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组织和外周血中AFP mRNA的定量分析及临床应用

肝组织和外周血中AFP mRNA的定量分析及临床应用

一、肝组织和外周血中AFP mRNA定量分析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延蛟[1](2021)在《mRNA/piRNA/piwi在DEN诱导肝癌中的表达及紫草素对肝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全球肝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每年约有841,000新发病例和782,000死亡病例,其中约50%来自中国,严重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寻找肝癌潜在发病机制及诱发因素,能早发现、早治疗的任务迫在眉睫。DEN(Diethylnitrosamine,二乙基亚硝胺)诱发癌变过程与人肝癌的过程非常相似,是最广泛应用的肝癌模型。而肝癌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过程,涉及细胞和分子水平的异常变化,关于肝癌发病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细胞信号转导、肿瘤相关基因表达调控等方面。基因芯片能对基因表达的组织特异性、病变特异性进行综合的分析和判断,并迅速将基因与疾病联系起来。mi RNA虽然与肝癌的发生密切相关,但其无明显的细胞特异性,而存在于生殖细胞piwi蛋白具有组织特异性,近年被发现也存在于癌细胞,与piwi蛋白结合的piRNA(Piwi-interacting RNA)在维持DNA完整、抑制转录、翻译等均有重要作用,但关于piRNA/piwi与肿瘤发生的相关研究还在初始阶段。肝癌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多重耐药性(multi-drug resistance,MDR),研究表明紫草素具有抗癌作用,不易产生耐药性且副作用小,但具体机制并不清楚。综上所述,本研究以DEN诱导建立的大鼠肝癌模型作为研究对象,测定血清肝癌标志物、免疫、内分泌及相关指标,寻找肝组织差异表达的mRNA和piRNA及相关蛋白,揭示以上因素与肝癌发生发展的关系;以肝癌细胞CBRH-7919为研究对象,检测紫草素对其增殖、凋亡、迁移及侵袭的影响,为探索肝癌发生的分子机制及临床用药提供理论支持。方法:1)选取40只6周龄雄性健康Wistar大鼠,重量在150克左右,分为肝癌模型组(NC)和正常对照组(Md),其中,肝癌模型组自由饮用浓度为0.1 mg/m L DEN的无菌水,每24小时更换一次,20周后停药(9-12周断药用水代替),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形态学的改变以及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ELISA法检测外周血AFP、ASMA、HSP、IL-1、IL-6、TNF-α、ACTH、CORT等指标的改变;利用芯片技术检测组间肝组织mRNA的差异表达并筛选候选基因,采用RT-q PCR、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blot检测肝癌组织中候选基因的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水平;2)利用二代测序法检测肝组织差异表达的piRNA;利用motif短序列模式比配算法辨认piRNA临近调控区域加工区域特征进行富集度解析和聚类,结合piRNA定位进行功能基因的分布总结,利用RT-q PCR对piRNA、mi RNA进行定量,通过免疫组化和Western-blot检测肝组织中piwil2、piwil4等基因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敲除CBRH-7919细胞中的piwil4基因,利用CCK-8、流式细胞术、划痕实验检测细胞的增殖、凋亡及迁移的变化;3)用MTT、流式细胞术、划痕实验以及transwell小室法观察紫草素作用于CBRH-7919细胞后的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及侵袭等变化,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紫草素作用CBRH-7919细胞后STAT3、Cyclin D1、piwil4、Bcl-xl蛋白。结果:1)利用改变饮水方式建立了DEN诱导大鼠肝癌模型,成癌率为75%,并避免了实验动物中途死亡,肝癌组肝脏表面粗糙度增加,假小叶、增生灶和大量癌结节形成。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肝癌模型组血清AFP明显升高,差异显着(P<0.01);组间血清ASMA无统计学差异,肝癌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血清HSP差异显着(P<0.01)。血清免疫学指标IL-1、IL-6水平降低而TNF-α水平升高(P<0.05),内分泌指标ACTH和CORT的水平降低。mRNA芯片结果显示,31042个mRNA中表达上调的有1639个,表达下调的有360个,应用RT-q PCR法检测结果发现,STAT3和Cyclin D1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Igfals、G6PC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下调,有统计学差异(P<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中STAT3和Cyclin D1蛋白表达量少,肝癌模型组STAT3和Cyclin D1蛋白的高表达主要定位在细胞核。western-blot实验结果显示Igfals、G6PC以及Emp1蛋白表达水平下调,有统计学差异(P<0.05);2)总计发现符合piRNA序列特征的为27439个,mRNA芯片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发现,肝癌模型组中上调表达的piRNA有4个(P<0.05),分别是piR-64745(piR-rno-51044),piR-64265(piR-rno-50623),piR-79437(piR-rno-48177),piR-64744(piR-rno-51043),表达下调的有2个(P<0.01),分别是piR-64143(piR-rno-50518)和piR-64142(piR-rno-50517)。组间表达异常的piRNA靶基因涉及嘌呤嘧啶代谢、氨基酸降解、黏多糖合成、复制、DNA剪切与修复、RNA和蛋白质降解、MAPK信号通路、Ras信号通路众多途径,RT-q PCR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肝癌模型肝组织的piR-79437表达增加(P<0.01)、piR-64143表达降低(P<0.01),肝癌模型组血清中mi R-133b升高(P<0.05);在肝癌模型肝脏中Piwil2、Piwil4的蛋白高表达(P<0.01),Piwil4基因敲除后,与肝癌正常对照组和空载组相比,KO组细胞的增殖活性降低(P<0.05),KO组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P<0.05),Piwil4-/-细胞中STAT3、Cyclin D1、Bcl-x L蛋白表达水平均下调,差异显着(P<0.05);3)紫草素的IC50是11.97μM,作用细胞的浓度确定为5、10、15μM,细胞的存活率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发生梯度变化,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FCM结果显示,紫草素浓度为0μM、5μM、10μM、15μM时候,凋亡细胞数量分别为5.50±0.28%、7.88±0.51%、16.05±1.23%、26.88±0.22%,细胞凋亡率逐步上升,呈现出浓度依赖性,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划痕实验结果显示,依次用0μM、5μM、10μM、15μM的紫草素对应的迁移率分别为52.10±6.12%、47.01±9.01%、34.11±7.18%、13.98±4.52%,呈现出浓度依赖性,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transwell实验显示,依次用0μM、5μM、10μM、15μM的紫草素对应穿过小室膜的细胞数分别为482.33±55.54%、423.00±35.51%、386.33±68.37%、288.67±50.74%,呈现出浓度依赖性,侵袭能力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用15μM紫草素处理CBRH-7919细胞48小时后,STAT3、Cyclin D1蛋白表达下调(P<0.05),piwil4和Bcl-x L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变化。结论:1)使用0.1mg/ml的DEN饮用水诱导大鼠肝癌模型20周(9-12周停药),成癌率为75%(15/20),效果良好,观察肝脏组织HE病理结果发现肝癌发生,且血清AFP、HSP均升高,是一种较理想的研究肝癌发生发展的大鼠模型。作者认为免疫相关IL-1、IL-6、TNF-α水平的升高,内分泌相关ACTH和CORT水平的降低,提示肝癌模型中免疫和内分泌功能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发生紊乱;2)模型肝脏中,STAT3,Cyclin D1等癌基因的过表达和促凋亡基因EMP1低表达共同导致细胞的持续增殖,肝癌模型的G6PC表达的降低便于糖异生的中间产物用于肝癌细胞增殖所需能量的供应和物质的生物合成;3)本研究发现piR-79437、piR-64143的异常表达可能与HCC存在关联,在肝癌的发生和发展中起作用,血清mi R-133b可能是肝癌的潜在标志物,PIWIL2和PIWIL4在肝癌模型组的高表达,提示具有促癌作用,PIWIL4基因敲除细胞中STAT3,cyclin D1和Bcl-xl的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表明PIWIL4基因可能通过作用于STAT3/cyclin D1促进肝癌细胞的增殖,通过STAT3/Bcl-x L抑制其凋亡;4)紫草素使STAT3和Cyclin D1蛋白表达下调,提示其对肝癌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同时,紫草素可以促进肝癌细胞的凋亡,抑制其迁移及侵袭,呈现浓度依赖性的关系,但其作用细胞后的piwil4和Bcl-x L的表达水平没有变化,提示紫草素不通过Bcl-x L影响细胞凋亡,具体通过什么途径促进肝癌细胞的凋亡,还需进一步研究。

袁小冬[2](2020)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CDH13基因甲基化状态在HBV相关肝细胞癌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全球发病率较高的几种恶性肿瘤,原发性肝癌也赫然在列,它起病隐匿、病程进展速,无论是患者个人、家庭,还是社会、医疗卫生事业,都会因此产生较大的负担。肝细胞癌是原发性肝癌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研究表明,它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密切相关。现有诊断技术的局限性,使得寻找到一种新的、非侵袭性的生物标志物,用以进行肝癌的早期诊断变得非常有必要。DNA甲基化修饰作为一种表观遗传学改变,可调节人体基因表达、使转录过程沉默。DNA甲基化在肿瘤进程中出现频繁,研究证实,某些肿瘤抑制基因启动子异常甲基化与肝癌的发生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T-钙黏蛋白(CDH13)是钙黏素超家族中结构独特、功能复杂的一员,它作为一种抑癌基因,一方面可发挥肿瘤抑制效应,一方面又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因此,在肝癌这一富血管肿瘤中,CDH13基因是高表达还是低表达这一问题尚存在争议。本研究旨在检测CDH13基因在肝癌患者、肝硬化患者、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正常人群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探究甲基化状态的CDH13在HBV相关肝癌早期诊断中的潜在作用及预后判断中的可能价值。研究方法本研究共纳入26例正常对照者、6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4例肝硬化患者和157例HBV相关肝癌患者,应用RT-qPCR和MSP技术分别检测样本PBMCs中CDH13 mRNA表达量和基因甲基化状态。结果1.各组间CDH13 mRNA表达量不完全相同,mRNA表达水平在肝癌组中最低,在正常对照组中最高(p<0.001)。乙肝组mRNA表达水平介于肝癌组(p<0.001)和正常对照组(p<0.05)之间。且肝癌早期亚组mRNA表达低于肝癌晚期亚组(p<0.05)。2.肝癌组CDH1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明显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67.52%vs 52.31%;p<0.05)和正常对照组(67.52%vs 0.00%;p<0.001)。且肝癌早期亚组CDH13启动子甲基化率高于肝癌晚期亚组(77.27%vs 44.68%;p<0.001)。3.在全部病例样本组(p<0.001)、肝癌组(p<0.001)、慢性乙型肝炎组(p<0.001)、肝硬化组(p<0.05)中均发现CDH13 mRNA相对表达量在甲基化样本中低于未甲基化样本。且又因CDH13 mRNA在对照组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p<0.05)、肝硬化组(p<0.05)和肝癌组(p<0.001),提示MSP验证的基因甲基化结果与RT-qPCR验证的基因表达水平是相一致的,CDH13基因启动子区的高甲基化降低了 CDH13 mRNA的表达。4.方差分析示,肝癌患者PBMCs CDH13甲基化状态可能与总胆红素(p<0.05)、白蛋白(p<0.05)、甲胎蛋白(p<0.05)等多种重要因素有关但与年龄(p=0.489)、性别(p=0.602)、谷丙转氨酶(p=0.251)、谷草转氨酶(p=0.065)、凝血酶原时间(p=0.462)、HbeAg(p=0.507)等因素无关。5.在肝癌患者中,CDH13基因甲基化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慢性乙型肝炎组,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表达量(4.24±1.34 ng/mL)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50±0.47 ng/mL,p<0.001)、慢性乙型肝炎组(2.92±0.53 ng/mL,p<0.05)和肝硬化组(2.46±2.11 ng/mL,p<0.001),提示JNK作为促癌信号通路中的一个重要分子,可受到CDH13的反向调节。6.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AUC)可知,与单独评估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男性组AUC=0.582(标准差SE=0.039,95%可信区间CI 0.506-0.659;p<0.05,女性组 AUC=0.640(SE=0.079,95%CI 0.486-0.794;p=0.086)]、或联合评估血清AFP及患者年龄[男性组AUC=0.637(SE=0.038,95%CI 0.561-0.712;p<0.001);女性组 AUC=0.674(SE=0.076,95%CI 0.524-0.824;p<0.05)]、单独评估CDH13甲基化状态[灵敏度67.95%(男性组:66.67%;女性组:72%),特异性39.05%(男性组:36.71%;女性组:46.15%),阳性似然比1.74(男性组:1.82;女性组:1.56),阴性似然比1.11(男性组:1.05;女性组:1.34)。男性组 AUC=0.622(SE=0.040,95%CI 0.543-0.701,p<0.05)、女性组 AUC=0.705(SE=0.074,95%CI 0.559-0.851,p<0.05)]、或联合评估CDH13甲基化状态及患者年龄相比[男性组AUC=0.723(SE=0.035,95%CI 0.655-0.791;p<0.001),女性组 AUC=0.744(SE=0.070,95%CI 0.606-0.882;p<0.05)]相比,联合患者年龄、血清AFP水平、CDH13甲基化水平三者进行评估,具有更高的早期诊断肝癌的效能:在男性中,联合AUC=0.796(SE=0.031,95%CI 0.735-0.857;p<0.001),在女性中,联合 AUC=0.832(SE=0.057,95%CI 0.721-0.944;p<0.001)。7.在肝癌患者中,CDH13启动子区低甲基化提示预后不良(r=-1.378,p<0.05,似然比0.284)。结论1.与正常人群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相比,肝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CDH13基因存在异常的高甲基化,mRNA表达水平有所降低,JNK表达水平的相对升高,这提示CDH13基因高甲基化可下调该基因的表达。2.在乙肝病毒相关肝细胞癌患者中,外周血单个核细胞CDH13基因甲基化水平随病程发展呈现出先升高,后又有所下降的趋势。3.联合患者年龄、血清甲胎蛋白水平、外周血单个核细胞CDH13基因甲基化状态三者,进行肝细胞癌的早期筛查诊断具有较高的效能,提示我们CDH13甲基化可作为肝癌诊断的新的非侵入性标志物。4.在已确诊的乙肝病毒相关肝细胞癌患者中,CDH13基因甲基化水平降低提示预后不良,CDH13甲基化水平可作为一种新的潜在的预后指标。

陈影[3](2019)在《HSP90α在原发性肝细胞癌中的表达特点及临床意义》文中指出研究目的:1.通过检测HCC患者外周血中HSP90α的表达水平,分析其表达特点,并与AFP进行比较,探讨HSP90α对HCC的诊断效能。2.检测HCC及肝脏组织中HSP90α的表达水平,分析HSP90α在HCC组织中的表达特点,结合临床病理因素初步分析HSP90α表达水平与其相关性。3.结合HCC患者根治性治疗后的随访信息,初步探讨分析HSP90α在HCC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4.模拟HCC体内热消融环境,检测高温、低氧下HSP90α在肝癌细胞内、外的表达水平,初步分析高温低氧环境下肝癌细胞内、外HSP90α的变化特点,为HSP90α与HCC热消融后复发机制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研究方法:1.收集首发HCC 25例及肝硬化20例患者的外周血,以2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检测HCC患者、肝硬化患者、健康人血浆HSP90α及血清AFP的表达水平,分析HSP90α对HCC的诊断效能,并于AFP进行比较。2.选取具有完整病历及随访信息的患者肝组织标本51例,包括首发HCC 30例,正常肝脏组织21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正常肝脏组织及不同分化程度的HCC组织中HSP90α的表达水平,分析HSP90α与HCC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3.结合30例HCC患者根治性治疗后的随访信息,比较HSP90α高表达与低表达水平组间无进展生存期的差异。4.高温、低氧刺激肝癌细胞系(HepG2),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HepG2细胞及其条件诱导上清液中HSP90α的表达水平。研究结果:1.ELISA结果显示HSP90α在HCC组(139.81±51.98ng/mL)较肝硬化组(89.26±25.66 ng/mL)及健康对照组(51.67±18.53ng/mL)水平明显升高(P<0.001;P<0.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HSP90α截断值92.17ng/ml,曲线下面积为0.912,敏感性92.0%,特异性82.5%;以AFP正常值上限15ng/ml为本实验AFP截断值,AFP诊断HCC的敏感性56.0%,特异性90.0%。2.IHC结果显示HCC中HSP90α主要定位于肿瘤细胞质,少量定位于细胞核,HSP90α在HCC中的表达水平(平均光密度:0.24±0.31)明显高于肝脏组织(平均光密度:0.17±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合临床病理因素分析,HSP90α在HCC中的表达水平与肿瘤大小及病理分级相关(P=0.010;P<0.001),肿瘤体积越大,分化程度越低HSP90α表达越高。3.30例HCC患者均接受根治性治疗,其中9例接受热消融治疗,21例接受手术切除治疗,生存分析显示高表达HSP90α的HCC患者无进展生存期明显较短(P=0.006)。4.WB结果显示HSP90α在45℃热应激条件下分泌明显增多,热刺激后6h HSP90α的分泌开始增加,12h时分泌量开始达到高峰,24h细胞培养上清中HSP90α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多,而细胞内HSP90α表达水平无显着变化;低氧环境下胞外HSP90α分泌相较于正常氧环境下分泌水平有所增加,而45℃热刺激后,HSP90α分泌量明显增多。研究结论:1.HSP90α在HCC患者外周血中表达升高,对HCC有较高的诊断效能,有望协助AFP提高HCC的诊断敏感性,成为HCC新的分子标志物。2.HSP90α在HC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肿瘤大小及分化程度相关,肿瘤体积越大,分化程度越低,HSP90α表达水平越高。3.HCC患者的预后与HSP90α的表达高低相关,高表达HSP90α的患者术后无进展生存期明显缩短,说明HSP90α对HCC进展的监测及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4.高温、低氧环境下肝癌细胞HSP90α分泌水平升高,而胞内HSP90α表达水平变化不明显,实验室条件下45℃是模拟热消融的适合温度,高温可以进一步增加低氧环境下HSP90α的分泌。

徐维宇[4](2019)在《炎症因子在胆囊癌预后中的作用和基于ceRNA调节网络分析研究非编码RNA在肝内胆管细胞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文中认为目的:在本研究中,我们探究了术前纤维蛋白原与白蛋白比值(fibrinogen-to-albumin ratio,FAR)在胆囊癌(gallbladdercancer,GBC)患者中的预后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了 154例于2005年3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接受了手术治疗的GBC患者。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来明确术前纤维蛋白原与白蛋白比值等生物学标记物的最佳临界值。单因素Kaplan-Meier法以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被用来进行GBC患者预后相关的分析。结果:ROC曲线显示术前FAR的最佳临界值为0.08。术前FAR与年龄(P=0.045)、黄疸(P<0.001)、肿瘤分化程度(P=0.002)、肿瘤切缘状态(P<0.001)、T分期(P<0.001)、TNM分期(P<0.001)、CA199(P<0.001)以及白蛋白水平(P<0.001)显着相关。多因素分析表明肿瘤切缘状态[风险比(hazard ratio,HR):2.343,95%置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CI):1.532-3.581,P<0.001],TNM 分期(P=0.035),术前白蛋白水平(HR=0.595,95%CI:0.385-0.921,P=0.020)和 FAR(HR:2.813,95%CI:1.765-4.484,P<0.001)是GBC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术前FAR升高与GBC患者不良的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显着相关,而术前白蛋白水平升高是GBC患者的保护性预后因素。术前FAR作为一种易获取、高性价比且无创的指标,在临床上可用于预测GBC患者的预后。目的:本研究探讨了联合应用术前血浆纤维蛋白原和CA199水平在胆囊癌(gallbladdercarcinoma,GBC)患者中的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54例GBC患者术后的临床病理资料。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来确定术前血衆纤维蛋白原和CA199水平的最佳截断值。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生存分析来明确与GBC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根据通过多因素生存分析计算得到的风险比(Hazard ratio,HR)值的相对值,术前血浆纤维蛋白原和CA199水平同时升高的GBC患者被分配得分为2.1;单独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的患者得分为1,单独CA199水平升高的患者得分为1.1,而没有这两者异常的患者得分为0。结果:ROC曲线分析显示,术前血浆纤维蛋白原和CA199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3.47g/L和25.45U/ml〇多因素分析表明,术前血浆纤维蛋白原和CA199 7JC平升高与更差的总体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显着相关(HR=1.711,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114-2.627,P=0.014和HR=1.842,95%CI:1.111-3.056,P=0.018)。当我们把这两个参数结合起来应用时,ROC曲线下面积从0.735(仅限术前血浆纤维蛋白原)和0.729(仅限术前CA199)增加到0.765。当该组合变量被添加到多因素分析中时,联合应用血浆纤维蛋白原和CA199水平(P<0.001),肿瘤切缘(P<0.001)和TNM分期(P=0.010)是接受手术治疗的GB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与单独应用相比,联合应用血浆纤维蛋白原和CA199水平可以作为术后GBC患者更有效的、独立预后生物标志物。背景:本研究旨在探讨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率(lymphocyte-to-monocyte ratio,LMR)在胆囊癌(gallbladder cancer,GBC)患者中的预后价值。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05年至2017年间在我院住院进行手术治疗的154例GBC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术前外周血中的淋巴细胞计数除以单核细胞计数,来计算患者术前血液样本的LMR。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确定LMR在GBC患者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中的最佳截断值。利用Kaplan-Meier方法来评估OS,并采用对数秩检验比较组间患者OS的差异。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来得到与GBC患者OS相关的独立的预后指标。结果:ROC曲线表明术前外周血中LMR的最佳截断值为4.76。与LMR>4.76(风险比(hazard ratio,HR):0.399,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l):0.265-0.602,P<0.001)的患者相比,必0岁且LMRS4.76的GBC患者OS明显更差;尽管如此,LMR的预后价值在整个研宄队列或60岁以上的患者中均未体现出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年龄>60岁的患者中,LMR的最佳截断值为4.21,与LMR>4.21(HR:1.830,95%CI:1.129-2.967,P=0.014)的患者相比,我们观察到在>60岁且LMRS4.21的患者中OS明显较差。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基于年龄分层产生较高和较低的LMR截断值的生物标记物LMR为不同年龄段GBC患者的OS的独立危险因素(HR:0.272,95%CI:0.105-0.704,P=0.007;和HR:0.544,95%CI:0.330-0.895,P=0.017)。结论:术前LMR作为GBC患者术后OS的独立预后指标之一,其最佳截断值具有一定的年龄依赖性。背景:竞争性内源性RNA(competing endogenous RNA,ceRNA)作为一种全新的基因表达调控模式,认为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IncRNA)和基因可以通过竞争性结合微小RNA(microRNA,miRNA)从而在癌症的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然而,ceRNA在肝内胆管细胞癌中的竞争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材料和方法:通过检索NCBI GEO数据库获得有关人类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的IncRNA、miRNA和mRNA数据集表达数据。对上述数据集进行差异表达分析并取交集以获得ICC差异表达的IncRNA、miRNA和mRNA。通过差异表达的IncRNA和mRNA共表达分析、miRNA靶基因预测分析和ceRNA关系整合的方法构建与ICC相关的ceRNA调节网络(ceRNA regulating network,ceRNET),并对网络中的差异表达mRNA进行功能富集分析。然后根据差异表达RNA的网络节点排名和在各GEO数据集之间的表达趋势是否一致,结合其倍数变化的对数值(logfold change,logFC)及ceRNA关系,以及既往在其他肿瘤中的研究结果,得到我们要验证的与ICC相关的核心调节通路。将此调节通路分别用ICC患者的10对新鲜癌组织和癌旁组织、10例外周血浆标本及10名配对的健康受试者的外周血衆标本和88例ICC患者的石错切片标本进行实时定星聚合酶链式反应、免疫印迹实验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验证。结果:构建的ICC相关ceRNET包含340个IncRNA-miRNA-mRNA调控关系,对ceRNET中的44个差异表达mRNA进行GO分析显示它们主要富集在“上皮细胞增殖的负调控”和“活化的T淋巴细胞的增殖的正调控”等生物学过程,KEGG分析显示它们主要富集在“补体和凝血级联”通路。RP11-328K4.1-hsa-miR-27a-3p-PROSl是本研究确定的与ICC相关的ceRNET中的核心调节通路。分子生物学实验结果显示:相对于正常对照,lncRNARPll-328K4.1在ICC患者的癌组织和外周血浆中显着低表达(p<0.05);hsa-miR-27a-3p在ICC患者的癌组织和外周血浆中显着高表达(p<0.05);mRNAPROSl在ICC患者癌组织中显着低表达(p<0.05),然而在外周血浆中无明显降低(p>〇.〇5)。mRNA对应的蛋白在ICC患者的癌组织中虽表达略有降低,但在ICC患者的外周血中表达确稍升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CC患者的石蜡切片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相较于癌旁组织,PR0S1蛋白在癌组织中染色为阳性。结论:构建ceRNET是研宄ICC发病机制的有效手段,ICC的发生与上皮细胞和活化的T淋巴细胞的增殖的调控有关,补体和凝血级联通路参与了ICC的发病过程。IncRNA RP11-328K4.1的表达上调可通过海绵吸附作用去除致癌性miRNA hsa-miR-27a对mRNA PR0S1表达的抑制,从而发挥IncRNA RP11-328K4.1在ICC中的抑癌基因的角色。核心调节通路中的IncRNA RP11-328K4.1,miRNA hsa-miR-27a-3p和mRNA PR0S1均为ICC相关的ceRNET中的连接度较髙的中枢节点,是今后研究和发现ICC患者诊断、预后和治疗靶点的理想候选生物标记物。

杨磊[5](2013)在《应用分泌蛋白质组技术研究肝细胞癌患者血液蛋白标志物》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肝癌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存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我国肝癌发病率约占全球的55%,并且发病率正在逐年上升。手术切除治疗是目前最为有效的治疗方式,但是大部分病人在确诊时已是晚期,从而失去了手术治疗的机会。外周血肿瘤标志物对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预后监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 AFP)是临床上常用的肝癌诊断标志物,但其灵敏度较低,因此需要新的肿瘤标志物以提高疾病的诊出率。随着蛋白质组学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使大规模、高通量的分析肿瘤相关蛋白成为可能,为寻找新的肿瘤标志物开辟了新途径。研究目的本课题以占肝癌发病率80%以上的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cinoma,HCC)为研究对象,旨在建立HCC相关的分泌/释放蛋白质数据库,通过筛选和鉴定血浆中的候选蛋白标志物,以辅助AFP提高HCC的诊断效能。同时,分析候选标志物同病人预后的关系,挖掘其监测HCC病人的术后复发与转移的潜在效能。实验方法本实验室在前期工作中建立了无血清原代器官(组织)培养模型,通过对6例伴有HBV (Hepatitis B virus, HBV)感染的HCC癌组织及其对应的癌旁非肿瘤组织进行体外无血清培养,收集其无血清条件培养基(Conditioned medium,CM),经一维SDS-PAGE(Sodium dodecyl sulfate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分离后,采用LC-MS/MS (Liquid chromatography coupled with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质谱鉴定条件培养基中的蛋白质,以建立HCC分泌/释放蛋白质数据库。随后,采用GOFFA、ArrayTrack、STRING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对鉴定出的条件培养基蛋白数据进行GO (Gene Ontology)富集和分子网络分析。挑选出同HCC发生相关的候选蛋白,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候选蛋白在179例HCC病人、80例肝硬化病人以及103例健康人群外周血血浆中的含量。Mann-Whitney检验分析不同组间蛋白含量的差异。构建候选蛋白标志物的ROC(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曲线,分析候选蛋白对HCC的诊断效能。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候选蛋白标志物血浆中蛋白水平同病人无病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的关系。随后,对妊娠特异性糖蛋白-9(Pregnancy-specific beta-1-glycoprotein9, PSG9)在血管生成的作用进行了初步探讨。采用qPCR (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检测HCC癌组织和癌旁非肿瘤组织中PSG9和VEGF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 mRNA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9株HCC细胞系中PSG9蛋白的表达情况。在细胞系中瞬时过表达PSG9和敲降PSG9表达后,分析其对VEGFA mRNA和蛋白水平的变化。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分析PSG9对VEGFA启动子区的影响,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实验检测PSG9作用于VEGFA启动子区的作用位点。构建稳定过表达和低表达PSG9的SMMC7721细胞系,CCK8细胞增殖实验检测PSG9对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采用人脐带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 HUVEC)成血管实验和Matrigel plug实验分析PSG9对血管生成的影响。实验结果通过质谱分析HCC条件培养基共鉴定出1365个蛋白,建立了HCC分泌/释放蛋白质数据库。GO分析表明,其中定位于细胞外和细胞膜的蛋白占总蛋白的19%。总蛋白的分子功能和生物学过程主要富集在水解酶活性、蛋白质代谢、催化功能等途径,与肝脏作为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相符。ArrayTrack信号传导通路分析结果表明,CM蛋白主要参与了人类疾病相关的信号通路。本研究中选择了在伴有HBV感染的HCC发生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TGF-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通路相关的蛋白质进行分析。比较了此通路中的7个蛋白,MMP1(Matrix metalloproteinase1)、MMP7、MMP9、OPN(Osteopontin)、 PSG9、TIMP1(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1)以及AFP在HCC、肝硬化病人及健康人群血浆中的蛋白水平。ELISA结果显示,相比于其他实验组,HCC病人中MMP1、OPN、PSG9血浆水平最高,并且MMP1、OPN、PSG9在健康人、肝硬化、到HCC病人血浆蛋白水平呈逐次上升的趋势。MMP7、MMP9、TIMP1在肝硬化病人的外周血中含量显着高于健康人和HCC病人。通过对MMP1、OPN、PSG9蛋白诊断效能进行分析,MMP1和OPN从肝硬化病人中区分HCC效能要好于AFP, AFP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AUC)为0.642,MMP1为0.945,OPN为0.911。分析血浆蛋白水平同HCC病人预后的关系,发现血浆中OPN和PSG9是可以作为预测预后不良的独立因素,血浆中OPN和PSG9水平高预示病人预后差。PSG9的功能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PSG9是参与肿瘤血管生成的生物分子。在癌组织中PSG9与VEGFA mRNA表达水平呈正相关。在HCC细胞系中过表达PSG9会促进VEGFA的表达,反之,降低PSG9的表达会抑制VEGFA的表达。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表明PSG9与VEGFA的启动子区具有相互作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将其作用位点定位于VEGFA启动子上游-1684/-1766处。HUVEC成血管实验和Matrigel plug实验表明PSG9具有促进血管生成的作用。结论本项研究建立了HCC分泌释放蛋白质组数据库,为在血液中寻找相关肿瘤标志物提供了可靠的资源。初步筛选出可供提高HCC诊断效能的分子标志物MMP1和OPN,以及预后相关血浆蛋白OPN和PSG9。另外,本研究揭示PSG9通过调控VEGFA的表达来促进肿瘤血管生成,提示了其造成HCC不良预后的作用机制。

刘新疆,王滨[6](2012)在《肝癌转移复发监测: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与外周血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治疗方法日趋多样化,对治疗后的随访及监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MRS、DWI及PWI在内的功能MRI是一种无创性检测方法,可以从局部及整体了解肝脏的代谢、能量及血流等的变化,其在肝脏显像中的不断发展对评价HCC治疗后的疗效及预后有着深远的意义。HCC转移复发是一个多步骤、多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在HCC转移复发的蛋白质组学研究方面,发现了很多新的潜在分子生物学标记物。由于仅用单个指标无法进行准确预测,采用多个指标进行联合检测将是今后HCC转移预测的研究方向。该文旨在揭示肝脏DWI的原理以及目前在辨别肿瘤生物学特性中的作用,评价HCC对治疗的反应,并探索性地提出了DWI在HCC转移复发监测中的应用前景,综述了所涉及HCC转移复发早诊的外周血新型分子标记物。-

姚敏,杨燕,姚登福,卞银珠,蔚丹丹,严晓娣,陈洁[7](2012)在《循环血单核细胞GPC-3mRNA和甲胎蛋白对肝癌诊断与转移监测的潜在价值》文中认为目的分析肝癌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磷脂酰肌醇蛋白多糖(GPC)-3 mRNA表达及甲胎蛋白(AFP)对肝癌诊断与转移监测的价值。方法收集住院肝病患者外周血,分离单核细胞,制备总RNA,经逆转录合成GPC-3cDNA,以荧光定量PCR扩增并分析其对肝癌诊断与转移监测的价值。结果外周血单核细胞中GPC-3 mRNA阳性仅见肝癌患者,55例肝癌患者中39例阳性(70.9%);肝硬化、肝炎、转移性肝癌、非肝肿瘤患者及正常对照组中未检出阳性(χ2=26.773,P<0.001)。外周血单核细胞GPC-3 mRNA阳性表达与HBsAg阳性(χ2=14.601,P<0.001)、肝癌的TNM分期(χ2=15.252,P<0.001)、门静脉癌栓(χ2=45.658,P<0.001)及伴肝外转移显着相关(χ2=22.273,P<0.001),与瘤体直径、数目、AFP浓度及分化程度间无明显相关;与血AFP可互补诊断,提高肝癌诊断阳性率(90.9%)。结论循环血单核细胞GPC-3 mRNA分析,有助于肝癌诊断和肝外转移监测,对AFP阴性肝癌具互补诊断价值。

韩克强,吴娅利,梁平[8](2009)在《肝癌外周血中微转移检测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肝细胞癌患者病死率较高,其原因与转移的发生密切相关。随着研究不断深入,肿瘤早期微转移也越来越受到肿瘤学家们的重视。就近年来有关肝细胞癌微转移检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苏永杰[9](2008)在《解剖性与非解剖性肝切除治疗HCC对患者预后影响的RCT研究(中期总结)》文中提出一、背景与目的对于早期HCC的治疗,目前学术界公认根治性切除是其最佳选择,而根治性切除术的术式有两种:解剖性肝切除术和非解剖性肝切除术。解剖性肝切除术是指:按照肝脏Couinaud分段进行肝切除术,包括单肝段切除及多肝段切除;解剖性肝切除术一般不需要Pringle法阻断第一肝门,关键是解剖出进入肝段的肝蒂和出肝静脉,分别予以结扎然后切除肝段。而非解剖性肝切除术定义为:完整切除肿瘤不考虑肝内解剖,一般要求切缘(RM)至少1.0cm。非解剖性肝切除术一般需要Pringle法阻断第一肝门或者半肝阻断,也可以不阻断第一肝门。目前国内外关于HCC手术方式对预后影响仍无定论。从循证医学的标准界定已经发表的国内外文献临床证据级别是B级或C级,未发现A级的临床证据。为了研究术式对HCC预后的影响,最佳的方法是应用临床随机对照研究(RCT),比较解剖性肝切除与非解剖性肝切除哪种术式更能减少术后复发,提高HCC术后无瘤生存率和累积生存率,从而为HCC根治性切除术的术式选择提供A级的证据。大病理切片可以清楚的显示瘤体结构、交界区结构和“正常组织”区的连续过程。用于研究微转移的分布、数目、距离瘤体的距离等,较普通的病理切片有明显的优点。本研究沿在肝内门静脉血流方向的瘤体最大直径所在切面切开标本,行大病理切片检查,研究HCC微转移灶的数目、类型和转移距离及癌细胞Edmondson分级,为术式的选择提供病理学的证据。血源性转移是HCC转移复发的主要方式。目前AFP mRNA被认为是比较有价值的循环HCC细胞标志物。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以其高效性、高特异性、高敏感性及计量准确等优点,成为目前检测CTCs的理想工具。手术可以刺激HCC细胞入外周血循环,因此收集HCC患者手术前后外周静脉血,提取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包含CTCs),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检测外周血AFP mRNA手术前后的变化,估计两种术式外周血中CTCs数量变化是否有差异,为术式的选择提供细胞学的证据。二、方法与结果1.根据术前制定的患者纳入和排除标准,按照随机化的要求,每一个入组的HCC患者行相应的肝脏根治性切除术,收集临床、手术、病理资料,每2月随访1次,测定肝功能、血AFP和肝脏超声检查,每6个月检查胸片1次,怀疑复发时行肝脏或肺部CT检查。根据制定的判断复发标准界定有无复发,记录是否生存。结合随访信息,分析术式不同,术后复发率、术后死亡率、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是否不同;并采用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Log-rank法检验两组之间的术后早期复发率、术后早期无瘤生存率、术后早期累积生存率的生存曲线总体水平有无差异。本研究还分析了与预后有关的其他因素。本研究自2006年1月1日起到2007年6月30日止,共纳入就诊于重庆西南医院肝胆外科研究所符合要求病例133例,其中解剖性肝切除67例,非解剖性肝切除66例。随访截至到2008年3月31日,中位随访时间是19个月(8~27个月),其中失访3例。两组的性别、年龄、HBV感染、Child-Pugh分级、ICGR-15、血AFP、术前肝功能、肿瘤直径、肿瘤包膜、肿瘤数目、HCC分级、肝硬化、TNM分级等一般情况和病理检查结果无统计学差异,说明两组具有可比性。术后分析的有关变量包括:两组手术切缘、手术出血量、围手术期输血量、术后肝功能、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复发率、死亡率、无瘤生存和累积生存。解剖组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非解剖组,分别是(744.8±539.0)ml和(952.3±634.1)ml(p=0.044);两组围手术期输血量的中位数分别是0(0-5100)ml和600(0-4660)ml,解剖组明显低于非解剖组(p=0.035)。术后1天和5天的血ALT和TBIL值,解剖组也明显低于非解剖组。每组各有1例患者死于手术并发症。两组术后共46(34.6%, 46/133)人发生手术并发症,共发生57人次,其中解剖组19(28.4%, 19/67)人共21人次;非解剖组27(40.9%, 27/66)人共36人次。发生人数比例经过X2检验,两组无统计学差异(X2=1.658, p=0.198);但发生人次比例经过X2检验,两组有明显统计学差异(X2=6.045, p=0.014),说明解剖性肝切除术更能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两组共有43例发生复发或转移,占32.3%(43/133),其中肝内复发33例,占24.8%(33/133);肺部、椎骨或后腹膜等肝外转移10例占7.5%(10/133)。解剖组复发转移15例,占本组的22.4%(15/67);而非解剖组复发转移28例,占本组的42.4%(28/66),经X2检验,有明显统计学差异(X2=5.219,p=0.022)。共死亡25人,占18.8%(25/133),包括解剖组1例围手术期死于肝功能衰竭,非解剖组1例围手术期死于上消化道大出血。解剖组死亡10例,占本组的14.9%(10/67);而非解剖组死亡15例,占本组的22.7%(15/66),经X2检验,无统计学差异(X2=0.864, p=0.353)。Kaplan-Meier法分析解剖组和非解剖组术后1年累积复发率是分别22.9%和41.8%,Log-rank法检验两组之间生存曲线总体水平有显着性差异(X2=5.614, p=0.018);解剖组和非解剖组术后1年无瘤生存率分别是75.5%和48.2%,总体水平有显着性差异(X2=8.601, p=0.003);解剖组和非解剖组术后1年累积生存率分别是86.8%和78.6%,总体水平无显着性差异(X2=1.184, p=0.277)。结合单因素分析结果,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表明:HCC术后复发与手术方式、微转移、失血量、术前外周血AFP mRNA和肿瘤直径统计学明显相关。结合单因素分析结果,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表明:HCC术后早期无瘤生存率与手术方式、微转移和肿瘤边界是否清楚等3因素统计学明显相关。2.观察并记录HCC切除标本肿瘤边界是否清楚、有无肿瘤包膜、有无肉眼转移灶,测量肿瘤直径、切缘距离、标本长度,标本固定后做成大病理切片,光学显微镜观察微转移数目、类型、测定微转移的距离及肿瘤细胞分级。运用组织等比回缩规律,换算出新鲜活体标本的微转移距离。本研究微转移分为两种:微癌栓和微卫星灶。本研究133例患者都进行了大病理切片检查。54.9% (73/133)患者的标本中发现微转移灶。在73例大标本肿瘤外肝组织内共检出了136个微转移:其中13.2%(18/136)为微卫星灶,86.8%(118/136)为微癌栓。在这136个微转移中,61.0%(83/136)为门静脉癌栓,15.4%(21/136)为肝静脉癌栓,还有10.3%(14/136)的癌栓难以分辨是门静脉还是肝静脉。肿瘤扩散距离的中位数是3.6mm,范围是1.1mm~20.2mm。肝内有无微转移与肿瘤大小、包膜完整性、TNM分期、癌细胞分化程度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与血清AFP浓度、肿瘤数目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解剖组共有39例(58.2%)患者发现微转移,共发现微转移灶78个,其中门静脉癌栓51个,肝静脉癌栓9个,其他癌栓8个,卫星灶10个。非解剖组共有34(51.5%)例患者发现微转移,共发现微转移灶58个,其中门静脉癌栓32个,肝静脉癌栓12个,其他癌栓6个,卫星灶8个。两组发现微转移病例数经X2检验无统计学差异(X2=0.935,p=0.334)。两组微转移总数和门静脉癌栓数经过Mann-Whitney U检验有统计学差异(p=0.043和p=0.000)。Kaplan-Meier法分析无微转移组和有微转移组术后1年复发率是分别19.7%和43.1%,Log-rank法检验两组之间生存曲线总体水平有显着性差异(X2=8.037, p=0.005);无微转移组和有微转移组术后1年无瘤生存率分别是76.0%和49.4%,总体水平有显着性差异(X2=10.996,p=0.001);无微转移组和有微转移组术后1年累积生存率分别是88.5%和78.3%,总体水平有显着性差异(X2=4.579, p=0.032)。3.分别在术前和术后抽取133患者的5ml外周静脉血,肝素抗凝,收集PBMCs(包含CTCs),提取PBMCc的总RNA,利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检测外周血AFP mRNA在手术前后的变化。我们还检测了8例肝硬化、4例肝增生、8例肝血管瘤和10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AFP mRNA的含量作为对照。研究表明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外周血微转移癌细胞的敏感性可以达1/106-107。HCC组的外周血AFP mRNA相对表达量中位数是3.97×10-3(9.1×10-7~6.52×10-1),明显高于肝硬化组、肝血管瘤组、肝脏增生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HCC患者术后外周血AFP mRNA相对表达量的中位数是:1.673×10-2(范围8.0×10-7~5.170×10-1),明显高于术前3.974×10-3(范围9.0×10-7~6.518×10-1)的水平(p=0.000)。经过统计学分析,两组手术前外周血AFP mRNA水平无统计学差异。非解剖组术后外周血AFP mRNA水平的中位数是2.24×10-2 (范围4.3×10-7~5.10×10-1),而解剖组是1.35×10-2 (范围1.32×10-6~4.17×10-1),非解剖组高于解剖组,但是无统计学差异(p=0.092)。HCC组术前AFP mRNA水平相对表达量与TNM分期、微转移、肿瘤大小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03, p=0.002和p=0.000),与肿瘤数目、包膜完整性均、癌细胞分化程度与血清AFP浓度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外周血术前后AFP mRNA相对表达量与术后早期复发、术后无瘤生存和术后累积生存相关性有明显统计学意义。Kaplan-Meier法分析术前AFP mRNA表达低组和表达高组术后1年复发率是分别20.7%和44.7%,Log-rank法检验两组之间生存曲线总体水平有显着性差异(X2=8.868,p=0.003);术后AFP mRNA表达低组和表达高组术后1年累积复发率是分别23.4%和43.3%,总体水平有显着性差异(X2=5.888,p=0.015)。三、结论1.与非解剖性肝切除相比较,解剖性肝切除可以降低术后早期复发率,提高术后早期无瘤生存率,其主要原因是:HCC的微转移灶以门静脉癌栓为主,HCC解剖性肝切除能清除更多的微转移灶。2.与非解剖性肝切除相比较,解剖性肝切除可以减少术中出血,降低肝功能损害,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3. HCC早期复发还与术中出血、微转移、术前外周血AFP mRNA和肿瘤直径密切相关。4.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HCC患者外周血AFP mRNA表达量有很高的敏感性,可以反映HCC患者血中是否存在肝癌细胞。手术可刺激HCC细胞脱落入血。监测术前外周血AFP mRNA水平对预测HCC术后早期复发转移有价值

左国华[10](2008)在《肝癌患者外周血中循环肿瘤细胞的检测及其生物学特性》文中提出目的: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以其高发病率和高度恶性行为着称,占我国癌症死亡率的第二位,肿瘤切除或肝移植是治疗该病的最有效手段,但术后复发转移率高严重影响了治疗的效果。部分肝癌病人在肝癌切除或肝移植前,已有肿瘤细胞脱落进入血循环系统中,入血的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 CTC)是导致肝癌术后复发和转移的首要条件。因此,检测循环肿瘤细胞对判断肝癌的转移复发、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大多数学者在肝癌患者外周血中检测AFP mRNA,作为判断循环肿瘤细胞的指标,但部分肝炎或肝硬化的患者检测结果提示该方法假阳性率较高,其特异性令人难以满意,且单标志物检测容易出现假阴性。研究显示端粒酶大多数(85-100%)的肿瘤细胞中表达,多数正常体细胞不表达,而端粒酶蛋白催化活性亚单位(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 hTERT)是合成端粒酶的限速亚基,对端粒酶活性调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hTERT表达在AFP阴性的肝癌中也有很高的发生率,hTERT表达阳性诊断肝癌的敏感性为73.9%,特异性为100%,显示hTERT的基因表达是比端粒酶更敏感的诊断指标。因此我们推测hTERT mRNA做为循环肿瘤细胞检测的标志物,可避免合并肝炎或肝硬化的肝癌患者中假阳性的干扰,应具有良好的癌特异性。免疫磁珠(Immunomagnetic bead,IMB)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免疫学技术,免疫磁珠细胞分离是应用最主要的一个方面,具有简便易行、分离纯度高、特异性高、同时保留细胞活性的优点。与常规检测技术(如免疫细胞化学、RT-PCR、流式细胞仪等)相结合,能在106-7个单核细胞中分离检测出一个肿瘤细胞,可弥补这些技术的不足,并改善这些技术对循环肿瘤细胞检测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因此,本研究以肝细胞癌为研究对象,在构建肝细胞癌免疫磁珠的基础上,联合免疫细胞荧光技术进行循环肿瘤细胞形态学分析,以及巢式RT-PCR技术联合检测AFP mRNA和hTERT mRNA,并尝试对富集分离出来的循环肿瘤细胞进行培养,为检测及防治肝癌的血液转移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方法:(1)利用碳二亚胺偶联法,在磁珠上包被单抗HAb18,制备肝癌免疫磁珠后,将微量肝癌HepG2细胞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悬液混匀,再通过免疫磁性细胞分离,行免疫细胞化学鉴定,检测免疫磁珠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并计算癌细胞的回收率。(2)采集肝癌患者56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19例、继发性肝癌患者11例血样,及18个健康志愿者的血样作为阴性对照。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与免疫磁珠技术首先对患者的外周血进行癌细胞的富集,然后运用FITC-CK标记富集癌细胞,免疫细胞荧光技术对循环肿瘤细胞行形态学分析,并用巢式RT-PCR技术联合检测AFP mRNA和hTERT mRNA。(3)对8例富集分离出来的循环肿瘤细胞进行培养,通过测定生长曲线和细胞倍增时间,锚着独立性试验了解克隆集落能力,扫描电镜观察细胞表面超微结构,以及裸鼠移植及成瘤观察等方法研究其细胞生物学特性。结果:(1)包被HAb18的免疫磁珠能与HepG2细胞敏感而特异地结合,当单个核细胞与HepG2细胞比为1×106:1时可检测到癌细胞,结合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可检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57.2%的微量癌细胞,无假阳性。(2)在用肝癌HepG2细胞所做的2组预实验中,免疫磁珠联用增强了巢式RT-PCR的灵敏度、特异性,其灵敏度为5ml血中含有一个癌细胞。(3)在临床样品的实验中,免疫磁珠富集后,结合免疫细胞荧光方法观察肝癌患者外周血中循环肿瘤细胞,检出阳性率为42.9%(24/56),检出细胞的形态可分为四类:中等细胞型、大细胞型、有核细胞碎片和无核细胞碎片。(4)肝癌患者外周血中AFP mRNA及hTERT mRNA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55.4%、48.2%。AFPmRNA及hTERT mRNA的检出率和TNM分期、远处转移临床参数密切相关。当肝癌直径大于5cm、多结节、伴门静脉癌栓,AFPmRNA及hTERT mRNA的检出率均明显提高(P<0.05)。血清AFP水平、肝癌分化程度等与AFPmRNA及hTERT mRNA的检出率无显着相关(P>0.05)。67.9%的肝癌患者至少表达一种标志物,35.7%的患者两种标志物均阳性。AFP mRNA和hTERT mRNA的检出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256。hTERT mRNA在AFP mRNA阳性和阴性的肝癌患者检出率分别为64.5%、28%(P<0.05)。AFP mRNA在肝炎和肝硬化患者中检出率为21.1%( HCC vs肝炎和肝硬化,P<0.05),继发性肝癌患者及健康成人均未检出;hTERT mRNA在继发性肝癌患者中检出率为63.6%,而肝炎和肝硬化及健康成人中均未检出。(5) 8例标本中,其中7例培养未成功,仅有1例出现肿瘤细胞增生,异型性明显,命名为HCC-27,共传代培养5代。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证实为肝癌细胞,HCC-27细胞的增殖及独立锚着生长能力显着低于HepG2细胞(P<0.05)。两只裸鼠经脾内接种培养肿瘤的细胞,其中一只裸鼠出现肝内移植瘤生长。结论:(1)成功利用碳二亚胺耦联法制备了一种抗人肝细胞癌免疫磁性微珠,制备的肝癌免疫磁珠能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分离检测微量肝癌细胞,有较好特异性和敏感性。(2)通过免疫磁珠细胞分选技术富集,结合免疫细胞荧光方法可对肝癌患者外周血中的循环肿瘤细胞进行形态学检测。循环肿瘤细胞形态分为四类:中等细胞型、大细胞型、有核细胞碎片和无核细胞碎片。(3)肝癌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经免疫磁珠富集后,联合检测肝细胞特异性AFP mRNA和癌特异性hTERT mRNA,有助于提高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4)肝癌外周血中的循环肿瘤细胞经免疫磁珠细胞富集分离后培养,1例培养成活,这是肝癌血行播散的直接证据。培养成活的细胞具有肝细胞癌的组织学特征,其生长增殖及锚着独立生长能力低,但具有转移潜能。

二、肝组织和外周血中AFP mRNA定量分析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组织和外周血中AFP mRNA定量分析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mRNA/piRNA/piwi在DEN诱导肝癌中的表达及紫草素对肝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DEN诱导大鼠肝癌模型的建立及mRNA芯片分析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piRNA/piwi与肝癌的关系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实验对象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紫草素对肝癌细胞CBRH-7919 的影响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实验对象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piRNA/piwi 在癌症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2)外周血单个核细胞CDH13基因甲基化状态在HBV相关肝细胞癌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
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题目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HSP90α在原发性肝细胞癌中的表达特点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 对象和方法
    1.1 材料和方法
        1.1.1 组织及外周血来源
        1.1.2 临床资料
        1.1.3 HCC患者随访
        1.1.4 细胞实验
        1.1.5 主要实验仪器及耗材
        1.1.6 主要实验试剂
        1.1.7 主要试剂配制
    1.2 实验方法
        1.2.1 ELISA检测血浆中HSP90α水平
        1.2.2 血清中AFP检测
        1.2.3 IHC检测肝组织中HSP90α水平
        1.2.3.1 IHC实验步骤
        1.2.3.2 IHC结果分析
        1.2.4 WB实验检测细胞内及细胞外HSP90α表达
        1.2.5 细胞高温、低氧环境的建立及细胞上清液的获取
        1.2.5.1 细胞高温、低氧环境的建立
        1.2.5.2 细胞上清液的获取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外周血HSP90α对 HCC的诊断效能
    2.2 HSP90α在 HCC组织中的表达特点
    2.3 HSP90α在 HC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对治疗后复发的影响
    2.4 高温、低氧诱导肝癌细胞HSP90α的表达
        2.4.1 不同温度热刺激肝癌细胞后HSP90α的分泌水平
        2.4.2 相同温度热刺激肝癌细胞后不同时间HSP90α的分泌水平
        2.4.3 高温联合低氧刺激肝癌细胞后不同时间HSP90α的分泌水平
3 讨论
    3.1 HSP90α对 HCC的诊断价值
    3.2 HSP90α在 HCC组织中的表达特点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3.3 HSP90α在 HCC热消融治疗后的分泌特点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HSP90α与原发性肝癌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炎症因子在胆囊癌预后中的作用和基于ceRNA调节网络分析研究非编码RNA在肝内胆管细胞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炎症因子在胆囊癌预后中的作用
    第一章 术前纤维蛋白原与白蛋白比值在胆囊癌患者中的预后意义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联合应用术前血浆纤维蛋白原和CA199在胆囊癌患者中的预后价值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术前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率对胆囊癌患者的预后意义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ceRNA调节网络分析研究非编码RNA在肝内胆管细胞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中附表
综述一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在经动脉化疗栓塞治疗的不可切除的肝细胞癌患者中的预后作用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竞争性内源性RNA在肝细胞癌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5)应用分泌蛋白质组技术研究肝细胞癌患者血液蛋白标志物(论文提纲范文)

图表索引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肝癌的重要诱发因素
    2 肝癌血浆标志物对肝癌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3 肝癌蛋白质组研究进展
        3.1 蛋白质组学采用的主要技术手段
        3.2 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
        3.3 HCC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样品
        3.4 分泌蛋白质组学为寻找血浆/清蛋白标志提供了新途径
    4 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和研究策略
        4.1 HCC分泌释放蛋白质组学研究策略
        4.2 PSG9在肿瘤血管生成中的作用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临床样本
        1.2 组织培养主要材料与试剂
        1.3 蛋白浓缩、定量和SDS-PAGE电泳主要材料与试剂
        1.4 质谱鉴定主要试剂与材料
        1.5 ELISA主要试剂与材料
        1.6 常用试剂的配制
        1.7 主要仪器
        1.8 主要分析软件
        1.9 细胞系
        1.10 菌株及质粒载体
        1.11 引物序列
        1.12 shRNA及shRNA转染试剂
        1.13 抗体
        1.14 主要试剂盒
        1.15 其他主要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原代器官培养
        2.2 条件培养基的收集
        2.3 条件培养基SDS-PAGE电泳分离
        2.4 条件培养基蛋白的LC-MS/MS鉴定分析
        2.5 数据库搜索
        2.6 条件培养基蛋白全谱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7 血浆中条件培养基蛋白水平的检测
        2.8 统计学分析
        2.9 构建PSG9真核表达载体
        2.10 细胞生物学方法
        2.11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
        2.12 RNA提取、RT-PCR、qRT-PCR
        2.13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Dual-luciferase assay)
        2.14 Matrigel plug实验分析对血管生成的影响
第三章 实验结果
    1 HCC相关分泌/释放蛋白质组学的建立
        1.1 原代器官培养条件培养基的蛋白全谱鉴定
        1.2 HCC分泌/释放蛋白质组的分子量和等电点分布
        1.3 HCC分泌/释放相关蛋白质组的生物学特点
    2 候选HCC相关蛋白标志物的验证
        2.1 待检测候选蛋白挑选标准
        2.2 血浆中候选蛋白水平的检测
    3 血浆候选蛋白标志物检测HCC的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
        3.1 MMP1作为HCC血浆标志物的诊断效能
        3.2 OPN作为HCC血浆标志物的诊断效能
        3.3 PSG9作为血浆标志物诊断HCC病人
    4 血浆标志物同HCC临床特征的关系
    5 HCC外周血中候选CM蛋白含量同预后的关系
        5.1 Kaplan-Meier分析AFP、MMP1、OPN、PSG9对HCC预后影响
        5.2 Cox分析影响HCC预后的因素
    6 PSG9同肿瘤血管的关系
        6.1 PSG9在HCC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
        6.2 HCC组织中PSG9和VEGFA mRNA表达有相关性
        6.3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
        6.4 HCC细胞系中PSG9过表达对VEGFAmRNA的影响
        6.5 PSG9过表达在蛋白水平对VEGFA的影响
        6.6 下调PSG9表达对VEGFA的影响
        6.7 稳定过表达和下调PSG9对SMMC7721细胞增殖的影响
        6.8 人脐带静脉血内皮细胞成血管实验(HUVEC tube forming assay)
        6.9 Matrigel Plug实验分析PSG9对血管生成影响
        6.10 PSG9同VEGFA启动子区结合位点初步研究
第四章 讨论
    1 分泌释放蛋白质组诠释HCC微环境特性
    2 分泌释放蛋白质组反映HCC特性
    3 CM蛋白中候选蛋白标志物的验证
        3.1 癌组织中差异蛋白在血浆中的分布
        3.2 癌组织和癌旁组织CM中都包含的血浆蛋白标志物
        3.3 癌旁组织CM差异蛋白
    4 PSG9在HCC血管生成中的作用
        4.1 血管生成的分子机理概述
        4.2 VEGF在血管生成中的作用
        4.3 以抗血管生成为靶点的肿瘤药物及其作用机理
        4.4 肿瘤血管同HCC预后的关系
        4.5 血管生成的实验研究模型
        4.6 PSG9是妊娠特异性相关蛋白家族成员
小结(一)
小结(二)
参考文献
基金资助
致谢

(6)肝癌转移复发监测: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与外周血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MR DWI像技术进展
    1.1 MR DWI对运动检测敏感的基本特性
        1.1.1 扩散梯度
        1.1.2 DWI及ADC值测量对肝脏良恶性病变的鉴别
        1.1.3 DWI对HCC疗效的评价
        1.1.4 全身DWI技术在肝内占位病变的应用
2 外周血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进展
    2.1 外周血肿瘤细胞的检测
    2.2 Glypican-3 m RNA
        2.2.1 Glypican-3 m RNA的概述
        2.2.2 Glypican-3 m RNA的检测意义
3 OPN
    3.1 OPN的概述
    3.2 OPN的检测意义
4 b FGF
    4.1 b FGF概述
    4.2 b FGF的检测意义
5 PGE2
    5.1 PGE2概述
    5.2 PGE2的检测意义
6 EGFL 7
    6.1 EGFL 7概述
    6.2 EGFL7的检测意义
7 AFP m RNA及AFP-L3
    7.1 AFP m RNA及AFP-L3的概述
    7.2 AFP m RNA及AFP-L3的检测意义

(7)循环血单核细胞GPC-3mRNA和甲胎蛋白对肝癌诊断与转移监测的潜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单核细胞分离与总RNA制备
    1.3 cDNA合成及引物设计
    1.4 GPC-3 mRNA扩增分析
    1.5 GPC-3 mRNA定量分析
    1.6 DNA测序分析
    1.7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PCR扩增曲线和溶解曲线
    2.2 PCR扩增图谱及测序证实
    2.3 肝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GPC-3
    2.4 肝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GPC-3
    2.5 GPC-3 mRNA诊断HCC的临床评价
    2.6 GPC-3 mRNA表达的临床病理学特征
    2.7 GPC-3 mRNA表达对HCC转移的鉴别价值
3 讨论

(8)肝癌外周血中微转移检测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肝癌外周血微转移的意义
2 标本的来源
    2.1 外周静脉血
    2.2 骨髓
    2.3 淋巴结
    2.4 其他
3 外周血微转移的检测方法
    3.1 细胞培养法
    3.2 免疫组织和细胞化学技术
    3.3 流式细胞术
    3.4 PCR技术
    3.5 免疫磁珠技术
4 检测的标志物
    4.1 AFP mRNA
    4.2 白蛋白mRNA
    4.3 端粒酶
    4.4 Gankyrin基因
    4.6 其他可能检测的肿瘤标志物
5 结语

(9)解剖性与非解剖性肝切除治疗HCC对患者预后影响的RCT研究(中期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论文正文 解剖性与非解剖性肝切除治疗HCC对患者预后影响的RCT研究(中期总结)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解剖性与非解剖性肝切除治疗HCC对患者早期复发和预后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一部分照片
    第二部分 HCC术后标本大病理切片微转移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照片
    第三部分 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HCC手术前后外周静脉血AFP mRNA含量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解剖性肝切除治疗肝细胞肝癌的理论依据和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英文论着
附录一
附录二

(10)肝癌患者外周血中循环肿瘤细胞的检测及其生物学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词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论文正文 肝癌患者外周血中循环肿瘤细胞的检测及其生物学特性
    前言
    第一部分 肝细胞癌免疫磁珠的制备及鉴定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图片
    第二部分 肝癌外周血中循环肿瘤细胞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图片
    第三部分 循环肝癌细胞的体外培养及其细胞生物学特性初探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图片
    全文总结
    致谢
文献综述肝癌患者循环肿瘤细胞的检测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英文论着

四、肝组织和外周血中AFP mRNA定量分析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mRNA/piRNA/piwi在DEN诱导肝癌中的表达及紫草素对肝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D]. 王延蛟.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8)
  • [2]外周血单个核细胞CDH13基因甲基化状态在HBV相关肝细胞癌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中的价值[D]. 袁小冬. 山东大学, 2020(02)
  • [3]HSP90α在原发性肝细胞癌中的表达特点及临床意义[D]. 陈影.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4]炎症因子在胆囊癌预后中的作用和基于ceRNA调节网络分析研究非编码RNA在肝内胆管细胞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D]. 徐维宇.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 [5]应用分泌蛋白质组技术研究肝细胞癌患者血液蛋白标志物[D]. 杨磊.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3(11)
  • [6]肝癌转移复发监测: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与外周血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进展[J]. 刘新疆,王滨. 磁共振成像, 2012(06)
  • [7]循环血单核细胞GPC-3mRNA和甲胎蛋白对肝癌诊断与转移监测的潜在价值[J]. 姚敏,杨燕,姚登福,卞银珠,蔚丹丹,严晓娣,陈洁.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2(10)
  • [8]肝癌外周血中微转移检测的研究进展[J]. 韩克强,吴娅利,梁平.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09(04)
  • [9]解剖性与非解剖性肝切除治疗HCC对患者预后影响的RCT研究(中期总结)[D]. 苏永杰. 第三军医大学, 2008(03)
  • [10]肝癌患者外周血中循环肿瘤细胞的检测及其生物学特性[D]. 左国华. 第三军医大学, 2008(03)

标签:;  ;  ;  ;  ;  

肝组织和外周血中AFP mRNA的定量分析及临床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