容许一定的模糊性和弹性理解。除此以外,中西文化交织的复杂文化环境赋予香港文学“混杂”的特质,在此情境中发展起来的香港现代主义文学,对中国传统和西方现代文学既有借鉴吸收,也有批判反思。第二章从香港的“边缘”状态及其独特价值出发,探讨了地域文化对文学的影响以及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学互动交流。依据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三个地区发生的时间线索,可以得到一条完整、连续的现代主义文学发展路线,而香港现代主义运动无疑是中国现代主义文学革命中的一次高峰。香港不仅在传统断裂的特殊时期接过了文学薪火,承担起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而且在不同地区间发挥了不可小觑的转承枢纽作用。在此意义上,香港文学的意义不能仅以中心和边缘的二元对立作僵化论述,要考虑到实际情况中存在相对性和变化性。在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地理版图中,上海、香港、台湾三地的现代主义文学经验不尽相同,彼此之间既有继承和转化,也有文学内部的交融与碰撞,通过比较上海与香港、香港与台湾的异同,可以看到社会状况、政治体制、文化环境与风俗人情等文化因素对文学产生的深刻影响,也可以看到不同的文学表现与个性。第三章以个案研究的形式进入到小说文本内部的分析,主要探索香港现代主义文学的内在思想精神。从文学整体的发展脉络来看,不同代际的作家表现出不同的反应与特性,崛起于50年代的刘以鬯、昆南、马朗等是香港现代主义的先驱,之后的“资深一代”、“中生代”与“新生代”作家,每一代作家的书写都不同程度地对前代进行拓展延伸,也有反省和创造。章节内分别选取刘以鬯、西西、董启章、潘国灵作为四代现代主义作家的代表,他们的创作反映了不同时期香港城市意识与历史精神的变化,从中可以看到香港现代主义书写旨趣与方式的演变以及作家思想观念上的突围与超越。第四章围绕现代主义的“异化”主题,讨论都市人面临的种种困境与挑战。香港作为一个高度异化的现代城市,承受着由物质带来的巨大压力,使人对城市产生强烈疏离感,但另一方面,香港也因其开放多元的历史传统而具有文化包容性。作为亲历异化的都市人,作家借助作家形象的塑造进入城市言说,同时还扮演叙述者的角色。他们群体性地在都会情境中经历迷失,也从中探求自我拯救之路。异化造就了香港独特的生活景观,从病态的市井男女到纷繁庞杂的物质,都可以见到现代文明病影响下人类的历史命运,以及物化逻辑之下“人”与“物”既互相对立又彼此和解的矛盾关系。此外还探讨了殖民环境影响下港人历史观念的异化问题,香港现代主义作品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地区断裂的殖民记忆和疏离的历史意识。第五章主要讨论香港现代主义文学在艺术形式上的探索以及对通俗文学的跨界影响。香港现代主义文学很注重发掘个人的内在意识世界,表现人类颓废虚无、荒唐放纵等负面心理倾向,导致了一部分现实主义作家的质疑和批评,并由此引起关于“真实”与“虚构”的争论。但从现代主义作家具体的创作主张与实践来看,他们不仅没有割裂写实与虚构的联系,还尝试将两者有机结合,实现现实存在与现代、后现代内容与形式的融汇。此外,香港现代主义很注重叙述形式、技巧和结构的实验性与先锋性,作家通过形式的创新和文体的越界探索了文学表达的多种可能。现代主义不仅在吸引着纯文学作家,对通俗文学作家也产生影响,从古龙小说可以看到存在主义与武侠文学的融合,这种尝试使通俗小说进入到一个新的境界。结语部分重申了香港现代主义文学的现代性意义,并探讨了现代性的书写方向。从一般的现代性意义来说,香港现代主义文学无论在内容形式还是思想精神上,都在实现向传统反叛、与传统决裂的目标,从具体的实践成果来看,现代主义文学对现代香港历史与城市文化的优势与缺失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并构建起多元的审美思维和艺术风格,其现代性书写已经形成了独特的个性。接下来面对现代性书写如何继续进行下去的问题,无论是倡导回到“以人为本”的“多元现代性”理论,还是面向未来的“重写现代性”,都颇具启发作用,香港的现代性书写仍然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莫利婷[9](2019)在《新感觉派文学中的都市书写》文中研究指明新感觉派,因其刻意追求小说形式技巧的实验和题材内容的现代性、都市性独树一帜(1),被称为“中国第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2),这个流派的代表作家为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3)鲁迅在《〈十二个〉后记》中写道:“我们有馆阁诗人,山林诗人,花月诗人,而没有都市诗人。”(4)古老中国的文学多是家国情怀的主流话语,山水田园的归隐情节,以及花前月下纤细而精致的感情,真正将笔墨触及都市题材的少之又少。新感觉派不仅找到了适合都市书写的手法,更深入都市内部,体验并展示了都市真正的内涵,使“中国不仅有了都市,而且有了都市文学”。新感觉派作家操着“怪、新、奇”的艺术手法,描绘了一幅幅五光十色的现代都市文化图景,他们从民族启蒙的“庞大”话语中抽身而去,转而关注都市人生“微小”的内心世界,用独特的现代性手法展示了都市人身上由现代与传统、摩登和保守、都市与乡土碰撞所导致的困惑和焦虑。尽管这三位作家在创作道路和创作的价值取向上有所差异,但是作为一个统一的文学流派,他们具备共同的现代主义创作特色。都市书写的研究因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空间研究的转向而产生了新的生长点。当我们将目光置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物包围人”的上海都市时,摩登消费的都市文化气息不仅造就了现代市民阶层,其具象化的商业街区、电影院、百货公司等消费空间更催生了其价值观念及生活方式的转变,上海第一次以物质现代性想象的形式进入到新感觉派文学书写的世界。在“欲望已有了不言而喻的合法性,在写作中畅行无阻”(5)的当下,回顾当时风气先开的上海,正是混杂、流动的社会文化氛围提供了现代都市男女生命热忱发挥的可能,也促成了新感觉派对于性爱现代性的思考,性爱领域得以成为管窥都市人个性、个体、家庭种种问题的原点。尽管新感觉派是以描绘五光十“色”的都市空间而见长,但是自其诞生之日起,传统文化与现代主义、乡土与都市的矛盾就一直伴随着它,在新感觉派的都市书写中,代表现代文明的“显性”的上海都市周围一直对照存在着一个代表传统农业文明的“隐性”的乡村社会,乡村空间常常呈现出牧歌情调而被都市人视为“灵魂息壤”之所在,但随着都市文明的侵入,传统文明本身所存在的卑劣精神的被揭示,田园牧歌被证明也只是一种幻想。都市的摩登并不仅仅在于有着现代化的建筑和面貌,更在于它内在的现代精神,而这些精神则主要是由生活在都市中的人的行为体现出来的。致力于展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现代性”在上海发生发展的新感觉派,还着力于记录都市人在现代社会诸多压力下产生的“现在时”体验,他们第一次用现代人的眼光打量都市中生活的人。如果深受都市文明浸染,具有感性欲望的“都市尤物”是城市光影外表的话,那么“无家可归”的人则是城市厚重的内里,这种都市特有的感受拖着每一个热闹场里的人“跑得筋疲力尽,最后颓然倒闭在急行列车的路上”(1)。相比穆、刘二人而言,施蛰存多将目光投向陋室里弄,无限情感与笔墨观照来自于乡镇的异乡人,探究他们在到达大都市后的生存困境及精神困惑,展示这些异乡人身上乡土意识与都会意识的失调和撞击,最终揭示出在“明日的都市”和“昨日的故乡”中,感受到的双重“他者”、“异己”感,才是今日的异乡人们真正压抑的状态。新感觉派都市书写中对于现代人在都市化进程中的生存状态和情感体验的观照,直接反映了作家对于现代人的人本主义关怀。就新感觉派接受现代主义的视野和影响来看,将流派置于颓废主义影响的大背景中进行认识,更有利于理解新感觉派体现出来的审美现代性的艺术品格。颓废主义鄙弃绝对的肯定艺术,以“否定性激情”向现代派的审美风格靠拢,颓废主义在内涵上呈现出相对性特点:一方面出于对进步观念、物质世界的迷恋,表现为“物质性颓废主义”;另一方面,在高度繁荣的物质性满足后,产生出的失落感、异化感以及对都市文明抱否定性情绪,表现为“精神性颓废主义”。正是这种丰富驳杂而非单一纯然的审美意识、审美情感、价值判断,使新感觉派作家在接受并最终转化为小说创作时,呈现出一种“颓废”风格。颓废主义追求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注重“刹那”的生命感悟,从否定性维度出发,直面人性和生活中晦暗真实的一面,对忧郁、痛苦、神秘、偶然等现代质素的重视,不仅丰富了现代文学的表现内容,也为新感觉派审美艺术的现代性转化提供了启示。本论文立足于对新感觉派叙事文本的细致解读,从现代多元都市空间的营造,摩登压抑都市人的刻画以及都市书写中“颓废”风格的体现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力图还原新感觉派文学发生的现场,通过对都市景观和都市人生的双重观照,透析人与城之间复杂微妙的关系,以期对新感觉派都市书写丰富性内涵和现代性审美意识有一个较为全面和深入的探讨。

何雪凝[10](2018)在《心理世界的艺术呈现 ——中国现代心理现实主义小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学的中心是人,随着对人认识的深化,文学的内涵与外延也在不断扩大。文学“向内转”,将焦距调准到人幽微复杂的内在世界,探知曾经长久被压制、被漠视的心理疆域,成为时代赋予文学的必然要求,而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就是在这样的趋势下产生的。中国现代心理现实主义小说产生于发生激烈变化的大转折时代,它既大力汲取着西方现代主义文化的营养,又带着中国文化的因子扎根在本国文化土壤中成长,这就注定了其复杂多元性。本文认为,对中国现代心理现实主义小说进行研究非常必要,因为其涉及到的内容关乎对中国现代文学本土经验的理解,也关涉到对文化转型时期文学的丰富性与多重性的解读。本文从新文学时期文学生态环境及社会历史环境的特点出发,力争以文学、心理学、哲学等多角度分析,探寻外来的、高度抽象的和极其混杂的术语(“心理现实主义”)如何在新文学不同作家和理论家手里获得生机,变得生动、鲜活。基于此,本论文的基本内容安排如下:绪论部分归纳心理现实主义小说的相关概念,梳理自五四以来的相关学术史,明确中国现代心理现实主义小说的研究意义与对象。第一章主要是对中国现代心理现实主义小说进行渊源探微。首先从新的人学观念的确立,柏格森生命哲学、心理时间以及威廉·詹姆斯关于意识流的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现代心理学以及西方文艺思潮在五四后的引进热潮等方面探寻中国现代心理现实主义小说产生的社会背景及文化语境。其次,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西方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家,探寻其为中国现代心理现实主义小说提供的仿效模型,尤其以对世界公认的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开拓者亨利·詹姆斯的译介和模仿为研究重点,在此基础上探讨西方心理现实主义小说中国化的整体情况。第二章探讨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围绕主观经验所形成的新小说观。心理现实主义小说重视个人经验的价值,以个性化的主观经验为核心,在表现对象、结构、环境这三大小说范畴中,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形成了具有革新意义的新小说观:“内心生活”成为其表现对象,而“内心生活”由于抽象性与主观性特征,就需要突破有机结构观,形成以主观情绪的流动为中心的散文化结构观,同时,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氛围”取代客观物质“环境”而成为心理现实主义小说的另一个重要新观念。第三章阐释心理现实主义小说的主题开拓。从主观经验出发,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实现了主题的转移与突破,时代的苦闷与颓废、生存的孤独与寂寞以及生命的荒诞与异化成为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在主题领域进行的新开拓。本章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展现出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对生命意识、生存意义的思考以及对个人精神世界的追问与关怀。第四章分析心理现实主义小说的艺术形式实验。新的表现对象需要新的表现形式,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对形式创新有着高度的自觉,本章从四个方面分析其形式上的实验:运用自由联想的意识流手法表现人倏忽变换的心理感受流程;以心理分析手法深入人的复杂意识层面;在心理时间的跳跃多变中对情节进行影像化处理;采用多样化的叙述视角观察体悟个体晦涩幽微的内在感知。在新的形式实验中,心理现实主义小说构建起立体的经验结构和叙述结构,揭示出世界的多样化面貌。第五章论述心理现实主义小说的审美特征。新的主题表达与新的形式实验,促使新的审美特征的产生,带来新的美学空间。一方面,心理现实主义小说悖反传统典雅端庄的美学标准,而以“怪诞”为美学追求,呈现出肆意放纵、新奇怪异的现代审美特征。另一方面,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在汲取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与传统文学营养的基础上,形成了超越传统的诗性美追求,采用具有诗性精神的陌生化语言与象征意象构建起含蓄蕴藉、深邃悠远的意蕴空间。结语部分归纳心理现实主义小说的源发背景、小说观念、主题意蕴、艺术形式、审美风格以及其史学价值。

二、施蛰存的自由心性与文艺追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施蛰存的自由心性与文艺追求(论文提纲范文)

(2)1930年代施蛰存创作的审美革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述评
第一章 施蛰存创作的审美革新的内涵和理念
    第一节 审美革新的内涵
        一、审美革新的起点:追索新奇
        二、审美革新的聚集:进入现时
        三、审美革新的冒险:改造古事
        四、审美革新的核心:保持先锋
    第二节 审美革新的理念
        一、非学院派思维的自由创作
        二、召唤文学自主的审美独立
        三、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性转化
        四、建构现代文化的感性经验
第二章 从审美对象看施蛰存创作的审美革新
    第一节 记忆寻求的审美对象:江南古镇
        一、外观:江南古镇的文化气息
        二、内视:江南古镇的心灵诗学
    第二节 情感凝结的审美对象:收藏物
        一、表层情感:收藏物的自然格调
        二、情感升华:收藏家的自我完成
    第三节 爱欲释放的审美对象:身体
        一、身体的外部书写与美感
        二、身体的内在体验与快感
    第四节 精神变异的审美对象:怪异幻象
        一、怪异幻象的“震惊”气息
        二、怪异幻象的“理性”反抗
第三章 从审美方式看施蛰存创作的审美革新
    第一节 生命的感性舒展
    第二节 诗意气氛的捕捉
        一、布置诗情、烘托气氛
        二、亲近本源,召唤本真
    第三节 内在真实的显现
        一、心灵摹仿的“真实观”
        二、主观幻想的超现实因素
第四章 施蛰存创作的审美革新的价值
    第一节 “冲突”与“效忠”的曲折表达
    第二节 感性经验的传达和增补
    第三节 审美文化的反思与救赎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本论文关涉的施蛰存相关的作品和着作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别样风景”:《文艺风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特立独行的“小角色”
二、编者眼中的“纯文学”
三、激情岁月中的“别样风景”
四、结 语

(4)唐宋词在清代顺康雍乾时期的传播与接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清代顺康雍乾时期词传播与接受的环境及课题的提出
    二、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三、研究思路与主要研究内容
    四、课题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唐宋词集在顺康雍乾时期的流布
    第一节 唐宋词集在顺康雍乾时期书目中的着录
        一、别集
        二、选集
    第二节 宋版唐宋词集在顺康雍乾时期的流传
        一、毛扆及毛褒所藏宋刻
        二、钱曾所藏宋刻
        三、季振宜所藏宋刻
        四、徐乾学所藏宋刻
        五、张宗橚所藏宋刻
        六、黄丕烈所藏宋刻
    第三节 唐宋词集在顺康雍乾时期的重刻与重抄
        一、唐宋词集丛刻
        (一) 汲古阁所刻唐宋词
        (二) 侯文灿刻《宋十名家词》
        二、宋词别集重刻
        三、唐宋词选集重刻
        (一) 《梅苑》
        (二) 《草堂诗余》
        (三) 《绝妙好词》
        (四) 《乐府补题》
        四、唐宋词集的重抄
        (一) 书坊及私人传抄唐宋词集
        (二) 四库馆臣抄录唐宋词集
    第四节 唐宋词集在顺康雍乾时期的校勘
        一、私人藏书家对唐宋词集的校勘——以毛扆和鲍廷博为中心
        二、四库馆臣对唐宋词集的校勘——以《四库全书总目》为中心
        (一) 字句勘误
        (二) 作者考订
        (三) 格律辨析
        (四) 版本考证
    第五节 唐宋词集在顺康雍乾时期的评点与笺注
        一、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的评点——以《山中白云词》为例
        (一) 艺术手法的点评
        (二) 思想内容的感悟
        二、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的笺注——以《绝妙好词笺》为例
        (一) 名物掌故笺释
        (二) 词人生平考证
        (三) 词人词作评价
        (四) 其他词作增补
        (五) 文字内容校勘
    第六节 唐宋词集的传播与顺康雍乾时期词风的演变
        一、《花间集》与明末清初复古之风的赓续
        二、《乐府补题》与顺康雍乾时期咏物词的繁荣
        三、《绝妙好词》与中期浙派的兴盛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的编选
    第一节 顺康雍乾时期新编唐宋词选概述
    第二节 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词选中的计量及其接受意蕴
        一、基本数据的获取、统计与计算
        二、数据的解读与分析
        (一) 时代及群体的选择
        (二) 重要词人的进退与沉浮
        (三) 词作的审视
    第三节 唐宋词的选编与顺康雍乾时期词坛风会
        一、《见山亭古今词选》:清初崇雅之风的酝酿
        二、《词综》:开启清代学南宋慕骚雅的新时代
        三、《词洁》:南北兼取的接受理念与客观上崇雅的强化
        四、《御选历代诗余》:不主一隅与悉归于正
        五、《晴雪雅词》:示人词法与南宋清雅词风的普及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词话中的传播与接受
    第一节 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词话中的传播——以《词话丛编》为中心
        一、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词话中的传播概述
        二、唐宋词在词话中的传播方式
        (一) 品评与赏析
        (二) 笺注与阐释
        (三) 辨讹与纠谬
        (四) 纪事与述闻
        三、词话传播唐宋词的特点和效应
        (一) 小众化
        (二) 碎片化
        (三) 趣味化
        (四) 深度化
    第二节 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词话中的接受——以作法的研习为中心
        一、创作进程的构思
        二、艺术境界的营造
        三、作法类型的归纳
    余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的体认与论争
    第一节 顺康雍乾时期对唐宋词人及其作品的体认
    第二节 词体观背景下的唐宋词接受
        一、诗、词之异同
        二、词、曲之异同
    第三节 词史观背景下的唐宋词接受
    第四节 顺康雍乾时期关于唐宋词接受的论争
        一、南北宋之争
        二、正变之论
        三、本色论
        四、雅俗之辨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从唐宋词接受看顺康雍乾时期词风之演变
    第一节 明末至顺治初期——宗花间、南唐、北宋与清词的小令化、艳情化
    第二节 顺治中期至康熙中期——多元化接受与清词题材及风格的多样化
        一、风云变幻的唐宋词多元接受
        二、多元接受背景下的清初词坛
    第三节 康熙后期至乾隆后期——姜张独尊与清词内容的贫弱及风格的单一
        一、从厉鹗到王昶:对姜张的坚守与新变
        二、姜张词风笼罩下的其他类型唐宋词接受
        三、姜张独尊下的雍、乾词坛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从追和看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的传播与接受
    第一节 顺康雍乾时期追和唐宋词的形式
        一、和韵
        二、集句
        三、效体
        四、櫽栝
    第二节 追和词的计量及其接受意蕴
        一、顺康雍乾时期追和唐宋词用调排行及分析
        (一) 追和用调数据基本分析
        (二) 追和十大词调
        (三) 追和词调与声情
        (四) 追和词调选用与原作及词坛风尚关系
        二、顺康雍乾时期追和唐宋词人排行及分析
        (一) 追和次数及所属时代分布
        (二) 追和十大词人
        (三) 顺康和雍乾时期追和差异分析
        (四) 稼轩词风在清前期全面回归
        (五) 康熙中期姜张词风全面崛起
        三、顺康雍乾时期追和唐宋词作排行及分析
        (一) 被追和热点作品排行比较
        (二) 被追和热点作品的词调、题材和风格比较
        (三) 顺康时期与雍乾时期被追和热点作品之比较
        (四) 被追和热点作品所属时代比较
    第三节 追和词兴盛的原因及其对顺康雍乾词坛的影响
        一、追和词兴盛原因探究
        二、追和对于顺康雍乾词坛的影响和意义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 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的传播与接受大事记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后记

(5)明代绛州学者辛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上编
    第一章 辛全生平与交游考
        第一节 明万历、崇祯年间学术思潮冲突与士人心态
        第二节 辛全生平考
        第三节 辛全求学交游考
        一、求学交游
        二、科举仕宦
    第二章 辛全着作考述
        第一节 《四书说》编纂与版本
        第二节 《乐天集》编纂与版本
        第三节 《理学名臣录》编纂与版本
        第四节 《经世石画》、《衡门芹》编纂与版本
        第五节 其余着作版本线索
    第三章 辛全学术思想研究
        第一节 理学思想
        一、《四书说》体例与思想
        二、理气论:理气同一与理一分殊
        三、心性论:性乃心体与拾掇心神
        四、工夫论:奉持一敬与矫欲成圣
        五、辛全的四书思想
        第二节 政史思想
        一、《理学名臣录》中学术史思想探析
        二、《经世石画》中政治思想探析
        第三节 文学思想
        一、辛全诗歌创作概况
        二、辛全诗歌的内容分类分析
        三、辛全诗歌的章法句法诗序
        四、辛全诗歌理论与审美探析
        五、辛全其他文体理念与创作
下编 《乐天集》笺注
参考文献
附录A 山右点校本《四书说》指瑕
附录B 辛全年表
附录C 辛全序跋书信等资料汇编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论30年代海派文学中的西式娱乐空间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空间理论研究述评
    1.3 学术研究现状分析
    1.4 研究对象与主要内容
        1.4.1 研究对象界定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2 半殖民语境中的西式娱乐空间体验
    2.1 空间殖民主义策略下西式娱乐空间的兴起
        2.1.1 租界建筑空间的权力规划
        2.1.2 西式娱乐空间的兴起
        2.1.3 西式娱乐空间中的“文化软殖民”
    2.2 “现代”与“殖民”的双重语境——上海知识分子复杂的空间体验
        2.2.1 西方娱乐空间中的现代性体验
        2.2.2 西式娱乐空间中的殖民体验
3 海派文学中西式娱乐空间的双重书写
    3.1 空间权力书写中的双重话语——以电影院为例
        3.1.1 殖民策略下电影院空间的权力表达
        3.1.2 作为摩登空间的电影院书写:对西方权力资本的向往与批判
        3.1.3 作为欲望空间的电影院书写:对西方文化观念的认同与抵触
    3.2 矛盾的异域景观书写——以舞厅为例
        3.2.1 异域情调向往与西方身份想象
        3.2.2 异域化的舞厅景观书写:“异域”的向往与“无根”的迷惘
        3.2.3 异域化舞厅中的双重舞女形象:异域化的舞女与“东方化”的舞女
    3.3 暧昧的民族话语空间生产——以公园为例
        3.3.1 公园的屈辱体验与民族话语生产
        3.3.2 公园空间的暧昧书写:对殖民性公园的批判与向往
4 双重空间话语中的知识分子主体矛盾
    4.1 海派作家的主体暧昧:空间中的世界性文化想象与殖民焦虑
    4.2 左翼作家的矛盾心态:空间的阶级批判与现代性生活向往
    4.3 双重空间话语的文学生产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传统“鬼话”通约现代“怪诞” ——施蛰存小说创作论(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多声复义:施蛰存小说研究综述
    第二节 怪诞审美:诞生、发展与现状
    第三节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第一章 “鬼话”重提:施蛰存小说的传统叙事模式
    第一节 离奇艳遇
    第二节 追魂索命
    第三节 诡异氛围
第二章 “怪诞”新生:施蛰存小说的现代特质
    第一节 超验叙事:幻想与真实的边界重置
        一、视觉叠影与幻觉专注
        二、总体怪异与局部真实
        三、“文本切入”自证技巧
    第二节 超越规范:欲望与恐惧的关系建构
        一、魔幻女性预兆死亡
        二、“降格”处理身体话语
        三、临街一瞥与临水观照
    第三节 城乡变奏:吊诡的时空组合
        一、阴影都市到怪异乡村
        二、异质空间与边缘时间
    第四节 阉割恐惧:城市的鬼影式文化
        一、囊中羞涩的东方漫游者
        二、时代病中的人性压抑
第三章 施蛰存小说“二重奏”式的现代性探索
    第一节 身份困境下的现代认知
    第二节 “回归传统”下的现代反思
        一、历史视野:文明与爱欲的冲突
        二、都市症候: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第三节 “弃明投暗”的本土探索
        一、现代方式传播“前现代”鬼话
        二、“前现代”鬼话演绎本土现代性
结语
参考文献

(8)边缘·异化·跨界 ——消费文化语境下的香港现代主义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未竟的现代
    一、“现代”的内涵与外延
    二、研究历史与现状
    三、研究动机、方法与框架思路
第一章 文学生态的多元发展
    第一节 严肃文学的绝境逢生:资本规则下文学的发生与承续
    第二节 文学转向的岔口:现代与后现代的交错并置
    第三节 文化心理的自省:于中西“之间”及“之外”的本土
第二章 “边缘”状态的复杂呈现
    第一节 一场悄然的中国“文学革命”
    第二节 香港的“边缘”之名
    第三节 香港对上海的文化反思与超越
    第四节 香港与台湾的文学互动与想象
第三章 曲折的回旋:价值观念的代际更迭与体认差异
    第一节 理想主义的呼喊:香港现代主义先驱的意识自省与欲望批判
    第二节 主体性的建构:资深一代作家的本土凝视与文化复归
    第三节 个人化的另类书写:中生代作家的压抑经验与末世情结
    第四节 重返存在的诘问:新生代作家的生存体悟与危机意识
第四章 抗争与认同:异化主题的基本架构与扩展延伸
    第一节 书写的起点:异化的城与人
    第二节 自我的指涉:从迷失到救赎
    第三节 “物质”的美学:“物化”与“化物”
    第四节 历史的焦虑:从断裂到自适
第五章 求新立异:形式文体的先锋实验与跨界探索
    第一节 理念的争论:写实与虚构的界限
    第二节 技艺的突破:文本的形式探险
    第三节 与俗文学的融合:存在与写意的武侠世界
结语 现代性的多重意义与重新书写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9)新感觉派文学中的都市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新感觉派”发生的都市背景
    二 新感觉派“都市书写”研究现状与选题意义
第一章 新感觉派文学中的都市空间
    第一节 光怪陆离的消费空间
    第二节 现代·欲念的性爱空间
    第三节 对照书写:作为“异质”存在的乡村
第二章 新感觉派文学中的摩登都市人
    第一节 魅惑:都市的“尤物”
    第二节 压抑:都市里的异乡人
    第三节 虚无:“面具”下的“无家可归”者
第三章 新感觉派都市书写的“颓废”风格
    第一节 颓废主义的界定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第二节 瞬间的审美体验
    第三节 内转的审美视角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心理世界的艺术呈现 ——中国现代心理现实主义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学术史回顾
    三、范围界定
第一章 心理现实主义小说渊源探微
    第一节 产生之文化语境
    第二节 域外模型与中国化
第二章 “经验”主导下的小说观
    第一节 关于“经验”的认识
    第二节 “经验”视域下的小说观
第三章 心理世界探索中的主题开拓
    第一节 时代的苦闷与颓废
    第二节 生存的孤独与寂寞
    第三节 生命的异化与荒诞
第四章 心理现实主义小说的艺术形式实验
    第一节 意识流手法的运用
    第二节 心理分析深入心灵
    第三节 经验世界的影像化处理
    第四节 叙述视角的多样化
第五章 心理现实主义小说的审美特征
    第一节 奇异的怪诞之美
    第二节 追求诗性之美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施蛰存的自由心性与文艺追求(论文参考文献)

  • [1]施蛰存旧体诗词创作论[D]. 张珍珍.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2]1930年代施蛰存创作的审美革新研究[D]. 牛浩宇. 陕西理工大学, 2021(08)
  • [3]“别样风景”:《文艺风景》研究[J]. 彭剑冰,袁向东.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学报, 2021(02)
  • [4]唐宋词在清代顺康雍乾时期的传播与接受[D]. 陶友珍. 苏州大学, 2020(06)
  • [5]明代绛州学者辛全研究[D]. 郭少敏.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6]论30年代海派文学中的西式娱乐空间书写[D]. 李依蔓.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7]传统“鬼话”通约现代“怪诞” ——施蛰存小说创作论[D]. 杨微.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8]边缘·异化·跨界 ——消费文化语境下的香港现代主义小说研究[D]. 黄金. 浙江大学, 2020(07)
  • [9]新感觉派文学中的都市书写[D]. 莫利婷.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8)
  • [10]心理世界的艺术呈现 ——中国现代心理现实主义小说研究[D]. 何雪凝. 山东师范大学, 2018(11)

标签:;  ;  ;  ;  ;  

史哲存的文艺自由与追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