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汇和对糖尿病的认识及治疗要点

印汇和对糖尿病的认识及治疗要点

一、印会河对糖尿病的认识及治疗要点(论文文献综述)

杨泽[1](2021)在《糖尿病肾脏疾病住院患者的中医证候探讨》文中指出研究目的依据古今理论及相关文献研究,通过住院病历收集临床资料,分析相关数据,从而进行1型与2型糖尿病肾脏疾病的证候探讨。研究方法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2009年1月1日至2021年1月12日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1型糖尿病肾脏疾病病历筛选采取“普查”的方式,全面收集所有病历;2型糖尿病肾脏疾病采用判断抽样法以不低于200例的样本量进行病历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病历,以“临床信息采集表”收集临床信息包括一般情况、中西医诊断、四诊信息及理化检验。收集到的临床资料以电脑软件(Microsoft Excel、SPSS 25.0)进行录入及统计。结果分析以直观描述为主。研究结果本次研究纳入病历总计231份,1型糖尿病肾脏疾病30例,2型201例。(一)一般情况1.30例1型糖尿病肾脏疾病患者中,非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与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比例为2:1。2.年龄段分类:1型以中年人为主(53.3%),2型以老年人为主(52.2%)。3.形体分类:1型以正常形体为主(60%),肥胖在2型更多见(68.7%)。4.家族史:1型与2型均以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多见。5.亲属糖尿病患病情况:1型未见其子女患有糖尿病;部分2型表示其子女患有糖尿病。(二)临床情况1.Mogensen分期:30例1型以Ⅳ期(60%)较为主、Ⅳ期占36.7%;201例2型中Ⅲ期(47.8%)与Ⅳ期(51.7%)的分布相对平均。2.慢性肾脏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分期:1型以1期(63.3%)多见,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正常占主要,2型以1期(42.8%)及2期(31.3%)多见,eGFR正常及轻度下降为主。3.Mogensen分期中eGFR分布:1型的尿白蛋白排泄与肾功能比较相应,微量蛋白尿时,大部分eGFR正常,只有小部分轻中度下降;而2型在此期民经出现eGFR轻到中重度的下降。4.理化检验:无论1型或2型,大部分指标(血肌酐、尿素氮、尿酸、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脂、脂蛋白)平均值直观上Ⅳ期均较Ⅲ期高,而eGFR平均值Ⅳ期均较Ⅲ期低。2型糖尿病肾脏疾病Ⅲ期与Ⅳ期比较,糖化血红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的平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酸、血肌酐、尿素氮、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预估肾小球滤过率的平均值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Ⅲ期到Ⅳ期尿白蛋白排泄增加的同时,这些指标有显着性变化。5.并发症、合并症:1型Ⅲ期最多见为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及高脂血(各占7例),1型Ⅳ最多见为高血压(14例);2型Ⅲ期最多见为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83例),2型Ⅳ期为高血压(94例)。(三)1型糖尿病肾脏疾病证候探讨1.不论Ⅲ期或Ⅳ期,均以“消渴”为第一诊断,但形式具体各异。2.Ⅲ期以“消渴”单病诊断占55.5%,Ⅳ期为22.2%,余均以“消渴+其他病证”为其诊断形式;当中“其他病证”所含病证最少为1种,最多为5种,例:“消渴+眩晕”、“消渴+视瞻昏渺+痹证+眩晕+中风+瘿病”。3.除却消渴,Ⅲ期中视瞻昏渺、痹证、眩晕、心悸,这4种病证在诊断中出现频次相同(各2例),并列第二。Ⅳ期以水肿(6例),视瞻昏渺、痹证(各4例),为出现频次中的第二及第三。4.Ⅲ期(54.5%)与Ⅳ期(41%)均以“证+兼挟证”为其主要辨证形式。Ⅲ期单证诊断占27.3%,Ⅳ期24%;“证+证”的诊断形式Ⅲ期占18.2%,Ⅳ期35%。5.“气阴两虚”证为Ⅲ期与Ⅳ期的主要证型。6.Ⅲ期证型出现依次为:气阴两虚最多(3例),其次为阴虚热盛(2例),余证如气虚血瘀、水湿泛滥、湿热内蕴等,各占1例。7.Ⅳ期证型出现依次为:气阴两虚最多(11例),其次为脾肾两虚(2例)、水瘀互结或血瘀水停(2例),余证如阴虚热盛、阴阳两虚、水湿泛滥等各占1例。8.“瘀”证为Ⅲ期及Ⅳ期的主要兼挟证。Ⅲ期还出现了“痰、湿、热”3种兼挟证。Ⅳ另外只出现了“湿”证。9.临床表现以“消渴相关”、“体重改变”、“水肿表现”、“下肢水肿程度”、“小便伴有泡沫及夜尿表现”、“其他症状”进行初步分述:9.1 Ⅲ期(1)消渴相关症状:以“多饮”最多见;口渴、尿频、尿量多频次相同,并列第二;最少见为多食;没有患者出现易饥及消瘦。(2)体重改变:11例患者只有2名提及体重下降。(3)水肿表现:1例提及双下肢浮肿。(4)下肢水肿程度:未提及。(5)2例表示小便伴有泡沫;4例表示夜尿增多。(6)其他症状表现:口干、乏力、眠差/失眠为前3位最多见。整体以头身胸腹相关的症状或体征多见。9.2 Ⅳ期(1)消渴相关症状:以“多饮”最多见;其次为口渴及多食;易饥及消瘦出现频次并列第三;最少见为尿频;没有患者提及出现尿量多。(2)体重改变:2例提及体重增加。(3)水肿表现:1例出现眼睑/面的浮肿;10例出现下肢水肿。(4)下肢水肿程度:6例轻度;2例中度;另外2例未提及水肿程度。(5)小便:6例表示小便伴有泡沫;6例表示夜尿增多。(6)其他症状表现:口干、乏力、视物模糊为前3位最多见。整体以头身胸腹相关的症状或体征多见。10.Ⅲ期舌苔脉的频数统计前三依次为:舌红(9例),舌暗(8例),舌淡(3例);苔白(5例)、黄(5例)、腻(5例),苔薄(4例),苔厚(3例);脉弦(7例),脉细(4例)、脉滑(4例),脉沉(3例)。Ⅳ期:舌暗(12例),舌红(8例),舌淡(7例);苔白(10例),苔腻(9例),苔薄(8例);脉细(10例)、脉弦(10例),脉滑(8例),脉数(4例)。11.病、证、症及舌苔脉象种类的定量计算:Ⅲ期出现了 8种病、6种辨病组合、10种证型、4种兼挟证、41种“刻下症”、9种舌象、6种苔象、6种脉象;Ⅳ期出现9种病、12种辨病组合、13种证型、2种兼挟证、50种“刻下症”、8种舌象、6种苔象、6种脉象。(四)2型糖尿病肾脏疾病证候探讨1.2型也是不论Ⅲ期或Ⅳ期,均以“消渴”为第一诊断。2.Ⅲ期以“消渴”单病诊断占42.7%,Ⅳ期为28.8%,余均以“消渴+其他病证”为其诊断形式;当中“其他病证”所含病证最少为1种,最多为5种。3.除却消渴,Ⅲ期中眩晕(18例),痹证(16例)、胸痹(13例)依次为出现频次前三,Ⅳ期则以水肿(24例),眩晕(20例),痹证(17例)为前三。4.Ⅲ期(67%)与Ⅳ期(61%)均以“证+兼挟证”为其主要辨证形式。Ⅲ期单证诊断占21&,Ⅳ期26%;“证+证”的诊断形式占Ⅲ期11%,Ⅳ期13%,另外1例Ⅲ期出现“证+证+兼挟证”的诊断。5.“气阴两虚”证为Ⅲ期与Ⅳ期的主要证型。6.Ⅲ期证型出现依次为:气阴两虚(51例),气虚血瘀(8例),肝胃郁热、湿热内蕴(各5例)。7.Ⅳ期证型出现依次为:气阴两虚(50例),脾肾亏虚(9例),气虚血瘀、痰瘀互结(各5例)。8.“瘀”证为Ⅲ期及Ⅳ期的主要兼挟证。除了“痰、湿、热”,Ⅳ期另外还出现了“浊”证。9.临床表现以“消渴相关”、“体重改变”、“水肿表现”、“下肢水肿程度”、“小便伴有泡沫及夜尿表现”、“其他症状”进行初步分述:9.1 Ⅲ期(1)消渴相关症状:以“多饮”最多见(49例);其它依次为:尿频(13例)>口渴(12例)>尿量多(7例)>多食、易饥(各5例)>消瘦(3例)。(2)体重改变:7名提及体重下降,1名提及体重增加。(3)水肿表现:25出现下肢水肿,3名出现眼睑/面的浮肿。(4)下肢水肿程度:16例表示轻度水肿,4例中度。(5)55例表示小便伴有泡沫;36例表示夜尿增多(6)其他症状表现:口干、乏力、视物模糊为症状频数排列的前三名。整体以头身胸腹相关的症状或体征多见。9.2 Ⅳ期(1)消渴相关症状:以“多饮”最多见;其他依次为:尿频>口渴>尿量多>易饥>多食>消瘦(2)体重改变:5例提及体重增加,6例提及体重下降。(3)水肿表现:7例出现眼睑/面的浮肿;51例出现下肢水肿。(4)下肢水肿程度:27例轻度;7例中度;3例重度。(5)小便:61例表示小便伴有泡沫;48例表示夜尿增多。(6)其他症状表现:口干、乏力、视物模糊为前3位最多见。整体以头身胸腹相关的症状或体征多见。10.Ⅲ期与Ⅳ期舌体及脉的表现相同,其出现频数前三均为:舌暗、舌红、舌淡;脉弦、脉滑、脉细。两期苔的表现频次及排序上稍有不同:Ⅲ期为苔腻(54例),苔白(49例),苔黄(40例);Ⅳ期为苔腻(55例),苔黄(49例),苔白(47例)。11.病、证、症及舌苔脉象种类的定量计算:Ⅲ期出现18种病、28种辨病组合、28种证型、4种兼挟证、73种“刻下症”、11种舌象、10种苔象、12种脉象;Ⅳ期出现19种病、35种辨病组合、31种证型、5种兼挟证、76种“刻下症”、11种舌象、8种苔象、9种脉象。研究结论1、2型糖尿病肾脏疾病证候辨证形式内涵极其繁复,病程中其它并发、合并病证的出现增加其探讨的难度。1型与2型糖尿病肾脏疾病的Ⅲ期、Ⅳ期证候表现中均存在消渴相关症状,提示临床诊治糖尿病并发症的同时应重视原发病的调治。

窦豆[2](2021)在《基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上篇:以《金匮要略》仲景薏苡四方(即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薏苡附子散、薏苡附子败酱散和《千金》苇茎汤)为出发点,考证澄清四方条文的原文原貌和仲景原意,梳理后世注家流变和传承脉络,从古今相关医案报道中总结薏苡四方的临床应用情况。下篇:以上篇为基础,分析薏苡四方所体现的治则治法、配伍选药及剂量制法等规律,结合仲景对湿邪及痈、痹的“病脉证治”认识,总结提炼仲景之薏苡仁运用经验,并分析其对后世的影响。附篇:对薏苡仁“下气祛湿,解痹消痈”之功效进行初步的现代诠释。研究方法:上篇:对薏苡四方进行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研究,具体方法包括:1.版本校勘:将邓珍本、吴迁本等进行对照,对于差异较大者,考证其正误,以期最大限度接近原貌。2.字义考证:借助上古汉语文献对仲景薏苡四方条文进行逐字训义,从训诂学角度考证回归仲景原意。3.疑难问题辨析:分析后世注家对仲景原文诠释的流变,以求溯流澄源,结合字义考证结果,对条文和方药相关问题进行析疑。4.医案整理分析:借助中华医典和中国知网等数字工具,系统收集薏苡四方相关古今医案,进行定量数据分析整理,体现循证医学思想。下篇:从继承、发展和后世应用论述仲景运用薏苡仁的方法和规律,具体方法包括:1.文献研究:通过查阅文献,搜集、整理仲景之前先民对薏苡的认识;整理后世本草及医案医话等着作中对仲景运用薏苡经验的传承发展。2.理论探讨:结合《黄帝内经》中对于湿邪、痹、痈的有关论述,分析仲景对水、湿、痰、饮、雾等邪气致病的认识以及痹、痈之“病脉证治”,总结提炼仲景对薏苡仁功效的发展及其运用薏苡仁之经验。附篇:主要研究方法为蛋白组学检测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成果:上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麻杏苡甘汤剂量应以吴迁本为是,并非“轻剂”;本方证以湿邪致病为主,存在久聚寒凉的因素,而非“痹久化热”;全方散寒除湿,薏苡在方中起到祛湿除痹的关键作用,这蕴含着为仲景所独有、而后世却未能充分挖掘继承的治湿法,即“动以治静,下气祛湿”。2.薏苡附子散之“胸痹缓急”应理解为“(胸痹疼痛症状的)舒缓安适和紧切拘急”,即基于“缓”、“急(褊)”的本义“宽绰、窄紧”而直译。本病以湿邪痹阻心胸为核心,薏苡在其中具有下气祛湿除痹之功。本方为平素服用所设,而非急救之剂。3.薏苡附子败酱散所论之痈脓,属病久本湿标热之证,全方功效为清热除湿消痈,方中薏苡起到化湿消痈之用,附子为扶真阳以祛湿而非祛寒。方后“小便当下”并非误写,而是本方确能通利小便而消痈。薏苡附子败酱散在后世的解读中,逐渐被认为与大黄牡丹汤一祛寒湿、一治湿热,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方的应用。4.《千金》苇茎汤确属仲景原方,而非首创于《千金》;条文中之“烦满”指热郁而成的胸胁胀满,非情志症状;“胸中甲错”所述可能为心胸脏腑纹理之变化;“瓜”字在仲景时期专指果瓜中的甜瓜,故仲景之“瓜瓣”应为甜瓜子而非冬瓜子。注家对本方治疗湿热还是津亏存在争议,实际上湿热内壅即可形成津液疏布障碍,因而正适合使用既能利湿、又不温燥伤津的薏苡仁进行治疗。本方之变方、类方亦说明薏苡仁在方中发挥着祛湿、消痈、排脓的重要作用。5.由医案整理可知,仲景薏苡四方在后世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和运用,适应症不断扩大,同时在传承中也出现了诸多发展变化,如以麻杏苡甘汤配伍大量清热利湿之品治疗湿热证、以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大附子用量治疗寒湿阳虚证等。下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截至仲景之前,人们对薏苡功效的认识已经包括:治疗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下气;久服轻身益气/轻身省欲;胜瘴气;令人宜子。2.仲景对于湿邪为患的认识具有内在统一性:湿邪重浊、滞着不行,静而不动,寒湿闭阻而成痹、湿热壅滞则为痈。薏苡四方所治疗的风湿痹、胸痹、肠痈、肺痈之根本病机均不离湿邪为害。3.仲景将《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薏苡仁“下气”功效用于祛湿,将薏苡仁功效发挥为“下气祛湿,解痹消痈”,是其独有的发展和贡献,与后世之燥湿法有较大区别。仲景薏苡运用经验主要可概括为:通过“下气祛湿、动以治静”,治疗湿邪闭阻壅滞之痹与痈脓,在配伍上突显了薏苡“凉体而温用”的特点,在治法上达到了“治实以补虚”的目的。4.仲景的薏苡仁运用经验在后世得到传承。一方面是本草着作中的体现:薏苡四方主治之肺痈、风湿、胸痹等疾病在后世本草着作中作为薏苡主治范围得到了传承保留。另一方面是在临床运用中的体现:既有经方派的继承发扬,如运用薏苡诸方治疗痈、痹等证;亦有温病学派的拓展运用,如创立三仁汤等,从理论和临床上丰富了对薏苡的功效认识及运用经验。附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薏苡仁用药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清蛋白组学检测显示共有66种蛋白表达显着升高或降低。2.部分差异蛋白可能通过控制炎症反应和M2型巨噬细胞极化,在类风湿关节炎、冠心病、溃疡性结肠炎以及脓毒症、肝脓疡、急性阑尾炎等感染性疾病中发挥作用,即体现薏苡仁“解痹消痈”的功能。3.部分差异蛋白可发挥调节血脂、改善阿尔茨海默病等作用,同时,本研究发现薏苡仁能够下调10种促癌基因和上调1种抑癌基因的表达。这三类疾病均与中医之水湿痰浊关系密切,对这些蛋白的调节可能为薏苡仁“下气祛湿”化浊功效之体现。结论:1.本研究基于薏苡四方的原文原意澄清及流变梳理,得出了部分与现有认识不完全相同的理解。这些理解来源于较为可靠的考据方法和翔实的文献证据,因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回归仲景之原意。2.仲景基于薏苡仁“下气祛湿,解痹消痈”之功,通过下气祛湿、动以治静、凉体温用、治实补虚等方法,运用薏苡仁治疗痹、痈等,属湿邪为患、闭阻壅滞之病证。这些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提炼总结,使得《金匮要略》中部分隐性知识得以显性化,有利于其更好地为临床所用。3.蛋白组学研究初步对薏苡仁“下气祛湿,解痹消痈”之功进行了现代诠释,但本研究样本量小,仅为初步探索,后续还需更多研究进行验证。本研究的创新性体现在三个方面:1.纵横结合:上篇为纵向研究,即按照从上古汉语文献、历代注家到现代医案的脉络,从源至流,澄清仲景原意。下篇为横向研究,即探讨薏苡四方及其主治疾病之共性,挖掘其内在联系。纵向研究为横向研究之基础,而后者是前者的深入和延申。2.理论贯通:在《黄帝内经》关于湿邪、痹和痈的病理生理之经典理论指导下,探讨仲景对于痹和痈的“病脉证治”诊疗思路,使二者之理论相互贯通,深度阐发薏苡四方主治疾病规律和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3.古今融合:对于薏苡仁影响蛋白组学变化的分析,以结合中医理论为主,阐发其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关系,将中医理论与现代诠释有机融合,以期指导进一步的探索。

吴袁元[3](2021)在《丹蛭降糖胶囊干预T2DM-IR患者临床疗效的回顾性分析及对GK大鼠Sestrin2/mTOR/S6K1信号通路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丹蛭降糖胶囊干预T2DM-IR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GK大鼠骨骼肌组织IRS-1和Sestrin2/m TOR/S6K1信号通路的作用及其潜在机制。方法:1临床研究筛选病案中符合纳入标准的气阴两虚夹瘀型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Type 2Diabetes Mellitus with Insulin Resistance,T2DM-IR)住院患者100例。将降糖药物为常规口服降糖药划为西药组;将西药组治疗的基本方案上联用丹蛭降糖胶囊(DJC,0.4g/粒,4粒/次,3次/日)口服的患者划为中药组。使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一般情况、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 PG)、空腹胰岛素(FINS)、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定量胰岛素敏感性检测指数(QUICKI)、糖基化血红蛋白(Hb A1c)、血脂(TG、TC、HDL-C、LDL-C)、体重指数(BMI)、中国人内脏脂肪指数(CVAI)等内容进行统计与分析,并观察两组患者的安全性指标。2动物实验选择无特定病原体(Specific pathogen free,SPF)级雄性Wistar大鼠10只作为空白对照组,体重:190±10g,给予普通饲料;SPF级雄性自发性T2DM(Goto-Kakizaki,GK)大鼠50只,体重180±30g,给予高脂饲料。GK大鼠常规适应性饲养1周,检测随机血糖并选出2次≥16.7mmol/L的GK大鼠,联合病证结合造模方法诱导大鼠T2DM-IR气阴两虚夹瘀模型。根据血糖高低排序编号,将成模后的GK大鼠完全随机分成模型组、DJC高剂量组(DJC-H)、中剂量组(DJC-M)、低剂量组(DJC-L)、西药组,每组10只。其中空白组及模型组实验期间予以生理盐水(5ml/kg·d)灌胃,西药组予以二甲双胍(0.1g/kg·d)灌胃,中药高、中、低剂量分别予以0.99g/kg·d、0.49g/kg·d、0.25g/kg·d灌胃,共灌胃6周。实验期间空白对照组喂以基础饲料至实验结束,余五组均喂以高脂饲料。实验过程中,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每2周记录一次体重,每周通过尾静脉采血测量空腹血糖(FBG),干预前后通过眶下静脉采血检测血清胰岛素(FINS),计算HOMA-IR、QUICKI。于干预后6周取材,在取材前第三天最后一次给药后,将大鼠禁食12小时。通过尾静脉血测FBG,后通过管饲法给大鼠50%葡萄糖溶液(2.0g/kg),在给予葡萄糖后30分钟,60分钟和120分钟时,在大鼠的尾尖采集血样,并测量每个时间点的血糖值,计算各组的血糖曲线下面积(AUC)。取材当天麻醉后取腓肠肌组织,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腓肠肌组织中Sestrin2、P-m TOR、m TOR、P-S6K1、S6K1、IRS-1的蛋白表达水平。1临床研究结果(1)本课题共计纳入病例100例,中药组52例,西药组48例。两组在年龄、性别、DM病程、T2DM家族史、腰围、BMI、CVAI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2)治疗后两组的FPG、2h PG、Hb A1c、FINS、HOMA-IR组内比较均降低(P<0.01);中药组比西药组的FPG、Hb A1c、FINS、HOMA-IR降低明显(P<0.01);中药组及西药组的QUICKI指数组内比较均上升(P<0.05),且中药组升高程度更明显(P<0.01);(3)治疗后两组的TC、TG组内比较均降低(P<0.05),且中药组降低程度更明显(P<0.05),两组的HDL-C组内比较均上升(P<0.05),且中药组升高程度更明显(P<0.05);两组LDL-C治疗后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两组BMI、CVAI组内比较均降低(P<0.01或P<0.05);中药组比西药组CVAI降低明显(P<0.05),BMI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动物实验结果(1)GK大鼠处于持续高血糖状态,表现出体重增加,反应缓慢,活动减少,大便秘结,皮毛粗糙,不同组GK大鼠在给予药物治疗之后上述状态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尤以给予DJC-H组改善最为明显。(2)造模后各组GK大鼠较空白组的体重减轻(P<0.05),FBG水平显着上升(P<0.01)。与模型组相比,DJC-H组干预后体重有所下降(P<0.05),其余组差异不明显(P>0.05);各治疗组大鼠FBG均明显减低(P<0.01),西药组较DJC组FBG减低程度明显,但与DJC-L、DJC-H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3)与模型组相比,DJC-H组、DJC-M组、西药组干预,都可以明显改善FINS水平(P<0.01),但各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DJC-H组、DJC-M组或西药组干预,都可以显着降低HOMA-IR水平(P<0.05或P<0.01),以西药组降低更为显着(P<0.01);DJC-H组、DJC-M组、西药组干预,都可以增加QUICKI水平(P<0.01)。三组对于对大鼠血清FINS水平及QUICKI水平的影响,以西药组改善更为显着,但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各治疗组大鼠餐后各时间点血糖值、AUC减少(P<0.01),西药组AUC下降幅度更为显着(P<0.05)。(4)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大鼠TG、TC、HDL-C、LDL-C水平均有所改善,DJC-H组及西药组血清TG、TC、HDL-C、LDL-C水平均明显改善(P<0.05或P<0.01),DJC-H组降低LDL-C水平更为显着(P<0.01)。(5)与模型组相比,DJC-M组、DJC-H组及西药组干预后IRS-1相对表达量均升高明显(P<0.05或P<0.01);各治疗组Sestrin2相对表达量均升高明显(P<0.05或P<0.01);各治疗组P-m TOR相对表达量均下降明显(P<0.01或P<0.05);DJC-M组、DJC-H组及西药组m TOR、S6K1相对表达量下降明显(P<0.05),DJC-H组及西药组P-S6K1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DJC可改善气阴两虚夹瘀型T2DM-IR患者血糖指标,进一步提高机体胰岛素敏感性,可发挥调脂及维持体重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干预Sestrin2/m TOR/S6K1信号通路,上调Sestrin2,促使P-m TOR蛋白表达降低,进一步使P-S6K1蛋白表达降低,增强IRS-1蛋白表达,达到改善IR的效果。

刘星[4](2020)在《基于运气学说的温病辨证论治规律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运气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体系最早在《素问》七篇大论中集中论述,并在《黄帝内经》其它篇章中具体运用。在中医学文献中,温病的概念亦最早见于《黄帝内经》,那么温病在病因、病机、发病、辨证及治疗等方面必然与运气学说存在难以割舍的关系,学者对此研究较少。本文试图将温病与运气学说结合起来研究,探讨运气学说的理论范畴、运气学说在温病辨证论治中的具体运用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明确基于运气的温病辨治规律。方法:借鉴医史文献的研究方法,采用传统文献挖掘、理论与临床应用探讨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黄帝内经》为主要研究文献,结合后世医家有关运气及温病研究的相关着作与论文,对其分析整理归纳。通过对上述文献的深入研究,阐述运气学说的科学性和理论范畴,以及在《黄帝内经》中的具体运用,并基于此阐明温病的辨证论治规律及疫病的发生与防治。结果:文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运气学说的形成主要是以朴素的天文和历法知识为基础,而源于运气学说的“天人相应”观念亦有其天文、物理学等科学依据。运气学说的理论范畴除了干支推演理论,主要包括其对人体的生理病理及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方面的认识,这些在七篇大论中有系统概述,而详细的理论应用必须探求整个《黄帝内经》。第二部分论述运气学说在《黄帝内经》中的具体运用。“伤于寒”是导致免疫力下降、感受病原微生物的主要因素,属于疾病的诱因。四时气候的不同变化影响体质,体质最终决定发病证候的寒热虚实,而非六淫。三阴三阳开阖枢学说描述太阳、太阴时,“开”、“关”并存并用,其用取象比类的思维细致地描述了人体三阴三阳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开阖枢“折”即为三阴三阳病。经气倾移是三阴三阳病的本质,主要由人迎寸口脉法来判定倾移的六经方向和经气多少,辨识三阴三阳病的过程就是六经辨证的过程。第三部分论述基于运气学说的温病辨证论治规律。温病的病机可以归纳为:失于藏精,感受邪毒,发必温病。“伏气”的本质是异常气候(六淫)加于人体后形成的体质状态,并影响未来发病的寒温性质。温病的发生主要是因于体质阳升热化,即“不藏精”,而“不藏精”受气候因素影响较大,包括“冬伤于寒”。卫气营血辨证缺少对具体的经脉脏腑病位的辨别,临证必须结合六经辨证。吴鞠通的三焦辨证严格来说并不是一种单纯的、创新的辨证方法,教材将其等同于脏腑辨证,就失去了本义,辨治温病也就很难单独以之为纲。而六经辨证不仅兼纳经络、脏腑,而且每一经皆有卫、气、营、血之分,是一种纵、横交叉立体式的较完整的辨证方法,实际含纳三焦辨证,并能融合卫气营血辨证;辨治温病应采用以六经为纲、卫气营血为目的六经辨证体系。同时,温病的治疗须采用同是源于运气的气味治法。第四部分论述疫病的发生规律和预测方法。《黄帝内经》时代的先人不仅早已认识导致疫病等恶劣疾病发生的致病原,即其所谓“邪鬼”、“五尸鬼”,而且认识到“三虚”可致疫病,还运用运气学说准确地预测疫病的发生。文章最后用运气学说分析了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结论:运气学说具有客观的天文学、物理学等科学基础。运气学说不仅在七篇大论中集中论述,更是整个《黄帝内经》及乃至整个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其在《内经》中得到具体、广泛地应用。进而温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方法、治疗方法等多源于运气,从而形成基于运气学说的温病辨治规律,以及疫病(包括温疫)的发生与防治规律。

王宣权[5](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的赵进喜教授三阴三阳辨证法治疗2型糖尿病经验总结》文中认为背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种主要以糖、脂肪、蛋白质紊乱为主的代谢综合征,是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正逐年上升。目前,西医主要采用生活方式干预结合药物的方法来治疗2型糖尿病,虽降糖药物种类较多,能较好的控制血糖情况,但其并发症多,致残率高,对社会经济造成的负担越来越重。中医药防治2型糖尿病具有一定优势。赵进喜教授长期从事内分泌科的临床、科研、教研工作,对2型糖尿病具有较深刻的认识,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总结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经验,对于中医药传承具有重要意义。目的:采用数据挖掘的技术,对赵进喜教授诊治2型糖尿病的经验进行多维度系统分析,总结赵进喜教授三阴三阳辨证法治疗2型糖尿病的学术思想,并评价三阴三阳体质辨识软件的准确率,可为中医药防治2型糖尿病提供借鉴。方法:本研究收集2019年6月-2019年12月期间,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肾病内分泌科门诊就诊,确诊为2型糖尿病并由赵进喜教授开具处方的患者医案141例。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2.1)”、SPSS 26.0和Force Atlas图布局算法等研究工具,分别对症状、证候、体质、用药等内容进行频次统计、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复杂网路图形布局,并对结果进行研究,挖掘赵进喜教授应用三阴三阳辨证法治疗2型糖尿病的经验。同时应用三阴三阳体质辨识软件自动判断患者体质,将系统结果与专家临床判定结果进行对比,以评价体质辨识软件准确率。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41例2型糖尿病患者。患者男性78例,女性63例,年龄集中在40-69岁,占全部患者人数的73.759%。年龄分布结果以中老年居多。就症状而言2型糖尿病患者方面,多见乏力、性急易怒、口干、腰酸、膝软无力、双目干涩、多食易饥及自汗易感等。舌诊常见舌体胖、舌质紫暗、舌体胖舌苔白、舌苔腻及舌下络脉色紫怒张等。脉象有脉沉、脉弦、脉滑、脉细、脉沉细及脉滑数等。四诊所得症状出现次数,由多到少依次为性急易怒、口干、腰酸、膝软无力、双目干涩、舌体胖、脉沉及多食易饥等。中医证候统计结果最常见的为血瘀证(81.560%),其次为阴虚证、郁热证、结热证、痰湿证及痰热证等。三阴三阳体质分布结果频次由高到低排序,前三名为厥阴体质(40.430%)、少阳体质(39.010%)、阳明体质(14.180%)。三阴三阳体质各亚型的分布方面,少阳乙型(24.110%)为最高,其次为厥阴甲型、少阳丙型、阳明甲型、厥阴乙型等。赵进喜教授治疗2型糖尿病最常用的药物为丹参、葛根、黄芩、荔枝核、蚕沙、柴胡、白芍、鬼箭羽、地骨皮、黄连及仙鹤草等。就其药性而言,四气方面选用寒性、微寒及温性药物较多。五味方面选用苦味、甘味及辛味较多。就其归经而言,归肝经的药物使用频次最高,其次是肺、脾、肾及胃等。就其中药功效而言,清热燥湿和泻火解毒选用最多。厥阴体质最常出现症状为性急易怒,其次为乏力、口干、腰酸及双目干涩等。结果显示,性急易怒与厥阴体质关系最为密切。少阳体质最常出现症状为乏力其次为舌体胖、心情忧郁、心情忧郁或心烦等。其中,心情忧郁和心情忧郁或心烦两者的置信度较乏力和舌体胖更高,显示与少阳体质关系密切。阳明体质最常出现症状为脉沉、脉滑、肢体麻痛、定位刺痛或夜间加重、夜尿多、五心烦热及脘腹胀满。结果显示,阳明体质与脉沉、脉滑密切相关。其中,阳明体质与肢体麻痛、定位刺痛或夜间加重和脘腹胀满关系密切。体质与证候的关系方面,厥阴体质最常出现的证候为痰湿证,湿热证、血虚证及肝阳证。其中肝阳证置信度最高(0.470),显示与厥阴体质关系密切。少阳体质最常出现的证候为郁热证、阴虚证、结热证、气虚证、痰热证及气滞证等。其中气滞证置信度较高(0.530),显示与少阳体质关系密切。阳明体质最常出现的证候为血瘀证、湿热证、血虚证、水湿证、湿浊证。水湿证置信度较高(0.260),显示与阳明体质关系密切。在体质-证候-中药的复杂网路图中显示,在体质中某些症状的表现较为突出,症状与体质之间有一定的趋向性。赵进喜教授治疗2型糖尿病的核心药物包括柴胡、黄芩、北沙参、半夏、陈皮、葛根、丹参、夏枯草、苍术、白术、茯苓、黄芪、川芎、当归、白芍、鬼箭羽、牛蒡子、蚕沙、地骨皮、黄连、甘草等。最常用的药对有续断片、桑寄生;桃仁、红花;龙骨、牡蛎;玉竹、豨莶草等。最常用的药串有土茯苓、萆薢、石韦、穿山龙;僵蚕、姜黄、熟大黄、蝉蜕;桃仁、红花、水蛭、地龙等。三阴三阳体质小程序性能评价方面,以少阳体质判断准确率达82.432%。厥阴体质判断准确率达81.091%。阳明体质判断准确率达82.432%。而太阴体质、少阴体质及太阳体质准确率分别为98.469%、95.946%、97.297%,虽然准确率高,但阳性似然比或阴性似然比的数值出现NA值或0.000的值。该为样本量不足,可待提高样本量后再次求证。对三阴三阳亚型体质的评价中,少阳甲型体质判断准确率达90.541%。少阳乙型体质判断准确率达74.324%。少阳丙型体质判断准确率达85.135%。厥阴甲型判断准确率达78.378%。厥阴乙型体质判断准确率达89.189%。厥阴丙型体质判断准确率达94.595%。阳明甲型体质判断准确率达83.784%。阳明乙型体质判断准确率达94.595%。阳明丙型体质判断准确率达 98.649%。结论:①本研究的病历资料中,2型糖尿病三阴三阳体质分类,厥阴、少阳和阳明体质较多。②基于本研究的病历资料,赵进喜教授治疗2型糖尿病重视辨病与辨证论治相结合,常用清热药与活血化瘀药,体现着赵进喜教授重视针对病机用药思路。③三阴三阳体质辨识软件准确度较为满意,对体质亚型的判定准确度有待采集更多数据进一步评价。

张璋[6](2019)在《高脂血症中医证素与中药用药规律及生化指标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一、目的探索高脂血症中医证素特点、证素与中药用药的关联性、证素与临床生化指标的关联性。从理论、诊断、治疗环节探索高脂血症统一便捷的中医辨证方法及治疗的规律性、客观性、规范性,为高脂血症中医临床诊断和中药治疗提供参考依据。二、方法(1)文献研究。(1)理论研究。用文献调查法、比较研究法、概念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梳理古代和现代有关高脂血症和中医证素文献,通过归纳演绎、抽象概括、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归纳概括高脂血症中医学及中医证素领域研究观点。(2)数据挖掘。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三大数据库中检索有关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文献。一方面从筛选的文献中提取中医证型,统一规范中医证候名。依据证型分解证素的理论来提取中医证素。一方面从文献中提取中医治疗部分的中药,并统一规范中药名称、四气、五味、归经及功效。建立高脂血症文献中医证素与中药研究数据库。用SAS9.4统计软件和关联规则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病位证素、病性证素、中药药性及使用的频数进行统计,采用关联规则分析证型、病位证素、病性证素与中药之间关系,中药配伍关系,对它们间的关联关系采用cytoscape进行可视化展示。(2)临床研究。临床采集209名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一般资料、中医四诊临床信息和TC、TG、LDL-C、HDL-C、PT、APTT等一系列临床常用生化指标检测数据。运用“中医智能(辅助)诊疗系统10.0版”软件对患者的中医四诊信息分析提取中医证素(病位证素、病性证素),建立高脂血症中医证素与临床生化指标研究数据库。采用SAS9.4统计软件对病位证素、病性证素与性别、年龄、临床生化指标的关系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三、结果(1)文献研究。(1)理论研究。高脂血症从中医学病因病机上大多认为饮食不节、过逸少劳、情志内伤、痰浊不化、瘀血阻滞、脏腑失调。证素与高脂血症为数不多的研究显示病位证素以脾、肝、肾为常见。病性证素虚实都有,实性病性证素以痰、瘀、气滞常见,虚性病性证素以气虚、阴虚常见。(2)数据挖掘。从筛选符合研究标准的120篇文献中提取的中医证型经过规范证候名得到主要中医证型14个,提取的病位证素7个,分别是脾、肾、肝、经络、胆、胃、心神(脑)。病位证素脾,肾,肝三者占到88.55%。提取的主要病性证素12个,分别是痰、血瘀、阴虚、气虚、湿、气滞、阳虚、火(热)、精(髓)亏、血虚、毒、阳亢。治疗高脂血症高频使用中药的四气主要为“温、平、微寒、寒、微温”,五味主要为“甘,苦,辛”,归经主要为“肝经、脾经、胃经、肺经、心经、肾经”。排在前10位的高频使用单味药分别是山楂,丹参,泽泻,茯苓,何首乌,半夏,白术,决明子,陈皮,大黄。高频使用中药用药种类主要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消食药、清热药、理气药和化痰药。主要病位证素脾、肝、肾与中药置信度和关联度高的是:脾与泽泻、茯苓、丹参、山楂;肾与何首乌、泽泻;肝与何首乌、决明子;频数排前的病性证素痰、血瘀、阴虚、湿、气滞、阳虚、火(热)与中药置信度和关联度高的是:痰与山楂、泽泻、半夏、丹参、茯苓;血瘀与山楂、丹参;湿与山楂、茯苓、泽泻;阴虚与何首乌、枸杞子、山楂、泽泻;气滞与柴胡、山楂、白芍、丹参;阳虚与附子、厚朴、白术、苍术、干姜、淫羊藿;火(热)与决明子,大黄,山楂,柴胡,丹参,茵陈。中药配伍提示有三个组合常用,组合一:半夏、陈皮、茯苓、白术;组合二:山楂、大黄、丹参、决明子、何首乌、泽泻;组合三:枸杞子,山茱萸,山药,熟地黄。(2)临床研究。临床筛选符合研究标准的209名高脂血症患者中男性患者95名(45.45%),女性患者114名(54.55%)。将收集的中医四诊信息通过“中医智能(辅助)诊疗系统10.0版”软件提取得到病位证素12个,分别是病位证素肝、心、胸膈、胃、肺、脾、肾、经络、筋骨、膀胱、心神(脑)、大肠。病性证素18个,分别是病性证素痰、阴虚、湿、阳亢、血瘀、火(热)、血虚、气虚、气滞、燥、阳虚、津亏、气逆、水停、动风、不固、动血、血热。分析发现:病位证素脾、肝、心和病性证素气虚、气滞与性别之间有显着性意义(P<0.05),高脂血症患者中女性患者的病位证素脾、肝、心和病性证素气虚、气滞较男性出现的概率大。病位证素脾与TG、LDL-C、HDL-C、PT、ALT、TC、HGB、TBIL、ALP之间有显着性意义(P<0.05),病位证素脾与TG、LDL-C、HDL-C、PT、ALT、HDL-C呈负相关系,病位证素脾与TC、HGB、TBIL、ALP呈正相关系。TG、LDL-C、HDL-C、PT、ALT水平越低,TC、HGB、Tbil、ALP水平越高,病位证素脾的可能性越大。病位证素心与PT、APTT、ALT之间有显着性意义(P<0.05),病位证素心与PT呈负相关系,病位证素心与APTT,ALT呈正相关系,PT水平越低,APTT,ALT水平越高,病位证素心的可能性越大。病性证素气虚与TC、LDL-C之间有显着性意义(P<0.05)。病性证素气虚与TC呈负相关系,病性证素气虚与LDL-C呈正相关系,TC水平越低,LDL-C水平越高,病性证素气虚的可能性越大。病性证素痰与APTT之间有显着性意义(P<0.05),病性证素痰与APTT呈负相关系,APTT水平越高,病性证素痰的可能性越小,病性证素非痰的可能性越高。病性证素阳亢、阴虚、火(热)与GLU之间有显着性意义(P<0.05),病性证素阳亢与GLU呈负相关系,病性证素阴虚、火(热)与Glu呈正相关系,Glu水平越高,病性证素阳亢的可能性越小,病性证素阴虚或火(热)的可能性越大。病性证素湿与APTT之间有显着性意义(P<0.05),病性证素湿与APTT呈负相关系,APTT时间越短,病性证素湿的可能性越高。病性证素燥与RBC之间有显着性意义(P<0.05),病性证素燥与RBC呈正相关系,RBC水平越高,病性证素燥的可能性越大。四、结论(1)通过临床分析与文献分析结合得到高脂血症中医证素分布规律,以病位证素肝、脾、肾为最密切,病性证素是有虚有实,以实性病性证素痰、血瘀、湿、气滞,虚性病性证素气虚,阴虚等为常见。这一结论与前期理论研究成果基本相符。(2)研究发现高脂血症各个常见证素相关联的中药及高脂血症中药用药配伍组合规律。高脂血症的治疗以肝脾肾为中心,祛痰、瘀、湿、气滞实邪,平衡气血阴阳,调和脏腑。(3)高脂血症中医证素和临床常用生化指标之间存在相关性为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提供有意义的提示。如TC与病位证素脾呈正相关系,TC水平增高提示病位在脾的可能性增加。(4)中医证素既有中医辨证内涵,又能客观规范辨证方法,中医证素和现代临床生化指标有一定相关性,能指导中医临床用药,所以证素辨证用于高脂血症诊疗有可行性和临床应用价值。

张惜燕[7](2019)在《当代中医病机创新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通过系统梳理60余年来中医病机理论研究的创新成果,分类整理病机创新理论所涉及的具体内容以及中医病机创新理论体系的构建,全面展示现代中医病机理论创新研究的现状,深入探讨现代中医病机理论的演变规律,明确中医病机理论的发展趋势与研究路径,以期能补充丰富传统中医病机理论体系,推动构建当代中医病机学。方法:充分收集中医病机理论创新研究的相关文献,在对“病机创新理论”的范畴进行严格界定的基础上,根据研究对象及目的,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进行文献查找、筛选,再依据逻辑分析法、科学哲学研究法对提取归纳的病机创新理论进行概念规范、特性厘清、层级划分、分类鉴别,创新性质及其临床意义的评价,病机创新理论演变规律的分析,最终构建创新性中医病机理论体系。结果:本研究通过系统梳理中医病机理论研究的创新成果:(1)从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要素、分层、分类)对“病机”进行科学定义,从而准确指导病机创新理论的评价研究。病机作为疾病发生、发展、转归机理的本质概括,以因、位、性、势四者为基本要素,可分为单一病机与复合病机两类,层级划分是对病机从宏观到具体的准确把握。现代对“证”的内涵研究认识未达统一,病机与证的关系还需进一步探索。(2)系统梳理病机理论创新的研究成果,依据内容划分为毒邪病机、络病病机、毒损络脉病机、伏邪病机、玄府病机、情志病机、上火病机、复合病机及其他病机九个方面。界定各病机理论的概念或含义,厘清其形成原因、致病特性、致病机理、临床表征、生物学基础、鉴别分类、创新应用等,理清其逻辑层次,展示病机创新理论的研究现状,初步形成了共识性的病机创新理论。(3)从传统中医病机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到建立,深入剖析其所存在的内容不确定、层级不清晰、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基于此构建创新性的中医病机理论体系。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一是以脏腑经络分系统,以外感内伤分类病,明确系统病机与类病病机的概念内涵及要素;二是明确内生五邪病机是内伤病机,应归属于类病病机范畴;三是初步将病机理论创新的研究成果纳入创新性中医病机理论体系。(4)剖析中医病机创新理论形成的规律,建立病机理论创新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了病机创新理论形成的四大影响因素,包括哲学思维、疾病谱变化、现代科技和其他因素;探索了病机创新理论形成的三大模式,包括临床实践的总结概括,经典理论的挖掘诠释,病机假说的检验验证;提出了病机理论的创新路径和整体要求。结论:界定“病机”“伏邪”“玄府”“情志病因”“上火”等概念范畴,为病机创新理论的研究和病机理论体系的建立提供依据;梳理总结毒邪病机、络病病机、毒损络脉病机、伏邪病机、玄府病机、情志病机、上火病机、复合病机及其他病机九个方面的病机创新理论,可促进中医临床疗效的提高;创新构建一个内容明确、结构合理、逻辑清晰的中医病机理论体系,阐明中医病机理论的发展规律和内在逻辑;研究病机理论的创新规律,为病机创新理论的系统评价提供依据,有助于形成科学有效的病机创新理论。诸方面一定程度上补充丰富了传统中医病机理论,促进了现代中医病机学的发展。

黄为钧[8](2018)在《糖尿病肾脏病风邪证候要素特点及其祛风通络法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风药”治疗糖尿病肾脏病的有效性,但仅仅停留在临床经验层面。本团队最早明确提出“祛风通络法”治疗糖尿病肾脏病,并且形成了糖尿病肾脏病“伏风致病”理论假说,认为“微型症瘕形成”是消渴病肾病的基本病机,而风邪与瘀、热、痰湿、郁等均为决定疾病发展的重要病理因素。消渴病日久,久病及肾,肾络亏虚。患者起居不慎,风邪乘虚侵袭人体,由于正气不足,无力抗争,风邪便伏于肾中络脉;消渴病热蕴成毒,热盛生风;肝肾阴虚可以生风;微型症瘕形成,络脉空虚,血虚亦可生风,最终形成肾络伏风。风邪伏于肾络,此时相当于早期糖尿病肾脏病。肾络伏风积少成多,由量变到质变,络风内动,肾关不固,出现大量蛋白尿,相当于临床糖尿病肾脏病。然而,风邪证候要素在糖尿病肾脏病的证候学特点仍不清楚。因此,我们以研究糖尿病肾脏病风邪证候要素的证候学特点为核心,进行了以下一系列研究:目的研究一:风邪证候要素在多种肾脏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肾脏病从风论治在临床上应用也非常广泛。然而,关于肾脏病风邪证候要素的临床表现特点,至今未能形成共识,更缺少统一的诊断标准,这给糖尿病肾脏病风邪证候要素的证候学研究带来了很大的障碍。基于此,我们开展了此项研究,以形成《慢性肾脏病风邪证候要素的临床表现特点》,为研究二提供基础。研究二:临床实践发现,“风药”不仅可以用于治疗肾炎,对糖尿病肾脏病也有一定的疗效。近年来,不断有专家提出糖尿病肾脏病“从风论治”的思路,但是哪类糖尿病肾脏病患者适合“从风论治”仍不明确,糖尿病肾脏病风邪证候要素具体临床表现特点仍不清楚。因此,本研究基于研究一形成的《慢性肾脏病风邪证候要素的临床表现特点》,对糖尿病肾脏病风邪证候要素进行证候学研究,以明确糖尿病肾脏病风邪证候要素的临床表现特点。研究三:风邪证候要素在糖尿病肾脏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临床实践中,祛风通络法治疗糖尿病肾脏病常常可以降低尿蛋白的作用,但其机制不明确。通过研究二的结果可见,在糖尿病肾脏病患者中,风邪证候要素与尿蛋白存在相关性,而尿蛋白的产生与足细胞损伤存在密切的关系。基于此,本实验从足细胞损伤的角度对祛风通络法治疗糖尿病肾脏病的机制进行探索。方法研究一:本次研究采用改良德尔菲法,将传统第一轮问卷调查改为文献研究。通过文献研究,形成肾脏病风邪证候要素的临床表现条目池,参考该条目池制定专家调查问卷,进行两轮专家咨询,并根据专家咨询的结果对条目进行适当删减,最终得到专家普遍认同的条目,形成《慢性肾脏病风邪证候要素的临床表现特点》。研究二:本次研究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进行,参照《慢性肾脏病风邪证候要素的临床表现特点》形成调查问卷,对临床上符合纳入、排出标准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记录其BMI、糖尿病病程、糖尿病肾脏病病程、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尿微量白蛋白、血白蛋白、糖化血红蛋白、肌酐等信息,分析风邪证候要素与理化指标的相关性,探讨糖尿病肾脏病风邪证候要素的临床表现特点。基于既往临床数据,分析糖尿病肾脏病临床常见证候要素与24小时尿蛋白定量的相关性。研究三:32只GK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假手术组、益气活血组、祛风通络组。糖尿病肾脏病模型通过高脂高糖喂养加单肾切除术复制。益气活血组、祛风通络组分别给予益气活血颗粒、祛风通络颗粒,模型组、假手术组给予纯净水。干预时间为8周。观察大鼠在干预后24小时尿蛋白变化,以及对血糖、肌酐、尿素氮、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的影响,同时使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肾小球中nephrin、desmin、podocin、podocalyxin等足细胞标志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研究一:通过文献研究形成的条目池包含15个条目,其中“急性发作时伴有外感症状或因外感诱发而反复发作”“尿中大量泡沫”“面部浮肿”等三个条目在纳入的33篇文献中,有10篇以上的文献认为是肾脏病风邪证候要素的临床表现特点。经过两轮的专家咨询,根据统计结果以及专家建议,经过课题组讨论后,对条目进行了适当的删减。同时,对各个条目得分的均数进行均一化处理,得到条目的权重。最终形成《慢性肾脏病风邪证候要素的临床表现特点》,条目包括“急性发作时伴有外感症状(如咽痛)或因外感诱发而反复发作(0.13)”“尿中大量泡沫(0.11)”“面部浮肿(0.11)”“腰膝酸痛(0.09)”“关节疼痛(0.09)”“头晕,耳鸣(0.10)”“伴有皮疹(0.08)”“皮肤瘙痒(0.10)”“进食海鲜等发物可导致病情加重(0.09)”以及“病情变化快(0.10)”等。研究二:共有111例患者纳入本次调查中,其中男性81例,女性30例,平均年龄59.23±9.15岁。研究结果显示,从糖尿病被诊断到糖尿病肾脏病发病的平均时间为12.25±6.80年,而从糖尿病肾脏病发病到肌酐升高的平均时间为2.11±3.28年。对各条目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显示,阳性率在50%以上的条目有“皮肤瘙痒”“尿中大量泡沫”“腰膝酸痛”“面部浮肿”以及“头晕,耳鸣”。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临床期糖尿病肾脏病患者风邪证候要素积分明显要高于早期糖尿病肾脏病,且在临床期糖尿病肾脏病患者中,风邪证候要素积分与24小时尿蛋白定量存在正向直线相关关系,而与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体重指数、糖尿病病程、糖尿病肾脏病病程、肌酐等无明显相关性。此外,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与气虚证、血虚证、阴虚证、阳虚证、血瘀证、痰湿证、湿浊证等均未显示有明显相关性。研究三:与模型组相比,益气活血组(P=0.000<0.01)以及祛风通络组(P=0.000<0.01)均可显着降低尿蛋白。在血肌酐方面,益气活血组及祛风通络组均要低于模型组,但是仅益气活血组(P=0.043<0.05)与模型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模型组与祛风通络组(P=0.052>0.05)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血糖及肝功能方面,各组数据均无显着性差异。在足细胞保护方面,各组中desmin蛋白表达水平无显着性差异,但益气活血组(P=0.044<0.05)、祛风通络组(P=0.008<0.01)nephrin的表达水平均要高于模型组,而在podocin和podocalyxin的调节方面,虽然益气活血组与祛风通络组表达水平均要高于模型组,但仅祛风通络组与模型组(podocin:P=0.006<0.01;podocalyxin:P=0.021<0.05)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慢性肾脏病风邪证候要素的临床表现主要有:“急性发作时伴有外感症状(如咽痛)或因外感诱发而反复发作”“尿中大量泡沫”“面部浮肿”“腰膝酸痛”“关节疼痛”“头晕,耳鸣”“伴有皮疹”“皮肤瘙痒”“进食海鲜等发物可导致病情加重”以及“病情变化快”等。2、风邪在糖尿病肾脏病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临床表现主要有“皮肤痉痒”“尿中大量泡沫”“腰膝酸痛”“面部浮肿”以及“头晕,耳鸣”。风邪证候要素在糖尿病肾脏病临床期比早期突出,且与24小时尿蛋白定量存在正相关关系。3、祛风通络法与益气活血法均可以缓解足细胞损伤,从而起到降蛋白的效果。更重要的是,祛风通络法在保护足细胞方面要比益气活血法强,而在保护肾功能方面要弱于益气活血法。

王新娜[9](2018)在《加味消渴安汤治疗消渴病(气阴两虚挟瘀证)的临床观察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临床病例的收集、分组、观察、研究,用医学视角和科学依据来综合评判加味消渴安汤在临床上治疗消渴病(气阴两虚挟瘀证)的临床疗效,以进一步验证其医学应用价值和临床推广价值。加味消渴安汤是导师多年来通过临床经验和治疗效果不断研究总结出用以治疗消渴病气阴两虚挟疲证的有效方剂,鉴于其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较好效果,为其广泛应用于临床提供实事依据,故进行了相应的临床研究。方法:拟观察病例60例,采用SPSS随机对照法分成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病例均来源于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疗区患及我院国医堂南征教授工作室。两组诊断及辨证均为消渴病气阴两虚挟疲证的患者。实验组:口服加味消渴安汤,日一剂分三次,每次120ml,饭后温服;对照组药物:盐酸二甲双胍片(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23370)0.5g,日2次,随餐口服。两组均严格按照导师自拟的饮食、运动要求进行管理,以1个月(4周)为一个疗程,根据病情需要可连续治疗2—3个疗程。观察患者治疗后的症状改善情况,同时记录两组患者空腹及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进行医学统计学处理和评估。分析具体数据并评价治疗后的疗效。结果:经统计学处理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在口渴多饮、五心烦热、神疲乏力、自汗盗汗、口干咽燥等方面的治疗效果均比对照组患者明显减轻,其余观察症状变化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空腹、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提检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及心电图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根据实验最终的数据可知,治疗组治疗糖尿病的有效率高达90%,远远高于对照组治疗的有效率76.67%(P<0.05),且无一例不良反应。可见加味消渴安汤的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可发挥近期疗效高的优点,无明显不良反应,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具有广泛的临床推广价值。

王思轩,王艳梅,武曦蔼,段军,李爱国,祝捷,张斌,张志远,徐远[10](2017)在《徐远教授从瘀论治糖尿病肾病经验》文中指出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常见而难治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为终末期肾病的主要病因,本文介绍徐远教授治疗糖尿病肾病经验,分为湿热血瘀、气虚血瘀、肾虚血瘀、瘀毒互结证来进行辨证论治,并重点介绍治疗瘀毒互结证的经验方——益肾利水汤的组成及其原理。

二、印会河对糖尿病的认识及治疗要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印会河对糖尿病的认识及治疗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糖尿病肾脏疾病住院患者的中医证候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文献综述
    (一)糖尿病肾脏疾病中西诊断内蕴概述
    (二) 糖尿病肾脏疾病证候探讨
前言
临床研究资料
结果
    (一)1型糖尿病肾脏疾病(Type 1 diabetic kidney disease,T1DKD)
        1 一般资料
        2 1型糖尿病肾脏疾病Ⅲ期
        3 1型糖尿病肾脏疾病Ⅳ期
        4 1型糖尿病肾脏疾病Ⅴ期
        1型糖尿病肾脏疾病小结
    (二)2型糖尿病肾脏疾病(type 2 diabetic kidney disease,T2DKD)
        1 一般资料
        2 2型糖尿病肾脏疾病Ⅲ期
        3 2型糖尿病肾脏疾病Ⅳ期
        4 2型糖尿病肾脏疾病Ⅴ期
        2型糖尿病肾脏疾病小结
讨论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基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金匮要略》薏苡四方研究述评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上篇:《金匮要略》薏苡四方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第一节 考证仲景原文原意及梳理后世流变的方法
        1 版本校勘,明确仲景原文
        2 字义考证,回归仲景原意
        3 针对疑难问题,梳理注家观点
        4 整理医案,分析后世应用传承与流变
    第二节 考证仲景原文原意及梳理后世流变的意义
    第三节 麻杏苡甘汤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1 版本校勘
        2 字义考证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4 医案分析
        5 小结
    第四节 薏苡附子散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1 版本校勘
        2 字义考证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4 医案分析
        5 小结
    第五节 薏苡附子败酱散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1 版本校勘
        2 字义考证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4 医案分析
        5 小结
    第六节 《千金》苇茎汤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1 版本校勘
        2 字义考证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4 医案分析
        5 小结
    第七节 上篇总结
        1 薏苡四方文献考证结果汇总
        2 薏苡四方传承流变的综合分析
第二章 下篇: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
    第一节 东汉时期之前的先民对薏苡的认识
        1 薏苡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种植情况
        2 夏商时期薏苡崇拜及其遗留影响
        3 截至东汉时期对薏苡药用价值的认识
        4 小结
    第二节 仲景运用薏苡仁临床经验及其对薏苡仁药用功能的发展
        1 仲景对《金匮要略》薏苡四方所治疾病的认识
        2 仲景对薏苡仁药用功能认识的发展
        3 仲景运用薏苡仁的具体经验
    第三节 后世对于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1 后世本草着作中体现的对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2 后世医案中体现的对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第四节 下篇总结
第三章 附篇:基于蛋白组学的薏苡仁功效现代诠释初探
    第一节 研究背景
        1 蛋白组学研究介绍
        2 蛋白组学与中医药
        3 技术方法的选择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方法
    第三节 结果
        1 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
        2 生物信息分析
    第四节 讨论和结论
        1 对差异蛋白功能的解读及其与薏苡仁功效的关系分析
        2 薏苡仁调节上述蛋白的成分基础分析
        3 本研究的不足和未来工作展望
        4 本研究的结论
    第五节 附篇总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M现代医案来源目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丹蛭降糖胶囊干预T2DM-IR患者临床疗效的回顾性分析及对GK大鼠Sestrin2/mTOR/S6K1信号通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筛选与用药
        2.2 研究内容
        2.3 疗效判定
    3 统计学方法
    4 结果
        4.1 一般情况比较
        4.2 临床综合疗效评分
        4.3 血糖指标比较
        4.4 FINS、HOMA-IR指数、QUICKI指数比较
        4.5 BMI、CVAI指数比较
        4.6 血脂TG、TC、HDL-C、LDL-C比较
第二部分 动物实验
    1 一般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药物、试剂及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大鼠模型制作及分组、给药
        2.2 实验取材
        2.3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3 统计学方法
    4 实验结果
        4.1 一般情况比较
        4.2 对大鼠体重的影响
        4.3 对大鼠FBG的影响
        4.4 对大鼠FINS水平及QUICKI指数的影响
        4.5 对大鼠稳态模型HOMA-IR指数的影响
        4.6 对大鼠OGTT及 AUC的影响
        4.7 对大鼠血清TG、TC、HDL-C、LDL-C的影响
        4.8 对大鼠Sestrin2、P-mTOR/mTOR、P-S6K1/S6K1、IRS-1的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第三部分 讨论
    1 中医对T2DM-IR的认识
        1.1 中医病名
        1.2 病因病机
        1.3 益气养阴活血法的应用
    2 现代医学对T2DM-IR的机制分析
        2.1 血脂紊乱与IR
        2.2 细胞内功能缺陷与IR
        2.3 氧化应激与IR
    3 现代医学对T2DM-IR的主要治疗方式
        3.1 运动治疗
        3.2 药物治疗
        3.3 减重代谢手术治疗
    4 临床患者选择及动物模型选择
    5 Sestrin2/m TOR/S6K1/IRS-1信号通路与调控T2DM-IR
    6 DJC的理法方药分析
    7 DJC干预T2DM-IR作用机制探讨
        7.1 对糖代谢的影响
        7.2 对脂代谢的影响
        7.3 对实验大鼠一般情况的影响
        7.4 对大鼠骨骼肌组织IRS-1和Sestrin2/mTOR/S6K1信号通路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药改善T2DM-IR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附录

(4)基于运气学说的温病辨证论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运气学说概述与思考
    1 运气学说科学性探源
        1.1 六十年甲子周期形成的天文学背景
        1.2 更长运气周期的形成背景——大司天
        1.3 “天人相应”观念的天文物理学基础
    2 运气学说与《易经》关系简述
    3 运气学说理论范畴初探
第二部分 运气学说在《黄帝内经》中的具体运用
    1 《黄帝内经》的病因观——风为百病之长
        1.1 风、寒之辨
        1.2 不同性质的“风”
    2 《黄帝内经》的发病观——气候影响体质、体质决定发病
    3 《黄帝内经》的生理模型——三阴三阳开阖枢
        3.1 三阴三阳——兼论“标本中气”理论内涵
        3.2 三阴三阳开阖枢学说
    4 《黄帝内经》的诊断方法——六经辨证
        4.1 三阴三阳病的本质为经气倾移
        4.2 三阴三阳病的人迎寸口诊法
        4.3 六经辨证的基本内容
    5 《黄帝内经》的治疗方法
        5.1 三阴三阳病的针刺治疗
        5.2 三阴三阳病的“饮药”治疗——气味治法
第三部分 运气理论范畴的温病辨证论治规律
    1 温病概述与思考
        1.1 《黄帝内经》中的温病辨治观
        1.2 《伤寒论》中的温病辨治观
        1.3 后世医家的温病辨治观
    2 温病的病因病机
        2.1 风寒致温的机理
        2.2 “伏气”并非邪藏于里
        2.3 《黄帝内经》中温病的证候与分类
    3 温病的辨证方法
        3.1 卫气营血辨证初探
        3.2 三焦辨证正误
        3.3 融合卫气营血辨证的六经辨证体系
    4 温病的治疗方法
        4.1 温病气味治疗大法
        4.2 叶天士《温热论》气味治法
        4.3 吴鞠通《温病条辨》气味治法举隅
    5 温病辨证论治实例举隅
        5.1 《黄帝内经》温病辨证论治实例举隅
        5.2 叶天士温病辨证论治实例举隅
        5.3 吴鞠通温病辨证论治实例举隅
第四部分 疫病(温疫)的发生与防治规律
    1 疫病探源
    2 疫病发病
        2.1 “三虚”与疫病发病
        2.2 疫病的发病机理
    3 疫病预测
        3.1 客主加临致气候异常致疫
        3.2 《素问遗篇》中的疫病预测
    4 疫病防治
    5 己亥年末、庚子年初新冠疫情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查新报告
论文着作

(5)基于数据挖掘的赵进喜教授三阴三阳辨证法治疗2型糖尿病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与治疗研究
        1 2型糖尿病的发病因素
        2 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3 2型糖尿病治疗的研究
        4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糖尿病的中医病机研究
        1 糖尿病病名历史
        2 糖尿病与体质的关系
        3 糖尿病病因病机研究
        4 中医药干预2型糖尿病研究
        5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1 研究材料与方法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6)高脂血症中医证素与中药用药规律及生化指标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前言
第一章 高脂血症与中医证素
    1.1 中医学对高脂血症的理论研究
        1.1.1 高脂血症的概念
        1.1.2 历代对血脂及高脂血症的认识
        1.1.3 中医学对高脂血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1.1.4 高脂血症中医辨证与客观指标研究
        1.1.5 高脂血症中医治疗研究
        1.1.6 其他治疗研究
    1.2 现代医学对高脂血症的研究
        1.2.1 血脂的组成、来源与功能
        1.2.2 血脂在血液中存在及转运方式
        1.2.3 血脂的影响因素
        1.2.4 高脂血症分型
        1.2.5 高脂血症治疗研究
    1.3 中医证素及证素辨证的理论研究
        1.3.1 证与辨证
        1.3.2 中医学经典辨证方法
        1.3.3 其他辨证方法
        1.3.4 证素及证素辨证
        1.3.5 中医证素应用研究
        1.3.6 高脂血症中医证素研究
    1.4 小结
第二章 高脂血症中医证素与中药用药规律的文献数据挖掘研究
    2.1 文献资料
        2.1.1 文献来源
        2.1.2 检索策略
        2.1.3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规范证型
        2.2.2 提取证素
        2.2.3 规范中药
        2.2.4 数据处理
    2.3 研究结果
        2.3.1 文献检索结果
        2.3.2 中医证型、病位证素及病性证素频数统计
        2.3.3 中药分类、使用及药性频数统计
        2.3.4 中医证型、病位证素、病性证素与中药关联规则分析
    2.4 讨论
        2.4.1 高脂血症的辨证分型分析
        2.4.2 高脂血症的病位证素分析
        2.4.3 高脂血症的病性证素分析
        2.4.4 高脂血症的用药规律分析
        2.4.5 文献高脂血症的证型、证素与用药规律的关联分析
    2.5 小结
第三章 高脂血症中医证素与临床生化指标的关联研究
    3.1 临床资料
        3.1.1 研究对象
        3.1.2 诊断标准
        3.1.3 纳入标准
        3.1.4 排除标准
    3.2 研究方法
        3.2.1 制作量表
        3.2.2 收集临床信息
        3.2.3 数据处理
    3.3 研究结果
        3.3.1 临床基础情况
        3.3.2 病位证素分布情况
        3.3.3 病性证素分布情况
        3.3.4 性别与病位证素、病性证素
        3.3.5 年龄与病位证素、病性证素
        3.3.6 高脂血症病位证素与年龄、性别和生化指标关系
        3.3.7 高脂血症病性证素与年龄、性别和生化指标关系
        3.3.8 高脂血症病位证素、病性证素与相关生化指标回归分析显着性意义结果汇总
    3.4 讨论
        3.4.1 高脂血症病位证素分析
        3.4.2 高脂血症病性证素分析
        3.4.3 高脂血症中医证素与性别的分析
        3.4.4 高脂血症中医证素与TC、TG、LDL-C、HDL-C的分析
        3.4.5 高脂血症中医证素与PT、APTT的分析
        3.4.6 高脂血症中医证素与GLU的分析
        3.4.7 高脂血症患者中医证素与ALT、ALP、HGB、TBIL、RBC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总结与结论
    4.1 血脂的中医学特点
    4.2 高脂血症的中医发病机制
        4.2.1 气血津液失和
        4.2.2 脏腑功能失调
    4.3 高脂血症中医证素特点
        4.3.1 高脂血症中医病位证素特点
        4.3.2 高脂血症中医病性证素特点
    4.4 中药抗高脂血症作用机制
        4.4.1 抑制脂类吸收
        4.4.2 抑制脂质合成
        4.4.3 影响胆汁酸循环
        4.4.4 抗过氧化作用
        4.4.5 提高HDL-C水平
    4.5 高脂血症中药用药规律
    4.6 结论
创新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1:知情同意书
附表2:高脂血症患者的临床信息采集表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业绩
答辩委员会名单
个人简介

(7)当代中医病机创新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对象
    3 研究范畴
    4 研究方法
        4.1 文献学方法
        4.2 逻辑学方法
        4.3 科学哲学方法
    5 研究路径
第一部分 中医病机概念创新研究
    1 病机的内涵
    2 病机的外延
        2.1 依据构成内容分要素
        2.2 依据等级关系分层次
        2.3 依据复杂程度分类
    3 病机与证关系研究
        3.1 证是疾病外候
        3.2 证是证候阶段本质
        3.3 其他认识
    4 小结
第二部分 中医病机创新理论研究
    1 毒邪病机
        1.1 毒邪的内涵
        1.2 毒邪的外延
        1.3 致病特点
        1.4 创新应用
    2 络病病机
        2.1 络脉的含义
        2.2 络脉的生理
        2.3 病机含义
        2.4 创新应用
    3 毒损络脉病机
        3.1 病机含义
        3.2 创新应用
    4 伏邪病机
        4.1 伏邪概念
        4.2 形成机制
        4.3 致病特性
        4.4 创新应用
    5 玄府病机
        5.1 玄府的含义
        5.2 玄府的生理
        5.3 玄府的病理
        5.4 生物学基础
        5.5 玄府与络脉
        5.6 创新应用
    6 情志病机
        6.1 情志病因的概念
        6.2 情志病因的形成
        6.3 致病特性
        6.4 致病机理
        6.5 创新应用
    7 上火病机
        7.1 上火的含义
        7.2 病机形成
        7.3 致病机理
        7.4 临床表征
        7.5 生物学基础
        7.6 创新应用
    8 复合病机
        8.1 瘀热病机
        8.2 瘀毒病机
        8.3 痰瘀互结
        8.4 毒热病机
    9 其他病机
        9.1 脏腑风湿
        9.2 瘀血生风
        9.3 虚气留滞
        9.4 气虚浊留
        9.5 奇经病机
        9.6 体质与病机
    10 小结
第三部分 中医病机理论体系创新研究
    1 中医病机理论体系的形成研究
        1.1 教材病机体系
        1.2 专着病机体系
    2 中医病机理论体系的现状研究
        2.1 中医病机理论具体内容的确定
        2.2 中医病机理论体系的逻辑问题
    3 中医病机理论体系的创新构建
    4 小结
第四部分 中医病机理论创新规律研究
    1 中医病机理论创新的影响因素
        1.1 中医哲学思维方法的影响
        1.2 现代疾病谱变化的要求
        1.3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促进
        1.4 其他因素的综合作用
    2 中医病机理论创新的形成模式
        2.1 临床实践的总结概括模式
        2.2 经典理论的挖掘诠释模式
        2.3 病机假说的检验验证模式
    3 中医病机理论创新的整体要求
        3.1 始终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3.2 始终以多学科、多方法、多层次研究为手段
        3.3 始终以服务临床、提高疗效为目的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中医病机理论的创新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8)糖尿病肾脏病风邪证候要素特点及其祛风通络法作用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糖尿病肾脏病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糖尿病肾脏病足细胞损伤机制及中药干预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参考文献
研究一 基于改良德尔菲法形成慢性肾脏病风邪证候要素临床表现的临床表现特点的研究
    一 关于肾脏病风邪证候要素临床表现的文献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二 第一轮专家咨询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三 第二轮专家咨询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四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二 糖尿病肾脏病风邪证候要素的证候研究
    一 糖尿病肾脏病风邪证候要素的横断面调查研究
        1 调查地点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调查方法
        6 统计分析
        7 结果
    二 糖尿病肾脏病常见证候要素与尿蛋白的相关性研究
        1 临床资料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证候调查表制定
        6 研究内容
        7 统计方法
        8 结果
    三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三 基于足细胞损伤的祛风通络法治疗糖尿病肾脏病的分子机制研究
    1 材料与设备
    2 大鼠分组及模型复制
    3 干预药物及干预措施
    4 取材
    5 主要检测指标
    6 统计方法
    7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9)加味消渴安汤治疗消渴病(气阴两虚挟瘀证)的临床观察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前言
综述
    1 病名认识
    2 病因病机
        2.1 病因
        2.1.1 禀赋不足
        2.1.2 饮食失节
        2.1.3 情志失调
        2.1.4 公害损伤
        2.1.5 公害损伤
        2.2 病机
        2.2.1 肺主气,为水之上源,敷布津液
        2.2.2 胃主腐熟水谷,脾主运化,为胃行其津液
        2.2.3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而寓元阴元阳
    3 病位
    4 辨证论治
    5 专方研究
    6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的研究
    7 胰高血糖素
    8 中医药发展趋势
    9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临床研究
    1 病例来源
    2 病例选择
        2.1 诊断标准
        2.1.1 中医诊断标准
        2.1.2 西医诊断标准
        2.2 试验病例标准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3 一般情况
        2.4 一般资料
    3 试验方法
        3.1 治疗组
        3.2 对照组
        3.3 疗程及注意事项
        3.4 观察指标
    4 疗效判定
        4.1 中医症候疗效判断标准
        4.2 西医疗效评定标准
        4.3 安全评价标准
        4.4 终止和撤除试验的标准
    5 统计方法
    6 技术措施和选择的技术关键
    7 研究结果
讨论与体会
    1 消渴的病位及病因病机
    2 一则八法
    3 方药分析
    4 典型个例
    5 个人体会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徐远教授从瘀论治糖尿病肾病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
2 血瘀及瘀血
3 糖尿病肾病的表现与血瘀证的相关性
4 辨证论治
    4.1 湿热血瘀
    4.2 气虚血瘀
    4.3 肾虚血瘀
    4.4 瘀毒互结
5 病案举例

四、印会河对糖尿病的认识及治疗要点(论文参考文献)

  • [1]糖尿病肾脏疾病住院患者的中医证候探讨[D]. 杨泽.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2]基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D]. 窦豆.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3]丹蛭降糖胶囊干预T2DM-IR患者临床疗效的回顾性分析及对GK大鼠Sestrin2/mTOR/S6K1信号通路的影响[D]. 吴袁元.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基于运气学说的温病辨证论治规律研究[D]. 刘星.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5]基于数据挖掘的赵进喜教授三阴三阳辨证法治疗2型糖尿病经验总结[D]. 王宣权.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高脂血症中医证素与中药用药规律及生化指标相关性研究[D]. 张璋.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1)
  • [7]当代中医病机创新理论研究[D]. 张惜燕.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8]糖尿病肾脏病风邪证候要素特点及其祛风通络法作用机制的研究[D]. 黄为钧.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9]加味消渴安汤治疗消渴病(气阴两虚挟瘀证)的临床观察与研究[D]. 王新娜.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8(04)
  • [10]徐远教授从瘀论治糖尿病肾病经验[J]. 王思轩,王艳梅,武曦蔼,段军,李爱国,祝捷,张斌,张志远,徐远. 中医药学报, 2017(03)

标签:;  ;  ;  ;  ;  

印汇和对糖尿病的认识及治疗要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