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照《武成赋》年考

包照《武成赋》年考

一、鲍照《芜城赋》作年考(论文文献综述)

王玉莎[1](2020)在《鲍照赋创作考论》文中研究表明鲍照是南朝着名的文学家,现存赋10篇,赋作题材涉及动物、植物、城邑、悼亡、游思等多个方面,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现有的对鲍照研究多集中于诗歌,关于鲍照赋的研究甚少,故本文以创作语用的角度,通过鲍照赋语词祖述的倾向、句式结构的变化、题材的继承与创新、体制内容的考察等方面,探讨鲍照赋在赋学发展及赋文创作演变历程中的实际意义与影响。鲍照及其作品的考述。分析鲍照的时代环境与思想倾向,鲍照的思想以儒家为主,儒道交融对鲍照的思想具有深远影响;梳理鲍照赋的版本和文字的校勘,分析题材的继承与创新,鲍照努力开拓题材,主要分为咏物赋和抒情赋,咏物赋中借物托意,赋作内容与鲍照生世相关,抒情赋情景交融包含着深沉的人生感叹。鲍照赋的语词祖述。分析其创作特征和文化倾向,基于字本位对鲍照赋的联绵字进行考述。鲍照熟识经史典籍,通晓诸子百家,赋中语词援引广泛,同时喜爱建安、西晋文人的赋作,鲍照赋援引《楚辞》的语词最多,化用楚辞章句,承袭了楚辞的抒情传统。鲍照赋句法的探析。赋作题小篇短、巧构属对,物色托于情志,以句腰虚字的六言句为主,四言句次之,通过精炼的用字、娴熟的语言技巧,呈现出赋体骈化、抒情化与诗化的趋势。鲍照赋体制特征的论述。从体制内容出发,将鲍照赋的创作置于赋的文体流变中予以观照。鲍照赋的化用表现出文学语用的历代传承,对前人之赋作进行变革,将主观之情融入对物态的描写。鲍照赋与《楚辞》的关系密不可分,《芜城赋》体现出对汉大赋的继承在同类题材上树立典范,抒情赋继承魏晋感伤思想,呈现出复与变的特质。赋作意境苍凉,感情凄怆,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吴妍[2](2019)在《南北朝文学黍离主题研究》文中指出黍离主题是南北朝文学创作中的一独特又重要的表现内容,其表现了南北朝文人对社会现实、历史变迁的关注,展现了南北朝文学深沉、悲壮的一面。本文即以南北朝文学中的黍离主题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南北朝文学黍离主题的基本内涵、文化意蕴及对后世的影响。一方面通过探讨南北朝文学中的黍离主题,对南朝文学及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心理、文化价值尺度及时代精神有一个更为全面、深入的理解,同时又可廓清黍离主题的外延内涵,对黍离主题自身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黍离主题的界定与溯源。在阐释黍、稷语义,剖析《诗经·黍离》中心思想的基础上,界定黍离主题的内涵,并在与怀古主题、思乡主题的辨析中进一步理解黍离主题。此后,则以时间为序追溯黍离主题的发展脉络。第二章,南北朝文学黍离主题的创作背景与作品考述。南北朝时期,寒族逐渐崛起,儒家思想得以重振,加之大规模战乱的爆发,黍离主题得到迅速发展。在此基础上,考述此时期黍离之作的创作时间及创作背景,勾勒出此时期黍离主题的总体发展状况,其中,侯景之乱爆发后是此时期黍离主题创作的高峰期,沈炯、颜之推、庾信的黍离之作数量多、质量高,代表了此时期黍离文学的最高成就。第三章,南北朝文学黍离主题的内涵。亡国之痛、故国之思、身世之悲、易代之哀是黍离主题的四个重要方面,随着时代背景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对故国凋敝的悲恸、民生多艰的哀悯、文化没落的痛惜是此时期亡国之痛的主要表现内容;对故国昔日繁华盛象及往昔世族生活方式的追忆、眷恋与不舍是此时期故国之思的主要表现内容;繁华落尽后的孤独感、政治失意后的失落感以及大节有失后的悔疚感是此时期身世之悲的主要表现内容;对兴亡更替及世事无常的追问、求索与感喟是此时期易代之哀的主要表现内容。这四个方面全面而深入地展现了南北朝时期黍离主题的发展状况。第四章,南北朝文学黍离主题的文化意蕴。黍离主题是中国文化的产物,蕴含着丰富而独特的文化意蕴。主要表现为饱浸着忧国忧民之情的忧患意识、沉淀着家国兴亡之思的历史意识以及充溢着凄怨悱恻之美的悲剧意识。同时这三个方面亦是对南北朝时期黍离主题内涵的进一步挖掘,也更为鲜明地展现出了南北朝时期独特的社会文化心理及时代精神风貌。第五章,南北朝文学黍离主题的地位与影响。空前强烈的文化意识与愈加浓郁的故国之思丰富了黍离主题的内涵,更成为黍离主题新的生长点,奠定了黍离主题的发展方向。枯树意象与蝉意象是此时期表现黍离主题的重要意象,开拓了黍离主题的表现形式。庾信是此时期表现黍离主题的巨擘,对安史战乱后的杜甫以及明清之际的贰臣文人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孙耀庆[3](2018)在《刘宋文学研究》文中认为刘宋文学在六朝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上承东晋文学,下启齐梁文学。本文在尽可能掌握刘宋文学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此时期的政治制度、文化思想、士人心态等,阐释刘宋作品的风格特色、艺术特质,探究此时期文学的嬗变过程及其所产生的意义,考辩刘宋作家的存疑问题,力求获得对刘宋文学的系统认知。刘宋诗歌在题材与体裁上都颇具特点且意义重大。谢灵运的山水诗形声色兼具、情景理交融,消解了东晋诗中枯燥的玄理,奠定了山水诗的写作模式,引导了山水诗的创作方向。颜延之的公宴诗篇制宏大、笔法精工,开公宴诗雕琢之风,树公宴诗典丽之貌。鲍照的乐府诗在叙事视角上多用第一人称,在诗体上采用七言与杂言体,完成了乐府诗由代言体向个人体的转变,推动了七言与杂言体的转型。谢庄的杂言诗节奏分明、情感浓郁、对仗工整,推动诗歌向抒情化的方向发展,促使诗歌由“雅”向“俗”转变,加速了“元嘉体”向“永明体”的过渡进程。刘宋辞赋呈现出“复”与“变”的双重特质。谢灵运的《山居赋》,更多地表现出“复”的一面:沿用大赋体制,采用铺排手法,摹景精细。但亦有“变”的特质,如在语言表达上,去饰而取素,注重山居生活情致的表现等。鲍照的《芜城赋》,更多地表现出“变”的特质:句式工整,语词峭丽,意境苍凉,感情凄怆。此赋突破了刘宋赋体丽靡的审美取向,强化了赋作的讽喻功能。谢庄的《月赋》,亦表现出了“变”的特质:意境清雅,抒情浓厚,偶对精工,声律和谐。此赋标志着咏物赋向抒情赋的转变,完成了古赋向骈赋的转变,赋史意义重大。刘宋之文经历了散体、骈散杂糅、骈体的转变过程。何承天之文,句法灵活,行文流畅,风格质朴,颇有汉魏之文的流风余韵,较能代表刘宋前期散文之特质。傅亮与谢灵运之文,骈散杂糅,文风或典雅或质朴,是刘宋文风由“古”向“骈”演变过程中的特殊产物。颜延之之文,注重雕润藻饰,典雅华赡,精工绮丽,实现了由“古”向“骈”的转变。鲍照、谢庄之文,是较为成熟的骈文,鲍文华而不弱、工而不密,是一种颇具骨力的骈文;谢文对仗精工,典故繁密,音韵和谐,“为骈体之完备与鼎盛多有贡献”。刘宋,文学之一转关也。此时期文学完成了对东晋玄理的消解与清洗,实现了由理向情的复归;又以博学为尚、以技巧相争,实现了由才向学的转变;还多采用杂言、七言等体式,实现了由雅向俗的变革。刘宋作家生平中有诸多悬案。经考,何承天任宁蛮校尉赵惔之司马、贬任衡阳内史的时间,分别是在义熙四年、元嘉十一年。傅亮之死,是因其与王华、王昙首等新兴势力派发生了利益冲突,以致被诬害。宗炳入庐山次数为两次,时间分别为晋元兴二年、晋义熙十一年。袁淑任彭城王义康军司祭酒任卫军、宣城太守、太子中庶子的时间,分别是在元嘉八年、十九年、二十四年。王微之死,并非如史传所言为弟僧谦误诊,咎恨、哀痛而亡,而是因经年服用寒食散,中毒而亡。谢庄辞却吏部尚书郎,是为了避免与孝武帝发生直接对抗,保全自己。汤惠休还俗时间为大明二年,原因是“自非戒行清苦”。

崔婷[4](2018)在《鲍照诗文用典研究》文中认为鲍照作为南朝宋的文坛杰出大家,其才情向来为人称道。鲍照的俊逸洒脱,不仅来源于他的天赋异禀,志高才雄,而且是建立在他博览群书、刻苦好学基础之上的。深厚的文学积累,独特的阅读旨趣,最后以用典这种较为直观的方式为我们呈现。鲍照自言“两说穷舌端,五车摧笔锋”,他是一位才人,他更是一个学人。鲍照诗文的大量用典是对中国古代文学经典最好的致意,同时,其用典方式在“元嘉体”的构成中起到重要作用。鲍照的诗文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目光,关于鲍照乐府诗的研究更是硕果累累,然而从用典角度研究鲍照的诗文还很少见。基于此,本文以用典作为切入点,考察部分文史经典对鲍照文学和思想的影响及鲍照诗文用典对“元嘉体”的构成。本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对鲍照诗文用典进行论述。绪论部分对“用典”概念进行界定,根据鲍照用典研究不足现状对选题意义及价值作以论述,梳理出相关研究成果以为本文研究鲍照用典情况作铺垫。第二部分为正文,共分三章。第一章对鲍照诗文用典总体来源进行统计和分析。鲍照现存诗歌205首,赋10篇,表、启、疏、书、颂、铭、文共26篇,典源涉及经史子集各部。鲍照在典故选取上更倾向于诗骚,史传及建安、西晋文人的诗文。鲍照诗文用典不仅受博学尚史、数典为工的文学潮流影响,同时缘于个人为追求仕途之路的妥协及表达情志的意愿,并且离不开用典自身的价值。鲍照诗文用典来源范围广泛,经史子集无不囊括,传承优秀文学遗产,博采众长。鲍照诗文用典的独特之处就在于简繁结合,即用典方面可少可繁,灵活转化。鲍照使用较多笔墨征引、运用典故不仅是为了炫耀自身文采,而更多旨在表达个人情志,传达“言外之意”。第二章结合鲍照的仕途坎坷经历,主要集中选取鲍照诗文用典涉及较多的文史着作,举例分析《诗经》《楚辞》《左传》《史记》《汉书》及曹植诗文、陆机诗文与鲍照用典的关系。鲍照沿用《楚辞》的唯美语词,承继主题内容上的屈骚精神,体现了鲍照用典对《楚辞》的传承。无论是对典意的遵从还是变异,鲍照已将源自《诗经》的典故深入内化,造就一篇篇别有意蕴的诗文。鲍照诗文中的事典多选取《左传》《史记》《汉书》等史书中明君贤士、怀才不遇的案例,暗合自身壮志未酬之情。鲍照对建安文人曹植、太康文人陆机颇为喜爱,对其诗文词句的征引和化用比较多。第三章主要分析鲍照诗文用典对“元嘉体”的构成,主要包括鲍照诗文用典对自身诗风的影响和对元嘉诗风的继承与纠正,使鲍照诗文用典在元嘉诗风的大背景下有整体把握,将个人与整体相关联。鲍照用典繁密使得自身文风呈现典雅、深密、整饬的状态,用典减少使得自身文风俊逸、淫艳、险俗,对典正雅重的元嘉诗风更起到了冲击作用。第三部分为结语。说明分析用典不仅可以窥见鲍照对文学传统养料的汲取,更可以看出鲍照诗文用典的情志含蕴,对其自身和诗坛影响深远。

曾秭曼[5](2018)在《《文选》京都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京都赋,追其源流,京都这种题材最早在《诗经》里就有出现过,当时只是对都城的地理形胜和宫室建筑进行简单的描写。到了西汉末期,汉大赋发展成熟,其内容多以宫殿、纪行、郊祀、畋猎为主,体裁宏大,辞藻华美。这时京都赋才从汉大赋这片肥沃的土壤中完全孕育出来,第一篇破土而出的京都赋便是扬雄的《蜀都赋》,为后世京都赋的创作提供了许多借鉴之处。而京都赋体国经野的宏大布局、辩丽恣肆的文风,可以追溯到《战国策》。战国纵横之风对京都赋的创作方式、语言风格、写作目的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京都赋不仅有着瑰丽宏大的体裁,还有着广博丰富的内容;既能够润色鸿业,也能够针砭时弊。同时京都赋还作为国家政治文化的表征,蕴含了帝京文化和皇权意识,有着无可比拟的正统性,故而萧统将其列为《文选》之首。《文选》共收录了七篇京都赋,分别是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西京赋》《东京赋》和《南都赋》,左思的《蜀都赋》《吴都赋》和《魏都赋》。班固的《两都赋》在多个方面成为后世京都赋的创作范本,如其宏大的规模、主客问答的结构、丰富多彩的内容、雍容典雅的气度,以及委婉讽谕的特色,这些无不为后世之人所推崇、模仿。张衡的《二京赋》是对班固《两都赋》的拓展和延伸,不仅扩大了京都赋的题材内涵,描写更细腻生动,其讽刺力度也明显加深了不少。而他的《南都赋》虽然是描写地方城邑的赋作,但因其句式整饬,文辞流丽,有明显的骈偶倾向,热情地讴歌了自己的家乡,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因此也被萧统收录进了《文选》,也是《文选》里唯一的一篇描写地方性城市的京都赋。左思的《三都赋》将京都赋的创作推向高峰,在对前人京都赋的继承上还有所创新。在结构上,大量使用率长隔对的修辞方式,弥补了全赋单调对结构方式,并产生出一种优雅恢弘对气势;在声色音律上,采用骈散结合对句式及大量双声、叠字,错落有致,节奏鲜明,更具音律和谐之美。而且较之前人京都赋,左思《三都赋》不仅广搜博采,殚见洽闻,而且更注重征实,“蜀事访于张载,吴事访于陆机”。作品出世时引起文坛轰动,甚至出现了“洛阳纸贵”的盛况。这些京都赋之所以被萧统选录进了《文选》,除了这些作品本身篇幅完整之外,还与萧统对文学的审美取向有关。既是《文选》,通俗说来就是对文学作品做出筛选。《文选序》基本表达了萧统的文学审美观:“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在《答湘东王求文集及<诗苑英华>》中也曾明言:“夫文,典则累野,丽亦伤浮。能丽而不浮,典而不野,文质彬彬,有君子之致”,单辞藻华美也不行,还得典丽相得,文质彬彬。萧统主张文学作品包括赋在内,必须讲求文义与辞采的内外兼修,两全其美。故而一些京都赋名篇也没被收录进《文选》,如扬雄的《蜀都赋》,杜笃的《论都赋》。前者题材内容较小,相比于后世的京都赋少了帝都风范的雍容大气;后者以赋为谏,具有较强的政论性,其论的成分远超于辞采的铺叙,质胜于文,因此都没被收录进《文选》。任何一个时代的文人和学者,他们的思想意识都不可避免地要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汉魏时期的文人也不可能例外。尤其是在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由此,儒家思想以经学的姿态,成为官方学术和统治思想。京都赋作为帝京文化的承载体,其思想内容、创作主体、演变发展不可避免地要受儒家文化的影响。

陈虹岩[6](2017)在《刘宋文学研究》文中认为南朝宋,又称刘宋,指从公元420年刘氏代晋、至公元479年萧齐建国的这段历史时期,为区别后世赵匡胤建立的宋朝,史学家称南朝宋为“刘宋”。本文以刘宋文人及文学为研究对象,对刘宋文学进行宏观考量与微观探查,主要探讨刘宋皇族生活及文学的政治基础,家门氏族与刘宋文学的地理分布,刘宋文人的文学交游,文学创作及审美风格,文学观念及影响等问题。具体言之:第一章主要讨论刘宋皇族生活及文学的政治基础。本文第一次对刘宋皇族生活及其对刘宋文学繁荣的重要作用,予以具体的探讨。刘宋皇族以文士身份为荣,其习文尚文既是对文学的爱好,也是欲跻身风雅的姿态。宴游从驾,推动应制文学的创作;招聚文士,文义赏会,催生同题诗文的产生;设立文学部,因文才而选擢官员,使文才成为华族延誉、素族进入仕路的阶梯,促进社会评价体系中以文为尚尺度的形成。第二章主要探讨家门氏族与刘宋文人地理的分布。本文第一次对刘宋时期作者里贯地理文学的分布进行研究,指出家门氏族对刘宋文学地理分布的重要影响。从区域文人群落来看,作者较多的群落,是身份地位高且重视子弟文化修为培养的家门氏族。主要以新兴士族彭城刘氏、长盛士族琅邪临沂王氏、没落士族吴郡“四姓”等家门为典型。从区域内作品数量来看,仅仅依靠家门氏族的文化普及还不够,更多依靠的则是在家门文化普及基础上子弟对文义的爱好与禀赋。主要以“三谢”、鲍照、何承天、颜延之等文士为典型,论述其在陈郡、东海、琅邪成为作品数量大郡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第三章主要探讨刘宋时期文人的文学交游。本文第一次对刘宋时期文人的文学交游,予以整体关注。刘宋时期文学交游以赠答诗、连句诗、书、记、铭、诔等文体,最为常见,几种文体之中,又以赠答诗遗存最多。研究中关注文学交游背景的描述,比如颜延之、谢灵运的文学往还,与当时的政治环境紧密相关;谢灵运、谢惠连的游处,与谢灵运的人生走向有所联络;谢灵运、范泰的交流,基于二人对佛理的钻研;鲍照与惠休的唱和,缘于同侪知音的关系。论述中还关注那些易于为人所忽略却又对文学交游产生影响的一些细节,尽量客观地剖析研究对象。比如文字往来的款密、双方称谓的变化、双方交游时间的存续,这些都可以投射出文人之间的交往程度,尤其,研究中还紧密联系历史地理予以考证,探究地理位置对作品创作、文学交游的影响。这些,常常是作品创作及文学交游发生、完成的决定因素。这,亦是本章的创新之处。第四章主要探讨刘宋时期的文学创作与审美风格。刘宋文学的价值体现于其对前代的嬗变,后世的沾溉。首先,对山水娱情与刘宋山水文学的新境界予以阐发,指出山水是文人朝隐嘉遁的乐游所在,模山范水的天然境界是刘宋文学的新境界。其次,阐述趣尚唯美与刘宋文学的形式主义倾向,包括文辞华丽之美、声律和谐之美及文体创获之美。再次,阐述笃好风雅与《世说新语》的创作。第五章主要论述刘宋时期的文学观念及影响。阐释了刘宋文人在理论言说与创作实践中体现出的文体意识、尚古思想及后世对刘宋文学成就的宗尚与嬗变。要之,刘宋文学是南朝文学的滥觞,前承晋世,颇多发轫,后启梁陈唐宋,亦多沾溉。通观刘宋文学的发展,首先与皇族的关系密不可分,其次与魏晋南北朝家门氏族、门阀士族之间又有着血脉亲缘。刘宋时期的文学呈现出群体性特征,这表现于文学地理分布,亦关乎家门氏族的影响;文学的集团化,诸如皇族、僧侣、家门氏族等等皆有表现;文人生活上,药、酒、佛,都是文人生活的一部分,也对文学观念和文学创作产生着影响。刘宋文人有一些同题作品,连句诗,三月三诗,七夕诗,冬至诗,景阳楼诗,蒜山诗,过张良庙诗,华林园赋,北伐诗,等等,都有从驾同游或者文义赏会的痕迹,体现了刘宋文学创作上的群体性。刘宋时期文学的创作与审美皆有着嬗变,主要体现在山水文学、唯美追求等方面。需要注意的是刘宋时期文学对唯美的追求及其形式主义与刘宋时期的豪奢之风密不可分。小说创作中,亦体现出对风雅的笃好。《世说新语》以对文人才学、容止、文学、风度等等的白描与记录,投射出对昔日文人风貌的追慕;《光世音记》等,主要辑录的是佛家故事,是刘宋文人重视佛理时尚的表现,亦是对当下文人风采的某种投射。刘宋文论,并没有系统的专门的篇章,所能窥之者只能求索于零散分布的文学作品,这是遗憾之处。

周思月[7](2016)在《鲍照散文研究》文中提出鲍照(4167-466),东海人,生活于南朝刘宋时期。他一生清贫多病,仕宦之路坎坷不顺,而文学成就极高。诗歌方面,他和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是一个“上挽曹、刘之逸步,下开李、杜之先鞭”的重要诗人。鲍照还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散文作品,蕴含丰富,内容庞杂,个性鲜明,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本文从鲍照生活年代起笔,探究鲍照文学创作的学术渊源,研究其散文创作。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引言第一部分说明本文的研究范围,即鲍照诗歌以外的现存所有作品;第二部分是鲍照散文的研究成果综述;第三部分介绍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一章探究鲍照散文的前缘,及其对鲍照诗文创作的影响。第一节分析南朝刘宋时期的时代环境和思想学术氛围,第二节考证他主要的生平和交游状况,第三节追溯他的思想和学术渊源。第二章研究鲍照散文的内容。鲍照散文具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双重特质,他关注社会现实和底层生活,敢于揭露社会问题;为了生存和发展,他又作有应制歌颂的作品。鲍照散文既写个人生活、情感,也写景状物,寄托个人情思。鲍照散文内容丰富,既是当时社会状况的缩影,又是他个人生活的写真。第三章研究鲍照散文的艺术特色。受六朝文风影响,鲍照散文具有唯美典雅、雕章,绘句的特点;他追求险奇,为文务去陈言,别具一格;鲍照才华横溢,为情造文,其散文颇具慷慨之气;他还广用修辞,使其散文富于变化,奇丽俊逸。第四章探讨鲍照散文创作的影响。鲍照散文对南北朝时期沈约、江淹、谢眺、质信、陶弘景等人都有影响;鲍照散文在六朝唯美文学中显得骨气刚健,增加了感伤文学的深度和厚度。《登大雷岸与妹书》开创了用骈体写家书的范例,其中大篇幅的自然风景描写对山水尺牍文学的发展影响重大。《芜城赋》吊古伤今,确立了“芜城”意象,开辟了都邑赋感伤主义的写作传统,在文学史上享有极高声誉。结语部分简要概括各章主要观点,肯定鲍照散文创作取得的成就和影响。

陈虹岩[8](2016)在《刘宋文学研究评述》文中研究说明对刘宋文学现代意义的研究肇端于20世纪前后,由于文学界革命、新文化运动的发轫、发展,学者对刘宋文学的关注由诗文扩展到小说等多种文体,由文人作品转向民间作品等多个层面。其后关注研究的学者增多,至21世纪前后,研究达到了高潮。刘宋文学研究的特点体现在,文献的蒐集与文学研究互相推动,形成了刘宋文学研究的繁荣;研究不均衡,就作家而言,选题过于集中在重点作家、作品,对次要作家关注不够,而就文体而言,刘宋作家及诗文、小说作品现存较多,现有研究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存在相当大的研究空间;尚无学者对刘宋文学进行整体的把握与研究。

杨皓[9](2015)在《论鲍照赋的特点与诗赋交互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鲍照是南朝刘宋时期着名文学家,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元嘉三大家”。鲍照文学成就主要以诗着称,乐府诗和七言歌行体尤着。同时鲍照赋作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现存世的十篇赋分为抒情赋和咏物赋两种题材,这十篇赋作奠定了鲍照在南朝赋坛乃至整个辞赋史上的重要地位。鲍赋内容形式俱佳,特点鲜明。作品中声色的运用,进一步推动了魏晋以来赋体在形式上的骈化倾向,促进了骈赋的定型。而现有的对鲍照的研究多集中于其诗歌,对其赋的研究往往不够深入,对鲍照赋声色特点、骈化倾向以及鲍照赋作与诗歌的相互影响方面还有较大的挖掘空间,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综上所述,本文将分为四章进行论述。绪论部分对鲍照赋研究的现状做出总结,阐述鲍照赋的研究价值,同时明确本文将重点以文言审美“声色”的研究角度对鲍照赋进行分析。第一章解读鲍照的三篇抒情赋:《游思赋》、《观漏赋》、《伤逝赋》,并针对三篇赋作的不同特点进行侧重分析。包括《游思赋》的峭拔之风;《观漏赋》的结构转折和《伤逝赋》的声色特点。第二章解读鲍照的咏物赋。其六篇咏物赋借所咏之物以言己志,而非单纯体物,整体上抒情意味浓厚且有所寄托。与第一章思路相同,本章将针对六篇咏物赋的不同特点进行侧重分析。包括《园葵赋》的描写特点;《野鹅赋》和《舞鹤赋》的修辞特点;《飞蛾赋》和《尺蠖赋》的精工特点以及《芙蓉赋》的声韵特点。第三章重点分析鲍赋抒情名篇《芜城赋》,并总结鲍照赋作的总体特点。第四章主要论述鲍照诗作和赋作的相互影响。鲍照所处的南朝刘宋时期正值诗赋两大文体在文学地位上的转换时期,诗赋合流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同时影响了兼有诗人和赋作家两种身份的鲍照,其作品中体现出的诗赋交融互渗现象是本章分析的重点。

杨慧凝[10](2013)在《鲍照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鲍照是南朝宋时期着名的文学家,他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由于鲍照的诗歌创作成就卓着,各家学者对鲍照作品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其诗歌上,对鲍照其他作品的研究相对较少。其中,对于鲍照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某些单篇如《芜城赋》上,对其他赋作的研究寥寥无几。注重对单篇的分析研究,并不能充分说明作家思想和风格在作品中的体现,这无疑削弱了对鲍赋的整体性研究。本论文以鲍照的赋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其整体的艺术特色和创作成就。论文将在借鉴现有的对其单篇赋的研究成果基础上,采取单篇分析与整体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主要研究鲍照赋的主题、鲍照赋的艺术特色以及鲍照赋对前人的继承和创新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本论文共包括引言、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结语五个部分。其中,引言部分将简要介绍二十世纪以来鲍照其人和鲍照赋的研究现状,说明本论文的研究意义。第一章分析鲍照赋的主题,分为两小节,分别分析鲍照的抒情赋和咏物赋,通过对单篇赋的研究,阐述各篇的主体选择,探析鲍照赋抒情、咏物的两大主题。第二章探究鲍照赋的艺术特色,分为三小节,分别从“折”“托”“动”三个方面阐释鲍照赋整体的艺术特色:第一节阐述鲍照赋“发唱惊挺,一波三折”“铺叙夸张,笔锋急转”的特点;第二节说明鲍照赋“比较烘托,以它相衬”“物融于景,托景抒情”的特点,第三节阐释鲍照赋“物人相合,动静皆宜”“生动传神,善制形状”的特点。第三章探讨鲍照赋的继承和创新,分为两小节,分别谈鲍照赋的继承、鲍照赋的创新,主要是与魏晋时期的赋相比较来谈:第一节谈鲍照赋对魏晋抒情赋情感特征、咏物赋的主体选择、气质手法方面的继承;第二节谈鲍照赋在体物、立意方面的创新。结语部分对本论文的研究成果进行简要总结,并指出论文中存在的不足。

二、鲍照《芜城赋》作年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鲍照《芜城赋》作年考(论文提纲范文)

(1)鲍照赋创作考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鲍照及其作品考
    第一节 时代环境与思想倾向
    第二节 鲍照赋的版本与异文
    第三节 题材的继承与创新
第二章 鲍照赋的语词祖述
    第一节 鲍照赋的语词引用情况
    第二节 语词祖述特色及其文化倾向
    第三节 联绵字考述
第三章 鲍照赋的句式
    第一节 句式特征
    第二节 句型的抒情化
    第三节 句型的骈化
    第四节 赋的“诗化”
第四章 鲍照赋的体制考察
    第一节 鲍照赋的继承
    第二节 鲍照赋的体制特征
    第三节 鲍照赋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南北朝文学黍离主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关于主题·母题·意象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第三节 选题意义及研究范围
第一章 黍离主题之界说与溯源
    第一节 黍离主题之界说
        一、黍、稷之语义
        二、黍离主题之界定
        三、黍离主题之辨析
    第二节 南北朝文学黍离主题溯源
        一、先秦文学中的黍离主题
        二、汉魏文学中的黍离主题
        三、两晋文学中的黍离主题
第二章 南北朝文学黍离主题的创作背景及作品考述
    第一节 南北朝文学黍离主题的创作背景
        一、门阀制度的崩溃与寒族的崛起
        二、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回归
        三、大规模战乱的爆发
    第二节 南北朝文学黍离主题的作品考述
        一、宋至梁侯景之乱前
        二、梁侯景之乱至陈初
        三、陈末至隋初
第三章 南北朝文学黍离主题的内涵
    第一节 “大夫悯宗周,王子泣殷墟”——亡国之痛
        一、悲故国之凋敝
        二、哀生民之多艰
        三、伤文化之遭厄
    第二节 “大夫伤鲁道,君子念殷墟”——故国之思
        一、回望故国昔日繁华盛象
        二、缅怀往昔世族生活方式
    第三节 “我何辜于上玄,我何负于邻睦”——身世之悲
        一、繁华落尽后的孤独心境
        二、政治失意后的价值失落
        三、气节有失后的悔恨愧疚
    第四节 “风云更代序,人事有荣枯”——易代之哀
        一、盛衰兴亡之思
        二、世事无常之叹
第四章 南北朝文学黍离主题的文化意蕴
    第一节 饱浸着忧国忧民之情的忧患意识
        一、中国文学的忧患情结
        二、忧患意识的表现
    第二节 沉淀着家国兴亡之思的历史意识
        一、历史意识的表现
        二、历史意识的成因
    第三节 充溢着凄怨悱恻之美的悲剧意识
        一、悲剧意识的表现
        二、悲剧意识的成因
第五章 南北朝文学黍离主题的地位与影响
    第一节 黍离主题内容的丰富
        一、空前强烈的文化意识
        二、愈加浓烈的故国之思
    第二节 黍离主题意象的开拓
        一、以形喻人之枯树意象
        二、以声传情之蝉意象
    第三节 庾信黍离文学的重要影响
        一、《哀江南赋》:杜甫黍离之诗的创作渊薮
        二、庾信:清初贰臣文人的精神典范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刘宋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刘宋文学之构成及其独立意义
    一、刘宋诗人与诗歌辑录、选录情况
    二、刘宋赋家与赋作概况
    三、刘宋散文家与散文创作概况
    四、刘宋文学之独立意义
第二章 刘宋诗歌的主流题材与体裁
    第一节 刘宋诗歌的题材与体裁分布情况
    第二节 “声色大开”的谢灵运山水诗
        一、山水诗的产生与嬗变
        二、形声色兼具,情景理交融——谢灵运山水诗的特色
        三、消解了东晋玄言诗的理味——谢灵运山水诗的意义
    第三节 “其文日盛”的颜延之公宴诗
        一、公宴诗的产生与嬗变
        二、“体裁绮密”,“典实富艳”——颜延之公宴诗的特色
        二、大开雕琢骈俪之风——颜延之公宴诗的影响
    第四节 “颇自振拔”的鲍照乐府诗
        一、乐府诗的流变
        二、以“我”为主的表现视角——鲍照乐府诗的特色
        三、完成了由代言体向个人体的转变——鲍照乐府诗的意义
    第五节 操纵有度的谢庄杂言诗
        一、杂言诗的来源及嬗变
        二、“吟咏情性”,“有正有变”——谢庄杂言诗的艺术特色
        三、加速了“元嘉体”向“永明体”的过渡——谢庄杂言诗的意义
第三章 刘宋辞赋的“复”与“变”
    第一节 刘宋辞赋之特质及影响
        一、“复”与“变”——刘宋辞赋的双重特质
        二、刘宋辞赋对齐梁辞赋的影响
    第二节 “大必笼天海,细不遗草树”的《山居赋》
        一、篇制宏大,摹景精细——《山居赋》的艺术特色
        二、改变了传统大赋的流澹无味——《山居赋》的赋史意义
    第三节 “俯仰苍茫,满目悲凉之状”的《芜城赋》
        一、文辞峭拔,意境苍凉——《芜城赋》的艺术特色
        二、突破了刘宋赋体的丽靡取向——《芜城赋》的赋史意义
    第四节 “清空澈骨,穆然可怀”的《月赋》
        一、偶对精工,意境清雅——《月赋》的艺术特色
        二、标志着古赋向骈赋的转变——《月赋》的赋史意义
第四章 刘宋散文之嬗变(上)
    第一节 刘宋散文之特质及影响
        一、“清竣之体”与“纂组之风”——刘宋散文的双重特质
        二、刘宋散文对齐梁散文的影响
    第二节 “平实周尽”的何承天之文
        一、逻辑清晰,论证严密的论说文
        二、有理有据,自由灵活的议文
        三、情感浓郁,气势充沛的表文
    第三节 文义俱美的傅亮之文
        一、内容充实,兼有文采的诏策文
        二、“叙致曲折,复日遒紧”的表教文
        三、忧生之嗟的论序赞文
        四、言简义丰,典雅古质的碑铭书札文
    第四节 情文并茂的谢灵运之文
        一、清新简洁的书牍文及游记文
        二、文情并茂的表诔文
        三、表现“只洹奇趣”的书论文
    第五节 典雅华赡的颜延之之文
        一、“开骈文雕绘之习”的诗序文
        二、“骨劲色苍”,“俯仰情深”的诔文
        三、典雅精工,沉郁悲怆的祭文及哀策文
        四、述事广博,平易流畅的家诫文
第五章 刘宋散文之嬗变(下)
    第一节 言约义明的谢惠连之文
        一、“简而有意”的祭文
        二、“骈偶而有韵”的赞文
        三、“义明而词净”的箴文与连珠文
    第二节 诙谐幽默的袁淑之文
        一、“才辩鲜及”的章议文
        二、调笑戏谑的书信文
        三、揭示哲理的吊文及传文
        四、诙谐成趣的诽谐文
    第三节 “怨思抑扬”的王微之文
    第四节 “矫厉奇工”的鲍照之文
        一、书写自身,情理兼备的表疏奏启文
        二、刻绘山水,跌宕俊逸的书信文
        三、“开张工健”,“遒警绝人”的铭颂文
        四、讽喻现实的揭文
    第五节 繁密缛丽的谢庄之文
        一、“无忝国器”的章表奏议文
        二、清新与繁密兼具的书笺文
        三、“语语凄艳”的哀祭文
第六章 论刘宋文学之转关
    一、由理向情的复归
    二、由才向学的转变
    三、由雅向俗的变革
第七章 刘宋作家疑案考(上)
    第一节 何承天疑案考
        一、何承天出身考
        二、任宁蛮校尉司马时间及离职原因考
        三、出任衡阳内史时间考
    第二节 傅亮疑案考
        一、傅亮死因考
        二、傅亮交游考
    第三节 宗炳疑案考
        一、宗炳入庐山考
        二、宗炳交游考
    第四节 袁淑疑案考
        一、袁淑元嘉仕历考
        二、袁淑交游考
第八章 刘宋作家疑案考(下)
    第一节 王微疑案考
        一、王微辞官原因考
        二、王微死因考
    第二节 谢庄疑案考
        一、谢庄元嘉仕历考
        二、谢庄尚文帝女考
        三、辞却吏部尚书原因考
    第三节 汤惠休疑案考
        一、汤惠休还俗考
        二、汤惠休交游考
结语
参考文献
    (一)古籍、论着类
    (二)期刊类
    (三)学位论文以及博士后报告类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4)鲍照诗文用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用典之界定
    二、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四、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鲍照诗文用典概况
    第一节 鲍照诗文用典来源统计及分析
    第二节 鲍照诗文用典原因
        一、文学潮流
        二、个人追求
        三、用典自身价值
    第三节 鲍照诗文用典特色
        一、博采众长
        二、繁简结合
        三、言外之意
第二章 鲍照用典与文史经典
    第一节 鲍照用典与《楚辞》
    第二节 鲍照用典与其他典籍
        一、鲍照用典与《诗经》
        二、鲍照用典与《左传》
        三、鲍照用典与《史记》
        四、鲍照用典与《汉书》
    第三节 鲍照用典与建安、太康文人
        一、鲍照用典与曹植
        二、鲍照用典与陆机
第三章 鲍照用典对“元嘉体”的构成
    第一节 鲍照用典对自身诗风的影响
        一、文风典雅
        二、文风深密
        三、文风整饬
    第二节 鲍照用典对元嘉诗风的继承与纠正
        一、塑造自身俊逸、淫艳、险俗文风
        二、冲击典正雅重的元嘉诗风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5)《文选》京都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京都赋概述
    第一节 京都赋之源流
        (一)京都赋题材滥觞
        (二)京都赋文风溯源
    第二节 京都赋的体制与功用
        (一)瑰丽宏大的框架
        (二)主客问答的体制
        (三)润色鸿业的颂圣功用
        (四)针砭时弊的讽喻功用
    第三节 京都赋与其他大赋的区别
        (一)内容上的综合性
        (二)目的上的政治性
第二章 《文选》选录京都赋情况辨析
    第一节 《文选》所录京都赋分析
        (一)创作范本——《两都赋》
        (二)拓展延伸——《二京赋》
        (三)地方代表——《南都赋》
        (四)推陈出新——《三都赋》
    第二节 《文选》未录京都赋考察
        (一)题材内容小,文胜于质——扬雄《蜀都赋》
        (二)政论性过强,质胜于文——杜笃《论都赋》
    第三节 《文选》选录京都赋的标准
        (一)篇幅完整
        (二)典而不野,文质彬彬
第三章 儒家文化对京都赋创作的影响
    第一节 儒家思想对京都赋内容上的影响
        (一)“大一统”思想
        (二)尊王思想
        (三)仁政思想
        (四)现实精神
    第二节 儒家文化对京都赋创作主体的影响
    第三节 儒家文化的发展演变与京都赋的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刘宋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的创新价值
    二、研究综述
        (一)诗歌研究
        (二)辞赋研究
        (三)小说研究
        (四)作家研究
        (五)比较研究
第一章 刘宋皇族生活及文学的政治基础
    一、时主儒雅 笃好文章
        (一)笃好文学
        (二)跻身风雅
    二、宴游聚会 诏令为文
        (一)佳节、祥瑞与应诏文学
        (二)从征、从游与文学创作
    三、招聚文士 文学赏会
        (一)文士伴驾的帝王
        (二)招集文人的宗亲
    小结
第二章 家门氏族与刘宋文学的地理分布
    一、对刘宋时期文学地理分布的统计
    二、高门士族在刘宋的地位
    三、家门氏族与文学区域差异
        (一)刘氏与彭城
        (二)王氏与琅邪
        (三)“四姓”与吴郡
    四、“蓝田生玉”与作品区域差异
        (一) “三谢”与陈郡
        (二)鲍、何与东海
        (三)延之与琅邪
    小结
第三章 刘宋文人的文学交游
    一、贵胄才子的赠答
        (一)王僧达与颜延之
        (二)张邵与颜延之
        (三)谢灵运与颜延之
        (四)王僧达与鲍照
    二、兄弟叔侄的唱和
        (一)谢瞻与谢灵运
        (二)谢灵运与谢惠连
        (三)谢灵运与谢弘微
        (四)谢晦与谢世基
    三、僧俗之间的赏会
        (一)鲍照与惠休
        (二)慧义与范泰
        (三)慧琳与皇族
    小结
第四章 刘宋时期的文学创作与审美风格
    一、山水娱情与刘宋山水文学的新境界
        (一)朝隐嘉遁的乐游所在
        (二)模山范水的天然境界
    二、趣尚唯美与刘宋文学的形式主义倾向
        (一)文辞华丽之美
        (二)声律和谐之美
        (三)文体创获之美
    三、笃好风雅与《世说新语》的创作
        (一)《世说新语》的作者
        (二)德行风范
        (三)容止风神
        (四)才学风流
第五章 刘宋时期的文学观念与影响
    一、刘宋文人的文体意识
        (一)颜、范的文笔之辨
        (二)谢灵运的文学主张
        (三)鲍照的七言歌行
    二、刘宋文人的尚古思想
        (一)拟古诗:拟古而不泥古
        (二)文学的功用
    三、“师范宋集”:刘宋的诗歌成就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刘宋僧人文学创作一览
附录:刘宋时期女性作家文学创作一览
附录:刘宋时期家门氏族文学创作一览
附录:刘宋文学存目一览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鲍照散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成果综述
    三、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鲍照创作的动因分析
    第一节 鲍照生活的时代环境
        一、政权更迭频繁,战争连年不断
        二、门阀制度森严,士庶有如天隔
        三、世族日渐式微,寒族力量壮大
        四、学术思潮活跃,百家争鸣再现
    第二节 鲍照的思想和学术渊源
        一、思想渊源
        二、学术渊源
    第三节 鲍照的主要生平与交游
        一、临川王义庆幕时期
        二、衡阳王义季幕时期
        三、始兴王溶幕时期
        四、孝武帝宫廷时期
        五、临海王子顼幕时期
第二章 鲍照散文表现的内容
    第一节 关照现实和应制颂声
        一、关照现实,揭露社会问题
        二、歌功颂德,官场应制之声
    第二节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
        一、写景状物,寄托人生感慨
        二、去客思亲,叙写悲欢离合
    第三节 书写自我和记录生活
        一、出身贫贱,了解底层生活
        二、身体赢弱,寻求治病良方
        三、以文为业,雅好书法音乐
第三章 鲍照散文的艺术特色
    第一节 雕章镂句,贵尚巧似
        一、炼字琢句,追求形式美
        二、务去陈言,追求险奇美
        三、句法工妙,追求篇章美
    第二节 动静相宜,富于美感
        一、富于画面美
        二、富于动态美
        三、富于变化美
    第三节 铺采摛文,俊逸通脱
        一、慷慨任气,为情造文
        二、奇丽俊逸,长于修辞
第四章 鲍照散文创作的影响
    第一节 鲍照散文在南北朝时期的影响
        一、对南北朝时期文人创作的影响
        二、对南北朝时期文学倾向的影响
    第二节 《登大雷岸与妹书》对书信文的影响
        一、发扬以骈体写家书的范式
        二、丰富以家书写山水景物的题材
    第三节 《芜城赋》的文学史意义
        一、确立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芜城”意象
        二、开创感伤主义都邑赋的写作传统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刘宋文学研究评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诗歌研究
    ( 一) 乐府诗
    ( 二) 山水诗
二、辞赋研究
三、小说研究
四、作家研究
五、比较研究

(9)论鲍照赋的特点与诗赋交互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鲍照赋研究概述
    一、鲍照赋的研究现状
    二、鲍照赋的研究价值
    三、本论文的研究角度
第一章 鲍照抒情赋的特点
    一、《游思赋》的内容及峭拔之风
    二、《观漏赋》的内容及结构转折
    三、《伤逝赋》的内容及声色特点
第二章 鲍照咏物赋的特点
    一、《园葵赋》的内容及描写特点
    二、《野鹅赋》、《舞鹤赋》的内容及修辞特点
    三、《飞蛾赋》、《尺蠖赋》的内容及精工特点
    四、《芙蓉赋》的内容及声韵特点
第三章 《芜城赋》及鲍照赋作整体特点
    一、《芜城赋》的特点
    二、鲍照赋作整体特点
第四章 鲍照诗与赋的互相影响
    一、鲍照诗对赋的影响
    二、鲍照赋对诗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10)鲍照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关于鲍照其人的研究
    (二) 关于鲍照赋的研究
一、 鲍照赋的主题
    (一) 鲍照的抒情赋
    (二) 鲍照的咏物赋
二、 鲍照赋的艺术特色
    (一) “折”
    (二) “托”
    (三) “动”
三、 鲍照赋的继承与创新
    (一) 鲍照赋的继承
    (二) 鲍照赋的创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鲍照《芜城赋》作年考(论文参考文献)

  • [1]鲍照赋创作考论[D]. 王玉莎.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2]南北朝文学黍离主题研究[D]. 吴妍. 江南大学, 2019(12)
  • [3]刘宋文学研究[D]. 孙耀庆. 河北大学, 2018(12)
  • [4]鲍照诗文用典研究[D]. 崔婷. 陕西师范大学, 2018(01)
  • [5]《文选》京都赋研究[D]. 曾秭曼. 广西师范大学, 2018(02)
  • [6]刘宋文学研究[D]. 陈虹岩.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7(05)
  • [7]鲍照散文研究[D]. 周思月. 扬州大学, 2016(02)
  • [8]刘宋文学研究评述[J]. 陈虹岩. 北方论丛, 2016(02)
  • [9]论鲍照赋的特点与诗赋交互影响[D]. 杨皓. 东北师范大学, 2015(01)
  • [10]鲍照赋研究[D]. 杨慧凝. 辽宁师范大学, 2013(05)

标签:;  ;  ;  ;  ;  

包照《武成赋》年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