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题字潘玉良画

陈独秀题字潘玉良画

一、陈独秀为潘玉良画作题跋(论文文献综述)

陈艳[1](2021)在《潘玉良与苏珊娜·瓦拉东人体画中的女性意识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曹子达[2](2021)在《被“裹挟”的女性意识 ——潘玉良的人生与艺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廉露[3](2020)在《潘玉良自画像中的自我认同研究》文中提出“自我”作为人类发展中一直被探寻的重要问题从来没有停止过,自我认同是个人存在必须经历的问题,通过对“自我”进行分析和发问,能更好的理解一个人的行为活动以及精神追求,研究自我认同也是探寻个人内心之谜最好的途径。潘玉良作为二十世纪初中国第一批留洋女性画家,其本身具有时代所赋予的研究价值,更由于潘玉良个人的特殊成长经历,使她在艺术成就上有着独具魅力的价值特色。本文以潘玉良的自画像为切口,研究其在自画像中所表达的自我认同问题,旨在探讨出潘玉良自画像中丰富的精神内涵,分条缕析出她自我认同中复杂和纠缠的变化。笔者通过用绘画专业技法知识对其自画像进行解析,详细阐释在不同自画像中她所表达的自我认知,同时也结合潘玉良其他绘画题材,全面地剖析潘玉良自我认同在不同时刻所体现出来的嬗变。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说明笔者研究缘起与意义、有关潘玉良的研究文献、笔者论文创新点与研究方法。正文的第一章主要探讨了自我认同与自画像之间的关系,包括自我认同问题溯源、自画像与自我认同之间的联系;第二章为本文的核心内容,探讨了潘玉良自我认同产生的原因,结合相关理论与潘玉良特殊的成长经历分阶段分析了潘玉良身份认同、群体认同、性别认同、文化认同以及民族情感认同等问题;第三章对潘玉良自我认同的矛盾进行了归纳,总结了潘玉良自我认同中的多元性与嬗变性,并由此对自我认同矛盾与当下艺术的关系进行了思考。结语部分将潘玉良放置在中国社会的转型状况中来进行定位,以此指出潘玉良自我认同问题所具有的时代特色。

冯婷[4](2020)在《陆小曼画家身份考证 ——以中国画范畴论》文中研究表明陆小曼有三重身份:一是徐志摩遗孀身份;二是文学家身份;三是画家身份。在她生活的年代,其绘画和文学作品受到了当时文人雅士的赞誉与肯定。然而在陆小曼去世之后,她的画家身份似乎渐渐消逝在大众的视野之中,直到2007年才有以她绘画成就为主的论文出现,并再次获得世人的关注。本文试图从文献分析入手,对近现代有关陆小曼文献记载进行内容和对比分析,结合载入史册的画家特征,探析陆小曼画家身份被世人遗忘的原因及给我们的启示。本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绪论分为研究现状与文献、研究目的与意义和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现状与文献主要梳理前人对于陆小曼的研究,重点在其绘画领域的研究;研究目的与意义阐明选题缘由,明确选题的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说明本文研究的内容和运用到的主要方法。正文部分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为画家论。首先,举例分析载入美术史的画家特征;其次,论述传统绘画的品评标准;最后分析民国时期那些女画家们的类型特征,通过分析潘玉良、何香凝、肖淑娟、李秋君、冯文凤等画家得出,民国女画家的类型有:留学海外,兼容中西的女画家;幼承家学,践行传统的女画家,为下文研究陆小曼的绘画艺术做铺垫。第二章为多才多艺的陆小曼。众所周知,陆小曼是民国才女。她的成就涉及散文、小说、诗词、戏剧、绘画。本章分为两节。第一节通过分析诗词、小说、散文、戏剧得出,陆小曼的文学作品呈现出一种生动细腻与婉约清新的风格。第二节通过结合文献和对其仕女画、花鸟画、山水画作品进行分析,得出她工整细致与文雅清丽的绘画格调。第三章为陆小曼—从传统走来的画家给我们的启示。在结合前人研究以及前面章节论述的基础上,得知其属于在传移模写中受传统浸润的女画家。回顾那些载入史册能够被世人所熟识的画家,他们均在技法、风格、流派方面有新的创造,这也是陆小曼有较好的笔法墨彩而不被世人所熟的原因。也给予我们启示,当下画家应当以重视师法古人,师法传统为基础,革新技法、创立学说流派为根本。事物是变化的,人们的观念思想也会随着事物的变化不断发展,艺术家也需要用自己的独特视角表现世界,要勇于创新,只有革新,才能够创造出精品,才能有望进入中国美术史,成为实至名归的画家。结语部分主要对全文进行总结归纳,使观者可以清晰直观的对陆小曼受传统浸润的画家身份有全新的认识,以及留给我们的启示,在自己的专业上一定要优秀,但优秀不是最终目标,任何门类都要求创新,而艺术尤为需要创新,提出新艺术理论、创立新艺术技法、创造新艺术风格、创新艺术流派是艺术的核心本质。我们应该把创作的重点放在创新上,以特有的视角去描绘身边的事物,在自己的领域树立起一片旗帜,才有希望跻身于中国美术史。

黄薇[5](2019)在《画魂总被风尘误 潘玉良:对抗成见的丹青一生》文中认为民国时期,女画家群体灿若星辰,"短短三十来年,数量超过以往几千年"。承上启下画传统国画的人数众多,个中翘楚如萧淑芳、何香凝、陆小曼、王叔晖等,中国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久的"中国女子书画会"成员近200人,多为国画家。画西画的女油画家则完全始于民国,代表人物有方君璧、蔡威廉、潘玉良、关紫兰、丘提、孙多慈等,潘玉良无疑是其中最特别的一位。她身世最为曲折,既非名门之后又无家学傍身,硬生生独闯出一片天地,而无论生前身后,名气都是最大的。

王丽[6](2019)在《多元矛盾的统一 ——潘玉良绘画作品风格研究》文中指出潘玉良是一位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女性艺术家。在《20世纪中国艺术》一书中英国着名美术史家苏利文将潘玉良称作是中国画家中能将中西艺术相结合的一位杰出榜样。从潘玉良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多种矛盾元素和谐统一于画面中,如写实与写意的风格对比,西画中中国元素的融入,以及个人精神上的落寞不平与作品“怡悦性情”、“淡然洒脱”的情感交织,作者用娴熟的技法将多种矛盾特征和谐统一于画作之中,反映出潘玉良心理的变化轨迹。本文从这一视角出发,通过对潘玉良作品中存在的矛盾特征以及形成原因的研究,试图对潘玉良及其作品做出新的解释。本文共分四个章节,第一章节首先论述了艺术创作中存在的矛盾特征,从艺术家创作中的多元矛盾因素以及其在作品中的折现这两方面加以阐释,以说明矛盾特征在艺术创作中是客观存在的,以此引出下文。第二章节为文章的重点论述部分,主要以潘玉良的“母与子”系列作品、人物画以及人体画作为分析样本,从客观和主观两个角度重点阐释潘玉良绘画创作中多元矛盾因素的客观存在及其在绘画作品中的和谐统一。第三章分析潘玉良作品中多元矛盾因素形成的原因,旨在以客观的角度,对充斥着多种外来思想与本土思想交流碰撞的社会大环境,作者自身心理的“自卑”与“超越”,以及其“女性意识”的觉醒这三个角度加以分析,指出对潘玉良精神内在的影响。第四章是探讨潘玉良艺术风格对当代艺术起到的启示与意义。全文主要通过对潘玉良相关资料的理解与分析,细致深入的剖析潘玉良在作品中反映出的美好愿景与其现实境遇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以期为潘玉良的相关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王欣,张法[7](2018)在《中国现代女艺术家自画像与现代性书写》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初期的中国美术作为中西文化交互运动的产物,既形成了新的跨国对话与协商结构,又形成了一种不均匀的话语语境。特别是女性画家对自画像题材的选择和表达,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文化状态和权力结构。从"现代性"、"启蒙"与"目光网络"三个层面审视蔡威廉、孙多慈和潘玉良的自画像,隐藏在图像背后的性别问题得以突显,而性别作为一种思考角度,应被纳入中国对现代性追求的整体叙事中。对这一问题的重新审视,会使女艺术家自画像脱离"结论"的简单模式,成为深嵌于美术史乃至中国现代史中的回应性表述。

董松[8](2018)在《高山流水——陈独秀为潘玉良做的三次题跋》文中认为大概在一百年前的1917年,"新文化运动"正如火如荼地展开,1915年,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旧称"德先生"与"赛先生"),掀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当时胡适、鲁迅、李大钊、钱玄同这些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人,掀起了一场反传统、反礼教、反文言的文化革新和文学革命的运动。这场运动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

陈天白[9](2016)在《潘玉良绘画研究》文中认为民国时期女画家潘玉良的绘画艺术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潘玉良以及潘玉良绘画的研究热潮随着“民国热”逐渐兴起。通过各种艺术形式戏剧化演绎的潘玉良与原型相差较大,对潘玉良的认知也存在欠妥和不实之处,对其艺术成就和绘画水平方面的研究存在或多或少的过誉和拔高。本文旨在通过对潘玉良作品图像、所处时代背景文献的梳理,对其绘画艺术的成就与价值给予客观的分析,最终确定潘玉良作为女性画家在民国、乃至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地位。本文对以往某些有待商榷的观点予以讨论,对学术界没有关注的问题进行系统的考察。归纳并研究其绘画题材,从绘画本体出发,分析其绘画作品的线条、笔触和色彩的技法特点,并对其中最具特点也是为数众多的女人体画进行重点研究,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说明其在“女人体画”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文中对潘玉良绘画风格形成的原因分析,有以下三点:一、潘玉良身处二十世纪初期女性解放的潮流中,追求独立自由的女性意识是其绘画风格形成的基础;二、潘玉良对女人体题材的钟爱和绘画作品反映出的“男性”与“女性”气质共存的局面,是因为潘玉良人生经历导致其对男性权威的认可,但无法逃避女性身份,其在身份的认同和观看角度上是矛盾的;三、在中、西方现代主义绘画潮流的影响下,潘玉良绘画作品带有学院派、印象派、后印象派、野兽派的烙印,而晚期作品以白描、彩墨画闻名。在肯定其历史意义与价值的同时,也对其绘画艺术的不足、局限性及其背后的原因进行分析。将潘玉良现象放置在民国美术的整体环境中进行研究,重点在于其绘画创作中“东方情调”的表现与启示,在整个民国美术中的积极演化,从而做到对潘玉良绘画艺术的准确定位。

陈叙良[10](2016)在《在收藏中发现大师 ——湖南省博物馆藏萧俊贤书画及相关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萧俊贤是清末民国时期一流的书画艺术家和美术教育家,尤以其突出的山水画和中国画教育成就,成为近现代美术史上无法回避的人物之一。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缺乏深入的学术研究,萧俊贤的艺术成就并未得到应有的恰当评价,反而被历史“熟悉的遗忘”。本文以湖南省博物馆收藏且至今仍未有人涉猎的萧俊贤44幅书画原作为中心,以美术学、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博物馆学、书画鉴藏学等多学科理论为支撑,运用文献考证、图像比较、风格分析、数据统计、考察调研、口述访谈等方法,跳出纯粹书画鉴赏或艺术家生平研究的束缚,从类似于“考古报告”式的馆藏研究的独特视角出发,上篇重点进行馆藏萧俊贤书画作品鉴藏史、印款释读、分类、分期及风格研究,由此确认一份可靠的萧俊贤书画作品真迹目录,深入认识萧俊贤书画艺术的特点、内涵、成就及馆藏作品的独特价值。下篇则进一步扩展研究维度,将馆藏作品及萧俊贤书画艺术放置于整个近现代美术视野中来审视,以揭示萧俊贤艺术与其个人身份、职业、交游、家庭、人品、思想之间的客观联系,深入分析近代社会文艺思潮及由学院、展览、出版、市场等要素构成的艺术体制对萧俊贤艺术的影响,由此发现一个“收藏”在博物馆中的真实而丰满的萧俊贤。以期拒绝遗忘,复忆历史:萧俊贤是近代少数艺术面貌及风格极为全面的中国画大师之一,特别是他的山水画艺术创造了独特的图式语言,显示了深厚的艺术功力,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产生了深远的艺术影响,成为20世纪上半叶中国传统山水画向现代山水画转型时期的开拓者和最有成就的大师之一。萧俊贤还是近代中国画高等教育第一人,近代学院美术教育的先驱者,他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教育实践与思想对中国近代美术教育事业影响深远。本文虽为个案研究,但馆藏萧俊贤书画作品及其艺术经历正是清末民国时期中国画史曲折演进的见证之一,因此本个案研究又有全局的意义,成为生动、复杂的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的一部分,而萧俊贤式的“遗忘”现象背后更有其复杂的历史原因,其中所折射出的近现代美术评价机制值得进一步思考与探讨。

二、陈独秀为潘玉良画作题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陈独秀为潘玉良画作题跋(论文提纲范文)

(3)潘玉良自画像中的自我认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1.关于潘玉良生平经历的研究
        2.关于潘玉良绘画艺术的研究
        3.关于潘玉良女性意识的研究
    三、论文创新点与研究方法
        1.论文创新点
        2.研究方法
    四、研究范围及研究对象概述
        1.研究范围
        2.研究对象及其艺术成就
第一章 自我认同与自画像
    第一节 自我认同问题溯源
    第二节 自我认同与自画像的联系
第二章 潘玉良自我认同探究
    第一节 潘玉良个人经历及其自我认同矛盾产生的原因
        一、自我内心建设
        二、家庭与群体关系
        三、国家与社会背景
    第二节 潘玉良自我认同阶段
        一、第一阶段:人格认同与身份认同
        二、第二阶段:群体认同
        三、第三阶段:性别认同、文化认同与民族情感认同
第三章 对潘玉良的自我认同的思考
    第一节 潘玉良的自我认同:多元与嬗变的自我认同
    第二节 潘玉良的自我认同对当下艺术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陆小曼画家身份考证 ——以中国画范畴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现状与文献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一章 画家论
    第一节 载入史册的画家
    第二节 传统绘画的品评标准
    第三节 民国时期的那些女画家们
第二章 多才多艺的陆小曼
    第一节 生动细腻与婉约清新的文学作品
    第二节 工整细致与文雅清丽的绘画格调
第三章 陆小曼--从传统走来的画家给我们的启示
    第一节 陆小曼--在传移模写中受传统浸润的女画家
    第二节 陆小曼画家身份被世人遗忘的原因
    第三节 技法的革新、学说流派的创立是载入美术史的根本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画魂总被风尘误 潘玉良:对抗成见的丹青一生(论文提纲范文)

改写人生轨迹的相遇
创下诸多第一的西画系主任
恪守四十年的“三不女士”

(6)多元矛盾的统一 ——潘玉良绘画作品风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艺术创作与多元矛盾因素
    (一)艺术创作中的多元矛盾因素
    (二)矛盾因素在绘画作品中的体现
二、潘玉良作品中多元矛盾风格的成因
    (一)中西思想的交锋
        1.封建固守的传统思想
        2.开放进步的外来思想
    (二)主体意识的影响
        1.个人内在性格对创作的影响
        2.“女性意识”的觉醒对创作的影响
三、潘玉良绘画作品中多元矛盾风格的体现
    (一)客观表现与现实境遇的矛盾性
        1.写意与写实风格的对比
        2.民族元素在西画中的体现
    (二)主观情感与作品意蕴的矛盾性
        1.精神落寞与“怡悦性情”
        2.郁郁不平与“淡然洒脱”
四、潘玉良的艺术风格对当代艺术的启示及意义
    (一)促进了中西绘画艺术风格的融合
    (二)引发学界对于女性艺术价值的关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9)潘玉良绘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三、研究范围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潘玉良交游考与艺术经历
    第一节 潘玉良与陈独秀、刘海粟、张大千交游考
    第二节 潘玉良艺术经历
第二章 潘玉良绘画的题材
    第一节 自画像
        一、自我的危机
        二、自我的拯救
        三、忧郁的表现情节
    第二节 女人体
        一、颠覆“文明”的人体画
        二、潘玉人体画的“观看之道”
        三、潘玉良人体画的题材
    第三节 静物
        一、油画静物
        二、彩墨画静物
第三章 潘玉良绘画的语言
    第一节 线条
        一、油画作品中的线条
        二、彩墨画作品中的线条
        三、素描与版画作品中的线条
    第二节 笔触
        一、油画笔触
        二、彩墨画笔触
    第三节 色彩
        一、色彩表现的冷暖与空间
        二、色彩表现的平面与装饰
        三、色彩表现的体积感
    第四节 签名与钤印
        一、签名
        二、钤印
第四章 潘玉良绘画风格的演变
    第一节 古典写实造型的继承与印象派色彩的显露
    第二节 现代主义的吸纳
    第三节 “合中西于一冶”的熔炼
第五章 潘玉良绘画艺术的启示
    第一节 潘玉良与民国女性绘画群体
        一、继承传统的“新闺秀”女画家
        二、“历史失落”的女油画家
        三、投身革命的女画家
    第二节 潘玉良绘画中“东方情调”的启示与文化的积极演化
        一、“东方情调”的启示
        二、“东方情调”与文化的积极演化
    第三节 潘玉良执着追求和艺术创新精神
结语
    一、中国现代美术的历史语境与潘玉良女性绘画的处境
    二、潘玉良时代女性的身份和人生经历是其绘画风格形成的原因
    三、潘玉良性别身份的游移和矛盾挣扎的抗衡形成了独特的女性意识
附录
索引:本文刊图索引
参考文献
后记

(10)在收藏中发现大师 ——湖南省博物馆藏萧俊贤书画及相关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上编 馆藏萧俊贤书画作品鉴藏、分期与风格研究
    第一章 馆藏作品的鉴藏与考证
        第一节 馆藏作品的鉴藏与保护
        第二节 馆藏作品的款识释读与考证
        第三节 馆藏作品的特点与价值
    第二章 馆藏作品的分期与风格研究(之一)
        第一节 早期的山水画(初创期)
        第二节 中期的山水画(多向探索期)
        第三节 晚期的山水画(成熟期)
        第四节 萧俊贤山水画艺术的特点与成就
    第三章 馆藏作品的分期与风格研究(之二)
        第一节 遣兴花果韵最妍:萧俊贤的花鸟画
        第二节 萧俊贤的书法、篆刻、题款艺术
    第四章 从馆藏作品来看萧俊贤艺术面貌的多样性
        第一节 萧俊贤绘画作品中的西画因素与现代性
        第二节 萧俊贤的题画诗与诗意画
下编 馆藏萧俊贤书画作品相关问题研究
    第五章 一份简明履历的背后:对萧俊贤生平与交游的再研究
        第一节 身份与职业:对萧俊贤艺术生涯的社会学考察
        第二节 创作环境与资源:萧俊贤的艺术交游圈
        第三节 家庭、性格与人品:解读萧俊贤艺术的另一面
    第六章 萧俊贤艺术思想研究
        第一节 清末民国的文艺思潮与萧俊贤的艺术观
        第二节 萧俊贤美术教育实践与思想
    第七章 近现代艺术体制中的萧俊贤
        第一节 近现代美术展览、出版中的萧俊贤
        第二节 近现代书画市场中的萧俊贤
结论 萧俊贤的艺术成就与历史地位——兼谈美术史上的“遗忘”现象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学术成果统计——作品、论文及专着发表

四、陈独秀为潘玉良画作题跋(论文参考文献)

  • [1]潘玉良与苏珊娜·瓦拉东人体画中的女性意识比较研究[D]. 陈艳.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2]被“裹挟”的女性意识 ——潘玉良的人生与艺术研究[D]. 曹子达. 南京艺术学院, 2021
  • [3]潘玉良自画像中的自我认同研究[D]. 廉露.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4]陆小曼画家身份考证 ——以中国画范畴论[D]. 冯婷.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5]画魂总被风尘误 潘玉良:对抗成见的丹青一生[J]. 黄薇. 国家人文历史, 2019(11)
  • [6]多元矛盾的统一 ——潘玉良绘画作品风格研究[D]. 王丽.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9)
  • [7]中国现代女艺术家自画像与现代性书写[J]. 王欣,张法.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8(02)
  • [8]高山流水——陈独秀为潘玉良做的三次题跋[J]. 董松. 书与画, 2018(03)
  • [9]潘玉良绘画研究[D]. 陈天白. 南京艺术学院, 2016(02)
  • [10]在收藏中发现大师 ——湖南省博物馆藏萧俊贤书画及相关问题研究[D]. 陈叙良. 中央美术学院, 2016(08)

标签:;  ;  ;  ;  ;  

陈独秀题字潘玉良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